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和教育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和教育的关系

第1篇: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4]刘松艳.刍议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

第2篇: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作为一名数学工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笔者认为数学在培养人的多元智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一定有所作为,而且其价值体现在相应无法替代的领域。所以新时期人们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应该有新的发现。

一、传统的数学价值观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上,由于工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中大量地、直观地、完全依赖地应用数学方法和技术的问题相对并不多见,而且从中直接提出的数学问题不多,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关系并不紧密。因此数学往往只被理解成纯粹关于数与形的科学,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数学=逻辑”,认为数学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不过是“思想的体操”,只要达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就可以了。

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促使当代对数学价值认识的转变

数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不仅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人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1.数学对发展人的语言智力的价值。数学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简练性和抽象性,通常是人们在对事物描述时的语言表达除生动性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伯特兰・罗素就是得益于数学知识特点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改良主义者。

当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语言和数学更加靠近,使数学渗透到了语言学的更多领域。数学渗透到了形态学、句法学、词汇学、语言学、文字学、语义学等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部门,既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自身的发展。

2.数学对发展人的音乐――节奏智力的价值。其实,人们对数学与音乐之间联系的研究和认识可以说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比率将数学与音乐联系起来。他们不仅认识到所拨琴弦产生的声音与琴弦的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和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发现谐声是由长度成整数比的同样绷紧的弦发出的。于是,毕达哥拉斯音阶(thePythagorean Scale)和调音理论诞生了,而且在西方音乐界占据了统治地位。由此可见,在古代,音乐的发展就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那时起到现在,随着数学和音乐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感觉的音乐中处处闪现着理性的数学。乐谱的书写也离不开数学。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曾将音乐、天文等归属于数学的分支,并断论:音乐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数量的关系,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有人撰文指出,音乐中存在数学变换、大自然音乐中有数学、理性的数学中存在着感性的音乐等等,这都从不同的侧面阐释着数学对人的节奏智力有着影响。

3.数学对发展人的视觉――空间智力的价值。从加德纳的视觉――空间智力的定义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培养视觉――空间智力数学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来到这个世界人就开始感知我们生活的各种空间,但这种感知是感性的、直观的。只有上升为数学意义上的空间才会从理性的、理论上对空间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给予科学的诠释。数学从本质上说是研究数与形空间关系的科学,在数学领域里有专门对空间研究的学科:几何学、拓扑学及环与域等等,它们对人的空间智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数学上关于空间的结论,如黄金分割等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研究以及艺术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对人的空间智力培养过程中,数学总是遵循着人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首先是对点的认识,再到线的认识、面的认识,直到三维空间、多维空间。在对点、线、面、体的认知过程中,本人认为其主要作用是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即视觉方面的感知;当抽象到多维空间后,本人认为其主要作用是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然其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的空间智力。

4.数学对发展人的逻辑――数理智力的价值。数学最本质的使命是培养人的逻辑――数理智力,二者的关系就像是蛋和鸡之间的关系那样复杂而诡异让人无法将之明辩,但数学对人的逻辑――数理智力培养、提高和升华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也是传统数学价值的核心,即“数学=逻辑”,是人的“思想的体操”,是数学最基本的价值。

三、实现数学的育人价值之基本要素

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素养:广博的数学通识,准确的科学语言,良好的计算能力,周密的思维习惯,敏锐的数量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技术。然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与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从而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为促进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等其他素养的提高而努力,这也是实现数学育人价值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1.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凸显数学的文化价值。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张楚廷教授强调:“教育并不总是在让学生认知,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欣赏,只有这样,才有最佳的教育效益。”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因此,在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想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①拓展教材内容的文化内涵。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依据,它主要是逻辑加工的产物,淡化了数学文化的色彩,但它确实是扎根于数学文化中的。只要我们对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地加工、拓展和补充,使教材的内容回归自然,焕发出其固有的文化活力,学生就一定能体会到教材中浓厚的文化气息。②突出数学艺术的价值。通过数学在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的应用的介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比如,达・芬奇绘画艺术中的“黄金分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数字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科学现象”等,陆续将联系中国国情的数学课题编入课程,大量增加数学课程的人文主义精神元素、数学历史知识等。通过合作、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从数学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欣赏艺术作品,体验数学的艺术美,达到提高数学文化品味的目的。

