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问题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问题案例

第1篇: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日益加快,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都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及最终促成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诸多裨益。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81-2011年7月10日,共搜索到文献205篇,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其有效文章为186篇。第二阶段对186篇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Excel2003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绘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

第2篇: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3.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不懂也不会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4.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源自家长不学习。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没多管教自己,更谈不上有教育方法,自己还是长大了,生活得还好。因此,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学习和借鉴。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让其认清教育发展形势。可列举身边成功及失败的教育案例,使家长认识到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纵娇惯、疏于管教、缺乏正确引导,是导致少年失足、误入歧途的直接原因;相似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看清当今教育形势,不用老眼光看问题,认识到孩子受到的教育关系孩子一生。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孩子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在生活中,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不学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

2.培养学习型家长。家长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其原因是家长文化基础差,对孩子教育以及对教育形势缺乏了解造成的,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型家长。学校可以要求家长读几本名人传记,思考身边的成功教育案例,多看教育频道有关孩子成长的专题片,多与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3.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4.转变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表现在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上。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接受教育目的是发展潜力,学知识、学做人,拥有健康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会生活,不要片面地认为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做班上第一、考上大学。

5.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就家长教育观念开展培训,分年级制定培训计划,搜集身边教育案例,编写相关教材,安排资深教师或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任务。

6.开展家访式座谈。针对思想偏激或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师以家访形式进行座谈,列举案例、讲道理,使其懂得教育孩子是门科学,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源自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胜任家长角色。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对成功家庭教育案例的思考与分享。

7.利用网络、电话培养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师可利用电话或网络等便捷手段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8.借助外力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极个别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工作,对学校教育和要求不以为然,与学校配合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请社区领导、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家长信赖的人与其交流,转变其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9.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第3篇: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44-02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内容出现的问题

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智育就等于全面发展教育,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其他各育的发展[1]。

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习兴趣的减退、创新能力的丧失等。据笔者的了解以及笔者在与家长聊天中,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厌学的现象,有的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讨厌上学,逃学、逃课更成了一些孩子的家常便饭。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家长以及老师并没有过多关注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孩子也是只学会了“死读书”、“读死书”,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现的问题

在不同的家庭中,由于家长的素质与性格不同,所受的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不同,早期的生活经历、从事的职业和兴趣、特长等的差异,加上孩子在性别、气质、智力、相貌、健康等方面的差别,家长的教养行为也会千差万别[2]。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概括为四类。第一,专制型。家长的道德责任感十分强烈,但不理睬子女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责难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第二,溺爱型。家长不是从社会关系角度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而是把子女视为纯粹私人的财产,用过分的生物本能的感情去满足子女的需求,对子女百依百顺。第三,放任型。即家长在对子女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不奏效后,滋生了“朽木不可雕”之类的失望情绪,常常缺乏耐心,撒手不管。第四,民主型。父母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的信息,并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而家长则表现出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3]。

不当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家长应理解有的时候孩子逆反心理背后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与其批评打骂,倒不如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聊天,帮孩子一起找到错误的根源。第二,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眼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热情十分高涨,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参加各类辅导班而忽视对孩子真正兴趣的培养。另外,家长攀比心理比较严重,要求自己的孩子跟人家孩子一样优秀。

(三)不当的家庭教育目标出现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目标是指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决定着孩子的成败。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模糊。民间流传着一些谚语,例如,“好孩子不用管”、“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家长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顺其自然的做法,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缺乏一种奋发向上的前进动力。

2.目标过高。家庭教育目标过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压力家长往往并不了解,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性格也会变得不好,最终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

3.目标过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低,不强迫孩子进入各种辅导班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一些孩子一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就放任自流,同意他们辍学。让他们过早地进入社会,没有一些本该在校园里学到的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以及人际沟通交流的知识,即便进入社会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一层面来说,家庭教育目标过低易埋没人才[4]。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

1.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来说,家长的文化素质越高,就越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确定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使家庭教育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使家庭教育更好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2.家长缺乏积极的学习行为。有关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很多家长在婚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就需要在结婚前后进行补课,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办的各类家长学校、讲座等。但是很显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还是比较缺乏积极的学习行为。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

