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员工职业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照高等职教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开设课程、开发教材、融入专业、实施系统化工程等探索,形成了独有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体系。
开发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和教材。将职业基本素养概括为十个方面: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在走访全国典型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毕业生基础上,与企业相关人员合作共同编著《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安身立命之本:职业基本素养》等课程,发挥课程引领作用。课程以“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为主线,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标准,以行动导向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堂的基础学习、专门课程学习与学生职业性岗位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题中研学、情境中省思、实践中行动的“学―思―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施职业素养养成系统工程。面向所有学生,依托专门的教学队伍及管理队伍,依照职业基本素养实施路线图,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培养。职业基本素养路线图依据高职学生三年制六个学期的时间维度来设计,形成进入校园“感”素养、课程教学“知”素养、走进企业“看”素养、实习实训“练”素养、顶岗实习“验”素养、步入职场“亮”素养的养成体系,将基本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检验融入每个环节。编制养成手册,记载学生养成教育的成长历程;制作“口袋书”,要求学生随身携带,记录自己的精彩,反思不足;发放素养证书,自2007年起开始尝试建立职业基本素养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毕业后拥有“双证书”,即毕业证及职业基本素养证书,学生视“双证书”为自己合格毕业的标志。
建立职业素养养成实施保障机制。成立职业基本素养教研室,建立专门化的职业基本素养教学队伍和职业基本素养管理队伍。前者主要由职业基本素养授课教师、专业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理念宣传、素养教育课程及素养养成手册的操作指导等。后者由学工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劳动办人员及各系部班主任、辅导员组成,职责是强化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日常管理。专门化的组织机构和两支队伍建设,理顺了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总结交流、反馈评价等各个环节,保障了基本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明确的职业基本素养内涵为指导,以正规课程和教学为引领,以教材、手册、“口袋书”、素养证书为看得见的抓手,以专门化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实现了学生素养养成常态化、制度化。
【摘 要】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分析了技工教育和技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技工院校班主任强化班级职业化素质教育的五点对策。
【关键词】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职业化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水平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人培养成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技工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定位非常明确,即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与职业紧密结合,在班级管理中不断渗透职业化素质教育是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的一大任务。
1. 班主任的内涵 班主任这一教育角色,在教育制度上出现是与“班级授课制”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教育存在,班主任工作成为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榜样和导师。“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肩负着更为繁重的任务,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他们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班主任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不仅限于书本的知识,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优良作风,渊博的知识,正确而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班主任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特别是在技工院校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岗位。学校各类制度、各项计划的实施和执行,与家庭、社会、用人单位沟通,了解学生、管理学生,这些都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在技工院校里,班主任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包括学生思想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组织班级活动、职业指导工作、沟通协调工作等五个方面。
2. 新时期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
(1)技工院校的生源多为未毕业的中学生,他们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在学习上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
(2)技工院校的学生大都处于15~19岁的年龄阶段,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敢想、敢说、敢干,勇于标新立异;另一方面,他们仍处在思想不稳定、易冲动的青春期,开始逐步确立成人意识,其独立性、自主性增强,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易摇摆不定。
(3)技工院校的学生70%来自贫困家庭,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同时,由于受家庭条件和学习基础较差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在进校时就有较强的自卑感,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学习态度消极、不愿作出努力,不愿与其他人交往等。
(4)现在技工院校学生多为“90后”,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学习,纪律较为涣散。在不利环境中易冲动、不冷静,缺乏自制,缺乏对现实自我的客观评价,易受他人或外界的干扰。
(5)由于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持有“读技校无前途”、“技校生无用论”的观点,因而个别学生产生了厌学、逃学、混日子的想法。
3. 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对策 班级职业化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渗透职业化素质教育,在班级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中吸收职业内具有适用性、有特色的职业制度和职业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而且也能够感受职业氛围,感知职业文化,感悟职业精神,提升职业化素养,规范职业化行为,提高就业能力。
3.1 以工人楷模为典范,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美好情操。 俗话说:“一个典型就是一根标杆,一个楷模便是一种导向。”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专题讨论、主题演讲、观看宣传纪录片等形式,宣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宣传高技能人才刻苦钻研、岗位成才、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一批劳动者的典型形象,提高学生当好产业工人的荣誉感。让学生们体会到:一个人只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行行都能出状元。调动了学生钻研技能、立志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将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班级文化是指同一班级里的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业准则。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调控作用。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学习和了解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验企业文化独特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3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实训的特点和内容,抓住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通过“校企双制”培养模式,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对岗位人员技能的要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个人和企业需求联系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所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以及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相近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同时,深入了解学生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的情况,加强对其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努力学习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从中积累职业经验和体验,提高学生的技能实操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
