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

第1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一、 小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

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或者是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阻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有不少教师将挫折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给学生吃吃苦头,这是十分错误的。挫折教育是教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在失败时如何尽快调整好心理平衡,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去获取成功。

1.激烈、高压的学习竞争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生一般都己抱有一定的期望,一旦达不到期望的标准,就容易对自己产生不满,而导致心理上的挫折。特别在当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学生学习失败后往往遭受冷遇、歧视、斥责,使学生处于焦虑状态。调查表明:受挫者中有57%是因学习受挫。学习成绩达不到目标;作业过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差,造成过重心理压力;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

2.弱化、忽视的“主体地位”

目前的小学生有“早熟”的表现,成为“小大人”型,独立自主的要求日益强烈,精神生活的空间不断扩大,社会视野更加广泛,大都渴望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并取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但在校时,教师往往居高临下,不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行动;在家中,父母极力构筑“没有危险”的安全地带,窒息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学校、家庭的专制环境中,学生会因自己不被人重视而产生心理挫折。

3.自闭、孤立的人际关系

小学生天真幼稚,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别人,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遭受心理挫折。曾有这样一件事:班内几位喜爱踢篮球的同学自愿组成球队,有一次篮球队到体育中心去打球,没有通知某个伙伴,这个孩子认为别人冷淡他,而陷入苦闷之中。因此,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会在不良的人际关系中遭受心理挫折。

4.突然、意外的刺激

意外刺激影响学生的情绪,如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家庭中发生重大事故等,往往会使有直接关系的学生受到影响,产生消极心理。意外事件不会经常发生,也不会发生在多数家庭,但意外事件一旦发生,将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引起挫折。

5.残缺、受损生理(或心理)条件

由于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条件的限制,会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产生挫折。例如,一个色盲的学生无法识别活泼多变而又复杂的颜色,很难体会其中的乐趣,也有可能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带来不便。

二、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1.认清挫折的两重性

人总是在矛盾中不断求发展,一生中会遇到多少坎坷和挫折是难以预料的,但挫折具有两重性。在意志坚定,知难而进的强者面前,它只是一块垫脚石。而在意志消沉、怯懦自卑的弱者面前,就可能变为不可逾越的万丈深渊。所以,教师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挫折中学习,对挫折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战胜挫折,是挫折教育的中心工作。

2.设置挫折情景要谨慎

挫折经验的获得,通常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一种不经意的自然结果。我们在设置挫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挫折承受能力的差异性,要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主动、热情帮助学生摆脱困境,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切忌对单亲家庭、残疾学生、越轨学生及能力不及的学生随意设置挫折情景。

3.强调挫折教育并不等于排斥成功体育

实施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仍是要学生达到成功――真正的成功。“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遭到挫折与失败后,不动摇、不妥协、克服重重障碍。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顶峰。

4.实施挫折教育需要加强宣传,多方配合

实施挫折教育需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家长、学校与社会相互配合,积极营造“磨难励志”的氛围,使学生明白“自讨苦吃”的深刻意义。与此同时,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帮助,同时要注意严以律已,身先士卒,起好为人师表的作用。

三、 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手段

1.利用环境,因势利导

环境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对于在环境舒适,父母万般呵护下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教师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体验,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如依山伴水的学校,教师可让学生爬山、涉水,大雪纷飞天可让学生远足、野营,使他们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生活。

2.情景创设,困难磨炼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和提高要求等方法,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教师创设一个在大火中抢救伤员的情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带;又如球类是学生最受喜欢的运动,教师可利用这点,规定学生完成一两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先完成者,优先选择。

3.公平比赛,“公正”裁决

在一些课堂比赛中,教师有意将比赛结果颠倒裁决,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不公”,激发“不满”情绪。使情绪得到渲泄,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考验意志,锻炼胸襟的目的。

4.典型案例,“榜样”教育

举一些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的错判、漏判和舞弊等案例,让学生感受世间的纷繁复杂,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如悉尼奥运会上,女子佩剑的谭雪因为裁判的连续两次误判才屈居第二;在男子体操单杠比赛中涅莫夫近乎完美的动作征服了观众,却受害于裁判,他们都虽败犹荣。

5.“打击”嚣张,耐心说教

让一些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学生适当经受“打击”,承受一定程度的思想负担,然后再抓住时机,循循善诱,耐心教育,使他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掉傲慢霸道的作风。

