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

第1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 理论模型 行为主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危机干预目标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种。首先是个体与自我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有其人格发展的不完善,也有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冲突,如存在抑郁特质的学生;其次是个体与他人产生的冲突,主要包括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苦难、失恋或情感问题、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等;再者就是个体与环境产生的冲突,冲突类型包括个体与学校环境产生的冲突、个体与社会环境产生的冲突以及个体与家庭环境产生的冲突。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即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释放不良情绪和重建安全而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是根本目标,也是最终目的。释放不良情绪是防止过激行为发生的关键,重建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防止当事人愈后不良情绪的反复发生,使当事人需要倾诉的时候有亲近的朋友可以依靠。

理清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和明确了危机干预的目标之后,许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就会循序渐进地进行,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二.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模型的建构

在做心理危机干预的日常工作中,我逐渐总结出来自己的一套理论构架模型。该理论模型中主要涉及社会环境、成就感、自我实现、社会支持、家庭与依恋关系等因素。

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咨询的一大流派,很多时候不太被心理咨询专家所重视。一来,其咨询方法过于简单化、机械化,不太符合人类个体多元、复杂的心理特点;二来,该流派主要干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太人性化,甚至会短暂地造成来访者不良的心理反应。在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哲学智慧。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联系,抑或是学习理论仅仅停留在理论本身而没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那么理论变得毫无意义。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一定要注意总结和反思,逐渐丰富、建构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内在结构图式。

上述我所总结形成的理论模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学过心理咨询的人都知道,建立与来访者良好的咨询关系对于咨询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时候其作用要大过咨询方法本身。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关注和倾听,倾听是最高的咨询技法。其次,就是动机性访谈,即所谓的S-R-C结构模式。动机性访谈结构模型摆脱了简单的行为主义S-R(刺激-反应)模型,在重视外在刺激的同时也关注内在刺激,通过观察来访者的各种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更加客观地搜集有利于下一步咨询的来访者信息。最后,所谓的咨询方法。其中涉及到了榜样、反馈、放松、代币、目标行为划分、小步骤等传统的行为主义疗法,也涉及了联想、释梦、改变不良认知图式等精神分析和认知主义的疗法。

三.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因素分析

大量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心理危机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将会造成许多恶性后果。抑郁症患者出现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我们应该从人口学因素、社会因素、事件因素以及方式方法因素等四个方面系统详细地分析大学生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特点与原因。许多因素分析能给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很多信息。比如研究生自杀比例显著增高、毕业生自杀比例高、男生自杀比例大于女生、理工科学生自杀比例相对较高等等人口学因素的分析告诉我们要关注这些重点人群,经常在这些重点人群中进行排查,早发现,早干预。还比如大学生自杀发生在宿舍最多,采用跳楼的方式最多,这就提醒我们要做好公寓管理工作,不定期对宿舍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查。

第2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心理咨询;信息通信技术;认知科学;电子诊断;评估测试

一、引言

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领域、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等[1]。在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有关教育与心理的互联网信息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检索到[2]。目前,包括心理科学在内的众多学科都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并从中获益。心理学家使用互联网可以有效地开发出一些程序来进行心理评估、心理干预、心理疏导、职业规划与指导等[3]。因此,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互联网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进行诊断与评估等交流的一种媒介,它同时也能代表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咨询的未来方向[4]。Lytras等(2008)认为通过互联网,心理学者可以根据各种目的来设计互联网环境,可以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工具及论坛等电子工具,选用音频和视频会议等形式与来访者进行互动与交流,从而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进一步进行心理咨询[5]。Fogel等(2001)指出[6],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运行必须要以有效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为基础:(1)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设计要以用户的需求为根本;(2)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内容和工具应该是模块化和灵活的,只有这样,心理咨询师才有能力为来访者提供不同的心理环境和不同类型的服务来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需要;(3)交付给来访者使用的网络心理咨询应嵌入现代多媒体和互联网通信技术。这样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能与来访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并缓解来访者的心理不适。因此,可以预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诊疗将由原来传统的面对面模式改变为基于网络的网络心理咨询诊疗模式[7]。本文对西方新近发展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及其运行模式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希望为我国心理咨询领域提供借鉴,助推我国网络心理咨询与国际接轨。

二、网络心理咨询系统及结构

1.网络学习与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咨询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有着很多类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巨大的。

网络学习又称“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E-Learning主要是指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8]。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Craig和 Doris(2011)指出,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9]。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广义的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与来访者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使治疗过程达到一种全新的沟通水平。狭义的网络心理咨询是指通过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来访者提供心理的支持、诊断、评估、治疗、咨询及干预等众多服务,通过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进行积极的基于网络的互动,实现积极有效的治疗效果。就目前与心理咨询相关的理论而言,尽管每种理论的原理不同,但在所有的分支中,评估测试、诊断和治疗过程是一样的,都根据不同行为和心理问题对不同目标群体制订不同策略[10](图1)。

