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与思潮的发展离不开外国作家的影响,“异域作家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也因此成为中国学者不断关注和探讨的课题,马尔克斯作为一个广泛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的文学的外国作家应该受到重视。以文化研究的视角,简要指出了马氏在本土与中国的所处的境况和对马氏译介及研究现状做一番梳理。通过选取中国两个代表作家与马氏的比较分析,用事实证明中国大批创作活跃的前线作家创作方面的变化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吸收和创新引起的。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一 马尔克斯在中国的命运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1954年开始登上文坛。除一些中篇小说外,迄今为止写了15个短篇小说和4个长篇。他的许多作品都引起了文坛的强烈反响或争议。至80年代末,马尔克斯作品先后获得一次哥伦比亚全国文艺家协会奖,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都是极其难得的荣誉。尤其是《百年孤独》对世界文坛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这部小说已被译成三十五种文字,此书仅在阿根廷就再版不下四五十次,畅销世界各国,销售量已达一千万册以上,这在西班牙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20世纪50年代初,马尔克斯于《观察家报》上发表《第三次辞世》等十余篇短篇小说,由于政治原因,整个社会陷入动乱之中,他便辍学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一系列的经典作品,我们将这些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创作:表现个人对死亡的忧虑,写了一些富于哲学意义的作品。主要有《死亡联想曲》(1948)、《在猫身上转世的爱娃》(1948)、《兰彼罗的眼睛》(1951)、《有人弄乱了玫瑰花》(1952)、《枯枝败叶》(1955)。
中期创作:20世纪六十年代的小说作品,具有鲜明的民主思想倾向,具有否定现实以及个人对死亡的忧虑。主要作品有《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恶时辰》(1962)、《格兰德大娘的葬礼》(1962)、《百年孤独》(1967)o
后期创作:马尔克斯早中期向后期转变的一些过渡性作品,主要有《家长的没落》(1975)、《一张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迷宫中的将军》《十二个旅居国外者的故事》《爱情与魔鬼》(1992)、这些作品的魔幻色彩慢慢减弱,现实主义的成分则显著增强。
二 马尔克斯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
马尔克斯走进中国,始于1977年。196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问世了,在西班牙与学界引起了轰动,当即获得了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这本书迅速译成了英文和法文,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7年《世界文学》杂志介绍了马尔克斯的《家长的没落》和《百年孤独》,这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由于中国政治气候的影响,马尔克斯的一些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是与广大读者无缘见面的。
之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逐渐以开放的眼光来看世界,文学界也重新活跃起来,各国文学蜂拥而入,马尔克斯也真正地光临中国。随后,《读书》、《外国文艺》、《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等杂志发表评价马尔克斯的作品。
1983年是马尔克斯走进中国关键性的一年,由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了“全国加西亚・马尔克斯及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讨论会”于五月五日至十一日在西安举行,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道路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他的主要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和对他的重要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从此以后形成了对马尔克斯的研究热:《哥伦比亚的骄傲――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刘瑞常载《羊城晚报》1983年4月,《爆发与反响――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舒大沅载《花城》1983年第三期,随后,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拉美作家的作品进入了我们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和私人书架,中国读者容易接受马尔克斯,与他的文学作品分不开,一定程度上基于对加西亚・马尔克斯并不陌生,马尔克斯他了解中国,当他担任拉美记者时曾多次前往新华社驻古巴分社,阅读新华社编发的西班牙文电讯电话,而1990年10月15日,他以一个普通旅游者的身份从日本东京到北京,下榻北京国贸大厦,更为马尔克斯走进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目前中国研究马尔克斯的专著数量不多,主要有:云南人民出版社《两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回归本源――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达索・萨尔迪瓦尔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陈众议著)、《马尔克斯》(于凤川编著,辽宁出版社,1998)、《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张国培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加西亚马尔克斯》(朱景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这几本侧重了他的生平、创作道路及各个时期主要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对作品的艺术特色都作了评述。这几本专著对于进一步开展对这位作家的研究,深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道路都有一定的帮助。
