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

第1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项目教学在服饰图案教学方面的现状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经济特别是我国出口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也不能幸免,一大批出口加工型企业倒闭,各企业开始大量的裁减人员或被迫无限期休假。在这些倒闭的企业中,服装行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时,自1999年左右起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也逐年增加,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大批下岗职工涌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对人才需求和培养策略也发生了转变――从投入大量资金去培养人才到希望接收即用型人才,希望员工到位后尽量缩短培训时间和成本,能够马上进入角色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

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高校,就要适当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向市场和工作实践,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具备能适应工作的能力和情商、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更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尽量使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可以更为迅速地进入实际的工作,可以使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所需要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尽量缩短。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许多院校相继都开始进行项目教学――模拟实际项目或把实际项目直接引进课程。甚至直接建立公司或者工作室的培训模式,让学生较早的、直接的接触市场项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院校在服饰图案专业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很少。

二 传统服饰图案教学模式的缺陷

图案课程的教学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几乎是所有开设设计专业里面都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有的叫图案基础,有的叫装饰图案,有的叫图案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大家基本都叫服饰图案。不管叫什么,在传统的图案教学课程内容中基本都大同小异,都具有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且大多数要求学生对自然物体进行加工临摹整理,以及要求神形兼备和不同程度的变形处理。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许多老师却一味完全按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没有根据时代分析教学模式,没有紧跟时尚和结合现代设计的意识形式、观念和专业特点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听了课程之后,总认为老师市场观念薄弱,眼高手低,没什么激情和动力。并且在传统的服饰图案教学当中,学生完全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进行完成作业,虽然较好的解决型体塑造能力,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系统了解和把握设计活动的全部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并且不能完全把设计与工艺进行结合,不能完全掌握设计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全部转换过程。

当今世界,设计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生产力”,社会对服饰图案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近代服装产业的发展,为使图案课程“腾笼换鸟”,使其重新充满活力,我重新对传统图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三 项目教学在服饰图案中的特色

为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强化服饰图案设计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结合传统的《服饰图案》课程的需要,我们开始尝试《服饰图案》课程的改革,经过不断的探索,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方面夯实学生图案设计的基础,对服饰图案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入手,在教学中,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将项目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整的设计理念贯穿于设计的始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重要方面是直接将大量的社会实际项目或竞赛活动引入课堂,学生以实际的需要完成作业,打破了传统的“师传生受”教学模式,让学生“真题真做”,学以致用,将作品应用于市场进行考验,早日适应市场的需求。

将项目教学分为实际课题和模拟课题作为本课程的特色,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知识及创意运用于实际的项目和比赛项目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的同时,学生的创意也更接近于市场,能较好的解决了学生把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三者之间的转化。在没有实际项目的基础下,模拟课题项目又是项目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填补了没有实际项目情况下留下来的教学空缺。

实际项目设计,是直接把企业的课题引进学校,引进课室,让学生直接接受企业项目的训练。整个课程的步骤是通过引入项目、制定计划到成品展示和教师点评,而课程的难点是要找到相适合的和相对应的企业,切忌把不相干的企业项目与课程结合和一味的迎合企业而改变教学原有的教学初衷。本阶段学生以一个设计员人的身份,可以直接的参与了解本企业的生产基地,设计工作室和门市店的情况。然后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企业的风格和工艺,进行市场调研,寻找材料,确定设计手法,着手创作。在设计的过程中,企业设计负责人员和老师双方多给学生指导和点评,对设计好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作品,企业将投入制作生产,对不完善的作品,企业人员和老师给于点评完善和改进,最后再投入生产。

比赛项目。比赛项目是直接把一个有影响力的比赛作为课程的一个项目,在满足基本的课程之内,然后按照比赛的要求和风格进行设计。比赛项目一般是在没有实际项目的参与下而实行的项目教学。通过比赛项目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其他院校的同学的不同,促进学生与各个院校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兴趣,提高专业水平。例如,我们在课堂中引入中国花样及面料设计大赛【图1】【图2】,邀请主办方到我们学校分析讲解比赛的主题和流行趋势;然后制定计划按照主题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按照比赛的正确方向设计;最后的评分标准按照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完成作品的优良情况及最后的是否获得比赛的奖励作为加分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

