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

第1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城乡幼儿 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说到家庭教育时说:“家庭集体的完整和团结一致是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①家庭生活本身时时刻刻都在教育着儿童。在现代社会,生日是每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日到底对城乡幼儿有怎样的影响,下面进行案例分析。

1 小涵涵案例简述

小涵涵,三岁,生活在一个中级城市。三岁的他很招家人和邻居的喜爱,今天涵涵起得特别早,因为今天是他三岁的生日。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在涵涵过生日前,细心的妈妈抓住孩子渴望过生日的心理,利用自己的生日和孩子生日的差额教会了涵涵数数;妈妈还特地回了农村老家,带了包西红柿种子,手把手教教孩子种下西红柿,再把李绅的《悯农》教给了孩子;在每次去给西红柿浇水施肥时,留心给孩子拍上照片,准备让他在生日那天将照片展示给小朋友,带给孩子们吃自己亲手种的西红柿,以此提升了孩子的自豪感。

今天在班上,涵涵很自豪地给小朋友分发了自己亲手种植的西红柿,展示了种西红柿时候的照片,还在讲台当众背诵了《悯农》。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教育,妈妈成功地锻炼了孩子的胆量,提高了孩子在同学中的地位,让孩子明白自己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积极性,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晚上涵涵得到了爸爸准备的一个大蛋糕,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唱生日快乐歌,中间妈妈用英文唱了一次生日快乐歌,成功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妈妈趁此机会把英文引导给了孩子,让孩子和英语有了第一次接触,为以后教育孩子学习英语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在切蛋糕的时候,妈妈让孩子亲手去切蛋糕、分蛋糕,适时地给涵涵讲了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导孩子要敬老。

“教育幼儿是由家庭负责,或者也可以说,由父母负责。”②教育孩子,要真正把握好每一个机会,抓住孩子的天性和心理引导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去掌握知识。城市的大环境,家庭的小环境让涵涵的成长有着良好的成长条件,父母的适当式的教育方式,也是孩子后天的聪明才智成长的必要的辅导。

2 小龙龙案例简述

小龙龙,四岁,是个出身农村的孩子,但也是受到家人和亲戚们的疼爱与呵护。他从小非常聪明,有时候说话都会带点大人模样,但是随着年龄慢慢增长以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与城市小孩有了不小的差距。

在农村每个节日都有浓厚的风俗气息,就连人们的生日,也会因地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农村的孩子也是非常期待自己的生日的,因为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受到种种宠爱,也渴望自己是那个人人眼中的“小皇帝”。

龙龙今年的生日正好在周末,今天他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不过就算他醒了,也是不能下床的,这和我们家乡的一个习俗有关(在孩子八岁前,孩子过生日,早晨起床前,必须要让父母用熟鸡蛋从孩子的头上滚到脚下,孩子几岁就要滚几次,这样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在给孩子剥好鸡蛋后,父母就不会再给孩子做什么了,但是一般今天孩子对爸爸妈妈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得到实现。比如今天的龙龙,就要求妈妈让他看一天的《熊出没》,平常很严厉的妈妈,今天就额外开恩。

接近中午的时候,龙龙被爸爸从电视前拉起,一起去请同族的爷爷奶奶,来为他的生日祝福,在村子里能够在生日当天得到老人的祝福,是被认为很吉祥的事情,小小的年纪,龙龙便被打上深深的成人化的烙印。

在午饭之前,家里还要放一串鞭炮,以来庆祝龙龙四岁的生日,村里人认为放鞭炮可以为孩子驱走瘟神,让孩子这一年不会得病。龙龙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当村里孩子听到鞭炮声的时候,就会跑来讨要糖果,无论是龙龙的伙伴还是龙龙的“小仇人”都可以得到。龙龙今天因为看到自己的小仇人来讨要糖果,很气恼,就准备和他打架,结果却被妈妈狠狠地批了一顿。

妈妈没有给龙龙讲解为什么会受到批评,母亲是孩子最优秀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需要给孩子不断的指引,让孩子在成长明白一个个道理,只要能够了解孩子的内心,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一定会得到母亲很好的教导。

龙龙的生日就在农村这种浓厚的风俗习惯中度过了,龙龙没有感觉到自己像小皇帝,反而一天的种种忌讳和教条规矩让小龙龙很是疲惫,还没有吃晚饭,就趴在沙发上睡着了,也许梦中会梦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生日吧。

3 对城乡幼儿案例存在差异的认识

一样的生日,不一样的成长,通过城乡幼儿生日这个微观角度可以剖析出:家庭环境的行为效果和价值,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行为、孩子的个性和具体内容。③

生活在城市里的家长,由于工作竞争的压力,深深地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激烈,所以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会想方设法地为孩子的未来打基础,不放过每一个能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

而在农村中,大人们还是比较重视村里的风俗习惯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这种风俗去做,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样不仅会让父母丧失一个和孩子交流的好机会,还让孩子过早地受到了成人化的教育,以及封建迷信的影响。

注释

①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11-02[ZW(N]

[作者简介]李园园(1979―),女,湖北大冶人,本科,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政治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日后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和自身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广义上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以及家庭德育等。狭义上的德育是指教育者参照一定社会或者阶级要求,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教育的活动。本研究的德育指的是狭义上的德育。

一、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德育以育人为主要内容,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学校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就目前而言,初中对于思想政治这一课程的教授与其他文化课的教授差别不大,整体来说,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要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可采取如下做法:利用特殊的纪念日,带领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将政治课教学与社区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结合起来。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严于律己,这能为初中学生提供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都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还要在思想政治课上全面挖掘其中涉及的一切德育因素,整合所有的现有资源,尽可能使学生在接受政治知识时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加强德育内容的纵横联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德育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小节都有所涉及。教材中关于人类生存、生产、发展等的内容是在教育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的习惯,关于中国国情、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这些内容都是有联系的。在初中政治教材中,无论是正文内容还是补充材料,有关德育的问题从本质上讲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从教材中我们发现,单从时间跨度上看,就涉及了社会形态、地域以及中外各个国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进行罗列和对比,加强德育内容的纵横联系,这对初中政治教学而言意义重大。

