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课外阅读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外阅读的定义

第1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505)对阅读作了定义性的界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和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合。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由此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尝试和经验:没有阅读,英语学习寸步难行;有了阅读,英语学习节节提高;阅读越少,进步越慢;阅读越多,进步越快。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研究来看,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阅读取向不合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认为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购买阅读课外读物,即使购买,也只是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参考书或试题集锦等。

2.阅读目标不明确。调查统计:90%的中学生认为应该有课外阅读,66.7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70%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而能真正明确阅读目的的学生只有10%左右。一般来说,他们看课外书随意性大,阅读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时尚的一种盲从。有的“想看啥,就看啥,和学习无关。”有的说“腻了课本,找课外书调剂。”

3.阅读策略不科学。在阅读方法上,不少学生毫无策略可言。在阅读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精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方法,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分析问题成因

调查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课外阅读,大致与以下因素有关:

1.视听文化的冲击。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可以直接将信息作用于视听感官相比,书籍阅读就显得较为枯燥,人们不再也不愿花时间从书籍中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缺失。

2.老师和家长的干涉。许多家长都渴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读课外书时,他们就会阻止。据统计:不干涉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家长仅占8%,反对孩子阅读任何课外书的家长占33%。更有甚者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课外书都称为“闲书”。这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不但未受到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

阅读条件的制约。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黄金时间是寒暑假,首选者占48.9%;第一地点是家里,占78.2%;仅有14.9%的学生把学校图书馆作为阅读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理应是学生阅读的神圣殿堂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广大学生心目中却几乎没有位置。

4.应试教育的误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措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优劣还常以升学率为唯一的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阅读。

四、改进措施

要真正让学生读而有得,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普及对优秀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长期只重课内学习而忽略课外阅读,为此,教师上课时应设法吸引学生,或旁征博引,或谈古论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推荐有益读物,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初期,学生大都有随意性和消遣性的阅读习惯,且贪多而不求甚解。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3.提示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除了常用的泛读、略读、跳读、精读、细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外,还可以介绍其他的方法。要教育边读边思考、重感悟、重积淀、批判地吸收。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阅读成果。为巩固和扩大阅读成果,教师应有计划组织一些活动来加以促进,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促进课外阅读活动。

5.家庭和社会各界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们应该意识到:“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家长应该作出表率,自己多读书,也支持孩子读书。工作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书店、图书馆或在家中交流阅读经验和体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其次,新闻出版部门应规范、净化课外读物市场,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书籍。再次,公共文化机构如城市图书馆、社区或村镇图书室应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降低其阅读门槛,这也有助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学生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去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之外,翱翔于读书的天地之间,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精神的食粮,理想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姜珍婷.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MA】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炜.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年第5期

第2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但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考试的导向作用,致使课外阅读被“题海”的机械训练所取代;再加上学校、教师阅读观念的陈旧,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未曾真正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学生的阅读下了新的定义,并进一步阐明了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鉴于此,笔者在扩大学生阅读面、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做了些尝试:

一、提高阅读认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1.转变观念,还阅读以正当的地位

当前,除了家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错误的阅读观以外,部分学生对阅读的误解也不容小觑。他们认为课外阅读见效慢、没意思,再加上各科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致使他们无暇阅读,也不愿阅读。针对这种现状,首先必须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阅读在学生心中的位置,明确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的喜好自然也各不相同。要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选取阅读方式,对作品的选择可以不受年龄段的限制,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愿。 当然,学生的年龄有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有限,在选择的过程中老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经典名著与流行的快餐读物之间的本质区别,矫正学生浮躁的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品味。

二、 家校配合,“悦”读无穷

中学生的自制能力也不是很强,在学校里常常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连续性和时间效率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所以,老师应该寻求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学校加家庭的阅读氛围机制。要鼓励家长们配合,在家里规划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商量设计布置,如包括书柜、花卉、贴图等等;鼓励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进行相互的听读,讲见闻,欣赏优美散文,分享阅读心得。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学生感觉“孤独、枯燥无味”的阅读也会变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了;而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会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得到升华。

