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音乐课堂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音乐课堂案例

第1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关键词:音乐课堂 互动 活力

从目前来看,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表演”的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的“表演”,主要是指教学过于侧重教,教师围绕目标、教案,进行“独演”,而学生是“配角”,被动吸收知识。这样的音乐课堂缺乏师生的有效互动与交流,因而课堂略显压抑与沉闷。基于此,本文拟结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例,深入分析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以让音乐课堂更有活力。

一、创设情境,点燃互动兴趣

课堂互动需要一定的“媒介物”作为刺激。其中,情境便是很好的“媒介物”,教师通过创设吸引人的情境,点燃学生的互动兴趣。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重情境与音乐学习的关联性,还必须注重情境的展现方式要利用师生互动等。例如:在学习初中音乐《月之故乡》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创设彻底点燃学生的互动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月之故乡》这首歌曲主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并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为此,教师一边播放歌曲《月之故乡》,一边展示台湾人文风情图片,以吸引人的图片刺激学生的眼球。学生看着台湾的风情图片,一边思考着:这些图片与歌曲《月之故乡》有什么联系呢?学生的互动兴趣不断增强。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各地观看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将月亮和故乡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主题。最后,教师设计问题,刺激学生互动:同学们,《月之故乡》到底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吧。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将情境、问题、语言等完美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互动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二、丰富活动,强化互动欲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而课堂活动则是激活课堂的法宝,我们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设计充满活力的课堂活动,不断激活学生,让课堂沉浸在轻松而灵性的气氛中。

(一)提问活动,强化师生互动

提问贯穿于音乐课堂的始终。在以提问作为互动媒介时,教师要充分思考问题的设计、提问的时机等。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虽然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但是基本处于“师问,生不答”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提问时问题过难,或者教师给予学生时间不够等等。为此,在设计提问活动时,教师既要把握问题的难度,也要注重调动学生回答的情绪,从而强化师生互动。例如:在学习初中音乐《流水》这一课时,教师以提问活动强化师生的互动关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流水》这首琴曲来自于《高山流水》,与之相关的是“伯牙鼓琴”的故事。在教师绘声绘色地介绍完“伯牙鼓琴”的故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琴曲《流水》,并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增强与学生间的互动。

师:《流水》这首歌曲是利用古琴来演奏的。听完之后,你最想用什么词语形容古琴的音色呢?

生1:非常优雅、飘逸。

生2:我觉得有空灵之感,犹如天籁之音。

师:非常不错,总结得非常到位。欣赏完《流水》这首琴曲,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伯牙鼓琴”激趣,再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从归纳古琴的音色,再到听歌曲的感受,逐层深入,营造热烈的互动氛围。

(二)舞台活动,营造活力氛围

为了让初中音乐课堂更有活力,设计一定的舞台活动非常有必要。初中生也有爱表现的心理,也渴望将自己的音乐才能展示出来。为此,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学习需要,设计能够让学生展示音乐才能的舞台活动,以活动营造活力的学习氛围,并且促进学生互动。例如:在学习初中音乐《欢乐的啦啦歌》这一课时,教师设计“歌舞表演”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欢乐的啦啦歌》这首歌曲非常欢快,节奏鲜明,传递的是快乐的情感。本首歌曲属于“二部轮唱”,教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进行轮唱,一组学生要根据歌曲的情绪、节奏、速度等进行律动,以渲染歌曲,衬托氛围。在这样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学起来更起劲。特别是在律动这一方面,学生都能跟随音乐,创编律动,展示自己的潜能。有些学生还讨论着如何唱好二部轮唱的歌曲;有些学生讨论着如何律动才能更好地衬托歌曲……这样的舞台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欢快地互动着,交流着,营造活力学习氛围。

三、有效评价,增强互动效果

第2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关键词 初中音乐;开放式教学;音乐个性;途径

开放式教学,主要是指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激励,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音乐个性,同时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模式。该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音乐发展需求,并让音乐课堂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但是,开放式教学并不是无人管理课堂,而是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音乐,享受音乐课堂教学中带来的愉悦感。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所授予的音乐知识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将一些陈旧乏味的内容摒弃,增添音乐新内容,以将音乐激情点燃。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以情境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石。以学习初中音乐《海滨音诗》这一单元的音乐学习为例,教师以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同学们,大家是不是都看过足球赛呢?那大家知道比赛现场的人浪是怎么造出来的吗?想不想体验一下?此时,学生在音乐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开始制造人浪。紧接着,音乐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功能,播放大海的浪声,让学生感受变化无穷的海浪声,以更好过渡到新课学习。师:从古到今,很多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作品表现对大海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滨音诗,体验作品中的大海吧。在授课时,音乐教师还引进《听潮》,让学生以读带感,创新音乐教学形式。在以上案例中,音乐教师利用情境激趣,并引进《听潮》,先读,体验歌词中的感情,融入多种方式,真正调动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奠定开放教学基础。

