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农业方面的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方面的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方面的培训

第1篇: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对策

结合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要求及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状况,深入分析其培训中的存在问题,运用切实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可使这方面的教育培训效果更加显著,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进行研究时,应关注其中的存在问题,充分考虑有效的对策使用,确保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落实有效性。

1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概述

为了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得以高效开展,则需要了解相关内容。具体包括:(1)在有效的培训工作机制、方式等要素的支持下,可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更加可靠,丰富其培训内容及实践经验;(2)在教育培训的支持下,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及专业能力,保持良好的农业生产及效益状况;(3)加强教育培训过程控制、改善其培训状况等,可降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发生率,更好地体现出其培训工作的潜在应用价值。

2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2.1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针对教育程度低、基本素质有待提高的农民,应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实际作用,为现代农业的高效生产提供专业保障。但是,实践中因部分农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新型职业农民在这方面的培训效果不显著,其教育培训水平有所下降,影响着培训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为:(1)受到传统观念、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形之中降低了他们参与相关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会对农业生产效率、质量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在农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的影响下,会给新型职业农民科学培养水平提升方面带来制约作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实施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2.2培训内容针对性差。在新的职业农民培养任务确定后,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可靠性,每个培训机构都需要完成好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确定等方面的培训相关事宜。在此期间,由于对政策文件解读不充分,农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导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从而降低了其培训工作水平。具体表现为:(1)部分培训机构在实践中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教育程度、形势变化等缺乏综合考虑,致使相应的培训内容安排缺乏针对性,难以真正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影响着教育培训活动实际作用的发挥;(2)由于对农民的需求状况、教育培训的功能特性、相关政策要求等了解不全面,导致教育培训内容缺乏适用性,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求,降低其培训质量的同时加大了这方面培训问题发生率。2.3其它方面的存在问题。基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也需要关注其在这些方面的存在问题:(1)部分地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培训经费不足,使得教育培训工作质量有所下降,相应的培训活动开展不及时,给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增加、素质提高等产生了不利影响,与之行业的教育培训活动落实效果不够明显;(2)因教师流失问题突出、教学队伍稳定性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影响,致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给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来了阻碍作用;(3)因对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使得教育培训中的技术含量有所减少,也会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在这方面的培训问题发生率。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3.1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根据参与教育培训活动农民的实际情况、培训要求等,在其培训水平提升过程中,应考虑相关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予以应对。具体表现为:(1)建立好切实有效的培训工作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宣传,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前考核制度,指导招生工作,设置地区招生障碍根据实际情况,并审查培训机构的注册条件,为相应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提供支持;(2)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得以完善后,可使其培训工作开展更具合理性、专业性,全面提升其教育培训水平。3.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培训过程管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能否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关系着其培训效果,与这方面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否可靠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达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水平全面提升的目的,则需要重视政策方面扶持力度的加大及其培训过程的管控进行科学应对。具体表现为:(1)政府部门应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培养要求及形势变化,出台更多的政策,给予其教育培训必要的支持,确保相应的培训活动开展有效性;(2)从管控机制完善、管控意识强化等方面入手,增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过程管控效果,减少其培训问题发生。3.3其它方面的对策。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水平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这些对策的配合使用:(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中所需的基础设施,高效地完成其培训工作计划,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实际作用;(2)加强信息技术使用,增加教育培训中的技术含量,为新型职业农民知识量的增加、基本素质的提高等提供技术保障,不断提升其教育培训水平,为日后相关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打下基础。

第2篇: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民培训;比较分析;经验

一、亚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亚洲培训方式的特点

亚洲培训方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随着,日韩两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工业与服务业中去,只有少数人员从事农业生产,这大大减少了政府在农民培训经费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时,也使得日韩两国的农民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日韩两国对农民工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在农民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说,国家通过制定专门法规,确保农民培训计划的顺利进行。日韩两国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另外两个特点为:一是培训方式多层次性,而且各层次培训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而且培训的目标具有多样性。

(二)亚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1.农民培训制度化。日韩两国以法律形式确规定了培训对象的权利。例如,日本颁布的《社会教育法》、《青年学级振兴法》等法律大力支持对农民的培训。韩国政府制定的《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等法律为农民的培训提供了制度保证。

2.农民培训体系化。日韩两国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他们对农民的培训是以农业协会和农业大学等机构为培训主体,同时,还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对农民的培训。其培训主体以政府农业培训管理机构和民间团体为主,并建立了专门培训学校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3.农民培训方式多样化。在农民培训中,日本与韩国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具体的说,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农忙时,其培训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农闲时,对农民进行为期几个月的脱产培训)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一般以现场操作与观摩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此外,这些国家还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体对农民进行培训。

