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初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协作学习 计算机基础教育 案例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黄荣怀,2001)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1、积极互赖2、面对面的促进互作用3、个人责任4、社交技能5、小组自加工。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是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现在计算机基础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2003、XP)和Office、网络基础等,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呢?

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上机为辅,以下实际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为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改革尝试。

协作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精神、协作品行、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创造能力。

以下是进行的案例实验,当然在进行协作时,协作中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一些协作知识,明确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协作。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或偶尔有兴,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表现上。在协作中,学生可以对各方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大型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技能,是有效地组织协作学习的保证。在小组协作中,有些小组表面上很活跃,而实际学习效果比较差。具体表现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成效地学习,在讨论中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不顾及他人的思考,盲目否定,甚至发生争吵,产生矛盾。所以,在协作学习之初,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协作学习技能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协作技能。第一、小组成员必须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任何小组成员必须遵守小组学习中基本的规则,服从小组的领导,遵守纪律,不能散漫随便,不顾及小组的利益。第二、要确定明确的小组责任。只有明确了责任,才能提高效率,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学习,回答问题间接条理,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及时作记录,善于思考别人的意见,不盲从,善于提问和质疑,学会取得共识和存疑,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等等。

四、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教师讲授必须知识点,同时学生上机操作,练习老师所讲过的内容(在机房中展开,2学时)

2.教师呈现协作学习主题,并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介绍

3.学生选择主题,并根据主题分组(定学时)

4.学生上机浏览局域网中资源,学习相关主题(定学时)

5.各小组课中讨论,制定小组的产品目标,组内分工,教师参与(有观察学生表现的任务),并提供指导。(定学时)

此时的讨论主要是为了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所收集的信息是否有助于回答主要问题;

(2)信息量是否充足,是否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

(3)所收集的信息是否足以做出决定或解决问题.

建议学生作品对以下问题能做出回答:主题是什么,它涉及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发生这个问题;它是如何影响你我及他人的;措施:问题将如何解决,为什么;反应:你怎么想,将怎样做,你认为结果会怎样。

6.学生上机,教师在机房指导(观察学生表现),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定学时)

7.各小组在课堂上汇报,学生提问,教师点评(技术要点,主题展示的科学性的等等)

8.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协作学习过程记录问卷(定学时)

9.教师对学生做出总体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点评设计要点和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结论部分算不上是一个关键的部分,但是它为整个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给读者一种结束的感觉。

(所需时间:课堂中供多少学时,机房中多少学时)

五、实验案例

1.案例实施背景介绍

(1)班级概况及学生基本情况

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计2010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二)班的所有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全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4人,女生26人,其中入学前有12人来自职业高中,38人来自普通高中。

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计算机初级水平,而来自普通高中的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连电脑都没摸过,计算机基础为零。

本门课程之前的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操作相结合,从来没有开展过协作学习活动。

(2)计算机课的教学环境与课时安排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安排有上机实验,通常是在机房中完成,机房中能够保证人手一机,所有的机器组成局域网,但是除教师机外,所有的机器都无法联入互联网。学生要想获得相关的资源,需要通过“网络邻居”访问教师机,借助局域网获得。

教学时间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每周有四个学时的教学时间,此外还有两个学时的上机实验时间。

2.案例

(1)学习内容

这门课程开设于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讲解Office软件的应用为主。在学习完Word和Excel的主要部分之后,PowerPoint软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将采用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所有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相应的主题,互相帮助,在两周(共计十个学时)的时间内合作完成任务。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要求,尽管学生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但也应该参考下列要求。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具体内容包括:幻灯片几种视图模式,演示文稿创作的一般步骤,如何建立组织结构图,图形的绘制和编辑,图表的插入和编辑,公式的应用,幻灯片的外观修饰,多媒体对象的应用,动画的插入等幻灯片制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呈现方法,体验与他人协作的过程,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技能,培养自己教会别人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鉴别、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团队意识得到提高;结合所选主题,提高自己对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的动机和兴趣;通过合作与交流,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2)学习主题

教师设计选定12个待选主题,分别对每个待选主题作以讲解,介绍各个主题的基本内容,需要达到的目标,在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PowerPoint操作技能以及其他领域知识,在作品中所应体现的一些内容和技术要点,学生应该达到的与主题的相关的目标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分别与每个主题相关的资源,包括图片,内容介绍,视频和动画材料(如果必要的话)。

主题举例:

任务名称:聆听中国摇滚音乐

任务分解:对我国的摇滚音乐进行介绍,从中国摇滚的发展历史、现在的乐队(歌手)、摇滚作品等角度进行研究。

作品要求:

①提交的成果采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要充分展示多媒体的各种功能:文字、图像、声音、视频。

