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

第1篇: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择期腹部手术;焦虑程度 ;护理

手术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强烈的应激源,会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焦虑情绪会对患者的腹部手术疼痛的敏感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患者焦虑会使伤口愈合的速度减慢,感染率明显增高,住院时间被迫延长,从而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1]。为了对择期进行腹部手术的临床患者在术前焦虑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为临床找到对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更好方法,使患者在术前的焦虑程度得到有效控制,使手术的成功得到根本性保证,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94例进行择期腹部手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对其手术前的焦虑程度进行调查,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前采用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护理的具体措施进行总结,并比较其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来我院就诊的94例进行择期腹部手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8岁,年龄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1.7岁;患者中包括44女性患者和50例男性患者;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对抽样中的94例临床确诊患者在手术前的焦虑程度进行调查,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7例。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护理的具体措施进行总结,并比较其护理效果。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护理

如果在手术开始的前一天,患者对手术可能产生的疼痛感到焦虑,护理人员应该使患者了解整个手术是在充分麻醉、完全无痛的状态下进行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放置镇痛泵,可以使术后伤口的疼痛症状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如果对手术的预后表示担忧,护理人员可以将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介绍,使患者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良好睡眠和合理膳食利于术后康复等[2]。患者术前的焦虑水平在进入手术室后麻醉之前的这段时间会明显上升,因此本时段的护理干预要加强。由经验比较丰富的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干预,建立和一种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

3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所有抽样患者在手术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症状,两组患者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在经过心理疏导护理后,B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疏导前后的SAS评分比较(分)

4 体会

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与多年来临床实践研究经验,我们经过总结认为,年龄在40岁上下的该类临床患患者,相对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在手术前出现所出现的焦虑现象最严重,这主要是因为,该年龄段的患者,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社会尤其是家庭的支柱,其所需要担负的责任要相对大一些,所以在接受临床手术治疗时他们的顾虑往往会更多一些,焦虑的水平也就要更高一些。

由手术所带来的焦虑和疼痛现象均会导致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出现明显现象,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显著降低,对术后伤口的愈合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使患者的住院时间被迫延长,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手术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使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疼痛程度得到有效的缓解,更可以使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使临床镇痛剂的使用剂量进一步减少,同时还可以使患者对手术的应对能力显著增强,使术后的康复速度加快。

对择期腹部手术患者在手术前采用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进行护理,可以使该类患者心理状态和精神压力显著降低,在今后对该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以将此作为对其进行护理的常规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七仙银屑病研究院;银屑病;治疗方法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近年来,在我院门诊,其就诊比例由2001年统计的5.2%上升至现在的7.8%,在住院病人中其比例由12.3%上升至2009年的21.8%。我院从20世纪80年代始开展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与临床研究,经过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我院实际的特色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将其治疗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我们统计收治本病894例,年龄在18岁-52岁,病史14天-5年,均根据上述基本方法开展治疗。其中治疗14~35天(2周-5周)者307例,临床痊愈211例(68.73%),明显好转87例(15.31%),无效9例(2.93%);治疗42~84天(6周-12周)者587例,痊愈424例(72.23%),明显好转132例(22.49%)无效31例(5.28%)。

2特色方法

2.1中医药治本与西医药治标相结合:始终贯穿辩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施治法则,坚持“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对于本病在认识上明确提出了“血热是假象,血瘀足本质”的新观点,认识到本病的病机是: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1]。以气血瘀,肾阳虚为主,虚实夹杂,治疗中运用自拟经验方荆防汤(当归12 g,川芎10 g,桃仁15 g,红花15 g,人参15 g,附子9 g,鸡血藤30 g,赤芍12 g,肉桂30 g,陈皮15 g,大黄9g,甘草9g。)治疗各类型银屑病均有肯定效果。结合辨证进行化裁,即脾虚者兼以健脾利湿,肝郁者兼以疏肝理气,湿热者兼以清热利湿,阴虚者兼以滋阴清热。治疗应用方面皮质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清热凉血类中草药等三类药物均慎用或禁用。中成药参鹿丸、参鹿胶囊、消斑丸等酌情选择使用。

