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的现状
1.1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背景
1.1.1国外研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语言理据的研究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国外,虽然对于语言词汇理据的研究是十分零碎的,但是却也还是在语言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有所涉及,可以说国外各界对于语言学的研究还是相当的完整的。为了帮助读者可以很好的理解语言词汇力矩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探讨。
第一方面就是对于语言词汇理据是如何出现的。在国外有很多的神话故事,以及宗教文化。其实,在国外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很多是起源于这些神话故事和宗教文化的。在国外,对于词语理据最早的证明,可以从基督教的圣经当中得到有效的印证。在遥远的古罗马,以及古希腊的历史时期,当时很多的语言学家,以及哲学家对于语言词汇的探究,可以说是对语言词汇理据进行研究的最早时期。为了使得人类的语言结构可以很好的与世界结构有机的联系起来,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语言词汇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由此他的出了一个关键性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在世界结构当中可以找出人类语言结构在其中间的理论依据。对于学习者能否有效地掌握,以及理解第二语言,语言学界的各个学者对于各类语言的词汇进行了有机的归纳,这其中就包括了语言词汇名词的演变过程,以及语言词汇动词的演变情况。无论是古希腊的狄奥尼休斯・特拉克斯,还是古罗马的瓦罗都对语言词汇理据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在很多的国家由于对于语言词汇的研究日益深入,使得人们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比如说,拉丁语言的地位在中世纪时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由于在欧洲刮起了对拉丁语言研究的旋风,由此推动了拉丁语言的迅速发展。对于拉丁语言的重视,不仅仅局限于对拉丁语言来源的研究,还包括了对拉丁语逻辑学,以及拉丁语的语义学和拉丁语句法的研究。在中世纪的时期,欧洲语言学者对于拉丁语的研究已经开始重视对拉丁语言理据的内部研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欧美各国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日益精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同派系的语言学研究结果。在哲学界的研究中,有很大的程度时候受到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总的来说,对于哲学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有两个方面,这其中对哲学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派系就是波尔・洛瓦雅尔所代表的唯理语法学派了。唯理语法学派对于语言学得研究重点就是在语言的句法理据上,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对逻辑语言学的研究,这就是唯理语法学派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的新方向。推崇本质论的学者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了苏格拉底、克里希普斯,以及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等著名的学者。虽然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理论,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在这一时期语言词汇理据还是不够成熟。
语言内部形式这一概念是在十九世纪是我时候被提出来的,作为语言内部形式的先驱,德国的语言学家洪堡特具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对于语言内部形式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语法的形式,而忽略了对于词语语法结构的见解,以及词语的语义结构;所以,洪堡特对于语言内部形式的概念进行了修整,即语言内部形式忠实的重点应该是,对词语的语法结构,以及其对应的语义结构进行有机的统一,而不是仅仅重视词语的语法形式。与此同时,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这一概念也得到了魏斯格贝尔,以及波铁布尼亚和乔姆斯基的一致认同。词的内部形式,在一定的意义上指的是,词所具有的声音形式是与词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的,简而言之,就是词音义结合起来的理据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的内部形式。这一概念是由前苏联的语言学家布达哥夫所提出的理论。这是布达哥夫提出了这一新的见解,最终使得词的理据,以及词的内部形式可以很好的联系起来,后来的众多语言学者也受到了布达哥夫这一观点的影响。
1.1.2国内研究
对于语言理据的研究,在国内也同样存在了一段很长的历史。在先秦时期,语言学家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已经开始产生,声训法的推广在先秦时期是非常盛行的,而所谓的声训法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与词语的理据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关系。在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语言文学,大多数是通过声训法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众的生活进行相应的解释,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上语音以及语义之间的联系,而对于词内理据,指的就是客观事物以及词语之间的联系。与古代探寻语言学不同,现代的语言学家把对语言学的研究推广到了很多的领域,这其中就包括了语言的词汇,以及语言的词典编撰,还有语言的语法和语言的词源等等不同方面的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当中,语言作为一门联系各国的重要工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外国人对于学习汉语的热情越来越高,为了可以适应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不断变化的汉语学习标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众多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当中,学习汉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汉语当中具有很多的词汇。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指导外国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的掌握,是其学习的重点。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学习汉语的学员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哪些难点的问题。如果授课者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把汉语的词汇理据性有效地融合到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
1.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的意义
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探讨具有双重的意义,即汉语语言研究的实践意义,以及汉语语言研究的理论意义。为了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两种意义,我们做了如下的探究。首先,来说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意义。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当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实践意义,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实践意义来说,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这些后人理解前人造词的思维模式,以及造词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可以反映出当时的造词的背景,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的基本概况等等;另外,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词汇,便于学习者的学习;除此之外,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可以有效地帮助编写词典的人员进行高校的编写工作。
从以上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得出,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语言学家们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即会加大对汉语词汇理据性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关注度的提高,也使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意义,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于授课者来说,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今后学习者对于汉语词汇的学习结果,以及学习效率。所以,这就要求授课者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重视对汉语词汇理据的分析,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向学习者解说汉语词汇产生的背景。而作为学习汉语的学习者本身来说,可以通过认识,以及理解汉语词汇的理据性,来进一步的增强自身学习汉语的热情,学习者在进行汉语学习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了解词汇之外,还要认识到词汇本身较为深层次的含义,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学习者高效的学习汉语词汇。
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汉语教学者运用词汇理据性的优势
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作为一名汉语教学者来说,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将会使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有更大的效益,以及优势。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得汉语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授课者如何在复杂的汉语体系当中,具有较为清晰的教学思路,以及明确的教学重点,是对授课者一个重大的考验。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时候,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研究,以及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汉语授课者对于汉语本体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汉语授课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汉语的本质内容。
