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教育活动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高校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意识不强、重视不够、闲置浪费、配置不当、盲目开发等问题。为充分发挥课外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当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的建设;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逐步推进,社会的人才观、高校的教育观、教师的教学观以及学生的学习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因此,文章尝试从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好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视角,谈谈高校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借以抛砖引玉。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分类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课外教育资源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对教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则较多并颇具借鉴意义。较具代表性的有:“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所有相关资源”“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据此,笔者认为课外教育资源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在第二、三课堂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课外教育资源一般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外教育资源,可以使课外教育资源的种类更丰富,功能更强大,效果更明显,这对于把握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外教育资源的分类
在不少高校学生、教师看来,课外教育就是课外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教育资源就是举办的各种各样活动及其主体。实际上,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资源以外,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大致有如下几类:
1.活动资源。即各级各类组织、团体和个人组织开展的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1)按活动举办空间的不同,可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2)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术科技活动(如学术科技竞赛、科研实践、研讨交流、报告讲座、科普与科技作品展示活动等)、文化体育活动(如文学沙龙、主题论坛、演讲与辩论赛、书画摄影作品竞赛、文艺晚会、影视鉴赏会、球赛、运动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四进社区”、挂职锻炼、主题调查、专题体验、勤工助学、创业见习等)、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扶贫、敬老扶弱、结对帮扶、专业援助等)。(3)按主办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党团活动(如入党入团宣誓、党团组织生活、干部培训、主题团日、党校团校活动等)、学生会活动(如竞选考核、学代会、师生座谈会、权益保护活动等)、社团活动(如社团大会、社团节以及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学术科技、公益服务活动等)、部处室活动(如评奖评优、总结表彰、典型宣传、专项会展、培训竞赛等)、院系活动(如院系庆典、学风建设、班际共建、联谊交流、专业竞赛等)、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科竞赛、互助促学、纪律检查活动等)、宿舍活动(如文明共建、互查互纠、卧谈会、读书读报活动等)。
2.组织与人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能为高校教育目标实现做贡献的组织、机构、部门等团体和个体资源。组织资源,分校内组织资源与校外组织资源。校内组织资源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院系或班级组织、党政部门、科研机构、后勤与教辅部门以及其他学生非正式组织、自组织、虚拟组织等;校外组织资源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街道社区村委理事机构、民间组织(国际国内)等。人力资源,包括校内的专职教师、管理干部、思政专干、学生骨干、师生典型,校外的校友、名人名家名师、社会典型、时代模范、历史人物、家长亲属以及校内外的朋辈资源等。
3.财力与物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财力和物力的总和。财力资源根据来源渠道不同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类,校内的包括学校行政拨款、专项资助、院系部门支付、自筹经费等;校外的包括政府拨款与立项支持项目、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项目资助、横向合作项目经费等。物力资源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与其他科研场所、文体活动场馆、专业与人文展馆、校园景观以及校外的各种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自然与人文景观,校内外的技术设备等。
4.信息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信息。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图书信息、报纸信息、期刊信息、电子库信息、光盘信息、广播信息、电视信息、互联网信息、手机信息、橱窗板报信息、电子屏幕等户外传媒载体信息等。
值得说明的是,除以上主要的四类课外教育资源外,实际上,由于划分方法的不同课外教育资源还有许多不同的划分。如按存在形态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按资源属性不同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按存在形式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按时间先后不同可分为历史资源、现代资源和未来资源等。
二、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
高校相关主体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差,资源开发意识不强。不少人片面认为课外教育就是搞活动,活动就是资源的全部;多数人认为课外教育是团委、学生会和学工干部的事情;有部分人认为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才是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课外活动会影响课堂教学,而没有认识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没有了解到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及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巨大潜在功能,导致发现不了课外教育资源,也很少主动去开发资源的新功能,使得不少资源处于原始、低效状态,更不会去积极培植新资源。
(二)对课外教育资源重视不够,人、财、物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专门的部门负责规划、统筹、管理课外教育工作;不重视对课外教育组织管理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及学生骨干队伍组织开展课外教育的能力培训;专业教师、管理干部较少参与课外教育活动,而思政专职干部作为课外教育的骨干力量参与课外教育指导、管理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和自筹,数量十分有限;课外教育活动场地缺乏,技术设备落后、严重老化;对师生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有效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课外教育活动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不足。
(三)开发与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工作处在较低水平
校内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校外资源的开发、整合尚处在低水平状态。主要表现在:校内名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在课外教育中很少发挥作用;学生组织、社团在其中的作用还没充分发挥;不少质量不错的活动,学生的参与面十分有限;图书馆、实验室、专业和人文展馆等许多有益载体利用率低;网络、广播等信息载体的潜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对校外的校友资源、企业资源、社会机构的其他教育资源的吸纳、整合还处在低水平状态。
(四)课外教育资源的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课外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或部门开展课外活动过于频繁,使少量学生因过于热衷参加活动而影响了课堂学习;部分学校文体活动的比例过大而学术科技活动偏少,没能让课外活动较好地延伸课堂教学;一些活动举办单位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上;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相对较好,而在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潜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综上,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缺失或滞后的,专业教师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待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教育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亟须引导,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构设置与制度安排尚需健全和完善,课外教育资源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开发已经成为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要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特征、种类、功能以及其开发与利用对教育目标实现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度来看待课外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要从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中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和独特价值,并主动树立全面的资源观、发展的资源观、开放的资源观和资源的整合观、资源的效益观,积极进行观念更新、模式创新、举措更新,使课外教育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发挥。
(二)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基础
主导性决定着方向,创造性决定着质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外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内容、形式、运作模式、实施细节等的总体设计和把握上,而其创造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目标定位的吸引性、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新颖性、运作的有序性、实施的有效性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中。在本课题组对精品活动资源的个案调查中发现,所有得到师生普遍认可的精品活动,无一不与指导老师的策划与运作的投入程度、创新水平等密切相关,而对反面案例的评估也发现,缺乏老师指导是活动成效低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举措,要从打好基础的战略高度,深入地激发包括教师、管理干部和其他教辅与服务岗位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是关键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和实现,决定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因此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课外教育活动,它具有时间的随意性、空间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组织的动态性、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它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则比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要高。同时,相对于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互动性强、选择性多、个性化程度高等方面,如果互动性没能得到实现,则课外教育的价值和吸引力就不复存在。因此,高校应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三方面下工夫,从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关注社会的需要出发,不断增强课外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积极促进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性、互动性的实现。
(四)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建设是重点
