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技术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历史;发展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development in various fields caused many changes.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biggest technic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s people increasingly rely 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which are required reading. To explore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istory;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N929.5
通信技术自古就有,通信时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沟通工具,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大力发展让人们的生产生活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通信技术作为具有极强便利性和快捷性的技术,拥有怎样的发展历史,移动通信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又该何去何从,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解答。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
移动通信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者一方是移动体另一方是固定体之间进行的通信。这里所讲的移动体可以指的是人,也可以代指是汽车、火车等正处于移动状态中的所有物体。简单来说,也就是指通信双方必须至少有一方正在处于运动中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所采用的频段较为广泛,包括低频、中频、高频、甚高频和特高频各个频段。在组成机构上来看,整个移动通信系统是由移动台、基台以及移动交换局共同组成的。
移动通信技术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的,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更高更新的技术在等待拓展,现在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要求是较高的数据速率、高能机动性以及无缝隙漫游等等。要想在未来实现或者更进一步拓展这些技术要求,就要在移动通信的技术上进行更多的投入和研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模拟性质的移动通信系统,在上个世纪初开始了商业运营试验。该系统使用了蜂窝结构,而且实现了频带的可重复利用,最终克服了移动通信技术在大领域的信号覆盖率低的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该系统支持移动终端的漫游和越区切换,这一技术实现了在移动环境下用户可以进行不间断通信的愿望。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最大的贡献就是发展了通信技术的可移动性上,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摆脱了以往的通信必须借助于有形的信号通道等弊端,这是其他任何通信方式不能够取代的。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也被称之为GSM及窄带CDMA,在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中,支持移动终端的漫游和越区切换,这一技术实现了在移动环境下用户可以进行不间断通信的愿望,而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频谱效率以及更方便的漫游功能,比第一代更加便利。对于现在正在使用的手机来说,人们非常熟悉的SIM卡就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产物,这种技术使得大量的手机用户拥有了强大的网络功能。同时对于运营商来说,SIM卡是消费者的身份辨识认证文件,这样的“文件”为移动通信运营方面的管理、运营等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步入了更加智能化的行列,移动通信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和技术,不仅仅能够完成用户之间的通话等简单操作,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运用更加强大的信号处理技术,在语音服务之外开拓了多种多样的多媒体数据通信技术,这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隐秘更加便捷,对于运营商来说是更加周到的服务检测以及更低的运营成本。
二、移动通电信技术的特点
1、具有极强的移动性
因为该技术必须要保持相关的信息传载物体处于移动状态中进行通信,所以该技术必须是无线通信的类型,具有极强的移动性。这也是移动通信技术最大的特点。它摒弃了以往的通信技术所依赖的电线等传播实物,依靠的是卫星信号以及相关技术的信号中继站等就可以进行信号的传播和接收。
2、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条件较为复杂
上文提到,该技术必须要保持相关的信息传载物体处于移动状态中进行通信,所以消费者使用者手中的移动体可能在各种环境中进行运动,而传播信号的电磁波在信号传播时会产生各种不利的诸如反射、折射、绕射等现象,所以会产生一些干扰,比如多径干扰、通信信号传播不确定或者延迟等效应。
3、容易受到周围噪声的干扰
在城市环境中,周围的汽车火花发出的噪声、以及功臣建设等造成的噪声,更重要的是各位移动信号的用户之间进行无形的相互干扰,比如邻道干扰等等,这些都会造成移动通信的误差。
4、移动通信技术整体系统和网络结构较为复杂
移动通信技术整体系统是一个多用户的通信系统相关网络,上文也提到了,噪声污染中最为重要的是各位移动信号的用户之间进行无形的相互干扰,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该系统才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工作。此外,整个移动通信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他应该与城市通话网、城市通信卫星数据网、以及相关的数据网进行统一联系,才能够用最方便的方式传递信息,所以说移动通信技术整体系统和网络结构都是较为复杂的。
三、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实现网络覆盖的无缝化,这一特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将来,移动通信技术可以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网络连接等操作,这对于新新人类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一技术也正在逐渐完善。第二,宽带化。渐渐的,低俗的网络被用户所摒弃,只有不断发展更加高速的、具有大通容量的技术才能够得以更快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最后,各项技术在通信方面的融合会越来越快,比如在技术方面、在运营方面、在网络利用等方面。
