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S-01;F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36-02
党的十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这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和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规模大、素质高、人员组成高效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村人才队伍的技能培训。农业技能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并大力实施农业职业技能制度,推动农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 宿州市桥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概况
宿州市桥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于2003年经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农业064)批准设立。2012年被农业部首批评定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示范基地”。鉴定站现有工作人员12名,其中,考评员5名(外聘1名),质量督导员1名(外聘),站长1名,其余为工勤人员。办公、实训、考核设备、设施标准、齐全。多年来,在各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强区这一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促进农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发展,把人才强农战略落到实处。
截至2015年底,共组织培训(初、复训)农机技能人才41 800人次,受理申请参加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人员为12 616人,其中有11 890人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主要职业有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挖掘机驾驶员、推土(铲运)机驾驶员、装载机操作工、农机修理工、农机电焊工、农机营销员等。为给桥区的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使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成效不断的提升,主要做到以下4点。
1.1 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
鉴定站成立后,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多次向领导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设意见,以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主管局十分重视,安排专人多次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制定实施方案。局里本着“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方针,让农机监理站、农机校、农机技能鉴定站在同一个院内办公,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2栋综合楼,可供办公、教学之用;又在院内铺设训练和实操考评水泥场地;增添了必要的教学、考核设备。为充实培训鉴定队伍,主管局在本系统内抽调专业技术和工作责任心较强的同志参与该项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鉴定站先后选派4名同志参加农业部指导站举办的考评员培训班,取得了考评员资质。基础设施和队伍的建设加强,为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2 健全和完善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保障
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结合本站工作实际先后制定出《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回避制度》《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工作守则》《职业技能鉴定考场规则》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工作中有规可依、违规必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1.3 加强考务管理,保证鉴定公平、公正
一是重视报名环节,严把考生资格审查关。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各个工种、级别的申报资格条件均有明确的规定,这是控制鉴定质量和保证鉴定公正的重要措施。工作人员严格依据要求对申报鉴定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二是严格操作程序。在考核鉴定中,严格按照规定,经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提取和使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试题,理论考试单人、单桌,实操考评随时抽签。认真落实考场规则、考核记录等制度,要求考评员、阅卷员在《考核记录表》和试卷评分人处分别签字确认,并及时上报。三是加强巡考监督,进行有效督导,杜绝和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鉴定公平、公正[1]。
1.4 注重培训效果,确保考评质量和合格率
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一部分,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形势的要求,而且可满足社会对农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效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农机事业的发展[2]。桥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规定操作,对学员实施严格的教育培训,从知识、操作等方面加强教育。在培训过程中严格要求,确保考评的质量和合格率。
2 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
1996年国家建立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1998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将1984年起开展的农机维修工人技术培训、考核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轨。多年来,经过各级农机战线上的同志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对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其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社会上还不能真正地把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作为提高农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战略措施来认识,多数农机从业人员,其中包括农机管理人员,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2015年国务院又相继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给一些不完全了解事项的同志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认为“农民要不要职业资格证书都行,不就是干活吗,会干不就行了吗”,参加技能培训鉴定的人员缺乏积极性和自愿性[3]。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其实是掌握了一项专业技能,会给自己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2.2 机制不完善
一是对证书持有者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作为农机从业人员,本身工作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就业主要面对的是农机企业、公司、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多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用人单位招用技术人员时不看你有无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从实用角度出发,能干活就行,更谈不上有别与他人的待遇了。二是缺乏足够的监督机制。实行就业准入的农机修理工,农机管理部门已按照工作职责进行监管,为农机维修经营技术和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作为农机行业其他工种,只有劳动监管部门实施监管职责,而就目前来看,监管不到位。因为,农机从业人员分布较为广泛,劳动监管部门人员又少,他们目前主要监管的是工矿等大型企业,无法顾及其他用工单位。
2.3 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按照现行国家农机行业职业标准有18个职业可以进行技能培训鉴定,已经开展培训鉴定的职业只有8个,职业等级也只限初、中级,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与时俱进。
2.4 从业资格证发证不及时
经过技能培训,申请参加技能鉴定的人员,我们都能及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技能鉴定和整理上报有关材料。但发证部门有时长达3个多月才能颁发,这给急需外出务工的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直接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度。为此,我们也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但仍不能有效解决。
3 工作建议
3.1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宿州市桥区的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能在一定的良好舆论氛围中顺利开展,同我们前期的广泛宣传是分不开的。但宣传的广度、深度、力度还不够。要结合国务院2015年取消的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面向社会、面向领导、面向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广泛宣传,真正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这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政府强化服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
3.2 不断完善机制
一是建议政府选择一些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职业,对高技能人才给予一定的激励。比如:对三级及以上农机修理工、三级农机维修电工、三级及以上农业技术指导员进行免费培训鉴定或给予取得上述职业资格证书的进行补助,也可举办一些相应的技能大赛,给予参与者不同的奖励等,所有费用由政府“买单”。二是建议劳动监管部门加大监督机制。同农村正在推行的养老制度挂钩,把农机行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合作组织)养老制度推行开。先从就业准入工种切入,然后全面推行。
3.3 工作要与时俱进
随着先进新型农业机械的涌现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也将提出新的要求。新型高技能职业农民备受青睐,我们也势必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面放宽,比如可以与农业行业内的其他有关部门和一些农业职业大专、中专院校联合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工作中要注重技能培训工作,使参学者学的会、用的上,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鉴定队伍进一步加强,以不断满足新的工作要求。建议颁发证书的部门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发放时间,以增加我们这项工作的公信度。
4 参考文献
[1] 于衡,雷贯宏.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意义[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7-10.
[2] 莫广刚.德国、英国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J].世界农业,2005(2):49-52.