2.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结构

每一个网络心理咨询平台都是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而开发的,但是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结构却是基本一致的(图2)。网络心理咨询环境支持的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操作实现了对目标群体的成功覆盖,根据心理学研究方法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一个有效的网络化治疗结果[11]。这些操作参考了用户的目标群组(既包括来访者也包括心理咨询师),并以网络心理咨询环境为依托,从而以最便捷的方式达到希望的效果。

训练模块在每一个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结构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网络心理咨询领域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不仅应用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而且还能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不断升级的系统和程序支持,并且在网络心理咨询环境中不断提供各种模块的支持。除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训练模块还为那些获准进入该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研究者及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训练工具[12]。在普通用户训练中,训练模块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提供了关于日常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如压力控制、感觉或行为偏差、药物滥用,甚至是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记忆问题等,这些基本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3.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用户级别

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一般可包括四种不同的用户级别,即管理员、咨询师、来访者和普通访客。无论对于信息和交际工具还是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这些用户都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权限级别。管理员的角色是利用心理系统管理工具来管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这些工具让管理员有能力允许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其他用户根据各自需要访问各种服务,同时,管理员还针对心理咨询的进展情况,在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进行沟通[13]。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管理员的角色其实是创造和组织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具体内容,从而为来访者和其他对此服务感兴趣的人提供服务。管理员还可以将有关心理健康的一般信息上传到系统,以便访客及时了解和掌握,这就能够让来访者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接收到远程信息,使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进一步开展互动,提升治疗效果。另外,来访者通常可以通过查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中相关内容,并适时与咨询师进行沟通实现在线诊疗。在每一个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系统上,普通访客也有机会进入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所讨论的电子内容,这就意味着一般访客也可以获得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咨询材料、一般性电子会议记录和论坛的讨论内容[14]。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咨询师与来访者间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是非保密性的。显然,该网络平台的普通访客没有(也不可能有)能力来访问该电子平台的有关咨询师和来访者间保密内容的电子信息,这些受保护的信息,只有那些注册过的其他三个级别用户(管理员、咨询师、来访者)才允许访问。

4.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运行环境

Lytras (2007)认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必须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电子信息和通讯技术基础上,这些技术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测试、评估、诊断、支持及干预等心理操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操作系统[15]。它可以为来访者提供大量的心理操作和服务,如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测试、评估、诊断和干预等活动,同时,它为来访者提供了所有必要的教育程序和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旨在补充和完善传统心理咨询服务,即当来访者无法与现实中的心理学家或咨询师近距离接触来进行心理咨询时,这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就起到了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目标就是将信息和通信技术与传统心理咨询服务整合为一个系统。这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心理咨询与电子信息的整合,可以很便捷地提供给来访者各种所需的服务。通过这一平台,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工具,如论坛、聊天工具、视频和音频会议等来进行交流,这将有效利用心理与电子信息整合技术,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16]。

5.网络心理咨询的运行模式

网络心理咨询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一种技术手段,它的实施一般首先需要通过建模来实现(图3)。第一个步骤就是为了开发和设计网络心理咨询环境,建立一个心理操作的模型,这一网络心理咨询模型发展的基础是诊断和治疗计划报告。

在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诊断,诊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诊断标准,如可以借助《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等传统经典心理学量表作为心理诊断依据;另一个是诊断方法,可以借助面谈和观察等方式实现。很明显,在这些基于信息和通息技术的诊断程序基础上,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心理咨询环境的嵌入式系统,来执行诊断支持(网络诊断)的运作。需要强调的是,建模阶段和心理治疗过程对网络心理咨询环境设计和实现网络心理咨询至关重要,根据两个诊断标准所得出的评估报告,能够直接在心理诊断过程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开发出各种类型的网络心理咨询环境。

治疗计划报告包括治疗方法和程序两个方面。对长期心理治疗方法的发展来说,需要借助各种心理学与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现象学心理学理论,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对长期治疗程序的发展来说,还需要通过一对一、小团体、家庭式等干预方式来提供小范围点对点服务。

三、网络心理咨询的实施方案

网络心理咨询过程与传统心理咨询一样,也需要经过一个完整地实施心理咨询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事先设计好的网络心理咨询实施方案来进行(图4)。来访者通过注册就可以申请并通过安全套接层协议(SSL)审核。此后,来访者可以浏览一个临时的个人支持页面,通过诸如心理测试的网络程序等进行操作,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最后会提供给来访者一个结果报告[17]。

此外,通过查看来访者的历史文件夹并建立相应的审查机制,来访者的个人信息能够被传输到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相应的虚拟诊所和相关部门(类似于医院挂号),并在那里通过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来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匹配,从而实现基于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心理咨询。从西方网络心理咨询的最新发展来看,在这个阶段,上述程序是根据来访者的日程安排、他/她的健康档案、他/她的个人信息、网络心理咨询卫生库和基于互联网的论坛来实现的。在该阶段结束时,来访者可以得到一个由治疗计划报告、治疗进展报告和治疗结果报告三部分组成的结果报告。

