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

第1篇: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老年人各器官机能衰退,免疫力降低,经常忍受疾病的痛苦,而他们得知自己患有重大疾病准备治疗时,也表现出的极大恐惧。病人在得知疾病时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出现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担心、恐惧。如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将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甚至会危机病人的生命。因此,研究病人在得知疾病时的应激反应,有利于医务人员采取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来减轻和防止病人身心疾病所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月~2007年6月我院住院病人80人,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人,实验组40人。

方法:试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①建立干预基础:护士注意仪表,态度和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一入院,就热情接待患者,从病区环境介绍到有关情况,分阶段对患者进行宣教和交谈,从而取得患者信任,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患者的心理反应。②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住院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在医院恢复的有关知识。③心理干预:以现代心身医学观点给患者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教会患者改变心理应对方式,使用放松疗法,如暗示疗法,催眠疗法等给予心理干预。④家庭干预: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与家属一起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转换角色。指导患者家属作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对照组病人入院后,只作常规护理,不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观察指标:①恐惧程度评定(术前评定):无恐惧或有轻度恐惧但无逃避行为为1级;注意力警惕性增高,有逃避行为为2级;过度警觉,活动能力减退,尽力逃避,夜间需服用镇静剂才能入睡为3级。②病人入院时和疾病通知时2次监测病人的血压脉搏。

结果

见表1、表2。

从表1可见,对病人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后,实验组病人疾病通知时的恐惧程度低于对照组(P

从表2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病人的血压、脉搏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

讨论

老年人在疾病治疗上为一特殊群体,由于自身各器官相对衰退,对疾病产生的痛苦更加恐惧,而鉴于他们对社会阅历相对深,对各事物又便于理解这一特点,对其采取心理干预是恰当可行的。

早在1926年Cannon就明确指出,心理因素可影响血压和心率。现代应激(Stress)理论认为,人在危急状态下,神经-内分泌系统会释放儿茶酚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和心率改变,这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病人缺乏对疾病治疗的信心而恐惧。医务人员在面对老年病人这一特殊群体时,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病人所患疾病,更要注意疾病对病人所造成的心理损害,积极为其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争取病人的密切配合,以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慧雅,张英,王玲.护理干预对乳癌患者手术前恐惧和术后疼痛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2003.38(1):141

第2篇: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恐惧症患者神志清醒,常常明知自己的恐惧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引起恐惧反应的事物或情境实际上对个人往往并无威胁或伤害;也知道其他人并不会因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惧。因此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异常的表现。但是一旦患者遇到相似情境时,就会反复出现恐惧情绪,不能自我控制,并且产生回避行为。脱离该情境,症状就会逐渐缓和消失。间歇期患者情况基本如常。

恐惧症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而且发病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以后,该事物或情境可能成为恐惧的对象。

恐惧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医生治疗恐惧症有许多种方法,常用的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强迫疗法。

认知疗法对患者的刺激强度最弱,强迫疗法最强。认知疗法是通过解释、疏导,告诉患者他之所以对某种物体、情境或人恐惧,是因为他自己主观意念所致。所以,要消除恐惧症,就要勇敢地面对引起恐惧的事物,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害怕情绪。

行为疗法主要采用系统脱敏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每次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患者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恐惧感就会削弱,最终切断刺激物同焦虑反应间的联系。

强迫疗法实际上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又称为满灌法。医生会让患者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者让站在自己很惧怕的异性面前,总之是直接面对患者恐惧的对象,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对患者进行强迫治疗。这种方法必须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在对患者做出谨慎的评估后进行。因为强迫疗法对患者的心理刺激非常强烈,容易使患者产生其他心理疾病,但是疗效非常显著。

此外,催眠疗法和药物疗法也经常用于治疗恐惧症。精神分析师将患者催眠,挖掘患者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研究患者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患者发病的根源。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药物疗法是比较常用的,但是不如心理治疗方法能够根除恐惧症。有一些食物含有类似于治疗恐惧症药物的成分,所以以下这几种食物将有助于患者恢复自信。