课外教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范畴和体系中。尤其是在目前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面临如上问题的现实背景下,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实现对课外教育活动管理的规范性、发展的导向性,应成为当前做好该项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尽快探索建立有利于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整合机制,通过抓规范提效率,树导向出效益。
(五)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是突破口
从以上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不是没有资源,是现成的资源没被利用,是资源的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开发,是资源的现实功能没用好,究其原因,是整个课外教育没有经过精心培植和着力创新。课外教育资源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课外教育的教育载体是需要培植且是可以培植的,而创新的主旨就是要解决课外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实效性问题。高校要从战略突破的高度出发,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狠抓一批龙头载体建设,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以点带面,全面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切实增强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老当益壮、无私奉献
社区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的联结点。为了搞好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街道关工委充分调动社区“五老”的参与热情,根据“五老”各自爱好和特长,搭建各种舞台,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
白下区六干所的徐炳昕同志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老人,他退休后的生活非常充实,每天上午风雨无阻地爬一次紫金山。在多年的爬山锻炼中,自编了健康养身操和人体经络穴位保健按摩操,受到很多“山友”的好评,还被南京几家电视台和报纸报道。街道关工委根据徐老的特长,聘请他担任富丽山庄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每年暑假,徐老都要组织孩子们开展游泳夏令营活动。开营之初,他要给孩子们进行知识讲座,一边讲解游泳的技能,一边对照由他精心制作的一套动作分解图,让孩子们掌握游泳要领和水中自救常识,还自己出钱复印分解图发给大家。徐老不仅当教练员,带领大家做热身准备运动,还要当救生员,保护孩子们在水中的安全。游泳夏令营至今已坚持了六年,经徐老培训的孩子达220人。六年来,孩子们的游泳场地都是在徐老努力与自己原退休单位理工大学工程兵学院协商沟通后由学院免费提供的。每年寒假,徐老都会带领孩子们攀登紫金山,有一次登山前,突然飘起了雪花,在徐老的鼓舞下,同学们不惧凛洌的寒风和飘舞的雪花,热情高涨,绝不言弃,从崎岖的野道上山,大家唱着革命歌曲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一路上充满欢声笑语,完全忘却了爬山的疲劳。登山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体魄,磨炼了他们勇于攀登高峰不畏艰难的品格意志,更增进了他们的集体主队合作精神。
石门坎社区“假日艺校”负责人雷毓陵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党员。2007年10月,在她首倡和努力下,在街道和社区的关心支持下,石门坎社区“假日艺校”诞生了。在她的辛勤浇灌下,“假日艺校”走过了五年的风雨,越办越红火,百余名学生经过艺校的学习,身心得到了锻练,爱好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得到了进步。她的事迹多次受到省、市电视台、电台、报刊采访报道。
卫桥南航社区的欧阳科谕是南京二十九中退休语文高级教师,今年已经72岁。深深的教师情结把她引领到社区关工委这个和孩子息息相关的岗位。每逢寒暑假,她都要精心策划并组织社区乃至全街道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参观南京博物院、下马坊遗址公园、明孝陵博物院等,让孩子们触摸历史的脉搏,观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参观江苏科学宫、江苏省档案馆、南航大无人机研究所、南航大飞机库等,让孩子们与现代科技近距离接触;聘请科普专家作科普知识讲座,让孩子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她制作成套的卡片,组织街道孩子参加“趣味成语游戏”;她开设“汉字的奥妙与纠正错别字的秘诀”、“以我手写我心”等讲座,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她组织孩子们开展“南京紫金山地区蝶类生态环境初探兼及蝶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让孩子们接受科学的洗礼和人文的滋润。
欧阳老师倾心于关工委工作的八年,对她来说也是充满艰辛的八年。她的老伴是位大学老师,患有帕金森症(已患十六七年)、冠心病(已做过支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身边离不开人。(子女各有自己的小家庭,虽然都很孝顺,但工作繁忙,老俩口也不愿多打扰他们)欧阳老师却经常要忙碌于关心青少年成长事业,又要出入医院、药店,求医购药,分身乏术。老伴克服种种困难支持欧阳老师满腔热情的投入没有报酬的关心下一代工作。2012年初夏时节,欧阳老师策划的大型课题研究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时,她的一名家庭成员突遭不测,街道相关负责人上门慰问并让她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但她流着泪轻轻摇了头,说“我有责任把工作坚持做下去”,她强忍悲痛,多方查找资料,一丝不苟撰写并修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蝶文化”讲稿,还千方百计查找有关蝶文化的资料,并费尽周折找到1953年放映的彩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珍贵的影像资料,坚持出席街道布置暑假工作的会议并作重点发言,发言时几度哽咽,但她尽力调整情绪直至讲完才离开。她在散文《感谢生活――回望我和孩子们共同度过的五十年光阴》里由衷地感叹:“感谢生活,给了我一份永葆青春的职业;感谢生活,让我和孩子们结下了一世的情缘;感谢生活,给了我无价的精神财富,铸就了我一生开朗豁达的性格。”八年来,欧阳老师满腔热忱地投入关心下一代事业,打造出了“彰显社区人文特色,营造‘绿色心灵家园’”的育人品牌。
搭建平台、开展活动
街道关工委于2010-2012年相继成立了九个社区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和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各社区关工委以校外教育辅导站的阵地建设为抓手,创新特色、打造亮点,如石门坎的“假日艺校”,月牙湖的“爱心妈妈”,金泰社区的“金泰讲坛”,卫桥南航的“绿色心灵家园”等,一居一特,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外教育活动。2010年、2011年暑假,两次组织孩子们走进江苏省档案馆这扇“有益之门”开展“档案伴我成长”和“档案中的红色记忆”夏令营活动。活动前,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档案”、“档案馆”是什么地方、它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在他们心目中,这是个远离自己的神秘禁地。但是一天活动之后,他们的反响相当强烈。于是,街道关工委趁热打铁与江苏省档案馆结成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将“走进档案馆”作为街道暑期常规活动,让孩子们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加切实、生动地接受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爱自然、爱亲人、师长、朋友等大爱教育。
街道关工委结合建国、南京解放60周年,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演讲比赛;组织接到学生参加市、区关工委举办的《葵花朵朵向太阳书画展》和诗歌比赛,陈知墨同学的书法作品、刘思明同学的诗歌《南京、南京我的家》,分别获得南京市一等奖;组织街道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四个一”活动,28所社区的徐睿丰同学《等待生命的绽放》参赛作文获得南京市一等奖。
街道关工委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为青少年举办《遵守交通法规》、《提高自我防御能力》等讲座,组织社区青少年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防御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教育青少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2012年暑假,街道关工委将喜迎党的十胜利召开,与“学雷锋、知党恩、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听身边的党员讲故事》系列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弘扬雷锋精神,进行党史教育,在励志、树德、成才方面为他们开启健康之路。积极参与市关工委举办的《雷锋在我身边》网络征文投稿,李婉雪同学的《物以善小而不为》荣获一等奖,宋疏影同学的《雷锋在我身边》荣获二等奖。
街道关工委十分注重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充分利用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这一科技阵地开展“四个一”活动。2012年,卫桥南航社区关工委申报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基金会专项课题“南京紫金山地区蝶类生态环境初探兼及蝶文化研究”,该项课题研究活动历时四个多月,其间共组织了五次较大的集体活动,参加的孩子达102人次。这次活动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一致好评,也得到家长们的普遍赞誉,家长们表示:“作为卫桥南航社区的居民是幸运的,作为这个社区的孩子更是快乐幸福的”。这次课题研究活动,由于目标明确,中心突出,定位较高,收到了显著的成果,荣获2012年度中国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优秀活动二等奖。
关爱少年、扶弱济贫
月牙湖社区有一支“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多年来,这支志愿队队伍人员一直坚持到南京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每次都自费携带千元以上的食品和日用品赠送给孤残儿。
28所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结对帮扶社区单亲、癌症患者史悦同学,每逢史悦的生日,她都和社区关工委的同志一起给史悦同学送去生日蛋糕,还专门请了义务家教来辅导她,帮助她战胜了病魔考入大专学校。
富丽山庄的朴藤一是一位来自韩国的老人,他想为所在社区做点善事,找到社区关工委,表达想资助两名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愿望,经关工委牵头,落实了两名受助孩子,他们分别来自单亲家庭和母亲患重病家庭。朴老每月各给他俩人民币300元,一年共资助7200元,直到完成全部学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 创新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目前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思想和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科研能力弱,创新能力差,致使教学率低、效果不理想,难以发挥高职政治课应有的德育功能。当前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同时高度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创新,以创新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对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审视和反思
当前大部分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与其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其教学的效率并不高,效果也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信仰,其思想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有的德育功能,以及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难以发挥。究其原因固然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在于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先进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落后,在教学中缺乏创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
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中专学校还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关注不够,对教育发展的新理念知之甚少,致使大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相背的“学科本位”、“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等观念根深蒂固。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观念的陈旧和落后,必然导致整个教学的落后。
(二)重教书轻育人,应试化倾向严重。
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传统的“学科本位”意识较强,而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较差,将政治课等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在教学中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单纯讲理论观点,单纯交待知识,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忽视了政治课教学的特殊性,忘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功能和作用。另外,虽然高职阶段的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很多政治课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则为考试而学,致使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加重。
