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管理学的观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观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观点

第1篇: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过程性考核

管理学是一门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系统理论基础课。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高等院校管理类课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本文提出在管理学教学中,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实施多种形式的参与式教学,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工科专业管理学的特点

工科专业管理学课程的设立就是要结合这两门学科的优势,培养和发掘在工程领域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有领导天赋的优秀学生。因此,运用地铁管理运营相关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与考核项目,组织一些创新性课堂教学活动,使其有别于其他管理学课程和地铁技术课程。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开设管理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掌握高深的理论以应付考试,而是希望学生掌握管理学的思维和基本的管理方法,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会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了仿真情境,让他们运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思想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工科类管理学的课程。

二、适合工程领域的案例资源

合适的案例资源可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了解管理过程,体会管理方法;联系实际,学习一些基本技能,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下几类深圳大学地铁定向班的案例设计:

1.专题讨论:“升任深圳地铁集团总裁后的思考”;

2.课堂专题讨论:“从太平矿难引发地铁集团应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讨论”;

3.团队作业:“香港地铁:全球化与信息化管理”;

4.综合性大作业:“我对深圳地铁的战略性规划与设计”;

5.课堂专题讨论:“地铁集团的控制或运营方法改进”;

6.综合性大作业:“创新:地铁集团进步的灵魂”。

这些教学资源涵盖了学生今后去地铁集团工作所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也包括了管理学原理中管理职能的许多知识点,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案例讨论创新手段

自学和讨论是管理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案例讨论,实现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顺畅地交流学习经验、互帮互助,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案例讨论中不仅包括“团队讨论”环节、“代表陈述观点”环节,还包括“个人课前搜集资料环节”与“个人课后作业环节”。

在课堂上采取分组讨论、汇总意见的形式,能让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进入无视理论盲目实践的误区,并阶段性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待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发言。发言可以采取毛遂自荐的形式,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增强其自信。

四、对合理、准确的考核评分方法的探索

合理、准确的考核评分方法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公正公平,而传统的期末考试测评已不适用这种以过程性为主的课程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积极性,可以将考核评分方法分为:

首先,各组完成一份讨论报告限时提交(占30%成绩),用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然后,各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占30%成绩),用于提高学生的个体能动性;

最后,每位学生任选一道题进行分析,下次课时交作业(占30%成绩),用于考核学生的个人学习,防止某学生在团队中不劳而获。

不同的章节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针对激励理论部分,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讨论活动。通过设计讨论方案,组织讨论,记录讨论观察结果,最终归纳、验证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管理学课程的多层次案例教学与创新型案例讨论、考核评价机制,更符合学生学习、备考、走上工作岗位前对管理学知识储备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采用顺应了管理工作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兆民.Seminar范式在管理学教学应用的难点分析及设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

[2]潘振宽.现代教育技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游浚.管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2,(04).

第2篇: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第3篇: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中国旅游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且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活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并成为世界主要客源国之一。中国能够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旅游市场之一,首先需要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做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行需要管理、策划、营销、服务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体系来支撑,同时,随着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来的多元化、国际化趋势,各种新型旅游业态不断涌现,对现代旅游从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当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在星级酒店标准的引导下,我国酒店业出现了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成为与国际接轨最为顺畅的行业之一,可谓成果显赫。与酒店业的发展相适应,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升。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酒店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基层管理人员。培养适应酒店管理实际的高素质基层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随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行业联系非常紧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要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依靠行业发展专业;要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配套设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行业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由于酒店业需要大量适应性较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那么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强,就能从容面对社会和行业的选择。就笔者看来,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特征是:能理解酒店管理在旅游体系中的价值;在酒店管理实践中表出良好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责任感;保持良好的身体适应性,具备参与酒店管理活动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将实践人类学的基本观点运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之中,应该是一种值得尝试与摸索的方法与途径。

二、实践人类学流派的职业能力培养观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类学研究的主题转向“实践”,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实践人类学流派。这一流派整合了其他领域的学说,主要运用人种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从日常活动与实践中,从与人相依的真实、复杂与虚拟的情境中寻找人类学习的真谛,并由此反观、透视学校中的学习。实践人类学派的研究拓宽了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视野,它不仅为理解职业能力培养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为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实践人类学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培养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受训者在实践共同体中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方式,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过程的参与和理解。它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培养完整的社会人,培养环境必须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一)实践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ofpractice)这一概念由莱夫和温格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首先提出。①实践共同体是人、活动和世界之间的一整套关系,是知识存在的一个内在条件。共同体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参与者共享着理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实践共同体具有如下主要特点:在实践共同体中,情景是真实的,是与日常生活和实践紧密相连的;实践共同体的任务是一项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事业;学习者的身份是不断进行再生产,学习者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

