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反思式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反思式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反思式教学案例

第1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健康评估 案例教学 角色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3-02

健康评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课上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实验课教师先示范,后是学生反复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信息,执行任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健康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从属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对提高授课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健康评估课程的特点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身体评估和心理、社会评估两个方面。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出护理诊断。该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强,护理病史询问和护理体检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问、自己动手,增加了实验课的难度。(2)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单单要会实践,更要知道实践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这就涉及多个系统的生理、生化、解剖等基本内容。知识庞杂、深奥,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3)体现应用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身体评估、提出护理诊断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开展教学。

基于上述分析,健康评估是一门注重方法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与多科基础知识相联系,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单纯的理论授课和实验课会让学校与临床脱节,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其情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互动性有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其实践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护理工作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 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总体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某个系统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分组讨论、角色体验等方式,开展基于健康评估的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学习、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所要解决的关键教学问题是:克服教学枯燥乏味和脱离护理工作实际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参与式、思辨式学习,提高其对健康评估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紧紧围绕健康评估的护理程序,按照相互的逻辑关系依次展开。主要包括护理病史的询问、护理体检、实验室检查、提出护理诊断,每个部分均包括理论讲解、案例教学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做到略讲,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案例教学则根据每个系统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围绕常见疾病,选择合适的案例文本、视频等资料,以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和角色体验。

3.实施流程

案例教学的实施流程分为案例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讲授、角色体验、总结评述5个环节。下面以“肝脏疾病需做的体格检查”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本次课需4学时。第一,案例阅读阶段,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将案例在课前1周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内容查阅资料,开展组内学习与讨论。结合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本节选择一例乙肝肝硬化的病人教学案例,内容包括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等。提出以下问题:(1)该病人有哪些阳性体征,如何进行体格检查?(2)

目前该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第二,小组学习阶段,将学生每组5人进行分组,本校护理专业每期学生人数通常30人,分为6个小组。各组学生根据布置的案例,查阅相关文献,熟悉案例背景知识,预习相关的实践操作,并开展组内讨论,为课堂讨论和角色体验做准备。第三,课堂授课时采用问题导入。首先播放多例乙肝肝硬化病人的肝病面容、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肝大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病人与健康人在相貌上有哪些不同,即这些病人有哪些阳性体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体征?如何进行检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教师主要讲授案例分析中涉及到的新的重要理论知识,进行肝脏疾病相关体格检查的实践操作模范,包括皮肤粘膜检查、肝脏触诊和叩诊、移动性浊音的叩诊等。然后依据该病例向学生介绍分析案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案例讨论则根据内容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实施。第四,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每个小组的组员分别代表病人、家属、护士等,对该案例进行角色体验,就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两个部分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由每组选出代表对其他小组进行表扬和指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五,总结评述阶段,由教师围绕课前提出的案例问题对本次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各组参与案例教学的情况进行讲评,并结合学生的观点提出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使其在课后仍能继续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4.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考评机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评估教学效果。以往的健康评估考核包括闭卷笔试和纯粹的实践操作,闭卷笔试以知识性题目为主,成绩通过标准化答案来衡量,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开发;纯粹的实践操作大多是学生抽到哪个操作做哪个,难以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进行考查,因而需要建立以案例教学为背景,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在教学实践中,转变只重视结果考核的做法,提高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由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两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理论考试以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卷面分数为准。案例分析考核包括两个部分:(1)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判,包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发言的活跃度、角色体验是否合情合理等多个方面,此项占案例分析成绩的30%。(2)案例分析考核,由每位学生对多个常见疾病案例抽题,结合所学的理论与操作,对某一具体病患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该病患有哪些阳性体征?可能是哪个脏器疾病?还可能会有哪些阳性体征?以上阳性体征如何进行体格检查?以口述和操作进行现场汇报,占案例分析成绩的70%。评分主要从仪表仪容、护患沟通、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判,临床护理教研组多位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打分,平均分为该项得分。

