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具体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课程实施 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最初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郎代尔于1870年提出的,后经过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经美国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这种教学方法被公认为是符合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被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为宗旨,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重新构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研习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2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2.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思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条件下,对各种案例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通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从而也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接触并处理到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实践能力。
2.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传给学生,再附以实例加以阐述,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器。案例教学则是先提供一定的情景,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概括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研究,通过教师的释疑、剖析,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建立相应的学科概念。再经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物课实行案例教学的可能性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学生物学的内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大部分是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以问题探究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容易从生活中提炼成案例,促进学科知识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具有应用价值的课程。在以实验、实践为先导的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理论性的课题探究,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又能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4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特点,如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习主体性,等等。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4.1案例引入
在生物课教学案例的选择问题上,很多教师所选用的多是自己编写的教学案例或是参考前人经过验证的教学成果。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在做前一步工作的时候,应着重添加一些自身的感受和认知在里面,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对后一种,教师应该对原材料进行新思路的构思和编辑,真正使资料活用起来。
4.2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做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问题又一般与上述问题中的1、3、5、6联系起来考虑的。同时,许多学生喜欢在一开始就讲出自己的决定,所以课堂讨论不一定按1-8的序列展开。讨论可分4个不同阶段:①开始;②讨论疑难问题;③提供备择方案;④讨论如何实施。
4.3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5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5.1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如在学习“关注全球性生态问题”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关于酸雨形成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了解酸雨形成的背景、酸雨对人类有何影响、如何防止酸雨形成等。案例的设计和相关问题的讨论都要围绕着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的。
5.2案例的选择要有启发性
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求真谛,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启发性,越能诱人深思,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的教学案例,教学效果就越好。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教学案例
工学结合模式下探索把校企合作思政课的社会调查报告进行整合,做为思政课教学案例的运用,促使思政课教学生动灵活,形成思政课新视角来解读思政课的理论,较容易被高职学生所接受,明确自我职业规划,又可以使得思政课理论导引内化大学生的职业修养。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的归类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政课社会调查涉及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指导思想、就业实习、合作形式等相关内容,需要师生、企业员工三者密切合作才能把社会调查报告实施,保证调查报告的质量。
1、校内调查报告:(1)访谈相关领导与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工学结合内容与形式、实施计划、试点班与非试点班的区别、注意事项、合作规模;同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看法;(2)访谈校内实训企业,高职院校实训场地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了解校内实训状况、企业投资的设备、资金、合作情况,特别是校企合作冠名班级学生的校内实训与其他班级学生的差异,及其高职院校自身开办的企业公司对于学生实训的具体要求;
2、校外调查报告:校外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校企合作企业或其他非合作企业进行,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进行实地访谈,重点了解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企业文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方式、毕业学生的表现、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不同企业的发展比较、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国家时政的关注、企业的责任、企业的人才现状与需求、企业的生态环保理念、非合作企业与合作企业对学生实习、毕业的基本差异。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的整合分析
校企合作调查报告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内容,通过调查报告内容的整合作为教学案例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融合汇通,形成思政课理论支撑的实践教学内容,深刻理解“怎样去利用现代技术和怎样同时能建立一个和现代技术相配的社会结构是两个不能分的问题”[1]。
1、经济方面。校企合作后与合作前效益状况各自对比,学生实习与就业优秀的人力资源储备的可持续发展,订单式或冠名班培养的学习技能带来的效益,校企合作与非合作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比,学校师资在企业的培训花费与企业对学校的投资费用,实习学生与毕业生的保险,合作企业的科研产出情况方面等。
2、政治方面。校企合作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政府对校企合作和未合作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分,企业支持地方建设的贡献,特别是涉及民族人数众多地方的服务理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等。
3、文化方面。校企合作的文化经营理念,学校的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职业素养在校企合作中的养成差异、技能文化与人文素养的融合程度,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理念的养成,校企合作双方的人员派驻,学生与师傅技能文化对实践行为的理论支撑,校企合作对于实习生、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测评,规章制度的落实与完善等。
4、社会方面。校企合作展现的社会形象、学生就业质量、品牌示范效应、企业对学校的资助,如企业对高职生奖学金的设置、设备的更新、实训场地的扩容、学生技能的操练、合作双方负责人的敬业理念与责任意识、学校与企业的发展历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动力的制度保障等。
5、生态文明方面。校企合作的绿色发展理念、企业的环保责任状况,如施工现场的植被保护与周围环境的生态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校企合作课题的攻关,资源节约的制度落实,工作环境的生活舒适程度等。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与思考
调查报告内容需进行理性思考,运用思政课理论提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社会调研报告案例蕴含的思想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推动师生之间教与学‘双主体’的双向互动”[2]。
1、加强思政课内容整合创新。调查报告案例依据思政课理论有所侧重,补充思政课的创新内容,显现思政课理论的深度与思政课内容基础的广度。
2、提升理论评判能力。把调查报告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讨论案例反映的社会现象,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误差,强化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
3、增强聚合力。学生在讨论调查报告案例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调研方法了解工学结合的实质,增强师生、学徒与师傅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调研情感。
4、教学方法灵活。通过结合调查报告案例的讲解,学生可在真实情境生活中了解社会与自我,呈现互动式民主教学,教学理论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5.
