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融合教学典型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于是,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改的关键,是当前课改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初中思品学科,更应走在课改的前沿,努力落实培育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初中思品教师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公民素养”为核心的知识素养、调适素养、思辨素养、信念素养和行动素养。所谓知识素养指的是学生能掌握思品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调适素养指的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调节和处理各类关系和矛盾。思辨素养指的是通过本课程,学生能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信念素养指的是通过课程学习,学能能把外在的知识技能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行动素养指的是学生运用思品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和培育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通过课堂教学能把学到的思品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付诸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教材案例要“精于取舍”
教材中有许多案例,这些案例往往看似有些陈旧,所以许多教师喜欢自己在课外选取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课外选取的案例都适合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熟悉案例,比如学生与父母、教师的冲突或中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碰到的困惑等,然后进行加工改造,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了追求新鲜而丢失材料的适用性,这是一种极为不妥的办法。有时当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课外案例时,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因为这些教材案例是专家们进过长期而认真的斟酌筛选出来的,其典型性和科学性是无可置疑的,所以教师教学^程中不必舍近而求远。
例如:在全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的朱翠华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时候,就采用了教材中固有的案例,即二战中日本两座古城得以幸存的历史故事。教材的这个案例能够充分地反映出这部分的理论知识点,典型而真实,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易于学生的思考。所以这样的教材案例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求案例的生活化、新鲜感,丢失案例本身应该起到的作用。
二、活动形式要“就实避虚”
思品课堂生活化不是形式上的生活化,在活动设计中不能流于是形式上的热闹活泼,而是要适合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效果。比如:《拥抱和平》中,用教材主要知识编制歌曲,各小组再相互评价,并演唱出歌曲。此形式较为新颖,学生参与度也高,课堂氛围也比较活泼,感觉活动设计很生活化。但实际上,学生为了编制歌曲需要在课前花费较多时间,而且在演唱过程中,学生把更多精力发在了演唱技巧之中,所以这使得原本用于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习编制歌曲和练习演唱技巧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节课左右的时间,在最后阶段又显得单调,所以生活化的课堂在此时显得流于形式。
三、布置作业要“融于生活”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作为育人的思品学科,应该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感悟出道理,并在课后转化为实践,让学到的理论融于生活。融于生活是思品课堂的逻辑起点,也应该是思品课堂的价值归宿。而布置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适当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方法,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去。除了一些书面课堂作业,也可尝试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例如:朱翠华老师的《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从师生互动感受文化差异到活动探究领悟面对文化的态度再到最后阶段布置作业:扬州的小使者,为建城两千五百年庆典做志愿者,接待来自远方的客人。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思品课堂的实践化,指导学生逐步将思品的核心素养吸收内化,也就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一、深入基层调研,寻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态课堂问题
作为教研员,为了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生态课堂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深入13所中小学进行调研,听课学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信息、综合、音乐等,交流与研讨的方式有领导汇报、现场听课、教师交流,调研的主要内容是中小学信息化环境下生态课堂的建设情况。
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对南关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区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另一方面,利用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等教育研究方法来进行工作调研,促使笔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强学科整合工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使笔者工作思路与工作内容更切合基层教师需要。
二、关注教师本体,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调研期间,笔者把“调研与实践”融为一体,把“学习与思考”贯穿始终,亲身感受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果,同时也发现了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影响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症结”性问题。
(一)调研情况
纵观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都基本上能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教师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所学内容,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应用。
发现优点的同时,笔者也深切感受到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不足:
1. 过于注重形式。很多老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的低层次阶段,不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更谈不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 现代化信息手段不会用。很多教师把电子白板、一体机,作为电脑和电视的显示屏幕,不会使用软件的交互功能,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强。
3. 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重视。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科教学知识,不重视学科教学中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信息能力差。
(二)改进措施
设计提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修活动,即“六环”、“五步”的培训策略,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1. “六环”――技术驱动策略。“六环”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六个环节,即“需求调查-内容精选-个别培训-专业引领-效果检测-形成培训课程”等六个环节。“六环”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策略中侧重于对教师的“培训”,主要解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问题。
