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由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
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
“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
疑问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根本。在诗中,诗人朱熹的一句发问,开启了思考之旅。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经典的句子所蕴含的哲理?我先从学生的疑问讲起。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想知道题目明明是《观书有感》,但是为什么没有写到读书?
围绕“观书”这一个可感的行为,我让学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与读书有没有共通之处?使池水清澈与读书使人变得聪明有没有相通之处?请举出相关的例子。
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发现,诗人朱熹的思维角度新颖有趣,将池水的清澈与读书结合起来,实在是妙不可言。读书代表将活水引入池塘,不断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则代表将人从愚蠢变为明智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需要努力。
学生根据同学学习的故事,讲述同学在学习中获得的收获及发生的心智变化。也有的学生根据自己读过的书,讲述自己的知识积累过程,感受到读书带给自己的好处。这些都是直观可感的,学生由此也从“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感受到诗句的精妙。
《观书有感》是一首情与理相融合的诗,其借景寓理的手法令人赞叹。学生从诗作中领悟到读书的妙处,并且能够从中感悟诗作的哲理。学生在后来模仿了这种写法,并将这种写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收获。
“二谈”:巧引作者,知人论诗
古诗教学中,因为隔着时代背景,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就要从作者入手,让作者从诗歌文本中走出来,让学生了解作者。为此我分了两步来谈朱熹,先从朱熹的诗引入,谈朱熹的成就及学养。“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从字面上很快就理解,这是劝诫人们珍惜时间。那么此诗是何人所做呢?是朱熹。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学生对朱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我从朱熹的故事讲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课题串联起来:朱熹是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很爱问“为什么”,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勤学苦读,读了很多书。有天休息时,他来到一个小池塘边,看到了清澈的池水,他猛然觉悟,写下了这首诗。
学生对朱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从故事中了解诗的背景,同时激发出探究诗歌文本的兴趣。
“三读”:巧问诗眼,理趣尽显
古诗贵在读,读为学习的精髓。进入诗歌正文的课堂探究环节,我采用了句句读通透的读书方法,一读准,二读懂,三读好。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明确目标,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如在初读时,我要求学生将生字新词读准确。
师:刚拿到一首诗,先要怎么学?
生1:读好这首诗。
师:不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
我指名学生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初读的指导。有学生误读“半亩方塘一鉴开”的“鉴”字和“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为”字,这些都需要教师正音,让学生理解字义。
师:“为”怎么读?
生1:“为”(二声声调)。
师:它是什么意思?
生2:“为”是“因为”的意思,所以读“为”的音调。
学生通过初读,了解了字义并能够读准诗歌,其中包括韵脚“ɑi”(“开、徊、来”)。
师:朱熹信步走到池塘边,他看到了什么?
生3:他见到了方塘、天光、云影。
生4:池水清澈宁静,天上的云彩倒影其中。
师:这样的景色,可用什么词来表示?
生5:宁静悠远。
学生根据前两句诗对方塘的描述,体验池塘的清澈,感受到那一刻诗人心情的恬淡和宁静。但是诗人并非要表达情感,而是要由此阐释自己的感悟,那么他联想到了什么?从“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个句子可以看到,他想探寻这池水的清澈之源,于是他得到了人生的感悟——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键词: 案例教学 高校管理学课程 有效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通过真实的事件情景再现,让学生从职业角色的角度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医学、法律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教学中,由于其角色体验和情景再现的特点,因此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优势,从而快速地广泛运用到众多社科类课程教学中。
管理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由来已久,并逐步发展为该课程最普遍的教学方法,这是由管理行为本身和管理学科特点决定的:第一,管理是合作共赢的行为。管理,通常是指管理主体,有效组织并利用其人、财、物、信息和时空等要素,借助管理手段,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1]意即管理的本质是合作而非对抗与冲突。巴纳德强调说:“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2]由于案例教学采取的形式通常是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习者之间的通力合作,在案例教学这种环境中,学习者不仅要积极参与、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学会与他人协作,实现小组共存共赢。第二,管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管理学理论过于肤浅空洞,缺乏实践指导价值,而管理的内外环境日新月异,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挑战,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整合统一,学生必须自由地穿梭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而案例教学便是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帮助学生摆脱当下现实的束缚与困扰,弥补学生管理实践缺乏的先天不足,实现管理学课程学以致用的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现实不足
(一)案例教学的资源贫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案例资源是案例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而我国管理学案例的真实情况却是,最新的案例较少而陈旧的案例较多,非典型性案例多而典型性案例少,原生的案例较少而转载的案例较多,国内的案例较少而西方国家的案例较多。第一,在信息化的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且便捷,他们对新生的事务和先进的理念更敏感更有兴趣,而如果教学中运用的是陈旧的案例,则不仅与现实情况不吻合,而且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典型性案例是即便时过境迁,它仍然具有代表性,对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都有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但是典型性案例的收集需要博闻强识,需要有意识地纪录,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学案例更是后来才慢慢被少数相关从业人员收集、编制,数量有限且需要运用的课程较多,导致很多经典案例被多次反复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第三,不论行政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往往牵涉单位机密,所以只限于单位内部交流或少数精英课堂,出于利益原因难以普及推广,且很多授课教师自身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只能转载、摘抄他人案例或对他人的管理实践进行编制,限制案例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有趣性;第四,西方的管理学教学起步早,案例教学相对成熟,所以我国很多教师偏爱西方案例而忽视我国本土的案例,而西方案例所发生的背景与我国时下情况相去甚远,这使得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难以具有说服力。
