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学典型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具体体会
(一)以分工合作的形式,构建起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网络
这项课题研究省里的总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荆门市承担的子课题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荆门市又将其细化分解为七个方面的内容,市直6所学校承担平面图形与测量的研究任务,钟祥市2所学校承担立体图形的研究任务,京山县、沙洋县6所学校承担位置、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的研究任务,东宝区、掇刀区4所学校承担角的研究任务,今天进行现场汇报交流的6所学校基本涵盖了这些研究内容,通过这样进行分工协作,就构建起了一个研究框架与网络,支撑起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这个课题,这样安排非常科学合理。
(二)以案例研究为手段,探索出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石化一小课题组通过创新性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探索。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这一案例中,石化一小的老师们创新性的设计学具3组9根小棒(颜色相同的长度相同),让学生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旋转、平移得出3个三角形完全重合,也就是全等,再让学生摆四边形,同样比较发现虽然边的长度固定,但摆出的大小、形状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形状与大小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它的稳定性。
2.钟祥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专题式研究对立体图形的教学形成有效策略。从“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几何概念教学采取的策略是层级推进。首先是直观展示,感知概念。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实物教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面、棱、顶点。其次是动手实践,理解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制作长方体框架或模型,学生会做,说明他们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再者是空间想象,内化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地呈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建构一套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思维体操,将概念深深印在脑海中。最后是解决问题,巩固概念。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3.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对比式研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他们研究的是“圆的概念教学”,学校课题组采取的是“同课异构”这种对比式研究办法,由多位实验教师分别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例,来探索不同的设计,哪一种或哪一点更适合教学实际,更为有效。
4.沙洋县高阳小学课题组通过反思性研究进行有效性教学探索。学校课题组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研讨,促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策略准确地把握了确定位置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
5.石化二小课题组通过问题式研究对长度、面积单位概念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针对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概念的实质,注重结论的记忆,仅以课本知识为导向,割裂了系统间的概念等进行了一些典型课例的研讨,形成了诸如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等有效策略。
6.东宝区象山小学课题组通过实践性研究形成角的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按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四环节展开教学。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在“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中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在师生的发展上,从今天现场汇报以及通过课题资料展示的学校情况看,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真正落实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研究理念,课题学校的师生都在研究中成长、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是注意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现在教师对课题研究要么是应付型研究,认为课题研究是负担,纯粹完成任务;要么是功利型研究,研究时不做事,结题时要挂名。其实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有利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研究越来越懈怠,专业发展就不够,专业化程度就不高。如果我们做研究型教师,同样可以越老越值钱。2012年2月份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老师们可以对照标准看一看,自己有多大差距。同时也希望老师们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中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师培训;能力结构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最早被运用于医学界和法学界,20世纪20年代美国师范教育引入案例教学,目前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我国引入案例教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知识增长方式认识的改变,案例教学也逐步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关注,目前正处于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之中。我国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案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它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发展”,它不是将教育理论以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教条形式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而是“把一些真实的典型教学事件或问题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像一个成熟的、老练的教师那样去做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问题的机会……”中小学教师在这样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能技巧,还能在探索中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整合,改善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培训的关键所在。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既有赖于亲历亲为的教学实践,更与他们的阅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教师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便是可以丰富学员头脑中的案例知识,它既能为学员提供各类优秀的教学设计,也能为学员提供反映目前中小课堂教学中典型问题的设计环节。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师选用的案例一般都具有时代性,其中展示的矛盾或问题是当下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也是其他教师可能遇到的。