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

第1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强迫症;认知行为护理疗法;效果

本研究为了分析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在强迫症患者临床护理干预中应用的效果,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强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现将临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的100例强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55例,女45例;患者的年龄为18~60,平均年龄(42.5.4±6.3)岁;患者的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疾病史。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干预,其中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氯丙咪嗪治疗,其中两组患者的起始剂量为50mg/d,在治疗后的1~2w内用量达到150~300mg/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具体干预内容为:首先,对患者给予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护理,通过语言安慰和鼓励患者,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调整和指导,使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其次,对强迫症患者进行理性思维和情绪的训练,帮助患者认识到认知上的不现实,如担心、害怕或者控制不住的去做等,帮助患者找出这种认知的根源,督促患者重新认识,纠正这些错误的认知方式,树立健康的认知方式。最后还应该给予患者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促进患者的个体行为改变,同时还应该促进患者寻求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

1.3疗效评价 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4w进行评定[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数据可知,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Y-BOCS评分均有明显上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强迫症已经成为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一种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都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因此受到广大医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在临床强迫症患者护理中应用能够有效通过认知行为的干预改正患者错误的认知观念,将患者的认知以及行为、情绪等不良障碍的恶性循环打破,从而使患者的认知行为护理活动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本组研究中,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后Y-BOCS评分具有明显改善,且干预后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第2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强迫症 主诉 观察 测验 诊断 目标 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49-01

1 一般资料

张某,女,23岁,吉林省辽源市人,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独生女,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在学校、在家庭都备受关注。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家族内无精神病史。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做事情精力不集中,反复想一个自己认为不应该想的问题。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又无法摆脱。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越是反复不停地想,脑子关不上,状态已经持续四个多月。(2)个人陈述:我对自己的容貌还算满意,但总想着能更完美些。很久以前就想做双眼皮,但我父母都是斑痕性体质,担心术后创伤恢复慢,或者留下疤痕。看了几例双眼皮手术的失败案例,更是心惊胆战。一直不敢做,所以犹豫着,拖了三年。但是这种做双眼皮手术的念头从来没有打消过。

今年8月,两个同窗好友陆续做了双眼皮美容术,术后效果很好。于是受了鼓舞。但是到底是各人体质不同,担心总是有的。 虽然手术还算成功。但是术后才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未曾想到。总是担心做出来的眼睛与面部其它部分五官不协调,反复照镜子,总觉得是回事,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越是去想;走在街上总有人问我,双眼皮是真的还是假的,带了镜子也仍然有人看,变是特别受人关注。在人际交往中,很紧张,眼神、表情总是不自然。时时刻刻告诉自己要放松,但是始终做不到。

3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

面容娇美,身材窈窕,着装打扮非常注重细节。目光闪烁,不敢与人对视。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

班主任的反映:

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学习成绩优秀,做事务求完美。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4 心理测验

卡特尔人格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结果:

10分以下:没有强迫症倾向。

10~20分:有轻微的强迫症倾向,适当的自我调整。

20~30分:有强迫症。

30分以上: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已经对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求助者得分为22分。

5 诊断

诊断结果:有强迫症,但症状较轻。

诊断依据:(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2)有明显的心理冲突,存在强迫与反强迫的对立,患者深感痛苦;(3)症状由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有轻微泛化现象,人际交往不自然,有少许障碍,社会功能部分受损;(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6 原因分析

(1)性格原因:追求完美,过分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犹豫不决,患得患失;(2)成长环境:从小成绩优秀,相貌端正,性格乖巧,被老师器重,被家长关爱,一直生活在被肯定的环境里,不能接受瑕疵;(3)诱因:双眼皮手术后所带来的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混乱,局部过度关注。

7 咨询目标

制定咨询目标最首要的是要遵循可行性原则。

(1)具体目标:纠正反复的、无效的行为(反复照镜子、逢人就问、言语神情拿腔作调等);(2)近期目标:学习注意力集中,人际交往自然生,生活恢复常态;(3)长期目标:正确看待自我,善于自我接受、自我悦纳;(4)最终目标:克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8 咨询方法