二、丰富音乐教法,培养学生音乐个性

开放式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音乐教法,让学生在教师教法的引导下,音乐个性得到培养与发展。无论采用何种教法,需要立足学生、立足教材和课堂需要,以真正利用多种教法,促进开放式教学的发展,真正为课堂服务。

(一)师生互动法,营造音乐课堂氛围

新课改下,师生是平等关系。因此,为了更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法,营造音乐课堂氛围。一般而言,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下,会重新认识音乐作品,并在重新解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促进音乐个性的形成。以学习初中音乐《希望与你同行》这一课为例。音乐教师首先利用《同桌的你》《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串烧,并在播放的过程进行哼唱(此方法有利于带动学生跟着一起哼唱,融入音乐学习);其次,教师提问:在如歌如梦的初中时代,你们的希望是什么呢?同时,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希望与你同行》这首歌曲的歌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环节师生共同朗读,教师利用面部语言、肢体语言等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营造学习氛围);最后,教师播放歌曲,并让学生小声跟唱,并思考歌曲中以怎样的旋律和情感抒发内心的希望?在以上教学中,教师以音乐为桥梁,让自己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共同营造音乐学习氛围。

(二)移动教学法,彰显学生音乐个性

移动教学法很适合开放式课堂。该种教学法主要向教师透露着:教学场所并不局限于教室,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和歌曲需要,带学生走出教室。室外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音乐,以彰显出学生不一样的音乐个性。以学习初中音乐《校园多美好》这一课为例。我把教学场所变为室外,让学生在逛校园中体验这一首歌曲,如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歌曲的部分是哪里?学生通过逛校园,对校园歌曲有了不一般的了解,因为每个学生对校园的感情有所不同。最后,教师引出:不同时期的校园流行歌曲也有所不同,并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名字,同时对比不同时期的校园歌曲,总结出共性。

(三)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音乐理解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体验过程中,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不断感受作品中的美,以促进自身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开放音乐评价,提升开放教学实效

开放式教学需要开放性的评价,以提升开放教学实效。例如以《希望与你同行》这一课的评价为例。音乐教师可以从学生是否主动融入互动、是否有感情朗读、在演唱时是否融入真情实感等方面进行评价,而不是是以学生唱的技巧如何进行评价。同时,音乐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利用某一句或者一段歌曲来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通过以上方式,评价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大大促进了开放教学实效的提高。

总之,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音乐个性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注重利用音乐,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利用开放式进行教学时,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全面锻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J].新课程(下)2011(01)

第3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1.以自身的传承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民族的歌曲中具备传承性和可读性的民歌,可以作为当前音乐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发展和传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

2.树立学生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世界观,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学习和弘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程度,使学生在对民歌发展的历史脉络思考和研究中,建立起平等客观的多元化音乐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并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这对当前从年青一代开始进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要性教育,以及完成统一的文明共享成果体系的构建等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初中生在学习民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本身的原因来看

就当前初中生对音乐的认知和偏重度来看,79.21%的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好大过民歌,认为学习民歌比较俗气,“唱不出去”、“没内涵”、“不符合现实心情”,在他们看来民歌是属于表演中的艺术形式,跟现实生活没有太大关系。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平时比较关注流行音乐走势的学生占89%,他们对民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属于民族经典音乐,但是不适合在平时传唱(21%);家长比较喜欢听,与自己生活和心情无关(28%);缺乏时代感(37%);老气横秋、不符合自己的年纪(14%)。初中生的此类认知具有普遍性,而导致其产生的原因也同样具有普遍性。

2.从民歌发展角度来看

缺乏民歌学习的延伸土壤,学习民歌的途径比较狭窄。当前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民歌大多脍炙人口,而此类民歌既然植根于民间,在对其进行记录和不断加工、完善中就必然需要到当地采风。但是当学者对民歌、民间小调进行研究,工作人员到基层搜集民歌时却发现,可以演绎原汁原味的民歌传承者在逐渐缺失,即便是在民歌的诞生之地,能在演绎时保持民歌的原味性和完整性的极少,很多优秀民歌就是因为缺乏传承而被岁月掩埋了。

三、民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改革出路

第一,增加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之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民歌的价值所在。建议教师和学校多组织丰富多样的民歌实践活动,如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到民歌之乡以主题调研的形式对某种形式的民歌溯根寻源,了解民歌曲调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意义。