(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理论的中心概念和基本特征,该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情境学习的非中心化观点。由此,该理论的分析重点从“居于权威地位的专家”概念,转移至“共同体中学习资源的复杂结构”概念。莱夫在其著作中指出,她提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以下观点的注意: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实践共同体中去,而且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求新手充分地参与到共同体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去。“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本身不是一种教育形式,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教学技术,它是一种分析学习的观点和理解学习的方式。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内涵解析现代社会所倡导的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能力的内涵正在被重新诠释,它不再只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代

名词。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行为评价等开始进入能力建设的平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正在改变学科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认同正在主导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这就是最基本的途径。根据酒店管理的特殊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可综合表述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等。它是基本生存能力,它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其相应的知识。

(二)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既是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能力包括职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也是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三)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终身就业的机会和能力,主要包括跨职业工作能力、适应变化和自我开发能力、独立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②这种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我国社会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特别酒店管理本来就是社会服务业发展催生出来的职业,当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职业内容也会产生变化,酒店管理学生不能只适合于较窄的职业岗位(群),应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工作适应性。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动时,他们不会因原知识与技能的老化束手无策,能在变化的环境中积极寻求新坐标,进而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这便是善于在发展与变革中主动应对的“发展能力”。因此,重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基础,应成为未来酒店管理教育的基本趋势。

四、从实践人类学视角探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零距离”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起点。根据实践人类学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观点,实际性强,与社会结合紧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岗位要求的差距,使学生在学校内就积累比较丰富的岗位经验并形成一定的职业设计思维,这样的教学组织模式无疑是受欢迎的。那么“零距离”教学模式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无疑是一种较适合的教学模式。“零距离”教学模式的含义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实训模式,以用社会需求岗位要求为切入点,采用轮换式模拟强化技能的方法,将在校学习的实际操作内容融合于现实工作之中……从而全面缩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①其实践意义在于,按照“零距离”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操作,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就已积累了与专业相关的较为丰富的职业经验。学生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是对行业岗位比较了解,充满自信,与人为善,待人接物规范,有学业成就感。目前酒店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与酒店的中层管理或操作部门沟通较少,课程开发与行业不太紧密,对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不太清楚,酒店对学校的专业训练不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太认可。学校应该好好地审视已有的课程设置,深入酒店了解实践中的专业需求。坚持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将本专业涉及的核心技能分解成为若干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行业新的岗位设置方案,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性培养计划,实现“双证融通”。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教学要求与酒店的需求相结合,以市场、职场(酒店)的变化为风向标;专业知识与岗位实务相结合,及时引进现代酒店业的新思想、新动态、新方法;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培训相结合,参照酒店实景的操作标准流程,设计专业实训方案,使实训与培训、学业与就业零距离贴近。

(二)建立促进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反映着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酒店管理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行业的需求,围绕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模式构筑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弹性的课程体系。不仅要以行业需要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同时还应注意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的结合,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时间,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合一定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要围绕酒店核心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开发学习项目,与酒店共同开发适用性教材,加强工学结合、校企(行业、酒店)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模式,在实践中渗透理论,在理论学习中解释实践问题,突出学生的能力提升。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以点带面,强化学生技能。改革评价方式,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生要掌握的某种知识,教师应首先掌握;学生要具备的某种技能,教师应首先具备。从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整体知识结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师资不是来源于行业,且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就要担重任唱主角。高水平的名师和有从事过酒店管理工作经历而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案例式教学、模拟情景教学方法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带头人。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师资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当前应重点抓好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既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又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社会教学资源(包括优秀校友资源),有步骤地引进或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名师、能工巧匠担任专任教师,优化团队结构。教师必须有全球化思想,要放眼世界。学校要加大力度派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院和酒店进行学习和项目培训,使教师增长见识,树立国际化意识,拓展学术视野,提高业务水准。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每3年出去一学期或一年到酒店学习实践,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在时间、经费上予以保障。通过专家指导、行业锻炼、校企合作、骨干培训、校内外、国内外长短期的交流考察、老教师和行业名师的传帮带等方式,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经过3到5年国内外进修、实训等方式的锤炼,“进校门能当教师,出校门能当经理”的双师型教师一定会大量涌现。

(四)建立一种学校、基地、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共同体”模式

建设与市场同步的实践基地是实践人类学的职业能力培养观念的基础,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应与专业培养方向一致,还必须考虑与社会需求、市场要求一致,建立一种学校、基地、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共同体”模式。实训、实习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可通过“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来实现,即:

第一年,学生进校后进行职业意识教育(请职业经理人和酒店房务、工程等部门团队,每月到学校进行1-2次讲座,主要介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最紧俏的,什么样的职业或岗位能赚钱、有发展前途等);进行职业语言培训(英语、普通话等)。

第4篇: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初级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班级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基本单元,班主任和学生是“基本单元”中的两大主体。如何处理“两大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能否建立和谐班集体的关键问题。同样是做班主任工作,有的管得好,有的管得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带有共同性、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探讨。我认为,解决以下三个问题至关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如何看待学生,一直是一个被人们极为关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所谓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总的看法。 教师能否正确认识、理解、对待学生,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被动地接受影响,没有主观能动性,往在采取“罐”的教学方式;如果认为学生中调皮捣蛋的多、不听话的多、生性懒惰的多等往往在教育方法上批评、贬斥多于肯定和表扬;如果认为学生天真、活泼可爱孺子可教,往往能深入了解学生,不论对聪明的或笨拙的、听话的或顽皮的都能以满腔的热情关心对待他们。不同的学生观,有不同的心理效应,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这里涉及到“批评”的问题,应当承认在班级工作中,不论是班主任还是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违犯纪律的事情,而教育的手段往往表现为批评。 如何看待学生所犯错误? 班主任或者老师如何认识批评? 学生如何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因为认识不解决,行动必然受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这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既然如此,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学生呢?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与其说错误,不如说是成长中的烦恼更为妥切)。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你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式?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经常批评过的学生待成人后对你的感情越深;越是因调皮捣蛋挨批评的这些“聪明孩子”成长为成功人士的概率越高。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班主任也好,老师也罢)在运用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在教育学生,不是在发泄……。 ”在批评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一旦失控往往会导致行为失当,这是我们必须确立的“批评观”。对于学生而言违犯校规校纪就应当受到批评教育,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国外是这样,我们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是这样! 即便是老师批评的不正确也要学会面对,因为你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学会正确的面对坎坷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必备素质之一。 认识上的问题解决了,这就会避免在行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学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认知交流,更表现为一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譬如,学生喜欢学某一学科往往不是因为对学科本身价值的理解, 而是因为喜欢教某一学科的那个老师,把喜欢老师的情感迁移到对其任教的学科的喜爱,这就是师生情感的作用。有了它课堂上极易产生教学的积极反馈:教师越讲越有劲,学生越听越有趣,并且能减少学习疲劳,有效地进行记忆、思维,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上的教学是善的,更是美的。 这就要求各科教师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把教学过程建构成一种新颖的、独特的、丰富的和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过程,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师个性与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是优化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策略。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这是教育管理学生的前提。只有了解学生,才能避免工作上的盲目性,做到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特殊学生,如留守儿童、不完全家庭、性格上有问题的学生等,建立必要的档案进行特别关爱。其次,教师要一视同仁。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家庭等方面,不管差别如何教师都要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只要是自己的学生就要全身心地热爱。 特别是后进生,他们需要的不是冷眼、鄙视、斥责、挖苦和失败,而是帮助、关怀、爱护、赞扬和成功。 再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 同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要求,即在这一“道德底线”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 两者有机结合。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出于对学生的信任,要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有所进步,即便是有了错误,只要引导得法,通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该以博大的宽容之心对待发展中的儿童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不足。宽容不是纵容,宽松不是放松,与严管密切联系;要善于谨慎地对待和处置学生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了解学生所犯错误的原因,分析所犯错误的性质,提供改错的机会,提出努力的方向;要掌握沟通的技巧,避免师生间因信息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误解和误会,对学生的解释和说明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力戒因主观臆断或偏听而产生不当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对于反复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学会忍耐和期待———暂时忍耐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期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认识并改正错误;同时教师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师生间矛盾和冲突若确系自身的原因,应学会积极面对,主动承担责任,这些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采取以鼓励为主的管理方式