2.数学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关注师生情结。通常,人们认为数学教师只要在教会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就算完成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使命。事实上远非如此简单,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看,数学教师的作用和使命需要重新加以探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展示教师的个性品质。数学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而且同样会影响到学生其他如语言素养等方面的提高,所以当今对数学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许多著名数学家,而在一个数学家的周围往往会聚集一批数学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或有师徒关系或有其他联系。尤其是在一个著名数学教育家的精心雕琢之下,一批数学上卓有成效的人才会脱颖而出。比如,贝努利家族和欧拉、莱布尼兹等的师徒效应对数学的卓越贡献等。

第3篇: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重要性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由于中职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因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的教学,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在走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热切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言传身教

中职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的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讲普通话、文明用语,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发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共性和个性,继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和行为习惯教育。

(二)行为习惯教育

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保持初中时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职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占重要地位。

二、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健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中职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

三、不断强化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正常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强调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学会用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从而为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的仪表,教师的形象及其给学生的印象,对教育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学生从这里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爱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而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而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人格、身体素质、职业能力,为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总之,中职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学校走入社会之前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过程,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不能马虎和松懈。体育老师应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

第4篇: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要;从加强养成教育、三观教育、诚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素盾、最”技能共五个方面进行撂究、说明技工学校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凭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就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如下探讨。

1在班级素质教育目标的构建中加强养成教育

1。1确立班级管理目标——创建现代化班级体

在班级中首先提出现代班级体的相对标准…,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具体是:①学生身心健康化;②学生行为规范化;③学生成长自我化;④学生发展全面化;⑤班级成员特长化;⑥班级活动开放化;⑦班级管理科学化;⑧人际关系互助化;⑨教育环境现代化;⑩学习成绩优质化。

在具体创造中,首先要针对学生实际、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和自我意识,变依赖他人为依靠自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到自尊、自立、自觉、自主。其次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变被动地接受教育和管理为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做到自省、自律、自强。同时要下工夫培养好学生的三种能力一~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自控能力包括学生群体的自控能力和学生个人的自控能力。通过班会、谈心、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感知什么是规范行为、懂得合作、律己和个人修养的重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掌握正确评价自己,自觉约束自己的方法。从而不断地调整自我、美化自我形象、培养坚强意志、增强个人自控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着手: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传授自学方法,既要帮学生掌握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个体实际的具体学习方法。实际能力包括三个方面:①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②从事人际交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合群的性格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和赢得他人支持的方法、做到言行得体、能正确处理意外情况。③学习迁移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要帮助学生掌握发明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养成概括、比较和联想的习惯、善于把以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解决问题中去,并能有所创新。

1.2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累

班主任透过不同的渠道了解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鼓励他们竞选班长,而后组建班委会并产生小组长、寝室长、课代表。按团章规定由全体团员参加。用竞选的办法组建团支部、团小组长。并明确各自的目标、职责和要求,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既大胆使用又严格要求,加强培养、使之真正成为班级的核心。

班规、班约的建立、健全是实施班级素质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班主任可组织全班全体同学通过讨论民主建立一套班规、班约并把创造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岗位责任制,层层落实职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技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学习计划、生活作息制度、体育锻炼达标制度、卫生制度、考勤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2在班级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针对班级出现的唯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和行为、以身边的人和具体事,结合八十年代第四军医大学的优秀生张华为救七十多岁拉大粪的老大爷而英勇献身,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尖子生为筹出国留学路费进行抢劫而沦为杀人犯的冯大兴等典型例子作对比,进行广泛讨论。指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受阻,工作失误、思想出错、人际关系失调等无一不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正确的世界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推进主观世界的改造而形成的。斯芬古斯千古迷l2】,一道难题证古今。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观的正确与否,在社会转轨大革命中,多元价值如何选择,是象胡长青等为代表的迷恋金钱、贪图享乐,还是象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为代表的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默默奉献、脚踏实地工作,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地观察、分析、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3在班级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素质

人格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既包括一个人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一个人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个人品质的独特的反应系统。

经过与学生的接触,发现班级学生普遍存在下列人格缺陷: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妒忌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灵陶治和人格塑造。指出优良的人格应包括:①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②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③忠诚踏实的生活与工作作风;④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⑤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⑥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⑦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⑧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⑨自我调控的理智行为;国热烈饱满而又稳重坚定的行为品格等。