结语: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变革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同进步,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被广大民众所大力接受并依赖,通过文章对该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的解析,我们能够看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只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和保持技术的先进性,才能利用技术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林榕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与现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8)
[2]鲍航.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咸宁学院学报,2012 (6)
[3]刘世银.浅谈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5)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接入网;电力无线通信
1 电力通信接入网现状分析
智能电网中的很多应用系统都需要依赖接入网实现,在输变电领域有输变电状态监测系统,在配用电领域有配网自动化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
在输变电领域,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是电力输送和转换的物理通道,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分布广泛,运行条件复杂,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和外力破坏,巡检维护工作量大等特点。目前在输电线路上可采用不同的传感器对包括微风振动、风偏、线路舞动、线路温度、线路覆冰,杆塔倾斜等输电线路状态,对环境温度、风速、障碍物距离,危险接近等环境状态等综合信息采集,但如何将这些采集数据汇总到监测中心进行处理,需要有可靠的通信支持。
在智能配用电领域,国家电网公司在大力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和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具有高度自动化和互动化的智能配用电网络对于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于智能配用电侧的业务需求还缺乏很好的通信支撑手段予以支撑,单一的通信方式包括光纤通信方式无法满足配用电侧的所有通信需求,需要深入研究无线通信技术与光通信技术复合组网技术,科学构建通信网络,合理解决通信的实时性,可靠性和无线通信网络组网等技术问题,以满足智能配用电领域的业务需求。
2 现有电力接入技术分析
目前电力部门沿着电网建立了以OPGW/ADSS电力特种光缆为主的电力骨干光传输网。基本覆盖110kv以上变电站。但终端通信接入网络是待建网络。总体上具有骨干通信网络强,接入网络弱的特征。
在接入网建设中,无论是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230MHz电台无线通信还是无线公网,都不能很好满足现在的需要,即使综合应用多种通信技术,也存在部署困难,技术繁多,管理不便等缺点,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光纤通信存在建设困难,利用率较低,无法实现全覆盖的问题。
(2)电力线载波通信存在挑线路、可靠性差的问题。
(3)230MHz电台无线通信存在通信技术落后,传输速率低的问题。
(4)公网无线通信存在安全性低,边远覆盖差,紧急状况下可用性无法保障的问题。
综合以上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230MHz电台无线通信还是公网无线通信的局限性。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需要一套为电力应用服务的电力无线通信系统,建立一套为电力系统应用定制的无线通信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加强电力接入通信网络的建设,更好地满足电力应用的需求。
3 电力光载无线通信技术
电力通信网络的光纤传输网络十分发达,电力行业具有丰富的电力特种光纤、管道、杆塔资源,500kv及以上变电站光纤覆盖率为100%。220kv覆盖率为99.2%。110kv覆盖率93%。随着智能电网的推进,中低压配电网中的光纤资源也越来越多,在建立电力无线通信网络时,充分利用电力系统现有的光纤资源,将会节约大量的成本,起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电力光载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电力行业丰富的光缆资源,以及光纤传输低损耗。高带宽特性,代替传统的基带数据处理模块和射频发射天线模块间的射频线缆,改变传统基站中基带与射频信号集中处理的方式,将基站的无线信号和基带信号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处理,传统的基站系统被分拆为基带处理(中心基站)与射频传输(远端基站)两部分,二者放置在不同的物理位置,远端基站仅实现简单的光电转换功能,而复杂昂贵的设备集中到中心基站,让多个远端基站共享这些设备。
4 电力光载无线通信技术输变电应用
输变电在线监测无线通信系统可分为,个层次,分别为终端层。网络通信层和主站层,终端层负责将底层传感器节点搜集到的信息发送给网络接入层,网络通信层则将终端信息通过骨干网系统,发送给输变电系统主站,主站层负责对终端设施和网络接入设备的在线监测。状态信息的搜集以及控制命令的发送,输变电无线与光纤集成通信系统位于网络通信层,位于变电站的中心站通过电力特种光缆与部署在输电线路杆塔上的远端单元相连,中心站也可通过链式自组网的模式实现彼此之间的逐跳通信,通过输变电中心站设备和远端单元组成逐跳连接的无线与光纤集成通信系统,实现底层终端信息的汇集,并通过远距离逐跳传输方式将信息汇集到输变电系统主站。
在输变电应用场景中,采用分布式中心站与链式逐跳自组网相结合的组网模式,充分利用输电线路已有的电力光缆资源,实现光纤与无线自组网的融合通信。
传统的多跳无线自组网多基于载波侦听和冲突避免方式进行资源分配,这种资源分配方式实时性较差,导致系统对流媒体的支持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输变电在线监测这种链式拓扑结构条件下,传统载波侦听和冲突避免方式造成极大的网络时延,无法实现流媒体传输的全面支持。输变电应用系统需要具备载波侦听与时分复用机制的融合技术,实现节点的链路拓扑维护与多跳的数据传输;针对输变电线路链式结构,具备链路的自适应调整与维护问题能力,提升系统的鲁棒性能和容错性能;同时输电线路监控应用对于系统的传输时延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输电线路链式拓扑结构节点的损毁将导致系统整条无线链路的失效,因此需要针对网络异常处理与网络恢复技术进行专门处理、主要技术包括链式结构中网络异常情况监测技术,实现异常情况的实时捕获。系统的链路恢复与拓扑重构技术,实现异常状态下的错误恢复。基于链路维护技术进行专门容错技术研究,使系统具备抗损毁能力,以及灾害条件下通信能力、研究功率汇聚技术,在连续多个节点失效的极端条件下,保证系统的应急通信能力。
5 电力光载无线通信技术配用电应用
配用电自动化无线通信系统应用中,无线与光纤集成通信系统位于系统网络通信层,借助无线与光纤集成通信系统,实现了底层终端设备和主站应用之间的数据双向互通、中心站设备可以部属在主站的局端大楼或者变电站、通过电力系统已有的特种光缆资源实现远端单元的光纤拉远、远端单元通过电力专用频段与终端设备相连,终端设备通过多种方式(以太网,wifi,zigbee等技术)与配用电专用设备相连、针对配用电无线与光纤集成通信系统中对组网模式的特殊需求,采用分布式基站和光纤拉远技术,充分利用配用电线路已有的电力特种光缆资源,实现光纤与无线通信系统的融合通信。
针对配用电应用需求的不同。需要使系统具备智能自适应的链路传输能力,系统需要具备流量实时监测技术实现系统性能(数据传输速率、延迟、丢包率等)的动态感知,基于系统实时监测技术,进行流量控制技术研究,使链路传输能够动态适应网络系统的实时变化。
配用电应用中,需要终端数量极大,海量终端同时在线对于基站系统压力巨大。因此系统需要具备海量终端同时接入的能力,同时基站系统调度算法需要满足终端用户对数据传输实时性和公平性的要求。
6 结束语