②作品的大小在20个页面左右。

③作品内容层次清楚。

④作品界面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和谐。

资源提供:

①烙印――摇滚音乐网:省略/

②滚火音乐网:rockfire.省略/

③摇滚天地:省略/

④摇滚进行时:省略rocking.省略/cgi-bin/leoboard.cgi

⑥Somany音乐之摇滚篇:somany.省略/

由于受到上网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将以上网站的主要内容下载,保存到教师机中,整理成自己的教学网站,或开设ftp,让学生访问。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课后搜集整理资源。

(3)评价方式设计

①评价的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协作学习进行评价。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该评价方式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对于此次项目的评价,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方法:一是小组协作评价问卷,主要由每个同学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记录;二是演示作品评价表,针对小组最后形成的作品,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出评价,给出一定的分数;三是教师观察。

小组协作评价问卷

主题名称

小组成员

为什么要选择该主题

有关该主题的关键词

从哪些地方调查的

小组分工如何?你完成了哪部分任务

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谁为你提供了帮助?

其他小组成员给了你哪些帮助?

老师是否给予帮助

演示作品评价表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演示小组成果,介绍资料的来源,内容如何组织,页面的设计以及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技术问题和小组成员协作问题等),以及解决的方法。

其他小组提出作品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图片插入是否得当,声音的设置是否协调等,教师组织同学交流,鼓励同学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师观察

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上机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行为,以便对每个学生在他们所在的组中做出有差别的评价。

2.评价的结果

由于此次协作学习任务只是学生本学期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而这门课程的最终评价方式是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的方式,因而这次任务只是作为一项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评价主要采用三种方式,这三种评价方法产生的结果主要有分数和评语两种方式。在分数中,小组评价问卷、作品评价问卷以及教师观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3。

3.案例分析

(1)该案例的特色

①协作学习在原有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针对我们所选择的协作学习的实施背景,在此之前,该学校该门课程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也多是局限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示范讲解与操作练习,从来没有进行过小组协作学习,

②协作学习中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尤其是在类似信息技术基础课这样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的课程中,应该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将教师的主要职责由讲授、指挥转变为指导、示范、鼓励,组织开展各种基于任务的学习活动。

学生有新鲜的感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不但掌握了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也锻炼了学生的与他人的合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和独立创造能力。同时也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①任务的复杂程度

此案例共设有12个待选主题,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些主题之间并不是等价的,任务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在设计时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考虑到此次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在协作的过程中,掌握power point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任务的选择上,并没有选择非常复杂的任务,也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度信息加工,这可能与协作学习中对任务的要求有所不符。

②学生先前经验对协作学习的影响

由于这些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过协作学习的经验,已经习惯于课堂上听教师讲授,上机时就一些操作熟悉一下这样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开展协作学习,可能涉及到观念的转变、人员的协调、对新的方式的适应等诸多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很快的进入状态。

③评价的标准、信度、效度和作用

该案例提到了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评价工具和评价参考,但是这些评价表格、问卷无论从指标的描述还是任务的分解都是十分不完整的,有待在今后的深入研究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改进。

作为这门课来说,评价方式仍旧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次任务只能作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学生所关注的很有可能仍然是最后的分数,至于其他目标和学习过程中那些与最后的得分无关的内容,可能就会关注不够。

第2篇:初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本文旨在通过对探究教学相关方面的总结,结合课程标准,从教学环节、师生关系等各方面出发,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案例,探求适合初中科学教学的探究教学方式,为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中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一些建议。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教师:空气就在你的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学生:无色无味气体

教师:既然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你怎么能肯定空气的存在呢?

学生1:空气的流动。

学生2:风吹来头发飘起。

学生3:给轮胎打气轮胎鼓起来了。

学生4:……

教师:那空气里究竟有些什么物质?你的猜测是什么?

学生:氮气,氧气,水蒸汽,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尘埃等。

教师:以你目前所学,哪些事实依据、现象或实验过程能支持你的猜测?要求:尽可能多的记录验证方案,同桌相互讨论方案的可行性,选择发言人。

小组讨论汇报表

负责人 尤茜茜 小组成员 王佳丽、史益琦、潘树力

空气里究竟有什么?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

你的猜测:空气里有氧气

依据:人类只有在含有氧气的环境里才能生存。

学生1:我的猜测是其中含有水,因为有下雨、下雪、下冰雹的天象。

学生2:我的猜测也是水,因为家里的饼干放置的时间长了以后,就变“软”了。

学生3:我的猜测是氧气,因为人呼吸需要氧气,没有氧气人类无法生存。

学生4:我的猜测是二氧化碳,因为人类呼吸时,呼出二氧化碳,排到空气里。

学生5:我的猜测还是水,夏天时冰饮料瓶外出现大量的水珠,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等等。

片段二:

活动1: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到石灰水中。

问题: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变浑浊的速度怎么样?