6.学会放弃,敢于失败

第2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逆商培养;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逆商是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的简称,由美国学者保罗.史托兹教授提出,指的是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逆商的形成于个人行为模式、健康、性格、勇气、情绪等因素息息相关,教育手段是培养这些良好因素的主要方法。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家庭给予其全方位地呵护、照顾,缺少必要的磨难教育及挫折锻炼,导致他们意志比较薄弱,自我控制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成绩、家庭、教师批评、同学关系等问题的困扰与挫折,容易感到束手无策,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应对,致使其心理郁积得不到及时排解,长期以往就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近年来出现的多起小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案例就是学生逆商低下的佐证,这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地危害,因此注重小学生逆商的培养,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受挫折能力的关键。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综合性强的严谨学科,是小学生公认的最难学的科目。想学好数学,不仅需要先天的智商、后天的情商,更要具备坚忍不拔的耐挫力和奋发进取永不言弃的精神。因此,数学是培养学生逆商的丰富资源和有效载体,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商,从而提升学生面对挫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通过数学名人激励学生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榜样所引起的吸引或阻止儿童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古今中外有诸多数学家,在浩瀚的数学海洋中勇立潮头冲浪弄潮,他们身处逆境,却锲而不舍、越挫越勇,踏着一次次挫折失败的层层台阶,最终登上事业成功的领奖台。这些数学名人的事迹千古美传,是学生效仿的表率。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便可挖掘出许多逆境中不断探索,最终获取成功的数学家及相关事迹,例如在《圆》这一课时中介绍到的祖冲之的圆周率,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经过刻苦钻研、艰苦探索、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得出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这一发现比国外早了一千多年,彰显我国古代在数学领域上的突出成就。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还介绍到我国古代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李治与“天元术”、朱世杰与“四元术”,以及18世纪欧洲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凭着坚韧的毅力和意志,克服了失明、住房和手稿被烧等挫折和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等事迹,都是培养学生逆商的良好举证。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在教学中还应有意发掘拓展,引领学生课外去搜集查找,广泛接触数学名人。通过创建数学手抄报,通过上网查寻、读书等路径,了解并摘抄数学名人的生平与事迹。在班级专题展评,资源共享,或是教导学生写数学命题日记,以“数学家的故事”作为专题内容,并在学生之间相互阅读交流,推广普及,举办举行“数学家在我身边”主题班队会。激发学生认识这些数学名人的兴趣。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尽管身处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土,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性,即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失败,不气馁,不灰心,坚忍不拔,锐意进取,最终功成名就。通过立体透视与多维观照,使学生对挫折失败的表层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深层感悟。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起因,会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及时地采取有效行动,奋然前行,直至成功。

二、创设逆境,培养学生逆商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尝到探求数学问题,并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并培养其自身的逆商,因此教师应创设相应的情境,有意识设置障碍,磨炼学生意志,提高耐挫力。

1、探究新知遭遇“负迁移”效应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思维定势往往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由于学生刚学了“能被2、5整除的数”明确了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受这一定势的干扰,在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时,学生不假思索作出了“个位是3的数就能被3整除”这个错误结论。但当面对23、73、43这些数字学生口头验证后,就发现他们的判断错了。思维在此受阻。接下来教师通过不断创设认知冲突,最终把孩子的视角从数的个位引到各个数位的和上来。多次失败,从头再来,经历知识的生发过程,情感意志在淬砺中升华。

2、在练习应用中设置思维困境

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设置思维困境,让不同的学生在磨练中培训逆商。首先,可在练习巩固时增加难度。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把几种简单的图形综合在一起,有时需要平移割补、旋转变换才能求解,学生面对这些题目,往往绞尽脑汁。复杂的一般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由于计算步数较多,还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区分对待列出不同算式,造成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思路混乱,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其次,关注数学实践活动课。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学生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课时需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论证,最终得出结论。自主性探索、解决问题要求很高,没有相当数学素养的学生难以完成。再次,教师平时要注意发现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薄弱点,选取他们的弱项,有意识针对性开展计算比赛、解决问题竞赛、制作学具比赛等。以竞赛情境让学生体验困难。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华罗庚金杯赛、小学生数学报竞赛等比赛,让这些自信自傲的尖子生在难题的思索中尝试失败。学生在教师有意创设的困境中经历挫折与思维困惑、解获等过程,才能铸就坚强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攻击性,这一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憾,就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学生情况而言,几乎就等同于攻击。其从成因到表现,非常复杂,绝非中小学班主任可以全部包揽解决,甚至,遇到问题严重的学生,班主任若一人包揽,还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如此,本文试图在文献研究与访谈分析基础上,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中小学生攻击,有何区别?

2.面对中小学生攻击,教师该如何作为?

一、中小学生攻击的区别

(一)小学生攻击

1.情绪明显、需求较为简单。

小学阶段,攻击诱发原因简单,以至教师处理的时候容易看轻,忽视。尤其是中低段的小学生,内心的需求比较明确:如一个玩具,书的摆法,对方听我话等。但当这样简单明确的需求在满足过程中遇到直接挫折时,容易诱发学生的攻击。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表达直接而强烈,如暴风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我不是“猪八戒”

三年级的小胖,知道自己比较胖,所以不怎么和同学一起玩,害怕别人笑话。但是同学却恰恰喜欢以此逗乐。其中有个学生就给小胖取了个外号:八戒!这当然引来了小胖的用最直接的手段来遏制外号的传播。

在这案例中,小胖的需求很明显:我不是“猪八戒”,不要叫我“猪八戒”。这个需求未被满足,谁叫我就打谁。理解这一点,教师的教育方向就很明确:不许叫这个外号,换叫做“大力士”或者其他能满足需求的……

2.认错较快,复发频率很高。

小学生发生攻击,事后和学生交流,通常可以感觉到其确实真心认错。而且,只要教师处理严肃,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通常,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出现相同的错误。

但是,由于小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社会认知水平较低,虽然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由于成长过程中能力发展水平与他们遭遇的现实问题复杂性出现了落差,学生依旧会以其他的形式犯错,而且频率较高,通常会给老师一种“屡教不改”“防不胜防”的感觉。但也正是在一次次犯错中,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中学生攻击

1.社会性强,事件较为复杂。

中学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唤醒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更具社会性特征的成长需求。譬如:感受到了孤独的可怕,友情的珍贵,同伴接纳成了中学生重要的内心需求!发展出来,同性之间,多了江湖义气,这边有“兄弟会”那里有“大姐大”,为了兄弟义气、姐妹情义,出头打架,两肋插刀;而异性之间,情愫已生,争风吃醋,事端不断……

