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大多希望员工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能够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而可行的建议和方案,而案例教学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具体管理场景,员工获得独立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机会,它迎合了旅游管理学科的需要。旅游管理案例是旅游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浓缩,是大量真实事件的概括和提炼,包含了丰富的旅游背景知识和事件环节。在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使用中,需以旅游管理相关理论和概念为引导和支撑。因此,案例教学是连接旅游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实践的桥梁,在系统把握旅游管理理论的前提下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案例,可以锻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作出关键性决策的能力。
目前在中国,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成型的案例书籍较少。近几年,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少量的有关旅游案例的书籍,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餐饮管理经典案例及点评》和《餐饮营销策划与案例》、大连理工出版社出版的《酒店市场营销和管理案例》和《酒店管理案例》,还有何丽芳的《酒店服务与管理案例分析》、张俐俐的《中外旅游业经营管理案例》、邹统钎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经典案例》等等。通过网上检索可以发现,在中国旅游营销网(http://aatrip.com/anli/)、深度旅游营销网(http://deeptour.cc/)、北海旅游之窗(http://0779.cn/)、最佳东方(http://travel.veryeastcn/)等几个网站上提供了部分旅游案例。除此以外,其他一些报刊、杂志、网站也为旅游教学提供了少量很有价值的案例材料。总的来说,这些为数不多的旅游管理案例研究与旅游管理这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极不相称的,相对于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旅游管理学科教与学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的现状迫切地需要案例教学法的介入,但是在目前的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障碍,阻碍了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障碍分析
在目前的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障碍主要有:
(一)案例的数量不足,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在我国仍处在推广阶段。从总体上讲,旅游管理教学案例数量严重不足的境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仅有的几本旅游管理案例教材和网上的少量旅游管理案例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需求。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受案例质量的影响。网上的案例资料多以描述为主,背景与数据材料介绍不足,撰写不够规范,针对性不强,影响了学生进行正确地分析与判断;一些案例教材中的数据材料比较完整,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实用价值不高;各高等院校自己编写的旅游管理案例质量也并不理想,质量良莠不齐,而且案例更新跟不上旅游企业变化的实际;虽然国外案例的收集与撰写强于国内,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与决策环境不同,使用范围有限。教师在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中仍然苦于没有合适的案例可以使用,致使教学效果不能保证。案例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旅游管理案例教学的瓶颈。
(二)疏于整理和归类,缺少交流与共享
旅游业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的案例,只是我们疏于整理归类而已。许多高等院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旅游管理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仍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甚至游记、传记文学的内容,这些选自媒体的文章只是基础案例,缺乏专业性的审视和洞察,也难以作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开展了旅游管理案例的编写工作和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这些工作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案例数量不足的现状。然而,由于各高等院校之间缺少交流与共享,使得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案例库的更新换代,一些条件较差的高等院校只能“望库兴叹”。
(三)案例的形式单一,缺乏视听型案例
现阶段,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旅游管理教学案例也大多为文字型资料,形式单一,视听型案例缺乏。随着高等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视听型案例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视听型案例的采集和编写工作。
(四)案例教材不配套,分析的深度不够
在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中,与教科书配套的案例资料非常缺乏。目前出版的旅游管理案例教学书籍,内容大多集中于旅游接待与旅游营销等方面,较少涉及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与发展动态等方面,反映中国旅游市场和中国旅游企业情况的案例是少之又少。教师在寻找旅游管理教学案例时十分费时费神,有时即使能够找到内容合适的案例,也存在着案例分析深度不够等问题。许多旅游管理案例教材缺乏分析步骤和指导性的结论,一些旅游管理案例教材甚至连背景资料、思考题都没有,只是简单的事实描述。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分析的深度不够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与旅游管理教科书配套的案例选编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
(五)案例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变化
案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因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目前国内的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尚未形成规模,案例资源更新十分缓慢,一些案例库中的案例由于缺乏资金或者编写人员而得不到及时更新,逐渐失去其实用价值。查阅现有的旅游管理教材可以发现,以教材形式出现的旅游管理案例几乎没有更新,跟不上旅游企业变化的实际。有的案例发生于三、四年前或者更早,案例中反映的问题在相关当事企业中已经得到改进或解决,其中包含的教学信息时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也相应降低。这些时间跨度长的案例,缺少时代特色,内容也陈旧过时,无法反映学科发展方向与趋势,也降低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还有一些高等院校为了解决旅游管理教学案例短缺的问题,从国外引进了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并将库中的案例翻译成中文供教师教学使用,这些来自国外的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也同样存在着案例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虽然国外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的资源是滚动更新的,但当我们从国外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中获取一些旅游管理案例并翻译出版时,这些案例就已经变得比较陈旧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六)产出得不到回报,运转的经费不足
在国外,案例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可以用市场销售量来检验市场化的程度。例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材已经翻译成多种语言,一版再版,风行全球。但是,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不健全,案例的产出得不到市场的回报。许多急需旅游管理教学案例的高等院校不愿购买标价出售的旅游管理教学案例,也买不起高价出售的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大多数“标价出售”的旅游管理教学案例面临着“有价无市”的困境。
为了解决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案例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许多高等院校采用组织教师编写案例的方式来构建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然而,无论是直接撰写案例还是采集二手案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费用包括案例开发费用、案例储存费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费用,以及外部联系费用、办公费用等等。大部分高等院校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而运转经费的不足严重地阻碍了案例教学的开展。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障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扫除障碍,以满足旅游教学的需要。
二、对策
要跨越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障碍,发挥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就应该及时建立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将零散的旅游管理案例资源集中管理,促进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定时扩充更新,同时寻找合适的市场运作模式。具体的对策如下:
(一)加强旅游管理案例库建设,创建专门的案例研究杂志
案例库建设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保证。各高等院校应加强旅游管理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审定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并由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编号收入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
目前,散见于各专业杂志的案例分析专栏也为旅游管理教学提供了积累案例的渠道,经常提供一些零星的旅游管理教学案例资料。案例教学在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中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如果有专门的旅游管理案例研究杂志,将大大促进案例研究的发展,便于旅游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创建专门的旅游管理案例研究杂志。
(二)健全案例库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案例教学资源库共享
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是为了便于教师查询和使用,根据一定的标准所汇集起来的教学案例总和。因此,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还必须具有完善的系统分类储存功能(见图1)。案例的检索主要以名称、关键词进行,也可用课程、知识点等查询。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案例库的资源,需要对案例库进行交流和共享。案例资源共享为有条件建设案例库的高等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案例资源,也为那些缺乏建设资金的高等院校使用案例库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可能,同时降低案例库建设的成本,促进了案例库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案例编写和教学的质量。
(三)适当选用视听型教学案例,从多渠道增加多媒体资源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视听型案例暂停在某个画面进行深入讨论,也可以多次回顾视听型案例中精彩的片断,以促进记忆、扩展视野和激发创造性,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思考深度。使用视听型教学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得到感性和理性的双方面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对旅游理论的运用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中,应适当选用视听型教学案例,开展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采集案例资料时,不仅要采集文字型资料,还应注意采集图片、录音、录像等视听型资料,将采集到的资料制作幻灯片、动画片、录音带、录像带、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形式的视听型案例,从多渠道增加多媒体资源。
(四)精心选择配套的典型案例,注重案例分析与点评深度
在建设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时,应精心选择与教科书配套的典型案例资料,并将所选案例依照教学内容及需要采取统一的编排形式进行编排,其内容和结构与旅游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应(见图2)。
按照统一的案例编排形式,一个完整的案例分为“案例材料”和“教学手册”两部分。案例材料包括标题、背景资料、事实描述、思考题等内容。每个案例均配有教学手册。教学手册分为案例摘要、课前准备、适用对象、教学目标、分析评价、课堂安排、案例后继情况七部分,这几部分内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完整、详细的教学资料,便于教师查询使用。在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案例分析与点评深度,以确保案例教学达到相应的效果。
(五)定期进行动态更新与扩充,反映学科发展方向与趋势
旅游管理案例库建成之后,为了保持旅游管理案例库的活力,还需要围绕具体案例内容和案例使用中的反馈信息定期对旅游管理案例库进行动态更新与扩充,通过对旅游管理案例库的不断扩充修改和完善,满足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实践的需求。在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旅游管理案例的编写和研究,不断地更换、选择、补充新鲜的案例,尽可能地反映学科发展方向与趋势。
(六)实行创新的市场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政校企合作体制
旅游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不能找到市场运作的模式,任何高等院校或基金都不可能不断地向案例库投资。要解决国内案例的产出得不到市场回报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创新的市场运作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衡量案例市场化程度的是“买卖率”。但是,中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国内的案例库不应按照西方模式使用高价格把自己垄断起来。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案例资源,综合配置案例库,使之能服务于高等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共享为主,买卖为辅”的市场运作机制,将垄断的案例库解放出来,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开放,以“低价共享”的形式使其成为高等院校共同的财富。在案例库运行一定时间之后,可陆续筹备出版几套旅游管理案例教材或者选择旅游管理案例库中的部分优秀案例,以“有偿买卖”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推广。这种市场运作机制对于启动我国旅游管理案例库的初期市场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
【关键词】C#程序设计;阶梯式教学;专业基础能力;跨课程大案例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课题名称:面向高职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试验性分析——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例。该课题是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改革研究探索对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阶梯式教学”模式研究是针对“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三种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的系统整合性研究,将结合国内在该三种教学方法上已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案例,研究探索一套三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合理教学模式(见图1),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的能力能够逐级提高。
1.2 专业主干课定位
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撑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须要修的课程。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阶梯式人才培养理论中将人才能力分为3个阶段: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专业主干课程处于阶梯式教学体系中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在高职软件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属于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就《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2.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思路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些欠缺,逻辑思维一般,但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参与意识,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课堂中引入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和争论中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1]
2.2 跨课程大案例的定义
大案例教学法基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并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所谓大案例,就是在整个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来展开[2]。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跨课程大案例是指在阶梯式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的课程中使用同一个案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这个完整的案例,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攻克一个个小案例,在第三个阶段教学结束时,学生可以完成这个跨课程的大案例。
2.3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原则应遵循:
(1)依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跨课程大案例中要能够涵盖所涉及课程的教学内容。
(3)跨课程大案例要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跨课程大案例要保证教学人员足够熟悉,甚至亲身参与开发。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相关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最终选用《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作为跨课程大案例。
