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第1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对外开放;世界经济;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4-0067-06

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第30个年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加快了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随着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

从世界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来看,全球经济失衡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规律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印度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尽管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还存在争议,但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整体性。目前,凭借着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以及日益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新兴市场受到国际资本更多的青睐,开始分享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更大利益。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中独领的局面有所松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增强。在未来的全球治理机制中,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声音日益凸显,新兴经济大国将获得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然而:国际经济关系的主导权并不单纯倚仗GDP的规模,从经济运行质量、体制的完善性以及处理国际经济关系的经验,特别是从金融领域的控制力来看,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将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发达国家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主导地位,调整、重组甚至是局部的对抗将成为未来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主旋律。

(二)国际分工形成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多层次格局

随着全球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的增强,以商品贸易和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格局迅速向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存的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演进,形成动态、多层次、网络化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这种新型体系下,国际分工的边界由不同产业转向同一产业或产品价值链的各个增值环节,国际分工的接点由产品转变为要素。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大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作用将更加突出。大跨国公司对未来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的控制不仅将体现在对某一技术或市场的争夺上,更反映在构建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平台,并通过这样的平台,将内部分工和贸易的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尽管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但由于发达国家拥有的高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等要素具有相对稀缺性,因而,发达国家仍掌握着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以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一定程度上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但迄今,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其所获得的分工利益也仍然主要是劳动要素的报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劣势地位将导致其对外来资本、技术和制度安排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三)世界范围内产业融合趋势增强,产业升级的路径日益多样化

进入21世纪,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传统领域的推广应用使各产业之间的技术趋同性增强,导致产业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三次产业之间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技术和市场重叠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技术的融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一知识及其技术的产业划分标准,致使“产业融合”逐步取代“产业分立”成为产业演进的重要方式。全球产业结构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产生强大的后发效应以及更多的学习机会。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将不再简单地延续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线性升级路线,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和服务业产业转移,适时把产业发展的重点转向新兴服务业领域,实现服务业的超前发展,从而把产业升级带入全新的路径,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和开放效应大大提高,逐步形成世界产业结构的大系统,各国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互动中变迁。

(四)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次级贷风波”的影响仍不明朗

众所周知,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汇率制度、国际储备结构、国际收支协调机制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随着美元不断贬值和欧元的崛起,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弱化,全球金融体系的弹性也随之有所增大,而以“石油美元、亚洲各国央行、对冲基金以及私人股本”为主的新金融元素逐步成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甚至是主导全球经济走向的重要力量。在这一大趋势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储备安全、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以及各国收支调节的有效性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另外,在“次级贷风波”中,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损失惨重。累及全球金融业和证券业的稳定运行。目前,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对“次级贷风波”影响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分歧。一些银行和咨询机构认为,目前全球金融业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次级贷风波”对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影响远未释放。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纷纷调低全球和各自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率,其货币政策的基调也由紧转松,而在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却不断趋紧,出现与发达国家逆向操作的局面,从而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五)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持续在高价位波动

受美元贬值、国际投机活跃以及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石油、粮食、食用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如自2005年以来,粮食的国际市场价格平均上涨了80%,粮食短缺已经在世界部分地区引起了恐慌。在需求保持刚性的条件下,日益脆弱的供给体系使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使未来资源产品的供给弹性缩小。同时,为应对传统能源价格攀升,在各国政府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全球将掀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现有技术条件和产业发展模式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大量倚重不可再生的资

源,如太阳能电池板、稀土等,从而必将带动这些要素及其上游产品价格的上升。尽管国际市场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而且也不排除重大技术突破对资源性产品产生的替代效应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但资源性产品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其稀缺性将长期存在,未来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并将在高位持续频繁波动。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走高一方面将刺激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迫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大幅攀升将部分抵消其经济快速增长的福利,加剧其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大国,经济增长和加速工业化、城市化造成能源、原材料需求激增,新兴经济国家对分享世界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对国际资源市场的原有供求格局造成一定的冲击。

(六)多边贸易体系中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增强

在WTO及各种区域安排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主基调不会改变。但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以及国际贸易格局中新兴力量的崛起,现行多边贸易体制运行的障碍增加,WTO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并将直接影响多边贸易谈判议题的设立、谈判进程以及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使WTO在处理一些新的贸易争端中陷入两难处境。目前,在投资自由化、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等谈判议题中,新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主要表现在:一是WTO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仍大量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也出现被滥用的趋势。另外,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国家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未来多边贸易体系中将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不同的谈判议题会催生各种形式的利益联盟,导致超经济的谈判手段不断向贸易谈判中渗透,从而增加多哈回合乃至日后多边贸易谈判的变数。由于WTO倡导的多边协定的谈判模式一再受挫,一些国家和地区转而采取更现实的策略,积极推进双边FTA谈判。同时,也将迫使WTO加快改革进程,调整现行的谈判规则和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国际贸易利益新格局。

(七)节能和环保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意识到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性,主动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2007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2012年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下,构筑起给全球“降温”的国际合作框架。全球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的渐变将带动世界范围内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刺激私人资本对相关产业的投入。同时,对节能和环保的关注还将对各国贸易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环境标准和“绿色壁垒”将成为未来多边贸易谈判的重要内容。目前,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共识。然而,由于各国在资源储备、技术水平以及消费理念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甚至同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与欧盟之间在这一领域存在较大分歧。尽管近来美国关于减排问题的立场有所松动、但美国在有害气体减排等议题上不会对国际社会做出很多积极的承诺。美国的这种态度与欧盟各国形成较大反差。以法国和德国为首的欧盟主要国家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意愿也比较明朗。但欧盟这种作法是以其可再生能源和减排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支撑的,主要目的是为欧盟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环保产业和减排市场创造条件。同时,发展中国家虽然意识到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性,但受制于资金、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领域的制度建设和投入严重滞后。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减排目标及其权利与义务安排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矛盾,而这些分歧和矛盾将直接影响未来有关国际谈判的进程。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开放环境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互动性不断增强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中国元素”凸显。世界银行的分析指出,2007年中国已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虽然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容量缩小等因素给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结构转型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总体来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中积极因素居多。可以预见,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将在日益广泛的范围内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的风吹草动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受美国“次级贷风波”、美元贬值、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石油和粮食价格上涨等全球因素掣肘。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加大,出口产品成本控制的难度增大。其中,单纯利用中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将有可能遭遇撤资风潮,进而对部分地区传统出口产业的发展和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反过来,作为世界制成品出口大国,中国出口成本和价格的上涨也将直接影响世界制成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相关进口国消费者享受的“中国制造”红利减少。

