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培训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98-01
一、当前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为了促进农业的持续增长,先后组织了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等,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科技养殖、科技种田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觉悟高、善经营、懂科技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在这些人的带领下推广了一批新科技、新成果;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是不少农民尝到了甜头,农民获得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但是我校通过多年的培训工作也发现了农民的培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对科技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农村政策中政府只重视抓农业的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由于以往的政府或者培训机构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视的力度不够,只重视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农民不愿意参加科技培训对科技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在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中,许多农民对参加科技培训的事情不重视,参加科技培训班的学习要等到村干部上门挨家挨户的通知后,他们才不情愿的去学习,有的农民甚至认为参加培训班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耽误了自己办正事要求给予自己一定的经济补偿,如误工费、食宿补助、来回的路费等要求,使科技培训的目的变了味。
1.1农民自身对科技培训认识不足
对于政府组织的科技培训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1.1政府组织的培训内容不符合当前农民的迫切需要,听课人员的文化水平差别大,部分人员培训后没有熟练的掌握培训内容;
1.1.2培训人员的授课水平有限,讲课内容理论、专业性较强、专业术语多授课内容不通俗易懂,这样的培训当然不能使被培训人员有所收获,还有些培训人员由于准备不充分,讲课内容脱离当地生产实际、指导性不强,使农民难以在生产生活实际中进行操作;
1.1.3学校自身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对培训工作的准备不足。
2.政府投入不足
2.1财政投入不足
与前些年相比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民科技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与庞大的农民群体与众多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相比,这些资金显得比较微薄。
2.2授课教师尤其缺乏
尤其是缺乏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资深专家,科技培训的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大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讲课内容实践操做性差,没有接受过在培训授课方式落后。教师的这种现状已经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阻碍,制约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没有充分的挖掘利用科技培训资源
目前农民科技培训的场所主要是田间地头,以及培训班进行培训,科技培训的资源缺乏且资特别是组织的村级培训,缺乏固定的培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问题严重,使培训达不到满意的质量与效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不到有效发展。
4.科技培训的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农村科技培训教学中运用的培训的手段主要是以电视、V C D等为主,教学手段落后,在农村由于受资金、观念等条件限制而不能使用多煤体等先进教学设施,受这个条件的限制大量新的科技信息与科学技术成果不能及时掌握运用,农业科技水平也不能够很快提高。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被有效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法
1.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形式
创新形式、改进内容,能够吸引农民主动参加科技培训,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我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实地调查农民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做到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通过多种培训方式让农民理解、掌握培训内容,加强培训成效。
2.培训内容要注重联系实际,增强培训的实效
在举办科技培训班时要坚持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的内容是目前农民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进行不同专业技术的培训,在生产技术上为农民答疑解惑,由于农业生产的时效性要求,在举办培训班时要结合农时培训,是培训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农业技术人员要下到农村中去,了解农民的需求,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并在农业生产中及时给予农民技术上的指导,增加培训的针对性;调查农民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要与学员工作内容和就业趋向相结合,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在培训内容上做适当调整。
3.改革培训方法
农业培训要受到农民的欢迎还要提高培训的效率,就要传统的授课方式,从形象直观的角度、本着易于接受的教学原则,改革新授课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把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吸引授课人的注意,将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因人施教对不同知识层面农民的培训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果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就要适当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多举办实践教学,让农业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农业生产走到田间地头进行农民进行现场农业技术指导,以弥补培训人员论方面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从而使农民的实际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我们举办科技培训的目标。通过举办这样的培训班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4.培训后的跟踪调查活动
为了加强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反馈,开展确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跟踪调查活动。对农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调查可以采取入户调查、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通过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培训的效果,对农民反映的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仔细研究、认真解决,跟踪调查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的交流,及时了解农民所需所想,使培训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培训效果。
三、结语
农民是农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农业如果农民的素质低下,这个国家的农业也不会发达,所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一批觉悟高、善经营、懂科技的农业带头人,是我国目前的紧要任务,在这些新农民的带领下使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逐渐摆脱过去单一的农村产业链条,引导我国农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民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98-01