西医用药主要是抗过敏、改善循环和代谢,如葡萄糖酸钙、复方丹参等;维生素疗法,如维生素-C、维生素-B6等的使用;对症治疗,如使用赛庚啶、扑尔敏等;抗肿瘤药或免疫抑制剂均慎用或禁用。

中医药治疗为主,必要时辅助西药。中医和西药的结合使两者互根互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如对于瘙痒严重、睡眠不佳者,晚间予服赛庚啶,中药中加祛风润燥、养血安神的药物常可提高疗效。

2.2物理疗法相结合的辅助治疗:服药同时配以物理疗法有助于提高疗效。我们常用的外用药有美肤霜、洁肤散及自制的复方七仙消癣液中药酊剂或搽剂等,常用的物理疗法主要是药浴、熏蒸浴等。除泛发性脓疱型及红皮病型病例伴发高热时,其他各种病例如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活动性结核等,均可药浴。PUVA及UVN疗法我们不建议采用。

具体沐浴时水温不宜超过40℃,以免产生刺激,沐浴时间一般控制在20~60min即可。有条件的做天然温泉的洗浴,对本病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且浴后立即涂以外用药能够提高其治疗作用。

2.3局部疗法与系统疗法相结合: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体表,而根本原因在于肾,在于机体元气。当遭遇内外激发因素时,易于被诱发或加重。因此,一旦发病,除部分静止期病例外,一般不主张局部支持治疗。即使病情较轻的病例,应当给予系统用药,主张服用加强型参鹿丸,不但能提高近期疗效,对于调整机体元气恢复免疫功能,延缓其复发也有很好的作用。

2.4心理疏导治疗相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我们的研究:性格特征和精神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患者特有的银屑病性格[2]。故而,心理疏疗在本病治疗和预防复发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按心身性疾病应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银屑病,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具体措施包括: ①个别心理疏导:耐心地与每一位患者交谈,听取他们的心理感受,收集详细资料,评估、分析引起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从患者原有对银屑病的认识水平着手,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启发和诱导患者思考、领悟; ②集体心理疏导:每半月组织1 次集体心理治疗,通过讲座、互动性讨论和医护人员解答疑问等方式,使患者了解调节自我情绪、适应周边环境的技巧,通过集体治疗让患者能互相关心、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矫正,共同承担痛苦,分享战胜疾病的快乐; ③放松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患者自己控制行为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当人体肌肉放松时,排除对外界的一切考虑,无焦虑、抑郁存在或不允许焦虑、抑郁存在,经过反复训练,使患者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驰反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放松训练和复式呼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上述做法使病人加深了对本病的了解,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其对治疗及日常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的依从性,从而对提高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有帮助。对50例患者进行3~8年跟踪指导随访,10例情绪极不稳定者,每年皮损都有多次轻至中度复发,5例因感染而复发5次,6例因重大精神刺激而各复发6次,余39例均保持了多年不发或仅有轻微发疹。

3讨论

3.1应贯彻综合性疗法:我们的经验认为: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单一的一种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应遵循以下原则:据病史及病情,慎择综合性用药方案。各类药物或物理疗法间搭配应合理,避免产生刺激和毒副作用。中西医药结合有助于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开拓思路。而合理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规避毒副作用及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我们一直强调的治疗银屑病的十二字真言的意义也在于此。

3.2应注重治疗的个体化:每个患者的病史、病情及身心状况等都不完全相同。故临床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疗程中适时调整。

3.3应强调心理疏导治疗:坚持不懈地向患者进行本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心理障碍指导以及生活护理指导等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3.4应规避诱发和加重因素:本病的诱发和加重危险因素很多应尽量指导患者加以规避,以期提高疗效,减轻病情和延缓其复发。

3.5倡导“知识求医、绿色治疗”: 鼓励患者树立健康意识,端正健康态度,提高患者自我认识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对于降低或消除影响患者健康的危险因素,增进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6对于银屑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但目前并无理想之策。建议在此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治疗,发挥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与研究优势,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第3篇: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静脉输液;儿童;无痛技术;心理疏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nursing effects of painless technique combin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children undergoing infusion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six children undergoing infusion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68 patient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68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ainless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behavior in the transfusion process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vein puncture in two group were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 the improvement in psychological fear and 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were better with improvement of the initiative of infusion (P