(三)重教轻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落后。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学生就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容器,其主体性得不到尊重,主体作用也难以发挥。师生关系不民主、不平等,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缺乏沟通,缺乏互动。结果教师越教,学生兴趣越低、越不爱学。另外,在教学手段上,很多教师上课还是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四)重认知轻情感,学生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与上述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应,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内容的研究,不注重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途径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1]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关系冷漠,不仅使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而且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和资源。
(五)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两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育活动形式有多种,包括校内和校外教育活动、课堂和课外教育活动等。而我们传统的“两课”教学是只重校内、课堂、说教,却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效果自然也就难以令人满意。
(六)教师科研意识淡漠,科研能力差。
由于受观念的滞后性、动机的功利性、实施的浮躁性等因素制约,很多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缺乏应有的重视,教育科研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科研落后是导致大多数政治课教师观念陈旧、方
法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以创新促进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是改变目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后现状,保持其应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为此,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学习,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并高度重视科研,以科研来支撑和促进创新。
(一)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种理念就是一种局面。当前,摆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育人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带动和促进政治课教学的改革、突破,掌握并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等。
(二)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正如日本教育家木下百合子所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沟通中,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获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2]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现在的高职学生是在信息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活跃,知识面比较宽,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对于我们在课堂上所宣讲的理论观点,不会不假思索地接受,而是往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表明自己的态度,有的高职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直接提出不同意见,与政治课教师进行探讨。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自觉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活泼、自由、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围绕问题,特别是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中的热门问题,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这种交流与探讨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促使其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学习真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己通过反思、根据相关真理做出正确的价值认识判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另外,教育手段也要创新。教育手段本质上属于教育方法。要改变过去一本书、一支粉笔、一部讲稿的传统教学手段,跟上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的步伐,实施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软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政治课教学服务。
(三)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既教书又育人。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学生的一些思想困惑不能及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反映出来,造成学生对教学的不满意。要想取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大胆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O篱,彻底改变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教学模式,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困惑、模糊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联系实际既包括社会实际,又包括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如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等。对这些实际问题,学生不但愿意听,而且极感兴趣。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理论,吃透理论,把握实际,吃透实际。要把握准、看得头、说得清、辨得明,有理论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必须具有说服力、前瞻性。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入手,开展理论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要研究教材的理论知识如何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找到理论知识同大学生切身利益和关心问题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对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思想实际要确实做到“知真、知全、知深”,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过程,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成为他们思想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四)关注高职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实施尊重的教育。
学生在教学中首先反应和记住的是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然后才是经验内容,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必须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就要求教师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同时还要注意优化师生关系。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情感体验,并不断改进教学活动,使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其次,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实行尊重的教育,真情对待学习,关心爱护学生,对他们多鼓励、多关怀;再次,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展现个人魅力,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五)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推动创新。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是以科研作支撑的,只有进行科研,才能使广大教师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升他们的创新素质;也只有科研,才能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根本变革,推动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课程,更要求它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真正把握上述政治课的这些特性,并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对自己的行动研究,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进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思想政治治课教师由“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或“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六)克服以课堂为中心,强化实践性教学。
完整的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而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于道德教育,知性化育固然重要,躬行实践更不可没;“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3]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整个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应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教育活动,又有课外教育活动,既有校内教育活动,又有校外教育活动。我们要特别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可分为两部分:校内社会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校内社会实践包括: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组织观看录像;进行演讲比赛、辩论赛;开展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听各种报告,让学生接受现实教育等。校外教学实践方面也可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由教师拟定调研题目,学生化整为零,分散到社会各个方面、领域进行调查。尽力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广泛接触社会,最后写出社会调研报告。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地进行参观、学习和开展其他实践活动,接受教育、锻炼和熏陶。
(七)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考试、考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导向,包括为什么学、怎样学、学什么。传统的考试方法只侧重期末一次性的闭卷考试,而且主要是理论知识考查,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改革思想政治课考试方法要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查向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测试综合考核转变,二是实现从单纯的期末书面考试向期末书面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转变,使考核全面化。当前,考核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实行结构记分法;加大平时考核份量,扩大平时和实践环节的成绩,注重能力考核;试行开卷方式考核。平时主要通过系列活动和论文等评定成绩,期末考试通过几次口试(答辩、分析综述、实事评述)进行。把学生由过去只注重期末背题,引导到注重教学全过程上来。“公正、公平、公开”的期末口试考查的不再是学生死记硬背的功夫,而是能力、素质、知识的综合体现,所以应用好素质教育这个指挥棒。
参考文献:
[1]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
结论二 学校法制教育基本做到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为辅助手段
结论三 法制教育资源较为丰富,自编教材、法制宣传片成为法制教育的主要依据;教育途径和形式趋于多样,学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是可参与的活动
结论四 教师教学形式较为灵活,基本能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喜好进行合理设计,注意用自然融入的方式进行教育
结论五 学校法制教育师资配备情况亟待改善,近一半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法制教育的专门培训,教师对接受培训的需求表现不一
结论六 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可程度高,学习积极性较高,最大需求为“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与“来自学校教育”相比,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程度更高
