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法律英语;法律英语教学;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61-02
目前“法律英语”这样的专业选修课在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和法律专业都已经是普遍开设的课程了,其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熟练应用英语的法律人才。但从其教学效果和实际的操作过程以及来看,我国目前的法律英语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需改善的问题。
一、法律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混乱
误区一:将法律英语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补充。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严重偏离了法律英语教学应有的目标,而是作为应对四六级考试之外的补充。误区二:法律英语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法律的内容,通过教师讲解或学生自我阅读去理解英美国家的法律文献及原著,即法律英语的教学实质为让学生学习英美国家的法律制度。以此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其实际使用的教材多为原版影印或加以改编的英美各部门法,以讲授英美法律制度为主。但其教学效果却受到课时少,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对所学的英美法律制度只是略知皮毛。加上之前没有相关课程的铺垫,学生对法律体系更是无法把握。误区三:法律英语课程变成了英语系学生的法律知识课和法律系学生的英语课,混淆了两种不同专业两种不同的课程。法律课教授的是法律本身,包括法律知识,法学理论,法律实践。英语课教授的是语言,是对语言的体系和言语活动掌握。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不够就会对法律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含糊不清。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的不足
目前开设法律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基本停留在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以阅读为主,”0教学内容以传授英美法律知识、介绍法律制度为主,较为单一,缺乏全面的有系统性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和培养。
法律英语教材尽管版本很多,形式却较为单一,存在一些明显不足。首先对英语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的教材没有进行区分,对本科生的教材与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没有进行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层阶的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基本没有区别;其次是教材在体例上基本采用以阅读为主,以提供法律知识为主,缺乏对法律英语本身特点的系统性体例。最后教材中没有区分针对听说读写法律英语等技能类的教材、阐述英美法律理论和知识类的教材,使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技能类和知识类较为混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
法律英语教学策略
(一)法律英语教学支架式策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一在“最近发展区”建立一个概念框架,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上下文背景以及支架的操作空间:学习者感知真实问题提供所需要的工具,如相关法条等;(2)进入情境一教师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中存在的某个节点,提供学生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境;独立探索一要求学生独立探索与情境相关的内容,譬如确定某一案例的性质和适用法条或司法解释,并将各种相关法条按其重要性或相关性的大小顺序排列,如介绍理解类似案例的过程,探索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4)协作学习一通过学生在小组协商、讨论中产生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架构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系统、从模糊到准确的认识。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学生对各种法条的相关性进行排列,并使复杂的案例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5)效果评价一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主要是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贡献如何等等。
2.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总结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的内涵,通过介绍与该知识点有关的历史背景和法律文化内容为学生排除障碍,始终把法律背景导入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协作活动以及在整个过程使用英语,帮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及外语应用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讲解沉默权制度“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t”时,先让学生通过观看英美警察及香港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人时的影视片段,凸显经常使用的米兰达警示。然后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沉默权的确立与米兰达警示与是如何而来的?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又是如何上升为宪法性权利?带着这些问题,由教师介绍Miranda v.Arizona“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例和案例判决,解释相关语言难点之后,请学生进入情境,针对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及协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和提示,最终得出一致的分析结果。
(二)法律英语教学抛锚式策略
1.抛锚式教学策略的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一教师设定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习者探索。(2)确定问题一学习者对当前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件中进行选择,将一个需解决的现实的问题确定为学习的中心内容。(3)自主学习一学习者需要对法律资料进行辨认和选择,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4)合作学习一对学习者不能独自完成的问题,教师予以指导讨论和交流,譬如对与问题相关的法令进行识别,判断与目标的相关的信息及非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最后对多种判决进行评估,确定最佳判决。(5)效果评价一包括小组评价和由教师进行评价。
2.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总结
抛锚式的教学是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来讨论和理解理论原则,锻炼了学生对法律专业的语言表述,教学建立在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词汇和日常用语的目标上。抛锚式教学策略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和理解具体案例中所体现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规范;在获得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使用正确恰当的法律英语的语言,掌握最多最实用的法律英语和作为法律职业所应有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际解决和处理案件的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去发现和理解其目的不仅是要得出一个在法律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某一项法律观念或法律原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学会如何用精确恰当的法律语言去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使学生利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最实用的法律英语的语言和处理案例的思维。
(三)法律英语教学随机进入式策略
1.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的程序
随机进入式教学主要包括:(1)呈现与当前主题具有关联性的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一针对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呈现与当前内容相关联的情境。(3)思维发展的训练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进行;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如提出“除已有的判决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判法?”“请对比A判决与B判决”,“请对A判决或B判决进行评论”等等)。(4)小组协作学习一学生根据同一案例呈现的不同侧面的情境展开小组讨论。(5)学习效果评价一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与支架式教学中相同。
2.随机进入式双语教学策略的总结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地理 核心素养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搭建“支架”使得学生从“第一发展水平”(实际水平)达到“第二l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目前,支架式教学在地理日常教学、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等领域应用相当广泛,这无疑推动了地理课程改革,丰富了地理课堂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那么,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凸显地理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主题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并实施教学,即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布局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有序地安排教学环节,正确建构支架式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对支架式教学有着激励功能。教师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从本质上都指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种指向与支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完全一致,因此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目标、如何让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高度契合,这应该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每个地理教师都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以“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该教学节点涵盖了空间视角、时间尺度、地图技能、抽象思维等诸多地理核心思想,教师在制订支架式教学目标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空间观、时间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该知识点的总体目标。至于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要素及地理意义则属于知识目标的范畴,各种光照图的判读则是能力目标的要求,两者设计是否得当,关乎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关乎能否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情境:形神具备。有的放矢
一堂好课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早有定论,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始终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就是“进入情境”,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那么怎么进入情境,并以之为突破口凸显地理学科素养呢?同样以“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可以创设如下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支架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通过收看视频分析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期间,有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如果有,周期是否和地球上一致?(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词是否科学?(3)北半球不同河岸,对城市建筑有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什么?(4)南北半球相比,夏半年时间是否完全等长?(5)目前,极地旅游热方兴未艾,如果你参与极地旅游,在时间与季节选择、自我防护等方面有哪些考虑?……以上情境的创设或来自日常生活,或来自时事新闻,或来自社会热点,既考虑问题情境的现实性,也充分顾及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于促使用地理的眼光和视角来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更是起到了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新旧结合。以生为本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支架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宽度、高度和广度,在丰富地理课堂内容、完善课堂教学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反客为主,每节课都片面地追求课件的华丽、炫耀电脑技术的娴熟,而将我们的地理教学冷落一旁,使之形同配角,学生在其中沦为“看客”,其主体地位便无从体现,那这样的课堂就与支架式教学无关,亦与课改精神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不管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和发达,它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地理课堂,支架式教学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更是如此。若能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分清主次,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本”课堂。仍以“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在设置各种教学支架时,可以通过播放诸如有关宇宙的奥秘、恒星的一生、太阳系生命之谜的视频录像或者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育他们的空间观和时间观;也可以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支架,让学生自由研讨,合作探究,为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总体来说,支架的设置必须突出学科特质,通过典型的图形支架、前瞻性的问题支架、不同寻常的案例支架,让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步提升,最终凸显学科素养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连贯性。