如目前所关注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如何坚持发展性评价”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读和分析,学员能了解新课改关注的主要问题,当他们自己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或实践时,案例情境会在头脑中不断再现。这些案例情境能使他们对科学的、艺术的课堂教学的理解更形象、更具体。可见,案例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教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各科教学都有适合本学科的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但具体的课堂教学永远都是不确定的。虽然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存在一定问题,但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学会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决策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师培训中学员通过阅读案例不仅可以在观摩中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而且他们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在交流中学习,在讨论中增长智慧,提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者实施案例教学的直接目的也不是为了讲清楚某一教学原理的基本观点,而是要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剖,引导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围绕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或重新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或途径。学员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中小学教师学习如何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能够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目前,普遍认为教师不应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一定的研究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学员就一定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好的案例一般都具有典型性,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围绕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如发展性评价专题、自主学习专题、合作学习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等等。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蕴涵的道理就越有回味,也就越具有研究价值。但无论多么典型的案例都要蕴涵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之中,学员必须认真感受这一情境,经过自主研究、小组讨论研究和全班交流等环节,多角度地考察案例中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创造性地找出隐藏在表面情形后的更深层的教育教学问题。培训者引导学员分析案例的目的不在于得出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或最佳答案,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郑金洲指出:案例教学“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
四、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随着人们对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培养反思型教师逐步成为教师培训界的一种共识。教师不应是以往的那种教书匠,而应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或智慧型的教师,教师要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这种实践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深思,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这其中的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有学者指出,案例讨论之所以适于促进学员的批判性反思是因为它包含有对话。案例教学是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展开的,通过对复杂的教学情境的分析、阐释、倾听和质疑,中小学教师不仅可以对案例内容进行反思,而且也可以对自己的分析、决策进行反思。“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通过讨论案例当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同时也掌握了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案例中常设有一个或多个问题情境,或者是引人入胜的,或者是发人深省的,有时还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体现矛盾解决过程的曲折性,也可能有作者的理性思考和反思。但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或解决方法一般都具有“两难”性,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落花生》一文,教师一般都会问学生“喜欢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喜欢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的独特体验往往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不一致,而《课标》指出既要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常常会为此陷入两难境地。案例教学能把这种“两难”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学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仅会结合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反思执教者的教学行为,还会不自觉地反思教学实践本身,反思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使教学走出“两难”境地等。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学过程,形成经常对自己的缄默性教育知识进行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反思意识的培养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五、案例教学能够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当今社会合作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不会合作,更重的是我们缺少合作的意识,而案例教学的过程正是培训者和学员通过合作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过程。从案例教学实施的步骤来看,一般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课堂实施阶段是案例教学的主体。一般包括呈现案例、个人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和总结评价五个环节。小组讨论是小组成员合作的过程,全班讨论是全班学员合作的过程,一般将这两个环节合称为案例讨论阶段,主要包括讨论疑难问题、提供备择方案和讨论如何实施三个环节,此阶段是课堂实施的主要阶段,也是培训者和学员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阶段。可见,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过程主要以合作的形式为主,学员分析案例的过程也是他们增强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技能、技巧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专册; 案例教学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使用是要明确案例教学的宗旨,用生活事例来诠释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解,形成观点。