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人护工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运用的数据来自1998年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基础调查以及2002年跟踪调查(本项目由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主持,并得到美国Duke大学资助)。1998年共调查了22个省市自治区8959名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其中包括2418名百岁人。2002年新增了4894位65~79岁老人子样本,将年龄范围扩大到65岁及以上所有年龄。
1.2调查工具采用在MMSE基础上略加修改的适用于高龄老年人的认知量表。在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中认知能力的测量是根据问卷C部分(能力测试)除去C2-2以外的所有24个小问题计算得到。问卷C(能力测试)部分包括C1部分(一般能力)、C2部分(反应能力)、C3部分(注意力及计算能力)、C4部分(回忆能力)和C5部分(语言、理解与自我协调能力)。这24小题中,问题C1-6“一分钟说出的食物数”作为7分(即每说出一个食物计1分,说出7个及7个以上为7分),其他23小题各为1分,共计30分[1]。
1.3方法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逐个问卷调查。所有的入户访问调查由一名调查员、一名登记员和一名医务人员共同进行,医务人员对被访高龄老人进行基本健康体格检查,调查前先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调查工具的使用,以保证调查质量。
1.4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伤的筛选标准美国Mayo神经病学研究中心及Petersen[2]提出的MCI推荐标准:MMSE至少24分。国内肖世富[3]等将MMSE分值定在18~28分作为纳入MCI的标准。笔者按《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998)》中定义:“认知健全”为24~30分,“低度认知损伤”为18~23分,“中度认知损伤”为10~17分,“重度认知损伤”为0~9分为标准筛查MCI[4]。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全部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2002年跟踪调查共计有16064名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包括3321名百岁老人。其中能计算得出认知能力得分(即问卷C部分除C2-2以外的所有题目答案无缺失)的共有6796人,年龄65~111岁。
2.2调查结果
2.2.1认知能力概况在最终分析的6796名老年人中,认知健全的有5843人,占86.0%,低度认知损伤的有715人,占10.5%,中度认知损伤的有209人,占3.1%,重度认知损伤的有29人,占0.4%。
2.2.2年龄与认知能力得分情况见表1。
表1按年龄分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人)
2.2.3受教育年限与认知能力得分情况见表2。
表2按受教育年限分的高龄老人认知能力(人)
2.2.4性别差异与认知能力得分情况见表3。
表3按性别分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人)
3讨论
3.1密切关注MCI人群MCI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认知功能缺损状态。MCI的概念最早由Petersen[5]提出,特指有轻度记忆或认知损害但未达到痴呆的老年人,其病因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病状况解释。美国神经病学研究所(ANN)报道每年MCI进展为AD的发生率为6%~25%,Petersen等[6]对MCI患者进行了近3年随访研究,发现有10.0%~15.0%的MCI患者在1年后发展为AD,该数据表明,MCI者比不常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比例高10倍,且2/3AD患者是由MCI转变而来。国内于宝成等[7]对部队老干部的调查数字为7.55%。因而学者们认为MCI(特别是遗忘型MCI,即Alzheimer型MCI)是由老年发展为AD的过渡阶段,是AD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见对MCI的早期干预有助于AD的防治。
3.2认知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明显表1显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随年龄变化非常明显,老年人认知功能健全的比例从65~79岁组的53%下降到100~111岁组的4.5%。虽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健康的百岁老人,但平均起来看,在高龄期,认知功能的减退仍随年龄增大而加速。国外研究表明,年龄是70岁及以上老人群体认知功能最好的预测因子,这可能与生物学生理学规律有关[8]。Lyretsos[9]等的研究也得出MMSE分随年龄增大均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减退的结论,且年龄越大减退程度越重。
3.3受教育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表2中显示老年人所受教育程度的年限长短对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轻度认知受损的老年人中,受教育年限为0的构成比为66.0%,受教育年限为1~2年的构成比为10.3%,受教育年限为3~4年的构成比为9.7%,受教育年限为5~6年的构成比为7.1%,受教育年限为7~9年的构成比为3.9%,受教育年限为10~12年的构成比为2.0%,受教育年限为≥13年的构成比为1.0%。可见教育对认知功能有积极的作用,可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因此,平时应该鼓励老年人多学习、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老有所学”也是老年认知功能的保健要求。
3.4男性认知健全比例高于女性表3显示老年人认知功能存在性别差异,中国男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明显强于女性高龄老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高龄老人与女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差异不断扩大。此与许多研究结论一致,可能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关[10]。女性较男性长寿,增龄本身可能导致认知逐渐下降,随年龄增大Alzheimer病等各种类型痴呆患病危险性增高[11],也是认知功能性别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提示普遍对老人认知功能变化重视的同时,对女性老人认知变化更应注意。
4护理对策
4.1正确地对待老年、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情绪老年人的心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很大,消极情绪降低认知效应,积极情绪增强认知效应。因此,老年人应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乐观、积极地生活,以促使认识功能的健全状态能长久维持。子女们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嫌弃、讽刺和挖苦,帮助老年人树立信心,提高记忆力。
4.2改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多食鸡蛋、鱼、肉,补充和供给卵磷脂、乙酰胆碱,可增加血液中有助于记忆的神经递质,多食豆类、麦芽、牛奶、绿色蔬菜、坚果等,有助于核糖核酸补充入脑内,提高记忆力。吸烟对认知功能有害,适量饮酒能防止认知功能的下降。因此,平时应尽量做到戒烟、酒。
4.3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慢跑、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可以延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衰退,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在预防老年痴呆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建议老年人从事多种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从而平衡发展机体的功能,增进大脑健康。
4.4加强认知训练通过认知训练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记忆功能和智能。看报、读书、下棋、看电视与学习电脑、学外文单词、背诵诗词等,与人交谈讨论,保持良好的社会互动,都可以帮助保持和增强记忆功能与智能。用复述的方法强化记忆,让老人听熟悉的歌曲,一起聊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建议老人写日记、周记,将做过的事记下来,有助于记忆,记备忘录,避免将要做的事情遗忘[12]。
4.5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有很多,目前国内外正致力于MCI的干预研究,给予促智药或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如维生素E、银杏叶制剂[13]、金思维[14]、加味五子衍宗颗粒[15]、还脑益聪胶囊[16]、都可喜[17]、小剂量多奈哌齐(商品名:安理申)[18]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
MCI的研究是衰老和痴呆领域的重点。因AD不可逆转,而MCI患者通过早期干预治疗可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为AD。因此,密切关注MCI人群,加大对其健康干预的力度,越来越迫切地摆到我们面前。预期通过对MCI的有效干预和护理措施,将可显著降低痴呆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晚年生活。这对于我国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也将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敖晋,柳玉芝.中国高龄老人认知下降及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19-122.
