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

第1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关键词:善德文化;儒家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85-03

自文化这个概念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对文化的定义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取得过完全一致。但是从一般层面上讲,文化学者都比较倾向将文化的概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这也是通常人们提及的文化。

善德文化,湖南常德一张得天独厚而又极富特色的文化名片。文化视野下的善德,位居意识形态领域,是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显现。笔者以为,善德文化与其后2000年形成并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间有着极其紧密的传承关系。

一、善德文化的内涵解读

“常德德山山有德”,善德文化发源于常德德山,因善卷先生而成名,其源可上溯至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比肩同步。

从历史渊薮的角度讲,善德文化是毫无争议的传统文化;从受认同程度的角度讲,善德文化是少见的为所有朝代、所有种族、所有宗教、所有社会层面、所有学术流派都尊崇和推行的优秀文化。

什么是善德文化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善德文化可分解为“善”、“德”两个方面。

“善,吉也。”(许慎《说文解字》)“善”字的构造属于汉字六书中的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善的本义即是吉祥,引申为美好,慎重,高明,熟悉等义。

“德,升也。”(许慎《说文解字》)我们今天看到的“德”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在甲骨文中,“德”字也是个会意字,它的左边是“彳”(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本义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能做到这点即可谓之“德”,也就是道德、品行。

经过汉字的演变,“德”字逐渐成了形声字,从彳(chì),(dé)声。从

「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所以许慎解释为“德,升也。”

德字引申为恩惠、仁爱、心意等义。

由是观之,善、德,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高尚美好的品行。

我们再把目光转到史书典籍对善卷先生的记载和评介上,善德文化的内涵就应该呼之欲出了。

善卷先生为武陵人氏(常德始于西汉初年设武陵郡),有大量历史记载可资佐证:

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载:“武陵县东十五里,枉山之上有善卷坛,古传善卷隐此山。”上古时德山称为枉山,屈原在《涉江》中留下了“朝发枉渚兮,

夕宿辰阳。”的句子,“枉渚”即德山,尽管有人对此质疑,然而紧随其后的“入溆浦余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一句清晰而又无可辩驳地指明了当年三闾大夫从位居沅水下游的德山溯江而上的行踪。到了隋初,朗州(常德隋唐为朗州)刺史樊子盖因善卷曾隐居枉山,将枉山改为善德山,藉此感念、弘扬善卷先生的善德精神。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据此设常德府,从此,善德山便以德山名,德山亦成为善德精神之象征。唐咸通元年(860),朗州太守薛廷望重修“善德观”,清嘉庆三年(1798)常德知府胡文铨主持重修“善卷祠”,千百年来,善卷先生与善德文化互为表里,交相辉映,长存此间。沅水汤汤,德山苍苍,香火延祚,万众景仰。

善卷先生之品,善德文化之魂,堪与日月同辉。

其一,修身立德,孜孜求道。民间数千年来口口相传着善卷先生的善举,据《左传》记载,常德一带在善卷先生所处的时代“辟在荆山、荜露兰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实为僻远蛮荒之属。善卷先生一是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主动承担起对乡邻的启蒙教化、习作农耕之职,使其民风淳朴、勤谨有礼。二是公而忘私,敢于舍小家为大家,传说他在引领民众防汛时命其子以身堵堤,百姓无不为之唏嘘,善卷垸之名即由此而来。《吕氏春秋・下贤》中提到:“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意即善卷先生虽为人微言轻的一介布衣,却因为德行高远,修得了天地间至高无上的“道”,便使得王权富贵、功名利禄相形见绌、黯然无光。用今天的话来讲,即善卷先生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非权威影响卓然存世,虽则桃李不言却也下自成蹊。

其二,为帝者师,为黎民谏。据《吕氏春秋》慎大览o下贤记载:“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此举缘于“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吕氏春秋》慎大览o下贤)相传善卷先生藉此对尧帝灌输了许多爱民务实的道理。

其三,坚辞帝位,道法自然。据《荀子o成相》记载:“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庄子o杂篇・让王第二十八》记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由是观之,善德文化的内涵即为: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心系苍生的人本精神,鼎故革新的开拓精神,内外兼修的尚德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善德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根基

儒家文化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文化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所创立,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因儒家学说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推崇,被尊为主流文化以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为后学继世传承发扬光大,因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

儒家文化的思想根基即是形成于上古时期的善德文化,以下几个方面足以为证:

其一,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发源于常德德山的善德文化,因善卷先生而成名。我们从上述《吕氏春秋》、《荀子》等典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其源可上溯至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其资历几乎与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同样久远。而儒家文化形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距今仅2000多年的历史,较之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是不折不扣的”新生代“。

其二,从创始者的角度比对。善德文化的创始者为善卷先生,善卷先生视王权富贵为粪土,终生一介布衣,以引领乡邻筚路蓝缕开垦农耕文化以及开坛授徒传道教化为要务,为乐事,《吕氏春秋・下贤》论及帝尧拜善卷为师事时提到”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在他的努力下,昔日的荆楚蛮荒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知书达礼,以至英明睿智的尧为其”德行达智“深深折服,自愧弗如,虔心求教。

儒家文化的创始者为孔丘,《史记o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他一生主要精力都是从事教育,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其中不乏治国栋梁。孔丘在世时已声名鹊起,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和万世师表。

穷则独善其身,把治世经国的理想和主张寄托在对教育对象的细心培育教导上,为帝者师,为王侯将相师,为教化生民而皓首穷经,此为二者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天纬地之举,而善卷先生生于上古时代,其壮举无疑为后世孔子追随仿效之表率楷模。

其三,从两种文化的涵义分析。善德文化之魂惟”德“一途,儒家文化之神在”仁“一义。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从”德“字的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它不仅表示看得见的行为正直,而且也潜藏着内在的心之正直。因此,德代表了一种最为高尚美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几乎涵盖了公而忘私、先人后己、自律修身、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淡泊名利等所有的美好情操,又外延至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德“堪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仁,亲也。”(许慎《说文解字》)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本义为博爱或人与人相互亲爱。儒家经典对此解释为“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伦理道德,透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仁”的解读:“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仁”乃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最高道德规范准则。在儒家著述中“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坐实在在具体的行为规范上,“仁”表现为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孟子把“仁”推及为“仁政”。

可见,“德”与“仁”除了字形上的差异外,几乎如出一辙,都是人类最美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无垠的外延,都寄托着圣人的人生社会理想,都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从“德”到“仁”,可谓一脉相承。

三、儒家文化对善德文化的集大成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万章下》),“集大成”是孟子用来颂扬孔子且为古往今来有识之士高度认同的溢美之辞,意即孔子的儒家文化集古圣贤之大。这句话恰到好处地阐明了善德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善卷先生当之无愧跻身古圣贤之列,晋朝皇甫谧编撰的《高士传》不但将善卷先生收录其中,并且还给以了极高的评介“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得道,乃北面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许由善卷不降节於唐虞之朝,是以易有束帛之义,礼有玄之制。”儒家文化集古圣贤之大成,其中自然包含着对作为其根基渊薮的善德文化的集大成,这种承继,在以下方面尤为明显:

其一,系统性。如前所述,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乃是题中应有之义。由于善卷先生处于洪荒蛮古时代,人们囿于物质条件的制约,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无法对自然社会作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因而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善德文化,都是散诸后人的零星记载和民间的口头传说,给后人在微观层面上认识善卷先生和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其思想体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儒家文化则完全自成体系,其代表人物为孔孟,其传世经典为《十三经》,其核心思想为“仁”并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实践意义为强调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并成为指导性的原则。儒家文化这个理论体系所寄寓的儒家理想,综合起来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横渠语录》)

其二,深刻性。牛顿有句很富哲理的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上的缘故。”这里不妨藉此说明善德文化和儒家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问题:善德文化如同奠基者,从无到有劬劳开垦,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道德文化思想体系架构并将之高高矗立在了思想的荒原上;儒家文化继往开来,站在巨人的肩上登高望远,发现了更为瑰丽的景色并将之整理、拓宽、深化。

正如当代大学者冯友兰所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 中华书局1961年)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儒家文化的“为往圣继绝学”,善德文化就是最重要的“往圣”,儒家文化在对往圣绝学的承继中,显示了强大的理论张力,通过不断挖掘深化,开拓了中华民族尚德文化的新境界。譬如作为儒家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核心地位的确立,即是孔子将其从美德行列中中超拔提升,并一再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乃成。