4.农民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强。在实施培训计划之前,对农民的培训需求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以满足社会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培训工作的立足点。此外,他们还十分注重提高农民生产与经营管理技能,其培训内容以农民最为需要的实用技术为主,同时,还向农民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与先进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信息。

二、欧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欧洲培训方式特点

欧洲农民工培训方式主要以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很高,因此,他们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很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很少。虽然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大,但其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却很高。这些国家农民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农民培训体系完善;二是农民培训也是以政府为主体,农业协会与农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三是积极利用农业院校、农业研究机构与职业学校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二)欧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欧洲农民的培训方式具有培训制度完善以及培训内容、层次与培训方式丰富多样化等优点。

1.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培训经费投入方式。目前,英国农民培训费用的 70%由政府财政提供,德国农民培训经费的80%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这些国家也十分重视企业、农业专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筹资作用。这不但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企业、社会团体等创办的培训机构与政府主办的培训机构形成了相互竞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良好局面。

2.农民培训体系健全。西欧国家充分利用电视与互联网对农场工人进行培训,不但克服了地域限制,而且使受训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同时,这些国家还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与相关科研、咨询机构,建立了初级技能培训、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农业教育以及技术等级证书培训、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教育多层次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农业工人与农场主的需求。

3.重视农民培训质量。为提高农民的培训质量,这些国家的农民培训管理部门认真遴选承担培训工作的教员与辅导员,他们除了邀请农业院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讲授培训课程外,还聘请富有经验的农场主与农业工人担任教员。这些国家还建立了完善的农民培训奖励制度。此外,这些国家还建立了严格的农民培训考核制度。农民接受培训后,需要经过严格考试,只有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资格证书,方可从事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能够享受国家的农业补贴与优惠贷款,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培训质量。

三、美洲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与优点

(一)美洲培训方式特点

美洲农民培训模式以美国的模式为代表。美国建立了以农业院校为主导,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模式。美国的农业大学或农学院不但从事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与培训等工作,而且还在各州设立农民培训分站。美国农学院的教师中有30%-50% 的人员参加试验站的研究与农民培训工作。美国还创办了“4H”培训部,其目的是将美国农民培养成具有“HEAD”(有智慧的大脑)、“HEART”(良好的心理)、“HEALTH (健康的身体)”和“HAND”(动手能力强)的农业劳动者。此外,美国各级政府还不断增加在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美国的农民培训方式由成人学校开展的培训和由普通学校开展的培训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针对农场工人进行的专门培训,通常是由当地农业院校的教师在夜校对农场工人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农闲季节。后者是美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形式,其培训对象以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年人为主,具体培训方式有四种。

1.高中阶段的农业培训。美国农村地区在高中开设农业课程是其公立学校提供的农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为有意成为农民的年轻人传授有关种植、养殖技术和农机具使用等技能。

2.农业学徒工培训。该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提升青年农民的自信心与提升他们在农业部门的就业能力。

3.丰富职业经验培训。这是农民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主要讲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投资与融资等方面的技能。

4.提升实践能力培训。这是一种培养农民如何将在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培训方式,即教学生如何将在课堂中学到的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自家农场或当地农业企业中去。

(二)美洲培训方式的优点

美洲培训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不但有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第二,农业培训的课程化程度较高。在美国,很多高中都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程。这不但为希望当农民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机会,而且还为美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第三,美国农民培训的网络化水平很高。美国对农民教育培训很多是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使得农民能够自由掌握培训时间与选择培训内容,满足了他们的实际需求。此外,美国还结合了其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设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经营与管理技能培训方式。

三、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经验的借鉴

很多发达国家围绕着职业化发展目标,对农民进行培训。在农民的培训过程中,他们将农民培训、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行严格的考证制度,将农民培养成为具有“懂技术”和“会经营”的专门人才。他们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对于我们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

许多发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农民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机构的资质等方面。如英国的《农业培训法》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针对农民培训的;法国先后颁布10多部相关法规,规定了农民培训的政策与管理工作等内容;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政府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等主体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健全农民培训的法制体系,使农民的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二)农民培训经费有充分保障

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目前,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大多数经费是由其政府财政提供的,美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5%也是由财政部门支出的。此外,发达国家政府在增加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通过多途径来解决农民培训经费问题。例如,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为鼓励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他们国家允许相关企业可将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法国与丹麦法律规定,农场工人与学徒工在培训期间,能够获得农业专业协会发放的培训补助;韩国为鼓励农民参与培训,对参加培训的农民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三)农民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从培训时间上看,发达国家既有为期几天升值几个小时的短期培训,又有为期几个月的长期培训。从培训的方式看,有不脱产、半脱产和脱产三种。在培训方式上,以现场操作与观摩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开设农民培训课程,重视农民培训的实用性。在培训对象上,既有农业学徒工培训班,也有专门针对农场主的经理人培训班。在培训的层次方面,有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与晋升技术职称培训等多层次培训班。

