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第1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个人信用体系 建设 规范 思考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起我国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进而规范并促进社会经济活动,是一项社会、经济意义深远而且关系到管理体制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制建设规范等方面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克服传统体制的巨大惯性,又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一体化的要求,其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空前的。

从全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信息收集缺乏法律支持

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全国性的有关征信的法律法规。这就使我国的个人征信业面临尴尬和困境:一方面,缺乏相关法律的支持,导致信用数据征集困难;另一方面,对消费者数据的征集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没有法律对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加以区分,难免面临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尴尬。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对消费者数据的征集是在法定程序下进行的,并事先征得本人的同意。而我国目前的做法则是,信用机构从中介人(主要是银行)那里获得消费者的信息,作为信息所有者的消费者本人却不知晓,以致于涉及侵犯个人隐私。

尚未树立现代信用意识

在我国传统的信用文化中,人们并没有将信用看作是一种商品,而仅仅把信用作为一种观念用道德去约束。一个人不讲信用,只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经济利益并没受到太大损失。因此,失信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以致于造成整个社会信用缺失。特别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信用意识并没有随之建立,因而缺乏对失信的惩戒机制,将造成全社会严重的信用危机。

信用数据征集成本较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日益复杂,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参与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从而其信用信息广泛散落在各个部门机构。一个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必须以将散落在各个部门的信息收集起来为前提。而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人征信数据分散,开放程度很低,个人信用评估公司难以获得,从而难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在我国这样一个信用意识低下、信用数据分散的国家,由市场来操纵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这就产生了政府支持的要求。而上海、深圳、北京等地信用体系建立的背后也有政府的介入。但在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专门的执法机构的情况下,政府的介入将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必将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信用中介机构将从中受益,从而形成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

另外,对个人信用数据的征信过程中,实行有偿征信的费用非常高,尤其是前期,征信任务艰巨,数据库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属于一种投资期长、前期投入高的行业,这对于没有足够实力的民营征信公司来说,很可能会不堪重负。此外,从所有权角度看,个人信用数据应属于消费者个人所有,但如果实行有偿征信,当消费者需要信息时却应该是信用公司将信息有偿销售给消费者,作为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等部门获得了收入,作为所有者的个人却付出代价。

信用中介机构整体水平不高

由于缺乏现代信用意识,人们并没有将信用看作是商品,因而信用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不足,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十分有限,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从而使得信用中介机构因缺乏市场而难以发展起来;从信用服务的供给来看,国内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还很少,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从而难于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用报告。而这势必会影响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议

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信用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最起码的基础。因此,大力培育社会信用观念和意识,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时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整合个人信息资源

我国涉及到个人信用信息资源的部门较多,有银行、证券、保险、社保、公安、工商、民政和社会共同事业等部门、行业,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互通有无的个人信息收集平台,此项工作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即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建立个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凡涉及到个人信息资源或需要利用个人信用数据的部门、单位均可作为个人信用中介的成员单位,实行资源搜集和享用互补,会员之间免费服务,数据免费采集,会员以外单位按照市场运作,全部采取有偿服务,且依据其服务的项目难易程度以及次数多少、金额大小等,以确定其服务价格的高低。

个人信用评估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个人信用体系建立成败,也是衡量一家征信机构运作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所以科学建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十分重要。它要求首先评估数据面要广,既要有个人日常活动数据,如个人、家庭消费、资产、工资、住房、银行往来等,也要有突发性事件数据,如透支、借贷、捐赠、违规等。

其次是评估内容要全,除了能用数据反映个人信用状况外,还应包括个人品德,能力以及曾经有过的奖励和处罚等,有利的和不良的信息都纳入其中。可以设计个人信用状况的可操作指标如下:自然情况:学历,年龄,健康情况,其他(家庭构成,户口)。道德情况:社会道德(公检法个人记录等);信用道德(历史还款记录,公共事业付费记录,电信付费记录等)。收入情况工作收入,其他稳定收入(如赡养费、抚养费等),其他家庭成员收入。资产/负债情况:资产(当量总资产);负债(当量总负债)等指标全方位地完善个人信用数据库。 第三是评估方法要科学,既要导入数据测算,设计一套较为准确反映个人信用的计算模型,也要有专家论证分析个人信用报告,全面、仔细、准确、科学地测算个人信用评估的结果。

第四是评估的程序与方法要可比,全国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家信用中介机构最终计算的结果,要有一个相对比较一致的报告。