(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进入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价值链的全球整合为我国实现结构优化、转变增长方式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凭借30年来确立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领域。在这一领域。随着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企业将逐步由被动接单的“代工者”加快向具有完整配套体系、一定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和谈判能力的合同制造商转变;二是面对结构调整、城市化和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国内需求,我国钢铁、汽车、石化、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的扩张势头十分强劲,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增强;三是在高技术领域,在充分发挥我国已拥有的组装能力和规模优势基础上,通过承接更高层级的产业转移,我国高技术产业将由最终产品加工制造逐步向上下游的研发、设计、营销、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或高增值环节渗透和辐射;四是在新型全球价值链上,生产环节和服务环节日趋融合。雄厚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和强劲的国内需求为我国发展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全方位的“软制约”

尽管我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平衡贸易关系,但短期内出口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的可能性不大。随着我国出口市场份额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不仅进口国的相关企业会感受到来自“中国制造”日益明显的竞争,而且与我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国家和地区的原有出口市场也受到一定冲击。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是全球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之一,资源

和制造业领域的贸易摩擦仍将频繁发生,甚至有可能出现为局部的贸易战。而在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快国际化的进程中,由于普遍缺乏海外运作经验,不了解国外的商业法规,在知识产权保护、定价策略、并购活动、经营方式等方面,国内企业也屡屡受限。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服务领域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我国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参与金融领域国际协调的能力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势必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稳定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实现的。对外开放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深化、国际竞争加剧、国际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历史潮流。我国对外开放采取了渐进式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国各领域、各地区的开放程度并不均衡,导致政策运用能力参差不齐。其中,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相对比较成熟,而汇率政策、资本市场政策、竞争政策以及国际协调策略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比较成熟,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仍主要依靠优惠政策。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影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但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针对对外开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这既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性选择。我国应在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新模式。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满足对外开放不同层次及其阶段性变化的政策需求。

基于以上战略思路,充分考虑和预判对外开放新形势下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一)逐步确立对外贸易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完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贸易顺差存量以及外汇储备的增加,我国贸易政策的目标应由单纯追求出口规模和贸易盈余。转变为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效益。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国内消费者福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压力,缓和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为此,需对我国的进出口制度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与WTO规则相吻合的新型外贸体制。应着眼于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将合理的产业保护、规范的进口限制、温和的出口鼓励以及适度的贸易救济相结合,使我国贸易制度的定位趋向中性化,具体政策手段趋向弹性化、柔性化。

(二)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004年以来,国家对加工贸易采取了稳定、控制、适度收缩的政策,限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发展。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应全盘否定加工贸易对吸纳就业、扩大出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应积极引导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一是继续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控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贸易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防止中西部地区出口发展重复东部的老路;二是鼓励高端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强国内配套能力。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增强加工环节向产业上下游辐射的能力;三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采购、订单、库存、交货等环节的管理,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的微观机制。

(三)加快自主创新,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

从长远来看,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归根结底要依靠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在研发创新活动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应实行开放、集成式的创新模式,充分利用科技要素全球流动的机遇,有效吸纳、利用、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在国际合作中改善创新机制,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此,应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改进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培育。同时,综合运用出口退税、进出口信贷、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出口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大力发展生产业和服务贸易,发掘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今后,应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为首要目标。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首先,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监管,规范外资并购活动。引导外资并购,参与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其次,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为契机,鼓励企业开展软件、电信、金融、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务,加快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再次,地方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环境、土地、能源指标,制定合理的“招商选资”标准,明确外资项目的进入条件。对有意转移和撤资的外资企业做好法律咨询、资产清理维护、区域间政策协调等善后服务工作。同时,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并购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维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有效遏止跨国公司的不正当竞争活动,督促跨国公司践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五)加快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方式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目前,政府对境外投资项目重审批、轻服务,主管部门的事后监管缺位。今后,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障碍,促进资本的双向流动,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一是加快制造业和资源性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促进产品原产地和原材料供应地的多元化;二是在通过外援等方式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劳务输出和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水平;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参与全球资源和价值链的整合,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四是积极推进外经贸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驻外使(领)馆等机构的联动,建立完善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服务体系。

第2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中国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着,这种喜人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发展的美好蓝图。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呢?

关键词 贸易 对外经济 交通勘察

一、我国对外经济现状

我国现阶段对外出口产品多为原材料、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对于原材料出口,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和气候多样使得我国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这些珍贵的矿物资源在国外市场需求非常大;农产品出口方面拿水稻举例,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是农业发展一直是政府主抓的项目,在技术上,我国有领先世界水平的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水稻生产量除了供给国内需求外还有富余出口,这也解决了农民生产出的粮食无法卖出去的难题;关于人力资源出口,近几年来国际经济动荡、发展不稳定,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相继倒闭许多人员就业困难。将这些剩余的人力资源投入国际市场,很好的解决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

二、对外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毫无疑问的,外需带动内部发展,当国内企业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必定会朝着这个目标勇往直前。国内部分企业想要将自己的产品推进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国外进口产品检测非常严格,如果产品不能达到标准则没有进入该国销售的可能,在这一条款的制约下,我国企业不断技术革新,企业发展壮大。在带头“大哥”的带领下,我国剩下的中、小企业更加有信心走的更好。

三、公路、水运工程的对外经济特点

近几年来,一个比较陌生的对外经济渠道悄然开启。我国采用直接投资或者间接承包等方式,进行了公路、水运工程的承包建设工作。那么在这方面的对外经济中,我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公路、水运工程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情,它从前期的勘察工作到正式的投入运行都必须严格。我们以某公路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对当地的法律政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了解当地的民俗、经济情况做好准备;

第二点非常重要,我们需要非常详细认真的评估实事工程需要的材料、人力等得花费,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求用最经济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程。评估工程承包是否可行,制定出可行性方案;

第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工作方案,设计施工图确保设计质量的工作。做好前期的投标准备;

第四,编写投标书,并在可能情况下尽量了解其他投标企业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提高自身优势,争取更大把握;

第五,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不论是公司内部或者外部合作方明确统一战线,做好准备。

以上是整个投标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

四、我国对外经济现状

1.我国自身发展继续转变

在世界经济萎靡状态下我国经济逆流而上,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的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经济发展,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规范我国产品市场,坚信良好的产品质量才能取得社会认可,另外政府还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支持我国产品出口国外,赚取外汇。

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发展的步伐加快,国人眼界越来越开阔,新技术引进、自主品牌的研发等等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中、大型企业将目光放在国外市场,利用自身优势占据国外市场的雄心壮志,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国出口的多是初级产品,这些产品并没有太大的利润,另外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提供给我们无节制的开采,要想让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更加持久就需要转换角度。高科技技术产品近几年来非常夺人眼球,拿手机行业举例,几大手机龙头企业四处招揽人才并购其他公司,为的无非是获取先进的技术。我国企业需要以此为戒,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的研发,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占据不败的地位。

2.国外的经济压制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发展速度快,这种现状已经受到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08年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却让其他国家的经济受到重挫,这些国家银根紧缩,呼吁群众购买本国产品,如此一来我国的产品就受到了排斥。更加激进的做法是有些国家对我国出口的产品提高了进口关税,使得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