(二)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缺乏正确认识
某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只要陈述或展示案例,然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解决问题,就是完整的有效的案例教学,任何管理实践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复杂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没有深刻细致的关于案例前因后果的理解、分析,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很简单肤浅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没有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环环相扣的诱导,学生的答案通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操作性不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难以提高,甚至某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辅以简明的实例以理解、消化复杂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这些都难以真正有效地实现案例教学法的目标。某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与传统知识讲述相比,更形象、具体,更能提高课堂兴趣,因此出现在课程教学中重案例分析、轻理论讲解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管理学的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也有的教师把案例陈述或展示完后,把案例教学中的主导权完全让位给学生,任由学生随意地、漫无边际地讨论、回答,案例事实不能紧密联系理论知识,给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可操作性。
(三)学生参与度有限
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思维,因此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而目前在案例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首先是因为自身的思维能力有限,思维能力包括诸如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许多学生在案例讨论时,不能对案例的前因后果融会贯通的理解,只是就事论事,不能多层面、多角度地发散性思维而仅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因此提出的案例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久而久之,便丧失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其次学生在多年“填鸭式”教学模式下,习惯被动接受信息,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是盲目地认可教师或者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再次,学生的知识面太窄,难以运用其他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与管理学相关的课程分析案例,因此观点较片面、狭隘。最后还有学生不善于组织语言或表达不流畅,对案例的个人思考不会概括、提炼,难以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无疑会阻碍课堂的信息交流,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某些教师在案例展示时,缺乏有效的教学技能,使得案例呈现时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参与兴致,或是案例太过复杂,学生望而生畏,等等。
二、提升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案例选择要细致、认真
好的案例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不好的案例则会使课程教学陷入窘境,降低课堂的趣味性。案例选择应该尽可能地遵循这两个原则:第一,典型性原则。典型性案例的特点是代表性强,能较精确的描述某一管理问题或反映某一管理现象,案例事实与课程理论结合紧密,案例陈述的逻辑缜密,案例的问题设计体现针对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了解某一管理行为的规律,指导管理实践,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经典案例即便陈旧,仍然备受师生欢迎而被广泛采纳运用;第二,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案例的特点是最新、最前沿,尤其对于管理这一需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适的行为来说,在不同的情境中管理的有效性不同。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案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因此更能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选择案例的渠道来源应该多样化,可以利用可信度较高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媒体书籍等,确保案例提供的是管理实践中较典型的情境、反映的是管理活动真实的问题和矛盾,这样才能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
(二)完善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熟悉案例的前因后果,剖析案例的问题矛盾,预测案例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设计案例展示的语言和方式,若是案例较复杂,则应提前把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案例事先预习,提高教学效率;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应尽可能生动、简洁、条理明晰地陈述案例,并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性思维,可采用小组讨论或自由发言等多种形式,活跃气氛,增进交流;案例讨论完后,教师应进行恰当点评,客观、全面、准确地分析学生想法,并陈述自己的观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异己的意见应采取包容的态度,甚至应鼓励不同的声音,因为不同的管理行为都有其合理之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性胸襟,才能在管理才干上实现包容性的发展。此外,在案例教学中切忌多而不精,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每个知识点都会用案例帮助理解,但是授课时间有限,案例分析时只能蜻蜓点水般泛泛而谈,这对学生理解知识点确实有帮助,但是若没有关于前因后果的深刻细致的分析,则难以培养学生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师与学生应转变角色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趣性和有效性,而且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与教师权威,教师要从一个裁判者、讲演者和解惑者的角色转变为案例教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策划者,参与、组织、策划案例的讨论环节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倡导质疑与争辩,营造平等、民主的交流讨论氛围,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给予诱导、指点和矫正。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案例展示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理解案例意旨,是否能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其可能地调动些文学手法。如采用场景描写、情节叙述、心理刻画、人物对白等,甚至可以加些议论,边议边叙,作用是加重气氛,提示细节。