四、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取舍得当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其在容量、广度、深度、重难点、呈现方式、学科素养培育等方面都有着特定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的语境,尽管地理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知识体系庞杂,但是支架式教学理念下的地理课堂不能面面俱到,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以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如何才能让课堂简单而高效起来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向果农学习,为了让果树结出累累硕果,就应该在果树开花之前,就把旁枝剪掉一些,目的是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调节生长与结果的节奏,以保证秋天的丰收。支架式课堂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只有懂得正确的取舍,才会让地理课堂焕发生机活力。以“洋流”的学习为例,其重点应该是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至于洋流名称、洋流类型则属于非重点行列,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探讨和研究。为此,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支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指导,如设置图表支架: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绘制哥伦布先后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航海图,并说明洋流在其中的影响;设置问题支架:郑和下西洋在时间选择上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设置案例支架:秘鲁、日本等海洋渔业大国,其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否相同?等等。这些学习支架简而不繁,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感悟地理魅力,提升地理能力。
五、教学节奏:疏密相间。张弛有度
课堂教学节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支架式课堂教学中,节奏和谐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知道,“支架”的作用主要是支撑、承载、联结等。对于学习支架而言,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有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必须以此为立足点,所设置的“支架”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边缘,并获得新的发展高度。一节完整的、高效的地理支架式教学课,并不意味到处充斥着所谓的“支架”。就好比建设一幢大楼,只有先打好基础,然后再逐层建造,完工后所有的“支架”还必须撤去,否则就显得多余。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支架的呈现时机、呈现方式都必须结合学情、校情,具有针对性、适时性等特点。在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达到了潜在的发展水平后,教师应及时撤出学习支架,让其独立探究,直至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创建自己的支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因此,设计课堂节奏时须考虑与“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找准出发点,抓住着力点,做到疏密相间、张弛有度,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室;实验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大量改善教学效果的硬件设备,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配合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动画及声音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改善了学习的效果。但这并不能改变当前高校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板书,学生听讲、记笔记,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这个反馈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体,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走向。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仅仅靠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反映不出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仅仅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及创新想法。实际教学时往往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的模式,教师在理论课讲授理论知识,不能让学生马上实践学习到的新知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降低;而当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时,往往由于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导致实验效果差,不能完成教师设置的实验目标,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脚手架[1]、进入情境、独立研究、协作学习和学习评估五个环节展开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通过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与传统教学效果进行比较,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2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皮亚杰的结构与建构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发展来的一套成熟的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奠定了支架式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指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发展水平间存在的距离。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为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皮亚杰提出的结构与构建理论,指个体在建构知识体现过程中,在超越自身实际水平时,需借助外界给予的“支架”,使自己从低级的平衡水平到不平衡再发展到更高级的平衡,以完善或完成自己的建构活动。该理论形成了支架式教学的认知结构理论基础。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应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当主动积极地探索获取。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必要的各类学习资源,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提供支架,直到学生逐渐掌握时去除支架,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各类支持。
3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这也使得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的社会需求量与日俱增,嵌入式系统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嵌入式系统是一门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软硬件知识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时既要掌握必要的硬件知识,又要具备在开发板上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与之对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涉及两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简单达不到教学目标,太难则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因此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有:1)嵌入式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学生学习压力大;2)软硬件结合,传统教学时往往理论课+实践课,导致学生实践时理论课内容掌握不牢靠,不能完成实验要求;3)学生为达到实验效果,往往简单记忆教师的操作,没有认真思考各个实现的细节及原因,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不完善。
4支架式教学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上述分析的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课程效果不佳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部分高校进行了不少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笔者将针对嵌入式系统课程融合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改的一些方法分享出来,以期给同行一些启示和借鉴。根据学习内容,按照“最近发展区”概念,搭建脚手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构建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知识构建的设计者及辅助者[3]。针对要学习的主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框架,提出关键问题或者提出学生需要研究探索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的桥梁,巧妙地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习的目标隐含在问题中,合理设计课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构建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在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最好将全部教学过程安排在实验室,将课程理论知识融入实验案例。每次实验过程需要教师将实验的目标、实验所需的辅助知识及实验的效果告知学生,实验目标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辅助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环节,而实验效果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独立探求答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点拨和表扬,激发兴趣。在整个支架搭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整体把握,设计问题、设计方法、构建框架,做到在每个支点实现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经验和学生学习的程度,及时调整支架间距离,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目标,更大限度提高兴趣和积极性。当然,教师也会发现设计支点的一些不合理性,通过在教学中积累经验、适当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根据脚手架支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情境是指和脚手架支点相关的问题情境。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思考某个支点时总需要一个引导,教师可以根据支点的特征创建情境,让学生自然过渡到该支点,展开思维,引起独立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学生间相互比较的争强好胜心以及嵌入式实验成功后的精彩实现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如动画、声音等,将枯燥乏味的内容趣味化,根据每一支点学生的完成效果,适度鼓励和表扬,激发求知欲,适当引导,进入下一支点环节,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在兴趣的基础上独立探索,寻求答案在学生被教师启发引导进入情境后,应该留出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答案的时间。该环节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情境中所蕴涵的意义,抽取问题实质,并通过自身努力加以解决。在学生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教师仅仅需要适当提示,引导学生由小问题入手、逐步深入,直至完全独立思考完成。此时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实现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协作学习,相互提高协作学习[4]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自己要完成的工作及在整个实验中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分工进行联系。一个人出错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身最大的能动性,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效率问题。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划分,按照每小组2~3人进行实验,在探索问题答案的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的精神。如在嵌入式系统课程中完成开发板LED灯驱动控制时,每组三人,每个学生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但由于实验过程需要数据传递,就必须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与他人进行沟通,明确变量名称、变量含义、变量格式及通信需求,学生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非常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对分组完成实验的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及监督,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之后由教师评价。这种互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师更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教学步骤的调整,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关系,教师不再完全主宰课程教学进程,主导地位被弱化;学生不再完全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以学生发展水平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技能,进而向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不仅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答案、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教师需要扩展思路,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通过实践加以证明;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5]。当然,虽然支架式教学模式有诸多优势,但也不是说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各有长处和不足。在嵌入式课程教学中,要合理发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萍芳.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267-268.
