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就是由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业[2]、品行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率先提出并实施导师制,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学校推广。在我国,导师制一直只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只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学分制、选课制的普及,才开始逐步在本科生中推行。发展到今天,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步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作为国家政策保障,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的卫生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因此,本科生导师对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3]。针对免费定向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免费医学定向生就业有保障,许多定向生入校后就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出现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的现象,许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只要拿到双证就可以了”的心态学习。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没有及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针对上述问题,导师要尽早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传授学习方法,寻找学习动力,使其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必要时采取激励机制。
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为日后基层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了较早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增强学生的预防保健意识,导师要定期组织开展“人人健康、健康人人”预防保健讲座和“农村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历讨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增进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从而珍惜每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为日后基层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搭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为适应基层工作奠定实践基础: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导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技能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例如:让学生入学后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社区卫生院或培训班学习针灸和按摩技术等,也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基层卫生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居民家中或社区卫生院开展健康宣传活动,以为自己将来适应基层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全科医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有着现代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基本技能和发展潜力,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本科生导师大多从事科研,对本专业的前沿性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导师如有课题,可把学生吸收到自己的课题组进行科研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去查阅文献及综述的书写;导师也要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对他们的课题设计给予指导。通过上述的指导,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在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使医学教育真正落实教改、服务医改的有效举措之一,不但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化全科医学课程体系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应引起各地方高等院校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办.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S].
【关键词】中职生 法律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92-02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加强其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可造就一代守法公民,而且还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国家法治化的过程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的过程。由于教育、法治现状、社会转型期信仰的缺失等原因,再加上自身年龄偏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稳定,中职生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大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并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部分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为权力和金钱所支配。
2.法律知识不足,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低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中职学生是中考失利者,文化素质明显不高,他们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仅有的部分法律知识,多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和道听途说所得,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其在校期间所表现出诸多的不良行为,往往只有纪律上的处理,并没有在法律上对其警示,导致中职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社会危害缺乏明确认识。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盗窃概念十分模糊,偷多少,能构成什么罪,几乎一无所知,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误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3.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与法律知识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仍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的课程中,很少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中职生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遇到矛盾时或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采取激烈的方式来处理,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清醒认识,更有甚者,对法律缺乏畏惧,严重危害社会而触犯法律,比如,校园暴力中的伤害。这些问题无不反映了其法制观念的淡薄。
4.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中职学校都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老师会告诉学生,遇到问题、纠纷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当实际冲突发生时,有的学生就头脑发热,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处理矛盾;有的学生则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在日常购物时不知道索要购物凭证;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打工过程中拿不到劳动报酬如何维权等。这些问题课堂上老师都讲过,可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依旧缺乏。
二 影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却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却不稳定,好奇心强、模仿性强,自控力差,冲动易怒。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压力,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的功利心、自我意识过强,加之其薄弱的意志、消极的态度等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及社会负面的影响
中职生离开家庭在外学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中职生大部分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迫不得已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不仅在文化知识上,而且在人生理想、意志品格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易受外界环境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各种负面信息也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本不成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金钱至上、崇尚享乐、自我中心等严重阻碍了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习法律内容少,法制教育观念错位
一是中职生教学计划中,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教材内容滞后,法条多,案例少,学生不喜欢;二是法制教育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使学生觉得“法律就是义务”,不利于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三是重条文轻理念,忽视现代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培育;四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厌倦和反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 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总书记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法律意识不能自发形成。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依归。对法律的信仰归根结底是法律体现着当代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当对法律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就会形成自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用现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实现并保障了公平和正义,法律的内容是否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和其内心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完成法律意识的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及校园法治氛围