一、继续采取优惠农民的培训措施,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5期,共人
针对市拖拉机驾驶持证率不高的问题,我校从降低培训门槛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际出发,继续采取优惠农民培训的措施,疏通“生源”渠道,通过认真协调,取得了不错的培训工作业绩。截至目前,共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4期,培训人,完成年培训任务%,有效的推动了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工作的开展,对提高拖拉机驾驶持证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精心组织,完成了54人的继续教育工作
继续教育是国家人事部门制定的一项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素质的重要制度。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本年度农机行业的继续教育工作,达到即提高培训质量,又学习方便的目的,我校首先通过积极协调,争取了州、市人事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其次在市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冬季这个特殊的农闲季节,进行了市XX年度专业课程培训;三是严格了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学和到课制度,从管理层面确保了培训的质量;四是根据市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实际确定了授课内容;五是于5月下旬聘请老师完成了公共课教学。使全市54名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继续教育培训。丰富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为提高XX年农业生产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科技之冬”措施得力,培训任务完成好
针对去年新机械、新技术和“膜下灌”、残膜治理配套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幅度大,以及有关农机作业质量提高的问题,本届农机行业科技之冬培训,在市农机局的领导下着重抓了培训教学和培训管理两方面的工作。在教学上,一是确定了9项培训内容;二是选派了11名高、中级工程师组成讲师团;三是每个授课人员都进行了认真的文字备课,部分课程采用了多媒体备课;四是对备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督察。在管理上,一是确定了各个乡镇的培训责任目标,二是根据责任目标进行了“三结合”的培训,即市乡(镇)培训结合、乡镇培训与村组培训结合、市级专业教师讲课与乡镇技术人员讲课相结合;三是建立了农机科技之冬工作规范内容,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共完成农机科普培训0.73万人次。其中:农机操作人员及农机大户培训率100.4%,农民农机科普培训率30%,特别是极大地限度的支持了我市本年度膜下灌项目的大面积推广工作,为全市的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十、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⒈农机化教学交流极少,师资培训的途经缺乏。农机培训师资水平提高需要实实在在的学习才能提高,不是走走形式就能解决的,不但要在干中学,而且还要给大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出去学。
关键词: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08-02
所谓农村“两后生”,是指初中、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但又不愿再复读的农村学生。改革开放以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构成主要是农村“两后生”,他们逐渐成长为农民工主流群体。这一群体主要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农村地区,接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具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和基础。2009年,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1亿人,他们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效合理的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是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的重要手段,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遏制城乡差距扩大、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有关部门对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有关部门对农村“两后生”政策,在利用电视或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难以保障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措施等被广为知晓。这就导致农村“两后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状况缺乏了解,在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构方面较为盲目,直接影响“两后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因此,教育、劳动、就业相关部门和各类中学要积极配合,掌握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和不打算升学以及成绩不理想未能升学的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
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性亟待加强 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两后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培训的实用性不强,没有完全满足农村“两后生”的就业需求,没有紧密联系就业市场和产业需求。培训工作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培训费用较低或者免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用和实效上。应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办学,鼓励中小企业和培训机构建立对接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要多样化 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授课内容与方式要多样化。在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培训对象的学习能力、专业需求、专业背景、工作现状以及培训期望等不同,在机械、建筑、饮食服务、家电维修、美容美发、装饰装修等方面都有需求,呈多样化倾向。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以行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培训方式选择上的明显特点就是灵活性和业余性。相当一部分农村“两后生”正在或曾经参加过不同种类或行业的工作,为了生活和正常工作,难以脱产集中时间参加培训,对培训时间要求非常灵活,主要集中在晚上、周六日、节假日或其他的业余时间。至于培训期限也存在长短不一的不同选择,总体上表现出希望经过短期培训快速提高技能、增加收入。我们的培训部门要在拓宽培训领域、改革培训方式上下工夫,不仅要有集中培训,也要有分散培训,还可以深入企业、工厂、车间开展各种培训。
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目的单一 农村“两后生”作为新一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为了提高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他们愿意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免费或费用较低的技能培训,少有愿意自己承担全部费用的。尤其是一些费用较多、培训周期较长的工种,虽然受训农村“两后生”有广泛的培训意愿,但由于经费问题难以组织实施。就政府培训部门而言,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额度较小,而需要培训的农村“两后生”数量较多,培训经费严重不足,需要多渠道筹措。应加大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免费的农村“两后生”职业培训制度。应依靠当地财政拨款以及各种民间资金,进一步拓宽农村“两后生”技能培训投资渠道,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
对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和宣传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力度。各级政府的劳动就业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如报纸、广播、网络等进行广泛宣传,使“两后生”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还需负责培训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与实施,做好培训规划和课程设置,基本形成劳动部门牵头、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
注重企业需求,增强农村“两后生”培训的实用性 各级培训部门和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两后生”培训方案,设置实用的培训内容,注重与市场和企业需求接轨。农村“两后生”培训实用性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就业竞争力增强。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大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两后生”就业培训的质量。应有计划地组织从事“两后生”培训的在职教师到高等院校或企业学习,拓展知识范围,提升授课水平,打造一支既能讲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能指导农村劳动力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学校的管理和引导,注重专业教师和职业指导师的培训,逐步改善实训条件,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须通过调研、走访等各种方式掌握农村“两后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第一,在培训内容改革方面,应根据“两后生”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水平,设计符合其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应力求做到易懂、简洁、实用。通过教学使“两后生”能够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第二,在培训方法改进方面,应以增强学习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前提,采取巡回辅导讲座、讨论交流、实地参观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在网络化时代,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如互联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培训工作。第三,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要注重模式创新和发展。加强校企联合,创新培训机制和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培训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新生代的农村“两后生”是新生力量,对农村发展作用重大。政府在农村“两后生”职业培训中起引导作用,但仅仅依靠政府号召不行,培训主体应该是受训者,要明确政府、农民、培训机构和企业单位在农村“两后生”培训中的责任。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增加培训投资和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增加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其次是着力扩大投入主体,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方针,广泛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农村“两后生”职业培训机构,采取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模式开展培训工作。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结合财政拨款以及民间资金,进一步拓宽农村“两后生”培训的投资渠道,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有序、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各级培训机构、企业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增强培训实用性,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和加大资金投入,共同做好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金锋.后人口红利时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
[2]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3]王新杰.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制约因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4]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8).
[5]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6]王宏奇.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J].职业,2008(9).
[7]张雅丽.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8]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0-03-19).[2010-10-20].http:///fifx/fxb9,t20100319402628281.htm.
[9]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1).