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确立的课程目标,为体现校本化的观念,在七至九年有分别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三个分目标,同时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下就我校20xx年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希各位领导和专家不吝指责。
一、贯彻新课改精神,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
如在与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科的密切配合中,组建由学生为主体的春蕾文学社和小记者班,利用节假日及学校大型活动期间,进行采访及组稿,编辑学生自己的报纸、文集,在校内外发行,展示学生的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喜爱文学知识,重视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课堂教学的实施,为提高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科的教学质量、构建校园文化、熏陶文学人才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与理、化、生学科的紧密配合中,通过对理、化、生知识的系统了解,自行设计相关有益的实验观摩活动方案及趣味知识竞猜等活动,帮助学生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促进了理、化、生学科的健康发展,并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和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设想,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确立了“主动探究,主动展现,主动构建”的课程目标,奠定了学好理、化、生知识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使胜利门中学的理、化中考成绩一直领先于市内同类学校。
二、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使文化课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于他人之中,世界之中。教育就需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这种现实感、生活感的获得与体验,是其存在和生活的直接目的。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进程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研究世界。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期望,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提出有实际社会意义的研究性课题,来探索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开设对家乡水资源综合调查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家乡水源质量的变化和追踪调查污染源,结合理、化、生、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等学科的知识和具体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防止水源进一步恶化的方案和措施,设计未来处理的崭新设想,使学生的想象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还利用上网的机会获取最新的信息,对家乡水源的综合利用作出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探究性的研究,描绘了未来清洁水源的蓝图,颇有新意。
而后又带领学生去市芦村水处理厂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家乡目前水资源的现状和处理后达到的效果,亲眼目睹了处理生活污水的各个过程,增进了理性知识,为探究性课题注入了具有现实性、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的活力。通过参观活动,学生还对厂方交与一项任务大感兴趣,又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这就是水处理后留下的固体污泥如何进行综合利用?回来以后,学生们设计了不少的方案,进一步加以论证,准备将这些原来只能放到桃花山垃圾填埋场处理的污泥用于种花、用作某些植物生长的基肥等,又一次为学生对新课题的探究开拓了新视野,引发了他们美好的遐想。
如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科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学生学习东林先贤的爱国精神,亲临东林书院旧址进行实地采访和参观,对进一步理解东林精神增添了不少新的材料和内容。并在现实的基础上,对当时东林先哲们提出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到了深刻理解和深层次的探究,激发了学生认真读书,长大报效祖国的积极性。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利用秋游之际,在综合活动基地开设亲近大自然的活动,通过各类趣味性、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强的活动,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光荣观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扬和提高,使教育寓于活动之中的理念得以进一步的证实,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三、重视活动课程的引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使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法 理论教学法
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但就目前而言,案例教学法仍处在推广阶段,在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各高校开展了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及案例的国产化工作,清华大学出资800万元人民币分三期面向全国征集案例,建立案例库,大连理工大学等管理学院也建立了管理专业案例库,还创办了《管理案例教学研究》等杂志,对提高我国管理专业教育的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现状及与问题
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相对于企业管理的深化、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来说,存在着相当的滞后性,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就目前国内教育现状来看,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由于对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严重制约创新型和实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财务管理教育,尤其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一些院校还是只注重单一课程的开设,而忽视各门课程的整合;只重视课程中的数量分析,而忽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别重要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培养出的财务管理人才更像局部性职能财务管理人才,而非企业所需的综合性财务管理人才。
(二)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与国外著名商学院相比,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少,有的甚至为零,远远不能满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90%,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小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
(三)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缺乏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编写经费不足、案例来源匮乏,大多数案例编写采用“拿来主义”; 由于企业制度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区别,对我国企业的适用性较差;案例编写侧重企业描写和理论联系,案例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企业调查、数字分析和方法应用,偏离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视觉,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从原始材料的选样可以说就已经偏离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视角,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还有就是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仅涉及传统产业,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网络企业、电子商务、通讯行业等新型产业的财务管理研究,有些案例研究落后于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潮流,有关跨国投资、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及教学都相当薄弱,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创新对策
