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感悟 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教师光重视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得法在课内,得益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适合他们自身的课外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获得思想的进一步深刻和提升。
一.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内心,增强他们的感悟力
曾经有记者采L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问他如果今天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会做什么,学者的回答是阅读。记者继续问如果他被关进监狱他会做什么,学者的回答是阅读。记者追问如果今天是世界末日呢,学者的回答还是阅读。可见阅读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必须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不满足于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积极发掘学生的课外潜力,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方式,让他们的心灵不断获得感悟和成长。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阅读的快乐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要想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得高效率,尊重每个学生的内心阅读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在选择阅读书籍的类型方面,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角度去给学生们选择课外读物。每个年龄段都应该有适合他们的课外书籍,如何选择适合初中年龄段学生的课外书籍也是需要动些心思的,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阅读取向,有的学生喜欢文学类,有的学生喜欢科普类,有的学生喜欢艺术类,这些我们教师必须无条件满足他们,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深刻感悟的,才是快乐的。
三.感悟文学名著的思想精华,提升学生的内涵和知识储备
文学名著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他们自身感兴趣的名著作品,可以让他们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好习惯,让阅读感悟伴随他们的终生。名著阅读虽然可以拓展学生们的文学视野,但是大部分名著作品往往比较枯燥的,甚至是晦涩难懂的,如何找到突破口是异常重要的事情。鉴于很多名著作品已经拍成了电视剧,教师可以先让那些对名著作品感到畏难情绪的学生先从看电视剧开始。比如,教师可以先引导一些学生观看电视剧版四大名著,学生一旦对这些电视剧产生着迷,再引导他们进行书籍版的阅读就会容易得多,教师可以给他们预留一些阅读作业,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书籍版《西游记》和电视剧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在书籍中去寻找答案,可以让他们更有目的地去阅读,对于阅读比较深入以及回答问题比较有深度有见解的学生,教师可以奖励他们一些课外书籍作为奖赏,一来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二来他们可以继续阅读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优秀作品,让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开心,越走越顺利。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阅读感悟的科学和深度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和我们成年人一样,每一位初中生同样会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面临严重挑战。在治疗他们心理困惑的良药当中,有效的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一种良方。首先阅读课外读物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琐事,受到书籍中广阔世界的感染,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小我”,逐渐成就自己的“大我”,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其次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优秀主人公,主人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人性光辉会给初中生的心灵造成冲击和震撼,激励他们勇于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己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推荐一些有关心理科普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让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找到针对性的方法,或者寻求专业的帮助,让他们不至于走投无路,去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这些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知识,或许这就是课外阅读的好处之一吧。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从容应对今后的复杂人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开卷未必有益。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教师必须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推荐,为学生做课外阅读的领航员,这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充电,不断接受最新的教育资讯,让自己始终保持信息的前瞻性和头脑的清晰度。
参考文献
[1]黄厚江.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下)[J].中学语文教学.32014,04.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自读自悟;自我创新;模式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87-01
吕淑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靠长期的大量的课外阅读的积累才能形成,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而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收获与习惯养成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我创新能力。亦即首先以兴趣引学生入课外阅读之门,然后引领学生采用课内外多种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初步理解,鉴赏各类文学作品”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程中,学会积累,学会自主发现,学会自主感悟。其模式流程是:
介绍书籍,激发兴趣自读自悟,自我创新交流展示,自我创新。
一、介绍书籍,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发的老师。”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开展的先导环节。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前,首先要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手段燃烧起学生的读书愿望。
1.榜样激励:用名人、伟人读书成功的事例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2.推荐中外名著,当今儿童热销书,介绍这些书在社会上不同凡响的反应,从而激起读书兴趣。
3.介绍书中精彩片断,诱发阅读兴趣。
4.介绍书中故事前因,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5.课内阅读中介绍相关课外读物,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二、自读自悟,自我创新
这是课外阅读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从两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创新。
1.介绍读书方法
(1)一般方法
①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速读法)。
