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

第1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摘要]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而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自主化、自我认知片面化、人际交往多样化、功利性和攀比心理比较强、校园爱情普及化、就业心理矛盾化等问题,因此,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心理健康辅导艺术院校有效途径学生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艺术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同时,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更是表现出与一般大学生所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趋势及规律,有利于更深入地构建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这一年龄阶段,个体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而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一方面在心理上具有迅速走向成熟的积极面,另一方面又有由于未真正成熟而产生的消极面,这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心理发展特征不仅具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而且带有自身专业影响下的特性,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独特与个性,集体观念相对淡薄。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与其他综合性院校大学生相比,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更强,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追求独特与个性。同时由于授课方式、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个性化和独立化。艺术院校大学生在思想上容易表现为集体意识淡漠,时间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感、散漫感和随意性,使得一部分学生的集体观念变得较为淡薄。

2.抗挫折能力差,缺乏独立性。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为家庭条件较好的独生子女。家长的期望值较高,学生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成长和学习。他们大都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甚至表现为我行我素,独立能力较差。依赖性大,压力承受能力不强,压力反应的敏感程度高,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3. 功利心较强。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强烈,立志成才、积极进取、渴望成功的意识已经牢牢地融入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之中。艺术类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比其他专业更易出名,因此,渴望成功的意识更加刻骨铭心。成才与进取带来的不仅仅是名声,更有实际利益,所以,如何实现成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既然一个“超女”、一个“歌星”可以通过选秀活动在一夜之间走红大江南北,名利双收,那么如何找到成功途径,就在部分学生心中转化为如何去寻找捷径。他们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卑心的驱使下,功利心更强,更想出人头地,但社会环境却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在努力与机遇之间,他们更看重机遇;在必然与偶然之间,更希冀偶然。艰苦创业只停留在口头上,不少人甚至不屑一顾。

4. 虚荣心较强。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内心存在的自卑感以及对功利名望的追求,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喜欢互相攀比,有一定的虚荣心;同时,受到传媒行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比之其他文理专业的学生学风较为浮躁,他们往往只注重表面的风光和热闹,而忽视理论的积淀和背后的艰辛。他们一旦抓住机会就会向人表现自我,彰显个性,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这种表现欲望表现得更加强烈。

二、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有的父母过分宠爱孩子,这种学生往往依赖性强、自制能力较差;有的父母忙于生意或工作,对子女很少管束,这种学生基本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适应集体生活;部分学生家庭父母离异或单亲,子女从小性格内向,内心封闭。

2.学校因素。绝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生活期望值较高,但升人大学后现实与期望值落差较大,出现迷茫情绪;有的高校只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而且艺术类学生思想波动较大,容易造成厌世等不良后果;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校园也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的现象,致使其思想消极、萎靡。

3.个人因素。艺术教育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教学形式以小班授课或一对一为主。学生课后的自学方式一般也是个人单独进行练琴、练声、练画或练功等。比较缺乏在集体中学习和交往的体验,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艺术院系的学生往往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又要求更多的个人独立空问。对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家长或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产生严重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这些因素影响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使他们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体验。

三、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途径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艺术类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以教育与发展为主、以咨询与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旨在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体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因此,必须明确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框架: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二是对少数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有效的心理诊治,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三是重点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全面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帮助。

2.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心理辅导。主要开展个别和团体辅导,以及相关的专题讲座。针对学生面临的不健康行为、不合理认识、不正常的情绪进行鉴别、分析、干预,这要求心理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辅导技巧。遇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通过团体辅导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例如:新生入学时可开展心理适应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发展个性、人际交流等。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建立心理互助社团,开展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标志。只有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潜能得到发挥,各种教育措施才能产生效果。

4.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整体素质。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提高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素质水平。艺术类学生心理特点要求从事艺术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具有特殊性,他们除了拥有一般高校心理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力外,还需要拥有一些艺术素质,才能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同时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特殊性还需要定期培训和与外界交流提高。只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5.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需要建立全员参与的横向预警机制和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学生五级纵向预防体系;建立学生心理普查制度,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特别是对有自杀行为、自杀意念的学生做好专家评估与日常监控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制定完善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转介系统;建立心理危机善后系统,加强对心理危机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关注跟踪。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更值得大家关心和深思,我们要建立全方位、多类型的心理教育和服务体系,并组建一支多元化、高素质的心理教育与服务队伍,让大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下学习和生活,让他们顺利地度过心理断乳期,在大学阶段逐渐形成健康、成熟的心理,毕业以后才能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正确的心态面对和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继玉.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2] 冯绍君,高等艺术院校班主任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管理研究,2010(7)。

