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

第1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智障人士;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56-03

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引导,让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有比较明确的方向;而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有效性的落实则反映在社会工作服务实施之品质上。经过近百年的专业发展,社会工作从没有理论指导单纯强调工作者的个人经验,发展到今天有来自社会工作本身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开展实务工作的指导理论。面对多元化的理论,社会工作者应该能将理论与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一种或综合多种适合的理论来指导实务的开展,提高服务工作的水准。

作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之一的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实务和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系统理论在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为例,探讨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带来的思考。

一、系统理论概述

社会工作系统理论最早源于生物学视角的一般系统理论,主张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系统又由更小的次系统组成。这一理论被用于观察社会、人群、家庭等系统,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的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工作中,为了达成助人目标,社会工作者往往要与多个个人、群体或团体等共同工作,这些参与社会工作的人组成了社会工作系统中不同的次系统,系统内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为了帮助案主,由社工及其组织构成的主体系统或是直接与案主互动促成案主改变,或是通过改变其他个人、团体、群体等达成助人目标,又或是与案主互动并且也与其他个人、团体、群体的行动配合来达成助人目标。因此,社工的工作物件可能仅仅是案主,也可能包括其他个人、群体、团体等,社工与这些不同的工作物件组成不同的系统,促成系统的改变。

当生态学的观点与系统理论相结合发展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看问题的视角变得更开阔,关心人类(包括个人、团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例如,家庭就可以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依赖其所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满足需求以及追求生活品质。

如图所示,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生态系统中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家庭或个人的大部分问题产生于系统内部成员之间或家庭与环境系统之间。环境对人们来说可能是有帮助的,但也可能是一种阻碍。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协助人们认识其环境系统,改善环境系统,促使环境对人们更有帮助。

智障人士及其家庭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生活和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各个系统以及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智障人士及其家庭使用的资源系统非常有限,常常局限于单一教育系统或原生的家庭系统,大大限制了智障人士的功能发展。以下我们将以一个个案为例,探讨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社会工作如何协助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发展。

二、以系统理论为分析基础的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方法

(一)案例简介

五岁的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度弱智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眼看就要到上学年龄,普通学校表示到了上学年龄后可以随班就读,但没有相应的师资有针对性地教育这样的孩子。小明母亲正愁不知道小明将来的发展何去何从时,家庭所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得知了这一情况,并介绍到当地某学龄前智障儿童教育机构接受个别化教育辅导。

小明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他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不在家,在家期间也较少与小明交流。小明的母亲从发现小明智力障碍开始就辞职在家照顾小明,母亲几乎每天都围着小明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忙碌,极少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小明对母亲很依赖,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过于欠缺。

机构李老师发现小明在进行个别化学习过程中有个现象:每当老师教他时他还比较能跟着老师的计划进行,但如果在家里由他母亲独自教他同样的内容时,他却很不配合。而当父亲在家时,他又表现得较好,能够配合母亲的教育内容。这种现象让小明妈妈烦恼不已,埋怨小明父亲除了每月保证家里的经济开销外,对家庭都不管不问。

通过对小明父母的分别了解,我们得知小明父亲觉得小明没有希望过上正常小孩的生活了,自己有这样一个孩子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就主动要求单位安排出差,想以此逃避心理的失望和压力。小明父母本来较亲密的关系也变得疏远了。母亲整日围着小明操心,和过去的社交圈也断了来往,把小明当成生活的寄托,当小明表现不好时,她很容易就感到生气和失望。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我们可以画出小明的家庭生态系统图,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生态图从小明的家庭系统到社会系统来分析小明的案例:

(二)家庭系统分析

系统理论强调看问题的整体性,家庭系统整体性是指在家庭系统中,整体的家庭系统并不等于家庭成员的总和而已,更包括成员与成员间的互动。若家中的某一成员有问题行为,必须检视整个家庭系统,而不仅仅是这个表现出问题的个人。因此,我们理解小明表现出来的让其母亲烦恼的行为时,应该观察整个家庭系统,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小明身上。家庭系统内部又由次系统组成,次系统是由联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构成,家庭中的次系统彼此关联、互动。

小明的家庭系统由三个次系统构成,分别是夫妻系统、母子系统、父子系统。由于小明父亲经常出差不在家,妻子又将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夫妻二人的互动关系减弱,并逐渐疏离。母亲几乎时刻与小明在一起,没有更多外界接触的小明在生活上、精神上都完全依赖母亲,母子的关系非常亲密的。相反,由于小明的智力问题,小明父亲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父子关系显得疏离。而母子次系统却表现出缠结,母亲对孩子过于照顾,为孩子奉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结果是母亲与孩子彼此牺牲独立和自主,与母亲过于缠结的小明变得依赖性很强。家庭系统和次系统的边界使它们与周围环境有所区分,决定了系统内成员之间的角色、分工和权力义务等关系。未能受到边界足够保护的次系统,将会制约次系统内的人际关系的发展。②

家庭系统如同其他社会系统一样,会赋予或期待其成员如何行事角色,以满足家庭社会性或情绪性的需求。③当家庭系统中某角色扮演者“缺席”,就会有非正式的家庭角色出现以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小明父亲在夫妻关系中丈夫这一角色的缺席,使得妻子无法在夫妻次系统中获得社会性或情绪性的满足。我们知道,夫妻关系的发展可以使双方获得彼此支持和照顾,丈夫的“缺席”必然带来妻子的孤独寂寞,这满腔的孤独无处排解只好放更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让自己更加忙碌。

(三)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根据生态学观点,人们的生活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系统。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小明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态系统中小明首先处于微观系统的家庭中与父母发生互动联系;社区、特殊教育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等为小明生活的中观系统;社会对智障者的态度、政策的施行、社会文化等为小明的宏观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提示我们,像小明这样的智障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都同时处在多个系统中,其成长发展不是孤立于环境之外的,相反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综合起来看,小明的社会生态系统资源不少,但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时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协助小明家庭发现他们的资源系统,并改善与资源系统的互动关系,增强环境适应能力,从系统互动中获得发展所需资源促进小明成长和发展。

(四)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的方法

改变主体系统是社工及其工作机构;案主系统是小明,我们需要帮助小明改变那些不利于学习和发展的行为;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达成帮助小明的目标,需要改变小明现有的家庭关系,即改变互动不良的家庭系统,因此目标系统为小明的家庭;行动系统包括小明、小明的父母、为小明提供学前辅导的特殊教育机构、社区、家庭的亲戚、朋友以及能够为小明父母提供支持的家长小组等,社会工作者将努力使行动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彼此产生促进性的影响。社会工作将从以下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社区系统方面

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观系统的社区,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社区中的各类人群服务机构、社区居民、邻里等),发掘社区资源并创造良好的互动关系将为小明及其家庭提供多方面的帮助。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特殊教育机构一起共同开展工作促进弱智儿童的社区融合。社区环境能够为弱智儿童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基础。

我们不能忽视社区人士对弱智儿童的接纳程度对案主系统的影响,因此,社工与特殊教育机构需要开展针对社区居民意识改变的社区教育活动。在社区居民普遍比较接纳弱智儿童的情况下,小明会更容易融入社区生活,与普通儿童形成交互的情境。

2.亲戚、朋友系统

亲戚、朋友作为另一个与家庭系统直接互动的中观系统,可以为小明的家庭提供物质、情感及寄养照顾支援。社工可以协助小明的父母建立或维持与亲戚、朋友的关系,通过与亲戚、朋友的互动获得更多社会性支持,减轻养育弱智儿童过程中的压力,让小明母亲有机会发展夫妻系统的关系。

3.特殊教育机构系统

小明及其家庭已经与一个特殊教育机构建立起联系,获得在学前对小明进行功能发展教育的资源。但作为拥有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资讯的特殊教育机构还可以为小明的家庭提供更多帮助,这是需要社会工作者请该机构人士一起探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建议小明的父母参加适合他们的各类家长培训和家长支持小组,一方面有助于转变小明父亲对弱智小孩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孩子的信心;一方面在学习正确教育方法同时获得家长之间互助支持。

4.家庭系统

社会工作者在行动系统的配合下协助小明父母减轻情绪压力、树立正确教育挂念、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帮助小明家庭关系做出调整。在改善和发展了与亲友、邻里、家长团体等支援系统的互动关系后,小明父母对家庭、对孩子都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当小明父亲不在逃避现实、小明母亲不在全身心放在小明身上,社工可以帮助这对夫妇反思彼此的关系,加强沟通,重新建立起夫妻系统的边界。当夫妻系统中互动关系得到加强,母子系统边界也会逐渐清晰。经过家庭系统的重整,缠结的、疏离的次系统的边界清晰建立起来,小明不用再充当家庭中的非正式角色,行为问题也会随之减少。

5.宏观社会系统

如果说社会工作在这个案例中希望从宏观社会系统上带来改变,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目前我国智障人士的医疗诊断、转介程式、办学政策等存在的政策法律上的欠缺进行倡导。

综上所述,在小明案例中以系统理论为视角,社会工作应以协助案主系统建立起社会支援系统网路为重点达成社会工作服务目标。

注 释:

