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旅游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化建设

第1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由于旅游文化是与地域、景点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旅游文化建设目标务必与地域文化、区域旅游景观联系起来,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同时,渗透进丰厚的文化元素,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投入、改造和创新,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使旅游业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大力宣传寓教于游的游览文化,大力推动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大力推行保护环境、尊重民众、服务游客的道德文化。系统培育起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旅游文化,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的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我国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飞跃,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二、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旅游文化突出人本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素质做起,千方百计为旅游主体服务。一段时期以来,旅游发展急于投入回报,一些业者甚至不择手段,宰杀客户,损坏我国文明形象,给旅游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旅游文化建设的策略创新,前提是更新观念,要深刻认识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和本质意义,着力提高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和一般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基本文化素质,树立为游客服务的思想,把旅游产业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结合起来抓紧抓好。致力于养成广大旅游业者的良好的文化素质、优雅的举止、高尚的情操、和热情诚恳的服务态度,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管的力度,继续致力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在旅游景区,要开创一个人人关注旅游、人人热爱旅游、人人为旅游文化服务的新局面,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质,都能成为各地旅游景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旅游强国的良好形象。此外,在增加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努力满足旅游者的生活和文化需要,让国内外游客在特色景区里,游得舒心,玩得畅快,真正获得身心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三、形式创新:拓展旅游文化的形式

新世纪以来的我国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而要持久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进一步扩大旅游规模,实现旅游强国目标,旅游形式的创新也很有必要。就地域旅游来说,目前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域旅游骨干景点的龙头带动作用,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努力使旅游景区由单一带动型向景区、乡村和城市多带动型转变,由单纯的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旅游转变,由旅游、文化、生态相对独立发展型向旅游、文化、生态等“多位一体”的融合型旅游转变,由偏重资源供给型旅游向资源、市场结合型旅游转变,由文化单一型旅游向文化复合型旅游发展,并根据各地实际,把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海派文化”等组合起来,向叠加联动模式转换,加快区域旅游文化建设,形成旅游区的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提高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质量,统筹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形成大旅游、大合作、大发展的格局,逐步将我国的许多著名旅游区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圣地。不断创新形式,做大做强旅游事业,真正实现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战略转变。具体的方法就不胜枚举了。例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推出旅游专题,深入挖掘景点的文化品质,向世界推广。专题推广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提高旅游知名度,借以吸引各地游客,不断拓展旅游规模。又如可以举办旅游节,组织旅游节庆和会展等专题活动,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轰动效应,引起社会各界和世界各国的关注,吸引各国游客。举办旅游节是重要的旅游文化传播形式。通过举办旅游节和相关会展,展示整个区域和骨干城市的旅游形象,扩大地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游客的认知程度。各地的旅游景观的中心城市,要借助基本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做好节庆、会展工作,生成和宣传、扩大本地旅游文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再如,要增添旅游景区的文化情调,挖掘景点的传统文化特色。这也是拓展旅游格局的一个重要方法。游客游览的目的,是接触和欣赏原来所没有看到的风光名胜、历史风情和传统文化。这就是异域异国风情,是区域旅游的特色所在。我们务必致力于挖掘这些文化内涵,突出我国特有的建筑、园林、雕塑、绘画、民俗风情,和我国历史上特有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审美追求、道德情操等,以多元、深刻、丰厚的文化特色,吸引世界游客。

四、内容创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第2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学材;地方旅游文化;

摘要:文化是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加强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彰显学校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要做到参与主体多元化、材料来源多样化、开发内容的针对性、结构序列项目化、呈现方式扁平化。

项目教学、地方旅游文化是指在某省或某市历史上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具有旅游吸引物的那部分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人文知识,是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教材是体现一定教育理论思想的载体,也是知识、技能的载体,是课程实施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特别是教材的研究相对滞后,导致各学科还缺乏成套的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高攀”“低就”现象严重。

一、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它们是吸引人们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其中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纯自然景观,是难以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的。德国学者李凯尔德指出: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因此我们把文化对象称为财富,以便使富有价值的现实同那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并且可以撇开现实性的价值本身区别开来,自然现象不能当成财富,因其与价值没有联系。中国的旅游资源在国外游客看来,主要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吸引他们,根据有关统计:21.9%的国外旅客是为了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50.9%的旅客是对中国人民的社会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事业、伦理道德感兴趣。因此,加强地方旅游文化研究,建设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需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性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失去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有着明显缺陷的体系。由于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局限,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局限。全国统编旅游教材就其内容而言,是针对整个旅游行业所应有的通用知识,但缺乏地方旅游历史文化知识,从知识体系角度而言,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有相当局限的,而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更是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中不能缺乏地方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不论是导游、饭店管理还是客房服务、旅游管理等方向,学生就业主要是在本地,因此,地方旅游文化知识理应成为其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即使今后人才流动频繁,但对服务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掌握仍不可忽视。因此,把地方旅游文化教材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

特色教材的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旅游业的特色是本土特性明显,没有本土的教材,要培养本土的人才也是无米之炊。当今,高职旅游教育所用教材多数为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这种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缺少本土特色或与本土旅游概况联系不紧密,以致本土适应性不强。

加强教材本土适应性改革应该突出本土旅游资源的特点、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增强本土旅游的案例教学,以便提升本土旅游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四进教,\'i专业化发晨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师还在根据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学生必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的旅游景点,新的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自己所教的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T作中,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编写地主旅游文化教材,迫使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去有关政府机构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二、学材理论及其发展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学材化”问题是与“学材”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的。“学材”概念最早由日本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在其《关于教科书的内容和版式的改革》的研究报告中,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了变教科书为学生“学材”的建议。这一建议在1987年被当时“文部大臣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接受,“学材”这一概念也被写入了教育改革第三次审议报告之中。“学材”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我国学者广泛关注。沈晓敏(2001)首先对日本在教科书“学材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使“学材”这一概念为我国学术界所知。钟启泉(1989)提出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教科书要发生转型,从历来的“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转型为“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简言之,就是从“教材”转型为“学材”。有学者认为从“教材”到“学材”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标志着新的教学观的确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派纳的存在体验课程理论逐渐被教育界所接受,现代教材的功能正由教的方面向“学材化”研究的方面转化。国外有学者把课程观的转变概括为六条,其中第六条是“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许多新编教材不仅把教科书当24高等职业教育成学习的资源,还强调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多数教科书都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编写,使课本成为学习的指南。由此可见,教科书的“学材化”是世界性的课程教材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的教材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