环境对于人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从社会大环境看,要培养中职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在司法领域,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教育示范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在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营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在学校小环境上,学校管理要做到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照章处理,不姑息、不迁就、不因人而异,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律板报、知识竞赛、法制讲座、旁听庭审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以利于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素养;大学生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社会权益被公民所平等的享有,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其必须担负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学生这种社会栋梁来讲,更是需要对法治内涵充分理解,提升个人法律意识,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能够自觉抵制,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1.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方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需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养,能够知法懂法,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权利,对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因素,能够自觉抵御,从而维护校园环境。
1.2提升素质,完善素养。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只注意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无法分辨复杂社会中的是非。而大学教育过程中,借助于一系列的法治教育,包括《法律基础》等,促使学生对基本的法治常识积极掌握,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对本专业知识积极掌握,还可以培养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养与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1.3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个人实力。
正能量的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十分需要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重视法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遇到了问题,能够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对国家个人的利益合法维护。
2、现阶段大学生法治素养发展的现状
2.1法制意识不强,容易出现犯罪问题。
大学生与书本知识接触较多,且有着较为简单的社交圈子。家庭及学校的双重保护,其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往往采取单纯的心思及狭窄的视角来处理社会问题,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导致有多样化犯罪行为出现。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接触的学生有差异化的家庭背景,产生盲目攀比心态,如果自我挥霍需求无法满足,就会出现盗窃行为;而具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犯罪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
2.2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走上错误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有诸多的不良社会因素出现,制约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开始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将依法治国理念切实实施下去,逐步出台和完善了法律条款,但是部分人员为了获取较大利益,依然会打球,导致法律权威性受到影响;依然无法彻底杜绝非法谋取权益等不法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3.1依据学校教育,营造法治氛围。
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施,专业性较强,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及法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指导其参与社会建设及经济建设。在这种情况,学校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师资,借助于专门培训,促使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对法治常识阅览场所进行构建,通过阅览,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3.2优化网络环境,营造传媒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互联网的优势和弊端。职能部门需要发挥作用,对网络环境严格监管,避免社会成员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将良好的传媒环境构建起来;此外,高校也需要定期经常的组织讲座,引导学生能够对网络正确看待,对于那些不良的信息,能够自觉抵制;要积极学习法律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从内在拒绝腐败信息腐蚀。
3.3将法律指导实践开展下去。
大学生将法治知识理论掌握之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来科学检验,以便促使其了解这种理论知识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将知识转化为切实能力。学校及社会各类团体,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如高校对法律审判场所进行模拟,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扮演相关角色,这样大学生得到了锻炼,能够将法治知识践行下去。
3.4增强个人修养。
大学生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社会实践,要想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就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校期间内,学生需要对法治方面的知识积极学习,充分重视法律素养的意义,不断努力,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水平。针对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和侵蚀,大学生需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掌握的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对外界诱惑自觉抵制,要一直坚持乐观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思想和马列主义,对现阶段社会上出现的腐朽思想及时总结。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其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建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法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J].纺织服装教育,2015(10)
[2]陈颖.思想政治课视野下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关键词:法律素养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78
1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法律素养是指个人认识及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一方面是对其自身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较强的法制观念,拥有良好的法律修养,才能在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同时亦不会随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我国走向依法治国的希望和中坚力量。其法律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再有,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精英分子,其将来在各行各业中的法律素养水平对其他公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因此,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升。
2 目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根据一项《90后大学生法律素养问卷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特点为:整体上法律意识显著提高,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学习兴趣不高,对具体的法律知识仍然欠缺。如在区分违法与犯罪上,仅有53%的学生能准确区分。并且,近一半学生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如刑法、劳动法等一知半解。而在守法、用法、护法方面,普遍存在消极被动状态,特别是在护法上,绝大部分学生仅能做到敢于承担自己的违法行为,对他人的违法行为却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这种现状无疑会导致几种不良情况,一是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或者是在作出了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甚至是犯罪行为时却懵然不知。二是由于没有形成尊法、信法、护法的法律信念,容易导致推崇“用权利和关系能搞定一切”的错误倾向和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非理。三是由于缺少主动护法的意识,在某一方面会导致学生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解决和避免,从而助长违法犯罪气焰。