(四)培训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发达国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以适应时展。具体的说,一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转向传授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将农民培训内容从传统的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技术培训扩展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订单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三是培训内容从农业的产中培训拓展到融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营销与管理等农业产前与产后环节;四是从单纯的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和就业技能等培训,甚至向农民传授有关决策、财务管理和商业经营技巧等知识。

(五)注重农民的培训质量与效率

为了保证农民培训质量与提高培训效率,许多发达国家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实行严格的证书制度,如农业工程证书、农业机械证书、奶牛证书、畜牧证书、养禽证书、农场管理证书、农场秘书证书与园林证书等。而且各国对农民培训证书的考试要求都较为严格,基本上是由各国政府管理部门设立的考试委员会专门负责(考试委员会一般由农场主、农业工人和教师三方代表组成)。一些国家,如英国为农民的培训考试,还编制了全国统一考试学纲。接受培训的农民只有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证书。我国应借鉴他们的经验,不断推进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建设,以促进农民培训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侠.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发展思路与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2]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

[3]侍建旻.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

[4.]梁艳萍. 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02).

[5]王春林.发达国家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03).

[6]张雅光,田玉敏.欧洲的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02).

第3篇: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水平;发展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体,同时也是构建科学的农业创新体系的主要基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农业科研管理是农业科研院所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是科研管理中应用科学的原则、方式对科研项目、成果、人才、条件以及信息资源等给予有效管理的一种活动,是确保其为农业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

1农业科研院所科院所科研管理现状

1.1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科研管理队伍人员的素质并不统一,存在严重的参差不齐问题[1]。一方面,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并不是均为管理专业出身,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在负责日常性事物的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对此,这一些人员很少有时间去参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导致其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缺乏。

1.2科研院所对人员培训重视度较低

当前农业科研院所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度也并不高。在信息化时代之下,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改进、拓展知识的储备,同时优化知识的结构,并提升自身的综合性素质,改进管理思维,并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作为支撑,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2]。但是,就目前而言,因为农业科研院所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度较低,导致许多管理人员的素质“一层不变”,无法根据市场、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成长,最终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而逐渐被淘汰。

2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水平对策

2.1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业科研院所的额科研管理工作当中,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必然是基于科研人员的支撑,同时也无法离开管理人员在多个方面所提供的保障。对此,管理人员的素质将会直接决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效性[3]。农业科研院所应当不断的吸收社会各界所提供的科研管理专业力量,借助招聘的方式,增加对管理专业人才的吸收,在社会范围当中吸收人才,从而保障农业科研院所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培训的力度,从而提升农业科研院所中从业人员的综合性素质。引入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提升在职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是农业科研院所需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各类高校、大型科研院等部门参与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同时参与到各种研讨会中,在相互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其次,做好农业科研院所中的管理人员,必须对作物学、农业科技学、农学、农药学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形成基本的掌握。这一些背景知识对于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素质以及优化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课题的理解有显著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到调研学习工作中,学习其它部门或企业的高效率管理模式与经验,反思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并在反思当中得到提升。

2.2改进管理模式

首先,需要细化具体分工,并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责任,构建高效率的管理队伍。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分工不明确问题,在实际的事务方面责任划分较为模糊,这也是导致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因素。对此,需要在管理、科研、财务、后勤等多个方面工作进行具体的划分,同时将每一个部门、科室的工作进行细节划分,例如,在科研院所下建立管理部门、实验室,并在项目管理科负责项目的申报、评估、验收以及各项具体事务,在实验管理工作中,需要负责设备的维护、使用以及更新。其次,监理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伴随着信心化技术的不断改进,网络在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均有所渗透。对此,便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力量,将其应用到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节省。农业科研技术的和粗昂新与发展需要科研人员的智慧以及先嗲话信息技术的共同支撑。对此,农业科研技术对于推动农业科研院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个农业经济持续性发展有着明显的价值和意义。对此,农业科研院所需要整合农业科技整体资源,并构建完善的信息源与数据库,同时为科研人员及时性提供国内外关于农业科研院所相关工作的各项信息。另外,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属于农业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纽带之一,是保障科研活动正常运行以及维持管理工作秩序的基本措施。对此,为了确保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管理人员必须应用专用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科技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综合性的素质,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逐渐转变以往的旧思维方式,并建立新的创新意识,提升科研管理的能力与业务水平。科研部门需要进一步的强调科研管理工作在农业科研工作当中的重要性,并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宇.浅析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思考和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30):200.

[2]赵海霞,刘雅学,任卫波,等.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6,14(2):36-39.