结论:空气中还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活动2: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放入一瓶空气中,木条是否能继续燃烧?

现象:木条继续燃烧,燃烧程度没变化,最后熄灭

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

活动3: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水具有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的性质,再将一些无水硫酸铜放入一装有冰快的烧杯上面的表面皿中。

现象:白色粉末变蓝色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色。

结论:空气中有水蒸气。

活动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按图把装置连接,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积用记号划成5等份。

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产生浓重白烟

3.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白烟逐渐消失,瓶内水位升高,消耗的空气跟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大约是1:4

实验说明: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比大约为五分之一。

思考:①为什么烧杯内的水会进入到集气瓶内?

②集气瓶内的水面为什么只上升了大约1/5?这说明什么问题?

③在一切正常下,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④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案例反思】

1.主体性教育理论要求在《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应做到在设计探究教学内容和过程时,应积极创设条件和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而为了使科学教育更加贴近现代的科学技术,施瓦布更主张将学生带入实验室。通过实验这种方法,学生们可以提出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收集证据,最后为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本节课设计时特别注意突出了实验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这种氛围中,自己去理解和掌握空气的成分和用途,并且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思维、分析能力。在空气用途的教学中,注重从生活中的科学讲起,同时又特别强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恰好联系当今社会关心的热点,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同时使得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2.片段一: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这个环节中,学生发言十分积极,也很投入,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部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人吃惊。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证据都说明空气的确是混合物,而且物质种类也较多。从此处顺理成章的引入片段二——研究空气中的成分。

3.片段二:科学的本质就在于科学探究,施瓦布认为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为实现科学探究,施瓦布建议科学教师首先要带学生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动运用知识,获得成功的乐趣。这节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验,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能够用实验记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学生学会讨论、学会倾听、学会协作,同时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从思辩到操作的转化,感受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愉悦,体会到合作的愉快,领悟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更好。整节课学生思维敏捷、知识面广、表达流畅、情感积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互动过程。

参考文献:

[1]卢爱飞,初中科学教学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0/07

第3篇:初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C#程序设计;阶梯式教学;专业基础能力;跨课程大案例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课题名称:面向高职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试验性分析——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例。该课题是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改革研究探索对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阶梯式教学”模式研究是针对“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三种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的系统整合性研究,将结合国内在该三种教学方法上已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案例,研究探索一套三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合理教学模式(见图1),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的能力能够逐级提高。

1.2 专业主干课定位

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撑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须要修的课程。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阶梯式人才培养理论中将人才能力分为3个阶段: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专业主干课程处于阶梯式教学体系中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在高职软件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属于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就《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2.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思路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些欠缺,逻辑思维一般,但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参与意识,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课堂中引入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和争论中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1]

2.2 跨课程大案例的定义

大案例教学法基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并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所谓大案例,就是在整个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来展开[2]。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跨课程大案例是指在阶梯式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的课程中使用同一个案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这个完整的案例,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攻克一个个小案例,在第三个阶段教学结束时,学生可以完成这个跨课程的大案例。

2.3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原则应遵循:

(1)依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跨课程大案例中要能够涵盖所涉及课程的教学内容。

(3)跨课程大案例要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跨课程大案例要保证教学人员足够熟悉,甚至亲身参与开发。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相关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最终选用《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作为跨课程大案例。

《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是学院OA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生在每年年底也会使用该系统对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因此学生比较熟悉该系统,使用这个系统作为大案例进行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的相关功能。在后续的课程中,实现Web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

3.教学改革的实施

3.1 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1)课程的准备阶段

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解析《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大案例的功能需求,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小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术较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小案例和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制定出更符合阶梯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授课计划。

(2)课程的教学阶段

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个人评测、部门内部评测、部门外部民主评测,评测统计共5个模块,将课程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功能模块中,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知识准备,案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案例呈现:根据

教学内容来安排案例,在讲授课程知识之前呈现案例,了解需求分析,熟悉案例功能,教师提出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该案例的开发中。具体形式:①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呈现案例。②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案例呈现出的结果,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逐步引出该案例需要的理论知识。以“用户管理”模块为例,提出如何对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的问题,引出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

案例知识准备: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得出该案例需要的知识内容,教师利用演示教学方法来讲解理论知识,同时演示案例中某个功能的实现,这样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跟做,若在演示过程中出现错误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实现: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该模块中其他功能的实现。将案例中的功能进行整合,完成当前案例的设计与实现。不但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更要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比如团队合作,编码规范等能力。

(3)课程的考核阶段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在阶梯式教学模式中属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课程,考核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的考核,一个是基础知识的考核。对于能力考核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这部分考核纳入到过程性考核中,而基础知识的考核是考核知识点的掌握,这部分考核纳入到终结性考核中。