第2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1.1案例教学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学中的意义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情景中,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提问,在师生之间形成互动、对话和研讨,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这个案例或将案例中隐含的理论和原理揭示出来。案例教学法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智能与情商的发展。

1.2案例教学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特殊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实践性人才,案例教学有益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案例教学的紧迫性。目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康复系和公管系等几大院系,都开始重视并发展案例教学。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为例,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学具有注重实效性的特点,某些专业课,如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行为改变等课程,都开始发展案例教学与理论相辅性教学研究。通过调研得知,近9成的学生表示提升了对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近8成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他们对未来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很有信心。

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顺应案例教学的需求所做出的努力

被誉为案例教学法的“先驱者”的美国哈佛院长朗德尔曾这样描述过图书馆在学院常规教学以及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图书馆是教授和学生应有的必要场所,图书馆对我们,就像大学中的实验室之于化学和物理学者,就像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于动物学者,就像所有的植物园之于植物学者一样。”朗德尔所提倡的案例教学法特别重视对案例的阅读,学生在阅读案例时发现的问题,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建设服务于学院专业设置的特色图书馆以及服务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图书馆,就显得尤为重要。

2.1自建数据库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搬入新馆后,结合建设新型高校图书馆和学科型高校图书馆,不断地进行高校图书馆转型的一些尝试。2011年,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结合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特点以及各院系案例教学的需要,申请建设特殊教育专题数据库作为JALIS三期子项目,特殊教育专题数据库以文献为主体,数据库基本结构体系为特殊教育专业基础学科、听障教育学、视障教育学、智障教育学、孤独症教育学、康复教育、特殊儿童教育案例库和残疾人事业等。文献收录的范围主要有期刊、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标准法规、视频、图片、特殊教育课件和无障碍设计建设标准等。经过4年的努力,该课题于2014年上半年顺利通过验收并结题,现正处于试用及不断完善阶段,师生可以在该数据库浏览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2.2建视频资料库以特殊教育为核心内容的视频资源库,视频资源收录的范围有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大学课程、考试辅导、特殊教育、兴趣爱好、校园影音、名校公开课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主要用于教学观摩。

2.3设精品课程网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网由本院网络中心采集,主要收录本院录制的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授课录像、课件、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考核办法、参考文献等等。

2.4建特色资料室目前根据学院学科设置,在建的特色资料室有2个:小教资料室和特藏资料室,收集各种和小教、特教有关的各类纸本文献,包括书籍、报纸、课件等等,并配备的电脑和桌椅,进行了软装潢设计。特色资料室资料收集工作已成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常规工作之一,希望最终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特色资料室,满足师生教学教研的需求。

第3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异往;中度智障女学生;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14-02

异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渴望、喜欢与异往,是青春期心理、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对于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同样需要异往,但他们由于身心存在障碍,心理水平的发育滞后于同龄人,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学生大多存在社会适应障碍,自我控制能力低,易受自身本能冲动的影响;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低下,导致他们易受不良和有害因素影响,智障学生如果没有受到相应的教育与引导,他们将难以去维持一个正常的异往,甚至会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因此,作为智障青少年的教师,如何去面对处在青春期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对他们开展青春期教育,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异往,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及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一、研究背景

1.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阿彩,女,1998年12月生人,身高体重正常,性生理发育正常。IQ介于45~49之间,属于中度智力残疾,生活基本自理,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具有语言功能,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无明显的肢体残疾。

2.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阿彩是名孤儿,8岁时被遗弃,随即送入当地福利院,第二年转入当地一所残疾人托养机构,并在此生活到现在,在此机构该生除接受日常护理外,从2009年开始在此机构附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至今,在学校该生能力属于中等偏上。该残疾人托养机构位于城市边缘地带,附近居民较少,封闭式管理,实行终身托养制,院内多数为孤儿,少数有家庭,轻、中、重度残疾人皆有。院内服务对象集中供养,院内学校亦是封闭式全托养制。

3.研究对象的主要行为及成因。通过对阿彩在学校里的行为观察,相关教师和同学均发现阿彩喜欢在公共场合,特别是男同学面前故意将裤子穿低,露出臀部上方,将衣领拉低或者衣角拉高露出肚子。经常找机会与男同学独处,喜欢跟着学校内一名男同学,一有机会就靠近该男同学,主动说话并有拉扯衣服、抱其手臂的动作。该名男生不大喜欢阿彩的靠近,对其行为有口头上拒绝,但阿彩并未收敛,仍我行我素。通过访谈其各科教师,分析阿彩造成这些行为表现有以下原因:(1)生理因素。智障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同样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和渴望,对异性的关注和好奇,使他们产生了朦胧的望和性吸引。(2)心理因素。阿彩幼年被抛弃的经历造成了她严重的心理创伤,时间长了创伤内隐,进入青春期后,阿彩分离的创伤和渴望得到疼爱和认可的心理表现在对异性的关注上。(3)环境因素。封闭式、集中供养的生活环境,阿彩人际圈小,平时较难接触除教师、同学以外的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单一被试法。

1.访谈法。访谈法[1],采访阿彩的主要接触人。纸质记录配合录音笔记录,搜集阿彩异往表达失当行为的相关资料,包括起因、行为表现、主要接触人的反应、生活细节等,为观察记录表的制定提供基础。

2.观察法。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搜集分析事物资料的方法[2]。首先设定好观察记录表,在干预期与基线期对个案进行非参与性观察:两名教师作为旁观者置身于阿彩的活动情境之外,主要记录在特定时间段内阿彩的不当的异往行为的形式、单位观察时间内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3.单一被试法。本研究采取单一被试法,实验研究设计为A-B,A为基线期,B为处理期[3]。处理期是在施加干预技术的情况下,对阿彩的异往表达失当行为观察记录;基线期是在无施加任何干预技术的情况下,对阿彩的异往表达失当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三、研究过程

(一)实施干预

本研究采用较为理想的设计类型:A-B,即基线期―处理期。每一期观察时间为10天,观察时间为每天1次,每次观察1小时,其中10分钟为课间时间,50分钟为课后时间,使用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进行记录。

(二)具体的干预措施

1.积极关注,及时沟通。关心阿彩的日常生活,对其需要积极提供帮助,每天与其沟通交流,持着平等、耐心倾听、不责备、不呵责的态度,鼓励她勇敢说出心中的想法,肯定她异往的需求,积极引导她认识恰当的异往方式,让其学会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2.常识教育:青春期生理卫生及社交礼仪教育。阿彩是一个爱漂亮的女孩子,在常识教育方面,笔者“投其所好”,一方面让她懂得经常露着臀部、肚子、胸部会容易着凉生病,一生病脸色不好,人就不漂亮了,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对她进行社交礼仪常规教育,引导她认识到穿戴整齐、举止文明才是正确的自我表达与展现,正确认识男、女生的交往,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不会遭到对方反感,并对其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异往场面进行分析指导。

3.同伴干预。在阿彩身边安排一些行为举止较为得当、文明的女同学共同学习生活,在阿彩出现一些异往表达失当行为时能及时阻止,再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引导示范作用。另外,与阿彩比较靠近的男同学做个别谈话,要求他们对阿彩出现不当的身体表现时忽视并及时离开,对她近距离接触和跟随要当机立断严肃拒绝,并向她表示不喜欢这些行为。

4.实时干预与引导。智障学生对社会规则缺乏理解、自控能力差,较难识别自己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的不恰当行为,也很难自我控制。因此,任何教师在发现阿彩发生异往失当行为时,均应及时制止,告知她哪个做法是不恰当的,可适时结合同伴干预,引导她逐步掌握合适得当的异往行为。

5.行为矫正。行为矫正主要是指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有关的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效而系统的方法[4]。行为矫正技术主要有强化法(正、负强化)、惩罚法(正、负惩罚)、塑造法、模仿法等。

中度智障学生理解能力差,只靠说教式的社交礼仪常识教育,他们难以理解内化;但中度智障学生具有的一定的模仿学习能力,他们可以模仿一些肢体动作或者说话方式。因此,对阿彩主要采用模仿法,配合强化法,让她消除失当的异往行为,从而建立恰当的异往行为。具体实施过程为:根据日常的观察和访谈得知阿彩喜欢看电视,因此选择一些以恰当异往为主的电视节目,让其模仿电视中人物的恰当行为,同时再者找一名行为举止得当的女同学作为榜样示范。在阿彩出现恰当的异往行为时及时给予正强化,如微笑鼓励、赞许,并给予她更多的观看电视的时间。随着阿彩失当行为的减少,可逐渐延长给予正强化的时间间隔,直至消失。

(三)干预结果

阿彩经过干预训练,通过观察记录和与相关教师的交谈,大家都反映阿彩的异往行为明显有了改善,身体部位,如臀部、肚子等的行为明显减少了,拉扯男生衣服、手臂的行为也明显减少发,男同学较能够接受她的行为方式,教师们也觉得她的行为较之前得体了很多。

