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

第1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一、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我国许多企业执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

2 成本信息的失真。一是成本核算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忽视了现代企业日趋增大的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及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二是成本核算方法不当造成失真。三是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成本数字,造成潜亏严重,企业虚盈实亏。

3 成本管理内容不全。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及售后服务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注意物质产品成本,忽视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4 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具体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

5 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部分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

6 成本费用控制不力。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稳定的大型工业企业,所耗的资金与产生的回报之间,能够建立容易把握的函数关系,其成本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系统、目标成本和费用预算管理。

二、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企业成本管理手段滞后。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格局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质量日趋接近,生产性费用日益降低,但流通性成本的比重却不断上升。

2 企业管理者的市场意识不强。现代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视顾客为上帝,而有些管理者仍未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树立市场竞争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成本的较量。

3 企业管理者短期行为的制约。由于现在有些企业管理者的流动性较强,为突出其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很少关心企业的发展后劲,在成本费用的划分等、这样便给后任的管理者改进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

4 成本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企业不能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缺乏应有的成本管理内部牵制制度。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进行管理,而且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5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就需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6 忽视专业人才在成本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现在有些企业漠视人才、任人唯亲,职工培训可有可无,高素质人才招聘力度不够,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1 树立成本管理战略观,拓宽“降本”新视野。为使我国企业产品在价格上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企业成本管理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实现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

2 正确认识成本,扩大成本控制新范围。首先制定目标成本,坚持全面的分析成本,企业各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进行近年来产品成本及费用支出情况的分析,收集、查找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及本企业的历史最好水平,按照产品成本及费用项目的构成进行纵、横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制定目标。

3 注重成本效益观,树立“降本”新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也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向现代效益观念的转变。

4 扩产量降投资,创出企业新效益。面对国外大公司的市场之争,国内企业对于自身具有一定技术优势、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必须尽快达到规模经济。

第2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信誉好的企业更有立足之地,然而作为企业会时刻面临着信用风险,诚信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诚信经营并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构建好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信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工商管理的运用具有现实意义,运用好工商管理对于防御信用风险作用重大。

一、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监管方面的运用

我国工商管理的部门也在不断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调整管理策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经济户口”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济户口”在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监管的管理办法,通过市场主体的注册和监管,分类建立管理档案,这样一来管理起来就十分方便,这也是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信息进行了解的重要途径。

“经济户口”管理办法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信息的相关档案进行管理,这些档案中有很多重要的文献资料,包括市场主体的注册材料、年检报告、违法资料等,是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的有力凭证。这种“经济户口”随着市场的变化与企业的发展而更新,在权威性与准确性方面都有保障,通过这种管理手段,掌握企业的真实信用情况,在企业出现失信行为的时候予以打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在我国出现并且实施,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商管理部门也与时俱进,将“经济户口”管理办法与网络相融合,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更新“经济户口”的内容更加便捷和快速,同时在进行经济户口调查的时候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探索新的“经济户口”管理办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来看很多企业还是找到了一些新的方法,如某地工商局“研发”的“一卡―一档―一户”的做法,也有实施监管责任制的,这样一来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中经济户口的价值大大提升。

二、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奖惩方面的运用

在很多企业中,工商管理部门采用的是分类监管的方式。“分类监管”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按照信用度进行分类管理,信用度的由来就是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点评结果,依照这个结果将信用度水平相近的企业划分在一起,对于那些信用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于信用度比较差的企业给予惩罚。通过这种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提高监管效率与效果,并且在企业的准入、经营行为方面可以加强执法的效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这种信用分类监管的方式开始在我国实行,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分类监管制度越来越成熟。在法律法规完善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带领下,分类监管在地方的工商管理部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科学。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运用互联网加强工商总局与地方工商局的联系,资源共享,监管起来更加方便。根据企业信用标准的制定,将企业划分为四级,如果是第四级的企业就意味着是信用度十分不好的企业,这时候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将其“劝退”――退出市场,也可以直接撤销其工商登记;处在第三个等级的企业会有一些信用不良记录,要加强控制,对其不良行为及时给予纠正;处在第二个等级的企业信用情况要好于第三等级的企业,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作为划分在第一等级中的企业,信用度良好,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激励和表扬。