3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3.1 将法律基础教学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由于原来承担对大学生法律知识普及的一门课程《法律基础》改革成了将《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相整合的新课,各高校的法律基础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任务多,课时少,任课教师法学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成果,达到大学生知法、懂法的目标,就必须丰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多结合社会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将课堂的法律基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如旁听法院审判、参观监狱,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参加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实践活动,并将此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同时,任课教师也因加强学习法律理论,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要求。
3.2 将法律素养培养与心理素质提升相结合
针对大学生正值青春晚期,成年早期的特殊时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感情丰富但分析判断能力却不够成熟,易情绪化、敏感、脆弱,加之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很容易冲动行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中很多都源于自我定位不准、心理失衡、不会正确面对挫折、人际关系障碍、人格障碍等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心理素质的提升,两者双管齐下,在学习和探讨法律知识或案例时,结合谈心理健康知识如情绪控制等;或者在宣传普法知识中结合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引导学生重视心理素质与法律素养的共同提升,懂得控制情绪,认识自我、正确面对挫折、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从而避免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
3.3 将“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校”相结合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法治国家;法制教育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中职院校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我国的教学扩招,中职院校自身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由于中职院校倾向于技术的传授,这使得原本入学门槛就不高的中职变得更加火爆,生源猛增,从而加剧中职院校庞大学生群体的素质问题。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并逐渐将法制教育引入课堂中,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一般的教学与法制教育融会贯通,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不仅是新时代学生的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完成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落实普法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应该有效开展法制教育。
1.保护中职学生的自身权益
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只要熟悉了法律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益,当受到别人侵犯时,懂法的学生就可以把法律作为“武器”,用来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2.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教学扩招使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而中职学习以技术学习为主,虽然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但在就业竞争增加的背景下,社会往往更加倾向于综合型人才,这就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使自己成为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
3.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
上文中提到,随着“依法治国”这一理念的不断推进,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不健全,人们缺乏学法、守法、护法的意识,使大部分人被扣上“法盲”的帽子,因此提高人们的法律素质十分重要。学生是思想和文化的先锋队,他们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因此,要发挥好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并以学生为中心将法律思想渗透和辐射开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家人、朋友。
二、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各类技术类院校的学生群体中,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
如果能够把中职学生的法律素质提升,就解决了学生群体中的一大难题。但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法制教育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的相关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思想教育教学中法制教育内容的比重较轻,有些院校甚至没有设置法制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学校的法制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不仅在师资力量上薄弱,在形式上也过于简单,有“流于形式”的嫌疑。
另外,任课教育者缺乏专业教学理念也是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多学校法制课程的教育者都是兼任形式,教育者缺乏专业法制知识培训。因此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便显得过于空洞,缺乏实践经验,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因素,使课堂上的法制教学效率低下。
三、如何在中职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生法律教育课堂首先需要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一方面,由于年龄小,加上浅薄的社会阅历,积累的知识和能力还没能达到帮助他们“独立”的程度;另一方面身心迅速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迫切希望自我价值被肯定。这种思想的波动与青春的躁动,使逐渐成熟的中职学生内心十分矛盾。再加上中职学生无法分清善恶是非,抗拒诱惑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在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下迷失自己,有些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教育者应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点,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亲身实践、敏感的图像反映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法制教育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有关法制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等,让中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参与到实际活动中来,通过动手动脑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深刻领会法制的重要性。教育者也需要通过创设灵活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堂情境,使得学生产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教育者自身素质,抓住法制教育契机
要想合理、有效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作为教育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更多地了解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课堂引导为主,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法律素养高的人。教育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就应该多了解和收集相关的具体、形象案例和材料,将这些素材灵活运用到法制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鼓励学生了解和熟知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活泼、轻松的教案来引导学生将法律用于实际,通过将实际操作练习等各种现代元素的教学特点融为一体,实现科学而有效的引导。
3.营造良好的法律学习氛围
法律教学中的许多理论性的概念,需要运用其专业的术语描述,学生难以理解,因而枯燥的课堂学习往往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鉴于大多数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如果法律课堂使用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概念,会让学生觉得生动、易懂,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除了课堂教学以外,中职院校还应该重视校外法制文化的熏陶,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途径,把学生身边遵法守法的模范挖掘出来,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鼓励和鞭策全校师生共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4.重视综合教学模式的开展
开展综合教学模式,就是结合道德、法制、心理等因素丰富课堂法制教育。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良好、健康性格的同时,将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科学地渗透其中。中职学生与其他的青少年一样,缺乏强大的自控能力。因此,应该将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只有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成为可能。教育者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应注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和法制意识,
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这样才能拥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来
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从而坚定不移地守法,最终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
总之,中职法制教育是促进我国建设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一步,是反映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程度高与否的关键部分。加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引导学生做遵法守法的公民,还可以为法治社会的实现出一份力。实践证明,有针对性地对中职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不仅可以提升中国的法制具体实践能力,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榕.强化中等职业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J].中国:东盟博览,2013(09).
