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儿童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残疾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公民。特殊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他们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

特殊教育;实践探索;孤残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而这就需要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所进行的达到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特殊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大多数地方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殊教育的特殊困难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特殊教育这一岗位,而特殊教育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没法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统筹交流,除此之外,教师经验不足,教师专业特长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要在管理和教学服务上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教学和服务水平。

(二)特殊儿童家庭抚育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开展工作,却无法将工作的触角伸展到家庭或社会之中。家庭抚育工作也只能针对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儿童展开,一些重度残疾的儿童没法获得温暖、稳定的家庭关爱。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特殊儿童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有尊严地活着。

(三)心理辅导不足

特殊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外在地表现为一些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细致的心理辅导,而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缺乏导致这些工作并不能做到位。解决了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特殊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措施

特殊教育作为守护社会弱者,为全社会平等温馨提供守护的福利事业,需要各方面做出努力促进其快速发展和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引领认识方向,提高特殊儿童教育的社会认识

一直以来,特殊儿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呵护,很多特殊儿童不能按期入学,在社会各个层面并没有形成尊重弱者、呵护弱者的社会氛围,特殊儿童的教育在家庭教育投资上还没有得到重视,而社会关怀又明显不足。总之,从社会到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认识需要再改进,再提高。只有认识达到应有的高度,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改变,才能让特殊儿童获得足够的尊重和更好的教育。

(二)把握良好机遇,加大硬件投资,适时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全社会对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有了更加明确的期待,在此大背景下,要争取使特教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特教学校要以学校为基地,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广招社会志愿者,以特殊教育学校为基地,提高全社会的服务意识,对全社会进行“特殊教育”———让尊重残障人士,呵护弱势群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同时,需要大力培养特殊教育人才,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培养便利,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获得最新的特教知识和特教发展信息,掌握最新的特教方法。推进特教理念的传播,让全社会重视特教,支持特教。

(三)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模式,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总结教育经验,为不同情况的特殊儿童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教育规划,安排最佳的教学课程,争取让所有的儿童能够实现最佳补足,争取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建立自信,阳光成长。教师要把对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登记、检测和评估,在教育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班分组,争取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在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要尽可能查找区域内适龄的特殊儿童,动员家长把他们送到特教学校去学习。要在教育中尊重特殊儿童,培养他们的自信,唤醒他们心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成长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四)扩大特殊教育理念的影响,促进家庭抚育的发展

现阶段,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得不到重视,家庭抚育要从儿童早期开始,学校可以尝试做一些公益活动,让特殊儿童家庭认识到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向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一些有用的图书或者影像资料,帮助特殊家庭实施特殊教育。对大龄特殊人群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体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感觉,使其找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食其力的幸福,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和机构,培训年龄已超过适学年龄的特殊人群掌握自谋生路的技术,为他们的创作或者劳动提供便利。注重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特殊儿童因为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和自卑,再加上他们行动不便造成的生活单一和枯燥,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有欠缺,学校要设置专门心理辅导部门,对所有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心理补足。学校要在教学中探讨家庭教育方式,让新型的教育理念贯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感受到每时每刻的尊重和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形成坚实的内心。

(五)不断改进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完美的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教育,需要根据残疾程度的差异进行详细分组,对他们的教育需要更加细化地设计与安排,这就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教育教学工具来实现,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为这些儿童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辅助,需要加大投资,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科目,争取为他们提供完美的教育和呵护。特殊学校要继续探索学校和家庭教育方法,并与各类社会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有学校课堂式的知识传授,有兴趣引导式的赏识与鼓励,有小组合作式的共同成长,有个案探究式的提升能力,还有专业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服务,特殊儿童将会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有尊严、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盛永进.略论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观[J].现代特殊教育,2009(5):17-19.