在教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创设教学情境比以往显得更加容易。多媒体可以实现知识的声文并茂,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诠释知识。在新授课当中,课堂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往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旧知识回顾或者直接讲授新课的形式,学生学习兴趣较淡。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为初中政治课堂的导入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形式,比如视频导入、歌曲导入等,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时,在导入上选择了“无绳实验”的视频,学生在兴奋愉悦的环境下了解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视频中,学生看到,本来没有绳子的地方,其他人看到别人跨过去,

自己也就跟着跨了过去,别人认为有绳子其他人也跟着认为有绳子,这就是从众现象,在导入中学生就对从众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

三、注重德育案例实时分析

在初中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教授过程中,要注重对德育案例的实时分析。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问题类型,而且还扩展了思维方式,进一步找到了多种解题思路。除此之外,政治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运用平时所学知识之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可以设置案例,组织学生去做类似植树、处理垃圾等义务劳动,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双手美化我们的家园。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围绕相关内容让学生展开辩论或者演讲。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案例中去,完成案例之后,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做到实时分析。这种分析结合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注重德育案例实时分析不仅使得初中生接触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整个案例的看法和观点也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道德意识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德育因此得到明显的效果。初中生对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偏好和兴趣的影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已经非常生活化和人本化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偏偏把知识理论化和抽象化,采用的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个案,忽视学生身边的案例。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对于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努力探索出一条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道路。

参考文献:

第3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科研院所研究生 原生家庭 非原生家庭 朋辈互助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92-02

A new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YIN Yonghua SHAO xin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Abstract:With the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s deepening, post-graduat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face much more pressure in many respects. Correspondingly, the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becomes more essential.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on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s explored through case study. A new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by means of cooperative mechanism between institute and family as well as peer counseling.

Key Words:post-graduat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original family unoriginal family peer counsel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2014年注定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不平凡的一年,取消公费、全部自费、建立研究生奖助体系这一系列堪称里程碑式的重大改革措施,将从今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新生开始正式实行,而这一年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为最多毕业生(超过700万)“撞上”最大留学生归国潮,2014年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这一切意味着广大研究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也不例外,他们承担着学习与科研的繁重任务,背负着国家、社会、家庭、师长的多重期望,新的形势使他们的心理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科研院所与高校不同,并没有庞大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通常是仅仅由三四个人组成的“研究生部”,承担着达五六百人之多的研究生的全方位管理,确实无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探索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1 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易被忽视的研究生心理问题成因

研究生心理问题成因有学业、就业、经济、婚恋、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文章和著作,然而追根溯源,这些成因都与隐藏在背后的一个易被忽视的深层次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在心理学中,原生家庭是指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研究表明,原生家庭的气氛、传统、生活习惯、亲子关系等,都会深刻影响子女的人格、习惯、人际关系等,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绝大部分年龄在20~30岁这一阶段,很多人尚未结婚成家,不可避免地仍旧处于原生家庭持久而强大的影响力之下,因此探讨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与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关系,并寻求相应的有效解决方案和对策,对于完善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首先通过以下案例分析来探讨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与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关系。

1.1 家庭氛围冷漠, 缺乏温暖

案例:某院学生,男,博士高年级,自幼由奶奶抚养长大,与父母关系冷淡,父母受社会影响不支持其继续求学,认为应该早些工作赚钱。该生由南方知名高校专业第一保送读研,有一定的学术培养潜力,博士期间因奶奶突然离世,缺乏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导致该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轻生的严重后果。

1.2 家庭对孩子“望子成龙”,期望过高

案例:某所学生,男,硕士,父母倾尽全力培养,从小到大一路名校,钢琴特长,本科毕业时放弃出国选择保送至研究所读研,其父希望该生能读博,但该生没通过硕转博考试,其父放出狠话“如不读博,断绝父子关系”,使该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需定期咨询并服药治疗。

1.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不肯放手管束过多

案例:某所学生,男,硕士,父母管束过多过严,从学业、生活到恋爱、求职无一不干涉,并且家长经常找导师和研究生部老师谈话诉苦,该生不胜其烦,非常渴望尽早独立脱离家庭,苦于在读期间无法实现真正独立,心理压力非常大,加之失恋无法排解痛苦,最终放弃出国深造以求早日毕业工作。

1.4 家庭经济贫困,导致自卑自弃

案例:某所学生,男,硕士,父亲小儿麻痹,母亲重度精神疾病,家庭经济贫困,该生受亲友资助得以求学,但仍旧非常自卑,后因失恋和学业困难的双重打击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虽经医生和师长朋友全力救治,但因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而效果不理想。

以上案例均为科研院所的真实个案,反映出研究生心理问题与其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密切联系,其原生家庭背景越不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由此导致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工作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就越困难。

2 非原生家庭研究生的心理影响

非原生家庭包括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对于部分非原生家庭下成长的研究生的心理教育不能忽视。当今社会离婚率逐年升高,部分非原生家庭的研究生由于从小就因为家庭的种种原因而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对心理造成阴影长大以后难以抹去,从小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疼爱,或对父母单方的偏见,难免性格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孤僻、好强、自卑,不愿意与同学相处,更不愿意谈及家事,使同学老师难以相处。对于这样的研究生就要更加引起重视,更加投入精力去关心爱护他们,以下案例分析非原生家庭研究生的心理教育

案例:某所学生,入学后与同室不和,与同学关系处不好,性格孤僻,假期从来不回家,不愿提及父母。情绪低沉,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在与人交往中,别人会问起他父母的情况。当他们看到别人家庭和睦团圆时,心情更加压抑,感情更加脆弱,心灵上的创伤更加恶化,这样,就使他的言行举止失常。

3 对策与建议――探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3.1 探索建立科研院所与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

科研院所、学生家长应当对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以及非原生家庭的心理影响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建立科研院所与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共同参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降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关心非原生家庭研究生,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

3.1.1 组织保障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效的组织机构来保障其实施和运作。根据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需要成立由科研院所研究生部老师、家长、导师代表、研究生会干部四方组成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指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2 活动形式

考虑研究生生源来自五湖四海的实际情况,举办其家庭到科研院所的活动非常不容易,但如果经过事前的充分调研、精心组织,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还是能够以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如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家长微信群、家长QQ群、网上视频讲座、电话家访等。