[2]曾妍,刘钟鸣.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90-191.
[3]谢庆,梁贵书,葛玉敏.建构主义支架教学法应用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84-85.
[4]刘岩.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188-189.
关键词:支架搭建;学导式;操作系统 ;引导;主体
一、引言
1.1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最底层系统软件。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学习操作系统可为学生较全面的建立起关于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本课程从资源管理和用户接口等角度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实现机制和基本算法等。并结合目前的典型操作系统进行具体分析,加深对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课程中有许多必须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其特点是理论知识多,概念性强,涉及相关课程多,抽象,枯燥,难学。
1.2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学生感觉只要会用操作系统就行,学习操作系统原理好象用处不大。这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造成部分学生从心理上对该课程并不是很重视,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同时,操作系统原理与硬件关系较大,在实验中,实现易于操作和理解的系统化的实验体系较难,教学方法单一,一般的操作系统教材大多是以抽象的原理叙述为主,理论往往与实际应用融通不够,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讲解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点的串联和实例化的讲解,使得学生学完操作系统课程后,无法把所学知识与目前常用操作系统联系起来,更无从实现操作系统的功能了。学生得不到感性认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和师生的交流中,普遍反映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难教也难学,枯燥而繁杂的理论,往往又不能真正应用于操作系统的现实中,纯粹是各种原理和算法的罗列,教与学两方面都觉乏味。特别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计算机操作系统有了较大发展,必然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机实验等环节上都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再加上课程自身的原因和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因此对《操作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人通过十多年对《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按照学生的智力,为学生建立理解问题的构架——>组成知识的概念框架——>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分析难点重点得出结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把支架教学、问题教学和学导式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2.1搭建操作系统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具。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本人结合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和目前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经过长期教学实施和研究的积累,建立“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的教学讲授模式。逐步形成了卓有特色和成效的创新人才教学方法,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实施管理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1、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也很多。目前,比较有影响、流行的定义源自于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要先分解学习任务,以便于把学生引入更深入的理解。[2]”支架式教学法认为恰当的教学应该从教师的外部辅导到学生的自我内化这一次序进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的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的控制权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自我学习的方法。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采用哪种支架教学法,应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按“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支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也就是进入支架的某个层次,再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从而确定与概念相关的各种属性,掌握当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的思想。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的教学。学导式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学好这门课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在导前,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在前面,积极进行“自学和解疑”,这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去主动获取未知的知识[3]。#p#分页标题#e#
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是支架式教学和学导式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结合。教师需要在课前明确教学主题的目的和重点难点,估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知识层次,为学生搭建有效学习的支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双向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2、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研究小组成员结合教学实践,在十多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改革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了“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讲授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教学中,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系列内容搭建成一个个支架,让学生首先体验学习主题的任务情景,并产生任务意识,以“疑“为主轴,学为主体,探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也可以“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或者进行探索与研究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培养、锻炼、提高学生“自主、协作及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4]。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形成对事物的概念框架;学导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导式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运用知识,还要会动手、动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具体教学中,还设计并实施了“问题探究”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互动”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形成一套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2.2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按照学生的智力,为学生建立理解问题的构架——>组成知识的概念框架——>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分析难点重点得出结论——>归纳总结的方法”展开教学内容,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创新能力。
在操作系统课程里,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然后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分析难点重点得出结论,最后归纳总结,完成整堂课程的教学,譬如:在讲解进程同步问题时,应搭建一个案例支架,以病人去医院看病为例,看病过程可以看成是两个活动:化验活动和诊断活动,这两个活动就是两个进程,化验单和化验结果类似与进程同步问题中的信号量。在讲解进程调度算法时,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在车站排队等搭建案例支架;又譬如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多道程序设计技术”、“进程”、 “线程”、 “紧凑技术”等很多概念和技术的引入都有它的原因,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可以搭建问题支架: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概念和技术?他们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后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在这种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这样我们对任何一个概念的讲解和任何一种技术的引进,都努力去搭建问题支架。有问题的提出,就有引发思考和争论,就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课堂气氛,也就不再感觉操作系统“枯燥和乏味”了。这样就把抽象难懂的理论讲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感觉课堂讲授有趣味。因此把“问题”引用到学导式教学中,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三、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模式在操作系统课程中的实现
3.1要把握操作系统课程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以“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为主线,贯穿整个教材的,通过多年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该课程学中应注重把握操作系统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典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 单道与多道、并发与并行、同步与互斥、设备缓冲等概念的理解与区别;进程同步与互斥中的信号量机制、进程调度等算法的理解;存储管理的原理与算法、虚存、页面置换等算法的理解;磁盘调度等算法的理解与实现、中断/异常处理过程、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文件存储、访问权限等等。把握了这些重点和难点,就能抓住操作系统课程的精髓。
对于这些重点和难点,在采用“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组织方面,教师通过教学研讨教学主题的重点、难点给学生精心设计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支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引导学生思考、答疑、解疑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实施调整引导策略、更新教学手段,并辅以分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施方面,对于概念通过建立概念框架、结合实际操作系统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对于各种算法,则通过案例支架、图表支架等,直观地讲述算法的原理和流程,同时通过多种算法的比较获得更好的讲解效果。
3.2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堂知识结构。
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操作系统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便决定了操作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彼此间教学内容的重叠性。另外,就操作系统教材本身,好多章节中的内容相互重复,譬如:在进程调度算法中的FCFS算法和FPF算法,在设备分配算法中也有FCFS算法和FPF 算法,基本缺页置换中的LRU算法和LFU算法,页式虚拟存储中也有LRU算法和LFU算法,这部分内容相同,前面讲过,后面可一带而过。又因教材中的信息既有学生已知的,也有学生未知的。也可一带而过,而那些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培养能力的部分,应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直到学生满足为止。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熟悉教材各部分的内容,避免有的知识点重复多次的被讲解,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呈现都能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备课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取舍,力求实用化,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材料,及时添加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堂知识结构,再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p#分页标题#e#
3.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安排了“课堂实验、课程设计、知识竞赛、创新训练的实验教学链,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分解任务,安排分工等。由于没有标准的和现成的答案,学生在实验前要自己查找资料,设计方案,交流讨论。
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操作系统的具体实现技术,体验操作系统的抽象思维方法,培养规范的系统程序设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操作系统课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相对成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完成所有实验,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做实验,我们应该改变这个现状。