德莱顿和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应当承认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共同的需要,而鼓励对学生一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体现的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一般地,在遵循个体身心特点的前提下,其运用的恰当与否取决于时间和方式两个纬度。就鼓励的时间而言一定要及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就方式来说,既包括体态语言: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也包括有声语言,现实中也存在物上的奖励等等。在实践中不管使用那一种方式都要遵守这一条基本的法则,使学生形成这样一个基本的定势--获得老师鼓励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的结果,而非其他。这里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也包括品德、行为习惯等的获得。 譬如,当发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与众不同时, 老师可以这样--“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可见你是一个肯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孩子”。这种表述强调的是“肯动脑、善思考”,而不是归因成“你真聪明”,因为前者是主观努力,而后者往往指的是“天资”。我们强调某某同学“真聪明”,这不经意的表述可能会误导学生,从而产生归因偏差, 现实中有不少学生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不好,不是归因为自己不努力, 而是归因为自己不够聪明,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很不利。 学生回答的好要鼓励,有时回答的不全面甚至是相反的或者是错误的,同样也需要鼓励。“虽然你说的话不够全面,有的地方也不正确,但是你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明你很有勇气,努力吧,老师相信你能行! ”这既指出了回答的不足,又对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还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使积极的学习行为得到了及时的强化。

然而现实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失度的现象。 譬如,新课程倡导的所谓的激励性评价在实践中有的就走样了, 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听到 “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等的赞叹语。 对此有人认为,这种鼓励、表扬用的太滥,学生听多了往往起不到作用,一旦不表扬了,学生反而会有情绪,会不高兴。 其实,对于儿童来讲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如果一味地听到的尽是一些不合实际的表扬和称赞的话语,他们还能听进去其他的话语吗? 更别说什么批评的话了。 我们在反思自己时, 常常会说学生缺少一种科学精神,何谓科学精神? 其基本的内涵就是实事求是。 是个什么状况,就表述到什么地步。什么都好,难道连一点不足也没有吗?是不足就应该指出。如上所述,我们与其说“你真聪明”,不如说“你真爱动脑筋”更为准确。 因此,我们在埋怨或批评学生以前,先审视一我们的观念,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这样管理起学生来其效果会好一些。

参考文献:

第5篇: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性格开朗、思想多元、学习主动性差等特点,管理学的教学应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目前管理学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作为主体流于形式,教学实践环节薄弱,考试形式单一。笔者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启发式

传统的课堂50分钟,讲授时间会超过90%以上,我们要改变这种讲学方式。课堂以教师启发为主,时间控制在50%左右,给学生布置任务,介绍历史背景、学习目标;课前预习,以学生为主体,查阅资料。这样能加强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本校的管理学教学团队总结出“案例导入―问题提出―互动讨论―重点分析―测评总结”五大步骤,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测评总结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例之间的关联度。选择那些既能体现管理学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管理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要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案例篇幅适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管理理论知识。

二、增加“实训”教学环节

管理学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实践性。学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校外实训课时,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让他们对企业有深刻的认识,在与企业的接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而且也会帮助他们选就将来就业的方向。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训的机会,或者聘请行业资深人士和学生举行座谈会,让学生通过沙盘模拟演练、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建立实习商店等活动来体验管理真谛,改进思维方式,拓宽知识面,培育优势职业素质。独立学院也应鼓励管理学的任课教师去企业参加管理实践,丰富实战经验。如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把管理中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不仅能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保证教师到企业管理岗位的学习和锻炼。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这样企业会更愿意接纳教师和学生去实习。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等优势。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还在于能在很短的一节课中,传授给学生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企及的。教师应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但是笔者认为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感觉不到重点,而且一节课下来,无法做笔记,虽然当时记得很深刻,但是课下很容易忘掉,不利于以后的复习。如果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下板书,把一些重点板书出来,不但能缓解学生对于多媒体的“眼疲劳”,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应是教材的复制,而应采用一定的技巧,分清主次,有重点地制作。笔者认为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应该把每节课的重点列出,然后运用多种媒体资料,如图像、声音以及与课程内容相近的情景小案例、小故事等来展现,以便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

考核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在管理的理念中,人们往往不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前进,而会向着你考核的方向前进,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课上不学、考前背题、及格万岁的局面。针对管理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性和实际管理技能的课程要求,教师可增加大课堂表现成绩的比重,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本校对管理学为考研专业课的学生,做了这样的尝试,学生期末成绩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由期末卷面成绩构成,占总成绩的60%,一部分由学生平时成绩构成,这部分包括平时课堂发言成绩、课后作业成绩、参与案例讨论成绩以及参与实践操作四部分构成,这部分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在实践部分,学生要对实训教学环节所学到的知识做出一份报告,撰写学习体会,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8):234-235.

