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婴幼儿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80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婴幼儿口腔黏膜表皮薄嫩,护理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和感染[2]。额外牙在婴幼儿期萌出者实属少见,致口腔压疮发生的病例,尚未见报道。2008年以来收治额外牙致口腔压疮患儿5例,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加强口腔护理次数,拔除致压疮发生的额外牙,观察病情及护理处理全身支持疗法,提示家长和护士,多学习口腔知识,预防个别婴幼儿口腔压疮的发生。患儿在短期内压疮得到了痊愈。现将护理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5例,女3例,男2例,1个月1例;2个月2例,4个月1例,6个月1例。母乳喂养4例,人工喂养1例。本组病例婴幼儿其父母代诉:患儿均有哺乳时哭啼,烦躁不安,流涎量多,甚在拒食,触摸患儿脸颊时,患儿哭啼加重。其家属在喂养过程中,均偶发口腔内有牙齿萌出,2例患儿有反复发作的低热。口腔检查:本组病例在双尖牙区均有额外牙萌出,牙齿形似米粒大小,活动度较大,额外牙相对应的口腔黏膜区军有约0.5cm×0.5cm凹陷性溃疡,色泽灰暗,触之易出血,表面无分泌物,溃疡周边黏膜呈暗红色。经过加强口腔护理,局部祛除压力等措施处理,1周后溃疡愈合出院。
护 理
口腔护理:本组病例均有口腔压疮,口腔护理为重要措施,由于患儿年龄幼小,配合程度低,在做口腔护理时,需家长配合护士操作。在口腔护理时,用口镜牵拉开患儿口腔,看清楚患病部位。用洗必泰溶液反复搽试溃疡面后用无菌干棉球搽干疮面,局部撒锡类散或者用养阴生肌散后,用干棉球按压局部5分钟左右,以促进药物的吸收,后取出棉球,再2%的龙胆紫。
拔除额外牙:局部受压是造成患儿口腔压疮最主要的原因,尽快祛除刺激因素是首要措施[3]。因此,必须尽快拔除额外牙以解除对溃疡的外在压力。患儿经口腔科医生会诊X线拍片,明确口内牙齿系额外牙,压疮由额外牙反复刺激所形成,建议拔除畸形的额外牙。经化验患儿无血液系统疾病。口腔科医生在患牙根黏膜上放置4%的塞罗卡因棉片做表面麻醉,约2分钟后,拔除牙齿,拔牙疮口压棉纱约30分钟祛除,嘱两小时内勿哺乳。
病情观察和护理处理:要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包括对压疮及拔牙疮口的观察。因婴幼儿口腔黏膜干燥[4]。在做口腔护理时,动作一定要轻巧,切忌粗暴,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全身疗法:对有反复发烧,血象升高者,需要给予静滴抗生素,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氯化钠以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讨 论
引起压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压力。故压疮常发生在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的的受压部位。刚出生的婴幼儿属于无牙期,口腔内部不应该有压疮发生,但本组病例因口腔内有额外牙生长,且额外牙形态为圆锥形,尖锐的牙齿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伤害是相对应的黏膜形成溃疡,反复长期对口腔黏膜形成持久的刺激(即压力),溃疡不能愈合进而形成压疮,婴幼儿口腔黏膜表皮薄嫩,口腔干燥,容易造成损伤和感染。婴幼儿哺乳时,口腔内形成的吸吮力,加重了额外牙对伤口的刺激伤,诸上因素形成了口腔压疮。本组病例家长对无牙期婴幼儿口腔医学知识的认知缺少,更是导致婴幼儿口腔压疮形成的重要原因。本组病例经过正确的检验方法(拔除额外牙)和妥当的口腔护理措施,使口腔压疮在短期内得到了痊愈。
参考文献
1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
2 何方.儿科护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2.