(一)应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在一些重要的财务管理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为实现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相融合,第一步应该要求教师先对课程整体的案例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考核的重点包括:案例选择是否与理论相匹配,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第二步,应该要求教师写出针对理论教学的每个案例的教案,并帮助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新开案例课程的教师,还应该提供试讲的机会,请有经验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课后评估工作是教师发现不足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问卷或座谈等方式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二)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精选案例。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美国哈佛大学每年要动员大批教师编写案例。每当开设新课时,学校都要求教师至少要准备20~30个案例。编写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他们编写的案例大多是一份文字材料,包括事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数据,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高度的拟真性。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种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案例设计中,其问题往往是若隐若现,提供的信息并非一目了然,有关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加工、推导,才能直接用来进行分析。案例通过模拟现实企业财务管理中纷繁复杂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最终获得符合实际的决策。
2、灵活的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而通常是显而不露,留待学生去挖掘。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案例提供的情况越是有虚有实,越能够诱人深入,从而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鲜明的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材要针对财务管理教学目标的需要。财务管理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广泛的内涵,它可以通过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领悟,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体系。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
(四)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别人的看法提出挑战。
在全班讨论前,学生需要阅读案例并且考虑他们自己对案例该如何反应;从不同角度使用同一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实际上情景的多维性,当学生注意到多种不同的利益以及指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时,不同的论题也就出现了;对关键性的论题进行汇总,导引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
(五)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搞好一门课程的案例教学工作常常是一项出了大力,却并不一定讨好的工作,因而,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愿意尝试案例教学的人便会变得少之又少,这也是我国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比例偏少的深层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增强财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创造和学习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酬金以及提职等方面予以倾斜。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负责的是“传”、“授”、“解”,单项信息传递,灌输知识;而学生是处在“接”、“受”、“听”位置上,是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管理人才的需要。而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不断出现,不仅要求学生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实证分析能力和财务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必须注意采用注重能力培养的亲验式案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2.王鉴.实践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上海教育科研,2003;(5)
3.谢桂华.切实保证和提高MBA教育质量.中国高等教育,1998;(3)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课程精细化;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72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139- 02
1 课程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把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精”是指完美、周密、高品质。“细”是指细节、细致。而“精细”则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管理技术,把它应用到课程的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内涵建设的表现。
为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部署,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响应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三风”建设,促进我院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现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探索并实施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使课程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专业培养的需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也深化了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2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精细化管理
课程的精细化管理立足于三大原则: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精细化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和相关专业人士通过精细化研讨,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精细地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情动态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满足学生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1 课程的研讨精细化
2.1.1 教学项目单元的研讨