三、工商管理有助于准确把握企业信用情况

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商管理部门以自身为主体,开展年检实践活动,每年定期对企业进行经营状况与信用状况的监测,主要是为了对企业进行深刻的了解,包括企业的运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为企业提出有益建议。充分利用“经济户口”的管理制度,记录好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注重企业的分类监管,为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做出贡献。

工商管理部门为了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良性发展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在完善年检制度方面不断的进行年检办法的修改,新的年检办法与时俱进,在年检的程序上和年检对象方面做出了新的详细的说明,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工作联系也越来越方便。企业年检在技术上进行一系列的更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网上进行年检,可以减少很多多余的程序,也有的工商管理部门实行滚动式的年检制度,这些都促进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第3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引入阶段 开发阶段 应用阶段

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划分的方法有很多中。按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办公系统、决策系统、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现代企业中比较普遍的管理信息系统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几点好处: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日常经营和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可以将企业在业务流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整合起来,通过电子化使信息处理更加高效准确、业务流程更加流畅。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ERP的使用,对企业运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了集中、完备、透明地处理,尽最大的可能消灭了信息孤岛的状况,能使中层管理者清楚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化处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和强大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功能会更好地支持管理者作出快速反应和决策。

二、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

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进入了很多企业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实施效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我国,ERP成功率不高已是个不争的事实。2005年之前的所有数据表明,国内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率最高的不超过30%,即使在已经成功实施ERP或其他大型IT系统的用户中,各种应用问题也时有发生。在不同阶段,体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共性的问题。

1.引入阶段

(1)存在的问题

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个企业在引进管理信息系统前必须面对和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为了实际需要而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会出现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实施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良好的硬件设备以及企业对改革业务流程的决心和实行人员调配等方面的准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必将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作出适当的改革和优化。

(2)解决问题的对策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在企业内部的宣传、选择合适的团队进行开发等,做好这些工作能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领导对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有没有全面的、清楚的认识往往影响到员工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看法以及实施的最终状况。

2.开发阶段

(1)存在的问题

开发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如果是外包的话,软件开发商承担软件的开发以及维护工作。如果采用内部开发方案的话,企业内部人员将承担上述工作,对企业开发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用外包方案。外包往往使企业不重视调研、开发,认为交给开发商就可以了,导致了后来软件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

(2)解决问题对策

开发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并注意让用户参与到建模等过程中。如果在软件调研方面没有用户的参与,只是几个领导拍板决定的话,那选出的系统很有可能就没有最大限度地考虑到用户的真实需要,到头来不是效率提高得不显著,就是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多数技术人员还是不能直接理解由业务语言描述的模型,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在用户的帮助下进行技术建模,将业务需求说明书转化为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语言。要尽量定制出适合自己的产品。

3.应用阶段

(1)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开发阶段克服了很多难题,但是并不意味着应用阶段就会轻松很多。例如开发阶段克服的大多数都是技术上的问题,那么在应用阶段需要克服的更多是“人”的问题。人和信息,才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人”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靠人来实施,而因为系统的实施会带来对员工的观念的冲击、对已有的工作流程的冲击、甚至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所以怎样才能让员工真正落实系统、使其产生预期的效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有关“人”的因素。企业的信息化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在起步阶段不一定要马上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完整系统而是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一步一步推进。要帮助使用者克服抵触心理,以及提高其操作能力,因为“人”才是信息化中的关键要素。

三、结束语

很多知名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时候都遭受过失败。例如陶氏化学在花费了7年时间和大约5亿美元试图实施一套基于大型机的ERP包之后,丢弃了这个项目,重新从客户机、服务器开始。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实施过程中也会有重重困难。充分调研、充分沟通、科学建设、合理组织,才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卫红,曾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

[2]杨治,潘俊.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模式的比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4)

第4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食品工业企业依据QB/T4111-2010《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建立文件化的诚信管理体系,且至少连续运行3个月,则可以申请诚信管理体系评价。

1.评价申请

食品工业企业自愿向评价机构提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申请,申请填写《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申请表》,同时提交申请表中要求的资格、资质和产品检测等文件。

2.评价受理

评价机构接收到《申请表》后,应审查企业提交的申请书文本,确定企业符合申请条件,明确企业申请评价的范围、申请企业的运作场所、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基本情况,申请企业和评价机构在进行诚信管理体系评价活动的理解上不存在任何已知偏差,同时确保评价机构有资格有能力开展对申请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评价机构受理申请。

