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规划

第1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第一,这一次振兴规划有着重大意义。文化传媒产业被真正纳入到国家的经济管理综合规划中,传媒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从前,文化传媒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服从意识形态,虽然已经提出了文化传媒产业的概念,但是离产业化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产业化步伐应加快,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构成,而这也是为了实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文化传媒产业机遇期的出现。我们党和政府文件中第一次2000年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经过10年的发展,文化开始实现产业化,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机遇。

从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媒体、新兴业态在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有理由相信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将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的十年或者二十年,即推动持续的高速增长。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个具有发展趋势的产业要走向成熟,必须在政策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使其能够抓住大发展的机遇,而实际上中国近10年的发展一直都保持着10%以上的GDP增长。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后,具体会形成哪些发展趋势?我认为有趋势。

第一,创新会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动力。文化传媒产业主要还得看内容,内容和传播是文化传媒产业的核心点,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振兴规划中就特别强调内容,我们的产品目前存在结构性缺口,一方面需要量,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来提升产品质量。在文化传媒这个领域,量的扩张可能很快就会实现,比方说目前的报业发展,还包括现在供不应求的产品等等,因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量的扩张之后,市场客观要求要把创新作为提升产业化的一个动力。产品事业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要不断提高质量,给市场提供新的产品,让创新的点由市场来决定和检验。

第二,规划别提出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重点改造,文化传媒市场进一步开放,我个人认为这种开放是渐进式的,而且有步骤、有管理。如今,文化体制改革正在加大,市场也在逐步开放,随着规划的实施,尤其像财经类、科技类、时尚类等非新闻类媒体会逐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市场。

第三,会出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兼并重组的。规划特别提出大力发展传媒行业,在今后形成一个兼并重组的高峰,这在我们企业前几年改革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样一个过程将会为我们投资者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四,移动多媒体,如网络、影视、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化出版等新兴文化业会迎来大发展的契机。规划别讲到要推动文化新兴产业大发展,我们在传统媒体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在新兴业态上与发达国家很接近,这是未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市场空间巨大,而且民营资本进入相对较少,从而使得开拓余地很大,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将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空间。

第五,文化传媒产业投融资、上市融资会出现新的。目前,已经相继有国有文化企业上市,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有关部门会进一步做出相应规划。所以,随着投资者门槛的降低,新的文化投融资将会进一步掀起,而且必将会与资本市场融合。我们的某些文化传媒长期以来脱离了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而一个产业的进步是不可能脱离资本市场得到健康发展的,所以必须利用资本市场经营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平台来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目前,我们可以预计今后几年内新的趋势将会形成,所以此方面也能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利润。

第六,文化娱乐将发掘出新的市场空间。大文化消费不仅仅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从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对外需的依赖性很大,像玩具等出口型产品影响都不容忽视。在内需领域,我们的市场开放得比较小,在这种程度下,文化产业、娱乐产业、内容产业市场基本上还非常小,所以关于此类市场的建设也会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调研,结果发现类似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几乎都在进行电影院融资项目。

第2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战略分析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已基本确定: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物流网络,形成以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和影视节目市场为龙头,以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具玩具、信息和旅游服务为重点,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省、面向国内外的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资本的跨地区、跨行业合作,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产业集团上市融资,促进文化产业多元投资结构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的形成。

总的来看,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是比较符合当前的发展态势的,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当前的这一规划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框架,从长远考虑,仅仅提供这样一个框架是不够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似乎还不甚清晰,不够具体,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合力还没有显现出来,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全省文化产业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各自为战的问题,影响和制约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而应紧紧围绕河南“根文化”、“黄河文化”、“武术文化”的主题,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河南文化产业总体方案,以“规划”引导资源开发与利用,确定规划重点和优先次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搞好产业链接,拓展国内外市场。

一、将搞好调研分析作为当务之急

从2007年1月到4月,河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省范围的文化资源普查和文化强省建设大型调研活动。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召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技术等各类专家,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细致分类和评估,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这将为找准切入点、盘活历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核算及信息交流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统计年鉴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探索出一整套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以统计数据作为量化指标,规范数据统计渠道,正确反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文化产业具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统计的难度较大。由于统计条件相对较差,可供投入的人力、财力有限,技术准备也不足,使得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显得格外薄弱,对此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搞准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数据,尽快完成河南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为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及政府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将构筑产业群放在第一位

产业群所形成的优势具有不可模仿性,是竞争制胜的最佳利器。形成了产业群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没有产业群就很难有什么地区优势可言,产业发展方向也就很难明确。一个没有优势产业群的省份成为文化强省,这是难以想象的。是否能够构筑文化产业群是今后检验文化产业是否成熟的标志。目前,我们在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规划出在哪一个方面的文化产业构筑一个产业群。但郑州“少林模式”为各地市面上提供了一个构筑文化产业群的可鉴范例。少林品牌,以前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围绕少林武术文化形成了系列的文化产业。焦作市以创立品牌为目标,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发展太极文化产业化问题,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开发中华太极文化,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并通过整体的产业开发和申报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工作,形成太极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力争使焦作成为全球著名的中华太极文化城。

三、将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互联网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高新科技先导作用突出,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后发优势的新兴文化产业。我们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和发展影视、电子音像、出版印刷、电子版权、网络文化等高新技、高附加值术行业,提升文化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后发优势。现在有种观点认为,河南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实力差,难以与先进省份抗衡,没有前途。这种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是产业优势不能仅以发展先后和目前状况来判断,最重要的要看市场潜力,在这方面河南的优势是最突出的,而且目前上升的空间也极大。况且,随着产业升级,未来文化产业的竞争必将以此为重点,我们迟早要进入这块阵地,如果将来再去追赶难度恐怕会更大,到那时要想争得主动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总可以循序渐进,何况沿海省份在这方面的发展时间其实也不长,也很稚嫩。

四、将选择产业项目作为规划重点

产业项目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长点。任何一个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都要灵活地运用文化资源,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当地文化精髓的文化名片,进行重点挖掘、深度开发,将其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世人,从而形成一批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创造产业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对待这一问题我们一定要慎重,要做好全面评估和可行性、盈利性分析,切实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不仅考虑现在发展形势更应着眼未来,不仅要看在河南的价值意义还要放在国内国际范围内综合考虑。逐步实现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对于那些已经确定的河南有线电视数字化项目、河南电视台精品旅游演艺项目、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项目、大河网、河南报业网、省政府门户网三网合并项目、豫版教材的研发项目、《中原文化大典》大型图书项目、郑州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项目、宝丰马街民俗文化园项目、鹿邑老子文化园项目和浚县民族工艺品制造大观园项目,应进行项目的全程跟踪保证各项资金切实落实到位,全面策划,做好项目的推介,保证项目收效。