模拟项目。模拟项目是在没有实际项目的基础上,假设一个实际企业项目,模拟一个知名企业的运行的模式,设计风格和市场需求,然后按照自己对知名企业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设想,自己的爱好,进行市场调研,以假设建立自己的品牌来进行操作。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制定计划,独立的按照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设计,老师不要过多的全盘否定学生的观点,尽量以鼓励的形式,发展的思维,按照学生的设想和风格进行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总体策划能力和统筹能力进行设计。

第2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资源探究

小学教育阶段的理论性不是很强,但小学数学是一个特例,其相对难度较大。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逐渐陷入了一个僵局,格局的僵化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微课是一种近些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实际性地弥补在实体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和媒介,微课教学法让小学数学更加具体化,利用全新的理念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微课资源优化教学

微课程的含义就是将正常课程时间进行压缩,减去无关紧要的内容,只是将某个知识点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就可以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利用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引用新课程的理念,对于教学的细节进行仔细的演示。数学教学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需要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利用翻转课堂的理念,第一时间对于微课资源进行梳理,积极地促进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在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立体、直观的长方体与正方体,让学生可以准确又仔细地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每一个细节,正面、侧面的直观变化,要了解面与边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每一个顶点的位置。数学是抽象式的教学模式,在新式的微课教学法下,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抽象转为具体化,让学生由原来的强行理解与一知半解转变为深入思考和完全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对立体图形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在配备上相应的文字简述,例如“正方体只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形式”、“长方体所拥有的所有性质在正方体上也可以完全的表达出来”等,可以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

二、利用微课资源来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不能单纯一味地只让教师进行单向传授,学习必须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数学的教学案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与深入,通过自我的理解制定相应的微课教案,分析课堂中的难点与重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仍然以“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课程为例,教师利用软件将一个完整的长方体进行拆分,拆分为六个长方形。由于很多学生的立体感并不强,将立体观转变为平面的抽象能力更加弱,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引导。教师可以引入这一层概念:长方体虽然是个立体图形,但表面积却是一个平面概念。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不要把长方体当成一个立体,而要将它拆分为一个一个的图形来进行计算。这是一种简化方式,是将立体图形转变为相对简单容易接受的平面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沟通,交流各自的所得,分享互相的经验,将整个课堂真正“翻转”起来。

三、利用微课资源实现对比教学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是逐级分层的,有很多知识点都具有较强的对比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对课程进行对比式的教学,学生可以在比较的过程中进行类比延伸,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及时的问题处理能力。教师制定严谨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例如,有关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原理大同小异,原理都是将所有的面积加在一起求和。长方体的面积就是将六个面的面积加到一起,而且由于面面都是对称的,所以只要求出三个面的面积之和,然后再乘以二即可。在已知长宽高的情况下,只要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将三个数值进行逐一的相乘然后再相加即可。学生在掌握这个方法之后,类比到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中。教师便会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正方体的特殊性,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然后再乘以六即可。学生将会在整个对比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新课程标准之下,各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要灵活地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案例进行详细的解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微课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它切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新式的教学方法广泛地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军莲.微课翻转案例探究: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5(11):35.

[2]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W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70-76.

第3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角色体验;有效预测;突破重点;有效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65-0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学要有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技能,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获取丰富信息、学习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而当前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仍以“词汇、语法”为重心,忽视了文本包含的丰富信息和内涵,让阅读课堂沉闷、枯燥,扼杀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停滞不前。改变阅读教学的方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笔者将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谈角色扮演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通过角色扮演有效提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一、融情入境,展开对文本的有效预测