由于网络心理咨询是通过具体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及工具和服务来实现的,这些工具和服务是基于现有的网络论坛、聊天工具和电子图书馆等公共网络服务构成的,可分为信息工具和服务与交际工具和服务两大类,信息工具和服务包括相关证明材料和网络心理咨询环境的介绍服务;交际工具和服务可分为同步(实时)和异步(非实时)的交际工具和服务,它允许不同的通信用户组之间(用户属于不同的会话级)进行交流[18]。将上述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和服务用于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就强化了传统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与同步、异步学习和心理咨询在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上的应用。一方面,信息工具和服务可以提供电子测试(E-测试)、审计工具、自动诊断、电子内容即时获取、在线数据库的网络托管以及治疗或辅助治疗方法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交际工具和服务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可以提供其他的替代选择路径(实时和非实时),以便随时追踪到对其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影响和治疗进展情况。(图5)

另外,根据用户组权限,该网络心理咨询平台能够提供有关信息工具和服务管理的服务。除了前面所论述的内容,信息工具和服务还包括以下内容:网站目录、材料支持、治疗进度、视频和音频讲座、活动日程、相关新闻、公告和邮件列表、练习、诊断和诊断测试等内容。至于交际工具和服务方面,同步交际工具和服务包括:视频和音频会议、即时消息、聊天和电话等内容;异步交际工具和服务包括:电子图书馆、论坛、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内容[19]。网络心理咨询和网络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是网络学习与网络心理咨询的方法联系紧密(图5)。因此,前面提到的所有工具和服务,如网站目录、材料支持、治疗进度、视频和音频讲座、活动日程、相关新闻、公告和邮件列表、练习、诊断和诊断测试、电子图书馆、论坛,聊天记录,电子邮件、视频和音频会议、论坛、即时通讯、聊天和电话等电子内容,都可以很容易地应用于这个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实现咨询师与来访者的直接或间接沟通。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心理咨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对心理咨询和心理诊疗的需求。随着当代认知科学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心理咨询的兴起弥补了传统心理咨询的不足。新兴的网络心理咨询以传统心理咨询、认知科学、信息和通信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为基础。网络心理咨询虽然与传统心理咨询、认知科学联系密切,但是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网络心理咨询是对传统心理咨询和认知科学的超越和拓展,是与上述科学融合为一体的一个学科,换句话说,它是信息和通信技术渗入心理学领域衍生的结果。虽然网络心理咨询相比传统心理咨询是一种创新和进步,但它一开始就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取代和削弱传统心理咨询的地位,而是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手段,对传统心理咨询起到补充和强化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咨询过程可以使来访者和咨询师进行即时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得出有建设性的结论,而网络心理咨询可以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借助电子工具、电子设施和电子服务等来给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点对点的心理服务。应该强调,网络心理咨询的设计和开发要尽可能以人为中心,充分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尽可能多地覆盖那些心理需要支持的个人,以其模块化和灵活性的优势,为来访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在21世纪的心理治疗领域中,如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那么无论是咨询师、心理学家还是来访者都可以享受到极大的快捷和便利。

参考文献:

[1]姜永志. 互联网技术支撑心理咨询[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5-16.

[2]Athanasios, D., Lefteris, K., & Yannis, P.. E-psychology: Towards an ICT-based Psychology[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1, 27: 14161423.

[3]Bob, M., Vicki, M. S., Sung, H., Lee, J., & Bruce, 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online spoken word recognition: Implications for SLI[J]. Cognitive Psychology, 2010, 60, 1-39.

[4]李成奇.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综述[J]. 中国特殊教育,2007 (5): 86-93.

[5]Lytras, M. D., & Garcia, R.. Semantic Web applications: A framework for industry and business exploitationWhat is needed for the adoption of the Semantic Web from the market and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2008, 4: 93108.

[6] Fogel, J., Albert, S., & Schnabel, F.. Health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1, 285: 26122621.

[7]杨晶, 余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问题[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140-145.

[8]蓝雯飞, 郑波尽. 基于资源整合的E-learning系统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1, 28: 53-56.

[9]Craig, E. S, & Doris, U. B.. The effects of electronic portfolio tools on online students' perceived support and cognitive load[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1, 14: 142-149.

[10]Thomas, B., Franz, C., Robert, R., Bernhard, K., Daniel, S., & Gerhard, A.. Internet-based 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unguided with two types of guided self-help[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11, 49: 158-169.

[11]Derek, R., & Thomas, R.. Computer-base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2, 32: 329-342.

[12]Gomella, L.. The wild, wild web: Resources for counseling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in the information age[J]. Seminars in Urologic Oncology, 2000, 18: 167171.

[13]Lytras, M. D., & Sicilia, M. A.. The knowledge society: A manifesto for knowledge and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2005, 1: 111.

[14]David, A. Moskowitz, D. M., & Jill, O.. Power ON: The use of instant message counseling and the Internet to facilitate HIV/STD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J].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2009, 77: 20-26.