一、农民的特点
1.务农收入低
据调查,农民仍以传统的种粮和养猪为主,结构调整不够,效果不明显,这就导致农民收入偏低,因此农民务工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2.农民综合素质低
据调查在家务农的主要劳动力有六成是老年,年龄偏大。并且文化程度很低,初中以下文化占55.2%,初中占38%,高中占5%,中专占1%,大专仅占0.8%。
3.劳动技能低
家庭主要劳动力中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参加过相关培训,大部分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即使有少部分农民参与了培训,最终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很少。
4. 缺乏技术和信息
农民渴望新技术在农村的广泛传播,渴望新的种殖养殖技术在农村推广应用,更渴望学习、了解新的国家政策。在农民致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新技术、缺乏资金,缺乏信息。
5. 学习手段单一
一是农民缺乏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获取知识的意识和方法,导致利用这些媒体来进行学习的很少;二是因为这些媒体还没有容纳更丰富的技术信息内容可供农民学习,还需要我们制作更多的学习资源。
二、农民培训中心存在的问题
1. 农民思想认识不够高
广大农民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往往忽视了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对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农民只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仅有少数人愿意参加长期或经常性教育培训。很多人安于现状,认为祖祖辈辈都种田,生活过得去,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和系统地学习。就现阶段农民教育情况来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部分农民只具备小学文化程度,在冬闲时节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农民感觉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有难度,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培训走过场、效果不明显。部分打工返乡农民思想保守,利用政策法律工具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总认为打工就是“下力气干活”,觉得没有必要参加培训,白白浪费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
2. 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学校的资金投入是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供给来源,政府供给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供给渠道的发展状况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 国家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拨款尽管有所增加,但除了中央财政的投资外,各级财政没有很好的响应中央的这一举动。如国家启动的“阳光工程”培训,为每人提供100元的培训资金。而且随着物价消费上涨,农民教育培训任务和费用的加重,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只增不减,大大降低了办学质量,不利于吸引农民参与到培训中。可见,以国家为主体的供给总量和途径发展不足,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渠道。
3. 师资力量薄弱
在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中有从专门院校请来的专家,也有从农村推选出来的“土专家”,但主要是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各部门工作人员有限,很难抽调出较多的工作人员,农民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大量师资很难得到保障,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就更得不到保证。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的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三、应对农民培训中问题的主要对策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一定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
1.要强化政策扶持,在增大农业农村创业兴业吸引力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上取得新突破。
2.要提高思想认识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站在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度抓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抓教育培训,用城市教育资源覆盖农村,促进城乡文化有机融合;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人才的高度抓教育培训,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创新的能力。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中,要注重挖掘一些鲜活典型、推介一些可学可追的榜样,证明知识就是力量,技能就是财富的道理,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促进农民自觉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切实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在解决农民半农半读、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上取得新突破。
3.保障资金
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对农民的培训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1)政府负责列出农民培训的各项经费。整合扶贫、教育等各项资金;所有的农业项目都应划出一定比例的专款,用于农民培训;在农村发展和农民培训的各项经费中,划出一部分经费为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进行设备的更新和完善。(2)设立农民培训基金。设立农民教育基金,使农民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主要用于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如帮助专业农户或农业带头人进行进修深造。
4. 保证基层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
而今,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主要依靠的就是基层的技术推广人员。建议尽量保证基层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同时要做好对培训教师的培养。针对部分教师存在实践知识相对匮乏,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适应眼前生产,对技术市场、政策法规等知识的了解不全面等问题,在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之前,应先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提高培训教师的技术水平,拓宽技术掌握面,以保证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培养组建一支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受农民欢迎的全能型的教师队伍。
四、小结
要改善农民培训的现状。最重要的是从农民自身入手,让他们自愿的、主动的接受培训,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优秀的师资等。在新型农村建设中,对农民进行培训至关重要,政府和社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层;培训;问题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1 基层农广校的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双柏县农广校自1981年建校,先后开设了农学、林学、畜牧兽医、会统审、企业管理、现代乡村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等8个专业中专班。到2004年止,已毕业学员637人。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满足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更高要求,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联合开办专科、本科函授成人教育,拓展的农广校的教学职能,改善了教学结构,使教学与全县农村经济得到了协调发展,也为农广校注入的生机与活力。