五、将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

发展文化产业要抓住区域文化优势,对自己的发展重点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要抓住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性品牌。少林品牌是河南目前享誉全球的最大的文化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少林功夫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少林品牌过去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少林寺每年大约吸引数百万游客,并且造就了当地大规模的武术产业,目前的少林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模式。河南要发展文化产业,打文化名片牌,就应该把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少林功夫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体现了中原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代表了河南人的形象。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理应把少林功夫作为走向世界的第一品牌来打造。另外,河南还有很多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文化品牌。对于确定下来的豫剧和旅游业等品牌要放在省级层面来策划,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延伸,打造出一批最好的省级名牌并将其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上。要创新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借助于影视和演艺力量扩大影响,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三者互动,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六、将规划好区域布局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轴线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河南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必须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加以通盘考虑。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大潮导致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化,科学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趋势,规划好河南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在世界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形成自己的小格局,以有效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把郑州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和全省的文化中心城市,在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对周边省份有较强的辐射力,同时郑州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条件较好,发展河南区域文化产业,首先确立郑州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利用交通、资本、资源、人才等优势,以会展业为主,辅以旅游、城市娱乐、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他的机遇、辐射和带动功能值得重视和研究,包括考虑郑州、开封、洛阳文化发展一体化。在现有的文化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比较紧密的、依托中原城市群的文化发展一体化。郑州是商王朝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开封是七朝古都,又以宋文化为盛,而九朝古都洛阳则以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闻名于世。这三大古都同处中原黄金线上,本身的区域交通优势和文化构造带上的连续性使其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区域文化中心的优势,郑汴洛一旦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其所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是无法估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河南乃至整个中原文化产业的战略崛起,取决于郑汴洛文化发展一体化的程度。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韶辉.文化产业应有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J]. 中国改革报,2007,3:15 .

第3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毗邻云南、四川、广西、重庆、湖南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后进,又是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珠三角的近邻,因此,贵州有着广阔的跨区域合作空间。

同时,随着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贵州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员、物资流通的瓶颈逐渐打破,贵州将迎接全面走出大山的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特别是建设中的贵广快速铁路、贵昆快速铁路与昆曼国际公路相连接,必将构筑起泛珠三角与东盟地区的旅游大通道,形成世界级观光旅游线路。贵州的区位关系在新的交通格局中将得到极大改善。

面对先进地区寻求产业转移和资本新投向的浪潮,贵州将形成“洼地效应”,成为新的创业热土。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省内外文化需求迅速增长,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因此,未来十年,贵州在区域竞合中,必将会发挥强大的后发优势,贵州文化产业将迎来“爆发期”或“井喷期”。

发展文化产业

贵州资源丰厚

多彩的贵州,是文化多样性的珍贵宝库、多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净土、人类神奇的东方家园。多民族地区与欠发达的社会历史背景,山地的阻隔和交通的不便,使贵州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多样性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留下了数量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经典的标本,是现代人和艺术家寻梦的后现代生态家园。多样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产品内容素材和创意元素,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宜人的海拔和气候、珍贵的地质遗址、繁多的生物种类,构成了贵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当今世界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成为文化旅游的对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环境,特别是为周边夏季高热城市避暑而随之产生的开发利用价值迅速提升,具有开发旅游、休闲、养生的天然条件。

因地处偏远,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贵州形成了地域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如史前文明、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红色文化,距今天最近的工业遗产――三线文化,和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这些形成了贵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贵州文化产业可资利用的优质资源。

这些珍贵的文化产业资源,构成独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正契合后工业社会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实现三个融合

实施分阶段发展

贵州处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的第三阶梯,与东部发达省市和中部一些省市相比,在GDP总量、人均GDP、恩格尔系数、服务业比重、二产结构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走具有贵州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自身现状出发,贵州文化产业第一阶段必须选择以旅游为引擎,以多民族原生态文化为基础,以神秘奇异的自然生态奇景为依托,走以创新为根本,超越常规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要突出文化旅游这个中心,并坚持多业共荣、越界发展、跨省竞合的发展模式。各市州地则要根据自身特点,实施差异化的错位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三个融合: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新业态融合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保护融合协调发展。

第4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业;联合互动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目前很多省(区、市)都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贵州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演艺、会展,形成“多彩贵州”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正在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的独特模式。贵州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具有容纳性广、关联性强和易于打通各产业之间关联产业链的特点;同时,文化服务的无形性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建设必须以其他产业为载体,实现广为传播和文化价值。根据贵州的特殊省情,将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是贵州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贵州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产业好戏不断。贵州电视台组建的家有购物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吉林等13个省市落地,3年总经营收入达12亿元;2010年11月“多彩贵州”商标注册成功,开启省级文化品牌产业化运作先河,带动了会展、演艺、民族工艺品、饮料、酒、茶等多个类型的特色旅游产品发展;2010年6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直四大文化企业集团同日挂牌成立,文化产业散、小、弱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指出我省处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的第三阶梯。现阶段,文化旅游业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是整合贵州多种资源的平台,是贵州文化产业全面启动和提升的市场基础,也是带动贵州文化产业各行业各部类发展的龙头。对全省有国家级及以上称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之乡、风景名胜区等入列文化产业的资源统计表明,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位居前列。同时,《纲要》对省内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消费市场和民意进行了专题和综合调查,发现我省文化产业出现了两种迅速增长的需求:本地市场快速成长,城镇居民对文化需求不断扩大,成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市场;同时,外地市场对贵州的文化消费需求迅猛增长。因此,贵州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贵州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缓,整体旅游形象不明显,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和整合,离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的发展缺少品牌、市场、资金等要素的支持。要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掘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

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1)文化旅游业是贵州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文化、神奇的自然景观,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的成功运作,以及针对旅游市场成功推出的《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演出,是贵州在旅游与文化结合上进行的有益尝试。将文化旅游业最为贵州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符合贵州的比较资源优势,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同时,借助不断发展的文娱演出业、会展业、广播电视业等,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文化产业促进了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保障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自然观光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游客在对文化、休闲、益智健身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业的收益不再单纯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加,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富有特色的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越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就越发达。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文化旅游业,让文化有市场,让旅游有灵魂,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投资商关注的焦点,适应未来旅游业的产业升级需求。(3)文化旅游业将有力带动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文化产业的开发应注意寻找载体,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作为一个产业来说,文化不是孤立的,其效益的体现往往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单纯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仅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而且也不容易让群众接受;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周期长的问题,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而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旅游功能的导入,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价值空间和市场空间,能够有效弥补文化产业短期盈利不足的缺陷,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迅速将文化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化旅游业把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对旅游业进行重新审视,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延长旅游产业链,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加速作用,而且对文娱演出业、广播影视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作为主导产业其带动性和关联性将更加突出,也会成为贵州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难点在于如何引入消费市场,实现文化产品的外销,扩大市场规模和占有率。而旅游业的发展,为贵州省带来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形成了较大的外来消费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平台,有利于贵州省经济内需型向外需型的转变。将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与旅游业发展“请进来”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业“请进来”已经积累起来的市场和经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逐渐树立国际文化贸易观念,逐步构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第5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