至于研究马尔克斯的论文为数不是很多,总体说来,90年代以前主要以翻译和评论为重点,90年代以后的研究比较繁华,主要以评论和述评为主,这些评论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多少可以弥补专著的一些方面所缺乏的遗憾。
首先看研究主体。总的说来,研究马尔克斯的队伍零散而广泛,上至一些从事专业工作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对马氏的研究颇有贡献,有的甚至是主力军;下至一些普通的读者,在翻阅马尔克斯的某些作品后发表一些鉴赏式的评论和感悟。
接着看研究对象。对马尔克斯其人其作的研究涉及多个层次:有从总体上把握其思想艺术特色、有的用发展的眼光探讨其艺术思维和创作走向的;有针对某一类或一部作品做详细具体的解释的;有研究其生平对其创作的具体影响的;有研究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学者影响等等。虽然研究马尔克斯的论文和著作不是很多,但已涉及到他和他作品的诸多方面,也可以说是庞杂广泛。
综上所述,30多年来,中国的马尔克斯研究已经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研究队伍还不够稳定,研究者的视野还不够开阔,选题较为狭窄且多有重复,观点的原创性不够等等。但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对马尔克斯这位大家的研究会进一步走向深入和繁荣。
三 马尔克斯与中国当代作家
世界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巨匠,诸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海明威、卡夫卡等,他们创作出的一些经典之作,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脚印。马尔克斯或许难以与这些文学大师媲美,但由于历史的机缘,在80年代这一特定的时期,他成为中国文坛上红得发紫的几大外国作家之一,几乎“影响了一代中青年作家”。这是新浪网介绍老村的经
历时提及的:“两年后,回省军区教导队去报到。这时他蓦然发现:在山里真是孤陋寡闻,这几年里,南美大陆的马尔克斯以及美国的塞林格在文学界大为风行,整整影响了一代中青年作家。”
事实的确如此,他与艾特马托夫、卡夫卡、海明威一起被王蒙视作“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四位外国作家;”张炯也认为:“这时期对中国作家影响最大的三位外国作家,恰恰又代表了世界文学的三个主要潮流。这就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苏联作家艾特马托夫、奥地利已故作家卡夫卡。”
上述几家之言足以充分说明马尔克斯在新时期的巨大影响:马尔克斯的灵魂,已经渗透到中国作家的心灵深处,尤其是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作者清单,他们包括贾平凹、莫言、余华、格非、阿来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创作活跃的前线作家。但这些话毕竟比‘较抽象,本文将用事实就马尔克斯在中国的影响加以阐述。当然,“影响并不局限于具体的细节、意向、借用、甚至或出源――而是一种渗透在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这些影响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贾平凹。他的早期作品创作是以农村青年男女的纯洁感情为素材,表现青年人对爱情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但他的写实分格还是很明显的:透过美丽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类作品具有深刻批判性。不久,他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创了一系列商周系列小说。在这些小说中,贾平凹以商周的民间文化为背景,在写实的基础上揉进了种种民间传说中怪异神奇的故事,使自己的作品带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在谈及这种变化的原因时,他直言不讳的谈到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说:“我首先震惊的是他们在玩熟了欧洲的那些现代派的东西后,又回到拉美,创作了他们伟大的艺术。再是,他们创作的形式,是那么大胆,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什么都可以拿来写小说,这对于我的小家子气简直是一个轰隆隆的响雷。”这段话是贾平凹对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最好体会,基于他的这种理解,贾平凹对马尔克斯的借鉴和吸收主要是创作观念上,他选择了自己熟悉并热爱的商周作为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商周位于秦汉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界处,兼容我国南北文化所长,又因为它远离都市,未受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这样以此为基础写出的《商周初录》、《商周在再录》、《商周又录》等,既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又完整地保存着民族的特点。这些小说与当时中国文坛的小说创作手法大不相同,引起了文坛的震动,这也是奠定贾平凹在中国文坛的独特地位的根本所在。
正是在马尔克斯的影响和启示下,贾平凹坚持了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尤其是在创作思想方面的接受,注意到了“民族性”这个根本性的方面,创作出了很多反映地域文化的经典优秀作品。譬如《九叶树》、《古堡》、《浮躁》、《公公》、《村祖》、《废都》、《地》、《佛关》、《白浪》、《土门》、《走虫》等等,这更引起了他对马氏的热爱和敬佩。但必须强调一点的是:他的后期的作品坚持并创新了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手法。长期以来外国的作品爱阐释哲理、宗教等,而贾平凹尽量把这种形式化为中国式的。把中国的和外国的融化在一块,然后再添加中国自己的东西,譬如佛呀,道呀等等,耐人寻味。这也是贾平凹的作品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又一根本所在。
