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68-02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个载体。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进行相互交际时,能够具有文化的意识,防止因为文化的影响而导致出现用语方面的失误,确保交际进行成功。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提高,以及不断丰富的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逐步养成。对目标语国家进行文化障碍的突破,才可以实现妥当和得体的交际。使得语言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能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点原则
“跨文化”主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相互影响和交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母语的教学,同时又涉及到某种外语的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仅要求人们掌握语法、语音、词汇、话题等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此外,还应对目标语中承载的国家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需要涉及到两个国家的文化。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系统性的原则。教师应对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还要设计对目标语文化进行教学的总体目标,确保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阶段性、过程性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导入目标语文化的内容时应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进行认真的考虑,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和扩展文化的内容。分不同的过程、不同的阶段,给学生导入不同的内容。
3.整合性的原则。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时,教师应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进行考虑,同时结合其他学科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来加以综合性的考虑和整合,使得外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实现界限的突破,在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在文化内容上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整合。
4.为提高交际能力进行服务的原则。为了防止出现母语不同的双方在交谈中因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导致冲突的出现,应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人们在对外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应对目标语国的基本文化知识进行掌握,并结合交际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恰当地运用。所以,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需要对文化内容进行导入时,要注意对学生运用文化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其交际服务的能力和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用结合。
5.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对文化内容进行导入的原则。伴随着教育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师不仅能够从视觉,而且可以从听觉和触觉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以方便其学习文化内容,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满足。如电影、实物、因特网、录音、歌曲、报刊杂志等都能够成为教师的基本教学资源。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这种原则,结合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采取具体的做法来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做法
1.对知识文化进行介绍的方法。教师可以对各单元中出现的语言功能项目加以整合,通过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或对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显示等方式,从而实现社会文化氛围的创设,让学生能够对该语言项目进行操练和运用,并对不同文化中存在的语言习惯和交往规则进行分析对比,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培养,确保学生语言表达能够更加得当。
2.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谚语、成语、典故、格言等,它们是社会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谚语、成语等很有可能找不到对应的说法,也有一部分格言典故、外语成语是能够直译过来的,并且不会出现理解方面的障碍,如“趁热打铁”、“骨中之骨”等。然而,很多情况下因为目标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所以对于一些汉语成语、谚语等,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等译法,不能做到译文的意、神、形、声与汉语完全符合。还有些汉语和目标语看上去似乎对应,但是意义却存在很大差别,这些都增加了汉语教学的难度,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中对这些谚语、成语、典故等进行解释,使得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更好的学习汉语知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跨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相关文化的收集,对多媒体的强大交互功能加以充分利用,自己来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设计,从而形象生动的、立体的将中国汉语文化展示给学生,并利用相关的图像资料来进行有关文化上的对比教学。
例如,在对中国地理概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其独特的作用,它能够通过对中国地图一目了然地展示,详细地介绍其风土人情和地理概况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对中国的文化知识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4.加大第二课堂的利用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序、合理、适当的课外活动可以补充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交际能力并非将文化能力和语言能力进行简单的相加,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果。实践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内化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不能在交际中及时的对其内化熟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话,社会知识能力甚至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无法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参与课外汉语教学的交际活动,比如,听汉语广播、观看汉语视频;学唱中文歌曲;阅读汉语小说、汉语报刊,参加汉语的短剧比赛、演讲比赛,开展相应的汉语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提高社会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不少学者和专家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讨和研究,但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将对外汉语教学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手段,使得学生更直观、真切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学好汉语,真正了解中国,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爱秀.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新认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2).
关键字:对外汉语;专业;改革;发展
一、概述
对外汉语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适应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能在国内外相关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英汉双语教学及研究的创新型师资;能在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涉外文秘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实践性专门人才;同时,向高等院校输送硕士研究生生源。
二、对外汉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1.健全机构、采取措施。
(1)为确保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我国于1987年由8个政府部门(现扩展为11个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2)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有的从教学小组提升为教学中心,多数从教学中心提升为系或学院);(3)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现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简称“能力证书”),从教人员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持有率也逐年上升,这都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与学科建设
加强了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已逐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队伍。近20多年来,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逐步形成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应走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兼容整合之路。这就大大推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改进,因而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而这也同时对于汉语本体研究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外汉语教学已成为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同时,设立了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了国家级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并正逐步在一些基础和条件都比较好、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的高校建设一批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以便在教学、科研、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起示范、辐射的作用。
(三)对外汉语教学基金和汉语水平考试
设立了面向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基金――“汉语桥基金”,加强了与国外汉语教学界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国内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建立了被定为国家级标准化考试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和相应的HSK汉字、词汇、语法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1.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
(1)突出本专业的课程特色。一般该专业本科阶段开设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文字学”、“语音学”、“现代汉语词汇学”、“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等课程。(2)充分重视英语课程的地位。“对外汉语”专业属于外语类招生,因此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外语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北语为例,该专业在低年级主要开设“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泛读等系列课程;在高年级主要开设“英语翻译”、“英美文学”、“西方文明史”、“第二外语”等课程。(3)注重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众所周知,留学生在汉语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兴奋点会转向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课程。
三、小结
“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同时又是一个交叉型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一般大学中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同时,“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且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该专业所培养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与汉语言文字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同时还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因此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除可在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还可在新闻媒介、国家机关、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还有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既不是政治工作也不是教育产业,而是一项教育事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则来办学。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首先是要抓住当前“汉语热的机遇,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其次是要正确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改进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状况。对外汉语教学的办学方向应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宏扬中华文化,使汉语成为具有文化魅力的世界性语言;培养理解中国、对中国友好的汉语人才。这项事业的本质属性应是教育事业,而不是其他。
【参考文献】
[1]袁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与意义[J].管理观察.2011.
[2]陆俭明.关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之管见[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3]和跃.语言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J].管理观察.2011,(1).
[4]袁飞.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理念[J].社会经济与教育探索.2011,(2).
[5]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8,(4).
