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叙事与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课堂 教学案例 理解 玩耍 鼓励
阳光下、草地上,天真无邪的孩子在尽情地嬉戏;操场上,足球小子在狂蹦中自由挥洒着年少的激情,这是我们多么向往的体育教学情景。近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在各部门的重视之下,场地器材、体育教师、体育经费等得到完善和提高,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只有75%,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的不到60%,特别是部分女同学已出现逃课现象。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间十分钟却是个个生龙活虎。难道体育课真的没有吸引力了吗?反思其原因,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才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情绪,我们为何不尝试让学生个性自由挥洒体育课堂呢?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倡“玩中学、玩中练、玩中乐”。以下是笔者历年来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其一,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起点
教学对象:二年(1)
教学内容:跳绳和接力跑游戏
孩子们在自由地练习跳绳。突然,一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小芯不跳绳,故意用绳子绊倒我。”“他还打了我一拳呢!”嘴快小明大声说,语气有些愤怒。我知道,这个小芯平时就是个调皮的孩子。当我带着怒气走向他时,他却若无其事,真想好好批评他一顿!心想:以前曾批评过他,但却不管用?我灵机一动,想先听听他的心理话。于是我蹲下来,抚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跳呢?你看他们练得多认真、多快乐啊!”“我不想跳,我跳不好……谁叫他们嘲笑我呢!”说话间表露出一副无所谓的神情,说完转身过去,背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问:“那你体育课想活动什么项目呢?”“想——跑步,我50米比他们快!”“跑步?行啊,一会儿就有接力跑啊!”“我要和他们单独比赛”。他是想单独挑战其他小朋友,那就给他个机会吧,我说:“好!你去准备吧,一会我给你个机会!”接力跑前我专门安排了这次挑战赛,结果,小芯真的跑得比其他同伴快。
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蹲下身”和学生在“同一个高度上”活动,逐步将自己融入孩子们中间,像一个和平使者用智慧传递知识技能,用爱心连接学生之间的情谊。学生们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
其二、玩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对象:三年(2)
教学内容:立定跳远
“同学们,今天想不想做游戏?”同学们急切地回答:“想!”。“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叫做‘石头,剪刀,布’。我接着说:“游戏的方法是这样的:各人自己找朋友,两个同学一组,先设置好起点,然后通过猜拳‘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胜负,赢的一方双脚蹬地向前跳一次,输的一方原地双脚向上跳一次。每五次为一组,最后看谁离起点远,距离远者胜,距离最远的将赢得全班总冠军。大家一听游戏中还要比赛,个个跃跃欲试。一会儿各自找到了朋友,孩子们玩得既紧张又活泼。一会儿找同学测量,一会儿找老师评判。15分钟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大家练得满头大汗。这时我再评价同学的跳跃动作,请做得规范和跳得远的同学出来示范的讲评……通过这一竞争性的游戏,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笔者深深的感受到: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为了让孩子喜欢体育课,常以“游戏”为“家常饭”,以“竞赛”为“家常菜”,力图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乐。对于孩子们,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教师不断地讲解、示范,学生排着队不停地轮流练习要强得多。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能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
其三、鼓励——教学成效的增长点
教学对象:三年(3)
教学内容:跳高
小琴由于害怕,总不敢跳,反复说教仍然畏缩不前。我就请来班上个头最矮的女生小文,让小文来做陪练,把横竿换成了橡皮筋,并将橡皮筋下降到小琴能跳过的高度让她试跳。当她第一次跳过橡皮筋时,我立即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鼓励她继续努力。这时小琴脸上的表情明显由恐惧变为惊喜,又跳过一次后逐步身体放松了下来,跳高动作也逐渐成型。这时候我一边鼓励她,一边升高橡皮筋的高度。经过一次次练习,小文逐步被“淘汰”了,而小琴兴致却越跳越高,后来她主动向我提出要将橡皮筋换成竹竿。就这样,小琴在我和同学不断的鼓励中,在不断的练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越跳越勇、越跳越高。最后,她成了全班过竿动作最漂亮孩子。
其实,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学生存在先天体质、能力和心理上的差异。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孩子,我们可以简化要求,使其在初步体验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树立信心。特别要提出的是,对个别因为身体因素不能达标的学生,可以选项测试,防止发生因测试不合格而对体育课产生心理阴影,久而久之他们会远离体育活动与课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稍有进步时,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总能让其体验到进步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倍感自信,激情满怀。