【Key words 】Intravenous infusion; children; painless technolog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R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79-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治疗疾病、补充体能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但在儿童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的不配合,造成穿刺成功率低,这不仅给患儿带来痛苦,而且使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导致护患矛盾。我院2011-01开始,对门诊输液儿童患者进行无痛技术联合心理疏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1-01~03在门诊输液患儿136例,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7.6±4.2);上肢静脉输液39例,下肢静脉输液18例,头皮静脉输液11例。对照组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7.5±3.8);上肢静脉输液39例,下肢静脉输液19例,头皮静脉输液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静脉条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按输液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观察组按输液操作规程操作的基础上,实施无痛技术联合心理疏导。具体措施:根据无痛据无痛静脉穿刺原理[1],穿刺前用蘸2%利多卡因的小棉签涂抹穿刺部位1min局部麻醉,然后按输液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时动作轻柔,亲切称呼患儿的名字,轻轻地抚摸患儿的头部,跟患儿讲些小孩感兴趣的话题,以表示关爱和分散患儿注意力等心理安慰方法进行无痛静脉穿刺。两组患儿均由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善于沟通的主管护师完成操作。

1.3 评价方法 根据患儿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动态进行评定,分为四种状态。①配合:患儿神态轻松自然,主动配合输液,护士操作顺利。②较配合:患儿有哭闹现象,对输液被动配合,但穿刺时不敢乱动。③不配合:患儿大声哭闹,穿刺时躁动不安,护士不能独自操作,需要两名护士配合才能勉强完成操作。④极不配合:患儿肢体行为激烈,用力抗拒,需要强制约束才能进行穿刺。上述行为表现中,配合与较配合统计为配合,不配合与极不配合统计为不配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时的配合程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配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2.2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疼痛已成为近来非常受重视的临床体征。静脉输液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不能配合及反复穿刺,容易损伤血管和神经,增加患儿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甚至会恶化护患关系。研究表明[2],焦虑、恐惧、不耐烦、失望等情绪可使痛域降低,而兴奋、愉快、有信心等良好的情绪可使痛域提高。对于儿童输液患者来说,取得患儿的配合是静脉穿刺成功首要条件。而取得患儿配合的关键是如何控制他们的疼痛和焦虑[3]。胡艳辉[4]的研究表明,静脉穿刺前用利多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可减轻静脉穿刺的疼痛。本文结果显示,用利多卡因作表面麻醉,及针对患儿在输液治疗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特点,在静脉输液前进行有效沟通和心理疏导,能减轻患儿对打针的恐惧感,增加患者在静脉穿刺时的配合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因此,在输液护理过程中,注意了解患儿的心理状况,通过良好的态度、言语、表情和行为去影响患儿的认识、感受,将患儿接受治疗中被动心态和行为变为主动和积极行为,有利于消除其对输液的恐惧感等负性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郭玉凤,纪晓芳,蒋艳秋,等.静脉穿刺无痛技术[J].吉林医学,2006,27(2):224

[2] Weinstein P,Raadal M,Naidu S,et al. A videotaped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child control and reduce anxiety of the pain ofdental injections[J]. Eur J Paediatr Pent,2003,4(4):181-185

[3] 严谨.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10):584-586

[4] 胡艳辉.无痛静脉穿刺在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87-88

作者单位:533400 广西隆林县人民医院

第4篇: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留置胃管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各种方法调整患者的情绪,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留置胃管是临床中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1],置管对病人生理、心理都有较严重的刺激,病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不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56例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分析,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减轻留置胃管时的痛苦,达到一次性置管成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留置胃管的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42.6岁;急性胰腺炎18例,肠梗阻11例,食道癌7例,胃癌13例,幽门梗阻7例。

1.2 结果 一次性留置胃管成功54例,二次置管成功2例。

2 心理分析

留置胃管在胸腹部手术及消化内科经常用到,大部分病人是清醒的,疾病已经造成患者身心痛苦,插胃管属患者较难耐受的治疗措施,因此患者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应激情绪反应。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2.1紧张焦虑 大部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不明白插管的必要性和目的,