[10]李能芳.论就业压力下的农民工职业培训[J].成人教育,2009(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中迅猛发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即通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断以及决策等思维行为过程,进而扩展人脑的思维和行动,帮助人们高效智能化地解决特定问题。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知识培训中的可行性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新话题。
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培训必要性分析
1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农产品,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依旧有较大差距。
12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反思其他发达国家在?r业发展上实施过的举措,包括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高技术,重视农场管理;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知识培训、素质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发展我国农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及一批愿意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关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则是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一条夯实的道路。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例如,智能化的作业批改可以大大减轻教育工作者的沉重负担,在线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人们更灵活地接受教育。从人工智能诞生伊始,其就与教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延续发展至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而人工智能对网络教育的渗透,又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2]学生可以自主地登录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根据智能导学系统制订学习计划,进行在线测试。例如近年来大为流行的MOOC课程,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全球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学习计划。
22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辅助系统
近十年来,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越来越准确高效,这无疑使得人工智能与辅助教学系统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深入。借助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系统,借助于数据库系统对信息准确的搜素和整合能力,实时地为学生提供答案或相关信息,答疑解惑。目前此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广泛,例如小猿搜题、百度作业帮等。
2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数据库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地搜集、分类和检索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信息,在教育中引入智能化的数据库系统势在必行。现如今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依托知识库系统对教育信息的整合与构建,学生可以将已习得的零星的知识点进行扩充,由点至面的不断学习新知识;依托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来,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让人们从爆炸式的高密度信息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物为己用,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与农业知识培训的结合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这为新时代的农业知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年来劳动力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有素质、懂知识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来。因而,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革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已被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领域融合的不断完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农业教育培训领域崭露头角。
31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基数巨大但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匮乏,农业知识教育的推广不仅薄弱,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伴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模式的强有力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和优势,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311个性化教育针对性强
相比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网上在线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地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力地解决了学生参加农业知识培训的时间成本问题,农业从业者可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另外,针对于培训者的当前知识水平和培训需求,培训平台可以个性化地安排教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教育资源利用率高
我国当前的农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师需求数量和实际在岗教师资源极不匹配,具备丰富农业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教师数量缺乏,这是导致农业知识培训推广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而人工智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智能化的教学进程得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放。同时,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共享可以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学生与优秀农业知识的距离不再遥远。
4平台开发的系统架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合理的农业知识培训平台能够像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样具备完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知识,并且能够模拟及扩充教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该培训平台还能够准确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互,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可以自适应地完成教学效力评估和反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该开发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为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综合数据库模型和人机交互接口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下图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41学生模型
学生模型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准确地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知识架构进行诊断和评定,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进而实施个性化教育。
另外,学生模型需要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入库,对教育效果进行评定,从而诊断出当前教学计划是否合适,以便下述教师模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
42教师模型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一个合理的教师模型应该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教师模型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这要根据学生模型中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从下述知识库中调取对应的内容,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在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教室模型要确定如何教的问题,即选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依附于学生模型,而又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进行反馈动态,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策略。
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模型应该实时地提供信息支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因而教师模型要实现与人机交互接口的实时连接,在问题到来时控制模块驱动应答部分为学生答疑解惑。
43综合数据库模型
综合数据库模块为农业知识培训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知识库模块中分类别地存放着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本、图像、自然语言、多媒体等多个类型的学习知识。一旦教师模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便由此模块中调取相对应的文件开展教学。
专家评估模块用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为教师模型中的各个环节的反馈和更新迭代提供数据支持。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以此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为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还需要引入测试考核模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测试考核模块中包含学生答题库和成绩测评库,准确检测出开展农业知识培?的作用与效果。
44人机交互接口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的过程是学生和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一个友好的人机接口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模块中,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流畅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中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先进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接口可以智能化地接收分析和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信息和动作信息,进而为系统提供宝贵的输入信息。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技能培训 法律常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123-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了更好地保护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促使农民工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农民工增强维权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何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是目前各个教育培训部门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凭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唯一指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担负着全市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职能。本文拟以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为例,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法律常识教育进行探索。
一、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保守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较落后的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的贫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外界信息了解较少,思想观念保守。随着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热的悄然兴起,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农民工依然用惯常思维思考问题。部分农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亏的方式息事宁人。此外,许多农民工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积极争取自己的相关利益等持漠然态度,对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持观望态度,及至事情发生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民工只是初中文化水平,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小学毕业,45周岁以上的人群中更有文盲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层次,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寻求法律上的援助。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识程度高低相互联系。调查显示,收入高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由于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接触到法律事务,其在法律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较强。而收入低的农民工,由于生产经营单一,缺乏接触法律事务的机会,其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则相对较弱。从农民工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三)无法坚持长期深入的学习
当前针对农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人员与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普法工作职能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工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对村民的纠纷调解中,往往不以法律处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决断,从而也造成了农民工对法律的误解。另外,针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时间的春节及节假日农民工返乡之时,时间短促,学习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认真研读有关的法律知识条文,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挣钱,返乡之际忙于休息应酬,并未真正领会相关法律知识的精髓。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使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再加上边远山区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他们为了保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宁愿牺牲法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宁愿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不敢抗争或不懂得如何抗争。有的农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违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起到维权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大力开展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工了解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正确认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劳动集约型的地区,就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了缩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克扣、拖欠工资,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卫生资金,不顾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常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从而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一)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法制教育