[6]王路江.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关键词: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96-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际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传播本国文化是国际语言教育的共同价值目标,而汉语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其语言内富含的文化信息丰富了国际语言文化内容,能够适应不同国家学习者的需求。同时汉语作为我国文化的载体,加速与文化的融合能够帮助我国提升国家形象,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目标相对狭隘
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都是需要根据定制的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相关教学时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内容的中心内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但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取向不是很明确,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注重语言教学,而忽略了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语言教学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削弱。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没有认识到文化融入到语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仅掌握了语言的工具,但是却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只有把文化与语言教学相互地融合才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二)课程设置偏离了文化内容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较薄弱,在教学中更加重视语言,而没有注重把文化融入其中。另外,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相对的文化教学大纲给予指导,导致文化教学很难实质性地开展,文化教学内容只被当成是语言训练来完成,而且即便有专门安排文化课程,其内编制也相对随意,没有对文化的系统性以及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进行合理安排,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成效。
(三)文化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无法很好地被应用,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讲授,而缺少对知识的指导,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被教条主义所影响。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方法也逐渐增多,而文化教学的方法却只停留在探讨的阶段,对于实际教学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在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虽然讲授法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信息,有教师主导可控性较强,而且信息是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传递,但是用这种方式进行讲授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觉性与接受性,否则教师长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来自于世界各地,如果不注重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课堂上发挥着文化传播的作用。虽然教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学生在遇到关于文化理解方面的问题时,教师不能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法,甚至有些教师会选择回避问题。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教师欠缺本国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更多教师将时间花费在计算机应用以及英语等被社会需求的专业上,却忽视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以及优良的精神品格等方面的学习与熏陶,从而导致他们无法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知识面相对较窄,文化修养水平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其他国家文化没有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并不全是精髓,比如说西方强势文化,但是人们为了追求时尚,全盘接收所有文化,导致人们的意识逐渐向着庸俗恶俗的文化取向发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的汉语教师由于辨别能力不是很高,自身很可能也会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甚至可能在教学中把这种不良文化带到课堂上,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解决策略
(一)明确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比如说:具有导向的功能以及调控的功能。明确定位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尤其在文化视域下明确定位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把汉语语言当成是传承与保存我国文化的工具,那么只有语言工具与文化有效结合才能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仅重视汉语语言的教授,还要在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与熏陶,比如说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民族风情、人文地理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化,通过汉语把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汉语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因此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目标。除了设置的基础目标以外还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作为根本的发展目标,汉语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大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而文化的传播也必须要借助语言工具。也可以说语言属于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社会活动中信息传递的基础,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汉语的文化价值以及功能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与重视,对外汉语教学承担的传播民族文化的压力也将日渐增重,因此更需要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并把民族文化融入到汉语教学中,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真正地发挥出文化传播的价值。
(二)以文化视域为背景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开展以及评价的根本依据,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问题,都可以看成是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精心规划与组织教学内容,可以把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形成文化教学。尤其是在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入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涉及到影响价值观念的知识文化。文化知识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只有选择的文化知识是正确的才能够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显示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知识教学,又要体现出中国人思想价值观念的文化知识内容。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具有创新性、具有活力的内容,从而使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认可。但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及时融入文化内容,大多是把对外汉语教学看成是语言技能,即便专门设置文化课程,但是大都集中于某个方向,比如说:文学、历史等,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深入了解文化知识并把文化教学内容逐渐渗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知识的训练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以及专业学科的特点确定教学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以及实用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学成效。
(三)文化教学注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文化教学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需要具有先进的理念指导,更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注重融入。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文化感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文化价值观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体验文化的空间,可以促使学生加强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突破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具有文化气息,激发出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教学的成效。其次,要不断改进文化教学的方法,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说: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并充分地利用现代媒体工具,使传统教学方法得到充实,不断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注重提升文化素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传播的作用,因此这就对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将我国文化的精髓与其他国家文化精髓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汉语教师不断地挖掘本国文化,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国文化的内涵,从而把这些文化价值信息传递给不同国家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不断从其他国家文化中汲取营养,使自身的文化更加的丰富,实现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更好地融合。另外,教师要不断提升对文化知识的鉴别能力。全球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及网络科技水平的发展,也促使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然而这些文化信息中存在很多不良的信息,会对人们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汉语教师要不断提升鉴别的能力,去伪存真,不仅能提升自身对不良思想文化的免疫力,而且能够减少这些不良文化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总之,语言是民族文化认知的载体工具,但是如果学生仅是掌握了工具,而没有对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就无法真正地掌握文化知识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因此必须把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联系,才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并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得到传播,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促进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中华.汉语国际教育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6,(02).