针对智能电网骨干网强,接入网弱的特点。本文对比分析了电力接入网领域各种通信技术手段的优缺点,提出了电力光载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接入网领域的应用,构建了电力光载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输变电,配用电领域的应用架构。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电力光载无线通信技术必将在智能电网接入网通信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信息网络;信息化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对电量的需求都在的持续增长。在大中型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大功率照明和取暖电气的使用对电力供应系统电能的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开发新的信息系统安全供电技术已经势在必行。
二、我国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现状
IT技术在中国电力行业的应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电网运行实时控制系统(电网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及支持其运行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等),电力营销系统(包括电量计费系统和负荷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经营、管理、运营),经营公司系统(各类经营、开发、采购、销售等活动)。信息网络系统在我国电力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部门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管理机制的采用,促进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然而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较之国际先进水平依然有比较大的差距,就数据安全方面来说,技术上存在较多的漏洞。我国很多电力企业的电力系统依然沿用较早的计算机系统管理模式。早期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是公司或者企业的内部局域网,并没有同互联网相连,因而安全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内部员工的安全控制上。但是现在的网络化程度加深,使得公司组成了广域网,安全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对内部员工的控制,还需要防范国际互联网的安全攻击,如病毒、黑客等等。再使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都需要调整和升级,以应对新信息时代的管理需求。
三、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总体思路和安全保护技术
信息系统的安全在电力企业的运用中体现在对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的保障:保障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即保证授权者对信息系统和信息的使用。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即保证信息的安全,不会将信息泄露给未授权者。保障信息系统的可控性,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保护。保障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即保证未授权者不能随意篡改信息。
信息系统安全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电力企业数据的保护,如何保护企业数据库中文件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是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技术的重点。大多数国内企业采用的数据库都是购买国际较为著名的数据库生产厂商生产的产品如:Sqlserver、Oracle等,基本没有使用自主研发的数据库。无论是Sqlserver还是Oracle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如何科学有效的使用这些数据库成为了我国电力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数据库的日常管理通常分为数据库系统的恢复和数据库的备份两个方面。数据库系统备份是指将数据库中的重要信息副本存储到可靠的存储介质中,其目的是在数据在受到人为损害造成不可恢复的情况下,使用备份的数据来对数据库进行恢复减少因为数据丢失等原因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常见的备份方式有两种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前者是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拷贝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后者是将数据库中的记录读出到一个文件中以达到保护数据安全的效果。
数据库的系统恢复是在在数据库受到不可恢复的损害时利用已经备份好的数据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还原,使得数据库恢复到正常状态。数据库系统的恢复主要有一下几种:控制文件的损坏恢复,控制文件是数据库的核心,一旦损坏整个数据库都无法正常运行。在恢复时工作人员需要关闭数据库将备份的文件放到原来被破坏的位置。文件系统损坏恢复,使用备份的数据重建文件系统,对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恢复。数据文件的损坏恢复,将相应的备份文件放回被破坏的位置,然后重新加载数据库信息。
四、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方法
信息安全的总体策略主要分为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两大模块。在具体的安全技术的使用流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终端的安全管理
终端是端点用户用于和主机通信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是监视器、键盘设备或打印设备。它们用同轴电缆和一个群控器相连,这个群控器可以直接连接到一台主机,也可以通过一个通信控制器连接到这台主机。多达32个终端可以连接到一个单一的群控器上,具体数字要视这个群控器的型号而定。每个终端可以使用一条独立的电缆连接到这个群控器,也可以为了节省电缆,将它连接到一个附近的多路复用器,而这个多路复用器通过一条电缆连接到远方的群控器上。终端体现在电力企业中就是个人计算机。在对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中最重要的是要规范员工对计算机的使用方式,避免员工在企业的内网中使用光盘驱动器、U盘等设施以及在工作时间使用与工作内容完全无关的软件等。每台需要接入互联网的个人计算机都要安装杀毒软件,以抵抗网络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杀毒软件需要及时更新并要培养员工定期扫描个人计算机的好习惯。在电力企业自行开发的软件使用过程中应当雇佣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软件进行实时的维护。每个软件都有自身的漏洞,很多病毒和黑客就是利用软件的漏洞入侵用户的主机,窃取相关数据,因而电力企业需要定期对软件的漏洞进行修补,督促员工安装补丁包。计算机行业是个飞速发展的行业,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是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关键,采用合适的新技术保证企业内网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是保证终端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