凭祥市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该市就业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1.2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以上获得了上岗证书(获得电工、电焊上岗证书者居多)或者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工电焊、水电工、装潢设计的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使技术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结合起来,让农民工既掌握技术又懂法律,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健康和稳定。同时每位参训学员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
此外,学校普法教育多样化,选择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诸如板报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播放电影等,让农民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组织引导农民工观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邀请在外务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工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他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热情。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边远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欠缺,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让农民工认识《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一是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选择职业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爱好、兴趣的职业。二是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应当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四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六是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七是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八是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指导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农民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发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的,鼓励他们走法律程序,提请法律仲裁。二是要求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合同的条款与用人单位进行仔细协商,不签订带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三是告知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及其他证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违反,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农民工来自农村,交通不便,少出远门,不懂得安全常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须要求农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无”车、农用车和报废车,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城市生活常识。二是外出农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务工地点的,从购票后进入乘运人指定的候车地点开始,乘客和承运人之间就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与乘运人之间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外出务工人员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凭据(车票船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乘车过程当中,不能随身携带或者在行李中夹带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禁物品。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还将被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关键词:农机培训;职业鉴定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1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收入普遍增长,农村“三通”基本完成。但同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沉痛代价。因此,应充分认识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对人才的培训,只有培育众多专业、进步的技术人才,才能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交流密切,而农副产品的加工仍然处于半机械半手工加工模式,广大农村农机新型人才十分匮乏,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广大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渴求与农机人才培训力度、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存在差距,供求矛盾突出,这充分说明当前加强农机人才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 农机人才培训是技能鉴定工作的关键
在广大农村,务农者的科学素质多数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够,对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能力差。因此,必须严把农机行业准入关,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让我们“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从而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全面开展,从而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推广靠专业的农机人才,只有让绝大多数农机从业者拥有专业科技知识,才能不断地宣传、推广农机新科技,让广大群众获得新鲜的、科学的务农技术。
农机人才培训工作,作为有效、科学的农机新技术推广、宣传、普及的首选手段,应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关键。鉴定工作以行政许可为手段,以规范从业行为目的,真正解决好行业准入和岗前培训问题,让管理对象拥有相应的技术水准和知识层次。在广大农村,农民群众获得系统的、规范的农机知识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农机培训,所以说农机人才培训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关键。如:我校教职工通过进村入户,循环到农民学校授课以及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去教授、宣传、示范推广、农机科技知识,使农民更客观,更直接的引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机新科技尽快进村入户,从而达到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能源消耗,扩大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真正做到节油、节肥、节药、节种,保护农业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加强农机人才培训,进一步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一系列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推广,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外,加强农机人才培训,是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现代农业这个金字塔的基础之一,更是新形势下农机化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 加强农机人才的培训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对于改善生产手段,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新机具在农村的不断推广和农机新科技的日益发展,就要求拥有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操作人员,用他(她)们所拥有的农机技术,去减轻部分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运用农机化技术,通过机械手段,最终把一部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县的地理条件差,总体地理情况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农民的劳动强度大,效益差。只有通过农机人才和农机大户的示范引导,以典型带动的方法,在我县广大农村形成学技术学操作的良好氛围,普及实用新技术,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让他(她)们有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
通过加强农机人才的培训,可以在广大农村加强农机新技术的传播,进而达到帮农解困,帮农致富的目的。所以说,加强农机人才培训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3 加强农机人才培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加强农机人才培养,利用农业机械化耕作技术,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故而,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机械化技术作用重大。农业机械化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无论是机械化播种、收获、秸秆的综合利用还是旱作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发挥农机优势,总结探索出了八种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模式,推进了秸秆经济效益的发挥。我县新引进的五十台小型秸秆揉丝粉碎机也正处于示范推广阶段。实践证明,仅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既可以加快玉米的收获进度,确保玉米丰产丰收,又可以实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青贮过腹还田和秸秆覆盖保护性免耕法耕作,实现玉米秸秆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真正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也是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而这一切的完成和实施,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农机操作技能,全身心投入农机事业的技术人才去完成,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加强农机人才培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4 加强农机人才培训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需要
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在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农民是农机具的最终使用者,是农机化工作的主要受体,也是主体,决定着农村机械化装备水平的高低,是农业机械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农机推广的成效,只有让农民更直接、更热心地了解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他们才会自觉地、积极地使用新型农机具。所有这些都要求有一批专业过硬、作风扎实的农机人才,通过农机人才的应用、示范、引导,使新型农机具在广大农村得到推广,让新的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一切的实现,其关键是农机人才培养,只有通过农机培训机构的认真工作,切实将农机先进技术以及新信息传播到广大农村,让农民清楚、深刻地认识新型农机具的作用,提高对农机事业的认知程度,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把先进的农机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中去,这是广大农机手的需要,也是农村经济建设需要。
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需要广大农机操作人员去实现,这是目前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中“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农机培训工作重要性的突出体现。
5 加强农机人才培训是安全生产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是一项技术性强,并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农机培训工作中所教授的东西是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地,也是农机操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只有在培训工作中做到细致到位,这才是对自身工作负责,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负责。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先进、实用以及它的节能(员)增效,但它同时具有操作困难,安全隐患大等弊端,农业机械在农村的广泛分布,又决定了农机管理工作面广、难度大。我国目前的农机培训体制,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农机培训机构定时(期)定点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广大农村输送大批实用型人才,而农机人才在农村的广泛分布,可以极大提高安全生产效益,减少(免)不安全事故发生。自2008到2012年,镇安农机校共培训机动车驾驶员1004人,只发生过一般事故一次,这就是农机人才培训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突出贡献。通过农机培训机构的工作开展,让一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成为基层的产业工人,他们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资格认证,成为合法经营、专业过硬的产业工人,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 职业技能培训; 农民; 阶层地位获得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4)01-0124-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分化和分层现象日益明显,阶层地位获得也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伴随这一转变的发生与继续深化,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也得以重新型塑。[1] 阶层地位获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将其概括为国家制度性因素、社会结构性因素、家庭先赋性因素和个人自致性因素四大类。这四大类因素在计划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中对阶层地位获得来说有着不同的重要性。简单来说,在计划经济社会,国家制度性因素和家庭先赋性因素对阶层地位的影响更为突出,而在市场经济社会,社会结构性因素和个人自致性因素对阶层地位的影响更为突出。市场转型期,精英阶层的更替过程越来越强调个人能力和高等学历的作用。[2]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个人自致性因素对阶层地位获得的影响日益突出。在众多的个人自致性因素中,职业技能培训是最为重要的个人自致性因素之一,其对阶层地位获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农民群体在各个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特征日益明显,其阶层流动也变得日益困难。笔者以农民为研究对象,分析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阶层地位获得的影响,以期对农民的阶层流动有所帮助。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才斋奖学金”资助项目“‘农民上楼’与农村教育的发展研究”,该项目的问卷调查工作于2011年10月在Y市展开。整个调查共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问卷1098份(回收率为91.5%),其中有效问卷101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3%)。从表1可以发现农民样本的基本情况:从年龄来看,以中年农民为主,31-50岁的农民占了调查样本总体的91.9%;从性别来看,男性样本稍多一些,占到了调查样本总体的51.9%;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部分调查样本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占到了调查样本总体的67.3%;从个人年收入来看,大部分农民的个人年收入较低,83.7%的调查样本个人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下;从外出务工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民有外出务工,其比例占到了调查样本总体的64.1%。
三、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阶层地位获得的影响
(一)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