在培养人格素质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视、生华,使学生心理结构的知、情、意、行等诸要素协调平衡、使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

为此,从下面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性格素质:①加强认知教育;②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③积极组织交往活动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④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精神;⑤增强学生人格构建意识、引发学生自我完善;⑥重视人格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

4在班级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诚信观

第5篇: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其中婴幼儿的发病率偏高,特别在秋冬季节,该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内的合胞病毒感染引起[1]。一般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咳嗽、气促、喘憋等,病情严重时患儿会出现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症状,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如果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不当,诸多患儿会继发为哮喘,因此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积极的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患儿气促等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患儿哮喘发病率。本文选取选取某院2012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13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实施干扰素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3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患儿男40例,女27例,年龄0.2~2.1岁,平均年龄(0.49±0.04)岁,病程为1~8d,平均病程(2.70±1.23)d;观察组患儿男35例,女32例,年龄0.1~2.4岁,平均年龄(0.63±0.06)岁,病程为1~7d,平均病程(3.10±1.47)d。患儿入院的临床表现有:连续性咳嗽、憋喘、气促且心率加快,患儿均伴有肺气肿现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临床表现等基本资料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实施对症治疗,主要是给患儿间断吸氧、吸痰、止咳及抗病毒等治疗,对暴躁的患儿注射镇定剂。观察组患儿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使用布地奈德及干扰素的雾化吸入疗法:布地奈德1ml+干扰素10万U+0.9%氯化钠注射液2ml压缩后雾化吸入,吸气速度约为12L/min,每次持续20min,2次/d,7d一个疗程。对照组患儿基于对症治疗的基础进行病毒唑及地塞米松雾化吸入疗法:地塞米松5mg+病毒唑100mg+0.9%氯化纳注射液2ml雾化吸入,方法及治疗时间同观察组。

1.3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一个疗程内,患儿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减轻,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③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加重,仍伴有发烧、咳嗽、气促等症状。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相关人员针对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 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痊愈41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52%,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68.66%,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3 讨论

儿童毛细支气管炎是由病毒感染造成呼吸道急性炎症从而引发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呼吸道中的合胞病毒较为常见。该病变通常会累及到患儿的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及部分肺泡。由于患儿支气管粘膜出现水肿、黏液分泌物增加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现象,致使患儿呼吸道受阻,从而出现喘憋甚至哮喘。当前我国对该病症仍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临床中主要以对症治疗、解除患儿呼吸道堵塞为主。病学研究报道指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时间过长会发展为哮喘的几率可达41.21%[2]。

干扰素是人体中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蛋白质,对RNA及DNA病毒具有抵制作用。干扰素是抗病毒感染中极为重要的淋巴因子之一,除了抑制病毒繁殖外,还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反应及NK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加速淋巴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因子数量,对免疫蛋白的合成进行调节并引导自身干扰素的产生,从而减少特异性IgE及气道高反应的发生[3]。布地奈德是最新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较高的糖皮质醇受体结合力,布地奈德的抗菌消炎效果显著,用1%~4%溶液雾化吸入便可通至患儿整个肺部。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联合应用布地奈德及干扰素,不仅能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选择性切断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及合成,阻碍病毒的繁殖和复制,而且能抑制患儿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促使呼吸道上皮细胞产生IgA,增加患儿局部抵抗力[4]。同时能够抑制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缓解患儿的喘憋及气促症状。虽然对照组使用的病毒唑也是一种抗病毒的药物,但该药物的免疫调节功能较差,加之地塞米松与糖皮质激素的结合力较低,抗炎作用较弱,加之其水溶性较大,在气道内停留的时间短,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效果较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痊愈41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52%,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68.66%,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干扰素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同时缩短患儿喘憋症状的缓解时间及病程,减少患儿疼痛,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邱双凤,黄从付.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05(07):35-37.

[2]林凡霞.布地奈德联合止喘灵口服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13(10):79-80.

