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

第1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教育;心理健康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是伴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生理的成熟程度而产生,这一时期又称为“危险期”。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健康对自己的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大。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心理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其面临的家庭、学校、社会的重重压力,压得其喘不过气来。从家庭角度看,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无形中就给中学生带来压力;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无疑也正在为广大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也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定力和动力,增加不少不必要的学习压力;而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以及信息社会竞争激励激烈的形势下给他们生活也带来很大的社会压力,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也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尊心过于强烈,自卑心更强、做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责任感不强等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容易走犯罪的道路。据统计,2014年十宗重大犯罪案件,青少年犯罪尤为突出。例如,山东日照市东港区16岁的沈某为了去网吧抢劫8块钱,却换来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面对这些骇人听闻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国内专家研究表明主要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疾病造成的。《礼记•乐记》中说:“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教育可以不断的培养中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开以培养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可以为中学生在枯燥学习之余增加一丝灵气,从而使其心理得到的净化。作为音乐教育人,本人把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简单总结如下几大方面:

一、第一,音乐教育可以使中学生安心学习,缓解压力和焦虑

目前来说,中学生主要存在心理焦虑和恐惧的心理问题,其主要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的。而聆听音乐是最好的治疗方案之一,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暂时忘却学习烦恼,放松紧张的神经,重塑被学习压力磨灭的自信,渐渐走出焦虑的心理状态。其中聆听《班得瑞》系列音乐是首选。班得瑞音乐的制作,从头到尾都深居在阿尔卑斯山林中,坚持不掺杂一丝毫的人工混音,每一声虫声、鸟鸣、花落流水,都是深入山林、湖泊。班得瑞的音乐,不仅是悦耳好听,同时也是最纯净、最一尘不染的减压音乐典范!心理治疗实践证明,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好的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对很多的中学生来说,犹如领路人,带领中学生的思想往积极的角度出发。经常听好的音乐可以使中学生能够静下来学习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升华。实施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在其影响之下学生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得到解除和释放,从而减少在学习方面的焦虑情绪。

二、第二,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之一。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可以反应出自身的心理素质的高低,可以看出自己与别人的沟通能力有无障碍,是否可以自如的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善于听音乐的中学生往往性格比较好,能够利用音乐来表露自己的心声。音乐可以感染很多的人,从而为枯燥的环境带来一些朝气。例如,打击乐器如碰铃、铃鼓等,先教给孩子最基本的节奏,利用简单的和凑,两个声部或以上,要求孩子要互相听,准确配合好。让学生学会尊重合作伙伴的重要性,懂得相互配合的默契,只有这样才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音乐。舞蹈教学亦是如此,让学生听着音乐做一些手拉手,转圈,碰脚,跺脚等动作,对中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并且相信其会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喜悦。让其在这些动作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并懂得与别人配合和谐的意义。另外,还应该明白团体的集体荣誉感和与别人合作的意识,懂得尊重对手,协助合作伙伴更好、更快的完成目标和任务。

三、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无疑,好的音乐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中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在情感以及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还可以使中学生能够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之处。唱歌教学能促进学生表现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在歌唱或者表演某些不同的节目的节目时、还可以使中学生丰富和感知在每个节目或者作品的不同情感,让中学生体验到每个角色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情感的立场上能够换位思考,对比与现实之间的情感冲突,可以使其更好的珍惜现有的生活。以《歌唱祖国》为例,培养中学的爱国情操;《军港之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的生活和使命感;《彩云追月》可以使中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带来的美好等,从而是中学生的心理能够更好、更成熟的发展,并具有美好的心灵和感知。总之,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敏感时期,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扶持。而音乐可以帮助中学生净化心灵,可以陶冶中学生的情操,重视音乐教育可以使中学生的美好心灵得到释放。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成为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少祥.青少年法制教育及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分析[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

[4]张胜军.注重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疏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第2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7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4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从初中毕业准备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而言,其大部分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都是源于学习。因此,为了有效舒缓高一新生的心理和学习问题,团体辅导应该被完全“派上用场”。通过团体辅导,高一新生才能够逐渐转变自己的身份,更加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一、团体辅导和学习适应性的基本概述

团体辅导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进行团队成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在一个团队中,团体辅导的实施者是由团体领导者带领,团队中的各个成员以同一主题为目标,并针对这个主题进行相互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获得最终的领悟,从而有效地适应高中的新生活。这种团体辅导的模式能够给团队成员营造一种与社会环境相近的氛围,让团体中的所有成员能够更加融洽的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处 ,并从中收获更好的学习方法甚至是生活方法。通常情况下,团队的领导者在团体辅导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必须具备过硬的领导能力、专业能力和权威性。对于高中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一的新生活,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完美”过渡。

而这里所说的学习适应性则指的是让学生根据学习条件的不同去合理科学地调整自己的身心和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在团体辅导中,则更加强调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团体辅导的主要研究价值

在团体辅导中针对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高一新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高速时期,也是其最敏感、最迷惘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长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困扰极其容易让学生的身心变得不健康,最后甚至会走上歪路。我所研究的学校是当地县城的重点高中,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县城中的各个乡镇学校。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无论是在人际环境上、生活环境中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此时,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专业过硬的心理辅导的话,很多学生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时,教师必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更加能够适应高中的新生活。