在操作系统实验中,设置面向实际应用的操作系统实验,使学生掌握针对实际应用的系统,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授原理和实验中,因 Linux操作系统源码公开,应用广泛,而且还是免费的,故引入Linux操作系统作为实例,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操作系统实践教学改革的难点主要包括学生实验课题、内容及要求的确立和操作系统综合模块化实验开发平台的建设等两方面。目前实践教学内容以“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四个方面来展开。在今后的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可考虑引入进程与线程的实现、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实验项目。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教学与操作系统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内容融合到操作系统教学中,不断更新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课堂实验+课程设计+知识竞赛+创新训练”的完整的实践教学链。学生可自行设计完成实验,建立操作系统案例库,优秀作品可选入案例库,供学生相互之间学习和不断改进,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基本方法,积累经验,通过不断的探索,在经历创新的艰辛中体验创新的乐趣。
四、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先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2008级全体学生中以及在应用技术专业200生中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得以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搭建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平台,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分析难点重点得出结论最后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交互方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使学生不再感觉操作系统课程抽象、难懂、枯燥,而是觉得有问题可以探讨,分析和解决,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感觉课堂讲授有趣味。
2.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算法和实现机制,并结合目前的典型操作系统(以Linux操作系统为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加深对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3.注重能力的培育。
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思考、精心构造涉及现代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的和面向应用的创新型课程设计,精心选取实际操作系统环境。学生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激发创造性,提高学生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操作系统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而且,学生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全面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基于支架搭建的学导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性比较强的课程,老师应能以多元化,多层次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对于该课程,学生能按自身学习基础,兴趣及认知风格来自主学习,,实现互动学习,主动学习。
对“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模式理论的探讨,还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地论证和改进。还应完善教学网站,建立操作系统试题库,开发该科目的在线考试系统。教育在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在个改变。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索,不断地研究,我们的教学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汤子赢.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64
一、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分析
笔者参与了我校外语系近三届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工作,通过对这三届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发现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论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论文选题雷同率高
笔者初步统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229份论文,论文选题涉及语言学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学方向66人,英语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选题中,关于某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应用的文章占29%,写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阶段的占0.8%,教学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较多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方面的选题雷同率极高。这与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搜集资料,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仅局限于接受、极少进行反思,以及平时看书少思维局限有极大关系。
(二)论文中教育方面术语运用不恰当
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教育方面术语时不严谨,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有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但在该生的论文中只提到了游戏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实际上属于教学方法,该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理解片面,把这一术语表示的含义人为窄化了。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可操作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而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比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等。
这类错误跟部分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工作准备不足,对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缺乏应有的理解,在搜集资料阶段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关。归根结底是没有端正、严谨的写作态度,缺乏钻研、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论文结构拖沓松散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初稿结构混乱,无条理。有的学生论文写作时主题思想不明确,文章无中心,比如某篇论文主题是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但是其行文中却屡次提到传统教学方式,其文章篇幅远远几倍于对多媒体应用的描写,导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学生写出的论文结构安排不够紧凑,逻辑混乱,文章表达顺序有误,前后颠倒。例如,谋篇论文主题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但该生把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写在第二章,而把该教学法的介绍放在第三章。这些跟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作实践少有极大关系。
(四)论文内容与所学的英语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联极少
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方向有:英语教学过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某种教学法或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影响或启示,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个体教案分析等等。
统计表明,我校英语教育方向论文内容涉及到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词汇,听力,阅读教学方面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对于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应用较少。另外,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涉及支架式教学、英语学习效能感、元认知策略、归因方式、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鲜有体现。究其原因,以上现象与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过于依赖网络例文有关。除此以外,对已学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没有把教育理论知识与英语教育论文写作结合起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英语专业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解决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针对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端正写作态度,由于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的许多问题,笔者建议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不是应付老师和学校的作业,而是对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检验以及对将来工作实践的预演。
2.注意知识的积累,扩大专业学习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通用知识储备量,使学生论文写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词语,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此外还应多了解英语教育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累积。
3.勤于思考,反复习作。不断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延伸思维广度,更新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悟英语教育与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关联性,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未来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论文写作更有实用性、专业性和建设性。
虽然在写作上的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学生的原因所导致,但究其本质和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及管理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创新意识。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养成爱问、善问、会问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才会更有新意。
2.增加知识储备量。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英语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储备量,首先自己应拥有一碗水,但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至少要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除了会传道授业,还要会解惑,在实际论文指导中如何解惑对有些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在做好教学、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兼顾论文写作指导,时间、精力及自身修养等方面都面临极大考验。正因如此,教师更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为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和论文指导工作而不断努力。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应不少于三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安排会面,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指导形式。
(三)学校方面
1.重视论文写作,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更有多样性,针对性。为了增强我校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毕业论文写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分析的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选题范围,提高论文内容的专业性。另外,除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之外,还可以考虑开设与英语专业论文各写作方向息息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论文写作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例如开设与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监控体系对提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督导小组,制定统一规范的论文格式、程序及评估体系。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开题、中期的论文检查、后期的论文答辩等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的随机和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外文书籍及英语教育方面的前沿资料的建设。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未来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活动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尤其是多阅读外语类和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