[2]孙晶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3]李宏.论如何增强中专生的法律意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07).
关键词:技校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思考
技工学校肩负着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重任,技校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一线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群体的整体素质,也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所以对于技校生来说,不仅要学好技能,更要具备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在技工学校从事一线法律教学的教师,通过近十年的调查和分析,认为目前技校生法律意识整体较弱,有一些学生甚至是法盲,然而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的效果又不明显,从近几年我校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违法和犯罪行为有所增长,针对此种情况,我认为,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研究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技校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这个群体对法律、法规、法律关系的认知和评价。技工学校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才能很好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学会善待他人,增强自我法律意识,回报社会,担负起国家法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为了较为客观准确地了解技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分析技校生对法律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为学校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提供有力的参考,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辩论会、专题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情况。所问的问题的包括学生对现行法律了解程度、对法律信任程度、如何遵纪守法、识别违法犯罪行为、法律维权等方面。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技校生的法律意识现状有一下几个特点:
(一)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对违法犯
罪行为的抵抗能力技工学校的生源绝大多数为升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接受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经过调查,很多学生认为来技工学校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混口饭吃”,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被逼无奈”。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技工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压力很大。绝大多数同学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认为专业课才是将来工作、挣钱的关键,对于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德育课程等基础课程都是应付了事,再加上把法律基础课程作为考查科目,考试形式都是开卷,使学生更加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认为法律知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很多学生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根本不懂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由于技校生大都处于青少年阶段,这个阶段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成长阶段,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强、易表现自己和冲动的特点,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易误入歧途。
(二)有较强的正义感,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愿
在多年的法律基础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在讲到一些违法犯罪案件时,学生都能表达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厌恶和愤怒。经过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在对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都希望利用法律手段解决。同时,参与调查的的学生基本都具备在参加工作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不但具备正义感,而且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较强,有想了解自己享有什么合法权益的欲望,遇到问题也能够想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问题就在于由于不懂法律,所以就停留在“想做但不知道如何去做”的阶段。
(三)法律知识的掌握较少,法律认知容易出现偏差
大多数学生有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知识掌握较少,不太了解法律规定,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其对法律的认知产生偏差,在行为上往往感情用事,甚至丧失理智,从而忽视法律的客观存在,违法违纪以致酿成恶果。例如在问到学生“会买来路不明的手机”的问题时,有一半的学生回答“会”,这说明在法律行为和认知上存在偏差,也是学生容易因一念之差导致违法违纪的根源。
二提高技校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技工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技工学校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1)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这就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技工学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对生活的很多看法都不成熟,只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从法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2)学校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从家庭迈向社会的桥梁,学校在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上起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技工学校的学生他们就业需求较高,成人感强,所以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培养一名优秀技能人才的前提。
三提高技校生法律意识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以往法律课程的授课方式
利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辩论会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从课程设置上看,目前我国不同类别的所有技工院校,都是统一开设一门罗列一些概念、命题和原理的法律基础课程。对于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的技校生而言,这样的课程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基本上达不到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一个又一个的实例、法律小品等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引起共鸣,让学生真正去体会法律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就根据这种情况,编写了一本名为《走近法律》的校本教材,教材中利用一百多个案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和辩论中学习法律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较之前的纯理论讲解,学生接受度高,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不仅仅是法律专业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每一个技工学校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应该在各个课程和实训中渗透法律意识,让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心,富有正能量的环境中。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说的话,办的事都要严谨、合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心服口服。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加强法律宣传,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各项有意义的法律实践活动,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报、多媒体、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多种传播手段,把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四)建立校园法律咨询室
定期发放相关法律知识手册,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健康的维权意识,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综上所述,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学校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法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才能真正达到培养法律意识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懂法、守法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辉.法律意识形态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塑造
当前时代,大学生单单只掌握一点基础法律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法律思维,大学生只有拥有了法律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思考如何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意义