三、团体辅导方案制定的理论依据

开展团体辅导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种。第一,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人们往往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进行自己行为规范的最终确定。因此,在团体辅导中,成员之间往往能够在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氛围中进行模仿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善自己之前的不足之处,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便于更好地去适应高中的新生活。第二,人本理论。人本理论是理论界的“舶来品”。在人本理论中,人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的独立个体,人的感知来源于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受。不管处于何种地位的人,都最终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他人认可。在人本理论的理念下,每一个都是值得信任的,而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恶”也仅仅只是一种防御性的抵御而已。同时,在人本理论中,团体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人本主义鼓励每一个团队成员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利用一些巧妙的互动收获更多的心理满足感。在人本理论中,团队的情境其实就是生活情境的一种真实反映,让团队中的各个成员相互了解、相互感受,在彼此熟悉的过程中达到“治愈”的最终目的。

四、团体辅导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阶段分工略述

为了更好地进行团体辅导,以便改善高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阶段性分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在广泛搜集和调查资料的过程中进行初步的科学性、规范性的实验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方案的实施阶段。毫无疑问,这是个最为关键的阶段。我选择了本区重点高中,高一的两个班级进行现状调查。在具体的实施阶段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与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相配套的实践研究。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开展一些专业性的课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对在实施过程中搜集和整理出来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且最终形成一整套的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这是对之前工作成果梳理、汇总和总结。在这个阶段中,将之前的各种研究内容最终形成相应的成果论文等。同时,在这个阶段内,高一新生完成了一系列的心理成长与蜕变,心理防线变得更加牢固,为将来迎接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团体辅导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策略

通过团体辅导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有效挖掘有用资源,让学生的沟通效率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具有张力。例如,教师应当加强了解学生喜欢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喜欢的讲课语速等。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易懂语言的同时,加上一点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关注学生的体验与分享,或从学生身边的人际关系入手,就能将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拉伸到最大。同时,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应该尽量避免,而是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通过这扇窗户了解更多的外面世界的信息。

其次,在团体辅导工作中,教师还必须关注每一个成员,避免在工作的过程中过于粗糙或者是过于细致。在把握整体性的基础,注重相应个体性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个抽象的问题具体落实到个人,也才能让最终的团体辅导变得游刃有余,效果良好。

再次,在进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具体而言,应该保证每个团队中都有各个成绩阶段学生的数量分布。避免成绩好的学生被分在一个组,也避免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被集中分配在一个组。很显然,这样的分组方式都是极其不利于团队辅导工作开展的。

最后,在开展团体辅导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渗透相当数量的新鲜元素,通过这些新鲜元素的注入让学生的兴趣点始终维持在一个高位的水平之上。例如,当看到学生比较困倦或者是乏力的时候,一个短小精悍的笑话或者是几句插科打诨的俏皮话都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些新鲜元素的加入看上去十分不起眼,但是却能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充分的释放,进而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师的团队辅导,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建设。换言之,教师想要在团体辅导中收获更好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本生硬且具有距离感的关系必须被完全打破。在新形势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的良师益友的关系。只有在这种良性关系的驱动之下,团体辅导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并让高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得以全方位提升。

六、结语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其在面临一个新生活的过程中难免有很多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团体辅导工作,高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尽快适应高一新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蒙.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2] 徐进胜.农村高中贫困生学习适应性状况及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 王心亮.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一年级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第3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德育 困境 对策研究

一、德育教育的涵义以及当前高中德育存在的缺陷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涵义

所谓的德育教育简而言之,就是说教育者将人们给予肯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也拥有相同的品德,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就叫做德育教育。高中德育教育是学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它主要强调高中生的生活内容特点以及成长阶段的分析。

1. 根据高中生的生活内容分析,一般高中生的有效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面度过的,由于目前学校对教育抓得十分紧,因此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分外压抑,长期以来的话使学生的学习压力无处释放,对于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于是感到很迷茫,因此可通过德育教育来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学生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意志更加坚定。

2. 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看,高中生由于正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都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于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这个时段的学生的生活圈子以及交往的人群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如果这时学生接受的是正面的能量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会使他们朝着乐观、积极的方面成长;但如果这时候他们受到消极、负面的影响,就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对以后的成长十分不利,这时更加需要德育教育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走出不良的阴影。

(二)目前高中德育的不足

1. 高中德育内容太过于空洞。由于高中学生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所经历的事情与德育内容有所差别,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少之又少,又加上德育上的内容像是在给人说教一般,导致学生很难对德育教学产生兴趣,甚至还有排斥心理。

2. 部分德育的老师自身素质欠缺。从事德育的老师们不但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是还有部分的老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体罚、批评、辱骂甚至殴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产生逆反情绪。另外学生也会对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产生恨意,更加不情愿接受德育,导致高中德育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3. 德育的教育的方式单一。在德育的过程中,由于受教育的环境影响,德育教育的工具及设备都有限,于是就造成了老师在讲台上一个人自编、自演、自导,学生在下面玩手机、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整个课堂上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缺乏师生沟通与交流,导致无法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4. 德育的政治目的太明显。在很多高校中,德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国情的政治为课题,然而对于高中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却涉及很少,对于高中生的行为规范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的课题也少,这样一来德育就变相的成了一种政治宣讲,其目的只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政治素质过硬”的人。