2.1对于汉语词汇理据的运用,有利于系统安排汉语词汇的教学
对于一个授课者来说,对于本门学科学习的突破口进行探究,这将会对其教学过程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时候,汉语的授课者对于汉语词汇理据知识的掌握,将会是他进行汉语教学工作当中最为关键性的一步。汉语语言产生的原因,或者可以说是汉语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上的这两种说法都可以称作是汉语语言词汇的理据。汉语的授课者通过对于汉语词汇的理据性进行相应的研究,以及对汉语词汇的理据性进行相应的学习,有助于授课者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的了解汉语词汇的理据性,以及较为灵活地使用这些汉语词汇的理据。
2.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更新
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推动语言学界对于汉语词汇理据的研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当中,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以及汉语语法本体的研究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从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即它们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所以,在进行汉语语法的研究当中,一定要与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当中要学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于汉语词汇语法进行相应的语义分析。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则不相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则可以很好的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提供依据。
2.3有利于教授新词
语言是由系统的符号所构成的。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语言在其中的发展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当中,新词汇的诞生也是日益迅速。对于这些新词汇,除了它的概念是新的之外,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当然,它所表现的对象也是新的。对于新词汇的产生,可以归纳为以下的两个特点,其中一个是能产性高,另一个就是理据性强。当一个新词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构词的方面进行解析,同时,也可以从何文化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分析。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新词汇产生的速度特别的快,但是,新词汇还具有传播的速度也特别快,范围也特别的广。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授课者用的大多数是教材,以及汉语词典。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教材,以及词典的更新周期,相对于新词汇产生的速度来看具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让外国学习者足够了解中国,进而提高其汉语的水平,这主要还是要依靠汉语的授课者。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新词汇库,并且对于新产生的词汇可以具有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句法
一、引言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语法学家在对几十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作了认真的反思之后,在汲取了国外诸多语言理论和语法理论之长并结合汉语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理论发端于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和研究,其首倡者是胡裕树、张斌和范晓等语法学家。三个平面理论认为,语法是一个上位概念,它包含着句法(syntax)、语义(semantics)和语用(pragmatics)三个下位概念。
二、三个平面理论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在句法方面,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语观可以而且应该用于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主语这一术语学生比较熟悉,教师也经常使用。但问题是汉语主语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在传统语法理论中,只有施事才可以充当主语;在结构主义语法看来,几乎动词前面所有的名词性成分包括施事、受事、时间、处所、工具等都是主语。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基本采用了结构主义的观点,结果汉语的主语成了留学生熟悉但又完全陌生的术语,在教师那里也是一个经常使用但又无法说清的东西。例如:
(1)昨天我去了南京路。
(2)这个字我不认识。
(3)小张身体很好。
在三个平面理论看来,主语是一个句法概念,一个句子只有一个主语,它在语义上是动词的必有行动元;主语之前的名词性成分是句子的语用成分,即句子的话题。这种主语观把主语和动词/形容词在语义上联系起来,不但简化了主语的类别,保证了主语的唯一性,而且这种主语和外国人的主语观念一致。主语的教学也就变得容易而且有效。在语义方面,三个平面理论特别重视词语的语义指向分析。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相匹配的可能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对外汉语语法的补语和状语特别是某些副词的教学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补语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难点,以结果补语为例,在语义上可以它指向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等多种成分。
在语用方面,三个平面理论关于话题的观念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属于话题突出的语言,这是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根本性的特点之一。当汉语句子动词前面只有一个名词性成分时,它们都可以看成话题(只要是已知信息),但在句法上,它们有的是主语,有的则不是。 当汉语句子动词前面只有一个名词性成分时,它们都可以看成话题(只要是已知信息),但在句法上,它们有的是主语,有的则不是。
话题一般居于句首,因此话题的选择和安排不仅涉及到句子信息结构的安排,还涉及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篇章语法教学中,话题这一概念比主语更有用,因为篇章(包括口语对话)主要是通过话题的延伸和转换推进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说出单个通顺的句子,还要求学生说出、写出一段话,甚至更多。这就要求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不能局限于句子,还应该扩大到句群和语篇。这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孤立地看,很难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
教学实践表明,留学生说出的单个句子可能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一到了语篇表达,问题往往就来了。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教学。三个平面中的语用平面的精髓在于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法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说话人的主观因素。
三个平面理论还告诉我们,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差异不仅是句法上的不同,往往也会带来语用的上的差异。例如“一点儿”可以出现在形容词前面(和“有”一起),也可以出现在形容词后面。但这个差异绝不仅仅是状语和补语的差异。
词语的配价是语义和句法的接口,配价理论是一种语义-句法理论,它关注的核心是词语而不是句子,同时注意区别必有成分和可有成分。第二语言学习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词语开始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学会理解运用句子。句子的习得和使用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掌握并运用简单句。在“词语简单句比较复杂的句子”这个三级跳中,简单句是最核心的一步。因此配价语法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以动词教学为例。有了配价语法理论的一些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动词的配价特征,告诉学生该动词的用法。
三、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有一种呼声,即“淡化句法教学,强化词语教学”。其实所谓的句法都是通过一个个词语的用法体现出来的,很多句法的内容都可以分流到词语教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非常重视语义和语用的解释,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最需要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的教学。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多了解一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念,多吸收一些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汪颖.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
[2]陈曼君.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310-02
引言
对于新词语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比如:王铁昆先生认为 “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1];张永言先生说,“新词起初可能只有较少的人使用,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词所表示的新事物逐渐熟悉,他们就会不断的扩大通行范围,以至进入全民词汇” [2];刘叔新先生认为,“以前绝对没有的,后来随着发展出现的,并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在语言词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词语,我们就认为是新词语。”综上所述,新词语的定义可以总结为:新词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事物、新概念的产生,产生的一些可以代表这些事物或概念的词汇或者旧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新义再或者是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引进的一些外来词汇,这些词语符合汉语的语法要求,经过日常生活实践的考验,最终被汉语语言所接纳。