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前后期(基线期和处理期)观察记录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样本数据呈现非正态分布,故选择使用秩和检验处理数据,从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外露身体部位还是过分接触异性的异往失当行为的前后期表现显著差异(p=0.004

四、讨论

智障者虽然在身心方面存在缺陷,但是他们也具有发展的潜能。智障者同样有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的需要,他们的合理需要符合社会规范。因此,智障学生异往的教育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阿彩异往行为研究探讨,认为此研究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同时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1.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本研究中,对阿彩的异往失当行为采取了行为矫正、同伴干预、积极关注等方法和技术,比在平常教学实践中单纯靠制度约束或者口头说教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智障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难于将简单的口头说教或是制度规范和自己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本研究采用实时的生活干预,从个人行为、同伴影响、认知层面三方面综合干预,做到多管齐下,从而达到改善阿彩异往的行为表现。

2.本研究有待改善的地方。智障学生的认知能力差,行为易受不良影响而出现反复,因本研究持续时间的局限性,难以确保个案会在以后生活中出现行为反复,因此在平常的教育中可按照本研究的方法持续、反复干预,以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并使出现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

本研究的个案阿彩是一名孤儿,自幼经历了被父母遗弃的重大心理创伤,她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反映出对家庭的渴望,对父爱、母爱的需求。除了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以外,相关密切接触者还需要继续加强与学生情感方面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只有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真正理解他们,才能真正了解问题所在并解决,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和恰当的行为表现。

参考文献:

[1]王新波,孟万金.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家专业标准制定[J].中国特殊教育,2011,(1):75-79.

[2]杜晓新,宋永宁.特殊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8.

第4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脑瘫儿童 康复训练 效果研究

作为一名康复训练教师,要学习善于观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的训练对象。教师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而且还要观察其他儿童,因为有些脑瘫患儿肢体障碍的程度很轻,在测试中很难观察到,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较易观察到。所以康复老师必须要全面的观察。观察还需更仔细、更细致、更入微。有时学生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障碍确是脑瘫的诊断重点。除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外还需多比较。要边比较边观察。要与个体的健侧比,要与个体的患侧比。要多种途径进行比较,边比较边思考边摸索。本文所研究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社区我们筹划了近2年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社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与社区康复工作,包括了脑瘫儿童康复培训的各个方面任务。

一、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训练基本情况

本文所列举的开展脑瘫儿童社区康复训练大致有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工作点,对社区中学龄前儿童进行脑瘫筛查,将确诊的脑瘫患儿作为社区康复对象。

以康复教育中技术资源中心,城区妇幼保健院(所)为网络依托,社区训练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支撑点,家庭为网络终端,建立省、市、区、社区、家庭脑瘫儿童康复网络。信息反馈通过工作联系单及走访社区和家庭两条途径。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培训各级儿童保健医师,培训内容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方法、脑瘫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措施、社区和家庭康复要点等。

二、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体系的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师利用儿童保健系统营养体系,3岁以内在社区健康体检中进行筛查3-6岁在幼儿园和社区中进行筛查,发现疑似脑瘫病例,以联系单的形式转入儿童康复教育中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病例确诊以后根据自愿原则设立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

对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患儿进行儿童发育表测试和统计后对照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系统有效评估。其社区儿童保健医师每月1次对康复指导组患儿上门进行康复指导,为期6个月。资源中心人员对康复组每位脑瘫患儿行1次随访指导。

三、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结果对比分析

城区筛查结果,疑似脑瘫152例,确定为脑瘫患儿的119例。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本次社区康复指导组32例,对照组22例。54例中接受过专科康复教育中或康复机构3个疗程(30次)以上康复治疗的患儿42例,其中康复指导组32例中25例、对照组22例中17例,分别占到比例为78.13%和77.28%。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也有点滴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康复训练的进程比较长,由于有些学生错过最佳训练期,年龄较大了,训练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千万不要灰心,哪怕有点滴的进步是成功的,哪怕没有恶化,没有进步同样也是成功的。不要轻易放弃。其次,积极提高训练效率。患儿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如训练时间有限,就应多投入时间在年幼的孩子上训练。最后,加强家校的联系。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应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理解。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训练,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各种培训康复训练后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四、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效果

社区康复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康复培训途径,迄今为止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和案例值得我们去参考,我国社区康复起步于较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但是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系统、可推进的模式。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可以说还是一个空自。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社区康复依托妇幼保健网络开展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作者认为专科康复教育中与社区妇幼保健联手、儿童保健医师上门指导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应该是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五、结束语

康复专业人员应经常性的主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与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和患儿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不断维护和完善转介、咨询、指导、服务网络。使这项工作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从晓峰.李沂靖.脑瘫儿童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启小[[J].理论学 F11.2002, 112: 51-52

[2]李晓捷,智障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特点及现状,临床康复.2004. 24: 5096-5097

[3]叶仓甫、乃炯.知觉动作发展训练

第5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本课题研究方法采用以调查法为主的经验方法、以分析归纳为主的逻辑方法和数学统计法等,重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二、结论分析

(一)主要优势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特教特办”重点扶持政策,形成了“三个纳入”“两个同步”的工作思路,即把残疾人教育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实施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残疾人事业系统工程;确保残疾人教育事业同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步发展,同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同步发展。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一是高水平建设了市盲校和聋校,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一体化的办学格局。二是加强了区县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各区县按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三是各区县陆续建立了特殊教育中心,为有计划地开展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搭建了实施平台。3.特教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是教师学历水平逐年提高,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已达到80%。这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教师专业技能比较扎实规范,教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加强,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在不断高涨,研究的水平也在稳步提高。4.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一是积极探索适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探索培养残疾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教育形式,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合适的教育。二是注重基本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全市特教学校广泛开展了以职业教育和生活适应教育为重点的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积极的效果。

(二)主要问题

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指标内容,梳理、归纳出当前制约我市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指标体系达成的几个主要问题。1.大部分特教学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匮乏。2.为重度适龄残疾儿童送教服务亟待规范,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亟待完善。3.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专业化培训亟待加强。4.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还不能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特教学校场地建设,加快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送

区县应加快推进特教学校场地建设工程,满足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公共教学及康复用房的需求,满足无障碍设施需求,保证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的配送到位。在仪器设备的配送过程中,要同时组织仪器设备应用培训,特别是以往没有要求、没有标准的运动康复、言语康复、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设备,要组织系统的培训,尽快发挥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的效益,尽早为教学和康复服务。

(二)积极开展全纳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实践探索

我市随班就读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进入新世纪,以红桥区培智学校在全国首创的“阳光课堂”教育模式为基础,逐步成熟发展起来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送教服务,成为我市残疾儿童全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各区县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在全纳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探索与实践,要制定各区县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区县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借鉴上海、江苏常熟等地经验,补充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编制,建立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开展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要想办法彻底解决随班就读学生底数不清的难题,借鉴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经验,开展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诊断评估,规避学生家长对进行单纯智力测量的抵触心理,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做到随班就读底数清楚、有的放矢开展工作。要进一步细化、规范为重度残疾儿童送教服务工作。做好送教服务实施计划,从对送教学生进行教育诊断评估入手,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送工程的实施,筛选适合送教服务使用的教具和康复设备,将送教服务的重点落实在康复训练。同时,要开展对送教服务学生家长的培训,将家庭康复和教育康复有机结合,提高送教服务的实效性。