莫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凭借一个神化世界,浓缩了拉美的百年历史和被现代文明遗忘了的孤独痛苦的历程。他从一个小小的立足点走向世界,走向成功,使莫言认识到地区主义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无限的。莫言意识到:“我想我如果不去创造一个,开创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地区,我就永远不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如果无法深入进我只能生长的土壤,我的根就无法发达蓬松。”马尔克斯唤起了莫言的民间意识和乡土意识,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开始频频回眸故土,到了《白狗秋千架》,他正式打出了“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在那块熟悉的土地上,他胸中的淤积多年的陈年旧事,连同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印象如同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莫言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在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面前,建立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山脉。创作了一系列东北高密东北乡的作品,譬如《大风》、《复仇记》、《筑路》、《白棉花》、《欢乐》、《球状闪电》等等,展现了高密东北乡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死恩仇、男欢女爱、抗敌卫家等鲜明的主题。
在马氏的影响下,多热尔图写下了东北密林中鄂温克人的野性魅力,郑万隆在黑龙江大山关注着猎人和淘金者的命运,山东半岛的张炜,云南的阿城,山西的郑义等也都在各自的领地内孜孜不倦的开垦这脚下的厚积的“文化岩层”。他们立足于家乡本土,从而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但新时期曾经接受过也许还在接受马尔克斯影响的作家决不仅仅止于上面提到的数人。这些中国作家不仅吸收了异域的艺术世界,而且又固守自己的民间立场,借鉴他人之长来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地和艺术风格,走出了一条条可喜的创新的成功之路。
综上所述,这样一个在国内外拥有各种荣誉的名家,穿过火热的80年代和90年代,今天仍在我们的视野中像恒星一样在闪光。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他,该向他借鉴些什么,又该剔除些什么……很多很多的问题都等待我们自己去分辨和去探讨。相信也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这一深具研究潜力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伊夫,《老村:有尊严地自由写作》
[2] 汪介之,陈建华,悠远的回响――俄罗斯作家与中国[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炯,世界格局中的当代中国文学[J],文艺争鸣,1986
[4]张铁夫,新编比较文学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5]贾平凹,答编辑部问,选自贾平凹文集・求缺卷[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6]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J],世界文学,1986
[7]朱景冬,加西亚・马尔克斯[J],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8]张国培,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9] 于凤川,马尔克斯[M],辽海出版社,1998
[10] 严慧,论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小说[J],枣庄学院论坛。2006
[11]董新祥,论贾平凹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
[12]朱大可,马尔克斯的噩梦[J],中国图书评论,2007,
注释:
[1]伊夫,《老村:有尊严地自由写作》,
[2]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3] 张炯,《世界格局中的当代中国文学》,《文艺争鸣),1986年第3期。
[4]张铁夫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关键词】孤独女性 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69-01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其作为拉丁美洲所独有的文学样式,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了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百年孤独》为马尔克斯在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魔幻现实主义的旋风,中国的文学获奖作品《白鹿原》《尘埃落定》也受到了该风格的巨大影响。
马尔克斯以自己的家乡,一个拉美小镇为原型,虚构出一个名为马孔多的小镇和一个名叫布恩迪亚的家族。以这个家族七代人连同小镇在一百年中从建立、繁盛,再到衰落,最后一起消逝在历史中,来代表整个拉丁美洲的百年兴衰史。布恩迪亚家族中的个人命运和孤独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这个家族史又代表了一部民族史。通过这个家族,读者可以感觉到整个拉美民族深深的孤独,家族最后的衰败也在抗议和警醒着人们:排斥现代文明、愚昧落后、与世隔绝的孤独精神只会带领整个民族走向灭亡。而作者的最终意图,是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冲出桎梏,打破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中性格鲜明的成员,长相不同,个性不同,但都带有着统一的家族印记――孤独。存在于他们血液里的勇敢、自立、探险精神、倔强、桀骜不驯和的冲动,使每个孤独者都能在读者心里留下深深的个人徽记。马孔多镇的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死而复生的梅尔基亚德斯……但是布恩迪亚家族中女性的孤独却让人更加深刻铭记。她们有过妥协,也有过反抗,在男性的压迫下被逼迫屈从。她们善于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最后使自己的一生也如同这个家族和小镇一样,在孤独中陷入悲剧。