其三,广泛性。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的地位不断攀升,儒教逐渐成为传统的国家宗教,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象征。由于历朝统治者的推崇重视,儒家文化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始终一枝独秀引领,未曾遭遇陷其他文化于灭顶的文字狱、查禁、兵燹之祸一类厄运。儒家思想被视为治国安邦的理论指导而不断发展,儒家经典保存完好,儒家学者才让辈出,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傲视群雄并随着文化的交融交流远涉重洋,名动海外,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仁并茂,日月同辉。善德文化亦藉此载体的宏盛而发扬光大,源远流长,避免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烟消云散,泯然湮灭。

参考文献:

第2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关键词:东亚现代化;文化东亚研究;伦理;价值;意识;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84-05

20世纪的东亚开始全面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四小龙”、“五小虎”和中国的崛起与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东亚奇迹”的关注,而争论的焦点在于“东亚现代化模式是否存在”?“亚洲价值观的意义如何”?等等。20世纪90年代末的“东亚危机”又引起了更多的争论与思考。危机中,东亚模式否定声音增强,东亚文化的普世价值更不值一提,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复苏又使“肯定声音”超过了“否定声音”,因而,对“东亚现代化模式”的理性研究和历史研究开始占主导,这一趋势有利于“东亚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探讨的进一步深入。无论从历史还是地缘上来说,东亚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区域,亚洲价值观外延过大,但东亚价值观是成立的,东亚意识与内聚力也是存在的。具体来说,从东亚伦理与东亚价值、东亚价值与东亚意识、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东亚价值观与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文化与现代化来全面研究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性。如何建立东亚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东亚价值观与东亚普适性,这些主题都是东亚现代性之功能与意义。

一、东亚伦理与东亚价值

价值观即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问题,它是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的最基本的动力,是文化规范性的集中体现。伦理与价值是第一层次的。

共同体精神与秩序精神是东亚伦理和东亚价值的共同指向。共同体精神是中国和东亚儒家的重要价值维度,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指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达到的集团主义精神和“天下”观念。儒家强调道德修养,重视统治者的“德治”。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的内容强调了“国家主义”。所谓“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意思是:统治者要把移风易俗、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作为施政的首要目标,并且要使社会的道德风俗不断地趋于美好境地。所谓“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儒家治理国家的系统方法论原则。对于儒家来说,终极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天下太平”,而要达到天下太平,又必须以治理好国家为前提:要治理好国家,又必须先把家治理好才行;而要能把家治理好,则必须从修身即自我修养做起。“天下意识”塑造着儒家的“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精神来自于儒家的奉公精神与秩序精神,具体内容为“家族主义”与“公益意识”。“现代家族主义”是共同体精神的第一层次,但是儒家共同体精神不仅仅如此,第二层次为“公益意识”,而“奉公精神”是儒家共同体精神的核心内容。

家族主义是儒教秩序的核心,表现为一种集体主义的伦理秩序。而现代家族主义是在东亚现代化过程中“家族文化与现代集体主义文化”的关系。中国、韩国和日本的集团主义文化形态根源于儒家文化传统,但是不能停留在传统性阶段,而要文化变革,形成现代性的内涵和外延。“儒家的家族本位思想与家族伦理秩序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转换为推动家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契机”。现代家族主义不应该是集权性的和重农业主义的,而是一种经过更新的“家族共同体”观念。现代家族主义应该体现东亚儒教秩序的积极意义。

公益意识和奉公精神是儒家传统资源的核心思想。“公益”即国家利益,既是“利”,又是“义”,以“公益”将“义”与“利”统一起来。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强调“义”,忽视“利”,而现代儒家经济伦理应该是强调“利己”与“利他”原则的和谐统一。儒家奉公观念形成了日本的“家族利润主义”的经济伦理就是这一成功内容,旧的贱商的儒家“利义”观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工商业发展的伦理观。儒家“公益意识”的建立是家族主义的延伸,也是国家主义的体现。“西方资本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市场竞争体制,这是在西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古典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体现就是新教伦理的体现。长期以来被视为私人资本主义的天经地义。东亚的这种家族团队主义的资本主义较之西方的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人治色彩、温情主义和劳资关系和谐的优点”,而“奉公观念”形成了东亚式的“家族利润主义”的经济伦理与敬业精神。

传统性的东亚儒家共同体精神是为血缘性的东亚社会结构所服务的,它是重农的、农业的、农民的、自然经济的,是封建专制集权的精神工具,是落后的。但是家庭、家族、国家与天下的观念是可以现代转化的。儒家现代化只能来自于自身的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自身更新、改造而使儒家世界的现代社会建立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模仿”西方,而是利用传统资源来确立和发展儒家世界的现代化,形成自身文化的现代化。

第3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富含非常深刻的管理理念,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儒家思想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仁”、“和”、“义”、“诚”和“中庸”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价值

一、引言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几千年来被数代中国人所传承、发展,并对中国文明、文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以儒学作为治国安邦之道,实际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现代企业管理方向所契合的管理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何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相关的理论原则,合理有效的运用于现代企业中,将不但有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的代表有“孔孟学说”,“两汉儒学”等。孔子提出以“仁”修身,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基础上提出“性善”论,推行“仁政”。与孔孟的学说相比,荀子主张强调“性本恶”、“礼法并施”,其理论则更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两汉儒学提出了以礼义治国的主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进一步将儒家思想发展成熟。最终,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从而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有人将传统儒家思想与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并称其为“现代新儒家思想”。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价值

1.“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核心“仁”作为五常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儒家思想的许多经典著作中对“仁”的解释虽然不甚相同,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即“爱人”。《论语·颜渊》中有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可以说,儒家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强调一个理念——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便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塑造一种氛围、打造传播一种理念,是的组织内的人员思想及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也有人称这种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为“东方式管理”。方太总裁茅忠群对方太施行的便是儒家文化管理模式,茅忠群认为,可以治理国家的思想,一定是可以管理企业的。他要求管理者要设身处地的时时为顾客着想,事事替下属着想,方方面面替相关方着想,如此以来,这些人也一定会反过来设身处地的替公司着想,力争创造更大的业绩及成绩回报公司,使大家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局面。员工的个人发展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部分,要把员工的成长放在与企业发展一样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员工的人格尊重、生活关爱和能力培养,用真情打动员工管理员工,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用仁爱的精神营造一个和谐协调的管理氛围。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员工真实的想法、需求和愿望,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需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让员工积极参与进来,领导和员工互为彼此,互相关心和体谅,企业在这种氛围中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2.“以和为贵”——企业旺盛的法宝《论语》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为儒家思想中的基本精神。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即“人和”,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安定和谐、团结协作。“和”在组织中表现为动态的和谐,是企业伦理道德一种理想境界的反映,是企业文化建设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和”不但崇尚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又体现和而不同、的原则。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和谐融洽,那么全体员工的团队凝聚力便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营造这种内外关系和谐的局面。当今许多知名的大型企业非常注重团队意识,这些企业平时十分注重团队建设,提倡并实行团队领导与员工的有效沟通。组织企业员工参加拓展训练,各种丰富多彩的业余集体活动,增强企业与员工的亲密度。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员工也能够更理性、更全面的对管理者提出自己的真切意见,达到“共同管理”、“和气生财”“共赢发展”。

3.“见利思义”——企业发展的保证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谋道而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义”是指道德规范,“利”是指“经济利益”,孔子主张,要“见利思义”、“以义统利”,即“义先利后”。儒家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面,要求将义放在首位,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孟子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儒家思想重义是毋庸置疑的。对企业内部来说,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要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求“利”,即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从道理本身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唯利是图”而损人利己,是为“不义”,并且最终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长期利益,甚至会葬送企业的大好前程。因此,企业管理中应当坚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原则,将经营谋利与“博施济众”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当然,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反对“利”。儒家思想中对于富与贵从来不反对,因孔孟都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儒家思想反对的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诚实守信”——企业生存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有云:“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可也”。孟子则把“信”视为儒家基本伦理规范之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也”。诚信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被视为立身立政之本和进德修业之本,因此,诚信的伦理价值一直以来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诚实守信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诚信缺失问题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发展,但却因为一朝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三鹿奶粉”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可见,只有诚实守信,重约守信,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增值企业的无形资产,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中庸之道”——企业管理的精髓“中庸”一词始见於孔子《论语》:“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主张“取中贵和”,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方法论。由此可见,孔子的中庸观它源于道德生活中的理论思维,包含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它主张要“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这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主张公平、合理、最优。将“中庸”之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意味着要重科学、讲规则。在团队建设、人际关系、客户关系中要讲究中庸的艺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经营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用道理去套,用理性去解决,经常是行不通的。其次,还要注意说话办事收放自如,进退有节,凡事应把握分寸,留有一定的余地,才能牢牢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管理中要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辩证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使企业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四、结语在风起云涌的商业巨潮中,企业要赢得战略上的优势,占领文化制高点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就要在管理中赋予其时代的文化新内涵,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促进现代企业能够更加健康、长远、蓬勃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值得现代企业不断学习和继承发扬,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丽环.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导报,2010(11).