五、我国对外经济合同涉及的法律问题

1.对外贸易风险

与外国企业合作时,我们需要额外注意一些术语上的运用,因为一些专业术语两国的解释是有差异的,如果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的纰漏,再进行申诉维权,费时费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合同上,对那些容易出现问题的、比较生僻的专业术语加以注释,这样做可以很好的杜绝不必要的麻烦出现。

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体企业,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采取了抵御压制的手段。经济环境不好,眼看着我国对外经济在自己国家“遍地开花”,我国通过对外贸易赚取的大量外汇等等这些都给别国造成了很大压力。经济和政治是紧密相连的,从多方面的考虑部分国家将中国看成了其假想敌,对我国进行压制,这样一来经贸易封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为了打破这个局面,近年来,我国企业采取了维权等手段,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

2.解决办法

以上多方面的探讨让大家看清了大好形势下存在的诸多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一些列措施进行解决。

(1)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公路、水运工程勘察设计秩序)

作为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国家八部委颁发的《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的相关的法律条款,严格执行自己的责任,主抓公路水运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保护上方的合法权益,握好法律标杆。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严格制定好管理权限,划分好职责权限。贯彻执行上级领导下达的命令。制定、晚上公路、水运工程勘察工作管理实施细则等具体办法。

做好审核检查工作,杜绝任何、钻法律空子、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出现。

(3)我国经济相关政策透明化

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对外贸易做的风风火火。国际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有一系列很好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帮助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税率进入他国进行贸易往来,而发达国家要想进入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话就需要支付比较高额的代价。这种“不均等”的待遇,使得部分发达国家认为我国已经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应该正式进军发达国家行列。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我国国内外贸易确实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掩盖我国其他方面发展的滞后,所以我国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冒失的宣布进入发达国家,会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进程。

介于这种情况,我国应该适当放开一些经济政策和国家发展情况,让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让我国对外贸易能够顺利进行。

(1)了解国外经济走势

想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想要进步就必须了解外面的世界。我们已经受过封闭思想的苦,一个国家无论它的资源多么充沛、制度多么完善,它都不可能自给自足的一直保持下去,外界的冲击会给予很大打击。为了跟上世界的步伐,我们需要对国际走势有所了解,灵敏的嗅觉可以掌握国外经济走势,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战不殆。

(2)进一步改善中外关系

我国一直是一个友谊之邦,我们坚持着三分方针有好外交政策,与各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举例来说,近年来世界灾难频发,当他国有困难的时候,我国总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帮助。国内有些人对这种做法有些疑问,其实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这样做除了发挥我国人道主义精神帮助他人于水火,也让他国看到我国的友好,和我国建交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

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是这段时期我国重点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沉重而且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当我们揭开外衣迎接挑战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好保护措施。对外经济贸易的保障就是国家配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自身严格按法规做事。如此一来,在对外经济发展这条路上,我国一定会走的更加稳健、更加久远。

参考文献:

[1]张远.试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南京正式学院学报.2007(6).

[2]曲博.国际利郎、国内政治与对外经济政策选择.教育与研究.2007(1).

第3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 一带一路 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2013年被提出后,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多方的支持,这一经济的新型发展方式,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加强了中国贸易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弥补了传统贸易方式的不足,提升了我国经济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更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一带一路”实施的必要与意义

(一)新的经济模式实施的必要

自2010年以来,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上的对外合作逐渐增加,并与世界大多数的国家与地区存在着固定的贸易往来,产业结构也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的改革深化。但当前阶段,世界经济都处于一种下滑的状态,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不可逃避的受到了影响,发展脚步不得不放缓。由于我国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人口基数大,总体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平在每个人的时候,就处于一种相应的劣势。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依赖较大,容易受到外国的债务危机的影响,从而导致国内的股市等金融机构容易受到震荡,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其次,由于我国的国情影响,我国相关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有所不足,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深层次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我国对外经济模式长期僵化,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法。

(二)“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所谓的“一带”指古代丝绸之路所经过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带,对应的是我国的内陆地区;“一路”则指的是“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发展海上地区的对外贸易。这“一带一路”的海路双边的经济带,是我国在新时期推动的重要的经济战略。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间的区域性的合作与交流,对周边国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更深层的对话之后加强合作,并扩大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范围,丰富对外开放的内容,根据各国的实际国情对合作的方式进行洽谈,有利于为政府之间的政治合作打下基础。

其次,“一带一路”发展的重点沟通对象,大对数是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面积广大,范围包括了欧洲亚洲非洲的相关国家,将三个大陆的发展中国家联系在一起,可以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促进资源配置的优质化,通过建立区域合作的方式组成一个临时的经济体,以提高规避经济风险的能力。在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也在不断的加深,减少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国家间的摩擦,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新时期国家文化的多样化的发展。

二、影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对外贸易相关体制规定不符合经济发展需求

在进入新时期后,包括我国在内的极大多数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在制度层面,不同的国家制定的相关制度不同,对于经济的适应性差,由于政治问题很难做到与时俱进,而体制制度的修改将会耗费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难以频繁执行。这就导致了法规规定不能满足对外贸易的发展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国家间经济的发展。

(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影响对外经济的发展

除制度外,产业发展的资源分配不合理,也是影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大部分的优质资源都会被大型的国有企业所垄断,但大型国有企业的政府控制色彩较重,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市场调节的作用相对较弱,不利于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而受市场操控较大的中小型企业因为经济资源的不足而很难承担支撑我国对外贸易的责任,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一带一路”实施的要求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于“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合作对象多是欠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说相对薄弱,所以,想要加强经济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是前提。只有满足相关交通运输建设、原材量供应设施建设等设施条件,才能让“一带一路”稳定的进行。

(二)加强能源与信息建设

能源与信息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另两种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而“一带一路”的实施目的之一,就是进行油气开发。我国的地理位置相对来说更多的接近内陆,油气资源部不够丰富,进口能源的费用支出和运输难度都较大,运输安全受到威胁。在实施“一带一路”的过程之中,国家间的合作加强了能源合作,保证了能源运输的安全,促进了我国油气等工业的发展。

而加强信息建设,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能源工业,对信息传递都有着极大的依赖。而通信设施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加强国家之间的联系,同时,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进行通讯设施的建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金融支持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金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金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想要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贸易畅通,必须要有金融的支持,即货币流通的支持。因此战略参与国货币的互换及结算将更加有利,各币种的投资及融资也将更加方便。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道路、管道以及海港的建设将为我国货币的国际化带来极大的投资和融资机遇以及市场,能够扩大我国货币在战略参与国经济圈的使用范围以及规模,有利于我国货币的国际化。而我国货币的国际化又可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进行及发展。

四、结语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尚且存在着很多的不利因素,“一带一路”策略的提出,是我国发展的新的机遇。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发挥本国的优势,加快“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红,林慧慧.“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及贸易摩擦防范[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