乌尔苏拉・伊瓜兰是布恩迪亚家族之母,和她的丈夫是表兄妹。她坚韧、勤劳、贤惠却有原则,她的存在对于家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活了一百多岁,一生都致力于维系家族的发展,甚至在她年老眼睛已经失明的情况下,还在继续教育子孙,想方设法地要抑制住家族孤独精神的蔓延和家族劣根性的不堪。
她说:“只要我活着,在这栋疯人院里就不会缺钱花。”但是她虽然“在这个人人都想入非非的家庭里,极力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但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挽救家族的孤独命运。在她死后,她穷极一生所创建的幸福家园成为废墟,努力又归为零,一切都回到了起点。这个人物最终还是逃不出孤独的色彩。
在布恩迪亚家族性格乖张、行为怪异的众多人物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美人儿蕾梅黛丝。她每天要洗澡,而且一连洗好几个小时,好把身上的污垢洗掉。她喜欢于人前,不受到任何世俗的约束。她拒绝所有男人对她的求爱,凡是对她图谋不轨的人都要遭受厄运。她心地善良,拥有倾城倾国之貌,但是心如止水,无牵无挂,无欲无求,所有人类的世俗情感在她身上都无法驻足。马尔克斯对这一人物的最终归宿是让她抓着床单飞上了天,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她这种纯洁而神圣的美。美人儿蕾梅黛丝就是书中美的象征,在马孔多她被当成头脑简单、智商低下的,其实她才是心智最为清醒的一个。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污浊的尘世间,她是无法停留的。而这种方式的美,也是从头到尾的孤独。
阿玛兰妲是家族第二代唯一的女孩,她终生未嫁,选择了一个孤独的人生。她和女友丽贝卡同时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为了阻挠两人的婚礼,不惜要杀死女友。后来,丽贝卡移情别恋,她又拒绝了皮埃特罗的追求,并导致了他的自杀。她内心深深的对于自己、对于爱情的恐惧也让她拒绝了后来追求她的赫里内勒多上校。后来她又陷入了与侄子的游戏,享受着这种的欢愉。她拒绝向神父忏悔,并宣布了自己的死期,把自己关进房间不倦地编织自己的裹尸布,织好了又拆掉,拆了又织,如此反复,在这种孤独里走向死亡。
知道张爱玲,是因为三毛。她曾写,在同时处理四本书,一张唱片的歌词,以及购买和装修新家,并要照顾住院的母亲和挚友的情形下,她“开始翻出张爱玲所有的书籍,今生第二十次、三十次阅读她”。张爱玲是谁?有了这个问号,与张爱玲有关的讯息就开始前来报到了,租书铺子里,被读得卷了边、散了架的言情和武侠小说中间,赫然出现一本《金锁记》,几篇小说凑在一起,配了艳俗的封面,冒充言情小说。又几个月,央视播出赵奎娥主演的电视剧,名叫《昨夜的月亮》,开场旁白,就是“三十年前的月亮”,正是改头换面的《金锁记》。通往张爱玲的大门由此敞开,迟疑着走进去,在那个丰美又荒凉的世界里,一直走到现在。
知道加缪,是因为三毛的《罪在哪里》;知道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因为三毛《我所知所爱的马尔克斯》,还有索忍尼辛、白先勇、林怀民、徐、司马中原,还有《珍妮的画像》。身在小城,又是资讯不发达的年代,视野里几近荒芜,她却像阿里巴巴的女仆一样,在一扇门又一扇门前画上标记,引得我们窥看。跟我一样循着这条线索走来的,是整整一拨人,所以,豆瓣的《珍妮的画像》的标签之一,就是“三毛”,至今我们谈起马尔克斯,也直觉地觉得,他的全名应该叫“我所知所爱的马尔克斯”。
我们甚至学习三毛的做派,有点孤傲的,又是入世的,像薛宝钗和妙玉的混合体。那种做派,她写到异乡的时候,格外明显,她吃路边摊,涉险去最复杂的地方,和陌生人热情地打招呼。此后多年,每每看到游人在景点打扑克搓麻将,看到面容富态有官样的游人,呵斥小商贩的时候,突然涌起的不解,让我知道,内心深处的三毛元素出来了,那是她在我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给我们铺设的底色。
我和朋友管这些在少年时候启迪了我们的人,叫做小板凳,典故来自不知真伪的爱因斯坦童年轶事。小板凳是我们辨别力还不发达时候的启蒙者,是最初的惊喜,尽管亦舒说:“当初惊艳,实实在在,只因世面见得少。”但是你知道,进化都是渐进的,在选择滋养我们的养料时,我们需要一个保人,一个我们发自内心信任的人作为领路人。我们的幸运是,在适当的年纪,遇到了三毛。
百年孤独
纵观历史,从古至今,人们不可否认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无不验证了书的神奇。自然书也有好坏之分。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受益终身。下面我来谈一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镇的创始人何·阿·布恩蒂亚最初为了逃避家族的责备逃离家乡,他率领20来户人家走到海边,无路可走,于是在那里居住下来,把那个地方取名“马孔多”。
布恩蒂亚竟然在不断地“发明”和“探索”中变得神魂颠倒,最后发疯,被家人捆在大树下,成了个活死人.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那些由于愚昧、落后、保守以及所造成的孤独,表现了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这种孤独的民族性成为阻碍民族或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
我钦佩马尔克斯独特的思想和精致的表述,能够将孤独,这个如此抽象的感觉在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敬仰他如此敏锐的洞擦力,能够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与担忧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整的表达出来。它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人人都生活在一个孤独;自闭的环境中。从他的言辞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和人民,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马尔克斯认为人类的这种孤僻的思想会阻碍国家的发展进程。他呼吁拉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曾为女性“画”过一幅经典肖像。他在其名著《百年孤独》中,塑造了一位伟大的女性乌苏拉。当马贡多的男人们或者沉湎于幻想,或者忙于争权夺利,甚至大打内战时,是宽容而坚强的乌苏拉撑起了整个家族。她几次重建了供整个家族居住的大宅,并且靠灵活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让家人衣食无忧。乌苏拉还是位经济强人,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上帝让我活着,这幢疯人院(指家族)就不会缺钱花!”