1.2 教师队伍状况
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双柏县农广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力量,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农广校现有在编人员2人,其中:专科学历1人、本科学历1人、2人取得农艺师资格。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训对象文化结构偏低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推进,外出的劳动力逐年增加,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数以年轻力壮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龄人和妇女,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农村农业劳动力的现状满足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劳动力转移”和“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矛盾问题突出,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2.2 培训没有项目支撑
开展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其它部门大都有项目和政策支撑,如人事劳动部门、扶贫部门、农职业学校、妇联、县团委等,基层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没有项目支撑,是想干事,但难干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3 培训没有经费投入
到目前为止,基层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还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投入渠道,也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基础财政预算,没有财政经费投入,基层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难于有效开展。
2.4 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单一
在实际培训中,培训内容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植业为主的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多层次的需求,对促进农村不断发展多种经营,拓宽生产经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还不大。
2.5 培训效果还不明显
培训工作的持续性、培训内容的系统性、以及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还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培训尽管投入了许多人力、财力、物力,预期的培训效果还不明显。
3 建议
因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基层农广校在农民培训中提出几点建议。
3.1 发挥基层农广校职能作用
在农民培训中,要按照当地特色种养业对科学技术更新的要求,配合地方农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相应开设专业,培养一批地方急需的特色产业方面的新型农民,把基层农广校办成适应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的农民培训机构。
3.2 整合资源
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整合各部门的教育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真正培训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3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基层财政部门应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根据国民经济增长有所增加。同时,适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
3.4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系统内对农民开展特色化、专业化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3.5 因地制宜增加农民培训内容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需要和农民需求,分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多种经营的多层次需求。
3.6 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围绕高产创建、菜篮子工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村生态能源等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结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抓住农时节令,采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3.7 把农民培训办到第一线
根据农民需求,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 把农民培训办到村、办到生产第一线、办到田间地头,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解决农民培训没时间,培训内容农民不需要等突出问题。
面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大好形势,基层农广校要紧密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任务,以农为根,以教为本,围绕产业发展,大规模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士苓.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培训成就及存在的问题[J].世界农业,2008,(08).
关键词: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根据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安排第二阶段工作要求,我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直属第一支部组织的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的调研小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地推进黔东南州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活动。我们先后到鸭塘、龙场、万潮、旁海等乡(镇)卫生院与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座谈,听取他们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农村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及建议。又与参合农户进行座谈,听取农户的意见及建议。
现对黔东南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首先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他们认为“新农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说今年一年都没有发生过打针吃药现象,明年就不想参合了;其次是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有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对这部分农民收缴参合费存在一定难度。
2、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的意义,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我交了钱而没有得病就要亏了,没啥意思”。
3、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4、参保农民期望值较高。对不予报销部分思想准备不足,造成部分人员不理解;对逐级转诊制,农民认为限制了自由选择医院的权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保“大病(住院)”的同时,兼顾“小病(门诊)”。部分农民抱怨门诊报销封顶线太低而体会不到报销的优越性;对费用总额减去自费部分后再按比例报销不理解,农户认为既然政府给报销部分医疗费,为什么还要减去自费部分。