第6篇: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管理;重点

和企业管理一样,学生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规律,而所谓的管理规律是指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规律。学生管理的对象,就是具体研究学校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成效,并在办学竞争中如何不断的向前发展壮大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规律。决定学校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学生管理的水平如何,培养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是最重要的原因。技工学校的学生管理,有别于其他不同`类型的学生的管理,技校学生管理的重点不是管而应该是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的观念都重点突出于管。翻开中国教育的历史,翻开学校管理的历史,可以说,每一页都写满了一个字:“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是一个管字统而治之,都想用一个管字把学生管得严严实实。技校生的素质特点,更增加了人们管的坚定性。很多人认为,技校生大多是成绩比较差,素质比较低,自我控制力比较弱,必须加强管,管不严,就会出事,管不好,就有问题。因此,管字当头,严字当头,从学校领导到一般老师,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分片包干,有的甚至实行跟踪追击,人盯人,把学生当作对手,把扣罚当作武器,弄得人人自危,草木皆兵。

一、管字当头,弊多利少

应该说,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突出学生管理的管字当头,本意肯定是好的,那就是,想通过管,创造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维护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生管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学生不出大事,不出中事,小事少出,从而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重要的有效的方法。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婴儿,不是小学生,他们已经是一群初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准年青人,已经是小大人,对于他们的管理,重点不应该是“管”。

首先,管字当头,势必导致以压代管,以罚代管,以扣代管,甚至以开除代管。我们知道,要管住人,总是要有手段,要有措施,而这些手段和措施,不可能是和风细雨的谈心,不可能是不厌其烦的说劝,不可能是三番五次的教诲,而肯定是铁的纪律,是不容申辩的家长作风。如何才能管住,如何才能管死,那就是压、扣、罚,就是杀一儆百,劝退开除。

其次,管字当头,势必是以人治校,而不是以法治校。我们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治校。而突出一个管字,处处管字当头,管人者说了算,以人管人,以罚治校,而不是以制度管人,管理者就有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有可能成为救火队员,而被管理者往往却是口服心不服。

再次,管字当头,只能有利于弱者心理的培养。学生面对严厉的管,面对铁一般的冰冷的管,处处显得无奈,时时显得无助,个性和创造力被压抑了,争强好胜的心理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唯唯喏喏,剩下的只是不是心甘情愿的服从。

二、重点突出“理”,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

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是充满活力和幻想的学生,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对手,当作敌人,要以人为本,倾注更多的人情味,要爱生如子,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生动活泼,使全校政通人和,积极向上,这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在学生管理方面,就一定要重点突出“理”。

管是形式,理是内容,突出“理”,就是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就是要在尊重人的前提下,开展管理工作。

突出“理”,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

突出“理”,就是要把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理顺、理平、理公,通过他理和互理达到自理。

突出“理”,就是要树立现代学生观,与日俱进,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治校,使管理成为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点突出“理“必须要理顺的几个关系

1.要理顺学校与学生科的关系

学生科是学生管理的最直接的部门,充分发挥学生科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科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科有更多的管理自主权,是取得学生管理成效的最重要的前提。学校要理顺和学生科的关系,明确学生科的责权利,赋予学生科管理学生的尽可能多的职权。学校在制定了重大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以后,就应该由学生科去具体执行,学校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科的日常管理工作,让学生科的自主权变为主动权。

2.要理顺学生科和学生会的关系

学生会是学生实行自治管理的重要组织,是学生科的得力助手,理顺学生科与学生会的关系,重要的是两点,一是民主选举出一个高质量的能力强的众人服的学生会,为学生自治管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的积极性,让学生会充分行使学生科的职权,把学生科的工作目标变为学生会的实际行动,充分树立学生会的权威,尽可能多的将权力下放到学生会,让学生会在管理中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作用。

3.要理顺学生会与团组织的关系

在学校里,学生会和团组织是两个不同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两个组织的作用既有独立性,又具交叉性,它们有不同的分工,但又密切相连,它们的管理对象同是学生,因此,理顺学生会和团组织的关系也很重要。一是要分工明确,二要协调配合,分工不分家,三是从体制上学生会主席最好兼任团委副书记,以便于全局上协调工作,而从学校的全局角度上学生科长和团委书记最好是能够互相兼职。

4.要理顺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关系

高年级学生往往是以老大哥自居,看不起低年级的学生,有的还想欺负低年级的学生,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学校的环境还不是很适应,特别是新生,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对高年级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防备心理,有的产生恐惧心理。而在低年级的学生中,也有一些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把中学的一些不良习气带进来,不买高年级学生的帐,甚至想方设法要和高年级的学生抗衡,造成不必要的冲突。高低两个年级的学生是两个大的群体,如何使这两个群体融合在一起,理顺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关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要理顺这一关系,一是要教育,二是靠制度,三是要交流。