根据研究表明,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新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等等,考虑到求助者是大三学生,知识层次较高,领悟能力较好,所以主要采用认知方法。

(1)认知疗法的原理:认知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式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本案中,双眼皮手术后的面容不能接受是诱发事件a,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是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c,对自己求全责备、对事物苛求尽善尽美、不能接受瑕疵的一贯性观念是思维方式b。

(2)认知疗法的具体实施: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方式:手术后的新生的美丽与原来的五官是否协调已经不重要的,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越是掩饰,越会引起别人的注意,遮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调。别人并不是象你想象地那样关注你,人们都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你身上;心理咨询师不解决现实问题,只解决由现实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

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你身体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美丽的,自信才能自然,自然才能协调。精力要放在有效的思维、有效的行为上。改变现状要靠自己。

(3)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关键是:引导求助者加强对问题的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心理辅导和干预,才能更快的消除症状,愉快坦然的面对人生。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任何一种疗法都不可能单独奏效,所以我们也辅助一些行为疗法,同时适量服用抗强迫药―氯米帕明。

9 咨询效果

通过对求助者的回访以及对其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求助者家属的反映,经过咨询后,求助者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消失,学习注意力集中、生活恢复常态、社会交往正常,此咨询是有效咨询。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第3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 神经症 探讨

为探索更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我们根据神经症患者的性格特点及疾病特点,将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按照心理咨询的相关原理及方法对住院神经症患者实施宣教,对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及症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心理科神经症患者80例,均符合CCMD-3神经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成研究组合对照组。

1.1.1研究组 40例,焦虑症12例,疑病症10例,强迫症8例,恐怖症6例,神经衰弱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6-51岁,平均30±10.12;小学文化7例,初中文化9例,高中文化10例,大学文化12例。

1.1.2对照组 40例,焦虑症12例,疑病症11例,强迫症7例,恐怖症6例,神经衰弱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小学文化8例,初中文化6例,高中文化9例,大学文化11例。

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选择性差异。

1.2方法

1.2.1对入组患者的施教者均为我科接受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员以上资质的临床护士。研究组在采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咨询访谈式健康教育,即由护士按照心理咨询的相关原理及方法以访谈式的形式进行,同时将传统的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知识融入到咨询访谈中;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内容即为入、出院宣教,住院期间内随机的药物,检查、饮食、心理卫生知识及各类注意事项的指导。

1.2.2采用哈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90项症状清单(SCL-90)作为测量工具,在入组时及入组满6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评。并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3咨询访谈式健康教育的实施

1.2.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全面收集相关信息。

1.2.3.2评估及确定目标。

1.2.3.3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倾听使患者进一步开放自己,疏导宣泄不良情绪,引导患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1.2.3.4适当组织家庭成员间的会谈,通过此类会谈争取家庭的支持。同时针对患者的情况提出近一步的训练或病情复发时的应对措施。

1.2.4测量工具及评分标准 HAMA得分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可以用来评价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各种药物、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估。

SCL-90共有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其统计指标主要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为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病情越轻,总分越低;病情越重,总分越高。因子分共有10个,可分别反应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及靶症状群的治疗效果。

2 结果

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入院和入院满六周时HAMA量表分值比较

3 讨论

咨询访谈式的健康教育是将健康教育活动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以会谈形式进行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是根据神经症患者的性格特点、疾病特点而制定的。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通过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建立,与患者共同探讨、分析与疾病有关的应激源,找出情绪、行为问题的症结,共同协商应对对策,逐步引导患者接受自己的负性情绪,释放内心储积的焦虑能量。最终使患者领悟,从而由被动—主动的做出行为和态度的改变。所以咨询访谈式的健康教育对减轻或改善住院神经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及症状更有效。

参 考 文 献

第4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HIV/AIDS; 心理健康调查;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01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IDS patients and explore nursing strategies.Methods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38 AIDS patients by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contrasted to uninfected adults. ResultsThe total score, positive score and average score of each target in SCL-90 in AIDS patients we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in uninfected adults (P