初具规模富有活力

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保税区,其GDP、工业总产值、运输量、利税等经济指标大于国内其他14个保税区的总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利用其地理区位(港区一体化),政策环境、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以建立货物分拨中心的形式,大力拓展物流分拨功能。日本的佳能、松下、美能达、JVC;美国的通用电气、宝利来、施乐;德国的金钟—默勒等均在这里设立了分拨中心。目前有近70家位居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针对国内市场的分拨和采购活动发展非常迅速,仅2001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分拨额就已经达到601亿元。目前,外高桥已形成海运与空运,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区外物流与区内物流、自营物流与外协物流相结合的物流产业。据悉,外高桥物流基地建设采取两翼展开、全面推进的方略。北区,依托外高桥港区,以发展海运物流为主,扩建方圆1.2平方公里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为中外物流企业提供一个集装箱快速集并,中转,分拣。分送的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平台;南区,以园区跨国公司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发展空运物流。现在,外高桥地区已成为上海重要的航运物流枢纽。目前已有国际班轮干綫9条,支綫20余条与外高桥连接,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航运集团陆续进驻港区,而其中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已超过600家。



天津港保税区是全国唯一的坐落在港区内的保税区,这与国际上自由港区的形式较为接近,对形成保税仓储和货物分拨中心极为有利。天津港保税区自1994年起借鉴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确定了“国际物流运作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了“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物流为基础。以仓储加工为依托,以保税生产资料为连接”的发展方针。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培育和发展了天津港商业保税仓库,华铁隆津泰、天保国际物流等一批重点企业,吸引了日本宇德,冈谷,丰田、松下以及美国海陆、卡特彼勒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合作从事物流运作。形成了以CBW,华铁隆津泰。中轻腾发,振华,铁宇,冈谷,赛思瑞泰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企业群落。另外,天津港保税区先后建立了国际商品综合市场,国际汽车、机械,纺织原材料、建材等一批专业化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汽车。农用膜、油。食用油、羊毛电子产品、现代家居等产品的分拨配送基地。天津港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稳步增长,迅速成长为北方最具活力的国际贸易物流区。



广州保税区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区,而广州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是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全球外资加工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广州保税区已规划2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电脑工业城,专门为电脑产品进出口提供服务.被省市定为重点建设项目;另一个区是物流贸易区,范围大约是1平方公里,设有仓储,运输,报关,码头,服务机构,其设特种冷冻,恒温仓3--4万平方米;码头一座,年吞吐量100万吨;拥有一批具备综合现代物流管理与服务能力的中外物流企业。其中包括进口汽车及零配件集散中心,华南进口纸张集散中心,珠江三角洲加工贸易企业料件及产品物流中心、化工材料集散中心、国际空运货物物流中心、钢材及有色金属集散中心、金银首饰加工专用料件物流中心,国际货运等项目;努力把保税区建设成为华南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广州及广东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从以上保税区的实践可以看出,统一高效的体制优势和管理优势推动了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保税区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基础设施条件也已经基本形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正在从起步阶段向功能提升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

内外兼修协调发展

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保税区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保税区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国际物流功能在中国保税区的充分发挥。



从保税区来看,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物流业务需求量小,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现状与未来,而保税区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物流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保税区目前的物流量还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内现有的主要物流企业业务量仍不饱满。这种状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工商企业、跨国公司本身缺乏对保税区物流的需求,而是由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运作质量及其竞争力等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美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仓储企业之一、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曾直言道:“外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物流市场,主要因为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还较不完善。人们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物流,怎样的物流才有价值,中国的物流企业也存在着经营项目混乱、专业性不强的弱点,同时中国物流体系更缺乏一个信用保障机制。”其次,物流服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保税区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虽然在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保税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第三,保税区内外的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在吸引新的物流企业进入保税区的过程中,大多数保税区没有注意使保税区内的物流网络与区外的物流网络以及腹地的物流网络很好地相互对接,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第四,保税区内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比如现代物流业要求的具有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综合物流系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

同时,从保税区外部来看,亦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由于有关部门对保税区的认识及政策条文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实际上并末得到充分落实,这必然会影响到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二是物流运作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物资和对外贸易等若干个行业部门,保税物流的运作还要涉及到海关和外汇管理部门,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适应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三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首先是海关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一些过时的法规没有及时废止;正在执行的一些法规不够透明。其次是海关通闯效率不高。对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验放,海关的现行做法是先税后放,申报,查验,征税等手续都在口岸现场完成,大量货物进出口影响了口岸通过,形成了“口岸瓶颈”。再次是海关通关手续繁杂,海关职能管理划分不清,影响了工作效率。四是保税区与港口没有进行一体化联动。中国大多数保税区的进出口货物大部分都需要经由港口,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的支持和协作。可目前由于保税区和港口是两个独立的部门,虽然目前两者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较好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但综合效益还是不如一体化的效率高。



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措施



1.构筑和完善以多式联运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物流高速公路。



国际多式联运系统是指在国际运输中灵活运用各种运输形式所具有的安全、准时、大量、高速,舒适等特性,综合组织成最有效和最适合运输需求的综合物流运输系统,即由一个承运人员责将多种运输方式综合与集成,以最好的服务,最快的速度、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实现“门到门”运输。这种综合运输方式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扩大运输能力,还能促进运输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不仅是运输业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是国际物流的高速公路。保税区具备了构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体系的条件,这也正是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的重要支撑。因此,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经营运作的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比如,天津港保税区要在建立以天津港口为龙头的海陆、海铁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和完善空港物流区的运作,从而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深圳保税区可以凭借丰富的海岸港口资源发展以远洋国际运输为龙头、以海铁联运为主要方式的联运系统,带动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京九,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广东地区相对发达的公路网,海陆对接,建设小陆桥通道,在提高过境货运总量的同时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保税区要与区域的总体发展衔接配套,和大口岸建设衔接配套,要创造“九通一平一围”的配套条件,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通讯、供热,制冷系统,为多式联运企业造区营造良好的国际商务环境。



