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典型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1-0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涉及了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对执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书本”、“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名词,而难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从教学方法上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生实际教学的能力无法由理论学习直接转换得来,必须逐步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来获得,作为改革本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的、包含典型问题的中小学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评议、思考、总结、尝试等形式,来建构新知识,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所采用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等特点,一般通过观摩、设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需经历由“模仿”到“熟练运用”然后逐渐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等特点,深刻体会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观摩、评议和反思,能够给予学生较多观摩、评议、实践和思考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观摩评议中学,在模仿尝试中学,在总结提高中学,在试讲实践中学,使学生不断得到处理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2)促进师范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摩、讨论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认真观摩思考,根据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对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他们获得的是在观察、分析、研讨和反思中学到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师范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与别人辩论,辩证地借鉴他人的看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案例,对案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其他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在本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训练等模块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精选案例
恰当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首先,选取案例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材料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如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选取了几段不同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观摩之后对各阶段的特征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一方面案例中要包含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选取的案例要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块中,学习讲授法时,笔者选取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信息及其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适合讲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典型内容,为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案例教学的实施
(1)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的先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评议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先要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流程、各环节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观摩阶段
案例观摩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摩案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要注意的方面,提示案例的观察点及相应的讨论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观摩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搜集的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第二类是见习时实地采集的相关专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录,还有一类就是实习或教学技能比赛时录制的学生教学片断,尤其第三类案例中的“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最接近,所以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师范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要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反思、改进这一过程,初期阶段他们需要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直接具体、有价值的教学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技能。
(3)案例分析评议阶段
分析评议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讨论中,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教师要构造一系列特定的案例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案例本质,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中的典型问题、疑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分析、讨论,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借鉴。
(4)自主探究、提升反思阶段
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中观察到的优点进行总结提炼,多角度地审视案例中的不足,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契机,抽象概括出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本阶段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十分有利于师范生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把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之一。无疑案例教学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策略的改进、网络环境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2]李凌云.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3).
关键词: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环境;现代教育发展;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
所谓的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案例,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设置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并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这种案例教学既能够保证学生对具体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掌握,又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了原有传统模式中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模式,课堂中也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案例教学不仅在教学形式上与原有的教学模式有所差别,更是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案
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的创新能力,重在解决学习会计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最高效的方式去理解和领会所学的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需注意的因素
首先,在中职院校实现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并不是指教师仅仅依靠案例来进行授课,从而完全忽视了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授课相结合,对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后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因此,学好课本中的会计理论知识是保障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和