[Keywords]HIV/AIDS; Psychological health; nursing strategy

AIDS是由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新的致死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艾滋病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以青壮年为主。HIV/AIDS的蔓延已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还产生巨大的心理社会影响。因此,除了对艾滋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外,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和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艾滋病的心理分析及其护理叙述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在我院2个艾滋病科住院的106个HIV感染者中随机抽取年龄18-76岁间的病人38名,平均年龄为37.07±11.26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3岁。

1.2方法 我们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适合于测量精神科临床、心理咨询和各类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的评定[1],由调查者向被调查的病人即病例组发放量表与统一指导语,被调查病人仔细阅读后逐渐填写好,由调查者统一收回,共发出40份问券,其中2份未填完而作废,其余38份经检查每份问卷无误后,进行统计处理,数据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艾滋病人的调查结果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与国内成人常模组[1]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人的SCL-90中的总分、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数及阳性症状均分均显著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组(t

表1病例组与国内成人常模组的SCL-90

严重程度比较(X±S)

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HIV感染者即病例组的因子分与国内成人常模组进行比较,结果为:艾滋病组在强迫症因子分、躯体化、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敌对和恐怖因子分以及精神病性因子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组,详见表2:

表2病例组与国内成人常模组SCL-90的因子分比较(X±S)

3讨论

症状自评量表的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根据Derogatis报道其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

本文就我院2个艾滋病科的病人中,随机抽取成人HIV感染者70人组成病例组进行了SCL-90调查,结果显示HIV感染组的SCL-90中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以及因子分中的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均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组。这些结果提示: HIV/ AIDS感染者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敌对、恐惧症状更为严重,这与王秀珍、黄玉华、赖伟珍等[3-5]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这些心理压力会给HIV/ AIDS患者的治疗、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寿命造成多重阻力。因此如何对HIV/ AIDS病人进行护理,以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的护理对策:

4护理对策

4.1通过用SCL-90调查的结果对HIV/ AIDS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对不同心理表现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来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可采用分组集体或单独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形式进行心理护理。

4.2护理人员注重对HIV/ AIDS患者的保密原则,取得患者信任。进行适当的目光接触、真诚的眼神流露、温柔的话语、细心的肢体动作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良好的语言修养,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面对现实,树立对疾病正确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在为他们解决躯体痛苦的同时也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治疗。

4.3沟通谈根据艾滋病患者的不同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以及人格、性格的不同特点,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体察病人的心理需要,精神上给予同情,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与病人通过交谈进行感情沟通,建立友谊,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4.4对心理障碍严重,采用上述方法仍难以凑效的艾滋病人,可考虑使用干预性的护理方法,应用心境稳定剂的药物即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心情,再请心理咨询师对病人进行个别心理治疗或危机干预,以消除患者的强迫症状、躯体化障碍、恐怖、焦虑、抑郁、精神病性和敌对的症状。

4.5要从病人的身心整体来考虑,既对病人进行躯体护理,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又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护士应用轻巧娴熟稳重的操作技术给患者进行护理,以减轻患者痛苦,树立坚持长期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诚挚安抚,巩固其疗效。

4.6个性化原则 心理护理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策略。护士在与患者交往中要不断地观察、交谈、启发病人自述,必要时还可以利用心理测验的手段,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最终使心理护理达到个性化。

5小结

综合本调查研究,我们认为:HIV/ AIDS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且以强迫症状、躯体化障碍、恐怖、焦虑、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敌对为主。通过对HIV/ AIDS患者应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注意护理技巧和方法,针对不同心理障碍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必要时采用干预性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消除心理因素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文源. 症状自评量表,见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2] Derogatis LRetal.The Hopkins symptom checklist(HSCL):a measure of primary symptom dimensions. In pichotc(ed):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modern problems in pharmacopsychiatry,karger,swtzerland:Basle.1973.

[3] 王秀玲,矫国田,马淑君.1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应激与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58-259.