3.4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契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技工院校的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色,他们从一入校学习开始,就选定了某一专业,而这个专业往往与其今后毕业的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因而,班主任应具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这对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以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口,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操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道德需求。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契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1)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自觉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职业院校;速冻食品加工;教学改革
速冻食品加工技术是职业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较强的学科。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差,自律性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应区别于其他院校。
课堂教学和任务驱动是学习速冻食品加工技术的主要形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正确掌握不同速冻食品加工工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并具备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完成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手机进课堂、任务驱动法和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手机进课堂,让学生“活起来”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玩手机现象越来越严重,控制起来相对困难。各学校也出台了相关制度来约束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及速冻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特征,从四个阶段来设计手机进课堂教学模式。
1.1课前设计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上传相关教学资源,将每节课的课件、相关知识链接和实验验操作步骤上传到课程QQ或微信公众平台中,以动画形式自动播放,配背景音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1.2课前学习
教学资源上传后,所有学生的手机会收到相关提醒。学生登录到公众平台,即可观看本节课程视频,查看教师的知识点、实验操作关键点等学习任务,提前完成对本节课的预习。同时在学习资源活动栏中创建答疑、讨论的问题,并让学生找出本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同时教师定期登陆公众平台,查看学生自学情况,对学习进度为0的同学,在通知栏中发通知提醒该生,并作为上课重点提问对象。
1.3课堂教学
①在签到栏设置签到标志,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按时到位。课堂教学前,根据课前疑难问题开展新课的引入。②重难点串讲。教师结合疑难问题针对性的讲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让学生区分重点与难点。③分组讨论。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设计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并分别由各组代表学生讲述本组讨论结果。④交流答疑,根据讨论结果,巩固本节课学习目标、重点难点。⑤布置作业。
1.4课后互动
根据本节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小组分别设计相关产品的加工工艺,在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提交至课程公众平台,可在讨论区讨论、交流与留言。
这种手机进课堂的教学模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又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手机公众平台的建立,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也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前、课后,丰富了学生业余学习。
2任务驱动化,让学生“动起来”
实验操作是速冻食品加工技术配套的课程,通过实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典型食品的加工工艺,熟练使用相关生产设备,而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学生仅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提供的配方和要求开展,这种被动的接受,不仅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还给那些钻空子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2.1任务提出
实训任务开展前,根据上课所讲理论知识,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确立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其具体任务如下:速冻水饺加工及品质控制、速冻汤圆加工及品质控制、速冻粽子加工及品质控制、速冻芝麻球加工及品质控制、速冻畜禽肉丸加工及品质控制和速冻果蔬制品加工等,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2任务驱动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来设计课程任务,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团队都应选出1位基础知识扎实而且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小组长,组长的任务是帮助各团队制定出完成项目任务的详细计划,督促团队成员完成任务,协调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并协助老师传达教学任务。团队成员应合理分工,每位成员在团队中都应有相应的任务。
2.3成果展示
任务完成后,将产品展示于公共平台,学生根据产品外观形态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找出相应对策。通过多组展示对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参与进来,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3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让学生“比起来”
张剑等[1-2]研究表明,传统的期末书面考试课程考核体系,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卷面题量有限和学生发挥失常等因素,有时仅能片面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对较为完善的“过程+成果”的课程考核可全面反应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相关技能熟练操作程度,过程考评主要体现在出勤、手机平台课前预习、作业完成、课后答疑回答和任务驱动成果展示情况等,成果考评主要是学习评价和技能考核。学习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完成学习目标为依据[3-4]。实践技能考核的考场主要从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产品效果评价三全面考虑。这样的考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要点,还学会了实际操作。针对“过程+成果”的考评方式,通过抓拍照片、录制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公共平台,并评出冠、亚军名单,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省、市级组织技能大赛,逐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4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复杂工程,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中,必须以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以合理的考核方式为向导,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质量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商玉梅.大规模在线课堂下材料力学教学模式初探[J].石油教育,2014(6):12-14.
[2]张 剑,刘红才,李梦琴,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0):153-155.
[3]张淑英,张社国.“过程+成果”考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9):158-160.
关键词:高职 网络专业 工学交替 探索与实践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目前,作为高职教育的实施者,为使网络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培养模式。网络专业学生的“工学交替”应该正确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认真设计学生的工作内容,尽可能的做到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工学交替”模式方案的设计应从市场需求、学生的基础、模式的可行性和收效等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工学交替”。
1 学生现状分析
要做好“工学交替”,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品质修养、兴趣爱好等。
1.1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都是来自欠发达地区,通过高考录取进校的,学习成绩较低,学生知识面窄,视野局限,学习能力较差。同时,学生的品质纯朴,学习生活中很少有出格的表现,学生的可塑性强,但学习的兴趣不高,例如,学生只知道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的探索知识、吸取知识、创新知识。为此应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工学交替”中来。