事实上,当世界经济陷入比疯人院还要混乱的境地时,承担着为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止血重任的,也是两位女性,一位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另一位是IMF总裁拉加德。希腊债务危机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将整个欧洲都拖下了水,不但意大利、西班牙岌岌可危,就连法国这个欧洲支柱都局势不妙,在这样的情况下,默克尔和拉加德软硬兼施,欧盟终于在最后一刻达成新财政协议,德国的财政纪律保全了,欧洲各国将得到援助,两全其美。欧洲暂时得救,世界也松了一口气:终于有钱花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欧债危机持续蔓延,现在仍看不到全面复苏的迹象。这也就意味着,2012年即使不用买船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企业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也仍是勒紧裤腰带,继续过紧日子,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这样的艰难时世,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更好的美德一般来说,不是冒险,而是谨慎;不是花钱,而是找钱;不是独占,而是分享;不是收获,而是培育;不是控制,而是吸引;不是沉默,而是沟通;不是激烈,而是舒缓;不是扬威,而是示弱;不是咄咄逼人,而是谦和包容;不是阳刚易折,而是阴柔坚韧;不是个人奋斗,而是团队合作;不是大刀阔斧,而是精打细算;不是开山斧,而是太极拳;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按部就班;不是不顾一切破釜沉舟,而是瞻前顾后委曲求全。
如果给具有这些美德的企业家画一幅像,那出现在你面前的,多半是一位温柔而坚强的女性形象。这样的女性当然不会像穿着比基尼的女郎那样让你喷血,但她们却能为你止血――在萧条时代,流血越少的企业,往往坚持得越久,杀出一条生路的机会也就越大。
女人比男人更值得信任,特别是在艰难时世里,这几乎早就是个公认的事实,默克尔和拉加德不过是最新的例子。《红楼梦》里,能靠得住的男人几乎没一个,有本领有眼光的,都是女人,如果不是凤姐维持,探春改革,大观园早就倒了。歌德在《浮士德》中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承认:“妇女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坏;而男人们一味的推倒历史。”
在中国的企业家里,也有这样的一群女性,她们在不景气的大环境里,用自己的智慧,发挥女性的特质,在激流与险滩中闪转腾挪,游刃自如。《中国企业家》择其精英,萃为2012年商界木兰。我们相信,这些杰出的女性,将带领企业安然度过黯淡无光的时期,而她们的价值观、理念和技巧,则将成为照亮整个时代的灯塔。
作家郭敬明、南派三叔、郑渊洁,分别以2450万元、1580万元、12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前三甲,证明目前青少年依然是国内阅读的主力军。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其代表作《百年孤独》,成功问鼎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据调查,马尔克斯2011年在中国的版税收入高达1100万元,有力证明经典文学作品的持久号召力。紧随其后的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冒险小虎队》作者布热齐纳,他们分别以900万元、75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位列第二、三位。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2011年11月21日)
【点击运用】
作为当下中国关注度最高、话题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文化盛事,每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都会迅速引发全国关注,吸引亿万读者持续热议作家群体,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作家生存现状,关注本土原创作品。文学是文化的核心,作家荣登作家富豪榜,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强国的迹象。适用话题:财富观,物质与精神,享受阅读,经典的魅力,品味时尚等。
中国文学:风风火火走世界
2011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莫言的《蛙》已经由意大利汉学家李莎主动申请翻译成意大利文;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德译本在德国有十几家出版社竞争版权;姜戎《狼图腾》以100万美元卖出了全球数十种文字版权,意大利文版2007年初出版当即在意引起轰动;李洱《石榴树上结樱桃》德文版首印1万册,被德国总理当做礼品赠送给了总理……
