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案例评价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平面设计;分块;案例式;项目式;评价标准
《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设计理论和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使学生了解熟悉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行业规范。在“2+1”的高职办学模式中,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以我院 多媒体专业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从事平面设计的占31.4%。所以本课程教学的质量决定学生技能运用能力,也决定学生的创意思维开发,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软件运用技能、创意思维开发,在接触平面设计之前的一个学年中,学生已修完《绘画基础》、《构成》以及《平面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法,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以及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构建理想形态的构成能力,同时也掌握常用平面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是对于理科生源的多媒体专业学生,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课程,为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扩展应用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课程建设进行探究与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分块”教学的整合
根据我院教学大纲的规定,本课程总学时68节。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种集平面设计基础理论、大众传播学及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技能。[1]因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覆盖面广,为了便于教学,因此将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其知识体系汇集成“块”,加以适当的学时安排进行系统授课。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课程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学时的分配上需要重新安排。其中,因为理论性太强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视觉流程与平面结构设计、文字的基本结构、编排形式与标题的编排、图片的平面构成、组版原则与设计步骤等内容不适合独立用来给动手能力较强的高职学生讲解,而且教材中的形式美法则因其在构成课程中已有相应介绍,故只做简单复习,所以上述内容简化为“版式设计”,在较短的课时内做简单介绍,将相应的理论分散至其它各“块”中,如在招贴设计中介绍视觉流程、在VI设计中介绍字体设计、在包装设计中介绍组版原则,灵活地把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另外,把Logo设计和CI设计合并后细化为VI设计,以便开展项目式教学。整合后如表2-1所示。
(二)案例式教学植入“块”中
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2]平面设计中的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设计领域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站在设计者的高度,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来分析成功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决定植入该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块”的内容、以及课时分配的长短。在VI设计“块”中,以“中国联通VI设计”(图2-1)为例,首先通过介绍此案例的基础系统、办公系统和营业厅系统,分析其成功品牌释义、创意理念、制作规范和应用系统部分。再扩展分析为何中国联通成立时选择了蓝色中国结作为公司品牌标识;为何品牌标识由蓝色变为红色;如何弥补联通此前品牌定位不甚清晰的缺陷,从而确立新的企业文化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列举各个成功和失败的设计案例,从中总结出成功案例的创意思维、设计准则和失败案例的问题所在,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思考来开发自己的思维,从而丰富自身的创作源泉,完成教学任务。
一个权威的案例,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示范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又起被效仿的作用。所以,选择优秀案例并且充分利用,是“分块”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因此,用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一个参照物,再加以设计上的探索,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项目式教学带动竞技
平面设计中的项目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引入一个完整的项目,确定项目内容及其要求,进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向主动实践,模拟设计企业的设计流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任务要求的教学活动。在授课前的教学计划修订中,要对近期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校、省、国家乃至全球的各类竞标项目有一个初步了解,小至一个威客网的投标,大至全球性的比赛,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作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在完成设计项目后,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加各级竞赛或投标,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肯定。以项目式带动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增,也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竞标、赛项等项目上取得相关奖项或获得经验积累。项目式教学一般用于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和VI设计等比赛机会较多且课时总数较长的教学“块”。
(四)评价标准的制定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教师运用一定的价值尺度对教学成果的审查,评价的客观性由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决定。作业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结果的价值反映,它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和忽略了哪些内容,具有指明学生的努力方向的作用。因此,作业的评价标准的制定需具有科学性,以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在图形或文字、组版构成、创意能力、纪律或团队精神等方面开展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如表2-2所示。
三、结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分“块”后植入典型“案例”的教学方式,精选“项目”等教学改革,为教学构建新媒介,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案例式教学,尤其是理论部分的教学,从其他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如传统教学法。而泛滥的使用案例式会让学生过多的注重实际操作案例而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造成学生理论知识过于薄弱,需要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项目式的推进上,尽量不要选择竞技比赛难度太大,获奖几率太低的项目,可以从校级的小型比赛做起,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更容易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在评价标准上,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分值不能超过40分,把握教师在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如果发现学生在互评上面有不良行为更要加以制止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以上是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该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还有待继续探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放,蒋恩普.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关键词]早期读写;幼儿读写课程标准;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11-04