[15]Lytras, M. D.. Teaching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An art of pas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Case Studies, 2007, 1: 19.

[16]Eysenbach, G., Powell, J., & Kuss, O.. Empirical studies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health information for consumers on the World Wide Web: A systematic review[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87: 26912700.

[17]Jaap, L., Bout, A., S., & Victor, I. S.. Internet-delivered or mailed self-help treatment for insomnia? A randomized waiting-list controlled trial[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12, 50: 22-29.

第3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认知态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严峻的就业压力摆在每名大学生面前,个人的远大理想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物质生活要求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自身发展等精神层次的目标,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出现了更多的压力和矛盾,也出现了更多的痛苦和迷惘,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心理咨询的意义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

二、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不足的表现

1.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缺乏了解。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情况不了解。小部分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设置有心理咨询机构和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更不知道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产生心理问题的时候无法第一时间取得联系。

2.对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缺少了解。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心理咨询,但是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能准确区别两种模式的差别,其实这两类咨询是有很大差距的。障碍性咨询指的是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这可以包括各种神经症、早期精神病、严重的情绪危机及其他精神疾患等。发展性咨询指根据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实现各自的心理发展,妥善地解决自身的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人们通常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数属于前一种,也就是障碍性咨询的范围,但是也会有很多大学生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发展,进行发展性咨询。所以要准确区分两类咨询的区别,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工作。

3.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缺少认知。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心理问题概念的界定是模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会有心理问题,形式不同、程度不同。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并不能马上意识到。更有一部分大学生持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那些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是心理不正常的,导致一部分确有心理问题而又需要帮助的人不敢寻求帮助。

4.大学生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情况认知。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影响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根据调查和了解,大学生中完全信任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还是怀疑或不了解的。这其中的原因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根据各高校的现状,专职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力,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仅占非常小的比例,从人员构成上来看也不够合理。

三、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对策

1.加大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积极宣传和推广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步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状况。通过开设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媒体、学校宣传栏、宣传板、心理讲座等形式,努力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活动,普及心理咨询的常识,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内容、方式和原则,纠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和误解。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心理咨询中心在高校的影响力,使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扎根大学生的生活。

2.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心理咨询室是大学生进行咨询的主要场所,咨询的主要过程都是在咨询室进行的,咨询室的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必须要按照专业的标准进行建设和布置。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对于咨询者非常重要,很多咨询者来到咨询室,没有安全感和舒适感,不能轻松、畅快地与咨询师交流,根本不能达到心理咨询的预计效果。心理咨询室要尽量选择安静、明亮的地方,最好阳光可以照到,周围不要有太多的人活动,要给来咨询的大学生一种安全感,给他们一种“不被打扰、不被窥视、不被监视”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咨询,大学生才更容易敞露心扉,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也更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

高校要积极探求解决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的对策,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创新模式,逐步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状况,使心理咨询真正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棋.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研究探析[J].科教文汇,2009,(01):252.

第4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个案研究;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咨询阶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33-01

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当咨询师与来访者不在同一区域使用电子通讯方式在网络上沟通时,所从事的专业咨询与资讯提供的实务工作[1]。目前对心理咨询的过程研究是心理咨询实证研究的领域之一,然而至今有关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模式、伦理问题、实践技术等方面,而有关咨询关系的研究非常少见,且结论不一致。本实验以在读高校大学生为来访者,研究其在网络咨询的基本过程中具有特征及阶段的变化规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网络心理咨询师:通过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参与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研究项目的3位心理咨询师,均为男性,都有心理学专业博士以上学历,6年以上在高校进行传统面对面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且参加过60多小时的网络咨询督导,平均年龄(382±53)岁,以人为中心疗法和整合心理咨询为主要理论取向。

来访者:每名网络心理咨询师提供1个咨询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个案。共3名来访者,均是来自高校公开招募征集的志愿大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1名,平均年龄(227±56)岁,主诉包括情绪情感、个人成长、自我认同、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以上3名来访者问题都不符合任何诊断标准,都属于心理困扰的程度,因此认定此过程为心理咨询。

12 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实验以Mahrer发现式心理治疗研究为研究取向,本实验过程以发现为导向,实验者以开放的态度去摸索咨询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和现象。

网络咨询师进行每周2次,每次30min的心理咨询。咨询前网络咨询师和来访者互相知道真实姓名,所有咨询安排由实验项目组负责完成。咨询结束后,网络咨询师和来访者将咨询内容各自保存。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实验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咨询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包含涉及到网络文字心理咨询的内容及其咨询关系等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分类。

2 结 果

21 即时文字网络咨询的阶段划分 从3例个案文本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均能分为: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等4个基本阶段:

211 初始阶段特征 虽然咨询师在咨询取向上不完全一致,但在初始阶段都进行相似工作,如建立信任咨询关系以及充分理解来访者问题。初始阶段出现特有的反应特点有:来访者希望深入了解咨询师;网络心理咨询师在前两次咨询会积极主动用个性化方式来介绍自己。