1.2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目前对于工作和就业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许多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例如,在一些工作实践中,学生不能吃苦耐劳、不能够按时上班,不懂得请销假,下班时不打扫卫生,上班期间工具丢三落四,工作中擅作主张,不向领导请示汇报等问题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首先,应加强课堂教育,重视开设《职业修养》这门课的重要性。其次,作为主要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专业相关的工作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去体会和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最后,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每位教师都应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己任。
2 企业用人需求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标准。因此高职教育要时刻掌握企业对人才质量,人才规格的需求,这样才能清楚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哪些技能才能被企业接受,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
2.1 把企业调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目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企业的接触还比较少,经常接触的也为数不多,而且企业并不是有足够耐心和热心为我们提供服务。所以应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为调研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①通过调研,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寻找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差距。②通过调研,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使教学内容紧贴本行业职业的需求和发展,讲那些企业需要的知识,学那些企业需要的技能。③通过调研,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④通过调研,对我们的教学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改。
2.2 把职业岗位和教学内容对应起来 职业岗位和教学内容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其对应的知识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对我们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和调整,按照职业岗位去培养人才。例如在综合布线工程中,目前的岗位有工程设计、工程预算、工程安装、工程管理、测试与验收、工程维护等。其中工程设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包括:①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方法。②综合布线技术的发展动态。③综合布线系统的产品。④相关的国家标准。⑤CAD等制图工具等。根据这样的分析和总结,然后去安排《综合布线》课程的知识点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最终使学生具备方案设计、文档书写和图纸设计的能力。
2.3 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针对不同职业的不同岗位,尽可能地把学生培养成各个岗位都适合的人才。对于现在的计算机行业来说,员工对自己企业的各个岗位技能都应该熟悉,然后去精通一两门技能,例如作为一个网络公司的员工,那么就应该掌握美工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网站架构、后台数据库设计、创意策划等岗位的技能,它既可以做美工师,又可以做设计师、还可以做程序员等等。
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是切实结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要是随时到企业中随时可以工作的人,这样就大大节约了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 对“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探索
目前,由于教学体制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我们还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机会。
3.1 通过和企业的接触为学生寻找各种工作机会 在通过和企业的不断联系中,我们和企业的关系不断融洽,和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广泛。企业经常会遇到承接了工程后,自己没有充足的人力去实施,这时,企业就会找到我们寻求帮助,我们就可以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施工人员去做工程。这样,不但解决了企业人员的短缺,还可以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不需要企业为学生负担工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我们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学生掌握了除了书本和实训室里所不能学到的一些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这也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就业时可以凭借自己在工程中的经验和工作能力去应聘,用人单位也不用为招聘的新员工做培训。这样就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起了一个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局面。
3.2 通过学校内一些工程的施工熟练掌握技能 对于学校自身来说,经常也会有一些工程需要做。在以前基本上是把这些工程交给其它的公司去做,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我们把一些工程交给学生,任课老师为项目负责人,施工主要由学生去做。例如教学楼、办公楼经常会需要增加信息节点,校园网网络的布线,学校新增机房的建设,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校园网的维护,故障排除等工作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都可以作为“工作交替”的一部分,这些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的熟练工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4 对“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实践
通过学生提供一些校内外的实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规范,而且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堂中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有了具体化的印象,同时对老师来说,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4.1 校外实习 以兰州比特瑞旺电脑有限公司的九洲开发区管委会服务中心大楼的布线工程为例。我们通过和企业的联系,得到了这样一个实习机会,由老师带领学生参与该公司的施工,除了项目负责人以外,其他工作都由我们老师和学生担任,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实际工作锻炼,包括网络布线、信息点的安装、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内容,通过此次实际工作的参与,学生对新建楼宇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工作过程有了很好的掌握,从研读图纸、方案设计、网络布线、信息点的端接,到路由交换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都参与其中,学生通过实际工作,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对工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也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学生丰富了楼宇综合布线的经验。
4.2 校内实习 以学院路桥系专业机房建设为例。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系专业机房建设项目由我系承建,由老师任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完成,为期12天。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我们首先做了充分的用户需求分析,按照用户的要求对机房布局、机房用途、设备类型数量等进行充分考虑后,由老师带领学生做出设计方案,在经过系领导和专业老师的研讨后确定方案。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网络布线、机柜的安装、交换机的安装、电源的布线、稳压电源柜的安装、电脑的安装、网络最后的测试等工作。最后由老师写出项目竣工报告。通过此次实习,学生掌握了机房建设的各类施工技术,同时也对出现的问题通过老师的纠正得到了充分认识,为学生丰富了机房建设的经验。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地“工学交替”,才能使学生不但能从课堂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工作,进一步充分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和工作中有更多的优势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伍小兵.基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18).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 口语教学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技能,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位职场人士迈入成功的必备素养。技工院校(后简称“技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进社会,故技校语文口语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口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心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上大胆创新,打造活泼生动、富有职业色彩的口语课堂。