反思

1.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提高,案例教学以其真实可靠性、高度概括性、清新感知性,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案例教学是一种间接实践,角色体验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进入角色,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所以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考核方法改革,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计。案例可以说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先导,因此案例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最好能遵循以下原则:(1)案例内容符合大纲要求,具有典型性,难易适中。一方面选择的案例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考虑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的特点。应结合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病选择合适的案例,同时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对案例进行二次加工,以便更适合教学实践。(2)案例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以及教师模拟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案例内容完整,根据疾病特点,结合病理、生理和解剖等知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培养其完整收集临床案例资料的意识。第二,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定位。教师应是引导者,引导案例讨论与角色体验的顺利进行,致力于创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第三,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角色体验时,一定要将案例同有关的理论紧密融合,使学生通过案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只有趣味性而无知识性。第四,完善课程的评价机制。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侧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建立过程性评

价的指标与标准,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建勋.内科护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2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教师;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21-01

校教研活动是教研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各地体育教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每人一课”“每月一课”“同课异构”“老教师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案例】:在一节新教师汇报课上,笔者带领全体体育组成员仔细的观摩和学习了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的《前滚翻》汇报课。这节课,可以说准备比较充分、认真,准备活动十分全面,特别注意到颈部运动;结束部分音乐结合瑜伽,放松身心。整节课的结构完整,时间把握得当,教师教学态度认真。但从学习的效果看,只有部分学生能完成前滚翻动作。有好多的学生用前额拱垫,身子瘫软倒在一边,不会的仍旧不会。课堂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组长从老师处领一张图解。每个小组的成员聚拢在小组长的周围一起进行探究学习。实际学习时学生并没有过多地研究老师给他们准备的图解,到练习时,被学生丢在地上,踩在脚下。笔者拣起一看,大吃一惊,这不是误导吗?想必部分学生能完成前滚翻动作一定是之前就会的。以下是该老师发给学生的图解(图1)。

【反思】:老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让学生想学并学会。前滚翻教学,教师的示范动作转瞬即逝,不容易给初次学习前滚翻的学生一个动作表象。利用图解法教学让学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十分必要且有效。教师认真准备了,准备的图解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网络资源丰富,但要去伪存真。比如,从图1中①和②的动作来看图1是头手倒立前滚翻,但是不全面的,②和③之间缺少头手倒立停稳的片段,因此被该老师误认为是前滚翻的图解。用这个图解作前滚翻图解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好在学生自主学习空有形式,否则自主学习认真的学生仔细钻研错误的图解,认真模仿,加以练习,不光动作学不会,还会弄伤颈脖,多危险啊。这说明教师并没有深入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为防止伤害她的自尊心,评课前笔者找她私下里交流一些问题,询问她前滚翻的技术动作要点,她能够准确的说出,后让她看看图解。指出图1中①和②二个片段后,她恍然大悟。笔者重新给了她一张图解(图2),并和她重新探讨和强调前滚翻的技术要点中前滚时,要用头的后部、颈、背、腰、臀依次触垫前滚。

同时告诉她探究性学习是在体育课堂中要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看图解时观察的重点,比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先触垫。防止学生探究不出门道,抓不住重点。

对于学生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要进行集体纠错,并结合辅助练习。比如学生滚动缓慢,起不来。可以启发学生:一个圆球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不会自动滚动,要想滚动必须给它向前的推力,因此要双脚蹬地,也可以垫高垫子的一端,从高处向低处练习前滚翻。一个正方体和球体,哪个更容易滚动?当然是球体,因此身体团紧,翻滚圆滑,当滚到背腰时,两手迅速抱腿,上体主动向前跟进。用下颏夹着一张纸练习滚翻,学生会自然地完成低头、含胸动作,解决学生用前额拱垫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错误,要进行单个纠错。

此外,笔者建议她可以将学生以四列横队自然分成四组,把前滚翻的图解张贴在四个方向的靠牌上,并加上一些动作要领提示,这样利于学生观看和模仿。体育教学中能够尽可能的少用器材和场地,少调动队伍,能很好完成教学任务的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智慧。虽然笔者学校的器材十分充足,但是没必要每人一张体操垫。学生可以在垫子旁练习徒手操,不必要单独集中散点练习。最后还可以利于体操垫做垫上的瑜伽练习。至少两个人一张垫子,因为体操学习中,要做好保护与帮助,保护者单腿跪立于练习者的前侧方,当练习者前滚时,一手托其颈部随着换托背部,另一手托大腿后部,推背帮助起立。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有了本体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促进相互交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合理的布置器材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利于教师监控学生,利于练习内容的转换,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可以将垫子摆成一个圆形或扇形。