高职学材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从学生的T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T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成为实现自身价值和体现自身人格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创造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止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的背景下,邀请企业职业人来共同编写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高职教材就是一条高职教材改革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材建设向纵深的发展。因此,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建设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由于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行业特点,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全国统一编写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校独编写义往往不够全。因此,邀请企业职业人参与教材的编写就可以把企业最需要的技能要求编写到教材中,充分体现职业特色。通过职业人的参与,可以避免学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不够丰富的弊端,可以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紧跟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材料来多样化

从旅游发生学角度而言,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既有人类“远方崇拜”的天性问题,也有人们“换换环境”和猎奇的心理因素问题,远方世界必须有不同于本土的风土人情、生活氛围,才能导致人们对它的憧憬、遐想和行动。因此。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必须充分发掘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知识,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物产等内容。l大j此,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典籍、诗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注意反映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兼职教师、讲座(客座)教师,开展名师讲学、授课或作报告。

(三)社会和謇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家庭树立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正确认识,摒弃创业不如就业、网络创业虚拟不可靠等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理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活动,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将创业教育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现立体化综合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履香.浅谈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IJI.教育探索,2010,(11):141—142.

第3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一)在比较中寻找优势

罗平旅游要形成后发优势,必须突出特点,打造特色。云南较成熟的旅游地区,可以说都有自己的特色。自然山水之外,西双版纳有浓郁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大理有历史文化丰富的古城和白族民族文化、佛教文化;丽江有古镇、茶马古道和纳西族民族文化……不难看出,旅游的特点总是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中体现出来。罗平的特点是什么?除了旅游景点打造、旅游路线规划外,必须大力营造的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氛围。历史文化主要靠挖掘与发现,但太远的历史传说难以获得理解与认同,太虚的历史故事缺乏支撑力度,而罗平并没有这方面的先天优势。可以大做文章的是民族风情方面,罗平布依族文化是一个值得突出强化的亮点,怎样使布依族民族风情更为亮丽浓厚,形成整体氛围,可以说是增加罗平旅游吸引力的一个有效方面。

(二)在需求中获得增长

在当代社会,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文化生活,这是旅游的核心意义。旅游策划必须注意到这个关键因素,用营销大师阿尔•里斯的话来说就是“聚焦”,要将旅游聚焦在文化需求上,因为“旅游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范畴,如果没有聚焦的意识,或聚焦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在机会面前误入歧途。”[2]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生活,是与行、住、吃、玩这些具体活动连在一起的。行的便利,住的舒适,吃的甘美,玩的丰富,其中所渗透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意味。要把游客吸引来,留下来,缺少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很难做到的。但这些因素,在成熟的旅游地区其实都有不同的体现,罗平将之做好只是获得一个起点。文化需求的更高层面是展示人存在的价值,促成健康的身心是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当代生活最核心的价值因素,可以说是人人渴求的价值因素。我这里着重想强调就是,罗平应该注意到人们的这种需求,将罗平美丽的山水之旅归结到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身心之上,以健康为主题,将它具体化为旅游形象策划的价值起点与总体内涵,让人们意识到罗平得天独厚的这种美好,乐于不断到罗平来,乐于在罗平放缓脚步,消解当代生活快节奏带来的急躁,获得身心的健康与安宁。这样,罗平就会有别于云南其他地区,形成自己的吸引力。而自然山水这时也就会从旅游的前台,退到背景世界,作为魅力罗平的底蕴而存在。这实际上也是世界上成熟的旅游目的所蕴含的一个规律。

(三)在整体中形成魅力

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应该具有“景系”的完整构成,并相互关联,形成有机的整体。单一景系的建设往往难以形成明晰的旅游品牌形象。根据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的方法,中国的旅游景系分为自然、人文、服务3大系列,其中包括10大景类,98种景型。罗平应对照这个标准,仔细分析优势与不足,对可以建构的人文、服务景系进行积极增补,完善旅游功能结构,形成主题突出、系列化、网络化、功能互补的旅游服务体系,营造罗平的旅游丰富性,把罗平打造成以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会议、商务、购物等为主要功能的滇东主要旅游目的地,在不同层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该注意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借鉴卡西尔的见解,就是“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具体说,就是要从时间和空间上设计“潜在”影响和支配游客的程序,所谓“潜在”是指这种影响和支配不是外在强制性的,而是将游客利益和消费需求放在首位的“设身处地”与“为你作想”,设计好了它就会不知不觉发生作用。这个程序可以假定为游客必须在罗平度过三天两夜,那么,从时间上而言就必须考虑他们将经历哪些时段和怎样度过每一个时段,从空间上来说就必须考虑如何巧妙安排不同的活动场景。这一切最终体现为一个合理而有价值的行为流程,并使它成为习惯。罗平的旅游建设,必须围绕这个具体流程进行,让它展示出值得尝试的吸引力。在这个流程所决定的设计中,应该有游客休闲的场所、购物的场所、娱乐的场所等,如大理的洋人街、丽江的古城酒吧一类,也应有位置合理的可以小巷休闲消遣的小镇,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展览和表演也是极有价值的选项……总之,绝对不能让游客看完风景无所事事,夜幕降临之后一片空寂。如果这样,游客会连夜“逃离”这个美丽的地方。

二、未来与措施

旅游目标的实现,有待于逐步展开、切实推进的具体措施。罗平旅游要成为罗平未来发展的中最亮的亮点,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把罗平旅游放在开放的大格局中运作