[2]梁梦,毓洁.试论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5]张秀丽.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价值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姚瑶.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2013(09).

[7]骆承烈.儒家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华纸业,2010(09).

[8]闫学军.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价值判断与本质规定及其现代价值[J].商场现代化,2013(07).

[9]孙琪.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1).

第4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关键词:古城;历史文化;本土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建设探讨

1、古城及城周的自然、历史、文化特征

资州古城始建立于公元前135年,距今已有2141年,为历代县、州、郡所在地①。历代文风鼎望,人才辈出,曾二人为相,二人中状元,是书画之乡,文化之乡;城周有保存较好的东、南、西、北四岩摩岩造像,城内有建于唐代的寺庙—永庆寺,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有世所罕见的国家级保护建筑群——毗邻而建的完整的文武二庙。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内城河——广义河、谷田河穿城而过,形成了山水与古城交融,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共融一城的古朴厚重的特征。古人用资州八景对这些特征作了高度概括,八景中有山、有水、有农田、有摩岩造像、有道教传说等等,古城以山、植物、江为环境依托,彰显出城与山水植物和谐共融的境界。

2、资中古城与资中八景——生态文化与古城

2.1 农耕文化与古城——北田秋风、渔灯晚照

资中历来为农业大县,农渔生产较为发达,古人将雅致的八景中的二景与农渔联结、足见其意义重大。北田秋风为城北有大片沃土,地势平坦、绵延数里,秋收时节金黄一片,庆丰之象列入城中一景,渔灯晚照为城南门外江中有一滩地,芦苇树木葱郁,打渔人搭船成屋晚歇于此,入夜,渔灯闪烁,炊烟袅袅,引为城中一景。

由此可见城市建设中的农田防护网、滨水滩涂植被等元素,尽管是乡土内涵,却有长久生命力,特别是在现代高速变革的今天,环境恶化、生态脆弱、古城建设更应延续农耕脉络,将古城环境建设与城周农林水体协调统一,以本地植物为主体,营造出自然和谐的古城环境,以扩大古城外延,承接闲适的农耕文明为内涵,放松现代人的神经,留住匆匆的过客。

2.2 道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重龙晴岚、灵岩泉韵、礁坛云梯

重龙晴岚、灵岩泉韵二景位于城东北方重龙山之上,重龙山为城周最高山,山上树木葱郁,遮天蔽日、自然环境十分幽美,山上自唐代建有川中佛教胜地永庆寺、半山有一自五代起民国止的摩岩造像群——北岩。岩上泉水淙淙,入潭其声如琴,造像、题记、铭文、泉声、树林构成古城十分幽雅处所。山上有内、外古城墙,将重建的古城延续至山上,山与城交融一体,古朴自然。

城西有礁坛山,该山地势险峻,处处可入画,传宋代有李阿真人在此筑坛设礁,炼丹而得道飞升;山有梯,雨雾天如在云雾中,又传为百步云梯,上数九十九、下数满百,凡人数不清又名百步云梯。道教与佛教在一城之隔,相安无事,各有所传只不过佛教更胜一筹。在礁坛山脚下有诸多摩岩造像——西岩,由此自然中又溶入了佛性——古代佛教文化得以承传更广。

由此,古城东、西、北三面,重龙山、礁坛山、凤凰山、磨盘山为屏障,意趣天成,犹如画中,古城自然生态十分优美,和谐自然。

2.3 水文化与古城——珠江夜月、古渡春波、盘峰暮雨

古城南面临江,下延数里东至下五里店有近千亩滩地,滩两侧为高山,江两边山上各有一塔——双塔镇江。相传此处为唐明皇入川渡船处,故名唐明渡。古度滩边,山映水中,塔立山上,春暖之日,芦苇遍生,生机映波光,美妙无比,由此,古城由该处延之十里之外,足见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借用何等高超。

水文化的另一体现是珠江夜月,该处位于船城之桅杆上——上河南岸的水南街,珠江之名源于苌弘(资中人,孔子的乐理之师)屈死后碧血化珠流于江上,因此该段江名珠江。十五月圆时,皎月当空,远眺此处岸边,两个月亮映于江上,此是自然美景,然而古人把它作为八景之一,把春秋战国的古人的碧血丹心映于月中了,文化内涵映衬古城文化的深长,足见文韵匠心。

至于盘峰暮雨则是烟雨小城的别致景象。城西磨盘山雨后雾蔼掩映,山顶若隐若现,与山脚清凉古朴小城映衬,十分美丽,可见古人将自然天气变化作为景致,敬重自然,借景于城,城随景而意境提升,十分有借鉴意义。

从上述可知:古城的八景既是文化生态、也是生态文化,自然、意趣、历史文化交融,山、水借用入城,典故文化借用入韵,成为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4 儒家文化与古城

古城以文武庙为核心,而在资中传承二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体现地——文庙,以及精忠壮国威的“忠”心思想的体现地——武庙,二庙相临而建,举国罕见,此处将资中“尽忠、尊师重教、报国立功名”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城中以及尊师重教的结果:状元之乡,书画之乡,显现出儒家文化乃古城的文化精髓。

3、本土自然生态的特征及在古城建设中的意义

3.1 特征

1)地域性

本土生态是千百年来自然进化与人工改造的必然。是以本地动植物等生物为主体,外来物种融入其中的稳定结果,古城周边及其中的生态环境已随古城二千多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群落,有力支持了古城生态,有着显著的本土地域特征。

2)稳定性

植物的乔、灌、草结合,河流滩涂,水生植物,芦苇的自然生长,鸟、虫、鱼的生存空间有了依托,形成良性的稳定生境。

3)多样性

由于山地、河滩等地形特征不一样,因而构成的植物群落有所差异,各种乔、灌、草植物组成群落有稳定的结构而非单一的物种,多样性的物种构成能抵卸病虫害侵袭和最大限度抵抗自然灾害的损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本土植物群落中,常见植物有七八十种,而植物群落的多样稳定性也为动物,如鸟类、昆虫、水生鱼类提供了生息的条件。

第5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企业的最核心要素是人,各种工作都离不开人,所以如何找到合适的人,发挥人的潜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价值,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面临的挑战,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文化的影响虽然看不见,却非常巨大,近些年美国的一些学者推出《基业长青》《学习型组织》《从优秀到卓越》等管理类畅销书,其中都把企业文化上升到很高的高度,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优秀的文化;更令人深思的是,这几本书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一些思想,尤其是“阴阳平衡、整体思维”的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西方文化如果不借鉴东方文化,那会变成瞎子;而东方文化如果不借鉴西方文化,那会变成瘸子。”不得不佩服爱因斯坦的洞察力,一个深谙宇宙发展规律的科学家,同样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和不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虽然至今仍有许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要素,但毕竟也有许多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甚至是文化糟粕的东西,有些人盲目的乐观,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但不能发扬传统文化,反而会让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认识,这样的危害很大。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有没有问题,我们的价值信仰是什么?我们的方向是什么?价值信仰与企业经营管理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传统文化为什么难以融入企业管理

世界在渐渐变平,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渐进的但却日益深入,“麦当劳、可口可乐、耐克、NBA”这些典型的美国文化元素离中国的普通百姓越来越近,看一看很多中小城市肯德基的红火,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有一丝担心,不能简单的用文化入侵来理解这种现象,如果真的是优秀的文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呢?但关键的是,我们很多人无法区别西方文化哪些是先进的,是适合中国社会的,哪些又是落后和不适合的。同样的,很多人说要捍卫传统文化,现在也的确兴起了一股学《易经》《论语》《庄子》的热潮,积极的因素是有的,但也有很多人看《易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占卜吉凶,而且说得神乎其神;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的企业家,如果真的能读懂《论语》,那真是一大幸事,但事实并没有这么乐观。

中国的烟草系统目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企业文化塑造运动,国家烟草局要求所有的地市级烟草公司要在这2年内建立起富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这也是国资委2005年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山东省烟草局来说,有17家地市级公司,整个山东以齐鲁文化、儒家文化闻名,相对来说,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最好的地方,从山东的风土人情、待人接物就可以感觉出来。我们在与这些烟草公司的合作中,他们的普遍要求就是个性化、有特色、体现企业的独特内涵,而且要求将儒家文化的一些精髓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就引出一个令企业管理者都颇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说传统文化很好,但感觉无法融入企业的管理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假设不同。