第二,用归类法并以主题的形式统一对学生进行培养。建议教师不拘泥于课本,以乐器为切入点,按照不同民歌所需要的乐器分类并逐步将民歌和乐器的操作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可以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又可以将民歌作为练习的主要曲谱,如此进行操作,就不会出现课堂气氛低迷,学生厌学的情况了。

第三,将民歌的学习作为一个具有延展性的系统,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浅尝辄止。课下延伸法的应用有助于完整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对民歌的理解能力。就当前民歌和乐器的学习来说,只有专业化的提升班或者课外培训班才能保障对此学习的周期和频次,但并不是所有喜欢民歌的学生都有条件、有机会、有时间来通过其他方式继续学习民歌。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可以与学校协商开设音乐第二课堂,招募爱好民歌、乐器的学生进行课下延续学习和操作练习。此种方式可以与课堂民歌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既可以为其提供课下延伸的机会,又可以作为民歌、乐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第四,在之前对民歌无法得到学生青睐的分析中,可知民歌的发展因为缺乏社会认可和相关机构的重视,不具备当前社会所墨守的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和就业加分的条件。从这点延伸,只要扩大民歌在市场中的经济利益比重和增加民歌在娱乐界或者其他可以取得既得利益的平台上的展示机会,那么,民歌的发展和在初中音乐课堂上的重要性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此方面的改善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仍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对民歌的发展重视起来并给予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支持。

第4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关键词】流行音乐、初中音乐;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当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知欲,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在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更是对中学音乐教学形成强烈的冲击,而中学生正处在花季的年龄,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如何把握流行音乐的教学尺度,转化为我们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外资源,值得我们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

流行音乐是当前一种较为时尚前卫的音乐,在电视、电影、网络媒体传播较广,深受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的追捧,通常带有较强的商业表演性。在当前媒体发达的今天,流行音乐相比民乐、古典音乐等影响更广,带有很强的时代元素、社会背景、成人思想,但是由于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学校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工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不可分割

以前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却时常回避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我感到疑惑的是:“流行音乐进课堂会导致课堂内容紊乱、会导致学生追星吗?”于是在以往教学需要时,我往往会以“通俗歌曲”来取代正在网络、电台热播的流行歌曲。但下面的教学案例说明:如果教师一味回避处于时代前列的流行音乐,只能拉开与学生的距离。

案例:一次我在授课中欣赏《黄河船夫曲》,我让学生“抢答”的方式导入新课,问题为:“说出你所知道的歌曲演唱形式?”活动开始后,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歌曲演唱形式为合唱。

之后,我对作品《黄河船夫曲》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及词曲作者进行简单介绍,课堂环节进入了对于重难点内容的教学:“结合欣赏作品《黄河船夫曲》,听辨多声部合唱形式。”

我对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了名词解释,并配以《黄河船夫曲》中几个乐章的片段欣赏:

教学环节按预设进行着,当我正在继续讲解演唱形式中 “合唱”的概念时,听到教室角落有两个男生很不合时宜地在争论着什么:

生1:“《吉祥三宝》就是对唱!”

生2:“有什么了不起!我也知道。”

生1:“有本事你再来说首别的歌曲?”

师:“……”(我觉得自己的头“嗡”了一下,顿时说不出话来)

生3:“哈哈,《不得不爱》也是对唱呢……”

全班哗然。

我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批评那两个目中无人的小家伙”,但转念一想,这样做的结果也许只能回到预设的课堂教学顺序,使课堂秩序回复平静,可学生的心里可能不会平静?想到这儿,我的心中突然有一灵感闪过,既然学生身边就有能为这些演唱形式举例的歌曲,我何不顺水推舟,尊重学生意愿,让他们大胆地来举例、甚至来表演熟悉的歌曲呢?经过权衡之后,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思路: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谁还能像他们一样来举例,并能唱几句呢?”

生:“好耶!同意!”

接下来的课堂是生动、热烈的。我听到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生1、2:“演唱歌曲《不得不爱》”。

师:“独唱是另一种演唱形式,由一个人单独演唱一个旋律,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老师知道《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就属这种演唱形式。哪个同学还能来举例其他歌曲?”

生3:“《同一首歌》是独唱”。

生4:“我来唱几句‘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全班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身边的歌曲,就包含了许多演唱形式,大家以后在欣赏时也可以多加关注。”

师:“接下来我们讲讲齐唱,指的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的演唱形式。”

生:“老师,我们可以在自己演唱时改变歌曲原来的演唱形式吗?”