这个开放的大格局就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滇中城市圈”建设。今天,罗平不能只局限于罗平一县来考虑旅游问题,否则将坐失发展良机。在滇中城市圈的“极核圈层”、“带动圈层”及“辐射圈层”三大圈层结构中,罗平将得力于“极核圈层”,同时与“带动圈层”及“辐射圈层”息息相关。环滇中城市的公路网、铁路网和轨道交通网将为它提供交通便利,提升它的经济活力。我们初步了解,这个路网的将连接宣威、富源、罗平、石林(弥勒)、通海、峨山、新平(腰街)、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寻甸、东川、会泽等地,形成环状高速公路圈,使这些市县(镇)和区域进入两小时经济圈,成为培育地方性中心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地带。此外,城市圈建设还要在滇中适宜区域选择规划建设楚雄、宣威、江川、罗平等一批通用通勤机场。在这个规划中,不难看出滇东将形成更为紧凑的整体经济形象,打造大滇东旅游也将成为可能。而在整个滇东旅游中,罗平的优势最为明显。它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缘位置。罗平毗邻贵州和广西,是名副其实的入滇锁钥,最有资格引领大滇东旅游的崛起。因此,罗平应该树立开放的旅游观念,协同周边省区、市县共谋发展。比如,从昆明、曲靖开始,一线下来,就有石林县的石林、陆良县的彩色沙林、师宗县的五龙河谷、菌子山等景区,怎么跟这些景区呼应?协同得好就是一个良好开端。往东南方向,罗平与贵州黔西南州的兴义、广西的玉林接壤,将旅游延伸到这两个省区的相关地区,必能形成更大的效应———既拓宽了省内游客的活动范围,又可吸纳省外客源。因此,罗平应以自己为中心,努力促成一个大的旅游区域,旅游圈越大,空间就越多,整体效应就越强。

(二)将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资源加以保护

自然生态是罗平的旅游资本,是上天赐予罗平的财富,不保护好它,罗平的旅游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破坏。因此防范与治理污染,广植林木,珍惜河流,即使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不要忽视或损害田园的美丽,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罗平的骄傲,应该作为罗平治县的基本策略。现在,污染、地形地貌的破坏、土地的随意占用等在罗平也日趋严重,如任其发展,罗平怎样保持有利身心健康的天然环境,怎样形成有利身心健康的旅游形象?与此相关,要注意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利益关系,要顾及农民在罗平旅游发展中的权益与所得。比如,油菜花是罗平最重要的景观,但现在它和种植三七的棚子就形成了矛盾。我看了今年的油菜花,觉得没有以前的好看,为什么呢?油菜花地里出现很多三七棚子,三七棚子是黑的,一片片像补丁一样。从观花角度看,大煞风景,但不栽三七就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可见旅游环境保护深处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政府必须主动作为,妥善处理才可以产生效果。

(三)以政府主导方式加快旅游设施建设

无论在什么地方,旅游都是政府主导惠利于民的事业。只有政府才能设置目标并分步实施。按照打造以罗平为核心的滇东大旅游设想,要优化罗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优美环境,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实现留下游客三天两夜的愿景,罗平还需以政府主导方式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主要是建立系统的服务体系,打造休闲娱乐项目,开发特色餐饮小吃,建设和优化购物环境,完善交通、住宿条件,重视城区和景区的绿化、净化、美化……应该重点考虑在罗平城区和景点中心区域———板桥建设相对集中的旅游消费场所,将恢复板桥古镇作为重要事项之一,形成类似丽江古镇、大理洋人街的消费、娱乐、购物场所,让休闲成为游客活动的组成部分,这样自然观光的季节性状态将得以改变,逐步形成均衡持续的旅游客流常态。

(四)按市场规则激励旅游企业竞争

第4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在以上诸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虽然对“旅游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还是在概念中隐含了一个共识: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脱离了旅游活动的文化现象不属于旅游文化范畴。文化旅游则是以特定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其内容涉及历史建筑、遗迹、民俗活动、体育活动等,即文化旅游是以特定文化作为旅游客体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也曾对“文化旅游”做出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显然这与“旅游文化”截然不同,因为一个是指某一特定类型的旅游活动,一个则是指向整个旅游活动本身;一个仅仅涉及旅游活动的某一方面,一个则是指向旅游方方面面的文化构成。

虽然“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观点已经为学界广泛认可,但是这一“活动”究竟在旅游研究是如何体现的,却没有得到进一步探究。旅游本身是一种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是处于不同文化语境的人基于身心的需求到异地去寻求文化交流的过程。首先,这里的文化是一种经过精心打造的文化产品,尽管其诸多文化因素表面上可能处于原生态,但是实际上是经过规划设计之后的一种新产品。因此,如果我们依然采用静态方式对旅游文化加以研究,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如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民俗游,就是立足于让游览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那些最能传达当地独特文化习俗的民俗部分。其次,活动中的文化是一种处于交流中的文化。对于旅游者和目的地而言,两者通过旅游活动在不间断进行文化交流,因此,旅游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通过旅游活动将文化交流推向最佳程度。例如在对景区规划时,设计者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特别是体现该地独特性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对其它景点规划盲目模仿。第三,旅游文化相对于目的地文化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处于创新中的文化。从活动视角来看,目的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处于不断变革的状态中,当地社会文化、审美理念会发生巨大变革。这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是旅游活动的产物。研究旅游文化应当在充分占有既有文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实践和旅游规律的深入研究,大量搜集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对其在发展旅游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做出深入探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深入展开旅游文化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一、课程体系:从旅游活动视角建构旅游文化学科框架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不但需要学术界依据现实问题在科研上做出努力,而且需要建构起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国内学者已经编写了一部分富有创意的旅游文化教材。他们依据研究不同客体定位形成了各自的课程体系:有的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为依据将旅游文化进行划分,有的以时间为序将旅游文化进行断代划分,有的以旅游文化分为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制度,有的则以不同文化分支为依据进行章节划分,等等。尽管它们的体系各有不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等是整个学科最基本的构成。这一特性说明旅游文化既具有普通文化学研究的共性特征,又具对传统文化学研究成果的传承和创新。正是基于此种理论基础,我们不妨将旅游活动作为贯穿该学科的核心理念,将各种文化分支加以甄别选择,形成一种更加符合旅游学科特性的课程体系。