案例教学是基于每一课的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厘清教材板块与脉络、知识点与话题,精准定位案例教学的使用时机。例如在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关于法律规定的重要的年龄节点,学生知之甚少,特别对于“8岁是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分界”这一法律规定更加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自主讨论“知识窗”中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通过互相讨论,自主探究,释疑解难,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重点讨论哪个年龄,不理解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用视频形式出示新闻案例——一年级小学生给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是否能追回?通过观看案例前半部分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不同年龄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未满八周岁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他的充值行为法律上不予以认可。最后做出判断,家长是可以跟游戏开发公司索回这笔费用的。通过开展这一生活案例的讨论,将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建构起来,理解不同的年龄节点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实践探索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大辞典》中对情境教学有如下解释,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王大根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可见,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环境中依据教学内容等需要而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习得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的主要内涵
情境教学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情境教学是基于情境认知的一种学习方式
情境认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可能的真实场景中最大程度地利用大脑的知觉来习得知识,并能有效沟通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所遇的相关知识,即学生能及时转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实践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所追求的学生真正理解与应用知识的程度。
(二)情境教学能避免对知识的遥远感与抽象性
在情境教学中所习得的知识更带有丰富的真实性,学生更能明晰知识的推导与产生过程。这即能有效回避学生以往深感学习内容过于遥远与抽象,严重脱离他们生活经历的知识背景,而避免所学知识无兴趣与学习无动力现象等问题。
(三)情境教学中的“实习场”式教室环境布置
在普通教室中,教师基于努力营造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学习环境,通过各类道具或是相关资源等来创设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情境,以求得最大程度地去逼近真实的知识场景,给学生一个“实习”知识与技能的“实习场”,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效。
三、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的典型案例
在情境教学的创设中,一般可分为“问题情境”、“真实情境”、“模拟真实情境”等类型。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在日常教学中的探索来列举其中几个典型案例。
(一)问题情境的美术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学生的心里,似乎老师什么都知道。但如果在上课时,当教师向学生“请教”时,即把问题推给学生,让他们想办法动脑筋来帮助老师时,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在浙美版第3册第11课《手拉手好朋友》的教学中,笔者故作焦急地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有一件事情要拜托大家。”同学们一听,老师还有求他们的时候,纷纷聚精会神。“我想一下子剪四个手拉手的小人,可是剪了半天也没剪出来,你们能帮帮我吗?”大部分同学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接下来,他们就开始查阅教科书与动手尝试。没过一会儿,一部分同学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当笔者一边说谢谢,一边听学生们介绍相关的技法时,同学们个个像英雄一样乐开了花,因为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究和学习。
教师通过向学生“示弱”来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竟然能解决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的自信心、能动性、探究性通常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更有效地获得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模拟真实情境的美术教学案例
运用角色扮演来创设模拟真实情境的美术教学,如学生通过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然后在演绎这个角色的过程中获得本课的知识与技能。其实,不同的角色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深层体验,从而让他们在模拟真实情境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美术。
案例一,在“设计·应用”课例——《彩泥点心》中的应用。
在浙美版第1册第9课《彩泥点心》一课教学中,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去探究彩泥的搓、团、压、揉、捏等技法,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情境教学。首先,给学生们一个启示:“乐乐大酒店要招收一些点心师傅,酒店的第一个要求是要会做汤圆”。然后,展示出几套白色的厨师帽与厨师服先让几位同学穿上。低段学生对于成为一名点心师非常感兴趣,就本能地激发了自身的制作欲望。接下来,学生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都能很快做出球形的彩泥。此时,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并明确地告诉学生们做汤圆的方法就是“团”。接着,教师再分别提出“酒店”的第二个要求做大饼,第三个要求是做油条等等。这样,学生们就一如既往地探究技法。很快,在游戏中五种捏彩泥的基本技法被学生们探究出来并掌握了。
以上通过竞选当点心师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了。他们在用彩泥制作这些“食物”过程中,从教师让我们试着做完全变成了我要做。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酒店的“实习场景”,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习得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也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案例二,在“欣赏·评述”课例——《中国传世名作欣赏》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似乎对美术“欣赏·评述”课不太喜欢,这与许多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在此类课例中,转换学生的角色,用情境教学来替代灌输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浙美版第10册第15课《中国传世名作欣赏》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扮演拍卖行和竞拍者的角色来进行模拟真实情境教学,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我采用单元教学的形式,首先将学生带到电脑机房,并把教材中要求学生欣赏的八幅名作当作“非常贵重”的“拍品”分发给相应的八个组。然后,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类渠道为将要拍卖的藏品查找详尽的资料,并撰写拍品的介绍词,确定起拍价,再推选出一位拍卖师。其次,在教室中事先布置了模拟的拍卖场景,还特意制作了竞拍号及锤子等道具。再次,在“拍卖课”中,学生们逐组介绍他们藏品的资料与介绍词,有的小组还制作了精美的PPT,边放图片边讲解,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就这样,教学在同学们的作品讲解、拍卖声与锤子声中不断地掀起。此时,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变成了“拍卖”的咨询师与教学的支持者了。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与情景教学,即让学生在“欣赏·评述”的课堂上克服了平时教学中的漫不经心与被动学习的状态,更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刻地体验了美术拍卖“实习场景”及其“拍卖师”、拍客与讲解员等角色。欣赏教学也获得了理想的成效。