三、指导阅读方法,做到读有所得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至关重要。计划要细致,分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初一、二学习任务较轻,可利用在校和假期读完《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篇目,寒暑假可自选篇目阅读。

2.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有助于学生将对文化经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的阅读由随意性、消遣性提升到有品味的研究性、积累性阅读,让学生真正读有收获。

(1)让学生阅读作品前首先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2)充分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勤查字典,排除字词障碍,勤翻阅参考文献,以扩展视野,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3)多种阅读方式融合,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精彩部分和主要内容要精读。

(4)做好读书笔记,可采用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多种方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习惯。

3.相机引导,解惑释疑。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切不可放手不管。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再加上以十二、三岁的孩子的阅历是无法完全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含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走入学生中间,搜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的指导,对于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指导。

四、建立阅读评价方案,促进健康发展

第3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一、农村低年级阅读行为现状

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质量在很大意义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低年级时期对阅读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农村,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乡镇小学,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却面临巨大的难题。

1.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较窄。

相信每个小学的图书馆或者是图书室里都会显眼地标出。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最伟大的朋友。虽然不是所有书籍都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积极向上的书籍,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更了解这个世界,提高自我修养。但是家长们受分数和功利思想的影响,给孩子们买的课外阅读的书籍往往是各种练习册,特别是以各种课后练习册为主。在他们心中,对课外阅读的定义已经彻底桎梏在做题练习中。

相反,那些孩子们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如绘本,有趣的童话故事,哲理丰富的预言故事等却很难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家长们早早地就为上小学的孩子们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围墙里充斥语数外的各种知识点,很难见到课外读本的影子,久而久之,孩子就难以养成读课外书的好习惯,有的孩子甚至把课外书等同于课本,加以排斥。老师再丰富的引导,也是徒劳。

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

在乡镇特别是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的时间大多花在玩上,特别是男生,除了跑、跳、追、打,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即使老师有时候提供给孩子们部分课外书阅读,多数也是没心思看的。

在家里,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或者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少看书,同时也很好地督促孩子看书,更不用说和孩子一起看书。孩子们除了做作业的时间以外他们自由地玩任何游戏,没人再会管他们。家长们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至于做完作业以后孩子玩些什么,他们就不管。试问有哪个孩子在愿意父母说解放了以后还愿意待在位子上看书的呢?同时有些家长走进一个误区,他们将写作业的时间和读课外书的时间画上等号,认为课外阅读的书籍容易扰乱孩子的心神,孩子们已经有玩的时间,无需在让他们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而且有课外书也容易让其分心,所以为了不影响他们最重视的学习成绩,他们不鼓励甚至禁止孩子看课外书。如此的限制,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较差。

一本书之所以称为好书,是因为它能给阅读的人带来无穷的回味与思考。一个人如果爱好读书,他一生从书中将获得极其丰富的知识能源。可是农村的孩子受环境及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阅读书籍往往囫囤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特别是低年级孩子,他们的书籍中图画往往占很大一部分,而孩子们大多都只看图片。

就像我班孩子一样,对于我发的课外书,孩子们经常是兴奋地拿到手,有时候甚至争抢一番,可是没过两分钟就丢开。我本来认为是书不好看,他们不感兴趣,可是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们是看完了。我问有的小朋友他们看懂了什么,结果却让我哭笑不得:我看见一只小猪住在房子里,我还看见一只戴着帽子的狐狸……孩子们绘声绘色地给我描述他们看到的画,可是没有一个孩子告诉我这些小动物之间发生什么事情。如此阅读,我想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解决策略

1.布置图书一角,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条框式的班级布置理念已经悄悄地渗透到我们的班级布置中,许多地方对于图书角的布置有着严格的要求,甚至不允许有丝毫的偏差。这不仅仅挫伤了老师布置班级的积极性,更束缚了孩子们对书本知识的渴望。特别是农村孩子,他们对于各种新奇的事物都有极浓厚的兴趣,我们怎么忍心让他们单单与书绝缘呢?