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内和外谐”的人生境界,当然,从表现形式上,这三家又各有偏重,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从实现方法上来看,儒家的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是“静虚、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是“明心、见性、救世、通万有”。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进能退,即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了人的“道德性”,人是道德的主体,人需要终其一生去达到“至善”的境界;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很深,救赎观念根深蒂固,人生而有罪,所以需要不断的努力来赢得上帝的恩惠。中国文化讲社会与群体意识,以道德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讲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当然,西方管理思想也经历了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其价值信仰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人是个体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哲学,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调整起来非常困难。中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几乎都是在学习西方企业,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基于西方价值观的管理方法能否适应甚至是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化受中国近代社会运动的影响,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最初的“道德人”转向“集体人”,改革开放后成了“经济人”,现在甚至是“自由人”,就是思想不受束缚,缺乏信仰约束,这与西方社会不同,西方社会的基础是宗教,虽然是世俗的宗教,但人之上有“神”,中国是彻底的无“神”社会,但也同时失去了对“神”的景仰、敬畏,让中国社会缺乏道德约束。虽然我们是最谈道德的一个民族,但道德观却最缺乏信仰支持体系,这才是最可怕的。

其次,文化贫瘠——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郑重地告诉世人“我不是大师、国宝、泰斗”,一时传为佳话,叫做“大师三辞”。中国这个社会很有意思,季羡林先生是真的想辞,可媒体越这样越硬要把“大师、国宝”这样的美誉加给老先生。我相信季羡林先生说得并非客套话,而是肺腑之言,季先生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句话更进一步解释了他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那就是保持一个自由的“身”与“心”,一旦身心被物质、权力、名誉所左右,那他的思想就不再自由,而成为一种工具。所以,中国目前的状况难出大师,连季羡林这样的学者都不敢妄称大师,大家就可知外面的众多“大师”基本上都是打着大师的旗号从事商业活动而已了。真正可悲、危险莫过于斯!

真正的大师,必然是保持一颗独立的、自由的心去做学问、搞研究,而且要有争论,要容许不同的思想。目前中国的学术土壤似乎是差了一些。缺少真正的国学大师,也就没有人是真正地去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人讲管理是实践,但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指导,管理也只是瞎子摸象而已。

第三,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模糊化。

看到这个标题,一定有人不认同,说“多元化”没问题,但“模糊化”对吗?我经常在一些公开培训课上问在座的管理者,请问你们认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结果要么回答不出来,要么回答得千差万别。继而我又问,请问中国社会有信仰吗?回答要么是没有,要么是不知道。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历史潮流,无法阻挡,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正在慢慢改变着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可我们还在这里迷迷糊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经济化大潮的大力推进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舍弃。许多地方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名修庙建佛,但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方面毫无作为,甚至是无情践踏。而共同处在儒教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在传承儒教文化方面比中国都要尽心尽力。以日本和韩国为例,日本的文字和韩国的节日都是中国的舶来品,但他们对此万分珍视,历经千年从不轻易简化和更改。与之对照,中国人的做法往往让人疑惑不解。比如说,许多人反日、反美情绪高涨,但却热衷于消费日美的商品。一方面对日本的教科书事件极端愤慨,另一方面却是很多个人大量毁坏日本侵华历史遗迹。这样的心态表现在今天,就是很多中国人喜欢和周边国家争夺传统文化遗产,但又从不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不过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马上要将传统节日列为正式节日,这也算一种实实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吧。

从各国价值信仰的不同探求中国文化的问题

撒切尔夫人说过:“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也有西方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因为西方文化已经走到头了。所以很多人开始鼓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东方文化,认为这是一剂灵丹妙药,可以解决目前整个西方社会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个人价值的膨胀。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经济虽然经历了911重创,但并未改变其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思维,美国总统也坦言,美国最富竞争力的是其先进的价值观和治理机制,而这是不可能动摇的。恐怖袭击的确打击了美国经济,客观上也改变了美国的一些国家行为,但是美国经济的那种创新机制和思维模式并未发生改变,所以美国仍然能够领跑世界,虽然它也存在“校园枪击案”这样的问题,但那时其强调个人自由文化下必然要结的“毒瘤”,无法避免。但如果我们转念想一下,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枪支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似乎美国的治安不象有些人想的那么坏。

中西方文化价值信仰的原点不同。季羡林先生认为,整个世界包括四个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再扩而大之,全人类文化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根源是东西方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的异同。一个是“以物观物”,一个是“以人观物”。“以物观物”就是把人降同于万物中的一种去理解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所以才有一些“天人合一”,才有“田园牧歌”,才有文学作品中永远的大团圆结局;而“以人观物”,则夸大人对大自然的挑战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扩大,于是才有用“个性”去挑战“共性”,人的个性充分膨胀,艺术上才有浪漫主义、人本主义、人权主义等众多奇观。东西方文化互补,东西方文化各超越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各处的短处,有一个更理想、更美妙的融合。

东西方各国的价值信仰不同,这也导致了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差异很大:

从以上的分析对比表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判断:

1. 宗教力量不强导致中国人什么都不怕

世界上主流的宗教基本都是教导人要行善,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佛教讲行善积德,基督教讲感恩博爱。法律只能让人不去做什么,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却无法抑制一个人恶的念头。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人捡了别人的东西而没有主动归还,从法律上没有问题,但从道义上来讲就已经犯了罪。这就是宗教的力量,“神”是在自己的心里,时刻都离不开,只有有了对“神”的敬畏,一个人才能真正地管住自己私欲的碰撞。

中国现在有点名的寺院香火都很好,但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寺院越来越象个大的公司,真正潜心向佛的人少,求功名利禄的倒是不少,可悲!

当然,我们强调宗教的力量,但不能夸大宗教的力量,宗教也需要引导和管理,不能恣意发展,缺乏约束,那样反而会出大问题。

2. 儒家文化的影响广泛但在中国只停留在表面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却不是保留最好、传承最好的国家。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并加以宣传推广。

不可否认儒家文化至今仍然有很多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思想,但目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没有人去探讨儒家文化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的问题,所以导致我们每年都在“祭孔”,但实际上是形式大于内容。

3. 中国的企业要大力推行价值观教育

中国企业的落后首先是文化的落后,精神的落后和价值观的落后,而非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的落后,因为管理方法易学,而改变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观念是非常难的。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作为支撑,这个企业基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前景。

日本公司就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推行和价值观教育,松下的每家公司都设有一个神社,专门用来供奉神灵,公司的高级职员每周都要来这里,由主持神社的和尚给他们讲法,使他们净化心灵,更好地执行公司的有关命令。松下创始人的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他一生中最尊重的顾问就是一个和尚,通过各种宗教活动,企业与宗教的各种教义、精神和企业的巧妙结合起来,然后灌输给企业员工,使他们相信工作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和社团,更多地是追求人类生活。

第6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关键词:护士长;管理;“仁爱”;应用探讨

护士长的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指导护士的业务技术和护士与病人的沟通及宣教,另一方面协调满足病人的需求,不断反馈病人的感受。作为护理管理者怎样才能满足这形形又不断提出新需求的人们呢?不断爆发的医患纠纷、护患矛盾,如不久前发生的温岭杀医案等,据文献报道,有77%的护士长认为护士普遍存在心理困惑,其中最重要的是护患关系的紧张。护士的心理困惑与她们自身的应对能力有关,更与护士长的管理、帮助、指导和协调有关。如何正确地引导护士处理这些人际关系,护士长在管理上就要转变意识---“以人为本”,用一种仁爱的行为去和患者以及医疗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协商。因此,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自己的管理服务水平也显得十分重要。

1.儒家仁爱与护理管理的联系

护士长的管理工作,简而言之就是对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的合理有效管理运用。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模式,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始终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明确的说明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也是人。然而“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它实际上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学问[1]。

2.仁爱内涵与护理管理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理论的创始人孔子就十分注重“仁”,在著作《论语》中就有一百多处出现“仁”字。“仁爱”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孔子曾说过,仁者人也,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孟子也曾说过:“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可见,儒家明确认为,仁的本质就是爱人。因而,基于这种仁爱思想,就要求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互帮互爱,只有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一些社会矛盾才能消弭于无形。仁是对灵动、澄明、清净、良善的自我本心的守护与向往。仁爱思想促使我们反观自我本心的恻隐之端,进而生发向善的冲动,激发自我对生命自身的尊重和爱恋。是建立在人的“仁爱”之情的基础之上的。 “仁者爱人”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门研究如何调节人际关系的学问。其仁爱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相互之爱 [2]。