第2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农村信用体系对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的重要性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类型不断丰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取得新进展,但农村贷款难、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且质量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究其原因,还在于农村金融创新滞后,金融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金融活动是一种信用行为。信用是通过具体信用行为的实施和信用关系的形成以及信用制度的保障来实现的,也由此构成了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制度。信用作为行为规范是抽象的,一旦付诸实践,产生信用行为,信用就具体化了。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实施信用行为而结成的关系,形成信用关系,当信用关系趋于普遍化和经常化,就上升为一种交易规则和秩序,使信用关系制度化。从经济发展史看,信用关系在初始时是依赖于一种道德力量,随着经济行为的契约化,信用关系更依赖于制度的保障。各地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对农村信用制度缺失的一种高度关注和积极完善的行为。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任何一个决策者的大多数选择总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最有效的市场应该是完全理性的市场,而完全理性市场是建立在决策者行为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基础上的。很显然,这种完全理性市场是不存在的。面对不完全的信息和不完全的理性,每一个决策者都不可避免地或大或小的承担着信用风险,既然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选择就只能是正确并充分地估计和测算它的影响和损失,以求得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包括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无论是信用意识,还是信用能力,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都需要交易对手去分析辨别,这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成本。信用制度的核心作用,就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用风险。面对农民资金需求呈现的分散性、小额化、周期长、不易监督的特点,农村信用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能使金融机构及时、全面、准确了解农户信用状况,缓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民贷款困难问题。

契约主体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和权利主体,有选择交易对象的自由,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进行价值比较、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程中,金融机构的商业化体制改革要求其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来判断其经营行为,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涉农金融机构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其整体看仍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独立法人,面对高度分散经营的农户,其交易成本极高,加上担保、保险缺失,贷款利率受到管制,执行利率无法实现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也就无法补偿其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当涉农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不能享受政府的特别关照时,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其支农积极性如何可以预见。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制度,充分发挥其评价功能,挖掘其价值发现和信用工具创造功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增加“三农”领域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有效增加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才能有效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进而解决农村贷款难题,否则纯粹靠行政行为或有限的财政奖励或贴息政策,很难真正解决农村融资难题,更难以推动农村金融创新。

由此可见,农村金融供需错位、农村金融创新推进缓慢,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农村信用制度的缺失。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既是解决农村贷款难题、推动农村金融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现实选择。

二、现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及效果分析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考虑了对农户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的考核,评价系统采集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资产情况、收入情况、信用记录等信息,通过分配不同权重,计算农户的信用等级,据此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金融机构对不同级别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给予不同条件的信贷优惠条件,同时,金融机构也存在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进行创新。

总体来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效:一是通过大力宣传和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提高了农户信用意识,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并初步建立起电子化农户信用档案;二是贷款产品和抵押物得到部分挖掘,丰富了农户信贷品种,林权抵押贷款发展迅速,动产抵押贷款业务逐步开展;三是金融服务方式和对象上有了新变化,如加大了对农村青年创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公司+基地+农户”等支农模式的发展。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更主要的功能还在于提高农民信用意识、评价农民的信用能力,要达到真正解决农民贷款困难、推动农村金融创新的目的,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制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是价值发现和信用工具创造功能可以进一步完善,推动农村抵押物创新。农村抵押物缺失,关键原因在于农村产权制度不健全。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一个人与他人进行交易时建立合理预期,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产权明确,经济主体才有独立的财产,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也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关系。虽然信用评级条件中考虑了农户的信用能力,将资产情况和收入情况纳入其中,并且分配了超过60%的权重,但涉农金融机构对这些指标体系认可度不高,因为尽管农民拥有土地、房屋等大量资产,却由于农村产权边界不清、权属不明、法律关系错综复杂,阻止了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使得这些资产无法转化为发展的资本,也无法变成金融机构能接受的抵押物。

二是违约失信行为处置机制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契约主体要尊重并执行契约规则,除了法律机制提供“威慑力”外,利益机制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违约责任制度,特别是违约金、赔偿金制度,是契约实现的最后一道保障机制。在农村,无论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担保贷款,一旦农户生产经营收入无法覆盖贷款本息出现违约,其能被金融机构追究违约责任的资产,主要还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自有住房,而这些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框架下,金融机构无法对农户的这些权利和资产进行处置,利益补偿机制无法兑现。

三是增强信用体系实效性以提高各参与主体积极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由于抵押担保难以落实,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从信用体系建设中得到明显实效,政府、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涉农金融机构虽然积极响应,但在金融创新方面意愿不高,其他金融资源如担保、保险和民间资金等对进入“三农”领域仍举步不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实施效果。

四是参与金融组织主要为人民银行和涉农金融机构,对其他金融机构考虑较少,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未考虑其中,非正规金融组织被排除在外,降低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全面性和使用范围。