我班在布置读书角的时候,根据低年级孩子对鲜艳色彩的喜好,将背景布置成绿色,再加上竹林、青草,让读书角在教室里显得格外宁静、高雅。在显眼处还贴上标语“竹林书海”,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布置,所以对于书柜上的书充满兴趣,不再看见书就躲得远远的,他们愿意亲近书本,愿意和书本交朋友,久而久之,对于课本他们充满喜爱,甚至用课外的知识给课文续编故事。读书角的设立一下子扩大了孩子们的阅读量。

2.加强家校联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低年级的儿童正处于需要被发现、被引导的阶段,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刚刚起步,需要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改变部分家长错误的阅读观点,致力于和家长共同合作,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益处,让孩子愿意用玩的时间看课外书,明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比现实的打闹追逐更令人酣畅淋漓。

我班学生在订书时经常根据自己的爱好订阅相关书籍,比如女生比较爱看花仙子之类,男生比较喜欢看铠甲勇士类得动画书籍。这类的书籍可以起到调动积极性、娱乐身心的作用,但是物极必反,如果这类的书籍泛滥,那么之前家长们担心会导致孩子学习分心的情况就非常容易出现。每当有孩子在订这类书籍的时候,我经常会建议小朋友们在考虑考虑,同时与他家长沟通,讲明一本好书的重要性。同时介绍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如《七彩语文》、《儿童文学》等,这类的书籍报刊中的内容,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及时代特色。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时候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及时督促检查,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4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堂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还提出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小时候的习惯养成将影响他的一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着手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关注文学,养成阅读的习惯,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文化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在小学生文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通过研究论述,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作用,探究如何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发挥其美育功能,并指导教育实践,使理论与教育相结合,更好地以理论指导实践,发挥课外阅读在学生人格培养,美感培养中的作用这一问题。

一、文学是提高人、进化人、塑造人的语言艺术。

(一)文学是美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又新鲜的命题。《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为‘语言艺术’。”[2]《文学概论》是这样定义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样式,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包含着人的个体体验,它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话,即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3]不管如何界定“文学”的涵义,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具有语言、情意与审美三要素。

但是,文学最主要的要素应该是审美。它讲究文质的真、善、美,传递给人们的是它语言的美,思想的真与善,能给人以持久的审美的浸润、感染与回味。纵观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诗经》到《离骚》,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戏剧,中国从有文明开始,便产生了无数的文学经典,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语言精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体现了古典美学的意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至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以及《窦娥冤》等古典戏剧都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而历数国外的名著,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这些作品能享誉世界,读者遍及每个时代,也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

因此,概括而言,文学是美的语言艺术,因其自身蕴含的审美价值,而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代代传承,风光无限。

(二)文学是心灵鸡汤

从《辞海》一类的工具书或教科书上查阅到的有关文学的定义,或许能够让人准确地记住它的概念,但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让人真正地领悟其中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其实文学乃是人生的构成部分。它始终与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生产等人生的主要内容,与人的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学本身就是人的心灵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它“伴随着人的诞生而诞生,人的发展而发展”,[4]所以刘熙载指出:“文,心也。”高尔基把文学称为“人学”。作为美的语言艺术,文学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文学能够给人愉悦。凡是文学作品都能够通过语言的描绘、人物的刻画等给人以,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自觉。当人们处于这种审美状态的时候,他的身与心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艺术美之中,超脱了尘世间浮华与喧嚣,挣脱了一切功利主义的束缚,就真正获得了自然而然的发自心灵深处的赤子般纯净无华的愉悦。“这种快乐,是精神自由的遨游,是想象力无羁的腾飞,是心灵的旅游,是超越时光的思索。只有文字构筑的世界――书籍,才能创造这种快乐”。[5]

其次,文学使人心灵自由。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6]这里的“游戏”是指与强迫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一种脱离功利的审美游戏。当整个人沉浸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中时,他便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犹如一个在游戏当中的孩子,一心关注的只是“游戏”。此时,他的精神是自由的,心情是放松的。即便他一贫如洗,他还是满足的,自由的。