师:“很有创意,当然可以。”

生(4人小组):“演唱齐唱版《宁夏》。”

看着同学们高高举起的手、认真的面孔;听着他们并不完美却又出奇动听的歌声,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喜悦。下课铃声响了,虽然我预设的教学内容并没完成,但课堂教学氛围和学习效果非常好,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意犹未尽,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课后我在反思:当今的流行音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决定了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广泛,流行音乐文化逐步由原来的边缘地位趋于音乐消费者的主流地位,其领域与空间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所以对于流行音乐的研究更加该客观对待,教师可以把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促进学校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使用。

三、流行音乐的应用感悟

第5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关键词】优化 教学目标 初中音乐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21-01

“四种关系、五种优化”是我校程显栋校长提出的教学先进理念中,其中第一个优化就是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第一关,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线。教师应依据各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内涵

优化教学目标是有深刻内涵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多元、具体、明确、可测”的原则。所谓“科学”,就是要符合教材、参透教材,重点要突出,特点要鲜明,难点要攻克,并有一定的亮点;“多元”则是鼓励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可局限于本科教材的内容,也不可拘泥于参考书初设的目标,宜旁征博引,适当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并采用更多更为生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和“明确”则是体现在教学目标设置的细节上,目标共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要达到什么样的质效?针对不同的学生,又应该有怎样的调整?这些都应在实施教学之前有具体、明确的设置;最后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可测”性,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服务的,也是为教学质效服务的,在完成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的收获和感受如何?教学质效又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设置要经得起课后的检验和考查。

二、优化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按照以下三点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③教学要求必须是明确的。为了制定好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老师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备课标、备教材,还要认真备学生。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的。音乐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面:①情感态度价值观;②过程和方法;③知识和技能。作为音乐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潜心研究教材内容,仔细研究学生现状,才能更好的优化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目标的几个实例

本人在八年多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惑,也积极思考着解决的方法。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本人关于优化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思考。

实例一:在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中,第二课时的内容是歌曲《采茶舞曲》和《龙船调》。其教学目标原是:能够感受《采茶舞曲》、《龙船调》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本人认为这个目标设置的不太合理。这两首歌曲都是中国地方民歌,分别是用江浙方言和湖北方言演唱的。这两种方言是非常有特色的,在歌曲演唱中也是妙趣横生的。但是教学目标中却让学生从头到尾当哑巴――只是感受和演哑剧而已。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大胆优化教学目标为:通过欣赏两首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江南音乐风格及方言特色,并尝试学唱(片段)和表演。在后来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方言非常好奇也很乐于学唱歌曲。在我的范唱和引导下,学生跟我互动表演,课堂非常活跃。于是这成为本人比较成功的一节研讨课。

在这个案例中,遵循了“科学、多元、具体、明确、可测”的原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优化。其一,行为主体是学生,让他们参与更多的活动,不再让他们当“哑巴”;其二,行为动词是具体的,他们说了、唱了、也演了,不仅从中体验到音乐风格,更感觉到快乐;其三,教学要求是明确的,学生学会歌曲中的几句方言和几句歌词,能与教师互动表演。

实例二:在第十五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中,第一课时的教材内容是歌曲《走进》,其教学目标原是:能够比较准确的用轻声演唱《走进》,并尽可能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本人认为这个教学目标也制定的不太合理。这是一首藏族风格的歌曲,结构为:引子+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结束句。歌曲的引子和前半部分均为散板,节奏自由、多切分音,且旋律极为高亢、宽广,具有高原山歌的特色,难度非常大;而后半部分则截然不同,旋律优美、情绪明朗、节奏感强、带舞蹈性,难度并不大;最后结束句与引子及前半部分相呼应,又是自由高亢,更有一个最高音的延长,难度极大。如此复杂的歌曲,就算音乐教师也未必能唱的好,更何况是处于变声期的初中生呢?而且,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载歌载舞,而在教学目标中却未体现歌曲的舞蹈性。因此,我把教学目标优化为:欣赏歌曲《走进》,学唱歌曲的后半部分,并体验藏族踢踏舞。在后来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基本只能唱出歌曲后半部分,感觉不到压力也比较有兴趣。在我的示范和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藏族踢踏舞的一种基本舞步(教材中有这个课后作业,而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完成这个作业),这种舞步节奏感强,与歌曲的后半部分非常契合,学生在《走进》的音乐中载歌载舞,课堂非常活跃。