五是对农村信用监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方面仍有较大完善空间。

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等农民主要资产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就很难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不足的难题,市场主体参与建设农村信用制度的积极性也难以有效提升,农村金融创新也面临很大的瓶颈制约。

三、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考

自2002年我国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来,各地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些改革为实现农村资产产权化、解决农民融资抵押物缺失和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很多经验,例如成都模式、枣庄模式、潍坊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在于,改革的对象主要是农村资产产权,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自有房屋所有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资产使用权等,路径主要是明确产权、建立产权交易中心,保障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目的是使农村资产成为能被普遍接受的交易对象,有效解决农村贷款抵押难的问题,在农村投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基础条件。

十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农村产权改革是一个主要选择,也必将给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各地推进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建立能真正解决农村资金需求、实现农村金融创新的农村信用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支持。因此,要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可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围绕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为核心的农村产权,调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指标设计和权重分配,引导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相关金融产品创新可先行一步,使产权抵押范围向农业用地、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农民自住房、林权、水权和其他农村集体资产全面延伸,通过示范作用反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最终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关系。

二是丰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参与主体,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作用,加大研究力度,降低农村金融组织进入门槛,引导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突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征信宣传作用。加大农村地区的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和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多种途径普及金融知识和信用知识。金融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将信用管理贯穿于客户开发、贷前审查、授信管理、贷后管理、贷款回收等信用交易的全过程,通过业务办理宣传征信知识。

四是重视现有评价结果的运用,发挥其引导作用。利用现有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从额度、期限、利率等多方面提高贷款满意率,重点做好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工作,发挥现有体系的示范引导作用。

五是构建信用监督机制和利益机制,发展信用中介机构。构建统一的信用监督机制和利益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执法机关、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机构及社会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及个人对信用行为的监督作用,并通过利益机制严惩信用犯罪,设置预防性制度规范信用行为。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扶持和管理,发挥其评价和监督作用,规范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

六是依托现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为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提供管理基础。充分发挥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在提供信用评价、简化贷款手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处罚失信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执法机关、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机构及社会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及个人对信用行为的监督作用。

四、结论

第3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高校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形势发展需求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只有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建立多功能管理的信息化档案体系,才能为本单位和社会各界、广大公众提供准确、有效、全面、权威的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一)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档案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建设一个科学和完善的档案信息化体系,原始信息资料的采集是关键,随着现代互联网以及高校内部局域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各部门和院(系)之间相互联通,信息资源的收集由点及面,不断增大信息资源数据容量,确保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电子文件的收集直接通过邮件或本单位局域网等网络手段传输汇集,是一种相当普及与便捷的方法。

(二)强化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实现档案信息化,主要目的是通过现代高科技的网络手段为信息利用者提供快速、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促使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工作方式、信息处理等环节不断改进,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完善档案信息化体系,有利于实现高效快捷的信息检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高校的档案数量与日俱增,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查找方法和落后的检索工具,难于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只有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化体系,找出适用于本单位局域网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方法,及时解决好各方面技术的衔接问题,不断优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网络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将促进档案的服务质量大大提高。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如果说信息采集是基础,管理是过程,开发利用并提供服务则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档案工作的目的之一是开发利用,利用工作开展得好坏是检验档案工作的最佳尺度”[2]。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目标是实现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信息社会中档案利用工作的新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满足档案信息利用社会化的实际需要,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二、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在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电子档案的出现给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场革命,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优势亦为人们所认识,但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在一些人的意识之中根深蒂固,档案材料的书写和形成中就存在不规范、不统一问题,特别是原始资料交接不及时,往往造成大量的信息资源被丢失。同时,由于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某些部门、院(系)还自行保管纸质档案资料,造成档案信息收集不齐全与滞后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阻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二)档案安全意识薄弱

高校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大大地突破了档案利用的时空限制,使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但由于某些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保密意识和档案安全意识严重滞后,使用未经杀毒的外来移动磁盘、链接互联网等等,极容易造成档案信息系统数据错乱、丢失、病毒入侵、重要文件资料在网络上流传等等的问题。

(三)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薄弱

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受到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制约,不少部门、院(系)的档案管理人员由办公室管理员兼任,未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人员岗位流动性频繁,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档案管理人员不熟悉信息技术,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还只满足于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未能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未能使档案信息多元化、拓展档案应用领域。近年来,随着档案载体向着档案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普遍对纸质档案进行了电子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子阅览室,随着档案软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是缺之又缺,档案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的境况。

三、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目前,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已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但在发展的进程中仍要不断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稳步、扎实地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建设。