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原因,由于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而孩子又往往是家长对自己期望的延伸。因此,为了孩子所谓的成功,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多的参与。其次是来自祖父母方面的原因。由于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当然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孙女或孙子,祖父母将其视为小公主、小皇帝。当孩子犯了错,受到来自父母的教育和批评时,祖父母往往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跟父母理论。最后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无法受到来自兄弟姐妹的影响,从小就是自己一个人独享家里的一切物品。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得孩子不能够与人分享,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世界也是自己的,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5]。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

不可否认,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机制实际上一直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机构。在此体制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形成了一切围绕分数转的局面。这样的结果无疑扼杀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整个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们受到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环境的“洗脑”,也开始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了,分数高了,考上重点大学了,才代表孩子是优秀的。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孩子本应从家庭教育学到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一日,这就为家庭教育走出误区提供了可能性。

三、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方面的改善

1.家庭的“特殊性”的完善。首先,要及时改变家长错误的观念。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会受到家长过多的关注,但请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觉地磨砺自己,使其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其次,要有效扩展孩子的交际圈。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孩子很容易感到孤独,而且孩子经常独处,对孩子的身心是不利的。因此,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提高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

2.家长方面做出的努力。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定位,所谓“正确定位”就是父母期望的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其次,家长还要加强对有关教育知识的学习。包括对孩子年龄特征的了解,以及孩子发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特点等,不让孩子做跨越年龄界限的事情。最后,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从小就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学校方面的改善

1.慈、严相结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对独生子女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挺身而出。但是作为教育者,还要明白,明智的爱和严格要求是统一的,越是爱他们,就要更加严格要求,不能因为爱,就放任他们,同样道理,没有严格要求也一样没有教育[6]。

2.加强劳动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在家从小娇生惯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以及自我服务劳动意识,引导他们和伙伴们友好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同学互相帮助,学会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从而在不断的劳动中认识到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集体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社会方面的改善

1.加强儿童间的友好往来,贯彻互教原则。整齐划一的单元楼房,加之繁重的课业负担,作为独生子女,难以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因此,必须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是无所不谈的,一旦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如今广大父母在煞费苦心为孩子补充生理上的钙质的同时,却忽略了人的成长所必需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钙”质,那就是精神上的“钙”质。包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和自信;拥有坚强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这样他们才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才不会被困难所击倒。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王莹.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3]王素华,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

[4]齐建辉,王丽红,杨丽华.家庭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调试[J].教育艺术,2008,(7).

第4篇: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一、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江安县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上述数据可知,江安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笔者在当地搜集到这样一个案例:10岁的林红(化名)同学,人很聪明但性格孤僻,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都很被动,逃课上网是常事,老师多次找他谈话都无济于事,后经与他外婆交流才得知:原来他5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5年来,父母一次也没回来过,这是孩子心理上的阴影。所以,他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出去上网。而据了解,类似林红这样的案例在当地并不鲜见。

(二)江安县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反映出在校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有旷课、逃学等现象,江安县在校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

(三)江安县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当地部分留守儿童常表现出任性、自私、倔强、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四)家庭教育发挥不当是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问题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打骂、片面说教等缺乏有效沟通的教育方式,往往起不到教育应有的作用。江安县留守儿童家庭又普遍重男轻女,这种封建思想造成有的家庭子女比较多,影响孩子受教育的水平,这些都足以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总之。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面临的上述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笔者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是当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成就将来的重要条件。

二、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主要标准有:“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意志健全、行动协调;注意力集中;完整统一的人格;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度的反应能力: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合;自知力;创造性、成就感。”

根据这些标准,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亟待提高的。因为从总体上看,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存在情绪障碍与情感问题、人格缺陷及行为障碍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人际关系敏感。笔者就留守儿童怎样化解与他人的矛盾这一问题在江安县下属的大井镇进行过走访,结果显示,采取打架等武力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当地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等不良心理,沟通上存在障碍。

2 厌学。江安县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而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心理。