三、结语
关键词: 风景写生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一、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安排的可行性与意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①。简而言之,高中美术课程是体验性质的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体能力的成长,认为“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②。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独立的绘画表达能力并完善整体思维能力,特别是审美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这样的内容最直接地表现在风景写生课环节。风景写生课能够引领高中生亲身感受自然的各种材质、形态和风格,思考美与自然之间的意义关系,用画笔自主表达出对自然的情感和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高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风景写生课的意义,而风景写生课的开展保证了高中美术课程体验性的现实可能及程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为美术风景写生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高中生经历着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过程,较少年期观察能力更强,思考问题更全面,好奇心、求知欲望较青年期更强烈,认知思维框架是开放的,因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可塑性很大,“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评性明显增强”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分为5个系列、9个模块④,风景写生课程属于“绘画・雕塑”系列的绘画模块,它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系列的提高和拓展,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⑤。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素质能力已经超越仅能临摹绘画的水平,完全可以放手引导他参与自主创作绘画活动,高中生拥有个性的审美倾向,具备一定的色彩、构图认知,将自己的创意独立运用到绘画过程中,为高中生参与美术风景写生提供基本的主观条件。美术风景写生课程不仅能够给高中生以强烈的视觉体验,而且能够促进其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化高中生的绘画审美认知,提高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进而陶冶高中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
对具体的风景写生课程,它的安排是对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升华,有益地弥补了传统美术教学中有限的单向传输,使得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在风景写生课程中,自主探究模式美术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学生创作的作用,提前“对学习目标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必要的示范”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然事物形成其独特的个人视觉语言表达,以此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个人情感,促其产生对事物的意义建构进行艺术创作,在创作中形成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对材料技法的控制能力”⑦,并引导学生对其作品形成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由此可以看出,风景写生课程的安排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有益实践,是对美术课堂死知识的活化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增强美术教学的吸引力,丰富美术教学手段,增强美术教学效果。
二、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在绘画类课程中,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特殊的教学环境,是让学生亲临自然环境,形成对日月山河、树木花草、建筑楼阁等自然风光的情感体验,并运用一定的绘画工具将独特的个人感受融入绘画创作中去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如果是校外写生,要求向学校申请通过,安排好教学周期(一周为宜),提前安排好写生地点和食宿,然后形成教学组与生活安全管理组,做好教学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
特殊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内容标准的要求为具体的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限定了相关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程序:欣赏――学习――创作――评价”⑧。从整体组织运行过程而言,美术风景写生教学活动分为前期欣赏学习准备、中期创作和后期评价三个阶段。下面以常州五中的风景写生教学活动为例看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教学的组织与安排。常州市处在环太湖风光带与沿江风光带的交汇处,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适合风景写生的如天宁风景区、淹城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及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各大公园,这些地貌风光具有显著的人文特色,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组织安排的可控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风貌变化选择各公园写生、天宁寺塔写生和春秋淹城遗址公园写生。下面主要以红梅公园写生为教学案例探讨美术风景写生的教学安排与设计。
(一)欣赏学习的教学准备阶段
1.分析教材,了解教学目标,确立以秋季红梅公园自然风光为写生主题。
2.教师课前拍摄红梅公园风景图片以备展示。
3.课程导入:通过欣赏一系列公园图片,提问学生引导其对画面上的塔楼、亭阁、树木、天空、水面大小远近、秋季色彩明暗冷暖及构图结构进行比较认知,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理解。
4.写生步骤的演示:以风景图片槔,以范画的形式进行步骤分解。如:观察――取景――构图――绘画创作――修改调整――收拾完成。
(二)学生独立探索的写生创作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选择红梅公园某处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取景,了解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2.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创作遵循的原则。通过写生引导学生全面接触风景画中的各类问题,如题材、选景、构图、色彩、技巧、意境等。其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对红梅公园中建筑风格的观察力,提高选材取景及构图的能力。
(2)了解形成塔楼、树木等远近空间感的各种因素:透视、明暗层次对比、形体复杂的塔楼与单纯的水面对比等等;掌握表现空间的方法与技能。
(3)理解自然景色由于环境、季节、气候、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丰富连带关系,并掌握其表现的规律与技法,表现出景物的意境和情调。
(4)锻炼风景画笔法,塑造各种不同景物的形体和质感的能力。
3.学生写生创作形成作品,画幅不必太大,工具不受限制。教师观察巡视辅导并进行摄影摄像,及时指出学生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三)写生训练的技术步骤要点
1.把握透视的基本规律。
2.掌握观察方法。要注意以下要点:整体观察、概括处理、理性分析。
3.关注色彩表现冷暖变化、强弱变化的规律,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表现。
(四)教学评价阶段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以质性评价为主。
1.整理录像,研究作品形成过程中的问题
2.开展小组总结座谈会,形成一定的书面经验报告。
3.对作品进行归类整理,开展写生主题作品展。
三、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架起“支架”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如前所述,风景写生乃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组织模式,但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半成熟性又限制了这种主体性发展的自由,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的引导辅佐作用。教师要花费尤为繁多的精力去探索学生、写生对象、工具方法等众多基本规律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安排。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我们发现,在这个写生教学适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这意味着,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基调面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和宏观把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与学生个体状况的匹配,预设具体阶段需要的“支架”内容帮助学生搭建,“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不需要帮助就可以独自熟练地完成任务”⑨。
在欣赏、学习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支架”,如安排学生课前分组拍摄风景图片、搜集相关名家风景作品,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探索相似的绘画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基本的透视、构图及色彩规律。其次,教师设置“场景支架”,写生地点的范围不宜规定过死,最好提供多种选择可能,这要求教师要事前踩点,选取的写生区域最好天然具备绘画的难度梯度,以此为支架作为学生创作的自主选择。第三,教师设置“范画支架”,以一张风景摄影作品为原型进行绘制,分解绘画的步骤,详细讲解每一步骤涉及造型、光影、色彩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同时也要求学生选取一幅作品进行临摹训练,引导学生重复观察自然事物间的关系,了解并控制绘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形成直接的绘画语言特色,以此为学生在具体写生过程中将要处理的绘画问题提供预热的支架。
(二)教与学的互动观察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中期阶段,学生在开放的写生情境中,自主观察场景,选取角度独立探索地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独立探索离不开观察活动的铺垫,这是学生美术素养与绘画能力的基础,观察风景的生成肌理、光影时间的变化、自然物间的空间构成等,学会对画面整体、联系地把握而孤立成像,能够抓住风景对象的亮点重点凝练刻画而不是对眼前事物的面面俱到,在这个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风景对象的总体情感体验,融入绘画中进行再现创作,使得静态的风景画面呈现出画者赋予的独特生机。具体的观察方法如朦胧观察法即半闭双眼,让视线中景物边缘模糊、色彩压缩成块,明暗层次及色彩冷暖分布化零为整;分层观察法即以前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把颜色放在周围的环境中去比较观察;冷暖比较法即观察景物之间的颜色冷暖变化,通过比较辨别丰富的色彩差异⑩。
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以巡视观察为主,教师观察的对象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观察不同学生的绘画行动如选角度摆位置、线描构图、体面色调层次处理与调整,剖析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倾向,及时指出问题关键并给出相应的建议,鼓励学生运用具备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形成自己的创作取向。
(三)基于同伴效应的合作探究学习
写生创作阶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注意个体与群体的结合,构建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学生以分组形式参与到写生活动中,组员之间可以在全过程中进行及时沟通、讨论,互相学习借鉴绘画技法,共享创作问题及其解决的经验,这种同伴效应比教师的直接介入指导效果更佳。
(四)多主w、求发展的教学评价
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后期阶段主要以评价为内容,是对风景写生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的衡量与反馈,在评价的过程中主体获得二次教育。从评价主体看,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教学评价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和家长评价等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11}。学生根据自己的写生作品,回顾写生活动过程,检查自己的观察视角、构图方法、色彩处理及在写生过程产生的感悟,与教学目标标准、同伴作业、教师范画及名家作品进行对比思考,形成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内容,这种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自我教育,加深写生学习的经验总结效果。
从评价内容看,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观察记录、录像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质性评价表现为成长记录评定,包括“过程性成长记录”和“成就性成长记录”{12}。这两种评价都是对风景写生教学的全过程性发展的归纳与总结,消解结果评价的武断性,促进学生通过对比记录前后的差异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从而保护学生的发展性潜能与要求,更趋于客观化。与此相应,在写生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以分数或等级方式,而综合地运用评语、等级与评语结合、座谈、作品展览为形式{13}。由此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写生教学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性质与倾向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体系的侧重点,即对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的鼓励和肯定,使得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环节的结束,而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在总结前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了写生教学发展的新目标要求。
注释:
①⑤{11}{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6,17,15.