不仅如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管理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矛盾冲突,自行编制案例,并设计案例问题,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思考管理行为,逐步增强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中国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正式起步于1979年而大学本科旅游专业教育则起步于1980年,以杭州大学招收全国首届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为标志洙飞,2008)。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810所,形成了专科职业教育、本科综合教育、研究生科研教育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庞大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却难以与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好对接,在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情形下,“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显然无法适应旅游产业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以及管理能力的实际要求,从而导致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甚至出现了“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汪剑明,2004)本文通过观察国际著名旅游院校的实践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反思中国当代旅游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各种缺失和矛盾,希望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来拓宽我国旅游院校的实践教学思路与渠道,为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提供路径,以化解人才培养同质化与人才需求层次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中外旅游高等实践教育的差距
中国的旅游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特别是大部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性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性教育(魏杰文、吴俊,2007)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欧洲旅游管理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多项技能的合格管理者(SaidroFomica1996)有学者通过研究高等旅游教育教学评估问题肯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为代表的很多西方知名高等旅游院校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行业市场竞争的考验后,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到师资队伍的组建,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很多国际高等旅游教育机构坚持职业导向的原则,根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原理的阶段需要,从入学前直至学生毕业都对实践学习设置了学分或学时的详细规定要求。
首先,必要的行业工作经历是不少旅游院校录取学生的重要条件。如瑞士的洛桑饭店管理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入学之前必须具备至少一年的行业工作经历,研究生则必须具备至少两年的全职相关工作经历,不具备行业工作经历的学生必须接受学前培训,才能获得入学资格;芬兰赫尔辛基哈加旅游学院则对申请学生提出了至少9个月的本行业工作经历的条件。
其次,规定严格的完整且充分的实习体验是学生获取学位的必备条件。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在本科四年内至少有800小时在服务行业实习的工作经历才能顺利毕业;而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饭店饭店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则需要拥有经学校认可的高达1000小时的旅游接待行业的工作经历,才能申请学士学位。
再次,为鼓励学生和相关企业寻找最佳契合点,很多旅游院校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弹性设计管理。如加拿大圣力嘉学院实行自由学分制,鼓励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真正实现“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学习过程;此外,该学院将理论课程学习集中安排在周二到周四,从而方便学生和企业在周五到周一的旅游行业黄金时间进行经营管理的校外实习。
最后,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西方高等旅游院校对实践教育内容也进行了细致化的设计。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即灵魂”的职业信念,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对入学新生安排了为期18周的饭店基本技能锻炼,包括餐具清洗、垃圾运输、物流运输等工作流程;英国利兹城市大学事件管理方向本科教学则规定,没有会展工作经验的学生必须在完成初级的课程学习之后进行长达48周的就业实习;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也要求学生分别完成1000小时的工作实践和300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芬兰赫尔辛基哈加一海利埃应用科学大学旅游学院更为学生安排了入门级实习、饭店实习、管理级实习等循序渐进的学制过程,便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并培养其在旅游行业企业的管理才能和领导力。
(二)多元化师资结构
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拥有不同的专业学历和工作背景的师资结构体系,从课堂传授的知识体系到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导向,都可以保证学生接受科学全面的专业成果。因此,国外各个旅游院校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师的专业资格也制定了细致化的规定。其中,美国大学的饭店管理专业要求从事教学的工作人员通过美国饭店协会对教师资历和能力的认证,取得饭店管理领域的“高级教育导师(CHE)”专业证书;英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院校也对教师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具有行业内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西方高校为保证旅游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要求教师还必须掌握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因此学校鼓励教师同时在旅游企业兼任一定的职务,或者不定期的全职投入到行业的实际操作管理当中。典型代表是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很多教师都担任过旅游企业的总经理等高级职务,每隔三五年又会回到企业中从事实践工作,学校还主动向企业推荐教师担任兼职顾问,从而不断丰富最新的经营信息,关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饭店业企业管理关键问题。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确保学生接受行业最前沿的操作技能和工作原理,很多西方高等旅游院校聘请行业中的卓越管理者或先进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讲师,通过与行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及其实用性。如美国普度大学的分时度假课程,全部由来自美国规模最大的分时度假开发商“万豪”的中层管理人员授课,还邀请美国度假地开发协会的专业人士对全球分时度假业的发展趋势做演讲,以最有效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行业专业领域。
三、西方旅游高等实践教育模式