第6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关键词: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本土化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江苏的音乐基础深厚,其中江苏民歌,在中国各众多民歌之中深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像苏南民歌《茉莉花》、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民乐《二泉映月》等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江南丝竹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江苏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也是品种众多,现存的影响较大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带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曲艺也各具特色,其中苏州评弹、评话,扬州评弹、评话,徐州琴书,淮海锣鼓,南京白局等影响较大。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江苏地区的初中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认识有多少呢?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所接触的音乐环境几乎被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中的音乐所占据,这些媒体被大量的流行音乐包围。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相比,旋律简单、舒畅,朗朗上口,歌词内容大多以情爱为主题,此类内容恰恰为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因此,大多数中学生排斥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有着极大的偏见,对民族音乐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以至于有的学生把《光明行》的曲作者刘天华说成是刘德华,这不得不让音乐老师痛心。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可见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初中音乐教材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但我认为弘扬民族音乐要先从本地区乡土音乐开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从古至今,乡土音乐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地方史,它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本土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在内容上有不少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学习、欣赏乡土音乐具有其他音乐难以替代的作用。优越的乡土音乐环境与基础,等待着课堂音乐教学去抓住精髓,体会精妙,评点特色,总结规律。让学生从乡土音乐入门,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由学习而继承,由普及而提高,应是发展民族音乐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江苏地区所使用的初中音乐教材中又有多少关于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呢?请随笔者走近教材,看看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材的使用情况:

现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主要使用人教版和苏少版的教材。其中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构成的。而苏少版由“表现与实践”(演唱、演奏)、“感受与鉴赏”(欣赏)、“活动与创造”三个模块够成。从以上两个版本的教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只有七年级没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四册书中各有一个单元通过“感受与鉴赏”教学来感受江苏本土音乐,另外,在“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中也提到江苏本土音乐相关知识。在苏少版中,则恰恰相反,只有七年级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并通过“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来实现的,八年级、九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都没涉及到。可见,不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特别是苏少版),江苏本土音乐内容都很少。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有义务弘扬本土化,而作为一种文化,更应该延续下去。

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中,该如何把这样一种文化延续下去呢?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的特别情愫呢?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解读新课标,努力处理好“多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即:音乐教育要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础,然后尽可能地强调“多元化”……

现就以上想法作一具体阐释:

一、教师是课程理念的主要实施者,要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民族音乐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江苏地区中学音乐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没有或很少受过基础的民族音乐教育,缺乏系统的江苏民间音乐知识,对民间艺术只是略知一二,不甚了解,很难谈得上喜欢。音乐是情感艺术,如果音乐教师自己已经感动于古老的江苏民间艺术,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学生肯定可以在教师的感染下产生共鸣。试想一个不喜欢江苏民歌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喜爱江苏民歌的学生呢?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音乐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研究江苏的民族民间音乐,除了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能准确地区分苏南、苏北各地方、各类民歌,掌握典型的戏曲和曲艺音乐,如昆曲、苏州评弹等能力外,还要演唱一定量的江苏民歌的能力,除此之外,至少掌握一门民族乐器,并具有组织小型民乐队的能力。

二、面对江苏地区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中江苏本地区乡土音乐内容短缺,需要编写一套具有江苏民歌、地方戏曲、器乐曲等本土化音乐为内容的补充教材进行系统教授,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与自己生活贴近的乡土音乐教材中熟悉本土的家乡音乐,从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获得爱家乡、爱祖国的熏陶。

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江苏民间音乐的兴趣。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落实本土音乐教育内容

1.从学唱江苏民歌入手

江苏民歌色调清雅,如诗如画,生动地表现了江苏民间艺术的神韵,从苏北到苏南可谓是“苏北号子花”“苏南风情录”……最具代表性的有苏北民歌《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苏南民歌《茉莉花》《太湖美》《满江红》《孟姜女》《无锡景》《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堪称音乐珍品,她们从田野走上舞台,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在教唱这些歌曲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歌曲所包含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自始至终接受民族音乐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的训练。如:《茉莉花》,歌词是诗,唱出来是歌,节奏韵律是舞蹈,旋律线条里有图画……这正是江苏儿女孜孜以求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写照。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并体检:同一首《茉莉花》在使用不同方言演唱时所产生的不同情绪,用原汁原味的扬州话来演唱,流畅轻盈;用苏州话演唱,柔美委婉;用普通话又是一种风味。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唱唱哼哼其它变体的《茉莉花》,如中原的淳朴真挚,东北的潇洒明快,让学生通过比较,再来谈谈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魅力,从而产生自豪感。又如:在《无锡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创编歌词,通过《无锡景》优美的曲调唱出自己想说的话,使学生从内心喜欢江苏民歌。