212 过渡阶段特征 咨询中的第3-5次为过渡阶段,其特点为:网络心理咨询师要面对来访者迫切心情,并依据来访者目的来确定咨询目标;需要针对来访者犹豫、担心,给予真诚回应;来访者有问题徘徊,担心咨询效果以及咨询关系的深入。

213 工作阶段特征 咨询中的第5-10次为工作阶段,其特点为:更加深入和稳固双方咨询关系;每次咨询开始时减少寒暄,并主动引入讨论主题;咨询师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对来访者干预和回应增多且具体。

214 结束阶段特征 咨询中的最后3次为结束阶段,其特征为:网络心理咨询师重视让来访者确认、承诺自己新的改变,巩固咨询效果。

3 讨 论

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咨询方式,源自1995年Mitchell和Murphy以专业的研究者正式提出“网络心理咨询”的概念,即当咨询师与来访者不在同一区域使用电子通讯方式在网络上沟通时,所从事的专业咨询与资讯提供的实务工作[2]。传统面对面咨询中,咨询关系具备安全、开放、平等、信任等特征,而网络心理咨询也需要做到平等、信任、安全及开放,努力构建出一种真诚、积极关注、共情的咨询环境,这才有利于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持[3]。目前在网络咨询过程中,有关即时文字网络咨询关系的研究非常少见,且目前对网络咨询过程的探索有限,大多着重于咨询过程的某一方面[4]。因此本研究探讨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的具体阶段划分以及各自特征,以此为进一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提供事件依据。

本实验结果显示,将即时网络心理咨询咨询过程划定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始、过渡、工作和结束,表现显著的阶段特征,这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从实验表现即时网络心理咨询的咨询关系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

参考文献

[1] 徐琳,贾晓明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来访者言语反应类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1):125-128

[2] 贾晓明,周明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中的咨询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2):46-48

第5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1患者的心理问题

主要症状为头痛、眩晕、视觉障碍、平衡失调等,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有的患者发生突然,症状严重,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患者症状轻,对生活和工作只受到困扰。但是95%的患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感觉自己得了什么绝症,心情烦躁不稳定,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及时就诊。

1.1适应困难性焦虑感:表现为焦虑不安,心烦意乱,以自闭、不愿和医护人员说话为特征。

1.2患病性惊慌感:是患者对疾病突然发生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紧张害怕,精神不振等。

1.3接受治疗性不安:害怕扎针、害怕查体,烦躁的心情难以平静,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也极不配合,担心治疗效果,是否能治好。

1.4环境产生的心理困扰:看到病房的环境和自己平时的寝室大不相同,看到许多生面孔的人,出现胆怯,不想说话,难以休息睡眠等表现。

2开展心理咨询的目标

2.1初入院期通过门诊工作人员介绍入院,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眩晕不能行走者,帮忙扶患者到床上,保持床铺舒适、整洁。介绍病室概况,医护人员介绍自己的姓名,用亲切温和的眼神关注患者,纠正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例如,睡觉时枕头不能过高,保持8 cm左右高度,低头时问不能太长等,使患者快速适应病室环境。

2.2住院中期护理人员对患者热情和蔼,每次见面时问好、打招呼,主动交谈,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不良情绪,树立坚强意志,增加信心,使心理及行为达到最佳状态,顺利接受和配合治疗。

2.3住院后期除日常护理外,心理咨询在不断加深,使患者进入康复训练阶段,能主动按时去做牵引、按摩、理疗等治疗,并熟练掌握一或两套颈椎保健操。

3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

3.1入院初期了解每位颈椎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休息、睡眠、生活、工作等情况,是否与颈椎病的发生有关。

3.2住院中期患者对颈椎病知识了解和认知的程度,对治疗方案接受程度、症状减轻程度的评价如何。

3.3住院后期恐惧、焦虑、烦躁的心情是否完全消除,对颈椎病的知识是否完全了解,对用科学的方法保护颈椎掌握如何。

4心理咨询的规模及形式

规模有: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形式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微信咨询、专题咨询、发放宣传资料。

5心理咨询的实施步骤

5.1收集信息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收集相关资料如病因、病情、家庭经济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等。引导患者诉说自己对颈椎病的看法与观点,关注心理活动动态,对患者诉说做出反应,并适时地给予安慰,了解患者焦虑、恐惧、烦躁情绪产生的原因。

5.2疏通引导为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即问题明确后对患者进行解释,以帮助患者转变观念,理顺不良心理状态的过程。根据目标内容,选择通俗形象化的语言与患者共同讨论焦虑、抑郁心理的形成原因,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作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真诚劝告,让患者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逐渐领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5.3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如消极暗示、犹豫不决、含糊其辞的解答,多用温和语言安慰、鼓励、支持、理解、积极暗示、果断明确的解答,利于达到护患共情的境界。护理人员合理运用关注微笑的目光、端庄文雅的体态、娴熟轻柔的操作、适当的接触沟通等技巧,以促进有效沟通。