1. 收入水平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X2=75.682,df=4,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个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5000-10000元、1~2万元、2~3万元、3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4%、32.8%、23.9%、5.7%、4.2%,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个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5000~10000元、1~2万元、2~3万元、3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7.3%、24.1%、32.1%、15.0%、11.5%。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个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5000~10000元的比例都要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个人年收入在1~2万元、2~3万元、3万元以上的比例则都要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个人年收入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收入水平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影响(X2=15.359,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对收入水平不满意、满意度一般、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7.8%、52.3%、9.9%,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对收入水平不满意、满意度一般、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9.0%、53.9%、17.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对收入水平不满意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满意度一般的比例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相差无几,而满意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对收入水平的满意度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收入稳定性存在显著性影响(X2=45.018,df=1,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收入不稳定的比例分别为57.5%、35.9%,收入稳定的比例分别为42.5%、64.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收入不稳定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收入稳定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收入稳定性明显要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2. 生活水平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X2=16.482,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比较低、一般、比较高的比例分别为17.7%、80.0%、2.3%,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比较低、一般、比较高的比例分别为12.7%、80.4%、6.9%。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比较低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一般的比例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相差无几,而生活消费水平比较高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收支情况存在显著性影响(X2=18.723,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支大于收、收支平衡、收大于支的比例分别为26.3%、64.8%、8.9%,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支大于收、收支平衡、收大于支的比例分别为19.6%、63.1%、17.3%。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支大于收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收支平衡的比例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相差无几,而收大于支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收支情况要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3. 居住条件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居住条件存在显著性影响(X2=17.240,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居住条件比较差、一般、比较好的比例分别为11.5%、80.5%、8.0%,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居住条件比较差、一般、比较好的比例分别为9.7%、73.8%、16.5%。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居住条件比较差、一般的比例都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居住条件比较好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居住条件明显要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居住条件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影响(X2=12.512,df=2,Sig=0.002)。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对居住条件不满意、满意度一般、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6.3%、59.3%、24.4%,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对居住条件不满意、满意度一般、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3.2%、52.2%、34.6%。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对居住条件不满意、满意度一般的比例都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满意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对居住条件的满意度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1. 户籍类型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户籍类型存在显著性影响(X2=39.590,df=1,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户籍类型属于农业户口的比例分别为96.1%、85.0%,户籍类型属于非农业户口的比例分别为3.9%、15.0%。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户籍类型属于农业户口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户籍类型属于非农业户口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比较而言,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获得非农业户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2. 职业地位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情况存在显著性影响(X2=26.526,df=1,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分别为23.1%、38.2%,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分别为76.9%、61.8%。通过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则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比较而言,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职业地位获得存在显著性影响(X2=42.766,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职业地位属于下层、中层、上层的比例分别为52.2%、47.2%、0.6%,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职业地位属于下层、中层、上层的比例分别为32.5%、64.4%、3.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职业地位属于下层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职业地位属于中层和上层的比例则都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职业地位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3. 社会地位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社会地位获得存在显著性影响(X2=27.672,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社会地位属于下层、中层、上层的比例分别为38.9%、60.5%、0.6%,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社会地位属于下层、中层、上层的比例分别为26.7%、69.2%、4.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社会地位属于下层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社会地位属于中层和上层的比例则都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社会地位明显要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4. 政治参与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政治参与存在显著性影响(X2=23.962,df=1,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选举活动的比例分别为44.9%、29.5%,参加过选举活动的比例分别为55.1%、70.5%。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选举活动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参加过选举活动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政治参与意愿存在显著性影响(X2=14.132,df=1,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愿意参加选举活动的比例分别为30.5%、19.8%,愿意参加选举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9.5%、80.2%。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愿意参加选举活动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愿意参加选举活动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政治参与意愿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三)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文化地位获得的影响
1. 身份认同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身份认同存在显著性影响(X2=58.330,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自我认同为农村人、半个城市人、城市人的比例分别为81.3%、17.9%、0.8%,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自我认同为农村人、半个城市人、城市人的比例分别为60.3%、35.1%、4.6%。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自我认同为农村人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自我认同为半个城市人、城市人的比例则都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比较而言,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更加倾向于自我认同为城市人。
2. 文化消费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购买书籍数量存在显著性影响(X2=93.684,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购买书籍数量很少、一般、很多的比例分别为42.8%、52.0%、5.2%,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购买书籍数量很少、一般、很多的比例分别为17.8%、63.4%、18.8%。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购买书籍数量很少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购买书籍数量一般、很多的比例则都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比较而言,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购买的书籍数量更多一些。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显著性影响(X2=42.468,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文化消费支出很少、一般、很多的比例分别为63.3%、34.9%、1.8%,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文化消费支出很少、一般、很多的比例分别为45.5%、46.8%、7.7%。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文化消费支出很少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文化消费支出一般和很高的比例则都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比较而言,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文化消费支出更高一些。
3. 文化参与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读书读报频率存在显著性影响(X2=100.516,df=2,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读书读报频率很低、一般、很高的比例分别为48.0%、35.4%、16.6%,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读书读报频率很低、一般、很高的比例分别为20.4%、39.9%、39.7%。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读书读报频率很低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读书读报频率一般和很高的比例则都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比较而言,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读书读报的频率更高一些。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存在显著性影响(X2=116.992,df=1,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文化活动的比例分别为87.6%、57.8%,参加过文化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2.4%、42.2%。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文化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参加过文化活动的比例则明显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职业技能培训对促进农民的参与文化活动是有作用的。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文化参与意愿存在显著性影响(X2=15.293,df=1,Sig=0.000)。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愿意参加文化活动的比例分别为25.0%、14.8%,愿意参加文化活动的比例分别为75.0%、85.2%。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愿意参加文化活动的比例高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而愿意参加文化活动的比例则低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因此可以说,比较而言,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文化参与意愿更高一些。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阶层地位获得存在显著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经济地位获得存在显著影响。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在个人年收入、收入水平满意度、收入稳定性、生活消费水平、收支情况、居住条件、居住条件满意度等这些方面都要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第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社会地位获得存在显著影响。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获得农业户口、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都要大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在职业地位、社会地位、政治活动参与情况、政治参与意愿等这些方面都要高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第三,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文化地位获得存在显著影响。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比较而言,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更加倾向于自我认同为城市人、购买的书籍数量更多一些。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在文化消费支出、读书读报频率、文化活动参与情况、文化参与意愿等这些方面都要优于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既然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阶层地位获得存在显著影响,这说明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提升农民的阶层地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由于农民掌握的职业技能非常有限,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阶层流动非常困难。在这一背景下,农民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当前我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并不乐观。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与供求脱节的矛盾、教育培训形式相对单一、重复浪费现象在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培训单位很少关注培训效果及后期跟踪服务等等。另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仍比较滞后,没有独立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构,也就无法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3] 那么如何来解决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结合本文的研究笔者给出以下两方面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个人等各个方面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建立社会协同培训的格局。社会协同培训的格局,实际上就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这里的多方参与大致包括企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参与,还有公众个人的参与;[4] 另一方面,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要做到因人而异。考虑到农民阶层地位获得可以分为经济、社会和文化这三个层面,由于个人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的农民对经济、社会和文化阶层地位获得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翼.家庭背景对人们教育和社会阶层地位获得的影响[J].广
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7-38.