小司令的大计划

这是来自一位高中生小A叙述的真实故事。司令是他的一位高二同学,瘦瘦高高,表情冷酷,是学生群体中的小老大。有一次,因为看到自己的“女朋友”和另外一名男生亲密交流,当场质问。结果,那男生也不吃素,依仗自己人高马大,当时一对一单挑,竟然还占了上风,倒是司令吃了亏!司令气急败坏,招募小弟,伏击对方。结果走漏了风声,被对方傍着警察叔叔,大摇大摆从眼皮底下走过(事后才知道所谓警察叔叔,不过是从亲戚处借来的衣服给校外一哥们穿着)。司令二度受挫,坐不住了,便开始了一个大计划!派出众多小弟,用了一个星期,摸清对手在学校和家里的生活节奏,行走路线。然后,找了心腹小A,约了社会人员,约定在周四周五揍那小子。地点选择在可以避开更多人群的学校边门。为了确保对手周四周五确实从边门进出,司令第二周派遣众小弟天天在正门和后门蹲点佯攻!果然,对手开始选择边门进出了……周四周五两天,司令表现特别乖巧,长时间居于教室,制造不出门的现象。同时请小A骗得了班主任的“出门条”,溜出校门,为校外人员指认对手!……最终,司令终于如愿以偿地地让那“情敌”饱尝老拳之苦,而他自己却安然无恙,未被报复,也未被老师知晓。

这则案例中,作为高中生的司令,在自己的需求(男女朋友要有忠诚度)受到挫折后,体现出了惊人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更为关键的是,他与对手,都很善于评估现状,评估事件的后果,并且根据这个评估判断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譬如,担心被对手报复,所以故意周四周五躲在教室;担心被学校老师发现,所以选择在相对偏僻的回家路上动手;担心自己的兄弟卷入风波,所以邀请校外的陌生面孔来动手;担心人多嘴杂走漏风声,所以安排一般关系的小兄弟做炮灰佯攻之用而不参与核心计划……这些设计背后,体现了中学生社会性的复杂程度,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与认识的发展水平较小学生有了显著的不同。

2.信念感强,挫折承受力大。

不堪回首的记忆

五年前的一个晚上,初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在田径场相约打架,两名同学被打伤,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于当天晚上对双方同学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将其中两名同学由家长带回。

在场的同学都当场表态说:一定改正错误!而主动挑衅的一方,还向对方郑重道歉。不仅如此,在现场,双方同学还握手“言和”……我们都为平息了这场风波而欣慰。

可是几乎没有人想到的是,数天之后的放学时分――前后就5分钟时间――一个让学校每一个人都难以忘记的时间:当打架事件“获胜”一方的三名男生放学刚刚走出校门,校门对面的一个小商店里立刻冲出十来个学生,每人手里一把西瓜刀,对着三位同学一顿猛砍,几分钟后,那些学生在周围学生和家长的一片惊呼声中迅速逃离。

这一恶性事件,造成1名学生重伤,2名学生受轻伤,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初中学生对于社会、对于人的认识,已经较小学生成熟许多。学生坚信自己知道:何时该低头认错,何时又可以胆大妄为。背后是因为学生坚信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坚持的正义是什么。这个个案处理看似见效快:学生当众道歉,握手言和。但是,这个年纪的孩子要真正觉得做错是多么不易――他们可是自我意识蓬勃觉醒的时候啊――我就是这样的!这样的我怎么会轻易认错呢!要他们认错更是相当不易的。因为青少年开始形成对抽象价值的认识,很多时候,抽象的价值会帮助学生增强对挫折忍受的能力,比如为了维护个人形象争取个人地位等等。要让学生改变对抽象价值的认识,这是多不容易的事情。这也决定了,教师的工作,需要更加细致,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长期而坚韧的教育品质:面对“面上认个错,骨子里不认错;面上平息事情,背后继续倒腾”的学生,我们得以“打心理战,持久战”的韧劲,陪伴其成长。

二、教师引导策略要点

(一)引导攻击的学生的一般策略

1.增强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去控制的能力,即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具有攻击性的人如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挫折容忍力,则就能逐渐减弱攻击,甚至消除。

具体做法,可以是:

(1)将来预演法:在脑海中想像如果这件事情发生,未来自己生活的变化。

(2)换位思考法:在脑海中想象,如果我是对方,会怎么想。

(3)诱因切断法:改变容易造成挫折的环境和条件。

2.提高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握的能力。如果具有攻击性的人,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忍耐水平和克制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意志的抑制职能,刚产生攻击的内心倾向,就会被遏制而不演变为攻击行为,久而久之,攻击的棱角就会被逐渐磨平。

具体做法可以是:

(1)替代反应法:比如想开口辱骂他人,就大声朗读外语,使自己无法有机会开口说话。

(2)榜样学习法:找到在自控力培养上,比自己更有毅力的同学,结成伙伴。

(3)改变认知加小步脱敏法:可以每天记录当日内心产生攻击性倾向时候的次数、状态,并对此做些分析。帮助自己了解自我情绪的运作规律,有意识地逐渐暗示自己降低每日的攻击性心理产生的次数。

(二)小学与中学教师引导的差异之处

1.攻击发生前,引导方向不同。

(1)小学生重在引导其考虑后果,鼓励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管理好自己情绪。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因为对后果的顾忌而降低甚至放弃攻击的冲动;另一方面,理智与情感比重逐渐完成倾斜,也合乎生命成长的方向,有助于小学生的成长。

2011年的暑假我接待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与家长。因为频繁换学校,孩子缺少安全感,并且在新学校,经常打架,被小朋友叫做“魔鬼”。他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又到处闯祸,招惹别人。咨询过程中,孩子爸爸说:都是我们不好,为了工作换好点,结果让他也换了个幼儿园,其实以前的学校老师都很喜欢他的,他也很乖的……说到这里,孩子忽然号啕大哭,抡起拳头就砸到他父亲脑袋、肩膀上去:“我给你吃拳头,我给你吃拳头……”我们赶紧把他拉开。

我问他:“你这样打爸爸,会有什么后果吗?”他说不知道。

“爸爸回家会揍你吗?”“嗯!”他惊恐地看了父亲一眼。

我问:“你喜欢自己是魔鬼吗?”