课程实施前,包含一线企业专业人士的合理结构的师资构成课程团队和进行研讨。依据专业培养方案中对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集授课团队与相关专业人士的广泛意见,结合授课班级所属专业和课程基础的情况,共同研讨了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在大纲的框架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通过研讨,确定该班级的授课项目单元。
2.1.2 技能与素质培养的研讨
在课程主要项目单元研讨的基础上,分别配套对应的实操训练,授课团队共同探讨具体的实操项目内容和要求。根据课程总课时的安排,划分其完成实操练习的课时。实操项目的培养目标和理论教学相统一,同时考虑学生的普遍情况,以实践加深理论学习的作用。
课程教学素质目标的培养除了电子商务的领域知识外,主要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体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学生自己个人的素质评价,另一部分是各学习小组组长的评价。
2.1.3 教学效果的研讨
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和实操过程中的调查,研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调查发现有不少同学对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中的对称加密技术存在疑惑,研讨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改进,以学生表演,让自身感受过程理解如何实现对称加密技术原理的理解。另外,实操报告经过修改后,将报告反馈给学生,表彰优秀学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点评和建议。
2.2 教学资料的精细化
2.2.1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相关文件规范
课程教学文件主要包括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各教学单元多媒体课件、每个项目的教学案例和有关教学视频等内容。例如标准模式的教学案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课题的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 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 教学设想:包括对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 教学反思、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2.2.2 实操训练的规范
根据计划的项目统一制定技能操作的内容,将每个操作划分成包括具体的实操项目、项目目标、具体要求和内容、相关知识和实操示范等内容。将实操训练与理论知识关联起来,规范实操训练的具体内容,又不脱节于理论知识。
2.2.3 学生拓展学习内容的规范
将学生进阶学习的知识进行规范,依据不同的类别划分,如创业培训、竞赛资源、课后思考、行业资讯、综合测试等参考学习的资源等。创业培训提供课程选用模块的扩展,以网店建设为例,包括了从入门到图片拍摄及处理、到店铺装修和推广与营销、发货等各环节的流程与指导。
2.3 教学设计的精细化
该课程的设计主要基于课程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3个主要方面进行思考。知识方面主要通过课堂讲解,总结提问形式巩固,重点和难点知识以实操中附的相关知识作为熟悉内容,另外还有习题课与复习课开展形式学习主要理论知识;能力方面的设计以个人实操和团队合作项目,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培养技能操作方面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以具体的评价开展,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个自我评价,团队的组长有个评价,培养学生的道德等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每个操作项目除了提供讲解外,还有对应的同一模板与操作示范,最后以细致化的标准对学习操作情况评价。例如其中的B2C认知教师成绩评定=学生是否准时完成任务20%+实操是否符合要求80%评价。任务准时完成得20分,没有准时完成酌情扣分,实操是否符合要求按照操作要求评分参照以下标准:
(1) 正确B2C模式的理解(5分)。
(2) 体验B2C网站购物流程完整(40分):会员制(10分)、订单生成(10分)、支付(10分)、物流(10分)。体验内容完整且报告详细者得满分,否则酌情给分。
(3) 设想课程学习内容(5分):涉及电子商务技术基础、支付、安全、物流、网络营销等内容(5分)。
(4) 相关知识(30分):含义(5分)、特点(5分)、分类(10分)、交易流程(10分)。
以上没有达到的酌情扣分。
2.4 教学过程材料的精细化
课程平时表现通过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情况标记+与-符号,基本做到平均每个同学回答两次以上,具体评分参照明细标准,如3个+以上得分90分,2个+以上的80分,1个+以上得分70分,其他60分及以下。将内容体现在平时的点名册上,一方面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教师熟悉学生的一种途径。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突击考试考高分,教师对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人和名对不上的情况。
实操报告是课程中占据非笔试比例较大的一块,一般有根据计划安排,适当调整个人与团队工作的比重,例如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实操过程中,有10次的内容,其中6次是个人独立完成,团队成员负责辅助与监督,另外的4次为团队合作完成,分别对应理论教学项目。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完成的实操,都要提交实操报告。避免了全部是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有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情况,另外,对应实操的理论知识点,通过笔头作业实施,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技能的操作,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5 教学效果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以项目单元为单位,每个项目实施完成后,及时地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学生调查表了解、口头访问、报告作业中发现问题,即使跟进加强问题的解决。针对教学项目单元的内容,将重点和难点反映在学习效果调查表中,进行每个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将发现的问题整合,在计划的习题课中重点讲解和练习。
通过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情况调查表,将本项目单位的核心知识进行罗列,让学生反馈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划分为非常好、好、一般还是较差,以及填写对该项目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结合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对要求掌握但统计结果普遍一般及以下的进行重点跟进,并及时采纳学生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实操的问题在批改后的上课复习前进行反馈,提出问题和建议。从实施课程精细化管理的班级来看,学生对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面表示肯定。
从实施该课程精细化的班级成绩来看,课程成绩包括平时表现10%,过程技能与作业40%,期末测试50%,其中过程成绩包含了每一次的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分,根据实操内容分配必要的权重,进行加权得出过程总成绩,再结合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比例进行总分的加权统计。从学生的成绩来看,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分布来看,基本满足正态分布的情况。因此,课程精细化的实施是可以肯定的继续落实下去,并不断改进教学的。
3 结 语
课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新的鞭策,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提升个人价值、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宋敏,王社伟.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3(6):64-66.
[2] 郑需勇. 浅谈高职院校的精细化管理[J]. 海峡科学,2012(8):160-161.
[3] 邓玉明,李国华.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精细化管理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4] 刘宏,黄河,赵颖娟,等. 基础实验教学精细化管理初探[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1):80-82.