结论七 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开展法制教育的意识基本形成,但社会和家庭参与的程度仍待加强
2007年,教育部联合等五部委共同出台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2009年初,上海市教卫党委联合市教委等五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本市贯彻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深入、扎实、有效地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实施,了解学校实施情况,为市级层面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课题组受上海市教卫党委法宣处等部门委托,于2009年9―12月在浦东新区部分学校开展了本项课题研究。
一、调查说明
本项调查主要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一般和较差的小学各8所,初中、高中各4所,共48所。学生问卷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每班随机抽取5名学生。实际发放小学生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0份;实际发放中学生问卷740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
教师问卷每个学校分管校领导、负责德育的中层干部和年级组长及部分班主任参与,实际发放问卷580份,回收有效问卷499份。
家长问卷每个样本班级抽取10位家长,实际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5份。
二、调查目的与内容
1.通过对德育干部、教师、学生、家长等的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前法制教育实施现状的看法,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有效推进法制教育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方式和途径。
2.基于以上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围绕法制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展开,即课时、实施渠道(学科教学融入、专题教育、活动和校外教育)、教材、师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
三、调查结论
(一)学校法制教育效果好,对学生有帮助
1.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讲法律方面的内容。其中84.3%的学生表示“很喜欢”或“有点喜欢”。88.1%的教师认为学生对参加法制教育活动持“欢迎”态度。
2.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法制教育对自己成长有帮助。其中有98.3%的小学生和95.4%的中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或“有帮助”。中小学各有94.4%的学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法律知识能帮助解决碰到的问题。
3.大多数教师认为当前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好,并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的结果。82.7%的教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持“非常认同”或“基本认同”的态度。当追问教师为什么认为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很好或较好时,88%的教师将其归因为教育系统到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学校法制教育基本做到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为辅助手段
1.语文、政治等课程成为法制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只有近6%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过法制教育。学生问卷显示几乎每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涉及到法制教育内容,92.5%的中学生和84.7%的小学生认为政治课教师会主动讲授法制知识,40.8%的中学生和76.2%的小学生认为语文课进行了法制教育。值得关注的是,从开放题答案看出,中学的心理课和小学的信息课,较好起到法制教育的作用。
2.专题教育、法制教育活动基本能按规定进行,部分学校还额外增加了特色活动;从学段看,小学阶段的落实情况好于中学阶段;从学校活动安排看,高年级安排特色活动较多。有80%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且有90.4%的小学生表示“老师按课表上课”;有38.5%的中学生认为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有60.4%的中学生认为学校仅根据固定的节日、纪念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班会成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回答老师会在哪些课上讲到法制教育内容时,很多学生填写了“班会”,说明班主任普遍能利用班会进行法制教育。
(三)法制教育资源较为丰富,自编教材、法制宣传片成为法制教育的主要依据;教育途径和形式趋于多样,学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是可参与的活动
1.多数学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教材,主要以区统一编制为主,学校自编为辅,半数以上教师认为他们使用的教材很好;小学阶段有专门教材的多于中学。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法制教育教材的建设。82.6%的小学生反映学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教材;中学生反映没有教材的达52.7%,尤其是毕业年级。这与中学阶段学生反映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的情况一致性较高。
教师选择教材属于新区统一编制的居多,占45.9%;其次是学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占33%。剩余21.1%的学校用的是正式出版的教材。半数以上教师认为他们使用的教材很好。
2.很多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最常用的方式是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这种方式被小学生接受程度高,中学生较为喜欢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教育。
教师认为,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在节日纪念日进行法制教育是最有效果的三种法制教育形式。对问题“你学习法律的目的”,小学生的选择集中于知识的获得,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70.9%)多于“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60.2%)。而中学生选择“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52.1%)的比例则多于“丰富知识,提高修养”(43.4%)。
(四)教师教学形式较为灵活,基本能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喜好进行合理设计,注意用自然融入的方式进行教育
1.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形式多样,与学生的认可程度基本一致。对问题“老师上法制课时通常采用的授课形式”,老师和学生选择最多的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次是“讲课时穿插一些生活实例”,再次为“教师组织学生演讲、辩论、讨论案例”。而选择“照着教学材料读”的非常少。
对问题“对你帮助最大的法制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中小学生的选择都集中为“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进一步检验“照着教学材料读”可以看出,这种形式虽然并不受到学生的喜欢,但在实际中仍存在于部分教师教学之中,需引起关注。
3.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较为认可“自然融入”的方式,与学科教学内容联系性强的学科教师更认可这种方式,一些老师“不敢融入”的倾向值得关注。
2/3的教师表示通常在讲解与法律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时自然而然地融入法律教育,近1/3的教师表示是在讲解完学科知识点后再增加一些法律知识点。6%的老师表示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讲过法制教育内容。
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对到底要不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其中社会、语文、音乐、体育、生物、政治、化学、地理等学科教师选择“自然融入”的最多,尤其是思品教师,100%选择“自然融入”。而历史、物理、英语等学科,教师选择“自然融入”的非常少。
不选择“自然融入”的教师认为“太牵强”、“教学时间有限、考试压力大”、“自己也不懂,怕误导学生”。
(五)学校法制教育师资配备情况亟待改善,近一半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法制教育的专门培训,教师对接受培训的需求表现不一
1.近2/3的教师表示学校聘任了法制教育专、兼职教师。1/3强的学校还没有配备法制教育专、兼职教师。
2.半数以上的教师表示接受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法制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其中以语数外教师为主,其他学科的教师参加此类培训较少。
3.教师对接受法制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培训的需求差异较大,中层干部、小学教师相对迫切。在需求程度上,不同学段的教师在法制知识培训方面的需求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小学教师在这方面的需求较多,而中学教师需求较少。不同职位教师的需求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层以上干部需求较多,普通教师“无所谓”态度的居多;在对培训部门的选择上,教师最希望获得的是由司法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培训机构等部门联合组织的培训,其次是司法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最不愿意接受的是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仅占12.5%)。
(六)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可程度高,学习积极性较高,最大需求为“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与“来自学校教育”相比,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程度更高
对问题“你最希望了解的法律知识”,70.9%的小学生和61.1%的中学生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此外,中学生较为关注的是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如“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知识”等,小学生更加关注与他们作为未成年人相关的权利义务知识。
对问题“如果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寻求帮助”时,被选择最多的是“上网查信息”,其次依次是“询问父母或者其他人”、“询问老师或其他人”、“查阅书籍报刊”、“拨打咨询电话”,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询问同龄人”。
(七)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开展法制教育的意识基本形成,但社会和家庭参与的程度仍待加强
1.大多数学校落实了法制副校长(辅导员)配置,但有待更好发挥作用。
多数学校善于利用各种法制专业人员的力量开展法制教育。73.2%的教师表示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且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来自公安部门,认为这些副校长(辅导员)能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作法制报告或是帮助学校进行综合治理。但有近1/4的教师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或不知道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来自哪个单位,不知道他们在学校里做过什么工作。
2.学生家长普遍意识到孩子接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生活中能进行法制教育,但学生在家庭中得到的法制教育十分有限。
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道德品质养成最为重要,普遍认为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非常必要,对参与学校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但在影响孩子的方式选择上,家长有意识地通过专业知识教育的力度不够,更多表示通过电视等方式使孩子顺其自然获得教育。被调查家庭订阅了法制报刊杂志的仅18.9%;家里平时经常收看法制类型节目的仅6.9%;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经常与孩子一同讨论社会中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仅39.7%。来自教师的调查也显示,认为家长有较强法制意识的仅有16.5%。
调查显示,家长的学历与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呈正相关。
3.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宣传,充分利用。
对问题“学校是否设有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学生和教师明确回答“有”的均不到半数 ,其余为“不知道”。在有校外法制教育基地的学校, 80.3%的教师认为“学校能经常利用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学生认为“能经常组织活动”的比例却较低(中学生14.1%,小学生29.4%)。