中国文学正以良好的态势走向海外,在海外的影响力日渐上升。正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所说:“当今,外国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想深入地了解中国,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大量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更多的外国读者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机会和因素。”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1月21日)
关键词:《百年孤独》 叙述 分析
引言
目前,国内对于《百年孤独》的叙述价值的研究依旧停留在表层。众多的研究人员都只将精力全部用于主体阐发、文化研究、起源研究上,却把这部作品中最核心的叙述艺术分析抛至一边,仅仅在说起《百年孤独》的艺术价值、时间观、创作手法时,略微提起一些叙述特点,也只是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简单说明。
从过往对于《百年孤独》的叙述艺术的相关研究进行查看,能够看出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完全不充分,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百年孤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百年孤独》进行全方位的叙述学研究,是为了能够将这种全新的阐释以及阅读展示给人们,同时对于其叙述所具备的意义以及价值进行探讨,将其所有的艺术魅力全部挖掘出。
一、《百年孤独》叙述者的语调
对于《百年孤独》这部作品,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其叙述者,叙述者在所有叙事文学中都有着其非同一般的意义,其是对事件以及人物增加艺术表现力后再现的一种特殊的媒介。尤其是《百年孤独》中的叙述者,有着其他叙述文学中叙述者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他所使用的都是客观并且冷峻的语调对人物及其相关的言行进行描述,但是却始终给予读者一种非常熟悉以及亲切的听觉。
(一)冷峻的叙述语调
对叙述者而言,其叙述语调就是其传递给读者的声音,也是所叙述的失误和叙述者之间的独特连接。在《百年孤独》中,其叙述语调是客观、冷峻且有着独有的说服力,同时这种独特的叙述语调是将整部小说连接为一体的重要力量之一。
《百年孤独》的叙述者有着类似新闻报道一般的客观且冷静地将所发生的奇怪事件进行阐述。从整体来说,《百年孤独》的叙述者热衷于将他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所生活的世界描述给我们听,但是却不会将这些事件的任何意义告诉我们,从不做任何主观评论,从不做任何主观判断,也不会对这些事情是否真实产生任何质疑或者怀疑。对于这个叙述者而言,真实与虚假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区别,他不会采取任何判断行为,他的职责以及使命只是将所有的事情完完整整地描述出来,无论是死人还是活人都会一样讲述,同时也会让有形事物或者无形事物能够产生适当的交流。类似客观且冷静的语调将整部小说从头至五贯穿彻底,从未停止。
《百年孤独》中阿玛兰塔无缘无故的死亡,就已经将这样客观以及冷峻的叙述语调全面地显露出。即使即将要面对死亡,阿玛兰塔没有其应有的惊慌,这是因为她已知晓她的死期:“死神……给了她一项特权,即提前好多年就通知了她的死期。”之后,死神就出现了。“它是以为身穿蓝衣服的长发妇女,样子有点古气……又一次还请阿玛兰塔帮她穿针引线哩。”紧接着就将一场为死者送信的活动描绘得就像是其普通生活一般,但却极为有趣:“阿玛兰塔觉得她可以通过为世人作最后一件好事来弥补她卑微的一生。她想,再也没有比给死者带信更好的事了。”
此处的写作方式是一种间接的自由风格,但是却极度坦率。它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对群体或者人物的语言进行模仿,仅仅只是将他们的观点全面地表达出来。同时在文章中,并不存在任何可以看见的怀疑或者讽刺语句,叙述者只是将似乎真实且精准的事情完整地带给了我们。从整体看,小说中的村镇中的人们因为不能对死者送信之事进行分享而产生了奇怪。可是叙述者并没有因此而使得其语调中出现任何奇怪或者惊奇的感觉,同样也并没有解决,更没有将他们的愚昧以及无知有所表露。
(二)亲切的叙述语调
虽然《百年孤独》中叙述语调有着冷峻的感觉,但是其冷峻的叙述语调在带给读者冷漠感的同时,也有着极其相反的亲切感。在小说中,因为语调需要保持一致,所以对叙述者而言,他自身是隐形的、不被人所看见,只有他的声音能够被人们所听见。通过他的声音,读者才能对人物所想所说的全部内容有所理解,才能对他们的独白或者对话有所了解。从听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声音本身具备着自信。同时,读者与叙述者的声音也存在着亲密关系,保持着一种熟悉感。让人物以及事件都能够以最自然的形式展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犹如读者完全与叙述者一般,和被展示的人物以及事件都身处在同一个维度空间中,有着同样的心理距离。