2.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保税区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1)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即进出区商品的种类、价格,数量、性能,预计入区时间;进出区商品的来源或去向。(2)保税区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即进出区展示商品的种类、价格、质量,敷量;进出口展示商品的供货商信息及可供应商品情况;进出区商品展示空间利用信息。(3)保税区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即进出口短期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进出口中长期滞存商品处置信息。(4)保税区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包括区内加工企业信息,出区加工商品信息等。(5)保税区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即进出区商品仓储条件和设施信息;进出区商品仓储设施占用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进出区商品仓储可用空间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6)保税区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即国际物流结算体系(网络银行);资金市场(短期资金拆借);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信贷);外汇市场(调剂外汇余缺);保险市场。(7)保税区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包括:公路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铁路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海运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航空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8)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反镇信息。



3.吸引航运集团共同建设国际物流园区,为推进国际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依据。



国际航运集团将以其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同货主的良好关系和高科技的网络技术而成为世界物流的主导力量。这是因为航运集团在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系统中使集装箱运输突破了传统的“港到港”概念,进入了“门到门”多式联运网络。不仅经营传统的海上运输业务,而且大量渗透到陆上运输。港口装卸、仓储、,装拆箱等与运输相关的产业,掌握着全球物流网络中的60%货代业务,物流从资金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过渡,从传统的运输业务向国际多式联运发展。因此,吸引国际航运集团和综合物流的骨干企业共同建设保税区国际现代物流园区是营建国际物流网络的中心环节。物流园区是近几年来现代物流发展的产物,它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它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将众多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立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之一。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立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保税区贯彻“不在所有,重在所流”的经济思想,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实施定向招商,按照产业布局和产业功能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基础物流、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和物流技术等多功能行业性的企业落户物流园区,并与海关共同研究物流园区提速通关的必要条件和监管新模式,与国际航运集团和国际大港研究亚太地区的货源、箱源,箱流,为优化产业功能体系,推进国际现代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依据,吸引航运集团、建设物流网络。



4.鼓励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

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物流活动和配送工作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或储运公司来完成,由于它们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只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因此是独立于买方和卖方的第三方,故称‘第三方物流’: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第三方物流服务实质上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高效的供应链设计,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库存的可见性及其与主事的良好协调,从而降低库存水乎,提高运输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和定位

在国际上,物流业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这样讲,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过程以外的其它过程都可以包涵在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邮政业等等,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对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我认为:

宏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观定位:是流通业的基础。

微观定位: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

二、中国的物流业要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我认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1.鉴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业一方面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但物流业需要培育。2.如何让物流业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目标、有措施、有分阶段实施步骤。要作为一个重大战役来打。

3.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来发展物流业,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4.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都介入物流业的发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要承担什么责任

我认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企业、中介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运作,中介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在物流业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特别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总战略目标之中。

2.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技改贷款、项目审批、口岸设立、培育大物流企业与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等等。

3.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4.强化与协调物流标准化建设。

5.推动物流教育与物流科技发展,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四、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1.总体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在项目建设上又是一个指令性意见。

2.市场化运作,向国内全部开放,向外国按加入WTO的承诺执行。

3.规划是粗线条的,要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城市为中心。

5.在注重工业品物流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产品物流。

6.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开始就要提倡绿色物流,坚持可持续发展。

7.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点,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框架

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五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实际上已经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并服从于物流的总体设计。

2.城市物流中心规划。包括港口进出口物流,公、铁、水、航结点集散物流,城市社会物流等,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系统。

3.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等。

4.物流人才规划。据预测,未来10年内,国内需高级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3-4万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的配合。

5.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把物流活动分离出来。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如何运作

1.要有一个运作的组织,建议成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计委、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统计局等部门参加。

吴邦国副总理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按邦国副总理意见,中国物流业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国家经贸委如何牵头要组织落实。我们不希望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牵扯的局面。

2.要出台一定的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有利于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

3.要提出一个总的投资来源计划,包括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

第6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规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12-0027-04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国务院联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九部委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在鼓励金融业积极创新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大量金融资本涌人文化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文化与金融资本开始对接,市场上出现了艺术品金融资本化的创新,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的产生。然而,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这种全新的交易模式产生后,各种问题如交易风险如何防范、投资人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纷至沓来,组织份额化交易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也不断暴露出制度设计和管制方面的不足与弊端,种种问题急需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尽快研究和出台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规制对策,才能使在我国出现的这种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创新能够走得更安全、更远。

一、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产生及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是指将法律允许上市交易的文化艺术品,经过鉴定与价值评估后,以虚拟的若干份额方式进行等额拆分,拆分后按份额享有的所有权以类似于股票交易系统的方式进行公开上市交易。2009年我国首家组织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并为文化艺术品份额集中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和相关信息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设立。根据《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暂行规则》第6条规定,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职责是为艺术品份额的集中交易提供平台、设施,履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职责,监督管理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本所对艺术品权属、真伪、品质等均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随后这种模式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在各地纷纷组建,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6月,国内陆续开业的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已有15家,正在筹备阶段的有5家,还有更多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成立在计划中。

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提供的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为实现文化艺术品市场与金融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全新方式,大大便利了金融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也为文化艺术品价格形成提供了发现机制。“2011年1月26日,天津山水画家白庚延的作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简称《黄河咆哮》)与《燕塞秋》在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正式上市,其中《黄河咆哮》上市总价600万元,《燕塞秋》上市总价为500万元。这两件艺术品份额均以1元/份的价格进行申购,开盘当天便涨至2.16元/份。截至2月25日收盘,《黄河咆哮》报收6.21元,月涨621%,市值从600万元达到3726万元;而《燕塞秋》报收5.75元,月涨575%,市值从500万元涨到了2875万元。涨幅让人瞠目结舌。”而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也一度成了全国投资者、金融与艺术机构,以及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掀起了艺术品投资热潮。这对于解决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够充分、节奏较缓等问题,无疑是一支强心剂。

然而,在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迅速发展、市场日益火爆的同时,各个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体制漏洞、交易风险、透明度不足等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也因为负面新闻不断,合法性、公平性遭到公众质疑,被各种批评的声音推到风口浪尖而一度陷入停滞,到2011年6月才逐步恢复正常营业。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是我国首创的金融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交易模式,作为新生事物,难免出现各种新问题急需规范:比如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之后,如何理顺各个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文化艺术品的保管、展示等收益处分权如何行使;交易中的风险包括艺术品的真伪、灭失等如何承担;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如何客观公正地完成等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规范,各地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都自行制定自己的交易规则,许多做法大相径庭。各地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也都是由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由地方政府部门监管,缺乏统一的设立标准、运行制度、监管办法和监管主体,这些都势必严重影响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正常发展和文化艺术品份额交易市场的交易安全。如何对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这一金融与文化结合的独特模式进行规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课题。