同时因腹痛腹胀、呕吐等身体的不适,常出现焦虑的心理[2]。患者担心插管引起的不适、难受,有的担心插管会引起高血压、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有的病情重的患者,会产生抵触心理,拒绝置管,甚至对医护人员态度生硬粗暴。

2.2 抑郁 是一种消极低沉的情绪,如悲观,失望,无助等,这种情况多见于肿瘤患者。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恐癌心理,对癌症的认识都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认为是绝症,治疗没有效果,白花钱,最终都是人财两空。因此,在心理上患者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出现沮丧、哀伤等悲观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对任何事不感兴趣,拒绝治疗,甚至产生了生不如死的念头。

2.3 对护士不信任 有的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担心护士动作粗鲁,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担心护士技术水平差而增加自己的痛苦,有的患者甚至担心胃管会把胃穿通而抗拒置管。

3 心理护理

3.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是心理护理的前提。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热情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运用沟通技巧,使用安慰鼓励性语言,满足患者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要,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护士在工作中表情自然,仪表端庄,配合精湛的业务技术,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任感。

3.2 疏导 分析不同病人产生抑郁的原因,鼓励患者发泄倾诉,护士不要立即劝解,可因势利导,慢慢疏导,给患者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充分理解、宽容患者。同时,给患者创造一个亲切友善的环境,鼓励家属陪伴,细心照顾,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患者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时,我们再给予热情关怀,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3安慰鼓励患者 护士耐心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插管的必要性和目的,强调胃管是患者的“救命管”,向患者介绍插管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如,呼吸形式,吞咽方式及肌肉放松形式等,鼓励患者,增强信心,提高勇气,并且暗示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要让患者从主观上接受治疗,主动配合,一般插管均能成功。

4 结论 留置胃管对病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效的护患沟通、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增强治疗信心,由被动接受治疗转为主动配合治疗,保证插管顺利进行,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第5篇: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疏导方法;高职学生思政工作;作用

1.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角度上看,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当前的中国,高职教育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会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的有些懈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中的不部分,它的添入,使得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明显。以下就来阐述,心理疏导方法对高职学生思政工作作用的发挥。

2.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情绪是人的一种反应,对客观事物及人的需要之间的反映。在实际过程中,情绪主要受客观事物挑起,若没了客观事物,人是不会产生情绪的。当客观事物和情景状况与个体的需要、愿望契合时,就能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而当客观事物与情景状况不能满足个体需要使,个体就会产生消极情绪。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而年轻人也自然有年轻人的脾气,多半也会有焦虑和封闭症状等情绪的出现。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并且激动起来非常强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情绪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一方面,高职学生的思维非常敏捷,反应能力强,并且在受到刺激时,往往不会控制,行诸词色。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社会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会将自己的视线转向自我,进而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封闭起来,不向他人吐露。一旦得不到理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做了阐述,它认为青少年的思维正由具体运算转化成形式运算。在此过程中,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不够开阔,进而开始从自己的经历中将概念提炼出来。

3. 心理疏导方法对高职学生思政工作的发挥作用

3.1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将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内容,以便让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更加充实,这些内容可以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知识。人本主义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客观的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可以运用一些对生命意义认知的方法来让学生开窍,让学生重新认识到自己,让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信念;行为主义心理学知识。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合理情绪治疗理论。合理情绪理论中的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可以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并让他们学会对这些观念进行辩证,进而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变得合理正确。

3.2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心理学健康教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契合,进而为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支持。心理疏导能指导思想只要做好以下几种工作:尊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尊重,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也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尊重学生,承认学生,才能让学生将自己的心门打开,才能使教育达到效果;讲理。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核心就是“讲理”,“讲理”是心理教育的桥梁,是说清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得与失,找出差距的方向和措施。“说理”不是单向的,而是在说的过程中,还要看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揣度学生想法,造成矛盾加剧的情况出现;激励。在实际过程中,激励高职院校常用的一种方式,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内在的潜力激发出来。用荣誉、鼓励等手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而使自己的道德境界达到最高。

3.3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其预设目标的程度,其思想观念可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人们的判断力、选择、理解,以及思想意识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功能提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功能得到实现。