参考文献:

第3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

常运霞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能知错就改,就能有所成就。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3、体会怎样“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2]: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练,诵读经典

六小组每组读一段励志经典古诗词

二、情境导入、明确目标:介绍周处生平,引起学生共鸣。

处仕晋,为御使中丞,多所弹纠,氐人齐万年反,乃令处距万年。伏波孙秀欲表处母老,处曰:“忠孝之道,安能两全?”乃进战,斩首万计。弦绝弓尽,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没。 ----《晋阳秋》

周处,晋之名将,忠勇两全,读了上则短文,大家都为他的勇敢所感动,那么,周处是怎样成为这样的大英雄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

三、自主互助、拓展提升:学生齐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一)、对“凶强侠气”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周处年少时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是这样?

(2) 思维拓展:你能根据平时积累,具体设计一个情节来阐释“凶强侠气”吗?

通过此问设计,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把书读厚的学习方法。

(3) 探寻: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凶强”又要写他“侠气”

(二)、对“杀虎斩蛟”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乡人为什么要“或说处‘杀虎斩蛟’”?

(2) 思维拓展:请补充周处杀虎斩蛟的详细过程,说得越惊险越好。

(3) 探寻:乡里为什么要“更相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对“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进行探讨。

(1)、周处为什么能成为“忠臣孝子”?

(2)、通过学习周处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四)

把书读厚,是补充书中的情节,对书进行评介,仅达到这一步是不够的,书读厚了我们能记住它吗?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吗?这就要求我们把书读薄。所谓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的方法。

(1)、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并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字词、通假字等。

(3)、整理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文章的启示。

(4)、体会文章结构特点、语言特色。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方法下课后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四、知识梳理、达标检测

1、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

2、写出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说出它的意思。

3、周处的转变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教学反思:

1.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怕耽误时间就忽视养成习惯的注意,应提到日常教学中来;

2.正常教学步骤双基还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以自学、互练为主的学习方式,要重视学友间师傅的重要作用,切实起到以师带友的作用;

3.答题过程中,养成先学友答后师傅评价或补充的习惯,在循序渐进中培养认知;

第4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望大家喜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一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二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三《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第5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

下面是我在教学"画圆"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老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下面,我们来学习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生1:糟了老师,我忘了带圆规了……

老师:同学们,如果像这位同学那样,忘了带圆规,又怎么画圆呢?如果现在我们学校要修建一个圆形大花坛,再比方说我们要修圆形的游泳池,或者修一座圆形的房屋等等,你们还能用圆规画出来吗?

生2:不能,哪有那么大的圆规呢?

老师:是啊,那么在实际生活中,要画出很大的圆形,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

生3:老师,可以用两根大竹竿制成一个很大的圆规来画圆。

生4:不行,这么大的圆规,怎么拿得动呢?除非你是超人还差不多……

老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都说的很不错。制成一个大圆规,理论上讲也是可以的。就想这位同学说的那样,如果是超人就可以使用巨大的圆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适用,因为像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那样,谁能拿得动呢?大家回想一下老师跟大家看过的羊吃草的画面,一只羊用绳子栓在草地上的一个木桩上,如果这只羊把它能吃到的草都吃光了,大家想一想,它就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圆形。

老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它的办法画出一个圆形呢?

生5:老师,我想到了,我们可以用绳子来画圆。

老师:那么,但是有一根绳子行不行呢?还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生6:还要有一根木桩。

生7:用竹竿也可以。

生8:还可以用一块石头,或者什么都不用,两个人一起。

老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大家想一想,刚才说到的木桩或者竹竿,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

学9:相当于圆心,绳子就相当于圆的半径。

老师:非常聪明。那么怎么画呢?

生10:把竹竿先固定在地上面,再把绳子的一头拴在竹竿上,然后拉直绳子来画。

老师:如果两个人配合画又怎么办呢?