调查显示,不同职位的教师,对学校是否有法制教育基地的了解程度不同,并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其中校长、中层干部表示不知道的非常少,而普通教师表示不知道的却很多。
四、调查建议
(一)保证法制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的课时(尤其是毕业年级),提高法制教育在学校的落实程度
1.要切实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之中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学校除学科课程所占课时外,每学年要根据法制教育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课程实际,安排合理的课时用于法制专题教育活动,法制专题教育的时间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确保课时,保证质量。但是,正如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那样,还有数量较大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有8.3%的被调查小学生和7.6%的被调查中学生表示学校从来没有开展过法制教育活动。因此,保证法制教育时间是落实法制教育的基本前提。
2.要强调毕业年级法制教育的贯彻落实
调查表明,毕业年级的法制教育开展不如非毕业年级。从社会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看,知识的单向度习得远不如学生品质和素质的养成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因此,决不可因为学生考试的压力而忽视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法制教育的落实。
3.区域层面应建立监管机制以确保法制教育工作的落实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督导检查、校长年终绩效考核、法制教育条线工作考核等方式加强监督管理,注意树典型校,抓薄弱校,促进区域法制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二)加强法制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1.提高对法制教育资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资源是开展好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符合学生需求和认知特点的法制教育课程资源,对于开展好学校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知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2.区域层面组织人员加强配套教材开发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得力人员,参与法制教育材料的选择、修订与完善,本着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具有较高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读性的法制教育材料。
3.加强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和利用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单位和公安、司法等部门合作,集中开发一批有基础、有意愿、有资源的校外法制教育基地,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形成长期利用、持续发展、发挥作用的合作互动关系,促进法制教育形式和内容的丰富,为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创设更好的条件。
4.加强对法制教育网校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发挥法制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调查显示,学生有法律援助需要时,首先想到的寻求帮助的主体是网络。因此,加强网络中法制教育相关内容的建设应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此,有关方面要加强对专业网站的建设和维护。
进一步提升已建的法制网校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知晓并使用浦东的法制网校,网校在小学教师和学生中认可程度较高,中学稍差,一些栏目不甚受欢迎。因此网站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需求的调研,使栏目更符合他们的需要,尤其要不断提高栏目对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提高网站的综合使用效益。
(三)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实现法制教育的“滴灌”功能
1.加强认识,重视法制教育在学科课程中的融入
学校教学以学科课程为主,有课时、师资、教材的保证,这使得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好的保证。因此,法制教育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在专题教育、活动课中进行,更需要在常规课程中落实。调查显示,目前教师对学科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的认识尚有差距,因此,提高教师对法制教育在常规课程中融入重要性、可行性的认识,应成为当前法制教育落实的重点。
2.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学科融入”研究,编写相关指南,实施培训
由于法制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缺乏对法律及教师任教学科本身与相关法律关系的深入研究,教师很难做到“有机融入”。有关部门或学校应认真开展关于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法制教育的研究,帮助教师理解及掌握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培训中,尤其要关注薄弱学校教师和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只有这部分教师的认识上去了,法制教育的效果才能普惠到每一个学生。为此,建议组织专题性、系列化的培训,培训过程中既要注意对知识点本身的讲解,更要注意对知识点落实方法的训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
(四)充分调动包括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校外实践基地及家长等社会力量,提高法制教育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1.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作用
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设置并非形式,而是举全社会之力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作用,除了定期开展作报告等活动之外,还要建立沟通平台,让法制副校长(辅导员)走进教师和学生,开展深度交流,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学校法制教育质量的提高。
2.加强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法制实践机会
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环节。一是把握学校的真实需求,提出法制教育校外基地建设的意向性计划;二是挖掘区域内可利用场所资源,动员相关单位向学校开放;三是制定运作办法,学校应与基地单位协商,制定基地活动实施方案。只有这些问题落到实处,法制教育校外基地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3.发挥家长和高校法律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牢固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观念,贯切“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以育人为根本,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强化班级管理,狠抓班风学风建设;继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文明礼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律法纪,安全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功能,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育我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特色。
二、教育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青少年需求的变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认知结构等特征,以“五爱”教育为主线,进行社会主义公德,社会常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诚信、礼仪教育,坚持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落实《德育工作“十五”规划》推进德育现代化工程的建设;加强法制纪律教育,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坚决杜绝在校学生中的违法违纪现象,创德育先进学校。
三、工作措施:
注重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继续开展以“诚信、责任、尊重、关爱”为主要内容的基础道德教育。把基础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抓好常规、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方针,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多种活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针对学生实际,采用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形式,形成德育特色。
(一)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当前,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迫切,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为什么爱国,更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爱国,爱国首先要从爱父母、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做起。
2、坚持周一升旗仪式,努力提高升旗仪式的效果,改革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的形式和内容,力求做到内容详实,针对性强,有感而发。
3、围绕学生“知识+能力+魄力”的育人目标和规格高、质量优、特色显著的办学目标,实施学校的育人工程,充分利用纪念“胜利七十二周年”和九月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契机,结合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9.20公民首先宣传日、庆祖国60诞辰、庆元旦等重要纪念日和活动,开展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爱我中华、爱我家乡”、“弘扬精神、立场成才报国”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二)加强队伍建设
1、组织教师学习《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生乐教、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学习困难的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举行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
3、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培训方案。班主任队伍建设要积极实施名班主任工程,定期汇报交流与学习培训相结合的例会制度。
4、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把班主任工作的实绩作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本学期,将继续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级、德育先进个人。
(三)加强养成教育
积极引导少年儿童亲身实践体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素养要求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少年儿童感受习惯养成的喜悦,感受健康成长的快乐。
1、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要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创我校的德育特色。围绕学生“知识、能力、魄力”的培养目标,实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育人工程,逐步贯彻“五小”行动。
2、养成教育融于队活动中,要进一步发挥班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结合班队课,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开展“流动红旗班级”评比活动。
4、加强文明督导值日岗力度,让队员对校园卫生、课间秩序、纪律等方面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管理和考核,做好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落实。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抓好阵地建设
1、增强育人意识,把课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
2、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校园文明佳事,树立榜样。
3、利用墙壁张挂教育标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4、根据每月教育重点和班级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好班会课和主题队会课。
(五)抓好“三个结合”教育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进一步重视校外德育队伍建设,与综治委、公安、交通、文化、司法、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做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协调工作,努力创造一片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