他说:“不喜欢。”

我说:“现在不拉住你,你可以选择继续打人,做你不喜欢的魔鬼,回家被爸爸揍一顿;也可以不打人,做个天使,老师给你画幅画……”他乖乖地坐好,等着看我画画。

(2)中学生多从抽象价值内部逻辑的角度引导,多鼓励学生谈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如,生死、爱情、金钱、权力、友谊等。丰富他们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理解,避免因为单一的理解而带来的行为冲动。

高一男生,与我关系很好。失恋了,痛苦不已,找我聊天。絮絮叨叨了当初的美好经历,忽然冒了一句:“我现在看到她,又想抱住她,又想杀了她。”这话让我心里怦怦跳:“不会吧,听说过因爱生恨的故事,你不会想走这条路吧。”他说:“不会的,我还是很理智的。不过就是很难过。”我问他还爱她吗。他很确定。“你怎么确定爱她,那你能说说爱是怎样的呢?”“就是一直会想着她啊,和她在一起就高兴……”我说世界上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什么是爱。他一下子有精神了:“哇,还有人研究爱啊。”“是啊,有人说,爱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他一下子陷入了沉思。口中念念有词,和我东一句西一句地聊:“不是对象,那什么对象都可以?谁都可以爱了?是能力问题?好像爱确实也是能力!那爱的能力又是怎样的?我有爱的能力吗?”……过了几天,下课时分,他走到我身边说了一句:“老师,我知道了,是我给的不够,爱的能力不够……”我们对视一下,会心一笑,我知道他去看那本研究爱情的书了,也丰富了对这个词语的认识,走出了原来的思维死胡同。

2.攻击发生后,处理方向不同。

(1)小学生处理:放大正面动机,奖惩分明,并做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极其有限,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使得正面动机不容易发觉,因而,当时处理后,还需要后期的跟踪观察做进一步的评估。

棍子哥(小学四年级),脾气暴怒,一旦被点燃,直截了当地暴力解决,是老师印象中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典型。

那天,棍子哥和别人打扑克牌,在出牌的瞬间,习惯地模仿大人口中念念有词,声音洪亮,用气势压倒对方;时而站起,时而坐下,用高度来压倒对方;有时嘴里蹦出几个脏字,用另一种“狠”来压倒对方。

几个人打牌打得热火朝天,嘴里大喊大叫,但也和谐。但是正当和谐之时,他突然打起来了……同学们立即拉开,请来了老师,由于棍子哥常常打架,而且每次都是先出手,老师请来家长,试图从了解家庭背景开始……

在家里他经常看到爸爸打妈妈。父母离婚后,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对孩子非常贴心,细心照顾,什么都不缺少孩子的。

我决定利用先跟后带法来聊天。

师:孩子,当时怎么会打起来了呢?你们玩的不是挺好的吗?

生:他(对方)欠抽。他骂我。

师:哦?他骂了你?真可恨,如果换作我,也一定会生气。当时可能我也会打起来。不过他骂你,你为什么不骂回去,直接打了对方呢?这么大的气啊?

生:他不光骂我,他还骂我妈妈了,他对我说:妈妈的。他骂谁都可以,就是不能骂我妈妈。

师:你做得对,要保护妈妈的名声。老师赞赏你这种孝顺孩子。这家伙真可恨,这事咱一定得叫他给咱赔不是,但是咱也得跟人家赔个不是。好不好?

生:行,只要他先说对不起,保证以后不骂我的妈妈,我以后绝不打他。

本案例中,棍子哥唯一的正面动机就是,保护妈妈的名誉。自己可以被骂,但妈妈要保护,因为亲眼看到过妈妈被爸爸打。

此时,奖惩要分明:奖励孩子孝敬妈妈、保护妈妈的意念;惩罚孩子的暴力手段。以孝顺作为教育契机,如以班会的形式来对学生施以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教育。后期跟踪引导和指点孩子孝顺可以是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从而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地保护妈妈,真正地孝顺,因别人骂妈妈,而以保护妈妈的理由去打架并不是真孝顺。

(2)中学生处理:肯定正面动机,摸清来龙去脉,做实际利害关系与抽象意理的探讨。

中学生攻击都存在正面动机,比较有自己的原则,不受到危险不轻易去惹是生非,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所以中学生攻击的处理必定要肯定其正面动机,而后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讲义气的兄弟

李南,初二,体型结实,喜欢篮球、足球、街舞等,爱打抱不平。突然一天李南和他一个经常打架的好朋友一起迟到。他左手捂着右臂,指缝间透着红色顺着指尖向下渗……老师见状,马上请同学搀扶他到学校医务室。做了消毒和包扎,他就直接到办公室报到了……

师:给你个机会,说吧,怎么回事?

李南:我朋友受到欺负了,我就不能见义勇为?