5、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待进一步激活。论文参考,存在问题。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相对较差,技术水平受到一定制约,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医院的“转诊证明”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医务人员不能对患者提出的转诊要求给予满意答复,部分患者家属不理解,从而对合作医疗政策产生了不满情绪。
6、医院认为:次均费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疗,造成重复检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负担,由于没有治愈出院,药效不能持续,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产生怀疑。
二、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报销实例,用事实说话,使其帮助我们宣传“新农合”政策,让农民切实感觉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针对大病而设,根本原则就是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农民是新农合医疗的主体,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仅把统一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提纲》等资料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但由于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有限,能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农民没有多少。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利用赶场天在大街上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上级政策,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让农民就近就医。一是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优化农村卫生资源。二是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对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投入不足,药品周转资金短缺状况,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立项,争取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改善医疗条件。三是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采取上级医疗单位派员帮教,到上级医院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尽量减少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用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使农民受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4、合理调整补偿标准,更大线度让利于民。一是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补偿标准,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二是适当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三是逐步降低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在定点医院设立明白药房、放心药房、平价药房,尽量使医院药价与市场同价。
5、取消次均费用限制,应控制费用总额,由医院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费用支出,大病费用高些,小病费用低些。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全年费用不超出控制总额即可。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疾病象毒蔓一样危害我们的身体,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论文参考,存在问题。有句俗话说的好:治标更要治本,我认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农民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减轻农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脱新农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灭疾病,这应该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郁葱。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试点问题与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吕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年将基本覆盖全国《中国医院院长》2007年18期
3、汤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9X期
4、陈竺部长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健康大视野:医术人生》2007年10期
关键词农资经销商;农业科技培训;必然性;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035-01
农业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及时地把先进的适用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1]。农业科技培训属农业科技推广范畴,后者是将农业科技成果从研究者转移到生产者,使之真正发挥效益的一项工作,被誉为是将科研成果从研究者向生产者过渡的“金桥”[2]。因此,只有较好地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讲授给农资经营者,才能逐级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加强农资经营者业务水平培训,制止假劣农资流入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是农业科技培训部门的重要职责,是维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
1培训的必然性
1.1是确保农资质量和科学使用的重要环节
农业生产资料经销商是重要的农业科技队伍之一,他们在提供各种农资的同时,还要运用耕作、栽培、土壤、植保等相关知识指导农民如何科学种田,其常年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业生产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但随近年来农资需求量和利润的不断扩大,一些非专业人士为了盈利也卷入了农资销售队伍中,造成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农资科学使用方法的传播。据测算,农产品产量形成过程中,农药、种子和化肥等农资产品对农产品产量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可见,农资的使用方法是否得当尤为关键,但由于部分经销商相关农业知识匮乏,使得农资产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了农民不必要的投入。
1.2科学使用农资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及维护农业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促使水体、大气、土壤和农产品造成严重污染。大量盲目使用农资已成为一种掠夺性开发,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反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沙化,地力下降。为更好保护和维护农民利益,必须进一步规范经销商的经营行为。因此,有必要对经销商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增强经销商懂法、守法的自觉性。从源头和中间环节上遏制坑农、害农违法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2存在的问题
2.1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规范
农资经销商除登记及许可证管理外,没有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进行规范要求,造成从业人员鱼目混杂,没有统一标准,严重阻碍了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因此,采取执业资格认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2经费不足,培训内容滞后
农科培职工由于常年奔赴培训一线,知识未能及时更新,因此需聘请相关高校教授、口碑颇佳的农民和工商质检人员介绍使用经验、相关法律法规和农资行业最新进展,建议财政给予经费支持,使得农资经销商能够真正得到高质量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培训教育。
2.3品牌集中度低