总之,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学更是一门探索不尽的艺术,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并加以梳理和提炼,形成课堂教学“叙事”,反馈到教学实践之中,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艺,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
一、单元设计中的“悦动体育”教学主张闪亮登场,这是吸引体育教师“眼球”的重要因素。阅毕这份单元设计,自然引发了强烈的分析欲,这份设计夺人眼球的倒不在于其形式,整份教学设计进入视野的首要想法便是那4个运传球技术、4个游戏和5个运用的教学核心内容,单元内容自然引发读者去想象和倒推教者的教学主张,我们不妨循着单元设计去揣摩和提炼出教师的“悦动体育”教学主张。
“寓教于乐,快乐体育。”显然,通篇设计无不透析出一名教师对儿童的关注,摒弃了当前体育课“技能至上”“无技能不成为课堂”的狭隘认识;同时,教师并没有放弃篮球技能的渗透和传授,而是将技能学习与掌握通过游戏平台巧妙载入、艺术融合,显示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理解和设计视野上的高屋建瓴。
“技能介入,体能补偿。”从单元目标设置看,认知目标设置明确地以“知道”“识记”“了解”为能力范围,对小学生不强调运动知识的“牢记”“背诵”“记住”等强难要求,便是对学习主体的儿童的最大尊重。必须承认,教者在技能、体能目标设置上的确费了不少脑筋,前三节体育课上注重体能补偿,后四节课则增加了技能学习和运用的份量,如此编排单元技(体)能目标必然契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内容整合,活动导学”与其说本单元是小学篮球运球、传球课,不如说本单元是小学生的篮球玩乐课,每节课的篮球活动内容重难点突出,有效地服务和指向于教学目标,我以为诸多内容是经过教者精心筛选出的课堂主题活动,这种承载了一定技术要素的介入性活动或以游戏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游戏与活动的引入一方面遮蔽了显性的动作技能传授过程,实质是寓技能学习于活动游戏中,这便符合了当前流行的“活动教学”的诸多理念。
悦动体育本质上符合了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将能否让学生快乐的“悦”予以率先考虑,然后,配以能够带来学生快乐的活动作为实施手段,在快乐活动中有机融合相关体育运动的知能学习要素,不过度强调纯粹的动作技能,但关注课堂的多元活泼和整体实施。
二、对单元设计重点板块的核心探骊。关于学习目标的思考,教者所呈现的学习目标直接细化并精确到课时目标。笔者以为,作为小学体育课堂学习目标应凸显出浓缩、凝练、简短且难忘的元素。笔者对一节耐久跑课学习目标直接给出了六个字――懂跑、能跑和愿跑,如果用于小学体育课那更为妥当。小学体育课堂体育教师更应当用简短便记的词句勾勒出认知、技能和技意等目标,则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认知、操作。在单元第4节课其实所有学练活动基本定位于“传球准、接球稳”这个技能目标上。把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凝练概括成简捷且厚重的短句让学生理解和诠释,那是一份颇具功底和智慧的文本转换艺术。
教与学主要对策的认识:这一板块的内容,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了3~6点不等的详尽描述,足见教师在单元设计时费尽心机,可以推知,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对策,方法手段就应当是瞄准和服务于学习目标达成所设置的,我们还可猜测,其排列的顺序一般贯穿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作为对策,其目的和作用是用于破解学生学练过程的存在问题的,因此,所设计教与学的对策应当呈现“主要”策略,而不应呈现一般性的“次要”策略,面对次要策略大胆舍弃的行为是需要体育教师作出决断的抉择。另外,在表述上尽量以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分开列举,并且所列举的策略彰显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一个合理的教学对策总能令作为同行的读者觉得如此设计指向明确、舍之可惜且合乎学理。对重难点的定位技法的思辩如何确立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困扰广大体育老师的“心病”,其实,阅读单元设计的内容、重难点、教与学的策略,我们已经发现,重难点的确立是任何一位体育老师对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与学的策略设计中所不能绕过的一个坎儿,重点难点定位不准,破解重难点的教与学的策略便会走偏而游离于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更难以达成。由此,单元课时的横向要素设计告诉我们,“目标-内容-策略(方法)”注定了是一个整体,并且各要素间呈现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关系。重难点的确定并非主观臆断随意订立,其产生有一个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认知、技能水平,学习反馈情况等综合判断,体现于教案中的重点难点也只是体育教师预估的重难点,一般而言,重点体现的是技能学习的普适特质,而难点则具有制约掌握学习能力的个性化特征。课型不同,重难点则发生变化;从师生主客体看,有教的重难点,也有学的重难点,从关系上看,重点难点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可独立存在,又互为融合。
三、对单元设计的几点商榷。单元教学设计需作“减法”处理。任何高深的难题都能浓缩为简捷的操作流程或策略得以破解,正所谓“大道至简”,多而广的描述必然难以凸显设计的重点所在。此时是单元设计,彼刻体育教师还有课时计划要写、还有课堂我们要去组织,体育教师一定不能把自己束缚在这种具有想象色彩的教案设计这一环,真功夫应当是走出设计,实现教学操作。