(一)强化学生“思想共享”意识案例教学多采用集体讨论方式,从而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想法碰撞、思想共享环境,使学生获得较大的自由度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这种讨论式交流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参与讨论中增强学习效果,同时激荡式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充分接受到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在听取其他同学观点的过程中,融合自身知识背景、形成自己的投资决策观。在参与案例教学过程中,投资过程不存在“唯一”标准答案,而突出“思想共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者把自己的想法作为案例分析的唯一衡量标准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学生在观点交流、想法交换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其他同学观点、结论等的不同分析角度,有利于形成学生之间、师生间共同分享的“思想平台”,在共同促进中深化课程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是案例教学的精髓所在。
(二)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现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像情景中的投资者那样做出反应,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在短期内接触并尝试处理各种实际投资问题的机会,从而成为深化投资理论学习的重要渠道。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的运行机理、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不同层面分析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初步具备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选择合适投资品的能力;了解成熟的投资理念,据此来制定较好的投资规划。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并有效地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二、《投资学》案例教学所面临的障碍
虽然《投资学》运用案例教学法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一些障碍。
(一)《投资学》案例教学法的重视不足
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在我国高校《投资学》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缺少学校及有关部门的必要支持,在教学中面临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困难,如没有或缺乏适合案例教学的教室环境,教学案例来源有限等等,都制约着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二)案例获取存在的障碍
适合《投资学》课程内容的案例集并不多。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大量相关教学案例,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进行系统整理,虽然部分高校出版了一些案例集,但缺乏适合学生分析、讨论的有针对性的案例集,《投资学》案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经济史上的案例时过境迁,已经不适应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当前投资工具选择、投资品组合等理论。教师在独自整理、系统归纳即时发生的投资案例时不可避免地遇到自身知识结构、精力和经费有限的约束,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的适应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学生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尤其是与《投资学》课程紧密相关的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基础知识的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要求学生实质上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方面存在困难。一方面,长期的学习生活使得学生已基本适应了“讲一听一记”传统教学模式,对于需要时间与精力投入的案例教学讨论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各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学生素质差异较大,也增加了案例教学的难度。
三、《投资学》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一)精选案例,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兴趣
《投资学》课程教学的案例教学主要应安排在投资环境分析、技术分析和投资策略等章节中。讨论课前,教师应事前对案例讨论的具体要求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众多案例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例如,在讲授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理论时,如果单纯解释“套期保值理论”,学生可能只记住理论本身,但却无法深入理解理论如何指导正确的投资实践。将学生置于某投资者的投资情景中,利用定位思考,使学生理解套期保值理论,并结合具体投资策略的运用技巧。如设置投资情景“某年某月某日,投资者开始抄底股票,支付了X万元购买了价值X元的某证券X股。设想购买该股票后,股价持续下跌,但是投资者看中X证券年底较强的分红送股潜力,所以他不想卖掉股票。同时,又担心如果未来股价持续下跌,那投入的资金可能会出现亏损”等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在大盘持续下跌状况下如何才能实现保值?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将学生置于该投资者的投资情景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此同时,为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可进一步引出问题:“根据套期保值理论,你会怎么操作?”通过这个问题把学生拉回到理论知识上,引导学生根据理论做出判断,然后教师讲解股指期货的操作,并向学生展示套期保值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深入分析及讨论
学生在对投资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基础上,获得了关于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案例的分析讨论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时刻把握讨论的进度、引导讨论的方向。案例讨论方式的多样化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可采用的方式有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方式,应根据案例特点及教学目标进行合理选择。如在讨论“生活需求”产生的实际问题时,更宜采用小组讨论与班级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投资金融资产,还是实物资产?从资产配置看,股票型基金、保险产品、金币与纸黄金投资、存款等如何选择及如何组合?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该不该卖掉基金?该不该买房子?房子看上去还是太贵,还有下调的空间吗?市场下一步会怎么表现,现在赎回部分基金作为购房款合适吗?