2. “五步”――能力驱动策略。“五步”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五个步骤,即“整合特色-模拟实践-再次交流-再次实践-形成成果(案例或论文)”等五个步骤。“五步”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策略中侧重于教师的“应用”,主要解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问题。
三、狠抓常规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的生态课堂发展
狠抓常规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养成教师的使用习惯,最终实现优化生态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消化系统的疾病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内容应按照具体疾病进行增加、删减、重组,删除外科学与内科学重复内容(见图1)。内科主要教授疾病总论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内容,外科主要讲述疾病的外科治疗,之后根据疾病特点,选择性安排影像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学科交叉与渗透。让学生能够通过之前的基础知识学习,进一步思考消化系统疾病典型临床表现,需要做什么检验和检查,怎么去诊断和鉴别诊断,如何去治疗和预防。此外,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及物质生活的改变,我国人民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发病率在下降,而溃疡性结肠炎及结直肠癌发病率却在上升。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计上与时俱进,做出相应改变,适度增加发病率上升疾病的课时数,减少发病率降低疾病的课时数。优化课程整合不单单减少了课时总数,更能让八年制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并具备独立分析、思考问题及自学能力。
2实施方案
2.1理论教学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形成疾病诊断的逻辑思维,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掌握疾病治疗原则和基本方法。
2.2PBL教学
通过PBL教学,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料检索文献,能提高学生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
2.3见习教学
小班见习,结合视频、音像辅助教学,进行观摩、练习和临床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专科检查方法和基本技巧,并能识别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认识辅助检查的主要手段,并理解主要辅助检查项目的适应证范围和常见的异常表现。
2.4考核方式
包括形成性考核成绩和课终考核成绩,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PBL讨论(5%)和见习日志(15%,其中病历书写10%、理论5%),占总成绩的20%;课终考核即为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80%。
3消化系统整合后的优势
3.1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模式下可以实现消化系统病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有机渗透与融合,医学生能够在短期内接触到各方面临床医学知识,并能深刻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对消化系统疾病建立立体和直观的整体认识。
3.2有利于学生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
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治疗提倡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并逐步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诊治中心,如结直肠癌诊疗中心。因此,作为一名医生应对疾病有整体认识,灵活掌握各种治疗措施,根据个体特点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下结直肠癌治疗内容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部分,分别由消化内科医生和肛肠科医生在不同时段讲解。在器官系统整合教学模式下,结直肠癌教学内容重组在一起,在讲解完结直肠癌的诊断和分期后,讲解根据不同分期采取相应治疗方式,早期结直肠癌根据分期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而中晚期结直肠癌根据分期采用不同新辅助放、化疗续贯手术或手术续贯化疗结合放疗治疗措施。这样的重组加强了学生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分期以及内外科结合综合治疗的整体认识,同时避免了疾病基础知识部分的重复。
4存在问题及思考
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领域,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有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缺乏配套教材和知识体系融合度不够是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2]。
4.1缺乏配套教材
目前国内尚缺乏权威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系列教材,这是目前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教学仍使用以学科为纲的教材,没有配套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和临床实践,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不便。我们根据八年制临床医学生课程标准,结合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已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消化系统整合教材与PBL教学案例编写工作。
4.2整合是“融合”而非“拼合”
器官系统课程整合需要的是对疾病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融合”。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教改初级阶段,在缺乏配套教材情况下整合内容时难免会出现只是形式上把内、外科内容“拼合”在一起现象,不注重其内在关联而达到内容上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对此,教育部门和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在课程整合与教学实践中力争做到内容上的“融合”。
4.3教学团队组建和磨合
整合后的课程由来自不同临床科室的教师授课,因涉及多个专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频繁更换教师。每位教师都有不同授课风格和授课方式,为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我们在管理上采用教改课题立项和课程负责人形式。每个器官系统遴选两位高级职称教师(内、外科各1人)作为课程总负责人,同时设立各个整合模块,包括食管疾病(消化内科、胸外科)、消化性溃疡与胃癌(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肝硬化与门脉高压(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肝癌(消化内科与肝胆外科)、胰腺炎与胰腺癌(消化内科与胰腺外科)、炎性肠病与结直肠癌(消化内科、肛肠外科)等,每个模块均选出高年资讲师或副教授作为模块负责人。课程组在教改课题立项后立即召集教师反复讨论,商榷制定教学大纲,在课程开始前进行集体备课和试讲,在教学中及教学结束后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内容。这种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教师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的模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改进和完善[2]。
5总结
接踵而来的,是那些关于学科整合的话题讨论,此起彼伏,争议多多。该不该整合?如何整合?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何种素质?这些成为了尖锐的话题,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而数字艺术正是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比较典型的课程,为此,我在此略谈对数字艺术的一点浅见。
我与数字艺术的结缘
我与数字艺术的结缘可能与我的专业出身有关,我学的是设计专业,主要方向是动画多媒体。这种专业本身属于美术类专业,要求我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由于设计与时代紧密相关,并不是艺术创作,所以我接触计算机软件和知识也较多,可能这是造就我“边缘特性”的一个基础。所以工作至今,我从教的信息技术多与艺术沾边,在探索数字艺术方面也多一些。