二、改善目前高中德育的措施及方案

(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完善管理制度

要想有效地实行德育教育,首先从学生自身出发,只有学生自己先内化了,才能形成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对与错,所以学校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另外学校还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例如课堂纪律、出勤状况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加入学校的管理中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校园生活。

(二)丰富德育手段,改变德育理念

在德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十分关键的,因此首先老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得到学生的信任与肯定是前提,这样学生也会努力地配合老师积极地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同时学校也要树立“德育首位”的理念,加强对德育的投入,尤其是教育环境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以学生的教育为中心,达到育才又育德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校园环境也尤为重要,一个干净、蕴含教育意义、整洁的校园环境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精神面貌。例如在教室的走廊上精选一些名人名言,在校园里放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雕像,或者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上寓意深远的命名,这样一来不但让校园增添了一些文化艺术气息,同时也让学生潜意识里对德育教育产生兴趣,为德育教育打下了基础。

结束语

以上所述关于德育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及建议,希望以上的分析,对更多的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所帮助,使高中德育教育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田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德育研究现状述评[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3-88.

[2]祝军. 网络化时代高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77-179.

第4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

当前国家开展的选拨人才的方式以高考为主,对于一些有着美术、体育以及舞蹈特长的学生,国家开放了特长生选拨的通道。这种特殊选拨的方式既考查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程,又要检验其专业成绩,很多特长生不能平衡文化课与特长训练,很容易造成特长生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其文化课与专业训练两方面的成绩。在这些特长生中体育专长的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如何将文化课与专长训练协调好,将两者成绩共同提高,是当下教育研究的重点。

1当前高中阶段体育特长学生现状

1.1学习现状

曾有国内学者对高中体育专长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进行过调查显示,95%的特长生文化课都处于不及格状态,平时对于文化课学习普遍处于排斥状态,这些特长生的整体成绩都处于年级的中下游。这些体育专长的学生之所以选择走特长生这条道路,多数都是为了上大学,为自己的将来谋一条出路。如果说是特长生主动选择了体育,倒不如说是他们只是选择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调查还显示,体育专长的学生专业成绩越好,其文化课成绩就越差,这种情况约占特长生总体的65%。

1.2训练状况

高中阶段,体育特长生所接受的日常体育训练根本达不到一对一这样的训练形式。目前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有限,而体育专长的学生却有许多,教师只有采取大班式训练方式。除了基本的体能训练之外,专业内容主要围绕考试展开,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很少会考虑到特长生的心理以及情感状况。此外,当前高中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们很少有专业素养过强的,不是专业不对称就是教师不是专业体校毕业的。如今国家在大学增设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但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的教师们开展的体育教学还围绕着田径和球类展开,显然这些教师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节奏。

1.3自身状况

据调查,体育特长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爱体育而选择走体育特长的道路。这种出自于非兴趣驱使下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的程度不够,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体育以及专长特点就选择了体育,并不是所有力气大的人都适合当举重运动员,所有跑得快的人都适合田径。每一项体育运动除了对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之外,对其心理素质以及体育方面素养都有一定要求。例如,射击项目,除了对技术要求很高之外,对心理素质要求更高。体育运动是具有竞技精神的,而竞技运动就会有输有赢,特长生在面对输赢时必须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同时,每一种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学生必须先对所选择的体育项目及自身素质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身体育特长发挥到最好。显然,现阶段高长生对于这些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完全没有这些概念,这必然导致其日后的训练效果无法达到要求。

2影响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效果的因素

2.1自身因素

如今,许多高中学生将上大学作为一种终极目标,其目光仅仅局限在了大学,都受着这种固有思维的深刻影响。笔者并不是认为将上大学定为目标是错误的,但是将大学作为学生一生的终极目标,显然对未来缺少规划的学生思想比较固化。当前许多高中生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知道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样过于局限。尤其是体育专长学生,为了上大学而选择体育,其是许多特长生通往大学的一条特殊途径。本身就没有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未来更加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及目标。现阶段多数高中生为了上大学盲目的进行体育训练,很容易出现急功近利、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种对待体育不端正的态度必然会限制特长生日常训练成绩的提高。

2.2学校因素

特长生平时的训练以及文化课学习计划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的,可以说,学校制订的计划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特长生的训练及学习成绩。学校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训练及学习态度可以直接影响特长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当前,高中开设的体育方面特长生培训方法主要是为了升学需求,由此可见现阶段高中阶段具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具有很强应试性。在这样的训练期间,教师过于关注成绩必然会造成教练对于学生其他方面因素的考察。而缺少对体育专长学生全方面的情况了解,教师很难针对特长生各自的特点开展相应的训练。所以,学校也是影响特长生体育训练效果的因素之一。