一、技校语文口语教学现状
1.学校轻视语文口语课程教学
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要求,当前大部分技校过于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认为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意义不大,可有可无,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优先安排专业课程,不断加大专业课程的比例,待排满专业课程后再“见缝插针”般“塞”进文化基础课程,不断压缩课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规定,必修教学时数为224―272,一般专业教学时数不得少于224,对语文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学时数应达到272,但实际上多数的技校语文课时远远低于大纲的标准。以笔者学校为例,语文课程已被压缩为40学时,只占《大纲》规定的五分之一。考虑到语文课程一般由口语和应用文写作训练组成,即能分配给口语教学的学时只有20左右,学时捉襟见肘,学生口语训练成效甚微。
2.学生参与课堂口语教学度低。
技校学生大多是中考、高考的落选者,中学期间就有了厌学情绪,进入技校后对学习抱有功利心态,认为读技校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只愿意学习专业课程,对“语、数、外”等基础文化课程有排斥、抵触情绪,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表现得漠然、倦怠的样子,不愿配合口语训练。同时,大部分技校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忙于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在正式场合说话或忸怩胆怯,缺乏自信;或口齿不清,逻辑混乱;或语言粗俗,缺乏涵养。如此种种,使得学生在技校语文口语训练课堂上表现不积极,参与口语教学度低下,难以形成轻松活泼的口语课堂氛围,口语教学效果欠佳。
3.教师实施口语教学缺少积极性、创造性。
技校教学计划对口语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技校学生对口语教学的不配合,使得一些教师对口语教学持消极心态。既然课时短缺,学生又不愿意开口说话,那就采用单向的“满堂灌”方式上课,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自己乐得轻松,学生也乐得自在,皆大欢喜。
当然,并非所有教师都是悲观消极的,也有一些语文教师希望在口语课上能够吸引学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他们的教学观念滞后,对技校学生专业不了解,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未能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无法真正实现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保守,教学设计缺乏创新,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以语文口语教学为载体培养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概念界定。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2.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决定职场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是人才选拔的第一标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技校学生实际上是“半个社会人”,一只脚在校园,另一只脚已踏上社会。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助力学生寻得理想的职业岗位,为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语文口语教学是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
首先,通过口语教学训练,让学生敢说话、会说话,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分析能力,往往能赢得职场的主动性,在工作中左右逢源。其次,通过口语训练内容的甄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如“即席发言”训练,让学生谈谈对工匠精神的看法,比对大国工匠的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人追求。最后,通过口语n程中对学生本专业各种职场情景的模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未来的专业文化氛围,既能调动学生上口语课的参与积极性,又能间接地加深学生对未来专业工作的了解。
三、改革语文口语教学的策略
1.结合专业设计教学内容,对接培养职业素养。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必须服务于职业工作中语言能力的需要,“人文性”应与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相联系。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口才,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交际能力,口语课程应该力求贴近学生的专业和工作,这就要求口语课程需与专业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应向专业教师请教,根据职场实际场景设置相应的语文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职业期待、职业规划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汽车专业为例,在讲“协商训练”时,设置客户对汽车销售和售后各环节的投诉,如客户投诉优惠价格货不对版、投诉提车等待时间过长、投诉汽车使用过程中频出问题等;讲“演讲训练”时,命题“我的职业梦想”,让学生畅谈汽车行业职业之旅,描绘职业蓝图;讲“模拟应聘”时,设置广汽丰田4S店招聘汽车销售、维修接待与机电维修人员若干名的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位进行面试……在口语教学中嵌入职业元素,让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有用、实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2.营造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加强培养职业素养。
口语教学不用局限于口语主题的教学内容,还可渗入应用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包括课堂讨论、学习成果汇报、畅谈学习体会与收获等。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创建一个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笔者把每节课前的5分钟交给学生自主支配,命名为“请你听我说”,学生自由讲演,形式题材不限,科普、文学、历史、旅游,甚至笑话、脑筋急转弯皆可,关键是让学生就地取材,主动开口。总之,教师善于捕捉、创造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方能让学生“站起来-走上来-说出来”,有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与羞赧心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3.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培养职业素养。
学生对于亲自参与的事件会特别关注和感兴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脑、心、手、口并用,积极主动参与口语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举办朗诵会、演讲比赛、阅读分享会、社会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演,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组建团队,分工合作;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让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要完成的任务和课堂的要求,并随时做好辅助和引导工作。
4.灵活采用多元评价模式,夯实培养职业素养。
(1)评价内容多元化
口语教学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表达技巧和效果,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包括对道德情操、职业态度的评价;对与人合作、团队精神的评价;对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评价。
(2)评价形式多元化
既可以用个人口试形式,如演讲、叙述等,又可以合作表演形式,如协商、模拟应聘,还可以小组成果汇报方式,如访谈。尽量采用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完成任务。
(3)评价时间多元化
改变传统的侧重“终期性评价”的做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期性评价”相结合,把平时评价、期中评价与期末评价以4∶3∶3的比例M行分配,有意加大平时的评价比重,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口语实践。
(4)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评价要有学生的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结果中,学生自己或者是学生评审小组的意见要有一定比重,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与民主。对于评价他人的表现,学生尤为积极,往往会出现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体现了评价的公开性和公平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方人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是:原子、美钞和口才,现在他们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是:口才、金钱和电脑。由此可见,口才是赢得机遇和成功的关键武器,职业教育既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硬实力”,又应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种“软实力”,两条腿走路,以语文口语教学为载体,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口语教学策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能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开启绚丽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康兴婵.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外语文,2016(19).