2PetersenRC,DoodyR,KurzA,eta1.Currentconceptsinmildcognitiveimpairment.ArchNeurol,2001,58:1985-1992.
3肖世富,姚培芬.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测验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3):129-132.
4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5.
5PetersenRC,SmithGE,WaringSC,etal.Aging,memory,andmildcognitiveimpairment.IntPsychogeriatr,1997,9(Suppl1):65-69.
6PetersenRC,SimithGE,WaringSC,etal.MildCognitiveImpairment:ClinicalCharacterizationandOutcome.ArchNeurol,1999,56(3):303-308.
7于宝成,王玉敏,田京利,等.军队离退休干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病率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05.
8顾大男,仇莉.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2):3-13.
9LyretsosCG,CHENLS,AnthongJC.Cognitvedeclineinadulthood:An11.5yearfollow-upoftheBaltimoreEpide-miologicCatchmentAreastudy.AmJPsychiatry,1999,156:58-65.
10张永莉,赵贵芳.城市老年人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山东精神医学,2004,17(4):215-217.
11RaplanandSadocr.SynopsisofPsgchiatry,8thed.Baltimore:Williams&W:Irins,1998,328.
12白娇娇,冯秀卿.对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调查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57-78.
13严镭,王树声.银杏叶制剂对老年痴呆病人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5):175-177.
14田金洲,朱爱华.金思维治疗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患者记忆减退症状的1年随访.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0):987-991.
15王学美,富宏.加味五子衍宗颗粒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5):392-395.
16李浩,刘芳.还脑益聪胶囊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8):689-693.
因各种原因导致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因年领大,本身骨质疏松,若采用一般牵引保守治疗,恢复需要时间长,患髋经常疼痛,且因需要长期卧床而引起很多并发症。自从开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大大减少了卧床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了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我科2004年1月―2010年12月共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领61岁,伴全身其他疾病6例,其中高血压4例,肺心病2例,均成功进行人工全髋术。术后患者髋关节活动正常,恢复良好,平均住院时间23天。现将我们的主要体会报告如下 。
1术前心得
1.1心理沟通与支持 此类病人多因突如其来外伤所致,起病突然,病人心理难以承受,担心自己年领大,无法耐受手术。有的患者又因为经济原因,怕给子女带来带来负担,不愿意接受手术,采用消极的治疗方式。针对不同心理状态,我们耐心真诚与病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向他们讲解手术原理、手术优越性及安全性,虽然一次性费用多一点,但可以缩短住院及卧床时间,术后2-3周即可以下床扶拐行走。并且介绍手术成功者来“现身说法”,消除他们的顾虑,乐意接受手术。
1.2术前功能锻练及康复指导
1.2.1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鼓励患者用双手、腰部及健侧下肢支撑,抬高臀部,以利于放置便盆,练习在床上解大小便,防止发生便秘及尿留。
1.2.2肢体及关节功能锻练指导。告知并指导患者做 股四头肌收缩运动;踝关节背屈、绷紧小腿肌肉10-2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如此循环,每次20-30个循环,每天3-4次。直腿抬高训练;伸直膝关节,背曲踝关节,足跟离床20cm,抬高10s,放松落下10s,如此循环,每次10-20个循环,每天3-4次。
1.3充分术前准备,正确估计手术耐受力 术前做好各种辅助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凝血四项,心电图,血糖等,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正确估计对手术的耐受力,对潜在其它疾病的危险因素,术前应做好对原发病治疗,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风险性。术前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加机体抵抗力。手术前一天对手术区皮肤备皮,术前禁食10-12h,禁饮4-6h,术前晚保证充足的睡眠。
1.4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这类病人均为老年病人,加上长期卧床 ,易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口腔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应按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做深呼吸运动,以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行口腔护理两次,以预防口腔感染;保持床铺清洁平整,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换,勤按摩,以预防褥疮发生。
2术后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1.1生命体征观察由于该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同时患者均为老年病人,耐受力差,因此术后严密观察病情至关重要,特别是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常规每1h测量血压,脉搏,呼吸1次,必要时上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本组有5例曾发生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现象,经及时处理得以恢复。
2.1.2疼痛的观察及处理 术后安镇痛泵的患者,一般疼痛可以耐受。对未安镇痛泵而疼痛较剧烈者,除耐心向患者解释,安慰患者外,应及时药物镇痛,防止因疼痛而引起血压升高,胸闷等其它意外发生。手术4-5天后仍诉伤口疼痛,要观察伤口渗液及体温变化,防止伤口感染。
2.2创口负压引流管护理 保持创口负压引流管的持续通畅,以便及时吸出渗出液,防止创口内积血而导致感染和术后形成血肿,影响伤口愈合。密切观察引流量,色,性状,若引流量多且颜色鲜红时,及时报告医生。
2.3术后康复指导
2.3.1正确与制动术后患足穿矫正鞋,使足尖向上,保持外展30度中立位,防内旋;术后在患肢膝下垫一软枕,防止患肢放在健肢上,导致过度内收。
2.3.2功能锻炼指导向患者仔细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让患者明白早期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① 术后6h血压正常,可在床上做上肢运动,股四头机收缩锻炼,踝关节主动屈伸,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使肌肉保持一定张力,防止肌肉萎缩。②术后2-3天拔出负压引流管后,根据术后x线片结果,判断假置情况,开始进行系统康复练习。在床上进行髋关节屈伸活动练习,髋关节内外旋练习,屈髋应低于45度,以后逐渐增加屈度,但应避免大于90度,每天练习2-3次,每次20-30分种。③根据手术及病人恢复情况,一般术后2-3周可扶拐,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患肢不可用力负重。④患者上下床方法指导: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度,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腿离床,并使足着地,再扶拐杖站起。上床时按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
3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咐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避免干重活和剧烈体育活动,不负重。不做盘腿动作,不坐矮凳子,保证屈髋小于90度,一般术后1-2个月复查x片。若有异常及时复诊。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运用的数据来自1998年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基础调查以及2002年跟踪调查(本项目由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主持,并得到美国Duke大学资助)。1998年共调查了22个省市自治区8959名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其中包括2418名百岁人。2002年新增了4894位65~79岁老人子样本,将年龄范围扩大到65岁及以上所有年龄。
1.2 调查工具 采用在MMSE基础上略加修改的适用于高龄老年人的认知量表。在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中认知能力的测量是根据问卷C部分(能力测试)除去C2-2以外的所有24个小问题计算得到。问卷C(能力测试)部分包括C1部分(一般能力)、C2部分(反应能力)、C3部分(注意力及计算能力)、C4部分(回忆能力)和C5部分(语言、理解与自我协调能力)。这24小题中,问题C1-6“一分钟说出的食物数”作为7分(即每说出一个食物计1分,说出7个及7个以上为7分),其他23小题各为1分,共计30分[1]。
1.3 方法 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逐个问卷调查。所有的入户访问调查由一名调查员、一名登记员和一名医务人员共同进行,医务人员对被访高龄老人进行基本健康体格检查,调查前先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调查工具的使用,以保证调查质量。
