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案例研究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案例
近期,国内某名牌大学的MBA学生反映:案例教学仅是听到了一个故事;案例教学中知识点过于零散,没有整体的框架;更有人认为案例讨论简直是浪费时间;等等。这就意味着,对于缺乏工作经历的本科生而言,如何应用案例教学更不是个简单问题,尽管案例教学法作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不容置疑。
说起案例教学,必提及哈佛大学,他们90%的课程使用案例教学,并取得极大成功。哈佛大学在应用案例教学中,教师理论讲授的时间平均只有几学时,绝大多数课程时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形成了以案例为平台、以讨论交流为手段,老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联的教学场景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中心,不再是权威,真正的权威是知识、智慧,谁能在课堂上以清晰简洁、逻辑一致的语言将案例的疑点、难点层层剖开,找出最优的答案,谁就是课堂的主角,是英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技巧、语言表达、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综合能力,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推崇的。但落实到应用,还需分析前提条件,而且,制约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案例或案例库、教师、班级规模及学习习惯。如果我们不顾约束条件就简单移植他人做法,不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而且可能丢失了演绎法教学模式所固有的成效。
一、实施案例教学法所应具备的条件
(一)科学合理的案例或案例库案例即“case”,指事件、事例,在案例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没有案例也就无所谓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科学合理性。哈佛大学最初实施案例教学时是请企业界人士到课堂,给学生讲述他们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学生们对此进行分析讨论,寻找解决问题良方。后来,老师们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可以重复使用的案例。随着案例教学的普及推广,所需案例的数量日益增多,质量要求也更高,便渐渐地成立专门的案例编写组,直接深入工商企业,为发现经营管理问题,从企业管理视角收集、整理案例资料。因此,这就注定案例具有也应该具有真实性特征。而我国案例教学中所用的案例来自企业主动提供或教师亲自调研的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涉及企业经营秘密等原因不愿意提供这种便利,另一方面各高校也没有这方面的投入。这就导致国内使用的案例大多是从报刊、杂志等二手资料中整理而得,而报刊、杂志的报道通常不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出发的,这就使案例偏离相关性、代表性及综合性要求,并可能偏离真实性需要,有的案例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现象。可见,目前国内不少案例从原始材料的选取就偏离了企业管理视角,缺乏对企业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也难以让人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
(二)优秀的教师从类型来说,哈佛案例一般分为三类:一是问题评审型,就是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决策型,就是没有给出方案,需要学生讨论分析,提出决策方案;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这三种类型的案例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使其能准确引导、启发学生思路,在案例讨论中控制节奏、范围、时间,做到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收放有度、统领全局,既避免学生不着边际地发挥,也防止思路狭隘,钻牛角尖。因此,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相当于旅游团队中的导游或领队,而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游客。就像导游要对旅游线路、游览景点及各景点的旅游安全状况了如指掌一样,案例教学也要求老师对案例内容、背景、分析线路、疑难点十分熟悉,甚至对学生可能的想法或辩论的可能程度相当了解,这样才能合理掌握每个案例讨论的节奏、时间。在课堂讨论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倾听各小组及每个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的思辨、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应变等方面能力,并对此进行考评评价,形成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课堂发言及案例分析报告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程成绩,这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AccountingEducationChangeCommission)所倡导的思想,“学生必须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应能应用多种信息资源识别并解决问题”[2](1:‘204。
总之,与传统的演绎教学法相比,体现归纳思想的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及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案例教学对我国教师是一个挑战。
(三)小班上课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讨论,需要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对案例中所给出的方案进行各具特色而又逻辑严密的分析评价,或针对案例资料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是发现原有理论缺陷,提出修正理论。因此,小组数量不宜太多,每个小组人数也不宜多,这就要求班级规模小。西方国家的班级人数通常在25人左右,而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在1999年扩招后,班级规模都很大,人数过百的班级不在少数,分组的结果是,组数高达2O~3O组,要么,每组人数高达十几、二十人,这就根本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首先,一个案例所给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可能也不应当有十几、二十个,有限的话题让过多的人回答,就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其次,课堂讨论时,就是让每个小组轮流阐述观点可能就需要几节课,更不用说相互讨论了,这必然影响课程教学进度。同时,由于人数过多,老师难以控制发言时间、讨论节奏、分歧意见的沟通等问题。最后,班级人数过多,会导致案例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法更差,因为它既无法实现案例教学在讨论中进发智慧火花,也无法通过聆听老师讲解系统地接受知识。因此,班级规模是制约案例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的外在条件,这在我国当前是个严峻问题。
(四)自主学习习惯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也提出了挑战。它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凡事敢于询问为什么,并具有说服他人接受自己观点的勇气与强烈愿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学、自律及独立思考能力都要很强,因为该课课前课后要查阅、思考大量与案例有关的知识,有的甚至要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或向相关专业人士咨询,才能在讨论时提出独到见解,获取高分。因此,需要从小培养对话、发育的习惯与意识,教师也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课堂提问、表达看法。应当说美国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与其国家或民族信仰、行为习惯等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而我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提倡“尊师重放”,但过于强调“师道尊严”。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运用演绎法从假设、原理开始,层次推演,得出权威性结论或观点;学生则被动地听、记、写,不需、不敢也不习惯质问其合理性,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有的同学一言不发,或还是习惯聆听他人观点,默记知识。这种由各方面因素引起、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对开展案例教学很不利。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对策分析