[2]吴军.探究中职中文口语交际训练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
关键词:顾客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社会资本;银行
一、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般来讲,顾客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顾客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Customers)。这类知识描述的是顾客的基本情况,包括顾客的人文统计信息、历史购买信息等。这类知识是传统的顾客知识观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顾客知识。一类是来自顾客的知识(Knowledge From Customers)。这类知识描述的是顾客对于企业或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情况的反馈信息。包括有关新产品或服务、新流程等的创意或想法,市场知识(竞争对手、同行业企业、供应商、产业等)和技术知识,以及许多关于服务提供方式/流程的有价值信息。这类知识对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服务改进、利润率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但相应的,这类知识往往更加难以获取,需要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深入互动来实现。
有关影响顾客知识获取的研究已有很多,我们梳理以往文献发现,早先有关顾客知识管理的研究多从顾客(比如顾客关系管理)的角度,即探究如何通过与顾客互动来获取知识,而从员工管理和激励的角度探视顾客知识管理的研究寥寥无几。因而,本文将从对客户经理的激励和管理层面,创新性地探讨顾客知识的获取问题。概括来讲,本文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深入结合银行的具体实践,重点探讨三类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对于银行获取顾客知识的影响,分别为:(1)交易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Transaction-based HR Practice):绩效导向的薪酬、福利等偏重物资方面的刺激,侧重单向、短期的交换关系的建立;(2)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Commitment-based HR Practice):发展机会、内部培训、参与决策等精神方面的刺激,侧重双向、长期的交换关系的建立;(3)组织内社会资本:有别于组织层面的正式渠道或手段,这是员工-员工以及员工-组织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信任或承诺。
人力资源实践是直接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促进知识获取和共享的有效策略(Cabrere & Cabrera,2005)。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创造一种组织氛围,激励员工以组织利益为重而不仅是寻求个人利益(Rousseau,199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员工行为和能力、贡献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组织环境(Bowen & Ostroff,2004)。显然,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通过组织内部良好环境的建立、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来提高银行一线客户经理积极获取顾客知识、以及在银行内部交换和共享的意愿和动机,从而帮助银行在组织层面创造、累积、留存更多的顾客知识。进一步,不同的人力资源实践类型影响、激励员工的互动行为也有所不同(Delaney & Huselid,1996)。对此,本研究在梳理以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银行的多次实地访谈,最终选择银行最经常采用的5种人力管理实践活动:一是内部培训、发展机会、参与机制等偏重精神方面的激励,即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二是薪酬、福利等偏重物质方面的激励,即交易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综上,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交易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显著正向影响关于顾客的知识;
假设1b:交易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显著正向影响来自顾客的知识。
假设2a: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显著正向影响关于顾客的知识;
假设2b: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显著正向影响来自顾客的知识。
组织内社会资本通过员工之间的关系互动,可以提高组织的沟通效率,促进成员间的信任和合作(Coleman,1988/1990),有助于成员间的知识交换和整合。本研究认为,在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以及正式制度相关建设相对不够完善的中国文化情境中,作为正式制度的互补替代,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的人情、面子、集体主义取向等因素加深了员工的嵌入性,这种无处不在的关系嵌入,使得员工在社会网络中得到认同与约束,降低了他们离职的意愿,以及增强了对工作的积极性。良好的员工关系网络毫无疑问将有助于促进客户经理之间对顾客知识的交互、共享,从而为银行累积更多宝贵的顾客知识,甚至在某些情境下成为比正式激励制度更为有效的激励要素。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a:组织内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关于顾客的知识;
假设3b:组织内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来自顾客的知识。
汇总上述各项研究假设,本文构建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二、 实证设计
本文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方式。作为典型的客户经理制的服务行业,根据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将调查研究对象选定为位于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银行总行或分行。对于那些总行不设在上述城市或者无法从总行获取数据的银行,我们选择其分行作为有效的独立分析单位。某种程度上来讲,分布在各省市地区的分行扮演着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角色。正如我们对工行、农行、中行、招行、中信等高管的实地访谈中所了解,不同省市在经济发展、文化、语言、监管政策、顾客需求、竞争强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大多数的分行有着自己的人事权力和活动,能够独立或者在总行的指导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第二,各分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积累和培育自身的顾客知识以适应当地市场竞争。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将拥有独立人事权力或者活动的分行视作一个独立的地方商业银行,即作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样本。同时为最大程度获取问卷数量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采用包含电话调研、面对面送递问卷等在内的具有调研人员高度参与性特征的调查方式。
历时6个月,我们共计收回113家样本。接近70%的样本是由中层管理者回答,另有12.4%、17.7%分别由高层管理者、客户经理回答。根据研究问题,即探视企业的正式或非正式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顾客知识获取的影响。当前选择的被访者层次,对本文研究问题都有比较全面、准确地认知,可以给出较令人信服的答案。进一步地,在113家样本中,有21.2%来自于总行层面的调查,剩下78.8%来自于分行层面的调查,我们用t检验对比来自总行、分行的问卷,发现:在56个观测变量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因而,我们在研究中,可以将两个层面的样本放在一起进行数据分析。此外,我们用方差分析对比来自客户经理、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的问卷,发现:在56个观测变量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因而,我们在研究中,可以将来自三类不同被访者的样本放在一起进行数据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信度、效度。顾客知识获取的前置因素,共包括培训、内部晋升、参与决策、薪酬、福利以及组织内社会资本等6个一阶潜变量。其中培训有4个观测变量,内部晋升有4个观测变量,参与决策有4个观测变量,薪酬有4个观测变量,福利有3个观测变量,组织内社会资本有9个观测变量。