3.1.3 活动内容

积极宣传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及非原生家庭心理影响与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关系,努力提升家长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使家长能够认识到营造家庭的健康和谐氛围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乃至未来事业发展和新生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家长角度能够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家长可主动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和交流。家长与子女之间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代沟,加之所处时代、教育程度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生活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差异,甚至导致对立和冲突。“解铃还需系铃人”,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是化解这种矛盾的有效手段。沟通和交流可以使家长和研究生坦诚相见、交换彼此的意见、观点,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一孔之见,,由相互理解开始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二,家长要与时俱进,了解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大多数研究生父母年龄在45岁至60岁之间,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及年轻人,对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也往往不能及时更新观念,常常出现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的尴尬局面。如果家长能够面对现实,放下家长的权威,放下身段,及时充电学习新的知识,做到思想观念的升级换代,则完全能够与年轻人比肩,实现两代人之间的平等对话。

第三,家长要重视与研究生的情感交流。我们常常将家庭比作温馨的港湾,亲情和关爱萦绕在其间,这种宁静、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可以消除研究生因压力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还可以满足研究生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

第四,家长要创新家庭交流载体。一封家书曾经是很多人重要的家庭交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和网络已成为当今研究生与家长的主要交流载体。除此之外,家庭活动也可以成为新的交流载体。如寒暑假期间的家庭聚会、举家出游、K歌、运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丰富家庭生活,增进家长与研究生的感情,增强研究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第五,引入朋辈互助,在科研院所开设面向学生的朋辈互助中心。在在学研究生中选拔朋辈心理咨询师,由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来确保业务能力,为广大同学提供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将极大地加强科研院所心理咨询队伍建设,有效扭转当前心理咨询力量不足的被动局面。同时让更多的研究生成为心理咨询的主体,引导他们成长为朋辈互助中的助人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够帮助同龄人解决心理问题,也将大大提高本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充分发挥了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农民工家长;子女;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G400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3.030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25卷 第3期 章淼榕: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行动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上海城市流动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大规模化和常住化。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结果,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897.7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增加了591.96万人,增长率为193.6%;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8.6%提高到39%\[1\]。其次是家庭化。到2011学年,上海市共有50.17万名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其中36.89万余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占总数的73.53%;另有13.2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158所政府购买服务的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占总数的26.45%\[2\]。由此引发了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普遍关注与深入思考,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在人口流动中家庭取代个体成员而成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发轫,还因为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基础条件\[3\]。

到目前为止,相对于“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方面的调查研究而言,关于“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行动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探索政府、教育机构、群众组织及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如何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家庭教育有效帮助和指导的方法、途径、方案及机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在青年农民工聚集的上海近郊青浦区开展的,根据子女性别对等、年级平均分布的原则向其辖区内10个街镇随机抽取了800户家有小学生且父母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家庭(每个街镇平均抽取80户)为样本,进行《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问卷调查,从总体上了解家庭的基本特征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特点,共回收有效问卷760份,有效回收率95%。在此基础上面向随迁子女占到生源98%的当地学校二、三、四三个年级部分来沪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行动研究。

本研究采取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问卷引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胡菲菲的硕士论文《东西部两城市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比较研究》,共4个维度:成才观(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教子观(对教育的作用、家长角色、教育方法的看法),儿童观(对儿童的权利、地位及发展规律的认识),亲子观(对自己同子女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的看法,集中反映了教育动机),采取5级评分,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入户访谈选择11户具有代表性家庭,在访谈中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困惑及需要的帮助,同时实地观察家庭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关系。访谈提纲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后自编,分为6个维度:居住环境、基本情况、子女学习、未来期望、亲子关系以及奖惩子女等具体教育问题,共82个条目。行动研究以入户访谈的发现为主题进行设计,拟定干预计划并予以实施,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最后进行综合评估。

三、调查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青年农民工社会经济状况堪忧,但心态显乐观

从来沪情况看,81.1%的家长来沪时间超过5年,73%的随迁子女来沪时间超过3年。其中,57.4%是父母和孩子组织的核心家庭,38.3%为三代同堂,单亲等特殊类型占4.3%。家庭平均拥有子女量为1.79个,独生子女家庭占36.9%。89.5%的父母是中学及以下学历,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10.5%;69.4%做兼职或者合同工,甚至处于无业状态。83.6%的家庭住房或租,或临时搭建,或老板提供。41.3%的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62.2%认为来城市之后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而有81.2%预估五年之后经济状况会比现在“好一些”或“好很多”。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青年农民工家庭的五大社会经济特征: 第一,常住化和家庭化;第二,多子女;第三,低学历和就业不稳;第四,整体生存状况堪忧;第五,心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有望更开明

从成才观来看,青年农民工“对成才途径的看法”比较片面和传统,依然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因而对子女学历有着高期望和高要求,希望他们读到研究生程度的占22.4%,读到本科的占66.9%。当然农民工家长也重视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约81%表示赞同(包括“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下同)孩子担任班干部以及多了解社会新闻。

从教子观来看,青年农民工容易将家长与老师的角色相混淆,将管好孩子的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对于“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协助学校抓好学习”这一观点,92.7%的农民工家长持赞同意见。在对其他教育任务的看法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分别占70.8%、13.5%,而“个性”仅占6.9%。然而,青年农民工十分认同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78.6%的人赞同“父母的行为与孩子的成就有直接关系”,97.1%的人认为“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出时间管教孩子”。在教育方式上,农民工家长中虽有45.2%的人赞同或不反对“严厉管教”,但他们也显得较为开明,有89.8%的人赞同“做父母的要学会倾听”。

从儿童观来看,64.3%的农民工家长赞同或不反对“不能允许孩子做超越身份和年龄的任何事情”,72.5%的人赞成或不反对“小孩子不懂事,逼他(她)学习是我的责任”,印证了家庭管教比较严格,子女的主观探索行为极有可能受到压抑。尽管如此,他们也表现出教育的开放性:84.5%的人赞同“管教孩子,要考虑到孩子当时的心情和情绪”,93%的人赞同“允许孩子给家长提意见”。