②圈点句画写(圈点勾画精彩之处、批注自己的感悟、写读书笔记)。
③学会边读边思考。
(2)针对书籍特点介绍相关读书方法,推荐课内相关的读书方法,如介绍散文、小说、记叙文、科学常识文、诗歌等体裁的读书方法。其策略可采用“选例导读,交给方法运用方法,自读自悟”的步骤进行。
2.指导读书过程。读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读书方法,或浏览或速读或精读,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地方边读书边勾画边批注自己读书的新感悟、新认识,或在阅读记录袋中写下自己的新发现。读书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养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从中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要采用一定的“强制”手段,在老师与家长的严格要求与正面引导下,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让学生在长期的自读自悟中养成习惯,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成为“智慧人”。
三、交流展示,自我创新
这一环节是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动力环节。在学生读书有了一定收获或读完一部书后,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交流读书“成果”,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畅谈读书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创新。这一阶段的操作方式有:展评课外读书小报、办小书虫报、展评优秀课外阅读记录、课外阅读知识大赛、课外书故事大赛、看谁读的课外书多评比赛,读课外书方法秘诀交流会……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对话及成果的展示中交流读书方法,提高生命创新的价值,而且会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以上“自读自悟,自我创新”课外阅读模式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展开,都依照学生“自读自悟,自我创新”和教师“主体多元引导”两方面运作。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我创新”要遵循这样的阅读之路:“读喜欢的儿童读物读喜欢的名著、热销书触类旁通,博览精典名著、热销书”。教师的主体多元引导的价值取向是:
1.从兴趣走向意志。学生课外阅读要以兴趣引入,但仅靠阅读兴趣维持是不长久的。要完成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还须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制力,需要阅读意志来支撑。因此,课外阅读指导应在激发兴趣后,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走向意志阅读。
一、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当重视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从而激励学生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在营造课外阅读氛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第一,开放学校图书馆,教师和学校领导积极鼓励学生进入图书馆进行图书阅读和借阅。第二,在学校内明显的地方设置读书栏,分享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书,摘选其中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第三,各个班选拔课外阅读学生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学生,鼓励其他学生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第四,定期举行课外阅读竞赛,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经典课外读物的阅读情况,并通过颁发比赛奖励鼓励学生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
二、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下产生的,可以说,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至关重要。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采取多角度、多层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此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策略:第一,教师牵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目标读物和学生一致,并在课堂上自然地将阅读感悟感情饱满地分享给学生,并且一定要将图书中最吸引学生的内容讲述出来,营造一定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在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趁着课文内容仍然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较为容易地使学生对教师所推荐的课外读物产生阅读兴趣。第三,要求学生每天进行二十到三十分钟的课外阅读,并在课堂上随机邀请学生对阅读感悟进行简单分享。这种给予学生适当的阅读压力的方式,在实践中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带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的话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而学生之间相互的鼓励和带动,更能起到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培养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的鼓励和带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可行的策略。第一,在班级内部设置一个阅读园地,张贴一些和优秀课外读物相关的海报,并由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学生担任阅读园地负责人。第二,举办图书搜集活动,每个学生带两到三本自己读过的课外读物充实到阅读园地中,由阅读园地负责人进行记录和保管,其他学生则可以通过负责人进行图书借阅。第三,在班级内将学生分组,并保证每组中都既有课外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又有课外阅读能力弱的学生,经常举办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考察一些经典的、常见的课外读物中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比赛成绩,对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并对个人表现较好的学生另行办法奖励,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教会学生良好的阅读方式
在很多时候,小学生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并不是因为课外阅读本身趣味性差,而是因为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式,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耗时耗力,却没有感受到足够的阅读,因而丧失了阅读兴趣。因此,教会学生良好的阅读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榜样的姿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引导,将科学合理的阅读步骤清晰地讲述给学生,并通过实践阅读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一般来说,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应当采取的正确的阅读方式是,首先,根据阅读取向选取适宜的课外读物,在这方面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积极、语言优美、富有趣味性的课外读物。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当采取泛读和精读结合的阅读方式,对于科普性强的读物,应当精读,对于语言优美的文字片段,应当精读,对于简单叙事、内容单一的内容,应当泛读,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后做笔记的习惯,简单记录当时的阅读感悟和阅读所得,并摘抄读物中语言优美的文字片段,或者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最后,对于一些经典的、百读不厌、对学生有良好的启发和教导作用的读物,教师应当倡导学生反复阅读,使书中的道理和所传达的价值观更加深刻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取向。
那么,怎样做到“文本”与“人本”有机结合呢?