第2篇:残疾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儿童社会工作;学龄孤残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福利机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00-04

儿童是人类发展中处于基础性、未来性地位的人群,对儿童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对儿童相关问题予以科学的说明,不仅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后,民政部在2007年5月开展了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单位及地区建设。

本文对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探索,讨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福利机构内上小学的儿童。生活在福利中心的孩子大多是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他们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政府和社会虽然给了他们很多关爱与支持,但是却无法弥补早期家庭环境缺失、亲情缺失带来的影响,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这些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本文针对儿童心理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对社会工作介入前后儿童心理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为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方法上的支持,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概念界定

(一)儿童社会工作

1.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

所谓儿童社会工作就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

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涵义:第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建立在对象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之上。第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专业的价值、理论和方法。第三、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服务活动。

2.广义与狭义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指面向所有儿童的社会工作,其服务对象是处于各种不同境遇的儿童,涵盖儿童的所有成长阶段,面对儿童成长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考虑影响儿童发展的自我的及社会的所有因素。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它以处于特殊困难境地的儿童为对象,多采取机构服务的方式,救助和保护那些家庭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或者有各种问题的儿童。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

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前后至19世纪,可以称之为以救济为主的儿童社会工作时期。其特点是:服务的手段主要是领养、寄养等被动、消极的救济方法,工作对象集中于孤儿、弃儿和部分贫困儿童。

第二阶段:《儿童权利宣言》于1959年11月20日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宣言》明确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自发表了《儿童权利宣言》起至以后,可以称之为以积极的儿童福利为目标的儿童社会工作时期。这份宣言强调:“儿童应该受到关怀、爱护和了解;儿童应该有足够的营养和医疗照顾;儿童应该有法定的免费教育;儿童应该有全面的康乐和游戏的权利;儿童应该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如果遇到伤残和灾难,儿童应该受到妥善的照顾和获得优先救济;儿童应该有发展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权利;儿童应该有建立友爱与和平精神的权利;无论种族、肤色、性别、国家和地区,儿童都应该同等享有上述的权利,”(王思斌教授著名的社会工作学家,社会学家,1999出版《社会工作概论》)《儿童权利宣言》成为现代儿童社会工作极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

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政府在儿童福利,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敦促政府在儿童营养、卫生方面的投入,并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提出更多关于儿童福利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2.促进对儿童的养育

儿童社会工作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促进对儿童的良好的养育。首先是保证儿童的营养,其次是保证儿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加强保健,机构卫生工作,通过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等方法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减少疾病的发生,全面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是具有可塑性的,其发展倾向与结果与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因素影响和自我锻炼等关系密切,在儿童养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3.推动儿童教育事业

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推动义务教育法的落实;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宣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水平;帮助儿童养成健康心理;指导儿童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活;教会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等。

4.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的环境

游戏和娱乐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为儿童开展好游戏和娱乐活动提供条件。

5.开展儿童家庭服务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家庭中儿童权益的保护;二是针对亲子关系和儿童教育方法的服务,使父母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愉快、友好的相处;三是在社会上建立对个别“问题”儿童的服务机制等。

6.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

通过流浪儿童救助、辍学失学儿童助学、发展偏差儿童矫治、残疾儿童康复等手段,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危害儿童健康的行为予以打击;通过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方法、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等方法实施对儿童的保护。

7.提供儿童的信息与资讯

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随时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评估国家、社会采取的儿童福利措施,认识儿童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此外,儿童社会工作还存在于公共关系层面上,即宣传儿童权利、解释儿童福利与服务的需求。

二、儿童教育的特别需求

某儿童福利院是一家集孤儿收养、教育、医疗、康复于一体的福利机构。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较好得满足儿童的生活、康复、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在福利院的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容易感到孤独、自卑、敏感;性格上孤僻内向、固执少语,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都落后于同龄儿童。本文分析以某儿童福利院内儿童为研究对象。

(一)院内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院内儿童的心理与普通家庭的儿童存在不同,具有一些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情绪方面