单元学习评价板块需体现“如何做”。循着单元设计的思路来剖析小学单元的评价,此单元设计学习评价内容板块设置了“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创生意识与能力”等五个方面。笔者以为,单元学习评价的内容应当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合理配置。首先,学习评价内容结构方面,建议这一板块内的内容由知识与技(体)能(即将前两块合并),过程与方法和情意态度三块,技能体能列为一块无需单独分开表达;其次,尽量用较精炼的文字来描述,从板块内的文字看,所描述的大多学生的“能”和“会”“乐”诸层面的目标性标准;第三,建议增加评价方法的设计,读者更期待看到如何评和怎么评,教师不能疏忽了具体评价操作技法的概要描述。
反馈、调整板块的表述需要完善。要么取消,否则应以适当笔墨表述教者意欲达成的意图。如单元第二节课,教师如何引入教学口诀,口诀是教师领诵,还是继续利用挂图,虽然这可以在课时计划中作详尽说明,单元计划中可以适当的文字,标注出“请男女各一名同学复述口诀”,这便是对认知目标当堂检测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 湘西文化;湘西鼓文化;传承和发展
一、 湘西鼓文化背景研究
鼓,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鼓文化源远流长,从农耕时期到现代,由每一代人不断传承和发展着。鼓映射着精神和力量,鼓的敲响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的崇尚。作为优秀的民间鼓舞,湘西苗鼓传承着农耕文化底蕴,现如今也在日益走向世界。苗族人民将其美的天分和灵性融入对苗鼓的感悟之中,在苗鼓节奏、音色异常丰富的基础上,将叙事舞蹈表演艺术也融入其中,使苗鼓文化成了中国鼓乐文化中独特的一枝。鼓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鼓声飘扬有力,深入人心,鼓舞步坚实有声,鼓舞服多彩绚丽,其在传承和发展上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湘西苗族文化神秘而丰富。不仅有“湘西赶尸”的神秘,还有美味而神秘的湘醋,多彩的湘西苗族文化包罗万象,而湘西苗族的鼓文化在这份神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湘西的地理位置,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聚集以及山原地貌的原因,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存着多样的变化。苗族鼓文化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中族群的迁徙、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巫术与民俗的影响尤为重要,特别是、巫术与民俗引领着湘西苗族鼓文化的风潮。说得简单点,主要是受到丰富多彩的湘西文化底蕴所影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文化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脚步一直在不停地前进,文化特色也在追逐前行。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迁带来文化的调试与变迁,文化变迁与发展的累积同样带来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湘西苗族鼓文化亦是如此。湘西苗族鼓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不管是从苗族鼓舞服饰道具,还是鼓舞的动作以及鼓舞的表演形态,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湘西鼓文化,特别是鼓舞文化,不但有着生动的乐性,还伴随着鼓舞的动性。湘西苗族鼓舞文化伴随着特有的韵律和特有的舞姿,鼓舞文化广布开来,成为当地苗族在姊妹节、春节、苗年以及各种大型集体聚会活动中,由妇女们根据木鼓敲击的音乐节拍进行自编、自跳、自舞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现如今,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湘西苗族地区举办过多场国际鼓文化节,湘西苗族的鼓声越来越响彻四方,鼓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鼓文化作为一项体育文化的传承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各个地区越来越重视鼓文化所带来的“快餐效应”,鼓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失去了内涵。
二、湘西鼓文化的传承
每一项民族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离开了自身的文化底蕴,这个民族艺术就有可能走向退步甚至消亡。湘西鼓文化亦是如此,在丰富多彩的鼓舞文化韵律背后是湘西苗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所造就的。一旦离开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底蕴,就会变得有型而无神的状态。所以,对湘西苗族鼓文化的传承,我们不仅仅要传承它的技艺,更要传承它的文化以及其所带来的艺术性。
现如今“快餐文化”盛行,鼓文化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旅游公司的形式化表演让人们记住的是鼓文化所带来的多样的舞蹈和声音的外形,而表演者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鼓舞的神韵表现出来,纯粹以经济利益为主,在传承鼓技艺的过程中丢失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表演者只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没能真正地了解鼓舞背后的湘西苗族文化底蕴,有形而无神。一个只是有形而无神的民族艺术不能称之为艺术,而没有神韵的文化我们能称之为文化吗?所以我们在传承湘西苗族鼓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传承鼓文化的技艺,更需要传承这背后的文化底蕴以及其所形成的艺术性。
三、湘西鼓文化的未来发展