英语阅读通常是围绕某一主题表达信息,抓住“主题”就能提纲挈领、辐射全文,有效串起“语言珍珠”,让阅读走向高效。因此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文本,创设贴切的语言情境,通过情境的渲染,让学生融情入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展开对文本的预测,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学生产生急于探索和阅读的心理冲动,实现阅读环节的“无缝对接”。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文本内容在课伊始就通过一首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小红帽》带领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英语课堂,伴随着动画学生们回顾了小红帽遭遇大灰狼的故事,让学生从单调、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解放出来,有效进入场景“In the forest”;然后笔者顺势导入:“In the forest, she met a wolf. Today, Goldilocks is in the forest. What will happen?”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Goldilocks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多媒体投影着未知的森林,这样的场景诱发了学生思维,打开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She meets a wolf/ witch/...”此时老师让学生开展阅读验证答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兴趣大增,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实现对文本的重点突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感悟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将语言转化为语言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角色扮演让抽象的语言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的感知更清晰、更深刻,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训练,从而有效突破阅读教学重难点,有效提升阅读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7《How much?》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课前老师告诉学生今天班里将建立“跳蚤”市场,卖的钱将捐给敬老院的老人;课伊始老师和同学们就带来的东西进行了简单的对话,说今天Su Hai、Su Yang等也加入了我们的“义卖活动”,然后带领学生进入阅读,并呈现新的语言项目How much...? 这时笔者巧妙进行角色转换:They did a good job. Can you do like them? 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进行小组售卖,这样的角色让学生兴致勃勃,他们大胆地尝试How much...?进行交际,气氛异常活跃,这一新语言项目的掌握也变得简单有趣。

案例中笔者以文本内容为基础,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积极地尝试和运用新语言项目,引导学生从“局外人”变成“参与者”,让学生深刻感知其含义,理解其用法,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三、设身处地,实现对文本的有效拓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学要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阅读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及时将获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本文进行有效拓展,巧设体验式的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3《My Day》的教学中,笔者在拓展环节就巧妙运用了“角色扮演”:首先让学生朗读全文,并邀请学生登台表演,提醒语气,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大胆地展示自己;然后模拟Mike,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重点句型,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时间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一天,评选“时间小达人”,让学生有效进入英语学习和思考状态。

角色扮演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模仿行为,充分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感和语言,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语言并运用语言。将角色扮演和阅读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全神贯注,也有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对文本产生完整而深刻的理解。广大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当充分运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灵动地开展阅读活动,实现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以及教师能否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通过相关文献和实际教学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层面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刻板单一,一切行为就是为了完成整个教学流程,这种敷衍式教学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其次,教学形式上,很多教师因循守旧,没有进行充分的教学创新实践,难以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最后,师生互动层面上,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标准答案的记忆,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语文教学效果也自然就大打折扣了[1]。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整个教学过程入手,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以及信息反馈阶段。因此,我们的改进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准备阶段的建议

语文教学类似于一个项目管理,在实施项目之前,必须先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消化,并制订项目方案。同理,在语文教学中,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备课,只有充分备课,才能从容地走上讲台。所谓的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2]。具体来说,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该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缺点,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弥补改进教案。例如:某教师可能不擅长讲故事,那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放映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视频,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学生是教学的受体。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接收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设计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案。最后,备课就是备教材,教材是备课的基础。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必须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上课前要精读教材,了解教材的重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取舍,并结合一些参考书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尽力用教材外的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必须合理组织这些知识点,难易结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进行授课。

二、教学实施过程的建议

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提倡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合作互动式学习。为了实践这个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打破传统师生互动模式,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师生互动方式,并不是说要摈弃长幼有序、尊师重道的纲常伦理,而是在此基础上塑造一种平等的探讨和交流氛围,让老师和同学可以就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讨论,并最终得出需要的答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合理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思考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围绕教案内容进行学习,把握课程节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授课必须结合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整个授课过程,一定要注意把握语速和节奏,注意逻辑层次,循循善诱,启发思考,让学生跟上自己的节奏。整个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自己准备的小典故和趣事,适度展开课题讨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活跃课程氛围,吸引学生眼球,最终实现寓教于乐。再次,创新提问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对话,共同探索知识奥秘的平台。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一些视频、图片、音乐等媒介,为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借鉴一些管理学技术,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旧的教学模式对新时代的学生不一定适用。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特定,积极借鉴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科研工作者通过孜孜不倦的研究,开发出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以及合作式学习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授课要求以及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反馈阶段的建议