3.文件评价

企业应提交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文件材料至评价机构,主要含标准中要求的程序、制度和相关作业指导书及标准条款中要求的文件。评价机构应对企业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文件评价,并出具文件评价结论,作为是否进行现场评价的依据。如不符合标准要求,则根据文件评价报告进行纠正,直到诚信管理体系文件符合进行现场评价的条件。

4.现场评价

评价机构根据文件评价结论进行现场评价,现场评价重点关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情况,即符合诚信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下,对诚信方针、目标和所确定的诚信因素运行控制情况,对诚信绩效、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进行的监视、测量情况。

5.评价结论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结论通常为不同意推荐、同意推荐、暂缓推荐颁发证书。不同意推荐通常是指建立并实施的诚信管理体系不满足标准要求,存在严重不符合问题;同意推荐是指建立并实施的诚信管理体系基本符合标准要求;暂缓推荐是指建立并实施的诚信管理体系存在严重不符合项,但在规定限期内可采取纠正措施,如符合要求,则可以转化为同意推荐。

6.纠正措施和措施验证通常同意推荐和暂缓推荐都会有不符合项的产生,暂缓推荐的不符合项均为严重不符合项。但通过有效的纠正,使不符合得以在规定期限内改善,并得到验证,仍可推荐颁发证书。措施验证通常是文件验证或现场验证。

7.评价审定

为了保持公正性并验证评价的有效性,评价机构应组织专业人员对诚信管理体系评价组工作进行审定,含评价流程,评价公正性,材料的真实、齐全,所有不符合项已整改并达到相关要求等,以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判定。

8.评价公示

根据工信部的要求,评价机构对评价结果做出公正合理的颁证判定之后,需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平台上进行公示,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与可被监督。公示7个工作日,无异议,则可以颁发诚信管理体系证书。

9.颁证及证后监督

评价机构依据评价审定结果和评价公示结果,对符合评价要求的食品工业企业颁发证书。对不符合评价要求的食品工业企业,评价机构应以书面形式明示其不能通过评价的原因。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证书为评价机构采用由工信部颁布的证书式样。诚信管理体系证书有效期为3年,评价机构应对证书进行规范化和有效性管理,对获证企业实施每年不少于一次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不符合项的纠正情况,诚信管理体系是否发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管理体系动作的有效性有否影响和诚信管理体系中关键项目的执行情况。

二、评价申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食品工业企业在申请诚信管理体系评价时,需要按照以上流程开展体系评价相关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充分了解和理解国家工信部及评价机构的相关文件和要求,这里简单介绍整个流程中企业应注意的事项。

1.申请表的填写

食品工业企业可向评价机构索取《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申请表》。申请表填写中要注意明确企业申请诚信管理体系评价的范围,其中一是要明确企业的地址,如注册地址、生产场所、办公地址,二是要明确企业生产产品类别名称,三是要明确企业所进行的围绕产品的经营管理活动,如研发、生产、品控、销售、综合管理等活动。申请表中的另一注意事项是生产企业的外辅机构与企业关系的描述,如有无产品委托加工机构,企业经营活动有无外包机构,如食堂、物流、消杀、保安、清洁等等。如有,应列明其合作方及合作方式。

2.文件材料的提供

食品工业企业接到《受理通知书》后,需提交诚信管理体系文件材料至评价机构。文件材料是评价机构进行文件评价的依据,也是企业正常运行诚信管理体系的依据。因此,企业应保证文件材料提供的齐全、真实,且正常执行。有些企业为了建立体系应付评价获得证书而建立文件材料,并没有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执行,导致现场评价无相关记录,或记录不真实,这不仅给企业增加了负担,也会对评价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3.现场评价

食品工业企业应充分重视诚信管理体系的现场评价,QB/T4111-2010《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对企业最高管理者提出了要求,因此,企业最高管理者及管理层应充分理解并实施其要求,出席并配合诚信管理体系现场评价活动,保证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同时促进诚信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4.证书使用和要求