②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
③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6.
④⑧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94,194.
⑥⑦薛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39,39.
⑨冯玮.“最近发展区”与“支架式教学”――论基础美术教学过程最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06.
⑩杨海峰.高中生外出风景写生的有效教学探索和实践[J].美术大观,2012,(9):170.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4]刘在花.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5]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职数学;活页学案;课堂有效性
数学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不仅发挥着“工具课”、服务于其他专业课程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训练,在学生后续学习、终身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中职数学课成了“最难上”的课程之一,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学生学习兴趣低、自信心不足、畏惧数学学习,是阻挡在中职数学课堂有效性面前的一道屏障。而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烹饪专业学生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多年来,笔者一直担任着中职烹饪专业数学的教学任务。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活页学案”的实践研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一轮为期三年的使用,“活页学案”证明了其在加强学生课堂专注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强化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课堂有效性等方面的有效作用。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职学生都经历着数学学习的失败。由于经历失败后,不正确的归因、缺乏良好的引导、缺乏正确的评价,致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到无能为力,其主要表现在:
1.职高生数学学习兴趣弱
职高生把来职高学习专业技能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二次起点,他们中大部分人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数学学习。他们一提起数学就“英雄气短”,视数学为畏途,想方设法逃避数学学习,数学老师也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被学生敬而远之。上课枯燥、反复训练是原有中学数学学习模式留给他们的最大印象,致使好多学生认为生活中只要掌握简单的加减乘除便可。
其落实职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一方面是学习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需要,另一方面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升学愿望。但数学学习的更高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三种技能(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与四种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受中考升学压力及较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很难意识到数学给他们创造的这些技能与能力价值。
2.职高生数学思维能力缺
在升学率至上的背景下,数学教学过多关注于知识点的传授,而弱化或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缺乏。职高学生思维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
(1)数学思想方法的缺乏
调查发现,学生掌握较好的是方程思想,60%的同学知道并会应用;而观察与试验方法、类比与联想的方法了解并会运用的只占20%左右,不知道的占40%~50%。
(2)学习目标定位不准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都以掌握知识点、取得高分为目标。以掌握知识点为要求的学习方式导致了数学思维发展的速度极为缓慢或停滞不前。
二、中职数学课“活页学案”的整体设计思路
1.概念界定
“活页学案”是教师为克服学生基础差异大、学习兴趣弱、思维能力缺、学习兴趣低而编写的具有职业性、适时性、差异性、主体性等特点,一个知识点一匹配的纸质学习方案。它借助于搭建支架、化难为易,创设问题情境、任务驱动、目标分层、评价多元等策略的设计和使用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2.“活页学案”的特点
“活页学案”体现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思路、展示了整个教学过程,明确了学生的具体学习任务,落实了层次性的练习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
“活页学案”是对教材的优化处理,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适度降低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淡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化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2)灵活的教学内容组织
“活页学案”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特点,进行了合理的支架搭建,淡化了数学学习的结果,注重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思维的培养。
3.“活页学案”的框架
“活页学案”是根据中职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编写的,中职数学所关注的焦点是数学的实用性,即关注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与各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问题,而非纯粹的知识点的传授。因此,教师在设计“活页学案”,要将知识点与真实生活和工作任务相结合,创设情境,用任务作驱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实用性内容的选择,无形中降低了数学原有的“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学生也会因此在心理上放松对数学的戒备,对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感兴趣。
“活页学案”的使用对象是中职学生。鉴于中职学生基础差异大、认知能力低、学习主动性差,及中职课堂预设和生成往往有较大出入等特点,在设计“活页学案”时,教师要考虑到分层的概念,有踏实的铺垫、有多层次的目标、有多层次的评价、有符合多层次能力的训练,将自主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另外,还要充分体现“活”的特点,可以根据课堂的生成和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因此,一份完整的“活页学案”通常包括了学习目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支架搭建知识链接、实例检测小结提升、目标分层自主选择等五个环节。
4.中职数学课“活页学案”设计的原则
(1)职业性
职业性是指在“活页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学生思维特性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方法手段和设计流程内容,使之符合实际需要,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
(2)适时性
适时性是指教师根据上一堂课中学生的综合表象及学习效果,及时调整下一堂课的“活页学案”中的部分内容,使它能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思维习惯,从而更有效地落实针对性。
三、中职数学课“活页学案”设计的基本策略
1.教学内容落地――突出实用性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职高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适用性人才,其特点面向社会。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职高数学教育中数学化的水平。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冲突,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扩展。
如案例2:计数的基本原理
计数的基本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教学对象:烹饪专业)一、【情境创设 任务驱动】任务1.1:教室的书架上层放有3本不同的菜谱,下层放有2本不同的烹调技艺书。(1)从中任取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2)从中任取菜谱和烹调技艺书各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任务1.2:小明会做4道不同的冷菜和5道不同的热菜。家长会要求同学们展示厨艺。(1)若小明可任意展示一道菜,他有多少种选择方案?(2)若小明必须同时展示一道冷菜和一道热菜,他又有多少种选择方案?任务1.3:为了准备学校的技能展示家长会,老师要求同学们设计一份宴会菜单,菜单的内容包括冷菜4道,热菜8道,点心3道,水果拼盘1个。你能根据你已学的专业技能,完成这个菜单设计任务吗?二、【支架搭建 知识链接】【定义一】分类计数原理(____):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________种不同的方法。【定义二】分步计数原理(______________):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_____________________种不同的方法。【注意】两个原理的共同点:都是把一个事件分解成若干个分事件来完成;不同点:前者 ,后者__________。
在4.1.1《计数的基本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活页学案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专业知识为情境,设计了三个任务,任务中的数据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增加问题解决难度,通过直接计算、猜测、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两种计数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了数学实用价值。
2.教学方式落地――搭建支架化难为易,凸显思维过程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支架式教学即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支架搭建是完成由“最近发展区”到“新知构建”的过程。在“活页学案”的设计中,通过搭建支架,可以更好地发挥“导”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能更多地化被动为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独立性或合作性的探究或模仿,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做的价值也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是信息的输出,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一切有利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地、及时地,有目的地调整所输出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更为有效的探索,并使新知识能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落地生根。给学生以学习的支架,让其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正因为这些支架的搭建,这些方法的选择一开始就以“活页学案”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定位选择上有了主动性、选择性,教学的效果也就提升了。
如案例1:一元一次函数
3.3 一元一次函数
(教学对象:烹饪专业)
一、【情境创设 任务驱动】
1.同学们,知道老师我每天怎么来学校上班的吗?你能帮我解决以下问题吗?