第5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6月在我院精神科、心理科住院的患者,共48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14~62岁,病程1~10年,精神分裂症16例,抑郁症16例,焦虑症11例,躯体形式障碍3例,强迫症2例。

1.2方法 入组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②患者治疗前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生化全套等检查无明显异常,适合rTMS治疗。住院2~3d后,经检查及诊断符合要求且家属同意签字的,安排做治疗,经过1疗程后, 24例患者病情有明显的控制,16例患者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8例患者精神症状亦有较好的改善。

2 护理

2.1治疗前护理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家庭支持系统,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护理方式。治疗前耐心地向患者给予适当讲解(切不可使患者有抵触情绪),包括 TMS 在安全方面的顾虑[3],使患者有心理准备,邀请家属和患者共同参与,治疗前对rTMS较为详细讲解和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对其中有7例有担心恐惧心理的患者介绍类似治疗的成功病例。条件允许可以让已做完rTMS治疗的患者与其交流,打消患者治疗前由于知识缺乏和思想准备不足而对rTMS产生担心、恐惧的心理,增加信心,从而愿意接受rTMS治疗。

2.2治疗中护理 全程有本科室护士陪同,打消患者因陌生环境,不太了解的新的治疗而产生的恐惧和不安 ,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两种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加强观察,患者出现不适如痫性发作、头痛等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 rTMS治疗,并给予相关的对症处理。

2.3治疗后护理 治疗后为了方便加强观察,将其安排于I护病室,由全程陪同护士照看患者,指导其卧床休息,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积极鼓励家属探视,让患从内心得到支持,从而能更有效的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3 并发症

3.1诱发癫痫 在48例患者中没有发生诱发癫痫发作,诱发癫痫发作可能与刺激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等因素有关[4]。

3.2头颈部不适及头痛 rTMS最常见,可有轻中度的疼痛,自行减轻或服用止痛药缓解,加强观察患者有无头颈部及头痛症状以及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相关护理记录。当出现不适症状时,让患者注意休息,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在48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轻度头痛。所以注意头颈部不适及头痛的观察与护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4 心理护理

4.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护士的言语、非语言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知,近些年心理护理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认可与支持,因为心理护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比技术护理本身的作用更为突显,良好的心理因素,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心理护理是建立在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护士要关心、爱护患者,对患者要真诚,有诚意,并积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帮使患者有亲密感和安全感 [5],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 体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精神卫生日渐被人们重视,这是让我们精神卫生工作者感到欣慰的,但是精神疾病的患病或发病率均有增长的趋势[6]。精神疾病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不断探索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可行、有效的治疗技术与方法.缩短疗程,减少致残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还需要有丰富的rTMS相关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知矫正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提高对rTMS效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秋杰,许毅.经颅磁刺激与治疗强迫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32(2):87.

[2]徐新民,严杰.经颅磁刺激在精神科的应用[J].医药杂志,2011,23(4):48-49.

[3]许涛,陈琼,马香琰.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疗养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疗养医学,2010,1(19):57-58.

[4]王晓明,周树舜.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4):249.