1.1 法律思维是现代人人格构成要素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对法律的理解有了本质的改变。过去阶段,很多人认为法律是国家用来限制自身行为的工具,而现阶段,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法律是用来保护自身利益及人身安全的武器。现代人的生活从某种意义来说已经转变为法律生活,所有行为都基于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而法律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它是以法律的视角,并结合法律的原理及规律,来思考并解决法律问题。当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面临法律问题时,可以采取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利益。虽然现代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可以聘请律师或咨询相关法律工作者帮助自身维护合法权益,但由于该方面的活动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并且有些法律问题发生之后,事后的维权工作无法将损失彻底弥补回来。所以,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提高大学生的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可避免大学生受到不必要的权益侵害及利益损失[1]。
1.2 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适应能力
现代法治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知法、懂法并在工作生活中积极贯彻落实法律,是国家赋予的最基础的权力责任与义务。当前法制时代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是还处于大学生涯的学生,大学生必须充分了解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明确自身和社会发展及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之中,所以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适应能力。过去阶段,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法律思维,不知法、不懂法,使其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2013年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就是因为不懂法律和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其做出极其恶劣的犯罪行为,该行为不仅降低自己的前途断送,并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给受害人及受害人的家庭带来沉重的伤害。总之,但凡是大学生犯罪,其根源在于他们对法律并没有充分的认知,缺乏法律思维。而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避免其走上违法道路,减少大学生犯罪事件,保护大学生健康、稳定的成长[2]。
1.3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旋律是站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经济水平,而不管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还是经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经济方面,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降低大学生就业之后发生的各类经济纠纷,避免大学生的利益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而建立和谐稳定社会方面,同时,大学生是社会主体之一,每位大学生都需要在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中做出一点贡献。大学生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犯罪,对生活中不良现象和行为要积极抵制,维护好校园秩序。而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在校园生活和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善于用法律来作为自身行为的标准规范,所以,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推进我国和谐稳定社会构建进程[3]。
2 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方法
2.1 改革校园管理模式
过去阶段,虽然我国高校采用了制度化的校园管理,积极贯彻了依法治校的理念。但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处理好学校、制度以及大学生三方之间的管理。大学生认为学生制定的规则制度适用于限制自身行为的,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抵触心理。并且,高校并没有把校园制度和国家法律相互结合,使学生并不能准确认识到校园制度和国家法律之间的联系,使校园管理没有起到培养与塑造学生法律思维的作用。而改革校园管理模式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高校领导及相关管理者要不断建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在校园管理中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构建以法律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框架,并在校园生活中发挥带头作用。(2)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一是教学方面,二是学生校园生活方面。不断纠正大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可程度,并在校园生活中积极采用规章制度来维护自身权益。(3)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把依法治校纳入高校文化建设内容中,为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4]。
2.2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在进入大学生生涯之后,大学生摄取法律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学。而培养与塑造学生的法律思维,首先需要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过去阶段中,很多高校不太重视《基础》课程教学,体现在师资力量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使得《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想要做好《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把《基础》课程分到必修课中,并提高《基础》课程的学时,提高学校对《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避免其他课程占用《基础》课程课时。(2)明确《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改善过去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及就业能力的狭义目标思想,结合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与塑造来优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4)改善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总之,想要做好《基础》课程教学,还需要一个漫长及复杂的实践过程,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不断提高高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5]。
2.3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和法律思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国家法律的建立是站在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不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系统的、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想道德的教育质量。在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法律来展开相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和思想道德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塑造学生的法律思维。
2.4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法律思维的培养与塑造单单依靠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在开展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可过去抽象、笼统,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中极容易发生的事作为出发点来展开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做,而非一味的听教师进行讲解。如开展立法讨论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立法原理的掌握,还可开展司法审判的旁听活动等[6]。总之,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实践运用能力。
3 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思维已然成为现代人人格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法治社会下,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高校应该改革校园管理模式,并重视起《基础》课程教学及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起以法律思维为导向的行为模式,并不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付五平.论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J].学理论,2014,(32):168-169.
[2]王雅静.关于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1,(32):243.
[3]吴家豪.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7-78.
[4]高岩.法律思维意识不应成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短板[J].管理学家,2012,(19):583-584.
[5]卓加鹏,许田.高职大学生法律思维文化探析与建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98-100.
[6]王毓南.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8):110-112.