师:哦?你的朋友受到欺负了?那就应该帮助朋友,好朋友岂能眼睁睁看着?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明白了,当时你为何不告诉我呢?你考虑过后果吗?这样抄家伙打架,会怎样?

李南:会受伤!

师:你现在就受伤了,比受伤再糟糕一些呢?

李南:……那就残疾了!

师:你愿意残疾吗?

李南:……

师:不乐意吧,那如果你的对手被你们打残疾了呢?你乐意吗?他们会怎样?

李南:肯定会报复吧。……那没完没了了!

师:是啊,残疾了就很麻烦。比残疾更糟糕一些呢?

李南:死了。

师:是啊,死了,为“见义勇为”死了――而且你这还不是真正的见义勇为!什么是“义”?铁肩担道义,道和义都不是个体意义的啊,起码是群体以上。道是合乎整个世界本质规律的,义是符合大部分人的需求的,正义的。你现在打架受伤、残疾、死了,这算什么?合乎你的需求,还是老师的需求,还是你家庭的需求――是谁需要去受伤、残疾、甚至死掉!你想想再次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

李南:嗯,是我冲动了。让我想想……

本案例中,教师肯定学生的正面动机:见义勇为,帮助朋友解围,先跟后带引导学生说了更多信息,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教师引导学生设想按照学生思考处理问题的后果,帮助学生发现,这样的后果其实自己无法承担。甚至,自己追求的价值,也并未真正实现。引发学生对这一事件的再次反思,创造成长的机会。

三、总述

综上,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一般频率较高、攻击性较强,且有间接与直接之分,原因多样,确实非常考验一线班主任智慧与素养。就此特征的分析与对策举例,除上述要点外,还想补充如下三条提醒:

1.小学高段学生的攻击,已出现有中学生的特点,因此对策上,除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借助中学策略。

2.中学新出现的攻击学生,未必与小学时段该生表现有密切关系,但小学时期、中学时期表现出强烈攻击的学生,更容易伴随此特征成长。这一点,需要我们加强围绕学生个体做更长期而真实的跟踪观察和辅导。

3.事实上,我们需要在行为发生前,有一个预测:对学生进行评估,提前筛选出容易发生攻击的学生,提早预防。一般方法有量表测验、投射测验、沙盘游戏、阿德勒游戏等。

(湖南益阳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 温剑文)

第4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挫折教育

为了让学生不逃避失败,而是勇敢地接受,这就是引进挫折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充满正能量,从而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一、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在学会自理的过程中,难免在面对事情时不够冷静,喜欢用不寻常的方法去处理,所以这个时候,老师就起很关键作用,要多听听学生的内心想法,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用语要恰当,相处要亲切,还要多接纳别人的建议并懂得尊重别人。在课堂上,老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动向,恰当时机给学生制造小小的失败感。举个例子,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就会看见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举手要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以为手举得越高就会被老师选中,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就会垂头丧气、很失落,认为老师不在乎他。遇到这样的状况,老师要主动找这类学生交心,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好的,课堂上那么多学生,不可能每次都是同一个人,倘若老师真这么做,其他同学会有什么看法呢?所以没有被叫到一两次并不是不在乎,而是在教学中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待遇,不能偏袒某个学生的。

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勇于敢于面对挫折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败。只有真正认识挫折,才能去挑战挫折,因为挫折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强大,触碰不及的,这时老师要指导学生使用恰当的办法去跟挫折作斗争,只要能战胜失败,就会看到成功的希望。

要想学生从心理上去认识并直面挫折,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教材案例来进行诠释挫折,这样就可以从认知上升到应对挫折。举几个教材中现有的实例:张海迪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没有放弃,而是发奋学习,成为了作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被选为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海伦・凯勒,因为一次高烧而导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由于老师安・沙利文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教育家,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好书籍,为文学界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布鲁克是一个音乐家,坚持真理绝不动摇,即使受到各界的压力,最后为了真理而反抗异端教徒牺牲了,这种精神是可嘉,也是值得后人敬仰的。挫折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要敢于挑战,不畏惧它,不能扭曲挫折,这样才能克服它。反之就会屈服于挫折,不战而败,那么在未来的日子只要一遇到挫折就退缩,那就什么也做不来。这正如一首歌所描述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最美好的事物总是会在挫折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没有经历风雨何来彩虹。

三、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大部分老师经常忽略教学生生存之道,一味地重视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有偏差的。老师不仅是教书那么简单,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这样对老师的素质要求就有所提高了。要想改变以前的教育观念,就需推行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又包含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越早实施越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开始引入挫折教育,所以老师就要面临一大挑战。比如,要想盖高楼大厦,前提要地基稳、牢、深,反之就会倒塌。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勇敢地接受磨炼,在逆境中坚强,形成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行,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继承者。

总之,现代教育跟传统教育相比较,现在教育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课内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快乐长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还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科学的育人理念“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中国人”和崇高的教育理想“让学校成长为孩子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的指引下,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积极实施“以质量充实内涵、以改革促进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三大战略,精心打造“双语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活力校园”,“精于团结、勤于实践、乐于奉献、善于经营、敢于创新、勇于卓越”的学校精神激励着全校教师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深入实践课程新理念……

一位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也就是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而深感痛苦。关注一下报纸,经常会看到某某学生因为考试成绩差,或离家出走,或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身亡之类的报道:

2000年2月,云南昆明一学生,因成绩未进入班级前三名服农药自杀;