《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是学院OA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生在每年年底也会使用该系统对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因此学生比较熟悉该系统,使用这个系统作为大案例进行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的相关功能。在后续的课程中,实现Web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
3.教学改革的实施
3.1 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1)课程的准备阶段
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解析《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大案例的功能需求,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小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术较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小案例和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制定出更符合阶梯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授课计划。
(2)课程的教学阶段
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个人评测、部门内部评测、部门外部民主评测,评测统计共5个模块,将课程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功能模块中,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知识准备,案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案例呈现:根据
教学内容来安排案例,在讲授课程知识之前呈现案例,了解需求分析,熟悉案例功能,教师提出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该案例的开发中。具体形式:①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呈现案例。②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案例呈现出的结果,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逐步引出该案例需要的理论知识。以“用户管理”模块为例,提出如何对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的问题,引出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
案例知识准备: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得出该案例需要的知识内容,教师利用演示教学方法来讲解理论知识,同时演示案例中某个功能的实现,这样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跟做,若在演示过程中出现错误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实现: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该模块中其他功能的实现。将案例中的功能进行整合,完成当前案例的设计与实现。不但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更要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比如团队合作,编码规范等能力。
(3)课程的考核阶段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在阶梯式教学模式中属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课程,考核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的考核,一个是基础知识的考核。对于能力考核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这部分考核纳入到过程性考核中,而基础知识的考核是考核知识点的掌握,这部分考核纳入到终结性考核中。
过程性考核包含素质考核和能力考核。素质考核有点类似于企业的职业素质考核,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给出素质考核成绩。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章节都会有小案例的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能力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就是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考核也是延续了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
3.2 微观教学展示
现以“数据库编程”这部分内容为例说明课程中用大案例的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数据库编程(2学时)
知识目标:掌握的组成结构、掌握数据库编程中的相关技术。
能力目标:学生会编写基于数据库的Windows应用程序。
素质目标:通过数据库编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编码。
所用案例:《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中的用户管理模块。
教学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
3.3 教学实践成果
《C#程序设计》课程通过采用跨课程大案例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实践成果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语言基础。在后续的课程(比如《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和《XML Web Service开发》)中都需要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本课程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案例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将单机版系统改为Web版的《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熟悉该系统的功能需求,在后续课程中就无需进行需求分析了。
第三方面,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本课程采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的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再通过真实案例的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4.研究思考
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跨课程大案例贯穿始终,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不连贯性,大案例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逐层理解和应用。同时,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专业主干课程在阶梯式人才培养中处于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熟悉大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
软件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中采用跨课程大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目前来看这次尝试能够更好的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72-74.
[2]姚志良.大案例教学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5-76.
[3]何淼.高职软件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三种属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41-144.
[4]何淼.软件人才需求调查与高职人才三种属性内涵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1,5.
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SJB880024)。
作者简介:
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这是《科学》教学中活化课堂,体现人性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开发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基于此种想法,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截取了学生容易操作的一个课题――时间的测量。虽然时间测量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但是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科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的知识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上课前先来欣赏一段影片,(用多媒体放映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110米栏夺冠的影片),这是我国体育健儿的骄傲。面对如此场景,你想了解有关他的哪些知识?
学生甲:我想知道他是怎样夺取冠军?
学生乙:我想知道他夺取110米栏冠军的时间?
学生丙:我想知道用什么仪器能够如此准确地测出他所跑的时间?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要想弄清楚刚才大家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先弄清楚时间及其测量的仪器。
点评:放映此影片,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动态和静态的关系,再配合语言的描绘,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对时间的探究欲望。
师:刚才大家所提出的问题都与时间有关,我们这一节的探究就从大家所熟悉的时间及其测量的仪器开始吧。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日常生活中你身边的哪些事情可以用时间来衡量?