(一)现有教材存在问题剖析目前旅游文化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制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教材中多的是对概念的旁征博引,少的是对概念的细致探究;多得是丰富驳杂的章节杂糅,少的是精密细致的逻辑推理;多得是对既有体系的模仿改造,少的是对新体系的创新。我常常看到一些旅游文化教材缺乏系统化的、独特的、完整的、富有新意的理论体系和案例分析,成了文化资料的罗列和胡乱拼凑。例如一些教材的旅游民俗文化部分,用大量篇幅介绍各类民俗意象,将意象构成、缘起及发展演变做全面介绍。这种编写方式给人的感觉是资料翔实丰富,面面俱到,但是旅游活动的特性不突出,甚至与普通文化学研究毫无二致。实际上,旅游民俗文化的侧重点应当是旅游主体在活动中的独特文化体验、文化在旅游活动中体现出的创新特质以及旅游活动中文化的娱乐性和丰富性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一方面是该学科自身的复杂性所致,另一方面是学科研究还没有真正切入旅游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缺乏统帅整个学科的魂灵。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者切实进行富有原创性的创新研究,论者认为从活动入手就是一种符合旅游规律的学科体系建构方式。

(二)以活动为视角的结构体系探究那么如何从活动视角来重新建构这样一个结构及其复杂的学科体系呢?既然旅游文化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那么我们不妨深入旅游活动内部,从活动特性、活动目的、活动规律等方面出发探究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的关系,探索旅游文化体系建构的方式方法。下面以山水文化部分为例,考察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应当着力关注的内容构成。

山水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被关注的文化类型。它涉及面极为广泛,而且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其自然地理、文化哲学等因素对山水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研究中国山水旅游文化,首先要明确旅游活动中的山水文化究竟满足游客怎样的文化体验?中国山水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山水独特理解的产物,积淀了丰厚的中国文化特质。“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赋予了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南秀北雄”在呈现出中国山川的地理自然风貌的同时,还体现了这些名山大川所特有的人文内涵。这些文化、亚文化的山水内涵就是旅游者所渴求的活动体验,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言,是他们最为关注的旅游内容。

其次,在山水文化部分,还要针对旅游活动娱乐性、知识性等特点对重要名山大川的历史、地理、自然风光、趣闻等加以重点介绍,因为这些文化景点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最能引起游客关注的旅游吸引物。例如在对泰山文化的介绍,文本应当将“双遗产”对其地质历史、自然风光、宗教文化、人文积淀等作为介绍的重点。但是,这些文化构成要围绕泰山文化这一核心展开,从旅游者在活动中的景物观赏和亲身体验展开。

第三,山水文化应结合旅游活动实例,是一种鲜活生动的文化类型。旅游山水文化是依据旅游活动的变革而不断革新的,涉及到旅游观念、旅游需求和旅游方式等领域的问题。因此,旅游山水文化课程部分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既有文化知识的介绍,而是要在鲜活的案例中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旅游文化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向游客展示其特有魅力的。这里需要研究者对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传播学等学科有一定的把握,否则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案例中的文化特性。综上所述,从活动视角建构旅游文化的课程体系就是要在文化学和旅游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基础上,紧紧围绕活动这一核心对现有旅游文化研究成果重新梳理,选择那些能够集中展示旅游活动特性的文化资源来建构这一学科体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发掘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文化资源,研究对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以提升旅游整体水准。

二、课程拓展: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开放性学科

旅游学科是一门处于拓展中的新兴的开放性学科。从其诞生以来,旅游学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至今,旅游已经不仅仅限于山水和文化古迹,而是囊括工业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等在内的旅游活动。“‘求新、求异、求变、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

因此,开放性、拓展性是旅游的生命力所在,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动旅游业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样,旅游文化研究中要从整体出发,针对旅游业发展趋势做出创新性努力,如课程体系的调整、案例的更新等。首先,旅游文化内容构成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课程体系中除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内容外,近年来又加入了旅游传播文化、生态文化等新兴文化分支。这些文化分支是现代大众传媒发展和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同时也适应了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旅游传播文化是伴随着大众传媒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文化。从跨文化交流理论来看,旅游就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对话。旅游者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通过旅游活动与目的地文化进行沟通,在获取异质文化体验的同时也给目的地带来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对话过程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文化变迁?旅游目的地的人们如何通过文化传播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这些都是旅游传播文化所要关注的问题。“目的地管理组织必须面向未来,重视相关媒体、数字电视(影像点播、互动预定)、互联网(日程安排、边浏览边预定)提供的机会。”

而旅游生态文化则是全球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那么这一文化分支对于现代旅游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裨益?对现代文化建设有着怎样的促进作用?“‘生态旅游’代社会度假休闲的世界性趋势,生态旅游的丰富形式,将成为保护并传播地域文化、提升旅游者文化品位和精神品格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它可以充分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原生态文化以及对民间文化溯源寻根的意愿。”所以,社会发展在不断推进旅游和旅游文化研究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二者反过来也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其次,新颖独特的案例教学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基础学科研究而言,案例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知识教学的手段,但是对于旅游文化而言却非仅仅如此。因为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所以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旅游文化同样是一种动态构成。这对于旅游从业者,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旅游文化课程需要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导游接待,如何让旅游文化以最佳形式发挥作用,需要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加以阐释。因此,旅游文化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应当突出新颖案例的教学。