第6篇: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要:依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活动。针时有效交往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三项要求,认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行应该以能力教育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灵魂,以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为保障。

自1988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改革这一名词起,至今已经历20余载,然而面对根基深固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在其全面推行中仍然困难颇多。在困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阻力呢?笔者尝试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入手,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1“素质教育”概念的众说纷纭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素质,然而日前国内教育界对素质的概念界定却不统一。有人认为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广义的素质是教育学意义上的。还有人把素质分为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外在素质则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这些学说虽然对“素质”一词做了多维层面的界定与剖析,但同时也造成了概念的众说纷纭,造成了实践层面的不知所措。比如在某些地区和学校,“素质教育”竟被误解为“艺术教育”,“狠抓德育”,甚至要“取消考试”。

可见,正是因为公众不清楚素质教育的明确所指才使改革在实践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那么,“素质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又是否与“考试”水火不容呢?笔者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2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德国的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原创性、体系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兼容力和吸纳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理论,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以及帕森斯和皮亚杰等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正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与交往的、断言性的、自我表达的及规范调节等4种言语行为相适应,社会行为也可以分为4种”。

第一,目的行为。即行为者使用手段实现个人目的的行为,主要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

第二,规范调节行为。它是指社会群体成员服从规范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行为,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要求正当性。

第三,戏剧行为。它涉及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形成观众,并在各自面前表现自己,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

第四,交往行为。它指的是“主体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作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一致的行为”。在交往行为中,行为主体“……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因此,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同时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

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而其他各种行为都应处于交往活动的支配之下。

3素质教育的本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来往,而是以意义的双向理解与生成为目的的对话行为。要达到理解,交往主体必须:①说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②使自己成为可理解的;③与他人达成相互理解或共识。而“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交往实质上等同于广义的教育,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以意义为取向的交往活动。

教育中的交往很久以前就为教育家们所重视。孔子特别强调学生间交往的作用,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苏格拉底十分重视师生间的交往,主张以“对话法”发现真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此也有论述:“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素质教育本身是教育,必然具有教育的交往活动本质,只是它更强调人的素质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因此,对待素质教育,不能纠缠于对“素质”本身的界定,而应依据它在生活世界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考察它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还应按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交往要求,思考它的有效推行方式。

4素质教育的内涵

哈贝马斯受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启发,把世界分为3个不同类型,同时也把交往关系划分为3个层面。这3个世界与3个层面密切相关。3个世界分别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体世界。而3个交往层面是①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交往层面;②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层面;③成熟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与他者的主体性关系层面。

素质教育是一种为达到双向理解的交往活动。在素质教育中,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世界打交道,并服从3种对应的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笔者将从这3个方面分别探求素质教育的内涵。

4. 1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于能力教育

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交往层面的真实性要求,确立了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这个交往层面上,作为主体的人和自然世界处于一种“主一客”关系。这是与自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观相符合的,即把单独的个人看作是认识的主体,强调个人对其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涉及这个层面的教学交往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客观自然规律,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中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观念还是值得肯定的。

素质教育并非轻视知识,更不是要取消考试。人类文明史上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是依靠知识的,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而考试作为一条有效的反馈途径,既能够查漏补缺又可以选拔人才,其地位也是无以取代的。但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在强调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运用知识的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是复杂多变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旧知识不断淘汰,新思想不断涌现。学习的真谛在于学会学习,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能力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水平、创新能力、心理素养等。

4. 2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道德教育

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层面的正当性要求,决定了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素质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进行,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实践主体,应该遵守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然而当前,许多学校重智轻德、重知识轻实践的趋向十分严重。现行的德育工作也已经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者一盲已经在其中运动的视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该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净化本地区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避免青少年学生受到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

4. 3素质教育的保障在于师生关系

第三个交往层面的真诚性要求,强调了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指的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加以保障。受以往认识论的限制,人们很难摆脱笛卡儿式的主客二分、单向理解的认知模式,往往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主一客”关系(即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或“主一客一主”关系(即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都是教育的客体)。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关系,显然是把学生等同于没有自由意识的物体,体现为传统教学中把教师奉为权威的思想;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一主”关系,尽管把学生也看成是主体,但仍没有摆脱“主一客”反映论的思维模式。哈氏理论告诉我们,交往双方或多方互为主体,只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双向理解”的平等关系。教师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学生也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彼此都具有意义领悟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彼此进行意义的交流与沟通、平等地展开对话、不断进行双向理解的交往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应对任何学生抱有偏见,素质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彰显了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素质教育,是以“爱和友谊”为基础的师生心心相印的交往。它从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相反,它关注和尊重每一个生命,它把爱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教育者的心底,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之中。