关键词: 对外汉语 修辞教学 现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主要是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与汉语本身密切相关的修辞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深化,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也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从笔者的搜集梳理来看,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阐述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陆庆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修辞内容部分是外国学生理解阅读的一大阻碍。特别是对中高级水平的外国学生来说,学好修辞十分重要,“而从当前对外汉语教材及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修辞教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陆庆和较早地提出了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杨德峰《试论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地位》认为“修辞教学与语音、词汇、语法等教学应该处于同等地位,只有加强修辞教学,才能避免留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出现修辞障碍,也才能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留学生也才能真正学好汉语”[2]。
曹成龙《修辞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对修辞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有加强修辞教学,才能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并能熟练,得体地运用汉语,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他认为“我们不仅要重视修辞教学,还应该在修辞教学方法上下功夫”[3]。
肖莉《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修辞与交际、文化、读写等密切关联”[4]。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修辞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词汇语法的同时,自然地接受修辞知识,并能够在实际交际中合理、恰当地运用。
周健、彭彩红《中高级汉语教学应突出修辞能力培养》一文指出“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应该加强修辞教学意识”。明确提出了“汉语能力的培养要以修辞能力的培养为核心”[5]。
吴迪《对外汉语中的修辞教学》着重阐述了修辞教学与对外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对外汉语修辞教学迫在眉睫”。汉语学习者的目的是能够运用汉语进行有效的交际,而有效的交际就离不开修辞的合理运用。综上,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修辞教学,而且普遍认为修辞教学对于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术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二、强调修辞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修辞,汉语也不例外,汉语修辞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进行修辞教学,就应该把修辞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
曹铁根《修辞与汉文化》一文认为“修辞活动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7]。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修辞属于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辞材料的部件当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谭汝为《修辞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更明确地指出,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汉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和制约作用”[8]。
2005年马明艳在《对外汉语教学修辞的特性》一文中提出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特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修辞主题的跨文化性;二是修辞主题具有民族特性;三是语境具有民族特性[9]。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但要突破语言的障碍,还要突破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避免文化冲突。
沈玮、王蕾《现代修辞学在对外汉语中的民俗元素》指出,修辞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修辞学中的民俗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10]。
孙婧《修辞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一文从中外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了修辞与文化的关系,重点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令人误解的修辞表达,她认为在修辞教学中,应该积极倡导进行文化渗透[11]。
三、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对策研究
有效地进行修辞教学对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目前的总体教学情况并不理想,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金路《浅谈对外汉语修辞内容》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修辞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确定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内容时,他认为“应该从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和主要学习目的出发,突出交际性和民族性,还要与语音、词汇和语法相结合”,并进一步指出“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修辞实例”[12]。
陈萍《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高等)中的修辞问题》一文从HSK(高等)试题集入手,总结了HSK汉语水平考试(高等)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修辞现象,并进一步分析了HSK(高等)考试中“修辞知识的偏误现象”和留学生理解汉语知识有障碍的原因,提出了教W对策[13]。
刘权、黄薇《留学生口语修辞运用情况调查分析》一文对昆明的部分留学生的口语修辞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在口语修辞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说话不得体,母语负迁移影响较大,表达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等方面。文章还就如何提高留学生的口语修辞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14]。
王泽英《对外汉语教学的修辞教学实施策略》认为,在修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习者带入到真实的目的语学习环境中,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充分展开课堂交际活动才有利于学生修辞的学习[15]。
此外,还有一些学术论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进行对外汉语修辞教学提出了教学对策。
四、针对对外汉语辞格的教学与学习研究
辞格教学是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修辞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关于辞格的教学和学习,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和研究,研究成果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主导,有些人对辞格整体进行研究,也有些人专门针对常用的辞格进行调查研究。
彭云《对外汉语辞格教学》一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考试作文进行了量化研究,最后发现留学生汉语辞格使用种类较少,频率较低[16]。
董艳婷《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修辞格引入时间、编排顺序研究》一文按照“频率统计的标准化”理论,对《博雅汉语》等教材中的修辞格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中修辞格的编排顺序建议,未来修辞格的分阶段教学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17]。
赵云霞《〈博雅汉语〉比喻修辞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文以对外汉语教材《博雅汉语》为研究主体,详细地分析了教材中比喻的结构句式,分别对教材中明喻、暗喻和借喻的出现频率进行了考查,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比喻的教学策略[18]。
翟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泰国留学生写作中的修辞格使用情况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文以泰国留学生的HSK考试作文为研究语料,经过统计量化发现,泰国留学生的辞格掌握不佳,使用种类比较少,使用的偏误率也比较高,认为教师主动性不够、学生学习动机弱是主要原因[19]。
殷梦婷《对外汉语教材中修辞格调查与教学研究》一文利用统计量化的研究方法,对《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等三部对外汉语教材的辞格进行了量化统计,发现教材中普遍存在辞格种类较少,仅有14种辞格,辞格的不分也不均衡,编排也不合理[20]。
从上面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汉语学习者的辞格掌握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使用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有限,应该加强辞格教学。另外,从对外汉语教材来看,辞格出现的频率很低,种类非常少,说明教材的编写者们没有对辞格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
五、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评论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理论体系日臻成熟,随着研究内容向着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修辞教学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也引发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首先,大家通过研究,普遍意识到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为修辞作为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外国学习者来说,学好修辞对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修辞教学不应该被忽视。其次,人们开始尝试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修辞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一些人已经关注到辞格教学和学习,虽然研究成果还不多,研究的范围也比较窄,仅限于几种常用的辞格,但不管怎么样,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对推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本身,还是作为一种强化言语交际效果的手段,修辞都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理应受到重视。但是,从上述研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首先,对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应该加强。从P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学术论文还非常有限,这不利于修辞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修辞教学虽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对外汉语修辞教什么内容、怎么教并没有详细的阐述。再次,研究的纵深不够,应该加强对辞格和不同国家学生习得辞格的研究,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最后,在现有的修辞教学研究成果中,理论阐述较多,量化的实证研究较少,应该更加细化,让修辞教学真正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陆庆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02).
[2]杨德峰.浅论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J].修辞学习,2001(06).
[3]曹成龙.修辞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4]肖莉.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修辞学习,2004(05).
[5]周健,彭彩红.中高级汉语教学应突出修辞能力培养[J].汉语学习,2005(03).
[6]吴迪.对外汉语中的修辞教学[J].渤海大学学报,2006(03).
[7]曹铁根.修辞与汉文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02).
[8]谭汝为.论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J].毕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9]马明艳.对外汉语教学修辞的特性[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03).
[10]沈玮,王蕾.现代修辞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元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11]孙婧.修辞教学中的文化渗透[D].吉林大学,2011.
[12]金路.浅谈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内容[J].复旦教育,1992(01)
[13]陈萍.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高等)中的修辞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14]刘权,黄薇.留学生口语修辞运用情况调查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8(04).
[15]王泽英.对外汉语教学的修辞教学实施策略[J].华章,2011(34).
[16]彭云.对外汉语辞格教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17]董艳婷.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修辞格引入时间、编排顺序研究[D].北京大学,2013.
