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参考或者是借鉴了他人的研究成果,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写作也是有标准格式的,不是自己随心所欲为了充数而写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借鉴参考。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焦建利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网。微课[EB/OL].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8]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0-25.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32-37.
[7]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05-107.
[8]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9]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10]韩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1):53-59.
[1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
[1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32-34.
[1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15]李桃。漫谈低年级识字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2,9(10)。
[1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1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2]辛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李泽蕊。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5.
[4]韩佳佳。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段连鑫,李国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7):6-40.
[6]林素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效果的提高[J].新课程,2010(7)。
[7]韩雪茹。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9]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D].宁夏大学。2013.
[10]吕婷婷。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1]高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小学科学;微课;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30-01
对于微课的学习,其实就是碎片化的学习,一次只是学习其中的一个点,微课一般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在很多时候都能学习。在微课的课程设计当中,很多课程是不能拿来作为设计微课的教材的。小学科学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启蒙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用微课点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运用微课手法,把握科学概念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他们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刺激的一个过程。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原有的一些知识作为经验,对一些新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进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要想学生把握住课堂中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微课的教学手法,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趣味的世界中构建知识脉络。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过程中,有一节课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食物链以及怎样书写食物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微课的教学内容,先给学生出2个谜语,即:“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个水果”“又来了一群羊,再打一个水果”,学生在思考谜底的过程中,就会想到:“羊吃草”“狼吃羊”这两个吃和被吃的关系。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生物世界中有哪些是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食物链的一些概念和结论。教师带着学生将食物链的概念和核心用语进行梳理。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在微课中用箭头的末端和被吃生物相连,教师对照微课给学生稍加解释,然后,教师在微课中给学生提供一张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正确写出其中的食物链。就这样,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逐步掌握知识。
二、融入微课学习,剖析知识重点
对于学习,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都要先抓住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升教学的效率。而微课是吸引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
例如,教学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和影》的,教师要对课堂做适当的铺垫,如教师可以说:光,我们都很熟悉。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微课,让学生观看视频中关于影子的诸多现象,让学生思考影子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剖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影子的大小与光源距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光和影的关系。
三、把握微课步骤,指引学生操作
进入小学三年级之后,学生会接触到小学科学这个学科,对于探索的过程的诸多方面都是陌生的。教师一般会在探究操作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探究中需要注意的点和操作要求,但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小,没有办法将教师的要求全部记录下来,如果教师将这些注意点制作成微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还能配上一些图解,这样学生就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微课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引学生进行操作。
例如,在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PPT的方法。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学生进行演示,在每一页配上一些文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使用PPT这种方法已经不太新鲜,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微课的形式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教给学生,教师可以运用相机将一个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的全过程录下来,将视频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明白酒精灯如何操作。这种方法比制作PPT还简单方便,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微课视频中要配上一些操作步骤的文字,要不然学生会不知道具体操作的一些步骤名称。只有这样,将微课引入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操作技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逐渐融入教学,教师要把握住这样一个机会,利用微课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让微课点亮小学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段跃辉.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2015,(23).
[2]高祀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11).
[3]韩秋秋.自主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高效应用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一、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某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已经参加过见习、实习的在校生、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问卷有效率为95%。同时以实习基地Y小学为依托,对20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访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范生毕业要求,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了四个维度的归纳和划分。
(一)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口语表达能力是各项教学技能的基础,不仅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师口语技能训练中,我们应该以普通话训练为基础,结合态势语表达技巧展开专项训练,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启发性、生动性和艺术性。