当然,上述的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创设并不是相互隔离的,有时依据需要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融合使用,以期获得最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8.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6.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学素养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对引导儿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加强探究性学习的生活性
科学探究最终还要回归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以生活性为探究学习的基础,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内容的生活性主要表现为是否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是否有参与的兴趣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安排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例如,在四年级科学教材安排中,提出了“养殖活动”。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养蚕,了解小动物的生命周期规律。由于蚕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而在其生长过程中极富变化,具有典型性。在整个单元设置中,围绕蚕的生长状况来开展,学生观察蚕的一生,并总结规律。但是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例如有些学生和老师都没有见过蚕,那么就可以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如养菜青虫、小蝌蚪等类似的动物,既可完成教学目标,又可实现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二、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基于小学生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不足等实际情况,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大多建立在先前已经具备的基础上。因此,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就是对原有水平的积累与沉淀。案例教学法,可让学生对知识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在小学科学课中,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来自学生的生活、可以来自新闻等等,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认知,逐渐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并自行开展类似的课题研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个别事物的归纳总结,例如教材中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寻找各类事物的特征,如《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鸟》等,如果教师对每节课都精讲精练,必然造成无用的重复,学生则缺乏新鲜感,无法调动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内在潜能的开发,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试想,如果学生仅是被动接受知识,那么能力怎么会有所提高?更无法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因此,针对类似的课程内容,教师应归纳、总结,提出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了独特见解,提高概括能力,这样他们可以应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事物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教学质量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课堂学习氛围的基础,例如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自信心,将投入更多精力到探究性学习中,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易于接受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与判断,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但是有些学生感觉到有难度,不愿意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只想着教师直接提供答案,这显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只有学生做到“实践出真知”,才更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样,一节课就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但学生仍意犹未尽,对下一节课充满信心和期待。
四、注重课外延展教学
由于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课堂活动横向、纵向扩展,积极开展各项课外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将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积极进行探究活动,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地球上的水》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同学一起探讨身边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例如学校卫生间的水龙头没有关严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否利用一些小材料发明节水装置,这样可以实现水龙头的自动关闭。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提高了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踊跃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决心在课后一定完成实物发明。这样,儿童无穷的潜力逐渐被挖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发明家。
五、开展多元化评价
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效果如何,应通过各种各样的评价手段来实现。鉴于小学生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期待得到表扬与认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评价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持续兴趣的培养。在小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对小组的合作情况、个人动手能力、学习态度、积极性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客观评价,或者让小组内的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自己,可做到取长补短,并提高对小学科学的兴趣,实现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小学科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宗宝.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整合初探[J].魅力中国,2011.