(三)切实加强特教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1.强调新招聘教师具有特殊教育及相关学历背景。要创造条件招聘特殊教育师范专科以上学历教师。目前国内开设特殊教育师范本科教育的大学数量不多,毕业生难以满足各地学校用人需要;一些办学质量优异的专科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却难以逾越用人制度门槛,不能进入我市特教学校,即便录用了也很难解决户籍,随时有可能发生“人才流失”。本着特教特办的原则,有关部门应了解特殊教育的现实,从实际出发,制定特殊政策,允许特教学校招收特殊教育专科毕业生,试点发放特殊教育人才“蓝印”户口。同时,可以辅以条文,要求这些教师要在规定时限内获得本科以上学历。2.盘活本市的特殊教育师范培养资源。我市高校目前开设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只有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该系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第二批次面向全国招生。这个专业规模较小,每年毕业生20多名,持有本市户口能进入本市特教学校的为数极少。由于宣传不够,我市很多特教学校尚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存在。盘活本市的特殊教育师范培养资源,为特教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大对天津体院特教专业的宣传,提高其教育质量,采取在本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定向委培生的做法,保证毕业后能充实到特教学校中去。二是在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开设特教专业或特殊教育公共课、选修课,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毕业后可到特教学校任教。3.适度招收医疗、康复专业毕业生到特教学校任教。随着特教学校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理念的深入贯彻,目前特教学校普遍迫切需要懂医疗、会康复的教师。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将可能超过语文、数学等教师,成为特教学校里大受欢迎的师资。目前我市的医科大学和医学专科学校都建有非常出色的康复系科或专业,相当一批毕业生也愿意到学校工作。教育部门要掌握信息,提供机会,招聘部分优秀的医疗康复专业毕业生到特教学校任教。这将大大提高特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潜在的培训师资。4.组建我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团队。调研中了解到,我市目前在高校和医疗单位中,拥有一批掌握特殊教育前沿技术和信息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很有成就。比如南开大学医学院行为医学中心有从英国牛津大学引进的专门研究自闭症的博士,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有从外省市引进的康复医学教育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专门研究听力、语言康复的主任医师,医学专科学校有一批康复专业临床医生。要充分发挥市教研室的桥梁纽带作用,将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集合起来,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形成我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团队,为提高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发挥作用。我市还拥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康复设备生产企业,目前在为一些学校提供康复训练设备、设施。课题组成员2010年9月曾专门到企业调研,考察其产品的适应性和质量,认为这家企业应当有能力成为特教学校教师培训的基地之一,为师资专业培训提供器材、设备保障,提高培训的可操作性,避免纸上谈兵。5.特教学校教师要加强同行间交流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小规模、独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之间需要加强交流和学习,避免封闭。多年来,我市的特教学校在市教研室协调组织下,建立了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良好机制。业务培训、考核,定期的相互观摩、研讨,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参加的全国各项教育教学赛事活动中,“有人组织”已成为天津特教教师的特色。为进一步开阔视野,瞄准先进,我市的特教教师还要在“走出去”上多做文章。要多参加国内的特殊教育活动,多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其中,与国内先进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姐妹校”关系,是一条可行途径。课题组考察、分析了一些国内优秀特教学校成长的案例,发现多和同行学习、交流是其中一条重要经验。2009年以来,课题组成员在红桥区培智学校开展实验,介绍该校和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建立姐妹校联系。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拜师结对、跟班见习、假期集中培训、邀请“师傅”来津听课指导等方式,学习海淀培智学校在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等方面的经验,收益很大。学人所长,克己所短,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走出去”的效果往往是关起门来苦心孤诣多年也难以达到的。6.建立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首先,特教学校校长要重视教科研并带头开展教科研,校长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或者挤出时间,亲自主持或参与一些教科研项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第二,特教学校要将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教学比赛等会同班主任工作、德育活动等表现和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挂钩,和评聘职称、推荐进修、表彰奖励等挂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第三,要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将特教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单独设立系列,进行特教相关理论、技能考核,作为评聘职称依据,激励特教学校教师钻研业务,追求专业成长。

(四)加强特殊教育课程建设针对性,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6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宁宁,男,13 岁,体弱多病,智力低下,伴有多动,且无语言。据爸爸介绍,在他三岁时偶有少许语言,后来就逐步丧失了语言能力,之前无入学经历,从小随父母亲,家庭比较困难,主要问题行为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易怒、有轻微攻击行为、我行我素。

【案例分析】

通过与宁宁互动,我发现他注意力极为分散,可以不停的在教室走动,特别喜欢去抱住其他同学,尤其爱管闲事,跟班级里面的唐宝宝是宿敌,几乎天天打架。他脾气固执,也不听别人的劝解不喜欢吃零食,但喜欢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而且由于体弱比较懒散,总喜欢靠在别人身上,去拥抱别人。

在学习上,他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但不理解上课内容,不会用笔、尺子等学习用具,随意性比较强。课上,也无法做到全神贯注地听讲, 经常会走神、走动,甚至骚扰其他同学上课。

在生活中,他基本能自理,比如简单的梳洗、整理衣物,课间自己上厕所等,但不会专注于一件事情,常常丢三落四。母亲非常溺爱孩子,特别不能看见孩子流眼泪,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父亲期望他各方面能做到和正常孩子一样,严格对待孩子一切事情。

【案例追踪】

通过对孩子这几年在学校的表现和对孩子家庭的情况的了解,我认为孩子认知水平较低,问题主要存在于语言表达、注意力分散和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

孩子没有语言表达是因为大人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整日苦于生活无暇顾及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多动症状导致孩子从来没有参与过集体生活,更是与社会实践脱轨,完全沉静在不受控制中,没有特定生活场景与语感情境刺激孩子语言系统。

注意力分散是由于孩子天生表现为易激惹、冲动、破坏物品、踢打袭击他人,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攻击行为往往找不出明显原因,行为发生突然,常带有破坏性。由于孩子的特殊原因,造成孩子和同龄孩子接触少,因此,当孩子来到学校生活时,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如随意撕坏老师和同学们的课本,右手使劲拍打教师的课桌椅,用力推脑瘫的孩子下楼梯,管制其他自闭学生的日常行动……而且当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时,他会用拥抱和求表扬来解决问题,认为这样做,凡事都可以解决。

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注意力极度分散,认知能力水平明显不足,身体协调性偏差,还明显属于多动症严重的中度智障孩童的案例。

【案例问题解决】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孩子应该“在戏剧实践中学习”,运用戏剧的元素设计各种体验渗透到教育中。根据宁宁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教育戏剧为突破口,通过想象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强化宁宁听、说、读、看、唱、演、奏、玩的能力,让身边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一个小小"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小小"演员"。通过角色扮演、虚拟情境等戏剧方式,让孩子们在其中学会自信,坚定走好人生每一步;学会控制,独立思考,以更好的状态应对人生每一个挑战。

(一)家校共建,利用戏剧性游戏来加强注意力。

1 、家庭教育为先导,制定详细的作息计划。宁宁睡眠不是很好,所以他的爸爸妈妈也非常痛苦,很多时候也很无奈。当我发现宁宁喜欢一些游戏活动后,我就专门设计了一个听“声”入睡的游戏,我的游戏剧本是《天黑了,宝贝要睡觉了》,我会告知家长在玩游戏时要遵守规则,首先,制定角色分配,引导孩子成为睡眠宝宝,逐步带入他到游戏情境中;其次,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听到海浪声或者睡觉的提醒,就要马上躺下闭上眼睛,播放固定的音乐进行现场情景模拟表演;最后一定要关闭周围灯光,尽量不说话,也可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背助于他放松身体,播放舒缓的助于入眠的音乐,陪伴孩子一起进入睡眠模式,每次我都会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跟家长分享,让家长在家继续陪伴孩子学习。

2 、学校教育为辅助,利用音乐游戏来加强注意力。宁宁好动,所以在课堂中我会根据教育戏剧的课程内容,设计很多感觉游戏,如在《小老鼠打电话》这节课中,一开始,我会告诉他宁宁一个人在家好孤单,很想有小朋友的陪伴,可是宁宁想打电话邀请好朋友来家里,这时,我就会带着宁宁去感受,我们会学着小老鼠的动作轻走过准备好的平衡木去拿手机,然后拨打简单的号码,1 个数字—3 个亲情短号逐步递增;我们也会踩着滑板车去教室的另一端拿起座机打电话;我们还拿着自制的电话传声筒邀请小伙伴一起来玩电话游戏;我们还可以聆听打电话的歌曲,当有拨打号码的音乐歌词出现时赶紧拿起手机进行现场连线;我们还可以去模拟火灾现场拨打119 、模拟受伤场景拨打120 、模拟坏人现场拨打110 ·····,我也会利用不同的手机铃声刺激宁宁主动接听电话,让宁宁理解电话可以邀请别人,同时被邀请,后来导致一段时间内,他一看到我就把手放在耳朵旁边扮演跟我打电话。

3 、社会教育为实践,利用认知行为来加强注意力。宁宁认知水平还不错,在学校新功能室投入使用前,我就提前做好了进入新环境的布置工作,我把唱游与律动室的所有乐器都整理归类放到小房间,一切干扰物都做好了清空;我还专门购买了一个瑜伽钵,只要我敲响钵的声音,宁宁就会面对面对着我;宁宁也很爱别人去表扬他,每当我们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也会举着他的大拇指对着我和其他同学,笑得可开心了。有一次,我在上音乐课《洗手擦脸》的时候,准备了水盆、毛巾、清水,我请宁宁与我一起进行物品的辨认,一开始,他很混乱,对我的指令很排斥,喜欢自己玩水。我留时间给他玩,另一边,我播放一个规范的洗手擦脸视频,还用课件把步骤一一分解开来。我自己也进行动作的练习与巩固。过了一会儿,我叫他帮我,我说:“宁宁,老师手脏了,可以帮我洗洗吗?”,他特别热情的跑过来,抓着我的手用他手中的毛巾一顿乱擦,我的衣服全是水,他虽然不知道怎么擦手,但他知道用湿毛巾帮我擦,后来,听他爸爸说,在家也帮忙感谢小家务,虽然很多时候帮倒忙,但是他经过不断练习逐渐认识更多的生活中的物品,还记得来回路上的见闻。