第6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1 案例介绍

患者男,20岁,大学生。于今年2月份因物品丢失与同学产生矛盾,遂起强迫怀疑,担心自己的物品被同学偷盗,为此要反复检查皮夹手机是否放好,抽屉是否锁好等。常怀疑别人是否碰了自己的电脑、床铺,因而要反复询问,直到别人反复担保才肯罢休。回家后也怀疑父母是否碰了自己的东西,其实自己内心也知道这种怀疑是没必要的却不能控制。对已经完成的事仍然不放心,如怀疑门窗是否关好,放茶杯、插插座等总要重复多次,口中还不停计数,严重时要重复数10次才肯罢休。洗澡时总觉得自己身体脏,反复清洗,要持续2小时以上,患者自觉没有必要,极力控制但不见效,自觉痛苦,情绪烦躁、易激惹。5月份起到门诊求治,诊断为“强迫症”,服安拿芬尼50mg/日不能耐受,改服百忧解(最大量至40mg/日),其间曾合并维思通1mg/日(因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而停服),疗效尚可,强迫怀疑减轻,询问检查行为减少,将百忧解减量至30mg/日,症状迁延反复。近1月上述症状加重,自己已经看不好了,烦躁郁闷,消极厌世,想一死了之,冲动,动手打母亲,父母见其病情严重,遂送医院求治,门诊拟“强迫症”收入院。入院后给予百忧解40mg/日(最大量用到60mg/日),辅以情绪稳定剂丙戊酸钠0.4mg/日。治疗半月后,反复检查行为减少,但强迫怀疑仍然无法消除。由于本患者潜意识中的自我形象过于完美,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对自己对他人过于苛求,完美主义等强迫性格表现。病程中患者与同学之间常发生矛盾与此有关。内观治疗是通过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对他人的感谢及反省后的悔过,修正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修正自己对他人的认知,获得自己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评价,恢复内心对他人的尊重,从而缓解焦虑,改善强迫症状,故内观治疗适用于本患者。

2 方 法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实施的内观疗法保留了完整的日本现行的集中内观疗法的形式及其优点:面试过程中要求治疗者在对患者(内观者)进行认知校正的同时保持高度的尊重与宽容。一次治疗需要进行7天,每天要按照内观疗法的要求进行14小时的回忆。内观过程中要求内观者坐在一个清静、舒适、用屏风围住的1平方米面积的空间里,如上所述围绕着“内观3主题”将自己的一生分成年龄段对过去进行回忆。除了睡觉、洗漱、去卫生间以及面试之外,要求内观者不走出屏风,而且除了面试者之外不与任何人交流和联系。每隔一个半小时进行一次面试,面试时要求内观者向面试者陈述回忆的内容。

具体实施内观治疗前,首先向病人介绍内观疗法整个过程,病人同意后签定内观协议书,然后开始内观治疗。每天从早晨9:30开始,11:00第1次面视,半个小时吃饭后继续回忆,13:00第2次面视,14:30第3次面视,16:00第4次面视,白天面视结束。晚上给病人布置作业,仍和白天一样以3个主题进行回忆某个人,从18:30开始到21:30结束,每一个半小时自己记录回忆内容,第2天早晨起来从6:30开始到8:00之间再作一次回忆并记录内容。本例患者回忆顺序如下:母亲(第1次)―父亲(第1次)―祖父―祖母―朋友―母亲(第2次)―父亲(第2次)―说谎、偷盗―母亲(第3次)―父亲(第3次)―同学(第1次)―亲戚―母亲(第4次)―父亲(第4次)―同学(第2次)。

3 结 果

第1天刚进屏风20分钟存在焦虑,给予心理疏导后注意力逐渐得以集中,回忆量少,感情几乎没变化。第2天回忆量普通,感情有变化,态度好,自我洞察有一定深度。患者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意识到父母为自己做的太多,而自己对亲人的回报几乎没有,因此感到极度内疚。患者认为意识到这点非常重要。患者在对外婆的回忆中,患者提到当外婆在家里住的时候,嫌外婆脏,怨外婆唠叨,甚至有时戏弄外婆,恨不得让外婆早一天离开自己的家。但外婆临走时,却把女儿给的500元钱给了自己300元,现在外婆已经去逝了,想到这些事情很愧疚,自叹“我怎么会是这样一个人?”提示患者的认知已发生初步改变。第3天患者对今天的内观感受不太满意,认为与昨日无明显变化,对内观疗法能否治好自己的病缺乏信心,嘱患者不要试图追求某种目标,不要指望内观之后病就一定能好,执着了就不自然了,提示患者只要按照内观的3主题进行回忆就可以了。从第5天开始回忆量丰富,对母亲的内观后患者领悟到了一种纯真的母爱,以及做一位好母亲的艰辛和不易,对母亲的教育方式应该给予理解,而不是去排斥。患者一直对母亲有逆反心理,通过内观,对母亲的态度开始转变。对父亲内观后感到十分惭愧。第6天对说谎及偷盗行为认真回忆后有愧疚感,这对患者自我认知的转变起作用。第7天意识到了与同学相处时心高气傲的态度导致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逐渐体会到了“谦卑”的重要性,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明白了内观治疗中只有对自己难以理解、包容的人做内观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弱点,患者承认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是使自己的强迫症状加重的原因之一。

