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外阅读;古诗鉴赏;策略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地阅读,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分析作品、评价作品、鉴赏作品,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策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阅读材料的性质、特点,没有进行过专业的阅读方法训练。在此,我们以古诗鉴赏为例,结合阅读的一般规律,介绍一些能够提高阅读效果的策略。
一、阅读能力的分类及特点
阅读是一项古老的行为,但是“阅读”的内涵却是古今异义。古代一般不说阅读,而说读书。由于古代的语文学习主要是读经、解经,而经书的理解比较困难,需要一句一句地教,一句一句地读,因而古代的读书强调的不是阅读的效率,而是阅读的质量。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对于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再也不可能像古代那样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了。大量的信息需要快速地阅读,需要敏捷的信息筛选能力、判断能力,为此,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非常必要。
阅读能力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阅读方法的选择和掌握,而阅读方法的选择则要依据阅读材料的性质、特点。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需要相应的阅读方法。根据中学生阅读材料的性质,一般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实用类材料与文学类材料。实用类材料主要包括各种实用文体的文章,比如说明文、议论文、演讲、通讯报告、新闻摘要、招聘广告等。文学类材料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对于实用类材料的阅读,其任务主要以搜集、筛选信息为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主要是略读、浏览,主要运用的是提炼和概括的能力。对于文学类材料,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比如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挖掘材料的内涵,能够读出作品的空白之处的意义,能够对作品选用的艺术形式包括体裁、结构、节奏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既包括信息筛选能力培养,也包括鉴赏性能力的培养。就目前来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在鉴赏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语文课外阅读必须在此方面下功夫。这里,我们以古代诗歌为例,就鉴赏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策略。
古代诗歌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点是经济上自给自足、生产效率较低,生活节奏缓慢,加之交通不便,人们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人们主要是通过身边事物的变化来感受生活。比如月亮的盈亏、江水的涨落;草木的荣枯、候鸟的迁徙等等。外物随季节时序的变化在诗人敏感的心灵激起了涟漪,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免要发一发感慨,诉诸笔端,成为一行行动人的诗篇。
另外,农业社会也是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不是通过契约而是通过感情作为担保和纽带的。因此,中国人自古就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爱情的誓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亲情的体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浓浓思乡情的流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体现出真挚的友情。
中国古代的诗人不仅是一些饱学之士,同时绝大多数是一些仕途之人,在他们身上既有诗人的多情,又不乏仕子的理智。正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内心的纠结伴随着诗人的一生,不管是春风得意的升迁之道还是颠沛流离的贬谪之旅。因此,从古诗中,不论是诗经、楚辞还是魏晋诗歌,尤其是从唐诗、宋词中我们总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失意、惆怅、哀怨,即使是诗人们豪迈之时也时常透露出时不我待、生命无常之感叹。
古代诗歌记录和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情感。从题材上来说主要有农事诗、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闺怨诗等等。诗人是时代的代言人,不论是直接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还是代言他人的情感都讲究真挚。所谓真挚就是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不为文造情。正所谓“诗贵乎真”。
诗歌的发展在于题材的不断开掘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其中形式的创新是根本。从早期的四言、五言到后来的七言,再到宋词的长短句;从绝句、律诗的句式整齐排列、平仄严格要求再到宋词的张弛有度,错落有致,诗的发展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宽松、自由。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是把握诗歌的总特点。古代诗歌,属于诗歌的范畴。与散文、小说相比,诗歌有自己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为押韵、跳跃、简约。所谓押韵是指诗歌总的来说是一种韵文,在句末是要押韵的。所谓跳跃是指诗歌的行文不同于别的文体,它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有中断的,即不按照正常逻辑来行文。所谓简约是指诗歌在表述中基本上是用较少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达,以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针对以上三个特点,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些特点,比如它的韵脚、节奏、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对它的中断之处或空白之处的意义要进行补白和还原,对于简约的文字要进行充实。
二是了解古诗发展的脉络及主题。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业社会里,经过历代诗人不懈地努力和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的发展越来越精细,其题材之丰富,感情之细腻,表现之精当,数量之巨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历经楚辞、两汉乐府、赋、魏晋五言诗、田园诗、山水诗、骈文、唐代的格律诗、宋代禅理诗、宋词等,题材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中国古诗所呈现的艺术特色总的来说是含蓄的、温馨的、从容的,体现了诗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对外界的包容。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善待自己。方寸之间,诗人们能将山岳、江河的气象万千与个人内心的感慨诉诸笔下,正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三是注意诗中表现出的三种意识。古诗中表现出的三种意识为: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使命意识。所谓时间意识,是指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容颜的苍老而事业未竟的一种焦灼感。所谓生命意识,是指诗人在时间的流逝中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珍视和无法挽回的无奈。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很强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从《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孔子发出的“逝者如斯夫”;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到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等等都是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说到底又是一种情感意识,即诗人们敏锐的纤细的情感意识。情感是诗人作诗的生命线,迟钝和麻木的情感与诗人无关。所谓使命意识是指诗人身上洋溢着对国家、民族、百姓负责的精神。他们注意从朝代的兴亡更替中反思、汲取教训,警示后人。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也是承传至今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