所谓教学反馈就是教师对教学各个阶段进行反思与总结的过程,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控制、学生学习效果等做出自觉的反思,以期望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教学反馈应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技巧,不断进步。教学反馈通常在教学完成以后进行,教师可以通过课后教学日记以及学生反馈等方式,收集语文教学课堂上的一些精彩的片段和不足的地方,然后通过请教老教师、咨询相关专家或者观看优秀公开课的形式,探索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于自己授课中的优点和不足,要有足够的认识,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技巧,并总结形成一套相对固定且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管理学的过程控制理论,对每个教学阶段进行优化设计,控制每一个细节以及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中形成一个固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小学语文的课题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教育战线,2011(03).

第5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率;教学途径

高效率教学,即是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促使学生接受并掌握更多的数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数学构想能力,更重要的是可取得教师教学的预想效果,目前我国小学数学逐渐朝向趣味性和创新性的方向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能力,彰显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保障小学数学的高效率成为学校的重点发展项目。

一、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课堂正在朝向高效率化的方向推进,但是在高效率实现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课堂问题。对此进行以下分析:

1.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虽然具备高效率的思想,但实际在行为上没有过多表现,导致数学课堂缺乏兴趣和吸引力,现代社会中的小学生,具备多姿多彩的思想,其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产生消极的反应,再加上目前处于教学改革和转型的阶段,更是淡化小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因此,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促使教师必须在保障学生注意力到位的基础上,实现课堂高效率。

2.数学知识无连贯性

目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实行“压缩式”教学,即课堂上能为学生讲解多少知识,就为学生讲解多少,忽视教科书中的知识具备系统性和连贯性,小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缺乏接受能力和实践性,自身很难主动的将各种知识进行汇总和分类,如此,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模糊,不利于数学学习思路的形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

3.缺乏有效的思想引导

数学教师将过多的教学观点放在教科书中,主观意识上认为教科书的设计可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但是教科书中的数学内容极其有限,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做正确的数学教学引导,则不能促使学生形成更全面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在遇到数学题时,缺乏解题思路,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保障高效率教学的途径

针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制约高效率教学实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途径,促使高效率的实现,具体分析如下:

1.利用趣味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利用趣味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图形和物体认知模块时,不能将思路仅限于教科书中的举例,而是利用拓展性思维,启发学生想象,首先教师可将图形的代表物体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轮流参观,在意识上保障学生形成认知的过程,不论是长方体,还是圆柱体,学生可通过实物产生好奇心,进而对图形产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将学生由教室带入到校园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寻找校园中的图形和物体,并将其记录在课本上,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化为主动力,提高效率;最后再由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纠正课堂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的正确思路,既可以保障教学质量,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2.提前备课,维持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课堂是一项定性思维的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保障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在小学数学中,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即是实现课堂高效率教学的关键,避免教师因赶课,而将数学知识拆开讲解,以距离测量知识模块为例,距离以及距离单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并未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为保持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可采取提前备课的方式。

3.结合情景式教学,做正确的思想引导

在提高小学数学高效率的教学途径中,思想引导占据较高的影响比重。思想引导即是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可促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或拓展型数学习题时,利用自身的思想和思路去解决,为此,可利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课堂情境,记忆教师思想引导的方法,以便遇到同类问题时,学生可回忆课堂情境,寻找解题思路,以简单方程学习模块的数学知识为例,教师在进行方程讲解时,需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对方程习题进行模拟,重点是将解方程的思路,形象的在课堂中表述,梳理简单方程的解题思路,创建教学案例情境,教师需对解方程的每一步进行细致讲解,指导学生在教科书中记录重点的思路,保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遇到同类型方程,学生可回忆课堂情境。

利用有效的途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率教学,既可以为小学生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其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在知识上具备严谨性和科学性,可发散的点非常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主,在保障学生易于接受的情况下,实现课堂的高效率教学,推进我国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权松爱.略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34).

[2]张启士.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2(49).