2、对服务器的安全防护
服务器,也称伺服器。服务器是网络环境中的高性能计算机,它侦听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客户机)提交的服务请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为此,服务器必须具有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有时,这两种定义会引起混淆,如域名注册查询的Web服务器,它可能是指用于网站的计算机,也可能是指像Apache这样的软件,运行在这样的计算机上以管理网页组件和回应网页浏览器的请求它的高性能主要体现在高速度的运算能力、长时间的可靠运行、强大的外部数据吞吐能力等方面。服务器的构成与微机基本相似,有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它们是针对具体的网络应用特别制定的,因而服务器与微机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很大。一个管理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计算机软件,通常分为文件服务器(能使用户在其它计算机访问文件),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
服务器是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设备。应用系统和企业的核心业务都在主机上运行。服务器上存储的都是一些重要的数据,一旦企业的服务器出现问题,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对企业的有效保障。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使用专业人士对服务器进行加固处理和漏洞扫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服务器进行扫描,一旦发现主机中存在漏洞就要及时处理。同时加强对服务器网络安全的管理,防止病毒和黑客的渗入。
五、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是电力企业当前经济背景和技术环境下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信息化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省较大的人力,物力并且提高管理的效率。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安全技术的使用是极为重要的技术环节,只有充分保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才能促使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琳.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安全性评价专家系统[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8):99-102.
[2] 王磊;黄文;朱小兰;;电力系统信息网络安全架构的研究[J];大家;2011年15期
【关键词】 3G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 重要地位
一、前言
3G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个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来看,经历了模拟到数字、语音到视频、人工到智能的发展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以AMPS系统为主要代表,属于模拟信号,能够进行语音业务;第二代采用TDMA和CDMA,以数字式GSM系统和IS―95系统为主要的代表,可提供有限的数据及多媒体业务;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宽带为主要代表的3G技术迅速崛起,成为移动通信系统新的焦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二、3G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分析
2.1 服务领域呈现扩大的趋势
截至2012年8月底,国内手机用户数量已超过7.1亿,而中国手机网民占到使用人数的34.2%,总规模达到1.8亿。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基于3G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日渐强大,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越来越多,用户数量和服务收益也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
2.2 技术体系发展更加健全完善
由于3G技术解决了2G通信技术的瓶颈,在移动通信数据传输、流媒体播放等方面产生突破性进展,3G技术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构建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上,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三个技术标准应用比较广泛。基于以上体系的建设,形成众多的应用终端和服务;视频传播、点播、直播服务;电子商务应用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都是3G技术的发展的成果体现。
2.3 促进移动通信系统的全面发展
3G技术不是新生事物,而是移动通信系统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世界移动通信业集体智慧的结晶。通信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要目的,随着用户对通信需求越来越高端,也必将促进相应技术的创新与发展,3G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3G技术是通信产业的一个革命,是对应用技术的完善与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实现了3G技术与应用终端的完美结合将是最终的发展趋势。
三、3G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应用中的思考
3.1 3G网络技术面临的困境
从技术角度来看,3G业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平衡体系,也是移动通信系统具备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体现。CDMA技术接入相对复杂,因频谱与时间上共用特征,导致存在较大的“自干扰性”,需要加以解决;基于IP技术的统一平台IMS建设存在较大难度,无法保证系统架构的兼容性和IMS业务承载的质量,OMA和OSA/Parlay两种主流的融合,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终端市场的发展制约3G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系统与终端的兼容性、电池和其他硬件也成为新的影响因素。
3.2 3G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思考