深海鱼 研究显示,全世界住在海边的人都比较快乐和自信,愿意与他人交往。不只是因为大海让人神清气爽,最主要是他们把鱼当作主食。无论是芬兰、英国、美国的研究都发现相同的结果。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鱼油中的Omega-3型不饱和脂肪酸,和常用的抗焦虑性的社交恐惧症药碳酸锂有相类似的作用。

香蕉 香蕉含有一种被称为生物碱(Alkaloid)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维’他命B6的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产生忧虑的情形。

葡萄柚 葡萄柚不但有浓郁的香味,更可以净化繁杂思绪,也可以提神醒脑,加强自信心。至于葡萄柚所含的高量维生素C,不仅可以维持红细胞的浓度,使身体有抵抗力,而且维生素C也可以抗压。最重要的是,在制造多巴胺、正肾上腺素时,维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其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也有同样的疗效。

第3篇: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哮喘作为儿科最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全球范围内患病率近二十年来上升趋势明显,严重威胁儿童健康[1]。哮喘病因复杂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变应性体质等多重因素影响,随着医学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关心理、行为因素与哮喘的关系愈来愈受到关注[2]。许多研究表明各种心理因素能够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反之,哮喘迁延不愈又可引发心理行为问题,形成心理和躯体间的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哮喘的改善[3][4]。因此,有必要依据儿童群体心理生理发展特征制定符合该特殊年龄心理教育干预。本综述通过回顾国内外已有文献探讨哮喘儿童的心理社会因素及有益于哮喘治疗的心理治疗措施。

心理行为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精神心理因素与儿童哮喘的交互影响

哮喘儿童的精神心理状态在哮喘的发病与疾病管理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多研究显示,哮喘发作会使患儿产生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哮喘急性发作时出现的胸闷、憋气、喘息、反复剧烈咳嗽等症状可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使患儿感到紧张与恐惧。

Kashani等[5]在儿科门诊对56名患有哮喘的儿童和56名正常儿童精神心理状态的研究中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哮喘患儿更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且哮喘患儿父母的焦虑评分亦处于较高水平。Wamboldt等[6]对337名哮喘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患儿在哮喘发作前期感知的惊恐与其当时的焦虑体验显著相关。另外,哮喘的发作程度也会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Akcakaya等[7]用儿童焦虑抑郁量表对100名哮喘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重度哮喘患儿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高于轻度患儿。

哮喘本身反复发作、慢性持续的特点为心身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带来了消极影响。

黄柳一等[8]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64例哮喘患儿研究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哮喘患儿在精神心理状态方面较多出现紧张、沮丧、易激惹、头晕及睡眠障碍。有研究显示哮喘儿童对生活环境、学校、同伴关系等各方面主观满意程度低,自我评价差,易产生自卑、痛苦、孤独感等心理情绪问题,由于活动受限、家长照顾过多,患儿也容易形成依赖型人格从而妨碍其社会适应能力[9][10]。这些问题从不同维度危害了哮喘儿童的身心发育,降低了他们的生命质量。

哮喘对儿童气质性格的影响

气质是儿童早期表现出来的受生物基础及心理活动制约的行为差异,而性格是气质在不同情境下与大量社会往活动相互作用后形成的个体对外界相对稳定的态度与行为反应习惯[11]。

Rajesh T等[12]使用儿童气质量表对患有持续性哮喘儿童的气质特征进行调查,并按照年龄和性别设立了相匹配的对照组,结果表明哮喘儿童气质量表节律性维度得分显著降低,表现为对新事物、新环境反应强烈,但节律性差、持久性低,注意力不集中。范群等[13]对106名哮喘儿童调查中发现多数患儿的气质类型属于中间偏烦型。何炳勇等[14]使用儿童艾森克个性心理问卷对54名哮喘儿童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哮喘儿童中男孩易形成内向性格,女孩易产生掩饰心理;而其哮喘症状严重性与性格内向程度呈正相关,哮喘症状轻的儿童性格内向不明显。