3 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做事畏缩不前、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二)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广大农民为了子女良好的教育条件与生活环境纷纷外出打工,把子女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看管,更有甚者直接把孩子独立留在家,因而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具体原因有:

首先,家庭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在面临心理障碍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据笔者了解,许多当地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或被同学欺负,回家得不到帮助,委屈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而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就是其例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父母或祖辈一代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儿童与之存在代沟问题,易造成监护不力。其次,学校教育功能发挥不充分,严重影响当地留守儿童成长。

宜宾市江安县许多学校普遍关注儿童的智育,对于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关注度不高,造成当地留守儿童片面发展。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忽视对其品德的考察;学校心理教师缺乏。基于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当地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同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不了解,无法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另外,社会对江安县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及当地留守儿童自控力较差也是导致江安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所在。

三、结合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解决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和受托者的素质,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的结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关键『生作用。但从目前江安县的现状来说,农民对于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特殊地位普遍没有意识到。因此,提高留守儿童父母或其受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父母应该通过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子女的联系,让他们享受到伟大的父爱与母爱。在管教孩子方面,应采用民主、科学的方式;对于青春期的儿童,应帮助他们解决其烦恼;父母要树立正确的男女观,消除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学校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念、社会规范,以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的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在这里,孩子可以受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应重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

目前,江安县有许多学校不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缩减思想政治课时,教师不是专职教师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多方面 采取对应措施,加强留守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及道德观的教育,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四有”新人。加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以形成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等良好道德品质。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应给予及时纠正、引导,把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给予其正确指导,让他们快乐而轻松的度过人生美好的时期。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以爱为“药引子”,消除他们情绪上的障碍和人格上的障碍,形成知、情、信、意、行等方面健康的状态。对此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灵驿站,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尽量给每个留守儿童以帮助。

(三)社会要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生活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而社会对江安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高。因此,我们应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让留守儿童在充满爱的社会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如严格规范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经营;发展、搞活乡镇企业,就地解决农民工就业;建立更多“爱心驿站”,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等等。

(四)加大财政对学校教育的投入力度,有效改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有利的。而江安县下属许多镇的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住宿条件相对较差。因此,财政投入应着力解决学校硬件设施,改善住宿条件,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五)留守儿童自身要有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5篇: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2—0019—01

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处于流动之中,这当中有9.3%的学龄儿童处于失学状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一社会群体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民工子女在成长中一般面临教育难度大、融入过程难、心理问题多、家庭教育欠缺等多方面问题。父母就业的不稳定性,现实环境的差异,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学习起点的差异及社会无形的歧视都是导致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探索通过以下途径,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一、探究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作目标、内容,发挥最佳教育效能

在充分认识学校农民工子女现状的基础上,作为学校自身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关注的是如何依靠学校自身资源力量去开发与之平行并重的校外教育环境中的资源并加以利用,从而影响、促进校外教育环境的完善和发展,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一体两翼”式教育和谐网络,为农民工子女营造更加完善、健康的教育环境。

另外,实行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促进其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有区域特点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联动的模式。

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教育的目标、内容的形成上,学校、家庭、社区不能各自为政,必须三股力量集合互动,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农民工子女学生从各方面真正融入城市、健康成长。

二、挖掘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作资源潜能,实现双向互动的教育作用

家庭和社区在学生教育上具有极大优势和潜能。家庭文化氛围及其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学生具体指导等,这些家庭本身潜在的教育,都是学校教育中挖掘的家庭资源。

农民工家庭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和家族背景,他们自身就存在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挖掘并合理地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对于正处于社会融合中的农民工子女学生来说,既让他们感到亲切、熟悉,又能让他们感到自豪,其影响也会特别深远。

社区是农民工子女学生校外生活的主要社会场所。社区优秀文化以及社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是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区教育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和本地社区的联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既能给每个孩子都创造交流的机会,又能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异乡人民的关怀和温暖,对于处在流动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工子女学生来说,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更好地促进他们融入本地的环境中。

