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争本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智能电网 信息化 数字化 自动化 互动化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还是一个初期的基本阶段,很多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还没有明确规定。我国电力研究人员在进行智能电网发展的相关研讨中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即使未来的中国电网系统成为集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一体的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稳定可靠的现代电网。以下本文就逐一为大家介绍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
一、 信息化
智能电网信息化是指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高度集成、共享和利用。我国电力工业信息化的实施开展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的。早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中也仅仅只是用于各种数据的计算和设备监测等方面。自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了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几乎遍布整个电力系统的工作内容中。近年来,电力信息化更是成为电力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使信息化进一步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高度融合。
1、电力信息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存在重复建设;信息孤岛众多,信息集成度低,无法相互协作发挥整合效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控制系统通常相互分离,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过多地投入到设备的自动控制、数据信息的收集共享,,却忽视了对信息的整理和挖掘。
2、对于电力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发展规划的指导下, 按照相关的成熟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统一数据编码, 统一制定软件架构标准体系, 统一制定电力业务标准、文档标准和服务标准等相关规范。
(2)整合现有各信息管理平台, 争取尽早实现整个电力大企业的数据一体化、集成应用一体化、电力服务一体化。
(3) 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力生产控制系统有机结合,加强数据深层挖掘研究和应用。
二、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电网对象、结构及状态的定量描述和各类信息的精确高效采集与传输。电力系统数字化概念的提出使电网的运行管理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电力系统数字化的具体内容涉及面较广,几乎覆盖了整个系统的运行工作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对电力企业的发展管理以及外部环境对于电力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实现对研究对象的实时描述与再现两个方面的功能。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数字化主要采用电力系统离线仿真软件和数模混合仿真系统。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器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在电力系统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电力系统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厂站侧的数字化进程滞后于调度侧。数字化变电站仍然处于示范阶段, 离实际的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调度侧的高级应用系统缺少集成和统一的标准。对某些元件的数学模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缺少系统以外的重要信息, 如光照、风力、地质运动等。
2、对电力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1) 积极推进厂站侧数字化进程。实现输电元件的测量、保护、控制、通信一体化, 实现对输电元件的数字化监测以及分散式的智能决策;实现发电厂的数字化生产。
(2) 加强调度侧高级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标准化建设。将分散的EMS、电网广域动态监测系统、在线稳定分析预警系统高度集成, 调度人员无需在不同系统和平台间频繁切换, 便可实现对电网综合运行情况的全景监视并获取辅助决策支持。
(3) 加强系统元件数学模型研究,积极与公共服务系统配合,将对系统安全稳定影响较大的外部信息数字化, 并集成到相应的决策分析系统中,为电力系统避免自然灾害导致的大停电提前做好准备。
三、自动化
自动化是指电网控制策略的自动优选、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控和故障状态的自动恢复等。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已经有接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动化技术,由原来的调度自动化、厂站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发展到今天的在数据库、安全防护、电力营销等等,多个层面都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尽管如此,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和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仍然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与进步。