农资行业的品牌集中度低,缺少强势品牌[3],一般商家规模比较小,点多面广且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差,开业倒闭频繁,这也给农业科技培训造成了很大难度,建议出台相关政策,联合商家,建立连锁性的农资超市,进一步规范农资流通市场秩序,集中培训商家从业人员,以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3对策
3.1政府高度重视和扶持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4]。这样才能够确保农业科技培训有效开展,在农资经营者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
3.2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树立良好口碑
因地制宜,重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关系,尤其是与农资经营者建立好“既是老师又是同学”的和谐关系,相互借鉴经验。另外,搭建经销商与生产、批发企业网络平台,适时更新数据,避免坑农事件发生。培训机构在此平台中可扮演客观角色,对优秀企业产品信息进行,相反则进行公示、通报,以促进优质、低成本、环保农资产品的推广,使伪劣产品渐渐退出市场。
3.3培训形式新颖,提高培训效果
应做到边培训边示范,对规范的经销商进行文字图片展览、走访。在培训后不断反馈与改进方法,宽进严出,保证培训质量,每期培训结束后发放资格证书,并进行问卷调查,不断调整培训形式,以适应商家的需求。 编辑
关键词:磐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13-1
1 全市劳动力资源情况分析
磐石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强,但农民增收方式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问题较为突出。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17.1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68.6%。
1.1 按年龄分组
16-25岁的占剩余劳动力的26.1%;26-35岁的占剩余劳动力的31.4%;36-45岁占剩余劳动力的25.1%;46-60岁占剩余劳动力的17.4%。符合企业用工要求的(16-25岁)人员较少,26-45岁的人员较多,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难点。
1.2 按受教育程度分组
初中以下文化的占剩余劳动力34.2%;初中文化的占剩余劳动力47.4%;高中文化的占剩余劳动力14.5%;大专以上文化的占剩余劳动力3.9%。文化程度偏低,也是转移的难度。
1.3 按是否接受培训分组
接受培训的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32.9%;未受培训的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67.1%;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外出务工技能较低。
1.4 按转移意向分组
有外出意向的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66.05%。其中有意出国的占有意转移人员的11.2%,有意跨省的占有意转移人员的30.5%,有意在本省务工的占有意转移人员的25.4%,有意在当地打工的占有意转移人数的32.9%。农民外出务工思想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2.1 偏低的综合素质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磐石市剩余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文化程度低必然妨碍他们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在就业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择业面就比较狭窄。同时缺乏见识和闯劲,只能干一些体力劳动,很难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2.2 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不够完善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求职务工的信息不通畅,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数在自发无序,供求关系不易衔接。农民工在就业上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2.3 农民外出务工创业的思想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
大多数的东北人,还存在着老守田园、等待安置的观念,传统的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困扰和束缚着广大的农民,怕吃苦受累、怕赔本、怕受骗、怕学坏的心理依然存在,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的思想依然在作怪,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惰性心理、依赖心态和从众心态,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因素。
3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就业后的待遇,选择创汇项目或具有较大市场潜力、较高效益项目、技术、良种,开展技术讲座、示范与现场参观;利用各类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对劳动者的思想观念、科技知识经营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深化培训;对于可输出的劳动力,要加大各种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劳动部门尽量减免培训者的培训费用,让他们掌握一种或几种技能,促使他们能尽快就业。
3.2 健全网络体系,提高输出能力和水平
健全组织体系,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推动劳动力转移;健全信息网络,加强劳务协作。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上下联通、覆盖面广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劳务信息;健立培训网络,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求职本领。提升民工的务工层次和待遇;改进服务模式,健全保障网络。对劳务人员要实行一体化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搞好跟踪服务。
3.3 构筑创业平台,形成转移创业
必须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镇创业。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总量。要建立健全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推动转移创业潮流,推进农民就业由打工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的转变。
3.4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在全省经济发展“变快走为快跑”的大好形式下,要对新上的项目和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优惠。要保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创造最好的发展环境。
3.5 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劳动力转移氛围
大力宣传外出务工创业的典型,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激发广大农民外出创业的热情;同时,要加快本地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关键词:农业经济;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今后发展的势趋,为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就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内容,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缩小工农、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城乡一体化。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当下,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仍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的生产率也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不足等,无法适应与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无疑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产生较大影响与制约,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农业劳动力过剩且素质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当下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以及劳动素质的提升问题,都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