关键。
其次,案例教学在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中的具体运用,并不代表案例教学就是会计教学的全部,从而忽视了其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不代表所有的会计课的教学都必须使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因为不同的教学模式是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充分发挥各教学模式的长处,多种教学法和教学模式配合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二、中职会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求具有极高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活动的双重结合,中职会计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有素质、有文化、有内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适应当今市场经济下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使中职院校的学生既能够掌握会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又能够保障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精神。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教上,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更不利于学生投入会计工作之中。案例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中的运用是根据就业市场对当今社会会计人才的需要为导向,培养面向社会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企业会计人才。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会计案例的教学模式
第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授课前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的高低,也影响到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好的教学案例能够提高会计教学的效果。因此,案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要将案例和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相结合,更不能脱离理论知识而空谈实践。同时,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相应的实践性,根据实际的信息和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基础,让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学习控制在特定的情景模式之中,培养学生自我运用案例分析的能力。
第二,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还要抓典型,使典型的案例能反映出典型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作出有代表性的教学,从而适应学生不同学习的需要。同时,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保障案例教学的正确有序进行,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学的各项要求。
第三,案例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运用,可以采用课堂研讨的模式,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问题交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进行案例演示文稿,保障学生紧跟时代的潮流,适应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职院校的会计教学要想更加适应当今经济和企业就业市场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从工具论的角度来看,开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其教学内容通常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网络应用与常用工具的使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课程包括外贸单证、国际市场营销、商务演示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报关实务等,这些课程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前序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发展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新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网络购物和支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和海外网络营销和采购市场发展极为迅猛,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而言,基于大型外贸类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如eBay、Al-ibaba、amazon的工作岗位大量出现,相关企业对员工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网络交易和支付平台的应用能力、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反作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其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的目的
2.1服务于专业教学需求,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目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学者马秀麟等人认为应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过程密切结合,在知识培养和技能获得的基础上,渗透计算思维的方法和习惯[2]。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而言,其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网络营销、商务演示技巧、报关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商城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教学环节均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能做到“基础扎实,学以致用”,那么课程对专业能力的培育就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服务。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按专业需要加入了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云计算、网络营销、大数据等内容,采用了“问题情境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操作步骤拓展知识学习评价”的教学模式,将问题解决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解决专业领域问题,适应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2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企业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满意度这三个核心指标来得到体现。其中学生学业水平具体可通过学生的平时作业完成率、学期考试成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水平考试通过率等方式来考查。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在学期末的学生评教结果中得到反馈。学习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所学课程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最终学业成就与其学习的内在驱力及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要提高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在驱动力,就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好课程、如何学好课程。即一则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计算机应用技能对满足就业的能力要求和计算机知识对其职场发展的重要性,二则是要结合真实的国际贸易企业和行业的工作内容来开发相应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则是要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环境来支撑学生自主学习。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存在的困难
3.1教师能否了解专业和行业相关需求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课程任课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基本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与国际商务类专业及相关企业的交集比较有限,对其专业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任课教师对所教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发和发方向,存在认识上的差异[3]。要让课程能充分结合专业和行业的需求,就要广泛地开展企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要求的社会调查,听取企业负责人、各个部门主管、员工的意见,并收集大量企业文档和资源。