生甲:根据时间来测量脉搏跳动的次数。
师:非常好。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时间关系?
(学生纷纷举手)
生甲:我知道
师:你能将你知道的这个时间关系写在黑板上吗?
(生甲上台板演:1年=365天,1天=24小时,1小时=3600秒……)
师:年、天、小时、秒……是什么?
生甲:是时间的单位。
师:你知道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是什么吗?
生甲:秒
师:你知道时间的单位是怎么规定的吗?
(生甲不好意思,摇头。)
师:这位同学已经相当不错了,他告诉了我们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是秒以及单位的关系,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同学回到座位上。(掌声)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时间单位是怎么规定的吗?
(学生中没有人知道这个新知识。)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时间单位的规定。)
点评: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时间关系入手,学习时间单位换算和规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而不是从“概念走向科学” 的教育理念。
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几个关于时间测量的游戏好吗?
(学生激情高涨,非常高兴,教师指令。)
游戏一:
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游戏二:
放一段音乐,大约40几秒,一位同学按表。其它同学估计音乐的时间长度。接近按表时间的获胜。
学生对游戏的参与率较大。学生如果太激动,课堂容易失控。但两个游戏都能使学生掌握停表的操作和读数。而且加强了学生感觉,估计时间的本领。
游戏三:
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相互测量每分钟的脉博跳动次数
师: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的代表谈一谈你们游戏三测量的结果。(学生举手,教师请生。)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甲:75次/分
生乙:72次/分
……
师:同学们平时的观察非常仔细,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时间关系呢?
(学生中无人回答此答案。)
师:看来没有人知道这个问题,课后每个小组可以去咨询一下地理老师或查一些资料,我想他一定会帮助大家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关注我们身边时间的变化,今天的课后探究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课题(教师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探究题:调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时间关系,比较国与国之间的时间差异,并尝试进一步探究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点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性学习所必需的能力。教科书和其它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进行社会调查,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一种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一起朗读:
时间一去不复返
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
珍惜每一次心跳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确定,转变了教学观念,使学生保持了对时间的好奇,发展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科学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在学习过程中,常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由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也能互相合作,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养成了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双动两案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一、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提高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活动性,注重实现地理教学活动和地理学习活动的良好协调,不但要优化地理教学方法,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但要是实现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同时也注重地理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性,基于教师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则需要学会教学、学会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来看则需要学会学习。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第一,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确保每天的学习计划能够认真落实。第二,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进行纠正。
(2)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地理坐标,能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再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培养看图、分析图的能力。其次,地理学习中会有图表的学习,会出现大量的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把表格或结构图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地理学案。第一,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学习地理,教师应按照教材上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能把基础知识再度巩固。第三,在进行二轮复习时,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开始做和分析往年的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的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情况,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也使教师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对于地理教学环节,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就会各具特色。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同一个地理教学组的教师们,一起探讨教材、分析教材难点,相互交流教法,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好地理学案,教师再根据自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概述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综合分析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的实施策略。关于如何更好的结合学与教进行地理教学,如何进一步优化该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的努力和探究。
一、电子商务教学内容改进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电子商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内容应该时刻关注国际前沿计算机及商务模式的发展更新,结合国内电子商务和高校教育的发展情况,通过完善的教学体系来贴合社会新环境下所需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并要在这个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充分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及方法,充分发挥以前沿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特色及优点,通过助学、促学和导学的教育方式,在跟紧现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背景下,实时更新电子商务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电子商务智能快递柜选址实践教学案例背景及其意义
在满足区域内居民的快递业务需求的同时,智能快递柜还能灵活地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提升了包裹投递的满意度和便利度,也在不同程度上为提升中国物流水平做贡献。自2013年年初以来,各大快递企业、电商甚至于国家对智能快递柜的接受度越来越广,它不仅为居民网络购物提供便利,而且可以解决快递终端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于2013年召开的研讨会也了拟推行的智能快递柜相关标准,智能快递柜的应用受到国家重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1]。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增加并创新智能快递柜选址实践教学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明确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