2、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了解家乡变化,感受祖国的腾飞。努力探索社区德育的工作方法,引导青少年在社区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3、聘请校外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
(六)、加强行风建设,落实纠风工作。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增强教师为人民服务意识,要着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行风建设全过程。把师德建设作为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落实五条禁令。务求在师德师风方面有一个明显改观,让群众满意。
2、加强专项治理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索要学生钱物、收费不合理、不规范、乱订滥发教辅资料等。一旦发现,要严肃查处,并加强建章立制和监督检查制度工作,防止这些问题反弹和出现。
3、不断深化校务公开制度,认真做好校务公开的推行、深化和拓展工作,做到教师群众关注的项目全面公开,真正使我校的校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4、积极配合教育局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并以此来促进行风建设的提高,树立教师教风的新形象。
(七)深化课题研究
继续开展家长学校和深化礼仪教育课题的研究,以“生活化、创新性”的学校德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
影响。
1、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要撰写有一定质量的德育论文或班主任工作案例,期末要认真写班主任工作总结。组织各方面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德育研究,把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德育科研氛围。
2、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健全心理异常学生档案,设立“心理辅导工作站”。加强学生心理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新学期开学典礼。
2、开学初的文明礼仪规范教育。
3、成立兴趣小组。
4、庆祝教师节活动。
5、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活动。
6.出一期专题板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
7、以“庆国庆”为契机,举行系列活动。
8、召开红领巾大队委会议,确立本学期工作目标。
9、成立文明督导队。红领巾广播站开始播音。
十月
1、重阳节敬老活动。
2、安全教育。
3、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检查。
4、开展环保系列活动
十一月
1、主题班会观摩
2、班主任工作会议
十二月
1、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2、冬季防火安全教育。
3、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4、庆祝元旦
元月
1、评比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
2、班主任撰写评语
3、做好评优评先工作。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学 责任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9-01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就可能一事无成,没有什么动力可言,它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一个人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于中职生来说,责任感的培养意义重大,这可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对于他们来说责任感不仅仅是认真学习,自主独立,还包括自觉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中职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尤为重要。
就目前的德育教学来说,由于课程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的实际效能没有达到。在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没有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很多的中职学生缺乏责任感,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为此,在新形势下,作为德育课教师,一定要认清楚形势,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的知识背诵和记忆,而是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中职生天生好模仿,他们把老师视为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如果每位老师都谦谦君子,言行都符合社会规范,那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会注重自己的品行和修养了。作为老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为学生做好榜样,要拥有一颗爱心,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要行为世范,以身作则,以信立人,让学生尊崇自己。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如果一个德育课老师本身就具备浓厚的责任感,这让中职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生自然也就会让老师学习,老师的言行举止自然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对一件新的事情,他们一般都是被动行事,对于班级卫生糟糕的班级,学生的卫生维持意识较差,对班级的建设没有责任感,这时候,德育课教师就可以发挥自身的魅力,主动在教室中捡起学生乱丢弃的垃圾,然后告诉学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持环境,人人用心,班级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要树立集体意识,有责任做好班级的卫生工作,这样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比理论学习来的更快更有效。
二、改善教法,突出情感
针对德育课上中职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来说,牵扯的东西的很多,有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归属感的教育、奉献精神教育及担当意识的教育等等。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必须要有效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变化,再依靠常规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品德了。面对着新形势的变化,中职德育老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德育课的教学。责任感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老师要引导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也有责任做好相关的家务活动。进行情感的教育,可以设定一定的情形,让学生通过小品等形式,让他们表演如何做好小主人,感悟父母的付出和家庭的爱,让他们自觉爱上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们归属感和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中职生来说,责任感还体现在学习上,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学习。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老师要强化日常教育,用身边事、用小事作为案例开展责任感的培养教学对策。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上好每一天的课,完成好每一天的作业,主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正是学生责任心的集中体现。
三、家校联合,强化责任教育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认为有效的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而是家校合力,两者相互推动和促进。对于学校来说,要有效的联系学生家长,只要学校的条件允许就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家长可以以身说法,用现实案例来开导和教育学生。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参与活动。中职德育教师可以者不定期的邀请法律专家、德育大家来学校宣讲,开展德育活动。对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可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参与活动,让责任感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德育合力。如学校组织的植树节、春游、扫墓等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了解文化知识,并培养他们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职生最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小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中职德育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独特的优势,为此,中职德育教学必须挑起这个大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方法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让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感、归属感和人格健全的人,这样才能成为报效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黄海涛.探讨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读写算,2012(21)
[2]李恒.中职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对策探究[J].广西教育,2012(12)
一、政策与大事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等纲领文件,指导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随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完成,新的发展规划在2012年底正在出台过程中,必将对指导新的十年中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在2012年公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对于中学阶段的规定是:在硬笔学习方面,初中阶段,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高中阶段,可以学习用硬笔书写行书,力求美观。在毛笔学习方面,初中阶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隶书、行书等其他字体,高中阶段可以通过书法选修课深入学习,发展特长。
2012年,北京市将舞蹈教育引进中小学课堂,形成了一门艺术教育的新课程。北京从2006年起,试验进行素质教育舞蹈课,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吕艺生与相关院校几十位教师一起组织,在北大附小、八一中学、景山学校等学校进行了几年的实验,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创新型舞蹈课。素质教育舞蹈课将成为每人一周一节,统一采取“课例”的方式,学标准和测试标准的完整体系。[1]
2012年,我国艺术教育领域有一些较为重要的事件发生。比如厦门市教育局将2012年定为本市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年”,强调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活动,即让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2] 2012年4月17日至18日,陕西省教育厅在西安召开全省艺术教育示范中小学联谊会,总结回顾了近年来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对第四届全国和全省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进行了动员,对全国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进行了表彰。2012年10月20日,“庆祝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建团25周年艺术教育峰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来自首都教育界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市80所中小学学校的校长、师生代表近300名亲临峰会现场参与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
2012年全国中学继续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按照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体项目“2+1” 工程。比如鞍山市铁东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规划(2009——2012年)中规定,全面实现“四个100%”:即音美课程设置及上课率100%,学校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率100%,学生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参与率100%。中小学专用教室(音乐、美术、舞蹈和形体)设置及器材达标率100%。按课程设置要求开全、开足艺术学课课程。全区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少或挤占艺术学科课程 。