从亲子观来看,88.5%的农民工家长赞同“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家长再苦再累也值得”;92.2%的人赞同“孩子有出息比自己事业成功更高兴”。显然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也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爱,容易给子女造成精神压力。在与子女沟通相处方面,90%以上的农民工家长认同“民主、平等、尊重”等现代亲子关系准则,74.7%的人对子女评价正面。但是81.7%的人赞同或不反对“爱孩子应爱在心里,不应表露在脸上”。然而这种爱的方式不一定能够被子女正确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青年农民工在家庭教育上表现为“高期望低水平”的基本特点,存在“重学业轻人格”,“强管控弱教导”,“多付出少表达”等误区。青年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存压力较大,这些导致他们特别信奉“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无力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而父母对学业成绩的苛求,以及责罚等不当教育方式极易导致子女内心的沉重、压抑和无奈。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本身就面临着教育、健康、贫穷、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家庭如果起不到子女精神压力缓冲器的作用,反而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子女自卑、退缩、攻击性强等诸多心理行为问题。所幸的是,农民工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意识比较强烈,并对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表现出接纳的态度,这为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三)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观念与社会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为了揭示影响农民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本研究采取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作进一步的分析。以家长的教育观念为因变量。自变量选取了两类:一类是家长因素,包括家长角色、文化程度、家长年龄、职业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另一类是子女因素,包括子女年级、子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子女学业水平。共选取10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对来沪人员教育观念有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以P≤0.05标准)的因素有5个,按影响力排序分别为:家长学历、子女的学习成绩,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家长年龄。这五个变量一共可以解释青浦区来沪人员家庭教育观念的19.8%,具有一定的综合解释力。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学历较高,收入较高,比较年轻,子女为独生子女,并且学习成绩较优秀,那么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就较为科学先进,反之亦然。

然而,农民工家长中89.5%是中学及以下学历,41.3%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独生子女仅占36.9%,学习成绩优秀者占45.5%,因而他们的家庭观念很难达到科学先进的水平。可见,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必须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从改善其经济状况,提高其社会地位,加强其社会融合等多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间接、稳步地提升其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行动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发现并界定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

行动研究是实践者为提高新的行为的效果而对其进行的系统性的研究\[4\]。行动研究与其他形式的科研很重要的一点区别是:行动研究从研究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入手,最终寻求问题的解决,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因此发现问题是行动研究的起点\[5\]。本课题选取98%的生源为农民工子女的青浦区毓华学校小学二、三、四年级的110位农民工家长为行动研究对象。按照子女年级和性别均等的原则,随机选取了11户家庭进行入户访谈,以期发现并界定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

访谈中,了解了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存生活环境较差。农民工居住地社区环境不理想,存在脏、乱、差现象。住房一般狭小拥挤,物品杂乱堆放。子女普遍缺乏安静、独立、采光较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有一户整日充斥着刺耳的大理石切割声),更谈不上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孩子上学的课本外,其他书籍、期刊、报纸等寥寥无几。

第二,担忧子女营养不良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显得面黄肌瘦,生长发育不达标,吃不洁零食的现象较为普遍。父母对子女的营养问题颇为忧心,但又无计可施。

第三,关注的焦点是学习成绩。父母虽然认可子女在生活中的乖巧、懂事(比如承担部分家务),但认为“没用”,“因为学习不上进”;他们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焦虑情绪,经常谈及“希望孩子学习更努力一些”。

第四,因对子女学习指导无力而深感困扰。父母对子女的学历要求可以用“越高越好”来概括,而且严格要求子女“做完功课才能玩”。但是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工作时间较长,缺乏指导能力,对子女的学习监管普遍反映“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英语辅导方面,有着强烈的求助意愿。

第五,亲子互动仅局限于监督学习。父母与子女较多的互动在于监督学习或者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缺乏交谈、出游等更为积极丰富的互动形式,特别是身体接触比较少,有的家长反映很爱孩子,但是拥抱他们觉得别扭。

第六,对子女的兴趣爱好不予支持。子女一般兴趣爱好广泛(比如绘画、唱歌、跳舞、打篮球),而且希望能够课余参加培训。但是父母普遍认为“学这些没用,还会影响功课”,只有在作业完成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稍稍消遣一下。

第七,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父母所谓的教育以说教和打骂为主,很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奖励子女一般只善于运用物质层面的,比如“吃东西”、“买衣服”,缺乏更高明的方法。

第八,教育缺乏一致性。父母二人往往一方(多为母亲)为主导者,另一方(多为父亲)为赚钱养家者,参与不多。夫妻双方就家庭教育方面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缺乏一致性。

由于农民工家庭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容易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子女在情绪和行为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沉重和压抑。由于家庭缺乏民主氛围,子女往往担心惹父母生气,不敢在父母面前自由发言。亲子间沟通不畅,子女往往陷入爱父母,依赖父母,感恩父母,但不被父母理解的矛盾纠结之中。其次,子女产生负面情绪之后,一般采用压抑和发脾气两种处理方式,缺乏积极有效的情绪自我调控技巧。这与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当以及正确引导缺失有关。最后,子女的上学动机不外乎这样几个——“长大了可以做老板,不用工作”;“老师说,没有知识就是废人”;“找个好工作可以报答父母”,等等。显然,这些动机多来自于外部,子女的内部自我激励不足。

综合以上发现,我们围绕青年农民工家长最为关心的子女营养问题和学习问题,存在最大误区的科学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健康亲子关系的基本要素,以及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情绪调节和兴趣培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制定了行动计划。

(二)制定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系统干预方案并予以实施

我们将“提升亲子关系”视为系统干预方案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首先设计以沟通与默契为主题的亲子参与式活动,引导青年农民工父母与子女体验亲密的身体接触和直接的情感表达。这种考虑基于三点:一是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二是农民工家庭普遍缺乏亲子情感互动;三是亲子关系最容易激发父母的情绪感受,从而持更开放的态度参与后续干预活动。其次我们整合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儿童医院、上海教科院各相关单位的专家资源,组织了四次互动式专业讲座,主题包括“小学生饮食营养与膳食平衡”,“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当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重视孩子情绪处理习惯的培养”。在“小学生饮食营养与膳食平衡”讲座中,引用大量丰富的实例提出了组织家庭平衡膳食的四把尺子:食物多样化原则,食物均衡性原则,适量原则,个体化原则;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讲座中,将高深的理论寓意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澄清内部动机的决定性作用,帮助父母走出依赖外部奖惩的误区;在“当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讲座中,引导父母超越对学习成绩的单一重视,阐明学习习惯、个性发展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强调“夫妻和谐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重视孩子情绪处理习惯的培养”讲座中,要求家长正视自己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培育、表达正面情绪,并掌握积极行为训练方法。最后我们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安排了“讲故事”、“创意绘画”和“音乐体验”三种类型的亲子参与式活动,使得家庭在全新的互动中体验亲子情感交融,并使得农民工家长理解“兴趣是激发孩子内部动力和快乐情绪的源泉”这一道理。整个行动方案的实施以毓华学校为主体进行组织发动(包括家校通短信平系)。