一、及时并且定期修订大纲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1992)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上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它统筹指导着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地发展,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不断出现,可是新的词汇大纲却没有编写出来。旧的大纲的词汇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学习词汇的需要了。所以我认为有必要编写新的词汇大纲,并且定期对大纲进行修订。每隔几年必须增加一些新的常用的词汇,剔除一些旧的、不怎么使用的词汇。这样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实际需要。而且对新的词语必须有详细的解释,下面必须有例子,就是必须将词语放到语境中去,这样能让对外汉语老师有资料可以查询,更加规范和方便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
二、教材编写
教材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所以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近十几二十年来,中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有适合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材,也有针对不同学习目的的教材,更有针对不同国籍学习者的教材。
虽然说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由于词汇大纲的落后,一些新的常用的汉语词汇没有被编入教材,这样会影响到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比如说:“给力”、“雷”这些汉语中常用的词汇,甚至央视的解说员都会使用的词汇没有被编入课本,这样学习者在网络或者电视上看到或者听到这些词汇时便会一头雾水,不利于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和融入中国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将一部分常用的、规范的新词语编入教材,便于学习者更好的了解当代中国,并且融入中国社会。
1.广泛使用的新事物的词语要编入教材。一些新鲜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并且为人们所广泛使用,那么代表这些新鲜事物的词汇也会有强的生命力。如:现如今是网络时代,那么一些常见的网络词语也必然被广泛使用,如“键盘”、“鼠标”等。还有一些常用的新的家用电器也应当被教授给学生。教的方式可以是图片法,就是图片旁边配有中文和英文,便于学生掌握这些新鲜词汇。还可以将这些词汇配到对话或者是课文当中去,这样结合具体的语境,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方便和自如。还可以通过造句和对话的编排,强化学习这些新词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新词语。
2.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新词语编入教材。日常生活中的新词语是指除了一些新事物的词语,大都是表达情感的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必须得到广泛的运用而且它们的意思必须准确才能被编入教材。编入教材之后我们必须结合语境去讲解新词语,给新词语准确的定义,方便学习者的学习。如果我们学的新词语使用不普遍或者词义比较多样或者模糊,那么便没有了学习的意义。所以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必须选择一些常用的新词语去教学。对新词语的概念以及使用的语境必须给出明确的示例,以方便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师规范化的讲解。
三、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为汉语教学的创街开砰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模式是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创街的突破口,本文以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从多嫌体角度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多探体时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产生的良好效果,有些优秀的软件和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确实帮助学习者解决了过去头疼的若千难题,使学习变得更流畅、自主、丰富、快乐而深人。这一由多媒体所成就的实效也同样适用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留学生学好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师探究的课题。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应此而有的建设,它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发展的。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思想在198,年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project206)中被清楚地描述出来。它更快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为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提供可能。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为课堂引入崭新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让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较好地适应满足信息时代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情境教学,互动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等教法得以精进,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本文以教育技术为主要依据,探计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
1、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的重要概念,在教学中起着连接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对关联基本概念的厘清有助于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内涵的理解。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而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界定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会呈现更清晰准确的面貌。
1.1教学模式的几种定义
1972年,美国的乔伊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的过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和范型。”
何克抗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钟志贤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形式。”
祝智庭认为“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研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做简要的表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赵金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
周淑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科学地组成稳固的教学程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规范教学课程中的种种活动,使学习得以产生。”
崔永华认为“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由上各家之言,让我们对教学模式的内涵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每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都会有所侧重。为便于理解及进一步阐述所论主题,本文择取《教学论》中的定义,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一类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明教学结构框架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通常是对几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组合应用”。
1.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运用在具体领域的过程中,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特定性有决定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学习)范式。这种教学(学习)范式以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学习理论为依托,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课程教学的具体程式,并对教学组织和实施提出设计方案。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理论的反射体,又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
1 .3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参考上述教学模式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基于多煤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为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互动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优化教学各要素,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该定义内涵中有四个“突出”,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技术手段的作用,突出了要素组合的必要价值,突出了以学为主的策略方向。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起了相当关键的指导作用,它对“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作以修正。而且,它涉及的诸多范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显著,其依托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对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起着核心作用。