第4篇: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是很低的,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经营主体。

一、农民渴望提高素质,得到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

在受调查的农民中,有90%以上的人参加过当地政府或农业等部门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平均每个农户参加培训的时间为5天多一点。这些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收入,二是提高技能。同时他们接受培训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这两个方面。

在培训的内容上,他们最期望种植业的粮食、水果、蔬菜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这部分农民占75%左右;养殖业的猪、牛、羊、鸡等方面的实用新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这部分农民占18%以上;非农产业的运输、建筑、餐饮、服装等方面的管理技术和进城务工常识的培训,这部分农民占7%左右。

在培训的方式上,有82%的农民希望通过面对面授课、一事一训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技能;有13%的农民希望通过短期培训并结合现场实习操作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本领;只有5%左右的农民希望通过电视、广播、VCD的学习来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

在培训的时间、地点和费用上,90%以上的农民希望在本村或乡(镇)政府所在地,拿出20~50元,最多100元以下,经过1~3天的培训掌握技术和技能;有10%左右的农民希望到县级以上的地方,拿出100~200元,经过3~7天的培训掌握技术和技能。

二、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基本上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没有钱,约占15%;二是当地缺少学校或培训部门,约占55%;三是农民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约占23%;四是没有农民需要的培训内容,约占7%。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

1.大面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广校是全国最大的中专学校,在对农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和终身素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27年来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已占据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导阵地。在全省实施“百万中专生培养计划”,每年中专学历教育要招生1万人,实施人才培养进村、培训教师进村和媒体资源进村。

2.更多地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最贴近“三农”的优势,坚持抓好常年的科教兴农活动,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结合农时、季节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普之冬”的农民科技大普训,实施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每户一名致富能手培训计划”。每年全省完成新型农民培训20万人,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达到100万人次以上。

3.搞好“阳光工程”培训。辽宁省现有农村劳动力1045.5万人,扣除就地从事二、三产业的182万人和外出就业的206万人,还有657.5万人滞留在土地上耕耘。以现有的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计算,有400万劳动力足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目前农村尚有257.5万名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各种培训,特别是“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农广校通过一套教材、一套光盘、一台电视、一台广播、一份报刊、一个网络的引导性培训,每年开展引导性培训2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

第5篇: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 伊通县 职业农民 专职教师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95-01

在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过程中,作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我校应该将进一步提升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作为首要工作,进而着重培养专职教师队伍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促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建设出一支高素质、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围绕农广校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阶段展开分析,进而探索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思路。

1 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阶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是一件能够短时间内完成的事,应该根据它的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继而依照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优化。下面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的初级阶段、提升阶段以及创新阶段进行分析。

1.1 师资队伍建设的初级阶段

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初级阶段,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教师常常出现以下问题:其一,他们的专业知识较为匮乏,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二,大多数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较为薄弱,技能方面较为欠缺[1]。其三,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使得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些问题,农广校应该在“听、观、进、派、”四个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①“听”方面的培训

在“听”方面的培训工作中,农广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家教授讲座,使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受教育群体与教师共同参与培训,促使教师放下“指导者”的身份,以低姿态来重新认识自身教学工作,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丰富自身职业素养、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中。

②“观”方面的培训

农广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去观摩骨干教师的教学活动,丰富其教学经验。通过标杆引领机制的构建促使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③“进”方面的培训

农广校在促使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得到提升方面应该组织教师步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实践指导现场中以助教的身份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不断积攒实践教学经验,使自身的实践技能得到全面强化。

④“派”方面的培训

农广校可以将教师派遣到基层中去,使教师在农业实际生产中了解农业发展情况,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反映,进而根据农业发展情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坚持与时俱进,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进一步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阶段

经过建设初级阶段的教师普遍具有相应的教学经验,然而,他们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导致其教学实践指导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该加强对其进行细化培养,促使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显著增强。例如,农广校可以阶段性的开设教学公开课,安排专业教师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设置教学内容。同时,我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其中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自身教学工作。

1.3 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为那些常年奋斗在农业发展第一战线的骨干教育人才构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使这些专业素质高、业务技能强、培育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研究力量和创新优势,促使他们通过逐渐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来带动队伍中其他教师不断发展和进步,进而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培训教材编制工作以及农业生产一线技术服务工作等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优化[2]。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思路

2.1 业务精良的理论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将理论教学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集中起来,将其组成理论教学师资团队,明确划分其日常教学工作范围,让他们主要负责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注册、农业创业风险以及农业创业风险管控等课程的教学,采取经验学习、教学观摩、教学课件评比等活动形式促使师资队伍整体业务更加精良[3]。