3G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新的高度,体现的是人们对通信技术需求的多元化、具体化和创新化,是阶段性科技成果的结晶。随着3G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赋予移动通信系统以更多的增殖服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针对WLAN的应用,如何与3G技术实现有机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解决移动宽带业务的应用问题,确保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如何解决运营成本与用户支出的矛盾,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前提下,扩大覆盖人群和范围。从发展战略来看,如何针对市场动态需求,优化运营技术,不断创新3G应用领域、产品和服务,扮演好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是我们所有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中,3G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取得了重要应用,在移动通信网络的构建、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以及满足移动通信发展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参 考 文 献
[1] 常玉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移动台数字基带测试[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2] 朱红儒.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安全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 接入网 技术 应用 建议
终端通信接入网在电力系统通信网中的比重将逐年上升,我国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特别是10kV通信接入网目前规模还不大,今后技术方向的选择事关网络建设、运维成本和网络的安全稳定性能。因此,研究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TD-LTE无线技术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概念及现状
终端通信接入网是电力系统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系统骨干通信网络的延伸,提供配电与用电业务终端与电力骨干通信网络的连接,具有业务承载和信息传送功能,分为10kV通信接入网和0.4kV通信接入网两部分[1]。
10kV通信接入网是指覆盖10kV(20千伏、6千伏)配电网的开关站、配电室、环网单元、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分布式能源站点、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配电线路等的通信网络,主要承载配电自动化、配变监测等业务[2]。0.4kV通信接入网是指覆盖变压器的0.4kV出线至低压用户表计、电力营业网点、电动汽车充电桩和分布式电源等的通信网络,主要承载用电信息采集、用电营业服务、用户双向互动等业务[1]。目前我国各地已建的10kV通信接入网主要是为实现配网自动化而建设的,采用了电力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工业以太网、中压载波、无线通信4种通信技术,其中EPON和工业以网技术应用最广泛。无线通信又分无线公网和无线专网,最近几年不少省份开展了无线专网试点建设,MacWill、WiMAX、230MHz数传、TD-LTE技术均有涉及。0.4kV通信接入网主要采用无线公网方式,主要是为实现用电集抄租用运营商的GPRS网络。
二、电力通信终端接入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终端通信接入网中需传送的各类业务因具有分布范围广、站点多、通信设备工作环境较差的特征,网络建设难度相对较大。目前10kV通信接入网建设中以有线建设为主,在具体建设中面临一些极为困难的挑战。
(1)部分区域有线不可达。有线网络的建设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部分区域施工困难,一些老旧城区开发较早,甚至根本无法施工敷设线路。(2)租用公网无线安全性低,成本高,业务承载质量差。公网具有私密性差、租赁费用高、业务资源无法保证等各种缺陷,使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3)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带宽低,受环境影响大,传输距离有限,仅适于简单业务在小范围的应用,无法满足配网全业务需求。(4)已建通信网络基本无法满足集群、重点区域视频监控、现场作业回传等新增业务的需求。(5)终端通信网建设中没有统筹考虑10kV通信接入网和0.4kV通信接入网的业务接入需求,而是各建各的,10kV通信接入网以生产线为主建设,0.4kV通信接入网营销线为主建设,造成重复建设和多头管理。
三、TD-LTE具有的技术优势
TD-LTE是我国主导的4G主流技术,继承和发展了TD-SCDMA的独有特点和技术优势的同时,实现了与FDD LTE的融合发展,集成了适应于宽带移动通信传输的众多先进技术,如MIMO、OFDM、自适应调制编码、频率选择性调度、小区间干扰协调、更加扁平的网络架构、控制面和用户分离等技术,实现了系统容量和用户体验的极大提升,已经成为未来TDD技术发展的全球唯一标准。TD-LTE可以实现灵活的上下行时隙配比,满足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需要的灵活上下行业务比例,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3]。在众多的通信方式中,TD-LTE宽带无线技术以其频带宽、传输速率高、覆盖范围广、业务支撑能力强、可靠、安全等特点,成为国际电力界公认的电力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1)容量大。配用电网中的终端分布广且数量巨大,网络容量需求大。TD-LTE网络的大容量特点能够满足电力专网需求,并且,随着TD-LTE技术的不断演进,未来速率可达到1Gbps。
(2)安全性高。配电网络、用电网络都有高度安全需求,TD-LTE是多种技术融合演进的结果,在继承已有技术安全性的特点外,还在设备自恢复、业务QoS自保障、网络及业务层面数据加密鉴权方面得到了提升,能够满足电力专网安全性要求。
(3)业务配置灵活。电力专网业务以遥控、计量、数据采集、视频监控等为主,这些业务有上行带宽高、终端位置固定等特点。TD-LTE具备上行业务带宽可调、低时延、系统扁平等特点,并且对业务质量分等级进行保障,可以解决电力专网业务应用的诸多难题。
四、电力TD-LTE无线接入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TD-LTE技术是当前最佳的无线接入网技术,但是在电力TD-LTE无线接入专网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TD-LTE公网业务模型无法满足电力终端通信网的特殊需求。TD-LTE技术标准是为满足公众通信网需求而制定的,虽然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接口高度开放,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可以互联互通,但仅仅进行简单的技术移植并不能完全满足电力终端通信接入网的部分特殊需求。如配电网保护类、控制类(遥控)信号的安全、QoS方面问题,如集群中的调度、脱网直通功能等等。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心理行为干预;焦虑;疼痛