5.4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尊重患者人格,热情接待患者,正确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5.5创建新颖温馨的家庭式病房患者开始进入病房,环境陌生,难免紧张,病痛折磨,均可导致其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影响饮食摄入,使能量不足影响休息睡眠,导致心理性压抑。因此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式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病房设有床铺,家属休息椅、空调、电视、壁画、花卉、充满了温馨,悬挂张贴有关颈椎病的常见知识。

5.6实施以心理支持为中心的导乐服务内容①在初入院时,要一对一地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②提供持续的精神安慰。③指导患者休息或睡觉时正确姿势,有利对颈椎病的恢复。④患者能起床行走者,每天早晨集中在娱乐室做颈椎保健操,每次10min,每日1次。⑤向患者讲解颈椎病的发生原因、解剖知识、预防措施。⑥进行饮食指导。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顾。⑧宣传有关颈椎病的知识,使患者无焦虑、无恐惧,在充满关怀、鼓励、温馨的氛围中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

6颈椎病患者心理咨询的临床价值

6.1消除紧张焦虑心理状态由于咨询工作的开展使患者心理上放松,同时提供家庭式环境,使患者有家庭温馨感,从而消除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6.2防止心理性抑郁症的发生由于患者长期心理因素不良可造成抑郁症和自闭症的发生,心理咨询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明确了颈椎病是可以治愈和预防的,从而消除了焦虑,增加对治疗的信心,配合并促进了颈椎病治疗的进展。

6.3减少颈椎病患者的干预性治疗以往颈椎病患者知识缺乏,一旦进入病房,不管病情轻重只希望快速比痛、止眩晕、比恶心等症状,增加了颈椎病查体的难度。心理咨询中提供的有关知识可稳定患者的情绪,避免患者及家属的急躁心理,减少或消除颈椎病带来的不良情绪,能顺利配合医护人员查体,有利于尽早制定治疗、护理、理疗、康复训练等方案。

第6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但他们要面对各类考级考证、人际关系、恋爱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很难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式,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 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咨询是一种综合过程,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在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解决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问题的过程,它侧重于功能干预,强调人际之间的平等关系,尊重个人的利益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一定的政治立场、伦理道德观念、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法律常识等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侧重于内容干预,规范性和纪律约束性要更强一些。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首先,两者工作的对象都是大学生,目标也是一致的,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两者都是需要双方参与的活动,以语言沟通为主,工作方法具有共通性。最后,两者互为基础和前提。心理咨询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政治思想教育是将政策法规作为教育内容,向大学生灌输党政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念,并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因此,将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侧重于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其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用心理咨询技术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健康成长,让他们能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懂得如何应对挫折、调整情绪、与人交往等。

2.2 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发16号文件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有待深入和提高。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将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3 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才能更好的被其理解和接受。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发展起来的,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他们只有彻底解决了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之后,才能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纯的制度约束、空洞的说教、强制性教育等手段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且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特点,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理解和帮助学生,才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会大大提高。

3 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途径

3.1 应用心理咨询技巧提高日常工作的效果 ①通过释义、鼓励等积极倾听技巧,耐心、关注的倾听,理解其内心感受。当学生感觉到被理解、被倾听时,会打开心扉,并愿意做出积极地尝试。②当谈话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可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接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性质、衣着步态等非语言信息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③在与学生沟通交谈时,利用开放式提问技巧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使用封闭式提问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根据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谈话方向,获取相关信息。④适当使用面质或尝试性面质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矛盾与不一致,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最终实现统一。⑤使用有效的信息提供策略和信息指导策略向学生传递信息,施加影响。

3.2 应用心理咨询技能与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与来访者建立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被认可、被接纳、被包容的人际氛围,对来访者就具有助人的作用。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做到尊重、热情、真诚,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接纳学生。罗杰斯认为,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自然内驱力,咨询师为来访者营造出积极成长和改变的氛围,就能提高沟通效率。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在工作中做到对学生积极关注,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正性、光明面,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自然就减少了,他们更愿意接近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都有更大的作用。

3.3 借助心理咨询中团体辅导的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来,他们可以在团体中分享经验和感受,通过亲身体验更好的认识自己、做出积极的尝试,产生行为的改变,在互动中不断成长。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尝试在班集体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参与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团体辅导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适应环境、尝试改变,不断成长,并且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3.4 加强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对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培训可以对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内容有更多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继续加强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且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咨询技能和方法。大学生年龄较轻、智力和文化层次较高,领悟能力较强,比较适合理性情绪疗法这类认知取向的方法;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启发;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人格结构和意识结构的分析,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将心理咨询技能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这样的教育引导学生才能听得进,记得牢,并将思想付诸行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两者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又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隋璐璐.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0(04):126-128.

[2]张晓洁.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沧桑,2010(06):185-186.

[3]李慧卿,张良.心理咨询技巧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4):91-92.