哮喘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陈虹等[15]在探讨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达到36%明显高于对照组(12%),并认为哮喘的慢性发作是引起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高危因素。Klinnert等[16]报道哮喘儿童疾病严重性与其行为异常有关,重度哮喘患儿的可观察问题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社交行为退缩、不合群等。Verkleij M等[17]最近的研究发现患有难治性哮喘的儿童和青少年,与健康儿童相比,其内隐行为问题更加突出,如社会退缩倾向、躯体主诉等,且出现这类行为问题的难治性哮喘患儿比非难治性哮喘患儿的生命质量评分更低。

心理治疗与哮喘转归的关系

哮喘的反复发作及发作时的症状表现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有学者认为重症哮喘对患儿心理造成的危害远超过疾病本身对儿童的影响。因此,诸多心理治疗方法已被应用于辅助哮喘治疗,且能够有效改善哮喘转归,帮助患儿达到哮喘控制,提高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18]。国内外现有的心理治疗模式可以根据其理论框架及操作方法进行如下分组: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把治疗着眼点放在患者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其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选择性强化疗法、逆转意图疗法、模仿疗法等。咨询者运用上述方法使患者通过与他人合作、被给予奖励(正性强化)等消除某一(些)不良行为,在特定学习环境中改变自我,建立新的行为方式。

认知疗法 行为和情感是以认知作为中介,适应不良与情感和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认知疗法专注于使用识别自动性思维、识别认知错误、真实性检验等认知治疗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性认知,通过认知的变化达到行为的改变。这种不良性认知包括患者对于哮喘发作时感到莫名恐惧或无助等。

认知行为疗法 目前认知行为疗法较频繁地应用于临床,融合了行为和认知两个模式的关键内容,结合认知和行为技术共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和行为。Colland [19]关于哮喘儿童疾病应对方式的研究中报道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缓解患儿的焦虑情绪,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并帮助患儿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疾病。

放松疗法 带或不带有生物反馈训练的放松疗法是早期哮喘心理干预的研究重点。放松疗法可以减轻哮喘患儿焦虑、抑郁症状,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及多项哮喘控制参数。它一般包括渐进性放松,自主训练,专注于身体感受和精神控制及可诱发心理意向的自我催眠或深度放松。放松疗法通常伴随着产生积极想法的自我暗示和获得生物指标的反馈,并要求主体在完全放松的基础上完成这两个过程。Alexander等[20]在哮喘儿童呼气峰流速放松训练效果研究中发现参与放松训练的患儿呼气峰流速平均值显著增加。另一项研究表明自我催眠放松疗法可减少因哮喘引发的急诊访问次数[21]。

家庭心理疗法 家庭心理疗法试图去了解整个家庭的态。Gustafsson等[22]对100名有强家族过敏史3~18月龄的婴幼儿喘息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家庭互动功能失调是诱发婴幼儿反复发作喘息、感染或湿疹的重要原因。有证据表明,家庭心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哮喘患儿的症状。

其他方法 其他常见的心理疗法有支持疗法、疏导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呼吸再培训法等。呼吸再培训法是指运用Buteyko、瑜伽、冥思静坐等相关呼吸技术改善呼吸方法,调节呼吸功能来控制哮喘症状。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也验证了呼吸再培训练习对于改善患者哮喘结局的有效性,但其是否能作为哮喘的标准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3]。各种心理治疗对于哮喘结局改善干预试验中,由于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个体的特异性及效果评估的困难性,任何一种单一心理疗法研究数量较少,涉及样本量也较小,但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已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有关哮喘心理干预的措施和效果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深入探讨。

第4篇: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关键词:失眠症;心理干预;脑波治疗仪;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63-02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我国为失眠症高发的国家之一。据上海有关专家对居民睡眠质量的调查显示,约40%的人有失眠症,全球约10%的人群有慢性失眠。由失眠症导致的人身安全事故,心身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长。而目前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方法单一,疗效不确切。为探讨失眠症治疗的有效方法,我们综合国内外目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利用心理康复技术结合脑波仪治疗失眠症,摸索一个疗效确定、患者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失眠症的治愈率。

1 对象

1.1 对象:

入选患者45例,均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到我科就诊的失眠症患者。按ICDM―10的诊断标准筛选病人。失眠每周3次以上,持续1个月以上,且对社会功能有损害或失眠引起显著地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低下[2]。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32-60岁,平均(42.17±17.83)岁;病程12-34周,平均(19.20±5.968)周。

2 方法:

2.1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是由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中心精神科睡眠和生物节律研究中心睡眠专家Buysse Dj等人于1993年编制。量表由19个自我评定问题和5个由睡眠同伴评定的问题组成。仅将19个自我评定问题计分。19个自我评定问题构成由0~3分的7个因子。累积各因子成分得分为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通过此表可以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服用药物情况和日间功能障碍情况等。

2.2 睡眠卫生宣教。

帮助其妥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以消除患者怕失眠心理、梦有害心理、自责心理等。告知患者:

①在夜晚保持心情愉快和放松。

②注意少喝酒精饮料。

③总是在早间固定时间起床。

④任何减轻夜间压力的措施均有助于失眠;

⑤告诉患者只有当你有睡意才上床,上床就直接睡觉;当你不能很快入睡(15分钟内)起床并离开床;

2.3 渐进性心理放松训练。

自我放松训练有坐式和卧式两种。患者在心理治疗室内进行,按指导语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和头、面、颈肩、腰背、肢体肌肉的紧张与放松,体验肌肉的紧张与放松,最终达到全身处于安静玉放松状态。治疗时间为20分钟/次,每天一次。

2.4 脑波治疗仪,

用上海产的WAH-2脑波治疗仪,选用“6”号程序:先是2min引导放松,然后是20min波阶段,再以5min10Hz频率结束。整个治疗过程30min,使患者处于极端深度放松状态。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3天后开始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结果

3.1 45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SQI的评定结果见表:

表:45例失眠症患者治疗前后PSQI各项评分比较(X±S)

4 讨论

通过临床观察,心理康复技术结合脑波同步化治疗仪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显示出对失眠症的明显疗效。治疗后患者的PSQ1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患者人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提高,日间功能得到改善,同时催眠用药量下降。

失眠不单是睡眠生理紊乱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失眠者常常对睡眠质量要求高,过分关注。过分担忧,过分敏感。因而,重视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宣教是治疗失眠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告知患者睡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焦虑,紧张、过分担忧只会加重失眠。当出现因失眠而痛苦、紧张、焦虑时,,应用“精神交互作用”进行自我放松训练,使患者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增加睡意。

脑波治疗仪依据“脑波同步”的原理,用特殊编制的声、光信号作用于人的眼、耳,利用声光信号频率变化影响、调节人体的脑电活动水平,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程序,大脑对这些刺激作出反应,同时配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催眠的音乐,音乐的不同速度、旋律、音调、音色作用于人体,产生有益的共振,使人们各器官协调一致,音乐的旋律所产生的声波能促进人体分泌有益的激素和提高生物体内酶的活性,调节血液和兴奋神经细胞等.诱导睡眠[3]。整个治疗过程轻松、舒适、愉快、无痛苦、无副作用。

总之,心理康复技术结合上海产的WAH-2脑波治疗仪治疗失眠症患者可以显著提高其睡眠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开达,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士出版社.2005.7,182-183

第5篇: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关键词】PSQI;护理干预;睡眠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53-02

睡眠障碍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和突出的症状之一,而长期睡眠障碍会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及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在了解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干预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为给心内科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心内科住院的老年病人(年龄≥60岁)285例,患者意识清楚,有良好的理解交流能力。

12调查方法

121基线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等;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该量表共包含7个因子成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每个成分按0-3分计算,累计各因子成分得分为PSQI的总分,总分在0-21之间,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7分的为睡眠质量好,>7分为睡眠质量差。③睡眠的影响因素:疾病因素、住院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其他因素。

122护理干预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可能的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环境干预(如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减少噪声等)、心理干预(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进行心理护理)及疾病相关护理干预(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等。