第2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23-01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针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特别是肿瘤晚期腹腔积液患者,效果良好。 既可引出液体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又可留置免于反复穿刺拔管直至临床死亡止。

我科自2009年6月开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腹腔穿刺置管行腹水引流、腹腔灌注化疗联合热疗治疗恶心腹水效果良好。但在导管留置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从而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其中导管破损而导致漏液的并发症虽不多见,一旦发生即需重新置管。我科2012年11月对l例中心静脉导管损坏导致漏液的病人进行原位置换,取得成功。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0岁,因乙状结肠癌术后肝转移,于2012年11 月在我院多普勒下行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管术,术后经过3次腹腔灌注化疗联合热疗治疗。当月28日病人准备进行第4次腹腔灌注化疗联合热疗治疗,在灌注加温生理盐水时发现导管外露夹闭管子处有折痕,并从折痕处有液体渗漏,发现导管已破损,预重新多普勒下定位置管,家属不同意重新穿刺。最后经治疗小组成员讨论,征求病人及家属同意后,在确定管道仍在腹腔中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给予原位置换,换管顺利,患者无痛苦。特将换管方法介绍如下:

2 操作方法

2.1物品准备:

同型号中心静脉导管包一个(包含穿刺包)、消毒盘、20毫升注射器。

2.2操作步骤

2..2.1 向患者解释换管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的患者配合。

2.2.2 患者取半坐卧位,撕开IV3000透明贴膜,打开穿刺包,消毒范围以原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直径为20cm的局部皮肤及原中心静脉留置管外露所有部分。

2.2.3 铺无菌巾,测量导管外露长度,以便量取腹腔内长度,将引导钢丝从原导管内插入腹腔至一定长度,原则上不超出原导管尖端位置。

2.2.4 固定导丝,退出原导管,将中心静脉导管顺导丝置入,并确定导管在腹腔内长度和原来一样刻度。

2.2.5 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缓慢拔出导丝,20毫升注射器抽腹水确定导管在腹腔内,操作成功。

2.2.6 固定好导管,病人置换术后继续腹腔灌注化疗联合热疗的治疗疗程。

2.2.7 观察1~2周均未发现穿刺处脓点、局部红肿以及不明原因发热情况。

3小结

第3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02-03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施测范围涉及黑龙江省省会和主要地市的高校。调查取样于16所高校,占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总数的1/5,其中“985”与“211”院校3所,省属本科院校11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共发放问卷6090份,回收有效问卷60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04%;从样本的构成看,性别、学历、年级、年龄、学科专业等结构合理,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构成情况,具有代表性。

一、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1.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如果对学校工作有意见需要反映,首先会选择哪种途径?有40%的大学生选择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另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校园BBS发帖,占20%,其他方式比例均较低。

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还是通过辅导员参与学校事务,有意见和建议愿意向辅导员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辅导员是值得大学生信任的,而在心理咨询中,能够取得来访者的信任是建立持久稳定咨访关系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也遵循着同样的前提。因此,作为辅导员有条件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种条件就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亲近性。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属适应和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与就业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真正属于心理疾病并需要专业咨询与治疗的问题所占比例很小,而这些严重的问题可以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因此,通过加强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与基本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在具体工作中的实践锻炼,辅导员完全可以做好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然性

另有一项是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作用较大,认为很大的占17%。

整体来看,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且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这种影响除了言行身教的表率和为人师表的教诲,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烦恼的化解和受伤心灵的抚慰。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有超过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倘若不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救助,则容易诱发严重的危机事件,甚至出现自杀或谋杀的现象。从马加爵案到复旦的投毒事件,类似的悲剧有增无减,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高校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大多数的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意识强烈而迫切。这意味着,作为辅导员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心理辅导必然成为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

1.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评价较高,并关注其心理辅导能力特质

在一项对本校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中,选择满意(包括比较满意)的占93%,相比本校其他工作的总体评价,如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满意度较高。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多琐碎,几乎负责有关大学生的所有事务,与大学生联系紧密,因此,由大学生来评价辅导员工作,相对来说更加客观和准确。对于辅导员最应该具备哪种品质,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其次是善于发现问题、科研水平、思想觉悟等。

大学生关注的辅导员应该具有的品质中,都是与心理辅导能力特质相关的。从理论层面来讲,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属于特殊的专业能力,由沟通情景意识能力、观察与诊断能力、沟通能力、辅导关系构建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五个特殊能力维度构成。比照本研究所采用的测查指标,亲和力基本上等同于辅导关系构建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基本上等同于观察与诊断能力。所以,沟通能力、亲和力、善于发现问题都属于心理辅导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特质。心理辅导中需要坚持的共情、倾听等原则,都要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而辅导员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为创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大学生更容易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实现自我暴露。当确立了平等关系之后,辅导员的任务就落在了如何去发现并诊断来访学生的问题,而形成准确的判断是采取有效干预策略的前提。