2.3家庭因素

如今家长对学生关注的重点在学习成绩上。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文化课都偏差,家长很容易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们,对于他们选择体育的态度也大多处于不认同的状态。家长的固有思维都认为孩子在普通高考的道路上走不通了才会选择体育特长的道路。家长的这种观念本身就是偏激的,缺乏对体育正确的理解。而且,家长这种态度很容易传染给孩子,让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存在一定怀疑。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反对学生参与体育训练,不仅在思想上不支持学生的选择,而且在经济上更不予以支持。家长的这些想法都会影响着特长生在体育方面的训练效果。

3提升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的有效措施

3.1重视德育教育

据调查,大多数高长生都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普遍自控能力较差,这直接导致体育特长生相对其他学生更难管理,所以大部分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和训练没有较强的自控性。这种随心所欲的特点多是因为他们时常参加各类竞技性与高强度比赛与训练导致的。体育方面具有专长的高中生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枯燥的体育训练,不仅与同学接触较少,而且对于道德方面更是学习不多。因此,教师在开展专长训练与文化学习时,必须重视对特长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其竞技体育下的协作精神。德育教育不仅起到提升高中生品质的作用,道德更能增加体育方面特长学生的坚韧程度,帮助高中生在这种竞技体育长期的训练之中,坚守住对于专业的坚持。道德修养可以帮助特长生在面对失败时及时调整自己。由此可见,特长生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提升其训练效果。

3.2全社会必须对具有体育特长

生有全面的认识现阶段,社会、学校及家长对体育特长生的认识都有失偏颇,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宣传,正确引导社会和家庭对体育特长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如运动会、讲座以及共同观看体育赛事的方式逐渐引导教师对特长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以往教师与同学对特长生的排斥思想,让教师以及学生主动与体育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沟通,帮助特长生打开其较为封闭的内心。另外,学校也要时常与特长生沟通,让特长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还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的政策,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如语言鼓励,教学表彰以及奖学金等。精神与物质方面的鼓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对体育方面训练的热情。

3.3学校可以给予体育特长生一些特殊照顾

特长生除了学习文化课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专长训练,很容易导致特长生与普通学生存在一定差距,这样一来,特长生在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成绩越差特长生就越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必然导致对特长生在进行更深的教育途径受阻。针对这些情况,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可以给予特长生一些特殊照顾,以此来提升体育特长生文化课与专长训练两方面的成绩。例如,学校可以将各年级的所有学生集中在一起,让教师单独对他们进行文化课辅导,根据其自身水平,帮助其在有限时间里提升文化课成绩。

3.4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教育

因为体育特长生常参加一些竞技比赛,所以心理素质对特长生而言非常重要。学校平时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长训练及文化课教育外,一定要对特长生定期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其疏导内心的压力,构建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例如,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要主动联系体育特长生,增加与特长生的心理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对于心理有些偏激的体育特长生心理教师一定要及时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教师可以多开展课间活动,增加特长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交流,毕竟同龄人之间同共语言较多,这样也可以帮助体育特长生打开心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3.5采用科学训练

一个科学的训练方案是保证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重要保障,如果训练方案不科学,不但不会发挥体育特长生的优势,反而可能会抑制其天赋的发挥。所以,教师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长训练时,一定要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例如,在体育特长生训练之前,教师一定要先向特长生讲授该项目的特点与训练之中的难点与注意事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训练,掌握技术要领。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标准动作演示,让体育特长生保持一个标准的姿态进行特长训练。教练也可以先进行基本动作的讲解和示范,然后结合特长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训练方法,确保训练效果。

4结语

高中开展的教育之前必须区分学生的群体,将体育特长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开来,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这样的方式可以给予体育特长生与普通学生相对公平的教育。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必须对体育专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正确看待这一群体。同时,学校在主抓特长生体育与文化课之外,还要重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运用科学的手段提升体育特长生的专业成绩。

作者:周富平 单位: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雪娇.普兰店市高中体育特长生田径项目训练现状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4(4):114-117.

[2]王国强.简析如何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率[J].青少年体育,2015(3):79-80,121.

第5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兴趣化;“分而识之”;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58-02

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是全面推行素质化教育的很好体现。对于全面发展和教育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推行素质化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空喊口号说说而已,必须要拿出切合实际且能够取得成效的真正方案出来。而在教学当中了解学生的特点,真正地实行兴趣化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一个自主性学习方为一大良策。

一、了解学生特点,启发学生特性

任何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性,仔细发现,他们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教授任何一门课程当中,了解和发现学生的特点才能更有助于找准学生的关注点提升其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导。

1.结合背景环境,善于观察发现不同。到了高中,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人格发展方向都已经大致形成,这其中和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环境的不同从而影响并造就了当前学生们的认知习惯和性格特点的不同。真正了解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方说讲地域文化和人口,有的学生可能对于当前社会的人口增长速率过快有着自己的见解,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对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会更感兴趣,所以就必须要“分而识之”。对有兴趣部分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和分步发展,将学生们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

当然,在课堂上不可能将学生区别开,对一部分学生只讲授一部分他们喜欢、感兴趣的内容,而是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说让学生们回答一些他们感兴趣且了解充分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其在课堂上也能找到更多的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感,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将更加有利于兴趣的提升。还有就是利用少部分课余时间向学生们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提升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当然,能否让学生在课余也愿意向老师们去了解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这就非常考验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人格魅力了。也只有在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上几点。