第7篇: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师生关系教学实践

二十一世纪前半叶,是中华民族踏上真正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于2001年9月17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中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教育自然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发展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人才。因此,素质教育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教育方针改革的同时,师生关系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新的焦点。毕竟,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教学结果,甚至成为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众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企盼,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即民主平等。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究竟如何挣脱传统观念的羁绊,建立起这种以平等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呢?本文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冲破师道尊严的藩篱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师道尊严”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很难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平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师道尊严在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里,为师为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学生对老师惟命是从。解放以后,尽管师生关系有所改观,但由于师道尊严的长期影响,再加上应试教育本身的推波助澜,平等的师生关系仍然难以实现。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二、素质教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助推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它与传统教育是有区别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灌输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并力图以统一的标准去测量不同的个体,这实际上极大的扭曲了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目的。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鼓励引导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欲望和认知能力;发展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爱美、审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承认和发现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个性优先发展,并引导发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

教育方法也应从课堂灌输——课后复习——考试检查的传统方式,变为自学——课堂辅导——实验——社会实践等,使学习过程变为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尊重个性,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尊重,才能促进学生主动自我发展,才能鼓励学生各具特色的多样化和多途径发展。可见,素质教育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在素质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朋友关系,是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关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放下教师职业本身的清高,与学生平等相见,和睦共处,不仅不会损害教师的权威,而且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可敬可亲,值得信赖,并因此而乐于听从教师的教诲,努力学习。反之,动辄对学生讽刺挖苦、指责或发号施令,这就严重违反了师生间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关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产生“为家长学习,为老师学习”的思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人才的培养、学校教学工作,会产生重大影响。

总之,朋友关系会使教学的主导与主体关系相得益彰,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良好的成效。一般来说,一个好教师不会订下许多目标要求学生大步迈进,而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完成一项工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要不偏不倚,大公无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教师在学校中,不仅是正义的体现者,而且还是培养学生有正义感的主要引导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一碗水端平,不要偏爱个别学生,鼓励学生在平等竞争上下功夫,做到大公无私。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教师这样,学生也是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作用很大,是学生的偶像,而这一形象的塑造和破坏均掌握在教师手中。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永远是道德高尚的人,是负责、诚实、善良、正义、坚强的体现者,这些品行对学生往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化为学生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并最终在他们的人格中体现出来,作用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倘若教师的仪表、举止严然一副大人物的形象,口头上一言九鼎,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欠佳,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不可信赖的,这样,一则伤害了学生纯洁无瑕的感情,二则也把教师自己的形象搞得一塌糊涂,对自己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不可低估的损失。

(三)在素质教育中,要求教师对学生更加爱护,更加宽容,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各种潜在的素质。

被人关心,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也是人之常情。在素质教育中,要求老师更加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勇气,并正确引导其走向成功。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少,不免有些过失或错误,这就要求教师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让他们在宽容和爱护中渐渐成熟,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加尊重教师。尊师爱生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情感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学生只有尊重教师,才能乐于接受正面的教导,进而转化为自我教育、独立思考、积极行动和努力学习的动力。尽管一位好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只是某些技艺和知识,但他受到的尊重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欣赏学生的潜能和才华,也应适时地鼓励他自信的勇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得起那份尊重。

第8篇: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内涵;关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令人叹为观止,值得系统研究,深入体会,并使其服务于当下教育。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内涵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曾为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私学,由于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地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特别是他对教学或学习过程的各个因素,如,“学”、“思”、“行”等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也不乏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主要指后天素质的培养,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出发,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不能仅依赖学校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孔子不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毕竟这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孔子的教育模式渗透很多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素质”的教育。当然古今的素养标准不同,培养方向、教育的内容自然不同。

总之,孔子的“六艺”与“六书”教育,是从发展和完善个人的出发与社会发展的考虑的,这些教育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注重礼乐教育;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知识。这说明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已认识到了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孔子是当之无愧的素质教育的先驱。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实这一教学要求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有体验。在孔子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别强调“多闻”、“多见”,“多闻”是指间接从别人或前人得来的经验;“多见”是指自己直接从事物中得来的经验,孔子重视“多闻”、“多见”的思想,并把它作为求得知识的源泉和教学过程的最初环节。