(一)建立一支人员稳定、业务综合素质高的档案队伍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管理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任何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应用都离不开人去掌握运用,因此,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没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档案队伍,难于适应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要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再教育,促使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更新业务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化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的培训。只有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具备现代档案管理知识的高素质档案队伍,才能切实担当起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任。由于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队伍要相对稳定,要具有熟悉的电子计算机操作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使之能适应当前高校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之需要。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队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加强档案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特别是某些领导同志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档案工作经常处在可有可无的辅质的尴尬境地,严重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关键在领导,领导思想通了、认识深刻了,做好档案工作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逐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在收集档案资料时,做到口勤、手勤、脚勤,收集齐全完整、内容真实可靠的档案材料,及时追补和不断补充新的资料,将收集的纸质资料迅速进行电子化处理,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一套严谨的规章制度,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难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制订一套如《档案归档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数字档案备份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等,通过规章制度管人,使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要规范操作标准和流程,如归档电子文件(档案)存储要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操作,存储归档电子文件信息数据的计算机设备一定要安全可靠,并且要不断更新备份设备,严防电子档案被清洗、丢失,确保信息化档案信息安全及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化管理,使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良性的循环轨道。

(四)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要充分为信息利用人提供准确、完整、有效的信息资源,必须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档案数据库的安全。一是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必须切实与公共网络实行物理隔离,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二是要加强档案数据库的管理,应对数据进行异地脱机备份;三是为信息利用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要认真采用身份认证、密钥管理、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在网络传输和利用过程中的系统安全。

(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不断更新软硬件设备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软硬件的更新换代,档案管理专用软件、电子计算机、服务器、高速扫描仪、缩微机、刻录机、开通内部局域网、配套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等等,都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如果没有一定的设备投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是档案部门的单一工作,也不能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信息化建设人才需要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从而创新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方法,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第4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ITSM;客户服务;服务流程;ITIL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rading center of the applied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port d lT level, with reference to ITSM model, t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rading cent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were discussed,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work in practice fusion ITSM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rading center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ascent.

Key words: ITSM; Customer service; Service process; ITIL

中图分类号: C9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引言

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承担着全市房屋建筑、市政设施、交通、水务、园林、燃气等10余类工程项目进场招标投标交易、建设工程管理“一条龙”服务区建设和市政府“一费制”收费等工作,为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提供各项服务,是武汉市唯一的建设工程交易有形市场。

多年来,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始终把交易主体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方法的第一信号,把交易主体的需要作为完善交易程序的第一选择,把交易主体的利益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第一考虑,把交易主体的满意作检查工作业绩的第一标准,不断提高工作标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中心不断的发展,目前大部分业务与IT系统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对信息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心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动态管理,不仅要求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能够有助于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要求能极大地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因此,也要求信息化的建设能跟上企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系统进入了以“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组织实施)为原则的时代,为了保证中心内部及外部客户对IT服务的满意度,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运维和客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ITSM则是当前业界保证IT服务的有力武器。

二、 ITSM分析研究

1. ITSM描述

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IT服务管理),是一套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进行有效管理的高质量方法。“IT服务管理”是一套面向过程、以客户为中心的规范的管理方法,它通过集成IT服务和业务,协助企业提高其IT服务提供和支持能力。

ITSM是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指南及标准,企业利用这套框架标准进行IT管理,能够使IT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ITSM的关键要素是人员、流程以及技术,其中流程是ITSM的核心。目前ITSM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已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2. ITSM的根本目标和核心思想

实施ITSM的根本目标有三个:

以客户为中心提供IT服务;

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

提供的服务是可准确计价的。

ITSM的核心思想是,IT组织,不管它是企业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是IT服务提供者,其主要工作就是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IT服务。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ITSM的本质就是使用流程把IT服务过程标准化的方法,将以往散乱、无序的信息运维工作变得程序化,通过对ITSM各项流程、资源的管理,全面掌控信息运维服务的质量、成本。

3. IT服务的核心流程和职能

在IT服务管理领域有一个事实上的标准,就是英国商务部开发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简称ITIL)。ITIL将IT服务分为十个核心流程和一个服务职能。

IT核心流程示意如下图(图1)所示:

图1:IT核心流程示意图

这十个核心流程和一个服务职能功能分别是:

服务级别管理:它的目标是通过定义、协商、订约、检测和评审提供给客户的IT服务,实现特定的、一致的、可测量的服务水平,为客户节省成本,提高生产率。

可用性管理:通过分析用户和业务方的可用性需求,优化和设计IT基础架构的可用性,从而确保以合理的成本满足不断增长的可用性需求。

能力管理:指在成本和业务需求的双重约束下,通过配置合理的服务能力,使组织的IT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服务连续性管理:在尽量少中断客户业务情况下提供IT服务,并在IT系统出现问题时以可控的方式恢复。