[18]赵云霞.《博雅汉语》比喻修辞分析与教学建议[D].广西民族大学,201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学习 英语教学 比较 差异
随着近年来汉语文化的全球化,国外开始逐步重视对汉语的学习。由于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培养21世纪创新型开放人才需要,国外一些国家对汉语学习的热衷程度不断提升。据统计,国外大部分国家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把汉语学习作为最重要知识点,开设专门的汉语课程,搭建“汉语桥”通往中国。因此,我国应不断提高汉语的教学水平并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使中国的汉语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使英语教学在中国得到不断完善。
一、国外汉语教学与国内英语教学比较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动机不同。
国外把汉语课程作为教学中的必修课。对此,我们对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进行过一次调查。
40%(学生)20%(学生)16%(学生)汉语很酷喜欢中国功夫来过中国或听父母解说11%(学生)4%(学生)9%(学生)认为汉语在未来很重要被动选进来学习对中国感到好奇经分析,不难发现国外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和学习动机主要源自于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相比之下,我国多数学生学习的目的表现得更加明确:为了考试,以便于毕业之后更容易找工作。
(二)汉语教学模式不同于英语教学模式。
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促使教师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国外的汉语教学普遍采取交际教学法,交际法重视的教学点是学生对日常标准语的交流运用,典型的教学模式为“沉浸式”教学。主要以互动交流为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轻松学习。课堂上,老师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之间对刚刚讲解过的知识进行对话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汉语教学法不同于英语教学法。
国外老师在汉语教学中,除了课堂知识教学以外,还准备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外汉语教学法把如何教学作为学习汉语规律的研究对象,综合教育学、语言学及心理学多种学科,根据不同的时代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汉语教学法对中国的学生来说,不需要进行第一语言教学,对外教学必须从第一语言教学开始。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受普遍规律制约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因此,针对不同的学习人群,选择不同的汉语教学方式。
(四) 汉语教学法的成绩评价。
对外汉语教学考试主要侧重学生的交际能力不是单独的试卷分数。比如考试分数主要分为课堂的成绩、课题的研究、课堂上的表现及各种知识测试几部分。学生如果有不及格的,老师会提前跟其家长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功课补习,获取额外的加分。因此,学生在考试中没有任何的压力。[3]
(五)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配合老师,勇于举手回答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新学习的知识必须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怕出错。此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想象力。摒弃依赖性学习的习惯,学习汉语必须依靠拼音。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内英语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处的。
比如在语音、词汇、口语、阅读及写作等教学方面。存在差异完全是因为国家的语言文化不同[2]。语法教学上有不同的切入点,形成的教学体系也不同。第一,从解码切入,就是从形到意义的一段路径。此教学法重视的是语法结构及形成结构的成分性质、功能及意义。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汉语语法。不过这种切入法不适合外国汉语教学,主要是它距离语法实际应用及条件太远。第二,从编码切入,就是从意义到形式的路径。此方法着重说话人的表达意图,根据要表达的意思、语法意义及语法结构的限制条件下选择相应的语法结构和表达形式。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认知和掌握汉语,可以实际应用,几乎符合学生学习的目的及要求等。而英语的学习结构部分固定模式,多看多读即可。[6]
(二) 在英语教学体系上,应当进行对教学内容浅化处理,变复杂为简单。
汉语教学法的目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目的,把教学方法及规律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整体。汉语教学体系需要:运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表达出教学课程中复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利用教学环境及条件,推广现代化教育模式及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最重要的是采取课堂教学内容讲解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从不同方面锻炼学生们的口语能力及思维能力。摒弃教学一体化的传统教学模式,把一切知识感性化。
(三)对外汉语教学要促进汉语使用,有助于学生与汉语之间的感情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法可以适当采取其他国家教学的一些先进方法和经验,多方面综合,根据不同的学习者进行知识传授。对外汉语教学提倡多样化教学,摒弃依据课本教学程序。
三、总结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受我国国情、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分析,制定恰当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汉语在国际中的地位和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脚步,促进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教学无定法,在保持教学思想一致的情况下,教学方法、体系及环节等都可以大同小异。
参考文献
[1]王厚红 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7):232-234
[2]敖智勇 浅谈英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的相似之处[J].课外阅读:中下,2012(7):177
[3]马妙红 语言教学之汉语教学及英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理论及英语教学案例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J],郑州大学
[4]崔永华 教师行动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 世界汉语教学, 2004,3: 93-94
关键词:务实;对外汉语教学;体现;建议
一、引言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多方面,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还包含文化教学。纵观文化教学模块,教授给外国学习者不止是文化的内涵,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运用相关的文化思想或文化理念到教学中去。
中国古代文人的教学、治学思想理念丰富,例如:《礼记·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离娄下》中的“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等等,这些思想给我们在教学、治学上提供了启示与建议。而其中的“务实思想”也是十分丰富,例如:《论语·为政》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不仅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补充了可教学的案例例文,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二)本文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了解、掌握目的语语言以及目的语文化,而“务实”思想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也得到了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的研究和关注,如庞荣飞、梁惠红、郑应、王丽波(2009)在《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中谈论了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的关系,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如今许多老师备课不深、不细、不实,上课非常随意、宽泛、低效,他们抓住“务实”与“有效”这两个关键词,从备课上课这一实践的层面谈论自己的感受。苏会(2009)在《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务实与创新》中从教室课堂教学的角度论述务实与创新的重要性,主要论证了务实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创新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催化剂的教学观点,通过课堂教学实例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说明如何正确做到务实,从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语言论证创新的方法,做到务实不失创新,创新不忘务实,力求完成解决务实与创新的关系,达到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但是上述的文献中,大都讨论的是“务实”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且从收集的材料看,基本很少谈论“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所以本文以现有的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为研究根据,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讨论“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二、“务实”思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何谓“务实”?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民族精神,这说明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密切联系,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现有对外汉语教材中“务实”思想体现
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有众多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其中一项原则就与“务实”思想有所关联——实用性原则,务实讲究实际,实用性原则正是其最好的解释。据观察,现有的教材内容编写中,不仅会注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而且也会有实用专题的教材出版。例如,《长城汉语——生存交际课本》中都会涉及到平时生活实用,像打招呼、打电话、买东西之类。此外,还有专门的实用教材,例如,《商务汉语》、《旅游实用汉语》等等。所以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务实”思想到处都有体现。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务实”思想体现