为了检验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利用Lisrel软件进行了CFA分析,初始测量模型的RMSEA为0.106,高于建议的最低标准0.1,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我们观察修正指数和标准化因子载荷,删除了组织内社会资本中的三个观测变量:shzb1“员工经常非正式地交换信息”、shzb2“员工之间存在个人友谊关系”、shzb4“员工总是会信守对银行的承诺”。修正后的测量模型的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以及简约指标等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并且明显优于既定的测量模型:χ2/df=493.44/260,RMSEA=0.090,NFI=0.93,NNFI=0.96,CFI=0.96,PGFI=0.59。
修正后测量模型的各项模型估计值如下所示:(1)所有观测变量的复相关系数平方(SMC)基本都在0.5以上,表明各观测变量与所属潜在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Bagozzi & Yi,1988)。(2)各潜在变量的AVE值均高于建议的0.5的标准(Bagozzi & Yi,1988),表明各观测变量对所属潜变量具有较高的方差解释力。(3)所有变量的Cronbach α都在0.7以上,显示了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 假设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容忍度(Tolerance)都在0.1以上,方差膨胀因子(VIF)都在10以下。由此表明,控制变量、解释变量等各种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1)关于顾客的知识。以关于顾客的知识为因变量,以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交易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内社会资本为解释变量,检验的程序如下:首先纳入银行规模,避免银行规模可能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参考以往的研究,我们采用员工人数作为衡量银行规模的指标,以“小于100人”为基准变量,设置了三个虚拟变量,分别为“100人~500人”、“500人~1 000人”、“1 000人以上”。在此基础上,继续纳入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交易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内社会资本等解释变量。
从表2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模型2整体是显著的(P0.01)。(2)交易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关于顾客的知识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45,并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
综上,我们提出的假设H1a、H3a得到数据支持,而H2a未得到数据支持。
(2)来自顾客的知识。以来自顾客的知识为因变量,以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交易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内社会资本为解释变量,检验的程序同上。从表2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模型4整体是显著的(P
综上,我们提出的假设H2b、H3b得到数据支持,而H1b未得到数据支持。
四、 总结讨论
综合回归分析结果,可看出无论是正式的知识获取和积累渠道,即承诺型和交易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还是非正式的知识获取和积累渠道,即组织内的社会资本,都有益银行在组织层面获取、积累相应的顾客知识。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我们观察到一些更深层次的结论:
(1)关于顾客的知识,即顾客的购买动机、人文统计信息、历史购买信息等在内的需求特征知识,是企业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的一类知识,也是相对来讲较容易获取的。银行通过设置具有相对竞争力的薪酬制度、福利制度就可以对客户经理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促使他们通过与顾客的交易互动,来积极获取关于顾客的知识,并在银行内部进行共享,使其升华为组织层面的知识体系并固化留存。
(2)对于来自顾客的知识,即顾客提供的对于企业或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情况反馈信息,以及对新产品或服务的想法或创意,或者关于服务提供方式/流程的有价值信息等等,这类知识更加关系到银行开发新顾客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因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开发。更多的企业开始倡导并实施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其目的也在于借此获取和积累更多有关这方面的顾客知识。显然,这类知识相对关于顾客的知识,更难以获取,需要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充分、深入互动来不断激发顾客贡献这类的知识。因而,银行仅仅通过设置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制度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建置系统的培训、晋升和决策参与体系,在精神层面上对客户经理进行有效激励,使他们的个人利益与银行的长远利益紧密联结,促使他们与顾客进行更深入的互动,从顾客群体中获取更多的创新性知识,从而实现银行的长期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当前对顾客需求的了解来实现银行以及个人短期销售利益的最大化。
(3)无论是对于关于顾客的知识还是来自顾客的知识,组织内社会资本都会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在中国的文化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种人际关系能够在员工与员工以及员工与银行之间形成某种信任、承诺,激励员工为所在的圈子或者组织贡献自身的力量,从而降低他们的离职意愿,以及促进他们去获取更多有价值的顾客知识,并相互间进行更加充分、深入的共享。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探视如何通过对员工的激励和管理,将员工个体的知识变换为银行层面的顾客知识,规避如果一线员工(客户经理)出走可能造成的客户流失。早先的研究多从顾客(比如顾客关系管理)的角度,探视如何通过在组织内部建立顾客文化、与顾客互动来获取知识。(2)借助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社会资本的理论,提出两种获取顾客知识的管道:正式、非正式的。(3)同时探视了两类不同顾客知识的获取管道,和它们的不同:一类是关于顾客的知识(他们自身的需求、偏好、过往经历等),一类是来自顾客的知识(他们对于银行产品的看法、创意等)。
参考文献:
1. Joshi A W, Sharma S.Customer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tecedents and impact o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47-59.
2. Zhang JF et al.What contributes to the enhanced use of customer, competition and tec- hnology knowledge for product innovation perf- ormance?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207-218.
3. Homburg C, Wieseke J, Bornemann T.Impl- ementing the marketing concept at the employee- customer interface: the role of customer need knowledge.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64-81.