第6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的学习方式,在有着国际教师、国际学生的幼儿园,以英语作为载体的探究活动彰显出了独特的效果。

关键字 PYP课程 英语探究 探究六步骤 教学方法 一、对PYP课程的理解

(一)PYP课程

PYP—Primary Years Program即国际文凭小学项目。PYP项目是国际文凭组织为3至12岁学生设计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强调学科交叉的项目,通过课内、课外多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传统课程通常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具体的科目。而PYP课程分为以下六组学科:语言、数学、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个人/交往/体育。以开展以上六组学科进而使学生形成重要的概念,获得技能和知识,培养正确的态度,学会对社会负责。PYP探究课程围绕以下的六大跨学科主题开展:我是谁?我们处在何时何地?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转?如何管理自己?共享地球。教师再根据以上六大跨学科主题制定各年段的探究单元主题。

(二)什么是探究

在PYP课程中,学生以形成性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了解了什么是PYP课程后,我们不难看出:在PYP课程中,探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那到底何为探究呢?在“Making the PYP Happen”中,我们了解到,对于探究,最广义的解释是:探究是由学生或教师发起的,使学生从当前的理解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水平的过程。学生将以探索、思考、实验、与以往的学习建立联系、收集数据、通过应用加深理解、研究并寻找信息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PYP课程英语探究活动分析

根据我校的语言政策,3-6岁项目是使用双语开展探究教学的,双语即中文和英文。那么英语探究活动,显而易见,就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所开展的探究活动;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对于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要把英语探究活动搞好,首先就要过英语关。3-6岁的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思考、回答提问、自主提问呢?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的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本人将从英语探究教学的特点、开展的条件、探究的六个步骤、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PYP英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以世界为教材是PYP的特点之一。教学内容源于生活,通过探究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加工处理,然后内化,最后运用于生活。PYP英语探究式教学,是围绕PYP探究单元展开的,以英语为载体进行探究教学。首先,从探究的角度讲,它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如:思维特点、动作发展特点、理解能力等;再者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的特点,尽量采用学生能听懂的,但比原有水平稍难一点的语言开展探究,这样学生既能通过探究获得知识、信息,又能提高第二语言能力,一举两得。

(二)开展的条件

要有效开展英语探究活动,需具备良好的条件,以下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展开谈。“软件”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即教师和学生。英语探究,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才能用英语组织探究活动,再者,要求教师要有很全面的知识。在探究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能机智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没有全面知识的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做一个终生不渝的学习者。除了自学外,学校也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保证探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硬件”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如:开展PYP探究单元少不了的《单元书》,它包含单元计划表,家园互动,教学案例,活动照片,幼儿作品,幼儿单元评价表等内容。还有其他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数字化资源等等。此外,我园还每班配有一名外籍教师,英语探究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和外籍教师合作开展。

(三)攻破语言关很重要

使用英语开展探究活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课前,教师将会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或是英语语言活动的时间进行下一英语探究活动的渗透,渗透的内容为与下一探究活动相关的新单词,重难点句型等。这样,在活动开始前先给学生突破语言关,活动开展时,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听懂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与外籍教师合作开展的优势在于:外籍教师能给学生英语语言上语音、语法等方面地道的输入;中国英文教师能解决当学生听不懂是给予解释,或是对于文化、专业词汇方面给予适当的中文解释。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过语言关。

(四)PYP探究六步曲

在PYP课程中,探究通常分为以下六步开展:导入,发现与探索,梳理,进一步延伸,反思和行动。下面以《感官》一单元为例阐述六个步骤:

中心思想:我们的感官以及他们的作用。

这个主题我们主要探究的是对自然世界和规律的探究。物质与人类社会生物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科学的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将会帮助和改善人类的基本功能。在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如下主题:我的感官有哪些;感官的构造;它们有什么用途;盲人与聋哑人的生活及如何帮助他们等。

探索步骤一:导入

1.与专业舞蹈教师提前沟通,在探究活动开始的同时开始舞蹈《五官操》,学生们通过悦耳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很快便知道了人的五官有哪些,初步了解了五官的作用,并且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茶余饭后不时的欢唱。