现在不论是高校教学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求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不仅是响应、配合国家的政策方针,也是对每个人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也是如此。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外国学生需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师来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知识,他们自身不能判断知识正确与否,只能依赖于对外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将“务实”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务实思想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需要做到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要求做人诚实,知道自己“不知”本身实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进步,还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如果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解决,超过能力范围外,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诚恳、耐心地向学生解释,并及时学习、讲解,当然对外教师应在课前备好课,这样才可以应对课堂上会出现的任何突发状况。
其次是需要做到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对外汉语教学,不止是讲大道理,学生还需要学习相关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可能会涉及到极其微细的语言知识,作为母语学习者,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微小的细节就会弄混淆语言知识点。所以只要是学生感到疑惑的,即使是细小的语言知识点,也要讲解到位。
此外,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做到的“谨于言而慎于行”。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三、“务实”思想给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教学要植根于一切从发展实际出发,一切从发展出发,一切以师生自主发展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挖掘潜能,促进师生发展,使教学工作在务实的轨道上获得持续的发展。
(一)制定计划,突出条理
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学习和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大纲,以此为根据制定符合本班学生情况与进度的教学计划,最好能精确到月、周、日及课时,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二)备好课本,突出规范
在上课前,需要备好课、写好教案,需要考虑到课堂上会发生的任何突发状况及应对措施。哪怕是最细小的教学细节,都要考虑到相关的情况。
(三)把握课堂,突出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容量需要适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精心点拨,总结运用的规律。注意问题在情境中生成生成,引导学生总结语言规律,做到“学的全会,会的全对”,狠抓课堂效率。
(四)狠抓训练,突出能力
训练学生听懂的能说出来,说出来的能写出来,写出来的要清晰、流畅,而且更加规范。因为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所以课堂上的练习相当重要。此外,课后应当布置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五)做好听课,突出学习
抓住听课的机会,学习其他老师是怎样把握课堂,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学习并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语
“务实”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密切相关,它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多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将“务实”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泉.对外汉语教材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政治地位的提升,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要求中国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已成为提升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了加强传播中华文化的力度,目前我国已在世界各国建设了多所孔子学院,为热爱中文、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各国民众提供服务。汉语国际推广及孔子学院设立已成为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升温,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也获得了迅猛发展。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近180所院校具备招生资格。但是,与对外汉语事业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各高校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未能及时跟上,所培养的人才也远不能满足国内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当前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仍面临巨大挑战:孔子学院供不应求,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教材仍然严重不足。在这种新形势下,理工科高校如何构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内外对对外汉语应用的紧迫需求,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等四个方面。
根据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被阐述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高校并未能在当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体现上述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所采用的典型模式为:外语+汉语言文学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类课程,实际上是将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狭义地定位为对外汉语教学。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课程设置对复合型、创新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国内多数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
(1)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教育部规定,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应涉及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外语、中外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等多个学科。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总学分和学时都有较严格的限制,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无法落到实处。
(2)如何科学地分配汉语类课程和外语类课程的比例。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必须增加课程设置中外语类课程的学时,但将导致汉语类课程的学时受限,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3)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汉语语言类课程、文学文化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也是该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难点。
(4)如何协调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据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后能真正实现完全对口就业的比例并不太高。为了扩大其就业途径,应培养学生的其他就业技能,但这将需要特定课程的训练,由此也给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困难。
当前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但学生的就业形势却较为严峻。出现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较多的毕业生无法胜任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从而使得学生具备从事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能力。但如何做到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是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有的高校并未开办留学生教育,无法向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平台。据调查表明,有部分地方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从未进行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因此很难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
近3年来,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直接进入该领域工作的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据统计,在2001年的时候,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比例为34%左右,但该数字于近年已下降到不足20%;此外,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继续从事对口专业的人数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来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也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除了上述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目前国内某些高校对于对外汉语专业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认识偏差。由于对外汉语与中文学科具有较大的交叉度,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其学科特点不显著,没必要单独设置学科,这也体现了当前人们对该专业的理解程度偏低。在某些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多课时都放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真正用于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培养的时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二、理工科院校设置对外汉语专业的注意事项