4 讨 论

内观疗法通过对“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主题进行回忆,使内观者回想起被爱的体验,从而对周围的人产生感恩的情感以及对他人的敬畏和尊重,并能够注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自己给他人带来的麻烦”这一主题进行回忆,能够使内观者意识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从而产生悔过的情感,意识到所谓精神症状及病理的根源都在于对自我的执著(以自我为中心)。由内观疗法产生的“感恩的情感”与“悔过的情感”,这两种情感相互依存、相互驱动,不断地推动内观者更新自己的认知,从而获得与客观事物相符的、合理的认识。同时对自己固有的认知进行修正,得到对自己、对他人的新的认识,并达到超越小我的境界,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改善自己的人格特征。

本患者通过内观有顺序的回忆,产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和以往报道基本上是一致的[2。首先对母亲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变,母亲一直对患者严格要求,由于其文化层次低,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总是以打骂为主,引起患者对母亲的厌烦和怨恨情绪,甚至还出手将母亲打伤。通过内观患者发现母亲其实也为自己做了许多,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即使是母亲病得很重的时候还想要着要为自己做饭。其实母亲是非常疼爱自己的,患者意识到以后应该尊重、理解、照顾母亲。在记录纸上他是这样写自己的感想:在回忆过程中,我发现母亲为我做了很多,而我却给他添了很多麻烦,在回忆自己给母亲的回报时想到的内容好少,说明从小到大我是一个只想索取不想回报的人,我真是一个极为自私的人。回忆父亲时,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有利有弊,利在于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充满自信,弊在于父亲的过度溺爱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只求索取,不求回报的自私自利性格,意识到自己性格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进行较正确的自我分析。内观前患者认为自己患强迫症完全是由于同学的恶劣行为导致他们矛盾重重,造成了他后来性格的改变,以至于最终患上强迫症,第一次内观后,患者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与同学相处时,总是高高在上,总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永远是很优秀的,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但是到了大学还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内心对别人保持尊重才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为了更深刻地体验与同学相处的过程,患者主动要求对同学再进行一次内观,患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应该平等地对待对方,不应骄傲自大,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就否定别人所有的好。人与人相处有了矛盾要止视矛盾,采取积极的方式解决矛盾。

第7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焦虑和抑郁 绝育术后,有的受术者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损失或不完整感,担心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劳动。有的怕自己子女将来发生突发事故,出现不测,再生育就会发生困难等,而出现术后焦虑、忧郁。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可能发展成焦虑症和抑郁症。

疑 病 有的受术者认为,手术损伤了身体,特别是手术过程中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如手术不顺利、时间长、对手术医生不信任、医护人员言语不慎、术中麻醉止痛不完全等),术后稍有不适,就认为自己患了某种并发症,要求检查治疗。

感觉过敏 因一些受术者在术前心情异常紧张,对疼痛过分敏感,个别受术者即使在伤口完全愈合后,仍感到伤口非常痛。如1例男性绝育术者,术后3个月,诉伤处疼痛,不能快走和劳动,经多方求医无效,来我处诊治。当医生用手触及阴囊皮肤,检查输精管结扎处时,病人诉疼痛难忍,大汗淋漓。经检查,并未发现任何病理指征,双侧输精管结扎处无硬结,结扎段端无异常,皮肤愈合良好,属心因性疼痛过敏。

障碍 有的受术者对绝育手术缺乏正确认识,在被实施绝育手术后,出现被的心理,对性生活失去信心而出现心因性障碍(如男性降低、阳痿,女性性乐缺乏、阴冷等)。还有一些人术后解除了妊娠的压力,过度,而出现障碍。有些人本身有神经官能症,若行结扎术,术后性问题较多见。