第5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海南将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本文试探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休闲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一、文化建设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的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化农业基地。”这实质上赋予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丰富内涵。在这个建设进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经济、政治、环境、人口、制度等建设问题,而容易忽略了文化建设功能。作为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不仅是国际旅游岛文化辐射传播的必然,也是海南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国际旅游岛缺乏足够的文化资源,高尚的文化品位,丰富的文化内容,那么,就本地居民而言,就难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对旅客来说,他们的文化精神得不到交流,压力得不到释放,情感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会对这个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产生抵触心理,这对国际旅游岛的形象直接产生不良影响。文化作为历史、精神、传统的传承和积淀,它不仅对本地居民具有提高整体素质的催化作用,同时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Www.133229.cOM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是国民素质的象征,是国际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休闲文化资源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要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品味和形象,不仅要重视海南文化的整体推进,还必须挖掘自身的“看家本领”。单从休闲文化而言,每个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都有着各自丰富的休闲文化,但能称其为“看家本领”的却只有一样,那就是具有独自特色的休闲文化。只有这种体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特色和个性的休闲文化,才能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感召力、影响力、辐射力,才能打造国际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海南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轨迹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指数全国排名第一,被誉为“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未受污染的长寿岛”。海南拥有万宁兴隆热带花园和植物园、保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松涛水库、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国际旅游岛生态文化的精品。海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远源流长,如有东坡书院、五公祠、海瑞故居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有黄道婆、冼太夫人等历史传奇人物的英雄事迹;有天涯海角、鹿回头、五指山等神奇色彩的民间神话传说;有着黎族织锦、“三月三”、保亭七仙嬉水节、海南琼剧、木偶戏、儋州调声等独自特色的风情民族文化;还有《达达瑟》、《印象·海南岛》、《下南洋》等一大批先进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特色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新世纪,海南三亚又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充分说明了海南休闲文化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和认可。

可以说,海南独树一帜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国际旅游岛最具有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是休闲文化内涵建设的源泉,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三、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推进休闲文化建设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日渐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有了向较高消费水平迈进的经济实力,开始讲究生活品位,以提高生活质量,寻求轻松、愉快、舒适的等精神生活享受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尤其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以单一观光为主的低层次旅游内涵已经不再是旅游消费者所追求的目标,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从观光旅游提升到休闲文化旅游。在休闲度假旅游中,旅客们不仅仅满足于游览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更需要游览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感受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底蕴,使之在认识、心理、情感上得到自我满足。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快速地成长起来,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资料显示,在欧洲和北美,旅游客源输出的70%以上是度假休闲,可推断,休闲文化建设必将带动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特色。

四、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推进休闲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海南虽然有着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但与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距离相差甚远,为提高海南旅游业发展,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增强海南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必须积极地推进休闲文化建设。

(一)整合休闲资源、优化休闲环境,打造休闲文化品牌。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此,海南不仅应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成功经验,整合旅游休闲资源,增强关联度和互补性,优化休闲环境,打造休闲文化精品,建设世界一流海岛休闲文化,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挖掘休闲文化内涵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海南虽然有着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但是,海南文化古迹、革命活动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地区和民族风情的人文景观意味不浓,难于满足现代休闲度假游客的需求。为此,海南必须挖掘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名人胜迹、道观佛寺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积极组建民俗风情表演队,展示农村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特色,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主要功能,挖掘其休闲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国际旅游岛休闲文体的品味,陶冶旅客的生活情趣,真正满足旅客的心理需求,积极地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国际化的休闲文化,提高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21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保持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充分交流状态,与国际文化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协同。为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必须建立国际化的休闲文化,如开发游艇休闲旅游度假、高尔夫休闲旅游、特色房车旅游、疗养休闲度假旅游、国际化免税商场等,通过休闲文化的国际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世界人民的和平共处,扩大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提高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

休闲文化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核心,已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度假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注重休闲文化品牌打造,整合各方资源,深入挖掘潜力,必将对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海南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霸王河亲水度假区 景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地处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100408.0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334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 20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鹿出没温泉酒店、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木三角家庭度假区。

鹿出没温泉酒店占地面积约 20 亩,建筑面积 2010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温泉池、餐厅、宴会厅、客房、室外花园。酒店建筑为木质结构,具有安全环保、美观衬景、耐腐防寒等诸多好处,是集建筑优势、自然优势、健康优势于一体的温泉酒店。

察哈尔部落民俗度假区地面积约 20亩,建筑面积 10000 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为蒙古包群。特设蒙古民族风情的骑马等娱乐项目,备有蒙古族风味的烤全羊、手把羊肉、全羊宴、各种炒菜等菜肴,到了晚上点上篝火,游客们可以亲身体会蒙古族同胞载歌载舞的生活情境。

集宁霸王河养老公寓拟建占地面积约 100 亩,建筑面积 110000 平方米,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活动中心、启蒙教育和老年大学。

木三角家庭度假区占地面积约 60 亩,建筑面积 60000 平方米。度假区旨在给每一个家庭提供多样风格特色的住房选择,感受安全、舒适、和谐、神秘的氛围。度假区四周绿树环绕,风景优美,宛如居住在童话世界中,让人流连忘返。

茶驼古街商业区项目 项目区位于乌兰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美丽的霸王河畔,总投资为 67072.70 万元,规划总面积约 15914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 105400 平方米。主要包括“蒙古塞外文化区”“中亚文化区”“俄罗斯文化区”“东西欧特色酒店群”及“集宁要塞”五部分。

茶驼古街商业区将与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商贸等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各景点设置、建筑风格、服务设施等,都尽量突出建筑区域主题特色,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每个区域将以各地区典型的建筑为标志,经营各地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上演各地的音乐、歌舞。每个区域将有流水环绕,小桥相连。入夜这里将是集宁最时尚迷人的地方。世界各国的音乐美味飘荡在夜空,曼妙的舞姿灯影倒映在水中。茶驼古街将与北京后海、威尼斯水城一样,让美食音乐舞蹈织出如梦如幻的集宁之夜,让游客流连忘返。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 六旗部落主题公园选址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美丽的霸王河 畔。总占地面积 466 亩,总建筑面积为 395700平方米,建设投资为 150000 万元。主要内容为:草原乌兰察布之轴(历史文化展示区)、远古乌兰察布(娱乐区)、英雄乌兰察布(军事体验区)三部分。项目园区植根于乌兰察布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壮美的草原风光,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将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主题娱乐场所。