在确立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后,西方旅游高等教育院校纷纷采用各种教育模式,增加学生接受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如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院的实践课分为操作性的练习课、模拟性的分析课、研究性的调查课(刘伏英,2005)等等。综合来看,依照不同的实践教学组织设计流程,欧美高等旅游教育名校的实践教育模式大体由以下三种形态构成:
(一)课程实习优化
与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同,很多国际知名旅游院校都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手法,如案例分析、任务导向型教学、模拟和体验行业真实情景等,设置一些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团队合作能力。美国普度大学将学生的烹饪教学训练搬到设备先进齐全的烹饪操作间进行,保证其毕业后能够胜任美国所有高级饭店的烹饪和餐饮管理岗位的需要;新西兰林肯大学休闲与会展策划专业与某运动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运动会,由学生负责运动会的策划、组织、运作、管理及评估等各方面工作(徐红罡、罗秋菊,2007)类似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把一年一度的校友聚会作为课程来安扫纟联谊会活动全部由学生策划和组织实施,以保证学生毕业前组织和管理过“真实”的会展活动,使其真正具备举办会展活动的能力。
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紧贴实战。美国普度大学饭店与旅游管理系要求每位学生在结束一门课程后提交论文形式的个人研究报告;高年级学生还必修综合高级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制定完整的从饭店选址到建设及运营计划;此外,包括闭卷考试、课堂参与、小组作业、实践报告等内容都会纳入到课程考核指标体系中,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校内实习基地
很多知名的旅游院校在各自校园内拥有实际控权的实体旅游企业,在保持正常经营的同时,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实习锻炼场所。最为知名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内的斯塔特勒饭店,该实习饭店是当地豪华型饭店,共有150间客房,经验丰富的员工带领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严谨的轮岗实习。美国普度大学旅游与饭店管理系也设有多个内部实习餐厅,以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的实习要求,学生不仅在咖啡厅为不同顾客提供服务和日常管理,而且可以参与举办各类国际性晚宴,每位学生都有成为餐厅经理的机会,以期锻炼学生的管理技能并使其在学习期间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管理经验。作为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范例,美国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饭店学院是由希尔顿集团与休斯敦大学合办的教学单位,学院就坐落在休斯敦大学校园内,且学院本身按照饭店标准设计,使学生能够置身于饭店环境之中接受管理教育,在饭店运营的实际环境中进行技能锻炼和实习体验。
(三)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体现在双方诉求的相互满足,旅游企业为学生轮岗实习提供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而在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人员培训和咨询等方面得到科研院校支持,即获得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等补偿性利益(赵鹏、汤利华,2005)鉴于旅游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许多著名旅游院校都与旅游接待业的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工学交互模式、项目合作模式等鼓励学生到各大旅游企业参与实习,进行真实的行业锻炼考验以积累实战经验。例如,有的学校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所学的饭店与旅游管理知识承担完成某个旅游企业的创业计划任务。西方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友资源建立联系,像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校友遍布世界各大知名饭店管理集团,可以推荐学生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实习地点,为在校学生的实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岗位课程综合化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财务管理课程则是培养学生具备这种综合性管理活动所需的理财操作和分析能力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是以高等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学基础等相关知识内容为基础的,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因此,学好这门课、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在工作中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过我们的课程教学,要想真正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备现财观念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这对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还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普遍现状
(一) 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不合理
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广,学生一般要在学习了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基础、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学,但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上课时间少很多,一般只来讲有4-5个学期用来学习理论课程。因此在课程安排的先后问题上就存在不足,这使得财务管理学的教学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地运用了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再有很多先修课程都是同步开设,这都给教学效果带来很大影响。
(二) 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培养市场需要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要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资本经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此内容涉及甚少,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比已显滞后。
(三) 教学方法单一、大多只注重传统的理论讲解
目前,在我国许多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学中还是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公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现财理念以及操作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肤浅的,无实际操作意义的。在教学手段上,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被普遍运用,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所获取信息的质量。
三、财务管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新模式探讨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弊端,根据财务管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为了迎接挑战,满足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需求、培养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要尝试新的改革。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方面尝试开创财务管理教学的新模式。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设计与思路