当然,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审美。文学作品,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总是灌注着作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生动感人的文字描绘,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使读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实践上找到榜样,在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萌芽期。在这个阶段,成人的引导、榜样的作用在他们的人格形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将美与丑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了学生一个鲜明的标准,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榜样,也指出了一条条光辉的人生之路。在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有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把握这些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苦辣酸甜,是对青少年情感发展的一种有益熏陶。比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中,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是那些伟大的爱国者形象,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代诗人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的诗人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生的荣华和死的惨烈间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这些光辉的形象上,我们看到了人的心灵中最神圣、最珍贵、最不可动摇、最无法遏止的东西,那就是爱国的信念。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在美好理想的指引下,会不断地反思衡量自己,不断地朝着优秀人物的思想境界而努力,久而久之,他们知道了人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为一种气质,一种人格。因此,引导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二、文学教育的缺失,特别是低质量的课外阅读,造成了童年生态危机。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蓬勃开展着。培养全面发展又不失个性的人,使学生能和谐健康地成长,是当今素质教育坚持不懈的追求。

在此背景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育界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及整个教育界,让每一位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张扬,良好人格的养成,如何健康快乐地成长。语文课程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需要情趣、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而言,人文性主要表现在:(1)学语文与学做人并重;(2)重视文学在情感熏陶方面的作用;(3)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涉及很多因素,如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但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文学教育。当今世界上各国的母语教育都在加强文学教育,这是个大趋势。

但是,在普通教师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文学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落实。例如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能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在具体实践中,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而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且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阅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随便否定一个学生,不扼杀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等等,让学生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但在实践中,许多老师不是这样做的,迫于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轻视课文中情感、精神、思想等蕴涵着真、善、美的事物的审美体验。目前,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以文学知识的获得取代文学阅读,不注重强调语感、感受意象感情之美。结果是将经典作品平庸化,把文学感受知识化,以为汲取了大量的文学常识就是在进行文学阅读。其实不然,这种读书方式并未挖掘出文学作品内含的美、感染人的地方。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通过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形成审美个性,塑造完善人格。随着人们对人格塑造的重视和心灵培育的强调,文学教育将获得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振村.班级读书会:通向阅读世界的窗口――儿童文学博士王林访谈录.小学语文教师,2008,(2),(总245):5.

[2]田本娜.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2):11.

[3]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1.

[4]黄健,王东莉.文学与人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第5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摘 要: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教师探索研究的重要领域。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研究,需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最终使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儿童文学的魅力。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学;理念;途径;实践性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一线的语文老师局限于语文教材的教授,而忽略了儿童文学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上更多的是遵照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难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挖掘儿童文学资源,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的素养,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儿童文学的魅力。

一、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更新知识的群体,并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学以致用,只有读书,才能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专业不断提升,才能使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充实、丰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读一些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书籍,弄清儿童文学的定义、特征、功能、地位及历史发展,为自己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多看看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佳作赏析方面的书,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更要多读名家名篇,从名家名篇中吸收“养分”,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儿童文学阅读和语言实践性

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仅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靠课外阅读来共同完成。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线老师竭尽全力地传授课本知识,讲解详细,分析到位,却不重视学生的阅读拓展,典型的重理论而轻实践。而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阅读实践。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增长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读写能力。实践证明,凡是阅读、写作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学生,大多是从课外阅读中受益的。应该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让阅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同时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体裁丰富,为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分级阅读

作为一种有效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阅读方式,分级阅读在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目前国内分级阅读教育来看,虽然国内分级阅读图书市场与学校、学生息息相关,但分级阅读的图书只涉及学生的课外阅读领域,与课堂教育关联不大。这样一来,分级阅读在儿童身上产生的积极作用很少能影响到课堂,而教育作为助推分级阅读发展的重要支柱作用也显现不出来,最终使分级阅读流于形式。

指导学生分级阅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推荐合适的儿童文学读物,线下进行分级阅读指导。由于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也会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展,面要广、选要精。