3.2任课教师的专业局限性和学习能力
任课教师大部分出身于计算机相关专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结构老化和更新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去了解学生所学的国际商务类专业背景和行业知识、企业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学校在管理制度和激励手段方面对改革观念强和乐于探索的任课教师给予一些支持,例如安排他们持续两年以上都上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课程,给足时间积累教学案例,并在校级科研课题上给予立项,就可以提高他们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3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是否足够专业
从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学案例的设计是其关键所在。教师通过开展企业调研,设计和开发了一些面向专业的教学案例。但让这些教学案例能体现专业的工作情况和典型工作要求,并能在体现专业特性的基础上保证其科学性,就需要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的参与来共同认证和鉴定。例如,在国际商务类专业案例的英文校对、行业背景知识、专业术语的翻译都需要由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师对其把关。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的具体做法
4.1开展企业需求调研,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到国际商务类企业开展调查,才能深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进而找到课程与专业的结合点以及课程内容改革的依据。笔者通过国际商务系专业教师介绍和个人关系,现场走访和网络调研了13家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另外,借助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在广交会实习期间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方面的访谈和调查。调研结果发现,近年来随着国际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从原来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使用、打字录入、MicrosoftOffice系列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邮件管理、MSN工具等基础能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的要求,具体包括常用商务通讯软件,如:Skype,LINE,Wecha(t微信)等、网络销营平台(eBay、alibaba速卖通、amazon)、在线支付(PayPal、Moneybookers、GSPAY、西联汇款、Googlewallet、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企业网站管理、商务文件与图片处理(PDF、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根据这些变化,课程组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调整,如表1所示。
4.2设计专业教学案例,组织行业人员认定
面向国际商务类专业设计的项目化、全英文教学案例是实现课程与专业融合的核心内容,也是开展教学的基石。要面向专业设计好的教学案例有两个基本的问题要解决,一是处理好案例自身的两个逻辑关系,二是要体现专业特性和企业文化。第一个问题是因为案例的设计本身存在着两个内在逻辑关系,即任务案例在工作流程方面的内在逻辑和表现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两者要做到密切结合。第二个问题是要通过在教学案例的任务情境、企业工作内容、工作任务要求、工作方法等方面来渗透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出专业的特点。企业文化的融入,有助于让学生提早了解到就业后的种种细节[4]。针对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行业,笔者所在的团队在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个基本的流程和方法,即(1)开展一线企事业单位调研,明确能力要求;(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情景;(3)收集案例文件;(4)分析核心技能的需求,初步设计教学案例;(5)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人员共同认定和提出意见;(6)修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7)评价、改进教学案例,形成完整体系。以Word的应用为例,针对国际商务类专业设计的全英文教学案例就由五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构成,分别为Task1ConferenceAgenda、Task2Introduc-tiontoProduction、Task3InvitationLetters、Task4PostforNewSale、Task5LongPaperTypesetting。对应的操作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实践表明,课程教师、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师、毕业生、外贸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提高了教学案例设计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4.3联合校企多方力量,建立课程配套体系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质量,尤其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的需要,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联合校企多方力量,通过教材、课程、平台建设和考试改革,竭力为课程打造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具体包括:一是根据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理念,编写了与课程设计理念相配套的教材,设计了面向企业一线需求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二是在校内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发了基于项目化教学方式组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三是引入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课程教学采用“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让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四是在国际商务类专业中率先开展“以证代考”[5],即引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代替期末考试,配合原有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凭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一级MSOffice)可向学院申请创新学分,并免修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等级证书持证率和就业竞争力。
5课程与专业结合的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工作开展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基本结论是:(1)在采用专业案例教学与不采用专业案例教学相比,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作业上交比率有显著提高。以笔者所教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班级为例,2012-2013-2学期生均完成平时作业数为10.2个,比2011-2012-2学期生均完成平时作业数为8.7个,提高了17.2%。(2)采用专业案例教学后,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业成就与其它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关差异明显,水平更高,教师对上课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分数和综合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3)由于项目化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典型工作任务情境、工作流程、问题解决方法的信息和操作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在操作上比原有的学科知识系统型教学学生的水平表现得更为熟练,在对给出的工作任务的计算机操作问题的识别、应用水平和能力迁移方面上有明显提高,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的期末成绩考试成绩也比其它专业学生的成绩要高。2012-2013、2013-2014学年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变化如图2所示。开展面向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得到了国际商务类专业所在的国际商务系师生的高度认可,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有用,更有开设的必要,从而保证了课程的学时数量和持续发展。
6结语
一、以“本”为本,借“题”发挥
目前,一线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有两种倾向——视为无物或全盘照搬。笔者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不免有失偏颇。教材毕竟出自具有多年教学与研究经验的专家和优秀教师之手,其中的例子都是经过事先精挑细选、仔细斟酌的,大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如果无视教材,自己编排课堂教学内容,肯定会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当然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的例子在时效性、适用性等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应有所取舍,以免让教材限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笔者推荐一个好的做法是:以“本”为本,借“题”发挥,即根据教学实际,利用教材提供的上等“衣料”为我们的学生度身打造“合体之衣”。