1.4 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伤的筛选标准 美国Mayo神经病学研究中心及Petersen[2]提出的MCI推荐标准:MMSE至少24分。国内肖世富[3]等将MMSE分值定在18~28分作为纳入MCI的标准。笔者按《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998)》中定义:“认知健全”为24~30分,“低度认知损伤”为18~23分,“中度认知损伤”为10~17分,“重度认知损伤”为0~9分为标准筛查MCI[4]。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全部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2年跟踪调查共计有16064名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包括3321名百岁老人。其中能计算得出认知能力得分(即问卷C部分除C2-2以外的所有题目答案无缺失)的共有6796人,年龄65~111岁。
2.2 调查结果
2.2.1 认知能力概况 在最终分析的6796名老年人中,认知健全的有5843人,占86.0%,低度认知损伤的有715人,占10.5%,中度认知损伤的有209人,占3.1%,重度认知损伤的有29人,占0.4%。
2.2.2 年龄与认知能力得分情况 见表1。
表1 按年龄分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人)
2.2.3 受教育年限与认知能力得分情况 见表2。
表2 按受教育年限分的高龄老人认知能力 (人)
2.2.4 性别差异与认知能力得分情况 见表3。
表3 按性别分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人)
3 讨论
3.1 密切关注MCI人群 MCI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认知功能缺损状态。MCI的概念最早由Petersen[5]提出,特指有轻度记忆或认知损害但未达到痴呆的老年人,其病因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病状况解释。美国神经病学研究所(ANN)报道每年MCI进展为AD的发生率为6%~25%,Petersen等[6]对MCI患者进行了近3年随访研究,发现有10.0%~15.0%的MCI患者在1年后发展为AD,该数据表明,MCI者比不常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比例高10倍,且2/3AD患者是由MCI转变而来。国内于宝成等[7]对部队老干部的调查数字为7.55%。因而学者们认为MCI(特别是遗忘型MCI,即Alzheimer型MCI)是由老年发展为AD的过渡阶段,是AD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见对MCI的早期干预有助于AD的防治。
3.2 认知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明显 表1显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随年龄变化非常明显,老年人认知功能健全的比例从65~79岁组的53%下降到100~111岁组的4.5%。虽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健康的百岁老人,但平均起来看,在高龄期,认知功能的减退仍随年龄增大而加速。国外研究表明,年龄是70岁及以上老人群体认知功能最好的预测因子,这可能与生物学生理学规律有关[8]。Lyretsos[9]等的研究也得出MMSE分随年龄增大均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减退的结论,且年龄越大减退程度越重。
3.3 受教育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表2中显示老年人所受教育程度的年限长短对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轻度认知受损的老年人中,受教育年限为0的构成比为66.0%,受教育年限为1~2年的构成比为10.3%,受教育年限为3~4年的构成比为9.7%,受教育年限为5~6年的构成比为7.1%,受教育年限为7~9年的构成比为3.9%,受教育年限为10~12年的构成比为2.0%,受教育年限为≥13年的构成比为1.0%。可见教育对认知功能有积极的作用,可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因此,平时应该鼓励老年人多学习、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老有所学”也是老年认知功能的保健要求。
3.4 男性认知健全比例高于女性 表3显示老年人认知功能存在性别差异,中国男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明显强于女性高龄老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高龄老人与女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差异不断扩大。此与许多研究结论一致,可能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关[10]。女性较男性长寿,增龄本身可能导致认知逐渐下降,随年龄增大Alzheimer病等各种类型痴呆患病危险性增高[11],也是认知功能性别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提示普遍对老人认知功能变化重视的同时,对女性老人认知变化更应注意。
4 护理对策
4.1 正确地对待老年、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情绪 老年人的心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很大,消极情绪降低认知效应,积极情绪增强认知效应。因此,老年人应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乐观、积极地生活,以促使认识功能的健全状态能长久维持。子女们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嫌弃、讽刺和挖苦,帮助老年人树立信心,提高记忆力。
4.2 改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 多食鸡蛋、鱼、肉,补充和供给卵磷脂、乙酰胆碱,可增加血液中有助于记忆的神经递质,多食豆类、麦芽、牛奶、绿色蔬菜、坚果等,有助于核糖核酸补充入脑内,提高记忆力。吸烟对认知功能有害,适量饮酒能防止认知功能的下降。因此,平时应尽量做到戒烟、酒。
4.3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慢跑、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可以延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衰退,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在预防老年痴呆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建议老年人从事多种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从而平衡发展机体的功能,增进大脑健康。
4.4 加强认知训练 通过认知训练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记忆功能和智能。看报、读书、下棋、看电视与学习电脑、学外文单词、背诵诗词等,与人交谈讨论,保持良好的社会互动,都可以帮助保持和增强记忆功能与智能。用复述的方法强化记忆,让老人听熟悉的歌曲,一起聊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建议老人写日记、周记,将做过的事记下来,有助于记忆,记备忘录,避免将要做的事情遗忘[12]。
4.5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有很多,目前国内外正致力于MCI的干预研究,给予促智药或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如维生素E、银杏叶制剂[13]、金思维[14]、加味五子衍宗颗粒[15]、还脑益聪胶囊[16]、都可喜[17]、小剂量多奈哌齐(商品名:安理申)[18]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
MCI的研究是衰老和痴呆领域的重点。因AD不可逆转,而MCI患者通过早期干预治疗可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为AD。因此,密切关注MCI人群,加大对其健康干预的力度,越来越迫切地摆到我们面前。预期通过对MCI的有效干预和护理措施,将可显著降低痴呆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晚年生活。这对于我国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也将有积极意义。
1 敖晋,柳玉芝.中国高龄老人认知下降及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19-122.
2 Petersen RC,Doody R,Kurz A,et a1.Current concept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rch Neurol,2001,58:1985-1992.
3 肖世富,姚培芬.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测验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3):129-132.
4 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5.
5 Petersen RC,Smith GE,Waring SC,et al.Aging,memory,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Int Psychogeriatr,1997,9(Suppl 1):65-69.
6 Petersen RC,Simith GE,Waring SC,et 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Arch Neurol,1999,56(3):303-308.
7 于宝成,王玉敏,田京利,等.军队离退休干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病率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05.
8 顾大男,仇莉.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2):3-13.
9 Lyretsos CG,CHEN LS,Anthong JC.Cognitve decline in adulthood:An 11.5 year follow-up of the Baltimore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study.Am J Psychiatry,1999,156:58-65.