如果房价一直高企,手里的现金还有什么更好的投资机会?激发学生关注的热情同时,以引导学生将所学投资学理论活学活用。为了高效有序地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教师应当课前制订出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力求将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整。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发言,以控制讨论不偏离教学目标。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成为讨论的核心,不要以所谓“正确答案”去干扰学生的思考过程及表达,因为投资案例与现实经济生活一样,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当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冷场情形时,发挥教师对讨论活动的驾驭能力,及时指明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采用反问式的诱导启发,开拓学生思路,避免教师干扰学生发散式思考过程。
(三)教师及时总结,深化理论学习
案例教学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但若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教师积极、恰当的指导必不可少。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讨论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独到见解,还要通过总结把学生们的各种想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教学目标。如对冲基金的介绍中,以最著名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为例,说明冲基金对金融市场价格的扰动引起对实质经济和货币体系的破坏、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后果。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要为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是有效的,但是,在对冲基金操纵价格的情形下,由于信息不对称、输赢的机会不均等,对包括国家货币体系在内的市场本身造成破坏,从而降低市场效率。从经济学的价值观来看,这种市场行为导致的财富再分配,赢者收入增加以输者同等甚至更大的损失为前提;从全球角度看,是一种净的福利损失。与此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都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避免盲目恐慌性意识。另外,结合学生案例学习报告的撰写,系统总结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的收获,阐述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等,深化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此外,要表扬积极参与讨论的同学,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那些发言不主动的学生加以激励,使案例教学成为促进教师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要阐述的题目为:你在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是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案例说明)应该说,此题目比较宽泛,因为题目并没有限定课标的某项具体要求,就是课标倡导的理念也可以视为要求。题目也贴近实际,虽然有“案例说明”的补充要求,但“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就是教师的工作内容。只要能熟悉课标里的一两项要求,并复述出来,然后用教学中的一个案例证实自己是“如何落实”的,对于一个成熟并优秀的教师而言,应该难度不大。
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时间并无几何,从领到题目到陈述完毕,只给5分钟时间。
24人参加此项陈述,优秀者有之,但少之又少,多数留了点遗憾或欠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珍珠散落,独缺一纲提贯
此题的阐述,首先应该开宗明义。说出自己对课标某个理念或是学段某条要求的理解,然后结合自己的案例,说具体的做法,以突出题眼“落实”。反之也可,先说做法,再引证课标要求。可实际情况是至少有15位教师,主要叙述自己的教学过程。这中间的有些教师,教法很有实效性,也具典型性,如有的教师列举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案例,在恰当时机运用字理教学,组织了系列的课外识字活动。且讲述生动、具体,一听就是自己平时所做。可是,案例讲毕,只是说自己平时识字教学就是这样做的,所依据的课标要求却淡而化之、笼而统之。其实,讲述者就是在落实课标中关于识字写字的具体建议:“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这两句话可能较长,一字不差的记忆确实需要花上点时间,但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各种机会,识用结合”“多种识字方法”这些都是教师平时说课、议课的高频话语,也是识字字教学的指导策略。教师怎么在关键时刻不能有理有据呢?自己撒的是珍珠,却不知用什么来提贯,经验缺少理论的佐证,就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实在有些可惜。此种情况,遇到真正熟悉课标要求的听者,可能有所对应。否则,那就是有据无理、有果无根的经验主义,比赛吃亏事小,平时指导交流总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自然也不会让人心悦诚服。
二、慢言絮语,只少一序关联
当众阐述(或是当众讲述)不能说是妙语连珠,可也要对平日的口头语言适度加工,最起码要言之有序。语言质朴是优点。可过于质朴,甚至是用两人唠嗑的话语,那就流于苍白无趣。两人唠嗑,心有灵犀者若稍有分神,还会叫停追问。面对多人讲述,听者出于礼貌,有疑不问,搞不好那就是一团乱麻。这里面有客观原因,只给5分钟,平时习惯了40分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忘记什么可以临时或是结束再补充的教师来讲,只能争分夺秒、登台就说。5分钟虽然都说满了,岂不知,如果无序,话越多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越严重。反不如少说却说得恰如其分给人留下的印象深。话多而无序,问题没说清楚,却暴露了自己的问题。起码口语交际的要求或是教学策略是模糊的,因为小学第二学段课标的要求是: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第三学段课标的要求是: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自己言之无序,教学效果不难想象。本打算多言必贵,没想到言多有失。
三、模棱两可,唯欠一准点睛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7万余字,全文背诵不可能达到也没有必要达到。因为课标学习主要是领会理解并运用核心理念。但是,就学段目标的表述而言,最好要死记硬背,哪怕是关键词句的死记硬背。如此,才能比较三个学段的细微差别,保障教学的递进有序,螺旋上升。现场阐述者,在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或是教学实例寻找依据时,对课标相关条目的表述,往往把最为关键的词句省而略之。如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随意地说成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少了“学习用”三个字,对教师教的作用认识不足,和第二学段的要求区分不明。这就难免让听者对你的教学心有疑虑。同样,对词句教学要达到的程度(当然也含方法),三个学段的要求分别是“了解”“理解”“推想”,笼而统之,一概而论,区分不明,就会导致教学效果模模糊糊一大片。标准者,标靶也,理解上的失之毫厘,应用上就会差之千里。
总体成绩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凡是上述三方面遗憾或是欠缺较多的,课堂教学成绩也较低,反之,课堂教学成绩较高。也就是说,对课程标准是否能理解并且运用,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校甚至个人每学期都要学习课程标准,多数学校起初还要以此为专题进行学习交流,甚至很多来参赛的教师,在等候室里还在翻看课标,可是怎么到了用时就忘了呢?恐怕存在如下问题:
一、以为懂而事实上不懂
课程标准的语言不生涩,只要有过教学经历的教师一读即懂。加上系列的学习和培训,对里面的许多流行提法大家都不陌生,还能常常挂在嘴上。尤其是理念方面的提法,如:实践性、综合性、语用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可以随时引用,且由于帽子很大,所以戴在哪个头上也大致可以。可是我国的课程标准,概括性强,过程、方法、结果往往一并呈现。到了学段具体教学时,才进入了操作层面。操作层面的要求,虽然每个学段的教学板块大致相同,可要求上的不同只是通过几个词语来区分的。想有效地落实,非得咬文嚼字、锱铢必较不可。非得具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阅读策略不可。非得能把某项具体要求和实际教学中的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不可。就像现在的语文教学一样,引导或是自读发现阅读或是习作的策略方法,如果不及时运用,还是纸上谈兵,这种学习还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上。如此看来,平时的课标学习仅读过、听过、议过、考过,还是半截子学习,知能分离,不能对接。表面似乎懂,事实上还是不懂。
二、把课标当成应景应急的点缀
在遇到赛课、说课时,教师也会引用一两句或一两段课标的要求。可多数是研读或教学课文之后再去找课标并自下而上的学习,是迫于应景而临时抱佛脚。平时则仅凭经验(新教师也以老教师的经验为凭)想到哪里,教到哪里。课堂的表现也如栽树插禾,想在哪儿栽就在哪儿栽。反复研读教材,解读千头万绪,就是难以判断哪条头绪才是课标着力所指。知其大概者,扮演着盲人摸象的角色,知道语文就是学字词句段篇,就是学听说读写,导致学段不分,学情不分。可怕的是对课标浑然不觉者,就像小猴子下山,追赶潮流,红火了过程,却无功而返。真正地学习课标,运用课标,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熟记每个学段每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到了教学教材内容时,应该自动对接,对号入座,方能谈得上落实,而不是再去寻点缀。在日常的教学之后,抑是自己的教学有了实效有了创新,亦或存有遗憾,也要追溯标准要求,使教学和标准如影随形,甚至变成支配自己教学的潜意识,才能真正谈得上业务的成长。课标不是用来点缀增色的,教师只要站在讲台上,甚至平时的一言一行,其实已经向别人透露自己是否是个熟悉标准、运用标准的教师了。
三、把课标当成形而上的条文