2.综合学生的表现,进行特性的启发。除了从学生的所处环境当中分析,其课堂和生活中的综合表现一样是衡量学生特点喜好的极其重要条件之一。因为高中生同样会有自己的一套思维、行为模式,并且处在这个年纪的学生大多比较叛逆,因此,他们在更多的时候可能会更愿意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兴趣隐藏起来,即便通过他的环境分析也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时,细致地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能更好地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性格特点,对他们的天性进行开导和启发。

拥有良好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能从很小的细节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并且,老师们所真正应该做到的,是将学生们放在一个和自己同等的地位去接触去交谈。并非是老师教授学生就意味着老师将高出学生一等,而应该是老师将自己放在与之同等的地位,将自己当成是学生的朋友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试想,关心朋友而去努力尝试接触了解他们好让他们能在学业上取得更高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铺路,这样是不是就更有动力了呢?而相反一些教师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从不苟言笑,一贯以一种严肃的面容示人,将严格甚至严苛的教学理念强加在学生身上,这样不但难以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并且即使你是出于好心和责任心的教育,但也极有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达到反效果。

二、良好的兴趣发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讲述的是对于学生,了解其特点,启发其天性的一些建议,但究其原因,都是为了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唯有让学生真正地对学科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更有助于其学业的真正发展,并为今后的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1.愉悦的情绪有利于兴趣化的提升。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是有利于人类对当前事物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并愿意深入发展和了解的。因此,在课堂和生活中,在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刺激愉悦情绪的产生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的提升。只是抽象的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空瘪无味地念一遍,然后画重点,背关键,这样下来,要是能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才是出怪事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当中,即便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又有几人能对书本上的知识做到真正记住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呢?更不要说融会贯通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了。不是学生不用,而是当初学习的时候就根本没记住,为考试而学,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太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毫无疑问是非常不利的。

就比方说讲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时候,完全就可以穿插一些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和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放松愉悦的情绪自然就很容易产生了,从而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还有一点就是不论学生的表现有多么差,答案给得多么离奇,老师们都应该首先在鼓励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相关疏导。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老师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良好的鼓励将更有助于学生们建立信心实现自我肯定,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地理学习计划。可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和责罚,最终只能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负能量只会阻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2.让兴趣演化成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在兴趣的培养完成之后,就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了。兴趣的养成让学生们对地理这一门学科真正地感兴趣,再加上老师的良好引导以及趣味的教学,就更加能带动学生的主动性。但老师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注意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将兴趣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从今以后不是依靠兴趣而是习惯来进行学习,将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因为兴趣是养成的,所以也同样可以慢慢被磨平,将兴趣发展成为习惯,将不断学习养成为自身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是对学习地理提高地理成绩有好处,这更是教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参加工作中产生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断地提升兴趣放在一些更有意义的事物上,提升自主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将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能力走向更高的高度,这也是教书育人所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

三、兴趣化教学有助于改善师生间的互动能力

毋庸置疑,兴趣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从而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以配合教师们的教学计划得以良好的实施。

1.环境和历史促使教师和学生关系起点并不高。因为从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来看,“师道尊严”这四个字一直都给予人们以深刻印象,自古以来,严师出高徒,包括在学生们刚进学校时还能依稀记得家长们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记得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而高中的学生们大多又都处在叛逆期,多年以来的压抑最终导致高中学生在心理上是对于教师最为排斥的学生群体。学生对于教师似乎从一开始就在未经接触下已经默认产生了抵触情绪。也就是说即便老师什么都不去做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做得都比普通水平要好很多,但一部分尤其叛逆的学生依旧还是我行我素地和老师唱反调,自己不学不说,更加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当前很多老师对于这种学生的处理方式就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顾,甚至将这类学生的座位直接调到最后,让其“自生自灭”。

2.提升学习兴趣能更好地促进课堂的互动和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能更好地让学生配合完成老师的教学目的,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程度。并且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充分的表现力让其得到了足够的自我肯定以及学生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也愿意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更专心努力地学习地理知识,最终在即使没有老师和同学关注和赞扬的环境之下也依旧已经培养出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一两个、一小群有着浓厚兴趣并愿意自主学习的学生带动之下,再配合上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老师的兴趣化教学课堂,完全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对于地理课程的主动学习。因为在大环境之中人类总会有一个从众的心理,主流大众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即便有极个别的并不是很爱好地理的学生,在大环境的带动之下也会加入到学习的浪潮中。在大环境中,学生之间同样还会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们相互比较的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深浅,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会被大众在不自觉之中就排除到群体之外,从而使得他们也不得不好好学习地理才得以更好地融入群体。

兴趣的更好提升不但是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更多的程度上能很好地改善和带动整个学习环境的提升,让学生们在一起相互促进学习和成长才真正达到教育的最初目的。

结束语:

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将学生的特点进行良好的把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教师们以朋友的身份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会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发展。而在以浓厚兴趣为前提的环境之下,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整个课堂的互动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使小部分带动大部分学习以提升整体成绩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将真正的地理知识学到心中,应用到实际中。

老师是以教书育人为最终目的的职业,不论这期间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努力,为了学生的更好成长并为其整个人生发展取得一个良好有利的影响,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且令人敬重的。

参考文献:

[1]吴娜.刍议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可行性举措[J].读写算:教研版,2014,(6).