1、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的问题
在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制约电力自动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度侧各种控制系统或辅助决策系统,种类较多,缺少集成和统一标准;另外, 调度侧仍需人工参与才能实现闭环控制, 缺少智能专家系统支持。配电自动化水平仍较低;各种控制措施以分散、独立控制为主, 缺少彼此间的协调优化。
2、自动化发展的建议
(1) 类似于数字化与信息化中的标准化建设, 统一调度侧各控制系统的功能、接口、数据库等。
(2) 加快智能控制方法的工程化进程,。依靠智能控制方法, 减少人工参与, 实现实时在线的定值修改、策略搜索、在线自动控制等功能。
(3) 借鉴国外在综合自动化方面的经验, 积极发展配电自动化。
四、互动化
互动化是指电源、电网和用户资源的友好互动和协调运行。互动化是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最终目标,是智能电网的本质要求。主要包括发电与电网之间的互动和电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这两种形式。近年来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条件,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1、电力系统互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电力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点:在发电商竞价上网的过程中,三公 原则的力度还不够大;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相关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用户侧硬件装置和软件配置还不具备与电网互动的智能化条件。
2、关于电力互动化发展的建议
(1) 建立公开、透明的统一电力市场信息平台, 并逐步纳入电网统一信息平台之中。另外, 随着特高压全国联网的实现, 有必要加快全国电力市场的建设进程。
(2) 加快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系统安全稳定影响的研究, 并制定、完善相应的并网标准。
(3) 着力开展双向互动营销技术、高级量测技术等研究, 并开展智能电器和智能电表研发。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096-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25
1 . 综述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19世纪自然主义作家Crane Stephen的代表作。作为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学者们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写作手法:如自然主义(风格的特点)、印象主义、现实主义等(陈向俊,2010;孙坚,2001;孙红洪,2003;许美珍,2009);第二,探讨文本主题:如探讨主人公Henry的成长和战争等(杨玉斌,2004;郑丽,2005;李静,2010); 第三,探讨心理活动:如从结构学角度研究主人公心理(张放放,2005)。
这些研究主要从文学层面宏观地探讨了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文学意义,忽略了作者创作时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对语言本身的操控。本文认为从微观语言层面出发,通过挖掘作者在文字上所赋予人物的情感,判断以及美学效果,可以展示语言文字的魅力,揭示文本深层主题和文学价值。鉴于此,本文运用系统功能学中的评价系统的子系统――态度系统,对主人公Henry的心理活动进行剖析和阐释,以期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的深层主题。
2 . 背景介绍
2 . 1 评价理论
评价系统(The Appraisal System)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它拓展和延伸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是阐释性研究。评价系统包括三大子系统:介入(Engagement)、态度(Attitude)和级差(Graduation)。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判断和鉴赏。态度系统化为情感、判断和鉴赏,是语言使用者对描述对象的态度、判断和鉴赏。具体地说,情感系统解释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情感反应;判断系统解释语言使用者按照伦理/道德(规章制度)对某种行为做出的道德评判,如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是否靠得住、是否勇敢等;鉴赏解释语言使用者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美学品格的欣赏(王振华,2001)。
情感系统属于心理学的反应范畴,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反应。该系统分为三种情况,即品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判断系统属于伦理范畴,是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鉴赏系统属美学范畴,指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该系统围绕三方面形成,即反应、构成和价值(王振华,2001)。