在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智能快递柜也在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企业缺乏深入研究智能快递柜知识的专业人员,增加智能快递柜选址分析研究内容,可以使得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内容更加明确、更加细化。在中国当前电子商务环境下,智能快递柜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投递问题的物流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使用,在此基础上,针对智能快递柜开展深刻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习这一新颖电子商务产物,在有利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有助于明确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和培养方面。
(二)有助于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力度,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能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技术性和管理型人才,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目前,大型物流企业、电商企业都开始涉及智能快递柜设置,在公司、高校和居民楼下,京东或者顺丰的快递柜在24小时提供服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三通一达”也都会考虑在人口居住密集度高的地方设置智能快递柜协助收取件,这也说明智能快递柜在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十分良好,也从侧面说明未来企业将需要更多了解甚至研究智能快递柜选址分析的高校人才,通过与这类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大大提高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就业率,推动产业经济发展
当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第一,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模糊不清的培养方向以及不足的专业实践资源;第二,无法与时俱进地根据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不同环境下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校企间的教育与需求差异同时导致部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题。因此,贴合实际地完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内容,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增强其具体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知识能够更加贴合企业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学习实际有用的专业知识内容能够增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竞争能力,从而能够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就业率,进而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智能快递柜选址调研,提高学生的切实感受
通过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实践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大学校园内甚至于区域内的智能快递柜的布局,通过计算时间、距离、数量等问题,通过使用Floyd最短路径法和Dijkstra算法来确定合理的智能快递柜选址布局。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能力。智能快递柜选址调研具体流程及方法如图1所示。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智能快递柜选址分析方法
(一)Floyd最短路径算法
该算法主要思想是:在两个权矩阵的顶点开始,通过一次加入一个点,来比较任两点间的最短距及加入点作为中间点的可能最短距进行比较,取较小值以得到新的距离权矩阵。
当权矩阵中的顶点都作为中间点时得到的最终权矩阵即可表示最短距离信息。每次寻找较短距离的循环迭代都会依次构造出n个矩阵L(1),L(2),…,L(n),最后得出的带权邻接矩阵L(n)中,该矩阵中的元素代表的就是最短距离。最后,对L(n)进行各行元素求和,通过各行最小距离之和的比较,得到最终的选址结果。
(二)Dijkstra算法
Dijkstra算法的基本思路是:以vs为起点,进而一步步扩散查找最短路。该算法中,用数值标记每个点。该数值要么表示从vs到该点的最短路的权(称为P标号)、要么表示从vs到该点的最短路的权的上界(称为T标号),通过不断修改T标号的点以及将其修改为P标号,得到具有最多P标号的矩阵,进而得到最短路最短路[2]。
关键词教学实践知识 积累 模型 网络平台
1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实践知识积累模型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实践知识积累模型中,将实践知识积累分为两层:一层是个人实践知识积累;另一层是团队实践知识积累。个人实践知识积累是团队实践知识积累的基础,没有个人积累就不会有团队实践知识积累。个人实践知识积累的范围很广,包括个人教学设计、个人教学反思、个人教学叙述、个人规划、听课感想、个人论文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最后展示到网络平台上。团队积累依赖于个人实践知识积累,在开展各种团队活动时,把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扩散到团队每位成员,使团队成员每人都拥有其他团队成员的实践知识,通过将各种活动资料上传在教学实践知识管理系统上,使各个教师都可以自己学习,从而达到积累。团队积累是个人积累的提升,通过团队活动可以筛选个人实践知识的精华部分,通过分析、讨论、评价,使得教学实践知识更合理、完善、系统化。
2 个人教学实践知识积累的实现机制
在传统环境下,不论是过去的教师还是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虽然他们都能从前人文献、师徒相传、教学观摩、教学实践等活动中积累具备个性特征的教育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常常被认为是无法重复和再现,但是把这些知识通过网络平台记录下来,就可以实现重复和再现,最终达到共享,从而使整个团队都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知识积累网络平台的设计原理是基于教师的个人工作室,教师登录后,就进入了个人工作室,进入个人实践知识积累模块,包括个人项目规划、教育博客和个人档案。
2.1 教育博客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TrackBack)和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用户可以以网络日志的形式简单快捷地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日常记录,轻松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并进行丰富多彩的个性展示。博客的核心特征有五点: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和交互性。教师可以用博客来发表自己的教育反思、教学叙述、班主任日记等。
2.2 个人项目规划
网络平台中提供了个人规划模块,主要用来对规划项目的制定,包括个人成长规划、课题规划、教学规划等。个人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划主题、规划时间段、规划任务和目标。在规划任务和目标中,要求把目标与任务写细致,按要求规定某个时间段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制定进度计划主要是确定项目的开始和完成时间日期。在完成项目规划书时,有学校组织的专家团对其审核,再审核通过后,展示在系统中。
3 团队教学实践知识积累的实现机制
3.1 协作备课
备课台是在支持个人完整的备课活动基础上,实现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协作备课是教师通过在线编辑器直接实现的,每一次参与的修改都是在原有备课基础(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06页)上,用不同颜色的文字呈现,且保存在资源库中的历史版本。为了实现资源的主动推送功能,在协作备课模块增加了标签(tag),可以使得备课成果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应用。历史版本比较除了协同创作功能之外,还可以监控每个教师贡献的重要机制,而且在特别每条修改记录都需要说明原因,促进教师的鉴别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3.2 视频案例分析室
教师实践知识多是隐形的知识,仅仅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难呈现,需要借助教学视频。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的优势,采取定期把教师召集在一起,观看视频录像。在观看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的录像过程中,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面对面地相互切磋、交流研讨、反复研究他人的成功与失误,在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迫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
为了让教师能够应用视频案例分析功能,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技术机制,我们设计了以下的实施策略,我们称之为构建视频案例分析室。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室里保存着大量优秀的视频,这些视频都是本校教师自己录制而成的。每个教学视频构成了独立的案例分析室,这些独立的案例分析室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视频播放室,视频播放室主要是用来播放视频,并且包括一些评论;教案展示室主要是展示教学设计;教师反思室,教师观看优秀视频后,对自己教学的一些反思;教师评论室,主要呈现对视频的评论信息。
3.3 协作团队
协作团队的建立是群体积累的重要方面,是学科建设依托的载体。根据立足现行的基本教师组织方式,我们将团队分为三类:自由讨论组、学科教研组、课题研究组。自由讨论组讨论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类型。学科教研组主要是讨论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课题研究组成员讨论相关的课题知识。
系统为每个团队开创了一个独立空间,团队所有的活动都将在空间内开展。为了更好的管理,团队的资源又可以基于各个活动进行整体。每个团队空间都包含不同功能模块,如公告、友情链接、活动图片、即使讨论、博客、协作备课、视频案例、交互问答、上传成果。系统设计者以一种非常灵活的方式供团队管理人员来创建个性化的团队网站,方便地管理团队事务。希望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创建一个个教师实践共同体,以团队模式在具体的教学研究情境中促进团体教学实践知识积累。良好的团队发展模式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团队分类及丰富的活动载体之上。