2.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较强,对辅导员心理教育的职能不够重视

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及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心理援助。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调适能力较强(或以上),占到63%,说明多数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凭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有效应对的。当感觉自己有心理压力,需要寻求社会支持时,有39%的大学生选择向亲戚、朋友、同学倾诉,还有20%的大学生选择查询相关知识,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也占到14%,而向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求助的仅为4%,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策略偏向于运用理性的情感释放和接受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求助并不具备优先选择的倾向。因此,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缺少信赖的受众,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在实际上长期处于空置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职能不够重视,缺乏有效认知。与此同时,甚至有部分学生从不知道辅导员兼有心理辅导的职责,更不用说向其寻求帮助了。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重新定位

1.与高校心理咨询相区别,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

基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期望较高及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较强等特点,辅导员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潜能开发与自我实现。它既指向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以往的辅导员心理辅导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只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障碍性咨询或辅导,忽略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中,辅导员与高校心理咨询属于不同的层级,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任务则更多地偏向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有针对性地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二者虽然单纯从专业分工上较易区分,但综合事件影响、工作配合等考虑,就凸显出问题的复杂性。不过,正确区分辅导员心理辅导和高校心理咨询的功能和职责上的不同,明确辅导员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职责定位,还是有重要作用的,其表现在:一是避免严重心理问题的治疗延误。超出一般性心理问题的界限就要及时转介到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实施专业心理援助。二是满足大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整是容易解决的,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开发心理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发展性心理教育恰恰适应了这种需求。三是保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的顺利实施。

2.实行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双轨制

有些学者认为,心理辅导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有力补充,其立足点依然是思想品德的教化和思想政治的宣传,而非将其根植于涤除心灵痛楚的伟大事业之中,虽然也承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但最终将二者混为一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教育,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区分心理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勿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品德问题心理化。心理辅导如同心理咨询一样需要遵循某些原则,如价值中立原则、无条件尊重原则等;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没有这些要求的约束,甚至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打破这些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传播特定的价值信仰,灌输政治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多是以权威身份介入教学与管理,师生界限分明。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手段,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实行双轨制教育,这样便能够对症下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简单被上升为思想问题和思想问题被等同于心理问题的错误归因以及所产生的消极后果。

四、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有效途径

1.提高大学生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大学生要清楚辅导员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二是辅导员自身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自觉性。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知道辅导员有心理辅导的职责,遇到自己调节不了的心理问题并不会首先想到要向辅导员求助,这种情况制约了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辅导员常常只将自己视为学生事务工作的处理者,忽略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忽视了其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因此,辅导员要有自觉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需求,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主动自觉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领导要积极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均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自觉性。

2.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提高辅导员个人心理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模式从补救性模式向发展性模式转变,“发展性为主,治疗性为辅”的心理辅导取向已逐渐成为共识。但是,在确立辅导员应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应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整体而言,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呈现中等偏下的水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的要素包括掌握心理学基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课教学的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能力、鉴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以上四项核心能力,全面提高辅导员灵活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在现实工作中要以这四项能力为依托,时时参考比照,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最大的作用。

辅导员的个人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效果息息相关。辅导员应该有关爱之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关爱生命、同情弱者,接纳多元的文化和价值倾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和这样的教师接触,才能够感觉到教师是在用心和他交流,才愿意敞开心扉;辅导员应该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他们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能够感染学生,使心灰意懒的学生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保证辅导员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磨炼好自己的耐性和受挫力,理智地化解所遇到的困扰;辅导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平衡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意识,能够时时审视自我,并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建立清晰的自我统一性,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的薄弱之处对工作和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开展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考核纳入对辅导员考核的范畴。辅导员考评工作的制定能有效调动辅导员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热情度,有效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效率。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测评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可以把辅导员之间互评、辅导员自评、学生评价、学院教师评价等纳入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组织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不得不说,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工队伍第一线,所背负的职能众多,所承担的责任重大,这都是有目共睹的。高校应竭力保证责任与待遇相符合,绩效与薪酬相挂钩,使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之中。

参考文献:

[1][5]陈虹,叶建辉.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1):38-40.

[2]崔诣晨,杨振华.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结构分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2,(3):34―36.

[3]徐学,曾天德,曹佳佳.心理咨询督导: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新途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28―132.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2):37-40.