首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岗位课程综合化。主要就是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将课程与之对应的岗位相结合,要学生能时刻站在财务管理人员的角度去考虑应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决策,而并非单纯的以会背公式会计算为学习的目的。
其次,在课程设计上要力争改变枯燥的公式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变为以理解概念从而理解公式的简化方法来进行学习。
第三就是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以教学任务驱动来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计划中各章节的对应内容,最终以财务上要解决的问题来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
最后,也应该看到课后练习的重要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要给学生准备相应的练习题,以做练习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来实现财务管理技能的提高。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1、加强教材建设。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和理财工作的、具有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选择合适的、高质量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时效性,随时与最新的财务信息相结合。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三)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1、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案例教学贯彻始终。建议每次课都用具体的财务管理案例来引入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永远是带着要解决的问题来听课的,来共同探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同时也是兴趣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很重要。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2、模拟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一种模拟的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介绍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比较分析法。财务管理课程中计算公式及方法非常繁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从分析公式到掌握、运用公式计算。虽然我们说过财务管理是有一些统计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做先修课程,做铺垫的,因此此门课程不必要推导所有的公式,但这一点并不表明,所有财务管理的公式都不需要给学生做解释,关于每一个公式它的简单由来,为什么要用这个相关公式,以及公式的具体含义都要给学生讲清楚,及时总结归纳公式的特点,尽可能找到简单的方法分析公式,有利于学生以理解的方式来掌握公式,而非记忆公式。
4、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尤为重要,通过课程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掌握了基本公式,熟悉了计算过程,会用相关原理解决理财问题之后,只是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要想运用自如,或者不至于很轻易的就忘掉,那么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做更多的相关练习,练习可以是书本上课后的实务操作,也可以是配套的实训教材的,还可以是由教师在其他途径上找到的相对比较好的、训练性比较强的习题。一定要注重答案的讲解,通过这些习题,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从中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或者做类似财务分析的思路。
5、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对所学财务管理知识分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学过的财务管理理论分析财务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6、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与课堂讲授充分结合起来,效率高,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表格、图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超质量的完成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传送到校园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通过下载教案和课件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使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
总之,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优秀的教学方法要三位一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满足社会上相应岗位的需求,尽快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涂子沛/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49.9元
本书以美国为主体,但在讲美国的同时,又处处反观中国当下的现实。它讲述了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数据质量法》背后的隐情、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以及云计算和推特等社交媒体、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为您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大师托马斯・H・达文波特,为中国政经两界建言: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就中国的商业组织而言,《大数据》都是一本重要的书。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而“大数据战略”,则是当下领航全球的先机。
回望中国,批评“差不多先生”,黄仁宇求索“数目字管理”,作者从太平洋对面看到中美两国的差距,深知中国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故将十多年观察、思索所得,淘洗成这一本书。
《我们仨》
杨绛/著
三联书店
2012年9月/18.8元
这本家庭生活回忆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她以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的相依为命。第二部分,她平实感人的记录了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的坎坷历程。
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家的意义在本书中得到了尽情阐释。
《假如时间不存在?》
[意]卡尔罗・罗威利/著
李润/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年4月/24元
这是一本很独特的科普书,读来犹如小说。作者讲故事般地叙述了他少年时期的叛逆,对科学兴趣的由来,如何开始探索量子力学和弦理论,到“圈量子引力论”的诞生,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定义的质疑……科学的进步来源于人类的不断质疑,科学的本质就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罗威利认为时间只是人们对世界的细枝末节的无知所产生的效应,科学研究很大一部分,就是要寻找不含时间变量的理论。所以,假如时间不存在呢?