食品工业企业在产品变更,过程(设备)变更,管理体系的变更,经营范围和厂址的变更,企业所有权的变动或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等影响到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范围的变更时,应及时向评价机构提出换证/评价范围变更的申请。获证企业只能用证书和标志证明其诚信管理体系符合特定的标准,不得以任何可能误导产品或服务合格的方式使用证书。当证书被暂停、撤销或注销后,不得继续进行任何涉及评价内容的广告宣传,并按要求交回所有的评价文件。

第5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检验检疫 企业 诚信体系建设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变得尤为重要,“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企业的诚信已然演变成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最近几年连续发生“毒奶粉”、“瘦肉精”、“皮革奶”等重大诚信缺失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如何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诚信体系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诚实,守信用。”现今社会,诚信既是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行为准则,关系到经济活动中的种种信用问题,保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2007年,在系统内全力推进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的框架下,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行政管理的需要,把有效提高监管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目标;用完备的检验检测能力作为支撑,对企业的诚信度进行分类评级监管,有效地控制、降低失信的风险;使检验检疫与企业的信用相互连接,成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当前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诚信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要。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诚信缺失现象层数不穷,如虚报、瞒报、非法生产、伪造检验检疫单证发票等行为,不仅扰乱了对外贸易的正常秩序,而且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中国制造”的声誉,严重降低了国外政府和消费者对中国的信任度,威胁到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那些不合格商品一旦被进口国检出不合格或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了危害,将严重损害国家的信用,甚至可能被某些国家恶意上升为政治问题。因此,企业的信用状况差,社会诚信秩序混乱,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瓶颈。诚信恶化的后果是严重的,这不仅加大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和成本,而且阻碍了外贸经济的有序发展。这些扰乱外贸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缺乏有效的治本之策。

四、如何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检验检疫把关职能

(一)强化分类管理,实现差异化管理目标

目前,检验检疫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已经将出口企业、进口企业、产地证注册企业、报检企业、出入境快件运营企业、卫生除害处理企业、交通工具、监管场库、集装箱经营公司、检验鉴定机构等十类企业纳入其中,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日常采集的企业信用情况,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信用等级,实施分级管理,A类企业给予重点支持,B类企业给予积极引导,C类企业将对其加强监管,D类企业则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按照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机制,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实行相应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措施。例如,对A类企业,可享受检验检疫优惠政策,优先推荐实施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免验、一类管理、绿色通道、直通放行等检验检疫便利措施,让其发挥信用优秀企业的榜样示范作用。对D类即信用不良的企业,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包括暂停报检;实施严格报检控制;实施加严签证管理;对进出口货物运输工具实施重点查验;陆路口岸现场100%卸货查验,海港口岸100%开柜查验等一项或多项重点监督管理措施。

(二)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诚信企业示范效应

一是开展诚信的宣传活动。可在苏州市主要媒体《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主要版面上公布苏州地区诚信企业名单,使企业全面了解检验检疫企业管理制度以及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企业申请检验检疫高诚信类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帮助企业和社会各界了解并参与到检验检疫诚信体系建设中来,开展在线访谈,解答进出口特是信用管理等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辅导,帮助企业把握政策法规的要点。三是主动走访部分企业。面对面地听取诚信企业的建议,与失信企业面对面的交谈,帮助企业解决进出口环节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促进其提高自律水平。

(三)加强综合治理,形成社会共建诚信合力

一是加强外部合作。主动与海关、商务局等政府管理部门联系,加强对如何管理企业和执法经验的交流,通过交换企业诚信数据信息,共同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对区域职能的指导。组织与各区乡镇管理部门的联系,实地了解乡镇经济发展情况、企业经营状况等,大力拓宽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深入推进区域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充分利用相关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等各种资源和力量,引导企业守法自律,及时帮助企业解疑答难,为企业的正常进出动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

第6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诚信 诚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问题食品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从实际情况看,问题食品案件主要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落后所造成的,而是少数生产经营者丧尽天良,见利忘义,造假售假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建设抓起,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诚信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诚信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对食品安全更具长期性、稳定性的作用。

一、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信用意识不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利于实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但在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中,众多的企业主没有认识到开展此项工作重要意义,积极性、主动性始终不高,工作敷衍,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较慢。