二、网罗经典,为我所用
这里所说的经典,具体指网络上不断涌现的经典设计和经典素材资源等。我们在网络中“冲浪”时,不妨做一个有心人,及时保存并记录下让我们为之激动不已的经典资源,充实我们的教学资源库。
1.多积累一些经典设计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习惯于在准备课例时,到网络上“海选”现有的案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翻山越岭”上。实际上,比较合理有效的做法是多阅读一些经典案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论述道:“今天,信息唾手可得,收集信息不再是问题,而根据信息做出聪明的决策才是奥妙之处……别人的推荐成了穿过信息丛林的捷径。”那些业内公认的经典案例,绝非浪得虚名,细细揣摩研究,对我们课程设计的品位和深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2.多积累一些经典素材
经典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有助于我们进行课程设计,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但对经典素材的寻觅并不需要刻意而为,它可以贯穿于我们平日的学习和娱乐中。大多数时间,经典素材会与我们不期而遇。但能否抓得住、抓得准,则需教师的慧眼。譬如,笔者在网上搜索学习资料时,偶然发现了关于“虚拟故宫演示”( )的虚拟现实应用程序。这让我眼前一亮。于是收藏了下来并在之后“虚拟现实”的授课中用到了这一素材。这节课,学生身临其境般欣赏了“紫禁城全貌”,真切地感受了虚拟现实技术,同时提升了文化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对于初学Flash的学生而言,第一次接触比较复杂的软件操作界面都会感到比较棘手,对动画设计中的诸多专业术语,如舞台、库、帧等概念含糊不清。能否找到一种比较轻松易学的途径让学生不至于知难而退呢?Alan Becker创作的Animator vs Animation(“人机大战”)不失为一剂良方。它以轻松幽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了Flash“库”里的元件可以重复使用等原理,欣赏过的人无不对该作品拍手称绝。如果教师将它用在课堂上,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将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类似的经典素材网络上还有很多,有待我们继续挖掘和发现。
三、关注热点,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提倡坐而论道,而应敞开胸怀,与时俱进,关注热点。那么,我们应关注哪些热点呢?大到关乎国计民生,小到涉及市井生活,只要是学生可以学习、应该学习的,我们都可以关注,具体实施的方式则不拘一格。
比如,2012年国际、国内的一些大事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设计中鲜活的素材。关于“2012伦敦奥运”,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Excel表格处理历届奥运会奖牌排行榜分析图(相关知识点:表格和图表的处理);利用Flash制作奥运七巧板(相关知识点:关键帧动画)、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图(相关知识点:引导线动画);利用FrontPage制作奥运专题学习网站(相关知识点:网页加工)。关于“造谣传谣”事件或“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信息安全以及健康、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加以重视,并教授一些必要的方法保证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当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关乎自身的一些“小”事也可成为热点,如“学生会竞选”海报设计、健美操音乐伴奏设计、“毕业留念”电子相册制作等。可以说,热点问题不断发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学会发现热点,让我们的课堂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能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四、彰显本土,讲求时效
备课时,教师往往会为构思某一出彩之处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所备的教学内容仅为某一节课所用,未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不妨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案例突破时效性的限制,如何使我们这些精心的设计可以稍做修改,即可适用于同校、同地区的其他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备课”。此时,教学案例的本土化、常态化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136―02
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是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大量、广泛的运用,给教育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也对高中化学教学也带来了明显的整合效应。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直观、高效等优势,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本案例是高二化学《铰盐的性质》一节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了农业生产知识,作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整合的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过程
1 课前准备:(本节课之前已完成氨、氨的实验室制法等内容)
1.1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铵态氮肥的使用的内容、图片或录像;
1.2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
药品: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硝酸、AgN03溶液、PH试纸、红色石蕊试纸
2 提出问题
2.1引言: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使用的化肥之一,是三大化肥元素氮、磷、钾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什么是氮肥?氮元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氮肥的分类有哪些?
2.2学生:介绍各自查找的结果、打开相关网页,播放有关铵态氮肥的使用的录像、图片:
①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称为氮肥。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②常用氮肥常分为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即铵盐(硫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等),硝酸盐,其中硝酸铵既是铵态氮肥也是硝态氮肥,还有有机氮肥如尿素等。
2.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肯定的点评后指出,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较多铵态氮肥。要想知道贮存和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些什么,那先来进一步认识铵盐的性质。
3 探究铵盐性质
3.1铵盐的物理性质
[展示]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铵盐样品。
(提问)铵盐物理性质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些铵盐的外观如何?
[学生]固体的物理性质可以从颜色、状态、溶解性等方面去分析。这些铵盐都是白色或无色晶体。
探究1:铵盐在水中能否溶解?在水中溶解性情况如何?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
(学生讨论,得出探究方案,独立探究)
[方案]将铵盐各取少量分别装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稍加振荡,观察。
[现象]各种铵盐都很快溶解在水中,形成无色澄清溶液。
[分析]由于铵盐都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所以很容易溶于水中。
[结论]铵盐易溶于水。
[提问]根据铵盐易溶于水的性质,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速,那贮存和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铵态氮肥要贮存在于燥处,防水防雨,应深施人土,不要在雨天施用……
探究2:铵盐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探究方案)
[方案]用PH试纸检测铵盐水溶液的酸碱性:分别用玻棒蘸取上述试管中水溶液,滴在PH试纸中部,立即与比色卡对照。
[现象]PH试纸呈红色或黄色。
[结论]铵盐水溶液PH值小于或等于7,溶液呈酸性(氯化铵、硫酸铵)或接近中性(碳酸铵、碳酸氢铵)。
[分析提问]铵盐水溶液多呈酸性或接近中性,其原因我们将在后面章节学习到。
那么在贮存和使用铵态氮肥时又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长期施用铵态氮肥会使土壤酸化,不利于植物生长。
探究3:初中学习过碳酸铵、碳酸氢铵在受热时会发生分解,其它铵盐是否也是这样?(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探究方案)
[方案]将少量氯化铵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
[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氯化铵晶体消失,试管上部有白色固体凝聚。
[提问]试管上部的白色固体是不是氯化铵?这是氯化铵的升华吗?如果白色固体是氯化铵应如何检验?