3.4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将心理疏导方法运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关于这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辅导员的身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辅导员在班级中是主要角色,需要关心学生成长问题的是教师。就是由于辅导员这种特殊身份,使得他在学生的心理,地位比教师的要高,所以也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不相一致。在现实中,辅导员是道德教育工作者,其工作是一种精神劳动,内容主要为以心育人、以人育人,以及以素质育人,它与开发心理潜能教育的性质是一样的;辅导员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优势。在实际过程中,辅导员会比其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并且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在思想政治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让辅导员更容易掌握好学生的个性、能力和交际圈。并且在了解之后,能更好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教育;辅导员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克服负面情绪。学生在与辅导员进行接触的过程中,辅导员最先需要了解的是学生的情绪。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将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4.结论

在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心理学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这些益处,均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参考文献:

[1]王海彪.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270.

[2]王鑫,李秀芳.论心理疏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蕴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72-75.

第6篇: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结直肠癌;恶心;呕吐;护理干预;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34-02

化疗药物能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治疗中引起的恶心呕吐副作用,常使病人感到痛苦,且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呕吐引起脱水、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反应,严重者不得不终止治疗,造成化疗不能顺利进行。目前,虽然临床有新的止吐药,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化疗病人仍会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因此如何减轻病人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对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根据临床实践围绕化疗前后如何做好病人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护理与护理同仁共同探讨。

1 临床资料

我们总结了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的113例实施化疗的结直肠患者。其中结肠癌患者87名,年龄30~78岁;直肠癌患者26名,年龄40~62岁。临床所用的化疗方案均为FOLFOX4方案。

2 化疗前期护理

2.1 化疗前一天护理干预内容

2.1.1 掌握患者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确认患者适合进行化疗

查看病历,掌握患者的血常规、血凝、肝肾功能情况,确认其在正常范围。

2.1.2 了解患者化疗史,重点掌握患者是初次化疗还是曾经接受过化疗,用过何种止吐药,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均应有所了解。通常在化疗中曾经有恶心、呕吐经历的病人,对当时机体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化疗未开始前已有恶心、呕吐前期症状而畏惧化疗。而初次接受化疗病人此症状较少出现。所以,对曾经接受过化疗的患者,告诉其恶心、呕吐的症状除了与用药有关,还与其精神心理因素、环境有关。例如:一个病室某一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会诱发同病室其他患者产生相同症状。因此,针对情绪化的病人应尽可能住单独病房或安排在小病房内,且病房内其他病员恶心呕吐症状较轻,以防相互影响,加重症状。

2.1.3 熟悉化疗方案(FOLFOX4)

2.1.4 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保证充足睡眠,调整到最佳精神状态以利于第二天的治疗。

对首次接受化疗的病人,护理人员应解释化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使病人了解有关知识,但不必过于强调对待恶心呕吐的方法处理,以免人为造成病人紧张心理,产生不良效果。曾经化疗但呕吐较剧烈的病人,往往在未化疗前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疏导,帮助病人分析致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初次复发的病人再次接受化疗时,会对化疗药物治疗疾病信心不足,护士要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化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次复发的病人情绪相当不稳定,化疗方案也可能会改变,护士应告诉患者,稳定的情绪可增加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可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化疗期间的护理

2.2.1 继续进行心理疏导

2.2.2 适当饮食指导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同样有杀伤作用。因此,化疗后对机体的损害是较大,病人在接受化疗前可适当的补充营养,鼓励多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选择适合病人口味、注意色香味的搭配,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饮食要清淡少量,化疗时恶心呕吐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抑制消化腺分泌和胃肠平滑肌的蠕动,直接抑制了消化机能,这时患者常无进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护士不必强求病人多进食,饮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稀饭、清汤、粥等,少量多餐。老年患者呕吐率高,因为老年人胃蠕动和食管下端括约肌紧张度减低,胃排空间满,胃内残留量增加,胃内压升高[3],因此卧床患者及老年患者要注意进食后采取半卧位,并保持30分钟及以上,以利于消化、吸收,为化疗打下较好的身体基础。

2.2.3 创造良好的环境

2.2.3.1 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

保持病室内的整洁安静,为病人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对一些爱好音乐的病人,化疗时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病人听音乐时植物神经兴奋性下降,会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反应,可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中的恶心呕吐[4]。同时要减少各种不良的刺激如:污物、药物、气味等。