2.围绕“人的感官有哪些?”进行探究。在探究开始时,让学生们讨论“感官有哪些?”,“感官和五官是一样的吗?”,“感官和五官的区别是什么呢?”教师通过多媒体,亲身探究体验、分享经验等手段让学生们对以上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7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多元化;构建

作者简介:张丹(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于信伟(1972-),男,黑龙江鹤岗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校教研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45-0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起着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作用。教学模式的构建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由于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承接性,已成为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模具是大批生产同形产品的工具,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模具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相应的技术人才却十分紧缺。进行教学模式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整理模具专业方向的各项教学资料,深入分析模具专业方向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理论水准,为教学实践者提供更为直接、广泛的帮助和指导。结合国家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就业市场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原有课程体系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等现象,对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的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学生学习环境缺陷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是黑龙江科技大学2007年开设的专业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环境,还是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同类院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的教学资源和相关实验设备;单一讲授的上课方式为主,学生主动性较差;合班上课,上课人数较多,一般超过50人,多至70人以上;考试模式以传统模式为主,学生学习负担沉重。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实施步骤

1.总结案例

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实践及学生活动详细记录作为分析研究的重头材料,从中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成功案例,整理、归纳,使之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案例可以是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选研究等。

2.反思完善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不断修正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校内外的教学交流活动与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比,扬长避短。在对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素材的使用等是否融为一体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通过分析典型教学案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从教学大纲、培养目标、教学实践活动程序、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完善教学模式的设计,形成模具方向教学模式。

3.实践验证

成功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总结。在上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形成过程中,教学活动实施者通过总结分析形成一定的理论设想,在相当程度上都包含一定的主观臆想。这些主观因素必须要经过教学实践环节的验证,要在教学活动中反复实践并进行修正、补充、完善。这是提高所构建教学模式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必不可少的环节。

4.理论提升

教学模式要从感性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经过实践、修正、补充、完善形成一个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符合现代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有一定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框架,并组成文字资料。包括:模式名称、建构的理论依据、模式的结构特点、典型案例、实践的效果与分析。

三、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由于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建设时间短,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选择或构建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多元化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多元化,二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三是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四是指导与反馈形式的多元化。通过调研社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的需求,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目前的办学方针及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各个学科领域。案例教学模式是模具专业方向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应用,其效果非常好。如“冷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将典型模具的设计过程采用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各类模具的设计过程,进而掌握各类模具的典型结构。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更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要注意案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协作能力更突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及提高学习效果。给定学生工程实例,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模具的设计,学生自行分配设计计算任务,小组成员间通过相互讨论、帮助、提示,最终提交小组研究结果,最终完成模具装配图的绘制与说明书的撰写工作。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实践检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以及网络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网络化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对教与学过程中的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的表述。现在,高等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和网上图书馆,上课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大多数高校均具备网络教学模式的运行条件。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资源更丰富:老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按照任务书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搜集或制作模具工作过程的动画,模拟板料变形过程,将教学活动直观化,适当减少学生由于形象思维能力欠缺所造成的学习困难,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2)学习更自主: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给学生正确布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教师要在这三个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帮助学生更自主、更有效地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探索与主动发现问题。通过网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交流想法,最终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中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环节更丰富,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3)更适应教学进程:由于学生在兴趣、个人能力、个性特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以班级整体进行同步授课的教学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自主决定教学进程,很多学生对教师安排的教学进程并不适应。网络教学模式下,当学生对教师安排的教学进程感到不适应时可自主进行相应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一部分教学进程。

4.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起于90年代初期,起步相对较晚,而且研究成果应用的范围也多限于中、小学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范围内的合作学习研究成果较少。该模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高等教育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良好的职业素养既包括相关的专业技术技能,还包括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合作学习就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沟通、合作技能培养自然巧妙地融合。合作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既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培养相关职业技能,又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课堂里的合作也存在不足之处:对于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必须适当放慢学习进度,以适应小组其他成员,不利于能力差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旦有个体因为能力不足或不感兴趣,可能会导致合作失败。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某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单独执行的,而是将多种教学模式内在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避免其不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一种教育模式下又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既定的程序,而是常态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图1为“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模式流程图。多元化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可变的弹性模式,也是一种可衍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对本学科知识有精深的理解,这是有效实践该教学模式的基础。另外,教师还需要具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研究授课对象分析学习者的需求、个性与兴趣爱好。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问题设计与教学活动设计,能对不同知识体系的考核与评价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划分与处理。