髋关节置换术是关节外科常见的外科手术,其对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退行性骨性关节病、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疾病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但由于该手术为向患者体内植入假体,患者在腰麻下接受手术,患者术前术中焦虑、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很高。为了减轻患者上述身心痛苦,笔者于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对上海长海医院关节外科65例患者采用了心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对我院关节外科有行髋关节置换术指征的患者65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31~82岁,平均(56.6±11.2)岁;干预组32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32~84岁,平均(57.2±10.9)岁。髋关节置换术前疾病分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3例,退行性骨性关节病21例,股骨头坏死16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施方法 两组髋关节置换术及术前、术后处理均按技术操作常规进行,其中干预组在术前术后采用下列干预方法:由专人负责,详细介绍病房、手术室的环境及监护系统,实施者对患者热情、诚挚、体贴,言行上、感情上亲近患者,了解有关病情,谈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并以相关的医学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知识为基础,给患者讲清髋关节置换术的具体内容,派发病区特制的宣传小册子《髋关节置换术健康宣教》。以心身医学的观点给患者讲解情绪与疾病及其所产生症状的关系,尤其是针对患者对自身疾病及安置假体时产生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给予理解、同情、鼓励与安慰,术后必要时采用暗示方法,如使用“安慰剂”缓解疼痛。通过效果良好的类似病例现身说教,使患者消除负性情绪,以正性情绪积极面对相关检查和治疗。采取分心法、放松训练法及呼吸训练法缓解术后不适。
1.2.2 评定标准 (1)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AS)[1],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前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焦虑情况。(2)根据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1]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稍感不适或轻微疼痛可忍受为Ⅰ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为Ⅱ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为Ⅲ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时、术前SAS评分比较 见表1。表1示,两组入院时、对照组入院时与术前焦虑评分比较,t=1.20、0.70,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入院时与术前焦虑评分比较,t=2.54,P
2.2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 见表2。表1 两组确诊后、手术前SAS评分比较表2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表2示,干预组术后疼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其程度较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P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向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不但以往所关注的许多躯体疾患,而且许多临床症状,特别是疼痛这一最常见症状的发生、发展、预后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密切关系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2]。观察显示,假体置换及术后髋部疼痛有明确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对其采取心理干预是恰当的、可行的。
心理行为干预又称为行为矫正(behavor modification),是指干预的重点放到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或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通过学习来调整或改变个体的异常病态心理和躯体症状,以建立健康行为[1]。从医生那里得知自己需安装假体人工关节时,患者均有焦虑、紧张,甚至恐惧、逃避等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不稳、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心慌胸闷、出冷汗,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及儿茶酚胺升高等一系列的心身反应,术后自感髋部疼痛明显,常不能忍受。如果医务人员缺乏正确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行为干预,就难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术后的早期康复。
本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可以产生与焦虑反应相反的生理和心理效果,在术后髋部疼痛中能起到显效作用。两组效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通过干预,患者能明显缓减术前焦虑状态,并且自感术后疼痛程度减轻,这不仅使手术过程更加顺利,而且减少了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有利于病情观察。心理干预过程可操作性强,并且容易实施,见效快,体现出护士整体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专业水平,尤其明显加强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密切了护患关系,有效地提高了当代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通冠胶囊;P波离散度;QT间期离散度;冠心病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P wave dispersion (Pd) and QT dispersion (QTd) of the patients with cononary heart disease (CHD) before and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n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Tongguan capsule on improving myocardial ischemia in vivo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Methods 60 CHD patients treated by PCI were pided into the trial group (Tongguan Capsule 4 weeks+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nd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randomly. Pd and QTd/QTcd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mtment were measured. Results Pd and QTd/QTcd of the trial group were obviously declin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marked.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Tongguan Capsule can improve Pd and QTd/QTcd of the patients with CHD, which suggest Tongguan Capsule can improve myocardial ischemia.