二是缺乏统一的资料库,信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目前信用数据掌握在工商、质监等不同的部门,各有关单位按照各自独立的信用系统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级,评价标准不一,信用信息也不共享。单个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也比较单一,在准确性上存在缺陷。限于建立资料库对各种硬件、软件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现在的评级咨询平台也不够专业,很难满足向社会提供信用服务的需要。

三是食品安全信用惩戒机制不健全,作用不明显。企业是追究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利益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我们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缺乏对企业经济利益的调节作用,不能给企业带来现实利益,导致企业对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信用等级社会认同度低。

四是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法律强制的外在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诚信原则,确立信用机制的法律法规无论在总体上的还是在食品行业专门领域都偏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目前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主要以企业的自愿为基础,企业若应付了事,信用信息的征集会不及时、不全面,相关制度的运行效果会打折扣,如此就影响了信用等级的评定。

二、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途径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更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营造食品企业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

第一,要营造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在诚信体系中,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是一对互补关系。在食品安全的覆盖领域,道德要比法律广泛得多,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良好道德环境对于食品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企业管理者要坚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诚信教育培训,带头讲诚信,弘扬诚信,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要加快建设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队伍。

第二,要落实责任人主体地位。维护食品安全既是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的理念。只有每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诚信严格自律,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秩序健康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放心消费。与此同时,食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建立全覆盖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要完善和落实诚信评价标准。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以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QB/T4111-2010》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QB/T4112-2010》两个诚信体系行业标准。另外我国信用体系的首部法规《征信管理条例》也即将出台。

第四,通过刑法加大处罚食品失信行为,提高诚信违法成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是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敬畏之心的缺失,既源自道德的滑坡,又因为违法成本过低。要想真正让生产者对食品安全充满敬畏之心,就必须在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的同时,重拳出击,形成强大威慑力,真正从源头上管住食品安全。在对待失信行为上,就得建立起这样一套严格的制度一次恶意失信,终身禁入。

第五,要建立完善的诚信信息共享体系。由专门部门牵头,统筹建立统一的社会诚信体系,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实现信息采集、信息交换的“对接”,实现互联互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向社会有序、分层次开放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数据库。在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面向社会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查询系统和诚信信息公示披露系统。

第六,以诚信为纽带,组成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网络。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同时,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消费者举报投诉等方式监督食品经营和生产企业的行为,督促食品企业不断提高诚信水平。

第7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企业的发展源于诚信,诚信之道源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公司坚持求实诚信,团结奋进,倡导服务规范,秉承“服务为本,精益求精;人文管理,效益满盈”的宗旨,把诚信作为公司核心的经营理念,诚信铸就了公司的现在和未来。多年来,公司大力弘扬“诚信、守约、协调、高效”的团队精神,遵循“乘客至上,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全面推进“铸魂、塑形、育人”三项工程,努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企业氛围,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诚信意识,使诚信理念植根于全体员工之中,成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公司立足实践、放眼未来,不断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注重把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与企业信用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规范的诚信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努力打造成哈尔滨市出租汽车行业第一品牌。

一、提高诚信意识

出租汽车作为公司主业,为日常市民出行等重大经济及旅游活动的输运工作提供了交通服务保障,成为哈尔滨市交通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司已形成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迅捷、舒适、安全的可靠服务。

打造诚信体系,归根到底是企业的职工有没有诚信意识,如果没有良好的诚信意识,乘客、消费者乃至社会将无法接纳。树立诚信理念、提高诚信意识,增强职工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是公司的战略任务之一,首先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开始,自觉树立诚信观念;其次,提高诚信服务意识,靠诚信、靠服务,紧紧抓住市场,抓住消费者的脉搏,牢固树立以乘客为本的观念,把消费者当做衣食父母,加快角色转换,强化自律意识,把依法诚信服务落到实处。

二、提高诚信素质

具备了一定的诚信服务意识,必须有工作服务本领,否则打造诚信体系只是一句华而不实的空话。企业的诚信度如何,首先是通过全体员工的工作来反映的,因此,全面加强诚信教育,准确掌握行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员工诚信素质是公司加强诚信体现建设的重要一环。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员工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如何努力提高公司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本领,关键是要创新思维、改进学习方法,及时更新知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一是要注重理论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诚信教育的内容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而设计,补充政治和理论方面的“营养”,彻底清洗那些传统的观念和作风,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思维的教育,使员工们懂得诚信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和未来,诚信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进而扎扎实实地实践和学习,造就一支行业的“精兵”队伍。