有效的早期读写课程标准或早期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有助于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并对幼儿的读写行为进行有效评价和适宜指导。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学者从各自对早期读写的理解及研究的需要出发,制订了若干早期读写课程标准或早期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笔者选取美国堪萨斯州的“幼儿读写课程标准”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们开展早期读写教育提供借鉴。
一、美国堪萨斯州的“幼儿读写课程标准”介绍
美国堪萨斯州的“幼儿读写课程标准”强调要给予每个幼儿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策略性读写技能,它有助于教师制订适宜的读写课程计划。该标准强调幼儿读写课程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幼儿发展水平,对“幼儿读写课程标准”进行修改。
“幼儿读写课程标准”涉及阅读、文学作品、书写、探究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包括标准、指标和水平三个等级。标准是对幼儿读写发展水平进行概述,描述幼儿应该做什么;指标是幼儿读写行为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根据指标了解幼儿具体应该做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水映幼儿的直接表现。是幼儿为达到指标应该具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幼儿读写课程标准”还在每个水平之后附有相应的示范性教学活动。每个标准包括若干指标,不同指标规定的水平不同,提供的具体示范性教学指导也不同。例如,“阅读”方面的标准强调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的意义,它包括四个具体指标,分别是“幼儿通过识别字母理解意义”“幼儿流畅阅读”“幼儿逐步扩大词汇量”“幼儿熟悉不同体裁的阅读内容”。其中“幼儿流畅阅读”又包括不同的水平,每级水平的相应示范性教学活动也不同。水平1――了解阅读的一般顺序。在幼儿阅读过程中,教师会提出要求并进行示范,开展各种形式的练习活动。水平2――理解阅读材料的节奏和情感特点。教师通过正确的语音练习。使幼儿养成正确的节奏意识。水平3――根据阅读材料的节奏特点进行阅读。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分享阅读活动,大声朗读阅读材料。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介绍
我国台湾地区制订“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的目的在于发现在未来正式读写学习上可能遇到困难的幼儿,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使“早期干预”的理念落在实处。
“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即阅读发展、图画及文字的概念发展、书写发展。每个方面包括不同数量的评价项目,每个项目包括行为描述和得分两项内容。行为描述主要记录和评价与项目相关的幼儿读写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的补充依据。例如,“书写发展”具体包括“请人写他/她想要写的话”“尝试着写或自创字形(不强求书写的程度或正确性)”“自己选择书写或涂鸦的主题(平时会自发地涂鸦,而不是被动执行书写指令)”“将所写的内容说给他人听”“能写自己的名字”等评价项目。每个项目的得分分为0、1、2三个等级,分别代表“儿童不曾这样做”“儿童有时这样做”“儿童总是这样做”。
三、“幼儿读写课程标准”与“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的比较
虽然美国堪萨斯州的“幼儿读写课程标准”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都从幼儿读写萌发的角度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进行评价,但在具体的评价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1、评价基础不同
“幼儿读写课程标准”较关注幼儿语言技巧的学习情况。突出体现幼儿早期读写技能的发展水平。“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则较关注幼儿语言的功能性使用水平。评价项目与幼儿读写的日常表现紧密联系。
以“书写”为例。“幼儿读写课程标准”中关注幼儿根据不同对象、目的进行书写的能力,注重评价幼儿是否能够“进行结构性书写”“进行有效的词语选择”“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书写”。“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则强调考察幼儿是否能够“写自己的名字”“修正自己写的字体”,并且能够“为了某种目的和需要进行书写”。
2、评价角度不同
由于“幼儿读写课程标准”与“学前儿童读写能力评价标准”的评价基础不同,因此具体的评价角度也不同。前者选择的评价项目大多属于幼儿读写技能的范畴。强调技能获得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因此制订的指标都比较具体,甚至考虑到幼儿词汇的掌握、不同体裁阅读材料的阅读情况的差异等内容。后者则从幼儿读写的实际出发,强调结合幼儿阅读的实际情况(如阅读图画书活动)进行评价,重视幼儿对读写功能性作用的了解程度,因此选择的指标都是幼儿读写行为的经常性外在表现。
以“阅读”为例。“幼儿读写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帮助幼儿提高字母、语音、音韵、音调以及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等方面的阅读能力。“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考察侧重于幼儿的阅读态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强调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发展阅读能力。
同时,“幼儿读写课程标准”将对多元社会文化的认识纳入评价体系,要求教师考察“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作用”,要求幼儿能够对故事体现的文化因素进行讨论,而“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3、评价方法不同
“幼儿读写课程标准”从读写技能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幼儿发展水平高低制订评价指标并进行评价。评价者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表现来判断幼儿的读写能力处于哪种水平,并根据后续的教育建议开展针对性教学。评价方法较为客观。例如,幼儿“在字母和语音之间建立关系”之后,教师要根据后续的教育建议开展语音练习,培养幼儿的语音敏感性;幼儿“识别字母表中的字母”之后,教师要通过语音和字母匹配活动,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掌握字母特征和发音。
“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则由于考虑到幼儿读写行为的功用性目的,将评价与幼儿读写行为的具体表现相结合。这虽然能够体现幼儿读写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确切表现水平。但是评价会受到幼儿当时所处情境的影响。同时,评价采取简单的三级评分制,也比较容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影响。例如,对“与他人讨论或合作书写”的评价方式是让幼儿以书写或绘画的方式。与
他人共同完成一个故事或一本图书。这种评价方式会受到幼儿当时的情绪状态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评价作用不同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幼儿读写课程标准”的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读写技能,教育性意义较大。同时在具体的课程标准中,每一级水平之后都附有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而“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则出于甄别读写困难儿童的目的,并没有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及措施。
同时,“幼儿读写课程标准”特别将“探究”列为读写评价的重要方面,希望“幼儿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读写技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也进一步说明,“幼儿读写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教育目的,希望幼儿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巩固和提高自身的读写技能。“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在这方面表现不明显。
四、对我们开展幼儿早期读写教育的启示