4. Rousseau, D. M.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written and unwr- itten agreements.Thousand Oaks, CA: Sage,199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71172069)。
[关键词]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65-01
一、建立员工素质教育体制
企业员工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求。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生产力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承担者,把握机遇,适应市场竞争,加强员工的忧患意识,培养技术精英、能担重任的员工队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了科技兴企、开拓创新、树立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素质教育活动。员工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效机制,是为员工学习打造的平台,是维护员工生存发展权的具体措施,是企业文明、科技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员工素质教育达到企业的创新发展。
员工素质教育必须贯彻企业文化。所以,员工的思想教育与企业精神必须结合起来。企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企业的共同追求。让企业精神和宗旨成为企业群体意识的核心体现。企业文化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实践所产生的,并为员工所遵循的共同意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员工的素质教育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力量,可以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和谐的生产环境,把员工团结在企业的周围,自觉地把智慧和力量投入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员工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完善员工职业教育体制
建立一个优质的职业教育团队。从市场需求出发,提高科学技术,职业教育团队要领先科技,配合企业生产目标生产工具,培训出优秀合格的技术员工,引领科技生产,使企业生产水平适应市场经济,让科技发展引领企业进步。提高扩大职业教育的形式。要长期培训技术员工,根据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生产的需求,开展不同形式规模的学习班,使他们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掌握先进技术;举办多种多样的技术比赛活动,通过比赛认知员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用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学习技术的热情,用提高职称待遇、评比一、二、三等奖等形式鼓励员工,树立生产技术标兵和科技能手;在生产和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成,从而达到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工作中实现科技生产,让企业员工学有方法,做有榜样,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体制。科技兴企是企业接轨世界水平的法宝,职业教育就是稳步走向辉煌的基石。
三、教育员工以企业的荣誉为傲
教育员工以企业的荣誉为傲。为企业争光,在思想行为上,把企业命运和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展开员工素质教育,统一员工思想认识,要让员工明确当前目标,真正把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生产经营中来。企业要制定一个良好的荣誉激励体制,使员工有学习的榜样,有奋斗的目标。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要给予精神奖励。在荣誉激励中我们还要注重对集体的鼓励,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以人为本是企业的科学发展观,企业对员工的各种需求要给予满足和激励。企业与员工相互投资中企业应居主导地位,企业应该主动对员工需求进行投资,想到员工所需、员工所求,这自然会得到员工的真心回报,激励员工达到爱岗敬业、企荣我荣的思想境界。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的生产力。我们要实现民主管理机制,形成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体系,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最大限度挖掘员工的潜力,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密切契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将取代过去的生产要素,新兴科技引领生产,而拥有知识的人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主人。
通过企业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使员工的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达到科技兴企的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的潜能挖掘出来,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多做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在企业中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让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真正地落地生根,发挥实力。要把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成果鲜明地体现在企业经营和科技生产中,通过推进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创新,使企业经营管理具有时代特色。
1 酒店管理职业素质教学的核心内容
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对于职业了解与适应力的一种综合性体现,学生作为即将迈入职业社会的预备军,更应该学习职业素养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适应市场需求,以便于顺利入职。一般而言,从业人员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其本人的职业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欲破其阵先掌其门”抓住内涵是关键
①爱岗敬业:这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第一要求。
②人可貌相,仪不能忘:礼为内,仪为表,表在一定程度可体内,心意要到,礼仪不能少。
③服务意识:服务是酒店工作的职能所在,优秀的服务意识能够体现出酒店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④创新精神:服务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创新服务方式,带给客人高标准的服务,应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开拓创新,可因人而异地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客人创造出舒适的环境。
⑤团队精神:酒店是一个合作密切的组织,客人在酒店入住期间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酒店各部门部人员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客人在入店期间是否能够有一个愉快舒适的体验,取决了酒店工作人员的默契配合和互相帮助。
⑥优秀品性:生性善良的人,心态乐观,常把微笑挂在脸上的人适合酒店业。刻薄寡思、利欲熏心的人是不能做好酒店工作的。
1.2 职业素质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近年来,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然而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着“应聘者为求职愁,企业为招人愁”的怪现象,体现了人才市场饱和但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问题。而酒店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的高标准,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工作能力,更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为弥补当今酒店业的人才缺口,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职业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职业能力是至为重要的。当今学生“90后”居多,自我意识较强,学习进取精神不强,职业素质意识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要求。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缺失,极大可能导致学生很难达到用人企业对于素质要求的门槛。
2 高职学院对创新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建设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程度各不相同,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习过相应的课程,然而更有多数学生认为职业能力比职业素质更为重要。
2.1 高职学院对创新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重视与酒店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实践能力 ,而对基础理论和职业素质的课程热情相对缺乏。多数职业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问题上侧重点放在了实际操作能力上,而忽视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问题上成效突出,得到了实习单位和用人企业的青睐。该院校的实施方案对于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中有着值得一提的启发作用。
第一,提高专业课讲师的入职门槛,进行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榜。
第二,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酒店及相关行业挂职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案例做以说明和讲解。
第三,邀请酒店行业中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在职员工到校给学生做讲座,以自身经历言传身教,加深学生的认识。
第四,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组织学生进入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实习单位,接受一线主管,优秀员工的指导。
2.2 避重就轻,缺乏创新
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偏重形式,忽略实效。如果教学效果达不到酒店业人才的知识需求储备,那么课程设置并没有实际意义。更有多数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酒店实训课程、礼仪文化、外语交流、人际沟通技巧,这体现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然而面对着酒店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应该重视起来,摈弃老套的教学方式,开创新的教学方式,摈弃“旧机器”,注入新血液,把“术”和“学”更好地结合起来。
3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如若一味地灌输书本中的文字理论知识,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和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在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发展。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缺一不可,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促成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弥补酒店业人才市场的缺失,使学生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满足社会的需要。
3.1 创新素质教育方式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活力素,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不应该缺失创新意识。在素质教育方式上,我们更应该有更好的创新,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举足轻重的,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方式的创新,更应该刻不容缓地提到日程中来。
3.2 高职学院对创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创新建议