5.要理顺学生科和班主任或年级主任的关系

第7篇: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蒋勋先生的《美的曙光》从开天地讲到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整本书虽然是用美学的观点,历史的时间轴在讲“艺术史”,但其中有一个暗藏的核心:劳动。书中对恩格斯的劳动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散文化解释。从人类直立行走,双手的运用,到发展农业,制造陶器,人类历史中的“美”都伴随着劳动而生,劳动在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劳动是目的,“美”仅仅是一个附加品而已。《美的曙光》可称之为劳动唱主戏的“美学普及读物”。学术普及的价值不仅仅在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的销售区别上,更是美学大众化的有效形式。相对于占据各个排行榜的文学书籍和生活类书籍,在审美麻木的今天美学通俗读物更具有推广必要。

因为是“史前史”,又因书中的涉猎范围是全球史,作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跨越五大洲侃侃而谈。但书中对每一个地域的历史都一带而过,像少得可怜的美味佳肴,总让人吃不够。而书的前半部分讲历史多于讲美学,浩浩荡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名词占据了书中的绝大部分页码,对“历史”中的“美”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之前看过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也基本都是摆事实讲美学,但在那本书中讲美学时蒋勋先生的感性陈述与理性分析均恰如其分,又不失语言美的特色,润物细无声地告诉了我们“孤独”的来龙去脉。可能是因为涉及面过广的缘故,《美的曙光》一书读来较杂,书中的十四讲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够紧密。

《美的曙光》中的“美”寻找世界几大文明发祥地逐一点评,让那个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开放了美的花朵。背景时间与书中阐述的美形成了有力的对比。正如书名,“美”如曙光般照耀了混沌的年代。人类进化史的本身是一个探索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书中逐一点评了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创造的“美”,又作横向对比,把每个地域的“美”置于世界范围的大环境中去谈,其广泛的涉猎程度让《美的曙光》成了一部普及美学教材。岩画、壁画、石器、陶器、青铜、甲骨、建筑、衣饰、雕像、墓葬、村庄、宗教……“美”的点被扩展到无限大,形成了面。点与面的结合让人的“审美”神经亦无限扩张,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蒋式”审美系统。

第8篇: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 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 定额标准; 动态平衡

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对于高等学校这样一个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没有利润的追求与市场竞争的直接约束,通过预算管理控制资金总量、有效配置资源、提高学校效率就显得更为重要。自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部门预算改革以来,财政部门在预算方面几乎年年都有新举措,这进一步说明了预算在财政改革及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作为高等学校资金最重要的来源,财政预算体制与方法的改革无疑会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对高等学校来说,一方面要适应整个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及其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性,其预算管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财政预算,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既要适应财政预算改革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另外,近些年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方面的热点问题如成本控制、债务等都与预算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内涵与条件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等学校必须在年度开始前编制预算。预算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预算由校级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组成。”抛开预算的具体内容,预算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计划,是学校事业发展计划、管理活动的货币化与具体化。

计划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管理手段与方式,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资源进行配置。预算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职能也就是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但这还有赖于计划是否用得恰到好处,一个好计划的制定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不受条件约束的情况下,计划其实可以比市场更有效。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买者或卖者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传播产品信息,吸引或搜寻另一方,即要付出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而计划经济则不需要这些成本,只要依靠计划生产与消费就可以了。现实中计划经济不成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面对极其复杂的经济活动,计划制定者既无法全面了解各种经济活动,也无法获得完备的信息去分析这些活动。因此,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市场机制的核心在于:对于一个无法从整体上全面把握的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每一个体的理性选择达成整个经济的有效运行。每个个体对于与自己相关的问题的决策,既具有激励机制,又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可以保证市场经济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正像科斯所分析的,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行政组织,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与市场中交易成本的均衡点决定的。英国的一项比较管理研究也发现,与中国企业家相比,英国企业家更为注重计划,而中国企业家更为注重对机会的把握。其实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客观的结论。这一发现的有趣之处在于,从计划经济刚刚转型过来的中国企业家不重视计划,反而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家更注重计划;客观之处在于:企业家的选择是理性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机会稍纵即逝,把握机会当然最为重要,内部管理的品质相对较弱;而英国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比较合理,注重通过更细致、科学的计划来获取竞争力,企业家对计划的关注程度也就更高。因此,不论是在计划经济中,还是在市场经济中,计划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配置手段。但是有效的计划的制定一定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在能够获取充分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来。从这一点来看,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细化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高等学校管理活动复杂程度的把握,取决于对相关信息的获取程度。