1.注重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在感悟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完成,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还学生思想以自由。
当然,教师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适时加以指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1)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法;(2)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3)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4)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让学生相互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2.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
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特别是文学作品,既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3.要做到具体形象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通过阅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并已不自觉地将信息加工,即把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分析,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具体形象与理性的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悟到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课外阅读指点
4.1 注重整体感知,注重语感培养。鼓励、倡导课外阅读,要求在课外阅读时,首先从整体出发,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要求摘抄且附简评。
4.2 强调语言文化积累。要求学生对成语、名句、警句、妙语,要理解记忆,对于含蓄凝炼的关键语句则指导学生探究。古人说利好“积句成篇”。如果这个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初中新课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汉语言文字,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进一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增强文学和文化素养,并在此过程中塑造自己的灵魂。而课外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大量的课外阅读会不断补充和印证学生学过的课内文本知识,在阅读实践中会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此外,经典的读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一部经典,倘若学生认真阅读品味,就会给他们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因此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培养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当前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课外阅读不重视,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包括一部分语文教师)及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学生各科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一些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了解而又喜欢对语文指手划脚的非语文科老师,经常会向学生宣言: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还不如多做一些练习,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纸上谈兵。很多语文教师就将高中新课标规定必读的一些课外书籍作为寒暑假作业,要求学生在寒暑假进行阅读,但是大量家长和部分学生(特别是理科生)认为语文课外阅读“长分”太慢,把大量时间放在练习和补习上。这样一来,学生真正拥有的宽松课外阅读时间几乎为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完成作业和练习就完成了学业。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关注社会,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体验美丑善恶就成为一种奢望。
2.学生阅读品位低下,功利性强
在城市的高中生群中,80%以上的高中生会告诉你漫画、穿越小说、武侠小说、明星花边是他们最喜欢的,有的学生只熟识“马尔泰若曦”、“韦小宝”,而不懂“林黛玉、薛宝钗”。同时,高中生课外阅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阅读动机简单,主要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欣赏扣人心弦的情节”。由于缺乏正确地引导,纵然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对考试涉及的几部中外文化经典和名著产生兴趣,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阅读原著的并不多。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仅有40%左右的人完整看过《西游记》和《三国演义》,50%的同学完整看过《水浒传》,15%左右同学完整看过《红楼梦》。品味低下、功利性强的课外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只停留在浅层上。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课外阅读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3.教师指导作用的缺失,学生阅读随意盲目
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做过的调查显示,90%的同学希望老师能定期向他们推荐介绍好书,还有部分同学对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有60%的同学建议高中三年都应开设阅读课,有50%的同学希望老师能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由此可见,教师不应当仅仅是语文课内教学的实施者,还必须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与指导者。但是目前由于不少教师对课外阅读不重视,因而指导就无从谈起。
教师指导作用缺失,直接导致当前的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式的状况,75%的受调查学生是凭自己的兴趣或感觉来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存在随意性大、较为盲目的弊病。
4.社会阅读氛围淡化,家中藏书匮乏
社会整体阅读氛围正在变淡。笔者曾读到过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中国的人均图书阅读量是4.3本,以色列最多,达到60本左右。从这个层面而言,中国的阅读氛围是属于比较淡的。而当下,阅读又被各种更为迫切的需求所挤压,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电子书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将课外阅读逼到了更为严峻的境地。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上网就可以大信息量地阅读,不必在家中购买经典,也不必到邮局征订阅读刊物。于是,上互联网就成了漫无目的的浏览,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课外阅读所应达到的目的。
二、优化课外阅读的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阅读“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这句话表明,阅读兴趣是优化课外阅读的前提。
(1)阅读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要使学生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让他觉得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课外阅读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阅读,能够提高自己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再创造的能力;通过尽可能多地阅读经典,从中吸收文化精华,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笔者在教授必修2散文单元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与学生一起深思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一起领悟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使他们在阅读经典文本中感受到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通过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内牵外联,把学生由课内文本引向课外读本,用课内阅读的“钥匙”去打开课外阅读的“锁”,使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做到有机结合。在《鸿门宴》教学中,笔者分析了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中所体现的性格特点后,就“汉胜楚败的原因”让学生探究,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项羽本纪》的兴趣。