工商管理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适合应用案例教学法。但我国目前实施案例教学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一方面,受企业热情及高校投人不足的双重约束,科学合理的本土化案例或案例库短期内难以形成;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希缺,我们还无法承受小班上课所带来的高额成本;此外,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都还有个适应过程。尽管如此,我们不可能等所有条件都成熟了再开展案例教学,而应该走边摸索边完善的改革道路。因此,对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实施,本文提出如下阶段性意见。
(一)邀请工商管理界人士走进课堂,提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管理难题,作为案例来源为了保守公司经营秘密,我国企业普遍不欢迎外人入驻企业调研,也不愿意提供公司经营资料,成功的企业怕“枪打出头鸟”,经营困难的企业则“家丑不可外扬”。对学校而言,由于长期师质紧张、经费不足,往往限制或不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也无法专门派出教师进行案例收集、编写、设计,更难以轮流让教师脱产到企业实习或采风。这样,案例教学所需的案例库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认为短期内较好的方式是邀请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到课堂,给学生讲述他们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课堂上让每组同学陈述方案,最后提交分析报告,并可以反馈给企业。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真实的管理问题,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二)积极地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收集、整理并编制案例上文的校企合作模式固然好,但无法普遍实行,因为企业目标与高校不同,难以长期大力支持高校的人才培养。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要利用二手资料编写案例,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资料就是个良好选择。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年报、中期报告及种种不定期披露中隐含着丰富的经营管理信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成功的、失败的案例,也可以总结出各行业的案例。应该说,利用类似上市公司披露这种二手资料编制案例可能是我们今后要走得较长的一段路。
(三)选择示例型、技能型案例,缓解大班上课难以开展课堂讨论问题与哈佛的问题评审型、分析决策型及发展理论型案例相比,示例型和技能型案例显得较为简单,更适合我国现阶段使用。示例型案例指借助某一事例演示特定的管理理论或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巩固该理论和方法[3]。技能型案例通过事例中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运用某种或某些方法寻找最优方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经济生活中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成本控制中,通过提供某一企业的材料、人工、产量等相关基础数据,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建立成本方程,并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发现成本差异,提出成本控制方案,帮助学生掌握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技能。
(四)整合院级师资及课程,建立全院乃至全校共享的教学案例库,实现资源互补目前不少教师在努力尝试案例教学法,积极收集、整理各种案例,但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相互交流和互通有无。实际上,由于企业管理知识相互交织、管理问题相互牵连,许多案例可以适用不同课程,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在目前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整合全单位教师手上的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库,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单干”现象。
关键词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模式
1 引言
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学科本位”,即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严谨性,而现代高职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即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改革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施教对象以及对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印度NIIT的教学模式,将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Java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谈谈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
2 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要点之前,首先需要熟记一些基本的概念,然后再在老师的讲解下学习相关的应用,从而由浅入深地理解课程的知识。虽然此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奠定理论基础,但由于其重理论、轻实践,而且每门学科之间关联性较弱,致使学生很难横向地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而无法适应日后的实际工作。
所谓“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学实施过程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每个教学循环中首先提出一个来自IT行业或工业界的实际问题,接着由专家(也就是教师)用规范的分析、计划、实施和验证的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相类似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参照专家的方法和步骤来解决该问题,即在专家指导下的实践;最后学生必须独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新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方法。随着专家的言传身教,学生不仅能尽快掌握知识点,也能在专家示范时学习到相应的规范,如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问题的标准分析等。
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有指导练习和独立实践两个阶段。有指导练习是指在教师的辅佐下进行的实训练习。首先教师要把来自于企业真实环境的案例进行分解,提出本节课程拟解决的问题及其实际背景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采取任务驱动模式,根据任务要求逐步给出一个符合国际编程规范的样例。在样例编写过程中会涉及一些较重要的概念,教师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讲解,但不要偏离本节实际问题。样例讲解完成后,教师参照样例提出类似的题目要求,让学生结合样例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个类似的题目。有指导练习完成后进入独立实践教学阶段,独立实践是指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案例,自己独立完成一个相似的题目。具体到每一个实训,均要来自于实际项目,每次均有一个具体任务,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3 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Java程序设计”中如何接收用户的数据为例探讨一下“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3.1有指导练习阶段
[本节问题] 在Java中如何接收用户的数据?