【问题】老师的车油耗是8升/100千米,目前所用93号汽油价格是7.44元/升。
(1)我每天往返路程平均45千米,我需要的油费是多少?
(2)能帮我计算我家汽车行驶里程x千米与汽油费用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3)不管我家车是否使用,我家的车子每年花在保险、保养、停车等的费用上共计9000元。那么,老师用于车子的年开支元与行驶里程千米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呢?
二、【支架搭建 知识链接】
1.搭建支架
解:(1)1公里=_____千米=______米
汽车每公里的汽油费用=_____元/千米
一天上下班共需要油费=_____= ______元
(2)略(注:实际问题需要考虑自变量的范围)。
(3)略。
在3.3“一元一次函数”的“活页学案”中,教师围绕一个生活问题展开教学,3个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从简单的四则运算得出每天上下班所需费用,并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个熟悉的关于y和x的正比例函数,再加上保险、保养和停车费一些固定的常量,一元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从简单运算到y=kx,再到y=kx+b,数学知识支架的搭建水到渠成。学生参与一元一次函数表达式形成的整个过程,见证了新知识产生的过程,也参与了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整个过程,更见证了用函数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维形成的过程。由此,生活的支架也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搭建完成。
3.评价考核落地――目标分层评价多元,树立学习信心
本本文所述的目标分层,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策略。分层练习,分层评价。以烹104入校第一次摸底考成绩作为原始分层数据(第一次分层不公示),该班有学生共计42人,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8分。75分以上12人划分为A层,45-74分的18人划为B层,44分以下的12人划为C层。即A等占28%,B等占43%,C等占29%,所以根据以上原始数据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题型:①必做题(1-5道)供所有层次学生完成。题目的设计尽量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形式;直接代入公式,巩固定义,定理的填空,判断题目,巩固、认识、再现所学内容。②变式题组(1-2道)供A、B层完成,不机械模仿,防止思维定势,促进思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③综合题组(1-2道),供A层完成。主要是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思维。目的是培养A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个分层比例会根据阶段测试结果做相应调整,第二次分层后告知学生相应层次,建立自己的基底,给自己合理定位。教师会根据新的分层比例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调整。
四、中职数学课“活页学案”设计的再思考
“活页学案”,一种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体现形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特点和基础,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进度、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删减和调整,是对教材的一种优化,可以作为上课的素材,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载体。
“活页学案”,当然,也不是一把万能钥匙,教师需要根据数学不同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有选择地使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技能目标;认知技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111―03
一 “技能”目标概念的界定
2003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衔接三维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这三维目标进一步得到升华。[1]”
其中,“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区分好二者的关系是把握好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笔者通过分析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中对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种目标的详细表述来解析二者的含义。
《标准》中对技能目标的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则是“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或“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等等;技术领域课程中另外一门课程《通用技术》是我国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形态上的历史突破,这种新的尝试同样给出我们明确的技能目标:“具有正确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则要求“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综合以上课标关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陈述,笔者对此二维目标做了一下分析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技能目标侧重于某一学科中某种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完成“8+17=?”的计算过程、使用物理和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具体实验操作、使用Internet进行远程学习、或完成某一特定的体育动作……;而过程与方法则更侧重于通过参加特定的学习过程培养某方面的能力,相对于“技能”而言,这些能力更加宏观。比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笔者的这一结论与邵瑞珍[2]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对于技能的定义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把技能定义为‘在联系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当然,此定义中的“身体协调任务”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不在《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范围之内,我们考虑的主要是“完成智慧任务”的认知技能。
二 “技能”目标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1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模块的启示
《标准》中设有实施建议这一章节,其中的“教学建议”模块对任课教师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比如,其中的第二条建议中专门以“任务驱动”为例说明了如何“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第三条建议“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3]又详细介绍了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仔细研读这些建议,我们会发现,每一条建议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如上面两条建议中提到的“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方法在课标中加以详尽的阐述,无疑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莫大的帮助。
2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指出:“技能都可以用程序性知识来解释”,那么在探究技能目标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从程序性知识这一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步骤[4]:
(1) 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
(2) 加强理解
第一,示范和讲解先结合。
第二,降低示范速度,防止信息负担过重。
(3) 进行有效的练习
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认知示范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将在下面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3 新型教学理念的支持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并迅速普及开来,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因此熟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探究三维目标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无不依赖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
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5]。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如前面提到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经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 认知技能目标教学方法探讨
1 行为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统治着我国各式各类教学活动。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的“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
(1) 认知示范[6]
认知示范和模仿练习是行为主义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在一般的示范性教学中,教师会采取以下步骤:
先解释和示范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
一边指导学生做练习,一边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做练习时遇到困难,教师会把技能再教一遍;
当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该技能时,则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检查一下学生做作业的情况。
案例1: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用word制作网页
教师先解释和示范如下技能:
① 打开WORD,新建WED页,背景,标题、保存为WED类型;
② 插入表格、输入文字、插入图片……;
③ Web页预览;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做练习时遇到困难,教师会把技能再教一遍。
学生进行强化练习。
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在教学中会出现以下问题:在教师示范性讲解过程中,会出现学生懒得听或者不喜欢听,自己忙于动手尝试,而实际动手做的时候又问题多多,并且多数问题都是老师已经讲过的,由此导致教师不得不重复示范性讲解,降低教学效率。
(2) 尝试挫折
这种教学方法是笔者在总结认知示范法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具体思路是:先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来学习,再让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提升,二者是一个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就是学生意识到课堂上教师讲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偶尔的喋喋不休有所理解。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过程重视了,他们在教师示范性讲解的过程中获得到的真正有利于学习和操作的知识就更有针对性,学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接受教师的示范性讲解,应使其明白讲解的必要性,因此具体实施过程可如下进行:
教师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问题的设置应做到必须依靠新授课程,否则学生可能会遇到挫折);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教师讲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复认知示范的操作步骤。
案例2: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用word制作网页
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几个同龄学生做的个人网页,引起其制作自己的网页的兴趣;