[2]张乐,张翼.精英阶层再生产与阶层固化程度——以青年的职
业地位获得为例[J].青年研究,2012,(1):1-12.
[3]陈遇春,程伟.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初
探——以陕西杨凌示范区为例[J].职教论坛,2012,(21):44-47.
1辽宁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取得的成绩
1)鉴定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鉴定合格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辽宁省农广校鉴定培训各类级别人员4万人次。从2003年以来,每年鉴定合格的人数均达2000人次以上。2011年鉴定人数翻番,高达11418人,在全国农广校中名列前茅。
2)鉴定对象的层次有所提高。由以往只能鉴定初级和中级扩大为初、中、高3种级别,同时高级工的比例由最初的5%上升为35%。
3)鉴定工种由最初的2个扩大到现在的15个。
4)鉴定领域拓宽。农广校的学员扩展到部队、企业、高校、在职人员和农民。
5)鉴定质量提高。通过规范鉴定程序、使用新的考务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档案等方法,使鉴定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6)形成了良好的鉴定工作氛围,社会反映良好。
2辽宁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经验
2.1积极宣传,提高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
每年年初,辽宁农广校都会年度鉴定公告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计划,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辽宁站、报刊、宣传展版、宣传册等,宣讲职业技能鉴定的各项政策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据文件精神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大大调动了人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随着宣传和动员工作的扎实深入,整个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同时注重搜集和挖掘鉴定工作在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增加收入和进城务工能力方面的先进典型,为推动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逐步提升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影响力。
2.2以强化管理和服务为着力点,质量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1)强化管理。近几年,辽宁省的鉴定工作以质量管理为生命线,以服务学校、社会,促进就业为宗旨,督促省、市、县级院校建立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制度,狠抓质量生命线;以规范管理为主线,坚持突出质量、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实效,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2)加大考评员队伍建设力度。随着鉴定工种的增加,不断健全与其相适应的考评员队伍。近几年,组织市、县级农广校积极参加农业部和中央校举办的考评员培训班。目前全省已有职业鉴定考评员120名(其中高级考评员27名)、鉴定质量督导员5名。2011年4月、9月和10月,全省派出30人分别参加中央校在浙江、内蒙和重庆举办的考评员培训班。通过考评员培训和交流,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拓展了工作思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鉴定工作提供保证。
3)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鉴定工作以质量管理为生命线,以服务社会、促进就业为宗旨,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了职业技能鉴定事业的新突破、新发展。自1996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全省累计已有2.5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目前,职业资格证书已得到企业、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并已成为辽宁省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的通行证和劳动者职业生涯成长的标志。
4)建立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务管理系统。全面推进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务管理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已有12个市级分校和12个县级分校购买了软件录入器,实现了数据的网上传输和业务办理,使鉴定考务管理系统使用率达到100%。工作网的推行和鉴定考务管理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鉴定程序,增强了职业资格管理和鉴定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强化了社会监督作用。
2.3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空间,力争扩大鉴定规模
1)依靠大项目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从2007年开始,辽宁省农广校以省农委名义下发了《关于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学员中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通知》(辽农[2007]122号),要求各市、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每年不低于本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学员总数的1/4。据调查,2008年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学员有3169人,占鉴定总人数的73.2%;2009年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学员为1946人,占鉴定总人数的43.6%;2010年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学员为9760人,占鉴定总人数的85.5%。
2)依靠国家教育部项目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2007年开始,辽宁省鉴定站争取国家助学项目,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各市在农业类的毕业学员中开展鉴定,让毕业学员都能取得双证。截止到目前,2007级毕业学员中已有1197人取得相应工种的中级证书。
3)职业院校毕业生鉴定工作有序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提供的岗位将越来越大众化。在毕业生中开展技能强化培训和鉴定工作,使每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拥有一份学历证书的同时,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技术和技能,从而增加就业的“筹码”。拓宽就业渠道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沈阳农业大学、阜新职专一直是辽宁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合作单位。近几年,大学生参加鉴定的积极性不断增加,鉴定合格人数从2006年的569人、2007年的815人、2008年的702人、2009年的204人增加到2010年的853人。实践证明,职业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了毕业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了学校、师生、家长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01-4
0 引言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于其他行业之和,许多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弱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低,生产技术落后,许多地区还停留在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农业水平。一直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投入,有了先进技术,就有了农业的现代化。但这一观点存在偏颇,确切的说,必须拥有掌握了先进农业技术的现代农民,才有农业的现代化。人是技术的应用者,人的素质是农业水平的真正衡量尺度。离开了现代农业技术当然无法发展现代农业,但即使有了技术,没有一支受过培训的农业人才大军,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农业生产。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农民素质的差距,原因主要在于农民所接受的教育有差别。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通过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教育政策来开发农业人力资源资源,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政策和农业教育的特征,为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1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从农业教育立法着手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西方发达国家为开发农业农村的人力资源,首先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进和保障农业教育。联邦政府于l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可以看作第一个职业教育法,该法案规定,按各州在国会中参议院和众议院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州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州应当用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收入,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知识”的学院。后来这类学院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这些学院是《莫雷尔法案》结出的果实。
各州根据当地情况对所接受的赠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分配和使用。用于独立设置农工学院的有28个州,宾西法尼亚等州是把拨地转给原有的农业学校,还有的州是在州立大学增添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为美国职业技术,尤其是农工业职业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