2 . 2 文本简介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品。自然主义是美国19世纪盛行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它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强调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主人公Henry Fleming对战争充满浪漫主义幻想,希望自己在战场上能够成为英雄,得到荣誉和尊重。但战斗打响时,因受死亡的恐惧所驱驶,他逃离了战场。然而,战友庄重神圣的死亡令他敬畏,其他战友的红色勋章(负伤)令他愧疚。恰好,他的头部被战友用枪托误伤。这样,他获得了一枚红色勋章。回到原队中,战友们认为他负伤是作战勇敢,因此,非常尊敬他。如此一来,这枚红色勋章帮助主人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荣誉。但担心秘密被发现,在第二天的战斗中, 他英勇无比,冲锋陷阵,近似疯狂,最终成了真正的英雄。
作品中,作者用重笔描写战争场面,同时不断地强化这种自然环境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 . 态度资源研究
3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红色英勇勋章》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突出战争环境中个人的具体感受。文本中出现大量的心理描写,使心理描写前景化。韩礼德认为真正的前景化的语言特征有利于体现文本的深层主题(申丹,2005:91)。因此,本文认为大量的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红色英勇勋章》的深层主题。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以《红色英勇勋章》中描写主人公Henry的心理话语为研究目标,以词汇为基本分析单位,揭示自然环境下主人公的心理特征以及人的本能,从而揭示文本的深层主题。小说情节大体可以分成五个阶段:打仗前、第一天打仗、打仗中止和第二天打仗和打仗后。本研究从第一天打仗、打仗中止和第二天打仗的三个阶段分别选出一个语篇来研究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的冲突体现人的本能。三个语篇都是关于Henry的心理描写:即第一天打仗、打仗中止和打仗的第二天(即,逃跑后回来的那天)的心理描写。通过分析同一环境下不同时期环境对他心理的影响来分析阐释文本的深层主题。其中,第一个语篇摘自《红色英勇勋章》的第七章(Crane, 2001: 39-40);第二个语篇摘自《红色英勇勋章》的第十四章(Crane, 2001: 79);第三个语篇摘自《红色英勇勋章》的第二十三章(Crane, 2001: 114)
本文首先选出语篇中表情感、判断和鉴赏的全部词汇,然后将词汇归入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中。总计态度资源数129个,其中肯定资源82,否定58,然后计算出各资源在总资源中占的比例以及肯定资源和否定资源所占比例。
3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小说中,作者是以第三人称受限视角来写的,所以评价的主体是主人公Henry,被评价的受体分别是主人公本人,周围的自然环境(战争环境)和战友。本研究将战友看作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主人公评价的受体是他本人和周围的环境。
表1是三个阶段分析的总体结果。在表1中可以看出,在主人公Henry的心理描写话语中,整个态度系统体现为:情感和鉴赏基本持平,偏重判断。判断在三种资源中占一半以上(56.6%)。这说明在故事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主人公一直在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包括周围的人)做伦理道德的评判。另外,在三个篇章中,在情感、判断和鉴赏,肯定的评价多于否定评价。换句话来说,从整体来看,主人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评价持肯定的、积极的态度。
表2是第一天打仗时,主人公Henry Fleming(评价者appraiser)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求而临阵脱逃后的心理话语。他逃跑了,但战友却打了胜仗。研究文本发现,作为评价者,主人公对自己的逃跑的评价基本是肯定的、积极的;相反,对战友的评价几乎是否定的,即使他们打了胜仗。如:他告诉自己“had fled”(逃跑)是因为“annihilation approached”(湮灭接近);他“wise enough”(足够明智)“to save themselves”(挽救他们)……在他的眼里,他临阵脱逃是合情合理的,不逃跑是不合情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enlightened man”(开明的人),他逃跑是因为他拥有“superior perceptions and knowledge”(超常的知觉和知识),而对战友的评价是:“by heavens”(老天在上)一个感叹词,透出主人公的惊奇和厌烦,所以他说“they had won after all”(他们到底还是打了胜仗)。对他来说,“won”在这里是否定的判断。随后他称已经获得胜利的战友为“imbecile line”(低能的队伍)。Henry用否定的判断直接抹杀了战友们的功劳,否定了战友们的能力,而且认为他们是“fools”(傻子)。最可笑的是他认为战友们的“blind ignorance and stupidity”(盲目无知和愚蠢)“betrayed”(出卖了)他。
从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上讲,军人或者战士应该在战场上英勇战斗。正如“在一般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英雄的典型总是积极的、勇敢的、富于牺牲精神的,尤其在战场上的英雄更是如此(张抗抗,2005)。但是从态度系统研究发现,主人公Henry认为英勇打仗是错的,保住生命才是明智之举。保住了生命,才能更好地为以后的战斗做准备,所以“逃跑”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通过研究,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珍惜”。按照弗洛伊德晚年发展的一套理论,每个人只有两种基本的本能: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而正是由于生命本能的驱使,主人公在自己的社会伦理道德下合情合理地逃跑,而且在他看来他的逃跑富有强烈的积极意义,符合“人本”的观念,但在读者看来是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体系的。