二、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

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的出现是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根据《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暂行规则》第4条规定,艺术品份额交易模式是指将份额标的物等额拆分,拆分后按份额享有的所有权公开上市交易的方式。份额标的物指在本所上市交易的同一份额代码所指向的艺术品或艺术品组合。份额交易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标的物的权利拆分成若干等份份额进行销售,份额买受人可对所持份额再行转让,各份额持有人之间形成对份额标的物的共享权益的关系。那么,以何种法律、何种方式来规制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这需要确定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法律性质。对此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一)以《物权法》共有规则来调整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及其不足

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标的物一般包括书画雕塑类、玉器珠宝类、金属器类、陶瓷类、著作财产权类等其他允许交易的艺术品,这些标的物大多是有形的动产,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实质是把标的物的权利拆分成若干等份的份额进行销售,投资人按照自己购买的份额享有权利,在许多人看来这正好符合《物权法》对按份共有的规定。按份共有,又称“分别共有”,指数人按应有份额(部分)对同一项财产共同享有权利、分担义务的共有。《物权法》第94条规定,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按份共有中,各个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依据其不同的份额确定,这也符合份额化交易的结果,如果交易的标的物是著作财产权,各个投资人也可以对标的物形成准共有。目前许多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就是根据共有规则来处理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暂行规则》第16条规定,投资人按本规则规定享有份额交易权,购买并持有份额即成为该份额标的物的共有人。共有人应遵守本所共有人公约,依其所购买的份额与其他共有人按份共有份额标的物,

对份额标的物享有相应份额的所有权,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也制定了文化艺术品共有人公约,规定按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制订的规则保留份额的持有人或购买并持有份额的投资人会员是该文化艺术品的共有人。

从本质上讲,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对象是文化艺术品之上的物权等财产性权利,可以形成共有。然而,按照传统民法按份共有规则来处理、规范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后各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力不从心。第一,根据《物权法》第96条规定,共有人按照约定管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物权法》第97条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后的共有人,可能成百上千,就管理共有财产达成一致几乎不可能,而各共有人都行使管理文化艺术品的权利和义务,则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处分文化艺术品或作重大修缮的,应当召开大会经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则成本过高,共有人之间另行约定,则在操作上也因人数过多难以达成一致。第二,传统按份共有中,共有人当然享有优先购买权;《物权法》第101条规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转让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但文化艺术品份额持有人转让自己的份额时,其他持有人如果都行使优先购买权,则难以处理。第三,传统共有关系是一种私人关系,其内部共有无需对外公开,而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过程中,份额的销售、转让等对社会公众公开,《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暂行规则》第九章还专门规定了信息披露,其第77条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是指艺术品持有人、发售商以及相关机构等在份额发售、承销、上市交易过程中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相关机构和个人。第78条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应根据本所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第79条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应保证信息披露时间的及时性和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在实践中,虽然各个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都按照共有制度制定份额化交易过程中份额持有人之间的关系规则,但考虑到共有人过多,在行使共有权上无法操作,都要求持有人将共有物的保存、改良、维护、投保等权利行使授权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如《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文化艺术品共有人公约》就规定,共有人取得文化艺术品份额的同时,视为同意授权本所全权代表共有人对标的物进行维护、修复、投保、展示等。这正是看到以传统共有关系处理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份额化交易是资本市场、金融体系催生的时代产物,传统民法已鞭长莫及。但如果有份额持有人不愿授权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行使份额共有权,如何处理?如果强制投资人购买文化艺术品份额时,必须授权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行使份额共有权,则又有侵权之嫌。

(二)以《证券法》的相关规则来调整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及其不足

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在各个地方试点运行后,一些调研部门指出,通常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指的是物权转让,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方式虽然以艺术品为标的物,但更多的是考虑艺术品投资增值的金融特性,具有标准化拆分、公开发行和连续易等明显的证券化交易特征,不属于文化产权交易范畴,应参照适用《证券法》及其相关规范。

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是将艺术品以虚拟的若干份额方式进行等额拆分,拆分后投资人按份额享有的权益以类似证券交易系统的形式进行公开交易,交易转让以证券化的方式完成,并不涉及标的物实物的交付,与一般动产转让需交付标的物不同,具有证券化交易的鲜明特征。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制定的交易暂行规则,也仿照我国《证券法》的立法结构制定了总则、艺术品份额发售、艺术品份额交易、登记结算等规则。但笔者认为,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中的份额发行、转让不同于《证券法》所指“证券”的发行、交易活动。我国《证券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适用本法。而股票是股权凭证,股权是股东向公司出资而具有股东身份的人享有的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反映的是股东与公司之间以及股东之间的关系;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公司债券是公司债的表现形式,基于公司债券的发行,在债券的持有人和发行人之间形成了以还本付息为内容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因此,股票、公司债券反映的是投资人与公司两种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标的是文化艺术品之上的权利,反应的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两者之间的区分泾渭分明,并不能用《证券法》的规则来处理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中发生的法律关系。比如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人为股份公司,发行人需要符合《公司法》、《证券法》规定的条件,并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但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中的份额发售,出卖人为文化艺术品的合法有权处分人,其可以委托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代为发售,但发售的收益由出卖人享有,只要文化艺术品为法律允许交易的标的物,以份额化交易方式出卖文化艺术品并不需要经过国务院相关机构批准。再比如,《证券法》所指的信息披露,是要求上市公司对经营和财务重大信息进行披露,但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中的出卖人却并无经营和财务信息可以披露。

许多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在发售艺术品份额时,要求由不超过200人的特定对象认购,形成按份共有。设置200人门槛,正是为了规避《证券法》第10条关于公开发行证券的规定。但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并不必要设置这个约束,它与《证券法》并无必然联系,至少在国务院依法作出认定之前,不能适用《证券法》的规定。

(三)借鉴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范来调整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及其不足

有人提出,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能否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范进行立法规制?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传统的证券发行是以企业发行股票、债券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则是以特定的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其中不动产证券化与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颇为类似,但又不同。不动产证券化指通过某种组织性活动(如信托),将直接投资不动产转变为间接投资证券化的过程,是将不动产物权转换为可以流通的小额债权或股权;不动产证券化中证券化发起人应于不动产原权利人处取得权利后,方可进行资产组合。而后,发起人还要将该权利组合转让给特殊目的公司或有限合伙甚至信托机构,最后由特殊目的公司、有限合伙或信托机构作为