[2]徐升.高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3,(9).

第6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一、任务型教学概述

任务型教学模式主要突出的是具体的任务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相关的教研研究。其成果的呈现,更多的是以教学的成果加以呈现。在具体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语境环境之中,从而强化语言学习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可以有效地保障学习的操作过程,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教学活动中的质与量。根据相关的课程标准体系内容,“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方式。具体而言,教师在基于教学目标及其方案的前提下,创设性地设计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吻合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加以具体的学习,包括思考、调查、讨论、交流以及合作等。任务型教学主要围绕着既定的任务来展开教学的活动,其动力为兴趣,借助于思考、交流、信息的传递等方式来强化相关能力的训练。

任务型教学的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课外的知识,从而在不同的学科间构架起内在的关联性,培养起思维、审美趣味、艺术性等诸多方面的能力,真正地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任务型语言教学实质上突出的是人文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Made以及Vidal等学者理论的基础上,Littlewood将任务型语言教学划分为3个层次任务:交际、认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标准的体系下,任务型教学更从长远的眼光着眼,能够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突出基于任务型教学基础上的研究性活动

由于学生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在展开具体英语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到学生的整体性素质的培养,从而形成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师主体可以设计好具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加以展开:

首先,注意兴趣的引导性作用。尤其在高一阶段,更是打基础以及培养能力的关键性时期。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畏惧学习英语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必要的思想疏导工作。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将这种教学思想融汇于任务型的教学体系之中。譬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英语运用模式来加以强化,包括表演、朗诵、演讲等方式,难度也可以呈现出一定的阶梯状。

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程序环节,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对话合作模式(pair work)以及小组活动(team work)等相关的方式。在具体的任务方面,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做好合作性学习的模式,并将学习的结果及时性地呈现出来,教师并做好及时性的评价工作,保证整个学习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就无法充分地调动起来。

再次,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可以在训练之后得到强化,并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强化难度。其中,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便是有效的方式。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地保障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数量,且须要留意到语言运用这种输出的重要作用。演唱英语歌曲是一个不错的锻炼语言运用的例子。高中学生群体而言,现在的英语歌曲演唱已经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模仿,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发现自身在英语运用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获得一定新的体验,并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

再其次,可以将活动的范围伸及课外,通过一系列的各种活动方式来凸显其英语活动本身的有效性,从而强化学生英语运用的能力。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可以得到训练,并能够展开探索性的学习,进而获得一定的经验。譬如,牛津英语译林版高一Module Unit 2 Growing Pains这一单元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探讨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过程,从而强化整个学习过程,包括缘由、后果、解决方案以及问卷调查等。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话题,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代沟等。学生可以在基于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地开展相关的研究。

最后,深入地推动整个研究性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可行性前测。活动的成功与否,其活动初期的准备工作占据着主体的部分。因此,可行性前测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对学生活动的模式能够确定并加以肯定。主要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的任务加以落实:

第一,创造性地撰写各类公益性的广告宣传语;第二,通过设计不同性质的广告海报,展现出不同的英语层次面貌;第三,借助于多元化的公益广告模式,包括图片、声音、录像等多种手段来体现出创作一则自己的动态公益广告,可使用图片、声音、录像等各种素材。

第7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通过对35名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团体训练,共9次,控制组的学生则不进行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学生抑郁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分析。发现干预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化解释、支持利用度这4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证明团体训练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社会能力。

关键词:团体训练;初中生;心理社会能力

1 引言

中学时期是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经历着生理、心理、环境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初中生除了面对学业压力,还需要应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各方面的压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初中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行为上的过失,导致违法犯罪的事件时而发生,深深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乃至影响到家庭发展和社会和谐。

心理社会能力指一个人的由内到外的综合能力水平,不仅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而且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的和积极的行为能力[1]。

关于心理社会能力的研究,较多文献研究的是特定群体的心理社会能力分析,以及心理社会能力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如王凤清(2008)探索了网络使用对大中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影响,发现不同学段学生中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社会能力得分均低于非成瘾者

[2]。周凯(2001)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及其危险行为密切相关,心理社会能力低,则危险行为的发生率高

[3]。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的研究,较多停留在特定群体的心理社会能力分析,以及心理社会能力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除了陈明(2013)通过团体辅导对未成年犯的心理社会能力干预外[4],国内类似对心理社会能力的干预研究,尤其是预防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采用团体干预的方式,对青少年群体特别是初中生群体进行预防干预,旨在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社会能力,提升其应对可能遭遇的各种困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在福州市某W中学随机抽取出13周岁的初中生69名,其随机分为团体训练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实验组35人(男生18人,女生17人),控制组34人(男女生各17人)。

2.2 干预内容

团体训练组时间安排在每周五的下午,活动进行60-90分钟,为期九周。活动在校心理咨询中心团体心理咨询室开展,每次活动一般包括热身、体验、分享、总结4个环节。团体训练的方案设计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具身认知理论、自信的概念和架构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了“认知-行为矫正”、“倾听”等心理咨询技术,培养他们的心理社会能力。干预内容:整个咨询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促进团体成员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相识,了解团训的简况,确定规则,明确目标。第二阶段为主题活动阶段,也是主要阶段。本阶段共7次活动,7个主题,分别为: “我自信我快乐”、“学会倾听”、“我的情绪我做主”、“有难题要寻求帮助”、“有你真好”、“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第三阶段为结束阶段,让成员互相畅谈整个训练的收获与希望,并进行互评和表达祝福。控制组的成员不进行团体干预。