表3是主人公Henry Fleming在逃跑后的第二天的心理活动,也是主人公由求生本能转向求死本能的一个重要阶段。
战斗暂时停了下来,主人公的心智也因为这种安宁而处于暂时的正常和宁静状态。这其中涉及了Henry Fleming对自己逃跑的评价,对战斗的评价和对与他一起逃跑的不认识的战友的评价。作为评价者,Henry Fleming的判断依然多于情感和鉴赏,说明他在考虑社会伦理道德。这个阶段肯定的评价多于否定的评价。但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他对自己逃跑的评价多属于肯定的、积极的:如他是“a man of experienced”(一个有经验的人),他“fled with discretion and dignity”(逃跑带有自由裁量和尊严);对战争的评价多用否定的评价(如:out of dragon, not hideous, inaccurate and not sting with precision)展示了战争本身的无能感,但反过来强化了主人公对自己肯定的评价――他英勇强大,不再恐惧战争;对战友的评价仍然是否定的、消极的,如战友“run from the battle”,他们的脸“terror struck”(受惊吓的),他们是“weak mortals”(软弱的凡人)。同样的“逃跑”,他认为自己的逃跑是蔑视(defy)危险,逃离危险,值得敬佩,而战友是受到惊吓,逃得快,逃得野,应该鄙视和谴责。
此阶段处于战斗的中止期。虽然大环境是战斗,但由于战斗暂时中止,主人公的思维处于正常状态;同时由于前一天的战斗中,战友在眼前的牺牲使他对自己的行为,对战斗的环境重新做了评估。正如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及利昂?费斯廷认为:“当人的恐惧被唤起时,会引起合群和社会对比倾向,以减小恐惧。社会对比是指人有一种估价自己的驱动力,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他们将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估价自己,并且是与相近的人比较来达到与他人的相似”。Henry Fleming希望他跟自己的战友相似,能够光荣地牺牲在战场上。这为下阶段他战场上疯狂求死的表现做了铺垫。
表4是主人公Henry Fleming在第二天打仗的战场上英勇疯狂战斗的心理描写。在此阶段,文本前景化了判断和鉴赏,同时肯定评价也多于否定评价。但是分析发现,对判断资源基本是肯定的。这说明在这个过程中,评价者对自己、对战争的环境和对战友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判断走向肯定和积极。鉴赏的否定评价稍多些。鉴赏是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这里主要是对打仗过程和自己的反应做的鉴赏,说明打仗环境的艰难以及自己在这种艰难环境中的痛苦感受。这强化了主人公的英勇形象,让读者看到: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主人公勇往直前,不顾性命地英勇奋战的光辉形象。如:他觉得“the daring spirit of a savage religion mad(一个野蛮的宗教狂的勇敢精神)”,他“was capable of profound sacrifices, a tremendous death(能够牺牲生命)”。于是我们看到:战争激发的是主人公的另一个本能即“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破坏性的”。主人公渴望“a great concussion when two bodies of troops crashed together(两军撞在一起时的巨大冲击)”,怀想着“a thunderous, crashing blow(惊雷般的,轰然一击)”,他的这些想法促使他在战斗中比任何其他战友跑得都快。
因此,在这里作者虽然展示给读者的是Henry Fleming的英勇无敌,但读者体会到的深层主题却是人失去理智后的疯狂。这符合弗洛伊德另外一种对人生基本本能的看法,即,每个人有死亡本能。正是由于死的本能的驱使,主人公在自己的社会伦理道德下失去理智疯狂地奔走在战斗的前沿,在他看来他英勇无敌,奋不顾身,但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人本”的观念是自然环境驱使下人的“失常”,而不是“英勇”。换言之,通过用态度系统分析,我们从作者戏谑手法中可以看到,在作者的心目中根本没有“英雄”可言。
在我矿36年的开采史上实现安全年的只有4年,9:1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沉思……
2004年6月23日我矿发生一起因巷道喷体开裂冒落伤人事故,造成一名现场作业人员死亡。
2005年2月23日,我矿又发生了一起因煤堆坍塌埋人,造成一人死亡的事故。
这是两起典型的因管理制度不健全,现场管理不到位,岗位责任制不落实而造成的责任事故。
如果我们把煤矿中的安全生产比作一场战争,那么安全事故就是我们的敌人,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核武器”就是规范岗位行为,而集中教育就是“铀浓缩”,是“三违”治理的猛剂良药!
有的同志说:“我上班下班,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的模式化工作搞什么行为规范,搞行为规范能让我肚皮吃饱、能撑鼓我的腰包,干了几十年的煤矿都这样--天天二两小酒,钻被窝,上炕头,不是很好吗!
是的,从表面上看规范行为和我们的工作、幸福、效益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大家知道,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头等大事,是天字号工程。06年全国煤炭总量突破20亿大关,猛一听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数字,然而,其中有近千万吨的煤炭是带血的,是用几千条生命换来的,这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不规范的操作,违章作业是引发一次次矿难,诱发一次次事故的罪魁祸首。一旦因为不规范的行为而造成事故,我想你的小酒也喝不成了,被窝、炕头可能也“物是人非”了吧!
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幸福!