(2)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孔子关于“学”、“思”、“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在处理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学与思、知与行、教与学的关系,孔子就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认为学习和思考二者不能偏废,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在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是更多地强调“学”是比较根本的,“思”必须以“博学”为基础。他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关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的构建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1、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说明他以实际行为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的一把尺子。在“言”与“行”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把“行”看得比“言”更为重要,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求言与行的结合一致构成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教学经验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另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言行一致的育人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2、在教学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极为深刻的见解,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应该是“学而不厌”,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诲人不倦”。孔子认识到作为老师只有孜孜不卷的刻苦学习,使自己有更深厚的学问修养,才能教好学生,同时,在教育方面,老师也必须持有认真的态度,不辞劳苦地做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可见“学不厌”与“诲不倦”是密切联系着的。孔子就是本着这种精神,“以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态度来从事教与学的。他的这一敬业精神及态度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教育与发展,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这种精神将得到尽一步的弘扬。

综上所述,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其素质教育思想的结晶。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很多相通之处,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欣.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8).

[2]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程泽峰.论孔子教育思想在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第9篇:素质和教育的关系范文

    一.认识、遵循心理形成及转化规律,选准切入点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不仅具有对人的调节、控制和支配功能,而且具有对事物的认识、鉴别、加工和选择功能。人的各类不同内容的素质只有转化为心理素质,才能转化为具体素质。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以塑造心理素质为核心,使之产生核心带动全局的效应。具体操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抓住时机。小学阶段是最佳心理塑造期,必须从学生入校起就开展心理教育。

    2.选好教师。必须选择事业心强、热爱学生的教师担任。要加强教师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学会心理分析、心理矫正、心理咨询的方法。

 3.选准教材。教材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特点,要具有普遍性、导向性,有可比性、借鉴性,要与学生实际贴得近。

 4.把握重点。心理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核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鉴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事发于心”的道理,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

 5.重在普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全体性,要求心理教育不能停留在实验阶段。要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之中,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

 二.重视外因作用,创造适应心理转化的外部条件

 我们必须把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依拒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原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改造先天素质中的不良成分,培养稳定的、优良的综合素质。

 1.重视学校环境建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对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培养健康心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重视学校环境建设,从时间、空间、人际关系方面创造条件,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时间安排上必须科学,合理安排三大板块课程,不能削弱、削减劳动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生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在紧张而轻松,严谨而愉悦,规范而又有个性舒展的环境下学习,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在空间环境上要力求净、静、文明、美化。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的心理,一定要注意空间环境的潜在影响。无论校园规划,还是班级布置,只要是学生涉身的场所,都要干净、文雅,使人文明、高雅,催人上进。在人际关系上要力求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把握四点:①要讲师德尊严但不是惟我独尊。②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扼杀。③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一般方法,学会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④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

 2.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指导内容则必须以“学会做人”为根本。要指导家长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一要注意有形的示范教育,如家长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二要注意无形的潜在教育,如处理亲情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良好的个人嗜好,生活方式等。三要注意教育方式,改变家老大的观念,对孩子不训斥、不命令、不冷漠。四要有适应形式的教育思想,与学校教育思想改革保持一致,改变家庭中“应试”教育的生活环境。

 3.重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引导。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改革的变化,培养心理的承受能力和参与未来竞争的能力。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呈上升趋势的犯罪率、离婚率等社会问题。三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不正风气及由此导致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社会公德方面的社会问题。

三.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全面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1.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住心理素质对其他内容素质的关系,注意塑造学生的的健康心理以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

 2.心理教育实验面对的是少数班级少数学生,实验所取得的经验必须尽早在全体学生中普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要求。为此,普及心理教育就要求全体教师的参与。 

 3.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要求教育者要有高素质。一是必须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宣传、组织能力,有参与学生活动的特长。二是必须有较高的教育艺术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善于疏导、协调、化解矛盾。三是要有观察、分析、调查研究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能准确了解变化的原因,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四是必须具备教育现代化思想和掌握运用教育现代化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