2.2 实力产群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不同教师的专长不同,有的教师擅长农机维修与应用方面,有些教师擅长农产品加工与制作,还有一些教师在特色蔬菜种植方面较为优秀。因此,农广校应该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优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促使其成为专业的骨干教师,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3 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从“双证书”、“双职称”以及“双素质”三个方面着手。农广校可以鼓励他们努力取得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同时,还可以激励教师获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的同时,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另外,我校也可以在加强教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其实践指导教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并且其自始至终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作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我校应该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和禁锢,在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进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学校教育方针,满足职业农民培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得到持续、稳定的提升。

第6篇: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无人驾驶电动直升机植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农资经销,农药生产与销售,防控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农产品生产过程,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同时,对于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激发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丰富和发展先进农耕文化,都有着积极意义。

然而,无人驾驶直升机植保技术在推广与应用当中,虽是一个热门话题却遇到了冷场面。日前,笔者到当地一个很有实力的农资经销公司华农农机有限公司处了解该项技术的市场情况。公司老板刘桂钧说,这项技术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但目前来说,看的多,用的少,市场上还呈观望态度。说着,他拿出一叠邀请函告诉我们,有几个外省的表演示范活动请他带“飞机”去表演,但没有做成一起销售业务,他都有些难以应付了。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无人驾驶电动直升机植保技术推广,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技术培训困难。在技术培训问题上,培训主体缺失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由于该项技术属于新兴的高科技技术,其操作也存在相当强的技术要求,操作手必须要取得资格证或者合格证,才能进行操作。然而,在这个层面实在存在太多的空档。首先,没有社会化的专门的培训机构。这个技术培训,是由厂家来做,还是经销商来做,还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来做?没有答案。就是由谁来做的问题,也需要行政许可,这项许可职能,恐怕相关部门都没有依据。至于如何发证,发一个什么证,合格证还是操作证,都无法界定;其次,培训费用高。据介绍,培训一个这样的操作手,至少要一万元以上。如果这个费用由厂家承担,基本不可能,由经销商承担也不现实,由操作手自行承担,恐怕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很高了;其三,培训时间难保证。一般培训一个操作手从开始到基本能够熟练操作,要三个月左右,这个时间要求如果不是专业的职业培训,还是比较长的。对于一个农民或者是职业农民,农忙时节或者其他时间,要保证操作手有时间来培训,都比较难。而且,培训后一旦没有购置飞机,技术还有可能生疏。所以说,培训问题是一个难题。

二是安全保障缺失。无人驾驶电动直升机植保,虽是一个新兴的植保方式,但其中也还是存在一些风险。首先是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当然,在直升机植保环节,操作手中毒的安全事故发生可能性很小,但是,无人驾驶直升机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碰到障碍物,坠毁、机械事故等安全问题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对于动辄几十万的机械设备,如果出现问题,损失也不小。就是保险也没有这方面的险种。所以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保障;其次,无政策性补贴。目前,对于购买无人驾驶直升机,还没有进入补贴目录。地方性补贴的随意性很大,所以,使用和推广的成本高,市场风险大;三是风险处置实践标准缺失。植保防治效果的好坏,有病虫害预警、农药的实用性、操作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往往在一项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存在强调或夸大某一方面作用的现象,对于无人驾驶直升机植保,一旦应用于实践,人们看到的是直升机这类新事物的作用,如果防治效果上出现问题,势必将问题出现的原因归责于直升机。而这些问题的处置,并没有良好的处置机制。

三是体制机制乏力。无人驾驶直升机植保技术推广应用,没有良好的机制保障。首先,着力于推广工作本身,没有体制机制。通过什么形式、政策、手段来推进推广与应用,没有成功的经验和可以借鉴的方法。很多时候,也是按照传统的表演示范等农资农具推广模式来运作,或者通过行政的手段来实施,而且这些实施办法有时候还不过是凑凑热闹,没有实际效果。笔者在与经销商探讨这个问题时,经销商认为,现在无论是厂家、经销商还是用户,对于这方面都不抱有很积极的态度,就是说,都还比较随便;其二是推进无人驾驶直升机植保基础条件的体制机制并不完善。直升机植保,在土地经营形式上,适用的是规模经营;在组织形式上,适用的是大户、联户、家庭农场或者合作社;在作业形式上,适用的是统防统治。而这些可以说是基础条件的东西,还是一个培养发育的过程,并没有完全成熟;其三是无人驾驶直升机植保是一个完善的链条,需要农业部门的病虫预警、农药生产厂家的飞防(控)专用药配置、植保服务组织的操作技能以及服务对象的参与与认可,而这些方面,尚无有效的联系协调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推进无人驾驶直升机植保技术,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政府主导,建立和完善推广应用机制。无人驾驶直升机植保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项新技术,涉及到遥控系统、电子系统等科学领域,在推广应用上绝不是简单的推广应用方式和力度行得通的。特别是在体制机制问题上,根本不是社会力量能够决定的,需要政府的主导。包括技术培训、行政许可、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政策性补贴、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等,政府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推广应用的各项机制,保证这项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市场发力,引导相关要素集聚。飞防植保是一项前期资金投入大,实施过程效益高,产业发展前景好的新生事物,其中也不乏一些风险性因素,需要如金融、信贷、保险等市场要素积极融入,才能解决发展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相关机构要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提供支持。