[6]罗品超.试论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54-55.

[7]邹海贵,彭仲生.试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62-64.

第4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优势,提出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并讨论了高校对于辅导员更好地在危机预防中发挥作用应提供的支持。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危机危机预防

心理危机是个体或群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处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时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大学阶段作为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最剧烈的年龄段,一方面要面临如恋爱、就业、人生发展设计等诸多重大问题,一方面又处于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看问题容易形成偏差的阶段,因此,当他们面临复杂的人生课题时,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应对问题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从而产生心理危机。正因为心理危机会给人带来威胁和痛苦,会引起人焦虑、悲伤、愤懑等不良情绪,甚至有时会出现自杀、精神崩溃等极端结果,所以高校对于心理危机事件一直都高度重视。而对于心理危机而言,应对的最好方式就是预防。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是在大学阶段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学生整体状况的人,他们参与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本文将重点讨论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主要任务。

一、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优势

心理危机都具有突发性、无、危险性等特点,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为我们进行早期预防提供了机会,那就是潜在性和易觉察性。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多数是负性情绪蓄积已久,后因应激事件而导致的心理爆发,加之相对于社会中的其他群体,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宿舍等场所活动,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老师,因而心理危机具有易被觉察的特点。辅导员作为基层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他们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辅导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密的朋友,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若能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就会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给以潜移默化的引导。

其次,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辅导员通常是被选的优秀毕业生,特别是辅导员一般比学生的年龄稍长、刚经历过大学阶段或者一直从事一线学生工作,最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他们更容易体会学生在每个阶段或某个专业学习中容易遇到的困境,从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再次,辅导员领导着一批学生干部,他们与辅导员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也是辅导员了解学生状况的重要渠道。

通过他们,辅导员往往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通过日常谈心等方式对学生给以积极的引导和疏解。大部分高校都设有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他们掌握的情况往往首先反应给辅导员,加之辅导员平时对学生各方面状况的熟悉,所以便于及时作出反馈,必要时及时上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的主要任务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别提到"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承担着以下主要任务:

1.将危机预防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中。

辅导员可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加强心理健康、危机预防知识的宣传,营造良好校园集体心理氛围;向学生宣讲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遇到困难如何求助,如何识别和帮助需要支持的同学等;提倡同学之间、集体成员内部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创建一个理解、宽松、信任的集体环境,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

2.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访谈制度。

辅导员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建立访谈制度,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沟通的机会。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面对的成长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指导、感情问题等。辅导员可以通过接纳与倾听,帮助学生更多地探索自我。当面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时,要保持冷静,耐心倾听、接纳学生,相信学生所说的话,对任何自杀迹象都不能等闲视之,尽量取得他人及相关部门的帮助。

3.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加强朋辈互助的力量。

学生党员、班干部、宿舍长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既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生活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对其他同学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辅导员要对学生骨干进行助人能力的培训,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学校可在辅导员的组织下由专业老师对他们给以相应培训,使他们明确自身职责,并学习到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基本知识,为同学们服务,也使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情况。

4.及时转介,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若学生面临严重心理危机、或辅导员发现自己已尽全力做工作而学生状况没有改善时,应及时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并配合专业人员给出的处理建议进行工作。辅导员还需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常规联系制度,确定有效联系方式,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能使学校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和防范工作,避免因家长不知情而出现危机防范的漏洞。

三、高校应采取措施强化辅导员队伍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

要想使辅导员切实完成上述任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发挥出应有作用,需要高校在以下方面给以大力的支持:

1.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

具有专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高校应重视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使其真正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加强工作的有效性,做到不漏判。

第5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大学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关系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应该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和沉重的竞争压力。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1.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环境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我国各地高中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往往采取寄宿制,学生在学校一心学习,与外界接触甚少,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尽快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集体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离开熟悉的亲人和朋友,难以短时间内独立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紧张、压抑甚至厌学等不良心理反应。

2.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交能力差的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开始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时期,但是一方面,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生活与学习环境与之前的大不相同,由于自身缺乏经验,再加上周围的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他们在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有所差异,因此在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作为独生子女,本身在独立性与社交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还有一些大学生虚荣心强、相互攀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免产生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

3.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和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当前,高校的扩招导致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稳定的工作,很多大学生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打好基础,才能具备过硬的竞争能力,于是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学习,造成了过重的学习负担,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4.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理性恋爱观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爱情是大学生活永恒的话题。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理性恋爱观。一方面,青春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感情用事,在对待感情问题上鲁莽草率,缺乏认真的态度,甚至把爱情当做消遣寂寞或攀比的手段。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一味地沉溺于感情之中而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甚至承受不起失恋的痛苦,产生自杀的念头。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我国高校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强调各级部门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当前高校建立起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一级网络是由辅导员队伍组成,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防范工作,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跟踪与指导,起到基础防范作用。二级网络是由院系党委或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组成,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三级网络则指的是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对一、二级心理健康网络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意见,接受大学生的心理咨询。