权利主体发行证券于投资者,投资者取得债权或股权证券。不动产证券化过程中,可能经过数次权利主体的变化,而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投资人取得的是类似物权的权利,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出售人是文化艺术品份额的合法处分人,它与不动产证券化在许多法律关系上有本质上区别。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目前缺乏可以适用的专门法律规范,其作为一种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创新,必须在传统立法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专门立法,才能适应规范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需要。

三、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法律规制的内容

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法律规制,需要在传统立法的基础上,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立法,立法层次上可先出台行政法规或者多部门联合规章,形成多部门法律法规共同规范的局面。

(一)以专门立法建立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基本法律规制体系

第一,建立文化艺术品的鉴定和评估制度。目前行业通用的鉴定、评估程序和规则尚未建立,当前艺术品市场鱼目混珠,严重危害交易安全,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一方面做着推介、销售艺术品的宣传,组织影响着艺术品的鉴定和评估,却又不承担任何责任,对欠缺相关知识的投资人不利。为了规范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行为,应该建立客观中立的第三方鉴定和评估机制,鉴定和评估机构既可以由交易的当事人自己选择,也可以由交易当事人委托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选择确定;要建立鉴定和评估人员、机构的责任制度,区分人为风险和正常的市场交易风险,只有正常的市场交易风险可以由投资者承担。

第二,规范文化艺术品份额持有人之间的关系。文化艺术品份额持有人之间在本质上属于共有文化艺术品的关系,可以改造传统民法的共有规则,成立由文化艺术品份额持有人组成的持有人会员大会,按照持有的份额比例在会员大会上行使表决权,由会员大会形成的多数人决议决定文化艺术品的保管、收益、处分、投保等权利行使问题,会员大会也可以决议将上述权利委托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代为行使。同时为了避免多数人决议损失少数投资人的利益,对于决议持反对意见的份额持有人,可以以市场价格要求其他持有人收购其份额。

第三,建立文化艺术品份额的转让机制,文化艺术品份额的转让不同于传统物权转让,是一种证券化的权利转让,要针对此建立交易规则。比如,要建立份额交易的流通性保障规则,对于份额交易的无效处理,一般不宜适用相互返还、恢复原状等责任。

第四,建立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运行规范。目前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既提供交易服务,有时又参与交易,在份额化交易中有多重身份,但无论如何其不能自己监督自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运行规范包括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在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中的地位、职责、权利义务等,要规定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设立条件、组织机构、高管任职资格等。

第五,建立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监管体系,明确统一的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监管责任。文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作为金融领域的创新,建议由金融业监管部门联合文化业监管部门共同监管。

(二)以传统法律解决交易相关问题

持有人与投资人之间是一种买卖合同关系,对于正常交易中的纠纷,比如交易标的物出现权利瑕疵、在交易过程中灭失、交易涉嫌违法、交易标的不能等情况的处理、可以由《合同法》、《文物法》来解决并进行规范,但考虑到交易效率问题,处理效力应仅及于发生纠纷时的份额持有人,比如正在交易的标的物因被认定违法流通导致交易绝对无效,但对于发生过的交易已不能要求相互返还。文化艺术品交易和保管期间的损坏、遗失、评估价值差异等无法在投资人之间合理分担的损失,要通过保险予以解决,保险合同的签订、履行要由《保险法》规范。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民族历史文化 旅游产业 基础地位 相互发展

中图分类号:TH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292-02

民族历史文化,是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旅游背景下形成的,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而慢慢堆积、沉淀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历史烙印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其生命力的传承与延续,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

民族历史文化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范畴十分广泛,既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寺庙观庵以及民族文化设施等;也包括能体现其民族精神、气氛、风格的历史、艺术、宗教、风情、节日庆典等无形物。

一、民族历史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民族文化历史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一个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积淀,能很好的与当地的山水自然风光相结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地的人民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并将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融入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中,通过生活形态、劳动、歌曲舞蹈、神话传说等各种形式,将这种情怀以民族历史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别之处,而这种特别之处只能在当地才能灵性的表现出来,如若脱离了特有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魅力。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新兴经济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架中涉及的领域较宽,跨度也大,几乎囊括了可开发利用的所有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既包括山川河流、自然万态,也包含了历史遗存、民俗风情、民间技艺、文化活动、文学遗产等民族历史文化。

要发展一个地方的旅游业,除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等因素以外,要想吸引到游客,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民族历史文化凭借自身的特色,具有不可移植性和区域垄断性等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吸引力,让人们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当地特别的文化色彩,体会到其中的曼妙多姿;同时也为当地的自然风光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成为了旅游活动重要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

2、民族历史文化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对旅游产业的开发便有着关键的影响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现今这个以展现自身特色,追逐个性的世界里,要想吸引大家的关注,就必须要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民族历史文化,既有绚丽的表现形式,如贵州的蜡染、侗族大歌、苗年等,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让外地游客能耳目一新的同时,又能让人们从中体会到浓烈而又独具匠心的民族历史文化气息,反映出我们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核心因素。

如果能将贵州本民族的东西,用一种内涵丰富,外表多彩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就是对贵州旅游资源质量的一个提升,再配合相应健全的旅游配套设施,从而能更好地推进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而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在旅游中关键作用,从而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促使了当地能主动的参与到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利用,并能通过旅游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旅游和环境等诸多良好变化的同时,保证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发展得到一定的保障,还能通过文化交流等活动,开拓思路,推进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开发研究,从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趋势。

二、贵州民族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

1、贵州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四十八个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其民族文化资源相对丰富,也在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目前贵州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基础的。如前面所提到的蜡染、侗族大歌,还有现在的多彩贵州,都是通过展现我们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彩特色而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和赞赏。

但是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省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多数以原始古朴的原生态形式吸引着各地的游客,而也恰恰正是这种相对封闭原始的状态,也让游客觉得好奇的同时,对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难以深入的了解,形成了走马观花看稀奇,看过就算的肤浅旅游模式。

而且也是因为这种相对的封闭状态,让各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开发,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形成了一种各自为阵招商揽客,只看中游客的数量,而不注重旅游质量和发展的局面。这些局限性,不但使得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在旅游产业中难以发挥核心带头作用,也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制约,形成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注重长远深化、发展的局面。这样不仅会导致民族历史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受到一定的影响,也很难使其发展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其持久性得不到保障,进而也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

2、贵州民族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转变与发展

旅游产业开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而历史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基础,如何让贵州民族历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发挥基础核心作用,是我们所必须思考和行动的。

要想在旅游产业中弘扬贵州民族历史文化,就必须找到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通过归纳总结,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言简意赅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游客在短暂的旅游休闲中,达到既欣赏了山水风光,又了解了当地淳朴自然的民族历史文化,从而不仅让游客饱了眼福,也给他们一种精神文化的感知和传递,形成一种由外而内的愉悦感,给世人留下一个真正的“多彩”贵州的深刻印象。