草原乌兰察布之轴。整个园区的核心区域,集中展示乌兰察布的蒙元文化和鲜卑文化。街区内设六旗部落景观、成吉思汗行宫、鲜卑豺山宫等建筑及察哈尔火山喷发等景观。在重大节庆时可承办大型祭祀活动,平常各建筑内将有六旗部落风俗展示、北元乐舞及舞台剧《拓跋传奇》

远古乌兰察布,为园区娱乐区,以乌兰察布远古风貌为主题内含活化巨兽园、室内远古植物园、萨满天祭等,还将设有儿童游艺集群、转杯、双层旋转木马、飞椅等大型游乐设施以及儿童游艺设施,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游客的游玩需求。

英勇乌兰察布 ,为军事体验区,取材于 70 年前的集宁战役,建设有真人 CS 军事拓展营、儿童军事体验区等,还将有英雄谷、金盆老金矿区等游乐设施。让游客充分体验乌兰察布的铁血军事文化,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第7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名城;大连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82-03

大连市颁布了《大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连市‘十一五’时期,要逐步把大连建设成为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国际色彩浓厚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现代文化名城”。实现现代文化名城的目标就需要有资金,有创意,有传播,能够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创造资金.能够不断与市民、国内外友人交流产生文化创意,能够培育一流文化精品.传播一流文化精品的载体和途径是文化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应当作为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着力点和内容。

一、文化旅游对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旅游能提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资金

旅游是大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效益和收入不断递增的产业。2007年,大连市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5%,旅游创汇7亿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81亿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2 4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1.5亿元,同比增长25.5%。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25%。大连市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大连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品牌效应,而且,最佳旅游城市中的旅游软环境、旅游文化景观都产生了重要吸引力,成为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并且国内其他城市、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收入剧增的实例屡增不减。例如,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1998年的门票收入达到500万元人民币,当年的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4 800万人民币。沈阳在2004年清文化国际旅游节盛大成功的带动下,全年共接待旅游入境者27.28万人次,同比增加48.3%;接待国内旅游者2818.04万人次,同比增长25.0%,旅游外汇收入1.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国内旅游收入169.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0%;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81.31亿元。文化旅游带来经济收入。收入源于文化,用于文化,可为大连文化名城建设提供资金。

(二)文化旅游能促动大连文化名城创意形成和实施

开展文化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大连旅游,浏览、体验大连文化景点、设施、文化产品,他们与大连市民交流,介绍他们本地文化,品评大连文化,在交流品评中发现大连文化的独特价值、优势、劣势,吸收他国他地优秀文化,提炼大连文化,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形成实现文化创意方案,建设新文化景观、设施、文化产业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例如,提炼大连婚庆文化创意。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提炼大连博物馆和海洋文化创意,促进大连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提炼大连影视剧和舞台剧表演与旅游联动创意,促进大连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发挥大连宜人宜居气候优势和移民包容文化优势,形成度假养生文化创意,促进大连宜居生态文化名城建设。

(三)文化旅游能加速传播大连文化和提高大连文化知名度

旅游者到大连观光、休闲、度假,亲眼目睹大连文化景观、体验大连文化设施和服务,体验大连文化魅力。例如,游客走在滨海路上,体验“海阔天空”、木栈道的“人文关怀”:看虎滩海洋公园海豚表演体验到人与动物和谐;看旅顺的日俄战争遗址体验到殖民地历史的屈辱;看广场、商场、市民风情、城市环境体验到现代、时尚、文明。游客们欣赏、体验、享受大连文化的美好,独特,势必会向他们的亲朋好友介绍宣传大连文化,游客亲身而为的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信度比大连自身要广泛、深刻、可信得多而且快,传播的效果更直接、更明显,提高大连文化知名度,成为文化名城。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条件分析

(一)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多元文化,这些文化都可以被改变或利用成旅游吸引物。但是,高雅文化更容易被包装成旅游吸引物,因为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因素通常很容易与高雅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联系到一起。如博物馆中的文化因素非常容易与“文化旅游”相关联。见图1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分析

依据文化旅游三个组成部分的观点,可发展为大连文化旅游的文化旅游吸引物有大连自然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城子坦镇;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的海洋动物表演,大连森林动物园的象、虎、狗、猩猩、鸟等动物表演;大连烟花爆竹节、服装节、啤酒节、婚庆活动等节庆活动;大连海鲜、海滨浴场游乐活动;大连市拥有的11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旅游吸引物或具有独特价值,或具有人与动物和谐友爱,或人与人友爱和谐,或现代时尚等价值。在这些旅游吸引物中,可以深化发展的旅游吸引物是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等历史遗址;可以发展为大连文化旅游强势景观的是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的海洋动物表演;潜在的待开发的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是大连历史文化名镇――城子坦镇;可以创新性开发的文化旅游吸引物是可在旅游景区、博物馆表演的实景舞台剧;可以进行保护性利用的是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人才保障分析

发展文化旅游需要有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人才,需要有创造文化旅游的人才,需要旅游文化旅游营销人才,需要文化旅游节目表演人才,需要文化旅游讲解人才等。目前,大连缺少高水平的文化旅游策划人才、营销人才这可从大连博物馆展示的吸引力弱好参观人数少的事实中反映出来;大连有音乐舞蹈表演人才,有优秀影视剧创作人才队伍;有优秀的动物表演训练师,有大连历史和殖民地史研究人才。大连导游员队伍中大专学历或高中学历的多,本科学历的少,导游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导游少,非导游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导游多,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普知识的综合型文化型导游少,大连文化旅游人才基础薄弱,文化旅游的人才保障性弱。