2.从音乐欣赏入手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视听结合,靠直观画面音响去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共鸣,如欣赏笛子独奏曲《姑苏行》,教师可以在播放《姑苏行》音乐的同时,配以清淡隽秀的水粉画《水乡》或播放姑苏古城庭台楼阁的美景,这样学生在欣赏时,既有看的,又有听的,仿佛身临其境,再加上教师话语的引导,很容易感悟到主题思想,无形中产生强烈的爱家乡之情。

(二)走出课堂,广泛开展本土音乐教育

加强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是一项全面的工程,它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重点培养,更需要课外、校外、社会业余文艺活动的有力配合。

1.组织各种业余音乐活动

为促进学生的本土音乐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创建民族音乐味浓厚的校园环境;可以组织各种江苏民间音乐(民歌、戏曲)比赛和民间音乐知识竞赛;有条件的中学可以组建一支“江南丝竹”乐队;巧用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本土音乐的舞台,宣传江苏本土音乐。

2.走出校园,开展校外民族音乐教育

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音乐艺术实践及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几首自己家乡的民歌,和家长一起学唱一段地方戏,如柳琴戏。学校还可以请来社会上一些知名的民乐团、民乐演奏家、戏剧演员给学生表演、做讲座。教师还可以录制“江苏卫视”的一些大型广场演出给学生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文化节演出,有些演出家乡味很浓,更能使学生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

当今多元文化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但是在强调“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教育。“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文明,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里面包含有太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所以说,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不论世界如何变幻,音乐如何繁荣与发展,人们身居何处,民族音乐的旋律永远是最贴近他们心灵的最美的声音。这正是新《课标》中民族音乐地位最重要的体现,也是音乐教育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因此,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要以本土音乐为基础,然后尽可能地强调“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陈丽艳.《论民族音乐在新中的体现与运用》.乐

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张绪培总主编,吴锐淼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

研究――如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第7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音乐;音乐教学

一、加强对音乐学科的重视

(一)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音乐教学对于农村初中生的重要性,并融会贯通,将音乐教学的内涵和功能落到实处。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旨在为学生奠定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调动初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初中生的艺术品位,去除浮躁之心,让学生静心养性。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实质上是实现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是领导者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重新审视音乐的培养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层面上谈音乐教学,凸显的是基本方向问题。音乐教学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歌唱教学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歌唱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益身心;

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初中生的音乐素质和特长,欣赏教学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个性;课外音乐活动则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所学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因此,音乐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内在修养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对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应同等对待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可等闲视之。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等政策

鼓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音乐专业学生支援农村音乐教育。增强音乐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扩大音乐专业招生规模,动员毕业生毕业后服务农村。农村学校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学习先进地区音乐教学的经验,城市中学则可让专职音乐教师来农村学校讲课,传授教学方式、方法与心得,城乡教师可利用节假日进行业务上的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也可以采取隔段时间城乡教师轮换的方式,给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配上相对应的城市音乐教师,做好一对一的辅导与交流工作,既有利于城市教师对农村音乐教学的支持,又有利于农村音乐教师开阔视野,这些方式对解决音乐教学遇到的问题以及农村音乐教师师资薄弱有很大的作用。

(二)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素质,实现音乐教师的专业化

音乐教学在当下教育改革大刀阔斧的情况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任重而道远。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培养音乐教师的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对于许多不想留在农村的音乐教师,提高待遇,增进幸福感;对喜欢音乐教师职业的在岗教师定期外培内训,加强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对于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应提高要求,令其发挥培训别的教师的作用。通过培训,增强农村音乐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加强城乡音乐教师互动和交流,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动员社会成员关心、支持农村音乐教学,群策群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村音乐教学的面貌有根本的好转,缩小城乡差距。否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同虚设。

三、规范音乐教学行为

(一)注重规范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

由于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滞后,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显得落后、陈旧。特别是近年来,新课程理念己深入人心,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专家型教师应是教学和科研能手。音乐教师需熟练地掌握乐理知识、视唱理论、音乐史、声乐知识、器乐知识、民族音乐知识等系统的、综合的音乐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娴熟的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需借助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内在精,因此音乐教师需有广博的知识,只有深入学习艺术学、教育学、美学、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淋滴尽致地解读音乐作品,了解曲目内涵,才能高屋建银地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与创造音乐。音乐教师应做到备课规范、上课规范,根据教学规范上好音乐课,要在各类培训中积累理论知识和成功地教学案例,以期培养教育机智,随时随地找到切实可行的音乐教学问题解决方法。如唱歌教学、音准训练如何进行,教材如何解读,如何管理音乐课堂,如何写音乐教学研究论文,如何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如何策划校级大型晚会等。