随着护理工作领域的日益扩大,现代化的护理管理的要求,以及社会对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使护理管理者面临新的挑战,对护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秋洁等人认为管理能力是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在广泛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是管理者体现有效管理行为的前提。因此,现代护理管理的最新观点认为,一个合格的护理管理者,其管理的能力和知识比临床经验更重要。对护理管理者来讲以人为“本”主要以患者为本。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高度真正把他们当作生病的人而不是利润的增长点。站在尊重和重视人的高度,帮助他们与疾病作斗争[3]。如果护士长用儒家仁爱思想管理护理人员,就会将这种仁爱思想及时传递给护理人员,从而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能够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患者,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从而有助于护患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减少护患之间矛盾爆发的机率。

3 管理方法

3.1管理理念

在管理过程中要,必须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护士长在管理中要转变意识,积极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一切管理活动均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关爱护士,发挥护士潜在的能力,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重视部属,使本部门的所有成员都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与自信。在管理过程中护理管理者应该首先树立“只有首先关爱护士,护士才能关爱病人”的推已及人的仁爱管理理念,改变过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多以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营造和谐和充满爱心的工作氛围,从而使护士主动关心病人,减少护患纠纷。同时护理管理者也要充分理解护士工作忙,责任重,身心压力和困惑,在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尽全力为护士排忧解难,正确协调护士、护患之间的各种冲突,并重视护士的身心需要,积极寻求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为护士争取合理的待遇。

3.2以人为本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医院是人的集合体,作为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在态度和意识上尊重他们,而不只是把他们看作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本。护士长要做到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护士,对每个护士进行正确的定位,充分挖掘每个护士的潜力,扬长避短,使每个护士对自己有认同感和满足感。同时由于护士大部分是女同志,来自于工作及家、社会、孩子等方面的压力使她们伤感生活的艰辛给她们以同情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用自身的品格、能力、知识、感情使下属信服你。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能让管理工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要加强护理风险预防及应急预案的掌握。针对科室的工作性质及特点,每月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及操作的考核,督促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急救和应急知识。可适当的充分授权,让护士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让护士弹性排班,自主选择班次,弹性排班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保证[4]。在工作和学习上,护士长可给予个体化的指导和帮助,为护士争取外出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帮助她们实现职业发展。经常组织科室的集体活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使护士有归属感,最终使他们形成对集体的忠诚和责任感。对护理人员采用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上要做到按劳分配,奖罚分明,并与评选先进、晋升、物质奖励相结合,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增加自我成就感和对工作的满足感。

3.3增强职业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在儒家思想中,“仁”的主要含义一方面是重视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落重,建立爱和信任的关系,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在护理管理中,提高护士职业素养使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护理技术,保持良好的心里素质和人文素养及自我完善的自觉性。正确处理“零度宽容”与“人文关怀”的能力。二十一世纪,我国护理工作已进入以每个人健康为中心的阶段,始终把病“人”摆在最主要的位置上,尊重病人的人格、权利以及隐私,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切实的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4 体会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仍然能够为当今社会提供丰富的生命智慧和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开发,在现代化医院的护理中,儒家仁爱这种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护理管理者应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去管理护士,引导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很好的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的各项工作[5]。因此,在护理管理中,护士长应学习并重视仁爱行为,对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构造一种轻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氛围,增强护理队伍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当前,以儒家文化仁爱思想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已经普遍被许多现代企业所接受,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探索了一定的有效方法,但这种管理方法目前还尚未在医院护士长管理中推行开来,新时代的护理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认真汲取有益精华,用仁爱之心管理队伍,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每一个护士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整体效能的作用,最终为了改进医患关系,提升医院整体护理质量。最后,经营“人心”才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大喜.儒家伦理思想与医院管理哲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68-69.

[2]陈柯柯.中庸思想与现代医院文化建设[J].现代医院管理,2008.(2):26-28.

[3]魏云国.医院管理者应具备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特点探讨[J].中国基层医学,2000.(5):5.

第7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关键词: 论语 乐 政治美学 生活美学 哲学指引

《论语》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斯所谓的文化“轴心时代”,他在《哲学指导》一书中提到“世界史的这个轴心似乎就在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发生的精神进程。出现了我们与其他生活至今的人。这个时代该简称为‘轴心时代’”,在这一轴心时代中“发生了人类的精神奠基,他们至今靠它生活”[1],《论语》作为华夏文明轴心期的核心思想代表,在数千年的传承和领悟中,只有区区两万余字的短小文章变得博大精深,它俨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圣经”,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遗传DNA,是中华文化的“心魂”所在。正如李泽厚所说:“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2]。

在《论语》一书中,核心思想基本围绕着“仁义”、“礼乐”、“中和”等展开,而“乐”在《论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从《论语》中多次出现的“乐”字为线索,探讨在不同的篇章中“乐”字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并且分析这些“乐”字背后所产生的远及千年的重要影响,及其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乐感文化。

“乐”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48次,多数章节提到,但在不同的章节中,它的含义却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按照思维层次由生理到心理、由感性到超感性的由浅入深的顺序划分的话,本人认为《论语》中的“乐”包含着三层意义:

一、音乐之“乐”,作为政治美学的建构

“乐”的第一个层次,也是其最基本的层次是《论语》中屡次出现的音乐的内涵,其中有孔子推崇和力举恢复的“雅乐”,也有应该丢弃的“郑声”(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论语》一书中,出现的“乐”字直接指音乐的地方大约有十四处,其中有一章专门谈论音乐与舞蹈,即《论语・八佾》,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尽善尽美邵乐”;子曰:“《关睢》,乐而不,哀而不伤”等。

音乐首先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样式之一,对于这一层次的美来讲,“是通过它的音律及歌舞的形式而见,这种美虽然还是通过欣赏者在特种关系中发现而生起的,但它自身毕竟是由美的意识进而创造出来的美的形式;毕竟有其存在的客观的意味”[3],对于音乐的感性美,《论语》也有涉及,如上文提到的“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从乐曲的节奏、章节、音色、声响等对音乐做了详尽的描述,这就是孔子对音乐形式美以及聆听时的心理愉悦的“审美感受”。

但是,紧接着,孔子说:“尽善尽美邵乐”(《论语・八佾》),在简要地记述音乐本身之后,孔子立马用“尽善尽美”这一伦理标准来限制音乐,并且除此处直接涉及音乐本身之外,其它章节鲜见。由此可见,儒家谈论音乐,绝少就音乐本身来谈,而更关注于音乐本身之外的东西,具体说来是音乐所承载的道德责任和政治建构的功能。与西方以宗教恫吓和法制约束建构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是建立在宗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而外扩泛化而成,带有天然的情感色彩和人伦气息在里面。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最简化的公式,中国儒家政治制度的建构过程是把整个权力结构变成我们人的情感结构的一个过程,在这一“政治情感化”过程中,由于音乐天然具有激发人类情感,引起人类普遍共鸣和心灵相通的动荡,如狄德罗说:“只有在戏院中,坏人才会流下和好人同样的泪水”[4],正是由于音乐具有文字、图画等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所不具有的先天优势,儒家的哲人就巧妙地把音乐加以利用和规范,对音乐所感发的情感的方向和内容加以规训,并且和另一个核心观念“礼”结合起来,“礼乐”并称,体现出《论语》中所探讨的音乐是政治美学达成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在《论语》全文中,凡“乐”字出现之处,“礼乐”并称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俯拾皆是,如: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卫灵公》)。

用“礼”,即一整套严格、繁琐的外在程式化的行为流程来约束人们的衣、食、行乃至与思,来向人们传达儒家学者们建构的“美政”观念。但是,如果仅仅靠外在的礼仪制度来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不仅会使儒家的政治制度变得枯燥、无情,而且在实行起来必然会受到民众的反感甚至反对,使“美政”变为“丑政”,“王道”变为“霸道”,这无疑是孔子所不愿看到的,于是,在外在的“礼”之后,孔子紧接着把“乐”的观念提出来。如果说“礼”是儒家学者为上至国君,下至草民制定的一整套完整严密的外在行为规范的话,那么“乐”则利用人们生理、心理“通感”的原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调节人们的思想,平和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心甘情愿的认同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这样,“礼”和“乐”分别从外在、内在互相协调一致,“乐从中出,礼从外作”外在的“礼”要和内在的心境修养(“乐”)能够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中,从而建构起情感化、审美化的政治体制,这样的政治制度无疑达到政治美学的境界。