Key words:Tongguan capsule;P dispersion;QT dispersion;coronary heart disease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心肌缺血、损伤、坏死易引起心肌复极过程不同步,产生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及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心肌缺血与Pd及QTd有明显相关性,而且国内对于Pd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对60例冠心病冠脉介入术(PCI)患者心电图Pd及QTd进行临床观察,研究通冠胶囊对患者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自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总院2005年10月-2006年3月住院治疗并行冠心病PCI术患者,按手术进行的前后顺序纳入本研究60例。冠心病诊断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55~78岁,平均(66.2±9.9)岁;稳定型心绞痛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1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5例。
1.2 方法
利用SPSS软件制作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按照2∶1比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病例的基线特征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说明2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试验药物通冠胶囊每粒含O.5 g药粉(广东省中医院生产,批号05092602)。PCI术按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的操作规程[2]。术前、术中、术后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调脂药物的应用参考最新的指南[3]。对于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其它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治疗参考国外相关指南[4]。治疗组患者在以上用药基础上,于手术日开始服用通冠胶囊3粒,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连续1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入院后第1天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检查前患者休息5 min,保持平静状态。记录速度25 mm/s,心率的单位为:次/min,各种间期的单位为:ms。Pd的测定:采用手工法目测,分别测量各导联P波及QT间期的时间值,其中胸导联不得少于3个导联,每导联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当某一导联T波不清时删去该导联,但总的测量导联数不应少于7个。Pd为最大P波时间(Pmax)和最小P波时间(Pmin)的差值。QT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按Bazzett公式计算校正QT间期(QTc)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QTc=QT/ ,经Bazzett公式校正后,QTcd=QT/ =QTcmax-QTcmin(QTcmax=QTmax/ ,QTcmin=QTmin/ )。其中P波的确定:P波的测量为P波起点线的外侧缘至终点线的内侧缘的间距,P波起点的虚拟水平线为等电位线,P波起点与等电位线交点为P波测量的起点,其降支与等电位线交点为P波测量终点。QT间期的起点以十二导联中Q波最早起点为准;T波终点判断:①有U波存在时取T波与U波交界的最低点;②T波回到等电位线或TP段的交点;③T波下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双向T波以终末T波回到等电位线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内容设计为病例临床观察表,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 11.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通冠胶囊对冠心病PCI术患者Pd的影响(略)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3 讨论
PCI术使患者狭窄的血管开通,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肌供血,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尽管血管血流达到TIMI 3级,但心功能的恢复及临床预后仍不佳。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师已经意识到心外膜大血管的成功再通并不能代表心肌水平得到良好的灌注,心肌微循环的损伤正在影响着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5]。影响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的因素很多,如患者自身冠脉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的灌注损伤、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甚至细胞凋亡等原因都在其中。当心肌缺血时,心肌的局部缺血、损伤和坏死等病变均可引起心脏电生理(如有效不应期、传导速度)发生改变,导致心肌复极不均匀和复极离散,因此在心电图上的表现有Pd与QTd。l998年Dilaveris首先提出了Pd的概念,研究显示,Pd与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的Pd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Pd可以直接反应出心房缺血的程度[6-7]。而心脏的微循环障碍,造成不同血液供应部位心肌复极结束的时间差异是QTd发生延长的可能机制[8]。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增大,且冠脉狭窄患者的QTd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及与存活心肌的数量有关,QTd是从电生理方面对缺血心肌细胞存活状态进行评价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9-12]。
通冠胶囊由黄芪、丹参、水蛭等组成,具有益气扶正、活血祛瘀等功效。其中的黄芪具有防止内皮细胞凋亡、改变血管通透性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并在抗氧化、对血管舒缩调节及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丹参能抑制凝血,促进纤溶活性,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使细胞外钙内流减少,防止心肌钙超载、减轻心肌缺氧的损伤而具有心肌保护作用。水蛭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这些作用均可以改善心肌缺血。临床研究已发现,通冠胶囊具有改善血液动力学、调节凝血系统功能[13]的作用。本研究发现,通冠胶囊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Pd和QTd/QTcd,从电生理角度证实了通冠胶囊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断标准[S].1979.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OO2,30(12):707-718.
[3] Smith SC Jr,Feldman TE,Hirshfeld JW Jr,et al.ACC/AHA/SCAI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summary articl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CC/AHA/SCAI Writing Committee to Update the 2001 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irculation,2006,113(1):156-175.
[4] Smith SC Jr,Allen J,Blair SN,et al.AHA/ACC 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2006 Update[J].J Am Coll Cardiol,2006,47(10):2130-2139.
[5] Voci P,Mariano E,Pizzuto F,et a1.Coronary recanalization in anterior myocardialinfarction:the open perforator hypothesis[J]. J Am Coil Cardiol,2002,40:1205-1213.
[6] Dilavefis PE,Gialafos JE.P-wave dispersion:a novel predictor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Ann Noninvasive Electroeardiol, 2001,6(2):159-165.
[7] 朱建成,杨向军,宋建平,等.心绞痛时心肌缺血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3,13(2):146-147.
[8] Romans M.Effects of exercise on QT dispersion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J].Am Heart J,2000,139:556-562.
[9] Hohnloser SH.Effect of coronary ischemia on QT dispersion[J]. Prog Cardiovasc Dis,2000,42:351-358.
[10] 严宝力,江时森,宫剑滨,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J].研究生学报,2005,18(5):69-70.