财务管理:确定IT服务的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情况,根据服务收取费用。

事件管理:在出现事件时尽可能快地恢复服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它造成业务中断,以确保最佳的服务可用性级别。

问题管理:旨在找到问题的源头,积极地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变更管理:它确保使用标准方法和规程有效且迅速处理所有变动,旨在提高组织的日常运作水平。

配置管理:识别、控制、维护和检验现有的包括基础设施和服务在内的IT资产。

管理:目的是为了保证的成功,主要应用于大型的或关键硬件、主要软件及打包或批处理一组变更。

服务台:服务台不是服务过程,而是一个服务职能,目的是为用户和IT服务组织的提供一个统一联系点。

正是通过这十个核心流程和一个服务职能,实现了IT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ITSM只是一套方法论,其最终的实施还是要依靠相应的工具和经验。

三、 基于ITSM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客户服务体系总体设计

1.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化服务现状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中心的工作过程、事务处理、业务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工作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中心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中心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保障并提供最优化的招投标交易环境,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中心管理得更好,使在信息经济中达到其潜能的最大发挥,信息被认为是创造附加值和财富的源泉。

中心的信息化规划具有如下的特点:

中心的信息规划要求具有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可管理型和等良好的可移植性特点。

中心远期具有管理办公室、汉阳交易中心、东湖交易中心等三个独立分布的办公场所,信息区域主要有开标区、评标区、综合区等。

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候提供中心以外的客户、经销商、合作伙伴和中心的信息交互。

远期规划有交互式视频会议,光纤到桌面,私有云,无线移动办公等,都需要本方案提供预留相应接口。

中心的信息化架构如下图(图2)所示:

图2: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化架构

由图2可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信息化架构具有5个平台(基础架构平台(网络硬件基础平台+操作系统))、应用支撑平台、信息交换/应用整合平台、系统开发平台和运行管理平台)、1个体系(系统安全体系)、2个门户(内网信息门户和外网信息门户)、1套业务应用系统。

2. 引入ITSM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服务的特点

中心以“阳光交易、高效服务”为主线,对社会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四项:

信息服务:主要是招标通告、中标公示等有关工程交易活动的信息,同时提供有关企业及专业人员状况等数据查询;还提供工程交易相关的商务和档案服务。

场所服务:主要是为市场主体各方提供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和工程承包合同签署等交易活动的场所;

专家服务:提供专家评委抽取及相关服务;

招投标业务服务:提供开、评标现场服务;

为了优质地给客户提供以上服务,中心还建设了电子交易平台,其主要内容为武汉市建设工程信息网和武汉市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还建设了工程项目信息库、企业信息库和专业人才信息库等重要的数据库。

另外,辅助管理系统还有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评标专家指纹识别系统、手机通讯控制系统、录音录像监控系统、答辩对讲系统、电子评标辅助系统等。

在对内客户方面,信息中心要提供办公自动化、财务、对内信息门户、经营分析等各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中心、桌面平台设备的服务。

由以上分析可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信息服务具有面广(对内、对外)、要求高(阳光交易、高效服务)、安全性强等特点。

对ITSM的迫切需要

目前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业务系统基本已告一段落,而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则从技术转向管理,如何能让这些系统更好运行起来,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如何将以前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IT投入有效的管理起来,落实有效益的信息化,这是中心信息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以效能为导向推动中心信息化建设,加强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是目前的工作重点,而ITSM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

中心在信息化建设之初,更多的是关注技术,例如也采用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等管理工具,但技术只保证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标准流程则负责监控IT服务的运行状况,而人员素质则关系到服务质量的高低。而ITSM最强调的就是流程、人员和技术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ITSM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部署相应的管理工具,同时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人员的岗位职责,设计日常工作流程,以及突发事件和问题管理流程等等。

3. 基于ITSM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客户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管理部的IT服务水平和IT运营效率,并为中心提供更高质量的运维保障,有必要建立以其业务为主线的IT服务管理系统。

同时,提高企业IT系统的运维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应该同步进行,其关键是建立一系列的管理流程,包括服务请求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以及服务级别管理等。

下图为基于ITSM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客户服务体系示意图(图3):

图3:基于ITSM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客户服务体系

4. 影响建设工程交易中心ITSM建设实施的关键因素

思想上的认识和变革是ITSM成功建设的前提

ITSM的建设,是对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一次革命,涉及到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信息受用者工作方式的变革,有时候会受到较大的阻力。所以,在ITSM建设之初,就必须进行全员范围内的ITSM宣传和培训,明确ITSM运维流程的权威性,使广大员工理解、支持ITSM的建设,自觉地适应ITSM流程化管理要求;同时,也要加强与信息业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和用户的联系、沟通,取得企业各级领导对ITSM的支持,避免各种人为干预;另外,实施ITSM对信息化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员的能力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所以,需要信息化人员首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认真负责,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ITSM的建设实施,对信息化基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TSM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信息运维管理工作,同时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一个规范、扎实的信息管理基础,ITSM的实施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为了适应ITSM的要求,要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和加强,规范化管理,从组织、管理和人员上为ITSM的建设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运维流程的改革和设计是ITSM 落地的根本