4 小结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实践共同体环境,把教师推向研究的前台,可以促进教师共同体内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共享,以及教师自身实践性知识的提高,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新途径,也使学校教学特色的建设构建了良好的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虚拟环境。当然,教师要想完全积累自己的实践知识,就要改变传统的习惯,以新的理念和参与方式主动尝试,积极实践。
本文是浙江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10R40405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录梅,席琴.教师实践知识:涵义、意义及其建构途径[J].教师教育,2009(10):14-16.
[2]杨骞.基于教师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7(6):54-57.
关键词 汽车营销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汽车产能的不断提升,国内的汽车市场已经彻底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在现阶段和未来,汽车的销售比汽车制造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于汽车营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汽车营销学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汽车营销人才的任务。在高等院校开展教学是指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专门内容的活动。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动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强调对学生自主探究、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汽车营销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②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汽车营销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定形式的案例分析,面向汽车营销实践课程的情境教学和实训教学往往停留在形式上,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甚低。由于观念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
(1)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手段单一。目前的汽车营销学课程体系中,多采用将通用的市场营销理论转移到汽车市场,形成了汽车+市场营销的模式,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课堂讲授中,灌输多而启发式与讨论式少,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唤起学习兴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针对性不强。③案例教学是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辩论、汇报,通过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准备中,一方面选用的许多案例往往是管理类课程所使用的,并不能反映汽车营销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教学案例陈旧,不能反映新时代中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化。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网络轻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使案例分析无法达到教学目的。(3)考核方式单一,方法呆板。汽车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理论考核不能仅仅按照书本上写的作答,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而实践教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难以有实质性的效果,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
2 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改革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不应是学生听取讲授的场所,而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场所。现代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学习者求知欲,来实现角色转变。④从这种教育理念出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2.1 教师角色的改变
课堂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能仅仅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应该转变为引导者与咨询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首先确保学生掌握汽车营销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而对于知识点的讲授,则通过引入大量的师生互动,通过案例讨论、设计提问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问题的正确结论,提高创造能力。例如,对于汽车营销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体会。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提到的十大能力,更是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出了更多需要具备的能力;不仅圆满地掌握了该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更是为自身以后的发展确定了努力的目标和风向。
2.2 教学内容的更新
汽车营销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汽车营销教学内容的更新也必须不断地进行。为此,我们一方面对国内外同类教材与参考书进行对比分析,吸收融合优秀教材的相关内容,使课程教学知识结构完善合理,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另一方面,不断地完善更新现有课程内容。例如,在教学实际中,对国内外汽车营销现状的教学上,始终坚持将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国内汽车营销数据能够实现更新到教学前的一个月,保证了教学的效果。
2.3 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
多媒体的应用为丰富课堂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成功开展多媒体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课件的制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多媒体教学效果。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多媒体课件中,不仅能加大课程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课程知识结构的设计和教学素材的收集是基础,不能为了表现形式的多样而本末倒置。
案例分析在汽车营销学的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成功地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付出多方面努力。首先是案例教学中案例库的建设。汽车营销学的案例教学很多是借鉴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对于汽车营销的针对性不强,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编写案例,不断地更新案例库。另一方面,要注重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引导。案例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不同思维的碰撞,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巧妙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满意的教学效果。
2.4 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如作业、考试等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为此,本课程开展面向实践的考核方式改革,以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课外作业和期末的考核以营销调研、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营销实践,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营销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汽车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课题针对汽车营销的课程特点,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研究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和方法,以提高营销专业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对营销理论的掌握,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对汽车营销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释
①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序[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40-241.