教师在现场阐述时,只重教学过程的叙述,模糊课标要求的现象,其实也反映出平时的教学现状或是教学情形。只要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就是教语文。只要多做练习多做试卷,就能考好语文。只要瞄士际缘奶庑停变换着练习,语文的效果才更直接。和考试相比,课程标准就是形而上的文件。岂不知,课标不仅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检测的依据,试卷检测板块大体相当,就是检测阅读时所提的问题,也有规律可循,那就是课标里对相关学段提出的具体要求。只有先明确了要求之后,在阅读教学时,才会有意为之。复习时,也会有意练之。要比题海战术来得精准,也避免了许多无效劳动。也就是说,想检测成绩高,课标学习不但绕不开,还得要加强。
关键词: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6-3
笔者和本校陈咏梅老师主持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经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的第八期课题。该课题于2009年12月正式实施研究,2012年11月结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成果获得江苏省2013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较之以往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所有参与课程实验的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有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能否发生质的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适合新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历史赋予中学一线教师的使命。
为了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我们提出了《“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
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将学生学习行为前移,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六环节:是指为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将课堂教学归纳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六个环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实践的“桥梁”。本课题研究就是探究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内部关系的功能,并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学案引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主动完成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等各个学习步骤;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题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研究目标为:
1.探究出“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集结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课堂实录,形成专辑。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查阅文献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了解当前有关“学案导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时使用此法。
2.调查法: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手段与方式,了解师生对导学案编制、学生学习小组建立、教与学效果的评价等的意见和建议,以指导本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及实施过程中使用此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导学案编制要求的培训、学习小组建立及评价培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等。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反思。
5.总结研究法:对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等等。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创设适切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倡导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尽量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3.“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4.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的两条衡量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花费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超过既定的标准”,用“师生花费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1.建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建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3.“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略)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2年7月)
1.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全程参与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等。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听评课2~3节,并逐周汇总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写出听评课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在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2.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出不同学科的具体课堂模式。考虑9门学科的特点,探究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不同课型的模式。
3.制定“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为了对课堂教学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效,更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深入持久,是否具有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因此课题组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组织观摩课、公开课、赛课活动。学校坚持“以比赛促教学,以竞争促成长”的方针,分年龄段进行教师的赛课活动。教师在比赛中收获了成长,培养了重视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意识,明白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题模式的评价标准,初步掌握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6.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三)课题检查和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1月)(略)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总结出符合各学科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总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以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对话为主要方式,引起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知识建构,课堂不仅是交流、对话的场所,更是交流、对话的载体,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生”、“教师”、“课堂”三位一体的总体结构框架。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导学案为交流、对话的载体,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案、目标达成的路线图,这就对导学案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等;教师与课堂之间以教材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编制好导学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内容的设计;学生和课堂之间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度的关注课堂,真正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力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教师通过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维与发展;学生通过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实现生成与知识建构;课堂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师生、生生的互动及对话。让“学生”、“教师”、“课堂”的“三位”以及“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建构”、“课堂互动”、“交流对话”六个进行方式实现“六环节”的循环。