三、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

1、改造大连现有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增加动态展示,情景表现,可增设参与性项目,是游客能融入海洋环境、历史环境中,在活动参与中体验学习海洋知识、海洋文化、增强历史屈辱感、悲伤感等。

2、加强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星海湾、发现王国的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互补互动,形成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体系,减少景区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同质化竞争和人才强夺竞争。扩展各景区现有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内涵和展示方式,增加游客与文化吸引物的互动、文化吸引物的动态表现。如游客参与到与动物的表演交流之中,体验人与动物的和谐文化,海洋生物内部文化等,使游客了解海洋生物文化。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纪念品,形成文化旅游纪念品基地

大连应当根据文化旅游吸引物,设计开发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中的一些形象,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中的一些场景或器具的模仿物,设计开发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发现王国中的动物形象,或卡通动物形象、动漫形象、动漫产品。贝壳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中代表性展品的纪念品开发生产,也可进行有故事的旅游纪念品生产,甚至利用大连良好的工业和商业基础,生产国内有影响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形成旅游文化纪念品生产基地,使大连不仅是文化旅游吸引力强的文化名城,也是文化旅游纪念品知名的文化名城,增加大连文化名城的厚重和产业链。

(三)建立“三大主题的”大连文化旅游体系

三大主题是海洋文化主题、现代都市文化主题、殖民地历史文化主题。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海洋文化旅游体系是以自然博物馆、贝壳博物馆、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滨海路、海滨浴场、大连海鲜为载体的海洋生物知识、海滨风光、海水洗浴、海鲜营养等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之旅,体现海洋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是以大连市容市貌、城市风情、市民文明、广场、现代博物馆、发现王国为载体的现代时尚、浪漫、人文之旅,体现都市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是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城子坦镇为载体的受压迫受奴役的屈辱悲惨之旅,体现悲情文化,激发雪耻文化。

(四)利用影视剧和实景舞台剧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和影响力

创作反映大连文化的影视剧,通过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提升大连文化品位,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利用电视播放的国内外辐射力,提升大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创作蕴含大连文化的实景舞台剧,多方面展现大连文化,增加大连文化的感染力,增加大连文化的艺术形象,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和影响力。

(五)制定和改进大连文化旅游人才快速成长的政策与环境

第8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20*年中国*文化旅游节已经胜利落下了帷幕,今天,我们隆重举行总结表彰大会,认真总结中国*文化旅游节筹办经验,表彰为节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号召全市上下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节会举办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刚才,周伟同志宣读了表彰决定。奇若同志代表节会组委会向大会作了总结报告,对受表彰的单位、个人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为节会筹备工作做出贡献的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节会总结报告实事求是,既肯定了筹备工作经验,又指出了需要吸取的教训,也讲到了许多有启发性的体会,我完全同意。我认为,20*年中国*文化旅游节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认识明确,是节会成功的前提。今年节会筹备伊始,市委、市政府就将节会筹备工作作为全市中心工作之一来对待,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部署工作,切实加强对各项筹备工作的领导;市四大组织领导深入节会第一线,积极参与节会的领导和筹备工作;各县区、组委会办公室各工作部、各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认识明确,加强领导,配备骨干,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保证了节会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团结协作,全民参与,是节会成功的基础。中国*文化旅游节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全市各行各业,不仅是对我市各项工作的又一次大检阅,更是对全市干部群众思想觉悟、大局观念、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的又一次全面考验。各工作部、各有关单位明确任务,齐心协力,努力工作。广大志愿者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热情奉献,尤其是甘肃天河酒业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天水分公司、天水奔马啤酒有限公司、甘肃圣隆装饰公司等单位为节会筹备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慷慨赞助,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精神,奏响了“全市一盘棋,齐心办节会”的大合唱。

三、大力弘扬节会精神,是节会成功的力量源泉。几个月来,全市上下发扬历年节会形成的求实创新、敬业奉献、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胸怀全局,同心协力,奋力拼搏,在时间十分紧张、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为节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全市上下都应该发扬的节会精神。

四、创新机制,市场运作,是节会成功的保障。在运行机制上,借鉴外地办节有益的做法与经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搭建平台、搞好协调、提供服务、督促落实。承办单位各司其责,各担任务,充分发挥了主办单位的积极性。在各项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冠名权等方面,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实现尽量少花钱办大事,减轻了财政负担。在协调机制上,坚持统一协作,各负其责,组委会办公室各工作部既互相配合,又独立运作,任务、费用包干,职责明确,保证了各项筹办工作的顺利推进。

今年节会的成功举办,凝聚了各县区、市直各部门、社会各界、广大市民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奋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民参与的结晶。本次节会充分展示了天水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了中外来宾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中国*文化旅游节作为国内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已成为甘肃人民翘首以盼的重大节日,成为我省独特的文化品牌。至今,中国*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了十八届,成为天水对外宣传的最佳载体和最有效的城市形象广告。通过节会的举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进一步拓宽,带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商务会展经济优势进一步凸现,开放开发、招商引资步伐不断加快,投资环境得以优化提高;天水人民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得以全面激发,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同时,练就了一支能吃苦、善协调、作风正、素质强的干部队伍。

——中国*文化旅游节扩大了对外开放,带动了产业发展。中国*文化旅游节作为天水对外开放的载体,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桥梁,提供了一个了解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举办节会,全市上下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出击,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增强。来自四面八方的新信息、新思维、新观念为天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通过邀请海内外宾客交流洽谈,吸引了东部地区的合作支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节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以全面挖掘,旅游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交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也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中国*文化旅游节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全市上下借助节会这个平台,在项目洽谈、招商引资上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吸引了一大批客商来天水洽谈、投资,一批项目落户天水。仅今年节会期间,邀请到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世界500强企业老总等各方企业人士*多人来天水洽谈合作事宜,充分显示了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节会期间签约项目120项,投资总额32亿元,拟引进资金*5亿元。各类商品销售总额*亿元,其中现货销售额*万元,合同交易*4亿元,成果喜人。必将对扩大我市产品销售、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旅游节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市形象。伏羲广场、天河广场、藉河风情线等一批重点城市建设工程使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不断彰显。城市美化、亮化工程的实施,各主要活动场所、街道环境不断优化,主要干道夜晚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中国*文化旅游节不断发扬天水中华民族之根、华夏文明之源的优势,使其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溯源、省亲祭祖的盛会,进一步推进天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完善名城内涵。