在理工科院校中,其学科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理工类学科强大但文科薄弱。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其特色学科都是属于理工类,包括: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可信软件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CSIP)广西分中心;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理工院校的文科专业都是在公共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与传统的文科院校、师范院校相比,其文科专业存在底子薄、基础不厚实的问题。因此,在设置新的文科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其文科弱、理工科强的特点,尽量结合学校的强势专业来发展交叉的新学科。 转贴于
根据我们对近年来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习的留学生所作的统计分析表明,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或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用,如工程开发、外贸经商等。因此,如果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更容易与留学生沟通。而在获取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比文科、艺术类、师范类院校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可见在理工科院校发展对外汉语专业的必要性。
理工科院校所培养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需要有较好的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不但能很好地适应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还能去国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具有较强的汉语、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人才,这些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将更具竞争力,其就业也能够实现多元化。但是,理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相对不强,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中文本科专业,这将对开办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带来一定影响,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化、汉语言相关的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都会有一定困难。为此,理工科院校可通过内育外引的方式,引进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三、适用于理工科院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介绍一套经过实践且适用于理工科院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身心健康,系统掌握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有扎实汉语基础和较高英语水平,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史素养和英汉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语言类、文学文化类及教育教学类等三个模块。
(1)语言类(汉语、英语、第二外国语)。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大学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汉互译、语言学概论、第二外国语(越南语)等。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熟练掌握英语,具备突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实际应用能力。
(2)文学文化类。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与礼仪等。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受到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及较好的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和外事活动能力。
(3)教育教学类。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等理论课程,同时安排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该专业的特色可体现为以下三点:外语类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较高,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同时聘请多名外教担任英语口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英语口语)高于一般中文专业的学生;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校内、外实习以及国外实习和任教,积累较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利用我校计算机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优势,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对外汉语;师资培养;三地;硕士班
一、师资培养的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使汉语走向世界,需要加快建设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校、富有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大陆的师资培养
(一)大陆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
中国大陆在1956年开始创办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但长久以来并未在大学学科中设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名的独立学科。2007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高校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安排硕士、博士导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全日制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专业硕士为两年、学术硕士为三年。本地生修学时间为三年且必须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跟从导师观摩课堂等。学生可以选择报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也可以申请国家汉办或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以及到各大高校实习听课与教课。在完成修满规定学分和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可以授予其学位。
三、中国香港的师资培养
(一)香港师资培养的现状
香港的大学院校正式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机构不多,大多是与中国大陆大学合作开办。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开办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课程。在香港城市大学中设置了与语言相关系所的课程。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香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大多包括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交际理论及中文语文测试等五门课程。选修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与非对外汉语教学两种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三方面的专业认识及能力。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必须实习,学生需到国外实习10周或15周,指导老师需要教导学生有关备课、上课教学及自我学习等各项教学活动。实习结束后学生将总结经验,完成教W实习报告,报告需要写出对实习的反思和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香港的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普遍缺乏语言教学实习的环境,因此学生大多到国外进行实习。
四、中国台湾的师资培养
(一)台湾的师资现状
199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华语文教学研究所;2002年起在教育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成立了华语文教学学科。对外华语文政策委员会成立后,各大学纷纷响应设立华语文系所、应用华语文学系及华语文教育硕士学分班。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至2009年3月31日,台湾高校共设立28个华语文教学中心。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硕士班必须修满30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才能得以毕业。毕业学分中的21学分必须是修习学位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余分为个人的专业科目,经专业老师或导师核查后认证。必修课有汉语语言学和教学实习,选修课包括汉语语言学类、华语文教学类和华人社会与文化类。台湾华语文教学专业的硕士班目的都是在于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台湾华语文教学重视语言学能力、华人社会文化、华语文教学与教学实习和外语能力并重。