虽然美国堪萨斯州的“幼儿读写课程标准”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学前儿童读写能力发展评价标准”在早期读写评价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都对我们开展幼儿早期读写教育活动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要与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相协调,要与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相结合。过分重视按照预设目标引导幼儿参与读写活动,而对幼儿在其中的特殊表现以及他们可能出现的随意读写重视不够。过分重视利用专门时间、专门材料进行专项读写指导,而对读写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的整合,与游戏、日常生活环节相互结合考虑不够,这是当前幼儿早期读写教育的主要问题。事实上,在早期读写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的读写特点和发展特征,还要对幼儿通过读写活动获得的情感、社会性等进行全面考察。在早期读写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幼儿自身的文化特征,重视对幼儿的社会文化教育,形成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早期读写课程标准要有助于教师拓宽读写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范围,从而促进幼儿各个领域能力的发展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次,早期读写课程标准要切实与教学相联系,有助于教师主动性的发展。具体的读写课程标准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指导和示范。对教师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有所启发。当前,很多研究者和幼儿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制订了一些幼儿读写应该达到的标准,但没有进一步结合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说明。教与学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教师在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全语言教育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要做沟通的示范。教师不仅要做与幼儿沟通的语言促进者,而且要提供时间和材料引导幼儿倾听他人,学习与他人说话。而怎样示范、沟通和引导则需要指导。通过课程标准附带的案例示范和说明,教师可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将课程标准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的方法。示范性教学案例虽然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但教师有权自由选择是否使用这些案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幼儿发展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发挥早期读写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
1.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构建与序化专业课程开发小组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就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确定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以软件开发技术为边界设置项目课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由经验到策略等认知的发展规律,采用“面向对象程序开发-桌面应用软件开发-Web应用软件开发-企业应用软件开发-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的迭代式递进策略进行构建,对各门课程安排进程序列化。专业课程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利用校企合作共同搭建的人才培养平台来实施。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序化如图2所示。2.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根据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及专业课程构建与序化分析,按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共同识、技术和技能内容整合成综合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对各就业岗位不同的技术和技能需求,则按技术方向整合为专业技能课,并按技术方向组织教学。具体课程设置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把软件技术专业分成三个方向:.NET方向、Java方向和嵌入式方向。各个方向在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因此设置课程完全相同。但在专业技能方面,由于技术特点不同,所以开设的课程和综合实训的要求也不相同。3.核心课程设计流程与规范(1)设计流程在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共同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制订开发计划。通过对企业和同类院校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典型项目案例,通过论证形成课程标准。再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准备和实施,并通过课程评价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标准,流程见图4所示。(2)设计规范1)调研分析调研分析是校企合作成立的课程开发小组,针对教学实施效果,行业人才需求,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在岗位能力分析和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2)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与考核实施的依据。以调研为基础,围绕确定的课程目标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结合课程特点确保教学质量。形成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指导委员会论证和审核后才能实施,并必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3)整体设计整体设计以“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向导、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六原则[4],对课程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和优化。4)单元设计在整体设计的框架上,确定教学单元目标,选择教学载体,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实施过程,制定考核标准,设计教学资源。
二、课程体系特点
(一)以案例驱动教学在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中提到,业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都是以真实案例来驱动的。教学案例均来自于与学院合作的企业。在引进案例时,需进行适当的裁剪,将超出培养方案的部分删除,适当引入部分适合高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功能模块。在此校企双方需经过多次沟通后形成方案,最终形成学院项目案例库。
(二)以模块式分解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多门教材组成的,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将项目案例库的项目所应用的技术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再将模块中涉及的知识与课堂上教学的知识点一一对应。最后根据知识的连贯性,将相关模块组织成一门课程,在图3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教材和模块之间的关系。课程的编写都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有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相关企业人员负责组织共同完成。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一、厚底子——更新教学观念,夯实专业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的研修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首先是加强理论学习,组织精品讨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新课标》及《新课标解读》等有关课改专著;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等。其次是贴近教育教学,总结成败得失。教师应认真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如教学手记、叙事研究、片段设计、教学设计、情景设计及个案的反思等。同时,教师在学习和反思时都要做到仔细咀嚼、再三玩味、反复推敲,而不是自我封闭,固步自封。
二、架梯子——铺设磨练台阶,实践课改理念
我们本着学习新理念、演绎新教材、打造新教师的宗旨,以新课程培训为载体分三个阶段进行提升。第一阶段围绕“活化教材解读,优化教学设计”的主题进行审视教材。第二阶段围绕“聚焦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的主题组织教学实践。第三阶段围绕“解决教学困惑,提升课堂实效”的主题开展专题教研。
三、引路子——注重课题研究,确定科研目标