10 张永莉,赵贵芳.城市老年人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山东精神医学,2004,17(4):215-217.
11 Raplan and Sadocr.Synopsis of Psgchiatry,8th ed.Baltimore:Williams & W:Irins,1998,328.
12 白娇娇,冯秀卿.对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调查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57-78.
13 严镭,王树声.银杏叶制剂对老年痴呆病人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5):175-177.
14 田金洲,朱爱华.金思维治疗社区轻度认知损害老年患者记忆减退症状的1年随访.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0):987-991.
15 王学美,富宏.加味五子衍宗颗粒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5):392-395.
16 李浩,刘芳.还脑益聪胶囊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8):689-693.
关键词: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髋关节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2]。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共55例老年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5例患者中,男21例女34例,平均年龄71.3岁(60~86岁)。髋关节疾病分布情况:骨性关节炎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股骨颈骨折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合并有糖尿病9例,脑卒中3例,高血压病27例,下肢静脉曲张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并根据情况行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超等检查,若有异常情况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排除明显手术禁忌症后行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为15~25d,平均20d,出院后于4~6w复诊1次,有特殊情况,随时来院复查。 本组病例术后无感染发生,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患者出院后由于盘腿而脱位,后在腰麻下复位)。发生深静脉栓塞1例,经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肿胀消退,患者均痊愈出院,生活自理。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 积极有效地调整内科疾病、排除手术禁忌,降低麻醉及手术风险,尽可能调整主要脏器功能符合手术要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60/90 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120~200 mg/dI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控制肺部感染、改善心功能;长期卧床患者要使用气垫床以预防压疮。全面检查各器官功能,完成心电图、血糖、胸片、血生化及双下肢血管彩超等检查。对患者全身各重要器官功能做出初步评估。适当使用预防血栓形成药物,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降低血液粘滞度。术前12h起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术前30min开始使用抗生素,如手术时间多于3h,术中增加一次抗生素用量[3]。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主动、被动肢体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床上行排便训练及腹肌收缩、腹部按摩锻炼;扩胸运动,上肢伸展运动、伸懒腰运动;三点支撑引体抬臀运动,即用健足双肘(三点)支撑,慢慢用力抬起臀部使其离开床面保持10s为1次[4]。
2.1.2 心理护理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以消除其焦虑、紧张、恐慌心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担心术后髋关节的疼痛能否缓解、术后能否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手术是否耐受、原来疾病是否加重,要给予相应的安慰,耐心讲解、沟通和例举手术成功患者情况进行解释,增强其对手术信心、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影响,使其能够主动配合治疗;此外,护士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讲解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知识,手术目的,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通过交流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 ,这对术后康复和功能恢复极其重要,应予以重视[5]。
2.1.3 术前训练 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术前加强下肢肌肉训练十分重要,包括等长、等张肌肉收缩训练,特别是臀中肌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这有利于减少卧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护士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心率、脉搏、血压和呼吸等指标,特别是血压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严格控制好输液的量与速度,输液不当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由于围手术期禁食禁水、术中失血、麻醉期间体内液体再分布及不显性失液等使患者处于低血容状态、输液不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而输液过多同样有害,轻则影响康复、重则引起死亡[6] 。术后严密观察,加强对慢性基础病的护理。对伴有心血管疾患者应注意患者心率及心律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定期给予拍背排痰,嘱患者行深呼吸运动,必要时雾化吸入;对糖尿病患者给予定期血糖监测、饮食指导。同时提醒并协助患者定时服用既往常规用药,特别是降糖药、降压药及激素替代制剂等。
2.2.2 疼痛的护理 麻醉清醒后,患者即感觉切口与患肢疼痛,24 h内最剧烈。护士应主动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时间及程度,遵医嘱适当使用镇痛剂。同时想法设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如指导患者做深呼吸、看电视、听音乐,与患者谈心及讲故事等。
2.2.3 人工髋关节专科护理 患者回到病房,护士应及时到床边指导并协助家属将患者正确地搬到病床上,防止搬运过程中造成髋关节脱位,然后将海绵枕头置人两腿之间,保持患肢呈外展3O°中立位,防止患肢屈髋、内收[7]。嘱咐陪护禁止患者做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动作。密切观察患肢手术部位情况,如伤口渗血、渗液应及时提醒医生更换敷料;有引流者应及时记录引流量、性状等。
2.2.4 预防并发症 泌尿系感染:指导患者多饮水,早期诱导排尿,如患者需留置尿管,应严格无菌操作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做好尿道口护理。 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粗纤维食物,口服液状石蜡及按摩下腹部等。压疮: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缓解骶尾部皮肤压力,并将患者臀部稍抬起进行骶尾部皮肤按摩[8]。深静脉血栓:①功能锻炼,术后24 h,指导患者交替性地做足部背屈或跖屈运动;术后第2d做踝关节旋转活动;术后3d患者可下地锻炼。②药物预防,术后12 h根据引流液的量与性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3000 U脐周皮下注射,每12h注射1次,共7d,后改为利伐沙班预防。坠积性肺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做有效的咳嗽,遵医嘱给予雾化吸人,促进痰液排出。
2.2.5 患肢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做好下肢功能锻炼,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3大原则[9],循序渐进,注意安全,防止滑倒。
3 出院指导
嘱患者及家属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及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变单拐到弃拐,但必须避免屈髋下蹲。指导正确穿衣裤,应先患侧后健侧,穿袜需伸髋屈膝;按时复诊,不适及时就诊。
4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解除患者髋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生活自理。有效的指导患者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老年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字文,蒋卫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7):1061~1064.
[2]王淑和,欧永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79-80.
[3]徐志良,蒋青,陈东阳,等.85岁以上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方式选择及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0):865.
[4]秦霞,巩尊科.康复护理计划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4):21.
[5]倪国玉,孙燕,方琳.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J].护理研究,2001,15(5):276-277.
[6]曾宪尚,余世明,刘建华.9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液体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0):905.
[7]赖春晓,吴玉明,湛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7(13):2523.
【摘要】 本文总结并报告了8例老年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术前听力及言语评估、术前专科护理准备、术前心理疏导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策、及出院康复护理,达到了配合医疗新业务、新技术的拓展和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老年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护理
【中国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95-02
【Abstract】 Here in this paper, we reported the procedure of nursing care during cochlear implantation peroperative period in 8 ag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The nursing care of cochlear implantation peroperative period included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n hearing level and speech,the preoperative nursing preparation for the otolody operation,the preoperative psychological care,the observation of complication as well as its nursing treatment, and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after the discharge from hospital.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ag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nd to match the carrying out of new medical occupation and technique.