比如贵州夜郎文化,夜郎是我国古代秦汉以来在西南夷历史中的一个待解之谜,《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很多人都听过“夜郎自大”这一成语,但是要细说,却又不知就里。而要求游客用专家学者的眼光去考据,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我们就可以用手上所掌握的丰富的考古资料,历史记载等数据转变成生动故事、舞蹈等表现形式,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配以声、光、电、影等多媒体的展现,用展览、表演的形式,让观众得到一种亲临其境的休闲娱乐享受,并在其中得以了解到夜郎文化的久远和神秘。

还有我们的高原明珠花溪,除了它秀丽的风景以外,也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花溪曾是仡佬族的集聚地之一,由于仡佬族的衣服配饰花色鲜明多彩,此处便被称为“花仡佬”,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因为此处溪水潺潺,风景优美,才将“仡佬”去掉,增添一个“溪”字,代表碧水之意。而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的衣冠冢就葬于此地;著名作家巴金曾也在此举行婚礼并且深夜挑灯写作;时任省府主席的吴鼎昌也为花溪写有“山势西来,百粤三湘观壁垒,江流东去,九州四海撼风云”的壮丽诗篇,还有于1960年4月,在访问缅甸、印度、尼泊尔等14国回国后,也曾到贵阳花溪西舍作短暂休息调整。把这些珍贵的民族历史资源,融入到优美的自然山水中,形成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为底蕴、以独特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

在旅游业产业开发的带动下,我们不仅要重视民族历史文化的运用和展现,更应该认真地了解和开发当地民族历史文化,将其深入研究、整理,让沉默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智慧和历史变迁由隐在的精神文化变成可以感知的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如贵州苗族铜鼓文化保护研究、赫章可乐古代地方土著民族葬俗文化保护研究、贵州水族文化保护研究、贵州古代青铜器时代的文化等等,这些民族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完全开放仍然需要我们文化人的不懈努力。

而通过旅游产业宣传性、流动性等特点,借助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形式,不仅使得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得以展现,还可以借鉴和参考省外甚至是国外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学习到先进的研究技术、思想、经验,与本省的实际相结合,在开发与保护中寻求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保持其自身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使得我们贵州的民族历史文化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延续。

三、结语

贵州民族历史文化,作为贵州旅游产业基础和核心,是经由历史文化长久积淀而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绝无仅有的独特资源,不仅为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氛围,也使得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更为融洽和能动的结合,让文化给予自然山水新的生命力,成为旅游产业中不可欠缺的灵魂因素。而旅游产业的开发又能更好的带动民族历史文化的不断深入开发、研究和保护。使得两者能互利的共同发展,让贵州的民族历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同时,旅游产业更加兴旺发达。

参考资料

第8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产业与市场的直接关联,是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概念,坚持把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准确把握市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甚至能引领市场潮流,从而激活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普遍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导致产业发展的最终输出端与市场不接轨,甚至带来利润流失。以动漫制作为例,我国内地动漫市场有80%以上的利润流向了日本、美国、韩国等,有学者初步测算,以国外开发的史努比、米老鼠、吉蒂猫、皮卡丘和小叮当五个卡通人物的相关文化创意产品,每年从我国带走6亿元人民币(约1亿2千万新元)的收益。反观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市场意识,普遍忽略了市场积极作用。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问题的归因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长规律。一般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将创造力视为使命,这种使命感驱使他们激情、忘我、专注地投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制作中,这种工作状态主要导源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有了这股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才会与其他人群分开。为了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首先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特征,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具有知识性、技术性、创造性等三个特征。1.知识性。知识性是指文化创意产品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智力依赖远远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陶冶性情、审美期待、提升素养为目的,而且与传统文化产业不同,“创意”是其核心,复杂的知识体系是创意产生的前提。因而,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化创意人才是主要劳动力。2.技术性。技术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需要较为繁复、尖端的科学技术,需要劳动者掌握复杂的劳动技能。文化创意产业的设备、生产工艺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密集特为保证其难以复制、难以模仿创设了条件,从而可保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3.创造性。创造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有效参与,创造出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审美标准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创新精神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决定性要素,也是其增殖部分的主要来源。因而,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既体现在凝结在产品上的人的创造性劳动,也体现在具备这种劳动能力的人才身上。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问题的归因。具体如下:1.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滞后。文化创意产品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比如,产品设计类需要工艺美术设计师、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师,数码艺术类需要漫画师、数字合成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等等。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大量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等。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相对单一,大多数艺术类院校重视专业技术、技能、技巧的传承,但缺乏对思想品德、综合素养、文化知识的重视,特别是缺乏对学生市场意识培养的相关课程严重匮乏,这将不利于文化创意人才“创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认为这是造成我国中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从实践来看,复合型、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军人才严重匮乏,整个产业人才结构比例中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2.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与市场严重脱节。纵览全国2000余所普通高校,大部分都设置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课程。比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鞋类造型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方向)、服装设计、动画、数码艺术设计、广告学、美术学(包括中国画、油画、漆画、书法艺术等方向)、音乐学(包括音乐表演、南音、地方曲艺等方向)、包装工程、摄影等专业。但是高校的培养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少动手实践能力,不熟悉市场规律,甚至有的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面过于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过于细化,无力承担“创造性”的产业研发,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3.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层次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当前,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由本科层次的高校培养,这类高校较为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但是忽略了创新能力、市场把控能力。特别是对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严重匮乏,多数院校对艺术类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很少,无法满足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人才对任何一个产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以文化为第一特征的创意类文化产业来说,人才无疑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本文提出加强培养、注重引智、瞄准本土、优化服务、保护产权等四位一体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培养,推动高校培养“基础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艺术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一般来说高校培养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作为“基础型”人才。优化课程结构。可借鉴英国的经验,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逐步建立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相辅相成的创意学科体系。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应处理好“通识”和“专才”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引入美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无用之用”的素质教育内容,拓宽理论视野,提升人文素养,而不局限于专业技能教育,形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三大课程模块,以满足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注重从校外或社会知名人士中引进创意人才,开设前沿理论课程。与业界知名的设计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或选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在培养培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的优势作用。做好在职培训。为了构建市场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无缝对接”,要发挥好高校在职培训的优势,结合不同地域重大节会活动、重要文化资源开发项目、重大文化作品生产等载体,培养一大批有实战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注重引智,积极引进“标杆型”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通过实施“引智工程”,吸引人才外来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影响力、凝聚力。以杭州为例,2008年以来,杭州通过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采取合同聘用、项目合作、开办工作室、人事调动、创作室等多种形式,打造“文化人天堂”,先后引进了一大批文化创意名人,从而凸现“筑巢引风”的聚合人才效应,陈祖芬、余秋雨、韩美林已成为“西湖艺术家”;余华、麦家成为杭州的专职作家。特别是在推进西溪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中,又集聚了约翰•霍金斯、潘公凯、杨澜、赖声川、庸等20多位大师名,并吸引长城影视、华策影视、金球影业、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等8家影视企业总部签约入驻,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亮点。这为各地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带来有益启发。建立优秀外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绿色通道。通过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重金酬劳等鼓励性政策,构建人才引进的创新机制,有计划地引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同时,通过帮助解决家属子女就业就学问题,切实解决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吸引领军型文化创意人才扎根不同地域。构建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在科研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向引进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倾斜。学习杭州的经验,建立文化大师工作等平台,吸引领军型人才来渝工作。