123终末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及方法同基线调查。

13统计分析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χ2和t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本次所选取的285例老年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1+2422岁,最小60岁,最大80岁;男性174例,占611%,女性111例,占389%;来自农村98例,占344%,来自城市187例,占656%;在婚者203例,占713%,离婚者27例,占947%,丧偶者55例,占193%;冠心病152例(533%),高血压73例(256%),心功能不全20例(702%),心律失常19例(667%),扩张性心肌病13例(456%),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例(281%)。

22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在被调查的285名老年病人睡眠障碍发生原因中,依次为疾病本身因素(414%)、住院环境改变(225%)、心理因素(175%)和药物因素(130%),其他原因占16%,见表1。

22护理干预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的效果分析在基线调查中,285名老年人睡眠质量差的有212人,占总人数的744%;PSQI平均总得分为1202+211分,最小值3分,最大值21分。7个因子中,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和使用睡眠药物3各因子的得分较高,其次为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和白天功能紊乱。实施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差的占453%(129/285),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4,P

3讨论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干预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PSQI平均总得分为1202+211,且有744%的研究对象睡眠质量较差,略高于国内何桂芳所调查的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PSQI平均总得分(1029+479)和6667%的睡眠障碍率[1],远高于石玉慧等研究其他环境中如老年公寓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结果(699士026)[2]。从PSQI各因子得分情况来看,各方面的睡眠障碍中,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在睡眠潜伏期(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和使用睡眠药物3各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晚上活动少,上床准备睡眠的时间早,但可能尚无睡意,便会思考很多事情,反而会越来越难以入睡,使真正睡着需要的时间变长。使用睡眠药物因子得分较高说明多数老年人需要借助催眠药物来入睡。可见,睡眠障碍是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较为普遍且严重的症状之一。

研究发现睡眠与健康息息相关,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免疫力,生病较不容易好等。最近也发现睡眠不足的人血糖的控制较不好、甚至较容易肥胖、消化方面常有胃肠方面的疾病。长期的睡眠障碍会直接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及治疗效果[3]。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多采取的干预效果来看,导致老年人睡眠障碍最主要的原因为疾病本身因素。心内科中心血管病患者常因胸闷憋气导致睡眠不稳;夜间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从而影响患者睡眠。针对这一点除了要积极治疗躯体疾病以外,护士还需通过敏锐观察,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及家属提供的相关线索,结合病人临床表现,评估病人不舒适的原因,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知医师,实施准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其次,住院环境改变和心理因素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本身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就比较低,在入院后不能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更容易产生失眠甚至焦虑、悲观、消极的情绪。这也充分说明了心理疏导的在病人入院后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一点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做好平时的护理工作之外,护士和老年病人还要多交流,多了解,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是患者尽快适应从健康人到病人这一角色的转变。最后,患者服用的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睡眠。针对这一点护士应及时提醒患者尽量避免在睡前服用这些药物,同时,让老年人科学的认识催眠药物的作用及正确应用也非常重要。

总之,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这一症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引发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应该做到细心和耐心,采取科学的护理方法,能够很好地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何桂芳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18-19

第6篇: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关键词】 行为矫正治疗;抑郁症:焦虑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01-01

抑郁症病人临床特征是情绪低落,部分病人伴有明显的焦虑。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抑郁症病人健康知识水平普遍低下,不进影响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还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增加病人的复发率、自杀率。笔者通过对30例抑郁症病人实施行为矫正,试图缓解病人的焦虑程度改善睡眠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病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的病人,符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17项)评分≥17分,排除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病及药物过敏者、癫痫、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病人均伴有焦虑症状,HAMA评分均≥14分。入选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77(43.5±7.5)岁,病程3个月到11年(3±0.41)年;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0~75(41.0±6.2)岁,病程3个月到10年(3±0.75)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治疗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应用赛乐特20~30mg每天进行治疗,不附加其他抗抑郁、抗焦虑及抗精神病药物,两组病例用药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实施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下干预措施:①心理干预 由专人进行入院指导,介绍病室环境和设施,帮助病人尽快熟悉住院环境。多与病人沟通,倾听病人心声,解决实际问题。评估病人心理状态,针对病人的焦虑、紧张、恐惧、烦躁心理,分析原因,加强心理疏导。发放《抑郁症知识简介》,帮助病人改变认知结构,缓解紧张情绪。讲解焦虑、紧张可引起睡眠障碍或胃肠道不适及其他躯体症状,并告知病人缓解方法,包括放松疗法,注意分散,音乐治疗,暗示和催眠等。与病人交流讨论及训练,1~2次/日,每次20~30分钟。指导病人放松躯体和精神,做深呼吸和肌肉松弛训练,保持愉快的心态及自然舒适的卧位,运用意向对话引导病人摆脱焦虑、紧张意境,促进病人入睡。②行为疗法 鼓励病人用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提高病人对社会、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让康复病人现身说法,2~3次/月,增强病人的信心,促进康复。③工娱疗法 由专职护士组织病人在活动室进行绘画、剪纸、下棋、打扑克及乒乓球、唱歌、跳舞等活动,转移病人的注意力,4~5次/周。④健康教育 知识讲座1次/周,由专职护士向病人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是病人及家属了解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注意保持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中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1.2.2评价方法 采用汉米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分别与干预后1、2、4、6周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焦虑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t检验及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HAMA评定结果分析