四是注意古诗的创作方法。古诗创作方法总的原则是“借物言志”、“借物喻情”。即诗人一般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外物的变化来反映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管是诗经中的“蒹葭”还是楚辞中的香草;无论唐诗中的“边关明月”还是宋词中的“江水清风”等等基本上都是“借物”来抒怀。这样的一种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同时也能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比较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
古诗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意象的选择、加工、排列以及意境的营造。意象和意境是诗歌创作成功的重要标志,没有鲜明的意象和意境的诗歌是不可想象的。意象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法将客观景物经过自己情感的注入并经思维加工之后的产物,我们也可以说意象就是自然之物在人的主观情感过滤之后的产物。意境是一系列意象在诗人巧妙有序的设置之下呈现出的一种场景或者情景。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名言知理。名人关于课外阅读的论述不少,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我们不妨发动学生搜集那些对阅读赞美的佳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课内进行交流,并启发学生重视课外阅读。
表扬身边学识比较渊博,而又重视课外阅读的人。并邀请他们到班级进行课外阅读讲座,使学生听了他们介绍后便受益匪浅,从而对阅读感兴趣。
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空间。让学生觉得课外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法。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例如低年级同学对童话、寓言较感兴趣,我们就向他们推荐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天方夜谭》等;中、高年级同学则结合课堂教学和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除了向学生推荐一些精粹散文外,还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的故事》等。另外,我们在推荐图书的过程中,还注意考虑其它学科的需要和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向学生推荐如《十万个为什么》、《太空博览》等科普读物,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取舍法。因为五彩缤纷的书海世界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究竟应该选择什么书籍看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如每次我安排他们看课外书时,他们的表现却令我失望,因为他们有的不看,有的看一些言情小说等。这简直不是误入企图了吗?我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才恍然大悟,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忽略了他们年纪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挑选课外书籍时教他们学会取舍。如那些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小孩不易阅读的书刊杂志,对学生起消极影响的书籍禁止学生阅读。积极倡导学生看一些激励他们的书籍,如:小学生优秀作文、科普书籍、优秀书刊、经典名著等。
笔记摘抄法。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时我常要求学生记一些优美词句、优秀文章。开始我对班里的每位同学进行手把手的教,每一类书籍我都教他们如何选择内容摘抄笔记,直到同学们学会为止,我才放手让他们去做。每篇文章我让学生从内容、结构、思路、选材、表达去阅读文章。要求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等,有时并能背下来。如一位同学看优秀作文《妈妈的背影》时,她把开头和结尾摘抄下来,还抄一句优美句子:“那高高挽起的发髻,那瘦削的肩膀,修长的身材…”对于同学们的笔记我经常让他们进行阅读交流,在交流活动中,让他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使一些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认真记好读书笔记。
环境熏陶法。要保证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必须得到各方面的积极配合,除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语文教师的认真指导外,还必须有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教室宣传栏向学生推荐、介绍图书,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还在班里成立专用书柜,收集学生购买的好书籍进行交流看。如每学期我规定学生买两本以上课外书籍,进行交流看。
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法。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分组阅读指导。如,六人组合,四人组合等。教师选好各组小组长,组长负责到图书室借书分发给本组成员,每组专有一本笔记本,笔记本为小组成员共同使用,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等。然后共同阅读笔记,共同进步。
比赛法。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比赛,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目、摘抄的条目数,对 摘抄好的,写的妙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抽取一些优秀读书笔记,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
三、课外阅读注意事项
教师加以引导,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书刊,杂志,优秀读物。教会学生怎样吸取课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当中。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前提。中学生对“阅读”理解不深,他们只简单地认为阅读就是只看书,不思考,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于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外阅读材料不乏名篇佳作,传诵不衰,有常读常新之感。然而学生为何对此无动于衷呢?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准备阅读时,面对阅读材料,或茫然,或望而生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长期沉溺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而机械的阅读教学氛围之中,养成阅读的惰性。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上语文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
二、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籍