《意志力》
[美]罗伊・鲍迈斯特、约翰・蒂尔尼/著
丁丹/译
中信出版社
2012年6月/39元
两位作者他们从人心理的各个层面,详尽阐述了意志力的重要性,并在书中介绍了一系列增强意志力的办法,解释了如何设置切合实际的目标,如何监控进展,如何在动摇之际坚定信念,为走向更高一层巅峰奠定坚实基础。
意志力既不是魔法,也不是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让人生更美好的科学。当今世界,诱惑无处不在,人类的意志力时时刻刻在接受考验,养成正确的习惯,找到适合的方法,自控会更容易一些,人类就更能用较少的心智能量来回避诱惑。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加]扬・马特尔/著
姚媛/译
译林出版社
2012年11月/35元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的概念
项目的概念 “项目”的提法由来以早,建筑业及军事领域最早运用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方法。项目的定义有多种,但都围绕着项目的基本概念而归纳的。ISO10006中规定项目为“具有独特的过程,有开始和结束时间,由一系列相互协调和受控的活动组成。过程的实施是为了达到规定的目标,包括满足时间、费用和资源的约束性条件。”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PMBOOK(2000版)给出的定义为:“项目是为了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作的一次性努力。” 德国国家标准DIN69901地应项目为“项目是指总体上符合下列条件的具有唯一性的任务。(具有预定目标,具体的时间、财务人力和其它限制条件,具有专门的组织)。”
(二)、项目的特征
项目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一个期望的结果或产品。一个项目的目标通常依照工作范围、进度计划和成本来定义。例如,一个项目的目标可能是在10个月内把一种满足预选规定的性能规格的新炊具,按50万美元的预算推销给予市场,而且期望工作范围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使客户满意。
项目的执行要通过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也就是许多不重复的任务以一定的顺序完成,以便达到项目目标。
项目需运用各种资源来执行任务,资源可能包括不同的人力组织、设备、原材料和工具。例如,一次婚礼就是一个可能包括筹备人、鲜花商、大型高级轿车和接待大厅等资源的项目。
项目有具体的时间计划或有限的寿命。它有一个开始时间和目标必须实现的到期日。例如,整修一所小学可能必须在6月20日至8月20日的时间内完成。
项目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一次性的努力。某些项目,如设计和修建空间站,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以前从未试过。另外一些项目,例如开发一种新产品、建一幢房、筹划一次婚礼,则因其特定的需求而成为独一无二的,例如,一场婚礼可能是一个简单而随便的场合,让许多朋友来教堂而已,或许它也可能是一次为王子筹划的场面富丽的活动。
每个项目都有客户。客户是提供必要的资金,以达成目标的实体,它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或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构成的一个团队,或是许多个组织。当一个承约商为一对夫妇建一幢定做的房子时,这对夫妇就是资助这一项目的客户。当一个公司从政府那儿获得资金开发一种处理放射性原料的自动化设备时,客户就是政府机构,当某个公司提供奖金给一组雇员,来升级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客户这个词将具有一个更广泛的涵义,不仅包括目标资助人(公司管理层),而且包括其他利害关系方,例如,将成为信息系统最终用户的人们。管理项目的人员和项目团队必须成功地完成项目目标,以使客户满意。
最后,项目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个项目开始前,应当在一定的假定和预算基础上准备一份计划。用文件记录这些假定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将影响项目预算、进度计划和工作范围的发展。项目以一套独特的任务、任务所需的时间估计、各种资源和这些资源的有效性及性能为假定条件,并以资源的相关成本估计为基础。这种假定和预算的组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影响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
(三)、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特点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工程项目管理”,1982年引进到我国,1988年在全国进行应用试点,1993年正式推广,至今已经10多年了。在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全国工程界的努力实践下,形成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四大特点:
1、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改革相结合。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新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与工程建设的目的相一致,是以工程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为归宿的管理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集中管理为中心的计划管理方式。这一改革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我国工程建设的生产力。
2、工程项目管理与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
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是围绕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展开的,即形成合格的项目法人(买方),承包单位(卖方)和监理单位(中介方)。这三者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这个中心联系在一起的,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四大主要内容: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四项制度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的。
3、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三个一”。
即一门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一个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体系、一大批典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成功案例。这“三个一”是我国继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坚实基础。
4、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学术活动活跃。
在大学里已经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说明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项目管理人才。在继续教育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的教材有:全国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全国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全国工商管理建筑业培训《工程项目管理》教材等等。已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学习的达一百多万人(含学习工程建设监理知识者)。全国从事项目管理研究的学术团体有“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统筹管理分会”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学术研究的专家、教授是一支很大的队伍。每年发表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学术论文、科研成果都很多。
(四)、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复杂性程度高。
建筑工程造价高,参与人数多,利益相关者多,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都比较大,时间长,所以相对于其它的项目而言,其复杂性程度高。
2、项目进行中不确定性程度大。
建筑工程项目复杂性高,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如天气、原材料价格、政府法规变化、周边社会关系等较容易影响项目进程;项目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如业主、监理、总包商、分包商、供应商、政府监管机构,变数较大;加之项目自身建设进度也在不断进行,其不确定性程度高,管理过程应牢牢把握渐进明细的特点。
3、建筑工程项目目标较易明确,多实行目标管理。
目标相对稳定建筑工程项目较之其它技术开发项目,目标较稳定,建筑工程项目化管理已实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所以项目目标一般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多数采用目标式的责任承包管理。
4、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现代项目管理转变建筑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多年,但与国外先进的管理尚有一定差距。
体系,现代的项目管理工具也不能有良好的应用条件。工程项目管理还处于粗放型的阶段。
除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工程分项由专业分包商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将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组织起来完成的。专业化程度低,劳务队伍素质不稳定,总承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劳务队的管理,总包方的管理水平也被拖住,不能提高。由于缺乏完善的专业化分包,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的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的进入,政策法规逐渐国际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正向现代的项目管理方式转型