第4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外贸依存度 外资依存度 国内生产总值 宁夏

一、引言

经济外向型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可将本地区的生产、交换与消费融入更大市场,实现资金、技术、商品、服务和人才的流动与配置,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2012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为22.17亿美元;其中,出口16.41亿美元,进口5.76亿美元。过去十年(2003―2012年,下文同),宁夏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4%、21.28%和23.49%。实际利用外资由0.72亿美元增加到3.48亿美元,年均增长25.29%。

宁夏作为内陆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大力发展地区外向型经济,认识和研究经济外向型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对于宁夏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

经济外向型测度有不同的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便于和全国的比较,笔者选取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二个指标用于测度。外贸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体现了其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表1为过去十年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及进口依存度计算值。

外资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表示一国或地区吸收利用国外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标志之一。表3为过去十年宁夏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及外资依存度计算值。

通过上述二个指标对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以及与全国同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

(1)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的情况下,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外贸依存度年均下降6.06%,出口依存度年均下降6.67 %,进口依存度年均下降1.74%。且宁夏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均达到68.9%。

(2)在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的情况下,宁夏外资依存度也以年均0.97%小幅下降。2009年之前六年外资依存度平均为1.57%,之后四年外资依存度下降到平均0.87%。

(3)全国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49.2%、26.46%和22.76%,宁夏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7.8%、5.16%和2.6%。宁夏仅为全国的15.8%、19.5%和11.4%。

(4)全国外资依存度年均为1.68%,宁夏外资依存度年均为0.84%,为全国的二分之一。

三、宁夏经济外向型分析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也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根据过去十年宁夏对外经济公报数据,以下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其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几个方面对宁夏经济外向型进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

1、出口产品结构

宁夏目前已形成高新技术、机电、纺织品、碳化硅、钽铌铍及制品、机床及铸件、羊绒纱线、铁合金、金属镁和轮胎等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

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6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0.58%。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25.78%。过去十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31.5%,但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下降0.9%。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0.4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8.8%。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达5.4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3.2%。过去十年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18.2%,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增长153.3%。这表明,过去十年宁夏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出口额近三分之一,与进出口总额保持同步增速。机电产品占出口额比例连续稳定增长,占出口额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达到33.2%。

2、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度

宁夏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地区)发展贸易往来。2008年,对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进出口分别为8.43亿美元、4.54亿美元和2.17亿美元,分别占年度进出口总额的44.79%、24.12%和11.53%。对阿联酋、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等新兴市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进出口3.77亿美元,占年度进出口额的20.02%。

3、出口商品贸易方式

宁夏出口商品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过去十年一般贸易额年均约占出口额的95%。

4、外贸主体

宁夏对外贸易主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2007年,私营企业出口4.04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7.0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14.96%;国有企业出口占出口额的47.85%。尽管近年来外贸主体情况有所变化,但就2007年与2012年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宁夏外贸主体还是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二)利用外资

表3、表4数据表明,过去五年,宁夏外资依存度与全国外资依存度的差距在缩小。五年的比值分别为35.0%%、38.8%、50.0%、66.6%和69.2%,说明宁夏利用外资规模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宁夏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不高,2012年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31%,外资对宁夏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

(三)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

根据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核算方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宁夏出口产品绝大都是工业产品,其工业增加值计入GDP。即:

工业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投入

尽管过去十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保持年均21.14%的增长速度,但由于:第一,出口产品总产值规模小;第二,受下游原材料、本地劳动力成本、全程物流运输费用等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带来中间投入部分增加,并由此减少增加值规模。因此,在地区GDP基数大、增速较低,出口增速高、基数小的情况,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小,导致出口(外贸、进口)依存度随之下降,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能力显现出不断弱化的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宁夏经济外向型的特征:

1、出口主要依赖高新技术、机电和其他初级产品;一般贸易约占进出口总额95%;出口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占出口总额的47.85%;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市场。

2、过去十年,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1.9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全国外贸依存度的差距逐年扩大,与全国外资依存度差距在逐年缩小。

3、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逐年下降表明对外经济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在弱化。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与全国比较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宁夏对外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较小。

四、影响经济外向型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以人均进出口额和人均利用外资额,能够反映和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过去五年,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2234.2美元,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301.5美元,为全国的13.5%。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23%,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86%,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2.37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75.4美元,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37美元,为全国的49.1%。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9%,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2.27%,为全国年均增长率的7.8倍。

(二)产业层次较低,外向型产业竞争力不强

农业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 0.6:1,远低于全国1.2:1的水平。产业体系不健全,附加值低,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品牌和有效的农产品出口能力。

工业内部重工业所占比例过高。2012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18.24亿元,其中,重工业增加值719.7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98.45亿元。轻重工业结构为12.04:87.96,与2009年轻重工业结构16.38:83.62相比,重工业增加值还在逐年增加。仅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大高耗能行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就超过 70%以上,“两高一资”特征非常明显。

(三)对外经济结构有待完善提高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部分重点出口商品能耗高、附加值低是制约宁夏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宁夏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围绕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从贸易方式创新、新兴市场开拓、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建立外贸聚集地、构建对外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对外经济结构,提高对外经济体系运行规模、效率和质量。

(四)政策导向不足

2005年,宁夏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区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出口品牌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自治区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协调保障机制实施意见》等,通过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全面实施和推进出口品牌战略、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高耗能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包括及时为企业提供退税、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等在内的若干具体措施,但就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其实际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与显现出来。

五、发展策略

宁夏发展对外经济既不能照搬东南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之路,又不能长期保持已有的对外经济形成的竞争优势,必须在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中拓展新的发展路径。

(一)利用地区各种资源和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内资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二)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推动贸易方式多元化。加工贸易一般会伴随着外资的流入,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以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带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既可增加对外贸易额,提高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可增加利用外资额,提高外资依存度。

(三)充分利用银川综合保税区“把宁夏打造成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构建宁夏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载体和平台。

(四)建立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近年来,商务部已在全国认定了200多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些基地其上下游产业相对集聚,形成规模,并且有公共的检测、设计研发、培训、商品推介、电子商务平台等。宁夏应立足自身特色与对外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实施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建设,带动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提高。

(五)目前,总人口30亿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与外交战略的高度,宁夏应主动出击,积极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体系,开拓面向中亚、东欧、俄罗斯与欧洲大陆开放合作新格局。

(六)发挥政府职能和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开拓,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产业、资本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发与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提高外向型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和水平。

(七)政府应该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出台与落实实施系列、完整、配套的发展规划、政策指导及实施细则等。

六、结语

宁夏作为一个主要依赖资源发展的省区,在全球和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以及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推动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以现有对外经济为基础,创新性、制度化谋划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与措施,不断探索和开拓宁夏经济外向型发展的新动力、新思路、新办法与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2003―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王芳.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理论导刊,2012;10

[3]王宏丽.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实事求是,2011;05

[4]万寿光.“十二五”期间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宁夏大学学报,第36卷第6期:2012;11