本年度,我国综合艺术课程进一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综合艺术课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门新型学科,对于以往在中学只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大部分学校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富有挑战性的艺术教育课改。综合艺术课对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和提高其综合艺术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国家新的《艺术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目标已从过去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整体素养的综合发展。“艺术能力意味着能够综合运用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艺术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 [3]综合性艺术课程与旧的艺术课程相比较,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探究式、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综合艺术课程不是原有的各种艺术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关注能力发展,突出人生主体,强调个性化学习。
我国当代艺术课程的改革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目标整体化。从“传统的、纯粹的、精英式的”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对艺术的感受、体验与创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真正重要的是唤起创造的热忱。课程目标的设立强调对艺术的终身参与是完整的生活的一个有价值的部分,是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的标志。2.课程对象普及化。艺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艺术教育是发展的重点。3.课程结构综合化。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艺术课程的综合化和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4.课程途径多元化。实施艺术课程的途径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在课堂艺术教育之外,还有更多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更广的艺术教育。
三、校园内外
课程途径多元化,主要指艺术课外教学。课外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业余活动,其实它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即规定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艺术活动。
学校每年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与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扩展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012年是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成立25周年,该团自1987年成立以来,已由11个分团600余名团员,发展到现在的94个分团,团员近万人。金帆艺术团在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普及和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在美育中发挥了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德艺双馨、全面育人的重要功能。2012年11月15日晚,由市委教工委、市教委主办的“点燃生命的太阳”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成立25周年文艺晚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举行。
本年度,全国各省市区都在按照规划举办各种形式的丰富多样的学生艺术节。比如2012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举办得有声有色;深圳中学2012年积极参与全国省市地区的各级艺术节和各种艺术比赛,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北京市及各城区中小学生艺术节蓬勃开始,如西城区举办的“风华杯”艺术作品征集活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初中部举办2012年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在阳光下成长——践行北京精神,再创八十辉煌”为主题,旨在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使学生参加展演活动的过程成为受教育的过程,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北京精神的践行者。
通过开设拓展活动课,加强中学艺术社团建设。发展艺术类兴趣小组,针对中学生特长和爱好,组织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艺术社团活动(合唱团、舞蹈团、文学沙龙、美术、书法、绘画、摄影和乐队),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中学生社团的层次,把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使之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2012年我国一些中学的艺术教育注意与地方艺术传统特色相结合,将学校和学生的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或传统文化发展联系起来。上海市石笋中学近年来一直以锣鼓书艺术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该校在已经完成了《锣鼓书艺术》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重视其它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结合新场古镇文化,完成具有江南特色的艺术课程两门。
本年度,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继续开展。2012年5月20日至6月1日,国家大剧院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策划的“2012年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周”暨“北京市第十五届学生艺术节优秀节目展示”在大剧院音乐厅拉开帷幕。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兴趣培养基地校、第四届国家大剧院青少年周的参演学校参加此次活动。2012年5月9日下午,伴随着“中外经典歌剧咏叹调赏听会”中的阵阵歌声,“北京青少年艺术周”首场普及活动在和平街一中阅览室正式启动。
四、中学艺术教育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中学艺术教育在蓬勃发展,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艺术教育。一方面由于高考压力,艺术课程饱受挤压,而另一方面,又由于艺术生/艺术班的存在,使得艺术教育变得特殊化。
许多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目的就是高考的基本能力一科(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合起来四科占60分),为备考,各学校基本上是采取通过训练题带动知识掌握的方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对应试而言往往见效。另一方面,艺术技能的训练则只是集中在少数的艺术生身上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高中阶段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达到高校相关的录取要求,获得专业合格证。因此,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或者异化为全体学生形同虚设的高考训练,或者窄化为少数艺术生升学的敲门砖,艺术教育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落在空处。
总体说来,本年度我国中学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状况有所缓解,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注释:
[1]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5日第3版。
[2] 《中国教育报》2012年1月30日第1版。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来到**学校工作已近三年。三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的关心帮助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特色发展愈加鲜明,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它不仅是国家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校发展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我们在努力中一路成长,在拼搏中一路创新,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学习,常记岗位担当,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1、坚持做善于学习的校长。学习是智慧的源泉,一年来,坚持阅读教育教学和人文科技方面的书籍三十多本,经常翻阅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关注主流教育媒体和著名教育人的微信公众号,参加校长智库组织的为期一年的校长高端研修班线长课程。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经常将好文章推送给中层干部和组长们、青年教师们。向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民法典》、《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宣讲。
2、坚持做敢于担当的校长。软肩膀扛不起硬任务,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担当。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和矛盾,我带领班子成员,凝聚全校教职员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多方争取资金,改造美化了读书长廊,建设了新的智慧录播教室,更新了26间班班通设备,构建了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3、坚持做有“人情味”的校长。校长是学校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校长也是学校情绪最重要的管理者,为此,在各类活动中,既注重仪式感,又注重减轻师生负担,要求管理干部要站在学生和老师的立场上常想想,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遇事敢于担责,不埋怨、不指责,让干部和老师敢于做事、不怕犯错;真诚团结同志、实心关爱同事,指导工会积极开展教师暖心工程和健康工程,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
二、坚守初心,常讲立德树人,打造五精教师团队
1、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精诚团结、精修师德、精湛教学、精心育人、精锐卓越的“五精“教师团队精神,强化团队建设,树立共享共成共荣的意识,通过团队互助赛课机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学共享机制、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建设、年级组文化墙建设等形式,增进教师情感,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开展“图书漂流”、“教师百日读书”活动、“班主任共读一本书”、青蓝学院经典共读及读书分享会、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以及举办 “教研论坛”、“德育论坛”,评选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线上教学先进教师等形式,引领影响教师观念转变、思想提升。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师德模范事迹学习、师德违纪案例通报等形式,增强教师的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
2、着力推进主题教研,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这一年,继续深入推进三段式教研,采用课例研修的方式,围绕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教学活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校内校外教学观摩研讨相融合。教研组近二百个教研美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一年来教师成长的印迹。借助一体化、第五片区牵头校契机,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一年来举办了三次市级层面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以研促教,引导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本年度有10项课题结题,10项课题立项,二十余篇。教师教学竞赛获奖丰硕,先后有94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连续15年获得**市教育质量优秀奖。
3、着力推进外语教学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显。以**市初中英语基地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外语教学教研活动。承办全市英语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有二百多位英语教师现场观摩。借助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驻校的有利时机,深入课堂、专注教学、专业评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和高中联合开展多语种同课异构活动,有效促进初高中语种教学的交流互鉴。多语种教学在小初衔接领域首开先河,在**小学开设了四个小语种班,学生报名踊跃,一学期的教学成效得到校方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校园外语文化节成功举办,多家媒体持续报道,集中展示了我校外语教学的成果。