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极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对学生而言,好的课外读物是良师益友,而坏的、不健康的课外读物则可能让他们误入歧途。因此,老师应当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担负起责任,为他们开列一些阅读书目。选择课外读物的依据是:
1、遵循学生特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
2、尊重学生阅读爱好,选择符合其兴趣要求的读物,千万不能束缚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3、与课堂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还可以与课堂阅读相结合。
4、贴近现实生活的读物,向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与时共进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可以为学生订阅《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旬刊》等。
三、教给阅读的具体方法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
2、读思结合。引导学生边看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读记结合。阅读时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把读过的名言妙语和自己的感悟摘抄在笔记本上。同时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点滴之思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顿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这样就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发挥网络阅读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语文写作能力
引言
由于写作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反应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或传递某种知识信息的含有创新性的创作活动,所以,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表达能力以及创新创作思维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综合性教学应用,有效的提高了二者的教学质量,而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本文对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课外阅读可调动小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学习知识重要的“引导教师”。因此,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差、精力不易集中的小学生而言,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现今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重点。而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可有效调动小学生对语文写作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B。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三年级写作“写一幅秋天的图画”教学讲述时,教师将有关于“秋”的具有幽默性的故事、诗篇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从而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参与性。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课外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利用课外阅读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之前,应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对此,教师可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而爱上课外阅读。例如,教师在依据小学生“爱模仿”生长特性的基础上,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引用故事、名言、诗句进行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或词句进行情感与思维的表达,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评价,从而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在课外知识运用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写作题材
写作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即将自己的所遇、所思、所感通过文字描写的形式进行表达。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有限,且多数小学生对事物没有较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从而导致小学生写作素材匮乏,小学生的写作作品题材重复不变、内容多为文字的叠加与重复复述。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通过利用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有效改善了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社会意识低下、对事物缺乏感知能力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小学生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小学生语文写作的题材。例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有关于时事、弘扬社会精神、自然科学的书籍或文章,从而使其对自身的生活变化、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此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生字、短语、名言警句,以及对人物、事物、情节、情感的描写技巧,加以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和语文写作能力。
三、提升小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
从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可知道,通过阅读书籍有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与想象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3]。而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提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也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而在实际阅读中,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所在,所给予学生阅读的书籍类型多为《作为写作大全》、《小学生语文知识大全》、《名言警句欣赏》等关于提升学习成绩的工具书。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负担,也使得小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厌烦心理。对此,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应明确课外阅读不仅在于学生学习技巧的借鉴,更注重其课外阅读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创作能力的培养,在书籍选择上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在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阅读内容以及阅读范围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从而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长期发展,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推动自身语文素养、语文写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结论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应充分认知到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效利用课外阅读带来的影响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铭凯,范蔚.回视与审视:课程文件中的小学语文能力目标嬗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6.02:59-66