(二)改善教学环境,利用感官体验刺激来激发语言能力。

余秋雨老先生说“戏剧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孩子们在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中以戏剧角色的身份去听和说,这尤其符合儿童学习发展的需要”。“戏剧教育”以其直观形象,深受儿童所喜爱,戏剧语言形象化、直观化的特性有利于儿童对语言的理解,有利于对语言的记忆,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宁宁从小语言就缺失,在学校的前三年没有说过一句话,有医院还判定他为自闭症,有一天,我在排练节目《小星星》时,这节课是一年级的内容,但是我做了很好的课件就用到兴趣课上了,我准备了发光的水鼓,关闭了灯光,找到了闪闪的星星,还用手电筒的光去追闪烁的小彩灯,同学们都很积极配合,当时,我嘴里冒出一句“星星在哪里呢?”,宁宁马上回答:“星星在这里”,还用手指着头顶上的白墙,眼睛看着闪闪的灯光。当时的我真的高兴地飞起来。从来没说话的孩子突然冒出五个字的发音,即使含糊不清,但是他能够说出来就是进步,所以针对宁宁的特殊性,我把小组课、团体课、集体课融入到宁宁训练计划中,特别是艺术社团声乐课作为重点课程,同时邀请他爸爸参与其中,反复训练,排练节目,宁宁也很享受上课的过程。

1 、“一对一”帮扶,共同学习。

这个“一对一”帮扶指的是固定生活搭档,由于宁宁很喜欢控制别人,特别是那种无语言不反抗任他摆弄的同学,每天都是抱着他,摸着他,牵着他,有时候还一起躺着,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它,教他用正确行为对待同学,首先,要向老师同学问好,所以我第一次上课就教他“你好歌”和“点名歌”,刚开始他没有语言,我点名时就让他用手替代,后来我点他的小伙伴名字时,他也会举起自己的小手,这时我就拉起同学的手举起来,在他面前演示几遍,后来,他也拉起程度差的同学手举起来;整整三年时间,我用了很多种语言训练方法来引导他。他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出来了。从“到、我、好、在、你、师····”他终于能发单个字音了。虽然现在有时候他还是会去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关心别人,但是已经进步特别大了,他会帮所有的同学们拿书包、会拿水杯给大家喝水、会分享美食给老师、还会跟大家一起玩游戏,我把他的小搭档换了2 个,他就算帮助了第2 个还是会重新帮助第1 个同学,他的小搭档也跟着他的步伐前行者。

2 、“一比一”对立,共同竞争。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宁宁来到学校后就碰到了个他自认为很讨厌的对头。有个唐宝宝也是很热心的,经常帮助老师和同学,这个唐宝能力很强,尤其是打扫卫生方面。但是宁宁对打扫卫生简直是一窍不通,每次只要唐宝干什么,宁宁就想去做什么,两人经常打架,很多老师都投诉,家长也是众说纷纭。知道这件事后,我注意观察了他两周。我发现宁宁不喜欢唐宝宝管别人、有时候其他同学不遵守规则,唐宝会主动去帮助同学,但是宁宁觉得这个是他的事情,他想去帮助他们,他觉得唐宝抢了他的工作。而且每次唐宝帮助他人老师都会进行口头或者强化物的奖励,宁宁就更是看不惯唐宝了。后来导致情况严重到只要唐宝来学校节节课都会打架和争吵。宁宁还用殴打同学、摔坏桌椅、用力敲门等动作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我苦思了很久,发现了一个他们两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都没有语言,唐宝也是认知好无语言,所以我就把他们归为语言小分队的小对手。每当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歌曲时,我都会首先邀请他们两个来进行曲名的学习。从刚开始单音字到现在三个字基本不成问题,唐宝也从单音字逐渐变成三个四个字词语,但唐宝说话有停顿,而宁宁就会连贯说出来,现在宁宁还经常跟我说,“师,我好热啊”、“师,我好冷啊”“师,我好饿啊”等等句子,现在他们两个偶尔会因为分工问题有些争执,但是他们学会了一起去承担,不会用打架去处理,也不会用损坏公物去对待。

3 、“队与队”合作,共同进步。

宁宁特别喜欢集体课,在声乐兴趣课中,每次课前的发声练习是他的最爱,站姿、口舌操学习都很认真,我们排练时间是1 个小时,涉及低年级至高中各班同学,宁宁很疼爱低年级的小朋友,会常说他们“好可爱哦”,还认识兴趣班的所有同学,有舞蹈队、朗诵队、器乐队,宁宁是合唱队的队员,现在的他只要有节目排练课都会准时参加,很多时候他就算没参加演出,但他都会给我们各小分队的同学们呐喊助威,他们小分队成员会主动交流 。我们启智部的小分队收获了很多荣誉。排练了音乐剧《我们都一样》获省启智奖;器乐队《月光下的凤尾竹》获省比赛银奖;还有感恩类节目《羊羔跪乳》、《有你才有温暖的家》等,自强自立类节目《堂堂正正一辈子》、《中国人》等;经典诵读类节目《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艺节目《醒狮》、《湛江味》等,爱国类节目《我和我的祖国》、《祖国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爱校类节目《用温情点燃心灵之光》;爱党类节目《学习雷锋好榜样》、《不忘初心》等等,得到了校内外一致好评,我们的孩子们也获得了对外合作交流的机会,受到了社会大众的理解与尊重,启智部艺术团的节目质量更是得到了高度的赞赏,宁宁做为艺术团的一份子将继续与大家携手前进。

(三)情感升华,利用戏剧故事健全学生人格教育[1]。

1 、中国传统儿童戏剧,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我国地大物博,几千年文明历史古国,流传了很多文化瑰宝,尤其是文艺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以传统文化为导向开展工作。如宁宁喜欢抢小朋友的玩具,有一次回家的路上,他直接跑去超市抢东西吃;有时候他还直接去跑到别人家抓别人家小孩打;大家都嫌弃他,骂他。知道这个事情后,我在教学时选取了很多中国礼仪的戏剧故事和他一起欣赏学习。如《孔融让梨》《好孩子有礼貌》《好朋友握握手》《西游记》《龟兔赛跑》等,我还会把视频里的故事带到舞台上去表演,一次,我假装不小心摔跤了,宁宁一下子跑过来拉起我,虽然他不懂得怎么去拉被人,但是他直接就跑过来说“起、起、起”,还有一次,我上课时假装哭了,宁宁马上拿起纸巾过来帮我擦眼睛;有时候,宁宁摔烂我的凳子,我就会用眼睛直直盯着他,他也会说:我错了,我错了。很多时候孩子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或许哪一天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2 、传统儿童短动画视频,每个孩子都喜欢观看动画视频,我也会给宁宁选一些视频来观看。刺激宁宁的感官,但是我发现他之前对很多动画片都不感兴趣,他只喜欢简短的小视频,里面必须有一些戏剧情节对撞的内容,所以,他最喜欢看《熊出没》,一次,公开课上,我上课的主题是《森林小卫士》,当PPT图片展示狂风暴雨页面时,宁宁就说“怕怕,怕怕”,后来看到光头强的图片后就说“坏人,坏人”,我问他喜欢光头强吗?他就傻笑,我继续问他光头强好吗?他就摇头。我会把我的课堂内容与传统文化故事相结合。在《小老鼠上灯台》课堂中,我会把动画视频剪辑成每小段,分步骤来进行解说与学唱,宁宁最喜欢演猫了,每次一到猫叫声出来时,他马上就从门缝里钻出来吓唬小老鼠们,还学猫叫。我也会改编歌词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唱游与律动课中渗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落叶》这堂课中,我会叫学生数数练习,通过小视频展示落叶的飘落过程,带领孩子玩风吹落叶的游戏。我还会给宁宁展示《校园礼仪歌》,教他懂文明,讲礼貌,尊重校园文化。

【案例实效】

经过三年的跟踪与记录,宁宁现在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还会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他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了很多,以前一节课不停跑搞破坏,现在能认真上完一整节课;有时候还能反复演绎喜欢的角色十几分钟不停;同时,他的生活习惯与言行举止也改善很多,会主动打招呼,还会说谢谢;会牵着脑瘫同学下楼梯;回家主动做家务;帮老师拿教具;会跟唐宝宝玩游戏;会跟着蒙氏线做活动;会跟着音乐唱读歌词,还会玩简单的奥尔夫乐器;还能进行简单的律动表演等等,看着他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所有关心爱护他的人都为他感到高兴与自傲。

【案例反思】

宁宁的例子启示我们,教育戏剧[2]能让智障孩童在快乐中成长,除了能促进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外,还能训练智障孩童的表现力、创造力,又能让智障孩童自主体验到与别人合作的愉悦感。教育戏剧注重引导智障孩童有效地发挥模仿力,有利于让智障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放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灵性。教育戏剧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地培养智障孩童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智障孩童知、情、意的发展,有利于启迪智障去追寻真、善、美相融合的人生境界,使智障学生在认知道德诸方面的潜在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教育戏剧能全面提升智障孩童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伯苓《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中言:“教育一事非独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见崔国良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第8 页。

第7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一、营造沟通无障碍的个人环境

尽可能多地接近、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有威信、敢于倾诉和乐意信赖的人,是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任何认为听力残疾儿童缺乏思想的想法都是极其错误的,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大部分不良思想及其外在的行为表现都是心理上的压力或困惑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应该多抽时间陪学生玩一玩、聊一聊,探寻他们犯错误的根源,赏识他们的判断能力,信任他们的改变,宽容他们的不足。实际上,学生们感情很脆弱,对他人有很强的依赖思想,当他真实地感觉到你在重视他、关心他时,他就会主动走向你,找你倾诉,盼望得到你的夸奖和安慰!这,就是我们创造出的教育机会。关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催化剂。老师都要对学生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童心,这样,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就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就以友好回报老师,对老师充满了信赖,友好、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敞开了心门。