[题目名称及背景] CellGo已用Java开发了应用,并按照如表1所示方式创建了Customer 实体的类。识别其用户接口的控件并写出接收客户材料的代码。
教师分析案例要求,给出任务单如下:
* 识别接收客户材料的控件
* 识别每个控件中要显示的缺省值
* 识别控件的大小
* 识别框架窗口的标题和大小
* 创建框架窗口
* 加入控件到框架窗口
* 保存、编译、及执行程序
任务1 识别接收客户材料的控件
* 控件用来简化用户交互,Java中可用控件是:标号、文本框、文本区、下拉按钮、单选按钮、复选按钮、列表及组合框等。
* 结果
文本框接收单行字母入口,组合框对单个项目选择显示下拉式列表,用控件接收客户材料如表2所示。
任务2 如表3所示,识别每个控件中要显示的缺省值
任务3 如表4所示,识别控件的大小
任务4 识别框架窗口的标题和大小
* 结果
显示客户材料框架窗口的标题是“Customer Details Form”,此窗口的大小是 300 x 300 象素。
任务5 创建框架窗口
* Javax.swing 包(教师扩充内容)
* The JFrame class:
用构造方法创建你应用的框架窗口,包含 setVisible(), setSize (),及 getContentPane() 方法,可用带EXIT_ON_CLOSE 选项的 setDefaultCloseOperation() 方法将在关闭框架窗口时退出应用程序。
任务6 加入控件到框架窗口
* JPanel类(教师扩充内容):提供了加入组件到框架的更简单的方法。
* JLabel类(教师扩充内容):创建标号控件的构造符,构造符取标号控件的标题为输入。
* JTextField类(教师扩充内容):创建 textfield控件的构造符,构造符取textfield 控件的长度为输入,提供 getText() 和 setText() 方法。
* JList类(教师扩充内容):创建带有一组值的列表框的构造符, setSelectionMode() 方法用于配置列表框,它提供了方法如:getSelected Value(), getSelectedValues (), 及 setVisibleRowCount (int)。
* JComboBox类(教师扩充内容):只允许选择单个元素,提供 setEditable()方法。
* 动作如表5所示。
* 编写 Customer类的代码
任务7 保存、编译、及演示样例程序
上述任务单完成后,教师根据本节题目要求给出如下相似题目作为课堂模拟练习。
[课堂模拟练习]每当新商人加入CellGo,该商人的材料(如:商人的名、地址、电话号、及商人提供的服务)必须被记录下来。你需创建接收商人材料的用户界面。用户界面的功能说明如下:
* 对可存放地址字段的字符个数不应有限制。
* 界面应允许为商人选择多种服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模拟练习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
3.2独立实践阶段
教师先对本节的知识点进行小结,然后给出本节独立实践题目。这里,独立实践题目尽可能地来自于实际项目,每次均有一个具体任务,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学生要独立完成这类题目,教师要进行监督检查,并把每位学生独立实践的结果作记录,并记入课程成绩中。
在独立实践过程中,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标准。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体现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二个层次略为扩充,体现一定的技巧和算法;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的设计无论从界面、风格、完整性还是算法、技巧、易用性等方面,均要接近专业程序员的习惯和水平。
4 结束语
采取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主线,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的“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的扩充来拓广知识面,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将企业模式和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打造学生的个性和技术风格,让学生有一种建立在技术底蕴基础上的个性张扬,树立培养学生“编程思想”的教学理念,养成企业编程规范,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高级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本文莸得“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教学与研究二等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绘图功能;职业技能
Auto CAD(后文简称CAD)的绘图功能十分强大,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由此出现了诸多分支,如机械制图CAD、建筑CAD、电路CAD等。CAD作为一款出色的绘图软件在职业技能方面作用日益突出,其教学也变得重要起来,如何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CAD教学水平成为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就是将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授课、知识讲解,让学生站在实际的场合去学习、思考、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该教学法对案例的选取、编撰要求达到真实可信的标准,而且案例要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案例只作为桥梁,教师通过这个桥梁把教学内容输送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实践性和实用性更高。
在CAD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情境,主要以图为主,包括打印出来的成型图和电子版本的制作图。
二、案例教学法在CAD课程中的实践意义
CAD传统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逐条讲解每个工具的操作和每个操作命令的使用,理论讲解结合实际操作演示,CAD教材的编制大多数都只是介绍软件中的各个工具、命令的使用。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每个操作都会了,每条命令也都掌握了,但是一到操作画图的时候就无能为力了。除此之外,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接受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更不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应用到CAD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来给学生做讲解演示,针对一个制图案例给学生详细讲解,在制图中遇到什么操作命令就讲解什么命令,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就介绍什么工具,而不是纯粹的照本宣科,这样更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性分析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不至于使学生落入纸上谈兵的境地,达到学以致用、用以固学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CAD课程中的实践途径
案例教学法在CAD课程中的实践途径按阶段可以分为课前、课内、课后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在这三个阶段内穿插案例来进行实践。
课前阶段案例的选取和编撰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引导学生向当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去思考。比如在学习建立图层的基本操作中,教师先引入一个学生画图过程中出现线条、文字混淆分辨不清的问题制图案例,并向学生提出如何避免该问题。学生会设身处地地考虑,以避免自己发生这样的错误,这会引导学生自主参考书本学习,刺激学生去学习,找到建立多个图层的方法。最后教师引入图层概念,讲解其使用方法。
课内阶段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制图案例,并依据案例给学生讲解制图知识和要领。比如,在讲解如何使用画圆的命令工具时,可以选取吊钩作为案例图,吊钩的侧视图是由若干个圆、直线相切构成,囊括了三点画圆、两点画圆、“相切、相切、半径”画圆。在演示制图的过程中就可以全面地讲解画圆的技术要领,学生不会局限于教材的“平面、黑白”缺陷,边看边学边练,教学相长。
课后阶段的案例应用就是以巩固学生学习内容为主。这个阶段案例引用可以从反面和正面入手,将学生制图作业中问题较多地拿出来作为反面案例,让学生从中找出问题,与此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人信息,不可直接标出案例的当事人。正面案例除了外界专业优秀制图作品外,学生中的制图作业也可以拿来作为案例,并明确提名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学生课后阶段时间充足,也可以将专业领域内的以往CAD制图业务拿过来作为案例,围绕该案例进行业务重演,模拟实际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数据及其应用的实用型科学,在各个学科门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历来高度重视统计学对培育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作用,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在工科专业中教授统计知识,例如国家示范性院校之一的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在电气专业中尝试开设概率与统计课程。然而,与国外统计学教学相比较,国内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统计学教学中,往往存在教育方法单一、形式单调、手段落后,实用性不强的问题,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复合型人才总体目标以及统计学以应用为主的特色不相符。而起源于哈佛法学院法律实务教学的案例教学法,题材广泛,内容实际而又多元化,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课程教学中,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比较,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研究理论
1.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讲授为基础。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基础上,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这一教材老化、手段单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试考核通常采用标准化形式,学生只需死记硬背,通过考前突击复习也能取得合格成绩,背离了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2.案例教学法。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C.