育婴师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兴职业。0~3岁是婴幼儿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速的时期,对人的智力发展、性格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很多孩子在长大后碰到的心理障碍、学习障碍等,大部分与婴幼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引导有关。育婴师就能够提供有关婴儿生理、心理、营养、保健、动作技能、智力开发、行为培养和人格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科学指导。
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2,000万左右,据调查,有90%以上的0~3岁的婴幼儿是在家中由父母、祖父母和保姆照料。现行的国家政策只允许生一个孩子,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成长格外关注。当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面对发出第一声啼哭的孩子,正是他们学习做父母的开始。他们希望得到成熟的、科学的、系统化的喂养及教育指导。
因此,顺势产生的育婴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可谓是“适逢其时”。
育婴师前景阳光明媚
一方面,我国的学历教育机构至今还没有开设专门对0~3岁婴儿学前教育的专业,使得这个年龄段的教育人才出现空白。在庞大的婴儿护理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接受过正规培训的高级育婴师。
而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高度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捷径。育婴师作为一项新增职业,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求从事0~3岁婴幼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必须经过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经考试合格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逐步建立比较规范的育婴职业增设与认证体系。
可见,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迅猛发展和国家的支持,都是育婴师发展的强大动力。育婴职业的光明前景和巨大的就业潜力,无疑给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天地。取得育婴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幼教、亲子教育、儿童研究所、社区婴幼儿服务机构、家庭等方面的工作,并可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诸如婴儿护理指导、产妇护理指导等。通过日臻完善的社区网络,育婴师既可进入家庭进行指导,也可灵活就业,自办亲子园,自己做老板。此外,高级育婴师还可以给婴幼儿提出个别化教育的建议,设计婴幼儿全面发展成长方案。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育婴师作为一门新兴职业,就业前景一定是阳光明媚的。
育婴师的基本状况
1.职业定义:育婴师是针对0~3岁婴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了解和熟悉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及教育等相关知识,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饮食、睡眠、动作技能、治理开发、社会行为和人格发展进行训练,提供全方位指导和咨询等一系列服务的人员。
2.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3.职业能力特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感;口齿清楚、会讲普通话;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强;动作协调、灵活;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4.就业方向
育婴员
a.面对家庭和社区,紧密帮助家长做一些针对孩子的全方位指导。
b.直接进入0~3岁婴儿家庭进行喂养和护理或对抚养人进行适当的操作指导。
c.在幼儿园、早期教育机构中承担适当喂养、护理和教育方面的训练。
育婴师
a.进入早期教育机构、亲子园、幼儿园的托幼班任主课老师。
b.以社区为单位,对数个家庭提供教育。
c.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日臻完善的社区网络,进入家庭进行指导,或者灵活就业,像国外的私人律师、家庭医生一样弹性就业,或者在社区婴幼儿服务机构工作。
高级育婴师
a.对育婴师和育婴员提供培训。
b.对孩子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和教育支持,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成长计划”。
c.在幼儿园和亲子园进行管理工作。
d.在早期教育机构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指导。
e.对0~3岁婴儿家庭或亲子园等早期教育机构提供全方位专业和系统服务。
5.薪资情况:在一些发达城市育婴师的薪水在4,000~5,000元之间,一般的育婴师的薪水在2,000~4,000元之间。
育婴师职业资格考试
申报条件
育婴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育婴员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育婴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育婴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育婴师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育婴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4.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级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高级育婴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育婴师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4.取得本职业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育婴师和保姆、
[关键词] 发热;儿童;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关键词】保育人员;在职培训;台湾