数字艺术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要远远短于信息技术和艺术类的学科。因为它依靠的是数字对图像或者声音的模拟性,这就决定了硬件和软件设备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从事数字艺术创作或者教学,所以它是新兴的。而且,数字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边缘性”,因为它既包含艺术的知识、技巧,又包含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所以不论是创作还是教学对人的“横向”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发展到了多媒体阶段,每一个创作者,需要同时具备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和文学等若干领域的知识,否则不足以把握创作和制作。这种特性使数字艺术在教学中也很难办,教师也很困惑。于是人们似乎更多的开始研究数字艺术的“出身”问题。
数字艺术的归属和“出身”
研究“出身”可以解释信息技术教师到底适不适合教数字艺术,传统观点认为数字艺术的落脚点是“艺术”而且强调创作结果,软件扮演的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的角色,就好像画笔本身不会作画,而是人在作画。所以数字艺术还是艺术学科,不应该归信息技术课来管,信息技术课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基础,不适合教学。
我个人认为上述观点,会将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彻底分离。实际上数字艺术并不属于任何一种传统学科。我们要理解它,必须先对数字艺术范围进行简单的界定。
首先,数字艺术不等于电脑美术。数字艺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和范围,就其应用范围,我认为可以总的分为视觉、听觉、影视、交互四大类。视觉侧重指静态的视觉应用。如电脑绘画和电脑辅助的平面类设计,如版式、海报、招贴、报刊等。听觉则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进行音乐类的创作、制作。影视则是将动态的视听结合起来,包括动画和影片的制作。交互类则是侧重利用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艺术想象力探索人与物的交互。比如,2008年中国美术馆曾经举办过一次新媒体艺术展,其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结合信息技术和新科技对人的交互和感受进行的探索。这是非常典型的数字艺术,但和人们的传统认识很不一样。
其次,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到底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首先对艺术要理解。出于自身的局限性,我从来不敢给艺术下定义,因为艺术门类太多,太博大,而且形态在不断变化,就目前人类的研究成果来看,艺术到底从何而来还不甚清楚,所以下定义是很不负责的行为。但是艺术是有规律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哲学,通过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就可以看出,不论什么艺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飞跃性的历史时期,往往是先有某种哲学学派的诞生,然后衍生出各种门类艺术的追随者,文学的、音乐的、美术的、设计的。不同的艺术家通过行动践行这种哲学观念,或者是某种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提出纲领性的审美原则和理念,这种东西最后也就上升成为一种哲学。所谓技进乎道的原理。所以艺术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规律”,并不是简单的好看不好看的问题。不同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念,组织和表达信息。比如,绘画表达的是视觉信息,而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声音信息。有的人喜欢将信息复杂化,有的人喜欢尽可能地减少表面信息量来制造想象空间或传达深层信息。背后的支撑是哲学和原则。所以说艺术也是关于信息的,这一点与信息技术是有联系的。早期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程度有限,所以在操作方式、界面等方面表现都很有限。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界面的美观,操作的人性化、个性化等因素。而改善这些东西的人,也并不是所谓的艺术家,而是计算机的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改善和美化事物也是人的天性,所以信息技术和艺术之间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是天然具有融合倾向的。
同时数字艺术本身又具有两个学科都不具备的独立性。
举一个例子,如用传统美术素描的方法,画一个立方体,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首先要解决造型准确的问题,直线要画直,透视要准确,比例要正确协调,然后通过涂调子掌握光影的变化规律,画出真实的正确的光影效果,最后高手还要通过笔法和细节深入反映出质感甚至情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花相当多的精力来学习控制画笔,控制自己的手。但是按照电脑美术的思路,可以降低学生对笔的控制难度,简化绘画过程,如用直线工具来勾线,然后用填充将大致的黑白关系以单色填充,再用加深、减浅等工具进行明暗变化的处理。这样学生通过有创造性地使用软件功能,减少了用笔的难度,但是美术的基本思想得以保证。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电脑美术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如光影知识、比例透视等。但是在操作上和造型方法上使用的都是信息技术的思维。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感到自己没有美术功底,没有自信,实际上所谓美术功底指的就是这种运用画笔的“手上功夫”。但是像刚才的过程基本上简化了操作,所需的“美术功底”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意识上的和观察方法上的东西。这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是有可能习得的,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的电脑美术的案例非常多。所以数字艺术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借助不同领域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进行创造。
实际上许多学科发展到今天都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就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综合联系运用。信息技术课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良好平台,但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与创造。
教师素质的“伸展运动”
当今,数字艺术课在争论中发展,许多学校和教师都结合自己的特色开设了数字艺术方面的课程。许多必修教学也都朝着数字艺术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信息技术中有一部分知识和技术天然的具有偏向艺术和设计的属性,如Flash、PS等。学习信息技术出身的教师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开好数字艺术类的课程,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戴博思曾经提出过“视觉素养”的概念,认为视觉素养在新时期应该成为成人的必备素质。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听觉素养的重要性。这些素养的提升不仅可以使教师能够顺利地进行数字艺术领域课程的教学,对教师自己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培养爱好、提升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可能不具备美术或音乐专业人员的“童子功”。但是提升视觉素养和听觉素养,并不需要完全按照艺术家的标准去进行。而是通过了解相关的知识,体验一些基本的技能,从而从认知水平上和审美意识上得到提升,这样再结合自己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与创造力,就可能发展出颇具自己特色的数字艺术课程。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讲,我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同时,也坚持弹了10年的吉他,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学习使我感觉到,能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会拓展自己看待生活和世界的视野,也会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美术、音乐和信息技术的横向了解,我能够看到学科间更多的共性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从而能够更好地综合这些知识,以形成新的认知观念,这些观念又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相信最终受益的是学生,随着教师行为和课堂教学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改变观念,形成更加综合的、有创意的思维模式,更容易产生横向思维,找到不同学科领域的联系和共性。这个过程是很快乐的,而不应是痛苦的。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能够以一颗包容的年轻的心去对待不同的知识,我们就可以使自己的素质不断地“伸展”。
我相信信息技术教师凭借本身的优秀素养和兼容并包的心态,完全可以不断地拓展信息技术的教学领域,使这个学科能够摆脱“辅助工具”学科的局面,在各个方面引领新的潮流。
我的课程设计