近两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推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者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总体框架。马云鹏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笛Ш诵乃匮?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此,如何通过教学实践、主要是课堂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界定
《人教版》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张奠宙教授指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马云鹏教授指出,具体来说,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课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即以以上表述作为界定。
三、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给出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10项具体内容,并逐一做了界定和解读。其中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重点。《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2)创造心理学理论。创新意识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创造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3)现实数学理论。应用意识也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根据现实数学理论,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从而产生积极的应用意识。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目标是:根据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理论层面,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观:课堂教学以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过程是探究、理解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多元见解和感受的交往活动;是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是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省活动。
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人格尊严、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学生是有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发展的。
在实践层面,本课题致力于教师转变六种观念,树立六种意识,并贯彻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1)由重知识向重素养转变,树立素养目标意识;(2)由统一性教学向差异性教学改变,树立个性教学意识;(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学生主体意识;(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过程意识;(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意识;(6)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教学民主意识。
五、研究内容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革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分为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通过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调查法:用恰当的方法调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案例研究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结合教学实际,以典型教学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教师建立真实的教学感受,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以构建有利于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
七、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包括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八、研究步骤及措施
(一)准备阶段
1.文献学习: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认真地学习、研讨;2.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访谈、检测等方法,对学生数学素养、教师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科学地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构建模型;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66-02
数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而数学建模就是一种经典的解题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在人们对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数学模型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构建数学模型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
一、数学模型概述
所谓数学模型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按照主流观点数学模型主要指的是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而构建起的一种抽象、简化的结构。具体而言数学模型主要指的是通过字母、符号以及数字等要素构建起来的一种等式或者不等式。此外,用图标、框图、图像等来描述客观事物特征的方法也属于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一种经典的数学解题方法,数学模型的构建是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产物。利用数学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的构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数学问题。
构建模型是一种专业的数学学习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必须要符合一定要求。学生在构建数学模型过程中只有符合要求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模型本身必须要真实完整。所谓真实完整主要指数学模型必须要能够真实完整地表达出客观问题,而且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二是简明实用。数学模型的构建必须要是简明实用的,这一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构建数学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如果模型本身非常复杂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自身也会对这种方法造成误会;三是要能够适应变化。小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不仅要满足实际问题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要求。上文提到的三方面就是当前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按照这三方面的要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模型培训,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模型的特点才能使学生具备专业的构造数学模型的技能。
二、数学模型构建的主要措施
上文提到了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构造数学模型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数学模型的研究。要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讲解。针对低年级数学模型构建的教学,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直观事例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二是结合实际案例来建模;三是数学建模必须要进行专业的验证;四是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进行教学;五是要把构建模型的培养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1.在直观事例中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接受能力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大量的直观实力来进行教学。运用直观事例教学就可以使得学生对事例中所表达的思想有形象直观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直觉性的高级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在这一节中介绍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这些图形的计算面积。低年级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善于启发学生。学生在学到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梯形的面积是如何进行计算的。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来进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化归思想说白了就是要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由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共识就是一种典型的化归思想的应用。这是数学建模方式成功地一个典型例子。
2.结合实际案例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案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就全班人数、出勤率、花名册等要素来进行讲解。对全班人数、出勤率进行统计是一种典型的统计。教师可以结合这个案例来讲解数学建模。数学建模不仅是字母符号的结合。图形的构建,表格的统计也是构建数学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全班分组,分成各个小组然后把不同任务分给不同小组来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就可以充分掌握数学建模能力。