生11:,一人拉着绳子的一头,一个人不动,另一个人来画用

老师:好!刚才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用标杆和绳子画圆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到操场上动手试试。

……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我大胆地对发生在课堂中真实的教学情境加以渲染,针对学生“忘了带圆规”这一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动脑想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体验、创造。学生在做中悟、玩中学,欣喜地发现自己成功了。而成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使学生产生了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并对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甚至到了狂热的程度。这让我意识到,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人、解放人、发展人。教师应该与学生一道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彰显生命精彩的时空。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投入动手探究、操作实验之中,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善于打破“教学定势”,实现知识建构

新课程在强调课堂教学预设的同时,也提出了生成这一概念。生成原本的意思是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与技能的掌握进入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教师往往就像是导演,事先预设,让学生在教师的教案“导演”中不断地“中计”,走进教师预设好的一个又一个口袋。学生一旦进入口袋,我们的老师充当的就是“背着第一只口袋跑向第二只口袋”的民工,不断地用知识的口袋将学生牢牢地拴在预设好的“生成”中。这一节课,我在预设的过程中没有想到会有学生提出“没有圆规怎么画圆”的问题。但是我及时地改变原有教学设计,打破“教学定势”,让学生在发现真实问题中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打破“教学定势”,是对教师自身教育生命的敬重——自由的生命,更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引领——快乐地成长。学生感受着学习的快乐,体验着“知识原来可以这样学”。

二、善于捕捉“教学情境”,撞击学生思维

真实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具体的、不确定的,它要求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要像绘画一样“留白”,留有一定的“余地”,既为自己的“教”,也为学生的“学”,以便教师可以适时调整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也要求我们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们自己萌生出的一种生活实然状态,是学生课堂学习生命的真实体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珍视并注重这一资源,合理加以调温,以期走进真实的“教育情境”,撞击学生的学习思维,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营造“情感磁场”,熔锻学习品质

第6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三案一体化导学案 原则 实践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33-02

人们对传统的教学有一个调侃的说法,“上课赶鸭子,课上填鸭子,课后烤(考)鸭子,最后变成板鸭子”,历史教学的状况也是如此。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存在“三低”现象:热情低、参与低、效率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本文根据宝应县中学“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有关规定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法的实施与反思作一简单分析。

一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传统教案是教师自己编制供自己使用的课堂教学“施工图”,其出发点是以有利于教师的“教”为目的的,它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是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传统教案不同,“三案一体化”导学案集导案、学案、 测案、三案于一体,并因而得名,它是传统教案的升级版,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盘”,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图”,其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学”为目的,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即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它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导学案”代替“教案”,不单单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更是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与进步,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双主”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不平等的“授受”关系,而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互动的一起学习的伙伴。

二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编制原则

导学案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教育教学计划能否按时完成、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要确保导学案的编制质量,必须遵循“四性”原则:

1.课时性原则

有些章节的内容只用一课时不能完成,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主体性原则

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探索性原则

把将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设计转化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设计自主探究问题时须注意“三度”:一要适度,既要注意“量”的适度,问题的设置不能过多;也要注意“质”的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做到难易适中。二要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领会材料,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要步步推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方法性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既要有对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要求,要让学生用已学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三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分课前预习自学、课中合作展示、课后反思提高三个阶段。

1.课前:制定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

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等来制定导学案。在正式上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本、通研学案、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理清简要学习流程、完成学案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整理新发现,提出新问题。

2.课中: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讨论、探究、展示

第一,目标解读。目标就是预期,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通过目标解读,要使学生明确掌握什么和掌握到什么程度,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预习交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有6~8名组员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相向而坐。每一学习小组设学科组长一名。目标解读后,各组同学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阶段的问题,教师可监控各个小组的交流情况,并且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组长组织学生学习并对本组同学的由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教学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三,分组展示。在预习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并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教师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不同看法应该提出质疑,但不能冷嘲热讽。分组展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立场,这是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四,质疑点拨:这一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领会方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五,达标检测。教师收集一些典型试题,包括原创试题﹑模拟试题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当堂训练。

第六,总结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提高其学习概括、整合的能力,体验收获与反思的快乐。

3.课后:积累提升,指导学生归纳、反思、纠错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课外训练,用双色笔修改导学案、记录错题,为以后的复习积累资料。

四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使用反思

1.“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增加了学习的针对性,大大地提高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四,有利于教学相长。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和不确定性,在合作展示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收集、研究与讲解,可以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2.“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不足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反思教学实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由于教师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和对导学案的认知差异,导致在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上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在结构上,形式多作用少;在内容上,知识多方法少;在操作上,要求多落实少。