【Key words】aging patients;cochlear implantation;nursing care of peroperative period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民健康保健水平的提高,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06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5岁以上人口1041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其中,一部分人群在老年前期出现渐进性听力逐渐减退而表现为重度甚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全聋。目前,针对老年听力损失主要是佩戴助听器,但是对于双侧重度/极重度老年患者助听效果有限或无法补偿听觉。人工耳蜗又称电子耳蜗,可代替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将声音变成信号,刺激耳蜗使人产生听觉[1]。近年,人工耳蜗已成为重度/极重度聋患者的听觉康复的主要方法,在婴幼儿中广为应用,但国内对老年人工耳蜗植入未见报告,我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8例老年及老年前期人工耳蜗植入,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例患者均为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住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52岁,平均年龄60.9±7.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聋程度为重度或极重度聋,术前佩戴助听器无效或效果不佳,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1均符合《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的手术标准[3]。
表1-1 患者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施全身麻醉,常规耳后小切口,长度约3~4cm,切开皮肤、皮下至乳突及顶枕部骨皮质表面,用电钻切除乳突区骨质,在手术显微镜下,以砧骨短突为标志,确定面神经隐窝位置,经面神经隐窝进入鼓室,找到圆窗龛,削除骨质后容纳和固定言语接收刺激器。将24导人工耳蜗的作用电极自面神经隐窝放至圆窗龛前下的洞口,插入鼓阶直至洞口外无剩余作用电极。抽出电极支撑内芯。自切口取小块肌肉填塞放入电极的洞口以固定电极。取小块肌肉填塞面神经隐窝。切口以丝线分层间断缝合。行电极阻抗测试和神经反应遥测,无异后以无菌敷料包扎,术后检查均无面瘫或其他并发症。术后耳蜗位X光片检查电极位置良好,无折损和脱出现象。术后一个月伤口均愈合良好。
3.护理
3.1全面、正确的入院评估:
对于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老年患者,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手术安全性问题,因为人工耳蜗植入作为一种有创治疗自然会存在一定风险,已有各种并发症的报道[2]。所以,责任护士要正确进行入院评估,全面了解并掌握患者基本情况、现病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听力损失的原因、时间及现状,并准确记录,同时,责任护士要采取患者的能接受的沟通方式,给予详细地入院教育,使患者尽快熟悉并适应住院环境,为手术顺利进行做好全程准备。
3.2 术前护理
3.2.1心理疏导护理
由于该组患者是语后失去听力的,而且病程均较长,长期与外界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沟通,必然产生了烦躁、焦虑甚至自卑的心理。同时在国内对老年患者植入人工耳蜗手术治疗报告很少,因此,有的患者对手术持有怀疑态度、对手术缺乏了解、担心手术效果、缺乏信心也是必然的。另外,还有的患者由于迫切想改善目前生活状态,恢复听力,重新回到有声的社会,所以,也存在着手术期望值过高等心理问题,因此,责任护士针对患者以上的心理问题,要积极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采取患者能接受的沟通方式,耐心、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全面了解治疗的全过程,从而消除了恐惧、焦虑心理负性情绪。
3.2.2常规术前准备
入院后第2日晨进行常规血、尿、便检查。术前1日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皮试、备全头皮肤及患者自身卫生等准备。术前12小时禁食水;术晨更换清洁病号服;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并做好护理记录。
3.3术后护理
3.3.1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给予患者平卧位或头健侧位,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敷料包扎渗血、渗液情况,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给予预防感染、止血等输液治疗。
3.3.2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水6小时后,未见恶心、呕吐症状,遵医嘱给予清淡、易消化流食,嘱患者尽量用健侧牙齿咀嚼食物,术后1日给予高蛋白、低脂肪的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3.3.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策
3.3.3.1眩晕的观察和护理:
耳蜗植入术后眩晕是最常见的较轻并发症,可能与该类患者的平衡代谢机制减弱有关[4]。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眩晕症状,与耳内植入体刺激耳蜗、前庭,造成失衡有关。我们给予半卧位、防跌倒、防误吸等护理措施。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使其逐渐适应植入术后状态,1周内眩晕症状均明显好转。
3.3.3.2面瘫的观察和护理: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属严重并发症,面神经损伤术后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面部抽搐、眼睑闭合有隙、能否双眼同时闭合、进食时味觉减退或消失、有无嘴角歪斜等,本组病历中未出现此病发征。
3.3.3.3脑脊液耳鼻漏的观察和护理:
淋巴液、脑脊液“井喷”和脑脊液耳鼻漏合并脑膜炎的发生率非常低,但却是人工耳蜗植入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5],术后给予健侧卧位以防止切口受压,应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防止电极脱位及磁铁移位。术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教会患者避免打喷嚏的方法,避免剧烈活动活动,以免瞬间增高颅内压力,引起迟发性脑脊液耳鼻漏的发生,同时,遵医嘱给予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预防脑膜炎。
3.4出院康复护理:
3.4.1耳蜗植入体的护理
由于人工耳蜗是精密的电子设备,因此要特别精心护理,责任护士一定要指导患者注意避免噪音和耳聋性药物的使用;避免头部植入体的部位碰撞他体;并且告知患者不能接近强磁场、高电压等:如避免MRI检查、少做CT检查等;对于体外部分应避免潮湿和淋雨。并介绍电子耳蜗公司及医生的联系方法,以出现相关情况时及时联系和咨询。
3.4.2言语康复指导
术后康复被认为是人工耳蜗使用者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语后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能否恢复正常言语交流。护士要告知患者和家属在植入术后1个月进行开机调试,康复训练是由专业人员与家属共同配合进行,责任护士要鼓励患者在术后开机、调试阶段要积极配合康复技师做好每一项训练作业,从而达到听力最佳康复状态。
4.小结:
老年性聋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术前通常都具有丰富的听觉言语经验,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声音感知能力可达轻度或中度听力损失水平,言语识别能力可获得一定改善,因此,可提高老年听力损失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做好老年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满足老年耳聋患者对生活质量提高需求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30.