院校在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单一依靠经验教学,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活。素质教育也并不单单是理论灌输,更应该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做好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信念和理想为核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院校方面在创新教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应重塑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创新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学习,在实战工作中领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企业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60-02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一方面,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企业目标、信念、哲学、道德和价值的总和。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说:“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无形的资产和财富。然而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人员思想、行为的总和,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去,使员工自觉接受和认可。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对企业文化有一定了解且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素养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通过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可以更好地实现这种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是高职学院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肩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使命。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大多都会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怎样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使企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与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实现对接,将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了整个高校教育的过程。可以及时并客观真实地了解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并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方案,更好地为企业提供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高院校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也是高职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蒙牛乳业提出“有才有德,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的用人理念。绝大多数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选人、用人、留人的理念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企业文化不仅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趋向,也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因此,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学习到有关企业文化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与企业文化近距离接触,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度。对学生能够更好地自觉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毕业后能够尽快地融入企业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片面重视职业技能提高。职业院校特征决定了其素质教育应该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莱兰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他认为,一名员工的素质就像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八分之一,而在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是看不到的。我们能见到的八分之一是其知识、资质和技能行为;见不到的八分之七则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麦克莱兰认为,如果员工的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育,那么对员工的素质提升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许多高职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外,更多的时间是在接受职业技能的训练,专门针对隐性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明显不足。然而,从前面蒙牛乳业以及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用人之道中可以看出,企业选人、用人更重视的是隐性素质,这种矛盾是导致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素质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2.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活动方式及内容未充分体现职业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职业特性不强。在高职院校现在普遍开展的活动中,除“职业规划大赛”等少数活动可以体现职业性外,其余开展的大多是以提高学生基本综合素质为主的各类文体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竞赛、主持人或演讲比赛、板报制作)以及遵纪守法、文明礼仪、爱心慰问等活动,而这些素质教育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大多是各个高职院校学院学生处、团员以及学生会,或是同系统、同地区大学联合开展,其参与者当然主要是院校师生。因此,这些文化活动无论从活动主体还是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和普通院校甚至与普通高中、初中的素质教育活动相差不大,均未体现出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应有的职业化特征。
3.高职院校校园缺乏企业文化氛围。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真正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企业文化是在毕业环节的企业顶岗实习,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在进入企业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后便不再回到校园直接就业。而许多高校校园内则企业文化“空气”稀薄,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随处看到企业的“痕迹”,听到企业的“声音”,闻到企业的“气息”。因此,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未能通过与企业的近距离接触,置身于企业文化的氛围的熏陶之中,也就难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完成由青年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高职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路与对策
高职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是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企业文化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其目标是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任何文化对人的素质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影响也必须通过学生长时间、多角度、近距离地“接触”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本文主要从具体可操作的角度提出实现高职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措施和建议。
1.建立高职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机构与制度。要长期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就必须在高职院校设立相应的机构和制度。高职院校可在其学生管理部门下设企业文化中心等机构,设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并组建由专业系部及优秀学生参与的工作团队,同时明确团队及其成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以专业系部为单位与相关行业知名企业(最好是本地区企业)鉴定校企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制定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工作的工作目标及考核制度,保证相关工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2.开设高职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相关课程。高职院校应加大职业素质中隐形素质教育的课程比例,除了需要开设德育、体育、文化等提高学生基本综合素质的课程外,还应开设突出职业特色的职业素质训练、创业与就业指导、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等课程。其课程中企业文化部分就可以真实的合作企业为案例背景,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真实地体会和感悟企业的精神文化,了解和认识企业制度文化,领略和感受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及作用,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够接触并了解企业理念、制度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步入企业后的适应能力。
3.开展高职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活动。①企业文化进校园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将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请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及企业的用人之道,帮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将企业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请进校园,通过报告会、故事会等形式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意识;将本学院校毕业的企业优秀员工请回校园与在校学生座谈交流,让在校学生真实感受成功就在自己身边,而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事业发展和成功的必要条件,使学生在树立信心的同时明确努力方向。以专业系部及其合作企业为单位,建立企业文化墙,将展示企业使命、奋斗目标、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的口号标语、企业物质文化图片等作为固定的内容放上去,同时与企业同步不断更新公司动态、活动消息、新获荣誉、先进人物事迹等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且动态地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②学生深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机会,在学生企业顶岗实习考核环节中增设企业文化调研的内容,通过要求学生上交企业文化调研报告等形式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深入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体会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作用及要求,更快地融入到企业环境中去。此外,还应组织在校学生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企业参观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示企业发展与成就的展览室等物质文化建设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拓宽学生的眼界;积极组织参与企业宣传及庆典等活动;配合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演讲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在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③校企合作开展活动共建校园及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校企文化活动计划,联合开展文艺、体育、娱乐、宣传、竞赛等多种方式的活动;也可以组织学院学生或企业员工参与对方的文化活动(例如:企业可以组队参与到学院定期举办的体育运动会、新生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传播学校和企业的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凝聚力,丰富企业员工和学院学生的文化生活,还能更好地培养参与者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良好的素质品质,提升学院学生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企业、学院、学生等多方面共赢的有效途径。当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实现必须依靠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企业需要志同道合的各种高素质人才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其生存和发展是根本前提,校企合作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特别是隐形职业素质),使高职学生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实现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需要。然而,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就必须要解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识,建立合作,制定制度,完善课程体系,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校企文化活动,使学生一进校园就置身于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空气”中,让学生在校园里可以随处看到企业的“痕迹”,听到企业的“声音”,闻到企业的“气息”。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进行近距离接触,接受企业文化的氛围的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完成由青年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试论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1).
[2]朱天波.浅析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张妍.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