第7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心理陪护师: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不是心理咨询师。

获得职业资格的条件:

注册心理陪护师职业,工作方式是陪聊,但与一般意义上的陪聊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可以说是一项结合了护士的医学护理与心理咨询师的精神慰藉于一体的新型工作。要想获得注册心理陪护师的从业资格,必须通过400课时的专业学习与考核,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心理陪护技能操作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效果对策

团体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逐步开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还不够理想。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身健康,文章对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1团体心理咨询意义

团体心理咨询可以让学生在团体中彼此深入了解、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交流来缓解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共性心理问题[1]。同时也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学会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所以,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

2.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师资力量是提高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所以高校要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水平,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科研能力[2]。

2.2加大学校的支持力度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成败的关键。有些学校领导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把心理咨询工作仅仅当成摆设,为应付检查而象征性地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泛泛开展一些活动。由此在组织管理、人员定编与设备建设问题的落实上显得薄弱,心理工作难见成效。为使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积极有效,学校政策应给予全方面的大力支持。

2.3对团体成员进行筛选尽管团体咨询有很多优越性,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咨询团体可分为发展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有的学生不敢面对自身问题,难于面对治疗性团体,而参加发展性团体;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自身问题并不严重,而参加了治疗性团体。往往在团体咨询活动初期,参加人数有下降的趋势,中途退出的那部分成员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或发现所参加的团体与自己的期望不符而做出的反应,这样的行为不利于自身和团体的发展[3]。那些表面愿意但内心不愿意或还没有准备好参加团体的个体会破坏团体,使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因为团体压力可能会导致成员在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就采取某些不适当行为或自我封闭[4]。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情境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面对还未准备好参加团体的个体,采用个别咨询的效果可能会好过团体咨询。当团体咨询师认识到某个成员的问题是团体咨询所不能解决或该成员即将变的具有破坏性时,应当鼓励成员考虑一下个别咨询这个替代办法。因此,在团体咨询开始之前,组织者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选择团体成员,并且还要使成员尽可能地了解团体咨询的目标和过程,使他们的需要与团体目标相一致。

2.4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和团体基调团体咨询师与团体成员之间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成功的关键,咨询师的言行要体现出对每一个成员的平等和积极关注,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咨询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鼓励[5]。良好的咨询关系能够促使团体尽快产生凝聚力,使成员在咨询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因此,团体咨询师要积极与团体成员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团体基调是指团体心理氛围,对调动团体成员的情绪和解决团体成员的问题至关重要。团体氛围的变化是由困惑、探索到逐步了解,继而相互信任,形成融洽的气氛和深入的人际关系,使参与者能在这种气氛下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所以,团体咨询师要对咨询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掌握团体气氛的变化。

2.5应把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作为团体咨询工作的核心人格的塑造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学生主动去领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所以许多研究者认为团体咨询应当以人格为核心开展工作,对有各种心理问题并自愿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人格辅导,使他们针对自己的弱点调整人格结构,增强自我效能感,以此带动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6]。

2.6咨询方法应走整合之路团体咨询应以人本主义治疗原理为工作背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要手段,并结合其他咨询方法,走整合之路。人本主义治疗原理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强调“咨询的成功并非依赖咨询师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咨询师是否具有某种态度”。团体咨询师要以此为工作背景,把握好工作态度,尽可能地做到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时又不能轻视咨询的操作技巧和方法。团体咨询中,成员要直面他人、袒露自己,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觉察自己的问题,去除非理性观念,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体系;同时从行为方式的改变入手,并强化改变所带来的积极感受,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具体操作可视团体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只要收效显著,都不失为好方法。

2.7加强信息反馈,促进咨询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有的学生在走出团体活动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模式,又带着原有问题再次寻求咨询帮助。由此看来,有必要适当地延长团体咨询活动,或在咨询结束后进行阶段性回访,反馈他们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课题“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干预研究”2007494。

参考文献

[1]刘娅俐.大学生孤独及心理康复策略[J].中国康复与实践,2003,9(9):568-569.

[2]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3:275-278.

[3]黄丽春.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讨[J].青年心理辅导,2003,2:57-61.

[4]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5-81.

第9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

1 心理问题在高校教育中表现突出

现今高校中出现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急待提高。根据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同时,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大学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而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1位。

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从我国教育界非常得重视,多数高校从学校的角度成立了心理门诊和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集体中成立了心理协会,同时,利用学校的网络,集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方面的教育。然而,现有的方式并没有完全消除心理问题在大学校园中的蔓延趋势,缺乏自主性,依靠填鸭式的心理教育模式是其中主要的因素。在出现心理问题后,学生往往很难走入心理门诊去参加咨询,或者对学校的心理教育漠不关心,由此,笔者认为,在进行其他心理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引入自主心理教育模式――朋辈咨询,通过培养一批具有相关心理知识的学生,利用同辈、朋友之间的心灵倾诉,从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2 朋辈心理咨询及其特点

格雷和霆多尔(Gray & Tindall,1978)对“朋辈心理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苏姗(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以及其他帮助的过程。另有学者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或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学生,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我国学者陈国海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的过程。