二、人生之“乐”,作为生活美学的表征

《论语》中提及的“乐”除了作为音乐及其引申的伦理、政治意义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较为鲜明的含义,那就是“喜爱”“愉悦”“欢乐”。这种含义在《论语》之“乐”中也占有相当比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关睢》,乐而不,哀而不伤。”(《八佾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卫灵公篇》)等。

对此岸生活的肯定,对现实幸福的追求,一贯是儒家文化的特色,他们并不将幸福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来世或者遥不可及的天国(如佛教和基督教),也不会对此生苦痛采取冷漠的逃离和回避(如中国道教),而是力争在日常普通的生活中发现快乐、找寻幸福,使冷淡灰色的生活变得温暖多彩起来,这也许是最早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因为儒家文化相信:“现世便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原则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有差异,也仅是程度上的差异。”[5]。由于对现世世界的绝对肯定,孔子思想中对生活中的快乐放在突出的位置。如《论语》开篇第一句即是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短短两句话,“悦”和“乐”都是在讲述不同的生活,同样的快乐,一个是学习之乐,一个是友谊之乐: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并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这是一种充满收获的沉甸甸的喜悦;而远方的朋友前来相会,或探讨技艺、或观花饮酒、或互诉衷肠,三五之夜,相知一二,上下九万里,古今五千年,岂不快哉?这些都是此世间的快乐,是带着朴素的生活气息的,带有温度的快乐。

但是,《论语》对生活中的快乐并不是一概加以认同,在孔子看来,所有的情感,必须纳入到政治体系之中,符合“礼”才是值得肯定的快乐。具体说来:第一,要有“度”,即“执中而用”,守“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中和之美的表现,孔子在谈论音乐时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乐而不,哀而不伤”,“”和“伤”均做过度、过分讲,说诗歌表达的快乐和悲哀的情感都要恰当,不能过分。过分就会伤害个体身心、伤害社会群体,所谓“过犹不及”是也。因为中国是以黄土文明为代表的文明模式,缺乏西方地中海文明“酒神精神”的那种精神的放纵和情感的狂欢传统,相反,黄土文明(主要是儒家思想)对任何情感包括快乐都要有所节制,要在理性的制约下进行适当的快乐,而非纯粹的动物本能式的宣泄。而这个适当的“度”则是一种有益于政治统治、有益于维护身心健康的又非静止和绝对的一种动态平衡,即是一种“和谐”。第二,要有“益”,儒家美学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政治美学来建构的,讲“礼”讲“乐”,无非是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益。它毫不避讳自己鲜明的社会政治功利目的,“立功、立言、立德”从来都是儒生们孜孜不倦的人生信条。同样,儒家文化的所谓“快乐”必须是将这种本来纯粹的情感经过理智的指引、控制、过滤,并且将理智引入、渗透、融化在情感里面,这时所谓的“乐”,已经不是纯然“尽美”之情感,而且还带上了“尽善”之德性要求,“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卫灵公篇》。“乐”之损益,判然有别,《论语》已经给我们做出鲜明的分类,只要对社会国家有“损”,尽管其“乐”,一律唾弃之,放流之。

三、超然之“乐”,作为走向哲学境界的指引

上面讲《论语》中的“乐”主要是作为建构政治美学的“音乐”和建构生活美学的“快乐”两层含义,这两层含义都是关乎现世,关乎人们实际功利的道德伦理要求。除了这两层含义之外,孔子又将“乐”提高到一种超道德、超感性的哲学境界。这种快乐,已经脱离了具体和繁琐,达到一种超然的愉悦,使“乐”上升至一种“天地境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朱注》程子曰: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又曰:箪瓢陋巷非可乐,概自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乐”在这里虽然不脱离感性,不脱离心理,仍是一种快乐;但这种快乐已经具有某种超越性,已经是一种经由道德而达到的超道德的稳定境界和超然心态。又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壅也》),此处讲的即是一种美善合一、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乐山”“乐水”其实是一种“人的自然化”(李泽厚语),即回归自然,免除各种自然的异化,重拾那份久违的自然之美和自然之乐,使人恢复和发展被社会或群体所扭曲、损伤的各种自然素质和自然能力,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灵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宇宙节律的同构合拍,这绝对是一种审美的“天地境界”,具备了形而上的高度。

不管是“悦耳悦目”的礼教音乐,还是“悦心悦意”的生活之乐,乃至“悦神悦志”的超然愉悦,都在《论语》中通过一个简单的“乐”字体现出来。而这三个层次的“乐”合起来,就构成了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乐感文化”(李泽厚语)。乐感的存在,引导着我们去过一种充满内心喜乐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就是一种“乐感”的生命存在方式。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喜乐,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而且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层精神: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同时,由于“乐感文化”是一个立体的建构,在强调此岸世界的立足点的同时对彼岸又有所展望和希冀。所以,中国的“乐感文化”并不浅显庸俗,而是在平凡中见伟大,世俗中有高远,“既世间又超世间”,又以乐观、豁达、进取为情感底色,这就是以孔子及其《论语》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哲学、美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思贝斯.哲学指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79.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第8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关键词]孔府菜;饮食文化;经营现状;市场定位

一、中国孔府菜的经营现状

近年来,“中国孔府菜”的餐饮经营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餐饮经营者把“孔府菜”看作是具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产品资源。由此在中国餐饮市场上、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掀起了一股“孔府菜”热的浪潮。然而,在当下这股“孔府菜”餐饮经营热热闹闹的背后,却也反应出了许多的问题。

1 对孔府菜缺乏品牌意识与保护意识

中国孔府菜从社会意义来说,虽然属于公共资源,但对于山东人来说,还是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近年来许多人意识到了孔府菜市场的价值,便拿来进行餐饮经营,但在以孔府菜为主要菜式风格的餐饮经营中,真正的成功者甚是寥寥。许多经营孔府菜餐厅的人说,“孔府菜”听上去很有吸引力,但经营起来却并非易事。

这种表现实际上是对孔府菜真正价值的不甚了解,尤其缺乏孔府菜的品牌意识。孔府菜本身具有巨大的文化品牌价值,但需要今天的人们去开发、研究,以便发挥它所应有的品牌价值。所谓“经营”孔府菜,就是这个道理。但当前,许多经营者没有这样的品牌意识,于是也就没有保护孔府菜品牌的意识,导致孔府菜的经营出现了任人糟蹋的局面。

2 良莠不齐,怎一个“乱”字了得

当前,打着“孔府菜”的牌子进行餐饮经营的人和孔府文化主题酒店很多,进行孔府菜创新的人也很多,但却是良莠不齐。有的做得很好,受到了就餐客人的认可与青睐。但有的经营者只是出于眼前的经济利益,随意宰割孔府菜,一哄而上的胡乱混搭、瞎编乱造。如一款“带子上朝”就有10余种配伍与做法,让客人无所适从,严重地损害了孔府菜的现象。当前,这种孔府菜经营的混乱局面,对于孔府菜品牌与产品的损伤都是相当严重的。确切地说,当前孔府菜的经营良莠不齐,怎一个“甜”字了得。

3 缺乏规范管理,降低品牌价值,浪费文化资源

笔者曾经听许多外地人讲:山东人把一个好端端的孔府菜给糟蹋了。这话乍一听有点令人难以接受,但沉下心来细细的思考之后,又不无道理。河北人、四川人没有如此好的文化品牌资源,但人家可以进行创意、创新,如河北人创意了“直隶官府菜”、四川人愣是把有限的饮食文化资源,创新经营出了一大堆的川菜品牌企业。而山东人有现成的孔府菜,是一个巨大的餐饮品牌资源库,但至今没有把它叫响。其实,何止没有叫响,因为对此缺乏统一认识和规范管理,近几年的随意经营、任意宰割,已经使孔府菜的品牌影响力大大降低,把孔府菜的文化资源严重浪费掉了。

二、对中国孔府菜内涵的再认识

中国孔府菜诞生于素有道德文章、诗礼传家的孔府中,它的形成深受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影响。确切地说,包括孔府菜在内的孔府饮食行为,是借饮食活动的种种形式,来反映中华民族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的思想意识,这是―种民族精神使然。