(二)书画能力书画能力主要包括三笔字技能和简笔画技能。在小学教育阶段,板书板画技能是学生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展开教育教学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不仅能够服务于教学,而且能够为小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教材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操作技能、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微格训练等,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核心技能。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通过有效的训练掌握教材和文本的解读方法,课中结合多媒体等教育教学手段,以教学情境为导向灵活地运用导入、讲授、提问、讨论、总结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操作能力训练,课后通过反思回顾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提升个人教学核心技能和水平。
(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包括课堂组织实施能力以及德育技能,如班主任管理技能、心理辅导技能等。这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学案例和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出有效的处理和反应。同时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总体技能水平不高本研究针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具体情况首先划分出“很熟练”“较熟练”“一般”和“不熟练”四个等级。通过调查发现“一般”等级的比例是最高的,其中对教学管理能力、三笔字、教学设计能力三项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到73.45%、67.54%、68.40%。由此可见,学生以上三种能力相对较差,另外从总体情况看,学生普遍存在对自己能力认可度较低,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只停留在一般水平。
(二)技能训练方案没有系统性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培养主要基于课程展开。除此之外,高校还会针对学生实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为期两周的研习实训,但时间很短,没有办法短时间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技能。因此,就目前的技能训练方案来说,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应按照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并按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有重点地进行训练。
(三)技能训练内容缺少针对性在调查中,我们通过对23名毕业生和91名在校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实习见习中或在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所学习训练的内容与实际教学不对等。比如在口语表达训练的过程中,70.6%的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普通话考试,因此会以考试内容为主要练习任务,教师也很少选择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篇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就使得技能训练的内容缺少专业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四)技能训练过程缺乏指导性研究中我们发现高校会对学生布置技能训练任务并进行考查,但是受制于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时间等因素,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往往学期初存在的问题,学期末仍然存在。小到一个汉字的书写笔顺,大到一节课的课程设计,定性思维和固化模式制约了学生的自我纠正,而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训练过程中加以指导,往往影响学生的技能质量和专业水平。
三、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提升策略构想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校教学技能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水平,因此,针对高校师范生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策略构想。
(一)建立“课程+技能+实践”三位一体的技能培养模式制订本科4年的技能训练计划,构建技能训练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设计课程,第一学年主要针对基础能力训练,包括书画能力、口语能力;第二学年主要针对教学能力,同时兼顾基础能力,包括微格训练、艺术技能;第三学年主要针对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技能;第四学年强化教育发展与运用,在实习实践中应用提升,让学生在观摩、实践、反思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二)形成全程考核的技能考核和评价体系采用全程考核的技能考核和评价体系,从入学开始就实施为期4年的技能考核评价方案。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训练情况,在不同的学期考查不同的内容,比如也可以在需要持续训练的书画能力训练中,采取集中考核和技能抽测的形式,在开课学期采用集中考核,在未开课学期进行技能抽测,督促学生持续训练、不断提升。
继续教育学院作为项目管理协调机构,专门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办公室,依托教师教育学院、后勤集团、教务处、图书馆等部门,建立了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务实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从教学团队、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保障项目的质量。
(二)注重前期调研
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前期调研,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得失、充分掌握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摸清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思考对策,是提高“国培计划”项目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校自2010年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以来,一直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不断加大调研工作力度,将前期调研作为制定培训方案和实施培训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主动了解培训对象现状,充分尊重而又不简单迎合其需求。
我校继去年在昆明“两区”(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红土地中学、红土地镇中心学校、红土地镇大坪子希望小学、红土地镇二坪子小学、凤合中学和转龙镇中学6所中小学开展“国培计划”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于2014年3月至4月间,先后实地深入泸水县六库镇中学、泸水县第一小学、福贡县省定民族完小、福贡一中、昆明市官渡区中对龙中心学校、白汉场中心学校、嵩明县嵩阳镇二小、西山区观音山小学、石林县巴江中学、紫玉小学等学校,同时在我校举办云南省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省级项目、外交部扶贫金平麻栗坡两县乡项目小学数学100人,初中数学100人;2013年“国培计划”云南省幼师国培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0人,“送培下乡”项目幼儿园教师培训50人,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150人。
一、主要做法
通过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计培训方案、推进培训模式创新、强化培训过程管理等举措,昆明学院负责实施的项目做到了目标明确、按需施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在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匿名评价中,昆明学院获得了学员的较好评价,得分排名位于省内院校前列。
(一)领导重视
“国培计划”不仅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综合素养、专业持续发展能力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承办高校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和平台。昆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亲自对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云南省第44期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班等项目的参训学员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针对培训方式、培训途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师资选聘、教学监控、培训效果、后勤服务等具体问题,认真听取学校领导、中青年教师对“国培计划”项目及其他教师培训项目工作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充分了解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对培训工作的意见。
通过认真调研,科学分析调研情况,为“国培计划”的项目确定、方案设计、立项申报、竞争投标、优化课程、提升质量等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我们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从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分项目、分类别、分学科更加合理地设计培训方案,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内容,更好地落实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项目特点、课程内容和工作要求,结合教师需求,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从而体现国家要求与我省实际相结合、教育改革发展与参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项目基本要求与培训模式创新相结合,探索适合省情的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的机制,努力提高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优化培训方案
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优秀的培训专家和合适的培训方式是培训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在前期调研和充分尊重省教育厅项目方案评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反复调整修订培训方案,力求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专家遴选、实施方式等方面更加优化。