术后神经官能症 有的受术者因术后最初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对术后并发症治疗不满意等,出现心理失衡;特别是具有神经质倾向者,更易出现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等)。曾有1例妇女行输卵管结扎术,术后出现双下肢癔性瘫痪、双上肢不自主震颤,长达3年之久。

习惯性心理依赖 有的受术者因手术所致损伤(如女性结扎时损伤腹腔其他脏器,男性结扎时消毒不严出现感染,或损伤血管未及时处理发生阴囊血肿等),经治疗一段时间后已经恢复,但病人由于治疗时间过长,受过分的医疗照顾而产生习惯性心理依赖,潜意识希望得到更多的补贴和赔偿。

继发性赔偿心理 有的受术者在行绝育术前已存在某种疾病,自己并未发觉,或故意隐瞒病情,或医生术前检查未能及时发现,当其接受了绝育术,原有疾病又表现出来,就认为是绝育手术所致的并发症,要求给予治疗、赔偿经济损失。

诈 病 多见于思想不通,被迫或强制施行绝育术者,他们行绝育术后虽恢复良好,但仍然装出某些症状来就诊,免费开药,或企图鉴定为绝育术并发症而得到经济补偿。如l例男扎术后1个月,自述腰痛,难伸直,影响生产劳动,走进诊室时弯腰弓背,经检查无异常发现,未做处理。仅开了些维生素做安慰治疗,并建议再观察一段时间。当其走出医院大门后,便直腰快行,毫无症状。

绝育术后避免产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做好术前心理疏导 计划生育绝育术简洁安全,但绝育给受术者造成的心理刺激,远远超过手术本身对身体造成的伤害。由于受术者认识上的差异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受术者的心理问题也就比较复杂。因此,手术前应多跟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术前心理准备;使受术者了解手术的原理,消除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尤其应向男性患者讲明,输精管结扎术后,不论近期还是远期是不会影响垂体的功能和酮的产生。

第8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第9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历经30年的风雨变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探索出很多种适合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模式,但因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中仍有很多薄弱之处有待改善和提高。

(一)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多数未切实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心理疾病有特殊的特点,比较具有隐蔽性并且需要求助者自身配合,经常采取心理测验等方法发现心理缺陷从而进行干预、调节、矫正等,很多学生认为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是非常难于接受的事情,甚至把心理畸形,心理缺陷等同于精神病或者是疯子。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难于开展相关工作。

(二)传统教育中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环节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一般只重视考试科目,心理健康课程经常被当成自习课等,导致很多孩子心理或多或少的在成长中产生了错位或者畸形,家长或者教师则把此类症状归结为学生性格内向等。有很多学生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真正接触到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的,当求助的大学生第一次迈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大门才了解到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是如何形成的,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慢慢的矫正和恢复。但也有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要去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因此这心结可能会伴随其成长,也可能会影响到其未来发展。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欠缺专业能力

在国内高校中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岗位,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离开家进入高校所接触的一线教育人员,他们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今后大学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国内一部分高校意识到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专门为辅导员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工作培训,培训确实对辅导员今后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培训往往不足以训练出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即使通过短暂的培训后还是难于分辨出学生是否在心理方面有错位,这正是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能力的挑战。

二、高校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及途径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要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自身五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辅导员在就业领域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在就业中体现的焦虑不安、怀才不遇、过度攀比、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因此,辅导员要身兼二职,他们既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又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疏通者。辅导员要注意到学生在就业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1.攀比型强迫症