政策倾斜,促进产业改造升级。飞防技术推广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政策支持。在购机补贴实施当中,应该将飞防纳入补贴目录,将飞防技术培训纳入培训补贴,尽量减轻购机者和培训对象的负担;同时,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造适用飞防植保的基础条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农地经营体制、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建设等方面着力,为飞防植保提供舞台。

第7篇: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摘 要: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严重危机,原因足多方面的,既有观念的因素,也有体制的问题,还有职教政策和决策的失误。当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面临很多机遇。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教育的改革;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职教体系的完善;衣科教的结合;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等是农村职教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性地位。它不仅关系着近13亿人的吃穿问题,而且制约着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深度和规模。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正在陷入严重的危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村职业教育谋求发展,涉及到体制、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和领域,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要使农村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健康发展,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政府职能 政策强力支持

职业教育政策,既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又是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重要措施。因此,要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还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1.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和政策依据。因此,应该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作为长期政策对待;使其在各级决策者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2.加强舆论宣传,发挥政府职能

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形势不好,经济效益下降,城乡差距加大,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职业教育“立交桥”不完备,部分职业学校质量不高等原因,使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徘徊和滑坡。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纠正鄙薄和忽视职业教育的错误倾向,发挥行政调控的主导作用。

各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用工制度,把住农村就业市场入口关。在投资、招生、就业、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政策保护体系。对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在资金上应给予重点扶持。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体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倾斜

从经济角度讲,社会是除了受教育者本人和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单位之外的最大的受益者。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应该实行学生受益学生缴费、企业受益企业出资、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政策。在受益者中,社会、国家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政府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致使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高于普教。因此,要制定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政策,确保正常的教育经费,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职业教育不能期望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还必须激活自身的产业属性,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实际,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性经费的不断增长。要通过政府的投入,使每个县(市、区)都能建设好一所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同时,采取鼓励措施,动员部门、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师资、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应把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作为生产性投入来对待,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为农村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根本。

二、坚定不移地为“三农”服务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其解决的措施可以有多种,但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教给农民致富的本领。一方面是培养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能“留得住”的新型农民,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在就业市场有竞争力,“送得出”的务工就业人员,为农村的大批富余劳动力转移做贡献,这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调查资料表明,外出打工或在城市就业的农村青年80%以上未经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尤其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和机遇,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农民继续教育,以此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各级政府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采取特殊措施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农村职业学校自身也要更新观念,创新制度,考虑如何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以就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初等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村未能升学的,或者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好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农民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科教兴国的希望在科教兴农,科教兴农的希望在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教只有始终坚持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为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脱贫致富服务的思想,探索出一条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办学、积极为本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服务的成功之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认真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是以教育法和劳动法这两部基本法律作为立法依据而制定的,它规范、调整的对象既包括了职业学校教育又包括了职业培训,既有对受教育者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又有促进劳动就业的功能。但是其贯彻的力度、范围,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调控和保障等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没有对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主体、经费筹措、操作过程等做出具体规定,使得教育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都不愿承担其职责,给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服务,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潜力的发挥,必须通过立法,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施的重要主体,并从社会分工、人员配备、经费筹措以及社会环境保障等方面加以落实,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以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潜力,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证。同时,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督导检查评估机制,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干部群众的认识觉悟和政策水平还不太到位,更需要用强有力的手段去推动实施和监督落实。

《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法制轨道,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使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我们相信有了法律的有力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一定会得到蓬勃发展,并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调整,一方面要满足现有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1.降低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重心,以农村从业人员的培训为主要任务

当前,农村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需求,只有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去考虑,满足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职业技术学校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农村地区职业技术学校要实行重心转移,要直接为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而目前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都急需开展广泛的培训,通过培训和科技咨询向农民提供科技方面的问题解答、技术指导、可行性研究、方案选择以及相关农业生产市场信息等。这样既可以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从业人员的市场运作能力,还可以推动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开展农产品贸易、加工、运输等农业三产活动,从另一种途径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加快城市职业教育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的步伐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城市职业学校更接近于城市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而且其专业设置和教学更易于和市场需求对接,供需错位相对减少,生源和就业覆盖面大,供应效率更高。因此,城市职业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将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为有效。但是,仅靠市场的推动是不够的,还需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尽可能减少农村生源的支付成本,以便吸收更多的农村生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3.加快制度建设,以城市职业学校和社区教育为依托,广泛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进城务工人员要得到培训必须具有相应的学习时间和经济支撑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使他们参与学习的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同时,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务工人员,还需要依据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真正开展。