以笔者浅见,在孔子全部的饮食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孔子的“礼食和德”的思想;二是孔子“饮食养生”的观念。这也是后世中国孔府饮食文化形成的精髓所在,笔者把它称之为中国孔府饮食文化精神。孔府菜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在今天弘扬孔府饮食文化、大力促进孔府菜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这两个核心思想为灵魂。

1 孔子“礼食和德”观念对孔府菜的影响

孔子一生恪守周礼,到处宣扬推行周礼。而“礼”的内核反映在饮食生活中,就是有等级、有尊卑、有秩序、有道德、有规范、有礼貌的饮食原则。所谓的“礼食和德”就是始于这样的饮食思想之上。孔子有关“礼食和德”的主要言论散落在《论语》的各篇中,《乡党》篇内容较为集中。

孔子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饮食生活中,也要有很高的标准,要讲究食德,要完全按“礼”的规范去做。“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有酒食,先生馔”、“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等言论,都是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君子遇到美味要郑重其事地对待,并且要请长辈和老师先食,这是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有道德的人,不仅自身要讲究食礼食德,如果在宴饮中发现不合乎礼仪要求的地方,就应按规定加以制止。“席不正,不做”、“觚不觚,觚哉,觚哉”。宴席摆设的不合乎要求,甚至使用的酒杯不象酒杯的样子,不规则,都是不允许的。这一观点,完全是为了维护他的礼而这样做。事实上,宴席的规格化和程序化,如果不按已有的礼仪规范进行,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中华民族历来所倡导的“礼食和德”可以说是孔子“礼食”思想的生动体现。孔府菜对此是秉承不悖的,今人如果在促进孔府菜的发展中不能够认清楚这一点是不行的。

2 孔子饮食养生理论对孔府菜的影响

中国孔府菜,根植于孔子世家与儒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悠久的历史传承,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官府菜肴体系,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府菜与孔府宴席的形成与发展中,饮食养生是它的核心内涵之一,因为它深受儒家饮食养生观念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乡党》中,记录了孔子一段关于菜肴、食馔饮食养生的论述,系统阐述和表达了孔子的饮食养生观。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做”等等。孔子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对于今天人们所食用的孔府菜与闻名遐迩的孔府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正确认识孔府菜“文化遗产”的含义

众所周知,中国孔府菜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时间、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由此看来,“孔府菜”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因此,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孔府菜是以“孔府烹饪技艺”的名称出现的,所展示的就是

这样的文化蕴涵。

1 “孔府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包括“孔府菜”在内的中国烹饪技艺都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范畴,无论“孔府菜”还是中国菜系,以及其他各地方饮食风味、各少数民族的饮食风味都是由众多不同风格的菜肴构成的一个体系。这样一个庞大菜肴体系的形成,肯定不是由―人、在一时、在一地能够完成的,而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以及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形成的。“孔府菜”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它是在经过了千百年来、无数在孔府司厨的劳动者一代代人的心血付出与智慧积累,以及与孔府文化的熏染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菜肴体系。因此说,“孔府菜”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智慧结晶的代表之一。

孔府菜是中国官府菜中传承历史最为久远、风格独具一格、宴饮礼仪风俗与食馔体系完备、影响面最大的菜肴体系。而在历时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中,既有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也有孔府与宫廷饮食文化的交流,同时孔府厨房中的厨师又是来自于曲阜周边的省份,其本身就具有融合性。这其间,既有厨艺的交流,也有食材的互通,更有饮食风俗的相互融合。所以说,在孔府菜的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饮食文明与饮食文化的所有印记,是一个民族饮食文明的缩影。

2 “孔府菜”是众多饮食风味、烹饪技艺的集合体

如果我们从孔府菜肴体系中单独拿出某一个或几个菜肴,把它放在其它的任何一个菜肴体系当中,很难分辨出其中哪些菜肴是孔府菜,甚至包括那些具有明显名称标志的孔府菜肴,如“诗礼银杏”、“带子上朝”、“一卵孵双凤”等等,这些是大家公认的“孔府菜”。实际上,这些富有文化含义的菜肴名称都是后人在挖掘整理“孔府菜”的时候根据传说、零散资料更改、创新后添加上去的,在原始的孔府膳食档案和菜单中是根本没有记录的。如“诗礼银杏”的原名是“蜜腊银杏”、“带子上朝”的原名是“百子肉”、“一卵孵双凤”的原名是“西瓜鸡”一类的通俗名称。

从这样的意义上看,“孔府菜”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时开始,就已经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创新。事实上,孔府菜所有的烹饪技艺都是来自于各地方民间的烹饪工艺。今天孔府菜的主体是鲁菜的基础,当年在孔府司厨的那些厨师在明清年间有的来自于曲阜、济宁当地,有的来自于济南、泰安等,是这些有名或无名的厨师把鲁菜的烹饪精华汇集到了孔府的厨房中,形成了孔府菜的基础。其次,明清年间借助京杭大运河的经贸来往与人员交流中,具有江浙风格的众多菜肴传进了孔府,使孔府菜在鲁菜粗犷雄壮之美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江浙菜肴细腻精致的特点。再次,更有清朝年间孔府与宫廷交流的密切关系,使清朝宫廷菜肴的制作技艺也传进了孔府中。

综上所述,孔府菜的形成,是汇集了包括宫廷御膳与众多民间烹饪技艺在内,并且汲取了各地方风味的烹饪精华所形成的一种官府饮食文化代表,是若干烹饪技艺与菜肴制作的集合体。因此,“孔府菜”就产品意义来说,是一个不能够被支离破碎的文化产品,是一种整体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笔者认为,经营者对这一含义的理解非常重要。从这个层面上看,任何餐饮酒店只制作提供单个或者是少量的孔府菜肴作为提高招徕客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通过整体策划全面展示孔府饮食文化风貌的经营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

3 “孔府菜”是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品牌资源

毋庸置疑,从现代餐饮市场经营的角度来看,“孔府菜”应该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文化品牌资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孔府菜的本身而言,他的独特性很难从技术层面、或者是菜品层面与其他菜肴明显分化出来。笔者认为,“孔府菜”与其他风味菜肴体系真正不同之处是因为“衍圣公”府在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孔子后裔传承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孔府道德文章诗礼传家的文化背景,正是这些因素赋予了孔府菜至高无上的历史角色地位与知名度。因此,我们说,“孔府菜”就整体来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品牌,是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品牌资源。资源是需要后人去开发利用的,是需要进行传承创新的,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一味的去复制它、模仿它。否则就会把“孔府菜”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凝固与定格,这可以说是目前许多“孔府菜”经营者的一大误区。

四、孔府菜的创新与品牌经营

关于孔府菜的创新发展,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引人注目的问题。笔者首先要给大家两个警示:第一,不能把孔府菜“博物馆”化、文物化。不能受历史性的局限,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第二,不能够把孔府菜支离破碎、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笔者认为,孔府菜的创新发展,必须首先要走出这两个误区。

与此同时,在促进孔府菜的创新发展中,还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运用民族智慧与创造精神,去创意孔府菜;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创新以孔府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文化品牌。通过一个“创意”和一个“创新”来提升孔府菜的餐饮品牌价值与产品品质。

如果我们能够把“孔府菜”真正视为一个具有无限文化内涵和发展空间的文化品牌资源来认识的话,成功经营孔府菜就有了起码的基础条件。但这需要文化产业经营者、广大餐饮经营者、广大烹饪工作者,以及其他众多关心孔府饮食文化发展的有识之士,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去创意孔府菜,从“孔府菜”这个巨大的文化品牌资源宝库中去寻找、发掘有价值的产品资源,并通过资源整合来创新以孔府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文化品牌,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孔府餐饮文化品牌经营理念的运用

在现代市场运作的情况下,孔府餐饮文化品牌的经营也是需要按照品牌经营的理念进行,包括一个完整意义的品牌策划、产品定位、传播策略等。任何仅仅想依靠某种孔府菜的单个菜品来赢得市场机会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孔府菜”经营模式包括:一是创意富有不同审美风格的孔府文化主题餐厅,如孔府养生馆、孔府礼食体验馆、孔府满汉大筵馆等;二是创意不同风格的孔府文化主题宴席,如孔府千秋宴、孔府海参宴、孔府喜宴等;三是创意其他能够展示孔府文化主题的餐饮项目,如孔府茶馆或茶吧、孔府酒廊、孔府快餐店、孔府面点房、孔府民俗大厨房、孔府粥铺等等。

从餐饮品牌创新与经营的角度来看,数百种孔府菜肴的生产销售与客人的消费,是需要进行文化包装的,需要进行市场运作与品牌传播的。一旦以“孔府菜”为主打产品的餐饮企业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其品牌企业的形象有了一定的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时候,每一个孔府菜肴才真正具有无限的市场价值与发展空间。