3.建构模型必须要进行专门的验证。验证是建构模型的必然选择,在今后的数学建模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专门的验证。只有经过验证才能证明结果的正确性。针对低年级小学数学建构模型的教学也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对于建构模型中的验证问题,在学习方程式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典型。方程式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方程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科学建模。方程式实际上是实际关系的一种符号表述,方程式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建模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来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验证问题。方程式如果得不到验证,则结果有可能是错误的。在应用题中这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学生如果不进行验证,那么得出的结果就有可能与实际严重不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必要的验证。(1)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数学构建模型的培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是实现有效培训的必然要求。针对构建数学模型的培养,教师可以同类比较、形象思维、概括演示;归纳演绎、逻辑思维、概括演示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这是构建数学模型关键。(2)把构建数学模型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模型的构建是一种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数学建模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师要把数学模型建模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等阶段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数学建模是数学教学中一种经典思维,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这种方法对于提升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小学生数学建模的培养。本文详细分析了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建模培养的方法。本文提到的五种方式是在长期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五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东,陈怀琳.小学数学模型构建策略研究[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关键词]高专;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58 — 02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在师范生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中一直采用“毕业前一门学科教法课(或教学论),几个月教育实习”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高师学生从教素质与入职前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为探讨如何在高师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主持教职委课题《数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得了初步成果。为寻求提高高师生职前从教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一、专科师范生执教能力现状的分析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教队伍呢?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一项根本性举。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小学教师,高师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部门,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笔者结合教育见习、实习对专科学校一至三年级共135名数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中的基本教学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执教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基本教学能力欠缺,专业教学技能水平低,基本执教能力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一测试结果反映出高职高专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课改步伐滞后于小学教育的现状,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观点成为了制约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因素。了解目前专科层次师范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找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构建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提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依据这一理论,笔者提出了以模块式训练为主的“二元四次”教学模式,并完成构建过程。“二元”,即实践课教学要以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目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学科教师提出的综合素质要求为目标,实现二元化教学标准。“四次”即按照“二元”中目标要求整合数教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确定将职业技能分成基本教学技能、专业教学技能和执教能力三个大的方面,并按逻辑顺序分成一系列若干小的问题系统的排列起来。把两年作为一个培训周期,按训练内容划分为四个训练阶段,实现“四次”技能训练。“一次”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结合数学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开展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二次”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结合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为学生进行从教的理论知识储备,进行分析教材、备课训练。“三次” 是二年级第一学期,利用模块化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微格课,按步骤对学生上课、听课、评课、说课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四次” 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结合见习、实习走进小学课堂,完成分步训练综合考核的实践教学,实现“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全过程。
三、利用“四结合”实现“四次”教学模式实施
1.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实现“一次”步骤,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
为了渗透入学即从教的职业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教育培养模式,课题组依据“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结合高职专科教学实际对数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设置课程。转变授课教师教学理念,由单一教法课老师负责培养学生执教能力变为全体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培养、培训的责任,按课程性质分别赋予任课教师不同项目的执教技能训练任务。学生入学后即进行基本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使班级内各组的课题解决能力具有可比性或竞争性,对学生进行学生学习、实践内容与过程,采用评练结合、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实现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数分、高代、解析几何等基础课教学辅助进行钢楷、粉笔字、数学符号书写、数学图形绘制、数学思想方法的练习。按2:8比例对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进行课上时间分配,按:3:7比例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练习内容进行课下时间分配,实现全方位、全员指导训练学生执教能力的目标。
2.案例分析与教法课结合实现“二次”步骤,进行备课等教学能力训练。
为学生进行从教的理论知识储备,利用案例分析手段与教法课结合进行备课、分析教材训练。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学环节的教育情境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特殊情境进行讨论,采用案例分析与教法课相结合学习法培养师范生小学课堂教学的分析教材、备课技能。具体做法是: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展示典型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老师从实践环节入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周密的分析思考和科学取舍,以小学实际教学环境为背景,选取具有典型性、创新性、启发性的案例,供学生观看、分析、交流。案例中,力求做到既有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实际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学习、模仿;也可以选取因违背教学原理而导致不良效果的案例,以便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经验、方法,并以失败的教训为戒,避免在学习教学技能中走弯路。第二,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法课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采用观看、研讨、分析等几个教学过程进行,活动中强调教学目标,注意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范围,要求学生采取客观的态度对阶段性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学习有价值的东西,感觉特色的教学行为特征。第三,教育理论与教学活动相互印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原理,师生互动的形式,从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教学效果等角度剖析案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第四,以评带练、总结收获。点评中,教师在表述本人对案例的看法时,结合相关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对案例分析中的重点、难点做补充和升华行的阐述,了解学生的见解,由案例引申出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热情与主动性,实现技能模式的形成。