目前在北京景山学校我开设的数字艺术课程主要是,初高中的选修课和校本课程。开设的数字艺术主要有两个方向,绘画方向和动画方向,初中和高中的选修课在课程难度和深度上是不同的,但是理念上是一致的。思路就是增加艺术和创意知识的比例。并且在课程的进行中力求将艺术和设计的思维与信息技术的思考方式相结合。同时数字艺术课程学生全部使用电子绘画板进行创作,通过电子绘画板,计算机设计制作和手绘可以更好地融合。
电脑绘画方面的课程在初中阶段侧重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活动和案例为中心,进行教学。基本的课程内容分成基本绘画知识单元、素描与色彩单元、卡通画单元和创作单元。每个单元遵循一个模式:基础知识技巧—临摹—半临摹半创作—创作。这样的模式基本符合美术类学科教学思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认知水平和技巧。高中阶段的基本模式和初中相同,但是内容上和难度上有区别。高中阶段我开设的校本课程是《CG插画》,起名为插画意味着它的创作过程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带有一定目标性的,所以从认知的深度上,分析主题和设计上,较初中难度都有提升。这样初高中的课程就能拉开一定距离,避免难度上过于相似。
[关键词] 药理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04-02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病人,其知识必须从基础到临床全面统一、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完成医生的职责[1]。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我校在药理教学中引入病例教学法,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全面提高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2]。
1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现代医学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具备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的能力[3]。因此,我们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来提高教师能力。
1.1 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药理学教师毕业于医学院校或药学院,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训练,对认知过程、教学过程和教育心理缺乏全面了解。我们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使教师遵从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思路,制定教学方案;同时注重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还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观摩优秀教师讲课,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1.2 学习交流,与时俱进
当前知识更新迅速,各学科交叉融合,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熟悉新知识,新技能,新发展,新动态,并将它们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院校交流学习,参加世界级、国家级的药理学教学大会,以及请国家级教学名师来我校讲学等方式,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了解药理教学的新成果和新动态,造就具有时代感的教师。
1.3 参加临床实践
药理学教师长期只教授药理学理论,不从事临床实践,在讲授药物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等内容时只是纸上谈兵。为了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法,药理教研室的每位老师每年安排1~2个月的时间到附属医院的各科参加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优化了知识结构,课堂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编写教学案例
2.1 选择临床典型病例
我校药理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了生化、生理、病理、病理生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但临床知识缺乏。药理学的教学目的及学科任务之一是为学生今后能在临床合理用药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症状典型,诊断明确,药物作用显著的病例。有针对性地选择临床典型病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我们与附属医院的相关科室中经验丰富的临床带教教师共同选择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及与药理学知识衔接密切的病历资料。
2.2 确定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前,首先结合病例给学生简要介绍相关的临床背景知识,然后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药理学教学目的的要求,从所选择的典型病例中提出若干有关药理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注意提出学生需要掌握的药理学知识和对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问题,以强化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思想。
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课堂教学原则是重点突出、难点精讲、案例教学贯穿始终。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热情,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使学生在病例教学中增加知识、开拓视野、融会贯通。
3.1 病例导入法
采用病例导入法很符合药理学的学科特点。授课前针对所讲内容,首先介绍1~2个短小病例,在给出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向学生们提出相应的问题。当我们引入的病例给学生带来了深刻印象或悬念时,便可转入主题。
3.2 结合理论举例法
在讲授过程中,学习有关基础理论后,介绍病例,使理论得到充实,增加感性认识,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副作用的概念时,可举例某胆绞痛病人用阿托品解痉止痛后出现口干、心悸、便秘等副作用来加以说明。在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所导入的病例用药问题,消除悬念。这样做,既巩固了本次课所学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使一次课的教学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3.3 自主学习讨论法
在结束一个章节的理论教学后,发给学生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病例的用药问题,如该病人应选用哪些药物治疗?哪些药物不能用?病例中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复习教科书,查阅参考书,然后相互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对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在下次课开始时,予以讲解。
4 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结论
经过数年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今天, 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有效且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反馈意见得知, 大部分同学都很支持此种教学方法。
4.1 提高学习效果
问卷调查表明,93%的学生反映印象深刻,认为案例教学改变了死记硬背的空洞知识,接触了临床中鲜活的内容,具有吸引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记忆。
4.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进来,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发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极为有利。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归纳能力,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整体能力明显提高[4]。
4.3 教学相长
结合临床病例开展药理学教学,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教师与学生所付出的时间及精力都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
医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临床工作,药理学教学必须密切结合临床。案例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玲,孙平,杜智敏,等.药理学教学中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5):56-57.