2002年7月,贵州遵义王兰等五名小学女生感觉“爸妈对我不好”而集体自杀;

2003年6月,陕西省定边县杨井镇中心小学六年级3班班长张健平因同学们要求对“亏空的账目”负责,竟然喝老鼠药自杀;

2004年11月,呼和浩特一名高一学生因考试成绩总在前十名徘徊,而难以像初中时那样拔得头筹而跳楼自杀;

最近,有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以上案例和数据表明,现在不少孩子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心理学家、教育家、家长、教师等纷纷呼吁“今天的孩子需要挫折教育”。

那么,在学校教育中,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找回平常心,用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

育人观是对怎样培养人的基本看法。一些学者指出: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讲,第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第二重要的是开发智力,第三位才是传授知识。因为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素质,它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如今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人才除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做好一切事情的意志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快、竞争激烈的应变、竞争能力等。因此,老师不仅要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还应注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如培养孩子乐观稳定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开朗坦诚的性格,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如何承受挫折等,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有足够心理承受力和排除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我们要创造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同时,我们还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找回责任心,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可激励青少年不畏艰难、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强奋进。教师对于自己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和教育素质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自省与改进、提高,要配得上做学生的“好榜样”,真正做到全方位的人格对人格的感染、熏陶塑造。许多优秀的老师就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如果一个教师说话守信、为人正直、朴素节俭、坚毅果敢、平易谦和,他的人格魅力就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使子女产生一种又敬又爱的感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十分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言谈举止,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一面光亮的镜子。

“自古英雄多磨难”,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小说、人物传记让孩子阅读,引导他们向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英雄们学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三、找回保护心,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学生

挫折情境即为了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而创设的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和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自强精神。提供智谋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这对于青少年学生锻炼性格,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中日夏令营的较量使老师们看到了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心理素质的差距,日本孩子的心理素质为何世界第一,源于其“挫折教育”的世界第一。日本的许多学校,夏天领着孩子头顶烈日活动,冬天让孩子赤足在雪地上跑,穿短裤上学。不少富裕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由此,我们的老师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吃苦的情境,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增强心理耐受力,使他们个体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6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心理健康 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在各个学生群体中,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除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避免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健康地成长起来,强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农村小学的抽样心理调查,经过专业的心理测试,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这几种心理障碍、首先对学习始终存在焦虑情绪,其次就是对人也存在恐惧和焦虑,还有就是学生普遍存在孤独与自责的倾向,除此之外还有明显的过敏与冲动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典型案例:一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极度自卑和孤僻,甚至出现自虐行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已经形成障碍,并且导致极端行为的出现。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有着普遍的焦躁倾向,不仅神经质、过敏,而且情绪十分不稳定,受不了任何刺激和挫折,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状态十分不稳定,很难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

1.家庭环境。家庭在小学生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逐渐投射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影响是负面的,将会产生严重后果。通过研究可以得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父母的文化素质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走向。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在学生心中处于绝对主宰的地位,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行为处事的偏差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甚至导致孩子心理出现极端的状态。不仅如此,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标准不一、方式不同,孩子在双方的压力之下会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非常容易使学生出现孤独、自闭甚至是无助、缺乏安全感,更有甚者还可能出现人格分裂的倾向。除此之外,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如果家庭关系比较淡漠,会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关爱,从而形成一种自私冷漠的心理。如果父母之间存在纠纷,甚至感情破裂,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孩子会在这种环境中变得敏感、多疑,不仅如此,还会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自闭倾向。

2.学校因素。学生走进小学校门之后,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学校中,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生活将会从方方面面影响到学生心理状态。具体来讲,学校的教师素质、教学方式、管理水平等都在无形中刺激着学生心理。在农村小学中,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限制学生的知识与思想水平,简单粗暴甚至蛮不讲理的粗野教育方式将会极大地伤害到小学生脆弱的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无形的压力,甚至产生恐惧和心理阴影。不仅如此,如果学校整体处于混乱或者松散的管理状态中,很多伤害到学生的问题不能被合理解决,会使学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并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尽管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整体还处于一种与社会隔绝的状态中,但是社会的整体风气以及种种不良的现象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到学生心理。具体来讲,社会中阴暗的一面,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学生会通过电视新闻、网络传播等方式接收到这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中发生对社会认识的偏差。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受到一些凶杀暴力事件的影响,可能会产生极端恐惧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这方面信息的影响下形成暴力倾向。除此之外,现在社会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这些产品,并逐渐形成依赖,长此以往将会出现各种因过度沉迷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农村小学生由于环境较为闭塞,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来自家庭以及学校的影响因素中,存在很多不良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中导致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农村小学中建立起心理辅导机构,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课业内容的一个部分,并制作出系统的建议心理辅导流程,将这种流程在学校推广的基础上,推广到每个学生的家庭中。

在此基础上,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德育教育的成果,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成果,顺利开展德育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艳萍 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2,(09):19-20。

第7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一、 育遵纪守规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学生才会自觉地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承担起一个班级组织成员应该要承担的责任。