无论是在幼儿园、托幼机构还是家庭中,幼儿的保育工作都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995年,国家劳动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行)》和《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行)》,对保育人员应该接受何种培训、拥有何种技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自当年起,能够在正规托幼机构和幼儿园中从事保育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并持有相应证书。
在我国台湾省,“保育人员”也被称作“保母人员”,对于保母人员的专业培训有着严格而全面的系统。本文就台湾省关于保姆人员培训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介,从中对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启示。
一、台湾省保母人员专业训练的历史演变
台湾省保母人员的训练始于1987年台北市政府委托台北家庭扶助中心(现更名为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台北分会南区分事务所)试办“邻里托儿-保母训练”,1989年起台北市政府正式委托民间团体办理保母人员训练方案,每期上课60小时;高雄市则是自1989年和高雄家扶中心合作推动“家庭托育人员服务训练”;1992年起,全省各县市陆续开办保母人员基础训练;1997年《儿童福利专业人员训练实施方案》规定保母人员至少需训练满80小时才可以参加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各县市政府与民间团体陆续开办保母人员训练,协助有医院从事保母工作者参与保母人员技术士考试,以提升保母人员的素质。
1987年台北市政府委托台北家扶中心办理免费的保母人员训练,训练课程内容为:①婴幼儿营养与食物调配;②婴幼儿发展与辅导;③婴幼儿保育(卫生保健);④婴幼儿教育与实习;⑤亲职沟通;⑥婴幼儿服务的展望;⑦家庭托育中心的环境;⑧婴幼儿沟通;⑨婴幼儿游戏与玩具;⑩邻里托儿服务之认识;⑪儿童保护观念与作法;⑫婴幼儿疾病;⑬亲子关系与管教;⑭托儿的法律常识;⑮专题演讲与讨论等。
1997年台湾省内政部规定保母人员的基础训练类别为职业伦理、婴幼儿托育、幼儿发展、婴幼儿保育、婴幼儿卫生保健、婴幼儿生活与环境与亲职教育,课程内容如表1:
2000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以《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作为推动保母人员督导管理制度之依据,将保母人员的督导管理内容分为职前训练、媒合转介与支持辅导(包含咨询、家访辅导、在职训练),同时将保母人员的基础训练界定为保母人员的职前训练,是参加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的资格条件。自此,台湾省保母人员训练分为了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两种。
2005年内政部儿童局将保母人员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修订为7学分126小时,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包括儿童及少年服务法规、婴幼儿发展、亲职教育、托育服务概论、婴幼儿环境规划及活动设计、婴幼儿健康照顾、婴幼儿照护技术等七类。保母人员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内容如表2:
从职前训练的核心课程内容可以了解到台湾省保母人员应具备婴儿发展、健康照顾、营养、托育环境规划、学习活动设计、托育相关政策法规、亲职教育等知识与技能,对于只完成了台湾省义务教育或者非幼保相关科系毕业者必须先接受保母人员职前培训的核心课程,完成核心课程训练才能参加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举办的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
而从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制定的《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可知,保母人员检定范围包括学科及术科测验两部分。学科部分,主要是测验儿童及少年福利专业人员保母人员核心课程的内容,即职业伦理、婴幼儿托育导论、婴幼儿发展、婴幼儿保育、婴幼儿卫生保健、婴幼儿生活与环境和亲职教育的内容。术科测验则包括游戏学习区、清洁区、调制区、安全医护区等技能检定。
从保母人员专业训练发展的演变可知,在专业训练上是由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省实施的,训练时数由80小时增加至126小时。训练期分为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并由职前训练与保母技术士技能检定两部分相结合,强制非幼保相关专业者接受专业训练。
二、台湾保母人员在职训练的实施
台湾省保母人员在职培训开始于1999年,台北市政府委托信谊基金会与台北家扶中心试办了“保母督导系统”。该系统首次以训练、媒合以及督导三合一的方式,让完成训练的保母人员能继续接受督导——一方面给于保母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透过督导系统督导保母人员的托育品质。2000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正式将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纳入《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的文本中,以提升保母人员照顾幼儿的服务品质。
(一)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自2000年起规定各县市的社区保母系统每年必须办理系统内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训练经费由内政部儿童局补助;未参加训练的保母必须退出社区保母系统,完成训练后才能重新加入社区保母系统。由于大多数保母人员的托育时间为星期一到星期五,所以社区保母系统多利用假日举办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同时,为了节省训练经费与训练时间,一般而言在职训练多采用密集式课堂授课方式进行。
各社区保母系统对保母人员安排的在职训练内容多以内政部儿童局每年所规定的训练内容为范围进行课程规划,并且在办理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前必须将训练计划陈报各县市政府备查。2007年内政部儿童局《社区保母系统实施计划》规定,保母人员必修的在职训练内容为:儿童保护、卫生保健、发展迟缓儿童筛检、婴幼儿发展与学习、保母情绪管理、托育伦理。2008年规定保母人员必修的在职训练内容为:分享育儿照顾新知、育儿经验分享、提升保母自我照顾能力、儿童保护、卫生保健(视力保健、口腔保健以及健康)、发展迟缓儿童筛检保育、婴幼儿发展与学习、保母情绪管理、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托育伦理等。
(二)台北市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
将2006年至2008年台北市所办理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课程内容警醒归纳整理如下表:
表3:2006年至2008年台北市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内容一览表