[2]张云,乔敏.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87-89.
[3]陈铎葆,张雷,赵辉,等.药理学教学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方式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9):1043-1044.
关键词:案例教学 与农业结合 改革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从而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的教学方法。在农业高校外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成为了将外语教学和农业教学相结合的纽带,它的应用改善了当今高校的教学现状。案例教学的体系主要由教师、学生、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估等教学环节组成。案例教学的理念应始终贯穿在外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笔者将农业高校外语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简述如下。
一、农业院校外语的教学现状
目前外语教育一直是以传统的面授型教育方式为主、以相对固定的讲义为主,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真实的语言环境,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从我们的外语课上学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更谈不上将英语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1.农业高校外语教学基本上只注重外语基础水平的提高,很少强调学生与外语词汇的接触与表达,影响了毕业生外语实践水平。2.缺乏专业的外语实践环境,忽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外语教学方法单一死板,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4.高校所用的外语教材大都较落后,不能满足专业需求。
二、案例教学法的课程设置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甚至喜欢上这门课是本课程研究的关键。本课程的设置首先在选材上。教材必须有系统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实用性。以此为基础由任课教师加以拓展,体现出各任课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笔者认为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该课程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压缩课内机械背诵对话时间。会话课的实践性在于练习和拓展,可以把上课部分内容作为热身训练。其次,加大跟授课内容有关的案例剖析。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合理提高,尽可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示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三,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分析,学生的领会、拓展,尽可能高效率融合教学内容,把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工作能力。要转变以前机械背诵的学习方式,加大对学生口语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状况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中还是普遍的。师生间几乎没有交流,缺少互动。这样的教学肯定是不完整的,是有欠缺的。案例教学在会话中的运用,不仅仅是结合教学内容简单地举例,还要把句型与实践的脱节转变为口语水平的提高与实践能力增强紧密结合。尤其是通过教学活动中模拟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农业知识的整合,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系统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样的案例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乐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
四、教学评估
作为一门实践课,在教学中是很难通过期末考试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方法既能体现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能促使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配合与参与。因此,将采用综合评定法,制定出多层次、全方位考核体系才能较为正确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措施包括:1.专业词汇和重点句型的听写占10%;2.每单元对话掌握熟练程度,即对对话的问答练习及概述某一现象,占20%;3.对有关单元对话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占50%;4.课后习题的学习效果,占20%。考试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化,不但全面衡量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表现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全面综合、科学评价的目的,使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更加投入到教学中去。
总之,在农业高校外语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把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和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增加实践锻炼机会上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将学过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水平,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同时,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评估这一环节,通过评估能够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稀有金属冶金学是有色金属冶金在稀有金属冶金方面的骨干课程,是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稀有金属冶金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其它学科方向(轻冶方向、重冶方向和冶金物理化学方向)的学修课程之一。稀有金属冶金学作为冶金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稀有金属冶金过程的原理和工艺,因为稀有金属种类繁多有59个,但由于很多金属的冶金过程原理及工艺存在相似性,所以课程选择其中的钨、钼、钛、锆、铪、钽、铌、稀土金属为代表进行阐述。这门课程面向的授课对象是稀有金属冶金方向的大三学生,学时为64,课程名称为《稀有金属冶金学I》;其他冶金方向大四的学生,学时为32,课程名称为《稀有金属冶金学II》。稀有金属冶金学这门课程工程性比较强,内容覆盖广。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课程中的工艺和技术等逐条讲解,就会出现授课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耐烦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没有工作的背景,对于工艺过程不能有深的体会,特别是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教材编写的滞后,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的掌握技术发展的动态和方向。如何在教学环节尽可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学的更有兴趣、更有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案例教学法最初起源于哈佛大学,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学和管理学类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近些年来,它在我国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教学中得到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把一个个独特真实的已有情景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不离校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到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学习的片面性。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经济管理类课程,而在工科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较少,这或许是由于工科技术的复杂性所导致。所谓工科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选择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为基本素材,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该案例的内涵必须包括所讲授的基本理论。