② 邱英杰.基于汽车营销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09.33:418-419.
1课程的特点
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优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性。针对目前软件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偏于理论及相关实践课程理论联系不够的缺点,将案例分析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开发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过程中,把所学的相关知识加以综合应用。(2)突出案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以及开发技术的先进性。结合现实需求选择案例,使得学生完成案例的经验能够很好地移植到将来实际工作当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软件开发技术发展变化非常快,尤其是开源软件开发架构,只有掌握最新的开发技术,并掌握其发展脉络,才能开发出更高效的软件系统。(3)教学方法上,项目驱动取代教材驱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材的更新速度与软件及其开发技术的更新速度是不相匹配的,一个实用性强的案例和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很难反映在一本教材上。因此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取代教材驱动的教学方式,针对案例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把最新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
2课程的教学实践
2.1案例选择教师团队首先要自己完成案例选题、设计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向学生讲授开发经验,指导学生动手完成案例开发。课程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速递物流跟踪系统”作为案例,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这是一个适合小件速递运营的物流管理和跟踪的原型系统,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给客户提供及时、透明的物流信息;同时为物流公司提高运行效率提供必要的保障信息。软件的功能覆盖从收件、转运、分发到派送签收的整个流程,涉及到服务器端、手机客户端和网页浏览器端的开发。
2.2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教学方式如下:(1)教师授课。提出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需求的合理性、探讨业务改良;介绍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数据模型和对象模型的大致思路;简单介绍建模方法、开发方法、开发框架、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2)学生自学和实践。需求的理解、数据模型和对象模型的理解和模型的建立;建模工具、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的使用;代码实现和调试。学生按5-6人一组分组,每小组中选派项目组长,学生在集体理解总体思路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开发。(3)讨论和辅导。在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等各个阶段,教师组织学生描述个自小组项目的进展状况和技术方案;学生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路以及疑问,教师予以评价和解答。教师至少一次对学生的方案水平、讲述的表达进行评价。(4)阶段验收和总体验收。在课程的中期和最后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原型系统和最终实现作品进行评审,给出评审成绩。
2.3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如下:(1)课堂教学,主要进行案例的分析,为软件开发实践奠定基础。①需求的描述与改良。描述案例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的清单描述、应用场景(用况)的描述;对需求分析和信息化新技术对业务的改良的探讨;引导学生使用软件新技术解决业务需求。从实用性出发描述同类或类似系统的应用现状,如:同类系统功能状况,同类系统的缺陷;关键技术的解决的方案,解决需求的技术现状;拟使用的技术手段等。这部分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提出问题留作学生思考和讨论。②系统架构模型的选择和依据。根据应用场景和系统的规模选择系统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针对需求介绍分层架构模型设计思路,从软件架构的角度描述模型选择的依据。引导学生设计软件的分层模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各个项目小组分别设计软件的总体架构,包括:子系统(或功能模块)的划分,软件的分层结构及层间的主要功能耦合;指导每组学生做出软件的架构描述和各个业务处理的软件总体数据流程。③数据模型和数据服务框架。数据模型的设计,包括数据库的表、视图、约束关系的设计,结合案例分析设计的思路和可能的变化。数据服务框架的设计及实现技术,使用数据库持久层框架Hibernate实现的数据-对象映射。数据访问的性能优化,对象缓存、合理冗余的使用等。④软件开发技术与软件框架。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数据库的管理使用MySQL,使用WebService开发架构,服务器端基于CXF+Spring+Hibernate框架,手机客户端基于Android平台,包括条码扫描、GPS定位、地图显示等功能,同时提供BS结构的数据访问与管理。⑤子系统与设计的细化。进一步细化设计,为后面的软件开发实践做准备。服务的设计,采用JSON作为服务数据交换格式,实现数据对象与字符串的轻量级的转换。人机界面的设计,采用一些开源框架进行Web页面的设计,介绍Android客户端界面设计的方法。(2)实验内容,主要是软件开发实践,参与一个应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可以细化为以下实验并制定实验大纲:需求分析,理清业务流程,确定软件的功能;对象模型设计及数据库模型设计;开发环境的搭建;Web服务的实现;网页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Android界面设计及功能实现;二维码扫描;地图展示。(3)讨论课内容借鉴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定期组织项目评审对学生项目进展状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优化开发方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及个人贡献给出评审结果,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重要依据。至少要对原型系统和最终系统进行项目评审。项目评审的形式是由学生展示项目进展及个人贡献,回答教师的提问。
2.4学时安排表1是一个学时安排的参考。一共64学时,其中实验32学时,主要用于项目开发实践。习题及讨论课8学时,主要用于原型系统评审和最终系统的验收评审。理论课24学时,主要讲授案例的分析、设计及用到的开发技术、框架、环境等。
3对工程教育毕业要求的支撑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教育机构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保障,工程教育以出口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必须使得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得到达成。软件工程作为工程教育的一部分,课程设置也必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2015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有12条,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以及终身学习。每一条要求可以分解为几个指标点,每一门课程支撑一到几个指标点的达成。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支撑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中的3个指标点3-1、3-2、3-3和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中的指标点9-2。指标点具体描述如下:指标点3-1)具有软件项目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及需求分析的能力;指标点3-2)具有软件项目系统设计及详细设计的能力;指标点3-3)具有软件项目编码实现的能力;指标点9-2)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本课程中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具体实现途径如下:(1)课堂教学的安排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3-2、3-3的达成课堂教学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有实用价值的案例的分析,展示一个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及软件测试等开发阶段的主流的方法与技术,结合实验安排中项目开发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相关的能力。