(三)瞄准本土,大力培育“本土型”文化创意产业乡土人才。更多地依赖于本土人才的挖掘、开发、利用。立足各地本土资源,培育“本土型”乡土人才。通过对各地在文化资源禀赋上,发挥各自优长,而这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通过建立一支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主体的“本土型”乡土人才队伍,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现有文化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扶持本土文化企业,打造城市文化名片。通过发现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将富有各地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和弘扬,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营造本土人才乐于参与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形成城市文化名。这从另一方面,又将增强城市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凝聚功能。重视开展文化下乡,激发乡土人才活力。通过积极开展优秀文化下乡活动,激发和引导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人才的创造活力,重点是培养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使之成为引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农村文化创意人才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批土生土长、扎根农村的文化骨干队伍,特别是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传承人的智慧,培养新的传承人。

第9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企业发展需求与个人特质的有效结合

电力企业要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熟悉生产、精通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生产人员要清楚自己的个人特点和专长,让它们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助力,同时规避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企业通过科学的分析手段,评估生产人员能力与潜在能力,完成人力资源评价信息库,并定期完成人员的发展规划报告,使生产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与企业同生长、共进步。

生产人员的个人特质评估,考核的不仅仅是员工的技术水平,还包括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个人优缺点、行为模式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评估应客观、全面,尽可能公平、公正。

生产人员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生产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预期岗位。生产人员的工作预期应该是建立在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以及个人能力、团队意识、工作表现和个人贡献的基础上的客观评估。当预期岗位与自己的实际岗位一致时,说明员工积极性和个人贡献率都是最高的。当职业预期低于或高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说明员工的职业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员工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经过调整,职业预期与实际工作岗位差异长时间仍然存在,员工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对企业的信任产生动摇。所以对于生产人员的职业规划,绝对不应只是员工的个人行为,而应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另外一项重要工作。

企业对于生产人员职业规划的引导和相关培训

企业对于生产人员职业规划的引导

企业的引导,不仅仅是针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工作,同时需要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合理调整员工薪酬分配、规范企业用人管理制度、建立生产人员晋升机制等。

(1)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设置,确立各岗位相应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调整各岗位工作分工和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科学量化的考评机制,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岗位,明确考核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让员工明确知道要怎么做、该怎么做。

(2)合理调整员工薪酬分配。电力企业长期沿用的岗位级别薪酬制度,应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进行必要的调整,特别是作为生产企业应该实现薪酬制定时向生产一线、向关键岗位倾斜,同时为这些岗位提供良好的培训、后续教育机会以及晋升机会,让员工有信心、有意愿继续在这些岗位上认真工作、勇于奉献。

(3)规范企业用人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生产人员选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选用标准,对员工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更应坚持人才的长期观察和跟踪关注机制,打破突击提拔、带病提拔的不良风气;制定严格的岗位限制,通过设置任职条件和标准,规避“因事设岗”“因人设岗”的问题;引入竞争机制,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公正、公平、公开选拔优秀的人才到重要的岗位上去。

(4)建立生产人员晋升机制。企业建立良好的生产人员晋升通道,可以通过合适的选拔机制,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实现员工个人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合理匹配,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同样可以给与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员工更高的地位和回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服务。

生产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生产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则需要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特质评价结果和员工的个人意愿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对生产人员的测评结果以及员工个人发展前景预期的综合评定,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更新员工的工作理念、知识体系和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领域和岗位,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品质,更理性地了解企业文化,坚定与企业共发展的信念。

(1)对于定位于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相对于一般生产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往往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良好的大局观和协调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生产人员在向生产管理岗位培养的过程中,一般除本专业知识外,需要了解和掌握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应有意识去培养其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掌握一定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

(2)对于定位于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于由生产人员过渡到经营管理的人员,这个职业转型跨度是最大的,因为两者之间的工作业务交集比较少。所以生产人员在转职之前,必须了解经营管理部门的业务内容与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和部门规章制度,同样需要掌握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

(3)对于定位于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电力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指在电力企业从事技术研究、技术方案编写和设计等工作,将专业知识、方法和标准规范应用于企业生产的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技术人员对于本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更新知识架构和能力架构,提高其从事技术活动和晋升更高一级技术职位的能力。

(4)对于定位于技能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电力企业的技能人员是指从事具体作业活动的操作性工作人员,如设备检修维护人员或运行操作人员。他们培训的职业技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其对于技术资料、指令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业务完成熟练度和完成质量,并具备在技能岗位上的晋升能力。

(5)对于定位非生产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生产人员转职为非生产人员,一般是由于企业需要或者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的,而非生产人员往往也有其特定的职业技能要求,比如财会岗位、人力资源岗位以及政工、宣传等岗位,生产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能有效胜任这些岗位的需求。

生产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

首先必须让接受培训的一方清楚培训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培训需求是什么,然后何种培训方式是适合自己的。在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员工的培训积极性,有效建立培训考核机制,让员工明白每次培训需要达到的效果,带着压力参与培训。现阶段主要的培训模式有:

(1)课堂教学。一般由企业和院校、科研院所或者设备厂商联合举办,通过课堂讲课、人员讨论或者实际操作等方式,提高生产人员的技术和技能水平。此类培训适合各类人员,但也容易由于受众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培训效果。

(2)交流培训。一般是电力企业的生产人员到装备同类型设备的企业进行认知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通过近距离观察,熟悉同类型机组工程程序和先进方法。此类培训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员工。

(3)岗位培训是通过跟踪学习或者在合格人员监护下执行某任务,通过对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现场见习、观察专门安排事件,并在合格人员指导下按规定方法完成相关工作。这类培训适合于新进人员或者处于见习期的岗位变动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