探究4:上述实验现象是氯化铵分解了还是升华了?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相互分析讨论,通过网络查找氯化铵的分解温度和熔点、沸点。)
(结论)从网上查找到氯化铵的分解温度是237.8℃熔点338℃(升华)沸点520℃。从而可知,加热氯化铵时未到其熔沸点就早已发生分解,上述实验现象是氯化铵的分解而不是升华。
[讲述]铵盐的受热会发生分解,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NH3。
[提问)贮存和使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铵态氮肥要贮存在阴凉处,密封包装,远离热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不要在大太阳天时施用,施肥时埋入土中……
探究5:如何检验试管上部的白色固体是不是氯化铵?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得出探究方案,教师引导学生从上节所学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中得出NH4+的检验方案]
[方案]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少量水;②取①中所得溶液,滴入AgN0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④取少量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放入试管中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现象]①白色固体易溶于水;②加AgN03后有白色沉淀产生,沉淀不溶于稀硝酸;③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结论]白色固体中含有Cl-、NH4+,这是氯化铵固体。
[分析]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遇冷时二者又重新结合为氯化铵,类似于“升华”现象,但不是升华而是分解。
[思考)铵盐与碱混合是否都会产生氨气?
探究6:如何检验NH4+?(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检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
[方案]将待检验物质与碱混合,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有NH3产生。
[验证]在盛有硫酸铵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现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结论]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触到碱性气体才会变蓝色,该气体是NH3,这种方法可作为铵盐的检验方法,因为铵盐遇碱会产生NH3。
[提问]铵盐遇碱会产生NH。那贮存和使用铵态氮肥时又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存放、混合使用,不宜在碱性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
[拓展]草木灰是农业上常使用的一种钾肥,其水溶液呈碱性,因此不能与铵态氮肥(铵盐)共同施用。
[学生活动]
4 学生总结铵盐的性质
(板书)三、铵盐的性质:
4.1物理性质:白色或无色离子晶体,易溶于水;
4.2化学性质:①受热易分解
③NH4+的检验:将待检验物质溶于水,加入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有NH3产生(看试纸是否变蓝)。
5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熟记本节所学各反应方程式
教学反思
本教学过程是利用了探究式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环境下学习有关的内容,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获取知识,创设情景,激起悬念,引入课题,同时通过教师点拨引出探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
在探究铵盐性质过程中,采用了学生用网络查找、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和投影仪投影(投影学生们的各种各样的探究方案,经师生共同讨论后采取更好的方案来进行探究问题)、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体现了传统教学、探究式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信息技术毕竟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在传统教学与探究式教学中起到的也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设法解决的:
(1)信息技术教学,特别是网络环境教学。是不是能适合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一门学科有多少节课能这样去上呢?尤其是在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的现状下,准备好这样一节课要花去学生、教师多少时间?
(2)本节课在时间方面和学生的听课效率方面比较难掌握,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探究活动和查找资料上,教学显得不够紧凑,一节课能否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呢?