第5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一、充分认识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重要意义

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全球贸易和投资量的激增,使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外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互相交织。近年来,我市一批大中型企业经过引资嫁接改造,其技术、设备、管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目前我市已有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系列,有初步适应国际市场环境的销售和技术平台,形成了我市利用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础实力,一些企业已产生了“走出去”的自身动力。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两种方式并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手段的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不仅可以推动我市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实现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注重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相结合,与我市正在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发挥优势、合作共赢,坚持企业为主、效益优先,坚持完善机制、加强监管。

(二)工作目标: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工作,努力促使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进行矿产、农业、森林等资源的合作开发;一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提高经营能力、拓展经营空间;一批境外投资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大力推动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使产业生产能力向海外延伸,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我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境外投资由投资办厂向境外资源开发等方式扩展,对外承包工程由分包项目向总承包项目扩展,对外劳务合作由简单劳务向中高级劳务扩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到2010年全市境外投资企业达到5家,境外投资额达到3000万美元;拥有境外承包工程权企业达到10家,实现海外营业额1亿美元;外派劳务达到500人次,努力打造*外派劳务国际品牌。

三、进一步明确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重点和途径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工作,既是关系全市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大事,也是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互动的系统工程。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国内外尤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格局,采取措施,明确重点,建立健全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外在激励、保障、调控体系和内在创新、发展、约束机制,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积极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大力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积极扶持市正力机械修理有限责任公司在越南的铅锌矿资源开发项目和*雄狮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揽的朝鲜柳京大厦幕墙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和各类援外资金,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在能源或短缺资源领域开展合作开发。壮大境外企业的规模,拓宽经营领域,以此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开办境外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形成规模优势。加强对我市建安公司、三维钢结构公司、*雄狮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承揽海外工程的工作指导,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境外工程投标会,提高承揽海外工程的能力和操作水平。积极指导我市企业与省内外的企业合作开拓海外工程市场,联手承包或分包海外工程项目,带动我市设备、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办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不断扩大我市对外承包工程规模。

(二)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向境外转移。进一步强化措施,积极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向境外转移,把优势产业向境外转移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指导和推进我市纺织、服装加工、机械制造、农业养殖和加工等传统产业的优势企业到境外发展和到欠发达国家投资办厂,把过剩生产能力向境外转移,开发当地适销产品,并通过投资国的贸易政策有效规避一些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加快我市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

(三)积极推动利用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我市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轻工食品、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等方面的优势企业贸易先行,投资跟进,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到周边和资源丰富、政局相对稳定、政策支持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中心,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兴办具有不同特色的加工贸易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四)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外派劳务质量,全面做好外派劳务基地县建设工作。依托外派劳务基地,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不断扩大外派劳务规模,努力实现外派劳务工作的新突破。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外派劳务保障机制。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外经贸、劳动、工商、法院、*、金融等涉外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外派劳务工作领导小组,发挥领导小组规划、协调作用,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及时处理外派劳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完善《*市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建立健全外派劳务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处理工作机构,及时妥善解决外派劳务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促进外派劳务工作有序开展。二是进一步提高外派人员技能水平。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中仅受过专门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者就达14.7万人。作为“*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我市储备了大量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全市共拥有工程技术人员达6000多人,技术工人30000多人,完全有能力为外派劳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持。为适应外派劳务所需专业的广泛性、实用性,以及雇主对劳务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按照“技能熟练、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勇于进取”的标准,以*庄科技职业学院为依托,整合全市培训资源,着力构建起适合我市市情的一整套外派人员培训体系,以提升外派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与职业教育机构、有关企业的交流合作,根据劳务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学科、调整教学计划,落实技能技术培训目标,为外派劳务工作培养和储备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为外派公司提供充分的劳务资源。三是进一步营造外派劳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电视、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体作用,通过开设专栏、编发专题信息简报、印制外出务工须知、外经业务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外派劳务工作。在加大各种宣传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进行鼓励引导。组织已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员现身说法,通过实例来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适时通过各类渠道,加大外派劳务基地的对外宣传推广,邀请各地外派劳务公司来*考察合作,广泛推介外派劳务基地县的优势,打响*外派劳务品牌。继续加强对合法中介组织的监管,加大对各类非法外派劳务中介组织的打击力度,确保外派劳务市场规范有序,切实维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外派劳务资源培养能力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推动全市外派劳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加强对外经工作的领导,切实形成“走出去”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进一步加强对“走出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对外开放领导小组作为全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全市“走出去”工作的组织实施,市外经贸局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履行全市“走出去”工作的组织实施职能。建立由市外经贸局牵头,市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局、经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外事办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情况,研究解决“走出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对“走出去”政策的宣传。定期举办政策环境说明会和项目对接会,提高企业“走出去”意识,使企业尽快将投资意向变为投资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走出去”工作的认识。

(三)组织“走出去”发展项目的推介活动。全市性的大型对外经贸活动都要专题安排对外经济合作的内容。市领导出访有关国家时,要积极为我市境外企业和项目疏通当地关系。市有关部门要定期提报我市“走出去”发展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在国外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拓展地区加以推介。

第6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战略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01-02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经济外向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正确地分析和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可以准确的获取该国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相关信息,为制定相关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总体而言,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大小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即:国内经济规模、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取向。通常小国的依存度较高,而大国的依存度较小;经济所处中级阶段的依存度较高;再者,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如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或地区的依存度就较高。

因此,正确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状况,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对外贸易值迅速增加,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3年内,对外贸易值更是翻了一番,并在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明显提高,见表一。

表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2004年数据为相关报刊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1990年至1999年期间基本维持在30%-40%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总体平均水平的38.4% 和世界平均的41% 基本接近,略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1% 的平均水平。 但在2000年达到43.9% 后直线上升,2002年达到50.2%,2003年达到60.3%, 2004年更达到70.0%。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的原因分析

1.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始终保持着二位数增长。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3年,进出口贸易总值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率,由2001年的509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增长了126.5%。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从1978年的1473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6414亿美元,年增长率9.4%;而同期进出口贸易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1548亿美元,年增长率16%(摘自在2005年北京“财富”论坛演讲稿)。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直接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迅速上升。

2. 加工贸易比例不断上升

加工贸易方式具有“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因此与国内经济的运行状况的关联程度并不是很高。而我国具有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得以迅速增长。加工贸易方式中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在1995年和1994年超过一般贸易方式下的出口和进口(期间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值有若干年份又反超加工贸易进口值)。加工贸易方式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3. 第三产业统计方面的原因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差异性结构的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的价格被严重低估,有些甚至未被统计在国内生产总值当中。从而夸大了对外贸易依存度。我国总体第三产业的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的重要原因。以2002年为例,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34533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亿元人民币的33.72% ,见表二。而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一般在60%―80% 之间。因此,若剔除第三产业增加值,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低于多数发达国家。