正因为这种亲切感的存在,使得随着吉普赛人一起出走的霍塞・阿卡迪奥在回家时的场景能够生动形象;当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去世的时候,那漫天飘扬的黄花雨就是对这位极其伟大的家长的一种哀悼。正是因为在冷峻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这独特的亲切感,使得幻想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即使消失了也成为了一种可以默认的状态,让这些时间以及人物完全能够在读者的心理自由进出。
另外,这种客观且冷峻的叙述语调中所存在的将亲切感能够使得叙述者逐渐成为读者的意识以及心灵的中心。与叙述者的冷静无比以及从容不迫并未阻碍其成为读者的中心相反,叙述者和他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距离将其客观性有所加强,使得他能够不对任何事情进行判断。因为他独特的描述方式,被描述的事情又完全符合情理,使得人物从词语上得到了整体感,从词语的意义上得到了其意识。
在对人物进行描述的时候,叙述者犹如活生生存在一般,其用满怀“深切同情”的语言将所有不幸的人都进行了刻画。圣塔索菲亚・德・拉・佩达在为其所在的家族贡献了其沉静但孤独的一生,没有任何人对她是否幸福考虑过,甚至于菲南达都将其认为是家中长期女佣人,可是她“似乎从未为这种被吓的地位感到不快”。被其他人认为是的雷梅苔丝,从叙述者的角度看去“事实上……并不属于这一世界的人”,“好像有股洞察一切的光亮使她能看到一切事物形壳之外的本质”。另外还有胆小的同性恋者霍塞・阿卡迪奥、没被人有所察觉地在失明中度过晚年的乌苏拉、严酷冷漠的菲南达、温柔无比但嫉妒心强烈的阿玛兰塔等人物,叙述者对他们都是怀有着深刻同情的。
二、《百年孤独》的叙述风格
《百年孤独》是一部叙事文学的经典巨作,它的风格所蕴含的特点主要都表现在形式方面,尤其是在语言因素。整个小说语言完全可以分为任务语言和叙述语言两种。叙述语言所指的就是全部人物语言去除后的所有文字内容。而《百年孤独》中所包含的人物语言极其少,为此这种着重于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指的就是叙述风格。
在整部《百年孤独》中,表现叙述风格的首要因素就是叙述语言。此处所指的叙述语言并不是说将话语进行组合的某几个词语,而是将整个话语系统都组合起来的语言格调。所有景点作品都会对其所独特的基调有所表现。对于《百年孤独》而言,其所具备的语言格调是丰富多彩且诡异多变的。它鲜活生动、幽默俏皮、隐喻深广、简洁紧凑、奇丽夸饰,和整部作品中森罗万象的内容相互配合,彰显出了拉美社会混合但统一的文化底蕴以及他独有的狂欢色彩,使得《百年孤独》具备了耐人寻味以及深厚的韵味。
三、叙述者的前后矛盾
在《百年孤独》中,叙述者对于其所描述的故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保持着前后一致的,可是某些地方,其却制造了前后叙述内容的矛盾,使得故事中有很多地方都出现和推导出的情节完全不符合的叙述。
这些矛盾中有些是为了将魔幻色彩制作出来,将荒诞的思想主题表现出来。在第一章中,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带领着众人寻找大海的时候在丛林中迷失了,可在沼泽地中将马贡多建立起来。当他再一次要和城市交流进行外出时,却无意中找到了大海,可是却没有发现通往文明的道路,这就使得其非常愤恨,所以故意画了一张交通困难、夸大且虚幻的地图。但是之后不久,乌苏拉在寻找霍塞・阿卡迪奥的时候,却又无意中发现了通往文明的道路,同时还将一部分外来移民全部都带领到了马贡多。这些事件一件件都充满着荒唐和矛盾,但正是这些事件的阴差阳错,赋予了马贡多荒诞但绚丽的色彩。
有些矛盾则是表现在叙述者并未实现的语言中。有关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所建造的炼金实验室,叙述者曾经这样说过:“这对村子的未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就造成了读者对于这件事情念念不忘,且期待这样的事情能够有所发生。可是最后在这间炼金实验室中,除了将属于乌苏拉的几块黄金炼成了泥巴,之后又炼成一个干碴以外,完全没有发挥叙述者之前所提到的决定性作用。还有类似的“霍塞・阿卡迪奥后来把吉普赛人的美妙形象作为传世的回忆,讲述给后辈们听。”但是,霍塞・阿卡迪奥与雷蓓卡之间并没有孩子,甚至他的私生子阿卡迪奥也从来没有接受他为父亲。由这两处显著的矛盾例子可以得出,这些都是叙述者对于读者在阅读时所产生的期待开的小小的玩笑。
结语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创作《百年孤独》的时候,是怀有极其认真的态度的,从作品的整体以及各种细节都能看出作者所付出的努力。《百年孤独》所蕴含的独特、高超的叙述艺术是其成为传世之作的主要原因。作为文学,其是一门技艺,可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将这项技艺掩盖住,而平庸的文学却往往将这项技艺暴露在外,而《百年孤独》带给我们的就是蕴含着叙述技艺且展现给我们独特世界的震憾。语
参考文献
[1]何岳球,黄小娟.魔幻中的怪诞――以《百年孤独》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01).