年 在职训练内容
2006 幼儿肠胃功能认识与保健、中年妇女之身心适应、婴幼儿过敏疾病认识与照护、婴幼儿卫生与保健、幼儿生活教养、保母日志撰写、婴幼儿感觉统合与潜能开发、儿童保护、口腔清洁与龋齿防治、婴幼儿身体发展与医疗保健、行为观察与处理原则、游戏学习设计、保母情绪管理、婴幼儿按摩理论与实务、婴幼儿副食品、亲子活动设计、说故事研习营、幼儿创意语文、儿童发展迟缓、社区保母系统计划说明、急救CPR、更年期妇女的保健、谈幼儿情绪、亲职沟通、如何与家长签订保母任务契约、动手做玩具、哺育母乳、保母责任险说明、婴幼儿发展评估相关资源整合及运用、0-3岁幼儿发展认识与协助、培养婴幼儿注意力、幼儿听力发展认识与协助、应用音乐启发婴幼儿学习与发展、婴幼儿意外紧急处理、保母与家长沟通技巧、婴幼儿营养之均衡发展、早产儿的居家照顾、家庭托育环境的规划与布置。
2007 新生儿与婴儿疾病观护与急救、从营养与副食品谈婴幼儿健康、幼儿常用食品营养成分与体质关系分析、0-3岁亲子音乐游戏、危机预防与处理、从清洁与收纳谈托育环境维护、保母托育相关政策、各类营养素对各年龄层之重要性、婴幼儿急症的处置与照护、由医学观点看学习障碍、感觉统合、幼儿语言发展与唇腭裂幼儿之照护、幼儿独立人格训练、幼儿按摩技巧、育儿工作者易发生的职业伤害、受虐儿童与目睹家暴的认识与处遇、儿童视力保健、0-4岁发展检核表实作技巧、婴幼儿教具制作、0-6岁儿童行为改变技术、说故事研习、保姆情绪控制管理、保母专业伦理、儿童哲学与教学、如何帮助情绪障碍的孩子、托育事件个案探讨、文化古迹参访、意外保险、游戏治疗活动设计、保母职场压力管理及心理调适、学龄前幼儿口腔保健、用药安全、保母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婴幼儿发展检核、以只能治疗角度看0-3岁的幼儿发展、保母形象建立、会谈技巧、儿童托育政策与居家式儿童照护服务管理自治条例说明、保母系统与劳动权益、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早产儿照护、婴幼儿意外预防与处理、0-3岁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0-3岁分离焦虑情绪与处理、宝宝腹泻与便秘的预防与照护、新生儿的照护、发展迟缓儿童筛检、婴幼儿发展与学习、婴幼儿的感觉统合、婴幼儿的安全-CPR。
2008 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幼儿脑力潜能开发、托育经验分享、如何与0-3岁幼儿说故事、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力、专注力、记忆力、托育契约权利义务说明与签订原则、保姆自我照顾分享、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预防、图书故事与幼儿发育、幼儿色彩学、幼儿游戏心理与行为、善用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成效、传媒对幼儿早期发展的影响、多元文化与幼儿教育、家庭与法律、儿童发展筛检介绍、保母情绪与压力管理、早产儿居家招呼、系统政策及托育辅助业务说明、0-2岁婴幼儿适性发展游戏活动设计、卫生保健(视力、口腔及)、新CPR训练、儿童保护、穿出自信(保母形象管理与沟通)、婴幼儿良好饮食习惯、认识孩子与照顾者的依附关系、有效的家计管理、认识母乳、认识儿虐与法律常识、增进幼儿适当的表达能力与改善构音、托育环境规划与安全、婴幼儿的发展与学习、托育伦理、宝宝日记书写技巧、如何和家长做有效的沟通。
台北市保母人员的在职训练从1999年起实施已10年,起初由台北市政府委托民间团体办理,2000年起依照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的规定由各社区保母系统办理。多年来各社区保母系统办理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为配合保母的时间多于假日举办,训练方式则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在职训练内容依循当年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规定的必修课程进行调整和规划。
综上所述,从台北市各社区保母系统自2006年至2008年所举办的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内容观之,每年的在职训练内容差异并不大,这应该与内政部儿童局已对保母人员在职训练课程内容做了原则性规范有关。而各区保母系统办理保母人员在职训练前亦会参考保母人员的建议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保母人员多建议增加工作上需要的知识技能或保母人员自我照顾的需求。
三、对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专业培训的启示
对台湾省保母人员职业培训的历史沿革以及训练课程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在台湾省对于保育人员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幼儿保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涵盖了对于专业伦理和个人发展的素质培训。
而在我国的大陆地区,对于保育人员的专业培训目前还只是对职前培训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职培训并未有着明确的规定以促进其继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标准》中对于保育员的要求来看,对于保育员的专业培训内容还仅仅是关注对幼儿生理心理的了解、幼儿常见疾病和护理方法以及对幼儿教育保育的技能等,而对于保育人员的专业伦理、职业发展、与家庭和幼儿的沟通以及共创支持保育人员专业发展平台的关注较少。
基于以上对于我国台湾省保育人员专业培训的述评以及对于我国大陆地区保育人员培训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在保育人员的专业伦理、在职培训、专业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为提高保育人员自身素质和保育质量打造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关于颁发保育员、家庭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通知[J].创业者,1997(6)
[2] 李慧娟.家庭保母训练方案之评估研究——以台北家庭扶助中心邻里托儿服务方案为例[D],1989
[3]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福利专业人员训练实施方案,1997
[4]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儿童福利专业人员保母人员核心课程,2005
[5] 台湾省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保母人员技术士技能检定规范,2007。
[6]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试办保母督导系统计划,1999
[7] 台湾省内政部儿童局.社区保母支持系统实施计划,2000
[8]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90年度业务报告,2001
[9] 张美美.台北市保母人员在职训练需求之研究,2009
[10] 台北市政府社会局.台北市政府社会局97年度业务报告,2008
【关键词】服务态度;沟通方法;婴幼儿;产妇;老年人
一、对待婴幼儿期的服务态度