2.3 研究工具

1、 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SES各条目与总分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811;分半信度系数为0.9593;重测信度系数为0.7861,证明SES有较好的信效度[5]。

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编制,共有10个条目。GSES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7,重测系数为 0.83,折半信度为 0.90,说明GSES有很好的预测效度[6]。

3、 中学生抑郁量表:该量表共20项,分为三个维度:一般抑郁、与学业有关的抑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抑郁。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5,各维度的a系数在0.586-0.891之间,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7]。

4、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由我国学者黄希庭等人编制[8],量表包括问题解决、合理化解释、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7个分量表,共有30个条目。经研究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8- 0.89之间。

5、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关系,分为三个分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共10个条目。3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724-0.835,表明量表内容效度较高;总量表及3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896、0.849、0.825、0.833,表明量表信度较高[9]。

2.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

3 结果

3.1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前测时各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学生抑郁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上的测量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的被试具有同质性,排除了其他因素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能使实验的信度较高。

3.2 实验组前后测的各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前后测组内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后测的自尊得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前测显著升高;被试关于人际关系的抑郁得分相比前测显著降低;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中,被试的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化解释得分均比前测显著提高,而发泄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被试关于支持利用度的得分比前测显著升高(见表1)。

3.3 控制组前后测的各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控制组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学生抑郁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个维度的前后测的数据结果,呈现无显著性差异。

3.4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后测时各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经过9周的团体训练,实验组和控制组由前测时的组间差异不显著,变成在后测时出现某些维度上的差异显著(见表2),具体表现在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化解释这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在支持利用度这个维度上的差异是显著的,说明团体训练对初中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干预还是有效果的。

4 讨论

4.1 团体干预对自尊、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的原因讨论

由表1可知,被试后测的自尊得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前测显著升高,而控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的解释是团体训练中接纳、包容、轻松的气氛,能使成员感受到安全和被接纳,从而减少自卑;在团训活动中,“创意水果拼盘”的制作及与朋友、老师的分享的喜悦、“趣味运动会”中大家凭借自己擅长的项目取得胜利时的兴奋,都让组员们在活动中肯定自身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0]。

4.2 团体干预对抑郁情绪显著降低的原因讨论

实验组中,被试后测的人际抑郁、学业抑郁得分比前测有所下降,并且在人际抑郁维度上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见表1),而控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的解释是团训非常重视对成员情绪的疏导和调节,通过成员之间开展分享会,讨论如何改变自己的认知、行为来应对产生的消极情绪,如何宣泄和调节负性情绪;组织成员进行情绪情景剧的表演等活动,使成员学会了理智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理论与方法,因此成员可以在这种互相接纳、互相学习、互相分享的氛围中,进一步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御,缓解抑郁。前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11]。

4.3 团体干预对初中生应对方式显著变化的原因讨论

通过团体训练,实验组被试的应对方式发生显著变化,问题解决、寻求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这些维度均比前测显著提高,而发泄情绪维度比前测显著降低,逃避、幻想这些维度的分值也有所下降(见表1),而控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了被试在遇到困境时,会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求助、积极再定义的积极应对方式,而减少使用逃避、幻想、发脾气的消极应对方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12],进一步证明团体训练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团训活动中“丛林探险”等活动,在缺乏有利条件的逆境下,引导成员们互相配合,或是积极求助外援弥补自己团队的不足,最终成功完成任务。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难题,首先不要退缩,甚至不要莫名地发脾气,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去解决问题。

4.4 团体干预对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强的原因讨论

通过团体训练,实验组被试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均比前测提高,且在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而控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充分展现了团体训练的良好效果。团训活动以团队竞技的形式,充分培养孩子们协调合作的精神;同时通过每节活动的分享交流会,孩子们可以加强与同龄人的交流,鼓励他们倾诉烦恼,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终获得和领悟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实验组被试“对支持的主动利用度”程度显著提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3]。

5 结论与建议

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心理社会能力水平相当。团体干预后,实验组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有了显著提高,抑郁情绪显著降低,对待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提高,消极应对方式减少,社会支持感增强,即心理社会能力整体得到提升,而控制组在没有接受任何干预下,前后测差异均不显著,证明了本次团体辅导是有效的。因此,学校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在课余时间,多开展有益身心的团体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改善和放松心情,排解学业上的压力和焦虑,而且通过团体活动,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彭菲. 心理社会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角落: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 北京, 2004[C].

[2] 王凤清, 马迎华, 宋逸, 等. 北京市575名大中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其心理社会能力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22):4424-4427.

[3] 周凯, 叶广俊. 1171名中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及其危险行为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1,17(1):82-83.

[4] 陈明. 未成年犯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其干预研究[D].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13.

[5] 王萍, 高华, 许家玉. 自尊量表信度效度研究[J]. 山东精神医学, 1998,11(4):31-33.