让学生尝试用已经学过的输入文本、插入图片等技能制作WORD文档,看其是否能呈现出网页的效果(在这一环节学生一定会遇到挫折);
教师给学生分析原因,使学生明确接下来将要讲授的内容会帮助他们实现用WORD设计自己的网页;
教师解释和示范制作网页的相关技能①、②、③、④;
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做练习时遇到困难,教师会把技能再教一遍。
学生进行强化练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案例1的内容分别以“认知示范”和“尝试挫折”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尝试错误法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技能类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效果明显高于简单的“认知示范”。
2 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目前的主导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教学方法均能有效地利用到技能教学中来,现以下面两则案例加以说明:
(1)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如下环节构成:
案例3: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穷举法与问题解决
创设情境:
百钱百鸡问题:我国古代数学家张丘建在《算经》中出了一道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
确定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此问题的算法,提示学生用“穷举法”来完成。
假设X,Y,Z分别为鸡翁、鸡母和鸡雏的只数,以题意可以得到联立方程组如下:
X+Y+Z=100 (1) 三种鸡的数量总数为100只;
5X+3Y+z/3=100 (2) 三种鸡价格的总和为100元;
三个未知数,只有二个方程式,所以X,Y,Z可能有多组解,因此,可用穷举法,X,Y,Z可能满足要求的组合,最后把符合上述两方程的X,Y,Z判断出来。假设X,Y的值已知,那么由方程(1)可求出Z的值来,而X,Y的值只可能在0-100的范围之内。所以可以用二重循环来组合它们,每个X和Y的组合都对应一个Z值,若X,Y,Z的值满足第二个方程式(2),则X,Y,Z满足要求。
自主学习: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提醒学生利用循环语句(while或for循环)的嵌套来实现算法。学生自己编写程序,上机调试、运行。
协作学习: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交流、调试、修正,通过不同循环语句的应用,得出了几个不同的程序,加深了每个学生对穷举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
教师对用不同循环语句实现的程序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建议。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4:必修《信息技术基础》――Excel函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Excel函数Sum(求和)、Average(求均值)、Max(最大值)、Min(最小值)的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如果运算数据量比较少,那么学生感觉不到Excel函数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势。因此,选用制作“毕业班考试成绩总表”这一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相关技能。教学过程可设计如下:
教师布置本课任务――制作“毕业班考试成绩总表”统计。并明确该表制作要求:统计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给出相关函数的使用说明;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排序、设置条件格式等操作技能;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小组内部做明确分工,如学生A统计语文相关数据,学生B统计物理相关数据……最后将各科数据汇总。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互相寻问,或查阅相关资料,或直接请教教师。教师在此过程中做好引导。
各组学生代表依次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在每组展示完毕时,其他学生或教师都可以向小组代表询问。回答问题时,既可以是学生代表,也可以是小组同伴帮助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指明各种函数应用的注意事项,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必须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脉搏,技能目标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理念相一致。笔者通过对部分技能类课程教学方法案例的分析,使课标理念清晰可见,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很强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7年秋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16期:
[2]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9-6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DB/OL].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8-199.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创新策略
一、绪论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是以群聚、共教为主体的形式,几乎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基本上都是单一的传输课本知识,并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样,就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也就谈不上对知识的自我理解,更谈不上创新,把本应该是主动学习的方式却变成了学生被动应付,在机械的而又大容量的教育教学体制下,许多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丧失了积极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程度的反映在教学后期,即就是在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产生很大的交流障碍,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必须进行深刻地分析和反思,切实予以摒弃和改变,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有更好的思维能力,并逐步形成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思维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首要的是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此,老师就要大力创设师生广泛交流的平台,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行为思想和需求。这样,才可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效课堂的效益。
老师要针对每次课堂教学内容,分析并确立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以及教学之后,要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对当天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程度。只有这样,老师方可在以后的课程准备过程中,妥善把握侧重点,以便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学生一般都具有相应的领悟能力,为此,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老师就应该把握清晰、明确的学习主线,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经过老师对于新知识的不断梳理,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更好、更扎实。当然,在物理课堂中,老师确立的教学任务必须严格的按照课本的内容,并紧扣大纲要求,切不可天马行空,更不能照本宣科。此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还需要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实际,充分利于和不断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做到教学速度和学生学习效率相互协调,深入浅出,尤其是把一些复杂的问题合理分解、简化,易于学生学习、掌握,科学、高效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思路的实践探索
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育体系对于高中物理老师要求变得更为具体,越来越高。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严密完整的教学体系脉络。老师针对课本知识,尤其是对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要特别熟悉,在此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的一套合理、严密、完整的教学体系脉络。老师必须结合本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定点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设置与课本有关的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入在教学中。每完成一节物理课程后,老师都要提出相关的课后问题,问题应当紧紧围绕课本中的知识点,并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拓展思维练习,使学生在一节课后对于学习本节课程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的要求,从而逐步进入物理课程的学习状态之中。
其次,大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物理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现和锻炼自我的平台。这就需要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高中物理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教与学的过程看作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看作是师生双方互动、对话、合作、启发、互补与共享的过程。
第三,要大力倡导高效课堂。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和学生有相关的互动环节,这就是一些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引导和督促各小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于物理知识的现场运用和讨论,以达到更加加深对新学知识记忆之目的。教师要围绕课题对每一次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同时还要设置一定的认识性作业,用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认识活动,了解某些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得到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并形成技能和提升能力之目的。
第四,总结归纳。老师在总结每一堂课学生收获之前,应当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小组间的交流,学生在一定章节课程结束以后,应当定期完成物理课程的总结性报告,对于课堂上每个环节的学习都应当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还要在相关的动手操作学习后写出心得体会,形成对物理课题的整个学习理解过程的全方位的回顾性报告,认真总结出每节课遇到的物理问题之后,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方法,更要总结出一些独特的解决方略。随学随总结,可以进一步强化学习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成果报告,及时总结形成教学指标,以此作为下一阶段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学习物理。
四、结语
总之,要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我评价和对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不同作用因素的研究,不断创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水平、培育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这套课堂教学系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需要广大高中物理老师孜孜以求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以不断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