在ITSM实施过程中,传统的IT手工式的运维流程需要进行改革和重新设计,但“完美”的流程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和成本低的流程,所以,关注流程实施的成本,简化环节,形成简单、有效,操作性良好的运维流程,并进行后续的优化调整,是流程设计者所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5. 实施ITSM的方法论探讨

ITSM是业界所公认的信息系统服务管理最佳实践,拥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成功案例,如何成功的引入ITSM,建设可控、高效的信息服务管理体系,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在信息化管理运维方面,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信息部门除了要做好信息运维服务外,还承担着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考核的任务;二是信息化工作人员少,信息化建设、运维的要求高,压力大。在这样的情形下,照搬业界ITSM建设典设,建设传统意义上的ITSM是行不通的。由图3可知,中心的ITSM体系几乎涵盖了全部信息专业人员和主要工作流程,占用了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做到ITSM流程与信息化管理、考核工作相结合,在运维流程执行的同时,完成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考核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ITSM融入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中,真正带来效益。

按照信息部门对IT管理目标的通盘考虑,IT管理短期目标应是进行IT基础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支撑业务系统稳定、高效的运行;IT管理长期目标应是进行IT管理数据的分析与决策支持,对IT系统进行定量监控及数据分析,支持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维护一个可以长期安全、可靠、持续运行的IT环境。考虑到中心IT系统的复杂性、业务部门要求的迫切性、建设周期、部门预算和项目风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ITSM系统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进行(见图4)。

见图4:ITSM建设阶段图

四、 结语

随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发展,信息运维压力越来越大,建设具有中心特色的、满足中心信息运维管理需求的ITSM体系,是中心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很高现实意义。

通过ITSM客户服务体系的建立,中心的IT部门可以实现三大转变:

统一IT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接口,建立IT服务中心。

ITSM运维体系可以整合用户管理接口,从一个用户面对多个服务接口,转向统一服务接口面向多用户。IT服务中心接受并解决问题、总协调职能、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监测功能、事件升级的决定并向管理层通知的功能。

规范了信息技术管理部运维流程,提高了内部管理的电子化程度。

ITSM运维体系可以改变登记记录不全面、不规范的现状,完全摆脱了手工登记方式,各类服务呼叫通过ITSM的电子化服务平台―ServiceDesk(简称SD)系统,统一登记到服务呼叫表单,运用SD软件统一管理服务呼叫。利于统计、量化科技人员的工作量,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公平、公正、合理地考核每一名技术人员,提高了信息技术管理部电子化管理水平。同时,知识库管理业可以大大提升中心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项目试运行以来,

缩短故障响应时间,提升IT部门整体形象。

规范信息技术管理部IT运维管理流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保证信息技术管理部对业务系统的服务请求进行及时处理,对重大问题提供快速响应机制,并可以对运维处理情况进行灵活统计和分析,为信息技术管理部领导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

所以,ITSM运维体系的建立,不但可以规范运维流程,还可以加强知识管理,提高运维质量,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可计量的IT服务,最终将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中心内外部客户对中心的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先杰.ITSM运维体系在电力企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年02期;

【2】ITIL白皮书【D】;

【3】许宏彬. 面向业务服务管理的供电企业IT运维管理研究【J】 《电力信息化》2010年10期。

作者简介:

第5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我行认真学习《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开展征信业管理条例专题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提高了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提高公众诚信意识、促进金融业务发展、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加强领导,成立《征信管理条例》专题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专题宣传活动方案,扎实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以取得专题宣传活动的实际成效,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认真组织,扎实开展活动

我行根据专题宣传活动精神,按照制定的专题宣传活动方案,扎实开展活动,着重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提炼宣传内容,主要宣传条例适用范围、征集监管体系、征信机构、征信业务规则、征信信息主体权益、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条例出台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二是在营业大厅门外悬挂“全面贯彻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促进征信业规范健康发展。”宣传口号,营造专题宣传活动的浓厚氛围,使社会公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来。三是在营业大厅设置宣传展板,摆放宣传资料,具体介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让社会公众懂得什么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如何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是设立咨询点,指定专人负责,详细解答社会公众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咨询,增强社会公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责任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五是召开银企座谈会,向企业领导、财务负责人等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高企业领导、财务负责人的诚信意识,共同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六是加强与地方媒体沟通联系,对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专题报道,扩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影响力,使全社会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认真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第6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和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诞生和发展壮大,其目标是实现贸易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达到网上商流、物流、货币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既是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一、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电子商务正逐步走向全面应用,并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在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危机也日益突显出来,虚假交易、假冒行为、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健康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传统计划经济的意识制约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尚缺乏灵活、科学的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技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等不完善,信用体系缺失,这是最根本原因。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意义