(2)实验的安排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1、3-2、3-3和9-2的达成实验安排就是一个应用软件的开发实践,学生分成项目组的形式,分工协作,完成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等整个工作流程,因此可以锻炼学生软件开发的分析、设计、编码实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3)讨论课的安排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9-2的达成在讨论课上,学生要做报告展示项目的进展和自己的贡献,由于项目是分工合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充分展示,还要回答教师的问题,这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结语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Photoshop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Photoshop作为重要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都有普遍开设或相关课程的设置。一方面,Photoshop教学由于其生动直观、实用性强、艺术创造性强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另一方面,Photoshop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往往难以“速成”,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期通过案例分析,揭示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行创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现将Photoshop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体会做以下阐述与探讨。
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对教学内容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过程。因此,其主要特点就是以实际的案例作为剖析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引入到学习意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操能力。
2 Photoshop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任何教学方法,其运用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何。因此,高职院校Photoshop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遵循其内在规律和原则,以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优化课时分配,突出课程的实践性。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过程中,应针对Photoshop的课程特点,在课时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比如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分配比例要恰当。从笔者的实践体会来看,一般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理论的传授,而实践操作应占三分之二的课时比较合理。因为案例教学,不能是教师的简单描述,还需要强调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因此只有课时分配合理,这样才能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2)选取恰当的案例素材,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Photoshop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势必涉及到案例的选取问题。因此选的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将相应的知识体系涵盖其中,能否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应从生活实践出发,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案例选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抓好上机实践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Photoshop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必然要求在上机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及过程控制来严格要求。在课前准备、课堂讲解、课后讲评等环节,教师都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3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1)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
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是在课程教学目标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因此,要设计好教学案例,必然要求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是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案例的选取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目标,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就案例的本身来说,在进行选取时应注意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案例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应注意案例的教学能涵盖课程相应的知识点;其次,案例应具有实践性。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应强调案例的来源与实践应用相关联,能够被学生理解;第三,案例要有系统性。在Photoshop案例教学中,应注意到选取的诸多案例,它们之间应有内在的联系,和教材内容一样具有连续性和融会贯通,体现知识体系结构的内在逻辑与系统性。
(2)案例的展示分析与操作演示
高职院校Photoshop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其过程一般为:展示案例分析案例具体操作讲述相关理论知识总结案例。在案例展示环节,教师应将案例效果图予以展示,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起初步的印象,通过素材和效果图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行第二环节,即分析案例。在这一步,教师应注意对案例相应知识的温习,并引出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实现效果图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教师通过“具体操作”来对案例予以演示,使学生清楚问题的解决过程。最后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理解知识的用途。在这一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最后教师对案例及学生的意见予以总结。
(3)上机实践操作
由于Photoshop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应用,因此实践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上机实践操作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应注意让学生学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讲解的案例进行模仿练习。在熟悉了这一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难度,让学生完成教师曾讲授或讨论过的案例,或者让学生独立制作教材中综合性的实例。最后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案例作业
通过学生完成的案例作业,教师应认真进行审阅,并对这些案例作业予以评价。从而实现进一步帮助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力,不断改进作品,实现作品的创新。笔者认为,Photoshop教学内容应用性强,学生完成案例作业是其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完成今后工作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相似过程,一定不能忽视这一过程的把握与严格要求。
4 结语
综上,从高职院校Photoshop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情况来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高职院校Photoshop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实施原则及具体的操作过程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其为同行提供借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完善与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