一、稀有金属冶金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适合的授课对象是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稀有金属冶金学I》的开课在第6学期,《稀有金属冶金学II》是第7学期,也就是说在学习稀有金属冶金学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冶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已经完成了认识实习或者生产实习的过程,对工厂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稀有金属冶金学课程教学中引进案例是可行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工程实践的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掌握本领域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选择的原则
(一)符合教学大纲。案例的选材首先要符合教学要求、不偏离教学大纲、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且针对性强,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真实典型性。案例的选取要取材于生产或科研实际,不能凭借个人的想象力进行杜撰。在案例的选取上做到公正客观,不能褒扬自己贬低他人。
三、案例的选择
因为稀有金属冶金学面授的对象不同,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存在不同。对于稀冶方向的学生由于已经参加了稀有金属冶金厂的认识实习,所以对现场的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及工程实践来选择,讲解创新思路的提出、新工艺的设计、工业试验中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等。例如在讲述钛冶金铜丝塔除钒废水的治理时,将我们开发并已经在遵义钛厂得到应用的离子交换一沉淀净化法案例引入进行讲解:废水经加碱调pH值至3.0-4.0后,加双氧水将V(Ⅳ)氧化成V(V),再补加Cu2+将Cu/V摩尔比增大到7.5~8.5,然后再加碱中和至pH值7.5~8.5,室温搅拌20分钟过滤。滤液中cu、V的含量均小于2.0mg/L,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滤渣中含Cu 45%~60%、V 11%-15%,具有很高的综合回收价值。这些前沿的技术并没有出现在教材中,这种案例的引入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科研和创新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其他方向的学生而言,他们选修稀有金属冶金学更多的是想了解稀有金属冶金与其他冶金方向存在的异同点,通过选修这门课对典型的几种稀有金属提取过程有个完整的认识,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与稀冶方向的学生就存在不同,如钨冶金的讲述。在稀有金属冶金学教材中,钨冶金是按照钨矿物原料的分解、纯钨化合物制取和金属钨粉的工艺流程分阶段进行编写的。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将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横向对比,如钨矿物原料的分解部分将苏打高压浸出法、苛性钠浸出法、酸分解法和苏打烧结法做分节介绍。这样的安排方式对于有一定工艺基础或者参加过实习的学生来讲,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各个技术的优缺点,加深知识的理解。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可知,对于其他冶金方向的学生而言,采用这样的编排方式,他们很难对钨冶金形成整体的把握。所以在讲解过程中,我采用了湘西金矿白钨矿生产APT的工艺过程作为案例进行讲解。首先按照工艺顺序将现场的设备图片以及连接管道进行了展示,在此基础上对生产的工艺参数和技术指标进行讲解,并对生产实际和理论的不同点进行了说明。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收到了好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印象并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学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案例内容,还要求上课期间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当课程内容存在案例教学的时候,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环节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案例思考。介绍案例后,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明确案例的逻辑顺序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及与学过的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教学,举例教学知识来自于教师一个人的解说,而案例教学则需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认识别人的观点,在讨论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述碱性磷酸盐高压浸出白钨矿中钨的案例时,首先让学生讨论了工艺的原理,然后让他们从案例中寻找差异点。理论原理就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添加磷酸盐高压浸出钨,而实际采用的试剂则是氢氧化钠和磷酸。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经济因素与理论实际存在的区别,从而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
(三)点评总结。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以实践。而教师的总结点评则是案例教学的归宿。教师在总结点评是,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技术路线的实施条件,该技术路线制定的思路以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工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原则
现代案例教学法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在西方的中学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理论及实际操作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可以很好地借鉴到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好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实际精选案例,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坚实有力的铺垫。下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选用需要遵循的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坚持以服务课堂知识为主,启发性和导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用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情班情,来进行科学选用。这就要求我们要选择那些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关联度高和符合学生社会认知、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案例,来为学生预留出知识构建和思考的空间,体现出课堂教法的启发性与导学性特点。
在课堂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抛出都要求能快速地构建案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构建、情境认知、情境反馈最后达到情境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中因思想触动而启发,因认知升华而导学。所以,案例选取的视角和问题导入越能诱人深思,就越能给学生留下宽阔的思维空间,就越能让学生产生情境共鸣,教学效果就越好。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教学中选用的案例由于不够科学谨慎,案例要么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么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甚至有的连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备,只是对所宣讲理论的简单的、毫无意义的生活化复述,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益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它的内涵在于启发和导学,所以我们要在立足于课程知识,通过具体、翔实、典型、生动的案例材料的呈现,使学生快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境之中,与情境共鸣。通过有层次、有梯度、有张力、重认知感知的问题设置,启发学生,导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案例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升华学科知识。
二、坚持实事求是为主,客观性和趣味性结合的原则