院内80%的入学儿童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福利院这个特殊环境下,儿童群体内部分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同辈群体造成影响。入学儿童中很多人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由情绪控制自己。例如,儿童未能在公立幼儿园接受相应的教育,所以在入学后不习惯长时间坐在教室里,上课时很容易走神儿,回到福利院完成作业的态度很不认真,回到学校会受到老师的惩罚,这之后儿童变得不喜欢学校,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此种情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学习动力方面

我们关注儿童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需求,尤其是孤残儿童的需求。正常生活在家庭的儿童有着家庭的关爱,生活、学习心理等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而大多数孤残儿童生活在福利机构里,缺少了家庭的关爱,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四年时间对福利机构儿童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渴望,即使有些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儿童时期是学习知识,为未来发展打基础的黄金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的困扰让很多孩子有厌学的心理,因此学历普遍比较低,也成为儿童福利机构内孩子们的共性问题。

3.人际交往方面

福利院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善于与人交谈或不受欢迎的占总数的40%。院内儿童在集体环境下成长,这种集体生活环境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在集体环境下养成的行为方式不适应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往往会发生人际交往障碍,给自身带来诸多困扰和烦恼。

4.承受挫折能力

耐压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往往能代表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福利院儿童的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基本上所有儿童都存在抗逆力差的情况。福利机构儿童的这一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目的没有达到后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听到不顺耳的话会自怨、自叹、自责、冷漠退让;身体残疾,在行动上遇到不便时,特别在身边环境出现正常健康儿童对比后,产生的自卑心理。

(二)影响机构内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入学儿童的心理测试清晰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情况,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强,大多数存在自卑心理,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分析这些行为表现,同时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状况,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

1.早期经验的影响

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心理学家曾提出,儿童会建立起与抚养者的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能使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将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某福利院的儿童从小在集体环境下长大,没有固定的照顾者,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模式,无法产生安全的心理依恋,形成了一个心理发展的断层期,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造成了性格或人格的扭曲。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在给予这些孩子关心、爱护的同时,往往会带有同情和施舍的元素,社会对“孤儿”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更愿意树立一道屏障,拒绝和外界的交流,这些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福利院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儿童社会化的场所,所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孩子的过度自我保护,让他们容易形成自卑、敏感及愤世的消极情绪。

3.自身因素的影响

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身体带有残疾,身体的残疾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容易形成自卑、猜忌、多疑的性格,阻碍了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往,恶性循环,甚至出现行为偏差。

三、某福利院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儿童,需要福利院提供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解决面临的问题,激发潜能,促进儿童们的健康成长。但福利院由于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一是工作人员中教师、康复和心理辅导的人员比较少。不能很好的对机构内的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和照料。

二是封闭化管理,导致与外界联系较少。大多数儿童福利机构并不注重对外的宣传工作,除了偶尔到外面进行演出与筹款,与外界接触很少,且不随意接待一些社会人士的探访。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一方面不利于孤残儿童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对于孤残儿童的了解。

三是还存在一些教育和康复的问题,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首先,很多儿童的疾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一些智力正常的儿童因早期教育跟不上,延误了教育和康复的最佳时机。此外社会寄养制度的缺失和滞后,也给福利院的发展和政府造成沉重的负担。

机构集中养育的模式,不可避免儿童心理问题的存在,加之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特别是特殊儿童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多数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尽早的进行康复训练,与社会的脱节,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等等一第列的问题的出现。

四、儿童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

为了有效的解决目前某儿童福利院工作中的问题,有必要研究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了解社会工作在某儿童福利院中发挥作用的空间,通过发展儿童社会工作,解决问题,改善不足,提升某儿童福利院的工作成效。

(一)儿童福利院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原则与方法

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教育和引导更多的是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的,没有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社会工作者介入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来,不是采用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而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尊重儿童的自主和自决权,充分发掘儿童的潜能和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平等的身份给他们提供支持。在儿童福利机构中也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