[2] 韩东一.人工耳蜗植入巡礼[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1):11-14
[3]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03年,长沙)[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2):66
[4] 王林娥,曹克利.人工耳蜗植入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听力评议康复科学杂志,2005,13(6):37-39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股骨头置换术;护理
临床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较为常见,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症,其发生髋骨或股骨颈骨折者比同龄非糖尿病者高2~6倍,骨折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下。因股骨颈生理解剖特点,骨折愈合率低,极易发生股骨头坏死,临床常选择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由于其合并糖尿病,术后护理难度较大。自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对56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经临床精心诊疗和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疗效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6例(男21例,女35例),年龄62~84岁,平均73岁。已知有糖尿病史49例,入院后常规检查查出糖尿病7例,均在控制血糖正常水平前提下,给予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平均住院26d。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是假体置换,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大多数患者对手术能否成功抱有疑虑,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担心伤口不愈合,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和安全性等,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出现失眠纳差、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加强对症心理疏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病情,手术治疗情况及手术成功病例,从而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1.2 术前准备 遵医嘱应用降糖药物治疗,使血糖水平控制在空腹血糖6.1~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 10mmol/L以下。初步了解掌握患者全身情况,准备手术区皮肤,检查手术区及邻近区皮肤粘膜是否完整,要求无破溃及感染灶存在。监测出凝血时间,血糖、血压、体温等变化。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避免术后出现便秘和尿潴留。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直腿抬高锻炼,以提高患肢肌力,促进血液循环。手术前12h禁食,6h禁饮,术晨行无菌导尿术,清洁灌肠。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监测 术后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血氧饱和度 ,密切监测血糖、尿糖,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范围内,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注射胰岛素剂量和时间要准确(饭前30min),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出现局部组织硬结。
2.2.2 护理 术后要将患肢置于功能位,平卧时患肢以软枕垫屈曲30°,外展15~30°.穿丁字鞋,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无论平卧或侧卧两腿间应夹一软枕,以避免患肢内收、外旋,防止人工股骨头脱位。健侧卧位时要在后背部垫枕头,更换时由2人协助翻身,患者应取仰卧位与健侧斜卧位交替,搬动患者时应保证髋部和患肢的相对固定,以保持患肢正确的位置。
2.2.3 伤口护理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敷料有渗血、渗液及时给予更换,并严格无菌操作[1]。保持伤口负压引流管通畅,防止屈曲、扭转,充分引流出伤口内渗血、渗液,避免因伤口内积血而引起感染。一般术后48h引流量少于50ml就可以拔管。
2.2.4 饮食治疗 患者常因术后切口疼痛,担心切口愈合等原因而不敢多吃或少吃,而患肢的康复及切口的愈合又需要各种营养素,因此,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尤为重要。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明白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关键,任何降糖药必须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饮食治疗贯穿于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其原则是控制饮食,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也要有合适的比例,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三餐热量分配大致为 1/5、2/5、2/5或各为1/3,多食用含糖量低、富含高纤维和多种维生素食品,选用优质蛋白饮食,以能防止糖尿病的食物作为主食,并控制盐的摄人,适当补钙,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
2.2.5 预防并发症 ①切口感染:糖尿病患者最易发生伤口感染,术后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注意伤口有无红、肿,有无渗液,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术晨、术后继续加强抗生素应用。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②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髋部和膝部手术后严重并发症[3],由于手术创伤导致局部组织肿胀,血管壁损伤使血流缓慢,术后肢体疼痛不能活动,加之老年患者血粘度增高,皆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 1~4d[4]。须密切观察患肢血运、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活动情况。用软枕垫高患肢 15°~30°,鼓励患者术后6h开始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同时,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改善微循环和抗凝药物。③低血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汗、眩晕、心慌、手颤、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发现后即刻给予糖水、果汁等易吸收糖类物质,同时监测血糖,嘱其按时进餐及适时加餐。重者,应静脉推注50%葡萄糖30~40ml。④其他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营养及机体抵抗力差,股骨头置换术后需长时间卧床,常易并发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应协助患者每2h翻身1次,按摩骶尾部及骨隆突等受压部位,保持床铺平整舒适,皮肤清洁干燥,以防褥疮发生。
2.2.6 早期功能锻炼 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协助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术后第 1d鼓励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伸屈训练,以后逐渐加强肌力训练,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防止患肢肌肉萎缩。术后第2~3d起,使用CPM(下肢关节功能锻炼器),练习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从40°开始,每天增加5°~10°,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2次/d,30min/次。术后3w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扶双拐站起,在床周围练习行走,保证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能够自理。
3 出院指导
患者能下床扶拐行走后可回家休养,出院后继续扶双拐下地,加强肌力训练。日常生活中嘱患者术后6个月内不坐矮凳,不下蹲,不爬陡坡,禁忌"盘腿"动作,以免髋关节过度内收或外旋,造成人工股骨头脱出。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结构,让患者及家属学会尿糖、血糖高低变化的检测与观察,每日查随机血糖,以监测血糖水平变化,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4 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项创伤大、出血量较多的手术,而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易有多种合并症,因而老年糖尿病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成功率及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精心护理和合理治疗避免并发症及意外的发生。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全身营养状况不良,肌肉、韧带松弛,术后可导致骨折,伤口的愈合恢复慢且质量差,甚至不愈合。应给与加强营养,通过饮食治疗,调节饮食结构,按骨折、糖尿病两种疾病的饮食原则,灵活合理选择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钙高的食物,控制好热量及主食量,均衡的摄取各种营养素,应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促进骨折、伤口的愈合。术后保持患者正确的及预防伤口感染,可有效预防股骨头脱位及感染致手术失败,指导患者做有效的患肢功能锻炼,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解决患者的生活自理问题,做好出院康复指导,促进患肢功能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秀华.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65.
[2]成秀梅,钱春野,陈海玲,等.糖尿病患者饮食调控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8):1420-1421.