Langdell针对法律实务教学的特点,首创了案例教学法。该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审视、分析,最终形成结论或决策。案例教学重视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的案例,学生需要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研究,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案例教学法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单独提问、案例分析、复合模型等方法。它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目的出发,通过精心组织编制的案例,教授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质上是一种理论结合实践的互动式教学,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
3.案例教学法对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之所以在多个学科门类中都能找到统计学的用武之地,是因为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能够为具体工作实践活动提供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方法论。因此统计学教学除了具有理论性以外,还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和普适性。案例教学作为实务教学的一种方法,与上述统计学教学特征相吻合。统计数据容不得一点差错,对案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问题展现给学生。学生在对案例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统计学理论,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模型,运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统计修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统计思想和方法、工具的多样性,导致结论和对策的多变性。学生对不同方法和相应结论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袁诚(2006)指出,统计学案例教学是学生掌握统计知识的重要有效途径;赵艳霞等(2010)认为,案例教学法通过充分发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优势,能够很好解决传统统计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缺陷。多位统计教学研究者的实践说明,建立在案例教学基础上的统计学课程教学,能够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统计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利用统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1)改观念。由重“教”轻“学”转变为“教”“学”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 “实”并重;由重“方法”轻“思想”转变为既重视方法,更重视统计思维的培养。(2)改教材。传统统计学教材以理论教授为主,公式繁多,重视数学推理,数据陈旧,缺乏时代特色。案例教学和案例库的建设,可以增加教材的可读性,让教材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与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3)改方法。改方法不仅包括通过案例教学改进教育教学,还包括通过案例引发的考核完善考核考试方式。
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
(1)完善知识结构,具备先进教学理念。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秉承“教学相长”的教学观,不断深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讲授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应用。(2)重视知识积累,不断完善教材和案例库建设。统计实践往往具有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特征。为了与之相适应,在教材编写上应多与不同专业老师进行沟通,将大量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案例引进到教材。通过案例反复训练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扩展统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重视知识积累,在深入钻研统计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同时,注意收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例,并根据统计教材的不同章节内容灵活运用。教材编写应重视统计软件的教学。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之后,连科学计算器上的统计功能都不会使用,教材、教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脱节可见一斑。案例背后是具有不同维度、丰富多样的数据,对案例进行研究,研究的是大量数据内隐藏的规律性,这离不开先进的计算技术。Excel作为具有统计功能的办公软件,以及SPSS这样方便、易懂、易操作的统计软件,可以让学生脱离大量繁琐、枯燥无味的计算过程,简单准确地进行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通过案例展示和上机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3)完善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统计案例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仅涉及统计知识,还涉及到专业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案例的熟悉程度,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熟悉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涉及到专业知识的部分,应进行细致说明。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退居二线,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发进行讨论分析,为学生提供发表看法、观点的机会。讨论结束后,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指出不同观点和方法的效果。哪些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哪些不具有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利用好网络空间,加强课后交流。网络是90后学生最熟悉的空间,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教师可以在世界大学城等虚拟网络城市上创建个人主页,上传案例和视频,并通过小组和留言栏的方式与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讨论。讨论不局限于师生之间,更多的讨论应通过引导,在学生之间进行。(5)改进考核考试方式。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统计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一次性的闭卷考试很难达到这个要求。教学实践中,采用三到四次案例项目考核结合期末综合测试的方式能够避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拿到学分。项目考核使用与平时教学相近相仿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要求,自主搜集整理数据,利用专业和统计知识进行分析推断,最终以讨论、作业、机操或小论文等形式完成以案例为主体的项目考核;综合测试则考查学生对基本统计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项目考核和综合测试的成绩按不同比例,换算成学生的科目总评分。(6)开展统计实训。在正常的教学之余,应针对统计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开展统计实训。从具体案例出发的一次统计调研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调研方案设计、问卷编制、资料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报告编写等各环节全面锻炼自己的统计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统计教学各环节中实施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将统计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知识掌握程度更牢靠、更实用。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开展案例教学也不应离开理论教学。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袁诚.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统计教育.2006(4):38~
4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内科护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9-01
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对疾病的初步认识,从而感觉非常枯燥,没有积极性,提不起兴趣。老师教得很辛苦,但学生掌握的知识却很少。为提高教学效果,我校对2011级的大专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以观察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本校2011级大专护理专业学生4个班级,每班62人。4个班的学生在平时成绩、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4个班级中2个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另2个实验班级采用案例教学法。任课老师为两人,每人分教一个实验班级和一个对照班级,故排除了老师因素对实验的影响。4个班均采用相同的教学进度和课时,期末考试采用相同的试卷。
1.3统计学处理
结果分析采用SPSS16.0作统计学处理。
2.结果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 ±s)
注:P
3.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鄄based teaching),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式的教学,案例都是来自于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效果很好。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世纪90年代之后[1]。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收,死记硬背。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得枯燥、乏味,完全为了应付考试,知识掌握的不牢。而采用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的融洽度。老师在一边指导,并系统地分析和讲解,还可随时解答分析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学得灵活,对知识领悟得透彻,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有显著差别,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医学案例教学法能让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已经在以“准医生”的角色参与“实际的”病案讨论,他们的言行不仅是在学习,也是在模拟诊疗,他们的成功与失误不仅是简单的对错,而且是与误诊误治相关联,这有利于将医学生的事业责任心融入到早期的医学教育中[2]。