根据目前某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及分析,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来介入儿童心理调整,通过整合资源,改善环境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针对某儿童福利机构入学儿童开展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儿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避免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使孩子在有交流的空间中成长,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克服早期抚养模式造成的不信任感。

(二)案例分析

通过对特别案例的分析,以此探视儿童社会工作在某儿童福利院内可使用的工作技巧及发挥作用的空间。

1.案主情况

案主小明(化名)为12岁男孩,从小被遗弃,身体健康无残疾,目前读小学四年级。10岁从农村寄养家庭回到福利院生活,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情绪波动大,常以暴力解决问题,学习成绩属中等,学校老师认为小明很顽皮,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数学、手工、英语、语文课学的很好。

负责照顾他的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小明非常聪明,但不爱学习,抵触学习,抵触写作业;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业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但如果劝说其写作业成功,他完成作业的速度非常的快。临近考试阿姨叮嘱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小明才会看看书,但考试成绩挺好。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纪律,严重影响其所在区的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小明生活的区里,所有人都必须顺着他,否则就会发脾气,因为太顽皮,很多阿姨都不愿带他。有阿姨很担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明将来会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等问题。

2.案例分析

综合分析小明周围人对他的反应与工作人员的观察,工作人员作出以下分析:

(1)抚养方式的改变。由于案主童年时期没有在集体环境下成长,而是以寄养的形式生活在农村,生活方式比较自由,学龄期被接回某儿童福利院,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些规矩,这对小明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使小明幼小心灵承受了很大压力。

(2)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当福利院的一些工作人员同情小明时,不是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而是以物质上的满足对待小明,使其生活在纵容、顺从、娇惯的环境中,这种做法是一种不正确的引导,这种一味顺从做法使小明养成了任性、耍赖的性格,最终形成了他周围的人都要顺着他否则就发脾气的情况。他的这种做法到了学校行不通,老师和其他同学是不会像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一样顺着他,小明会感到外界对他不公平,在他的概念中“公平”就是他提出的要求,其他人都要像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一样什么都满足他,因此小明在学校或者社会中成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

3.介入方案

系统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个案中,小明生活在由福利院、学校、寄养家庭这些子系统组成的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对小明的态度会影响其成长,只有加强各个子系统的配合与合作,改变子系统对小明的不良影响,才能够形成有利于小明健康成长的环境。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应加强与不同子系统的联系与沟通,期望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积极配合,创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小明的改变。同时,在分析小明的问题的成因时,应把其置于整个系统中去考虑,注重分析整个系统环境对案主问题的影响。

社会化理论认为幼儿时期的他人导向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缺乏和对家长权威性的依赖,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个案中福利机构工作人员言行影响、寄养家庭父母的教育,未能发挥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成为案主社会化进程中的羁绊。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以下介入方案:

(1)日常生活氛围的改善。建议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改善对小明的态度,使他感受到他生活在公平、爱的环境中。观察每日的行为,并做记录。工作人员应该掌握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增加与小明的沟通,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学校环境改善。鼓励小明参加班级管理工作,使其容入集体,与老师保持联系,多关注、鼓励他,使其感受到被重视。同时,积极促进小明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他获得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及规则的机会,建立自信心,改善人际交往的状况。

(3)个案辅导。每天中午利用午休时间为小明提供辅导,利用游戏、书画等案主喜欢的方式接近并与其建立关系,利用游戏对案主进行辅导。同时,加强小明的个人管理训练,教导他有效地管理实践和个人生活,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在辅导过程中注意小明的变化,及时鼓励,促进其个人品行的改善。

4.案例评估与检讨

在介入方案进行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后,用了介入评估的方法对小明进行了评估,发现小明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改变。经过辅导,小明在班级的表现明显改善,懂得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暴力倾向明显降低,能主动找小朋友游戏,并学会了关爱他人。