在培训目标上力求科学合理,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帮助参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促进专业发展,并强调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与教师长远专业发展的统一。
在课程设计上紧扣3个“标准”,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围绕3个维度:提升专业理念与师德、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和学员实际,在将师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的同时,增加了部分选修课程和专题,如《电影中的教师与教育》《微博和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等,使培训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优化。
在培训方式、方法方面,努力促进传统的知识型教师培训向现代的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转变,并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大幅度增加名师示范课和学员研究课的比重。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集中学习与跟班跟岗研修相结合、脱产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观摩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引导培训主讲教师更多地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式。在跟踪指导环节设置了研修和实践的硬性任务,以活动和任务驱动来促进教师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我校加强与省内外高校、教研及培训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整合省内外优质教师培训资源。与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机构建立了教师教育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授课。同时,我校与昆明多所知名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组建了由省内外高校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园长)、本校专家组成的高水平专家团队,所选聘的培训专家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省、市、区不同类别的教研机构,有的来自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工作一线。总体来看,省内外专家基本达到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超过50%。这些专家的共同特点是师德品质优、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培训效果较佳。
(四)创新培训模式
2013年“国培计划”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中采取了“送培下乡”的实施模式。我校实施的“送培下乡”子项目共3个:初中数学、小学数学和幼儿园教师培训。我们在红河州教育局、文山州教育局和昆明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采取高校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培训地中小学或幼儿园共同合作的方式,将培训送到中小学或幼儿园教育教学现场,通过“在教学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
与其他短期集中培训相比,“送培下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安排和突破,其中实践性培训的比重超过了70%。
初中数学学科“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红河州教育局职成教科、蒙自市教育局和蒙自市第三中学合作,培训安排在蒙自市第三中学进行;小学数学学科“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文山州教育局政治处、文山市教育局师训科和文山市第五小学合作,培训安排在文山市第五小学进行;幼儿园骨干教师“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安宁市教育局、安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昆钢幼儿教育中心合作,培训安排在昆钢幼儿教育中心进行。
“送培下乡”不是简单地将培训地点从大学课堂搬到学员所在地,而是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切切实实体现实践性培训要求。“送培下乡”更注重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力争做到“四送”,即给学员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学策略、典型的成长案例、精彩的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问题解决和典型案例为载体,在注重学员教育理念与师德感悟的基础上,围绕实践性教学组织培训内容,重点安排了名师示范课、学员研究课和课后说课、议课、评课等内容。通过上课、观课、说课、评课、议课等一整套有机结合的环节,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培训氛围,在为参训学员提供可借鉴的、先进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学员在集体研讨中积极思考,充分表达,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专题和课例的理解与认识,使学员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专家讲座也与名师示范课、学员研究课紧密相连,专家参加观课、说课之后,组织学员议课、评课,然后结合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帮助学员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观课、评课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在其他各个项目的实施中,专家们充分关注学员的实际需要,围绕培训目标,通过丰富的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参与式教学等多种培训活动,使每位参训学员在听课、观摩、交流思考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在培训过程中设计了较多学员参与的环节,培训专家和学员共同分享,共同提高。专家们丰富的学科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忘我的服务精神、灵活生动的培训形式,不仅给学员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令参与培训管理的同志深受感动和启发。
(五)规范项目管理
对参训学员严格管理,悉心关怀,做好后勤工作,提供相关学习、生活条件,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培训机构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为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加强培训期间的管理与服务,我们根据我校承担培训项目及人数增加的情况和有关要求,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和项目资金监管,完善质量评估机制。
二、培训效果
在省及相关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我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所承担的“国培计划”各个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项目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作用,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同行、参训学员、顶岗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充分肯定。
昆明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2013)”云南省项目在教育部匿名评估中名列前茅,成绩喜人。从我校自己所做的学员满意度调查中反馈的情况看,各个项目的参训学员对培训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绝大多数学员感到收获很大。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带给了参训学员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而且在学习交流中认识了专家、结交了朋友,获得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对参训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学习习惯和促进专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通过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也对我校相关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直接承担培训任务的院系,他们把项目实施作为推动自身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手段,在探索和完善“国培计划”的培训模式、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提高了全日制教学及其他教师职后教育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需要认真反思并在今后努力改进。
一是“送培下乡”项目因学员跨州(市)集中,增加了部分学员参加培训的成本和困难,同时也给培训机构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建议今后安排“送培下乡”项目时,让中小学教师在当地集中培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送培”的本意。
二是后续跟踪指导方面仍存在实效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培训让学员学习到了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但这些收获如何更好地促进学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去应用,帮助他们形成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让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实质变化,这是培训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但什么样的后续跟踪指导更加有效呢?这个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作为培训承办机构,我们会认真总结“国培计划”经验,努力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项目质量,让每一位前来学习的老师得到更大的收获。
首先,要进一步抓好培训承担机构和相关办学部门的自身建设,根据国家推进现代教师培训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培训机构内涵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国培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