三、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途径

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高校辅导员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同时,要深刻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辅导员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作为辅导员,要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的教育方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学生的贴心人,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型时期的社会充满各种新生事物和潮流,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思想和观念,新旧交替产生的矛盾冲突给当今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养,在此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贴心人,这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高校应积极开展辅导员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培训。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包括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辅导员应系统地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各高校应该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组织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业务指导,多举办一些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技能。

第6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朋辈辅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6-02

基于当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需要培养一批心理辅导员,尤其是发展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需要具有以下的素质:心理健康水平高;热心助人,乐观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沟通,拥有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恰当的行为;懂得换位思考,能包容别人;坚持保密原则。通过收集各院系学生资料及在宿舍走访调查,把朋辈辅导员的范围定位在学生干部、学习标兵、优秀宿舍长、人际关系较好的普通同学。同时结合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我们从中筛选出25名同学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由各院系心理健康辅导站专业心理老师指导。

一 对培训人员的分类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性和特殊性的情况,我们将这25名同学进行了分类培训。一是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由于女生相较男生来讲,更具亲和力。我们选取五名情感丰富、细腻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女生接受专项培训。旨在处理恋爱中出现的感情摩擦、失恋等问题。二是在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选取五名优秀宿舍长代表(男女不限,最好男女都有),要求这五名同学的交际能力强,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在宿舍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三是在学习问题方面,将性格开朗、学习成绩良好的五名同学(学习标兵)划分到这一组中去,着重使同学获得学习方法,缓解学习压力。四是在求职与就业方面,我们准备选取五名优秀学生干部,他们大多是院、系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对学生面试、组织管理工作方面很有经验,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熟悉面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五是针对自卑、敏感等性格问题,选取自信心强、积极乐观的五名同学进行培训,他们主要在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塑造良好性格方面发挥作用。

二 分类培训,专项训练

对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采用“培训者和受训者的互助式训练”模式,主要通过下列方式来进行:

(一)互助式心理训练

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群体式的心理互助活动。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其他同学;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同时,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

(二)互助式心理激励

互助式心理激励是指给予同学们积极的刺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与工作。学生都有认识自己的愿望,也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选择、扬长补短的能力。但“知人易,知己难”是常见的事实,学生需要别人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仅需要别人关注,而且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遇到挫折时都有寻求帮助的愿望。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积极的刺激。例如,每年新生入学之后, 容易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现象, 对此, 朋辈心理咨询员主动接触该类同学, 开展谈心活动, 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其积极进取,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新生的心理问题。

(三)互助式心理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主要指受过心理学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或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及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了解自己,愉快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职业上获得最理想、最完美的自我选择和适应,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互助式心理辅导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每一位学生都写出自己希望得到辅导的心理烦恼或心理困惑。不署名,用代号或绰号。写好以后全部交上来;第二步,交错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该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写好以后全部收齐;第三步,发回原来的学生,让其对“辅导者”的辅导予以评价、打分,写好以后全部收齐,教师对“辅导者”的辅导给予鼓励性评价;第四步,发还给“辅导者”,让其了解自己的辅导水平;第五步,全部收回归档,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和高质量的辅导在全班表扬,并请学生发表补充辅导意见。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友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保密,尊重学生的人格。

(四)互助式心理暗示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反映出相的心理现象。互助式心理暗示是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活动。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与被暗示者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助式心理暗示之所以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共同点多,影响力大。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尊心,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看,含蓄的暗示要优于命令式的要求。同学之间往往命令少、要求少、强迫少,从众多、模仿多、默契多,所以同学之间开展互助式心理暗示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当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也能自觉地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影响其他同学,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 朋辈辅导的利与弊

(一)朋辈辅导的好处

1 朋辈心理辅导符合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一方面,大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一个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了心理好奇与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期,他们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辅导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他们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因为遇到心理困扰会比较敏感和紧张,所以他们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而朋辈心理辅导在这一点上也比较容易实现。

2 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力量的不足

虽然很多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类机构,但实际上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却很少,甚至只有几个人,而他们却要负责几万名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这工作量显然太大且难以做到保质保量和面面俱到。而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复杂,由此专业咨询的供求矛盾就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更多人经过一定的培训,投入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来,就能较大程度地缓解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专业心理老师集中注意力关注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从宏观角度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朋辈辅导员数量多,可以深入到班级,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发现严重问题及时上报,有助于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 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协作精神提升