关键词:藏区;中职学校;法律教育
引言:
和普通的高校相比来说,中职学校的学生年纪一般都很小,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而且大部分学生属于叛逆期,做事容易冲动,加之藏区地理环境以及地区的特殊性,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诱惑,自觉不自觉的做出一些危害自身、他人、社会,甚至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因而,有必要加强藏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利,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针对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藏区中职学校进行法律教育的意义
就目前藏区中职学校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一些法律方面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竟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因为年龄小,很多时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需要相应的引导。再者,进行法律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以便于日后更好地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去。最后,加强对藏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来影响家庭和社会,有利于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字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2藏区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现状
对于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据笔者了解,在中职学校里,由于叛逆期的特殊原因,容易受到外面因素的干扰,不能很好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学校方面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但据笔者调查,在藏区很多的中职学校对于法律教学工作没有充分发挥重视起来。在藏区很多的中职学校都是将法律教育这门课程作为考查课来定的,这样一来,就会让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没有必要去学习,这就直接导致了源头上的失误[1]。另外,国家编制的德育教材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内容少,只能学习一学期。这样一来,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时间短,且信息量少,无法满足对法律知识的深入学习。总之,由于对法律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根源上就导致了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很多时候就导致他们忽视法律的重要性。因此,藏区中职学校在重视专业课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将法律教育抓起来,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树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藏区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思考
3.1法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笔者认为,结合藏区地理环境以及地区的特殊性等因素,更应该加大对学生法律教育的力度。这就要求,要对法律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要结合藏区的实际,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有所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教条式的教育模式。老师可以在法律教学的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一些影片以及图片,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对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的亲身实践,让法律课堂也变得有趣起来,以此来吸引学生对于法律学习的兴趣[2],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3.2法律教学内容的改革: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中职学校在进行法律教育教学之时,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德育为主,而对法律知识的教育重视不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需求,所以说,有必要对法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引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向学生进行分析。通过相应的实例,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因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而并非把他们打造成法律界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度的给学生施加压力,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最终养成法律意识。除此之外,因为每个地区发展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作为藏区的中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教育课程,同时也要保证课程的内容生动有趣、实用性较强,从而更好地开展法律教育工作[3]。3.3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的环境:在任何时候,环境对人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对于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来说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创造出法治的氛围。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比如说,做好校园法制文化宣传。可以利用海报、宣传栏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让法律知识散布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校信通,定期给学生发送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此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当然,作为学校方面,有必要邀请一些专家给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再者根据藏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各类犯罪案件的模拟开庭,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更进一步了解法律知识,知道知法守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4结论
总而言之,藏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工作必须要格外重视。法律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正义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催化剂,有必要加强对其教学模式的改革。也要根据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课程,从而真正的做到法律教育的有效推进。毕竟,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工作是我们国家法治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希望本文的一些措施,能够对解决藏区中职学校教育工作如何改进的问题有所帮助,从而真正的促进中职法律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王茜,周林峰.浅谈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科技致富向导.2012(5).