表二: 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绝对值(亿元) 比2001年同比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102398 8

第一产业 14883 2.9

第二产业 52982 9.9

第三产业 34533 7.3

资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周年评估报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第11页。

当然,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也会相应地增加以美元计价的国内生产总值,从而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三、对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若干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上升,意味着我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不断地融合,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的深化。但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也意味着我国国内经济对国际经济的依赖性的不断加强,因此国内经济受国际经济的波动和冲击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持较高的增长,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1. 不能片面追求高贸易值,应运用经济杠杆适当约束部分出口商品

过快增长的对外贸易值,一方面会增加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另一方面在现阶段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所以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出口的快速增长是以牺牲国家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所以,我国应坚持通过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和其他经济杠杆调节资源性、高能耗产品的出口。

2. 切实改善商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商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已经完成了从经济准备阶段向经济起飞阶段的过渡。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上也实现了以工业制成品占主导地位的局面。2001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已上升至90.1%。但是我国总体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仍然不高[贸易竞争指数Ci = (Xi - Mi) / (Xi + Mi)],见表三。

表三: 中国初级产品和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霍建国著:《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3. 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贸易依存度和对外贸易综合依存度

服务贸易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率。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21000亿美元,增长了5.8倍。我国同期服务贸易总值从1980年的46亿美元上升到了2004年的1286亿美元。虽然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率远远大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但是这与我国服务贸易的基数低有很大的关系。以2004年为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只有589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值的2.8%,远低于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值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值6.5%的水平。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总出口(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之和)的比重只有9%,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1]。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改善我国服务贸易收支状况是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同时,应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的道路和贯彻对外贸易的“科技兴贸”战略。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见表四。

表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w.w.w.mofcom.省略

根据我国科技兴贸战略,我国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50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3%,届时占对外贸易出口值的比重将上升到4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改善我国国内地区对外贸易严重不平衡的状况,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同时,应当在保持与美日欧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如东盟、俄罗斯、印巴等国家的对外贸易,降低与美日欧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散我国对外贸易的风险。

注释:

[1] :服务业成为中国下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06/09/05)。 w.w.w.省略

参考文献:

[1]温耀庆主编: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霍建国: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3]薛荣久,刘东升等:国际贸易竞争学 ― 世界贸易新体制下的国际贸易竞争[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江小娟等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I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魏浩,宋耀: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J]。中国对外贸易,2004(1)。

[6]张幼文: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影响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第7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9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我国商品进口额、出口额再次双双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额达到1201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贸易地位的上升,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不高,外贸结构还不合理,外贸发展方式还属于粗放型。在目前国际需求严重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国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下,我国外贸尤须着力优化结构,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目标模式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应从单纯依靠数量扩张转向规模、质量与效益同步增长,变“制造”为“创造”的模式;有学者认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关键在于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学者认为,新的外贸发展方式应该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市场多元化、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科技兴贸、以质取胜、产业结构合理、加工度高、附加值大、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式。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同时应看到,外贸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部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应紧密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推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应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在保持适当出口数量的同时,着力优化出口结构,提升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另一方面,应从国内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实际出发,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出发,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努力提高对外贸易的科技含量、附加价值和竞争能力,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能力。目前,应推动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如下转变:

外贸发展目标应由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以及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过于注重出口,出口又过于注重数量,外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于出口创汇以及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这是导致我国外贸顺差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提升外贸发展水平,并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将外贸发展目标从数量扩张提升到提高我国经济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以及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

加快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严重依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经济的国际比较优势、同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以及发达国家市场容量大等因素,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局面也导致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受限、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为规避市场风险,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应加快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提升对外经济发展水平,防止和缓解外部需求变化对我国外贸以及国内经济运行的冲击。

逐步实现由主要出口有形产品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均衡发展转变。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服务贸易发展不足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但服务贸易出口只有1295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仅相当于美国的27.6%、英国的54%、德国的60.2%。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际市场对服务贸易的需求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服务贸易,还有利于改善国内产业结构,克服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推动节能减排。因此,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还包括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努力实现有形产品与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

第8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与历史人文优势,天津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外贸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全市对外贸易增速下降,外贸进出口出现持续逆差等现象,这为天津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敲响了警钟。本文在系统分析天津对外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制约全市外贸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最终就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短期政策搭配提出建议。

 

一、天津对外经济发展基本态势

天津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外贸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培育了其对外贸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随着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的不断深化,天津整体对外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凸显新问题。

 

(一)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压力之下首现逆差

入世以来,天津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对外贸易总额总体呈逐年递增态势,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1156.23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116.5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对外贸易陷入困境,进出口额及贸易总量均出现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出口额负增长率高达28.99%,天津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账户首现逆差。此后,在宽松政策刺激下,进出口总量进入企稳反弹阶段,并较危机前规模有所扩张,但恢复期内贸易额的增长主要依靠进口拉动,贸易赤字局面仍未改善,贸易逆差由2009年的39.74亿美元扩大至2012年的189.95亿美元,出口压力犹在。

 

(二)出口方式渐趋均衡,贸易空间亟待拓展

就贸易方式而言,新世纪以来天津加工贸易比重逐步走低,一般贸易占比持续升高,2008年增至45.16%,首次超过加工贸易成为全市首要贸易方式,且该格局持续至今。就出口指标而言,天津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由2005年的64.77%下降至2012年53.07%,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量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33.13%上升至2012年的38.51%,尽管加工贸易仍占据主要地位,但总体出口方式朝均衡方向发展。就加工贸易内部结构而言,最能体现其结构优化的进料加工贸易占比亦逐年增加,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加工贸易内部结构得以初步升级。就宏观贸易方式结构而言,天津贸易方式的空间大多数仍被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所占据,多年来以上两种方式实现的贸易额持续占全市贸易总额的85%以上,其他贸易方式的发展受到忽略,从该角度分析,天津整体贸易方式结构未发生实质性调整。

 

(三)商品类别有所升级,进口驱动特征显著

2000年以来天津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初级产品出口为辅的商品出口结构,其中,最能体现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程度的机电、高新技术类产品在2012年的出口额分别为341.09和189.7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70.6%和39.3%。值得关注的是,上述两类产品于2011年首次出现“双逆差”,且二者贸易额的持续增长呈现显著的进口驱动特征:截至2012年底,二者出口额分别较2011年增长16.9%和17.1%,而进口额环比增长率却高达26.2%和25.3%,这种进口驱动下的商品贸易增长模式一定程度是外需萎缩的结果,但更多是由产品自身附加值低、部分技术原料高度依赖进口所致。

 

(四)贸易对象丰富,区域多元化仍待加强

除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外,天津与欧美、东亚等主要市场的贸易额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比重较世纪初有所下降。2010年墨西哥作为拉美市场的代表首次跻身重要贸易对象前十行列。此外,天津赫芬因德指数①由2005年的0.108下降至2012年的0.055,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局面有所改善。然而,以上数字并不能说明天津对外贸易市场已经实现了多元化。2005年至今,居于天津进出口贸易总额前十位的国家相对固定,其中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香港稳居前五,贸易额比重占到了全市的50%以上。如此高比例直接导致天津外贸受外需变动风险影响极大,对外贸易市场有待分散和多元化。