——中国*文化旅游节锻炼了干部,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历届节会的筹备中,一大批干部得到了锻炼,在驾驭全局、创新理念、组织协调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组织大型活动的水平,为今后高标准举办中国*文化旅游节以及其他大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文化旅游节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节会期间,*装扮一新,处处张灯结彩,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县区广泛组织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节目进市表演,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小区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增添了节会喜庆气氛,使全体市民沉浸在节日般的欢乐之中。广大人民群众或融入熙熙攘攘的展销人群,或加入热火朝天的文体活动,或积极参与节会志愿服务,真正把节会办成了群众积极参与、自觉行动,自演、自娱、自乐的节日。全方位展示了新世纪新阶段天水人民开放、文明的新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天水的热情。

节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我们在实践中得来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认真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改进完善,努力提高举办大型节会活动的水平。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筹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正如奇若同志报告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

服。继续高标准、高层次办好今后的节会,力争将中国*文化旅游节办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活动,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节会主题,在活动策划上下功夫

增强节会效果,关键在于对整体活动的通盘考虑和精心策划。因此,我们要集思广益,多花精力、多下功夫,多学习、借鉴外地城市举办节会的成功经验,认真做好、做活整体活动策划这篇大文章。一是活动主题要明。节会弘扬伏羲文化的主题要鲜明,节会的主要活动必须围绕伏羲文化做文章,策划的活动要突出公祭伏羲大典,真正体现天水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活动为龙头,带动旅游、商务等活动的开展。二是策划定位要高。要以大气魄、大手笔、大主题的方式,积极联系、协调、策划一至两个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较强轰动效应的主题活动在节会期间举办,增强中国*文化旅游节的吸引力。三是活动形式要新。要力争以原生自然的形态,展现天水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参与其中,充分感受到天水民俗地域风情的独特魅力。四是举办方式要变。要在坚持“政府引导、专业操作、市场运作”的前提下,吸引、支持企业参与到节会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之中来,进一步扩大社会各界对节会的支持率和参与度,减轻财政负担,逐步转变节会由政府大包大揽,唱“独角戏”的局面。

二、提高思想认识,在统一观念上下功夫

中国*文化旅游节要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今后,我们还要每年一届高标准、高水平、坚定不移地举办下去。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克服思想上可能存在的厌战、松懈思想,树立全市一盘棋,将中国*文化旅游节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独特的文化品牌和重要的文化活动,作为扩大天水对外开放、提高天水知名度和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举措来对待。各单位、企业要充分利用节会这个平台,展示自己,展现行业风采,达到通过节会举办促进工作、挖掘效应的目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打造市民节会,继续加大深入动员群众参与的力度,使节会举办成为全市一项人人知晓、全民参与的活动。

第9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

1.1课程群的内涵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关联度较大的诸多课程内容一般存在较多的重叠或重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教改,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几门课程又达不到专业教学“宏观”层面的全课程、全方位教学目的。①课程群是从“中观”层面提出的教学改革,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它不只是将几门课程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掺合体”,而是将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③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

1.2旅游文化课程群

旅游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理论与知识,层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旅游文化内容庞大和复杂的特点,各层次教学所涉及到课程名称相当多,旅游文化课程群最少应选择五门课程纳入其中,包括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识的导游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论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的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论,适宜更高层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学。

2当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类课程根据专业和层次不同,其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事实知识为主体,为学生获取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识为主体,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体系,以适应旅游发展对知识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这类课程存在理论薄弱、内容重叠或重复多、表达枯燥等问题。

2.1结构体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类课程的内容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基本停留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旅游介体的内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更是缺少。这与现代旅游业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发展是很不相适宜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文化、经营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2.2理论贯通性不强

在对现有有关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研读中,可以看出都还是从其从属的学科角度,对旅游文化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作为独立的各门课程论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凭借研究的直觉,缺少从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系统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旅游文化类课程都强调资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资料分析和直觉的成分,没有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薄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许多重复,表达枯燥等问题,课程间理论贯通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断层,要么只有理论的阐述,没有实际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缺少理论的系统化,课程内缺少理论贯通性。

2.3课程内容雷同重复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很多重叠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对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本质和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导致诸多课程很多的内容与导游基础知识重复。

2.4教学内容封闭僵硬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现有课程内容封闭,启发性和探讨性不足,缺少文化现象的深刻描述、案例。现有考核以考试为主,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也导致内容封闭呆板。课程间缺乏横向交叉与沟通,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丧失。

3旅游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的方式

3.1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贯通

旅游文化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课程内容就要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和精华,既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梳理各类文化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导游基础知识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旅游其他学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内容。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分别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视角,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的系统梳理。旅游文化学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要以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为基础。各类旅游文化通过梳理后以专题形式进入课程群平台,作为各门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明确界定各课程之间的边界,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剔除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课程群的建设要对群内课程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实现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各有分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服务于导游考证,无疑是核心课程;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为拓展类课程,都是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拓展,有理论论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旅游文化学课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高层次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可作为低层次教育的拓展课程。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课程群应确立以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定优劣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群平台建立的各项文化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学习,考核引进平时考核、口试、实际操作、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文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引进教学中,在对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3重视实践教学,搭建课程群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程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群网站要以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的与课程群教学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网站制作专题资料、汇编案例,进行教学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观看相关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多种合作,选择有建设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建立观摩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与分析研究,深化学生对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3.4加强跨文化研究,组建特色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