如果从安全的角度讲,规范岗位行为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人有潜意识和本能,这些潜意识和本能就是在平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形成的。部队的“两人成行,三人成列”,扣紧衣领这些军事化的管理要求,看上去和一场战争的胜利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但就是在平时这种严格的管理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意识和本能,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一场战争也就结束了。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群散兵游勇,散沙之师如何去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提着脑袋在战场上和敌人做玩命的游戏倒还可以凑个数吧!
1、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3、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4、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5、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6、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7、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8、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9、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10、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11、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12、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13、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14、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15、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16、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17、战争也爱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18、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19、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20、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21、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22、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23、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24、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25、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26、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27、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28、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29、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30、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翻开语文课本,一张已经泛黄的旧照片映入眼帘……
那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拍下的真实情景:灰蒙蒙的天空上模模糊糊显出一抹红色,满是战争的硝烟。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轨,倒在炮弹下的房屋,无一不衬托着战争的凄凉。废墟上坐着一个大约3、4岁、衣衫褴褛、正在嚎啕大哭的小男孩。他是谁?他为什么哭?一连串的问号不禁使我陷入了沉思……
也许他正要和父母外出游玩,却不料遇到了日本侵略者的不速之客——轰炸机。幼小的他也许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本能的抓紧爸爸妈妈的手。在前一秒钟,,他还牵着爸爸妈妈的手,高高兴兴的向火车站台走去;而下一秒中,刚刚还笑着的他却已经找不到他的爸爸妈妈,只能无助的哭泣:“爸爸,爸爸你怎么了?”“妈妈你醒醒。”轰炸机炸毁了他的家园,炸毁了他美好的童年…
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父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孩子不再失去母亲,全世界应保卫和平,制止战争。和平啊,请你永驻人间!
五年级:李星
摘要: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是英国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三位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们对自然状态进行了较深的研究 ,他们都对人类最初自然地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 霍布斯;洛克;卢梭;自然状态;战争;自由;平等
一、霍布斯的旦夕不保的战争状态