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小明周围人的态度必须要一致,教师、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不能把社会工作服务看作是社会工作人员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应有辅导意识,不能应付了事,否则小明可能又会回到以前顺从纵容的环境。同时,工作人员要避免把个人情绪问题带进工作中,不能对其期望太高,小明的进步不是立竿见影的,要有耐心与爱心,不能急于求成。在辅导过程中需要加强辅导的力度,不断巩固成效,建立的规则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使案主养成一种合理有序的生活方式。

当然在社会工作人员介入的过程中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例如对小明经常接触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人员给予的指导比较少,不能够及时的沟通,造成小明的反复情绪;保持工作的延续性,直到小自己学会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五、结论

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后,服务成效评估表明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迹象有了明显的改善,从以前强硬的“我要……”到现在的“我能不能……”,学会了以商量的口气和人交流;他们开始愿意相信周围的人,愿意敞开心扉和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不再是充满敌意,在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这些改进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福利机构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我更深刻的体会到社会工作对这些特殊群体的重要性,我们应遵循社会工作的理念: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来帮助孤残儿童这个弱势群体,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目前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改善福利机构现有的状况,建议如下:

1.福利机构应加大引进专业人员力度。

2.对在岗工作人员的培训应经常化,更新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

3.从政策层面对机构内专业人员的职务、职称给予关注和落实。

4.在机构适合的岗位运用社工的理念及方法。

5.行业及机构管理者应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新形式下,创新孤残学龄儿童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关注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心理发展,全面保障孤残儿童的权益。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十分庞大,社会工作者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在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福利机构把社会工作引入到儿童的心理教育领域,是对孤残儿童养育工作的一大创新。但是作为一个新的事物,社会工作还没有被广泛认可。福利机构内的儿童在学校开放式的环境内可能无所适从,更需要社会工作者以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带领他们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但是目前学校还没有专业的人员给予他们这方面的引导,老师更多关注于孩子的知识教育。因此,关注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应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进行多系统、多方位的协作。

参考文献

[1]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8-126.

[2]刘梦.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90.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104.

[4]罗雪辉,王小英.孤儿寄养在中国[J].中国新闻周刊,2008,(5).

[5]白小萍.关爱儿童,关爱寄养[J].社会福利,2009,(6).

第3篇:残疾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融水县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融水县位于云贵高原第二和第三阶梯结合部的广西西北部,境内山高路陡,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属国定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区定特困县。现辖4镇16乡、205个村民委,全县总面积4663.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85.46%;耕地面积46.5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4.2万亩,人均有田0.52亩。2010年,全县有普通高中、完全中学、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初中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心校及村完小207所,教学点297个,幼儿园15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558人,职高(中专)生826人;初中生25156人,毛入学率96.21% ;小学生6193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6.93% ;在园(班)幼儿8275人;特殊学校学生102人。全县教职工6651人,其中公办教职工5704人,代课教师439人。全县教师合格率为:高中92.8%%,初中95.9%,小学98.5%。中小学校舍面积542312m2;图书总价值767.75万元,仪器总价值962.5万元.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遇见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劳力都外出务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搞创收”理念的影响下,在一些山区乡镇村屯几乎难找几个青壮年,留下的大多都是老人儿童。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带子女到务工地附近学校就读的毕竟少数,形成“隔代监管”或代管。

调查中发现,在双亲外出的学生中,86%的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亲人照看,其他由亲戚代管,有的学生甚至无人照管。这些儿童缺乏父爱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在对其管理、思想、学习教育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因此,留守儿童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隔代监管”中对孩子的教育是养而不教,要么是溺爱、娇纵,要么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从而影响了儿童心理正常发展。

主要发现的问题有:1、学校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极大阻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2、学校师资问题有待提高,极大阻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水平程度;3、农民工子女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辅导有待加强;4、没有一系列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优惠政策。

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学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应该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

1、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充分用足自治县地方政策,努力实现融水“二次创业”、“三个同步”和“经济转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引导力度、帮助和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发展旅游业,采取有效措施打开旅游、产销市场,吸引外资,促使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回流,使大批的“留守儿童”逐渐成为“非留守儿童”;此外,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聘请专职教师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