电子商务作为虚拟经济、非接触经济,诚实守信是其制度规范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也是有效防范电子商务运营风险的重要条件。目前,以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为依托、国际信用为支撑的诚信体系已贯穿于整个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成为维系电子商务企业与用户之间信用关系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制胜的根本途径。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信用失信较严重,已成为制约行业成长的一大“瓶颈”,究其根本,还在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环境。概括起来,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体,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含着企业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会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电子商务交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三、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政策方面

电子商务的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应积极进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工作,加快研究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研究和制定交易规则、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客户和供应商的信用分析与管理等,确保电子商务的交易的安全可靠。政府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强化对企业电子商务的信用监管,探索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相关立法,积极开展对电子商务企业,包括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信息服务类网站、电子商务交易商等的征信和评级工作,制定和实施电子商务企业信用标识证制度等。

2.企业信用管理技术方面

(1)构建网上信用评估模型。企业信用部门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首先应评估客户信用,可以根据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评估,或开发出适合本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估系统。

(2)加强网上客户档案管理。企业应对赊销客户的档案一般进行定期审查,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额度。

(3)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回收机制。企业内部的信用部门负责追收账款,采取多种方式(如定期追收、外部力量、法律手段等)以防止坏账。

3.体系建设方面

(1)加快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交换;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形成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信用服务体系。

(2)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国家标准规范体系。提高标准化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紧研究制订电子商务的标准规范体系;在互联互通、促进流通方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研究制订电子商务关键标准和规范,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进程。

(3)加快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平台。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电子商务市场信用体系平台,规范诚信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当前,失信行为给国家和企业造成的损失日益突出,加快信用立法,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开展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通过立法使信用行为上升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收集、处理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电信等不同的企业和个人信息及其他经营行为记录,建立覆盖全国的电子商务征信体系,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守信践诺的激励机制。

(4)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的作用,逐步健全电子商务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要大力发展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体系、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商务信用体系。加强电子商务行业自律,促进诚信经营,遵守行业公约,恪守职业道德,形成有效的诚信风险防控机制。

(5)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与现实物理环境相比,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更高。一方面是隐私权,由于企业可以轻易获取消费者的个人资料,消费者的隐私权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财产权。只有当消费者充分相信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与传统的购物同样方便有效,出现纠纷同样可以投诉、获得补偿,整个交易活动才能感到安全。

第7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充分认识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科技*的必然要求。当前*区经济繁荣发展,市场交易活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有利于扩大社会诚信交易,提高企业信用化水平;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区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二、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测评标准,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区域企业信用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主要目标

健全完善企业的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信用记录,建立政府部门间的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和信用正向激励机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优化区域信用环境,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认真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健全完善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搭建平台,发展信用中介服务,培育信用服务市场,优化信用环境,促进信用信息交易和信用服务的公平竞争。

2.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增强企业信用意识,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先骨干企业、后一般企业,先试点、后推广,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步骤、分层次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3.坚持依法建设,严格监管。严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统一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标准,依法保护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信用正向激励机制,依法监管和规范信用服务行为和市场秩序。

三、重点工作

推动企业加强信用建设,从我区实际出发,今年主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建立各自部门的企业信用档案。整合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所掌握的涉及企业的信用信息,建立*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部门、行业之间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信用资源共享。

(二)引进第三方专业信用评级机构,推动企业参加信用评级。向企业推介在中国人民银行备案的、我区认可的第三方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的企业信贷信用评级规范为依据,推动企业本着自愿的原则参加信用评级,对首批参加信用评级试点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三)探索实行企业信用颁证和信用担保服务。以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企业的信用记录和专业评估机构的评级结果为依据,每年对信用良好企业颁发信用证书,并发挥信用证书在企业融资、担保、交易等方面的参考作用,培育信用产品的供求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区政府成立推进*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韩宏范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郭建勋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府研究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明确职责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做好日常协调沟通工作,工商、税务、质检以及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要求,明确工作任务,按时间进度安排完成企业档案记录,提供信用信息等相关工作。