婴幼儿时期的患者基本上是不能表达自身情况的,在护理的过程中对于刚出生的婴幼儿,儿科护士要做的是准确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使护理工作变得优质而高效。
(一)对于婴幼儿,他们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啼哭是他们表达的一种方法,儿科护士要根据婴儿的啼哭来判断婴儿的需求及身体状况。婴儿不能辨别护士为他们做的是否是有益的,在护理工作中,他们往往会吵闹,拒绝配合护理工作,这对于工作繁琐的护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做到顺利的完成护士工作且平复婴儿的不稳定情绪,儿科护士还应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并且娴熟的进行护理工作。
(二)不啼哭的婴幼儿可能也有一定的工作需求,不同于其他患者,平常护理工作中通过言语间的交流,护士就能得知病患现如今的状况。儿科护士需要观察婴儿的动作,眼神,敏锐的观察婴儿发出的微弱信息都能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患者的疼痛控制应充满信心,从而更好地帮助新生儿应对疼痛,使患儿的机体心理创伤减到最小,如在现在采用的留置针穿刺技术,可以更好的减少患儿的疼痛。
(三)婴幼儿具备很强的探索性,儿科护士因此要保持有一颗童心是很重要的,平时关注一些动画片,促进与婴儿的交流,减少他们对医院,对护士的抗拒感,也让他们能喜欢上为他们而工作的“白衣天使”。
二、对待产妇期的服务态度
产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产妇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胎儿的生命健康质量,故对产妇的护理尤为重要,如何让产妇感到身心舒畅,以正常的姿态接受分娩,且满意护理服务,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需要护士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日常在与产妇交流中,要严格注意语言技巧,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如在交流中说话声音不宜过高,但要让产妇听清楚。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解答。交谈中尽量选择轻松、幽默的话语,营造轻松快乐的交谈氛围,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给予产妇心理舒适感。非语言沟通技巧包括表情、态度、肢体语言,以微笑面容面对产妇,给予产妇亲切感,感染其心情,使产妇在温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护理,等待分娩。
三、对待老年人的服务态度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使得部分老年人可能成为医院的“常客”。但他们自身怕去医院,且心理极度敏感,对待他们日常护理我们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做。
(一)做一个如亲人般的家属。中老年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自身缺乏安全感又怕拖累子女,对他们的护理要从见面的第一眼就面带微笑,让他们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抗拒感。要真正的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用你对待亲人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日常生活中,要多问他们需要什么,要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让他们摆脱心理恐惧安心病。
(二)做一个认真倾听的朋友。现在好多老年人是空巢老人,他们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熟悉了新的环境之后会变的异常兴奋,这时我们除了适当的提醒让他别吵到其他人养病外,必要时可以陪他们去走廊或者小花园散散心,说说话,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舒适的治疗环境,对治疗疾病,增进护患关系都是事半功倍的好事。
(三)像对孩子般呵护他们。中国有句古话“越活越小”,年纪大的人心理就像孩子一样,会莫名其妙的倔强拒绝吃药或者检查,也会对自己的病情胡思乱想。我们要尽可能的包容他们,温言细语的安慰,让他们即使有泪可落,也不悲凉。
(四)护理要做到推己及人。针扎在别人身上我们永远不知道有多痛,就像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躺在床上不能自理,口齿不清的说出“别管我了”这句话时的悲凉。护士要怀着无限的同情心和爱心去对待病人,要多鼓励病人,让他们感觉到被需要以蓄积起所有的勇气去战胜病病魔,所有的尊重与被尊重,爱与被爱都是相互的,我们一切都站在病人角度,以爱之名护理,相信紧张的护患关系一定会慢慢缓解。
四、小结
关键词:护士角色转换 各年龄段患者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72-01
现阶段,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变,新护士在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后面临着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双重压力,尽快适应护理工作,做好角色转换是所有新护士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的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从年龄上可将患者分为老年患者,青壮年患者和婴幼儿患者,护理人员对不同患者应充当不同角色,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1 对老年患者充当儿女角色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由于生理上的退行性改变引起一系列社会、心理上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年龄上的增长,由社会主角逐渐成为配角,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下降。因此,心理上产生悲观情绪,认为对社会无用了,成为被社会遗忘的人;另一方面还有怀旧心理,不愿向前看,易回忆往事依赖性强,行动上依赖支柱,生活上依赖子女,希望儿女孝顺,在家庭中说了算,以维护其尊严;同时感情上变得脆弱,自怜自悲,稍不如意就伤心或发脾气,住院期间希望子女经常守候,害怕受冷落。护士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问题,要敬老爱老,这时护士就必须扮演儿女的角色,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关心、体贴,服务要热情、周到,各种护理细一些,如大小便和日常用品要放在易取的地方,经常巡视病房,事事要交待清楚,嘱咐他们上厕所要避免摔跤。给病人解释人总是要老的,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解除老人悲观情绪,使老人时时处处感到良好的护理和优待。老年人有丰实的阅历,护士要以小学生的角色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恢复期的病人可以领散步,组织打太极拳、探讨长寿的奥秘,让老人在人生最后旅途上感到人间温暖。