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也有一些学生习惯了传统的讲授法,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病例分析中来,但随着这种教学方法的逐渐开展。同学们的参与度及积极性均大大提高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个疾病的特点,有选择性的开展案例教学,应考虑到教学课时数及进度的影响,合理安排。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安排一些案例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丽达,谢琳,李杨等.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114-115.
[2]赖亚曼,蒋学武.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424-425.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案例教学简单的说就是从具体的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有机结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要发挥出案例教学的诸多优势,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每次课都要充分地准备,有效地实践和发挥,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和保证《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础》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开设《基础》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现成的结论与原理,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归根到底,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而案例教学法正符合《基础》课的这一教学目的和宗旨。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经过精心准备,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即案例交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由于每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青年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从而实现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的转化,再由理论探讨向分析实际、解决问题的过渡,会使《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断提高。
2、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基础》课肩负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任,要求其必须注重青年学生的渗透性教育、养成性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和内化过程,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则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解决大学生创新认知能力较弱,创新思维能力欠缺,创新实践能力缺乏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其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基础》课的教育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案例教学能有效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活力,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关注就业去向,把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有利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上。一般都不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认为是可有可无,与己无关。结果是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却没有收获。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基础》课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现状,除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要进行改革之外,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当代青年特点的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基础》课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就是尝试着把《基础》教学从应试教育下单一的灌输方法转变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互动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的方法和手段,把我们要说的与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与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能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础》课案例教学法的局限
1、欠缺系统性
案例教学主要是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知识。案例中事件的叙述一般都远离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而且一个案例本身很难集教材中一章或一节之全部内容,即使一章选一个案例或一节选一个案例,也很难系统地概括所有内容和解决的问题。个案的研讨与解决,虽然为课程体系的全面掌握奠定了基础,但终究不能完全以案例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模式。
2、欠缺整体性
教学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运行过程,教学内容是一节连一节的知识系统,要求教学方法也应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案例叙述的是某一事件,案例与案例之间事件的叙述上常常是不连续的,没有什么严整的结构。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也就难以汇总进一个整体框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模式功能的发挥。所以在运用案例教学的同时,应辅以其他教学方法,综合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三、《基础》课案例教学建议
1、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不是替论教学,也不可替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案例教学虽然以案例分析为主,但也给理论讲授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导语和案例分析后应该是理论讲授的最佳时间,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把相关内容的理论问题讲得深入透彻。教学中我体会到,哪个班理论学习组织的扎实有效,哪个班的案例分析就深刻透彻。否则,很容易导致就现象论现象,达不到以案论理的目的。因此,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切忌把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的做法。
2、要处理好引导与参与的关系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上。首先是案例分析前的布置。教师要把选择和分析该案例的主要意图向学生交待清楚,同时还要向学生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说明案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其次是课堂讨论的引导。教师要把关键性的讨论发言引向深入,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研讨,对趋于一致的意见及时进行综合,对明显偏离主题的,要及时更正。
3、要处理好课内教学时间和课外教学时间的关系
由于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除了要把握好课内教学时间之外,还要把握一定的课外教学时间。比如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利用一定时间预习案例,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留到课后,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去更充分地分析归纳、整理和撰写。这样会拓宽案例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教学目的和目标更充分地实现。
4、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案例教学是推进《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理论学习管用,案例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把案例教学引入《基础》课的学习,可以引起我们对教学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思考,能够为推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些启示。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掌握学生的困惑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看法;可以总结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可以发挥学生的专业才能和特长,这些都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作者简介:
潘春丽(1961-),女,湖北云梦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64-02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19世纪后半叶开始运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又被医学教学所采纳,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一些课程如法律、经贸、管理等的课堂教学几乎少不了案例分析这种方式。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但接触、吸收到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还需要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获得新的能力。同我国的高等教育相比,当代的西方特别是英美高等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他们在大学本科阶段就非常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可迁移性技能。可迁移性技能指的是在某一种环境中获得,并可以有效地移用到其他不同的环境中去的技能。
我们在《西医内科学》实施双语教学中,注重医学英语能力的迁移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1 实施
1.1实施方法
1.1.1案例选择与撰写 《内科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病例的描述,把课程内容完全融入到病例中,使病例与整体课程的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这些病例根据学习的不同需要,按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病例供教学使用。病例可以由书籍、杂志或临床中收集而来,也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行撰写或由现成病例改写而成,然后组织教师翻译成英文。