霍布斯从人性出发开始探究自然状态的,他提出人生来就是恶的观点。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身心能力是平等的。正式由于这种能力上的平等就产生要求获得利益的愿望的平等。当任何两个人不能同时获得同一东西时就必然成为仇敌而引发战争,战争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全和自我欢乐。战争中,双方均存在危险。为了保全自己,就必须先发制人甚至动用武力征服,摧毁对方,同时这也成为自我保全的必要条件,致使战争不断。霍布斯认为人类的天性是自私的,且人类的天性有三种: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霍布斯认为这也是造成争斗的三种原因,因而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利慑服大家的时候,所有的人便处在战争状态之下,人对人就像狼队狼。这种战争状态会导致两种不良后果。其一,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不事工农业,产业无法生存,科学、文化等均处于瘫痪状态,一切处于混乱之中。人们也生活在对死的恐惧当中;其二,由于没有公共权利的制约,便没有是非与公正的观念,结果是“没有财产权,没有统治权”,没有“你的”、“我的”之分。
总之,在霍布斯那里,人对人的战争、凶残,仇杀成了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每个人躲也躲不开的一种生活状态。这样的一种自然状态是太可怕了。
如何摆脱这种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主要是靠人们的激情和理性。激情即向往和平,理想则提出了达到和平的条件,即自然律。寻求和平的条件是依靠理性力量约束人类行为的自然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霍布斯是在寻求一条自我保全的出路,寻求一种公共权力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为此,霍布斯提出,让渡自己的权利来保护自己。
二、洛克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
与霍布斯的凶残、仇杀的战争状态截然不同,洛克所展现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同时也是平等的状态,自然的自由得自于自然的平等。
这种自由状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自己的行动;第二,在这种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从属关系,任何人都不享有多于他人的权利,一切权利和管辖都是相互的;第三,尽管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状态,但它 却不是一种放任状态,人们的自由也不是放任的,是受自然法支配的。
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自然法为人类所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在自然状态下,自然法有两个基本权利:第一,人人都有惩罚犯罪的权利。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的执行权属于每个人,人人都有权依法惩处罪犯。这样,可以制止任何人侵犯别人的权利互相伤害,同时也保全了每个人的生存与和平。在洛克的《政府论》里,有这样一句名言:“谁使人流血的,人亦必使他流血。”这句话实质上是洛克在强调人的自由、生命、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三、卢梭的人类黄金时代
卢梭的自然状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类是自由平等的。卢梭从人类起源的角度以及人类最初胚胎来研究,通过假定来探索自然状态。卢梭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原始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来认识人的自然状态。
首先,卢梭假定原始人和今天的文明人在生理结构上是一致的:第一,原始人的生理构造比动物要完善;第二,原始人比动物更容易取得食物;第三,原始人具有强壮的体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体质更加强壮;第四,原始人天生胆大;第五,原始人惧怕幼弱、疾病和衰老;第六,原始人唯一重视的是自我保存,没有文明人那么多的必需之物,如衣服、住房。
其次,卢梭分析原始人的精神状态:第一,把原始人和动物与文明人比较进行分析:在自然的支配下,原始人具有除去 本能之外的能力,即能动性,“人具有自由主动者的资格”,同时人也具有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自然为弥补原始人的缺陷而赋予他们的能力。第二,原始人具有情感、欲望和畏惧,这种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然,而这种情感又可以使原始人趋于完善。尽管原始人具有情感,但他们没有智慧,没有语言,因为智慧与人们需要的欲望是成正比的,他们的情感只是因自然冲动而产生的。第三,卢梭分析了原始人的本性和道德。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原始人之间没有任何道德关系。因为原始人是孤独的,自由的,不具有社会性;原始人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些自然人有的只是怜悯心和同情心,有的只是自爱心和爱人心。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非常美好的,原始人非善非恶,具有很淳朴的且是本能的自爱心和怜悯心。原始人由于智力和体力天生地自然地相当,所以他们没有任何束缚,不存在统治与奴役的关系,更没有不平等的关系,正是如此,卢梭的自然状态不是一种战争状态,而是人类极其美好的回归自然的“黄金时代”。
综上,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对自然状态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各具特色。霍布斯认为,平等是战争的根源,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极可怕的,恐怖的,人与人相互残害的状态,人与人即狼队狼,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人互相为敌的战争状态”;洛克认为,人最初生活的自然状态是善意和互助的,是完备无缺的,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天赋权利,平等是互助的基础。但同时洛克也认为自然状态存在着很大缺陷,那就是缺少权利和执行权力的机关。而卢梭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之中,在那里,人人自由平等,由于在自然状态下,谁也没有什么固定的财产,所以战争是不可能出现的,有的只是原始的、自然的相互同情和相互关爱,这也就是卢梭笔下人类最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霍布斯《利维坦》
一、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阐释的战争观