[2]丁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6.23:195
[3]何琴凤.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方法谈[J].中国农村教育,2015.10:61-62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自主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和延伸。进行广泛的自主性课外阅读,不仅可让初中生突破语文课堂的限制,拓宽视野,更对他们获取多元信息,不断完善自我,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了使初中语文教学踏准时代节拍,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应抓好激发兴趣、选择材料、讲究方法和养成习惯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
多数学生认为,要学好语文,只要把课本读透嚼烂即可,因而对课外阅读几乎放弃,毫无兴趣。幸好,兴趣是可以被激发的,那么教师要怎样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1.巧用课堂激趣。激发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施教艺术是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用课内阅读的“例题”解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的营养滋润课内的内容,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叙述鲁迅小时候“早”的故事,介绍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等。在妙趣横生的课堂讲授中,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自然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2.利用课外活动激趣。语文教学可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自办手抄报等。此外,还可以评选故事大王、读书小标兵、读书小能手等,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长期引导,使学生认识“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二、选择材料
兴趣的激发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但因可供读物十分广泛,而初中生的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理解水平不高,辨别能力较弱,教师必须帮助他们选择读物。哪些读物适合初中生阅读呢?
1.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初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日出》《呐喊》《普希金诗集》等。阅读这些除课文节选外的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节选课文内涵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小说选刊》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既切合初中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其视野,助其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为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收集信息,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推荐优秀读物,使学生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三、讲究方法
自主性课外阅读要规范、高效,必须讲究阅读方法。目前,绝大多数初中生对如何“读”的问题并不很明确,往往费时却不见实效。为让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更必须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因此,课外阅读方法众多,有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应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选用不同阅读法,如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速读法;短篇小说用精读法;散文、诗歌等宜用有声诵读法等。此外,还可用材料剪辑法、文摘卡片法、列表比较法等,供学生课外阅读时灵活应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担负起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重任。
四、养成习惯
课外阅读贵在坚持,才能显成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必然收效甚微。尤其初中生,阅读能力弱,阅读习惯差,更应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1.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要使自主性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动,必须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初中生虽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也要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考试阶段也不放弃。当然,节假日是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可安排更多的时间阅读。每天读一点,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你会觉得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东西。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及时“收仓入库”的习惯。课外阅读要发挥最佳成效,还要引导并督促学生养成阅读时选用“圈点批注”,分门摘录,提纲挈领,写简要的心得体会等方法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适时把所读内容及时筛选、收藏、贮存,及时“收仓入库”的习惯。可分两步:(1)及时收集、整理、归类。把阅读所记笔记、卡片,所剪辑材料及时收集,通过分门别类的整理,有序归类“入库”。如描写可分人物、环境库等。人物库又可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小库,肖像又根据年龄分老、中、青、少四库。做好目录索引,以便随时查看。(2)朗读、背诵、理解。优秀读物不仅要收集,更要朗读、背诵、理解。这样才能把材料直接摄入大脑,收藏于“大脑库”,这是较完善的“收仓入库”。当然,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所读内容有机地与自己的思想融合,写写小论文,这是阅读的最高成就,也是最有成效的“收仓入库”。自主性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坚持。习惯一旦养成就终身受益。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提供了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廖国国.