表1两组HAMA各周评分比较(x±s)

由上表可以看出,两组在干预后的第1周末HAMA总分均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第7篇: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关键词】抗焦虑;体温调节;分子机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46-01

精神类药物在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必须能够治疗和缓解目前的精神状态,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使其能够恢复部分或者全部正常的精神活动。在抗抑郁、抗狂躁和焦虑等方面,需要进行选择性的用药,目前有很多的精神类药物已经投入到临床使用当中。这些药物的机理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同样需要明确的是疾患者的精神发病的机理所在,患者在思维和辨知能力方面的提高是精神类药物应用的研究方向,同时给出的答案是,在这些药物使用过程中,对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等方面造成的危害,这些不良反应时刻威胁着患者的其他方面的健康,通过对药物彻底的确切的疗效的跟踪,加强对药物的不断的改进研究。1 抗焦虑药机理

1.1 苯二氮卓类(BDZs) 作用机制:中枢BZ受体与GABA的A型受体(GABAA)、Cl-离子通道藕联,形成复合体,即GABAA-BZ受体-CL-超分子结构。BDZs与其受体结合后,该受体呗激活,增加GABAA受体的亲和力,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使CL-通道开放,增加CL-跨膜内流,使膜超级化,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表现为中枢抑制作用。

作用: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中枢性骨骼肌松弛。

应用:焦虑症、失眠症、抗癫痫和惊厥、其他:镇静及诱导麻醉,与局麻药合用于手术前处理,运动失调.

不良反应:①中枢作用:镇静、肌肉松弛和健忘等;②外周作用:偶尔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荨麻疹、丘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反应及舌头肿大;③依赖性和耐受性。

1.2 地西 作用:长效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其抗焦虑作用选择性很强,与其选择性地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与中枢BZ受体结合而促进γ-氨基丁酸的释放或促进突触传递功能有关,较大剂量可诱导入睡,与巴比妥类催眠药比较,它具有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对快波睡眠FWS几乎无影响、对肝药酶无影响、大剂量是时亦不引起麻醉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催眠药。此外还具有较好的抗癫痫作用,静脉注射时可使70%-80%的癫痫症状得到控制,但对癫痫小发作及小儿阵发性发作不如硝西泮。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比氯氮卓强5倍,抗惊厥作用为氯氮卓的10倍。

应用:焦虑症;失眠症、癫痫、麻醉前给药,其他家族性、老年性和特发性震颤,破伤风惊厥和损伤导致的肌肉强直和痉挛状态的治疗。

不良反应:常见有嗜睡、乏力,肌张力减低所导致的易摔倒,共济失调;其他有晕眩、头痛、精神错乱等;偶见黄疸、过敏反应和引起癫痫发作等。

2 氯丙嗪镇吐及调节作用

镇吐作用表现为在大小剂量上的不同,小剂量的使用能够阻断化学感受细胞受体,从而抑制呕吐。大剂量的主要应用于较大疾病引起的呕吐,以抑制呕吐中枢神经为基点,对于顽固性的呕吐有比较好的作用。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氯丙嗪可加强全身性、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及乙醇等的作用,一般上述药与氯丙嗪合用时须减量。