五、三地高校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为了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从师资培养结构来看,台湾是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的地区,并且学位的培养比较独立。相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香港的师资培养大部分还是与大陆学校来合作发展的。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因此,需要校与校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化,创立大陆、香港、台湾高校之间硕士培训集中营等,来积极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从课程内容来看,香港增加了中文语文测试和外语学习为必修课,目的是在于考察学生自身的语文专业能力,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基础能力去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另外,香港的环境独特,大部分人从小受到双语教育,因此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汉语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可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台湾则是要求学生学习好必修课的同时学好选修课,使其术业有专攻,可以针对留学生课堂的某一科目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台湾华语文教学述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02.
【关键词】对外汉语同义词界定问题 辨析问题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26-03
一、汉语本体关于“同义词”研究综述
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一方面它们丰富着人们的语言表达,使之更为精准多样;但另一方面,同义词其自身细微的差异和多面的复杂性,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误用现象,尤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同义词的辨析和正确的使用是他们学习汉语词汇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
对外汉语同义词的教学,是以汉语的本体研究为基础。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关于同义词的界定,学界集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争议:第一,关于同义词内部的分合问题。有学者认为同义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如吕叔湘(1952)、张永言(1982)、胡裕树(1995),这一观点普遍被许多教材所接受;还有学者认为同义词不应该包括近义词,应该分开,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词,如王理嘉、候学超(1963)、刘叔新(1980)、葛本仪(2002、2003)等。学界对此争议采取了综合的做法,将同义词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狭义的“同义词”仅指意义相近的词。(黄伯荣、廖旭东,1999)第二,关于同义词判定标准的问题。学界对同义词的判定标准,一是意义标准,即“反映同一概念”(石安石,1961),“反映同一事物”(刘叔新,1980),“义位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钱乃荣,1995)。一是意义形式标准,主要要有两种判定方法,其一,如果可以互相替代而不改变意义,就是同义词,意义上有共性,但不能互相替换的是同义词(王理嘉、侯学超,1963),这是替换法;还有同形结合法,确定不同词语所指对象是否同一,从而鉴定同义和近义词(刘叔新,1980)。可以看出,同义判定标准中,意义形式标准避免了意义标准主观性过强的弊端,较为客观。第三,关于词性不同是否为同义词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词性不同就不能算作同义词,如周祖谟(1956)、孙汝建(1982)等,而如张世禄(1956)、吕叔湘(1979)、谢文庆(1982)、梅立崇(1987)等认为同义词的同义,是指词汇意义相同,语法意义不一定要相同。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关于同义词的辨析,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首先,从理性意义方面进行辨析,在指称范围、词义的着重点、语义轻重的程度以及词义的抽象和具体方面的不同展开;其次,从色彩义方面进行辨析,在感彩、语体色彩以及形象色彩的差异辨析中展开;再次,从用法方面进行辨析,对比词性、搭配对象、造句能力以及构词能力和构形变化。汉语本体在同义词辨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这也是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从本体同义词研究中汲取最多的部分,最大程度地保存着意义和用法辨析的基本框架。
汉语本体同义词的研究,虽然关于同义词界定的三个方面问题仍未有明确的结论,但对于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借鉴和促进作用,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同义词的研究更加深入,视角更为深入和广泛,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同义词的研究更具有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特色。
本文就二十一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在同义词的界定、标准和范围的探讨,以及同义词辨析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以回顾和评析,同时浅谈个人的观点,以期对学者们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同义词的界定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界较之本体语言学界,在同义词的界定方面分歧不大。总体都是采取更为宽泛的理解。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不能局限于同、近义词的辨析”(刘缙,1996)。本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便沿着这条路走,在本体语言学广义的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拓展。
具体来说,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同义词界定的看法,根据其界定范围的宽泛程度,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大体上遵从本体研究对于同义词定义和范围的界定。例如陈杰(2005)所认为的同义词界定就采取了本体研究中广义同义词的定义,甚至还提到,“近义词是指基本意义大体相同或大部分重合的词,那些基本意义无共同点的不能算同义词,基本意义只有一小部分重合的也不能看作近义词。”还如吴琳(2008)认为,“同义词”至少在某个义项上存在着意义大同小异的关系,“大同”的基础是该义项的核心理性意义相同,“小异”存在于该义项的周边理性意义、附加意义、组合方式、聚合方式或者在其他义项的以上任何一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的如张丽娟、李芳芳(2005)、姜雪(2008)、郭雪玫(2008)都持遵从本体研究的同义词的概念。
可以看出,这些学者都将核心的理性意义或基本意义的绝大部分相同作为同义词组的存在的基础,他们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本体研究中界定笼统模糊的广义同义词的概念,但这些学者由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关于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分合问题、同义词的标准问题以及是否为同一词性问题,这些在本体研究中有着强烈争议的问题,在这里都不再是讨论的对象,只要核心理性意义或基本意义相同,其他方面并无严格的要求。同义词、近义词皆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而且同义词不一定要求词性相同。正如姜雪(2008)所说,“不采用‘等义词’和‘近义词’的分类,而是采用‘完全同义词’和‘不完全同义词’”。以防留学生在这些术语的争议下困惑。
其二,很大程度拓宽本体研究中同义词的界定标准和范围。如赵新、李英(2001)认为,“有些意义相近的词(特别是单音节虚词)、惯用语、固定结构,虽然中国人不会弄错,但外国人却容易混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意这类词的辨析。”还如,刘晓梅(2004)提到,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从而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的标准和范围作了如下界定:“①以相同的意义成分为单位,而不只是以义项为单位;②部分语素相同的词;③不限音节数;④不限词性。”其他的如邹雪(2004)、周莉(2004)也持相同或类似的观点。
这些学者的观点是本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同义词界定方面的主流观点。他们的论述中“同义词”已完全跳出了本体研究中同义词的框限,着眼于词义出发,只要意思上有联系,能引起留学生的混淆,就将其划定为同义词的范畴。这一范畴下的“同义词”,不再拘泥于指称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不再限于音节数的对等,不再囿于词性的同一,可以仅仅有相同的语素,意义上有一些联系。这些“同义词”,哪怕在母语是汉语的人眼里,差异十分大,但还是被纳入进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的对象中,如刘晓梅(2004)论文中举出的例子“错开/错过”。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和第二语言习得者认知的状况,提出了如此的同义词标准和范围。然而,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此宽泛的界定,突破了本体研究中“同义词”、“近义词”的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引发争议,使人们在概念理解上陷入混乱,词义相同或相近的标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对此,学界中就有学者提出另外的概念,来代替本体汉语“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称说,以免造成这些基本术语范畴性质的混乱。
其三,彻底走出本体“同义词”、“近义词”的界定,并改换称说。对外汉语教学界持此主张的代表是张博(2008),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辨析应当放弃‘同义’、‘近义’这类汉语本体研究提供的标尺,真正转换视角,基于中介语词语混用的现实进行词语辨析,所辨析的对象就是‘易混淆词’。”他认为这些“易混淆词”不仅包括在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而且音形方面易混淆的因素都可以包括在内。为避免易混淆词与本体“同义词”、“近义词”在概念和范畴上的模糊,张博在其论文中分析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交叉,并非包含或并列的关系,进而说明“‘易混淆词’是站在中介语的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词语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他将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类型概括为七大类:①理性意义基本相同的词,也就是狭义的近义词;②有相同语素的词。在汉语中,大量复合词因含有相同的语素,在意义和书写形式上都有相同之处,最容易发生混淆;③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④字形相近的词;⑤母语一词多义对应的汉语词;⑥母语汉字词与对应的汉语词;⑦方言词与对应的普通话词。张博关于“易混淆词”的称说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共鸣,其他的学者如张蕾(2009)对此表示认可。