2.1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成立,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的标志。1994年,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发表。书中给教育技术作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对象、五个范畴”。
“一个目标”是指学习。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
“两个对象”是以学习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与资源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产生出各种教学设计模型(models,或模式)。
“五个范畴”是指相互作用的五个研究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内涵说明分析如下。
设计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开发是指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利用是指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管理是指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评价是指既要注重度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的主要措施。
以上定义,传达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
首先,反映出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用技术促进学习者的“学”。
其次,突出了学习者的作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再者,强调学习资源设计,指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指与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设计。
最后,以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2 .3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功能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多媒体信息的“教导”功能。
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从文字、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点理解、记忆和掌握,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实现了媒体的跨越,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学习工具。传授知识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习结果可以立即反馈。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汉字、词汇等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让对外汉语学习者在情境和资源中“角色满足”的功能。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用资源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认识。教师用各种相关优化的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能开阔思路,发展创新。
(3)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体现了多煤体汉语教学手段的“持续开发”功能。
第一,信息技术注重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多样,而信息技术的开发,因其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在教学中能相应地给予多元的、丰富的、优化的辅助资源。
第二,利用超文本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使学习内容的调用极便捷,能满足学习之需。其模拟人类思维特征,将教学内容通过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和链(表示各接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含有许多分支的信息网络。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使得学习者不必按一定顺序提取信息,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3、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指导作用的分析
以上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范畴和它在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功能体现作了介绍与分析。在建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其中,在四个方面产生出其有价值的指导。
第一,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它需要进行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信息内容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核心的应用之一。
第二,多煤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用技术促进学习的模式。建构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目的语(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从而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第三,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具有互动性的模式,让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完成交际过程。该模式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人机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互相沟通和反馈。如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规定课程目标下的相关语言知识,也可以实时的人机互动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四,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视媒体的呈现、制作与利用的模式。煤体是学习过程所必须借助的工具,本身即是学习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如听、说、读、写,话题交际等)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计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目的语仿真环境。
关键词:主题评述结构 对外汉语教学 移位
一、引言
主题评述结构(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难点所在。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句法没有显性的标志,语序就显得模糊不清,对于对汉语没有语感的外国学生来说,习得的难度极大。在解释主题评述结构时,传统教学方法是将其处理为主谓谓语句(S—P Predicate Sentence),但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往往很难接受主谓谓语句的概念,首先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子,其次是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句子就是错误的。
孙德金(2007)指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把每一个语法项目的形式和意义统一起来,否则教学就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传统语法体系注重语法结构的讲解,忽视语义和语用,当前主题句教学体现的问题正是这一点。主题句教学,需要重新审视课本上的传统语法教学,采用可以清楚地概括和解释这一语言现象的新的概念。
因此,本文以初学主题句的低、中年级学生为对象,从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角度,在各派语法理论中选择最适合教学的理论,找到一个容易让学生接受的语法教学体系,将主题句的形式与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二、三种分析方法的应用
目前语法学界对主题评述结构争议颇大,各家在长期发展中都建立起了完整的体系。而对外汉语教学,到底应维系传统的主谓谓语句分析方法,还是采取生成学派的主题移位生成分析法(the transformational hypothesis),或者与之相对的主题基础生成分析法(the base generation hypothesis)?
孙德金(2011)指出,应将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区分开来,理论语法的特点是无论是哪种认识,只需自圆其说即可;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需要的是旨在“致用”的教学语法,“教学语法的解决之道是从语境、功能等角度探求使用规律,以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为基本目的”。因此,在三种分析方法中,不管各自从何种角度出发、是否简洁全面地描述了语法,我们应从中选取能最有效帮助学习者充分掌握主题句运用的理论,结合教学实际,从理论语法过渡到教学语法。
1.传统分析方法: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指以汉语主谓短语做谓语的句子,其概念与语言学家赵元任与八十年代兴起的三个平面学说(胡裕树、范晓,1985)的观点一致,将主题与主语看作分属于两个不同层面:主题和述语只是语义上的概念,主语和谓语才是句法概念。但汉语法界对主谓谓语句的分类一直存有争议。
虽然主谓谓语句的概念几乎可以用于描述任何一个合乎语法规范的汉语句子,但其分类划分不仅内部争议很大,也体现出其忽略语义和语用的弊端,如果无法将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诸多问题:
1)只能用于描述汉语中合法规范的句子,而无法解释不合法的。大主语由什么样的名词短语充当,在述题部分(即大谓语)中,何时需要留空位而何时需要用代词复指,为何将受事宾语放在句首等等,这些学生疑惑的问题都得不到回答。例如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第44课对受事居于句首的主谓谓语句的描述:
用一个主谓词组对某一对象(句子的主语)加以说明或描写的句子也是一种主谓谓语句。句子的结构形式是: 名词1+ 名词2+ 动词。例如:
(1)昨天的讲座你听了吗?