1.3结构调整规模不大,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尽管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加之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然较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除了少量的农场外,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的存在,无法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1.4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缺少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缺少经费搞示范、做推广;缺少经费对病虫害进行防控,以及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等方面,也是由于经费的不足,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更加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加之我国农业发展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使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恶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含量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扶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倾斜与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着眼于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与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与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尽可能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扩大农作物经营规模,切实增加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2.2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现代化的种植主体和创造主体是广大农民,那么农民首先就得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调整与推动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努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农民素质建设,激发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济主体,尽管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并不大,与其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相关政府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3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对待,并解决好存在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张泉丽 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科学技术局
退耕还林是为了将耕地转变成为森林,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民失地,为了确保农民的生活,需要加强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经济补偿。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加强退耕还林过程中的资金保证。我国在制定退耕还林相关经济补偿措施的过程中,对被占用的耕地上的粮食、对耕地的所有者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但是在补偿资金的来源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导致退耕还林过程中对各种资金的筹集存在问题。比如我国进行西部开发时,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时的资金是一笔十分巨大的花费,如果只是单纯地由国家财政拨款,存在的难度还比较大,因此在经济补偿过程中必须要对补偿资金的来源进行分析,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补偿制度,利用各方力量进行经济补偿的资金筹措。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补偿的资金到底由谁来支付。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在进行经济补偿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传统地以政府补助为主的资金筹措方式,更多的是应该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促进退耕还林过程可以顺利推进。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依旧要维持财政拨款,但同时要加入其他的模式,比如跨区域调节、利用当地税收进行调节等,确保退耕还林可以顺利推进。
(2)完善退耕还林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是保护生态资源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强退耕还林地区的建设可以实现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但是退耕还林地区的保护仍然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在当前的背景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制定一部更加完善的退耕化还林还草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对新建立的森林以及草地资源进行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当前我国实施的与退耕还林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些不适用的现象,因此要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比如加强退耕还林地域的审批制度的完善,加强生态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在对原有法规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加入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投入保障制度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
2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岗位
退耕还林过程中,农民失地,但是耕地被还原成森林的过程中,需要人工建设和管理。为了维持农民的生计,在实际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各种工作岗位的提供,比如森林管理、森林建设等方面,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工作机会,缓解生活压力。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能力水平,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农民是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要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农民的耕地变得越来越少,农民为了维持生计,必须要转行,从传统的农民身份变身为其他身份。而农民在长期的农业工作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自身能力素养不高,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必须要提高农民的能力水平,使得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使得农民掌握更多先进的知识,从而使得农村经济水平得以提升。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强农民培训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首先,各级政府应该要加强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将农民培训工作提上日程,才能保证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开展。其次在农村经济工作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地拓宽渠道,对各种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引导,并且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培训工作中,为农民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不能按照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而应该要借鉴更多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最新的知识对农民进行培训。