1.现场刺激,育生命责任

每年我国都会发生小学生因为作业压力、家庭压力、教师暴力等自杀的事件,这些事件在令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感到心痛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教书育人,不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告诉学生珍惜生命,保护自身安危。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树立生命第一的意识。笔者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开展谈心为主题的班会,针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小学生安全和自杀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在班会上递上来这样一个小纸条:“老师,那些死了的小朋友再也不用写做不完的作业,不是很好吗?”小学生缺乏正确的生命认知,他们根本不知道失去生命意味着什么,为此,我特意为班会上准备了一个漂亮的玻璃杯,并让学生传看,接着我拿过杯子,和学生进行交流:“你们觉得这个杯子漂不漂亮?”学生们无一例外地表示杯子很漂亮。我继续引导:“其实,杯子也是有生命的,当它有生命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它喝水、喝酸奶、喝咖啡,但是如果它没有了生命,它就什么都不是了。”在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杯子怎么可能没有生命的时候,我将杯子摔在了地上。玻璃杯发出的清脆响声将议论纷纷的学生拉回了课堂,看着漂亮的玻璃杯转瞬变成了一堆碎片,学生们顿时鸦雀无声。我接着诱导:“很多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他们本来活蹦乱跳,活在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关爱中,但是因为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一点小挫折、小矛盾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果和这个玻璃杯一样,一眨眼就变成了碎片,不再美丽,也不能盛放东西,只能被丢掉,你们想和玻璃杯一样吗?”学生们渐渐缓过神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几分严肃,很多都摇起了头。对小学生来说,大道理往往起不到好效果,而一个摔碎的玻璃杯更能让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对学生进行生命责任的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物,让他们更愿意听老师的话,能为班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避免出现“老师一管,学生就一哭二闹三自杀”的教育悲剧。

2.故事说理,育学习责任

很多班主任都反映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上课说话、吃东西、玩手机,下课打游戏、玩电脑,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于是禁止学生上课说话、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给学生布置大量课外作业以压缩学生玩乐时间。然而这些管理办法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究其根源是学生缺乏学习的责任心,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了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我经常给学生讲故事。“黄猫和黑猫从小生活在一起,黄猫勤奋好学,每天除了吃主人准备的食物之外,还会努力去捕老鼠,会外出寻食,而黑猫每天都只知道张嘴将主人弄好的食物填进腹中。有一天他们年迈的主人去世了,黄猫和黑猫变成了两只流浪猫,黄猫每天寻食、捉老鼠,黑猫却依然懒洋洋地等待着送到嘴边的食物。日子一天天过去,黄猫越来越健硕,而黑猫越来越瘦了,终于有一天,黑猫饿死了。”当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中时,我适时诱导:“在我们班集体中,有很多像黄猫一样热爱学习的小朋友,也有一部分像黑猫一样每天只晓得吃喝玩乐的小朋友,只有像黄猫一样有一技之长,将来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去你们想去的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学生们对童话故事的好奇心往往会促使他们听完故事,在自编的童话故事中渗透学习的道理,更生动,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除了童话故事,笔者也经常引用一些成语故事和名人故事,如“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古人为了学习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样的故事往往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在有感于现在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也会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识。有了这种责任感,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才会积极响应,并规避各种不好的行为,成为班级管理的拥护者。

3.案例警示,育集体责任

在班级管理中常会发现这样的小学生,他们视校规班纪为无物,将自己凌驾于班级管理之上。针对缺乏集体责任感的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警示”。笔者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带领学生学习各种社会上的违法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我对学生讲的最多的就是规则,很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由于不遵守“规则”导致的。笔者经常向学生渗透“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很多规则制约的结果,如果没有规则,今天小偷偷了东西没人管,不受惩罚,明天杀了人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社会就会乱套。就比如现在你们不遵守班纪校规,养成不良的习惯,将来也会挑战社会规则,会成为危害社会的人……”很多学生都不把违反班纪校规当回事,但是这样由鲜活的案例引申的规则意识往往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他们会产生防微杜渐的主观意识,会想以后自己是不是真的会变成这样子,我如果养成遵守班规校纪的习惯,也许就不会变成那种可怕的人,这就是一种启迪和渗透,能够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再通过制定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通过奖和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形成集体责任意识,自觉接受班级管理,听从教师安排,与其他学生和平共处。

二、 育自觉争上游的进取心

墨子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若没有进取心,就无法成功,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一群没有进取心的学生是最难管理的,会让整个班级呈现出懒散的精神面貌。

1.名人效应,育进取之思想

进取是一种态度,没有这种基本的情感态度,就无法做出相应的进取行动。学生的进取态度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外界刺激来实现,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对进取心还没有充分的认知,教师巧妙的刺激能够让学生产生正确的主观态度。小学生对名人怀有崇拜心理,利用这种崇拜心理对学生进行进取心引导,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进取思想。笔者在班级管理中经常用学校、教室和学生能接触到的各个角落里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鼓励学生,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大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故事,鼓励他们学习。如政治家孙敬悬梁读书的故事、苏秦刺股的故事、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还给他们讲姚明练投篮、孙杨苦练体力等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所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并要求他们写听后感,树立自己的志向。这些名人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之后有的学生甚至摘抄了一些名言警句贴在课桌上,以勉励自己。有了进取思想,学生上课的小动作明显减少,对待老师的提问也更积极,班级学习氛围得到了明显改善。

2.设置目标,育进取之渴望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会发现,越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取心越强,反之亦然,最终形成了“强者强,弱者弱”的两极分化局面。作为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缺乏进取心的学生的管理,要想办法培养他们的进取渴望。目标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种先进理论,它认为人的动机源于需要,目标的完成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尝试引入这一理论来培养学生的进取渴望。笔者给每个学生写了一张任务卡,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不同科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任务,每当学生完成任务卡上的一项任务后,笔者都在任务卡后面给学生写上赞扬和鼓励的评语,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几乎每个学生都完成了任务卡上的任务。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体会到了完成任务的喜悦,并表现出了征服下一个任务的强烈渴望。在完成任务卡设置目标之后的一个学期内,班级里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出现了问问题、比任务完成情况的学习。