我的护照你找到了没有?
教材仅是将此类主谓谓语句结构的表面形式描述了一下,而完全没有体现出句子各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名词1指的是什么,名词2指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都没有明确的解释,仅给出了两个例句,由学生来模仿造句。因为主谓谓语句的分析方法本身就存在无法解决“位置的先后(动词之前, 动词之后)和施受关系的矛盾”(汪洪澜,1995)的弊端,所以在应用时总会出现问题。
2)分类方法存在问题。当前流行的分类体系中,很多同类句子往往是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却表示不同的语义关系,不同的句法结构又有可能表示相同的语义关系。理论本身的漏洞和缺陷决定了将其应用于教学是不可行的。
3)没有体现出主题特有的话语功能。主题句本身有着丰富的独特的话语功能,如呼应上文,预示下文的内容,起对比作用等。而学生学习传统教材时,并不能从主谓谓语句的概念中体会这些功能。为什么要使用主题句?为什么要将宾语提前?这不是教师一句“汉语就是这样的”就可以解决的。
4)主语描述不清。“主谓谓语句就是在既缺乏句子的形式化定义,也缺乏主语、谓语的形式化定义的情况下被研究者广泛地运用在自己的研究中。”(徐烈炯、刘丹青,1998)。熙(1982)在解释主谓谓语句时写到:“说话人选来作主语的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谓语则是对于选定了的话题的陈述。”但同时也存在语义上的施事主语。前面提到,这种从不同层面看汉语主语的观点,对句法分析没有好处。在汉语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尚且需要推敲,更何况是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当句子中同时存在主语和主题时,如例句(1),主语到底是大主语“昨天的讲座”,还是施事“我”?学生对此感到困惑,自然无法理解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分析方法的弊端来源于认为主题的概念只用于语用,无视主题的句法地位,从根本上将汉语主题句的意义与形式分开了。
世界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政府对对外汉语专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了学界进行专业建设的步伐,使中国高校在对外交流中加速了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在新的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已从“把人请进来”变成“自己走出去”,但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按照当地民众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学。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各类高校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重视理论、较偏重于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教育理论,而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偏重于艰深、枯涩的理论,而对于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易掌握,而且难以将这些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理论等应用到实践中去,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很难和实际建立联系,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学而无用”。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理论空虚、现实缥缈,渐渐就会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是分立的教材内容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形式不太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僵化。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满堂灌”和“填鸭式”、过分偏重讲授的方法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是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一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考试均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无法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作为专业课程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证书考试的主考课程。它集中体现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特色,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指导作用和枢纽作用。指导性是指它涵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枢纽性是指它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等先设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讲解演示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促使学生融汇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操练过程中,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内容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备的核心知识。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夯实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素养和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知识系统和架构。这将会有力地促进本课程的建设,也将带动对外汉语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进而促进学科建设。
因此,不论是出于对外汉语专业整体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完善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亦或是顺应当前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培训大量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的总体情势、发挥高校应有的潜力进而做出应有的贡献的需要等等,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进行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而来适应时展的需要,利于21世纪新型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适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技术设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将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一)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及编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因此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讲完全部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掌握,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逻辑严密、简洁而又好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无疑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目前,通行的教材有: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2]国家级重点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历史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该书不仅全面概述了对外汉语教学各领域的基本概念与近期研究成果,而且融入了编写者个人长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3]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吸收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有所侧重,体现出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有机结合的特点。[4]
为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以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为教材,整合赵本和陈本中关于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其他权威参考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专业权威期刊,引入国内外最新学术科研成果等,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形势高速发展的特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整体性重组、安排,设立实践教学项目,突出课堂训练和课外实践,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着力培养具备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网上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参与,建立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案例信息库,将纯理论的知识用具体、生动、可感的案例加以阐释,将传统的静态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讲授与开放的、动态的、活跃的对外汉语教学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现象,以培养其开放的视野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主体作用
1.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特别是结合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和具体对外汉语教学实例等方面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地表现出来,将师生置身于同一对外汉语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使其更加形象化、精炼化,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讲课的内容。
2.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启发式、发现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茶馆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实现角色互换,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先由教师确定讲课主题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准备材资、组织课堂,自己当老师来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也及时得到了学生的信息反馈,捕获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了交互式教学。
(五)更新考核办法,全面评价学生
加强学生课程论文、实践教学、平时学习态度考核,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课程考核新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在“汉语热”背景下,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直接参与实践、体验、感悟、探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
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将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崭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分成几大模块,有利于学生进行宏观把握。
构建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不仅利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注重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这种能力导向的评价方式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改革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突破口,以点带线,逐步发展,进而推进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拓宽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口径,全面推进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容斋随笔》的修辞论研究”[2011JG0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王丽梅.“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5).