[11] 贝春花,罗 义,李广镰,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9):1055-1056.
[12] Davey P.QT interval and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Prog Cardiovasc Dis,2000,42:359-384.
1远程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远程控制可以说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一大亮点之一,其展示出来的是当下信息时代所具备的智能化形式,简单一点而言,就是人们可以不需要在家就能够对家中的设备进行操控,而这就是借助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家庭设备中实现智能化的远程控制既表明了当下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同时也表明了这将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的一个重点之一。
2即时通信过程中的应用
目前,流行比较广泛的即时通信软件例如QQ、微博、微信等,这些软件之所以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即时、方面的交流,都是依靠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支持。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即时交流的简单化过程就是手机等各种移动设备——服务器——手机等各种移动设备的信息交换,特别是现在技术更加先进,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不仅是基本的交流。
3分布式任务中的应用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将十分大的计算任务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再分配到每个计算机,最后将每个计算机的计算结果统一起来,就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快的效率得到最终的结果。利用这种分布式任务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借助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势完成的。
4多媒体技术中的应用
针对多媒体技术,由于以往的多媒体技术主要的应用就进局限在电视机中,在借助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势之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变得更加广泛,其功能也得到了拓展。能够实现对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传输,针对音频、视频、图片等都能够处理。在两者结合的情况之下推动了各种新技术的诞生。视频聊天则能够帮助两个异地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整个交流的横向与纵向都进行了拉伸。不管是从生活还是工作方面都大大丰富了整个内容。
5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到信息处理当中,能够大大降低工作中人们的工作强度。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增长企业所需要处理的信息与业务量越来越大,人工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承受这种工作强度。因此,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其中既是必然也是发展的结果。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仅有效的处理大部分的数据,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随着应用的进一步延伸,计算机通信技术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对于与客户进行交流、企业内部管理、各项业务处理也有着重要帮助。
6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其呈现出来的功能已经能够大大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与生活。目前,在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中占据主力位置的4G业务虽然还没有3G业务那么成熟与应用广泛。特别是4G在其他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应用形势,都促进了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由此可见,我国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道路前景十分光明。
二、结语
1.1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安置在地球上方某一方位的卫星中转站,将地球站发送过来的信息电磁波经过无限放大后在反射到指定的地球上的某一区域。这里的无限放大是指对于所传播区域的无限放大,信息的内容没有任何的改变,并且由于卫星通信技术所经过的只是地球的大气层,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损耗是很小的。不但如此,由于其所覆盖面积的广泛性,区域内便可以实现信息的通讯和沟通,并且可以实现多方的互动和交流。下面,我们将对卫星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和优点进行叙述。
1.2卫星通信技术通信的主要特点卫星通信技术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就是通信信息所覆盖的范围大,这是任何一种通信技术都无法超越的(至少科学技术发展至今是这样的)。重要的是卫星的电磁波所覆盖的区域都可以接收到信息,并且区域内部可以进行通信;由于利用卫星进行通信所通过的障碍物少,除了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信息传递的。因而,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损耗小,信息的质量相对较高;在通信过程中,几乎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操作简单,可以轻松地实现通信和广播。
1.3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状况纵观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卫星通信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自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技术的初具规模,到20世纪70到80年代,其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再到20世纪末,卫星通信技术仍然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并且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是任何通讯都无法替代的。卫星通信技术不但可以应用于航空、海事等环境下的通讯,还可以运用于大众传媒(如视频和音频广播)领域,对于应急事件的处理例如:火灾、地震、洪灾等,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另外,在高科技领域,其应用也日趋广泛,并且得到了发展,例如: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等。
2卫星通信技术在广电系统的应用
目前,我国电视机的总量已经达到了3.5亿台,电视媒体机构也已经达到了数千家,并且有线电视也达到了9000万户。但是,如果了解一下其他发达国家的电视媒体情况便会发现,我国如今的广播电视业总体规模是偏小的,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现在的广播电视系统多是以光缆为基础通信方式,然而,以卫星通信技术为主的发展状况其实是十分可观的。就用户所收到的电视节目数量而言,如今已经广泛推广的“村村通”的电视节目也只有44套。就设备的拥有量和运用程度而言,我们国家的接受设备也只有百万台。在美国,两亿多的人口就拥有6000万户的广播电视用户,而卫星电视直播用户已经达到2000万户。总结技术发展的规律会发现,发达国家的技术推广和应用状况就预示着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状态。所以,在未来,卫星直播电视将在我国电视技术发展中占据主要的地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发展卫星电视直播技术的能力。通过“村村通”所取得的成就,在广大农村受众中已经得到了印证。在我国,将卫星通信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广播电视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人口覆盖率。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可以预测,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已经从现在的几十套跨越到了上百套,以至于几百套的广播电视节目,并将进入寻常的千家万户中。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