很多大学生都有职业攀比心理,在就业面试之前,学生常常会询问其他同学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用他人的签约标准来衡量自己,这种攀比心理普遍存在,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每个人的自身条件、职业取向、对某种工作的认可程度都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条件选择合适的单位,跳出相互攀比的怪圈,这对人生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正面影响。一些学生讲“荣誉”,觉得在大学校园里我的成绩比别人优秀,荣誉比别人多,在学生会头衔比别人大,在就业过程中自然要找到比别人更好的位置。殊不知,用人单位并不是以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好坏或学生干部职位的高低来衡量人才的,这些热衷于攀比的学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自恋自赏”的孤单和寂寞。还有的毕业生看到别的学生签约到了好单位,往往因为心理不平衡而给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标准,即要求更高的月薪、更高的工作条件、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脱离自身条件、抹杀了兴趣与特长的做法,最终只会害了自己。也有的毕业生明明有了适合他的就业单位,或者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但由于别的学生签到了他认为比自己好的单位,心理不平衡,单方面毁掉了本来适合他的单位,在茫茫人海中再次寻找工作,这种心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当不利,也会加大学生就业型强迫症的深化。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仔细区分这几种心理强迫型疾病,对症下药,快速有效的医治好学生的心理疾病。

2.急功近利综合症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学生择业时过分看重经济收入、政治前途、功利名声等因素,一心只想在理想的大城市、国家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或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活和工作,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或转专业学习。大城市的确就业机会多、就业信息广,就业平台大,但是不一定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在大城市生存。大城市的人才竞争压力大,就业群体复杂,就业不稳定性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反而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俗话也说“大树底下不长草”。面对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大学毕业生,辅导员要告诫学生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鼠目寸光。

3.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型

有些毕业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是热门专业,学习成绩又名列前茅,骄傲自满,大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感觉,看不上这个职位,瞧不起那个职位,第一天签约第二天就毁约,在用人单位心中缺乏良好稳定的信誉;也有的学生已经和好几个单位有就业意向,但犹豫不决不肯签约,浪费了大量现成的就业资源。也有毕业生妄自菲薄,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因而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产生怀才不遇之感,抱怨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社会上没有伯乐,整天怨天尤人,怨声载道,使自己身心愈加疲惫。因此,辅导员教师要通过访谈、第二课堂活动、影片观摩等形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重新评价自己,走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心理怪圈。

(二)心理健康工作中心与辅导员相互配合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疏导专门化、专业化、正规化,是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诊治自己的心理疾病,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或神经科专门医生负责,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以定期外聘神经科大夫坐诊。同时,要切实将工作深入到基层中去,与辅导员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工作,并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有关心理健康的部分给予个案指导,每个专业的情况均有差异,因此学院内设立心理健康工作部门,例如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心灵委员等等,由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其培训,深入群体从而得到反馈。辅导员通过参与相关心理培训、以及考取心理咨询师等方式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专业技能,参与到心理咨询中心的实际工作中去。

(三)高校重视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治疗能力和心理疏导技巧

高校开展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流砥柱,是科研的探索者、引导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极高,建设一支专业化,规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需要在科研、实践、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都齐抓共管,共同和谐发展,缺一不可。辅导员大学里不可缺少的必要因子,在大学管理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辅导员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不仅让学生难以接受他的管理和建议,更让辅导员承担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辅导员既要管理学生,又要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兼顾两者、融入创新理念。十以后,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辅导员已经成为被注入全新活力的主力军,辅导员有了创新的思想,管理能力大为增加,工作进展大为顺利,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水平也日新月异。学生也不会对辅导员的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感到不满和反感。首先,辅导员需要强化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有些辅导员缺少职业道德素养,在心理疏导中随意泄露学生的隐私,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强烈不满,也会使其他学生对此辅导员有强烈的戒备心和抵触情绪。其次,要拓展辅导员心理辅导或心理工作的场地和媒介。进入21世纪,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已经不再局限在办公桌前,辅导员们开始把自己的工作拓展到学生寝室、广大校园、咖啡厅甚至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多方面去探求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有力疏导。网络可以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给学生留下很大的隐蔽和私人空间,通过网络平台,辅导员能够了解到一些原先不能了解的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动向,更加利于那些由于心理障碍不能与辅导员沟通或不方便与辅导员沟通的学生。从高校学生自身身心发展出发,上诉这些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这些问题是高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虽然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已经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尤其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主观臆断,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结语