[6]张振亚.“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关键词:对外汉语;情景教学;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效性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学习汉语的热潮持续升温,大批国外留学生来到我国进行汉语学习,不仅如此,而且在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员也有大幅度增加。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新的形式和机遇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授方式。并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来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成效。经过多年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得出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显著成效。
一、 情景教学的基本概念
情景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是其构建主义中一项重要的发展和演变。建构主义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教学重视情景设计,它认为语言学习需要的是人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建构主义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它由瑞士心理学家毕亚杰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不仅要将语言学习的理论和知识教授给学生,更加重要的是为学生构建一种情景、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和辅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模式,情景教学法在帮助学生营造情景的前提下,经过人体感官去感受语言知识,在实际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能力。情景教学要求的是学生要把一切看到的、听到的、触及到的情景当做参考的对象,调动学生一切的感官去积极学习新的语言知识。要想提升汉语教学的成效,最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口、耳、眼、脑全方位的去感知语言知识。
二、 情景教学的基本原则
2.1实践性。情景教学的设计需要做到真实合理,不能让人产生具有刻意性的感觉,理论性不宜太强,因为不真实的情景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情景教学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而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进行社会生活实践,获取学习乐趣。对汉语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要学生自己走进社会,全面展开汉语实践活动。
2.2真实性。情景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要求真实性,在为学生打造情景的同时,要尽量体现出真实生活。情景课堂的设计要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生活,进而激发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情景设计要做到精细化,使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反之,再将学习的语言应用到生活中。
2.3分类创设。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每个人都长着一张不一样的脸,正是他们每时每刻都展现着自己不同的性格,这样才使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对外汉语课堂的设计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多样的情景对话,让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个性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对汉语的学习才会更加主动,从而也有效的发掘出了学生的个性魅力,也让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加顺利。对外汉语教学中切忌强迫性教学,不能要求学必须去抄写这个背诵那个,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学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汉语教师进行情景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放松的学习环境。
2.4和谐共振。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的是尊重、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情景教学设计中要实现更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解决,活跃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汉语水平存在的差异和思维的差异,让学生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引导,达到和谐共振的效果。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
3.1紧密结合教材。情景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学活动,汉语教材是教师展开情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情景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根本。汉语教材为学生设计出了符合实际需要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汉语教学设定了目标,为情景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评价提供了基本保证。情景教学要充分结合教材知识,设计出趣味和生动的对话练习。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课后的练习活动,为学生自主展开课后活动提供依据。
3.2贴近实际生活。对外汉语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其灵活自如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在对外汉语学习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尤为重要。学生是否能在生活中将汉语灵活运用是检验其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例如在课余时间,老师可以提出一些贴近生活的话题供学生讨论,让学生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生活化的节目,比如小品、歌曲、成语等,使学生能在准备的过程中加深对汉语知识的理解。对外汉语的教学还需要在生活中展开第二课堂。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有必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把狭小的课堂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3全面能力训练。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性的教学,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离不开多效训练。在汉语教学的课堂中要给与学生更多参与机会,让学生能加入到课堂教学训练中,比如快意设计出一些有趣的对话练习,邀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给予十分钟的练习时间,适当的加入一些奖励到其中。课外的训练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多训练的机会,课下作业不宜太多,要体现出精。此外,可以联合一些社会组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可以在旅行中加强汉语的训练,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旅游中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这样就能有效提升学生汉语能力。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4.1以学生为主的情景模式教学。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主体性的作用。为使情景教学模式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加主动的融入到情景教学中。情景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情景模式的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情景教学才能有效开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加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这样的模式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而有效提升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