阅读悦读――浅谈初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51―01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独立意识,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是直线上扬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引导学生步入阅读的良性轨道,必须激发阅读兴趣,注入阅读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趣味性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能够阅读,即先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感受到阅读的愉悦,体会到广博的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书籍,能开阔视野和胸襟,提高文化素养,是丰厚自己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也是日后提高信息储备量,干好工作,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宝。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才能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由主动阅读层面进到趣味性课外阅读,语文老师必须树立“好读书、读好书”的榜样来,不仅要充分熟悉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及阅读“口味”,善于营造阅读氛围,从介绍他们爱读的书籍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还要创建“书在手边,即时可读”的环境来,使学生真正能以阅读为趣事,形成有文章便读,有书便看,哪怕半张小报,一则短信,也要浏览积累的习惯。比如发挥班级书报架、图书角的作用,时间长了,学生就由翻翻看转变到爱读,由爱读转变到阅读成瘾,阅读的主体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
二、积极引导课外阅读的趣味朝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趣味性课外阅读是有选择性的阅读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阅读内容。农村中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易受不良思想诱惑、侵蚀,如果不加正确引导,难免浸染不健康不适宜的书籍刊物。可以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选择推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或者中外文学名著,包括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老师更要以身作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好书名目、主要内容、人物,并对典型情节做精彩宣讲,吸引学生的阅读趣味朝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笔者经常坚持向学生推荐或朗读《读者》、《文化博览》、《时文选粹》等书刊上的精美短篇,或向学生描述《平凡的世界》、《三国演义》上的精彩篇段,极大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不久后发现班上早先流传的快餐书籍消失了,而我介绍的书刊增多了,学生自发购买的书籍平均达到5本,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三 、创设开放性的阅读环境,以交流促进阅读向纵深发展
趣味性课外阅读的一个特点是阅读交流的开放性。学生阅读,一方面是阅读信息的自我沉淀,一方面是同学间的交流。阅读范围宽泛广博,交流时才能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而雄辩滔滔,左右逢源的谈论,更能延展阅读的宽度、深度。语文教师应从课文教学的“大田地”中,有远见地勇敢地开辟出阅读交流的“自留地”,设置阅读交流课,开展读书汇报活动,使学生敢于从多角度出发,理解、质疑、交流,谈论自己的个性看法,进行思想碰撞,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也能带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无论课时安排有多紧,笔者都坚持每周40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或者翻开自己的《文海拾贝集》,朗读摘记、剪辑的精美句段,或者交流日记中所载的读书心得,或者引经据典,质疑辩论。每周的这节读书交流活动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天地,而学生逐渐增长的语文成绩也表明,趣味性课外阅读并非不切实际的花拳绣腿,而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法宝。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励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首先,针对小学生阅读了课外读物,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利用早晨诵读时间,让学生轮流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摘抄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语段等,不仅能增加词汇的积累,又能促进学生课外自觉认真阅读,通过朗诵,讲故事比赛,在班级里引发读书的热潮,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根据阅读内容,自编自演,不仅提高了他们阅读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分析、表演,以及合作的能力,结合阅读后的感悟观点,开展有趣的辩论赛。在阅读的基础上,巩固了读书成果,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其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句式整齐,韵律感强,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语言发展,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能力,同时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宋词,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感也就逐步生成,这样积累越多,语感不断得以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言也就形成了。
二、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着兴趣而毫无目的地阅读,其目的与意义不得而知。有的学生只凭这兴趣,凡是感兴趣的热菥腿缱呗砉刍ǖ囟粒如果不懂得积累、吸取,对于写作来说就会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书,还要会读书,懂得知识的积累运用,我们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人类与地球和自然的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的书籍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
(2)精读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来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录批注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性。
(5)写心得体会。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一、课内外链接:立足名家名著,增加阅读积累
1. 教材重组――语言重构,内容组建。
许多名家的作品是散落在教材的各个册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有时不妨对课文进行重组,将某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探究。比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养花》时,可以让学生重温已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四年级上册的《猫》、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以及刚学不久的《北京的春节》,这样学生就会对老舍的幽默风趣、老舍式的语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其人,近其道”,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可以联系其生平介绍,让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呆在德国,所以他看到德国街头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己种的花摆在窗台上让过路的行人欣赏;也正因他呆在德国,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会异常怀念自己的亲人,怀念自己过世的母亲。两篇文章一对照,再去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这本书,学生的理解将会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2. 单元导读――情感引导,对比阅读。