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大学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朋辈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舒缓了心理压力,解除了心理困扰,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认识他人、自我领悟、自我成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助人者自助的效果,同时还有助于良好人际环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形成。

4 朋辈心理辅导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能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不是一两天就形成并突然表现出来的,它有一个郁积的过程。每一个将要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有一些具体的异常表现。朋心理辅导员往往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向教师求助。因此,朋辈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为及早发现和诊治学生心理疾病提供信息和帮助。这样能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能够有效地防止校园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当前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 政策得不到切实执行

整个体系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领导体系缺乏专业背景,专业的心理咨询认同度尚有所保留,很多学校的心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上,活动不讲实际功效,只求最终总结报告。这种情况对朋辈辅导来说是致命的。

2 师资力量不够

各校心理老师总数和在校学生数之间的比例悬殊,目前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大都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朋辈辅导没有在学校获得很大程度的开展,很多学生包括参与各个学校心协工作的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朋辈辅导,有人把它等同于朋友聊天,甚至有人一听到这个,就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

3 宣传力度不大

各大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对心理工作不够重视,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大大降低。朋辈辅导更是知之甚少,从而使得原本属于有朋辈咨询和辅导需求群体的学生对它充满了戒心和隔阂。

4 朋辈辅导员的专业需求不能满足

首先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或体系存在,培训者不能满足受训者的需求,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实践训练的缺乏,这大大的限制了朋辈辅导的功效。其次是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几乎为零。再次是评价体系的缺乏,朋辈辅导员对资格鉴定和有效反馈的需求不能满足。这对于即将面临真实案例的刚刚接受培训的辅导员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第7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博客;微博;辅导员;学生工作

一、博客和微博的定义及特点

博客(英文名称Blog),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个人网站。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着新的生活、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在新兴网络时代它具有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知识过滤和积累以及深度交流等的作用和特点,深受青年人的欢迎。

微博(英文名称MicroBlog),即微型博客,是目前全球最受欢迎的博客形式。它是独立个体创造内容并彼此交换信息的“自媒

体”平台,它消解了权威话语权,营造了众生平等的话语情境,让表达者时刻感受到作为一个话语主体的存在。

博客和微博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切实迎合了当下高校大学生对于个体价值高度追寻的时代背景。相较于网站和BBS,博客有更强的主体性以及更多的DIY空间;微博作为博客的精华版,通过字数的限定和平台的交互性,更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传播力和动员力,突破了众多传统媒体形态的功能限制。

二、辅导员博客、微博的建立和应用

近年来,很多大学生开设自己的博客、微博,这也为家长、教师以及社会提供了一个共同关注大学生成长的平台。该平台将学生、家庭、学校与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多方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逐步形成互动参与、主动获取的社会网络教育新模式。早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就出现了“辅导员博客”这个名词,并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过一阵辅导员的开博。

辅导员博客和微博是由辅导员自己主导的个人空间,是展现

个人魅力的窗口。它是辅导员记录个人生活以及工作的平台,能即时表达辅导员个人的行为和思想,这些都可以满足学生要关注了解辅导员的好奇心,从而决定了辅导员的博客和微博在大学生中将

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互动参与率。

三、辅导员博客、微博在学生工作中的主要作用分析

辅导员博客、微博的使用会打破传统的学生工作思维,极大地丰富学生工作方式,使学生工作更具及时性、针对性和深入性。辅导员开设的博客和微博要求辅导员将自己的个性特点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在撰写博文的过程中,除展示自身之外,应有意识地向外界传达积极向上的讯息。辅导员博客和微博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学生工作思路,打破1∶200师生比

随着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多校区办学以及高校学生人数的猛增等诸多问题都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引入博客和微博有助于辅导员突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将更多的工作以博客、微博的讯息形式传达和落实。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可以建立起博客、微博交流群体,通过、关注、讨论一些和教学、生活、价值取向等有关的信息,轻松打破1∶200的思政工作师生配备比。

2.拉近师生距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以生为本”教育模式的转变,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怀亦有所增加,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由群体教育和个体心理辅导组成,通过辅导员博客的相关博文采编,可以为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而微博渠道则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可以通过微博对话、私信等形式来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辅导,这种隐性的交互方式会使传者和受者感受到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安全需求的满足,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辅导员对自己的关心程度,从而更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全面了解“90后大学生”提供直接但又隐性的渠道。