3.大课教学与微格课实践结合实现“三次”步骤,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阿伦教授第一个将摄像机带入课堂,用于师资培训,创立了微格教学。它是一种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利用大课教学与微格课教学结合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是实现“三次”步骤的关键,也是是否能够完成“二元四次”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步骤。实验中我课题组利用大课教学进行集体辅导,利用微格教学进行分块练习,分阶段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听课、评课、试教、说课的教学技能训练。以师范生在试讲中真实出现的问题为教学案例,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采取解析的方法,把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分解成课堂导入艺术、讲授艺术、过渡艺术、设问艺术、课堂评价艺术等模块进行训练。通过大课讲解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内容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如,课堂导入艺术一节课中大课教学上通过讲解使全体学生掌握了“课堂导入导入技能是指在上课开始或学习新课程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的时间之内采用某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技术。”这一概念,了解了课堂导入不同方法存在的优点及不足。之后,通过微格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实验不同课堂导入方法,体会他们之间的差异,发现自身试教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这样大课教学与微格课实践结合使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体现,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有利于使被培训者明确学习目的,把精力集中放在重点上。大课教学与微格课教学结合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方法,不能不断提高学生适用现代科学术的能力, 帮助学生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减少失误,并使学生尽快地建立信心。大课与微格课相辅助的教学能力训练形式,虽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改变师范生的个人基本素质素养,不能把一个普通师范生变成一个合格的教师,但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为他们以后走教师岗位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4.实习与评价结合实现“四次”步骤,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二元四次”教学模式依据“二元”目标,分步骤、分层次对学生的执教能力进行培养,前三步完成了分块练习,“四次”要利用小学教学的现实环境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测试、评价,通过小学教师示范课指导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技巧,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技术,能够把课堂教学中的不同模块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达到培养合格小学数学教师的目的,完成“二元四次”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要为执教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所,为执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让学生在实战组合模块,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法。更要为评价提供场所,让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认知、实践、再实践的指导,达到分块指导、综合考核的培训效果。指导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一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根据“二元四次”教学模式中制定的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数学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二要根据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分阶段进行形成性教学评价,不进行终结性评价。三要做到指导教师个人评价与学生小组评价有机结合,科学的对实习学生要评价的内容作“质”的分析,对评价的资料作“量”的评价。
四、“二元四次”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困惑
1.构建“二元四次”教学模式周期较长,存在被测试学生基础素质之间的差异性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可能。
2.实习与评价环节中,由于指导教师在教学素养,数学教学能力上的差异导致评价结果有差异性。
3.校内教法老师,必须通过录像课进行补充评价,但由于条件限制,个别学生不能提供教育实习期间的教学录像材料。
〔参 考 文 献〕
〔1〕张荣锋.关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07).
〔2〕张荣锋.基于从教能力的高专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测试调查报告〔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佃庄镇中心小学
根据区教育中心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教育部曝光8起师德典型问题》等关于师德师风的文件要求和案例通报,并积极开展师德师风的调查研究,现将我校关于师德调查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师德师风的有关要求
在新学期伊始,我校按照中心校的要求,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师德专题教育,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十条禁令》等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让每位教师写出心得体会,保证让每位教师牢记师德要求,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学期中间,及时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教育部曝光8起师德典型问题》等关于师德师风的文件要求和案例通报,以强化教师的师德认知水平,提高教师师德意识。
二、组织教师研讨曝光的师德案例,自查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规范
12月7日,我校在会议室组织全体教师讨论曝光的师德案例的严重危害性,并让每位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教研组长对本学科的教学手段进行了讲述,对容易诱发体罚学生的教学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中让学科教师端正教学理念,认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避免违背认知规律,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部分班主任教师介绍了师德规范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困惑。全体教师在诚挚的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了师德水平,对有违师德的常见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邀请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评价
我校邀请学生代表对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评分和提参考意见,以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师不断完善师德师风的内涵。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到校座谈,让家长通过平时和老师的接触以及学生对老师工作的反映,来对任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进行意见陈述。这些工作扩大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社会影响,激励着每位教师始终坚守高尚的师德师风。通过家长的评价,看到全体教师都能遵守师德师风要求,科学实施教育,促进每个学生进步。
通过开展师德调查工作,促进了我校教师的师德水平提升,为了让每位教师都保持高尚的师德师风水准,我校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做好以下三点:
1、加强学习,时刻牢记高尚的师德师风水准并严格要求自己
我校利用例会和专题活动,不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十条禁令》等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保证思想上不偏离主旨,严格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2、重视家校沟通,增大家校教育学生的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学生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学生学习也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监督与教育,所以保持和谐有效的家校沟通,可以使家长感知教师的科学施教和高尚的师德,减少对学校工作和教师教学的错误认识,增加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满意度。通过家校沟通,也可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从而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优秀师德典范的带动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