[6] 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1(01):37-40.

[7] 史新广, 冯成志. 中学生抑郁量表的信效度分析[J].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 2006,3(3):287-288.

[8] 黄希庭, 余华, 等. 中学生应付方式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23(1):1-5.

[9] 刘继文, 李富业, 连玉龙.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31(1):1-3.

[10] 王晓惠. 通过团体辅导提高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11] 魏义梅, 张明. 认知应对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1):127-129.

[12] 刘春燕.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04):75-81.

[13] 杨珊. 团体干预对提高示范性高中学生社会支持的效果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 2012(24):57-62.

第8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动态课堂,两个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也就形成了教学相长。教学不再成为简单的1(教)+1(学)=2(学),而是1(教)+1(学)≥2(学)和2(教)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教学的融合呢?

政治课需要有讨论,把一言堂就成为群言堂。传统的教育是教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学生“会学”,这样就势必造成“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受到了抑制。美国一位教育家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而我们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老师讲、老师提问的做法。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问题的中心位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和老师的讨论,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讨论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提高的同时,提高自己。如高三政治中对“三个代表”的讨论,如果贯彻实施“三个代表”,具体的落实的方案的讨论,让学生拿出方案,大家共同讨论实施的可行性等等。

政治课也需要争论或辩论,激情课堂,各类思想百花齐放。高中学生在生理上已步入青年期,在心理上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这一时期,学生独立意识急剧发展,逐步摆脱对师长的依赖心理,增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考察社会能力,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想政治课上的理论教育要经过独立思考后才会自觉接受。作为教师,允许学生有各种思想。思考的不全面或者不正确,不是直接的否定或者排斥,而是从问题的根本上进行引导。参与辩论,在辩论中提出充足的论据来说服。如讲到“价值”时,通过讨论“张华救老农是否值得”这一问题,学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价值观的教育。有的同学提出“老人也是人,是人就有命,在这点上命的价值是等值的”,这实际上已触及到了“生命价值”这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的问题。讨论下来的效果比教师灌输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的效果要好。

政治课更需要论理,让事实说话的课堂。课堂讨论也好,辩论也好。都要力求论理透彻,论据充足,语言逻辑严密。如果说讨论辩论争论让了学生的张开了嘴巴,那么伦理则让学生开始运转他们的大脑和已经开始利用储存在他们大脑各类信息了。提倡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的思想。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评。以正确的理论知识为主线,展开论证。如 怎样正确地认识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利息下调的问题?和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升降趋势问题?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从政治角度再到经济角度去思考,详细的收集资料,对事件原因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见。在这里更需要教师的知识积累的功底以及对学生的引导。

一、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紧紧抓住“论”中的主线,不能让学生的讨论成断了线的风筝,辩论场成了菜市场,论理成了哭述,论述成了表演。在各类“论”中,教师可以作好:“答记者问式”的形式拉住主题,不跑题;也可以用“主持人提问式”,控制课堂场面。并且通过教师妙语连珠的提领与参插的问题,使深奥枯燥的知识显得有趣,浅显容易让人接受。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9篇:高中学生心理疏导方案范文

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目前,枪击已造成33人死亡(包括开枪自尽的),20多人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5月份,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曝光网络引发热议,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学宿舍内,10多名女生围殴一名穿粉色衣服的女同学,扇耳光、撕扯头发、拳打脚踢。广南县教育局通报称,该起事件属实,施暴学生已道歉。校园暴力正逐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为此,我们把校园暴力作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分析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暴力现状。2016年6月8号,我们对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法院进行了走访,梳理了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的一些突出特点。简述如下:

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

(2)涉案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11.95%。

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49%、54%。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法制观念的淡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家庭方面,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学校方面。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是虽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在学校内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法,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意外。

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成长时期,他们认识问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阶段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走极端。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尊重并欣赏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必须寻求全校老师的共同理解,取得共识,针对问题行为形态,实施有效且持续性的辅导措施。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行为专业咨询服务。协助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将为家长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学校教师可以从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长久的维持,学校可以将家长纳入教育团队,帮助家长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积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各类活动,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提高W生综合素质,同时又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加强人身权利保护立法,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当前,刑法制裁校园暴力往往于法无据。实际上,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其他大量严重侵犯人身安全只是程度未达到轻伤标准的暴力行为被排除在刑事立法之外,一定程度上助长暴力行为公开肆虐,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性问题。从域外来看,特别重视对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不仅普遍将攻击殴打他人的行为认定为暴行罪,而且对言语恐吓、尾随骚扰、破坏他人生活安宁等行为均予以刑事制裁,对规范公民言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全力遏制和预防校园暴力,必须有强大的正面引导,学校要在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人文、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尊重爱护他人,呵护生命,和谐相处,避免伤害;宣传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形式,加大对反校园暴力的宣传。

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几点思考:

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既有个体的原因,又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工作,齐抓共管,建立科学的防范机制,有效杜绝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学校教育在预防校园暴力中应尽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尤其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预防校园暴力的根本所在。

学校应根据各校的实际,制订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要不断改进教师训练的方式,提高训练效果。帮助教师学习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以使学校发生危机事件时,有教师知道将危机降低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