3.结合日常管理,多维多角度地深入工作

学生工作纷繁复杂,除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外,贫困资助、评优评奖、招生就业、党团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稳定等也是学生工作的核心部分。把博客、微博的即时、开放的优势应用于学生日常管理,有助于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如利用微博互动、共享的优势,构筑以辅导员微博为终端,并与校园网、飞信、QQ群和学生现实群体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就业信息与交流的即时

平台;利用博客、微博还能通过人物事迹的渲染,加强宣传效应,为贫困资助提供更大的效应空间;通过辅导员微博宣传校规校纪,同时倾听学生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在安全维稳上,借助博客、微博便捷、快速、辐射面广的优势,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结合“两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4.融入社会监督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工作

博客和微博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网络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辅导员通过订阅,可以随时获取感兴趣的知识,获取最新鲜的资讯,不但充实了自我,而且保持了与学生的同步。在利用博客、微博充实自我的过程中,也能够将学生工作的成绩和成效在博客和微博上进行展示,和同行分享工作的经验,向社会公布院校学生动态,以更好地让社会了解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和措施,同时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共同致力于学生工作的新发展。

面对博客和微博之间的共性和异性,合理而最大化地发挥两者的作用,把博客、微博与辅导员从事的学生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望成为高校辅导员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工作的新亮点,对于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具

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秋莲,廖志斌.博客:高校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J].宜春学院学报,2006(06).

[2]傅劲.博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2007.

第8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 就业压力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8-02

心理辅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和成效的新要求。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是社会动物,人的健康发展和需要的满足离不开团体的力量和支持,团体往往可以在我们遇到各种困难时发挥助人功能。心理咨询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1]

一、团体心理咨询概述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2]团体心理咨询起源于欧美,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台湾地区团体心理咨询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在香港得到初步发展,大陆地区则是在90年代才引入这种心理辅导形式。但是,大陆有着长期通过团体形式进行思想工作、教育活动的历史与经验,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团体心理咨询的经验,日前团体心理咨询在学生人格成长、人际关系发展、心理障碍矫治中得到了发展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引进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团体心理咨询在学校开展的适用性

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任务日益繁重,除了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工作外还要担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择业指导等多项工作。师生配备比的失衡,繁重的工作压力和任务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各种学生工作领域开拓新的、高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而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团体心理咨询有着非常多的优势和长处。

团体心理咨询之所以在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适用而有效,主要是因为学生有团体生活的倾向。青年学生喜欢三五成群,一起学习和嬉戏,他们可以从同辈群里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他们较容易向同学和朋友倾吐心事和烦恼,因此,如果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可以为他们提供与同伴交流倾诉和解决困扰的机会。再者,学生有共同的成长课题和类似的困扰。青少年学生都将面临着人生的一系列选择,如学业、交友、人际关系、升学或择业等,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需要建立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团体活动,不但能充实学生在校生活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其自然而然树立起团体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这些良好素质和品行的培养都势必对德育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会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果。

三、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长处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团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随时都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建立各种形态的人际关系。而人的心理适应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根源于不良的人际。在学校这个大团体中开展心理咨询恰巧提供了适当的人际交往情境,使成员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团体咨询应用范围广泛,从理论上讲,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团体心理咨询就可以有用武之地。[3]

团体心理咨询与个别咨询最大的区别在于求助者对自己问题的认识及解决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的交流、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这就使得团体咨询具有独特的优势。总体来说团体心理咨询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特别适用于需要改善人际关系等优势和长处[4],之所以说团体心理咨询非常适合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中开展是因为以下原因:

1.使学生体验支持与被支持,从相互帮助中获益,有助增强集体意识

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而获得道义心,同理心,增进感情交流和集体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得到外界的有力帮助和心理支持时心理压力会减小,焦虑情绪会得到有效缓解。

2.有利于老师发现需要特别予以帮助的学生,为个别咨询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团体心理咨询主要是针对有共性发展问题学生而开展,对个别心理疾患的诊治恐怕达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团体咨询中需要指导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体,可以提升咨询效果。

3.有益于发展学生社会性,增进师生交流和情感培养

在团体里可以得到社会的相互关系,交换意见、共拟计划等现实的经验,社会化的实际经验可以促进学习、改进不良行为,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师生交往接触机会并不多,通过团体咨询提供的环境,学生可以与老师亲密接触,辅导员老师平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

4.辅导员和教师的工作将更加有效

经过团体讨论,将使学生对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展更有积极性,同时团体心理咨询可以舒缓学生紧张、焦虑情绪,改善不良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掌握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对事物正确的认识,提升个人心理素质的同时,也将有助于学习的进步和德育的发展,使高校中辅导员和教师的工作效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邱显清,李龙.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