关键词:法治教育;法律观念;法律意识;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一、概念界定
“法治”是与人治相区别的,它强调法的权威性,尊重法律地位,注重实践。法治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将“依法治国”方略句公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实现用法治意识指导公民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1]相应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就是指把法治教育的对象限定在大学生群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法治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习惯,用法律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既需要公检法等国家机器的强力保障,同时也需要法律精神的发扬和法律文化的传播,而后者的作用显然更大。法律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每个公民的法律素养的提高。大学生是最接近社会的学生群体,其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本身的就业及祖国以后的发展。所以,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良好的法治教育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2.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经济自然也就是法治经济。在法治经济中,参与者的法律素质高低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是经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其法律素养的高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甚大:法律素养高,则会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3.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随着高校的大力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同时高校的自由度也在不断增大,因此高校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近十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案例不断增多,而且愈演愈烈。小到打架斗殴,偷盗抢劫,大到投毒、砍人、撞人、,其行为令人发指。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势在必行。只有让大学具备了较高的法律素养,高校才能有效对大学生进行管理,这样高校才能更加安全、稳定。
4.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就业成为一大难题。法律素养作为约束公民行为的一种重要品质,在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大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他们将会更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具备更好的素质,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全面提升自己。因此,法治教育对塑造个体形象意义重大。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法治教育资源缺乏,法律教学存在不足
(1)师资力量匮乏。在师资力量上,法治教育并没有形成专业师资队伍,在多数情况下,我国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中主要以政治、哲学教师教授法治教育课程,很少有专业专职的法律人才细致化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2]比较专业的法律教师都集中在法学院,其他学院相关教师甚少,并且大部分非法学院的教师对法律知识也不甚了解。这就导致一个现象:法学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明显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强。所以,师资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了法治教育的开展。
(2)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高校在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并不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的。有关法律知识的考核也只是看最后的成绩,而不是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法律精神或者法律理念的掌握程度以及法律素养的提高程度。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3)教学方式重理论而轻实践。无论何种教学,教学方式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法治教育也不例外。但是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且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主要是公选课,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在课堂授课中,很多学生只为拿到学分,因此并不仔细听课;即使听课,也停留在浅显的理论阶段,不能深入理解法律的价值和意义。
(4)教学内容陈旧浅显。在大部分高校中,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作为公共课,书中的法律知识部分内容浅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另外,法律方面的内容“亘古不变”,学生很难了解最新的一些法律条文。法治教育课程的核心在法律条文,而非法治文化背景因素及法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整合等。[3]
2.大学生意志相对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学生一路走来都是在学校度过,社会阅历少,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此外,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认真。网上的一份随机小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自己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甚至于不知道老师讲过什么。[4] 这种态度的不端正直接导致法律知识的贫乏。
四、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营造家庭法律氛围,父母树立守法榜样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受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的教育氛围以及父母的言行举止对法治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到懂法守法,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同时,要在平常聊天中向孩子讲解一些法律常识,并通过新闻或发生在身边的一些违法犯罪案例来教育孩子要守法、爱法,通过这些方式来营造一个守法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法,接受法,遵守法,为高校的法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2.优化社会环境,重视法治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其中。置身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受到的影响跟环境的好坏关系甚大。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法制系统。法制系统是法治教育能够良好进行的渠道和前提条件,系统有漏洞则整体无法运行;另一方面,加强对执法机关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法律管制,保证大学生身边环境的干净。
3.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法治教育
(1)增加法学专业教师,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落实者,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5]教师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提高法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养和考核,使教师保持高水准的专业能力。此外,可以给教师合理的时间进行进修,帮助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当扩充法学教师数量,以便向其他专业的学生讲授法律专业知识。
(2)合理设计课程,提高法治教学效果。对在校大学生来讲,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其认识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夯实课程建设。首先,原有的道德法律类课程继续保留,这样可以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用道德辅助法治教育;其次,要增加新的法律类课程,包括基本的法律常识课程、关乎学生安全的日常法律课程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基本的法律课程可以作为公选课,但是专业法律类课程要作为必修课;最后,增加法学课程的课时。在保证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要适当增加法律课程的学习课时,保证学生积累法律知识。
(3)变革教学内容,实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一方面,要保留之前一些基础性的法律知识,对于一些常规性的法律常识必须保留,这是认识法律的关键;其他不相关的一些东西则应删除,以提高知识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应多增加案例,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对学生的权利义务教务要均衡,反对重义务而轻权利的教学。
(4)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提升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形成踊跃发言的良好课堂环境;可以将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讲演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案例展开讨论、发表看法,甚至可以进行模拟演练。同时,要利用好“第二课堂”,高校要与法院等部门搞好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公审大会,甚至开庭等,通过真实案例提高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
4.大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法律素养
作为法治教育的实施对象和法律学习的主体,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很重要。一方面,大学生要认识到法律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切实用心学习法律课程,不能为了通过考试而应付学习;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积极与同学探讨相关法律问题,将法律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多多关注与法律相关的新闻,思考法律问题,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意志,培养法律思维,能够将法律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遇到问题时能用严谨的法律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对于身边发生的违法事情能够主动站出来解决,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形成法律精神,并且能够影响他人。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任,因此,提高其法律素养势在必行。通过家庭、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之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相信法治教育工作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会逐渐减少,高校依然会是纯净安全的港湾。
参考文献:
[1]郝 军.大学生法治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代明智.论法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242-244.
[3]董升太.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1,(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