第8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基础,以建立农户电子信用信息采集和评级系统为重点,以推广应用农户信用评级结果为手段,加强农村信用宣传推进,健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增强农村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13年底,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建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备的农村征信服务平台,科学有效地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评定,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共享;二是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建立与农村特色产业链条相配套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支持模式,发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促进涉农贷款投放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营造良好诚实守信氛围,努力将我市争创为“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系统化、特色化、长效化发展。

三、实施步骤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自2013年8月启动,年底前进行总结,分宣传启动、组织实施、总结考评三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启动阶段(2013年8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市直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企业的信用档案参考指标和评价参考标准。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1月)。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征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用档案,推广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各涉农金融机构制定配套办法和措施,按照“先增量、后存量、锁定有贷户、挖掘潜力户、最终实现全采集”的思路,统筹安排,将全部新增贷款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用档案纳入农村信用共享平台,对存量贷款户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录入,逐步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并依托农户信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贷款。各镇(街道)协助辖区金融机构网点开展对所有符合标准农户的信息采集工作,实现全覆盖。

(三)总结考评阶段(2013年12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用评定工作,涉农金融机构为信用户授牌,团市委和人民银行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授牌,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信用村、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镇授牌。同时,认真总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和评分系统,拓展评价结果应用范围,深化建设内涵,提高社会效应。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负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监督等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

1、人民银行市支行。负责组织、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制定信用信息指标和评分标准,将信用档案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库对接,推进电子化信用档案和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根据涉农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和现有设施情况,指导其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2、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商贸办、团市委。负责协同人民银行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支持和协助涉农金融机构做好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和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采集工作,组织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逐步实现各单位信用信息共享。引导和督促涉农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中资金紧缺问题。协调解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资金配套问题,出台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支持信用户、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发展。

3、涉农金融机构。要制定各自工作计划,充分利用现有信贷业务系统,广泛征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将所有农户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信贷信息及时纳入农村征信服务平台,保证信贷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要充分利用信用评价结果,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等激励手段,让信用客户享有信贷倾斜政策和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在贷款额度、期限上满足农户的生产需要。要建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相适应的信用培植、信用评价和金融扶持模式,并据此实施信贷业务创新,使信用户享受信贷便利。

4、各镇、街道。负责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的宣传、动员工作,加强与涉农金融机构工作联系,密切合作,准确、如实地采集信用信息,确保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第9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征信国家之一,其征信业务的突出特点可高度概括为“民营”,美国的征信机构完全采取市场化的第三方独立运行模式,由私人或公司以盈利为目的设立征信机构,按照客户的委托,为其提供征信报告和相关咨询服务。美国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是商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出售给需求者或委托人。

在企业征信方面,由于法律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信息批露的要求不同,企业征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法律对上市公司规定了其信息批露范围、内容和时间等,交易客户对上市公司一般无须“信用报告”,但对上市公司通常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的高低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上市公司对自己的信用会受到法律和市场的双重压力。而对非上市公司,法律通常不要求其公开财务报告,征信就显得必要,征信公司可以提供企业概况、企业高管人员相关情况、企业关联交易情况、企业无形资产状况、纳税信息、付款记录、财务状况以及破产记录、犯罪记录、被追账记录等。企业征信机构一般提供12个月内的企业信用信息。

在个人征信方面,征信机构对需求者提供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偿付其债务的历史记录。一般包括:鉴定信息、当前和以往的贷款清单、公共信息。在征集了上述个人信息后,征信机构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信用评估,最终形成信用产品。征信产品可以销售使用,美国的个人征信机构数量庞大,竞争激烈,出现了并购重组。

在监管方面,美国征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其运作完全市场化,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干预其日常运作,但必须受相关的法律约束。美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征信机构、数据的原始提供者以及信用报告使用者等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律。美国国会于1971年制定并于1997年修订的公平信用报告,旨在保护所有消费者的基本权利,确保信用报告的准确性。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国家律师总局被授权实施该法案。该法案规定了消费者报告机构即信用局、信用报告使用者、信用信息原始提供者的行为准则。到征信机构调用其他人的个人信用资料要得到被调用者的同意或司法部门授权,目的是防止个人信用资料被滥用。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市场经济建设,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工程中,包括征信体系建设在内的信用体系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美国征信体系建设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启示之一:美国征信得以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以法治和诚信为基础,而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基础性制度环境远不如美国。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尽管重视诚信,但重义毁信时而有之,事实上,多元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乏的是法律元素,而法治和诚信恰恰是现代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制度。

启示之二:建立高度的社会信用,加强法制建设,是今后我国建设征信体系的十分重要的制度基础。我国必须建立严格的失信惩戒法规,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对提供不真实数据者的惩罚做准备,同时,尽快出台征信数据开发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新法案,制定关于数据保密的法律法规,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数据源的同时,确定保密范围以及征信数据的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