2.2.3.2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护士在施行化疗时,要态度和蔼、语言恰当、操作规范、准确无误。当病人出现呕吐时,要给予安慰,协助病人坐起,呕吐后帮助患者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为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功能作用,给予患者良好的生活及精神支持。

2.2.4 正确使用止吐药

目前化疗最有效控制恶心呕吐的方法是使用止吐剂,止吐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作用于致吐的神经递质结合点,使其拮抗机体的神经受体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的反应,从而抑制呕吐。临床上常用的止吐药物有:枢复宁、昂丹司琼、托皖司琼、甲氧氯普安等。枢复宁等药物高选择地阻断5-羟色胺受体来达到止吐目的,它能有效的预防急性呕吐,静脉推注后30分钟产生作用,此时应注意止吐药起效后方可用化疗药。甲氧氯普安、地塞美松、苯海拉明三连针对止吐有很好的效果。

2.2.5 观察药物副反应

化疗药引起恶心、呕吐时常伴有唾液分泌增加、心动过速、出冷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剧烈呕吐可导致嘴唇干燥、唾液粘稠、尿色暗黄、极度口渴等脱水症状。同时止吐药也会产生头痛、嗜睡、肌肉强直等副作用。化疗时病人会出现口腔溃疡,因此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漱口,预防口腔溃疡,同时保持口腔湿润、清洁,以增进食欲。

因此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上述症状,做好详细记录,对症状严重者应汇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对脱水病人要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6 保持患者大便通畅

由于患者活动量减少,饮食习惯改变,同时应用化疗药物及止吐药物后会产生便秘的可能,因此,指导患者及家属按摩腹部,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与相应处理。

2.3 化疗后期护理

通常化疗一疗程结束后,恶心呕吐症状也随之消失。但也有个别病人恶心呕吐会延迟发生在化疗后24小时,甚至持续几天。因此护士仍应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谈,根据病人自身情况及症状反应,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给与相应处理,并嘱患者继续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并根据病情适度活动,来摆脱化疗时不适的阴影,使机体在化疗后能尽快的康复。

3 总结

随着化疗药物不断研制开发,治疗效果好而副反应越来越小。但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人的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治疗效果好副反应大的药物仍在使用。为了减轻病人化疗期间的胃肠道反应,我们围绕化疗前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通过化疗前期作好护理评估,了解化疗经历,熟悉化疗方案,掌握心理状态,适当饮食指导及化疗期间给予创造良好环境,正确使用止吐药,给予病人合理的饮食指导,严密观察副作用等护理措施,使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在化疗药物未出现副反应前,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出现副反应时,及时给与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Parente F,Marino B,Crosta C. Bowel preparation before colonoscopy in the era of mass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A practical approach [J].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2009,41(1):87-95.

[2] Maguire P,Walsh S,Jeacock L,et 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patients dying from colo-rectal cancer[J]. Palliative Medicine,1999,13(1): 45-50

第7篇: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76-02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面部运动表情运动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讲活、哭笑或露齿动作时更加明显,鼓腮漏气,发爆破音困难,进食时可有口角漏液现象。发病原因多数是脉络空虚,感受风寒,或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或七情过极,外伤、手术、中毒、代谢障碍、营养缺乏免疫障碍等因素。西药尚无特效药治疗,中医可通过针刺、艾灸、面部推拿等方法,提高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加速局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患者面容的改变导致与其它疾病不一样的特殊性,不只需要常规的护理,还有其特殊的中医护理措施。现将本科诊治周围性面瘫以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中医护理

1.1 心理疏导 患者大多突然起病,不仅外观形象受损,同时造成饮食、语言障碍,导致患者心情紧张,担心难以治愈及留后遗症,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尽量将患者安排单间或其他面瘫患者房间,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多与其交谈,多谈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这对缩短康复时间有很重要的作用。护士应积极帮助适应医院环境,病房提供电视,可分散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注意力。护士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保持微笑,对面瘫患者认真负责,做到反复解释、反复疏导,主动多次巡视患者及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耐心细致地给患讲解发病原因、针灸治疗的原理及疗效,使患者清楚认识自己的病情。最终达到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加速疾病的康复。