4结语
关键词:蚕豆;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余东镇
蚕豆是海门市余东镇的传统栽培作物。干蚕豆含有大量蛋白质,平均为30%左右,有的品种高达42%,是食用豆类中仅次于大豆的高蛋白作物。人体内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蚕豆中有6种,尤以赖氨酸含量丰富。各种维生素的含量均超过大米和小麦。蚕豆脂肪中的脂肪酸成分为88.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为87.8%(油酸45%,亚油酸30%,亚麻酸12.8%),饱和脂肪酸为11.4%(硬脂酸8.2%)。青蚕豆清炒鲜食,色绿、味香、性糯、易酥,是春末夏初时鲜菜中的佳馔,价廉物美,营养丰富。每百克中含磷质217mg、胡萝卜素为0.15mg、尼克酸2.9mg、脂肪0.7g。
1 余东镇蚕豆生产现状
1.1 生产条件
1.1.1 自然条件 余东镇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气温15.1℃,日照2149小时。无霜期224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33毫米。土壤质地以黄泥土为主,保水保肥性能好,肥力较高,作物长势茂盛,为发展蚕豆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1.1.2 资源条件 (1)农民种植蚕豆具有一定的传统经验。余东镇常年种植蚕豆18000亩左右,收青和收干蚕豆各占50%。长期的生产实践使该镇农民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2)科技力量较强。余东镇农业服务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农艺师8人,助理农艺师4人,为余东镇蚕豆生产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1.2 存在问题
1.2.1 蚕豆生产没有实施规模性生产经营。目前,余东镇还是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蚕豆,农户在蚕豆栽培过程中,用种、施肥、防病治虫和其他栽培措施上,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因而蚕豆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差异较大,难以保证市场商品的一致性。
1.2.2 农民对蚕豆生产采取粗放式生产经营。由于有些农民对蚕豆生产重视不够,种了以后缺少精细培管,造成蚕豆长势差,病虫害危害重,产量低,效益差。
1.2.3 农民栽培技术掌握不够。不少农民凭着老框框种蚕豆,不讲究科学种植。如认为蚕豆有磷肥作基肥就行,蚕豆不需要追肥,因而使蚕豆在汲取养分上失去平衡;再如许多农民不相信蚕豆整枝,使本来养分就缺乏的蚕豆根部土壤又增加了养分的无谓消耗。
1.2.4 农民在蚕豆销售上有后顾之忧。因为对于农民来说,收获的不管是青蚕豆还是干蚕豆,家里食用占比较小,大部分销售出去。对此农民在销售上有担忧心理,生怕收获的蚕豆销不出去。
2 余东镇蚕豆生产发展对策
2.1 建立蚕豆生产示范基地,实行蚕豆生产规模性经营。通过调整土地,种植蚕豆实现连片种植,实现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其他栽培管理。镇农业服务中心派两名农艺师专门负责基地工作,要通过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引导基地农户服从统一管理。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基地生产的蚕豆优质高产。
2.2 建立营销队伍,拓展销售渠道。在全镇抽调具有农产品营销经验的精兵强将组成营销队伍,同时要加强营销人员的业务培训,邀请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作讲授,增强营销人员的营销本领。
2.3 加强技术培训,实施无公害栽培。搞好农民培训是重要的一环,也决定着蚕豆生产发展的成败。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民灌输蚕豆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组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指导、分发技术资料、入户个别指导等形式,真正把蚕豆栽培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2.4 扩大速冻加工规模,建办干蚕豆食品加工企业。海门市康嘉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海门市华明农副产品冷冻厂是余东镇四青作物加工的两个龙头企业。通过扩大规模使两个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0t,解决收青蚕豆和其他四青作物的速冻加工问题。建办干蚕豆食品加工厂,主要对收干蚕豆进行加工,产品有兰花豆、兰花豆片等。
2.5 调整青、干蚕豆收获比例,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从去年的市场行情看,收青蚕豆每亩经济收入900多元,收干蚕豆每亩经济收入只有500多元。近两年农民收获青、干蚕豆的比例大概为5:5。为了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把青、干蚕豆的收获比例调整为7:3。收青蚕豆的增加,使更多的青豆壳和青豆M为发展养羊提供食料。
2.6 实施订单农业,使农民吃上定心丸。每年在蚕豆播种前,要与农民逐户签订蚕豆销售合同,合同上既要写明蚕豆收购质量,又要写明收购青、干蚕豆的比例。这样使农民早日心中有数,消除在销售上的后顾之忧。
2.7 改进栽培技术 余东镇种植的蚕豆品种为:海门大青皮、海门大白皮、日本大阪豆。这些品种以粒型大、皮薄易酥、适口性好而著称。既可干食也可青食,既可作蔬菜直接炒食,也可速冻加工成小包装进超市销售,除满足本地城乡居民作鲜食菜用外,还销往上海等周边大中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蚕豆收青上市作蔬菜鲜食,一般每公顷效益可比收干效益增加3500-4000元。蚕豆收青以后,可及早腾出茬口,有利于间套作作物的生长,并错开收种大忙季节,便于按排农活。摘青蚕豆荚后的秸秆可作羊饲料或扣青作绿肥,扣青作绿肥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增加蚕豆的收青比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改进蚕豆栽培技术,在以下十个方面做文章:
2.7.1 播种时间。蚕豆10月中旬前后适期播种,播种规格为1.33组合等行距开埭点播种植,穴距20cm,每穴2-3粒,空幅翠年套种春播作物。
2.7.2 施足基肥。蚕豆是秋播越冬作物,生长期较长,施足基肥可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并加速根瘤菌的繁殖与活动,为冬壮春发打基础。我镇一般以间套作为主,有机肥的施用主要靠上茬作物的投入量,而蚕豆利用其后效。根据需肥特性,专用肥的氮、磷、钾配比5-15-5比较适宜,1.33m左右组合的用量为300-375kg/hm2,如再增施7.5kg硼砂和15公斤硫酸锰效果更好。施用方法,一般以开沟施,注意种肥隔离,防止肥害。
2.7.3 查苗补缺。出苗后要踏田检查,凡缺苗断垄的及时用同品种浸种催芽补种,并浇足水,促出苗和发苗,达到苗料足、分布匀、生长平衡。
2.7.4 追施苗、蕾肥。对适期播种、生长正常的田块苗蕾期不必追肥。播种推迟,长势不良的田块在苗期可追施薄粪水2.25-3.75t/hm2,或尿素30-45kg/hm2,蕾期再因苗追施氮、磷、钾60-90kg/hm2。
2.7.5 松土壅根。冬前在行间进行1-2次穿棵松土除草,并搞好培土小壅根,防冻保苗安全越冬,开春后再进行一次松土除草。
2.7.6 整枝定苗。蚕豆去弱留强,搞好两次整枝。第一次在立春后一周,剪去衰老的主茎和受冻的无头分枝。第二次在三月中旬,剪去衰老分枝、无头分枝、病枝、苗高不足群体一半的小分枝,达到控制无效分枝、减少养分消耗、调节密度、改善光照条件,促进有效大分枝生长的目的。整枝后的密度在每公顷37.5万枝左右,即每米行长长50个分枝。
2.7.7 清沟理墒。开春后雨水较多,应搞好一次清沟理墒工作,疏通水系,提高降渍能力。
2.7.8 普施花荚肥。在初花期追施氮磷钾高浓度复合肥75-120公斤/hm2。同时在盛花期用0.2%硼砂溶液喷施1-2次,以防治锈病。
2.7.9 防病治虫。主要防治好赤斑病、白粉病、蛄牛、蚜虫等病虫害。
特别对于赤斑病的防治要做到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2.7.9.1 农业防治:(1)田间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2)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整除无效分枝;(3)增施草木灰或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7.9.2 药剂防治:在蚕豆盛花期3月底4月初普用第一次药,隔7-8天用好第二次。用药品种和用量:1背动喷雾器加42%三病清15克(1包)加“磷钾动力”20克,兑水调匀药液后,在露水干后对准蚕豆全株均匀喷雾。
2.7.10 适时收获。青蚕豆在蚕豆开花结荚后20-25天,籽粒体积达最大值,含水量未开始下降,新鲜嫩绿时,应及时分期分批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