由于随机现象的普遍性,使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该课程不仅是理科、工科和经管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而且也是各个学科领域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必要基础,并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对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过分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往往与实际脱节,往往造成该课程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枯燥的现象。案例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相关案例为媒介,以分析案例为切入点,以与学生共同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该教学法不仅具有独到的功能作用,而且有着广泛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是一种行之有效而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法,尤其在西方一些享有国际声誉的高校备受推崇。相对于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教和学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个方面的互动,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拟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标出发,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际探讨案例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安排如下:首先,探讨教学案例的目标设计问题;其次,研究案例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最后,对案例法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1 教学案例的目标设计
开展案例教学,必须首先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目标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内容上,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实际生活;每个案例都侧重于分析和研究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案例之后均附有相关的思考与讨论题,用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在方法上,考虑我校以师范为主的特点,强调了案例选材的专业特点,把案例的目标、要求、内容、学习方法等进行整体设计;在案例的教学中,进一步明确案例的具体背景、内容和分析等,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与研究,从而提高了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体系上,注意与具体专业在内容体系上的一致性,保持整体的协调性;注意概率统计课程中各个章之间、各个案例之间的有效过渡,保持该课程的整体性;注意案例的内容与结构上的合理性。
2 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做好案例教学的理论准备。通过研究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的了解。在明确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来有效开展案例教学,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达到客观分析的效果。
(2)选择典型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应同时具备目的性、启发性、生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来选择典型案例。
(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辅助案例教学。在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把案例教学的相关内容用文本、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机组合,按照课程大纲,做到先易后难,先感性后理性的过渡,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概率论讲授泊松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关系时,借助动画可以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出他们之间的渐近逼近的关系。
(4)丰富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期末一张试卷,增加了很多的过程考核(包括课堂参与情况,学习态度,个人或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等),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加大了后者所占的比例。在期末考核中,可以尝试进行开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限于篇幅,笔者就以概率论中学习贝叶斯公式时,选用的案例为伊索寓言中“孩子与狼”的故事说明案例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课前按照小组(4~6人为一组,可以自由组合)布置任务:(一)学生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孩子与狼”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二)提前预习贝叶斯公式的相关内容,(三)思考,为什么那个小孩最后会被吃掉?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的?能否定量刻画该变化过程?
上课时,首先让一至两位同学复述该案例的内容,即“孩子与狼”的故事,然后教师在PPT上打出具体内容,讲的是一个小孩每天在山上放羊,山里有狼出没。有一天,他在山上喊:“狼来了!狼来了!”山下村民闻讯便去打狼,可到了山上,发现狼没有来;第二天仍然如此;第三天狼真的来了,可无论小孩怎么喊叫,也没有人来救他,因为前两天他说了谎,人们不再相信他了。
附上相应的思考题:分析故事中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的?能否定量刻画该变化过程?
先让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补充!
解答步骤如下:
首先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实际问题问题,需要引入变量及数学记号,令A=“小孩撒谎”,B=“小孩可信”,分析故事中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也就是计算和比较事件B在新的信息下的概率的变化,即条件概率;另外A=“小孩撒谎”认为是该试验中的结果,造成该结果的因素分别为B=“小孩可信”和“小孩不可信”,该问题属于典型的“由果求因”问题。
其次,为了进行定量分析,作必要的假设。为了计算,根据以往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印象作如下假设:P(B) = 0.8,另外假定“可信的孩子说谎”与“不可信的孩子说谎”的概率分别为第一次村民上山打狼,发现狼没有来,即小孩说了谎,村民根据这个信息,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改变为,由条件概率= 0.444,这表明村民上了一次当后,对这个小孩的信任程度由原来的0.8调整为0.444,也就是村民对这个孩子的最初印象P(B)= 0.8,调整为P(B)= 0.444,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用公式计算,亦即计算这个小孩第二次说谎后,村民对他的可信程度,即概率,经计算得以上结果表明村民经过两次上当后,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由最初的0.8下降到0.138。
思考题:请学生自己利用以上公式计算一下,这个小孩第三次说谎后村民对他的可信程度?请同学抢答,经计算得如此低的可信度,村民听到第三次呼叫时怎么会再上山去打狼呢?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有两次不守信用,到第三次还有人相信他吗?该案例也对“事不过三”做了很好的阐述。另外通过该例题的分析与解答给出课程中的有关贝叶斯公式的内容、能解决的问题和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课后作为练习,可以让学生改变假设条件(先验概率)或通过抽样获得先验概率的估计值再次分析故事中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的?