从一个企业或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角度看,预算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在于成本控制。“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把预算定义为一种由人来控制成本的会计技术。”高等学校的预算,尤其是支出预算实际上是一种成本控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项支出要有预算安排,要有支出标准,要有制度依据。因此,随着高等学校预算水平的提高,学校对办学成本的控制能力会不断增强。

从支出角度看,预算管理具有成本控制的功能;从收入角度看,预算管理还具有资金筹措的功能。高等学校的预算是高等学校未来发展计划的货币化与具体化,为了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还具有筹措资金以适应发展需要的功能。作为自主办学主体,高等学校可以从多元化的渠道中筹措资金,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现在高校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快速发展与学校资金筹措能力较弱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校债务的问题。

二、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演进及其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演进

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部门预算改革以来,财政部门每年都有新举措逐步深化与完善部门预算,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的编制方法。2001年进行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试点;2002年细化预算收支科目,细化基本支出预算编制;2003年调整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完善定额体系;2004年扩大定员定额管理范围,进行实物费用定额试点;2005年完善基本支出定额管理工作,扩大了实物管理费用定额试点范围。从这几年的变化来看,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的编制方法的方向是明确的,定额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2.项目管理实行项目库滚动管理的编制方法。2001年项目支出试行项目库的编制方法;2003年尝试按照滚动预算的方式编制项目预算;2004年加强了对项目的清理、分类与论证、评价工作;2005年加强了项目预算的规范管理,对“经常性专项业务费”项目明确支出范围,核定支出标准。可见,通过项目库的不断完善和项目论证的不断规范,高校项目支出的预算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3.预算的绩效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04年起,针对“重分轻管”的现象,财政部门开始加强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2005年提出研究制定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6年进一步规范绩效考评管理制度,稳步推进绩效考评试点工作;2007年加大绩效考评力度,奠定了实施绩效预算的基础。

从以上三方面的主要工作看,财政预算改革从根本上说是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预算编制方法的三个转变:即从“基数预算”到“零基预算”的转变;从年度预算到滚动预算的转变;从投入式预算到产出式或绩效式预算的转变。这几个转变使财政预算不断细化、不断规范,预算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财政预算在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以“零基预算”为例,从理论上讲,“零基预算”有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真正做到零基预算非常难。在管理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追求过度的细化可能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再比如,在绩效评价中,由于公共部门的许多产出难以量化,目标又往往是多元的,对其效果的评价还很难找到合理的方法。高等学校由于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结果,许多活动的效益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才能显现,对其绩效进行评价非常困难。如果评价方法不当,会引起许多负面效应。

(二)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影响

从总体上讲,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改革对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学校预算的权威性与约束性增强,预算的水平不断提高,零基预算的思想对学校的预算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以预算为核心的改革对于改变高校过去相对比较粗放的管理状态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改革存在着对高等学校管理的特点考虑不够全面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财政部门的预算改革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有些超前,由于其活动的复杂性,高校的预算很难细化到财政预算要求的程度,尤其是国库集中支付之后,学校几乎没有调整余地,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以项目管理为例,项目预算在头一年完成,而学校的工作计划则是到了三月份才出来,造成财务计划与学校工作计划不匹配,预算执行比较困难。正如前面谈到的,在没有完备的信息支持下,计划的制定是非常困难的,也很难保证质量。

三、高等学校预算管理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财政部门的预算改革对高等学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学校的预算并不完全等同于财政部门的预算。学校内部的预算按照性质划分,可以分为支出预算与收入预算;按预算管理范围分,可以分为校级预算与二级单位预算;按编报的内容和范围分,可分为财政补助收支预算、预算外资金收支预算和自有资金预算三部分。目前,高等学校内部预算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基本单位的确定问题

校内预算编制基本单位的确定问题实际上是高等学校预算编制应该以院系为主、还是以职能部处为主的问题。以院系为主的预算编制,类似于在学校内部搞部门预算,其好处就像整个财政部门的预算改革一样,有利于综合考虑院系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全面了解院系的财务状况,更便于管理,但以院系为主进行预算既面临着与现有体制调整的冲突,也存在着院系能否有足够的能力与精力来进行全面、细致的预算编制工作的问题;以职能部处为主的预算编制的细化工作主要由职能部处面对院系解决,财务部门主要面对职能部处,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容易体现学校的战略与计划,不利之处在于财务部门比较难于对预算的执行进行控制以及对效果进行评价。采取哪一种预算模式要与高校的管理结构相匹配,当管理重心更多在职能部处时,预算编制以职能部处为主比较合适;而当管理重心以院系为主时,预算编制以院系为主比较合适。不过,从长期看,如果想进一步细化高校预算,以院系为主的预算管理应该是长期的发展目标。