(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音乐是听觉和音响的艺术,在欣赏、体验和听音乐作品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多媒体集视、听、唱、赏于一体,带给听/观众全方位的视听震撼。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把信息的作用无限扩大,熟练掌握便捷的新技术和方法等。音乐教师不仅要依靠教材和教参及配发的辅助资料,而且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在欣赏歌曲时,由于歌曲有一定的意境,这时如果采用多媒体,就很容易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所传达的情绪,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改善音乐教学基础设施

在加大音乐教学投资的同时,学校应积极努力改善音乐教学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学校应为音乐教学配置所需的钢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设备以及专用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应充实音乐方面的书籍、杂志、音像资料供师生学生收集、查阅资料。此外,学校应在设施设备、活动经费和场所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支持。

五、结论

总之,对于农村学校音乐教学来讲,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还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的,亟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扭转这一落后局面,为推动农村地区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霞.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学周刊,2012/11

第8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感知世界的能力是每个社会人所必需具备的。音乐是人们感知世界、感知艺术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对世界、对社会的感知,人们往往能够对生活、对人生有更大的热情。用音乐感知社会的能力是每个人不可缺乏的。这样的能力需要从小培养。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初中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笔者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实践调查,将原因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仅限于听到音乐放松身心,使自己达到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然而,这样的情况只能反映出学生能够初步感知音乐,但对音乐一知半解,没有领悟到音乐真正的内涵。他们只是在利用音乐最表层的功能感知世界,而音乐在感受生活方面的功能没有被开发。

第二,学生自身对考试科目的学习要求较高,过分重视主课忽略了副科的学习。在学校开设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将对音乐的学习如文化知识一般,按照自身要求标准化、模式化学习。虽然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但是本身对音乐可能不感兴趣,只是应付教学考试。

第三,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之余,在校外进行音乐培训学习,将音乐学习作为日后升学的途径之一。学生在培训学习和课堂学习中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注重音乐知识的积累,能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然而,学生并非是真正自发地想要学习音乐,被音乐吸引,而是因为音乐能为他们升学提供便利。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1)学校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智力发展培养不全面。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低下是教学无法提升效率的主要原因,重偷ヒ坏慕萄模式,渐渐让学生感到疲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教会一首歌曲为目标,在课堂上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单曲重复”式地教学。学生将原本应该形式多样的教学课堂理解为伴有音乐的简单学习。

(2)初级阶段的音乐教育的缺失。音乐教育的培养是长期的,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通常会忽视对学生音乐方面的教学,没有从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错过了帮助学生养成音乐素养的机会。音乐基础教育的缺失让初中学生在对音乐感知和体会理解方面造成能力的不足,学生音乐灵敏性缺乏。

(3)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敏感的心理活动和封闭的情感思维让学生不愿意表达自身的情感,但却又希望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这个阶段的学生,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加需要音乐,需要通过音乐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以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直接照本宣科的现象也时常出现,使学生不能自然过渡到音乐学习中。这样不仅课堂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启发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启发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启发者,教师就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教学技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导入环节或是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教师准备教学器材,可以根据课堂所需,准备学生感兴趣或者没有见过的乐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产生好奇心,同时突出教学重点引入新课学习。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当堂表演或是让学生辨认表演器材和内容,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升了音乐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技能,还需要随时掌握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不仅仅在于用课堂知识教学满足学生的求学心理,也需要对外界教学氛围进行把握。教室布置、课堂教学位置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教师在音乐教室可以用简单明亮的音乐图案符号甚至是教材插画装点教室,让学生进入教室就有音乐课堂的感觉。在学生课堂位置上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变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队列变换或是小组分配排列位置。在教室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席地而坐、圆形分位等多种形式的座位变换。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感到身心的自由和学习的乐趣,对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2.根据学生心理积极评价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公开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注重自己的言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情感变化。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以鼓励的态度寻找、发掘学生的优点长处。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表现突出、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歌曲中所含的“真、善、美”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时代正能量,这也是增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3.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阶段学生音乐兴趣培养的一大途径在于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在了解学生的同时,利用自身熟练的教学技能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材知识的趣味化。

学生的学习不能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正是应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要用生活的例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歌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时候可以使用《相亲相爱一家人》作为教学案例,可以介绍作者创作歌曲时的背景或目的,向学生呈现歌词,在反复的吟唱中体会歌曲的优美和歌词的意蕴,深入了解音乐。用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将艺术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般的音乐教师会介绍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但是普遍是简单介绍,甚至一言带过。但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减少这样的教学方式,而需要在教学中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例如,课堂中可以穿插音乐小游戏,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场景,接着弹奏简单的音乐,让学生想象故事发生发展的进程。假如,这个场景中有电话对话,那么“do,do,do……”就可以代替电话铃声。再例如,在教学《草原放牧》一曲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席地而坐,将周围的环境想象成一望无际的草原,在音乐的伴随中体验草原风情。