2.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梁启超先生说过:“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与发展。”可见,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1)要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先生在谈阅读体会时曾说,如果每天坚持在睡觉前阅读15分,那你将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笔者在教学中也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完成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形式去寻找与课内文本教材相符的一些文章资料,积累写作素材。
(2)要让学生养成制定计划的阅读习惯。笔者在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机调整,从而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不贪多求快,不随心所欲,不敷衍了事。
(3)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深层次思考的阅读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笔者常常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辩论等形式来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使学生养成从文本中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习惯。
3.排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困难
(1)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笔者调查显示,60%学生反映,看了很多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方法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以课内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能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性地向学生了解他们喜欢的书目,并作一些调查。在此基础上,应该向学校图书馆提出建议,为学校阅览室订阅的报刊杂志精选书目,在阅读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对于高中生,笔者向他们推荐了专业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国学》《随笔》《书摘》等刊物。笔者还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逐渐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如《战争与和平》、《飘》、《百年孤独》、《红楼梦》等。
同时,推荐课外读物还要和讲读课相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各个时期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名篇,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教师在讲授教材文章时,也应把课外阅读指导置于其中,可结合上课的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在《故都的秋》教学中,笔者就向学生推荐《秋声赋》《雨铃霖》《登高》《醉花阴》等古诗文,并予以阅读指导,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一、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提倡兴趣先行的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兴趣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小学语文是一个基础性的教学阶段,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语言的运用练习,都离不开学生的专注和兴趣。在推行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寻找阅读材料,这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建构写作系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明确自身的阅读目标和方向,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社会经验和写作素材,提升语言的感悟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在课外阅读的推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视野增长的欲望,则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因而课外阅读方式既是对学生的一个经验考量,又是对教师的一个模式重构。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较于课堂书本教学而言,课外阅读活动更倾向于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气氛,将学生领进语言活用的世界,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领略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生活的点滴,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领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边阅读边思考,同时做相应的阅读笔记,如此既锻炼语言思维能力,又积累素材。这一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利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如此模式的课外阅读教学,学生便可以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写作能力,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有内涵的文章。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标改革之后,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不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模式,而是力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具有个性特点的写作知识素材体系。小学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就告诉学生和教师,这一模块需要被着重对待,同时也要有策略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照本宣科。因此,针对与写作能力培养的课外阅读教学就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在传统小学写作教学中,学生常常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教授才能亦步亦趋地实现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效果并不显著,也缺乏灵活性和灵动性。而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则提倡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进行具体深化的教育。如上文所言,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教育不仅可以建构一个属于学生的素材体系,还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在阅读中,学生会唤起文字情感感悟机制,投入文字的运用和理解中,其写作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自然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4.建构学生的写作思路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益处,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水平的提升,其都是为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尚处于写作能力培养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写作是一项陌生而又不知该如何下手的学习模块,他们缺乏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素材积累,在一开始的写作之中难免会不知所措。课外阅读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的平台,通过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补缺补漏,建立素材库,建构写作思路,从别人的文章里获得写作经验,从而加强自身的写作情感和语言能力表达。
二、具体措施建议
1.制订系统的阅读计划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加入课外阅读内容是需要有一个系统和具体的计划的,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又保证学生课外实践的合理利用,综合这二者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在具体的前期实施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课余时间的具体量及学生日常的作业量,将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难度控制在一个可观的范围内,减轻学生的压力。其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了解,具体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计划,从而保证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最后,还需要从内容上有所把控地加入课外阅读的任务,细加甄选可供学生阅读的内容,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精选阅读材料