降低患者的体温能够使体温调节失灵的患者尽快的恢复正常的体温,一般是针对发热的患者来说的,不过对于正常体温的人来说,也是可以起到降低的作用的。其机理是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临床中加以配合物理降温方法,使患者的体温达到28-32℃,可以用于低温麻醉。当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其他病患的情况来看,也是可以采取这些措施的,包含了其他的一些严重并发症,严重感染等,除此,针对精神类疾病治疗的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氯丙嗪也可使体温升高。

3 单胺氧化酶抑制药

此类药物主要抑制单胺氧化酶,使NA、5-HT和DA等胺类不被降解,所以突触间隙的胺类升高。单胺氧化酶可分为A型和B型,其中A选择性使NA和5-HT脱胺,B可使苯乙胺脱胺。苯乙肼、异恶唑肼和反苯环丙胺均为非选择性。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导致睡眠增加,夜间盗汗,出现四肢无力、血压降低和颤抖等多种症状。

服药期间不能食用含大量酪胺的食物,如奶类、酒类及高热量的食物等。此类食物中的酪胺不能被肝代谢,造成酪胺蓄积,酪胺取代NA贮存,促NA释放,并且不被单胺氧化酶代谢,容易引起高血压。

4 分子机理

精神分裂者长期处于幻觉和行为改变中,目前较为认知的观点考虑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关系较大。此类疾病的治疗包含了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副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国外的研究团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的酶催化剂p35变少。正常的大脑发育部分是由Cdk5蛋白质的活化作用所保证的,而Cdk5的激活需要大脑中酶p35的存在,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酶p35比正常人少50%。p35的减少引起的分子变化与抗癌药物MS-275的药物靶点相一致。MS-275不仅处理了实验小鼠的分子变化,而且减少了其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症状。了解这一信号通路及p35减少所引起的后果,对精神分裂症潜在的治疗方法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滢莹,屈强,唐显玲.精神兴奋性药物成瘾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01).

第8篇: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来自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诊的50例胃癌化疗病患,其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年龄范围为43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52.4±8.4)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情况进行基本性收集,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生理情况,进行个人综合性健康档案,针对个人情况设计个性化护理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1.2.1 心理干预

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后,针对其个人性格、喜好、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和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做好抚慰,建立初步的护患信任感,充分听取患者内心想法,采用针对性的对症安抚,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消除其消极态度,积极配合治疗进行。同时可以向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工作,避免家属不良情绪传导给患者,让家属亲友多给予积极心理引导,在治疗上积极配合治疗进行,多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构建和谐就医环境。可以让治疗效果好的案例进行真人案例的积极引导,让患者对治疗效果有更多的信心。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的关注点高,因此要适当的进行患者注意力的分散,进行阅读、音乐欣赏、影视作品观看等来达到注意力的转移,避免患者将注意力过分的集中在疾病之上【1-2】。

1.2.2 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存在的疑问和担忧,进行耐心的讲解,告知必要的药物治疗原理、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让其对于药物的反应有心理准备,同时由于患者的反应情况有差异,要告知患者进行自身情况的个性化处理方式。同时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及时的了解,并且根据情况进行合理的药物使用。

1.2.3 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在治疗期间会有不适感,同时在饮食上也有相关禁忌,因此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方案设计,充分的考虑患者个人饮食习惯,以及病情饮食的禁忌,提出合理的饮食方案,注意患者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多食用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适度的运动锻炼,保持较好的心情。

1.2.4 舒适度护理

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以采用不同方案的止痛护理,同时进行一定催眠药物使用,让患者有较好睡眠质量。具体药物使用上根据患者体质和具体病情来设计药物品种和剂量的使用。止痛可以采用药物、物理或者其他非药物方式进行。可以进行音乐疗法,让患者心情得到舒缓。

1.3 评估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在抑郁、焦虑评估分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集中在消化道、骨髓抑制和外周神经毒性,其程度分为0至4级。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做检验,同时以P