【关键词】 老年患者; 人工种植牙; 围手术期; 针对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064-02
Targeted Nursing for Elderly Patient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Dental Implantation/HUANG Li-yu.//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30):64-65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argeted nursing for elderly patient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dental implantation.Method:A total of 42 elderly patients who received dental implantation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the perioperative nursing was administered according to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Result:According to the 3-month to 1-year postoperative follow-up,all the implants of 42 elderly patients showed good osseointegration,and complications like falling off of implant and gingival inflammation occurred in no patients.Conclusion:Minimally-invasive dental implantation technique and targeted preoperative,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can effective prevent incision infection and promote incision healing,thus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dental implanta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Dental implantation; Perioperative period; Targeted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Fujian Province Hospital,Fuzhou 350001,China
随着口腔技术的发展,人工种植牙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手术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大多数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治疗的风险,很多疾病会引起口腔的病变,使疾病更加复杂化,加大了人工种植牙的难度[1]。同时,多数老年患者存在口腔卫生问题,会对整个手术过程产生影响,处理不当,可能诱发感染[2-3]。研究通过探讨老年患者人工种植牙围手术期的针对性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接受人工种植牙手术的老年患者42例,其中男35例,女7例;年龄81~91岁,平均(83.1±2.0)岁。手术统计共植入人工种植牙47颗,其中包括切牙8颗,尖牙10颗,磨牙29颗。所有患者均诊断为牙颌缺损,并符合人工种植牙手术标准[4-6]。本次研究经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手术前护理方法 (1)术前全身准备: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确定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或精神性疾病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疾病,及时进行会诊,积极对症治疗,如控制患者高血压、血糖等。手术前常规检查,监测生命体征,化验血常规、生化、乙肝及凝血六项等,根据病情、检验结果决定能否手术及手术时间。(2)牙颌缺损准备工作:对患者牙颌缺损给予常规CT检查,进行三维重建,评估牙颌缺损部位的骨质状况,具体包括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及准确定点定位;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处理口腔卫生,术前对口腔进行洁治处理。医护人员检查患者的口腔黏膜是否出现红肿,如果患者出现局部炎症,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待炎症好转后再给予种植牙手术治疗。(3)心理健康护理工作:老年患者由于对种植手术缺乏了解,手术中疼痛可能会导致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适当采用一定的医患沟通技巧,使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重视患者家属的作用,加强与家属的交流及沟通,充分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及合作。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方案,使其了解手术的过程,特别强调次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面小、出血量少等优点,手术后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尽力解决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的疑问,进一步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1.2.2 手术中护理方法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对于部分颈、腰椎不适的老年患者使用颈垫或靠背垫,缓解不适感;给予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护,氧气吸入;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麻醉前先给予黏膜表面麻醉,缓解注射针刺引起的患者疼痛感;给予患者口腔消毒,并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手术医师的需求合理调节种植机的转速以及手术器械的传递;术中与患者进行言语交流,缓解患者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种植体的清洁卫生,防止与有菌物体进行接触;手术期间根据患者的需要给予局部药物处理,如使用庆大霉素对患者种植窝进行反复冲洗,使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手术完成后将患者调整为坐位,氧气吸入10 min后允许患者缓慢站起并行走。
1.2.3 手术后护理方法 (1)术后一般护理: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心率、血压、体温等;患者出现手术部位疼痛时给予止痛药口服止痛,使用1∶5000的呋喃西林漱口液进行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同时给予抗菌药物口服3 d,常规抗感染。(2)术后健康指导:手术结束后嘱患者戒烟酒,保持口腔内卫生;每天早晚清洁牙齿,刷牙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患者使用合适的牙刷及牙膏,且采用合理的刷牙方式,应选择合适的牙刷并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教育指导患者及家使患者及家属学会保持和健康;曾使用义齿的老年患者,手术后2周之内不能使用,待到伤口愈合后经医生调整后才可使用。
2 结果
接受人工种植牙手术的老年患者42例,手术后随访3个月~1年,检查结果所以患者人工种植牙均形成良好骨结合,且无一例患者出现种植体脱落、牙龈发炎等各种并发症。
3 讨论
在接受人工种植牙手术过程中,许多因素可影响种植牙手术是否顺利且最终成功。研究显示,人工种植牙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7-9]。尤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口腔卫生不佳,且存在多种系统性疾病,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对于老年患者非常重要,而且要体现出针对性及个性化护理。
整个围手术期护理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广泛参与。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准确评估、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协助患者选择舒适、给予术前心电监护等,采取这些措施能够保障手术成功,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手术中医护人员及患者互相配合,例如熟悉手术的整个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正确传递人工种植体,防止与任何有菌物体进行接触,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需要给予局部用药,比如庆大霉素、双氧水等药物,胰岛素药物使用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血压药物控制患者血压等。采用局部用药与全身疾病控制相结合方法,这也是老年患者人工种植术成功的重要关键,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等老年患者。临床一般考虑疼痛可引起焦虑与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诱发心脏病,术后可给予患者止痛药物,预防相关并发症等[10-12]。
本次研究显示,接受人工种植牙手术的老年患者42例,手术后随访3个月~1年,检查结果所以患者人工种植牙均形成良好骨结合,且无一例患者出现种植体脱落、牙龈发炎等各种并发症。从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老年患者人工种植牙围手术期注重安全、无痛、省时等,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对老年患者做到“身心并护”,这样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患者与家属的满意率。
随着腔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种植牙技术不断更新,医护人员只有不断汲取新的护理知识,继续进行相关护理的教育,提高更新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技能,才能够做到有效安全的治疗及护理[13-15]。
综上所述,对老年患者采用微创人工种植牙技术,并给予术前至术后全流程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口腔感染,促进切口尽快愈合,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美茹,李树春,张丹峰,等.人工种植牙的临床护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54-55.
[2]余琼.人工种植牙的手术配合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133-134.
[3]陈亮.关于人工种植牙的护理配合研究[J].健康之路,2014,13(2):236.
[4]胡燕.人工种植牙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9):1093-1094.
[5]肖炜,梁颖韵,黄洁,等.人工种植牙手术4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8):77-78.
[6]刘海英.人工种植牙植入手术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307-308.
[7]马树泽,徐欢,孙艳,等.人工种植牙手术围术期护理[J].河北医药,2012,34(12):1909-1910.
[8]赵惊鸿,翟仁义.人工种植牙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555-556.
[9]李萍.探析人工种植牙的手术配合和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6):39.
[10]董敏杰.整体护理模式应用于进口人工种植牙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2,31(35):166-167.
[11]付亚丽,刘芬,白尔娜・吾守尔,等.人工种植牙手术的临床配合与护理要点[J].医学信息,2013,26(19):307.
[12]窦英.人工种植牙手术的临床配合与护理要点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321-322.
[13]李巧.115例人工种植牙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9):181.
[14]陈婉群,董敏杰,郭欣,等.ITI系统人工种植牙的围术期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3):127-128.