(二)支出的定额标准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预算过程与其说是一个技术过程,倒不如说是一个讨价还价的政治过程。在预算过程中,利益相关各方为实现自身的利益相互博弈,最终达到一种妥协。这种观点总体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公共财政的预算,第一次分割时往往是一种政治过程,但是越到具体层面,技术成分的作用越大。在高校预算过程中,财务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面对一个个被描述得极为重要的项目无法取舍,对项目预算的合理性也很难判断。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高等学校内部对支出类型以及每一类支出的定额没有规定。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划分支出类别、制定支出定额标准将是高等学校提高预算水平、控制无限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负债预算的问题

债务问题是近几年来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学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要量入为出。受这一规定限制,许多学校在贷款时往往不把贷款作为收入,对贷款的使用通过暂付款的方式暂时挂账,学校每年通过预算收入逐步化解贷款支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等学校债务太多,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近来教育部、财政部对高校的贷款已经实行比较严格的审批制度,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高等学校到底能不能制定负债预算?能在多大程度制定负债预算?并没有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

(四)校级预算范围问题

在高等学校的收入中有大量的收入都有特定的用途,是学校无法支配的。比如,各类科研收入基本上由项目负责人管理,学校没有支配权。即使在学校的自筹收入中,由于存在学校与二级单位之间的分配政策,也有大量的自筹收入并不在学校的控制范围内。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财政补助收入部分的支付方式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对预算的要求也大大不同于其他部分。在目前收入与支出并没有对应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如果将来要求收入与支出对应起来,那对预算的要求就会更高。因此,学校的预算到底覆盖多大范围?到底如何控制学校的整个支出等是高等学校预算中已经或将要遇到的问题。

四、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改革趋势

以上对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分析以及对高等学校校内预算面临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前瞻性地思考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针对高等学校校内预算目前面临的问题,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改革将必然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升二级单位预算意识与能力,夯实预算基础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预算之所以约束力不强、预算水平不高,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必要的基础。学校内部二级单位预算意识薄弱,大多是争资源。而高等学校的预算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水平,必须形成一种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过程,单纯依靠学校财务部门,想把各二级单位的每一笔预算都做好、做细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加强二级单位的预算意识与能力,夯实预算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预算的水平。

(二)完善支出定额标准,适度细化管理

高等学校的生产过程不像制造业企业那样有非常标准化的生产程序,相反,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弹性化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过程是无法实现对其精细化的控制的。因此,在不断完善高等学校预算的技术水平时,可以不断完善各类支出的分类以及每一类支出的定额标准。但是这里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过细,否则会因小而失大。

(三)动态平衡收支,适度负债预算

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学校预算应该制定收支平衡预算。但在实际中,学校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在学校快速发展时期,一般资金需求量大;而在相对平衡时期,学校的资金需求可能会有一定的下降。因此,对于学校预算,更重要的是实行动态的平衡,即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如果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在某一年度内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赤字。这样,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适度负债运行,只要对于负债,学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即可。现在许多高等学校是在借款问题上失去理性的分析,不考虑自筹资金能力与学校的发展计划,盲目地扩大贷款与扩展规模,这是不应该提倡的。

(四)划分收支范围,分类制定预算

由于高等学校收入来源不同,支出要求不同以及各类收入的责任主体不同,强化高等学校预算必须合理划分收支范围,按不同的主体与支出要求制定预算。财政补助收入应该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细化预算,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对于各类科研收入,也要强化课题负责人的预算意识,协助课题负责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确保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各类事业收入,要根据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支出标准,制定出符合国家财务要求的预算,合理支出,提高效益。尤其要加强院系自筹收入的预算管理,使之逐步纳入到学校整个预算之中,实现对收入与支出的全面控制。

总之,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高等学校整个管理水平的基础。好的预算管理可以促进整个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高水平的学校管理也要求高质量的预算保证。加强预算管理,进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1998.

[2] 王化成.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桑贾伊・普拉丹,著.蒋洪,等译.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 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9篇: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只有不断提高自我,并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内在意义。

一、加强师生间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之间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因此,班主任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学生的欢迎与认可。作为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从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关心和关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给予学生及时的宽慰和劝导,真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教学目标也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作为班主任,应充分信任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将班级管理工作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治管理,营造良好、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选拔优秀的班委会,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的关键所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说明班规班纪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保障,班主任应制定完善的班规班纪,在这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班主任,更应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三、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有效转化班内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