教师应把握课题研究的过程性、价值性、引领性和专业性,注重课题研究的组织、操作、督查和档案袋动态管理,力求在优化教学方式、合作学习策略、学习效果测评、试卷命题导向及课堂评价标准等方面为教学素质提升服务。合理、有效地评价学生,是新课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在进行教学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试图从学生评价方式改革方面来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其专业水平。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模块化教学 实施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62
The Case Study of Course Modular Teaching in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LIU Bo[1], LI Ya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Xinjiang 832000;
[2]School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ourse modular teaching in the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is defined firstly. Taking the office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for example, the contents of course module is designed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sub-modular teaching mode is analyzed. Finally, combined with practice,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modular teaching.
Key words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modular teaching; case study;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针对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实践应用能力,初步让学生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理论相关概念,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模块化教学是一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专题教育,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能力一体,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强调知识实践一致,是以课程模块为单位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目标,它是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①因此,采用模块化教学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案。
1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案例
1.1 设计课程模块内容
以办公软件与信息检索内容为例,将该章节分成4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模块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②
1.2 具体实施过程―以子模块一任务二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2.1 教学内容分析
制作电子刊物是word综合知识应用的实践案例,该内容涉及到艺术排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艺术字的制作,艺术字与图片的组合,图文混排,文本框和页边框的设置等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本任务的学习,可以独立设计(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32页)完成一份主题形式新颖,色彩搭配和谐,内容丰富的电子刊物。
1.2.2 学习者分析
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使用过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为本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学生缺乏综合技能的应用。本次教学案例设计的目的在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教学环境
计算机公共机房(教师机、服务器、学生用机70台,投影仪各一台,并组成局域网)
1.2.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艺术字的制作;掌握图片与艺术字的组合;掌握图文混排;掌握文本框的输入;掌握页面边框的设置。(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收集的能力和 word 软件使用的综合应用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在学习过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1.2.5 任务设计
(1)收集素材,确定主题;(2)制作艺术字、插入图片、设置文本框;(3)图文混排。
1.2.6 教学策略及过程
本次教学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作品展示评价。
1.2.7 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标准
2 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模块化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③(1)学生的不适应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他们的要求过高,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案例任务,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任务量较多,便会产生厌倦和畏惧情绪。因此如何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同步双赢的效果,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关键。(2)教师的不适应性。模块化教学对教师要求过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个模块需要教师设计大量的案例任务,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教师的心里难免会产生一些的压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使其能够灵活的展开教学。(3)实践教学耗费时间精力过大。模块化教学在实践应用中,首先需要做大量的教学分析,来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名称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每个课程模块结束后都需要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归总为学生的总成绩,学生考试不达标还要继续考试,直到达标为止,整个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年之久,固模块化教学相对传统教学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4)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在模块化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只能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测评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结语
本文举例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是,对模块化教学模式背后的理念挖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模块化教学实践,总结出更好的经验。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KG-2013-21
注释
①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本要求(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为一名德育课程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谈自己的四点认识:
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当前,因为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德育课程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德育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本文来自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许多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通常只是表现在一种情绪上,而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现得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教育的渗透会让思想认识更深刻,对行动的落实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德育课程上得到落实呢?举一个小例子:一位高三年级的学生曾经问我:“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德育课程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能突显出来。