二是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以领导带动员工,以党员带动群众,提升全员整体素质,同时努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促进学习,员工的素质提高了,企业有活力了,才能占据发展的制高点。

三、建立健全诚信体系

要想建设一个诚信模范企业,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诚信内部管理,拓展诚信深度和广度,规范服务方式和服务标准,建立健全诚信体系。

一是强化内部诚信管理。要想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环境,就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督和奖惩制度,让制度变成一种文化。公司建立起诚信责任制、诚信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等,成立督查监管组织,规定其职责范围,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并根据督查情况,对严守企业诚信规则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以起到鼓励作用;对于违反企业诚信规则并给企业带来损害或影响企业社会形象的员工,给予严厉的处罚,以起到警示他人作用。

第8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商业经济;经济视域;诚信

继青岛的天价虾、西安天价玛卡到哈尔滨天价鳇鱼,且不说商家定价是否符合市场售价,价格是否明码标价,是否让客户消费前对价格有明确的认知,是商家必须要做的告知。但是当前,一些商业人员通过存在歧义的标价误导销售者来谋取暴利,导致很多消费者蒙受不白之冤。正所谓“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诚信是我国历来修身治国的根本,是中华名族文化的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的道德规范。然而现下仍有很多商业欺诈行为在经济市场里搅乱,如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未按照约定条款履行合同、工程建设偷工减料、商业买卖缺斤少两等。本文对商业经济视域下的诚信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共同探讨商业诚信构建的办法,使商业经济得到良好进步。

一、论商业诚信的重要性

商业作为一种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在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步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与工业不同,商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决定了商业经济中诚信的重要地位。诚信是商业经济发展的根基,只有建立良好的商业信用才能有效吸引消费者,并促使企业在市场角逐中百战百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商业经济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商业机遇越来越多,商业诚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旦诚信缺失,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商家信誉受损,以致消费者渐行渐远,不利于商业经济发展,进而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商家只有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才能引进更多的商机,使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商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诚信管理制度缺失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追求日益提高。一些人在追逐金钱利益时道德沦丧,为满足享乐的需求,将生活主旨变成了向“钱”看齐,唯利是图,无视诚信的重要性。在商业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为争取权益,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顾法律约束及道德规范,巧立名目谋取不正当利益。正是因为诚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利欲熏心的人打球,商业经济活动不诚信。企业信用的缺失会增加消费者采购成本,对消费者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降低购买欲望,从而影响商家经济发展,以致社会经济无法得到良好发展。

(二)诚信管理监督缺失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突出成绩,到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我国商业经济体系的建立还无法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政治体系改革的速度也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对商业诚信管理监督不到位。目前还没有全面系统的商业信用记录及征信组织,相关单位对企业信用及经营活动记录分散不统一,如工商局、税务局及银行有相应信用记录,但均分散在各个单位,缺少完整体系,对企业经营活动起不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个体经济活动方面,因为没有系统的监督管理机制,相关的信用记录更难查询。诚信管理监督的缺失,使相关单位及业务往来单位难以了解企业信用。

(三)诚信管理律法不健全

针对不守信用、不履行合同条款等行为,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惩罚力度不够,企业会权衡不守信用的获利与受制裁的损失,若失信获利大于惩罚损失,企业会抓大放小,宁可失信于人,这也导致失信行为日益严重。在信用监控及债务制度上,虽然有债权的法律条例,但对债务人的偿还义务没有硬性规定,当债务人不具有偿还能力时,缺少有效的处罚措施,无法保障债权人权益。即使在失信处罚中,执法部门中出现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不良行为,也会导致失信的企业、个人越发肆无忌惮。

(四)诚信管理道德文化缺失

诚信是中国传统教育美德,但诚信的教育及诚信的实践,更多是要求个人行为的自觉遵守,更多还停留在教育层面里,诚信实践行为建设远远不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缺少诚信道德文化,不重视诚信的道德规范,缺少失信行为约束力,以致诚信教育没有真正运用到商业经济中。