3.寻找对手,育进取之拼劲

进取思想决定进取动机,进取渴望决定进取行为,而进取拼劲决定最终的进取结果。有了拼劲,学生才会有不甘人后的精气神,才能更加主动地学习。班级中学生间既是亲密的伙伴,也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为学生树立对手意识可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表现出拼劲。为此,笔者组织了“寻找对手”主题班会,让学生以成绩、日常课堂表现等为综合因素为参照物寻找对手,写在小纸条上交上来,通过读学生的小纸条,我发现有的学生选择了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作为对手,有的选择了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对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给学生做了点评,指出要选择比自己成绩好但是不能好太多的对手,名次差距应该控制在3-5名内,并让学生重新选择对手。通过适度干预,每个学生都选择了适合的对手,学生的好胜心也得到了极大激发。在确立了对手之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战胜对手的渴望。在每次单元测试和期中考试之后,笔者都对超过对手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其寻找更高水平的对手。通过寻找对手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开始重视对手,开始努力学习战胜对手,整个班级表现出了昂扬向上的斗志,班级成绩得到显著提高,班级管理也更轻松。

三、 育乐观向上的健康心

在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遗憾的是,很多班主任都将其作为一种形式和理论教育,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从培育一颗健康的心开始。

1.谈心找问题

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出现焦躁、易怒、悲观、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但是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后,有的表现为有暴力倾向,有的则表现得相对安静。要想发现这些安静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主动与这些学生谈心,要从交谈中发现蛛丝马迹。班里的学生A一段时间内经常迟到,而且上课打瞌睡,为了弄清她异常表现背后的真实原因,笔者在她的课桌上放了一张小纸条:“老师觉得你有心事,如果你愿意,老师下课后在操场等你,老师可以陪你聊聊天”。下课后,笔者见到了她,聊过天之后才明白,原来她的父母要离婚了,每天吵架。知道这一情况之后,笔者经常找她聊天,引导她正确对待父母感情问题,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并经常给她讲一些小故事,鼓励她走出心理阴影,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能够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可以让学生正确对待种种不如意的事,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疏导学调节

小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之后要及时地进行调节和疏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适方法,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挫折、困难。音乐疗法、悄悄话疗法和咨询疗法是笔者教给学生的几种有效的方法,我鼓励学生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要听一些轻音乐,通过音乐舒缓的旋律调整自己的情绪;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说悄悄话,主动接受老师和朋友的心理帮助;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心里苦闷的时候可以找老师或心理专家咨询,获得专业的意见,主动纠正自己的行为。通过帮助学生心理疏导,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学习上;可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能为学生学好、发展好奠定坚实的基础。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育人,而育人应该从育心开始。培育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健康心,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养成自觉遵守班规班纪的良好习惯。不但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还能够减轻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压力,有利于打造优秀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 陈善梅.读心・育心・启心――谈高中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2).

第8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

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

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

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9篇:小学生挫折教育案例范文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体育锻炼及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营养丰富,社会活动多样。但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的方面反而呈下降趋势。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时间,其身体素质将会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很少吃苦受累,身体综合素质下降,自我中心严重。挫折教育缺失,没有恒心,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因此,在体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成为当前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获得充分发展、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二、小学生在体育课中可以满足以下需求

1.求知的需求。在体育课中学生能学会各种竞技的技能技巧。

2.兴趣的需求。通过对垒、比赛、游戏等环节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强身健体的需求。在体育课中的跑、跳等运动促进学生的形态、机能、运动素质与能力、心理、适应自然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增强。

4.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竞技中或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从中获得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多人合作、分组比赛的胜利,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5.品质锻炼的需求

(1)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一个班、一个小组都是一个集体。体育课上,有的学生在完成训练项目时胆怯、害怕遇到这种情况,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相互鼓励和影响下,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意志的目的。

(2)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竞技性体育项目训练,可以让这部分孩子知道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作用,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

(3)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锻炼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只有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效果。在体育课中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获得锻炼的信心和成功体验,通过自身努力完成训练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和自制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体育教学实施挫折教育,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为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学生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中,直接面对是竞争与游戏,在活动过程中尝试的就是失败与成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克服困难。

作为一个在社会上独立的个体,学生们需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独立性和接受挫折的能力。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训练,还是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它都要求学生挑战自己的体能,要求学生咬紧牙关,抗衡对手,坚持到最后一刻。“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往往是意志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的品质

1.社会环境

我国现有教育机制的弊端在于重文轻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之骄子进象牙塔,均要求文化课成绩过硬,分数的高低仍旧决定一个人前程和命运,浏览网络新闻,每年因为高考失利自杀的学生逐年增加,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杀父弑母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追根溯源,皆是因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抗击打能力微弱。所以说改善社会大环境,崇尚“文体俱佳”告别“书呆子”才是我们首要任务。首先加大体育宣传舆论的力度和频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教育,建立繁盛的人人参与的大众体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体育意识,转变家长对体育的认识态度。

2.教育环境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学校体育教学也正面临全方位的完善。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以运动实践为主学习教材的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体育教学,还应主动积极的去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教育及体育部门自身要重视起来,加强体育意识,并要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完善自我的同时,提高家长的体育意识,不仅完成在学校的体育活动,还要加强与家长得沟通联系,指导其家庭体育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环境。真正树立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材的思想观念,不仅仅以升学为目标,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身体素质放在首位,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3.个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