四、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
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评价都不应该只是试卷的考试分数。不同的学校(尤其是高中年级)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采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德育课程得到良性的发展。
1模块化教学概述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模块。每个子模块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实施过程,已达到培养某种特定技能的目标。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由以下模块组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设计、网络基础应用等。通过教研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模块教学小组的负责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负责教师按照课程标准集中精力组织教学内容,在暑期挂职锻炼、企业走访等调研基础上,设计教学案例情境,细化教学过程。
2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
2.1重组教学内容,服务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服务专业职业发展需求,注重与专业的衔接,在教学重点、内容课时分配和教学案例设计等方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有所侧重。如会计专业对Excel软件的函数使用或图表插入要求较高,因此教学中适当提高数据处理模块课时比重和教学难度,衔接好后续的专业课程《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学习。而包装设计专业对演示文稿版面设计要求生动且精美,便于设计产品的展示和宣传。由此可见,分模块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突出技能培养,符合专业培养需求,在一定程度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
2.2打造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创建特色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全程在机房授课,每台计算机安装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可实现局域网广播教学、学生演示、文件分发和随堂测验等功能,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实施的环境。同时为师生搭建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微课视频网站和超星学习通为载体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从课堂到网络的延伸,切实达到教、学、做于一体。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我校老师创建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背景的“案例驱动、项目导向”的特色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突出培养核心技能,每个案例针对不同的技能训练点,教学目标突出,创建的案例生动、直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拓宽设计的思路。“项目导向”是把项目作为任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模拟进人岗位角色,按照岗位要求完成作品的创作。该教学方法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成果以作品形式提交,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3过程性考核与标准化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有效地监控和评价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经过几年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已形成了过程性考核与标准化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过程性考核主要体现在课堂表现、模块测试和作品评审。根据模块知识的教学目标不同,大致分为两种考核,理论考核使用问卷星编辑、测试卷。该种考核方式特点是形式新颖、灵活,提交试卷即可查阅成绩、显示答题情况,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在问卷星后台可查看学生测试统计图表,直观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安排具有指导性的作用。Office办公软件模块实操性较强,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的拓展。教学设计遵循“小步走,循序渐进”原则,营造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上采用基本实验题练习、创设教学情境案例和工作岗位项目开发,考核上采用基础性考核、综合设计性考核和创新性考察。
标准性考生考核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比较系统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考核合格可获取相应技能证书,一举两得。
3模块化教学成效
3.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组织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模块间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教学组织上针对性强,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知道学什么,学有何用,共同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率完成。
3.2运用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信息化教学平台搭建,借助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程的教学中,借助易学易用的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主观上改变厌学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教学相长,教学成效突显
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个模块教学情境,合理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这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并且不断提升学习。学生方面,教学设计符合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体会到用中学的成就感。教学成效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学生作品评价、等级考试成绩,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评定。经过模块化教学实施,发现教学课堂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协同合作意识增强。从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分析,通过率保持在90%左右,并略有提高,相比之下优秀率明显提高。教学评价方面,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整体略高于其他课程。
4结论
综上所述,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深度重组、教学手段改进和考核体系构建,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值得其他课程的借鉴。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4-03
一、高职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背景及现存问题
外科护理学属于护士执业考试主干科目《成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我院现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外科护理学(含外科临床护理技术)124学时,包含理论课98学时、实训课18学时、见习8学时,外科临床实习10周。课程原先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论课讲授专业知识,实训课教授单项技能,见习课到临床深化理解教学内容,期末进行操作和理论考试评定学生成绩,最后到医院外科临床生产实习。