三、构建商业经济诚信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道德、文化、政治、法律及信息技术是诚信社会的根基,诚信道德教育是创建良好信用环境的基础,教育是实践的前提条件,要想人们诚实守信,首先要通过教育来增强诚信道德的意识,提高诚信的觉悟能力,从而规范诚信行为。因此,我们要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力度,根据中国经济情势,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围绕道德规范、传统、信念、思想深入展开道德教育,大力主张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认识和精神,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间观,营造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诚信约束力。

(二)加快信用立法建设

商业诚信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律则是商业诚信的保证基础。政府要着重建立、完善商业诚信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章程等,加快信用立法建设的脚步,明确商业经济行为中诚信构建的影响意义,使诚信问题处理有法可依。对不信守承诺、违反不履约合同条款等行为,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惩罚,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单位进行有效监督,通过加大力度惩罚失信行为的方式,尽量减少或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对违背信用法律法规的企业,依法进行经济或刑事追责,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禁止参加市场经济活动。给商业经济诚信守法提供良好环境。法律是维持商业诚信的纽带,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增强信誉意识,使商业诚信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充分利用法律的约束性来规范失信现象,提高诚信行为,促进商业经济良好发展。

(三)加大失信执法力度

要有效减少或阻止失信行为的发生,立法是根本,执法是手段,涉及违法的失信行为,都要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为维护司法公正,执法机关要建立强而有力的执法团队,规避执法不严、执法不力行为,执法机关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对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商业受贿等行为,要依法给予制裁。在面对失信行为的处罚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严格执法来维护法律的权威,针对当前消费者权益维护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赔偿、制裁制度,在商业失信的惩罚方面做到“罚要罚到心痛”,只有让失信企业或个人尝试到切肤之痛,方可有效遏制企业或个人利益诱惑下的失信行为,让企业或个人朝着健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信用度是企业招商引资、供销业务是否顺利展开的评判标准之一,健全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有利于外界对企业最基本的认识,是保障企业间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全面评价企业信用情况,首先要对企业历来信用及当前信用能力进行评判,通过设置信用等级、构建信用档案信息,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结合工商、税务、银行等信息,综合汇总形成统一、全面的信用信息,向社会披露信息,使外界轻易取得企业信用情况,有利于企业间合作的选择及双方经济长远发展。

四、结束语

“人之所助者,信也。”诚信是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是当前商业经济视域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加强对商业诚信的认识,完善诚信问题解决对策,将诚信经营融入市场经济当中,使国家经济发展取得更卓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迟翠. 论商业经济背景下的诚信问题[J]. 经济视角旬刊, 2012(4):134-135.

第9篇: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发挥县轮胎产业在全球轮胎行业中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质量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安全、产品优势突出、辐射带动有力的轮胎生产标杆示范企业,稳步提升区域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县轮胎产业转型升级,将县建设成为全国出口轮胎质量安全示范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示范区、检验检疫制度机制创新示范区。具体目标是:

(一)初步建立“产区政府推进、企业严把质量、检验检疫机关监管、相关部门配合、行业协会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出口轮胎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二)建立并完善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国外零通报。

(三)通过优先培育免验企业、优先采用共验模式、优先实施无纸化报检等突破性检验检疫优惠措施,整合各级政府鼓励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培育一批标杆示范企业,帮助企业率先实现管理、技术、产品升级,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打造公共管理、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联合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五)建立企业诚信管理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促进企业诚信经营,自觉遵纪守法,确保示范区企业无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发生。

主要任务

(一)构建出口轮胎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探索检验监管机制创新。

1.全面推行出口轮胎生产企业分类管理,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自检自控体系。

(1)在示范区全面推行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制定轮胎行业分类管理和日常监管细则,提高分类评定和日常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轮胎企业产品质量全面提升。

(2)指导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自检自控体系。督促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相关认证,指导企业实施ECE、DOT等国外产品认证。加强对企业实验室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提高企业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推动企业实验室规范化管理,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实验室通过CNAS认定。

(3)强化企业自律意识。督促企业签署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对示范区企业实行准入退出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促使企业自觉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动承担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2.建立和完善区域内出口产品设计、生产加工、产品检验、售后服务及国外跟踪反馈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落实全过程监管要求。

(1)加强源头控制,对出口轮胎企业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实施备案管理,切实把好原材料质量关,从源头强化质量控制。