(三)对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干预行动进行反思评估

我们采用了反馈问卷和随机抽取12户家庭开展团体访谈两种方式,进行了干预行动的效果评估。从反馈问卷来看,家长从讲师的专业素养,活动的形式,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对实际生活的帮助共四个方面对干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好评率(其中选择“优秀”和“良好”的作为“好评”)分别为98.9%、96.4%、94.9%、99.4%。

从团体访谈的现场记录来看,干预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具体帮助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家长开始认识到“成绩不是判断孩子的重要标准”,“孩子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家长自己存在很多问题,要经常静下心来反思”,“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平等,要有耐心”。第二,教育知识得到扩充,知道了“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第三,教育方法得到提升,对“爱要说出来”,“天天抱一下”,“多夸奖、多安慰、多鼓励”,“孩子情绪不好,先冷静下来,再沟通教育”等方法有认同。参加团体访谈的子女普遍反映家长在参加干预活动后有所改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更恰当——“不太凶了,最多骂几句,打很少了”;二是对兴趣爱好的支持——“肯让我打篮球了”,“妈妈说我可以去外面学画画了”;三是亲子关系更紧密——“更关心我了”,“烧得菜更好吃,花样更多”,“聊天时间比原来多了”。

通过此次行动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专业的、有的放矢的行动干预,对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扩充教育知识,提升教育方法具有比较显著的短期效果。同时也证明了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模式:第一步,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现状和真实需求;第二步,以其需求为导向,厘清问题,建立目标,根据目标维度设计并执行一套科学的行动方案,并且在过程中随着服务对象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第三步,对照干预目标,进行干预效果的综合评估,进而对原来的行动方案进行修正和提升。

此外,我们也反思了两个问题:对农民工家长而言,一般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工作繁忙且休息时间没有规律,因而如何采用他们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开展讲座、培训,并保持服务的连续性?对农民工子女而言,传统教育体系,特别是应试教育占据的时间更长,份量更重,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安排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援助,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充分避免负面“标签”效应,保护子女的自尊心?我们认为讲座中更适宜采用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干预则可以建立小规模的父母自助团体,这样更容易统一时间。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包括家长会、班会,将服务项目融入到学校特色工作中。在干预过程中要进一步把握去标签效应原则,做到平等对待和鼓励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妇联等部门牵头,以学校为基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支持网络或系统,将短期效果向长期效果延伸。理想状态是:家长在课堂上受到触动后回家应用新的教育方法,得到子女的好评后,其科学的教育行为得到强化,逐渐形成一些好习惯。但实际上,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容易受到很多消极因素的干扰,比如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自己的工作压力增大或者工作收入减少等。要保持干预的长期效果,需要持续的跟进服务。青年农民工家庭居住地的流动性较大,居住环境不佳,因而社区的影响较弱。应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由妇联等部门牵头,对家长和子女开展分层次、多维度和可持续的帮助。比如在新生入学之际组织来沪家长参加“亲子共同成长讲座”或亲子参与式活动,统一的培训结束后成立多个农民工家长互助组织(以20人左右为单位,人数较少便于统一时间,不致造成成员的大量流失),将有着同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长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主题沙龙活动,定期请专家指点。同时,在青年农民工家庭聚集居住区周边招募志愿者(退休教师、大学生等),对他们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然后由这些受过培训的志愿者上门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功课,在此过程中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家长参加专家讲座的时候,也不妨组织那些培训过的志愿者面向子女开展一些情感支持性的团体活动,既支持了家长(很多家庭无人代看孩子),也帮助了孩子,一举两得。毕竟只有保持亲子双方同步发展,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崭新的家庭教育模式。

第二,在具体干预过程中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对象为本”,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出发,渗透式影响他们的观念与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我们发现,相较于那些说教式的条框式的家庭教育原则的方法和宣传,通过讨论“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等家长所关心的,与子女的学习成绩相关的具体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宣传普及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更为有效。说到底,来沪人员需要的是“联系实际情况,贴近生活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智力开发”。其实讲什么主题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吸引家长来。等他们参与了之后,形成了一定的群体意识,再慢慢地通过讲课互动,影响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比如阐述“夫妻教育分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父母自我消极情绪调节”等重要主题,分析讨论“孩子做作业磨蹭”,“‘孩子迷恋网络’,‘孩子性格逆反’”等具体个案。

第三,整合多方资源,夯实社会支持系统,为青年农民工家庭争取优质、微利甚至无偿的社会教育资源,弥补他们在不利处境下的资源缺失,形成“亲子共同成长”的良好家庭氛围。小学阶段正是子女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而来沪人员家庭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给子女提供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机会。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企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或者公益项目可以用微利甚至无偿的方式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大众媒体等手段寻求相关单位或组织的帮助。另外一些本市儿童的公共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也可以向农民工家庭免费开放。关键还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农民工家庭对这些资源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在此过程中,提倡和鼓励亲子一起参与一起活动。通过提供更多亲子良好互动的优质、微利甚至无偿载体,逐渐培育“亲子共同成长”的积极家庭氛围。

总之,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三种资源进一步凝聚与整合,才能真正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见:鼓励家长勇敢面对陌生环境和生活困难,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多与儿童交流,多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加强自身学习,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与学校加强联系,共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上海统计局.上海人口发展特征及趋势\[EB/OL\].(20110923)\[20120109\],2011.

\[2\] 俞 菀,黄安琪.上海: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逐步“同城化”\[EB/OL\].(20111111)\[20120110\]http:∥sh.省略/201111/11/c_13124181

9.htm,2011.

\[3\] 李伟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16.