4.2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结合。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场景设计出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实际的交流。对于那些汉语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高深的交际场景,但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语言的准确性。
4.3情境的实用性。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不同的语言知识水平,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情景设置中要彰显其实用性。比如可以设置一些生活中实际运用的场景,买东西、约会、问路等;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节日、民族风情、历史等情境讨论。(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0
[2]贾冠杰. 外语教育心理学[M]. 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关键词:象似动因 次序象似动因 重叠象似动因 距离象似动因 语法教学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学科。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但其直接动力则来自语言学本身,即生成语义学和语用学。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系统,语言不仅是客观真值条件,还与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所以,认知语言学家,如莱考夫等从认知与语言形式的关系出发,探讨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揭示认知与语言结构的一般规律。相似性的研究是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现在学界关于相似性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如沈家煊、杜文礼、张敏、严辰松等分别对之加以论述。认为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具有象似性现象,大多数学者将句法的相似性原则归纳为三个原则: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而王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条新原则:标记相似性、话题相似性和句式相似性。戴浩一认为:语法不是任意的、自主形式系统,它原本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语义为支配汉语语法的结构原则提供了理据。戴浩一还从“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流思想,语法结构来自对现实的象征”这一立场出发,提出了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主要包括时间顺序原则、时间范围原则、整体与部分关系、空间词语的比喻用法、突显原则、信息中心原则等,把认知解释和功能解释结合起来,增强了语法理论的解释力,更好地说明了语法构造与人的经验结构、交际功能之间的自然联系。张敏认为语言相似性的产生有不同的动因,比如范畴化象似动因、复杂性象似动因、重叠象似动因、距离象似动因等。
二、象似性动因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综上所述,学界对相似性以及相似性产生的动因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在在对外汉语尤其是汉语语法教学中很少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一大难点,学生往往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果把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认知语言从人的主观认识来看待语言现象,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有这种天然的主观认识。将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知识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知识。相似性研究及其产生的动因很好地解释了汉语有关的语法现象,但学界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著作还不多。朱志平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中谈论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时对此问题给予了关注,张敏从语言产生的不同动因的角度论述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朱志平教授论述的基础上做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次序象似动因
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谓-宾”,这实际上反映了思维顺序。从施事者开始,发出动作再到动作所及对象。汉语中的语序与时序存在较高的象似性,其间的关系犹如“临摹式”的绘画一样。语序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在汉语中体现这一原则最明显的是连动句。例如:
(1)我去图书馆看书。
(2)我去食堂吃饭。
(3)我们从北京去上海。
上述例子都反映这一原则。“我”先“去图书馆”再“看书”,不能说我先“看书”再去“图书馆”,否则,句子就说不通且不合常理。后两例也是如此。连动是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行为,这两个动作的发生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是符合认知规律的。英语中也存在这种原则,但是汉语的象似程度比英语高。英语中有些也不具有“时间顺序”这一原则,这就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
(4)我们从北京去上海。
We went to Shanghai from Beijing.
英语中也可以将目的地“上海”放在前,将出发点“北京”放在后,这样就不符合时间顺序原则,但能也讲得通的。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十分广泛且有效。例如“去+VP”和“VP+去”如果按传统的汉语语法知识来教学就行不通,学生也不易接受,如果按照简单原则去教这一语法,学生就学得更快也更容易接受。“去+VP”和“VP+去”采用新的教学法只需从三个相对容易理解阶段进行:1.从语用角度区分“去+VP”和“VP+去”;2.了解“去+VP”和“VP+去”可以换用的情况。3.运用“时间顺序原则”区分“去+VP”和“VP+去”可以换用的情况(这一问题笔者在其他文章中做过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一原则可以简化教学过程,使复杂的语法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汉语的补语是一个难点。主要是由于许多语言中没有补语,而且状语的位置又往往不固定,在谓语动词前后都可出现。“时间顺序原则”能很好地说明汉语中状语和补语的差别。状语要说明主语在某个事件中的意志、心态,是影响到行为的因素,而补语是“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状语就应该出现在动词之前,而补语则应出现在动词之后。例如:
(5)他趴在桌子上写字。
(6)他把字写在桌子上了。
例(5)、(6)同样用了“在桌子上”这个短语,但二者在句中成分不一样。例(5)中“在桌子上”作状语,例(6)中“在桌子上”作补语。如果学生不能从句义上理解短语在句中的成分,那么教师可以按“时间顺序原则”教学生识别二者的区别,这是一种有效的语法教学方法。
(二)重叠象似动因
重叠是一种语法手段。戴浩一基于对汉语重叠现象的观察将重叠动因定义为:“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重复)对于概念领域的重叠(重复)。”也就是说,如果语言在语法和句法构造上用重叠或重复的形式去表达事物的程度或意义,就可以说明这种构造是以象似的方式形成的。