小学生虽然相对而言课业并不繁重,但其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外阅读内容和类别上就需要教师严格把关,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内容。从具体的材料甄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写作教学任务给学生安排一些相关的阅读内容,其内容可涵盖历史、地理、科学、生活等不同门类,细化到年龄和接受度。这样既可以有针对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又可以保证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3.写作练习与阅读相结合
既然是写作教学难免会有学与练相结合的环节,在进行课外阅读教育的同时就应该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将写作练习与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做一些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者无意识地写一些阅读心得体会等,如此片段性的积累对于学生的语言感悟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一、抓好课堂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课内阅读教学应该是有层次的,从最初的通读文章、读懂文章、了解作者直到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与语言风格。对于初中生而言,后三者应该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要读懂文本。读懂文本要处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如读记叙文,要了解文章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读议论文,应了解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用了哪些论据,最后提出了什么结论。读说明文,应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介绍了与说明对象有关的哪些内容。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写。这个问题最考验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如文体知识、表现手法和修辞等,这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这样写。如文章为什么这样立意构想?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这是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考虑,探索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原因。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由表及里,依次深入,从而透彻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要了解作者。阅读教学应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走近作者的心灵,读懂作者,了解作者。这里介绍几种深度赏析的方式:
唤情式阅读。很多时候,打动读者的可能就是文章中的那一两句话,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这句话,然后通过这句话去探析作者所寄寓其中的感情,从而达到理解文章主旨,理解写作感情的目的。
还原式阅读。不同的人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情境,即使是同样的意象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就需要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仔细体味、揣摩。将作者笔下描绘的情境还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理应该怎样?在作者笔下又是什么样子?两者相对照,自然能够明白个中深意。
迁移式阅读。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还能够帮助他们有效积累素材。同一作者在不同文章里会流露出相似的语言风格,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主题也会有相似的感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将此加以梳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文学作品中有些语言述写的是生活中的某一社会现象或生活情景,它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所以在阅读时会唤起我们对同类事物的记忆或感怀。此时借机对这些可能联想起的相关生活事物给予梳理,便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再思考,为再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最后要内在升华。成功的阅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在有所得、有所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由此及彼,不断内化升华,学生逐渐形成带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色。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内容不丰富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开展课外阅读,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组织与科学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首先,制订计划,统筹安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地配合起来,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 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其次,加强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迷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等,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 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的、有益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外读物。
最后,配合教材,推荐书目。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目。以解决“读什么” 的问题。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让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全文, 能加深理解课文,如果是小说,则更能够完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这样配合教材,与课本内容对接,从而带动学生广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关键词]阅读 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51-01
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的灵魂。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事实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培养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提倡通过增加阅读来理解课文。读更多的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也有着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九年的课外阅读应该至少400万个词;中学课程总数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读两部或三部著名的书籍。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视野。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让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走进真实的生活。如何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并让阅读常态化、自觉化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让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是书不可以一天不读。”我认为,阅读应该融入生活,让人们喜欢阅读,让阅读像喝水、吃东西一样成为固定的习惯。可是今天,我们的学生喜欢阅读吗?我们对学生的假期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看到的结果却不是那么乐观:现在孩子们更多是在家看电视、玩游戏,真正读书的孩子太少了。这个调查结果让我们震惊。我们不是反对孩子看电视、上网,但要有个度,不能用网络代替读书。