[2]王亚平,孙淑芬.从“奇特化”视角解读《百年孤独》[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
[3]王捷.加西亚・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J].时代文学,2014(18).
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或投入工作中,或互相打俏打发时间,唯有这个古怪的办事员,要么望着窗外发呆,要么低头写着什么。
20年后,当卡夫卡去世时,没有人会想起一个寂寞的办事员。
我常常想在卡夫卡冷峻、瘦削的外表下,到底隐藏着什么,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永远都是迷宫:无尽的不分标点的长句子,拖沓的枯涩的情节,毫无性格特征符号化的人物――一切的一切,都像是一个漫无尽头的压抑的噩梦。在《城堡》里,K面对的是一个特珠地区、特珠阶层的欺骗。在《审判》里,约瑟夫・K面对的是一种制度、法律的欺骗。在《美国》里,卡尔面对的欺骗则来自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卡夫卡天生就是一个毫无人性的叙述者,至少在他的作品中是这样的:“有一天,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一个平铺直叙,简直是轻描谈写,就开始了《变形记》这段噩梦一样的旅程。
其实卡夫卡的文笔并没有特别之处,也毫不尽渲染之能事,他只不过是把人类内心中最原始的恐惧与压抑,毫无保留地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自己则阴骛地笑着,永远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在大洋彼岸的南美洲,有一天,加西亚・马尔克斯开着车在路上行驶,“那遥远的,漫长的,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撰写的长篇小说,突然一下子便全部展现在他面前”。于是,马尔克斯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小职员职务,断绝了一切来往,闭关写作,在长达18个月的写作期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百年孤独》问世了。
这是一部有关“寂寞”的书,百年贯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把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亦真亦幻地写了出来。这是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小说,我也肯定将来也不再会有这样的小说可读。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迪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一句话将不同的时空交织在一起,一种空阔、寂寥的意境从字间凸现。奥雷良诺上校是孤独的,他一生参与了60次革命,也失败了60次。回乡后,他成为了一名英雄,却不要政府的一切官职与奖金。他把自己关在父亲的炼金房里,开始做小金鱼,做好了,熔化了再做。乌里速是孤独的,丈夫成为一个半死之人,儿子一个死去,一个疯癫不清,膝下又有女儿、养女和孙子需要照顾,她苦苦支撑着这个庞大的家族,一次又一次地向死神拖延自己的死期,看到的,却是家境的江河日下,一个一个家族成员或离奇或普通地死去,最后在衰落的世态前闭上了眼睛。布恩蒂亚家族最终只剩下了一个人,在苦闷无助中仍需“忍受一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是压抑的,读着读着,你会很快忘掉时间的推移,而这种忘记注定了孤独期的无限延长。“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耐人寻味的结局,等待的孤独的结果必将是失败。
Just started reading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we will find two strange place, one is to tell the story in the book are ridiculous;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repeated work in the name and repeat the same thing. In real life could not have lasted more than four years of rain, an elderly father could not only drink a mouthful of cocoa can float in the air, the dead will not because to bear loneliness is to return to the earth... But it all happened in the family. More surprisingly, in the book the way across the hundred years in the family, man isn't called al jarno in dior is called ole, and all kinds of strange things in the family, the family's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founder al dior until the last guardians of the ray in jarno repeated happening. Link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 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t is easy to see what this symbol.
The author in the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with fantastic language describes the entrepreneurial hardships, the emergence of civilization, reproduction and survival, love and betrayal, glory and dream, the production of capitalism,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the entry of monopoly capitalism, such as the fight for democracy and republic, could influence the Latin America is to let them more concentrated in a small named Malcolm in the country. Every member of the Brian dia home are deeply involved in.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In the last of the guardian aurelio jarno read records the fate of the family in one hundred after the parchment said: "it all, I have seen, is already know!" The author is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 expressed his view of history of one hundred years in Latin America, the modern Latin America more than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is repea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history are stagnant.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s an interesting work, she didn't have the mammoth plo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is more puzzling. When you read him, plumcakes with ChangSi, but you can feel the author repeat of history. In Latin America alone in one hundred. And couldn't help but indulge among them.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变了世界文坛。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