现代汉语中可以重叠的动词主要是表达动作可以延续并反复,或者不能延续但可以反复,比如“吃吃”“看看”“碰碰”“摔摔”等;既不能延续又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的动作的动词就不可以重叠使用,比如“死”“结婚”等。这些词都是学生能够通过形象思维可以感受到的,再根据人类的认知和思维习惯就可以判断哪些可以重叠哪些不能重叠。其次,通过词语的重叠可以理解句义。例如“他跑啊,跑啊,跑啊。”从常规理解出发就可以感知到“跑啊,跑啊,跑啊”是一个长时间且运动量很大的活动。而“他跑跑步”则可以感知到是一个量相对较小且不太累的运动。“聚会结束后,他和同学道了别,就跌跌擅撞地走回家了。”这个例子中的“跌跌撞撞”如果改换成“跌撞”,意蕴就明显不一样了,前者蕴含了跌撞的频繁性和持续性,更体现了聚会后醉酒者的走路神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就缺少了这些意蕴。再者,Michael J.Reddy于1993年提出管道隐喻:“人类语言交流犹如有形的实物传递。语言就像一根‘管道’,人们在说和写时把信息和思想感情装进词语里,然后词语装载信息和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完成其传递任务,最后由听者或读者从词语里提取这些信息和思想感情。”Michael J.Reddy的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中理解为语言形式越丰富,其蕴含的意义也就越丰富。句子中的重叠成分比非重叠成分蕴含的意义更广泛。例如“厅外列几行朱朱粉粉的妖花,厅内摆几件斑斑驳驳的古董。”按照我们常规的说法通常说“朱粉”和“斑驳”,但此句中却用了“朱朱粉粉”“斑斑驳驳”,在此处用“朱粉”“斑驳”代替,句子也是行得通的,但是按照例句中的理解,这个句子传达给了我们更多的内容。前者形式更繁复,表示所修饰之物的数量繁多。“重叠相似动因”可以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从主观认知的角度,从思维的方式上区分哪些可以重叠,哪些不能重叠;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重叠方式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第二语言学者在学习语言时感到最困难的是语境,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重叠,或者用重叠好还是不用重叠好。“重叠相似动因”也可以用来解释重叠词所蕴含的语境内容,解决了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对语境难以理解的困难。
(三)距离象似动因
张敏认为“距离象似动因”指“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所表达的概念的成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功能、概念或者认知方面更接近实体,在语言中的形式也相距很近。这一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以简单化解释汉语语法知识。
这种情况十分广泛。首先,多个形容词的排列顺序原则是:与中心词概念上越接近的修饰语置于与中心词越接近的位置上。例如“我喜欢红色的带桃心的那件衣服”中心语是“衣服”,“带桃心”“红色的”是修饰语,“带桃心”直接修饰“衣服”是衣服上面的“桃心”,比“红色的”在概念上更接近。这样一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就不会出现不知道到底哪个修饰语在前,哪个修饰语在后的情况了。这种理解和判断是基于人们的普遍思维的方式也不存在地域和民族的差别,根据感观经验即可获得,是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其次,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指人)与中心语的距离近,而直接宾语(指物)的位置相对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解决学生语序混乱的问题。例如“我送他一本书”中的“书”是“送”的对象,“他”是受事,与中心语的关系相对于“书”来说紧密一些,因此距离中心语较近。在多项定语中,表示属性的词语比表示情状的词语距离中心语更近。比如“他的那副黑色的小墨镜”中,相同的表示属性的词语间也存在着先后的问题,按照汉语的习惯一般是遵循“大小、形状、新旧、颜色、产地、质地、用途”等顺序排列。“大小”和“形状”是事物最本质、最直接的特征;“新旧”和“颜色”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直接;“产地、质地、用途”等则是不能一眼看出的,观察者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发现。这一原则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模式。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只要掌握了这一规律便可分清这一系列词的排列顺序。距离象似动因在汉语中主要跟“的”字的使用关系密切,与对外汉语的关系也很密切。
三、结语
由于认知语言学在语言解释方面关注人文特点和社会因素,从人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模式出发非常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目的语,特别是对相对复杂的语法能给予简单化的解释,这无疑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方法。但这种非客观主义态度,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谨慎,防止主观臆断。以上对象似性动因的三个方面的论述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结合,降低了传统语法教学的难度,将复杂的语法知识通过认知的方式使学习者易于学习和接受,无疑是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6.
[2]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维贤.认知、交际和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赵金铭.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5]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增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
大学出版社,2008.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现代汉语“就”的标量功能
现代汉语“就”的标量功能
跨文化汉语同义词差异教学对策
关于初级汉语词表科学性的思考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课堂需求分析
第二语言教学的听说微技能训练及方法
论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类型
关于辞书中词性标注的几个问题
试论焦点和语序的互动关系问题
运用网上词典提高书写能力初探
反单向性照应话题功能短语分析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文化教学的几个问题
海峡两岸利用同语素类推构词情况研究
现代汉语低程度量表达的特征及阐释
现代汉语方式词的典型特征与词类地位
国际汉语基础教材中练习的设置与编写
从跨文化视角谈汉语教材中词语注解的编写
现代汉语足量义的表达特征及阐释
对外汉语“词汇带路”策略研究
留学生部件功能认知发展实验研究
外国学生汉语数量补语句习得研究
系统方法和现代汉语的介词及副词系统
汉语话题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交际语言教学到任务型语言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突出语感培养
韵律语法视域下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研究
面向信息处理的形素语义结构分析及形式化
日本留学生在声旁干扰下的汉字语音加工
努力提高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汉语表主观大量“都NP了”构式
汉语吴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之语法分析
试论历史语言学对多语种国别化语音教学的整合效用
口语里由“没+抽象名词”构成的应答标记
深化专业改革,培养卓越人才:来自华东师大的报告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对汉语否定结构的习得研究
泰国中高年级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从“汉文”学习到日本近代中国语教育的成立
基于语块理论的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师话语微技能对比核查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检字法及其创新
词语[±积极]语义特征的句法投射及其认知解释
现代汉语同语式的重新界定及相关问题分析
对外汉语形近字学习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留学生汉语听力理解策略运用的研究
语素的逻辑语义分析及其组合的理解模式
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句式掌握能力的实验研究
复合事件的语义结构与现代汉语述结式的成立条件分析
从阅读中的词汇学习看中级汉语学习者的词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