三、开发教育资源库,为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提供便捷的平台

针对农民工子女出现的问题,开发“教育资源库”:有针对性地收集网上和书上现成的教育资料,分别对学生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培养等方面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方法指导说明,为家长、教师们的日常教育工作提供行动的指南。同时鼓励家长、教师归纳总结自己在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这一资源库,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第6篇: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当代中国,现代化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家庭教育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家庭,这个古老、神秘、温馨的话题,从来没有受到如此的冲击;孩子,这个生动、苦涩、难解的考题,从未让家长如此束手无策;家庭教育,这个现实、严峻、敏感的课题,也从未受到如此的关注。

家庭教育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调查显示,中国近6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孩子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自虐杀人、单亲(或隔代)教育、社交障碍、伤害事故、青少年犯罪等教育问题。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惑和烦恼,更是普遍现象。调查显示,80%左右的家长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用惩罚、体罚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亲子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中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受到严重挑战,成为影响创建和谐家庭的主要因素之一。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问题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使孩子成人成才,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 为了不让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落伍于时代,不让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落后于孩子成长需要,唯有提升家长自身家庭教育素养与能力才能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才能够让教育孩子首先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心中的梦想,这也是学校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目前,一些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教育知识匮乏,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存在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很多家长不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孩子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在子女教育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遇到难题时更是束手无策,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另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不到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随意性和个性,因而也更难。学校教育更注重对老师的培训与监督,但监督家长、指导家长的力量却很小,家长们往往通过口耳相授、观察模仿等方式从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从父母、亲友、邻居和老师处获得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避免不了一些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方法简单。同时,家长之间的家庭教育素养差距明显,尤其是城乡差距、代际差距等。代际差距中的隔代教育上,爷爷奶奶溺爱现象十分突出,原生家庭与核心家庭教育教育理念上的冲突与矛盾不断激化。

1.生养分离——惩罚等在未来

目前,孩子生养分离的情况不尽相同。70后父母很多人已开始品尝由自己制造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所带来的“恶果”。 80后家长在生养分离问题上内心也有很多的冲突,如何能充分地陪伴孩子,又能兼顾自己的工作,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还有的家长因为条件或观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或者全寄宿制学校。同时,农村地区因为学校合并使得很多年幼的孩子不得不过早离开父母的呵护和教养。孩子过早地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会导致儿童早期情感发育的损伤,同时,父母也因此缺少了对孩子成长的思考,更多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和社会。

2.竞争焦虑——已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

家长们现在普遍面临的困境和主要问题是竞争焦虑。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为任何竞争中,获胜者永远是少数人,目标受阻的失败者遭遇的是痛苦和挫折。而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哲学家尼采说过:“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准备好了进行报复。”家长内心的竞争意识,学校实施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竞争文化都像山洪一样呼啸而来,把家长和孩子一起卷进去,很有少人能及时撤出,站岸上从容观看。

3.“家长强权”——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

家长强势的典型表现就是家长缺少对孩子自由和尊重的正确理解和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成为一句空话,失去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

4.“家长无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孩子的成长环境每10年就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孩子的“成长速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加快的趋势。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当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素养却是停止不前,有的甚至还出现倒退现象,相当的家长使用教育孩子方式方法每天的“错误率”要高达50—80%。

区域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整体提高必须从变革家庭教育管理机制入手,在努力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家长的生命质量和家庭的幸福指数,从关注民生的高度来关注家庭教育。

大量研究表明,上世纪50年代,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所占比例大约为20%,到了上世纪80年代提升到50%左右,而从本世纪初开始已经达到70%左右,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要跟上时展的需要,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要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家长需要有终身学习理念来促进家庭和谐建设。

长期以来,作为三大教育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严重滞后于学校教育,尤其受应试教育的误导,以及社会转型期种种矛盾的加剧,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就没有得到与孩子成长相适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长期处于流于形式、边缘化的地位。学校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部门对680名初中生、小

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分成较好、中、较差三个等级,其结果显示: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较好的,他们孩子在校表现为优等生率高达95%,几乎没有后进生;而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较差的,他们孩子在校表现为后进生率的高达85%,几乎没有优等生。孩子间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存在的差异对孩子成长的直接影响。这项调查告诉我们,如果把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一个等级,学校教育中的后进生就会减少3—5倍。学校不仅要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更要输送合格的家长,这是创造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