笔者认为,采用“易混淆词”的称说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辨析的对象是合适的。本体语言中关于“同义词”的定义笼统模糊,关于同义词的相关问题也存在较大争议,而对外汉语教学界所涉及的辨析对象,又较本体语言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标准或范围宽泛,这样使原本有着较大争议的本体同义词界定问题的研究,更为混乱。再者,对外汉语教学界应该切实根据学习者的语言特点、中介语的实际状况来确定词汇辨析的对象,然而这其中包含相当一部分是不为本体同义词范畴所收纳的词语,当然本体同义词范畴下的一些词语由于使用频率低或某种原因,没有对留学生造成理解和使用上的偏误,就不再作为辨析的对象。综合这些因素,可以认为,“易混淆词”的叫法,不论从称说方面,还是从它涵盖的范围来说,都是较为科学的。“易混淆词”的确定,对于今后学界的研究有了明晰的方向。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同义词的辨析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界在二十一世纪来对于同义词的辨析,基本延续着本体语言研究的同义词辨析的传统。例如,赵新、李英(2001)提到同义词辨析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在教学中应该着眼于从语义特征、语法限制、语用选择各方面对同义词进行全面辨析。杨寄洲(2004)认为,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比两个词语意义的异同可从基本意义、感情意义、语体意义角度入手,对比两个词语用法的异同可从词性、搭配对象、造句功能、构词能力、构形变化、使用场合和使用频率等方面进行研究。学界中陈杰(2005)、郭雪玫(2008)、张蕾(2009)等都持相同或相似的观点,表示同义词的对比辨析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和教师经验的积累与发展,学者们对于怎样辨析这些留学生易混淆的词语,在传统辨析内容的基础上,有的学者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技巧上进行探索,有的学者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研究。
1.从理论角度对易混淆词的辨析方法和步骤进行研究的,例如,周莉(2004)从聚合和组合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从聚合角度,着重于近义词内部的对比分析,词义的范围、轻重、感彩、语体色彩、运用对象和句法功能的不同方面对比;从组合角度,运用典型例句来理解同义的微妙关系。邹雪(2005)认为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词、采用不同方法辨析,即:语音相近和词义交叉的词组,如果学习者出现混淆的原因主要有单纯的语音干扰、义项干扰,教师就只需向学习者区分词的读音,明确词的意义就行了。至于同义词、近义词,首先可以根据词义的具体性和概念同一的标准,将意义相近的词分为同义词和近义词两种,再分别根据词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辨析。在聚合和组合的维度基础上,吴琳(2008)从同义词的“同”“异”内部构造出发,发现同义词之间的“异同”项目分布在不同的层面上,并创新性地提出明晰同义词的操作流程:即通过静态的系统化实现动态的程序化,使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摆脱无序所导致的繁杂状态。可以看出,吴琳系统化、程序化的同义词教学法也是基于前面学者的探索和总结,这种词汇辨析教学的系统观是不断发展的。
还有学者从相关领域借鉴理论来尝试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如邹雪(2005)提出参考认知或者心理学的一些规律来观察、定义、划分同义词。还如,张蕾(2009)认为借鉴“语块理论”来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并未深入具体地谈到。
2.从技巧角度对易混淆词的辨析进行探索的,例如,张丽娟、李芳芳(2005)提到,大量感性材料应用有助于同义词的辨析,配备形象生动的例句是有效的方法。此外还要不断反复地强化,包括课堂上有节奏的重复,也包括课下的作业和有意识的交谈。还如,许晓华(2007)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探讨了同义词的替换问题,她指出,“①同义组成员在习惯搭配上存在明显分工,则不能替换;②同义组成员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完全不同时,不能替换;③同义组成员的适用对象明显不同,不存在任何交叉,不能替换;④替换后语意发生明显改变的,不能相互替换。⑤同义组成员在色彩方面存在较大反差的,不能互相替换。”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往往是通过例句来探索语境模拟对词汇辨析的作用,然而究竟准备什么样典型的例句,怎样展示等一系列的细节问题,仍需要继续的研究。
3.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探讨易混淆词语辨析的,刘晓梅(2004)在论文中,就辨析内容、辨析语言、用例、辨析原则、方法等这些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值得指出的是,用例中提到的“①小语境清晰、丰富,在小语境中要体现出足够的信息量,尽量保持语言的自然状态,有利于学生记忆;②对比句要有明显的对比度,强化对比点。把同义词放到非常相近的语境中,对比度强,学生易于掌握其异同;③句子的难易要有梯度;④提供错误用例。”可以看作是对上述那些学者采用例句或替换技巧的一个原则上或方法上的指导性补充。在方法部分,她提到了“先列对比句,让学生依靠例句来体会差异,然后再给出语境让学生造句练习,也可以先写出学生错误的句子,让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暗示或提醒下改正,之后再归纳出每组对比词的异同。”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加强学生的印象,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但笔者认为,错误例子的给出应该把握一定的“度”,以免混淆学生的理解,造成相反的教学效果。
此外,学界还有学者针对易混淆词中的特殊类别进行辨析论述。如程娟、徐晓华(2004)以HSK(汉语水平考试)单双音同义动词为研究对象,将同义动词的辨析角度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还如,刘春梅(2006)筛选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185组单双音同义名词,通过对比释义和考察应用实例,探寻了单双音同义名词在词义、色彩、功用等方面的差异,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再如,陈静(2009)针对名、动、形三种词的偏误原因,着重辨析语素意义、巧设语境,精讲多练,结合中国文化知识,采取了“考察词典释义,简化词义模式,分析归结异同”的辨析步骤。这些学者都是从对外汉语教学混淆词辨析的某个类别词入手,对留学生出现偏误的词语进行详细地描写分析,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对今后学界词汇辨析研究的深入化、细节化方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个人观点简述
通过对二十一世纪以来学界在同义词教学研究成果的回顾和简要的评析,在此表达一些对此的个人观点。
第一,众所周知,本体语言学界在同义词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界输送了丰富的营养,不论是同义词的界定方面,还是同义词的辨析方面,上个世纪对外汉语教学界都基本借鉴过来。然而我们发现,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界自身学科理论建设的发展及经验的积累,从9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同义词”的界定,已经超越了本体语言中“同义词”的界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关于这一术语的范围和标准一再地拓展,从而出现了以新的称说代替了语言本体范畴下的“同义词”的标尺。从对这一称谓脱离了本体限制,到其标准、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这些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基于本体语言研究,又探索出适合自身教学和研究的对象,真正地走向成熟、走向完善。尽管“易混淆词”的称谓在学界还未达成共识,其辨析的性质和范围依旧有很大的分歧,但较之以前与本体语言相同的“同义词”的称谓,是科学的。关于“易混淆词”的研究,目前还缺乏相当系统的探索,而这些,也恰恰说明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研究潜力,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学界众多学者们的群策群力。
第二,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同义词”的辨析内容基本承袭本体语言的框架,在于对意义和用法两大方面进行辨析。对于如何辨析的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界探讨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及技巧方面的摸索。在理论方面,我们从上述内容中看到了发展相对完善的聚合和组合结合使用的系统辨析方法,然而,这种方法,看似系统性强,面面俱到,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可行性还有待验证。看似毫无疏漏的对比,会使学生加重记忆的负担,忽略对比差异的重点,对于其理解和实际的使用帮助不大。在技巧方面,学者们提出的方法十分有效,但选取一些什么样的句例,应该根据留学生中介语库的资料及日常生活中高频的偏误进行说明,在加强学生的实际辨别能力方面才会有积极地作用。此外,对外汉语教学界不管是在“同义词”、“近义词”还是“易混淆词”的辨析上,对于辨析的原则、语言、内容、方法等具体方面,缺乏系统理论的梳理,主要是基于经验式的论述,而且选取教学对象的层次局限,在普遍代表性上还不具备一定的说服力。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今后需要加强致力的方面。
最后,笔者还想从引起留学生混淆词语的原因角度谈一点关于易混淆词语的教学。众所周知,留学生母语的负迁移以及缺乏对中国相关词语文化的了解,也是其将一些意义不怎么相关的词语混淆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我们可以在进行对比辨析相关词语的时候,适当地导入中国文化的因素,使学生了解词语背后深层的因素,抓住最核心的理性意义。当然如何在辨析易混淆词语的语言教学的同时导入相关文化因素,还需要学界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 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理论界,2005.12
2 吴 琳.系统化、程序化的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
3 张丽娟、李芳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台声•新视角,2005(11)
4 姜 雪.同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考试周刊,2008(12)
5 郭雪玫.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与教学[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1)
6 赵 新、李 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
7 刘晓梅.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同义词的范围与辨析[A].见: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443~454
8 邹 雪.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9 周 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理论观察,2004(1)
10 张 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11 张 蕾.浅析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J].语文教学(中旬刊),2009(4)
12 杨寄洲.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13 徐晓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看同义词的替换问题[J].现代语文,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