总而言之,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进行积极的心理评价,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郭 赫.初中音乐课兴趣教学之探索[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

第9篇:初中音乐课堂案例范文

关键词:结题报告;多元化;分层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学科的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考试制度也由单一的唱一两首歌曲、吹一两首竖笛曲改为多种考察、多重考核的模式。究竟哪种方式是最为科学的、最为客观的办法呢?这是研究者目前面临的问题核心。

(二)问题的解决:

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是以培养有素养的、有一定鉴赏能力听众为主要目的的教材。作为音乐老师,我们面临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这其中有得孩子音准很好,有得孩子却连最基本的C大调音阶都唱不准;有的孩子的乐感很好,能对老师播放的乐曲、歌曲轻松学会并加以处理,有的孩子却唱不准、听不出乐曲或歌曲中旋律、节奏的变化;有的孩子从小学习乐器,有一定的试唱与模唱能力,有的孩子从未接触过乐器训练,对简单的四小节模唱练习都很难唱准。面对这样的学习受众体,单一的考核模式是不能满足多角度、多维度评价学生的标准的,而对于学生而言,有长处就会有短处,每一个孩子都有欣赏音乐、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可以从不同层面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着手建立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呢?

一、将课本内容有机的分块,为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打下基础

七年级的音乐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有六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定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欣赏曲目与小组或自我创编的版块,音乐知识穿插其中。教师需要对本单元内容与教授意图有着通盘的考虑,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按一定梯级划分。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你同行》中,教学内容的分层划分:

1.音乐感受:声乐:童声合唱《校园多美好》《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2.音乐实践:(1)、曲演唱:《希望与你同行》《我们一起来》;(2)、器乐演奏:八孔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3)、音乐沙龙、露一手。

3.音乐常识:音乐一词由来;音符、唱名、音名、反复记号、上波音的作用;人声的分类;八孔竖笛初识;施光南简介。

这样可以将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有机的罗列,划分主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确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对号入座

正如笔者所述,多元化、综合的评价方法是让更多的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并能超越自我。“分层评价”是较为科学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要求第一条: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达标度,因此,它评价的内容、方式等应以教学目标位准,各项教学评价和分数,进步程度、评语等,要反映学生达标的程度。”从这段选自《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要求我们将教学模块按照学生的能力划分为A、B、C三个等级,既方便了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方便了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与课堂节奏。

三、深化“分层评价”的内容,将其与实际教授内容挂钩,将“分层评价”做到实处

作为教师而言,要想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在授课之前必须很精心的构思教学环节、撰写很详实的教案。“分层评价”也不例外,教师要想达到“人人有所得”就必须将“分层评价”的内容在教学环节中有所体现。

四、积极做好阶段性反思,将“分层评价”的效应与音乐课堂结合,达到教学互长的作用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中要求。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教师针对这一要求将学生对音乐课堂的评价常规化、制度化,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将学生的诉求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当然,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最常规的试卷测评,也可以是小组互评、也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同桌互评等等,但评价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问题研究后的反思:

1.分层能否解决所有问题?

“分层评价”是整个课题研究的重点,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分层评价”所解决不了的,如:学生的听赏习惯、学生的识谱、试唱、试奏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音乐课的质量。而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个人潜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分层是否“一层不变”?

我们现在多划分的评价标准大多是以教师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学生是一个综合的个体,他们会随着知识技能的增加、情感价值的丰富而发生的变化。分层的标准也要随着他们的成长变化而变化。七年级的评价体重中关于知识技能的评价占了较大比重,在八年级、九年级的评价体系中创新与合作是否可以逐步加大比重呢?让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分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个课题从去年9月份投标开始到现在结题,研究与准备过程以超过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笔者按照分层评价的要求,认真备课、认真准备、认真反思,几乎是将之前的教学案例一一,在这一过程中,辛苦自不必说,更大的感触是收获:学生对于作品的较全面的了解、班级中小组合作、小组互评活动的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亲密的合作等等。我想更大的收获是通过参加课题的研究让我重新认识了教材、认识了音乐课将要带给学生的是一个怎样的育人氛围。我想这可能就是“分层评价”最终的目的:创设让学生、教师都能成长的教学环境。

附: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渴望春天》的分层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