1.2 起居及饮食 嘱患者多休息、减少外出、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吹风及感冒,外出戴口罩、每天咀嚼口香糖3~5次。每次15~30min,避免咀嚼过度导致咀嚼肌疲劳。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多食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禁烟、酒,忌生冷及辛辣食物,嘱餐后注意口腔卫生。

1.3 脸部护理 注意针刺后的针眼清洁,严格消毒,避免感染,在每次针刺或电针结束后再酒精棉球及生理盐水进行面部清洁消毒。在恢复期电针治疗结束后配合使用大小鱼际按揉患侧面部5~10min,由内向外提捏患侧上眼睑3~5次,护士在进行上述操作前进行手部消毒清洁处理,手法以轻柔、患者舒适为度,每天可进行2~3次;恢复期还应时时鼓励患者练习病侧的各种随意运动,如皱眉、闭眼、张口、鼓腮、吹气等锻炼。另外,不能闭眼的患者必须注意眼睛的清洁卫生,避免粉尘等人眼,不用脏手帕擦泪,擦拭眼泪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每晚入睡前使用金霉素眼膏,以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角膜炎。

1.4 艾灸的护理 艾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但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烫伤病人脸部,所以在对病人施灸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能分散精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②在舒适、自然、穴位要准确,一般取患侧脸部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询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以病人感觉舒适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和小儿,艾条距离穴位要稍远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施灸完毕30min内,避免外出或迎风受寒而加重病情。

第8篇: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 心理; 辅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30-01

糖尿病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2010年主题)。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病人的疾病发生、发展中已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糖尿病人的世界已然不能承受糖尿病之重。有关资料显示,有65%的病人有主观焦虑,47%有焦虑的客观症状,31%有孤独感,27%有不同程度的绝望,24%情绪忧郁,甚至有悲观厌世倾向。由此可见,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相当普遍,对糖尿病人的心理疏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意义重大。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死于无知,可见心理心态教育的预防教育的重要性。笔者愚见,糖尿病心理治疗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1 情意补合法 它是一种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人为的情和意刺激影响患者,使其不正常心理活动恢复正常,以改善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

“情系血糖”已经成为共识。那么,怎样来调节情绪,避免血糖波动呢?1)群体共情:病人应多接触同病患者,交流经验,尤其要和那些已战胜此类疾病,有心理调节经验的患者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转情移性:病人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如参加文娱活动、运动健身、游戏聊天、上网娱乐等,消除不良情绪。3)走步平郁:糖尿病患者若饭前走千步,则能化解忧郁,使血糖降低;饭后休息半小时,再行千步,则有利于血糖迅速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4)平和随性:保持平和心态,不急不躁,而其家人、朋友平时要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帮助病人战胜悲观、抑郁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 转移注意法 转移注意式的心理治疗,是一种把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减轻病情或使疾病转向痊愈的心理治疗方法。可通过兴趣转移、运动转移、话题转移、家务转移等方式进行。

3 言行疏导法 它是医生在给病人诊疗疾病过程中,用言语和行为影响患者的心理,使其不正常的心理得以调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何将知识转为意识和行为,首先需要医护人员掌握充分的心理知识,才能通过言语诱导使病人精神振奋,心情畅快,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时,激励性的语言很重要。

4 森田疗法 引导患者面对疾病要采取“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即引导患者认识到面对疾病逃避不能改变现状,要接受自己患上糖尿病的客观现实。当患者接受了一个“不完满的自己”后,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态度,继续做自己患病前可以胜任的事;如有可能在医院或患者居住的社区环境中确立一块运动场所,定期组织患者参加适量的运动、打太极拳、舞会等或指导患者到图书馆、文体活动室、影视厅等,既可丰富患者的生活,又可将情绪和兴趣点集中到到其他的事物中,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5 专业指导法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请专业的临床心理医生给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如果发现患者已经达到了“焦虑症”或“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则可在专业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剂焦虑药物,可大大改善其情绪状态,提高其生命质量和血糖的控制。