1.1.2设计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的模式,一是在理论讲授中剖析案例,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新知识较多的内容,教师可通过举例论证来说明诊断原理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印象,逐步理解。二是组织案例分析讨论,联系基础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典型病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取典型的病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创设案例环境,组织学生以病名为题编一临床情景小剧,学生分组进行,互相模拟病人、医生、家长或护士等角色进行英语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课余组织学生对病例材料进行阅读,以组为单位讨论,并用英语回答相关问题或者要求学生翻译中文病例。
1.1.3改革考试模式 为考查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题型单一的模式,增加病例分析讨论题,给出一个典型病例后提出若干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分析病例,联系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其中因果关系后,再作英语回答,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机械记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具体实施
1.2.1阅读分析案例 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合适的病例,不打乱教材原来的顺序,不脱离学生水平,通过案例将所讲授的知识串起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病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1.2.2小组讨论 每个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自己关于病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可进行英语发言讨论,发表自己对病例的看法、认识。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当监督者,监督案例分析、讨论情况,可随时进行示范,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中的内容,也可随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1.2.3总结评述 教师在病例讨论结束后提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解和释疑,要求学生写出病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病例阅读分析讨论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等进行反思,以加深对病例的认识。
2讨论与体会
我国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缺乏连贯性,学生专业英语听、说、写、读、译能力低。双语教学研究还在起始阶段,目前还主要是借鉴国外特别是新加坡、美国的成功经验。国内大多教师结合自己实际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不理想。这些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运用英语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系统地培养,而且也没有对学生专业英语听、说、写、读、译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语言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是原结构到新结构、由显意识到潜意识、由接受到表达、由模仿到创造、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发展。因此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既是医学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母语知识和技能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医学英语的效率和巩固程度。根据这一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包括母语的习得)和已有的英语学习经历对以后的语言学习也必然会有影响。因此,在医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帮助学生促进本族语和医学英语内部的正迁移的产生,抑制他们的负迁移的出现,从而学好医学英语。我们在内科学的双语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第二外语习得语言策略,重视对学生医学双语的语言迁移技能培养,重视学生听说写读译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措施如下:
2.1创设语境,促进迁移的产生,提高听说能力
语言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语言输入。而听觉输入是该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利斯(Ellis)甚至指出“在通过‘听’形成足够的能力之后。‘说’的能力自然地出现了”[2];克拉申[3]认为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大量的“有效性语言输入”而产生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课件开展了约15分钟左右的听力训练,我们在每个章节均配有相关的听力训练,每次听力练习内容选择符合“有效性语言输入”特点的材料,力求达到“可理解性,趣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例如在讲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上呼吸道感染)一节时,我们就选取了一小段案例英文材料,要求学生在听完三篇后,将所缺的词或句子填上。其次由老师讲解一遍。然后再听一遍让学生校对。基本上第一个章节都有这样的一个听力输入材料,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听力输入。
而在说的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案例环境,组织学生以病名为题编一临床情景小剧,要求二或三个学生以角色扮演形式模拟病人、医生、家长或护士等角色进行英语表演,教师根据学生发音是否标准、语句是否连贯等情况记分,并作为平时成绩记载下来或者通过对组织案例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持以上两种方式刺激学生进行语言正迁移。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经过多次摸索,得出结论:角色扮演(role-play)或案例讨论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中医临床用语,培养语感,锻炼英语思维方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今年的尼泊尔学生的临床实习翻译带教中,大部分学生能自如地与尼泊尔学生交流,忠实地将带教老师的意图传递给留学生,特别是西医内容的翻译,得到了留学生的好评。
Campione(1995)等研究者认为,通过交谈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产生[4]。此外,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结构与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期望及其响应的行为表现等,对语言学习与迁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积极期望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并且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课堂气氛,则有助于师生广泛地交谈、合作和倾听。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其语盲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进而提高其迁移能力。研究者主张,应该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去创设适宜学习与运用的社会文化情境[5]。
2.2增加医学英语阅读量,发挥迁移作用,提高阅读水平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阅读”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握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尽量抑制负迁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迁移的主要方法是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并把所学知识优化组合,精心组织。教师可按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评价性理解,由易到难地来指导阅读技巧与方法,逐步完成由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的转化。讲到知识储备,不能仅仅理解为英语知识的储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汉语阅读教学的正迁移作用来提高英语阅读水平。我们在每一个章节后,配上一个相关的临床病案,要求学生用5~10 min的时间阅读,并要求学生进行口头翻译,了解中文意思,如有不懂,则记下生词和术语,然后,老师讲解一遍。此后,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出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辨证、治法、方药,并以8人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例子因篇幅而省略)。
从表层来讲,理解专业英语的词根,提高医学英语词汇量。案例里包括了许多术语,西医临床术语有咽部充血(congested larynx),心率120次/min,律不齐( heart rate 120 beats/min, with irregular rhythm),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等、检验科专业用语胸片(fluoroscopy),血沉(blood sedimentation)等、功能检查科室专业用语如P-R 间期(P-R interval),QRS波时限 (QRS duration),房室阻滞(AV block)等等。从深层来讲,学生可通过这个病历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来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案例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运用英语思维来解决现实中临床问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可以提升学生英语可迁移性技能,如口笔头交际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说服影响他人的能力、交涉沟通能力等。
在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呼唤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21世纪,医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多地思考向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不是教多少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并将之内化为受益终生的可迁移性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发现案例教学可以促进正迁移的大量产生,抑制负迁移的出现,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案例教学似乎将病房搬上了课堂,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犹如见到患者,有真实感,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锻炼过程,缩短了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距离,不仅基本理论得到巩固,掌握了临床思维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医学口笔头交际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说服影响他人的能力、交涉沟通能力等。
[参考文献]
[1]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87.45-46.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Krashen S,Terrel TD.The Natural Approach[M].Pergamon Press,1983.19-32.