实践中发现,以上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理论知识量偏大,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本科学生弱,掌握不了;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实训脱节;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教学较多,应用教学较少,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较弱;授课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少,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考核方式单一,主要反映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对教学情况反映片面、滞后;实习医院教学水平不一,学生疏于学习理论知识,实习效果差别较大。基于以上问题,需要重新设计课程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以外科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与教师互为主体,聚合多种先进的高职教学和评价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兴趣中学,实现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社会满意的统一。
三、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以及根据外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需求,制定出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掌握必需的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常见外科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知识以及专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参照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结合教材选定教学内容。总体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外科护理学总论、颅脑外科、心胸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疾病病人的护理,共6个模块。另外,为适应校企合作,可在6个模块基础上增设校企合作模块,实现差异化教学。
五、教学实施
采用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1.模块化教学分为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其内容主要包含外科护理学总论部分的专业知识和各项单项操作技能。该部分的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布置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扼要地教授医学相关知识——引入教学案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整体护理内容的教学—演示单项操作—学生练习操作—授课总结。
多媒体教学和工作工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更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1],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教学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工作技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发展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2]。
2.项目教学采用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导入案例—设定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护理计划(书面可见)—分角色协作实施护理计划(行动可见)—小组自评、教师评价总结。
每一教学模块中,设计若干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开展项目教学。教学实施中主要注意:(1)项目教学中,教学案例均以真实病案为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项目,提高情景的真实性。(2)项目教学涵盖教学重点内容,同时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挑战性。(3)项目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任务设计得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果的可见性。项目教学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协作教学,课前小组内制定护理计划和预先练习各项操作技能。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室需进行开放式管理。(4)实施分层教学,灵活使用基础案例和拓展案例。例如:在前列腺增生症病人的护理项目教学中,首先使用传统开放式前列腺切除术后的病人为基础案例,设定采用双腔尿管+膀胱造瘘管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的工作任务。同时使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病人作为拓展案例,设定采用三腔尿管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的工作任务。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相同工作任务的不同处理方法。(5)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参与教学。项目教学是课程教学中,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尚未有统一行业标准的操作项目的企业标准、企业特有护理项目或流程的教学等都有赖于项目教学开展。
3.见习教学与校内教学同步,采用临床见习+案例汇报、讨论+学生、教师评价的模式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注意避免“老师带着走一圈病房”完成见习的现象。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临床见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临床老师代教见习临床护理、收集临床案例后制作幻灯片,集中汇报、讨论、教师点评。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将小讲课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小讲课的重视。(2)事先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样板。(3)公布评价标准,将课件需要图文并茂、汇报语言表达要求等方面制定入评分标准进行规范。
4.临床实习采用各专业科室轮转,临床教师一对一带教的模式。同时为了避免期间工多学少的情况,教师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形式,通过网络论坛、讨论群、网络测试系统、定期实习检查的形式组织督导学生学习。
六、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考核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侧重专业知识和单项技能的考核,考试形式单一,不能较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2)多是终结性考试,对教学过程质量反馈不够及时,教师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及方法;(3)考核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指导性不强。
现设计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知识、技能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采用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以期能更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教学成果。
(一)校内评价
(1)项目考核占40%。根据学生教学项目完成的成果及在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和团队协作能力。(2)理论考核占40%。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3)见习案例分析及汇报占20%。以见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口头交流沟通及健康教育能力。
(二)社会评价
多层次引入社会评价,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引入社会评价:(1)在项目教学中邀请一线临床护理骨干参与教学,共同制定项目任务、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并参与项目考核。(2)选取操作标兵,参加操作技能大赛,由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评判。(3)实习考核。采取开发网上测试系统,每个学生按实习进度,在完成该科室实习后2周内登录测试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作为实习考核成绩依据。科室进行的出科考试也是实习成绩的另一部分。(4)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通过以上社会评价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保持校内教学与临床护理同步发展,使学生能更大程度地获得社会的认可。以良好的社会评价作为最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赵根瑞.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7,(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