4、着力强化班主任专业培养,提高育人管理水平。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请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班主任,针对性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工作坊、团体辅导、案列研讨、经验分享、主题班会观摩、德育论坛、线上线下班主任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通过班级管理评价方式改革,推行德育示范班申报评选制度,提供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坚持创新,常抓质量提升,落实五育并举方针
1、创新育人机制,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学生能否成才从初中毕业并不能完全看出,为此我们树立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理念。提出“分数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学率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的思想。着力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要求。扩大改造了“润心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落实“三预”心理工作要求,校园心理剧获得全市初中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市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常念安全底线,将安全教育和教育安全有机结合,将安全管理和安全考核相挂钩,将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相统一,确保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注重音体美工作,专项培训学科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认真落实音乐素质新体系项目推进工作,积极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学生展示、统一测评等形式,检测学科教学成效;通过举办音体美教研论坛,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专题研讨学校专项工作的推进。
2、创新德育评价体系,落实五育并举方针。进一步细化完善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协同育人、环境育人的“六大育人”工程,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方针,推行“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教学原则,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更美的自己”是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学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构建三级评价激励体系和星级增值评价办法。将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细化为24项目指标,设立台阶式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突破自我,见证成长。推进劳动教育,制定实施《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手册》,将校园劳动、班级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等有机结合,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线上“叠被子能手”、“美食比赛”等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劳动职业体验活动,对项目成果进行评选,有23个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有15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奖。
3、创新班级文化特色,激励榜样示范引领。为推进班级文化内涵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我们将班级管理各方面工作梳理为九大方面,出台了《**学校德育示范班评选方案》,鼓励班主任对照评选条件积极申报,学校经过评选程序,对通过班级进行挂牌并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育人氛围。
4、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学校乘势而为,抓住教育信息化2.0发展关键契机,积极申报并获评甘肃省智慧教育标杆校、兰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等荣誉。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成立了智慧课堂项目组、校园数字化管理中心、科技创新教研组等专职部门,有力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发展。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通过线上专家培训、线下课例研讨、微课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利用钉钉系统的管理、直播等功能,创新学校办公管理新模式,多次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直播会议、直播课堂和线上讲座。以“AI教室、STEM课程、优学派课堂、名师在线”等项目为抓手,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分析,重塑评价方式、创新资源供给模式,全面加快了学校自身、片区一体化办学及对口帮扶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坚定信念,常思廉洁自律,保持党员干部本色
1、坚持群众路线,强化民主作风。 作为一校之长,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带头干事。在学校事务管理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独断专横,始终以集体利益为主,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办好学校的思想意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通过“我为学校献一策”网络问卷、“金点子评选“等活动,聚民心、汇众智,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2、强化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廉洁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实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不以权谋私。注重把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具体做到“四个结合”,即把教育活动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教育活动与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教育活动与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把教育活动与完善制度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四个结合”为学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打牢了思想基础。
五、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1、随着学校办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面对新时代学校发展的使命担当,深感自身学习不够、能力不足。今后还需强化校长学习力、决策力和实践力,抓住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机,带领班子、依靠教师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路径的思考和制定,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2、学校的办学愿景已然清晰,但实现愿景还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推进方案,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发展方面还需有效整合、有机统一。
中等教育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师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专业所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和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必须要加强教学思考,融理论性、实践性等为一体,根据时代要求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
一、合理优化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
1.突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理论教学与高等教育管理类课程理论教学的目标并不相同,这是由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目前中职学校管理类课程理论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因此管理类课程理论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未来岗位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以“应用”为目的的理论学习思路,突出实用性,提升学习的针对性。
2.合理调整理实教学比例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主线,在课程教学中明显突出理论教学,忽视或淡化实践教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把握好理实教学比例关系。我们要坚持“应用为主、够用就行”的原则,合理调整理实之间的比例。中等职业学校不是培养专家型人才,理论教学要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对理论教学进行合理优化,够用就行,不必求精求深,要重视突出创新理论与创新思想,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3.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整合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要从专业发展的高度优化整合,根据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各个课程之间相辅相成,形成有机整体,从而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切实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能力等。
二、灵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
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根据管理类课程教学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媒体教学法等。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法更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我们要突出典型性、新颖性和综合性三个原则。使选择的案例能够体现管理行业的共性问题,具有典型性;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具有新颖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等。
2.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管理类课程基本理论,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项目,认真组织好项目程序,根据学生的优缺点合理分配项目任务。
3.媒体辅助法
辅助辅助法,是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要善于运用现代媒体,优化知识呈现方法,提升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应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不能使多媒体教学冲淡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内容,喧宾夺主就适得其反了。
三、不断优化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教师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时展对教师素质、知能结构的要求。
1.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能素质的提升。新形势下的教师更要加强在职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加强市场调研,根据市场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能素质。
2.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师要不断根据新时期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分析学情,加强教学研究,切实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要进一步深化“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究,以适应时展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需求。
3.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管理类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要求高,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管理类课程与国际接轨的意识,始终站在管理领域的前沿,确保自身综合素质的综合性、先进性,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一个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是一项常教常新的教育活动,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与新时期管理类人才需求特点,不断优化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