第5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90后女生;安全教育

近来,据人民法院《司法建议书》反馈,个别女学生由于年幼无知,被犯罪分子通过哄骗、引诱或软硬兼施的方式,遭受犯罪分子的侵犯,人身安全受到不法侵害,情节严重的有骗、拐、奸、辱、杀,给女生身心及其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女生比普通高中的同龄女生早接触社会,社交圈子比较复杂。且90后女生相对早熟,个性张扬,特立独行,价值观念更加西化,较早地与异往。然而,诸多案例表明,她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低。因此,90后的中职女生的安全教育是中职德育的重要部分,必须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学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德育任务,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使广大女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及措施,提高安全自护能力。下文就围绕90后中职女生的安全教育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一、90后中职女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90后中职女生安全教育应有统一的大纲,由德育处工作人员、校医务人员、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共同对女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安全知识教育,内容尽量全面、实用。

1. 加强对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教育女生自尊自爱,引导学生衣着不要太暴露,以免刺激不法分子实施侵犯。女生要慎重交友,注意交友的方式和地点,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礼物,未经家长同意不要与网友见面,外出活动须结伴而行,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游玩,不随便跟陌生人搭腔,不索取他人财物等,努力确保自身安全。教育女生树立强烈的纪律观念,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实践工作单位,都自觉遵守宿舍管理制度,不晚归、不带异性进入宿舍、也不进入异性宿舍。

2. 学校要定期安排卫生和心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女生讲授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特别是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及安全防范知识;加强学生的性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观念、性意识、性卫生、性保健、性道德等有关的性科学知识,了解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导学生建构健康的性心理、性价值观念,增强女生的性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大部分中职生18岁左右就业,可能较早地面对婚恋问题,所以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婚后的性道德也是教育内容之一。学校教育者还需向学生宣传晚婚、晚育等有关婚姻和计划生育政策,为学生今后的婚姻生活作正确的价值导向。

3. 开设女子防身术的选修课程,集强身、健体、自卫于一体。90后的中职女生特立独行,但自卫自救能力低,且比同龄人早进入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扒窃、抢劫、害等犯罪事件屡见不鲜,女中职生常常是作案对象。且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所述,达到运动技能的第六层水平的学生将能够“学会一种自卫防身术”。因此,她们需要加入这种不亚于专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培训。

4. 建立家校合作,督促家长履行监督子女的职责。针对具体问题,对家庭教育给予建设性支持。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但可能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常常事与愿违。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必要给家长予适时的指导。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醒家长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交友教育和性卫生教育,密切留意子女的言行举止,切实履行监护职责。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班主任与家长要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共同维护女生的合法权益。

二、90后中职女生安全教育的形式

女生安全教育是一项持续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以空洞乏味的说教形式敷衍了事。班主任应利用班会课,循序渐进,精心策划各种形式的活动,确保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同时,学校的其他教育力量和家长也要共同协作,提高中职女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1. 讲授法。班主任运用讲授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女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同时要注意讲授的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2. 案例分析法。班主任把女生遭遇的安全事故作为案例,让女生们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景表演法。班主任让女生围绕某个探究的中心问题,模拟表演某个场景,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取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它的核心是情景体验,让学生表演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视频呈现法。班主任整合符合90后中职女生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的视频资源,让她们在观看过程中理解、感悟和升华。例如,英国电影《成长教育》(PG-13)是关于一名16岁女尖子生被一个世故的已婚中年男人欺骗感情整整两年,荒废学业,付出早熟的沉重代价。这些视频资源非常适合作为反面教材来诠释女孩要自尊、自爱。

5. 读书指导法。中职女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班主任要适时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要特别向她们推荐与女生安全教育有关的优秀书籍,如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自我性教育:花蕾悄悄绽放(女生篇)》。身处青春期的女学生能够从书中获得她们成长中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6. 知识竞答法。班主任对女生进行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后,开展有奖知识竞答,可以检测她们的学习质量,转变其思维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班主任可以及时地查漏补缺,加强和改善90后中职女生的安全教育。

7. 开设女子防身术的体育选修课。女子防身术课程采用选修形式就不会制约学生兴趣,还可以采用社团的形式,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能增强学习氛围。授课人员必须是体育教师或武术教练。女子防身术是一种针对歹徒的要害部位进攻而设计的一种独特的身体活动,动作强度大,对抗性、竞争性和挑战性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减少运动损伤。

8. 特邀讲座。每学期举行1-2次“女生讲座”,由医生、警官或心理专家主讲,深入地阐述相关安全问题,很有教育价值。

9. 心理咨询。设立心理咨询室,对来访的女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让她们正确认识青春期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正确处理男女交往问题。

三、90后中职女生安全教育的原则

对90后中职女生进行安全教育要遵循她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坚持以下原则。

1. 安全知识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道德与安全行为教育。

2. 正面说服教育与丰富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耐心细致地引导女生形成自觉的安全防范意识。

3. 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90后中职女生安全教育中的“性”是敏感的话题,对女生进行性教育要确定恰当的时机,不可拖延推迟,也不可提前超越。

4. 群体普及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原则。女生安全教育要“点”“面”结合,既把知识的普及教育、共性问题的防治与个别特殊问题的咨询与解决结合起来,又要防与治相结合,一面做好“预防第一”的宣传,一面积极帮助她们解决实际问题。

5. 家校合作的原则。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女生在青春期健康、安全地成长。

四、90后中职女生安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90后中职女生安全教育要有步骤、审慎地进行,正视敏感问题,要针对这一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在教育实践中,许多细节不可能在课堂里全部讲授和解答,而且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存在个体差异,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学校要根据她们的心理发展需求和社会准则要求,以安全知识为基础,以道德和行为习惯为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安全教育。

(作者单位: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凯文·瑞安,卡伦·博林.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网易女人频道.我知女人心-70后、80后、90后女性情感大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黄艳芳.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4]曾钦泉.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优秀论文选编(1)[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6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 创新性学习 环境

一、关于创新性学习

创新性学习(innovative learning)是指能够引起改变、更新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 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习者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与创新性学习相对应的是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比较二者之后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区别。