 

(五)贸易主体日益多样,外商投资企业独领

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成为新千年以来天津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2012年天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331.25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50.5%,出口占比近70%,而国有企业2012年出口比重由巅峰时的17.5%下降至15.13%,且呈继续下滑趋势。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一跃成为近几年天津出口推动因素中的新亮点,2012年出口额高达75.4亿,较2005年翻了近五番,出口占比由2005年的5.34%提高至2012年的15.61%,2012年前8个月私营企业累计出口比重反超国有企业,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呈负增长外,私营企业以45.9%的年均出口增长率领先于其它性质经营单位。

 

二、天津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困境剖析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得天津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复杂,对外经济下行压力及不确定性风险陡然提升。在经济全球性低迷的大环境下,天津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之路困难重重。

 

(一)强大外需依赖性加剧外向经济脆弱性

对新兴地区和发展中经济体市场开拓不足是导致天津外部风险抵御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g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是与天津出口息息相关的三大主要市场。图1清晰地反映出上述三个经济主体进口增速变动情况: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构成的g7集团进口增长率最为脆弱,始终位于全部趋势线的最低端。与此同时,亚非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了强劲的进口增长势头,整体表现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仅面向g7和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两大主要经济体的出口额就占据天津出口总量的60%左右,因此,一旦这些地区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导致外需下降,整个天津的对外出口就会随之陷入困境。在新兴地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强劲拉动力面前,过分受制于某些固定出口对象成为阻碍天津强化外贸运行机制、提升抵抗外部冲击能力的绊脚石。

(二)贸易结构不平衡凸显成本压力

自我国2005年实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整体呈现“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特征,由此所引发的贸易成本增加导致天津出口困难重重,表现在:一是天津代工产业正在加速转移。以服装产业为例,人民币升值导致国内劳动力价格抬高,出口价格上升,在国际服装生产技术相对成熟的前提下,不同产地成品质量差异微小,几乎不存在质量或技术转移成本,因此国外客户开始将代工厂转移至越南、菲律宾等“成本洼地”。而天津服装出口企业现有生产力早已在国外订单的“培养”下发展壮大。在订单锐减的情况下,企业为减小损失,仍被迫坚守“停止营业临界点”,于是出现一方面出口绩效下降,另一方面产品积压无处销散,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二是加工贸易比重过大缩减盈利空间。天津的加工贸易企业多为含外资成分的三资企业,汇率对该类型企

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人民币表示的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变动。目前全市绝大多数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均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工厂,整体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因此,人民币升值主要将通过提升劳动力成本作用于加工贸易的盈利环节,最终导致出口加工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三)过度依赖外资企业削弱转型自控权

高额的投资回报率使得天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地区。据统计,外资企业在天津的平均资产利润率高达9.5%,远高于国内企业的一倍以上。过分依赖外资企业对于天津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钳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本土企业发展,阻碍国际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从而削弱全市外经优化的自控权。早在2006年,天津市高新技术出口前五位企业即为本市出口前5位企业,本土企业无一上榜。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的榜单中,天津共有20家外贸企业入围,全部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4家,占总数量的7成。如此庞大的外资企业规模极度压缩了本土私营企业成长的空间,天津逐步成长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大型制造和出口基地,而非高新技术的研发基地。目前,天津市内制造企业的新型技术大多依靠引进,这无疑催生了本土技术革新的惰性,同时外商一旦撤资,将对本土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依靠外商投资企业带动起来的“虚假繁荣”使得天津对外经济总量有所增加,然而自主创新能力却受到抑制和削弱,对外贸易的自控力和安全性受到威胁。

 

(四)贸易融资困境抑制外贸企业成长规模

目前,天津绝大多数外贸企业均采用“供应链式”对外生产模式,该模式在提高物质流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对链上企业的资金总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以赊销为主的交易方式使企业将大部分资金集中在商品的供应源头,从而导致全市融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在此情况下,银企信贷关系不畅以及整体融资环境的脆弱成为制约天津外贸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

 

首先,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贷款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为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门槛”。其次,天津现有担保能力已不能满足全市外贸企业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严重:目前全市与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有47家,担保资金规模48.35亿元,仅占全部担保金额的44.6%。第三,金融市场开放度不高,除少数大型综合性外贸公司上市外,天津在资本市场进行资金融通的个体数量不多,而针对新兴中小型企业的创业板刚推出不久,运行机制尚待完善,因此大多数外贸企业参与资本融通的积极性不高。

 

三、天津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短期政策搭配建议

直面现阶段天津对外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成果与瓶颈可知,其结构优化的核心在于降低外部市场依赖性、增加贸易附加值,进而实现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全面提升。然而,调整外贸结构,短期内不可避免会累及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寻找最佳决策契合点,以减轻转型阵痛。

 

(一)培育自主品牌,挖掘竞争新优势

天津政府应充分考虑区域内产业集聚的特点,在科学分析各产业发展前景及企业自身成长阶段的基础上,甄选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升级的试点单位,从注册审批、法律保障、品牌推广等方面予以优惠扶持,集中力量树立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并以点带面,凭借新品牌知名度的扩张拉动地区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从而加速实现地方产业附加值的全面提升。同时,对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进行力量整合,由政府牵头在行业内择优组建大型外贸集团,或者成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型企业为辅助力量的战略联盟,从微观上降低中小型企业的外部风险,从宏观上提升公共资源利用率,继而实现在充分发挥成熟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实现培育规模经济新优势的终极目标。

 

(二)启动政府助推,分羹联合国采购

联合国各专门机构为完成各自承担的维和、救灾、技术援助等项目需要定期公开采购大量物美价廉的一般性商品。天津政府应充分做好联合国采购项目的引入和推广工作,以此在短期内缓解本地企业因外需萎缩而导致的订单锐减窘境。首先政府要成立联合国采购信息中心,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闭塞环境,帮助企业熟悉项目运作机制,分析企业成为项目供应商的优势所在;从供应商资质培训、注册申请、业务运作、信息掌握等全方位地简化参与流程;通过降低经由第三方向联合国输出商品的比例弱化企业交易风险。其次,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如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对成功注册的企业予以适度的资金奖励;对于卷入无序竞争的企业则要通过撤销其官方外贸推介活动的参与权等措施严厉打击各类恶性经营行为。此外,政府还应集聚多方力量定期实施联合国市场追踪调研,实现采购项目的动态对接,将联合国采购项目打造成天津外贸企业自我救赎、分流过剩产能的全新途径。

 