(2)加强对轮胎企业产销关键过程、关键环节、关键项目的监督管理,设立CIQ关键控制点,配备培训协检人员,建立关键控制点监督检查机制。

(3)指导帮助企业推广应用条码追溯及检验监管系统,逐步实现产品质量快速溯源及检验检疫全过程监管的电子化、信息化。

(4)加强企业诚信管理,建立产品质量责任追究体系,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内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利用“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加强企业诚信分类管理,有效促进企业诚实守信;认真落实《质量诚信企业管理办法》,切实做好“中国质量诚信企业”的推荐上报工作。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意识。

3.积极开展区域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有效性,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共同推动示范区企业不断优化出口环境,改善竞争秩序,提升管理水平。

4.探索检验监管制度机制创新。在检验监管体制改革、检验监管手段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在示范区率先试点应用出口产品共验模式、准免验模式、无纸化报检、全过程电子监管等新的检验监管模式和手段,适当采信通过CNAS认定的企业实验室检测结果。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建设制度机制改革实验先行区。

(二)打造综合质量服务平台,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部门联动,统筹利用各种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

(1)建立工作机构。成立由县政府、东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东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纺科和县商务局、质监局、工商局、科技局、经济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创建国家级“出口轮胎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负责示范区创建各项日常工作。

(2)健全工作机制。根据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研究示范区建设以及企业发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示范区建设各项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估,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

2.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发挥政策叠加作用,促进区域产业健康发展。

(1)搞好统筹协调,整合各项鼓励政策和措施。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职责,研究制定推动示范区建设、促进轮胎行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重点鼓励企业争创标杆示范企业、完善管理体系并通过各类认证认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档次和创新生产技术。各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下发。

(2)发挥检验检疫职能优势,积极推行各项便利措施。在示范区企业全面推行电子监管、绿色通道、直通放行等便利化措施;优先培育出口免验企业;试点推行出口产品共验、无纸化报检等检验检疫措施;开展信息通报和技术法规培训,指导企业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在信息、技术、标准、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3.建立技术、信息、培训、物流、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轮胎行业区域发展优势,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软实力。

(1)建设轮胎检验检疫实验室,初步实现出口轮胎检测本地化,有效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费用,减少运营成本。

(2)建立信息共享交流机制。由县商务局牵头组织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出口轮胎企业建立出口轮胎产品信息共享交流机制,收集和相关的国内外标准、技术法规、预警信息和国外通报、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企业信用情况等信息。加强示范区网站建设,使之成为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国内外技术标准查询平台。

(3)建立公共轮胎技术研发机构,在提升轮胎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的同时,配套建设轮胎实验场地,努力打造轮胎研发、生产、实验一体化新格局。

(4)建立公共物流平台,加强铁路、公路等建设,有效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5)在企业自愿基础上建立价格联盟,自觉维护竞争秩序。联盟成员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沟通机制,共同研究确定价格底线,并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动态调整。联盟成员单位要签订合作协议和价格承诺书,自觉遵守价格约定。县橡胶工业协会要监督会员企业遵章履约,强化行业自律。

(6)联合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成立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研究小组,建立技术贸易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对示范区企业预警信息,组织企业及相关部门研究并采取应对措施,必要时共同采取反制措施。

(三)推动区域品牌健康发展,提升轮胎产业国际影响。

1.坚持龙头企业为主导、产业聚集为依托、技术标准为核心、区域品牌为引领、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培育标杆示范企业,引领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

根据示范区企业出口规模、技术创新、质量管理、诚信经营、转型升级、品牌建设、企业分类评定级别等方面的情况,将企业分为标杆示范企业、示范企业和重点帮扶企业。选择标杆示范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诚信经营、质量管理、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示范区企业整体转型升级。

2.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提高轮胎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将“轮胎”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区域品牌。

(1)支持示范区企业参与或承担轮胎行业国家标准、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提高轮胎在国内技术标准方面的话语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修订。

(2)努力办好中国()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并以此为平台广泛联络国内外客商,加强贸易技术交流,为县轮胎产业健康发展搭建国际平台,并通过展会大力宣传示范区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上述任务具体分工由县创建国家级“出口轮胎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并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科室。

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国家级“出口轮胎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明确分管领导、主要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指定专人作为联系人,并将相关信息及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研究相关措施,加强工作调度,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