1.学习目的。创新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在学习目的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维持性学习目的在于继承和沿袭过去已有的成果,而创新性学习的目标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2.学习内容。维持性学习以结论性知识和书本知识为主。而而创新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结构性知识之后,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3.学习标准。维持性学习看重知识的广博性、体系的整体性,形成了一套考核检验方法,学习成果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试成绩;而创新性学习力求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尤其注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4.学习方法。维持性学习以认知方法为主,注重记忆。而创新性学习的学习方法以探索式学习为主,比较强调探索的重要性。

5.师生关系。维持性学习由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创新性学习则注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加看重学生在承袭过去既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共同探索,其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二、市场营销专业构建创新性学习环境的意义

市场营销专业是应用型较强的学科,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时代的知识化、信息化要求,面临国际化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全球资源配置要求,市场营销教学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束缚,创新教学理论,重组教学各要素,包括教学观念、教学组织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手段、教师角色等。

1.创新性学习环境能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创新性学习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经验、文化的理解和消化,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重视价值的获取。在西方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充当这样的角色:不对学生的观点性见解做出对与错的直接判断,而是进行有效引导的辅助角色。这样的创新性营销环境能够使学生摆脱固有的障碍和羁绊,并且能做出负责人的判断。

2.创新性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的自觉参与。创新性营销环境不满足于对过去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是强调主动适应环境,并不断探索和发展。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能动的去顺应只是发展规律,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在某种程度上寻求自觉参与知识的获取。

3.创新性学习环境使学生追求向上的价值观。创新性学习环境能够促使学生正视困难和挫折,努力的突破障碍,积极向上的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和发展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

三、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性学习环境的构建

1.实行教学环境民主化。教学环境民主化是指通过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充当教学的主体,而是作为引导者。

实行教学环境民主化要求:

(1)教师要弱化权威意识,淡化教育界限,树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观念,以伙伴、朋友的身份和富于人情味的形象示人,和谐师生关系,求得情感共鸣。

(2)教师在此环境下要树立民主教学观念,淡化过去师道等级观念,把学生看成朋友和伙伴,调整师生关系定位,使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能够充分释放。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克制,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原则性判断,不要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杜绝粗暴武断。

2.创设学生自主实践平台。市场营销专业通常设置《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课》、《销售管理》、《营销策划》等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有相当比例的学时是课堂讨论和方案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兴趣。

创设学生自主积极实践平台要求:

(1)课堂中积极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氛围。

(2)教师要提供学生能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积极活动的学习材料。

3.构建启发式的教学情境。构建启发式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构建启发式的教学情境要求:

(1)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讨论课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问答式、启发式教学,多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形式,并且注重维系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此环境下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知识学习的自发和自觉。

(2)设置问题情境,努力形成开放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此氛围中能够处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新旧知识、个人经验与社会知识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真正体会到学习主体的意义。

4.采取动态、开放的教学形式。以动态、弹性的方式创新教学环境、处理教学内容。一个创新型现代人才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思维。创新性教育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努力破除过去固有的、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真正走向开放和成熟。实现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

采取动态、开放的教学形式要求:

(1)教学环境不能只依赖学校环境,还应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2)教学目标富有弹性,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教学习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学生能有自主管理课堂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郭东生.以新的学习观导引大学生学习[J].中国高等教育,2002(1)

第7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通过政治学习、24小时值班等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每月一次的班主任工作汇报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主任培训方案,参加XX市班主任培训班,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

各学科教师能进一步挖掘本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机渗透和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二、规范养成教育。

认真学习新的《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修订)》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争创流动红旗为载体,加强班级管理,进行日常行为评分,建立统一的扣分标准,重视值日岗队伍建设,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基本做到“五有”: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后进生有进步。

三、开展良好班集体创建活动。

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各班能认识班集体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班主任为主,其他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不断激发了广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人人有方向,班班有目标,促进学生良好的常规。本学期评出六年级和m2、职技班为校级良好班集体。

四、注重三结合教育。

一是整合德育人力资源,发挥学校关工委组织、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作用。二是组织校园开放日活动,开设手语讲座、开放课堂等活动,密切家校联系,增强家庭教育的功能。三是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区服务,使学校德育“小课堂”与社会生活“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

五、开展德育主题教育。

德育活动系列化、主题化、规范化,以“四抓”为原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学习习惯,形成规范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常规教育创新化,专题教育特色化,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六、主要活动:

1.第二届春季校运会暨XX市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2.深化“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宣传《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和《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二是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积极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三是加强教师的值日制度,避免因管理不力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四是严格门卫管理,建立来客登记制度,严防社会闲杂人员、不法分子进入校园,滋扰学校;五是加强住宿生的一日常规训练,严格规范住宿生的管理制度;六是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定期检查校舍、教育装备和活动设施,防患于未然。七是通过板报、专栏、讲座等途径,积极开展健康行为和卫生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八、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

3.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逐步建立以两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为中心、以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4.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人成长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知识才能基本形成的一个关键的时期。本学期,德育处组织了讲座、观看青春期电影、图片展等活动,各班也相应开展教育。

5.法制教育。

积极开展法制教育,认真上好政治课,组织法律解读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

第8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个案分析

某天,一个高高瘦瘦的女生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

“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吗?”我对她说。

她说:“老师,我最近很烦恼。我觉得我同桌很烦。班主任的一项工作不就是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吗?为什么我跟我同桌合不来,她却不给我换座位?”

请她落座后我了解了她的个人情况,原来她叫小A,现在初一,家中的独女,成绩中等,刚刚小升初,朋友圈重新建立,加之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在班级里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最近由于跟同桌合不来想调座位,曾多次找老师进行协商,但是老师并未同意。

“能告诉我你和你同桌槭裁春喜焕茨兀俊

“她的很多习惯我都无法忍受,性格不合,会影响我学习。”

“有没有尝试着跟同桌谈谈?看看有没有改进的可能?”

“没什么好谈的,她还不如以前的同桌好呢。”

“以前的?”