2、各部门共同协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社会层面上,要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二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五自”能力,即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填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空间。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跟踪调查,体现关爱,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并增设心理教育教师,积极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4、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必要的补充和助手,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首要环节。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是在小的时候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养成的,因此,重视家庭中孩子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点任务。不管是父母,还是“家长”都应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融水县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㈠全县实现低标准“普九”,尚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和提高,以期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达标验收。

1、贫困面大,控制辍学率任务艰巨;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205个村(居)民委中,区定贫困村117个,涉贫人口22.94万人,造成我县失学少年儿童较多、学生辍学严重的现状。2004—2005学年度,小学入学率为98.9%,低于“普九”达标率0.1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9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50%,低于达标率10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59%,初中辍学率为3.42%,高于达标率0.42个百分点。据统计,我县每年约有3500名家庭困难适龄少年儿童在校门外徘徊,给全县“普九”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2、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离上级要求尚远,必需不断加大投入;

2010年底全县共有校舍面积542312m2,危房面积1102 m2,力争2011年将危房进行维修或重建。

㈡全面推进新课改,教育理念和教师培训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改革要取得最终成功,关键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的转化上。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县新课改尚处于实验阶段,教师培训也仅限于通识培训,要在全县推行新课改,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进一步提升为自身素质,显然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

㈢普通高中规模和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目前我县高中阶段入学率仅52%,高中教学质量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相当大。高中规模过小及办学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必须在扩大现有高中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增加高中校点,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中,力争“十一五”在校生接近全区平均值。

㈣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全县有26所中学、32所村完小和6所乡(镇)中心校受益于义务教育扶贫工程项目、“明天女教师” 项目及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配备了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222所农村小学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7所县城小学、7所城镇中学采取与商家合作办学的方式,装备了微机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但从总体看,全县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仅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教育装备水平的现状制约了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职工编制数为5704,按目前的生源及校点布局需要,教师可全部到位。但历史形成的教师专业配备失调,使外语、计算机、艺术、体育类教师缺乏,而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又编多。因为编制的原因无法按需要补充紧缺的教师,只能将剩余的学科老师改任其他专业,特别是将部分小学老师调任初中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县财政财力有限,教师进修提高无支持。由于我县教师学历偏低,亟需进修提高,然而,我县近年来,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拿出经费支持老师参加脱产或函授进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队伍学历的提高。

3、近年不进新教师,小学教师队伍将面临断层。我县85年得到自治区的专项指标,有1200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这一批人现在年龄均在40岁以上,知识、年龄都已老化,多数体弱多病,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因县财政困难,2002年以后无法接收安排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中师生,势必造成几年后,小学教师断层的严重局面。

四、融水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政府行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落实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一是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班子必须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为教育指明方向、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区域的教育动态,为政府当好参谋。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融水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实施规划》,加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力度,保证教育专项资金按时按量落实到位,努力实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三个增长”,确保发展目标对经费的需求。三是出台有关政策,如在职业教育方面,务必整顿劳动市场,不断扩大职校规模,充分发挥县、乡、村成人技校的作用,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㈡加强宣传工作,坚持依法治教。政府及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板报、墙报等手段,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这些法律法规家喻户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督政督学工作,确保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㈢继续采取特殊措施,稳步发展民族教育。办好民族高中班,完善民族中学招生制度,各乡(镇)要继续办好寄宿制民族班;教育局、民族局、妇联、团县委等单位要继续通力合作,认真总结女童教育经验,探索融水特色的寄宿制教育和女童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同时继续积极争取外援扶持特困学生,降低辍学率;恢复和深化城乡学校“手拉手”联谊活动,推动民族教育稳步发展。

㈣强化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新课改,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同时加大“职教渗透”实验力度,努力增强办学吸引力;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基本功,实行教师资格制,凭资格聘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