二、营造团结信任的班级环境

班级和谐环境的营造能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特殊教育学校的班级应该是团结、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理解、尊重和信任的。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核心,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民主的管理和组织参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调节人际关系,强化集体价值导向,使班集体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我们发现,良好的班集体一旦形成,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在这个光荣的集体里,有团结的亲密、互助的责任、宽容的快慰……他们的心灵会在这样的熏陶里体味到与人为善的乐趣,并且内化为自律的行为。他们会感觉到集体生活中会有约束,而这种约束是主动意识到的,是自觉自愿接受并服从的。他们更愿意在这个集体里寻找机会突出自己、表现自己的特色。所以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沃土。

三、营造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大都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因此,校园教育环境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听力残疾儿童心理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贫乏。而学习知识,开化大脑,提高智力水平,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切实规范办校行为,严格落实好各科的教育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用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持续均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听力残疾儿童言语活动的能力不强,动机也就不足,如果缺乏应有的训练,那么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更难建立,因此,充分利用残余听力,趁早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最大程度帮助学生恢复或补偿言语能力,是重点,是各科教学绕不开的中心任务。

四、营造协同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我们调查发现,听力残疾儿童家庭的“完整率”比正常儿童家庭要低得多,比如父母离婚、多人残疾、过于贫困等情况普遍存在。电视不健康节目、聋人犯罪团伙引诱、社会歧视等等不良影响,更是误导听力残疾儿童心理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引导与组织家长们对自己的残疾子女,做到:爱,并有智慧地爱,比如要求家长们学习手语、参加学校专题培训、常常到校陪伴子女等等。社会教育方面,我们觉得首先是学校要优化社会教育资源,达到加深听力残疾儿童对社会正确认识的目的,比如开展社会榜样和警示教育,请派出所民警进行案例教育,决不允许看不健康的电视,上不良网站,杜绝和社会聋人盗窃团伙接触等等。我们也常常让他们走进普通中小学校园和健全孩子联欢、来到敬老院帮助老人、进入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等。其次,学校通过办校风采、成果的展示,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宣传学生身残志坚、奋勇进取的风貌,赢得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帮助,尽力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可以维护好听力残疾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生态环境。

五、营造快乐的活动文化环境

快乐的活动文化环境能给学生快乐和心灵的滋养。我校各种大型主题活动,一月一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同在蓝天下”――每个月都有1-2次邀请大中小学生来参观、联谊。“我为校园添新绿”――春天,大家一起栽树植草,美化校园。“我是生活小能手”―― 折被子,穿衣服,切水果,沏热茶,大家都来比技巧。“我运动 我快乐”――每年3月、11月,是体育月,开展趣味运动会,师生同台竞技。 “过节了”――六一、元旦、助残日、教师节,用我们的才艺,感受快乐……活动适应学生“童性”,把快乐还给了童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德育工作也开展小型活动。“闪亮的星”――每月 “文明之星”“阅读之星”“卫生之星”的评比。“感恩的心”―― “雷锋日”“少先队日”,咱们一起到敬老院、福利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物。“我爱家园”――教室布置,有学生栽种、培养的花草形成的“绿色园地”;有集结学生手工制作、美术、书法作品形成的“艺术园地”;有收集家庭活动、集体活动相片形成的“亲情园地”;有衣着得体,个人卫生保持良好,语言文明学生的“形象园地”……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身心的愉悦,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第8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5-0065-03

国外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最初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美,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除此之外,国际图联多次制定有关图书馆弱势群体的服务指南,旨在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国际图联还专门成立了特殊人群服务组,服务于那些不方便获取图书馆常规服务的人群,这些人群包括聋哑人群、服刑人群和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人群等。与国外相比,我国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较快。1996年,我国政府在《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强调,大、中型城市图书馆要积极提倡盲文及盲人有读物的借阅,增加适合视听障碍者、智障者的读物。2002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此后我国针对“弱势群体”及“特殊群体”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国内的研究多是针对公共图书馆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研究,但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我国高校的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得到完善。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当中,特殊群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1高校特殊群体理论研究

1.1高校特殊群体界定

国际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认为社会弱势群体(以下简称“弱势群体”)是因为某种障碍和缺乏经济、政治、文化机会,而在社会竞争中、社会财富和权利分配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在一部分研究中,弱势群体又被称为特殊群体。

广义的特殊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心理障碍人群、智力障碍人群、因生病住院的人群、在监狱服刑人群、经济贫穷人群等。就本文而言,高校特殊群体主要是指残疾人、退休教职工、心理障碍人群和经济贫困人群。

1.2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特殊群体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数字鸿沟”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缺乏某方面的能力,导致他们信息较为闭塞或无法甄别信息真伪,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获取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其信息素养,尽量避免“数字鸿沟”的出现。同时,高校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的诸如信息援助、阅读推广、阅读疗法等各种服务,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课余生活、促进心理健康,营造出图书馆特有的人文氛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有图书馆服务的权利。

2高校特殊群体服务现状

2.1馆员服务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是在读者产生疑问或需要帮助时,主动向馆员寻求援助,而不是馆员在读者到馆后主动向读者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加上有些特殊群体有一定的沟通障碍,或羞于提问,从而影响了他们正常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大部分馆员并没有积极与特殊群体交流,快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甚至排斥为特殊群体服务,认为这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严重影响了特殊群体获取服务的质量。

2.2缺乏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主要包括空间无障碍和沟通无障碍。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比较注重无障碍通道的建设,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盲道、电梯等。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人群大部分是健全学生,因而缺少相关无障碍设施,而随着高校特殊群体数量的增多,缺少无障碍设施的弊端日益突出。沟通障碍主要存在于聋哑人群,他们无法用语言沟通,遇到困难无法求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台提供了纸笔、求助铃、提示灯等,但仍不足以解决沟通障碍问题。

2.3馆藏资源不够全面

由于高校图书馆经费限制及采购程序复杂,馆藏资源更新较慢,馆藏种类和数量有限,尤其是少数特殊群体所需求的资源。如:盲文图书等资源由于出版量少、购买使用频率低,高校图书馆只能采购少量这类图书或不采购,因而导致盲文资料数量不足、种类单一。

2.4阅读疗法不够普及

通常特殊群体心理较为敏感、脆弱,很容易遇到困难但又羞于求助,日积月累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其中有一部分设置在图书馆内,有专门的心理教师为读者服务。除了心理教师的咨询疏导,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源,促使他们进行自我疏导,帮助他们清除自身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这种方法被称为阅读疗法。但由于阅读疗法对馆员的心理学知识要求较高,目前其普及程度较低。

3高校图书馆改善特殊群体服务的措施

3.1增强馆员服务意识

馆员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一方面是受大环境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馆员服务素质较低。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吸纳高素质人才、定期组织馆员培训、将服务评价纳入馆员绩效考核等方式,提高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馆员要意识到,为特殊群体服务并不是增加工作量,而是其本职工作。图书馆是文化的园地,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而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与服务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馆员要以平等的心态服务特殊群体,热情的服务、尊重的态度可以使特殊群体感受到人文关怀,放松心理防备,达到正常的心理状态。特殊群体只有喜欢到图书馆,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图书馆。3.2改善硬件设施,丰富馆藏资源

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建设新馆时都会考虑特殊群体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也应如此,如:设置无障碍通道、感应电梯、扶手等;设置语音提示、求助铃等;在检索系统中加入手写板,在服务台放置纸笔等,使各类特殊群体都可以方便使用图书馆。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充分了解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从而完善自身的资源体系,如采购图书要尽量做到学科门类齐全,既有各类专业书籍,又有文学、法律、社会、人物传记等普通读物。若高校设有盲人专业,可以采购相关盲文图书,现已有不少高校图书馆设有盲文阅览室,如长春大学图书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图书馆等。如经费不足难以购买充足的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馆际共享的方式进行弥补。

3.3成立特殊群体服务部

各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根据本校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成立特殊群体服务部,专门为高校特殊人群服务。

3.3.1加强特殊群体服务的宣传。特殊群体本身属于信息弱势群体,在获取信息时会存在一定障碍,如果图书馆宣传力度不足,他们就很难了解到图书馆有专门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对本馆的馆藏布局、规章制度、开放时间、特色服务等加强宣传,在图书馆广场、入口、大厅等处张贴馆藏布局的海报或指引牌;开展现场咨询活动、现场荐购活动;举办信息检索讲座,指导读者如何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图书馆网站、微信或微博平台等加强宣传;由专门的馆员走入特殊群体内部,例如特殊教育学院、离退休处等部门,为他们讲解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及如何利用这些服务。