2 对婴幼儿患者充当母亲角色
婴幼儿情绪反应较小,大点的患儿出现各种心理活动,住院时认生、有惧怕心理,再大的患者害怕进医院,怕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患者情绪反应突出,离开熟悉的环境,表现异常,本来不尿床的出现尿床,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他们大脑思维能力比较健全,要让患儿感到和蔼可亲,又让其意识到不遵守的原则和做法是不允许的,我们必须善于适应和处理各种不同的复杂心理,多鼓励、少批评,力争做他们的贴心人,针对儿童好奇心,模仿力强的特点,经常组织做游戏、讲故事;另一方面操作时要稳、准、快、精避免各种不利于患儿情绪的恶性刺激。同时,要善于诱导,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好的要给予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同病房的患儿可开展竞赛,看谁勇敢,看谁服从治疗,对犯了错误的要正确引导,不要责怪,避免伤害其自尊心,以教育为主让患儿从身心两方面得到良好的护理。因此,对待婴幼儿在护理时扮演一个慈母角色,从各方面关心爱护。
3 对中青年患者充当兄弟姐妹的角色
在住院病人这部分患者比例最大,有的正值青春妙龄,前途未卜,有时正在事业上开拓进取,发挥才干,有的刚刚学到事业和爱情的乐趣,因病住院后往往产生不同的心理,担心自己的前途,担心会不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会不会影响恋爱婚姻和家庭结构,随之而来的有消极悲观,焦虑不安等情绪;同时,青年人看事物敏感,经常针对自己的疾病翻阅大量医学资料,想知道所患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而向医护人员提出问题,护士面对这些病人应扮演一个亲兄亲姐妹的角色,与他们建立一个左右手的协作关系,理解他们的心理,通过语言的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同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生活上体贴,给他们介绍有关医学常识,介绍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知识,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与他们一起探讨人生、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
4 小结
护士的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固然重要,但是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对疾病的恢复起着不同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必须了解各年龄段病人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的心理进行不同的角色转换,满足患者的需要。与患者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适时进行角色转换,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医患纠纷,且能够不断提高我国的临床护理质量,从而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丽琼,王春蓉.新护士角色转换适应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0(3):132-133
一、什么是育婴师
育婴师主要是针对0~3岁婴儿提供服务和指导的新行业。育婴师的产生是填补了一个市场的断档,因为根据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条例,把原来3~6岁的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到了0~6岁,所以针对0~3岁婴儿阶段的培育教育的需求,育婴师职业就出现了。
育婴师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从业者大多都是有幼教、儿科、产科背景的。这些专业都与育婴专业联系紧密,实际上育婴师的知识构成主要就包括孕期的保养调理(产科)、临产分娩(产科)、婴儿保健喂养(儿科)、早期教育(幼教)等方面。如果有这些基础,培训、学习起来就容易一些。但是在学习要求上,育婴师不要求对专业知识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而是要求有比较宽的知识面能够应对家长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和需求。
因为是新职业,又与家政服务和婴幼儿教育相互有联系,因此育婴师面对市场的定位是家庭服务,介于家政服务和婴幼儿教师之间,略高于传统的家政服务,低于专业教师水平。初级的育婴师的收入应该和月嫂家政服务员持平,而高级育婴师可以达到相当于教授级的待遇。
二、育婴师的培训与认证
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就业准入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渐实现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2年7月开始就聘请国内婴幼儿教育、心理、营养、健康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在借鉴国外婴幼儿早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推出了育婴职业培训与认证体系,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考试、统一颁发证书,对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和后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试认证。
在《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中,首次将育婴员的职业定义为:主要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工作人员。并对育婴师的职业活动、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还将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划分为3个等级,即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使育婴师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