(三)规范信保补贴力度,实现基金动态管理

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力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积极性。天津应明确加大信保补贴力度,扩大承保范围,同时将丰富补贴形式作为辅助举措,针对市内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的“外需骤减”和“融资困难”两大问题,政府可以考虑运用“区域补贴”及“利息补贴”两种新型补贴方式:对不同贸易市场设置“区域补贴”,重点扶植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对有融资需求且成本压力巨大的高附加值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减小其因融资体系固有缺陷而造成的资金链断裂风险。除此之外,政府还可根据外贸发展走势及结构调整进度于不同时期斟酌搭配使用不同的补贴组合,即实现所谓补贴基金的“动态管理”。

 

(四)全面推广“先销后税”新模式

“先销后税”政策的服务对象系注册为外销的加工贸易企业。天津政府可借鉴珠三角等地区“先销后税”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复制推广:首先,政府要积极引导辖内企业成为具有三类补税资质的对象。其次,通过甄选试点加工贸易企业科学测定该模式在本地的推广可行性,并因地制宜,灵活控制集中征税的时间跨度。第三,完善滨海新区保税物流园区等配套功能区的建设,对尚未转销出去的货物予以妥善安置,配以缓征企业仓储物流费用或在功能区内设立专项仓储补贴等措施,于短期内有效改善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企业产能过剩、产品滞销、资金高度紧张的困顿局面。

 

(五)开辟“企业转型方案立项审批绿色通道”

实现外贸结构的彻底转型升级必须重点关注个体企业的优化效果。“企业转型方案立项审批绿色通道”的核心功能就是集中政府力量,针对微观企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事项“特事特办”。政府建立该渠道的首要步骤即引导贸易企业根据所属行业的国际发展前景及自身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趋势,结合经营中遇到的转型瓶颈,打造最符合本企业生存特征的转型升级方案;继而进一步整合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观机构的作用,对辖内企业递交的转型策略予以整合梳理、初步评估,并将甄选出的转型方案以项目申报的方式递交上级政府;第三,由政府出面组建的专业智囊团对呈递上来的企业优化细则再度进行可行性测评,对通过审核的方案予以最终立项,针对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遇的具体困难,尤其是可能涉及的财政补贴、注册审批、人才引进、制度法规等环节给予定向扶植和优先办理的特权,以此加速天津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进程。

 

第9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关键词】韩国经济 竞争力 创新 改革

1 韩国经济现状

近来, 有一些专家纷纷指出, 韩国经济有可能步日本的后尘, 处于长期低迷状态。这是因为消费和投资低迷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 处于长期低迷之中。韩国经济在遭受了1 9 9 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之后, 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与改革, 很快成功地克服了金融风暴所造成的打击。

1997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韩国, 当时看上去还相当繁荣的韩国经济被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年月,韩国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来挽救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韩国金大中政府忠实地履行了与协议的责任和义务,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吸引外资、企业调整, 以及制定使公司解雇员工更为容易的法律等。

2 韩国经济存在的不足

第一, 疲软的国内消费需求和设备投资衰退。其中, 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主要是过去两年快速膨胀的家庭负债造成的。截至2 0 0 3 年6 月底, 每户家庭负债总额已由2 0 01 年年底的2 3 0 3 万韩元扩大到2 9 15 万韩元。到2 0 0 3 年9月底, 与信用卡有关的信用不良者人数超过2 2 0.4 万名, 在整体信用不良者中占有的比重超过6 0 %。因此, 这种结构性的消费求疲软现象和投资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善。

第二, 如果“内冷外热”的两极化现象长期发展下去, 就会导致经济出现新的结构性问题。2 0 0 3 年, 韩国国内消费和投资情况为金融危机之后最糟, 但出口却呈现两位数增长, 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出口额首度突破1 8 0 0 亿美元。

第三, 韩国经济出现“三明治” 现象

过去40年, 韩国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加速重工业、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跃成为世界第11大经济体。1997年金融危机后, 韩国通过对各个部门的结构改革, 为进入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打下了基础。

3 解决方案

第一,韩国需要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性, 而采用一种重视国内消费和贸易的更为平衡的发展战略。但如果更重视国内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话, 那么就业市场的状况就能得到改善。而且,如果韩国国内市场扩大的话, 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就能得到控制,政府在应对外部世界影响时, 就能有更多的政策选择。

第二,进行金融领域的改革,建立稳定的资本市场结构。为防止外汇危机再次发生,政府决策者应确保财政赤字和流动性存款账户赤字不超过可控制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采取谨慎的策略,调整金融市场开放的速度,促进韩国本国金融机构的扩大。韩国至少应通过浮动的汇率制度来保持它经济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吸引投资和扩大服务业市场。应采取新的产业促进政策,重点应放在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民营部门的投资方面,帮助企业掌握先进技术, 迅速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应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 鼓励企业家投资、雇工鼓励国民进行消费。

第四, 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家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大批人才, 以便他们在国内外都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工作机会,韩国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统一的教育标准化的政策应该抛弃, 应该根据各个学技的要求由各校自主决定教育标准,学校教育的效果应该通过各校的竞争来得到提高。

第五,对于市场经济来说, 建立一个“ 规模小而效率高”的政府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它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给企业和市场“ 松绑” , 有必要撤销或合并各种专门委员会、特别工作组、计划部门和政府下属机构。另外,公共企业民营化的规模也应当扩大,企业税应当削减,政府的借款也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确保国家金融的平衡。

4 对韩国经济的展望

4.1 韩国对内经济政策方向

第一, 向适度增长、低物价构造转换。由于人口的增加, 为防止失业,韩国经济应保持不低于年均6% 一7% 的适度增长。稳定的宏观经济运作消除了企业经营的不安感, 使企业能够建立和执行中、长期投资计划, 加强产业竞争力。韩国政府基于上述认识,为在今后2 一3 年内实现3% 一4 %的发达国家型物价结构, 对财政、金融、外汇等宏观经济政策和改善流通结构、进口自由化、促进竞争等多方面的微观经济政策进行了改革。

第二, 向民间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化。韩国政府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通过财政、金融、外汇政策对利率、汇率等市场价格机制进行直接、间接的调控, 对各种产业的投资实行审批制、进口限制等, 对资源的分配加以协调

第三, 扩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 间接资本)。随着世界范围内开放化的市场经济的进程, 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员开始在各国家间自由流动,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非贸易领域的效率性。所以韩国政府一改以前的以供应方为主的教育体制, 按照产业社会的要求, 确定以需求方为主的教育结构, 适应开放大趋势。教育领域内也逐步引入对内、对外的竞争机制。

4.2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方向

第一,对外经济环境展望。21 世纪仅余4 年, 现时期韩国的经济秩序面临着剧变, 经济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交

通、通讯飞跃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进入, 企业活动的世界化,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加深及WT O 体制的出台, 世界经济日趋成为一个地球村经济统一体。

第二,对外经济政策方向。韩国在新的对外经济环境下, 为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应继续促进世界化的政策, 提高企业及民间各领域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