四、利用好评价

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学生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评价信息,并以此为“蓝本”给自己“画像”。合适、有度的教师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的作用,从而使学习取得更高的效率,让学生获得克服困难的力量,在人格上得到逐步的完善。借助“一起阅读”网络平台上的激励功能,结合线下的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抓住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通过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针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以使他们快速地成长。每周评选“读书之星”,即对读书笔记的检查和统计,凡每周阅读字数在一万以上的被评为本周“读书大王”,再将“读书之星”的名单公布到班级光荣榜上,以激励阅读。每学期评选出班级“小书虫”。凡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就奖励一张精美的“小书虫”卡,在“小书虫”卡上记录该书的基本信息,再将它张贴在教室的展示栏里,期末由此进行“小书虫”评选活动,让学生感受自己的阅读成果。熟练掌握激励性评价工具及用语,灵活运用,相信学生可以感受到那份鼓励、那种欣赏,从而迸发更强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新视野 高中生 阅读能力 养成及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84-01

一、什么是阅读能力

在辞海中,阅读是这样被理解的“阅读本身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是把外界思想转化为内在想法的一种有效途径。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新的知识和提升原有的素养。在新时代的推动下,阅读能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因为现在无论是获取什么样的信息都将通过阅读。文字是一种传达思想、情感、意志的工具。但如果没有阅读,那也是无法进行交际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阅读的。

二、阻碍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是由两部分决定的,即学生自己和老师。如果学生很认真学,但没得到好的老师指导,那也是徒劳的,反之亦然,所以要想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必须要相辅相成。阻碍高中生培养阅读能力的因素也就一目了然了。

(一)老师的因素

在教学中,老师影响阅读能力培养的因素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种:

1.教学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相隔离

在当代新理念的教学思想下,有些老师上课时总感到无从下手,对新理念教学思想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表面,没能够深刻理会其中的内涵,从而导致阅读与实践联系相脱离,进而阻碍了能力的培养。

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国高中语文课改标准中,有明确的字迹写明“高中生在阅读过程具有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学生自己有选择阅读书籍及途径的权利,老师不得加以干涉,有些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习惯性的向学生灌输思想,从而使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难以培养。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教学中,学生自身影响阅读能力培养的因素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种:

1.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早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事情。要想快速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时代高中生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有着强烈地阅读欲望和广泛的阅读兴趣,但就是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没能掌握到必备的阅读方法,从而禁锢了能力的养成。

2.阅读意识低下

根据权威的调查显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约有59%的学生只喜欢听老师讲,而不喜欢自己动脑,无论是提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这样做实质是在自欺欺人,老师的能力在逐渐提高,而学生则相反。学生将主动参与阅读的机会拒之门外。此种阅读状况不利于阅读方法的养成,更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新视野下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方法是数不胜数的。况且影响高中生阅读能力养成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所以要想养成这种能力,就必须考虑到影响它的所有因素,从而选择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提高。以下是几种方法的简单叙述:

1.网络阅读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网络阅读在中国某些地区已经逐步走进高中学生的阅读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阅读的方式。网络阅读具有开放性、丰富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因此,一方面为阅读提供了巨量的资源,另一方面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养成。

2.课外阅读法(文学或小说)

在七、八十年代,有一位语言学家总结过这样的一个结论。阅读能力是三七开的,也就是说百分之三十得之于课内老师训练,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实践。正所谓“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只是一个方向标,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是有赖于课外阅读来进行指引的,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进而到达预期的目的。

3.个性化的阅读法

真正的阅读境界,那就是阅读的个性化。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那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提出疑问的意识。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助于能力的快速养成。个性化阅读已经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高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身是带着强烈的个性色彩进行阅读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思想的共鸣或分歧,从而打破常规,别出机杼,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提出独特、创新的想法。最后养成好的阅读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就阅读能力的定义、阅读能力培养的阻力、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在当今社会,没有能力的人将被社会所淘汰,可见其重要性。要想要成好的阅读能力,方法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春月.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D].学科教学・语文.2006(9)

[2]汪琛.高中生课外网络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2007(5)