3.3.2个性化服务及知识援助。特殊群体在获取知识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因此,图书馆需要在各种场合、运用各种方式为他们提供知识援助。图书馆可通过问卷或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了解特殊读者的需求,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展多样化活动,并加强宣传,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现代化技术为读者提供有目的的服务。如:为新入馆的读者介绍查找资源的技巧,方便他们获取所需信息;为有需求的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帮助他们快速获取图书馆暂时没有购买的资源;利用计算机收集读者的浏览记录,分析读者阅读习惯和感d趣的内容,定期通过e-mail等方式向该读者推送相关的图书、期刊等资源信息。

3.3.3特殊读者荐购服务。各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荐购服务,但很少有针对特殊群体的荐购服务。特殊群体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日常举办的公开荐购活动中很难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开设专门的特殊群体荐购渠道,例如专场荐购会、传统的荐购信箱、由专人负责的QQ或微信荐购等渠道,以方便特殊群体荐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3.3.4为经济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国家提供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高校各部门包括图书馆都应为经济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资金援助,同时也让学生在为母校工作的同时增强自身责任感与归属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3.3.5加强心理辅导。高校图书馆可定期举办心理讲座,针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提供解答和帮助,同时可聘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或医生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帮助那些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学生。高校图书馆也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开设阅读疗法咨询室,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开展阅读疗法,收集各类心理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缓解压力,进行自我疏导,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4结语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文明程度的标志。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机构之一,在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并根据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帮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为他们接受平等教育、顺利获取信息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J].图书馆学刊,1996(6):41-45. 

[2] 国务院.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J].中国残疾人,1996(6):8-15. 

[3] 国务院总理.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

[4]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

[5] 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19-22. 

[6] 龚爱红.关于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9-11. 

第9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全纳教育;体育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7—0096—06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被教育界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全纳教育提倡包容与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与排斥,它的课程教学是为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接受普通教学,而不是有分类、有差别的不同教学,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特殊需求,教师就应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然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常规群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全纳教育,接纳所有学生并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是我们普通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学校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全纳教育既是全纳教育在这一领域的尝试,也是重构当前教育体制的新尝试。本文阐述了全纳教育内涵与宗旨,并分析了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融合体育教学,构建出融合体育教学体系,让学校体育教学适应所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学校体育教学,从而让所有学生获得适合他们需要的体育教育,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可能的提升与发展。

1 全纳教育的内涵与宗旨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思想: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平等地接纳所有学生,强调学生参与的过程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种思想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旨在探讨如何促进以教育公平与平等为基础的全纳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在促进全纳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何种作用等问题。大会分析了全纳教育的发展状况,深化了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其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目前,全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世界许多国家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构建了全纳教育理论体系并初步形成流派,随之发展的课程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的变革亦应运而生,这些对全纳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全纳教育倡导的让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学生)享受平等的、有效教育机会,对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进行反思和变革,制定并实行新的政策等思想一直是大家所公认的全纳教育理念;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享有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全纳教育的宗旨永恒不变。

2 倡导融合体育教学

2.1 融合体育教学的提出

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或社会只关注普通教育的发展却忽视特殊人群对特殊教育的需要。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协调发展的教育体制,这是不可争论的事实。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深入,人们提出融合教育思想。从哲学意义上讲,“融合”源于“隔离”现象的存在,以及人们认识到“隔离”对人类发展的弊端,而产生“隔离”的原因则是人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因而,归根到底“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差异。其发展经历了分隔式教育、最低限制环境及主流式教育、融合式教育三个历史时期,80年代中期,Will(1986)引入“普通教育尝式”(REI)即融合教育的早期概念。然而,融合教育的思想直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得到充分的重视。尽管融合教育在教育理念中起步较晚,但却被广泛运用,不仅在美国,连香港和台湾也把它深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在融合教育中,体育教育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台湾教育法规文件中明确规定,体育是必修课,残疾学生不得免修体育。那么究竟如何完成融合体育教学呢?残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后,又该如何让他们与普通学生一起从事体育运动的学习呢?简单而言,就是在常规体育教学中进行特殊体育,即同一体育课堂活动中进行的个案体育教学。而融合体育教学就介于常规体育教学与特殊体育教学两者之间,他们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2.2 融合体育教学对象融合体育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全纳教育思想的体育教育活动。美国人Wiseman在1994提出特殊体育教学对象有:智力超常学生、智力低常学生、体带残伤学生、身有疾病学生、学习问题学生、其他特殊学生。因此,融合体育教学应该是包含班集体中所有学生的教学活动,这里不仅包括Wiseman提出的特殊体育教学对象,也包括正常体育教学对象中体育、智力各方面能力相近的学生。具体来说融合体育教学包含特殊体育教学(其殊体育教学远远大于残疾人体育教学)和常规体育教学。融合体育教学是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资源的教学活动。这种体育课堂反对因体质、运动水平差异所产生的歧视,平等地接纳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差异、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真正做到不遗弃、不放弃。

2.3 倡导融合体育教学的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将特殊学生囿于在一个特殊的教学课堂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学生长大以后还是要面对社会、接触社会,当他们从一个隔离的“小世界”进入复杂的大社会时,在人际关系、合作与沟通等方面都会面临很多问题。融合体育教学有着常规体育教学与特殊体育教学共有的特点和优势。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让特殊学生回归到“普通轨道”上来,让特殊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普通”,将特殊学生的体育学习、人际交往及体育实践活动包含在普通学生的主流内。而全纳教育提出的“全员参与”,是个体作为社会一分子,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的事情,目的是要改造这个社会。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所有学生都是体育教学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来。“全员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所以融合体育教学注重的是每位学生的运动参与,每一个人都是体育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感受这种民主体验,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以及改造社会具有极大的意义。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将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融合在一起,这不仅可以降低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成本,让特殊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较有天赋的教师,接受高质量的普通教育,使他们向着教育系统正向的改变,而且还能让所有人主动关心他人,让每个学生和同侪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融合体育课堂通过各种体育教学途径和方法,促使班上少数体质、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和一些特殊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能、技能以及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与班上其他大部分学生相适应、相融合,打破年龄、性别、智力和身体条件等限制,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受体育教育的机会,从而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包容的体育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多重价值观念,相互帮助、合作学习,不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特别是可以让那些特殊学生享受到较高质量的体育教育,真正实现互利互惠的融合教育基本价值观。

此外,从法学角度分析,融合体育教学最大程度地尊重了人权。全纳教育核心理念是让所有人都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权利。融合体育教学提倡常规体育课堂应给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的多质化,教师常常忽视了对一些特殊学生(如肥胖、智障、残肢及患疾病限制运动的学生)的教学,或者将这些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分开来进行教学。这种体育教学状况,已成为一种常态或者说是惯例,并逐渐习以为常。用社会学发展视角和人权观来看待现行隔离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剥夺了学生受平等教育的基本权利。相反,融合体育教学则主张不管学生具有何种特殊性,都应尊重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其主张所有学生都融入普通体育课堂,享有平等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平等地享受体育教育及均衡地占有体育运动资源的权力,从而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体育需求。

2.4 普通体育教学与融合体育教学的比较众所周知,当前各级学校一般是按照行政管理方式将学生进行班级编排,即行政班,一般由四五十人组成,包括男生和女生。正常情况下,行政班所有学生是在一起上课,体育课也不例外。由于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体质等方面能力大体相近,普通体育课的课堂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注重的是全班大多数人的体育学习目标和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实施体育教学时,一般是关注学生共性的发展,如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故而在教学上表现比较单一,只能让大多数普通学生达到目标要求。而少部分普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体育项目运动技能差异性等原因,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那些智力、体质、体能低下以及有运动障碍的特殊学生则更不能达到体育课的要求。他们好像游离于体育课堂之外,有的呆在教室,不去上课,有的即使到了体育课堂,也是在一旁见习或观看,老师出于安全因素考虑,亦不怎么过问。这样的体育课堂不仅没有促进这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无形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这些特殊学生似乎成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盲区”。

融合教育要从理念走向实践,离不开课程的支持,而实施一个“适应多元差异的共同课程”,是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也不例外,融合体育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决定着融合体育教学课堂的多重属性。第一,融合体育教学课堂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特殊课堂、特殊学校)在内多个层次的课堂教学;第二,融合体育教学课堂经常采用适应调节性手段。如:常规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相似,不怎么需要调整教学手段,而特殊体育教学中,不同个人问题,经常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三,融合体育教学需应用更多相关学科知识。如:常规体育教学需要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而特殊体育教学则需要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病理学、损伤学、康复学、护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这种多重属性决定着全纳体育课堂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为此,我们提出融合体育教学。大量研究表明,残疾人应该也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不相互抵触。融合式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特殊群体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从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方面来说,融合式体育教学尊重和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在一个公开、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和锻炼,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全面进步与发展。这种赋予权利的巨大好处在于给了特殊学生个人很强的社会认同感以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且帮助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潜能。从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方面来说,融合式体育教学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了和其他学生同等的竞争机会和环境,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性的平台;从培养学生人格方面来说,融合式体育教学环境能够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和其他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学会接纳、包容及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体育课堂的体育人文关怀与爱护。