2 在品牌经营的旗帜下进行孔府菜的创新

由于“孔府菜”近年来的实际经营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于是许多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府菜的创新问题,而且有许多厨师对此付诸实施,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这样意义上的孔府菜品创新,毕竟是仅仅从菜品或烹饪技艺的层面来进行的,不是完

整的文化品牌资源意义上的创新,难免失之偏颇,甚至致使孔府菜品的创新出现了杂乱无章的局面。如前所说,孔府菜中的一些菜肴,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种菜肴多达十余种的配料与做法,可谓五花八门,各用奇招,简直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烹饪专业工作者进行菜肴创新的本意是无可置疑的,但如此以来,却把孔府菜的本来面目搞的一塌糊涂,使消费者如坠云雾之中,无法分辨孔府菜的“真伪”,无疑是对孔府菜这一餐饮文化品牌资源的损伤。

其实,就菜肴食品而言,孔府菜是没有真伪区别的,问题是所有的孔府菜肴一旦失去了孔府文化背景与孔府文化元素的包装,其光芒就不复存在。所以,孔府菜需要创新,但更需要在孔府主题文化餐饮品牌的大背景下进行创新才有意义。有人问:川菜可以成为孔府菜吗?笔者的回答是:如果所经营的孔府文化主题餐饮酒店,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餐饮企业,经过创新、赋予川菜一定的孔府文化元素,它就可以成为孔府菜。一如麦当劳、肯德基制作销售中国的“油条”、“煎饼卷”一样,此时的油条、煎饼卷就属于麦当劳、肯德基的产品。当然,道理是如此的简单明了,但实际运作起来又是如此的艰难困苦。

3 充分发挥“孔府饮食文化”的符号效应

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创新与成功经营,不仅仅完全依靠过硬的产品,更需要全面的文化包装与经营策略。“孔府菜”的市场运作与经营,需要在酒店形象上全面运用“孔府饮食文化”的元素,充分发挥“孔府饮食文化”的符号效应。包括餐厅的装饰、餐桌台面的摆设、餐具的设计使用、桌上用品的设计、服务员服装的运用等等,无不具有品牌传播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从品牌战略方面来看,这需要一个完整意义的文化包装与品牌策划,建立起一套完整的“VI”系统。由于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在此不进行详细的论述,只是从创新“孔府菜”经营的角度以给大家提示。

4 在时代背景中体现孔府菜的原生态

如何在符合现代饮食消费者的需求与符合时代餐饮业发展潮流中,把孔府菜经营成为具有文化品牌价值的产品体系,可能有很多值得经营者去研究的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回归孔府菜原生态、养生态的本质特征与工艺方式,这是保持孔府菜饮食文化精神的最好办法。今天孔府菜的制作,虽然避免不了应用新的技法与原料,但最大限度的保持孔府菜制作中的原生态特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任何过分使用添加剂、任何过分的掩盖装饰、任何背离孔府菜基本技法特色的改造,以笔者看来都是要不得的。因为如此以来,不仅失去了孔府菜的本真,也失去了孔府菜饮食养生的目的。

5 回归孔府饮食的礼仪文明,但又不失时代精神

山东大学教授袁澍在主编的《餐饮(论语)――孔子礼食箴言》一书中,对孔子当年所提倡的“食礼”文明与儒家的“礼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阐述,作者倡导把孔子的“食礼”与儒家的“礼食”思想运用到现代的中餐宴席服务当中去,对此笔者是非常赞同的。一如山东济南珍珠泉宾馆徐总经理在该书的序中所说的那样:“中餐走向世界,孔子是最亮的旗帜,温饱后的中国,‘国学’是必要的精神美味。如果让我们的菜品说话,把儒学的价值观念在餐桌上表现出来;让我们的服务流程说话,把儒学的礼仪规范用服务手势、语言、程式在餐桌上展现出来;让我们的就餐环境说话,把儒学的治国安邦、修性养生的功能用装饰符号、古音雅乐烘托出来,那么酒店餐饮一定会增加更多的文化亮点和竞争力。”

回归孔府饮食的礼仪文明,在孔府主题餐厅或宴席的宴饮服务过程中,融合孔子的“礼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各种礼节礼俗等,是促进孔府菜餐饮发展的重要元素。现代孔府菜的宴饮过程,不仅需要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服务礼仪,也需要融合孔子“饮和食德”、“礼仪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满足当代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五、孔府菜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孔府饮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孔府菜”只是这颗辉光闪烁明珠上的一个最熠熠闪亮的点,而且可以说是在我国当代餐饮市场上最富有文化创意价值的部分。我们需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在传承儒家民族精神的前提下,赋予孔府菜更加丰富的文化精神与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这也正是孔子当年所提倡的“不舍昼夜”、不断奋进的创新精神。

1 孔府菜热已然形成

如前所述,当前在我国餐饮市场上、特别是北方地区掀起了一股“孔府菜”热的浪潮。在孔府所在地山东济宁市,旧有的阙里宾舍、杏坛大酒店和新落成的儒家东方花园酒店,都是以孔府菜为餐饮经营的主体,而且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取得了极其客观的经济效益。更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形形的社会类餐馆,也以经营孔府菜为其招徕。近几年在北京重现的孔府文化主题酒店“儒宴”,已经以其良好的菜肴品质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优秀的管理水平赢得了北京就餐客人的喝彩。与此同时,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山东省鲁菜研究院联合在济南大学成立了孔府菜开发研究基地,拟定了孔府菜推广培训计划,并且正在一步一步实施。

为了全面促进孔府菜健康、有序的发展,山东省济宁市烹饪协会、济宁儒家酒店管理公司、济宁市旅游局、济宁市商务局等于2011年联合成立了“中国孔府菜发展联盟”,为孔府菜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生活品质的提升与饮食养生的需求

孔府菜是一个健康养生、温文尔雅的食馔体系,有以“饮和食德”为核心的礼仪文明服务形式,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与生活积累,有道德文章与文人指点的审美背景,有高尚优雅与种类繁多的宴饮程式……这一切,无不与当代人高品质的生活需求相吻合。尤其是孔府菜的健康养生特质与独特的儒家文化底蕴,是进行餐饮品牌运营与吸引当代客人消费的最佳资源。生活品质的提升基于饮食健康与饮食文明之上。我国明清年间宫廷饮食与官府饮食,之所以以鲁菜为其主要食馔体系,其原因之一就是鲁菜与孔府菜一样,具有良好的健康养生底蕴。而饮食中的礼节礼仪、筵饮文化也是人们追求的内容之一。从这样的意义来看,仅仅从满足人们对饮食的健康与养生需求方面而言,孔府菜在当代餐饮市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与诱人的发展前景。

3 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重视

第9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孝道教育;历史课;渗透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同时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这就使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了。很多青少年开始漠视亲情,将传统的孝道抛在脑后,孝道的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只有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下,教学才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体现历史特点的原则。我国的传统孝道源远流长,涉及很多的人物或者是内容以及事件都很久远,从时间上说是很久远的,从空间上看是不可接近的,而且这些历史事件具有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其次,要遵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孝道是适应宗法制的封建制度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孝道中的很多内容都必须跟随时代的节拍赋予新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内容,要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孝道,吸收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最后,要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孝道教育的对象是高中生,其目的是通过孝道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有孝行、有孝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接受相关的知识和理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孝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材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凭借,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教材,渗透孝道。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整册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理念。同时要了解教材的框架结构以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对于每一课的内容教师要认真深入地挖掘。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中国古代灿烂的中华文化,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儒家的思想,理解儒家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入理解儒家文化;其次,教师让学生自己研究课本,自己做相关的汇报讲解。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只是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核心思想对人的成长以及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我们该如何继承并实践这一精髓?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理解孝道的内涵并能够积极付诸行动。

三、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体悟孝道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立足于历史教材,将学生的视野局限在历史教材内,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更不利于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孝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除了利用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一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历史遗迹、实物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相关的历史遗迹现场,亲身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体验中将传统的孝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遗传因素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相同的知识或者是场景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悟孝道。

四、合理进行评价,延续孝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孝道,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延续孝道。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实际生活两个方面进行。可以采用书面评价和观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合理的评价作用下,延续孝道。就学生的思想道德而言,教师可以出相关的命题作文,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的习作中看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看学生的行为与其思想是否相符,进而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道,其本质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因此,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孝道教育,通过在教学中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则、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合理进行评价等科学的方法将孝道渗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