四、小结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固定的、可以直接套用的现成框架,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的教学策略模式。它在融合了各种教学模式中合理要素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教学情境的可变性及多样性的关注,渗透了对教师动态专业实践能力的诉求,从而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及个性的养成赋予了真实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素质,加强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团体协作精神,逐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玲翠.网络时代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初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2]张立国,刘晓琳.重构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学模式的关键:办学模式、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的再调整[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

[3]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4]陈煜.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5][美]保罗.D.埃金 唐纳德.P.考切克 罗伯特.J.哈德.课堂教学策略[M].王维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81-182.

[6][美]罗伯特 斯腾伯格,等.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24-137.

[7]王庚.网络教学模式构建之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8]陈志刚.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成人教育,2008,(11).

第8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网络安全 项目化 教学成效

1.引言

学院近几年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非常重视,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氛围,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拥有相应的手段和方法,人才储备充足。学生多次参加技能大赛,实训条件有所改善。邀请企业工程师专家来校做专题指导,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

2.项目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情况

对《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结合我院教育教学实际,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了项目化教学体系并实施。

(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结合课程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通过企业调研和教师下厂锻炼,提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并制定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

(3)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在现有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建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4)为课程建立起一整套项目驱动式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编写的信息安全教材及实训指导书将行业规范及项目化实施过程引进来,体现了课程教学特色,课程电子资源库的建立为学生自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5)为项目驱动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一个参考的范例,有助于其他课程的研究开发,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发展。

提出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6)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下企业锻炼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对项目驱动法教学的应用能力。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种实践能力培训。

(7)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善学习方法。缩小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着重从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

(8)部分学生直接到合作企业参加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就业前直接体验就业岗位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项目化教学体系创新点

(1)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教学,坚持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原则,与企业共同建设信息安全实训室。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组织课程实训。随着合作的深入,对其他课程教学有比较大的指导意义。

(2)项目化教学法与课程教学的实践结合,开发实践教学平台。利用合作企业和学院实训条件,开发真实的实训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3)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建立专业共享资源库,提供远程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以登录系统,共享专业网络资源,也可以在线完成课程练习和测试。教师和学生可以网上互动、答疑,为国内同类专业的建设提供软件支持的同时,为异地学员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4.项目化教学体系应用情况

(1)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企业调研,分析岗位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序化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改革,与企业深度融合,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训课程教学,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2)依据实际工作岗位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网络组建、网络系统安全策略部署、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评估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基本路径,构建基于网络构建、网络系统安全策略部署和网络安全评估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3)参与企业网络项目建设。加强与企业合作,重点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完善已建立的实训基地,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使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大大提高。

(4)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实施大赛引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在国家、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成绩显著。

5.结语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项目化教学的引入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使职业教育者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陈辽军,张赫男.以项目化、模块化、理实一体化为基础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以机械基础类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1(71).

[2]郭芙琴.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技能型课程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1(6).

[3]潘文群.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的考核评定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第9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学习支架;支架式教学;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0―04

教育技术公共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培养师范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特别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以及把信息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策略、增强信息意识、加强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的知识面比较广,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内容,而课程教学时数相对有限,所以每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信息量很大;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面向全校的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学生人数比较多,采用大班授课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不便;另外,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习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真正目的,不了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何帮助,对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因此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支架式教学引入到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以期改进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

一 支架式教学简介

1 什么是“支架”

支架(Scaffold)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脚手架就是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或柱子等,是一种临时性的支撑架构[1]。根据这个建筑隐喻,伍德(Wood,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2]。普利斯里(Pressly,Hogan,Wharton-MeDonald,Mistretta,Ettenberger,1996)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3]。

2 对“学习支架”的理解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也对“学习支架”提出了意义明晰的需求说明。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个发展区存在于学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Vygotsky,1978),是学生需要“支架”帮助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