[4]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60.
关键词:成本管理 案例 专业 教学
一、成本管理教学案例的概念及意义
(一)案例教学概念
案例教学通常是经过教师引导,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从模拟现场实际出发,将企业实务模拟成课堂实景,生成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教学案例的实践替代性来反映实际的一般情况,并试图归纳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再用理论指导具有同类问题的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基于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获得经过自己思考、分析、讨论后的认识。
目前的成本管理案例来自国外成熟的教学案例比较多,但是如果是通识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库的提取方式,则更简单、方便。但成本管理的实践可谓千差万别,找到共性比较难,尤其是在不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的要求下,差异更加显著。由于目前《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门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受众群体主要还是学历型研究生,根据目前的学生来源分析,多数还是由本科学习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因此工作经历几乎还是空白,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本的流转及概念的扩大并无实务上的感性的认识。
(二)成本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成本管理的案例教学其实就是围绕管理会计的中心内容展开的,在我国企业中挖掘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新经验并引导提升到理论层面,通过案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是普及管理会计知识并强化成本管理作用的非常好的途径。
1.提升实践水平。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模拟实践,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实务的真实性。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案例内容的分析,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的实践技能。
2.强化师生的互动性。案例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等备受诟病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关内容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由于教师负有引导义务,自身的功底必须过硬,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提前准备及全方位掌控的内容,也促使教师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深化。
二、成本管理案例教学内容选取要求
(一)专业化要求
近年来,成本管理的体系化逐渐清晰,其基本思路是: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管控的绩效评估,除此之外,还包含许多新型的所谓特殊成本的分析。2014年财政部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是关于成本会计最新的要求,所有案例中涉及到成本核算方法的都需要重新梳理。同时,财政部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可见,从今年开始,关于成本管理会计方面的制度性建设逐渐启动,因此成本管理的专业化要求明显强化。
(二)时效性要求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属管理大类,众所周知,随着行为科学、数学理论等科学的大量应用与管理实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并不断替代旧有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兼具会计学中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会计学中的适用准则、原则、定义不断获得新的解释和补充,这样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案例就要求更新,并不断引入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
(三)成本范畴要求
通常在成本会计中所研究的都是泛指产品成本,而在管理会计中成本的概念范围更大,比如用于决策的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用于新的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成本应用方面的物流成本、资本成本、项目成本、质量成本等,因此成本分析所涉及的面会扩大许多,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三、案例教学中的困扰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的丰富程度、教师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实务理解程度、教学课时的充分与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一)原版成本管理案例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脱节
目前引进的部分原版教材中不乏有鲜明特色的案例供参考,原版翻译教材普遍希望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使用作业成本的概念,并使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进行决策。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并未使用或仍然无法使用作业成本法,使得理论上非常先进的核算与管理思想无法实施。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大量的实务案例,却没能充分组织与利用,很少有鲜明特色的案例被教材引用。
(二)学生层次的不匹配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跨专业、无实际经验及缺少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目前会计专业的研究生中,跨专业学习的占有三分之一强,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凤毛麟角。由于应付巨大的考研压力,多数学生仅了解应试的几门课程,对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不得不在读研期间进行强化。对于研究生而言,通常学校都有实践环节的要求,但当无法或未能深入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时,想了解成本的形成、内涵及其对定价、盈利的影响,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课时分配
目前,教师中有工作经验的不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案例引导上的自信不足,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并期盼案例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对案例的多角度、多立场、多样化的分析不足。同时在学校的考核中对于相应的案例分析往往又希望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以指导学生,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维。
四、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建议及思考
(一)案例内容的覆盖面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要有所覆盖,要有针对性,即制定目标。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评价等章节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案例首先要体现这个中心目标,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专题性案例和综合型案例应该反映和诠释不同角度、不同范畴的成本理论,以各章节的知识点为主线设计相应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深化理论教学。如,遇到成本企划这个内容时就必须要对企业成本的构成、产品的成本内含及产品生产及销售流转过程中的成本消耗等进行细分,这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成本称谓,在定义上就要求明确把握。
(二)案例设计要有时效性
目前,写入成本管理教材并在课堂上讨论较多的绝大多数属于早期的经典案例,某些案例不仅对当初的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实时跟踪把握政策、制度方面的变化。比如,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于存货成本的确定要求我们了解准则修订后的处理方法,否则存货成本的定价就会出现错误。再比如国外经典教材中多数会有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案例分析,但是当所选用分配方法、分配基准需要确认是否符合对外报表披露的要求时,纯计算的内容可以解释并接受,但只能用于企业内部的决策之用,而无法列举在对外报表分析之中,这是成本核算与管理中必须要注意的。
(三)案例设计要有教师参与