五、深化完善农科教结合

农村职业教育一定要突出“农”字特色,要主动适应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与多样化、农村城市化以及农民渴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坚持“职、成、普”三教统筹,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并举之路,把农村职业教育真正办成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基地,研究、示范、应用、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基地,以及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新农村的基地。职业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建基地、办实体,而且要将实验实习“基地”“实体”延伸到学生所在的乡村甚至于延伸到学生的家庭,让学生“边上学边致富,毕业就当专业户”。

实现农科教结合要做好发展规划结合、项目结合、科技力量结合、经费资金统筹、基地建设结合、督导评估结合等几方面工作,形成经济与上层建筑各有关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纵向与横向的协同、配合、互补与结合,从而把农村经济建设置于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发展的更大系统中,使经济建设迅速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修教育渠,引科技水,灌农业田”的形象说法,概括了农科教结合的实质。

实施农科教统筹,县级是关键,乡级是结合点,村级是直接、迅速地体现统筹效益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网络体系,把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职业学校,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机制联系起来,使“上挂、横联、下辐射”的经验,在体制的保障下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加入WTO以后,解决农业产品结构、适应国际。市场等问题已为社会广泛关注。解决农村问题,农民是主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搞好农民创业培训是关键。根据农民创业的实际需要,创业培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创业心理的培训。包括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它们是个体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创业知识的培训。创业过程需要许多知识,如财务知识;管理知识等,都应列入创业培训的内容

3.创业过程的指导。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增强农民的信心,农村职校应对创业过程进行指导。

4.市场信息的提供。在农村尚未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前,农村职校应成立市场信息中心,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是解决农村生产问题的重要措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可以通过他们建立科技咨询网络。

5.新技术的提供与培训。及时掌握并运用新的农业科技,是农民创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农村职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与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把握农业科技新动态,给农民提供新的农业科技及其培训。

通过以上分析,创业培训应该是对农民创业的全过程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农村职教只有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和方向,打破功能单一的办学模式,实行多功能化,建立以创业培训为重点的新的运行机制,才能走出困境。可以构建由如下部分组成的农村职校新模式:

1.技术培训中心。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训的对象为农民和未能升学的农村学生。培训时间的长短依据技术掌握所需的时间确定,时间安排应灵活,可以是农闲和晚上。培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终身的。

2.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主要任务是进行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把握农业科技新动态,并把它直接提供给农民,或与技术培训中心合作,对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培训。

3.创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农民的创业心理的培训及创业过程的实际指导。特别是在创业的最初阶段,应与农民经常保持联系,对其创业提供详细的咨询和实际指导。

第8篇: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3.6;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12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走进城市,在城市务工挣钱,大量的农村学生在学业有成后,也选择留在城市工作生活。这种情况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高素质及青年人才严重缺乏,甚至一些农村出现无人种田的情况。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以强化农民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及科技素质为核心,帮助农民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农业人才。

1 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构成

1.1市场预测和分析能力

新型农民一定要适应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了解和掌握农产品市场最新信息,树立全面的营销理念,进而改变传统的小农思想。同时,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收集市场的最新信息,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分析影响市场因素,从而做出科学而可靠的预测,减少决策失误,更好的实现预期目标。

1.2决策能力

市场处于持续的变化中,因此,新型农民一定要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运用独到的眼光去发现市场规律。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思考问题,并且拥有事业感和责任感,探索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做出科学的决断。

1.3管理财务能力

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家庭化的生产模式下,导致农民的管理财务能力和融资能力较差。而新型农民一定要根据经营状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财务管理,掌握相关金融知识,并且积极了解融资渠道和方式。运用资产和产品进行融资,对成本进行科学的计算和控制,控制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4管理生产能力

农业在实现现代化后,一定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在具体经营活动中,新型农民要能够依据市场环境和农业规律,依靠当前的资源,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并且组织相关资源开展生产,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控制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对劳动工具、机器以及种子的控制与组织,对一些大型农用设备实行管理科学。

1.5管理设备能力

农业的发展趋势是自动化和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运用到先进的且大量的机械设备,因此,要求新型农民要具备管理设备的知识和能力,对设备的使用和寿命进行全面管理。从改进设备、保养设备、维护设备、操作设备、安装设备以及选择设备方面进行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2 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2.1制定科学培训计划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根据培养环境、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主要包括制定开课时间、确定教育教师、明确培训时间和地点,明确培训内容和课程。同时,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根据农民的现有素质基础和文化水平,对其进行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知识培训,进而开展针对性培训。