在海明威看来,战争本质是荒诞的,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加入到战争的队伍中,做了很多违背常理的事情,他们丧失了控制自己命运的权利,生命在荒诞不经中度过。他反对战争,厌恶战争,独立的思想让他辨别是非。海明威在文中写到:“抽象性的名词,像光荣、荣耀勇敢或者神圣,倘若跟具体的名称,例如村庄的名称、路的号数、河名、部队的番号和重大日期等等放在一起,简直就令人厌恶。”这是海明威心中的独白。战争的原因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单纯,人们的善良被邪恶所利用,成了廉价的战争的牺牲品。然而回到生活中,一味地坚持连自己都无法辨别是非的物与事,那么,悲剧的发生则是必然。
二、海明威对《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形象的描写
(一)主人公人生观的雏形
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在战争中,有着英勇顽强的“硬汉子”形象,堪称英雄。参战之前,他和当代大学生一样积极向上,富有理想,天真、纯洁、诚实、正直,并且即将成为一名建筑师。最初他认为,战争是充满正义的,是为了挽救民主,于是怀着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情操,加入到战争的行列中来。
(二)主人公战争观的转变
当战争极其残酷和罪恶的一面展现在主人公亨利面前,当人类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瞬间被战争推倒,当战争不断制造死亡,朝夕相处的战友在顷刻间被炸得粉身碎骨,他自己也无法幸免被炸成重伤,侥幸死里逃生时,他终于意识到了战争其实不是神圣和光荣的,他的信念动摇了。直到意大利宪兵队对他进行带有侮辱性的拘捕,他仅存的信念彻底被摧毁,陷入迷惘和绝望之中。战争不仅摧毁了亨利的肉体,同时也摧毁了他的精神,令他失去了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陷入了极度的迷惘当中。
三、在《永别了,武器》中战争给青年人带来的影响
(一)爱情的死亡
亨利在战争中负伤后,他和女友凯瑟琳在米兰医院里度过了安静祥和、甜美幸福的日子。这期间凯瑟琳怀孕了,厌战的亨利和女友一起离开意大利,逃到瑞士,但最终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女友死于难产。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就这么伴随着战争而来也伴随着战争而去,它因为战争而生也因为战争而死。
一对年轻的生命,一段完美的爱情,在战争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轻而易举被摧毁。经受过类似打击的大批青年人对爱情失去信心,丧失了爱的希望和勇气。
(二)信仰的丢失
首先,战争把青年人来自动物本能的邪恶欲望放大为一种信仰。战争使社会变得混乱、没有秩序和准则,让人们变得肆无忌惮,给人们创造了把任何邪念变成现实的机会。其次,战争把人们内心所向往的美好信仰毁灭殆尽。因为在一个不稳定、任何灾难都可能随时降临的战争环境中,没有人能获得美好的、永恒的东西,爱情当然也不可能。战争无情地夺走了人们的爱情,也就是无情地毁灭了人们的信仰。最后,战争最可恶的就是它能把青年人变成不敢去信仰的空壳。战争使生活充满分外多变的不安定因素,有时会用短暂的美好来把你吸引过去,并在最灿烂的瞬间将其毁灭,周而复始。
四、《永别了,武器》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
20世纪是一个纷乱复杂的世纪,21世纪是更为变化莫测的世纪,对于生在20世纪、成熟在21世纪的当代青年来说,物质上的极大丰富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优势,但精神上的芜杂却是最为致命的弱点。
战争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古至今就一直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战争的作用分为积极和消极两部分,积极的作用在于,战争能在必要的时候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达到目的,惩恶扬善,达到政治经历的和谐;战争客观上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但是战争的消极方面却是给人们带来死亡、毁灭、压迫、剥削,尤其是对战争中作为主力的青年人的精神世界的摧毁。
法国诗人及剧作家华莱士有一句名言:“完美的人生必须要面对两场战争。”那么,对这位新聘的“客座教授”来说,他正尝试开辟的是人生“第二战场”――除了实现对财富标杆的追求以外,他还要实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价值观传播。
这是一场令人尊敬的“战争”,它的“战士”除本期策划“企业家博客江湖”里的那群完美主义者,当然还包括更多。而《商界时尚BIZMODE》在本期内容聚焦这群“战士”,其目的是表达我们对这群人的如下观察和期望:
1.他们都是被上帝祝福的幸运儿――拥有大风大浪的经历,比普通人更深刻理解这个世界的逻辑;拥有大富大贵的当下,比多数人更清醒认识财富的价值与局限。
2.他们驾驭语言的功力大都一般,但驾驭人生的功力却非同小可。所以他们的文字既饱含人生智慧,也充满人文关怀,既展现生活细节,也探讨生命大道。
3.从横向来看,追求走得越远,看得越多,是人类的本能冲动。而他们视野开阔,有先天条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他们传达的信息与其说是公司的,不如说是社会的;与其说是民族的,不如说是世界的。
4.从纵向来看,追求永不过期,也是人类的本能冲动。所以他们每个人都在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产业有周期,大厦会倾覆,公司会倒闭……然而引导人类进步的观念却永不过期;承载这些观念的文字越古老,影响力就越深远。
后梁灭亡是在位最长的要数朱友贞,在杀死二哥朱友珪夺取帝位后,本能好好的治理国家,却疏远忠臣,重用无能之辈,导致在和晋的战争中多次失败,丧失国土,最终亡国。
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为与南梁相区别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实行两京制,东都开封,西都洛阳。后梁太祖朱全忠原为黄巢部将,助黄巢攻占两京,后因黄巢将败,投降唐朝,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镇守汴州,于文德元年灭强敌秦宗权,占据中原,而后又东征山东诸地,称霸中原,于天佑元年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弑杀唐昭宗,控制中央。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