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应该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去渐渐感悟,并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不会阅读,学习是很吃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的同时,更要注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一个孩子爱上阅读,并知道如何去阅读,是他的父母最大的财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曾在美国发起了“阅读挑战”活动,联邦政府以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国成年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各种专业志愿者,帮助孩子阅读。这些告诉我们:只有让阅读融入孩子的生活中,才可以更好地净化他们的灵魂,升华他们的个性,同时,阅读也可以使他们在生活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二、让学生定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小学生。有的学生不太会阅读,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让他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角色的特点,准确理解文本的主题,提升阅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是,光有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并学会将其运用到课堂之外。小学生虽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判断,但他们特别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榜样”的力量在学校里是不容小觑的。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阅读,然后鼓励他们在课间或闲时讨论一下近段时间来自己所读的书,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想。为了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话可谈,学生就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老师应该及时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这将使更多的学生爱上阅读,也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产生阅读的欲望。
另外,学校或班级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举行阅读竞赛活动,每周让学生报告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评选“阅读明星”;也可以召开阅读故事会,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读的优秀书本及感受介绍给同学们;还可以进行阅读经验交流,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成语接龙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通过多种方式,能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兴趣。在课余时间,学生们会更专注于阅读。长期下来,很多学生会就此摆脱不爱阅读的坏习惯,在下课后也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要注意指导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班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大部分家长没有读书的习惯,家里的图书资源少。而学校的图书室空间又太小,没有阅览室,不能给他们提供阅读的空间。学生渴望多读课外书,但是条件的局限使他们阅读量小、知识面狭窄。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结合新教育实验,笔者尝试用随书配用漂流本的方式,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之留下阅读的感悟,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教给阅读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1.指导制订读书计划
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首先在时间上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每日保证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寒暑假时间长,可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让学生阅读。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并严格执行,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指导领悟阅读方法
阅读整本书前,先指导学生读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作品目录来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另外,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还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读书时引导学生去思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3.指导做好读书笔记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因此学生阅读时,指导学生做笔记,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这样才能巩固阅读的效果,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好书推荐,“悦”读好书
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后,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受年龄、阅历所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认真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小学阶段的男生多数活泼好动、爱好新奇与冒险,针对这种天性,笔者推荐他们阅读《鲁滨逊漂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等读物,让他们感受冒险奇遇带来的快乐,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与勇敢的开拓精神。女孩子多数文静、羞涩,但有时候会比较胆小,笔者推荐她们阅读《小妇人》《爱的教育》等名著,一方面让她们了解世界的真善美,学会去关爱他人、关心弱者;另一方面也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课外阅读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因此在推荐读物的时候,笔者也注意与课内知识的衔接。如学习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生都会非常喜爱平易近人的大作家叶圣陶爷爷,在给他们介绍的时候,笔者会不失时机地把《叶圣陶童话》这本课外书推荐给他们。因为有了课堂上学习的铺垫,学生读起这本书来就会格外带劲。教师也可以选择一部分好书介绍给他们,再让他们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借阅,或购买,读完后再推荐给别人。或者让学生回家把自己最喜爱的书带到学校来,推介给同学们阅读。
三、让图书“漂”起来,留下感悟
学生推介好图书,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用卡片写下推荐词,张贴在班内“好书推荐”的墙报上,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感悟,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的推介,很容易勾起其他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把自己推介的这本书带到学校来,放到班级图书角,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迫切想读的那本书,到图书管理员那里做好登记,书就到了自己的手里,这样图书就“漂”起来了,开始了一段特别的航程。
除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笔者还充分运用学生在校的午读时间,让他们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生活,一起游戏,感受书中主人公的酸甜苦辣,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读书要有思考才有价值,在图书漂流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本漂流本。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记下了好词佳句,记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记下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记下了由书中联想到的自己或现实生活中曾经的故事……漂流本里,既有快乐,也有泪水,既有思考,也有感悟。读完一本书后,再与同读一本书的小读者分享阅读的喜悦。一期漂流活动结束后,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安怡然在《读书的味道》中写道:“我品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同时也品出了书的各种味道:有棒棒糖的甜蜜,有可乐的刺激,还有米饭一样的香醇……从这些味道中,我学会了爱,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很多很多。我还会更加痴迷于书的味道,从中收获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