注:这个故事学生都比较熟悉,但贝叶斯公式初次接触,把这两者通过案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间接渗透诚信教育,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分组调研,学生不仅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还学会设计问卷建立模型,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案例法应用的效果分析
(1)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做出分析与决策,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讨伦、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案例教学,因此,学习内容更加清晰、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使得学习效果显著。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对案例搜集及后期对例子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和课后对相关案例进行的修正和更新,提高了教师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同任何事物一样,案例教学也具有两面性。下面结合笔者在使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谈一下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案例教学。首先来看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案例的统筹策划问题。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哪一部分以案例教学为主,哪些章节适宜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应占多少比例合适等问题。
(2)案例缺乏质与量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学案例所涉及的行业过窄,或者借鉴国外的已有案例时效性和代表性都较差。
(3)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全程参与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方面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课堂讨论上,有时未能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而使得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而没有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案例教学的一些建议:
(1)对教学案例的统筹设计。该教学设计应从整个课程体系层次进行统筹规划,案例教学实施前,必须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合理地设计出该教学的实施方案,设计配套的多元考核方式。
(2)加大对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念,筛选出典型的案例。同时在设计案例时,要强调案例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案例素材的典型性和案例的时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以Bloom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受生物学、图书馆分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通过多人的共同努力,多次实验和修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包括认知、情感、运动等三大领域[1]。平时应用更广泛更多的是认知维度,其从低阶到高阶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行为特征,其中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高阶能力。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2]。相对于以往抽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学目标分类,更能突出培养学习者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发展高阶能力的意义
2.1高阶能力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对卫生职业教育行业专家和临床医技能手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岗位工作任务涉及关联性较强的不同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原有按单一学科特点设置的基础医学课程不能较好的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分析、迁移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2.2重视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是国际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信息时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教育行业也不可能置身世外,如何利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始终未能有效地定位和实现自身的作用。基本上是嫁接在传统讲述法教学的基础上,局限于低阶能力的训练和低阶知识的学习[3]。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必要。
3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是近来藉由科技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翻转,是指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学生课后作业的顺序对调。实际作法是将课堂讲授的部份录制成微课,当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先观看,而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练习、问题解决或讨论等教学互动,以发展学习者高阶能力。教师课前发放导学案和微课。导学案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微课是把原来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分段录制成5~10min的微视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利器,分段的微课打破了课堂直线式的进行方式,便于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必要时可重复观看较为难懂的部份。课堂中,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收集和整理典型临床病例,精心设计PBL、CBL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承担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和发挥独立见解的机会,以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等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单元教学设计。
4翻转教学注意事项
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微课来教学,而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高效进行课堂互动。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属于单向传授的知识,而将面对面的时间用于解决个别问题,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评估等等高阶能力。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家看教学微视频是一种误解,翻转教学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将课堂时间用作更深入的学习活动上,因为讲课其实仅是最基础层次的学习活动。并希望将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而且教师并非知识守门人,应该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师与分析师。有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并非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既有的教学方式中,指定学生先进行课前阅读书本章节,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的方式,即是一种翻转教学。但不论其是否为一种创新的模式,科技工具的普及的确提高了其可操作性,多了一种贴近新时代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L.M.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47.
[2]尹丽,张军要.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在五年制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84-85.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中职信息技术是中职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中职阶段,指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中职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新时期的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指导中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呢?
一、实施情感教育策略,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升入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习惯或文化成绩方面都属于在初中阶段比较后进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或同学的批评、轻视,因此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或逆反心理。但这些学生同优秀学生一起渴望被别人关注或肯定,也渴望成功。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实际学情,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特长,找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缺点,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引导,鼓励中职学生克服信息技术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中职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体验到参与中职信息技术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目前的中职各学科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机,甚至有一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着厌学、弃学心理,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处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自主实践,教师适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任务完成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建构。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对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自主建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具体需要,从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某一个典型的操作或问题,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多种选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讨论、进行实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本理论知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社会生活实际情况,采用案例教学法,创设出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如今身处的信息社会中,手机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使用手机的优秀和缺点是同时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搜索了解目前市场上最让自己感兴趣的一款手机的优缺点,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会在运用网络搜索的过程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整合。最后让学生做一个排版美观的WORD文档和具有创意的PPT来具体细致地阐述自己的搜索成果及自己的看法。这样把具体的教学案例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效率。
四、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中职学生的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法就是教师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学习小组,然后针对某项主题学习活动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享学习资源,一起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增进学习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实现资源共享,让中职学生能够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协作能力,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新时期的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兆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J].学周刊,2011,(6):166.
[2]史晓央.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1,(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