案例选用可以在电视新闻、报纸期刊、网络媒体、学生生活中遴选能够反映当前社会主流思想,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客观、真实、趣味的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有话说,说出的话有深度,才能更真切地结合理论知识深化理解。教师切忌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捏造一些事件或呈现网络中一些没有依据的事件作为案例素材,或者选用庸俗、反面、血腥、极端、腐朽的案例素材,因为这样的素材虽然能在一定意义上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会误导学生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真实看法,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选用的案例要具有理论指导性、实际操作性、客观真实性和趣味性,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课堂案例的选用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管新课标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融合,但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概念还是显得抽象,特别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讲解更需要用一些具体、思辨、趣味的案例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因此,在案例的选取上在坚持客观性的前提下,突出趣味性就显得更为必要。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选用的案例呈现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如文字的、数据的、图表的、影像的等等,特别是影像资料兼具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可以选用电影电视片段、纪录片、采访、动画等多种呈现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参与,其趣味性更加突出。
三、坚持以传递正能量为主,时代性和方向性结合的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的选用要紧跟时政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彰显时代精神,紧跟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释放、传递社会正能量。案例应彰显时代的主题,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贴近当代高中生的思想和认识重塑实际。比如,党的“十”提出的反腐、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生态文明、政治体制改革、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光盘行动、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等富有时代气息、彰显时展主题的素材,不光能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还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使其更加关注社会,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还能传递社会正能量,让学生鲜活地理解课本知识。对政治课而言,这些鲜活的、时效性突出的案例更加真实,且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的选用是一项讲原则、讲技巧、讲艺术的系统工作,它需要教师在案例选用时,将启发性与导学性、客观性与趣味性、时代性和方向性这几个原则联系起来,系统运用,科学遴选,巧妙呈现在课堂环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情趣。“感人心者,近乎于情”,案例教学通过创设一个开放交互的教学平台,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彰显思想政治课的育人魅力,传递、释放思想政治课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李祥得.案例教学法在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中的应用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2]蒋彩虹.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案例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2(11).
【关键词】 中医; 皮肤性病学; 教育; 体会
How to improve education for dermatovenere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 Shentao
The Third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dermatovener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TC) medicine is a branch of science which integrates ancient philosophy, natural scienc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education approaches for dermatovenerology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s, he makes the following six suggestions: 1. Multi approach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the class of TC dermatovenerology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2.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reforme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acy; 3. Students should be motivated to foster self-learning ability; 4. Teaching of TC dermatovenerology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s; 5, On-line learning should be advocated to increase after-class learning activities; 6, Clinical internship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foster the talents of the new era. As an educato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dermatovenerolog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mor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and efforts are needed to find a way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for TC dermatovernerolog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rmatovenerology; education; experience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经验融合一体的经验科学,这也是中医学的学术特点,因此,中医经验(实践)便是中医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精通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论治,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医皮肤性病学接班人。中医皮肤性病学教育应将传统师承教育方法有机地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之中,不仅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质量中医皮肤性病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医学临床学科,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随着医学教育与经济发展、医学进步、社会医疗保健需求增长的同时,作为临床学科的中医皮肤性病学也面临考验和挑战。我国中医皮肤性病学高等教育(本科),目前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乏自主性,学生毕业后难于与实际接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探索适合本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和临床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教学经历,谈六点体会。