2.2充分调查农民需求

在当前的一些培训活动中,很多内容都缺乏针对性,一些基础知识,与农民的预期具有较大差异,农民通过培训不仅没有获得想要的知识和信息,反而浪费时间和资源。因此,在开展培训之前一定要做好调查,并且分析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和期望,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培训。例如,农民对某市场产品具有兴趣,那么培训就要以这种市场产品为出发点,针对农民的需求开展培训,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2.3充分明确培训内容

明确培训内容一定要根据市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知识,例如强化新型农民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培训内容需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了解和调查当前农产品的行业和市场前景;二是掌握如何获取市场的有用信息;三是创新农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四是掌握农产品定价的技巧和策略;五是掌握质量检测以及进入超市等策略和流程。通过系统的培训,帮助农民具备较强的管理和经营能力。

2.4强化培训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技术培训和农业教育的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在掌握教育理论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同时,国家农业部门和地方有关部门还要出台相关规定和政策,完善培训人员的上岗机制,保证其具有教学资格。并且还需要从事农业教育培训的经历,对教师开展定期能力强化教育,加强培训教师团队建设。

2.5强化培训监督评价

完善以及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监督评价体系,监督机制主要包括评价评判、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保证培训活动的顺利以及有序开展,为我国农业输送更多的现代化农民,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3 结语

第9篇:农业方面的培训范文

信息化农业经济的管理具体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能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此应用能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知识性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其二是能为农业科研发展培育人才,并能通过信息化管理显著提升农业科研、加快知识传播,进而为培育农业科研人才提供帮助。其三是能增加农业方面的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信息化管理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农业方面的经济收入,从而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当前我国农村的工作重点,农业信息化是重中之重。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对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的经济繁荣、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在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当前我国信息的采集渠道较单一,未能全面覆盖所需的采集点,这样的农业信息就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由此形成了信息孤岛,浪费了投资信息化的经济效益。由于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未能对外国农业信息进行采集,因此也就无法与国际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所充分利用,与外国相关行业更无法达成战略合作。

(二)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业逐步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的转型关键阶段,人们已意识到,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对发展知识农业,提高农业科技的含量,有强大的推动力;但目前的信息化只有成为一个产业,才能促进产业的升级;也只有成为一门学科,才能推动农业科研的进步;只有成为一种资源,才能按市场机制来配置农业资源。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较落后。世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对政府行政职能的检验。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应从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到市场服务主体,这样才能强化对农副产品的预测与分析,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变成政府引导农业产业调整的引擎;农业现代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必将影响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队伍薄弱。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只有农业信息化建设真正意思上的实现,才能让市场按需求配置农业资源,安排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农民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队伍薄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从业基础农业信号化人员多数为非专业出身,未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建议与指导;二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农业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多数农民没有得到正规指导培训,对计算机知识并不了解,操作能力也较差。

三、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议

(一)对农业信息资源要科学规划,建立起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农村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以及农业监测预警系统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要发展农业信息化,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资源:

1、要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

2、要能实现信息采集与交换,需建立起稳定的现代农业信息收集的渠道。

3、开拓国外农产品经营生产的信息源,要用国际化数据库来检验信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在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和农业信息市场服务系统联合起来,为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引领了正确的方向,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二)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意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农业信息的综合平台服务建设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既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农业重要的标志,如果没有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意识不足,要采取有力、积极主动的方法措施,从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和技术多方面培育人才,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回到家乡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倡导集体、企业、个人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出一支适应国家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所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没有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就没有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健全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对此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启动专项资金,从资金投入来加快扶持的力度,适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推波助澜。因此只要领导到位,措施得力,才能保证资金到位,进而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成为政府承担的职责。此外政府可统一领导各方面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区域、各行业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做好科学规划、布局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强化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从业人员中大多数是由培训转岗到现任岗位,并不具备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只能从事信息资源采集与等较简单的工作,当农业信息无法深度开发时,就造成大量了信息资源浪费,严重地影响农经管理工作。因农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农业科研管理的水平,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农业管理手段及农业管理内涵,这都需要农业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从而达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强化素质方面的培训,农业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尽量将农民集中开设农业信息化的课程,有条件地进行上门指导工作,让农民整体素质得到较快提高,让信息化知识水平能得到普及,进而提高农民信息运用方面的能力。总的来说,其一是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推进对农业经济信息教育。通过组织专业的培训,可全面提升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不定期的培训可提高农业经营者的认识农业信息、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其二是要充分调动县乡农业技术学员的作用,发展扩充服务队伍。提升农业经济信息人员的整体素质,创造条件地进行远程教育学习,强化对基层农业经济信息人员的培训。其三是打造培养一批复合人才,既懂农业经济管理又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人才,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质量,这有这样才能为农业生产、为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