1.菜单式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和家长需求不一样,为确保让每一个家长不在家庭教育上落伍和掉队,学校应该建立各年段家庭教育指导菜单,比如建立“幼儿家庭教育菜单指导”资源库、“小学家庭教育菜单指导”资源库、“初中家庭教育菜单指导”资源库等。

2.开展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大面积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要和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齐头并进,这也是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开展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用家庭教育专业化武装广大班主任老师、学校家庭教育志愿者,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更要学会关注家长的生命质量和家庭幸福的指数,这样才能确保教育的健康发展。

3.建立专业化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带动和引领广大家长走入现代家庭教育,需要一大批家庭教育讲师专门人才,这也是解决目前家长学校讲座实效性不高的有效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专业化的讲师团,将大面积提高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的实效性将成为可能。

四级联动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即建立社区、学校、年级、班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从体制上解决长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也通过为家庭教育正名,最大限度地把家庭教育责任和任务还给广大家长,带动更多的家长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提升会倒推学校改变育人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

第7篇: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由于中学生处在人生比较微妙、敏感的年龄段,自省、自律及判断识别能力相对弱化,在遭遇一些困难、挫折或家庭重大变故时,往往会产生悲观、烦恼、焦虑、狐独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发生行为紊乱,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面对中学生这些常见的心理危机,如果班主任或家长放任不管,错失教育黄金时期,后果将很严重,轻则神经衰弱,影响正常的学习,重则精神抑郁错乱,滋生社会问题。

    下面是几则个案:

    案例一:初一某女生,刚进校不到一个月,老师就发现她有吸烟、喝酒、打牌、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恶习。后来经了解她有这些恶习是因为父母平时对她的关心少,加之家里有一个残疾的哥哥,父母常为所累,家里经常闹得发生口角。

    案例二:初二学生张某,初一时是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热心为同学们服务、遵规守纪的同学;初二时,上课变得精神恍惚,成绩明显下降,下课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后经了解,才知道是因为父母离异所致。

    案例三:初三一男生王某与女生陈某“恋爱”,被老师发现并配合家长一起做工作,女生终于醒悟,与男生断绝来往;男生被拒绝后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的阴影,时常精神不集中,无法安心学习,成绩跟着每况愈下。

    不难看出,案例一和案例二所反映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其危机根源在家庭。这里涉及到一个家庭教育问题。教育社会学告诉我们,在教育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影响着孩子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发展。家庭教育是以缩影的形式,几乎包涵了学校及社会机构的影响具有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值得注意,这包括:家长的教育期望值,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家庭的情感氛围等。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来看,相互渗透、多方面联系配合,可以有效地为孩子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支持。

    上述两个案例,案例一属于典型的家庭情感氛围淡漠,致使孩子在尚未完成从家庭的强烈服从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即受到情感打击,造成心理危机。案例二则与家庭单亲式教育有关。所谓单亲式教育,一是指双亲虽在,但经常是由双亲某一方实施教育行为;二是指离异家庭。很显然,该案例属于离异家庭单亲教育。这种特定家庭环境里生活的孩子,其教育的缺陷是很难修复的,它需要从别的环境里“移情呵护”,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给予特别的情感关注,其中班主任及其他接触密切的人员能否有恰当的情感给予是关键。

    案例三,便是常见的所谓早恋问题。青春期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冲击,已经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正确处理青春期问题,是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呵护,是对学生青春期成长的负责。尽管社会开放度已今非昔比,但青春期问题在我国各地仍属大问题。初中学校对此问题无法回避,如何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广大学生安全渡过青春期,值得大家思考。

    对于上述学生心理危机,作为班主任应怎样处理?首先,班主任不能歧视学生,应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满腔热情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让学生对你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把你当成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中学生可塑性较大,教师一定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再次,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协调好社会、学生和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另外,班主任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水平,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做到一把锁至少有一把钥匙开,决不能一把钥匙开万把锁。

    如何让学生避免心理危机呢?我以为班主任应做好下面的工作:

    第一,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班主任工作要有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利用发展性的教育观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烦恼,形成学生的心理能力;正确看待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相信明天更美好。

    第二,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关心他人;遇到困难找家长或老师,做到心情开朗,同时多看有益的书,提高生活情趣。

    第三,针对家庭因素诱发的学生心理危机,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不是一种特殊遭遇,不少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时,应当培养学生“以德报怨”的胸襟——心远地自偏,内心就会平静地看待这一切。至于青春期问题,不可惊讶,不可棒打,承认是一种正常心理需求,不过,应当让学生明白,过早地选择,意味着过早地失去;今日令你着迷亮点,明天说不定就会黯然失色。坦留言早恋的情感美好,如实告知其中不利影响,学生会从心理接受,一切将会释然。

    第四,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班主任应经常提醒和开导学生,一个人不经挫折就不成熟,不经磨难就不能真正长大,遇到挫折困难,要顶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志坚强,精神乐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8篇: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除了通过座谈会的方式,我们还应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在家的学习情况。在家访期间,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教师也要及时通报给家长,并针对孩子近期所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共同商讨出教育方案。例如,我班有一位留守儿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近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学习成绩急速下滑。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焦心,于是我选择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对其进行了家访。在家访的过程当中我了解到,原来他的爷爷最近去世了,对这名留守儿童的打击很大,他回去之后整天对着爷爷的遗像发呆,由于悲伤过度也没有心思学习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这名留守儿童的奶奶进行了积极的沟通。让她在家里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尽量快乐起来。最终,在这名留守儿童家庭的积极配合下,这名留守儿童很快走出了悲伤,又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了,本学期末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又逐步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家访是非常重要的。在家访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可以充分动员家长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中。

二、定期让家长反馈

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除了上述两点,为了更好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教师必须要家长定期对留守儿童在家庭内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让教师更加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内的表现,从而对其进行教育。比如,可以通过电话的形式进行反馈,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反馈等。记得有一次,一位留守儿童的家长非常焦急的给我打来了电话。说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家除了基本的吃饭之外就是上网,甚至每天上网到深夜。家里怎么说都没有用。了解到这名留守儿童的情况并联系到他最近的在校表现(上课经常睡觉),我急忙和这名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商谈,制定出了教育方案。首先,我和这名留守儿童进行交谈,让他知道长时间上网的危害———影响学习、影响睡眠、影响视力。其次,我要求家长撤掉网线,让其断去上网的条件。在家校的积极配合之后,该名学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又重新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状态。因此,定期让家长反馈留守儿童在家庭内的表现情况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总结

第9篇: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范文

一、家长会是了解学生情况的最好时机。通过家长会可以了解学生以下情况:1.了解家长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2.了解家庭的氛围,如家庭和睦与否、经济情况等。3.了解家教状况,如对孩子作业的态度、管理、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恰当等,这点尤为重要。4.了解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性格特点等。 了解了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会很明确,于是,我们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进而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教师的帮手。班主任在对家长的家教方式、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鼓励家长多学习文化知识,教育策略、方法等,促进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并达成共识,使家庭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家长介绍经验。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案例是最生动的教材,最容易为其它家长学习和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优秀家长总结经验,在家长会上进行经验交流,使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得到广泛地学习和推广。

三、通过学生发言和“给家长的一封信”把学生的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这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首先,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给家长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其次,相互交流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班主任要围绕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梳理学生各科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根据实际与家长交流。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两个最重要场所。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样班主任也想知道学生在家里的一些情况。因此,相互交流学生情况是家长会的重要内容。作为会议主持者,要注意引导家长尽量讲一些教师想知道的情况,内容要集中,针对性要强。老师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时,要认真选择内容,充分考虑到某些内容反馈给家长后可能产生的一些副作用。所以教师在面对家长时,心里一定要“装着”学生、切不可“适得其反”。

四、家长会的形式要活泼、内容要有针对性。如讨论家长关心的教育问题;介绍班级的教育、教学情况;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商讨解决家教中的焦点问题;邀请优秀生、进步生介绍学习经验;请任课老师谈该科目的学习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