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或某些有用的资料)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当教师发现学生能够有能力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时,撤去支架。

学习支架的形式多样,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教学任务。从其表现形式看,学习支架可以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学习支架外,学习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4]

3 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5] 如图1所示。

支架式教学是人们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的进行,是利用学习支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有用的帮助。

4 支架式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6]

按照学习支架理论,支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而且是通过“学习支架”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会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会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中在评价形式上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是具体采用什么评价方式,对哪些内容进行评价都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而不是机械采用。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出,学习支架的建立存在于每一个环节中,而且以上几个环节没有绝对的先后关系,而是相互交错,互相促进,相辅相成。[7]

二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设计

1 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从理论上来说,支架式教学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支架式教学存在一些困难。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向学生发送的信息和学生向教师发送的信息不均衡,尽管如此,本文试图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部分知识点,将支架式教学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个或几个环节中,探讨如何有效发挥支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索可以在课后进行,学生独立探索所应用的资源也大部分来源于课后,所以一般是教师提前提出问题,课后搜索资料,讨论再回到课上进行(也包括在课后)。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8]

图2中,从教师指向学生的粗黑剪头代表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支架,从学生到教师的细黑线剪头代表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之间的细黑线剪头代表学生之间给予的学习支架,学生的学习支架还可以从图书馆、网络自己寻找。

2 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案例

课程内容: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过程)

学习教育技术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习教育技术课程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学生学好本门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兴趣是第一位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本门课感兴趣了,了解了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才有学习的动力。但是按照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于教育技术的知识了解甚少,只是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以只是在不同程度上了解或者掌握了部分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只是为技术方面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理论层面上,由于学生通常在大学三年级才涉及到教学设计类课程,所以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也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想立即让学生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直接向学生讲授其意义,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设计上以问题为出发点,更易于切入主题,且应从学生的切身条件出发予以引导,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学习教育技术课程的意义。

(1) 创设情景,建立支架

中心问题的提出:假设我们将要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 引导学生思考。

支架一:过去教师如何教学?此问题对于每位学生讲都有话说,因为学生在小学甚至是中学阶段所经历过的,知道自己的老师当时是怎样教学的。

支架二:社会发展了,作为一名教师又应该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得出应该怎样跟上时代的步伐等等,教师逐步引导到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支架三: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应具有怎样的教育技术能力?为什么?教育技术能力的涵义是什么?

教师给与引导: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9]

2004年12月1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从四个层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要求: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态度:即能从教学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将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即理解掌握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即能够开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等,以及能应用技术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即能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10]

教师提问:对比一下,看看我们都做到了吗?做到了哪些?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发现自己离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得出没有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很难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结论。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达到此目标,如何培养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力?

学生讨论集中意见。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技术,学会备课,并将学到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

教师:这只是教育技术能力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技术公共课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公共课能学到什么,能达到什么目标,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并告诉学生如何学习教育技术课程。

(3) 独立探索。教师建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一些中小学教师,得出一个教师从业后的需求,加深理解。并推荐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可利用的资源。

(4) 协作学习。整个探索过程可分为独立探索和合作进行,通过有目的地调查,探索,协商、讨论,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从而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看到课上的学生活动,对于课堂进行的效果及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做一下简单的点评。

当教师觉得学生对教育技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就可以进入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系统教学了。前面虽然用了较多的时间去讨论,但这样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此课程的作用,并引起学习的兴趣。

通过支架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学习支架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学习支架的设计和使用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学习支架应用应视不同的学习内容而定。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问题、建议、图表等学习支架进行教学,同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对理论透彻理解;对于媒体的制作和使用部分的内容采用范例式支架。第二,学习支架应用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而灵活多变。学习支架的形式多样,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选用适合学生的形式尝试应用于教学中,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第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只有将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教学时才能贴近学生,增加教学的关联性,学生才觉得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为日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11]总之,学习支架的应用应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设计出恰当的形式。本文只是对支架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尝试,难免会有不当之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逐渐得到发展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 2004,(10):4-10.

[2][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11):18-21.

[5][6]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91-92.

[4][7][8][11] 吕爱杰.学习支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保存地点: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