2.5 融合体育教学——现代适应体育发展的趋势按照Tony booth的观点: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参与”,这一价值与平等、公平、尊重差异以及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等理念紧密相联。具体说,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让有残疾的学生跟同龄正常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促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给残疾人提供最大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以实现残疾人的人生价值。而融合体育教学则起源于一个著名的布郎案例:1954年在美国堪萨斯州某一学校将身患残疾学生布朗放在特殊学校进行教育,布朗表示强烈反对,认为他没有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力!但学校认为布朗享受了同等受教育权力!最后布朗家庭律师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申诉,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该学校违背了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无有独偶,同样在美国,一个与融合体育教学紧密相关的案例,一名十四岁学生肖恩申请加入课外野营活动被拒绝,就因为他是弱智!而肖恩家庭律师认为肖恩有同等权力参加野营;但学校认为他不能!最终美国怀俄明州立法院认定该学校违背了美国残疾人同等权力法案!这些都是实施融合体育教学的法律案例。目前,发达国家均开始建立与完善有关融合教育的法案,如美国残疾人康复法(1973):消除歧视法;美国残疾人教育法(1975):公共教育法;美国残疾人权利法(1990):同等机会法;美国残疾人运动法(1995):公平参与法等都确定了融合体育教学的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存在于任何场景中是一普遍法则。即使是常规体育教学中也有:男与女,高与矮、快与慢、重与轻、强与弱、急与缓、好与差之分,还歧视什么带有残疾与不带残疾的学生呢?实施融合体育教学是人的多质性和体育多元性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多元化结构包含各类人群,决定着不同人个体的多元体质,表现出不同的身体条件;体育运动项目的多元性以及每个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能力的差异性决定着体育课堂的多重属性,这些特点呼唤着一种既适合普通学生又满足特殊学生共有的体育课堂教学,融合体育课堂教学就是二者的结合点。与此同时,在特殊学校或者是特殊体育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特殊性,缺乏严谨的体育教学目标和计划,教学方案和措施缺乏参考点及过份主观等因素,导致出现了特教师资不足以应付诸多特殊学生体育需求的现象。所有这些缺陷可以通过融合体育教学给予弥补,从而使得融合体育教学成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方式被人们所倡导与接受。

3 融合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

融合教育是让所有学生有权利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获习技能,特殊学生也是班上的一员,学生良好的学习应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而且通过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在群体体育教学课堂上,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融合”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常规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学生学习策略一直没有变化,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特殊需要。教育体制的单一,缺乏变化,已成为实施融合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障碍,为此改变普通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融合体育教学体系,在常规体育教学中对特殊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融合体育教学体系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融合体育教育思想,根据具体学生个性特征设置体育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水平,设计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

3.1 对体育教学进行“通用性设计”Marc Harrison是“通用性设计”的奠基人,他提出“设计为所有能力水平的人”的观点,“所有能力”包括能力衰弱的老年人、能力不足的儿童、能力缺失的残疾人。“通用性设计”开始主要是针对所有人使用产品或环境的设计。“通用性设计”集中体现了能够为最大范围内不同能力的人们所使用的产品与服务的一种观念或哲学,它的概念已摆脱了仅为少量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的传统范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为了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并对课程进行统性设计,美国应用特殊技术中心了学习的通用性设计指南(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1.0),经过通用性设计的课程可以增减,甚至可以取消课程,不断地对课程进行“修补”用以适应困难,从而满足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

在大班额的集体中伴有少数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下,体育教学往往比常规体育教学更艰难、更复杂。学习“通用性设计”理念无疑是解决这种困境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方面它考虑到大多数学生集体的需求,设计统一体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通过创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设计灵活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促进个体学习的进步与发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尽管体育教学内容是“通用性设计”、是统一的,但针对特殊学生实际情况,在身体练习,技能学习、成绩评定标准等方面还是灵活性的区分开来。既不将统一的教学内容“隔离”特殊学生之外,又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全班所有学生中平凡的一份子。

3.2 制定个别化的体育教学方案

融合教育并不排斥个案教育,相反包容个案教育。融合体育教学对象是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在注重学时,也要重点关注和满足特殊群体个性的体育需求。特殊群体学生就其自身而言,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具有与其他同学不相同的特点。一般来说,他们自身的消极情绪是困扰他们前进的“天敌”。个案体育教学的本质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强调个性体育潜能和优势的发掘、发展,让每一个个体找到自己的体育专长。当他们情绪低落时,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期待与信任。当他们努力进步时,根据“霍桑效应”,在成功处激励。

个案体育教学就是按照特殊学生个人教学计划而进行的体育教学,个人教学计划包括:学生资料、测评方法、学生类型、教学时数、现时水平、年度目标、短期目标、评价周期等。特别是一些带有残疾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具体问题。如针对一名患肌肉萎缩症的学生,他的个人计划目标是减慢肌肉萎缩进程。在融合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他个人选择轻阻力性力量练习;患二型糖尿病学生,个人计划目标是降低体内血糖水平,教师可让他进行中强度性走跑练习;患重度关节炎学生,个人计划目标是提高关节灵活范围,教师则可指导其进行缓慢充分伸展等练习。由此可见,个案体育教学目的就是针对特殊学生实际情况,实施个人体育教学,满足个案学生的特殊需要。

3.3 对特殊学生进行差异体育教学

融合体育课堂的教师和所有学生都要尊重并接纳学生的差异性。融合并不是排斥差异,相反融合是尊重与包容差异,并依据学生个性特征采取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指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最终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差异涉及若干个元素,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或法则、活动、技能和情感态度。在差异体育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智力、体力、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适时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是获得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差异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受到整个教学计划的宏观控制与学习目标微观调整的双重作用,因此要保持宏观与微观的协调一致至关重要。既要保证宏观体育教学计划中绝大多数学生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要充分照顾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根据特殊学身体状况、生心理特征、体能特点和运动水平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整,以满足他们对体育教育的需求。

其次是教学过程差异。体育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普通体育教学通常采取行政班级授课,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如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手段的统一等),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融合体育教学主张加强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特殊学生之间的差异既包含生活经验和体育知识方面的差异,也包含智力、认知水平以及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可将全班学生按照体能、运动技能水平进行分组,如:将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这样全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就可以在班上体育骨干帮助下,针对每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既要根据大多数学生体育能力和运动水平,选择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针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对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使用更多分解法和直观的动作示范,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掌握动作要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在进行练习时也要多加帮助与辅导。对患有疾病有运动限制的学生,多采用保护与帮助,减轻运动负荷、运动量,减少运动幅度和难度等方法,引导他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体育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应专注学生的能力,而非学生的障碍,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体育能力的基础上都得到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学生之间也要承认彼此的客观差异性,在体育学习和竞赛中,相互保护与帮助、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三是教学评价差异。融合体育教学差异评价是在尊重学生智力、体力、运动能力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动态的评价。差异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特殊学生原有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前期诊断。通过调查、访谈、测量与测试等手段进行预期诊断,掌握特殊学生的体育功能性差异,然后分析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兴趣和体育水平提供一整套方法并选择体育知识、技能建构模型来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融合体育教学差异评价的关键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即在学生完成体育目标任务的课后评定。评价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客观实际,确定统一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又要考虑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差异,关注学生个人自我体育学习前后的发展与变化,建立学生学习进步档案,制定出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总之,融合体育学习评价始终是以人为本、以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帮助学生学会将课程目标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己,从而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3.4 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与合作融合体育教学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沟通和协作,因此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与特教教师之间彼此的合作,相互学习,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需求。每个学校尽量配备特殊教育专业的老师,并对相关授课的体育老师进行辅导,在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性之后,提出注意事项,“对症下药”进行施教。鼓励体育教师经常参加有关特殊教育教学及融合教育教学的在职培训和学习,不断积累融合体育教学经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师培养方面,高校也应最大限度的利用仅有的特殊教育课程帮助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优化教育资源。

3.5 营造和谐体育课堂氛围,加强同伴间的互动与协作融合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不同身体、心理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甚至是残疾学生)融合在一起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全面提高,需要营造和谐体育课堂氛围。在融合体育教学课堂中参与者没有“你”、“我”、“他”的概念,只有“我们”的概念,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一份子。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既是营造民主、平等、欢迎接纳所有学生的过程,也是所有学生感受个体独特的身体、心理体验并与他人共享成功的过程,更是他们受欢迎、受尊重的过程。针对班上不同的特质学生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同伴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建立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保护,相互帮助,共同排除体育学习中各种障碍的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同伴互动学习、相互接纳,让他们融入到集体学习中来。同时对所有学生都寄予希望,将“特殊”一词看作人类差异的一种正常现象,不歧视和排斥任何有运功障碍的学生。

3.6 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无论是体质还是技能的差异,抑或是心理的缺陷,教师都要对所有的学生同等要求和对待,从内心给予关怀,并努力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在体育学习和心理上进行同位鼓励和支持。有意识减弱其群体心理的边缘化趋势,弱化普通学生的优越感和排斥心理,进而实现两个群体间的心理沟通与融合。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