德国为了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视理发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德国共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例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条例》等,农业职业教育在这几个调理中均有提到。如《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各州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对工业、农业、商业等多个领域开展职业训练作了明确的规定。目的是让劳动者通过培训,可以获得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德国还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农民要想独立经营农场,必须获得“农场师傅证书”,这一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德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英国政府自二战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来确保农业教育的稳固。1947年,政府颁布了战后第一部《农业法》,这部法律对推行农业教育给予了政策及法律上的支持。之后,政府又多次颁布或修订了《农业法案》。1967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颁布了《农业教育法令》,号召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农业教育。1986年,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了9823号教育白皮书,题为《教育与培训并重》,进一步强调要继续搞好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相协调。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立法先行的方式较好地保证了农业教育的推进。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虽然法律和国家政策存在区别,但两者有紧密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具有最大效力的国家政策。法律相对于政策来说规范更为明确,推行的手段更有力量,也更为稳定。所以,政策上升为法律后可以有国家强制力得到有力的推行,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有民事、行政和刑事的制裁手段。因此,在我国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也只有通过立法先行的方式才能保障有效有力地实施农业教育。
2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鼓励多元参与经费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若缺乏财政支持必将成为空中楼阁。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存在人员流失风险,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结果的正外部性,因此,仅靠人力资源使用者来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将存在动力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农业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各国城乡差异的结果,因此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政府应从财政投入、综合管理和统一调配的角度负责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美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由联邦教育部和农业部负责,虽然两个部门各有分工,但是在为农业教育争取争取经费方面都各尽所能。美国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不具体管理农业、工业等各专业类高等教育,其主要职能是依据相关法律,保证人人能有平等机会上学,制定联邦政府对学生的资助政策(每年提供学生贷款基金为500亿美元左右)和提供研究经费;监督各州教育的实施。通过专门立项拨款来促进和调控高等教育,如设立信息网络建设和远程教学项目。
联邦政府农业部的主要职能是通过项目向各州立大学的试验站和推广站提供经费(每年10亿美元左右),进行社会对农科学生需求量以及可提供就业机会的分析统计。向国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以争取国会拨款、为农学院争取生源;通过举办研讨班和教学立项等办法来引导学校的改革;为农科专业学生提供奖学金等。除了政府作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美国的第三部门――各种教育协会和农协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性协会有美国教育协会、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联合会以及地区协会等,主要任务是代表成员院校到国会游说,争取通过有利于教育的立法,而不是指导如何办学;专业性协会有农学协会,实际上起着一定的对农业教育的管理作用。协会制定专业设置标准,对农学院定期评估,联邦政府的奖贷学金要在通过协会的评估后才能获得。
大量第三部门的存在有效地补充了政府职能所不及之处。同样,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各部门每年为农村职业教育下拨了大量经费,如德国大学,他们2002年投入在农业教学及研究的经费就有4.653亿欧元。而且,联邦各州政府每年还必须投入大龄费用以支付农村职业教育系统的人事、校舍建设和维修、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费用。通过有效的财政分级负责制度,德国政府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来源,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德国政府积极鼓励个人或企业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捐助,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培训的经费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负担,其中企业承担约3/4。企业所承担的培训包括培训设备、培训人员工资、受培训人的津贴和社会保险费。企业培训受到国家的鼓励,培训费可以免交利润税。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州政府负担,学校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日常开支由地方政府负担。
澳大利亚把职业技能培训放到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率运作的高度来认识。国家专门设立了“教育、培训就业与青年事务部”(DEEF)和“国家职业培训局”(ANTA),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政府对农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非常支持,以墨尔本TAFE学院――农业与畜牧业培训部为例(TAFE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英文简称),学院90%的经费由政府拨给,各大农场主和企业也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10%的经费由农场主和企业资助。
澳大利亚政府为支持农业,在其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澳大利亚农业行动方案》中指出,政府的目标是减少干预,向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及出口商提供自主经营权,由其自行决定产业的未来发展。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从生产加工包括研究与开发到交通运输、市场准入和市场开发涉及27个政府和由政府资助的有关机构。
3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学习者实践技能的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具有注重培养学生谋生能力的特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它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兴起的过程中,重视对青年人传授“实用”知识。尤其是二战后全国大规模地办教育。职业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德国,中学毕业后不谋求上大学资格的年轻人通常决定接受一种职业教育,在“双元制”中进行培训。所谓“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相结合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同样如此,农业的职业培训也像工业及手工业一样实行“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加强对青年人的农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学徒每周3-4天在农业企业里实习,1-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3年培训结束后通过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考试,获得专业人员的合格证书。学生在3年的农业企业学习中,会学习掌握各种专业生产、农业机械操作、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畜禽饲养、疫病防冶等方面的技能。
由于在农业企业、学校同时进行培训,学生在农业企业学习过程中,学到了本行业许多实际应用技能与课堂相比,这种培训方式特征鲜明。在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学校学生的新技术、新机械设备和培训方面也体现了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思想。
在法国,农业教育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多,时间较长,分布在各个年级的不同阶段进行。实习的地点可在农场、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处理工厂、研究所、农业管理部门或国外的有关单位农业渔业部还资助学生到国外实习的费用,而且还将不断提高资助金额。学生到国外实习不仅可以学习科学技术,而且还可接触当地的文明、文化,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为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打下基础。这种实习是直接接触生产,能更好地巩固和应用学生所学的知识。
由于学生直接参与第一线的劳动,亦受到实习机构的欢迎。学校不仅不用向机构支付费用,相反,实习机构要向实习生提供吃、住条件,有些机构还会给实习生支付一些生活补助费。因为实习生不仅是学习,而且是一位临时劳动者,能帮助实习机构完成一些工作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次的实习,撰写总结及论文,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并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走向社会。
4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建立统一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制度
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制为人力资源的技能开发提供了能力要求和甑别的标准,同时该制度也提供了职业准入门槛设置的基础,它不仅有助于规范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和体系,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学习动机。
法国于1946年设立了数学、技术等文凭,1952年有了工业学习证书(工业研究证书),1954年又开设了经济、管理技术高中文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呈现出国家干预的技术教育快速增长、以及法国技术进步带来许多新工种等两大特点,职业教育文凭更加系统化。
60年代后,对职业教育继续改革,义务学习年龄从13岁提高到16岁,有了学分分类,出现了“技术员证书、专业技术员证书、技术初中系列文凭、职业高中文凭、职业教育证书”等文凭。农业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制度也诞生于那一时期。农业职业高中学制为两年,颁发“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证书”两类文凭。全法有农民技术培训中心861个,每年举办各类农业培训6000次以上,加上地方一些专门机构和企业举办的培训达1.2万次,每年有5万多人接受各种培训。
培训对象是面向义务教育后的青年,时间通常为两年。2/3的时间在雇主农场实习,1/3在农业培训中心学习。目的是使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不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农民取得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丰富农业生产者的专业知识;或者使参加农业生产经营1年以上并接受过一定农业教育的农民.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训结业后授予“农业职业能力证书”。