接下来在她的表述中我大概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开学的时候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坐在教室后面,当时跟她一起坐的也是个高高的女孩子,那时觉得同桌很不错,但是一个多月以后觉得同桌有很多缺点让自己无法忍受,而且她觉得班级里的另一个女生不错,就想跟那个女生一起坐,在她强烈的要求下,老师给她调了座位,但是又过了一个多月,她又觉得这个自己选的同桌也没有当初看到的好,也让她不喜欢,跟她合不来,又跟老师要求换座位,班主任这次并没有痛快地答应,而是让她再适应一段时间,但是她觉得没必要这么做,就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要换座位,并说同桌影响了她的学习,她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经多次商榷让班主任感到无可奈何,没办法就又给她调了座位,但是由于她个子比较高,所以只能在班级中间排靠边坐,虽然她觉得位置较偏,但是已经在班级中间了,所以就没再要求了。这时在班级中有同学已经开始指指点点,但并未对她产生影响。跟第三个同桌相处一个多月后,她意识到跟这几个同桌相处后还是第一个同桌比较好,所以这次她又故伎重施,找了父母做坚强的后盾,但是第一个同桌已经与周围的同学相处得很好,并不同意换座位,她周围的同学也与班主任表示不愿与她做邻居,所以班主任就没有理会她的要求,不过一直做她的工作,让她跟同学好好相处。

很显然,这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她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我继续问:“你觉得班主任应该怎么做呢?”

“我知道有时她也很为难,但是我跟同桌相处不愉快,怎么能好好学习呢?”

她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我知道在她陈述事情的过程中也意识到她自己做得不对了。

“看来你也是个懂事、体贴的孩子,知道班主任的工作不好做。也知道换座位不是简简单单你个人的事情,还涉及你的同桌及周边的人。”这时,我把换座位是“她一个人的事”引导到“其实是很多人的事”,让她进一步地意识到其实这件事并不容易,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班里有其他同学也像你一样换座位了吗?”

“没有。我也知道大家都不怎么喜欢我。”这时她说话的声音更低了。

“你希望大家喜欢你吗?在换座位的时候问过其他同学的意见吗?如果你是他们,你心里会怎么想?”我用了三个问句让她考虑一下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她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如果是我,可能也会不好受的。”

虽然她只用了“可能”,但我知道咨询已初见成效。在这里,我也用了换位思考的方式告诉她做事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接下来我告诉她:“虽然这次的事情让你很不开心,但是起码让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你继续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其他同学相处,是不会有人喜欢你的,只会让你在班级更难交到朋友。”我鼓励她多与身边的同学沟通与交流,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多参加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并预约了下次咨询的时间。

第一次咨询结束后,我便与班主任取得了联系,告诉她小A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她与家长的合作,以便使小A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

很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关于人的教育的问题,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到行动上的落实,到最终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痛苦的、相对漫长的过程。从这个学生及其父母身上,我更多的是看到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该生的父母过分关注该生的学习,忽视了健康教育及品德教育,没有引导孩子养成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让我略感欣慰的是,哪怕我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现象,小A在咨询过程的后半段中表现出了些许的愧疚与自责。

个案反思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诉说,总爱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特点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点。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认为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而且固执己见,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观点。

二、自我中心的形成有什么规律

这种个性特点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小时成长经历、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比如从小处在家庭中心,几代长辈过于关注宠爱,长大后就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主要板块方面存在缺失,那孩子的个性、生活也必定是残缺的。另外,如果从小没有得到家庭温暖,没有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也会造成从小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自我中心行为。再者,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朋友,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很少获得外界信息,思维也会有局限性。同样,一些信奉消极、颓废价值观念,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狭隘利欲观的人,定会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

三、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拥有良好人际关系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中心”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从最初的关注自我,到逐步去关注他人,并扩展到关注整个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必须不断主动地去接触外界,了解外界,主动与他人沟通,获得他人信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中心”的个性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伤害。

再次,要引导这类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让他们在和别人的接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产生改变的意愿。

小结

第9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然而,即便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个体受教育年限逐渐增长,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认识不高。在不断完善的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还仍存在弊端。虽然各大学校高呼素质教育,实质上这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不彻底,甚至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例如:学校有各种关于学习内容的“活动月”,但却没有“法制教育活动月”;有各种考研、英语讲座但却缺少法制讲座;有各种社会实践,但却缺少法制教育实践。

2.误将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很多学校可能会辩道自己在教育中不断的渗透法律知识,那么就产生了一个误区,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不是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一个学生的塑造与培养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不仅仅是家庭的事,这需要学校与家庭建立稳固的联络渠道。而实际情况是大学生都是独立在外生活,部分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样尽管学校不断地进行法制教育,但由于没有家长的配合和管理,也达不到非常好的效果。

4.缺少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教育。仅仅靠课堂上的书本进行法制教育,这种教学形式既老套,方法简单、手段落后,又实行灌输,且因内容杂,课时少,实践环节几乎没有,造成该课枯燥乏味,学生也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以学校领导为核心,切实重视法制教育。首先学校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负责并层层落实法制教育工作。学校应该筹集物力和人力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制教育队伍,切实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根据各院系的实际情况学校应该构建一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其他“两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等组成的法制教育队伍,通过沟通情况、研究讨论、培训学习等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使法制教育更具备专业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2.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增强法制课堂的实效性。法制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就是学校,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高法律在基础课堂上的效率。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加强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内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提高教育水平。作为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不能仅仅为完成任务而讲授,而应该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与他们成为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遇到的困惑和所关心的法律问题,以便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有选择性的讲解,适当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要特别注意法律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因为“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教育是基础,法制建设是保障。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

3.开展宣传教育,建设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环境。影响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因素很多,包括治校原则和校园环境等。高校也应该加大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力度,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向广大学生不间断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我们可通过发放法律宣传单、伙食宣传板、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方式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学生耳濡目染,使校园法制教育氛围愈来愈浓厚。

4.积极开展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校园内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对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进行案例分析、法理辨析,观看法制题材影视片等。也可由学校或院系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者法律专题电视录像和广播,举办法律常识竞赛,开展法律征文竞赛,法律话题辩论赛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制作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等等。走出校园,可以协调单位做旁听庭审,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聘请有办案经验的公、检、法人员和律师开办法制讲座;参观监狱和劳教所进行现场警示教育;还可利用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上街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三、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