育婴师的主要职责是育人,既不同于保姆,也不同于保育员。必须经过若干标准学时的培训,全面掌握0~3岁婴儿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婴儿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懂得如何与婴儿相处和沟通的技巧,能够适时地开发婴儿的自身潜能。在参加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育婴职业培训主要分为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和教育三个部分。育婴职业工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和训练,将根据0~3岁婴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采用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婴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高质量的服务。
三、育婴师必备的知识
作为育婴师需要了解幼儿教育知识、幼儿心理学知识、医疗保健知识、运动学知识、饮食营养等,但是并不要求掌握很深。
从育婴员、育婴师到高级育婴师,级别越高相应要求掌握的知识自然也越多。比如说对孩子眼睛功能的训练,通过调动眼睛周围所有的肌肉,上看,需要什么样的速度,下看、左看、右看等,根据设计的生活化的动作,让宝宝在玩耍中得到相应的锻炼。经常训练,宝宝的眼睛就明亮有神,注意力集中,也善于通过眼睛感受别人的心情。通过逗孩子大笑,以调动其面部表情,给人亲切柔和的感觉,一般来说,爱笑的孩子心态也比较开朗。
1岁半至2岁时是孩子基本性格的发展期,育婴师在这个时期要将孩子身上发现的问题在尚未形成积淀之时各个击破,把影响孩子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现在有很多孩子,甚至到了成年,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与早年胎儿妊娠期、婴幼期的养育过程有关。作为育婴师就需要有这种挑战精神,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全新的、未知的空间。
四、育婴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0~3婴幼儿的教育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阶段孩子的变化是以“月”计算的,仅仅吃好、喝好、睡好还远远不够。一个合格的育婴师除了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与耐心、幼师般的“说唱弹跳画”技能,还须深入学习婴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并掌握相当的医学常识。
爱心是从事这一职业的前提,一种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有热情去工作,去指导家长从科学、适度的角度去爱孩子,既不能溺爱,也不能任其发展。孩子很小,很多心理活动不能表达出来,要有耐心,通过相应的锻炼,如亲子操等活动,帮助孩子表达。
关键词:早产儿;早期干预;儿童发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医疗技术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其中产科和婴幼儿护理更是衍生出先进的医疗技术,使得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步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早产儿的各种缺陷发生率也大幅度增加,明显表现在神经系统方面,如智力下降、脑瘫等[1]。本文根据对来本院儿保科进行健康体检的早产儿120例进行分组,分为早期干预组和无早期干预组,并系统观察哪一组的效果更好,从而进行系统的分析预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来本院儿保科进行健康体检的早产儿120例,按照奇偶数方式分出无干预组和早期干预组各60名[2]。两组婴儿的年龄在365~730d,平均(556.8±23.7.2)d;出生体质量1.6~2.8kg,平均(2.1±0.4)kg;胎龄27.6~35.8w,平均(31.8±4.2)w,在早产儿2~3岁对两组婴儿均采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
1.2方法 本院以国内外相关技术及文献作为参考,根据我国早产儿的发育规律和特点自行设计出一套早教干预方案,在婴儿出生1个月后开始,由本院儿保科医生进行指导训练[3]。整套早教干预手册在前两阶段的效果都很明显,获得了婴幼儿早教专家的一致好评,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1.3诊断标准 两组婴幼儿选择皆排出了先天畸形婴儿、遗传疾病携带婴儿、精神性瘫痪婴儿和病历资料不完全的婴儿。纳入测评当中的婴儿都没有听觉、视觉功能障碍和癫痫病发作等突发状况,婴幼患儿家属完全知情并且同意。故该诊断结果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中的早产儿的诊断标准[4]。
1.4临床干预评判标准 本次研究中临床干预评判标准采用智力指数(MI)和发育商(DQ)表示,根据MI和DQ将结果分为三类:正常、可疑和异常。①正常:MI和DQ≥85分;②可疑:MI和DQ在70~84分;③异常:MI和DQ
1.5统计学方法 该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方法比较 本文根究早期干预组和无干预组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结果的MI和DQ评分值进行了比较,为了更直观的表示出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继而将数据制成表格,早期干预组儿童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各个领域的MI和DQ评分值均高于无干预组,差异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神经运动检查结果 在早期干预组的干预前期出现神经异常的早产儿共有49例,经过干预治疗,在9~18个月龄完全恢复正常。
3 讨论
在医学观察中早产儿通常容易产生大脑损伤,例如大脑发育性瘫痪、精神发育迟缓、视觉听觉障碍、学习能力低下以及不同程度的个人情绪障碍等,这些都与早产儿发育过程中大脑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5]。医学研究显示婴幼儿在2岁以前是大脑内部发育最快的时期,并且在这个时期,婴幼儿的大脑具有较高的可塑造性和代替补偿能力,在早产儿婴幼儿时期通过玩具、智力拼图、各项器材和简单的肢体运动对婴幼儿进行运动、认知、语言、生活与交往的训练的训练,早期干预组从婴儿出生1个月~1岁在早教干预室由儿保科医生一对一的指导家长训练方法,并给家长提供早期干预指导手册和早期干预训练工具,要求家长按照规定时间对婴幼儿进行训练。早期干预手册共三册,包含与婴幼儿肢体接触的28个游戏项目及游戏方法和所达到的效果。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早产儿的受损大脑功能进行恢复,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从而在发育过程中赶上足月生产的婴儿。并且早期干预是一种无创的、具有预防性质的医学手段,所以并不会有潜在的医学风险,婴幼儿家长就无需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全问题。故早产儿的早期干预,是一个可以改变早产儿一生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余章斌,韩树萍,邱玉芳.系统评价早产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及早期干预作用[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2:113-119.