自1997年以来,16-25岁青年都可以通过培训获得“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职业高中汇考文凭”、“农业技术员证书”和“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等农业职业技术文凭。澳、新两国均有相当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与学历教育相联系。澳大利亚国家资格系统称为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是资历、不同院校问学分转换、学科、证书、课程间的有效衔接。澳大利亚有3个教育培训系统:普通教育1-12年级、职业技能培训、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规定了各教育培训系统和其颁发的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相联系,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澳、新两国都有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其标准的制定均是由各行业组织拟定,提交政府认定的机构(新西兰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局)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向全社会公布,各级培训机构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培训考核。澳大利亚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资格及认证框架、国家培训认证框架、新型学徒制度等,由此形成了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内的培训资格认证及注册机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系统。
5 服务于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等教育
服务于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等教育强调跨学科设置专业与市场导向美国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建立各种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企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室来推动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中的各种中心,大多数只是一个虚设的网络,一种合作的形式虽然这些中心不是实体组织,但可以把各学科的教授为解决共同研究目标集合起来。一些中心不仅与院系、学术界联系广泛,还与社会上的一些行业协会、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协会作为中心成员并提供经费。例如,加州大学建立了农业问题中心、消费者研究中心、环境健康科学中心、全球环境变化国家研究所、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等l8个研究中心。其中设在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的加州食品和农业研究中心还组建了l7人的执委会,分别来自植物、动物、食品等不同院系和政府、企业及民间组织,该执委会负责协调政府、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自1991年成立以来,其研究领域不断深人拓展。
德国各大学的农业专业以市场为导向,富有时代气息。比如,哥廷根大学农业科学系的马学,在传授马匹养殖的科学基础外,授课内容还包括关于马的体育运动及经济学知识;基尔大学的牛奶生产专业,传授牛奶及其衍生产品如奶酪、酸奶等产业链知识;而柏林鸿堡大学,则设有跨学系的有机农业学群;其它,还有营养科学、植物药理、乡村不动产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新兴的实用专业。德国农业学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业跨学科综合设置。国民经济、企业管理学、基础社会学、法律等也在教学大纲之内,同时,学生还需具备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商业头脑及沟通合作能力。
6 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的差异
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差异比较欧美各国农业教育中也体现出了各国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各国的农业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路径所形成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农业院校的设置上。在美国,基本上不存在专门的农业大学,农业的高等教育依托于各个综合性大学,许多大学下设农学院或者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和研究所,比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有不错的农业相关研究机构。
而在美国的中学一级教育中,也很少有专门的农业职业学校。以公立高中为例,“美国的公立高中89%为综合高中,其中有的开设职业教育的专业或课程。其余11%又分为地方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和全日制职业高中,数量大约各一半。”在11%的职业学校中,一部分开始农业相关的专业,或者仅开设相关课程而不设农业方面的专业。
而在法国,设有专门的农业职业高中、农业技术高中,从农业技术高中毕业,还可以考取专门的农业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里一般不设农业相关专业。在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学校和高级农业专业学校,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既有专门的农业专科大学,又有综合性大学中的农业科学院等机构。
在英国,情况与德国有些类似,综合性大学内部设有农业相关学院,负责农业科研和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在各个县有专门的农学院,但是,农学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从属于某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和农业中学等一起组成了初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在12年的普通教育之后,有一个职业技能培训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各种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农业方面的职业技能也在选择范围内,高等教育中的农学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来承担。在学校的性质上,各国之间也有差异。
美国的农业高等教育依托于高校公立私立并存,但公立在数量上占优。法国的公立高等农业学院有25所,私立学院有7所,公立院校的规模和实力都强于私立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主要为公立,由农业部主管。而在德国和澳大利亚,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几乎都是公立,职业教育学校也以公办为主。上述差异概括如下表1。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以政府为主作为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开发是关键。
7 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国家农业的发达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法国、德国,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都不足总人口的5%,但是不但做到了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足,而且还大量出口其他国家,其单个农民的生产效率是惊人的。有资料显示,1950年时1个德国农民只能养活10人,而现在可以养活130人,正是由于举国上下都高度重视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创新,才使得德国从传统的农业弱国发展为现代农业强国。而其核心,便是先进教育体系培养出的高素质的德国农民。
综合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是欧美国家良好得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造就了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从而成就了发达农业。但是,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它需要与其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更需要站在时代前沿的一套先进理念。
借鉴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经验,我国在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实践中迫切需要下述环节:制定完善和有效的农业教育立法,以此从根本上确立农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政府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力量加强引导与鼓励,以此保证农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农业人力资源重视实用技能的养成,从而培养有用的农业人才;确立统一的农业人才资格认证体系,提高培训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紧跟市场需求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当然,我国存在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不甚一样的国情,比如,幅员广阔、地区差异极其突出;农业作业方式相对比较,集约化农场相对匮乏,农业的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长期人为的城乡差异导致农村人力资源享受到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明显落后于城市。因此,我国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必须在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教育,从而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实用型的与现代农业接轨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
[2] 舒尔茨著.郭熙保,周开年译.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3] 舒尔茨著,姚志勇,刘群艺译校.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董红,王有强.国外农业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4).
[5] 郝婧.法国农业职业教育[J].世界农业,2008,(6).
[6] 何兵存.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技能人才开发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11).
[7] 洪添胜,黄朝阳,张岳恒,等.法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1,(11).
[8] 教育部赴美考察团.美国农业高等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1,(1).
[9] 赖炳根.中德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9,(3).
[10] 王文槿.谈美国的农村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4,(22).
[11] 刘正坦.德国的农业职业教育[J].现代农业, 2001, (8).
[12] 青木.德国农大生捧着金饭碗[J].小康,2006,(8).
[13] 邰沛沛,张丽.中外农业教育的结构层次及特点比较[J].世界农业,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