第7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 修筑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四、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六、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八、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查学习资料。

九、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混战,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生答: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教学新知)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生:各组推出代表回答问题。

师:综合学生回答的要点作出点评归纳总结。

2.秦统一的经过

师: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三个要点:(1)人物:嬴政;(2)时间: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阳。)

师: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秦统一的意义

师:同学们请回答秦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生:各组学生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师:归纳总结,安排学生讨论:你能否描绘一下课本上嬴政的画像?秦统一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吗?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我们今天解决有什么联系?(教师指导学生从统一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今天我们解决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师过渡:秦王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了统一之后,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别请四个组的同学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一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指导第一组学生阅读课文,和学生探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并向学生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生:看书归纳出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2.嬴政为何自称皇帝?为何被称为秦始皇?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职权范围是什么?生:根据课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回答。

4.这套制度的建立属于哪个方面的措施?生:回答政治方面。师过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三、书同文,车同轨(第二组学生探究讨论)

1.书同文,车同轨”这一个主题讲述的内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文化经济方面。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生:统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多媒体展示各国文字的不同及秦统一文字的过程。生归纳: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还允许通用隶书。

4.中国的汉字从出现到秦朝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生答师补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四、焚书坑儒(第三组学生探究讨论)

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书坑儒”?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

3.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生:加强思想控制。

五、修筑万里长城(第四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多媒体展示秦长城示意图,说明秦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这一主题讲述的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哪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点?生归纳: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2.识读《秦朝疆域图》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在哪里?生: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生:介绍匈奴族的历史,指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

5.桂林兴安境内有一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生:灵渠。

(小结)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秦帝国。

(课堂活动)评价秦始皇

教师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学生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并在课后写成小论文。

十、板书设计

第13课 六王毕四海一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2.秦统一的过程3.秦统一的意义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2.在中央设“三公”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书同文,车同轨

1.统一文字2.统一货币3.统一度量衡4.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四、焚书坑儒

五、修筑万里长城

1.北击匈奴修长城2.南征越族凿灵渠3.秦朝的疆域

第8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一、师幼互动要“引导教”

案例一: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子豪小朋友来到科学区域中活动,他发现了今天柜子中投放的新材料是几个镜子,他就拿出镜子照了照,接着又摆弄了几下,觉得没有什么好玩的,就放下了手中的镜子准备离开科学区域,我轻轻对他耳语:“子豪,我们到阳光下玩镜子怎么样?”他就高兴地把镜子拿到阳光下照来照去,突然,他发现了镜子能反射太阳光,还能把光斑投射到墙壁或天花板上:“看,太阳的影子照到墙上啦,还会动呢!”兴奋的声音吸引了不少的同伴一起玩起了镜子。过了一会儿,幼儿们的兴奋劲过了,有的幼儿准备放下镜子,我思索片刻,用脸盆装了一盆水端到阳台上,并故作神秘地说:“我们把镜子放到水盆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子豪小朋友最先把镜子放在水盆里:“哇!天花板上有光斑在动。”“快看,我的这个光斑变成了彩虹啦,真神奇。”“我也来试试!”幼儿们的探索欲望再次被激发了,我打来一盆盆的水让他们动手尝试,“哈,我也发现彩虹了!我成功了!”“奇怪,为什么我的镜子照不出彩虹呢?”他们边探索边讨论,“是啊,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镜子照不出彩虹呢?”顺着幼儿们的问题,我把“球”又抛给了他们,于是他们纷纷寻找原因,“是镜子的问题吗?换个镜子试试。”“把水盆移动一下试试。”“我知道啦,”枋枋小朋友大声说道:“刚才是邹勇把太阳的光线挡住了,所以天花板上的彩虹就不会出现了。”我说:“那大家别把太阳光遮住,再试试看吧。”

反思: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的是幼儿的“无知”和“不足”,因此更强调教师的“教”,区域活动则更强调通过个人的体验和经历来学习,它给了幼儿一个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机会。幼儿不仅能真正做到“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还能在一个相对悠闲的、而不是追求当前学习结果的探究过程中得到满足,从而尽享学习的乐趣。因而,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等,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活动,选择恰当的机会与幼儿共同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从而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师幼互动要“慢半拍”

第9篇:反思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37-01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