[2]段娅莉,张丽珊,孙恩,等.早期干预对儿童发育和行为长期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2,3:158-161.
[3]王素丽,李文妍,陈建贵,等.早期干预对86例早产儿智力发育影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04):348-349.
1 社区护理管理
1.1 质量管理。由于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我院成立三级质控网,主要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负责,每月就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护士仪容仪表等项进行考核打分,对查出的问题给予整改,并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讨论提出整改意见。
1.2 人员分配。社区护理是一门独立学科,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比临床护士高,因为社区护理面向的是一特殊群体,须具备高度责任心,故我院要求凡在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均需经自愿报名和组织考核,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上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丰富的感染力及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的方能上岗。这就给顺利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和护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工作的特殊性。社区护理在内容上与医院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外科换药、等等。社区工作是以公共卫生为主,基本医疗为辅,所服务的对象多为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人,他们不但患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等躯体的疾患,心理上也常因久病不愈而产生焦虑、恐惧、失望,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对每一位前来就诊者都要以高度的同情心,用热情和蔼的语言开导启发他们,引导他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向他们宣传相关疾病的卫生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坚持对就诊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建立健康档案,每半年针对本社区的健康状况及人群的需求举办一次社区健康知识讲座,使卫生保健知识逐步在社会普及。为此,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在完成正常的治疗护理工作外,还必须掌握社会学、护理心理学、公共卫生等相关学科知识。
1.4 实行家庭访视、提供便捷服务。对在我院出院仍需进一步康复的病人由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进行家庭访视。如中风、瘫痪、糖尿病、癌症病人,急性期已过,长期住在医院给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压力,于是就可以转入社区由社区医护人员上门服务,以减轻压力。具体要求是:各病区根据病人的情况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联系,社区护士应在病人出院前到病房对病人各个方面(家庭环境、居住环境、日常生活等健康状况等)情况进行评诂,探访后护士应进行详细记录和报告,医护商讨后制定护理计划,然后根据医嘱及计划定期上门给予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整个治疗护理过程在病人病历中体现。这一举措的落实,既方便了病人,又拓展了医院的功能,同时增加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
1.5 实行多元化管理。开展妇幼保健护理,很大比例为妇幼保健护理,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在家中尤为宝贵,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及母体安康已成为家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必须定期到居委会了解孕产妇的名单,采用随机或定期方法对社区孕产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指导,如帮助认识孕期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流产、教育孕妇母乳喂养知识,指导各种营养膳食促进母乳分泌,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行为能力测查(婴幼儿精神、吃奶、面食、哭声、呼吸、皮肤、大小便的性质和次数进行日常监察)以便早期发现婴幼儿的健康状况,使之得到及时诊治。同时还要指导婴幼儿如期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等等。妇幼保健这项工作工作量大,人的期望值也高,需要我们社区护士去掌握和指导。
2 社区护理管理的方向
由于社区护理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加之社区人群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人文、心理、等学科的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还要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我们在加强社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渠道开展继续教育,逐步培养综合型的全科护士。首先要求在社区工作的护士必须自学《社区护理》一书,针对工作特点,定期进行业务讲课。选送社区护士外出学习、培训、参观。同时对家庭访视中人际交流技巧,社区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及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护理技术指导。同时还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以人为本”的服务过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服务精神,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交流技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社区健康的需求。
3 管理的方法
3.1 健全社区护理的组织管理系统,加大对社区护理的资源投入。借鉴国内外经验,由政府资助建立社区护理组织,社区护士只提供服务而不谋盈利。社区护士是独立自主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因此要经常选派护士出外进修学习。
3.2 建立社区卫生中心信息网络,改善社区护理环境。由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医院成立专门的社区护理培训中心。与社区医疗机构联合,负责培训基层社区护理人才。对患者家属举办家庭护理知识学习班,培养家庭护理员,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理员――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护理队伍,共同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建立社区护理专门病案,对辖区居民进行卫生知识、家庭护理知识及技能宣教。各社区护理中心不断改进和推行社区护理工作,同时加大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投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中心的作用,以解决社区护理环境不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