过程性考核包含素质考核和能力考核。素质考核有点类似于企业的职业素质考核,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给出素质考核成绩。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章节都会有小案例的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能力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就是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考核也是延续了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

3.2 微观教学展示

现以“数据库编程”这部分内容为例说明课程中用大案例的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数据库编程(2学时)

知识目标:掌握的组成结构、掌握数据库编程中的相关技术。

能力目标:学生会编写基于数据库的Windows应用程序。

素质目标:通过数据库编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编码。

所用案例:《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中的用户管理模块。

教学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

3.3 教学实践成果

《C#程序设计》课程通过采用跨课程大案例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实践成果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语言基础。在后续的课程(比如《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和《XML Web Service开发》)中都需要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本课程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案例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将单机版系统改为Web版的《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熟悉该系统的功能需求,在后续课程中就无需进行需求分析了。

第三方面,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本课程采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的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再通过真实案例的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4.研究思考

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跨课程大案例贯穿始终,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不连贯性,大案例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逐层理解和应用。同时,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专业主干课程在阶梯式人才培养中处于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熟悉大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

软件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中采用跨课程大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目前来看这次尝试能够更好的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72-74.

[2]姚志良.大案例教学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5-76.

[3]何淼.高职软件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三种属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41-144.

[4]何淼.软件人才需求调查与高职人才三种属性内涵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1,5.

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SJB880024)。

作者简介:

第4篇:初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探究;探究―建构式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构建相统一的一个过程,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探究是知识构建过程的一个可操作的侧面。这个过程中还应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本文主要是对初中科学探究―建构式教学进行研究。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

探究是人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形成的一种探索其答案的欲望以及一系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探究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同时还是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重视科学探究,同时还将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目标。很多科学家认为科学探究没有特定的模式,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比如,科学问题的提出、提出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第二个是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两个要求涉及的领域较多,比如,技能、方法、理论、观念,所以没有固定的模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能将探究教学模式化,但又不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不管不问,所以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与知识的构建结合起来。

二、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过程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个体与群体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学生从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通过看书、听课、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获得知识的过程则属于群体建构,书上的知识是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等达成的共识,看书就好像是在和科学家进行交流,学生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是群体建构的结果。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只是将现有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我国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这种教学方式针对的是学生的原有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状态。我国的科学教师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科学探究,造成科学过程的缺失,偏离了教育目标。

三、统一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与知识构建结合起来,需要有相关的理论来作为指导。知识维描述了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地知识建构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知识维来对科学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指导,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知识构建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或者对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进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的认识能够朝着知识建构的科学方向发展,以此来作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使之能在探究活动中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最终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实现教学中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益处。

四、“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型

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的,其实它只是用一个理论模型来指导科学教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探究―构建式教学包含了知识产生的两个方面,知识维是对知识产生过程和结构进行统一的一种理论模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原有状况,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要做好充分的考虑,还要考虑到教学环境的问题。比如,实验的条件、班级的规模,实验器材的性能等,为了便于这个理论模型能够对科学教学进行指导。本文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探究―建构式的教学模型。

下面我们就以浮力教学为例来对上述模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进行说明。(1)就是要对焦点问题进行确定: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2)围绕焦点问题对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实施,观察、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3)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比如,探究过程的有效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等;(4)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概念进行明确: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有关;(5)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进行联系;(6)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来建立理论,比如,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来对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五、“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型的类型

1.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型A

学生探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最终实现探究能力的提高,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1)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还要对实验结构进行思考;(2)根据已有经验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3)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资料来对假设进行验证;(4)做出合理的决定并进行评价;(5)将自己获得的信息组成答案与他人交流,让他人进行评价。

2.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式B

想要改变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的一些概念是非常困难的,比如,错误概念,异类概念、朴素概念等,想想要使学生改变这些概念就要通过教师有效地引导,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这种有效地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引发,学生在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中就会形成一种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某种方式让学生将这些观点清楚地表现出来;(2)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科学实验、进行科学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这时学生就会渴望得到问题的答案;(3)在适当的时机引入正确的概念,使科学的概念替代错误的概念。学生在看到自己的错误概念没有起到作用时,教师应该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论证,来对学生观点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概念来取代错误的概念。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而提出的,但对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同样也是有效的。这种教学模式用图可以表示出来。

本文主要是从模型建构的角度对探究式教学进行探讨,但是探究式教学并不存在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领会探究教学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灵活处理。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对学习活动进行创造、探索,探究式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指导探究和知识构建的观念影响着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观念,及时对他们的错误观念进行纠正,强化正确的观念,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探究―建构式”过程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认知模式,文中所提到的模型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建构式”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黄波,刘磊,许瑞君.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及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