朋辈心理咨询是人们为了摆脱心理困境而需求外部帮助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较,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自发性:以群体或集体方式生活的人类,在个体自身无法克服心理困扰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外部帮助,是人来心理互助的一种本能行为。②文化性:咨询者和被咨询者都受各自社会文化的制约;③义务性:从源头上来说,朋辈心理咨询是一种利他的行为,这也是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的显著特征;④亲情性和友谊性:一般地说,朋辈心理咨询只发生在亲人、

熟人和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⑤普遍性:一般而言,当人们遇到心理问题时,首先求助的对象通常是自己以及他们周边的朋友,而非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3 现有高校心理咨询的种种不足

3.1 高校心理咨询在咨询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存在局限

高校心理咨询广度指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咨询内容要广。它不仅仅包括心理健康咨询,还包括学习咨询、职业咨询;不仅是障碍性咨询,更重要的是发展性咨询。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比较注重的是心理健康咨询,注重障碍性咨询。而在学习、职业咨询方面,在个人成长咨询方面做得不够。二是它的咨询对象要广。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但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能力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只能重点关注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对其他学生顾及较少。从普遍情况看,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质量并不高,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2 高校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

从高校的角度,学生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心理咨询是医学中一门专有的学科,它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将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等同起来。从而回避心理工作专门的理论和技巧,不能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甚至觉得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觉悟低、品德差”,对来访者进行批评和教育,从而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事与愿违。

3.3 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

虽然从社会和学校的角度,已经很大范围的宣传了心理疾病以及带来的相关危害,但是,据调查,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五个等同,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从而否认和回避;把心理咨询师等同于窥见内心,从而不敢向心理咨询师透露自己真正的心理活动;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无所不能,当咨询一两次没有成效之后就心灰意冷;把心理医生等同于救世主,缺乏自身参与,从而消极被动,推卸责任;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工作,并不认为心理问题需要严谨的理论基础和严格的诊断程序。

3.4 病理化的医学治疗模式占有统治地位

在目前,“病理化倾向”的医学治疗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心理咨询员对被认为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诊断后,便开始实施咨询计划毫无疑问,许多学生已经从这种“病理化”导向的治疗方式中受益,但他们不得不被贴上诸如“精神疾病”、“行为能力缺失”、“学习能力缺失”等负性标签。对病理的强调意味着学生似乎出了问题,其结果往往是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更加难以调整力量面对那些需要解决的困难。

4 朋辈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4.1 可以弥补高校咨询广度和深度上的局限

作为学生集体的一份子,高校恰当地安排从事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每个学生周围形成相关的群体,同时,通过适当的举措使得各个群体间之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从而在将心理咨询渗透到整个学生群体之中。另一方面,咨询者和被咨询者年龄相仿,背景相近,学历相同,从而他们更能够深入到对方的心灵深处,达成共振,朋辈心理咨询的范围从心理健康咨询向学习咨询、职业咨询、恋爱咨询、人际关系咨询等各个方向延伸,从障碍性咨询跨越到发展咨询。从而,能够大大提高高校咨询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咨询的效果和效用。

4.2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调度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心理互助”符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是根据青少年进人青春期后的心理特点而开展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人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脱离过激情绪,重拾信心,作出合适应对。而倾听者在助人的同时,升华了友谊,改善了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也促进了“助人一自助”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抛弃对心理咨询固有的偏见,从而科学合理的认识心理咨询在生活中的作用,积极进行心理的干预和治疗。

4.3 有助于学生自助、互助技术的掌握

近年来很多人在不断改变对自身潜能的看法,越来越能够驾御自己的身心。无论是在药物治疗上,还是在心理治疗上,人们日益摆脱对专业的无知,更有一种“自己来做”的冲动和愿望,通过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自身问题。在美国,一些专家预言,在21世纪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将兴起“自力更生”的热潮,也就是说自我改善的途径、自助和互助团体、自我控制程序将日益普遍。更多人将掌握问题解决、作业布置、交际技能训练、录像、想象技巧、行为调节、行为契约、生物反馈、放松等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与技巧。同样在我国,许多人乐于帮助他人,但常常苦于找不到帮助的要领,根本无法介入,即使能够介入,收效也甚微,颇有无可奈何的感叹,因而渴望了解更多的助人理念和技巧。通过学习和研究朋辈心理咨询,有助于学生掌握某些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改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

4.4 是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多方面负担过重,造成部分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而舒缓学生在情感、就业、学习、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选修课和心理老师的一两次辅导是远远不够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学习了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后,学以致用,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朋辈心理咨询能提高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对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崔日雄所说“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不亚于一个心理学专家!”朋辈心理咨询是对于专业心理咨询不可或缺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建波.焦点解决学校心理咨询新视角.教育导刊,2005:3.

3 朱旭东.心理咨询存在五个误区.北京日报,2004,1:14.

4 陈济川.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 张文凯.高校心理咨询步履维艰症结分析.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