从几代鼓王的成长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化熏陶。第一代鼓王龙英棠,她出生并生长在一个苗鼓之乡,从小就看别人打鼓,先看觉得不过瘾,于是就偷偷跟着学,在勤学苦练中,她的鼓打得越来越好。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自己特别的兴趣,第一代鼓王打出来的鼓不仅仅在技艺上出类拔萃,更是打出了苗族文化的底蕴。再看看这后面几代鼓王,他们的出生环境以及成长的环境,无不围绕着苗族文化的气息,而且他们本身也正是苗族的一分子。这样一个环境使得他们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苗家文化底蕴,从而使得他们在展示苗鼓文化的时候增加了不少的特色。周围的文化熏陶对成长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周围文化环境的熏陶,促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这也相当于传承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现如今,鼓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地方也逐渐开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比如,吉首大学体育学院就开设了相关的打鼓课程,有些中小学也逐渐加大了这方面的培训,在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也能看到很多人在排练鼓舞。苗族鼓文化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鼓舞所带来的乐趣以及运动量特别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在发展鼓文化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把鼓文化背后的苗族文化给传承下来。湘西苗族文化有少许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苗族文化,这也使得湘西苗鼓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鼓文化。所以我们在传授下一代的打鼓技艺时,是否需要考虑加深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关注呢?
体育文化诠释着人律动的灵魂。现如今国家提倡全民健身,提倡通过艺术体育来修身养性。湘西鼓文化不仅仅有着韵律的音符,而且鼓舞的脚步处处体现出一个体育人的精神。湘西鼓舞文化多方面w现着健身的韵律,这可以从其舞蹈动作的的多样性、舞蹈动作的强度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得以体现。比如,在湘西的“踩鼓舞”中,其核心是“鼓”,在整个体育活动中,每个动作、每种文化意象和表演的主题等,都是围绕“鼓”这个文化象征物来完成的。传统上,湘西苗族鼓舞与巫术、祭祀仪式、苗族文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鼓舞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基本圈定在职业巫师和普通苗族民众范围内,同时呈现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又不是艺术家的民间艺术普适的混沌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湘西鼓舞也在发生着变化,从鼓舞的声韵到鼓舞的步伐再到鼓舞的服饰,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也体现出湘西鼓舞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展,民族艺术和体育文化艺术在逐渐深入人们的视野,这也彰显出湘西鼓文化的魅力所在。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一项民族艺术若只是停滞不前,最后只能是消失。中国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案例,就像很多的茶文化艺术,最后只能从日本等国外再借鉴回来。在发展湘西苗族鼓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就如几代鼓王,他们不仅仅有着相当浓厚的文化熏陶,他们对于鼓的热爱更是深入,他们对鼓的热爱带着他们把鼓声打出了风采。我们在传承给下一代人时,更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培养他们对于鼓文化的兴趣。
四、结语
湘西鼓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而作为一项艺术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传承文化是传承艺术的基础,文化传播是人与其意义空间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而“湘西苗鼓”等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表征了民间文化话语权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实践属性。在全球化的“非遗”保护进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要摆脱消费社会文化过程中的庸俗和功利作为,把握湘西苗鼓文化现代传播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客观科学地辨析其传播情境中的流变机理,回归区域自然生活,更进一步地感悟湘西苗鼓文化本源的生命力,并更多地、更切实地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湘西鼓文化的多样性,在湘西各地苗族鼓舞风格特点和形式不尽相同,种类各有侧重。不同形式的苗族鼓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其不同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功能的转化,也促使鼓舞的节奏及击鼓动作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从而增强表演性和观赏性。湘西鼓文化作为湘西一大特色,在湘西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年都在湘西地区举办鼓文化节,把神秘的湘西带向了世界。湘西地区旅游文化的开发,同时促进了湘西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发展湘西鼓文化时,我们需要借助旅游特色把湘西鼓文化带出去,让旅游和文化相辅相成,更好地带动湘西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