从教材的编排角度看,每一组都有学习主题。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感受选材立意的别具匠心,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比如,同样是童年生活,林海音笔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体现了作者学骆驼咀嚼时的稚气、遐想驼铃时的天真,可以说,作者的童年过得趣味横生;而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愿意抓蝴蝶就抓蝴蝶,童年生活随心所欲,无忧无虑。但是联系课外读物――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学生就可以从主人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常忍受毒打的现象中,发现童年是有不同色彩的,有玩耍嬉戏时的快乐,也有为生活所迫的艰辛。这样学生对于童年的认识就比较丰富多彩,多角度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
3. 作家牵引――作品牵头,名家引路。
从《窃读记》中我们认识了作家林海音,进而走进《城南旧事》,我们了解到那幅美丽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画面,对《城南旧事》就有了新的认识。再如,从《斑羚飞渡》《猎狐》《第七条猎狗》等一系列的动物小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进而走进他的更多小说中,就会认识他喜欢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的写作特色。
二、课内外兼顾:以“三段式”教学,提升阅读能力
1. “三段式”阅读教学。
“三段式”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教师立足课文,从教材结构、单元导读、名篇作家等方面开发出课外阅读的资源;学生利用平时记录的“图书名片”进行深度的文本交流与欣赏;最后学生进一步理解读物的内涵、写法,也由此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疑问。
2. 基本流程。
主题确定后,师生共同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中,师生对文本内容整体回顾,对经典章节精彩回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体验文本内容。
3. “三段式”阅读范式。
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为例,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这一组的单元导读是“童年”,根据“不一样的童年”这个活动主题,我们走进了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童年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阶段:借助“图书名片”,交流汇报欣赏。
根据“图书名片”,从浅入深,开展三个层次的比较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展开多角度思维。
第三阶段:升华阅读价值。通过再次读整本书,以聊书的形式开展阅读,重在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照下列环节展开:①探讨话题――什么样的童年是有意义的?②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与生活背景。③质疑:本书里你有所质疑或者尚不能理解的地方。④拓展阅读:成长类小说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能力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广大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当前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如何呢?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点看法。
一、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
在中考应试模式的背景下,许多学生会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而对自身语文能力发展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学生缺乏阅读时间。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不会只是考语文,还会考其他比语文难度大得多的科目。鲁迅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可以挤出来的。”可是,学生千辛万苦才挤出来的时间怎么会去阅读呢?因为这在短期又提高不了成绩。
其二,学生自身缺乏阅读兴趣。据调查,74%的学生表示会看些杂书,如:报刊,杂志等。15%的同学表示现在科技发达,不必每天捧着一本书读。想要看书,上网便可,看电视也可了解不少信息,既方便又快捷,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7%的同学认为花大量的时间看本“闲书”是浪费时间,更有甚者认为读书只要读好语文课本上的即可。
其三,学生无法认清阅读对其本身的重要性。虽然全国大力宣传素质教育,但试题也不可能是从课外各类读物中选择。理智的学生怎会肯浪费时间来拿自己的命运作赌注呢?有些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可以在将来、在大学、在工作岗位上花时间补足。
其四,学生不能掌握科学的阅方法。阅读应当结合目标任务选择最恰当的阅读方法,如略读、详读、精读等。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时间限制,都应当成为科学的选择阅读方法的参考依据。很多初中生在阅读活动中,没有能够优化筛选出最恰当的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其课外阅读能力的措施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状态,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可以从以五个方面入手。
其一,老师指导选择课外读物,布置成学习任务,在语文阅读课上读。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教师应选择进步的、健康的、有益身心的读物让学生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选择符合学生自身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读,如《青年文摘》、《读者》等,学生只有对读物感兴趣,才能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思考,才不会把读书当作是一种苦事、一种负担。
其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坚持天天阅读,一天也不停,固定时间,雷打不动;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阅读目标,可按年级不同适当提出要求,可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经常检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及时鼓励,不要批评,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其三,思想上要足够重视。现在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量在加大。没有一定的阅读水平,怎么能在有效地时间更快更好地完成试题呢?何况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有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老师要求学生必须强化课外阅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