“自学质疑”环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在课前或课内通过自学、小组内的交流及互助学习,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本环节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设计学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等。交流展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交流,也可以是课堂对话讨论交流,还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交流展示等等,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及时思考,共享学习成果。
“互动探究”环节:“互动探究”的内容可以是“自学质疑”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交流展示”中生成的或未解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互动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学习小组成员间互动、不同学习小组间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环节的重要形式,问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让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案,可以选派代表进行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精讲点拨”环节: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惑点进行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过程;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选用,注意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环节中都可以适时地体现精讲点拨。
“矫正反馈”环节: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即可以在批改学案时,也可以在复习巩固时,还可以结合到其他“环节”的学习当中去。
“迁移运用”环节: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结果的检验,主要以“巩固案”的形式反映。巩固案的选择要体现难易结合,即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
(二)建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略)
(三)“学案导学・六环节”各科教学案例(略)
(四)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略)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式。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是学生“学案”的编写者,是课堂“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疑惑”的点拨者。目前,海州高中的课堂充满了学生“交流展示”的身影,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智慧碰撞,教师“精讲点拨”的感悟生成,学生“矫正反馈”的大彻大悟,师生“迁移应用”的提高升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是课题研究的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笔者获得省特级教师、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市政府特殊津贴、市名师、市“521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陈咏梅老师获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蒋红娟老师获得市优秀教育园丁等荣誉称号。王聿奎老师获得省教学基本功大赛总成绩贰等奖、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壹等奖、省名师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徐进勇老师获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三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践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促进了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获得了很多荣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现状 加强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现状
1.教学内容陈旧,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不少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课方面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理想化,缺少鲜活的案例。教材体系结构比较死板、程式化。这种教材既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又不能及时反映和体现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更缺少世界各国职业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及经验。
2.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在职业道德的教学中,灌输一直是最大的痼疾。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消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致使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无所适从。
3.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不少学生对本行业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不了解,缺少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查、接触有关行业和生产经营实际方面,很少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
4.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实施。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较多;教师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师道尊严”、“唯我独尊”观念仍然存在,对学生缺少民主、平等和尊重,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实施。
5.评价方式简单,降低了职业道德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较为简单,仍是以试卷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重大缺陷: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其他各科教师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评价,轻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由于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因此很难准确地反映教学实际状况与水平。最终出现学校的评价结果与社会、企业的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二、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推陈出新,富有时代气息。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善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具有时代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实用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隐性课程的活动方案,模块化组合的教学案例资料,多媒体教学的相关应用课件等。
2.改变单纯说教的教学方法,注重说理论证的结合。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改变单纯的说教方法,创设民主的对话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中,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在自觉的内心体验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完成职业道德内化。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实践。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学生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习惯。加强实习、实训,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又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3.改善学校“孤岛”教育,重视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职业道德的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职院校只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之一,家庭、企业、社会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只有各方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4.优化整合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是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二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三要加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形成职业学校的德育学科带头人。
5.建立综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