教师要关注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密切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例素材。通常不会有现成的案例资料,需要教师从相关的新闻媒体中广泛寻找,精心整理,编制成适合教学的案例,有时还可动员学生参与编制案例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敏锐的洞察力、文字分析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产学研的机会,发现和酝酿案例内容,这样案例的新鲜感时时存在,同时教师在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流畅。
(四)现场的模拟化要求
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模仿实务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供学生们讨论和分析,由于学生缺乏实践过程,这样的模仿就会显得比较幼稚或不真实,这就需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引导,告知实务中的状况与实际环境。
现场化模拟的方式有多种,如果教师对案例的场景非常熟悉,可采用PBL模式。PBL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协作且能够主动地解决真实性问题。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思路强调“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不同学生通过提出各自不同的问题,展示出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比较好地将现场不熟悉、不懂的情景作为问题设计提出。因此教学程序可从问题开始,学生根据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得案例学习小组成员不但可以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还可以从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获取知识信息。这个过程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根据PBL的思想,可采用的模式是通过“问题激励―知识构建―综合运用―总结反思”四步进行展开的。
在案例的编制、形成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成败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案例学习的整个流程,并积极准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知识储备,做好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必要的前期工作。X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安全教育
一、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一)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是我国现阶段信息安全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纵观信息安全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安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长足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教育立法一直落后于全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安全教育发展的需求。究其因,归纳起来,有社会、经济以及认识等诸方面的问题,不能起到保障和促进信息安全教育的作用。我国现阶段信息安全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二)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新时期治国的重要方针。依法治国的一个根本前提,是有法可依。新世纪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发展,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安全教育作为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和信息社会化水平。
(三)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是信息安全工作发展的需要
我国信息安全立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在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推进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以法的形式把信息安全教育发展所要求的各种社会条件以及基本社会关系固化下来,从而保证信息安全以及教育工作稳定发展。
二、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可行性
(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把科教兴国列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对于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和十分深远的意义,从而也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安全立法实践从国家和行业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广泛的内容范畴。随着信息安全立法以及教育立法的理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许多信息安全工作者和法学工作者,将理论研究不断引向深入,探讨实际工作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纷纷撰文或著书,从而为探索和完善我国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境内外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成果以及经验,为我国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提供了有益提示
从世界各国信息安全立法的情况看,尽管出发点不完全相同,目的各异,甚至侧重点也不一样,不同国家的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在以下三点基本上是相同的:一是都非常重视信息安全及教育立法,把立法工作摆在相当重要的地位;二是信息安全教育法规操作性强,内容明确;三是信息安全教育法规制约机制严明。对于境内外十分丰富的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在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立法中认真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实现
要根本改变信息安全教育事业的滞后状况,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且行之有效的举措,切实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的立法,从而起到保障和促进信息安全教育事业的作用。
(一)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工作的宣传
首先,我们自身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信息安全教育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了解信息安全教育的特有规律及在推进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让全社会熟悉、了解信息安全教育及立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现状的不适应性,明确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对改变当前信息安全教育的落后状况以及推进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从而树立和坚定信息安全教育必须立法的思想。
(二)切实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
紧密围绕信息安全工作实际,我们应在我国教育立法、信息安全立法一般理论的指导下,对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要通过研究,掌握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基本原理,信息安全教育立法与一般教育立法、信息安全立法的区别以及联系等等。为此,当前,一方面我们可以设立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研究会,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推进相关热点、难点问题探讨的不断深入,从而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信息安全教育法律法规中发挥相应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项研究基金,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协同攻关。总之,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工作要在加强基础性的同时突出其应用性研究,要围绕信息安全教育领域基础性的、急需的内容,加强研究工作,以促成相关法规的制定。
(三)加快制定
《信息安全教育条例》等相关信息安全教育法律法规要从根本上改变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薄弱状况,就必须尽早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教育法规体系。健全信息安全教育法律制度,使得制定《信息安全教育条例》等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成为时代的必然。《信息安全教育条例》等的相关信息安全教育法律法制定与颁布,将极大地推进我国信息安全以及教育立法工作的进程,开辟我国信息安全事业和信息安全教育事业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陈立鹏.民族教育立法与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6).
[2]杨清.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