结语
以上是本人对项目、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些看法,想说明一点:由于项目管理的独特特点,而产生的现代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思想,对分承包形式的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与管理能力,是与分承包体系相适应的。对分包商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 考 文 献
广告是一个讲究品牌推广和差异化定位的行业,高校同样是要讲究品牌推广和差异化定位的实体。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定位时,不仅考虑到知识系统的要求,还考虑到社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其他院校的横向对比等方面,力求做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走差异化的办学道路。东北财经大学的广告学专业作为较晚开设广告专业的院校,深知必须树立独到的专业品牌,方能在教育市场上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有能为业界输送独具个性且专业优势突出的特色“产品”,才能使本专业的学生真正拥有市场立足之本。相对于大多数高校的广告学专业都在沿袭媒介传播与艺术审美传统路线来说,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特色是非常突出的,这也帮助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不同凡响的竞争力。
2.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有明显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深刻分析广告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广告行业亟需综合素质高,文化底蕴深,知识面广,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市场观念强,专业基础扎实,熟悉广告活动的整体作业流程,能够对营销活动进行全方位把握的广告专业高级人才。这类人才为广告公司客户部、企业市场部(营销部)所亟需。培养外向型的广告人才,培养具有广阔的人文视野,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深厚的广告学理论,对现代社会消费活动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又懂得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创意和媒介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广告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勇气魄力、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敬业态度。
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综合了其他院校广告学专业办学特色的启示,以及相关财经兄弟院校的专业定位的横向对比,整合东财的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科背景以及新闻传播学院在文学、传播学方面的资源优势,考虑到与其他财经院校的区别,分析广告业人才市场的需求,找到用人单位的空隙,走出自己的特色,为广告学专业学生赋予某种素质专长,也为广告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开拓空间。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历经多次调整,始终围绕着这_思路进行。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初步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夯实基础,加强动手能力为两翼”的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这_创新模式彰显了广告学专业的特色。
第_,以人才培养为主体,提升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摆在首位,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认为,所谓高层次的广告营销与策划型人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思想,有智慧,有文化,有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能力,对社会、人生、人性有较深刻的认识,有高尚的情操,有人格魅力,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我们加重文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分量。在对学生课外学习指导中,鼓励学生多看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以增强学生人文修养,提升综合素质。
第二,加强理论基础,注重基本功训练。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引进学历高、理论功底深厚的人才,并通过出国深造、参加学术会议与业界重要活动和有计划的进修学习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在师资力量、课时安排上保证专业课的效果。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给学生开出必读书目,指导、检查、督促学生广泛阅读专业书籍,深入思考。
第三,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我们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已经基本上建立起实验课程、课外活动和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确立以课程实验为基础,以课外活动为提升、以专业实习为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制定了严密的实践教学方案,确定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通过严谨的课堂实践教学,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基本训练;围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广告学专业从2006年开始,坚持每学期组织专业学生参加《中国时报》金犊奖广告比赛、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广告学院奖大赛等重要赛事;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重要的学术调研活动、文艺创作、新闻采访等活动。要求学生进行假期实践,从大一起即鼓励学生参加假期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素质及专业能力。作为社会实践的成果,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电视纪录片、专题摄影报道、新闻深度报道、市场调研报告等。学生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采取小组作业的形式完成。我们组织学生深入广告公司、媒体、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帮助学生了解业界的现状与发展,开拓就业渠道。
最后,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①强调营销观念和市场意识
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是依托东财经济、管理学科建立的,培养的是懂经营管理的广告人才。在教学中,加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的课程。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市场观念、商业意识,培养学生策划能力。规定学生跨学科选修经济管理类课程,鼓励学生辅修经济学和管理学第二专业。
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教学改革的核心位置,通过案例教学、业界摸拟、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向课堂教学要效果。我们强调专业课教学必须大量运用案例教学、业界摸拟的教学形式,以达到通过专业学习使广告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缩短与业界距离的目的。视觉语言是广告传播最主要的传播语言,同时也是广告业界内部的主要工作语言。为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这_重要工具能力的目的,并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所有专业课程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到目前为止,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广告学原理、广告心理学、广告案例赏析、创意思维等,100%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其中多数课程的作业环节也要求学生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完成,广告学专业是东北财经大学所有专业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比例最高的专业。
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一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_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在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在吸取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由学生选择教师,通常每位教师名下有三到四位学生,师生一起确立科研题目,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集体科研。学院要求指导教师记录指导过程,定期召开导师和学生座谈会,以不断总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④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