[2]巫珠霞.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要素[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3]王政军.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J].观察管理.2009,(4)

第9篇: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

一、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状

来华留学生因为心理疾病而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甚至产生自杀行为的时有发生,这类事件对留学生本身与其家庭都构成了极大的伤害。留学生属于外国公民,这一特殊身份导致留学生们在处理心理疾病时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学校的名誉乃至国家间的关系。

我国留学生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同时留学心理健康问题也迫在眉睫。要解决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该对留学生的这一群体予以深刻分析,确立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针对性地成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机制,通过减少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国现有的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状表现为以下几大方面。

1.心理辅导与教育机制较为薄弱

我国现只有部分高校开始成立专门的留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此类中心专门为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大部分高校仍坚持辅导员保姆式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机制。2007年《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出台,规划中提及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辅导的盲区。

2.法律政策薄弱

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与其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相连,因此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高校均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致力于为大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文件专门用于指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199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教育大纲》;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等文件。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均建立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为大学生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但是,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并且受到国家外交政策影响较大,初期发展十分缓慢。在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大都以尊重对方国家文化为原则,对其无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十分的缓慢,目前我国还并未出台专门针对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

3.预防措施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通常由辅导员开展,一般都是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并已经开始影响其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辅导员才开始关注并解决其心理问题。现行体制下,只有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且这种问题不仅表现在情绪上,已经影响到该生正常学习生活时候,才会引起重视。一旦发生危害性突发事件,便会缺少前期的预防工作,酿成大祸。

二、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

1.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

较早的心理健康教育源于三类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第一类为特殊儿童研究。19世纪80年代,魏特墨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咨询诊所,开创了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先河[1]。19世纪90年代,法国比纳开办了儿童心理研究社并制定了比纳-西蒙力量表用于鉴别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此类研究主要着眼于存在智力问题的儿童教育,旨在协助儿童恢复正常智力水平。

第二类是学校开设的早期职业辅导。20世纪初,在戴维斯的倡导下,学校开始每周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并预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第三类是心理卫生的发展。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正经历工业化阶段,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两极化问题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出现了各种社会心理疾病,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发起人克利福德?比尔斯所写的《一颗找回自我的心》震惊了所有专业和非专业群体[2],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自此,学校开始由社会学科教师为学生提供辅导课程,解决其学习和就业问题,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问题仍然被极少关注。

2.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而来。最早将健康的定义延伸至精神层面的是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提出的健康概念,认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

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3]

目前为止,普遍认可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源于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会上提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为最佳的状态,其具体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有幸福感;在生活与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能感。

综上所述,从以上专业机构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相统一的个人,身体的疾病会影响到心理的状态,而心理的状态也同样会影响到身体的病症。身体健康延续了生命长度,而心理健康则保证了生命的宽度。

3.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来华留学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还需要面对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的各类心理问题。因此,研究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更为复杂。目前为止,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都集中在身心健康、交际能力、自我评价、学习态度、智力水平、情绪稳定、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自我评价。能够对自己做出积极向上的正确评价,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积极的期望。智力水平。留学生具备同龄人应该具备的智力水平,能适应当前的学习要求和压力,能准时完成学业。情绪稳定。留学生能保持长期稳定的良好情绪,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能自我化解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不钻死角,不认死理。生活态度。留学生要具有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对学习生活有热情有激情,并能制定短期的学习目标。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留学生在新环境中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做事情符合社会准则。当出现文化冲突时,能做出判断,对异国文化要有包容的态度,能够区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差异。能处理好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思乡情绪和心理问题。

三、建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思考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模式,具有心理健康指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相连的特点。

而留学生来华学习时是从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价值观等已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突,给生活造成压力,并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称之为“文化休克”[4]。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西方传统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当留学生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生活学习时,本身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的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同时,留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相互之间也存在文化、宗教及信仰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文化冲突。因此,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结合其身体心理特征,积极探索建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体系,解决留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1.建立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定期沟通机制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无法完成正常学业,因此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心理状态的指南针,建立起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定期沟通机制,有利于辅导员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加强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来华留学生大都刚从高中毕业,来到异国他乡求学,极其容易出现强烈的思乡情绪。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减少思乡情绪,提高人际交流能力,从而减少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建立留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

高校应建立起专门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聘请心理健康学者担任咨询师的工作,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生源国文化,解决留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的各类问题。

4.提高留学生辅导员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服务管理来华留学生的一线工作人员,来华留学生的专任辅导员应该具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师技能,提高其心理问题敏感度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在与学生接触的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5.开设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