【关键词】 老年人 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 健康教育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白内障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1]。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以下简写Phaco+IoL植入术)指使用超声乳化仪,通过2~5mm的角膜或巩膜切口,应用超声将晶体核粉碎使其呈超乳糜状,然后连同皮质吸出,术毕留晶体后囊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将我科2008年10月~2009年4月的100例行Phaco+IoL植入术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10月~2009年4月100例行Phaco+Iol植入术高龄患者;男53例,女47例;年龄60~99岁,平均年龄76.6岁,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共158只眼,术前视力光感~0.2,术后三天视力>0.5。
2 护 理
2.1 术前指导。
2.1.1 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由于病人年龄较高,视力差,文化差异,对手术疼痛的畏惧,手术能否成功等容易给患者造成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护士在接待新住院病人时,应主动热情接待病人,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及病房环境,针对不同的心理,以科学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发放白内障宣传手册,并向患者说明手术采用表面麻醉,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不缝线、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加强其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鼓励家属参与,提供心理社会支持[2];让手术成功者现身说法,使之消除疑虑,增加对手术的信心。
2.1.2 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做好血常规、血糖、胸片、心电图等,眼部专科检查(视力、眼压、泪道冲洗、角膜曲率、眼球A超等)。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7mmol/l以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术前三天常规滴氯霉素眼水6~8次/日,术前无须禁食,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过饱。术前晚予安定5mg口服以保证睡眠充足,指导病人术前半小时术眼滴美多丽眼水4~6次,充分散瞳,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术中眼位配合手术医生。扶送病人到手术室。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术毕扶病人回病房,嘱当日安静休息,尽量少活动,饮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在术后一周内特别注意避免低头,咳嗽,剧烈改变等,以防止人工晶体脱位。
2.2.2 术眼护理。术后出现术眼伤口疼痛予颅痛定60mg肌肉注射,恶心呕吐者予胃复安10mg肌肉注射。术眼予眼垫包眼一天,勿自行摘除,不能用力睁眼,禁止揉眼。术后第一天换药,严格无菌操作,防交叉感染,动作轻揉,用消毒棉枝擦去分泌物,让患者缓缓睁眼,避免强光刺激。观察角膜有无水肿,混浊,前房有无出血,深浅是否正常,瞳孔大小,植入晶体有无脱位,术口有无感染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检查视力恢复情况,检查完毕予托品酰胺眼水散瞳,防止虹膜粘连。术眼使用激素眼水及抗生素眼水滴眼预防感染。
2.3 出院指导。
2.3.1 指导患者注意科学饮食,食物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继续按医嘱用药。教会患者(或家属)滴眼药水的方法,滴眼前洗手,勿压迫碰撞术眼,保持术眼清洁。
2.3.2 出院后休息一个月,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禁止游泳。出院后每周复查一次,一个月后每月复查一次,共复查三次。
2.3.3 发放健康联系卡,健康联系卡上注明手术医生姓名,联系电话,24小时热线电话,告知病人如果出现眼痛,眼红,视力下降等不适可随时咨询医生。
2.3.4 电话回访式健康指导。病人出院后设电话回访登记本,将病人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职业,文化程度,术式,术后情况等作记录。由责任护士承担电话回访工作,回访的时间安排与复诊计划一致,回访时主动询问病情,了解术后恢复情况,解答病人的咨询,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 体 会
Phaco+IoL植入术的手术时期可选择在白内障初期,尚有视力时可手术,不一定等到晶体完全混浊时才可手术。其具有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切口小,无缝线,视力恢复快,反应轻等优点。因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因此术后前房保持良好,屈光状态稳定,散光小,手术安全,成功率高。虽然手术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但也离不开术前术后的病情观察与精心护理,特别是高龄患者,热情接待、细心照顾、耐心解释以及动员家属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医护观点统一,尽量达到条理化,手册化,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改善护患关系,通过健康宣教可使病人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避免不良因素,提高生活质量。作为眼科护士要有良好的素质,扎实的基础,还需要有过硬的专科理论与技术水平,才能在护理中及时发现问题,配合医生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国是一个老年化的社会,老年人比例较大,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老年人若护理不当常合并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残率、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病人在严重感染、创伤、出血或大手术后,同时或相继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和脏器累加或连锁形成出现的急性功能衰竭[1]。诊断标准包括心脏功能,呼吸系统,肝、脑、肾、消化系统等出现急性衰竭,老年人一旦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现我将2009 年1 月~2009 年6 月 我科收治42 例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38 例中,男42 例,女8 例,年龄60~86 岁,平均73 岁,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
1.2 衰竭器官数目
两个器官衰竭12例,占病人总数的28.5%;三个器官衰竭22例,占病人总数的52.3%;四个器官衰竭8 例,占病人总数的19%;五个器官衰竭2例,占病人总数的4.7%。
1.3 衰竭器官发生率
以肺功能衰竭最高,为19例,占器官衰竭总数的45.2%,其次为肾功能衰竭。
1.4 临床转归
死亡32例,占总人数76.1%,其余好转。
2.1 心脏功能的护理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根据医嘱及时准确使用强心、利尿、抗心律失常等药物,备好所需抢救物品。绝对卧床休息,予有效给氧持续低浓度吸氧,浓度低于30%~35%[2]。观察下肢水肿消退情况。严格控制出入量,输液速尿不宜过快,必要时使用输液泵,给患者输液时,速度控制在30~40 滴/分,并要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使用开塞露[3],以避免大便同时用力而发生心脏骤停或加重心功能负担。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一般以流质饮食为宜,少食多餐,饮食量200 ml/次左右。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如发生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纠正。
2.2 呼吸功能的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和排除任何造成呼吸道堵塞的困难,保证正常换气,呼吸衰竭者往往无力排痰,因此,应鼓励患者咳嗽,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粘稠的病人应给予雾化吸入,根据病情必要可进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者吸引气管内分泌物要尽量及时彻底,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吸痰器材、吸氧装置及雾化吸入器等应定期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的物品。
2.2.2 积极控制肺部感染,引起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①老年人气管纤毛运动差,不能将异物或分泌物排出;②咳嗽无力;③免疫力下降。本组38例均有肺部感染,其中继发性感染33 例,占77%。因此,必须积极控制防治肺部感染,防治措施: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患者应及早进行鼻饲,以防误吸后加重肺部感染;同时还可以给予营养支持;②鼓励清醒患者做有效咳嗽,同时协助扣背排痰;③因痰阻影响呼吸时,应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给予稀释痰液并及时吸痰;④及时进行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使用有效抗生素;⑤给予口腔护理,正常人夜间睡眠时口腔分泌物可随呼吸吸入肺内,老年人因口腔分泌物误吸入肺引起肺部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2.3 肾脏的护理
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观察有无水肿及尿的颜色变化,了解每天尿量变化情况,必要时留置尿管。严格摄入钾、盐,饮食以高热量、低蛋白、低磷、高必需氨基酸及根据临床症状、尿量来控制水钠的摄入[4]。
2.4 肝、脑、消化脏器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的食欲,巩膜有无黄染,肝区有无压痛,有无腹水,掌握肝功能的检查指标,并同时观察患者意识,行为的变化。肝昏迷的患者要注意安全,防止坠床等。注意卫生,及时清除排泄物,必要时鼻饲管饮食。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是否苍白,呕吐物颜色,大便有无柏油样便,脉搏、血压的变化,患者如大量呕血和便血时,立即输血。注意脑部应观察患者意识、瞳孔、感觉功能、四肢运动、皮肤末梢循环、脉搏、血压、体温的变化,对昏迷者要注意观察呼吸节律的变化。
2.5 做好基础护理
①皮肤护理:老年人皮肤皱褶多,弹性差,多呈干燥性皮肤,应勤擦洗,卧床患者最好卧气垫床并定时翻身,保持床铺整洁、干燥;②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一次;③大小便护理:使用便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损伤皮肤;④鼻饲护理;⑤对发热患者应采取物理降温先,避免使用大量激素使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对中枢性高热患者应采取综合、系统的降温。
参考文献
[1] 陈德昌,刘大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定义与诊断标准[J].中华医学杂志,1998,68(4):226.
[2]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