6 心理弥合法 心理护理中发现病人有多种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如离婚、亲人去世等;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失业、离退休;环境变迁;长期慢性病的困扰或新发现疾病的突然打击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根据病人社会背景、文化层次及年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交流技巧与病人交心谈心,了解诱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正面引导,使其情绪稳定,纠正对糖尿病的错误认知和行为,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模式,如戒烟酒、正确控制饮食、合理运动等。

7 放松愉悦法 先对病人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解除病人因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导致的过度紧张、恐惧,然后请病人全身放松,自然端坐,两手放于两膝上,闭目敛神,注意力集中于丹田,均匀、平缓地呼吸,以消除杂念,使精神放松。

根据病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爱好及文化素养等,帮助病人培养多种兴趣,例如定期邀请业余书法爱好者与病人交流心得体会,举办小型书法展览,使许多病人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类似的活动还有养花、集邮、播放音乐等,使病人逐步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

8 暗示相生法 一个人如果因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不治之症而恐惧不安,渐渐出现自觉症状,甚至日趋严重,就可以为他精心设计一种日常食品,伪装成“灵丹妙药”,把注射用水伪装成特效针剂,由其所信赖的医生当面下医嘱,或者亲自治疗,可以收到手到病除或迅速好转之效。也可以由一个权威性亲友现身说法,谲言自己过去也有相同的病史,曾经如此这般地调治过,后来转危为安。可以肯定的是心理暗示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确可以辅助治疗甚至治愈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疏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有耐心,逐步培养患者的自信和处理能力,切不可半途而废,否则会对糖尿病患者的心里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关于糖尿病的心理行为疏导的研究,笔者还将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由于实践和水平所限,文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大方之家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祖祥,卢桂珍,彭爱君.探讨Ⅱ型糖尿病病人心理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

[2] 鹿栋尧,唐洁.浅谈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0).

[3] 郭燕.心理治疗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5).

[4] 迟慧艳,张晓红.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24).

第9篇: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95

资料与方法

住院DM病人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男92例,女28例;年龄40~70岁,FPG≥7.0mmol/L。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病人(家属)最关心的问题及心理需要,由责任护士通过心理疏导与沟通,进行全面评估,实施系统的、分阶段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每次10~20分钟。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入院须知介绍,消除陌生及恐惧感;在检查或治疗前,详细告知检查及治疗的目的;用药前介绍病人所用药物的名称及注意事项;入院后第2天,介绍饮食知识,指导病人合理膳食;入院后第5天,再次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入院后半月,再次了解病人,提问病人所用的药物名称、饮食标准、活动量;出院前1天,有针对性地进行出院指导。

健康教育干预措施:①因活动可使肌肉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肝葡萄糖生成降低,血糖下降,是治疗DM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每日步行30~60分钟,以活动后不感到疲劳为限度,对于肥胖者,每天早晚各爬10层楼梯1次,三餐后快步走30分钟,出院后以步行购物最佳[1];②与病人一起制定生活作息表和膳食标准,建立、检查DM自我监测日记。各种富含可溶性食用纤维的食物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饭后血糖高峰,可食用绿色蔬菜和豆制品[2];③增加对常用药物的知识掌握;在用药过程中还应定期测尿糖、血糖、体重变化,及时评价药物疗效;④指导患者掌握定期监测血糖、尿糖方法,了解DM控制良好的标准,生活规律,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做好足部护理,指导患者正确处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压力,避免情绪、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

评价方法:①护士长分别于入院后3~5天及出院前1天对病人(家属)进行交流、评价,将达到健康教育目标的程度分为优和一般。优:能复述教育内容的90%以上;一般:能复述健康教育内容的60%以上。②为了真正了解病人住院期间的感受及护理工作是否到位,护理部每季度向患者发放一次满意度调查表,科室对出院病人发放出院患者征求意见表,以此来掌握护士的工作动态,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结果

病人刚入院时,两组优和一般对比P>0.05无明显差别,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后,两组对比P

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DM属于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预后均起重要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理人员要用语言技巧、熟练操作,给患者以支持、鼓励。在此提醒我们的医务人员,要提高认识,重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要明确增加知识只是第一步,而改变行为才是最终目的[3]。

参考文献

1叶任高,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