第7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一、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读一句,讲一句,学生听一句,记一句,课文的理解也就是老师的理解,根本没有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情感。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去寻找问题、思考问题,更别说是在课堂上提出不同见解的问题。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这么说,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所谓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阅读,不能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1,学会朗读与默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默读的准备条件,默读是阅读的更高阶段。因为默读更有利于学生沉潜文本,加深理解;应用范围比朗读更广,因而也更重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2,学会精读。精读就是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是充分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3,学会略读和浏览。所谓略读就是大致地读,其目的在于粗知文本大致内容。它的优势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真正把握文本的内容。快速捕捉关键的信息。浏览,是大略地看,是一目十行地读,其意旨在于查找和提取信息。浏览,通常可以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4,学会诵读。诵读是反复吟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在阅读教学中强化阅读兴趣的培养

课程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提倡和呼吁,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光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旨意。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渎”转化为“我要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因此,教师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心思转移到课外阅读上来。这样,即使再忙,学生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尽情享受阅读的愉悦。

四、在阅读教学中关注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

第8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分层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应用措施

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五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很多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取得巨大腾飞,社会有了很大进步,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源于社会的伟大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当然,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改革创新。尤其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仍然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自新课标实行以来,教育部门一直引导教师运用分层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之下,我们正在不断引导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模式推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1.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这是分层教学的理论定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具体实施,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或者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平行分组,之后根据分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的最大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在把握和理解分层教学的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分层教学的精髓是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此老师必须把握每个学生的具体特征;第二,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接受能力;第三,分层教学的总目标是更好地服务学生,让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英语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初中英语对于学生一生的英语学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英语阅读无疑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现行的考试方式中最重要的考查类型之一。英语和英语阅读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促进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没有很大帮助;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分层教学的意识,取而代之的是整体把握,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最后,初中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时总是“一视同仁”,这种训练方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明显是不够的,根本没有将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而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是很大的挑战,由于无法完成老师所布置的阅读任务,经常会产生挫败感。

3.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两个方面,在实施英语阅读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运用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方式,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模式

课堂分层教学是实施英语阅读分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教授学生的课业成绩和学习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分组情况有意识地进行英语阅读课程的讲授,对于比较困难的题目和相对简单的题目要区别对待,层次较高的小组老师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小组,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有意识地调整分组,这样可以让分组更加合理,这也是一种激励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外阅读中的分层模式

课外阅读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同样有着重要作用。阅读是一种语言技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英语课外阅读的设置,在设置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分层教学规则。

具体的做法是在进行阅读作业设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组进行设置,由于小组的学习能力是有所区别的,设置的作业也应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

结语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对中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有重要意义。分层教学模式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广大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中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拓展了阅读范围。阅读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一种,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理解、感悟、鉴定与评价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积累语文知识,训练阅读理解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丁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段话全面、深刻地概括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策略和阅读的多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积淀、丰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在阅读教学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可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改进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教学当做教师、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与对话。在教学观念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不仅是教师阅读方法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为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提供一个纽带与桥梁,让三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完成交互与影响的互动。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不可能充分沟通。而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是活动的、变化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水平与兴趣爱好为基础,摒弃传统的固定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足够的兴趣。

2.个性化阅读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定义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指导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感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经过足够多的阅读沉淀,才能够有语感的产生,才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语言的应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减少了学生阅读的内容。现代教学应当紧扣教材推荐相关读物,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巧借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3.融合阅读与写作,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基础上,以主观情感与思维为核心,强化体验与理解过程,熏陶情感,启发思维。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是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将写作与阅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得到充分的延伸。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与技巧都是由阅读进行训练的,没有阅读训练作为基础,就没有写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充足的素材。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从教材阅读中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训练作文的写作方法,将阅读与写作融合起来,提高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多媒体为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生动的展现。音频与视频方式能够设定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思想境界充分理解,深刻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的范读是一种直观、形象的阅读指导。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和掌握教材,可在学生阅读前或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为学生范读一遍,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师更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范读一番,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及文字赏析能力。教师在范读时,要指导学生边听边用心思考,感受教师阅读的语速或语感,从而顺利进入文章的意境。

例如,在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有这样的段落“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之后,学生听出了紫貂得到美餐时的喜悦,黑熊舔自己脚掌的无奈,然后尝试着自己阅读,慢慢地就会读出文章的韵味。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整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阅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教学内容是阅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中心,尽可能拓展语文教学资源,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语文阅读理解的平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