学术交流和讲座是国际上提高教学质量的通行手段。这种做法也是我院广告学专业建设方面十分注重的一个环节。校科研处及新闻传播学院有计划地约请国内知名的广告学界和业界学者及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士到东北财经大学,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和专业教师做学术交流或讲座。同时,广告学专业教师或本校相关学科教师也结合学界和业界的最新热点问题开办讲座。近几学期,广告学专业先后请到国内著名广告学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以及世界知名4A公司日本第一企划(北京)公司、FCB(北京)公司、国内著名公关公司嘉利公关公司等业界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管,为我校广告学专业学生作讲座或与专业教师作学术交流。
二、实施过程与效果
1.培养模式创新受到权威的认可
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精准的定位和培养模式,得到了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培爰教授的高度认可,他表示:“在当今广告学大多走艺术设计道路和传播媒体路线的大环境下,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能够开拓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即突出广告的经济性,以营销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彰显财经类院校广告学专业的经济学背景,实属难得。”
2.学生屡获重大奖项
由于采用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广告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获得大幅提高,因而很多学生在重大广告比赛中获奖。在诸多的广告大赛中,全球华人时报金犊奖是全球华人地区规模最大的学生广告大赛,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参与,参赛作品数量数万份,涉及参赛广告类别多样,包括平面类、电视类、网络类、广播类、技术类、行销企划类、动画广告类、插画类、装置艺术类等等,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成绩喜人。例如05级广告班凭借广播广告作品“北京啤酒——孩子篇”一举摘夺第十七届华人时报金犊广告大陆赛区的第一名,登上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领奖舞台,大连晚报、大连电台、半岛晨报争相报道。再如,2011年12月,由辽宁省教育厅主办,辽宁大学承办的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结束,我院师生的作品获多项奖项,共11件学生作品分获省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3.学生就业情况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素质;现代教育设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随着新一次的课程改革开始,我校已经季开始实现信息的课程改革。信息技术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和计算机教师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开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应该怎么做?计算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其独特的素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技能深抓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计算机教师基本技能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好地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如在讲计算机基础知识一部分时,教师不但要熟悉计算机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更要对将来的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适时地补充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讲计算机的存储设备时,不仅仅讲软盘、硬盘、CD-ROM,还让学生了解CD-RW,以及VCD与DVD的区别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和积累新知识,做一个让学生佩服的知识渊博的好教师。此外,对于一些英文缩写,我在讲课时尽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由来,加强记忆的同时,也认识到英语的学习对计算机也很重要。
二、源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WORD文件保存一节设置文件密码时,因以前经常有学生的文件被别的班的同学改动,我就问:“你们想把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想”。在这种气氛下,我开始演示,学生都屏住呼吸,教室里安静极了,等作完毕后,学生才长出一口气。接着我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并回答出来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鼓励学生动脑又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相当活跃,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自然也高涨起来。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黑板和粉笔虽然在教学中仍起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尤其是计算机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我校现在使用的天寓电子教室软件,很好的管理学生上课情况和管理学生提交作业。使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通过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教师适宜多样性教学
我们进一步的目标是把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学各学科的教与学中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的是教导学生如何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将电脑当作信息工具使用,具有独立判断如何使用工具,何时使用工具的能力。但这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必须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实现计算机辅助学习、网络化自主学习、网络化信息交流等。从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做起,要经过长期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
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跟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只能择其最基本的、有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而在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上,主要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应只计较点滴知识的得失,要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五、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自己过硬的素质,宽广的知识面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使计算机学习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随着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讲课的内容自然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可根据实际适当增加一些网络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应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这样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令学生心服口服。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越是教材上没有的新技术,学生越感兴趣,越想知其所以然。同时,学习和思考自己今后所遇见和未遇见的问题解决办法,提高处理信息技术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以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计算机教学是个特殊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如果计算机教师能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将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同时在一次的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要求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作者:张义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编著:茅育青浙江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4]《人教版信息技术教材的建设》陶振宗 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