2 结果

在治疗不良反应上,观察组在发生严重程度与数量上要少于对照组;在焦虑和抑郁评分上,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均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第9篇:心理疏导的催眠方法范文

【摘要】 肺癌是肺部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人类的杀手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因素对疾病会产生有明显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因此,根据肺癌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本文综述近年来心理护理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对心理护理的认识。

【关键词】 心理护理;肺癌;体会

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具各中恶性肿瘤之首[1],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所以肺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障碍是肺癌患者突出症状之一[3],由于病程时间较长,患者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以及与疾病有关知识的认识相对缺乏。无法预测到疾病的结局,因此患者经常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否认、喜悦、依赖心理。本文从肺癌的危险因素、肺癌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心理护理几方面,结合自已的临床经验进行了较详细而深刻的阐述,以期使人们掌握肺癌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心理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本科住院的60例肺癌患者,60例肺癌患者年龄在38~77岁之间,男性42例,女性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1.2 方法

1.2.1 紧张恐惧心理;对这类患者我们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他们接触,对他们进行疾病介绍及用药指导,及其相关仪器的必要说明,同时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恐惧心理[4],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以免加重病情和诱发其他疾病。

1.2.2 焦虑心理: 对这样的患者,护理人员在操作中动作轻柔、迅速、有条不紊,尽量减少各种仪器的噪音,以鼓励、关心、解释为主,稳定病人的情绪,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不适感,给患者一种亲切感。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温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1.2.3 否认心理:对于这个类型的肺癌患者,护理人员通过进行心理疏导让其慢慢接受,尽早度过否认期,解决心中的焦虑,使其主动寻求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必要时采用音乐疗法、催眠等。

1.2.4 喜悦心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又会产生喜悦心理。欢乐之余忘记了医生的嘱咐,大量抽烟、饮酒而导致病情复发。护理人员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选用对肺部有益的保护性食物:如蘑菇、蜂蜜、海藻类,含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戒烟酒。

1.2.5 依赖心理: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通过鼓励病情已经稳定的患者适当的活动,解除因卧床引起的心理紧张状态和各种顾虑,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因长期卧床造成的身体疲劳和脏器功能低下,但应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选择适当活动,使患者早日康复,生活早日自理。

1.2.6 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通过讲解疾病的有关常识,使患者尽快从角色减退或角色过度[5](依赖心理增强)中走出来。告诉患者“喜伤心”。要劳逸结合,合理饮食,注意平时的饮食习惯。教会患者自救措施,使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感而愉快出院。

3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我们的针对性心理护理,不良心理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病情也到了显著控制和缓解。其中显著50例,有效10例,无效0例。

3 讨论

肺癌属于心身疾病范畴,心理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良情绪,会引发或加重冠心病。我国医学家曾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我们观察结果认为:①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重视心理因素,对肺癌的治疗非常重要;② 护理人员高度的同情心、良好的语言修养、娴熟精湛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患者的尊重,是取得患者信任的保障。

心理护理的目标之一是使病人不良情绪得以改善和纠正,助人自助,以减少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果运用系统的心理评估工具,将心理治疗方案应用到日常护理工作当中来,可以减少,甚至预防肺癌的发作。国内的心理学者虽然引进了国外的许多心理诊疗技术,并同时结合我国国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但要实际应用到日常生活,尤其是日常护理工作当中去,还有一定距离。此外,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心理护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护理人员主动与心理工作者的联系沟通不足。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首先要注意继续改进对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评估护理方法,对特殊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由于SCL一90可作为心理健康的初步筛查工具,容易为临床护士掌握,故对于新住院的肺癌患者,护士应对其进行筛查,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联系心理医师对其进行进一步心理治疗,对肺癌病人达到药物、心理双治的作用,提高其生存质量,从而让病人达到“生理一心理一社会”的健康标准。

参考文献

[1] 张天若,庞丽芳,李艳,等.疾病不确定感对肺癌病人化疗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4A :866 ―869.

[2]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O07:263―302.

[3] 金发光,谢永宏,党永进.肺癌康复的心理社会学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7,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