1 融合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医学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的学习(case- 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以及临床路径(CP)、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RISE)、标准化患者(SP)、急诊医学仿真模拟系统(ECS)、问题-讨论-指导(PDG)式、多媒体等辅助方法。中医皮肤性病学在总论时,首先会遇到一系列的全新的概念和无法想象和推断的临床表现,即皮肤病损害(皮疹)。皮肤病的表现离不开皮疹,而皮损的表现又是多种多样、变化万千,通过认识皮疹的形态特征、分布特点和演变过程来认知疾病,因此在总论的学习中,采用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以大班课形式集中系统地讲授本专业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使学生对疾病先具备总体的认识,基本的皮疹掌握了,各论的各种皮肤病就是皮疹的量化和细化。在这个阶段, 采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即采取病案讨论式教学,即展示一些皮疹表现和介绍简单病历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把问题逐一讨论,一一解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指导、启发、讨论。通过这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启发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很直观的学科,主要通过视诊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形象思维得出诊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积极使用,还使得同样一堂课给予学生的信息量是以往的几倍,每堂课灌输的内容很多,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优化了教学结构,克服了传统的粉笔加枯燥的板书的课堂沉闷气氛。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中增加部分动画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紧密联系的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作者从皮肤性病学图谱中、互联网中以及本科室在临床实践中收集的典型病例中选择了大量高质量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包括模式图、临床和病理图片,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动态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典型病例给予讲解和启发式引导,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课件中运用一些简明的表格,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综合分析,如湿疹、神经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的对比等等,使学生对疾病的特点理解得更加深刻,锻炼了学生们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 改进教学技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多听别人的课,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技巧。由于中医皮肤性病学的专有名词、概念和术语较多,如原发皮损和继发皮损等的鉴别,学生初始学习时一般难于区别,就在授课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原发/继发皮损的概念,采用形象、生动、自然的比喻,例如猫眼疮(多形性红斑),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应用逻辑推理、实物比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比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增加直观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临床信息和数据,采取病例讨论分析,录像教学,专题讨论,总之,让教学气氛活跃起来,以学生听明白和理解为原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行之有效的。
4 强调中医皮肤性病学与临床学科的相关性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与多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临床医学学科。这样一个特点,就要求在授课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与之相关的基础医学学科以及各临床学科的主要相关内容应比较熟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接近临床的内容更多一些,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连贯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使学生注重了解本学科在医学中的重要意义;皮肤是人体内脏器官功能的一面镜子,因此皮损要注意与系统疾病的联系,切忌单纯看到皮损局部而忽略整体,例如恶性肿瘤患者可以以皮肌炎、副肿瘤性天疱疮、泛发性带状疱疹及皮肤骚痒等皮肤疾病或症状为首发表现,此时如果对皮肤症状保持高度警惕,就可早期发现内脏肿瘤,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5 开展网络教学,增加第二课堂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强且突出形态学特点的临床学科。医学生除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掌握皮肤性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原则等理论知识外,皮肤性病的皮疹形态学特点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都离不开皮疹的形态学特点。尽管目前的教学安排,已精简大课学时,提高临床见习的比例,但本院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总时数仅有80学时,且皮肤病病种及就诊人数受季节影响大,学生在临床见习中并不能见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病种的典型病例及部分病种的多形态皮疹,因此开展中医皮肤性病学的网络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包括网络皮肤性病学课程、个性化答疑辅导、师生交互式探讨、皮肤病与性病教学素材与图片库、皮肤性病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皮肤病与性病视频演示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虚拟的教学空间,而且转变了教育观念,开拓了师生视野,优化了教学资源;同时增加典型病例讨论、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以补充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走向小区开展医疗咨询、皮肤美容、护肤选择和性健康教育系列讲座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同学服务于社会之能力。
6 抓好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注重基本功培养,加强专业技术学习。临床技能操作是临床实习的关键,是医生的基本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基础。在实习生进入医院后的前几节大课安排“病历书写”、“处方书写”、“皮肤科换药”、“手术室无菌隔离制度”等,让实习生必须掌握,对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至关重要。在他们刚刚进入临床时,给他们一个规范、明确的指导,以病历书写为例,病历书写的质量直接影响正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工作重要的基本功。在病历书写中,严格要求每位实习生认真、正确的书写病历,字迹要清晰,格式规范正确,收集病历全面、真实,体格检查细致准确,杜绝错字、掉字、缺页和涂改出现,特别要求使用书面用语,文字通顺,文理通畅,最后修改处不得超过三处。实习结束时本科生交二份大病历,研究生交六份大病历,同时进行“皮肤科换药”的操作时间不低于临床实习的六分之一,并将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将成绩纳入实习考试总成绩之中,这样要求对实习生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重视思想教育,树立良好实习风气。在每批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都坚持进行入院前教育。在宣读制度、强调制度的同时,加入了“实习生仪表和礼仪”、“院内感染知识”等内容,并列举出过去实习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事例,并将这些典型事例所产生的严重性、不良后果和处理办法告知他们,用事实来警示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走稳走好进入社会前的关键一步。
总而言之,作为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教育工作者,深感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探索、改革,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不断努力进取,向同仁学习,才有可能找到一条适合皮肤性病学教学特点的教学之路,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黎,龙庭凤.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3(10):98.
2 王茹.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26):619.
3 孟繁铭,等.整合教学方法,优化外科教学结构[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3(1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